时间:2022-06-05 10:57: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文化发展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1供电企业文化的性质
作为大型国有企业,供电企业文化的基本性质是建设为人民服务的企业,体现了国有企业的社会效益。当前电力企业的发展不再是单一的生产模式,而是把生产和服务结合在一起,既要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又要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夯实电力行业的基础产业地位。传统的电力市场是供电企业的销售市场,供电企业处于主动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下,电力市场的竞争形势愈加激烈,供电企业开始转变为提供电力服务的发展模式,新的企业文化建设与市场的变化密切相关[1]。除了文化性质的改变,供电企业文化建设还强调企业形象的奉献性。在企业内部,企业文化宣传的主要内容是为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突出供电企业经济建设的重要地位,形成有利于供电企业发展的价值观念。在企业外部,供电企业要树立诚信、公益的社会形象,体现企业的发展理念和公益价值。
1.2供电企业文化的理念
根据供电企业文化的性质,供电企业文化是多种理念的结合。第一,供电企业文化以安全理念为中心。电力生产的过程较为复杂,一旦出现电力生产安全事故,将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人身安全。供电企业文化建设强调安全生产,是重视安全管理工作的表现。第二,供电企业文化包含质量理念。供电质量与电力安全生产息息相关,保证供电质量不仅要做到安全生产,还要不断改进电力生产技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电能。第三,供电企业文化的服务理念。供电企业是社会公共服务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服务理念来稳定和开拓市场,以企业整体的服务理念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第四,民主理念。供电企业的发展需要特别重视基层的反馈意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参考。供电企业文化建设倡导民主理念,能够实现企业内部的良好沟通。第五,团队理念。供电企业的规模都很大,各部门间的协作能力是企业运作的关键,企业文化弘扬团队理念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2]。
2.供电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精神文化方面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体现了企业的发展观念,供电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还存在不足之处。首先,供电企业精神文化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符,企业精神文化的内容比较空泛。供电企业的精神文化与其它企业有许多共性,例如团结、奋斗、创新、务实之类的口号,企业文化缺少特色[3]。其次,供电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往往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开展。最后,供电企业精神文化缺少道德建设,企业过于强调生产,精神文化的主要作用成了调动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忽视了员工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2.2制度文化方面
供电企业的规模庞大,其内部的组织结构也非常复杂,统一的企业管理制度限制了企业内部的发展。不合理的制度文化降低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企业的运作流程变得繁琐,企业内部对人际关系的重视超过了制度的约束,企业分配制度也并未进行合理地调整,供电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在制度上进行改革,实施严格的企业制度管理[4]。
2.3行为文化方面
供电企业行为文化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三点。其一,供电企业缺少现代化的行为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没有正确的导向。其二,员工素质与企业发展水平不符,大部分基层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都不高,供电企业也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其三,供电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培养员工的企业意识,员工未能感受自身利益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也就不会自觉控制自身行为。
2.4物质文化方面
物质文化是供电企业文化建设中最为实际的部分,包括企业的生产环境、员工的食宿问题、企业奖励机制以及企业的文化活动等等。物质文化建设能够让企业员工直接获益,当前供电在物质文化方面的投入不够,员工对企业文化缺乏兴趣,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便难以有效开展。
3.供电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3.1建设以人为本的精神文化
企业文化的根本目标是树立企业的价值观,改变企业全体工作人员的价值取向,以企业的发展目标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形成坚定的信念[5]。因此,企业精神文化的建设要以人为本,重视员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整套精神文化体系的基础上,推行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另外,以人为本还要求关注不同员工的个人情况,根据员工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文化建设方式,使供电企业精神文化建设达到最佳效果。
3.2制定富有特色的价值标准
价值标准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基本形态,我国供电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特点鲜明,价值标准的制定要综合考虑行业属性、员工特点、市场变化等诸多因素,形成富有供电企业特色的价值标准。合理的企业价值标准是优秀企业精神风貌的基础,能够给员工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独具特色的价值标准也是当代电力行业发展的需求,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3.3强化员工企业意识
员工的企业意识是供电企业凝聚力的关键,强化员工的企业意识可以从企业领导文化的建设展开。企业领导的个人精神文化和道德素质对员工有重要的影响,领导以身作则的行为是感染员工的有效方式,能够让员工产生荣誉感和归属感,把自己融入到企业当中。
3.4精心设计文化活动
供电企业的工作比较劳累,特别是基层员工,既要保证生产安全,又要提高工作效率。企业文化活动是调节员工工作状态的主要形式,企业文化活动要把握好活动的目标,不能一味强调精神文化,而要寓教于乐,通过丰富的文艺或体育活动来体现企业文化的内涵。因此,供电企业要精心设计文化活动,以热烈的活动气氛来传播企业的文化价值。
4.结语
一、对文化及民族文化的理解
要全面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就必须先从解读“文化”的含义入手。从汉语的角度来看,我国《周易》曾载:“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是指天道,即自然规律;人文则是指人伦社会规范,即指“以文教化”。后来,“文化”一词一般是指“以文教化”。从西方语言的系统来看,“文化”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指耕作、培育、教育等。其实,“文化”的实质性含义应是“人类化”。这是随着19世纪中叶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发展而逐步明确的。其代表人物就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他于1871年曾对“文化”一词作过这样的表述:“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其他能力的和习惯的复合体。”这里,他首次把文化与民族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发端。
可以说,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与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是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它包括了人类通过学习获得的法律、文字、艺术、语言及其创造和传承的信仰、价值、道德、风尚等。
当然,文化就其概念而言,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含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了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关于广义的文化结构,可以进行多种分类,譬如把文化分成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即二元结构说;有将其分为物态文化、关系文化与心态文化的三元结构说;也有将其分为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四元结构说等。
单讲三元结构说吧。物态文化,亦称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物态文化的内容较多,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日用器物文化、舟车交通文化等。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关系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所谓制度文化,是指人类在其社会实践及社会生活中所组建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文化层,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等。所谓行为文化,是指人类在人际交往中以礼仪、风俗、习惯等形态出现的行为方式。因此,行为文化更多地活跃在各种社会风尚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心态文化,即精神文化或社会意识,包括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由人类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主体因素构成的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知识和信仰的有组织的系统。它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精神文化的总和。实际上,它也属于心态文化的范围。当然,人们通常所讲的文化,一般都是指狭义的文化,亦即单指人类的精神文化。
需要指出的是,人类社会目前对于文化的认识和对文化概念的表述,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仍然处在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之中。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民族的人们长期共同生产生活的产物,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和延续的重要因素。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体现了该民族的精神,是构成该民族的重要标志。文化对民族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了解一个民族,就要首先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也应当首先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更要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
二、民族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在物质文化生产中,民族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才能创出企业文化的品牌,才能显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才能展现企业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企业文化必须突出民族文化之特色,这是毋庸置疑的。[1]
就以民族服饰文化来讲,人们早期的服饰文化先后经历了文身(纹面)、草裙及遮羞物、兽皮及披风、批毡与贯头衣、交领(或称大领)衣、大襟衣等演变过程。现在,服饰加工已成为企业文化中最富有文化韵味的一种企业。因为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服饰文化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审美要求的核心实际上是对文化的品味。
(一)民族服饰具有族徽作用
服饰文化本身就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如传统服饰的族徽作用。这种族徽的作用,已超出了服饰本身的御寒、护身及其审美功能,是一种与民族心理素质密切相联的特殊功能。民族服饰对于群体的作用,很重要的一条是凝聚其族人的精神,吸引其族人心理的向心力,以形成其民族集团的团结、统一、秩序,增强其集体为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也就是说,民族传统服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就在于它对于族人的凝聚力,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族徽的作用。任何一种传统的民族服饰,都是一种标志,对外用以区别于其他民族;而在本民族内部,则是相互体认的旗帜,是结成整体的可视性、可观性较强的纽带。
在我国各民族中,传统服饰的族徽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它往往通过不同的服饰款式、五花八门的头饰与首饰、装饰工艺或各种典型的花纹图案等表现出来。各具特色的传统服饰早已同各自的民族形象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民族的重要的形象特征。甚至可以说,民族服饰是各民族穿在身上的名片。如蒙古族的蒙古袍与蒙古靴,满族的旗袍、大头翅与高底鞋,朝鲜族的交领短衣和长裙,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的狍皮衣,赫哲族的鱼皮衣,维吾尔族的袷袢与绣花帽,回族的白帽,哈萨克族的白色男毡帽与缀羽毛的女帽,苗族的交领绣花衣、百褶裙与花披肩,彝族的批毡、披衫与宽脚裤,藏族的藏袍与氆氇围腰,纳西族的“披星戴月”披肩,景颇族的织花长筒裙,黎族的对襟长衣、织锦筒裙,傈僳族的珍珠帽等等,都成了各民族的鲜明标志。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各民族的典型服饰已经有所改变或正在改变,但传统的东西已经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已经为人们所认同。所以,现在如果要发掘或弘扬民族服饰文化,就必须要将传统的民族服饰文化与人们的现代审美理念相结合,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创出崭新的时代品牌。
(二)民族服饰是写在民族身上的历史
有些民族的传统服饰上所反映出来的图案往往是对历史上重大事件或重大历史变迁的一种朦胧记忆。特别是那些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其传统服饰上的许多图案则被称为“无字史书”。如不少苗族的传统图案就反映了苗族历史上的大迁徙。以贵州赫章、水城、威宁一带的苗族为例,他们不论男女都佩戴花披肩,披肩上或挑或织,均装饰着各种精致的几何图案。据传说,这些图案是其先民为纪念迁徙前故乡的田园、树木等而留下来的。而妇女蜡染麻布裙上段的红、黑两条花纹,则象征天地,中部三圈黄、蓝、绿色条纹,则代表黄河、长江和平原。四川南部的古蔺、叙永、筠连一带的苗族女裙上,也有黄河、长江一类的装饰纹样。这些,无疑都是古代先民在大迁徙时留在人们观念中的痕迹。在滇南哈尼族的支系叶车中,女青年均戴尖顶白巾;少女梳12条长辫;15岁前将发辫挽成一个发髻盘在头顶。这12条辫子表示古代先民在部落战争中突围时的12条路线。而头上的尖顶白巾则是当时为躲避追杀而用来遮脸的伪装物。当然,并不是所有民族的传统服饰都有类似的图案。这种典型的图案只保留在为数不多的民族之中。但是,它却能从某个方面揭示出民族服饰文化的史学价值,甚至能为民族的发展变迁提供某种佐证。
(三)民族服饰是穿在民族身上的艺术
传统民族服饰往往也被人们称为是穿在民族身上的工艺美术,是人类最早的装饰艺术之一。同时,它也是综合性的装饰艺术。据考古学家考证推断,北京山顶洞人就知道戴项链装饰自己了。远在五千年的新石器时期,我国远古人就有了戴手镯的习俗。目前已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手镯,有石、玉、陶、蚌、牙、骨等多种,还有骨及玉质指环等。河南偃师二里头还出土了四千年前的绿松石项链。可见,人类早期的装饰艺术,多半与服饰有关。人类美化世界的第一步可能首先就是从自身的装饰开始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与服饰艺术相关的工艺美术,发展成了独立的艺术门类,如刺绣、挑花、蜡染、织锦、玉雕、银器等,大都是从服饰艺术派生出来的。有些地区的剪纸,也是用绣花底样。这说明,剪纸艺术与服饰艺术也有着某种渊源关系。应该说,我国民族地区的各种传统服饰文化,给人们展示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熠熠生辉的艺术世界。它也为现代艺术家、企业家们美化生活、进行艺术创作、加工、创造财富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源泉。而现代社会的人们,也开始认识到服饰文化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当今世界上越是现代化程度高的国家,越是喜爱传统的、民族的、民间的东西。所以,我国的传统民族服饰文化艺术,在国外受到了异乎寻常的欢迎和赞赏。如以苗族挑花能手王朝珍、蜡染高手杨金秀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家的许多作品,都已走出国门,受到世界各地艺术家们的青睐。还有许多少数民族艺术家也不断到国外去传艺。
三、应用战略眼光看待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形成的结果将引发相对封闭、相对孤立的企业文化系统形成,从而导致系统的熵不断增加的自然发展过程发生。这样的结果使系统文化呈现出一种不断稳定、不断单一的文化发展趋势,以致产生文化差的完全消失,达到文化的完全均衡。企业文化的重建在于打破这种封闭、孤立的文化发展体系,延缓熵的自然增长过程,从而完成适应市场经济的多元文化体系的构建。
文化之所以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复杂的概念,是因为人们都能体会到它的存在与作用,而又难以把握它的演变及发展。若我们把视野放到一个相对狭小的时空领域——企业文化的范围去考察它、分析它,这种存在与作用则更加明显。问题的关键在于根据这种存在与作用找出企业文化更具规律的东西。或者说,我们要在这相对狭小的时空领域里寻找出企业文化的存在原理和作用依据,进而推导出它的演变和发展的普遍规律。这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和非常有益的。
一、企业文化的时空观
马克思指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仅是人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发展的空间。”[1](P532)这里的“人的积极存在”,实际上是讲人的能动存在。而一旦将文化和人的社会存在联系起来,文化的时间和空间就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区域文化——企业文化的视野看待企业文化的时间和空间,它们也呈现出不可分离的性质。下面我们根据企业文化的特点分别予以讨论。
(一)企业文化的时间性
根据企业文化的历史性与现实性,企业文化起始于企业结构的最终形成,而终止于企业发展的终结。可见企业文化的时间是以自然时间为基础但并不等同于自然时间,它是企业文化活动所能涉及的时间范围。从广义的文化范围来理解,企业文化的时间也就是企业文化的空间。从企业文化活动的角度来考察企业文化的时间,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有向性。既然企业文化的时间起始于企业文化的形成而又终止于它的终结,那么,企业文化的时间方向也就只能从它的起始直指它的终结。即有向性是和企业文化诞生的时间先后时序相一致。有向性揭示了企业文化的连续性和过程性。就象一个生物系统的生命过程一样,既不能停顿也不能转向。停顿将更换生命的历程,转向就会使生命“返老还童”。这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
2·不可逆性。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创造完全相同的条件让过去了的企业文化现象重演,这就是企业文化的不可逆性。日常生活中这种不可逆性的例子很多。“将钉子和便士混合起来的方法比把它们分开的方法更多;将花生酱和果冻相互混杂在一起的方法比将它们分离的方法多得多;将氧气和氮气混合起来的方法比将它们分离开来的方法更多。”[2](P218)
3·一维性。企业文化时间的有向性和不可逆性事实上确定了企业文化时间的一维性。如有向性确定了时间的不能转向,不可逆性确定了时间的不可交叉等,这在客观上都确定了企业文化时间的一维性。
(二)企业文化的空间性
企业文化的空间是企业文化活动所涉及的空间范围。由于和企业文化的时间相关,致使企业文化的空间反映出以下几个特殊的性质。
1·区域性。企业文化的区域性是在欧氏空间里的企业文化活动范围,它是企业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主要依据。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个空间范围中,我们才能感到企业文化的存在;离开了这个空间范围,我们将再也感不到企业文化的存在。
2·不均匀性。由于与企业文化时间的关系,企业文化氛围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一般地说,越靠近企业文化的中心,其文化氛围就越浓。就像我们走进一座文化古城一样,越走向古城的中心其文化氛围就越浓。这种现象的存在是由文化的差异性(也叫文化差)所造成的。同理,虽然企业文化的边缘地域较之其中心的文化氛围较弱,但却存在着其它文化较强的渗透力。这就导致边缘地域存在着较大的多元文化差。在后面我们将要提到这种文化差是企业文化演化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3·可变性。前面已经说过,从广义的文化角度讲,企业文化的时间也就是企业文化的空间。那么,企业文化时间的变化必然引起其空间的变化。但是,由于这种变化不是线性的关系,从而在空间表现上呈现出平稳、递增、递减、突变的企业文化态势,进而在现实中形成了继承、稳定、发展的企业文化模式。
二、企业文化的存在与作用
企业文化的存在与作用是在企业文化的时空区域内进行的。要准确的把握这种存在与作用,必须对企业文化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黄明杰教授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组织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3](P184)作为人本管理的核心,黄明杰教授把集体意识作为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个性的代表性因素,而将行为规范作为企业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风尚习惯等的代表性因素。从广义的文化角度来理解,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都是“化人”,即人的社会化(在这里是企业人化)的结果。而“人化”则是这种“化人”过程中的企业劳动产品。那么,企业文化的形成也就是这两种因素的相对形成和渐趋稳定。它是企业组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是企业个性的展现和被市场承认的依据。人本管理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就在于这种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将企业的价值观作为全体企业人的价值观,并始终把企业人置于管理过程的中心地位,以企业人的集体行为作为行为规范的基础,达到调动企业人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的目的。这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下是这方面的两个典型事例。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伦纳德·R·塞尔斯曾经这样描述了一个先进班组的工人们劳动的情景。“这班人深知自己能干。他们常常要猛干二三十分钟才休息一会儿——以便向自己、向旁观者以及向其它班组展示技术高超,善于自我克制的全厂最佳班组是一个什么样儿。”
中国海尔集团的总裁张瑞敏先生也以同样的口吻描述了企业文化对职工劳动热情的影响。“它们(指企业文化,笔者注)变为企业职工的热情和责任感,继而转化为一般的、无差别的物理力量,耗费在劳动对象中,以致我们在看到日益渐增的商品堆积体外,再也找不到文化的蛛丝马迹。”[4]
企业文化的这种存在与作用使企业人全都沐浴在价值实现所引起的自豪和生产高效所带来的喜悦之中。尽管“人本管理”仍保持着企业人角色的不同,但价值导向的一致性和行为规范的同一性使企业人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都能达到一定程度上的默契与和谐。即:共同认可的理性战略架构是企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热情主动的工作精神和能动有效的工作效益是企业人崇高的神圣职责和行为指针。正如马克思在描述资本主义生产的二重性时所揭示的那样:“当耕作是自发地进行,而不是自觉地控制(作为资产阶级,他当然达不到这一点),则留下来的是沙漠——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等等”。[5](P190)企业文化的发展也在自发地进行,而不是自觉地控制(作为自豪喜悦的企业人,他当然也达不到这一点),则留下来的是对市场信息的忽视, 以及对其它企业文化的轻蔑,像美国的费尔斯通公司及英国的阿什利服饰公司等等[6]。伦敦商学院战略和国际管理学副教授萨尔先生用铁的事实揭示了企业文化背后所隐藏的这种隐患,并把它称之为企业的行为惯性。他指出:“行为惯性是一种沿袭着以往的行为模式的组织趋势——即使目前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7]然而,萨尔在分析企业行为惯性的四大特征时,指的恰恰是企业文化所极为推崇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例如,对于团结和激励企业员工的价值观,萨尔指出随着公司的壮大“会演变成僵化的准则和规则,他们的合法仅仅在于他们已经成为惯例。”对于行为规范激发出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萨尔指出它会使职工们将新的工作方式慢慢地转变为某一固定的程序,它阻止了职工的创新的工作和思维,而最终“将手段变成了目的。”最重要,也是这种隐患的核心,萨尔指出的是它会“蒙蔽经营者的视线”。“妨碍人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妨碍人们去发现新的选择和机会”。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信息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生存空气”的情况下,这样的企业是会被摧毁在毫无知觉之中的。
问题在于人们对企业文化的赞扬声还没消去,现实的教训却要人们对它的作用加以重审。这不仅仅是时展的要求,也是企业文化自身发展的要求。因为市场的急速变化必然要求企业文化的内部结构适应市场对它的要求。而企业文化的内部重构是否适应于这种要求或和这种要求是否有对抗性的机制,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企业文化的自然发展过程及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我们这里的自然发展过程,指的是企业文化在相对孤立的情况下的文化状态变化过程。我们这里的相对孤立的情况,指的是信息的相对隔绝,即在企业文化空间的边缘不会有文化差的现象存在或者说文化差的现象存在很弱。一般地说,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经济实体是不会处于绝对的孤立状态的。但是,企业文化空间的文化差的消失、会使企业文化信息的交流处于单向锁定的状态。这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向市场辐射信息(如产品的特性、数量、质量等)而阻止市场信息(如同类产品的特性、数量、质量等)向企业内部辐射。这种信息单向锁定的系统我们就称之为企业文化的相对孤立系统。下面是我们对于这一结论的基本论证。
首先,我们知道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企业和企业人的共同价值观、行为规范形成的结果。
其次,共同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的形成使企业的个性特征不断的增强,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个性形象、即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不断地增强。
第三,企业整体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的不断增强,使企业逐步的完成了一个独立特定的实体在市场经济中自主生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企业文化个性化(特征化)的产生。这样,原来企业文化的条件和因素(如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已经成为这个独立整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适应各种情况的变化和发展,就必须重新考虑自己的生存方式和手段。在这里,我们想到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讨论人的精神世界和存在世界的关系时的一段著名论语,“人出现在自然的创化之后,他并且构成了同自然的对立;他是一种将自身提升的第二世界的生物。”[7](P170)同理,企业文化出现在市场经济的创化之后,它也构成了同市场经济的对立,它是将自身提升到第二个世界——企业精神世界的“生物”。
企业文化相对孤立状态的形成,会导致企业成为一个相对孤立的系统。如果我们把信息作为决定这个系统状态的主要参数,那么就完全可以运用“熵”的原理。事实上,控制论的创始人,美国科学家N维纳很早就把信息和熵联系在一起,他说:“信息量是一个可以看作几率的量的对数的负数,它实质上就是负熵。”[8](P65)盖尔曼也认为:“熵与信息密切相关。事实上,熵可以被认为是无知的量度。”[3](P220)
引入“熵”的概念以后,作为相对孤立系统的熵将存在有无限增加的过程。对企业文化来说,熵的无限增加将意味着文化结构、文化差的不断消失直至完全消失,达到系统内文化分布的完全均衡(不发展),以致最终被市场经济所淘汰。
这里要着重说明的一点是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就象自然界的“新陈代谢”、“吐故纳新”一样,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前面提到的美国的费尔斯通公司、英国的阿什利服饰公司的接连失败,无疑是文化差、文化结构的完全消失进而导致文化整体的完全一致化所造成的恶果。
四、企业文化重新构建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企业文化的重新构建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的改组或修复,而不是打破或重建。因为打破原有的文化基础无疑于打破原有的企业个性及企业特色,而文化的消失也等于企业的消失。因此,萨尔认为企业文化的重构“是复兴而不是革命。”[6]
企业文化重新构建的原理是:阻止或延缓相对孤立的文化系统的产生或形成,使企业文化系统长期地处于增熵与减熵的相对平衡状态。这里的增熵,指的是企业文化的形成所导致的信息外向辐射而引起的企业个性特色增加的程度。这里的减熵也就是维纳所指出的负熵,它实质是给系统造成的一定文化差进而促进系统文化结构保持有序的信息的作用。依维纳自己的说法,“就是我们对外界进行调节并使我们的调节为外界所了解的而与外界交换来的东西。”[9](P191)我们认为:所谓“对外界进行调节”就是寻找外界文化(以某种信息的形式)对企业有用的东西,“并使我们的调节为外界所了解”实质就是调整我们企业内部的结构,并使它适应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外界交换来的东西”对企业文化来说也就是信息,是促进企业文化结构有序调整的“文化差”。我们这里要说明的是:虽然相对孤立的系统的熵的无限增大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负熵的存在则是阻止系统的熵的无限增大的唯一手段,它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现代系统理论与非平衡态热力学方法的结合,证明了负熵的这一作用实际上是“物质由无序向有序结构转化的自组织机制问题”。[10]它有一种自觉调整企业文化内部结构的功能。针对一个具体的企业系统来说,它实质上就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企业和企业人面对市场发展的需要的重新调整。为了保证这种调整的正确进行,即就是说要保证企业文化“自组织”的有效实现,我们认为企业文化在重新构建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居安思危,灵活应变
一般地说,企业文化的成型之时,也是企业个性的成熟之日。这时整个企业上下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全体职工团结一心,同舟同济,企业经营产销两旺,产品闻名遐尔;战略规划科学严谨,前景辉煌。恰恰在此时,“行为惯性”将悄无声息地牵制着企业脱离市场运行的轨道。这种牵制往往以种种表面的昌盛为诱饵迷惑兴高采烈的企业人。如企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的需求前景完全融合,其它同类产品和本企业产品相比始终自觉形秽等等,从而更加怂恿企业人按照自己的行为习惯大踏步的前进而意无反顾。事后人们再回顾这段失败前的辉煌时总解释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回光反照”,而事实却正是企业文化“惯性”直接作用的结果。
因此,我们认为企业经营者或企业人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这就要求我们应采取以下的步骤:
1·大量的收集和分析市场信息,特别是同类产品的需求信息和市场反应信息,并科学地预测这种信息的发展走向。
2·应常常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如:我们为什么这样干?他们为什么那样干?这样干和那样干的差别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各有什么发展前途?等等。
3·如以上各点在管理层或一部分企业人中达到共识,应立即向企业或全体企业人阐述清楚,及时地调整企业的战略规划和企业人的行为价值观念,以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出现。
(二)和睦相处,寻找差距
这里的和睦相处,指的是各个企业文化之间的同存共容,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家都是平等、公正的竞争对手,又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战略伙伴。现代社会的市场规范或者说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规范是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的责任意识。它是在契约基础上企业经济实力的角逐。而特权、欺骗等不道德的市场行为不仅和时代的精神相去甚远,而且也和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相去甚远。[11]各企业间的和睦相处,恰好为企业各自本身提供了信息交叉、相互流动的机会,从而为企业文化空间的边缘文化差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一般地说,这种文化差的最初形成是以信息渗透的形式开始的,而文化差的最终形成则经过了企业自身文化结构的转换和作用,这种转换和作用必须以下面的形式进行信息处理。
1·从产品的特色、质量、销量等指标上找出同类产品与相同指标间的差距或不同点,并分析这种差距存在的生产背景、文化因素和技术原因。
2·根据这些背景、因素和原因再找两种产品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根据本企业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文化因素等探索生产这种产品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并把这两种特性以他们大小程度的差异决定其差距点,作为市场竞争和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依据。
3·根据市场发展和企业生存的需要,这种数据在必要的时候可成为调整企业文化结构、实施战略规划的重要数据。
(三)调整结构,继承发展
必须指出,结构调整是在原来企业文化基础上的价值观、行为规范、规章制度、方针政策、组织形式、管理方式等企业文化因素的调整。它的目的是把上述文化差转化为重振企业活力的巨大能量,从而为企业的继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准备。因此,调整结构和继承发展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从原有的产品特性向新的产品特色方向转变,从原有的企业文化观向适合新的产品要求的新的企业文化观转变。这实际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生产出即保留原有优质成份,又符合适应市场需要和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新的产品。
2·新产品的生产和企业文化因素转变的完成,标志着企业文化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而也标志着新的企业文化发展的开始,并为新的企业个性产生创造条件。
3·从文化差的存在到新的企业文化的生成,对企业文化内部结构来说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渗透着企业人艰辛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但对于整个企业系统来说它仍然是企业内部系统的作用。因此,新的企业文化诞生的阵痛除对外界显示出新的生命力的巨大能量,而且也为企业的更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M.Gell-Mann.The Quark and the Jaguar[M]·Londol:Little,Brown,1994
[3] 芮明杰,杜锦根·人本管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4] 傅华·经济活动背后的文化之手[N]·光明日报,1998-04-16
[5] 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6] 萨尔·为什么好公司会变糟:“行为惯性”理论的一种解释[J]·新华文摘,2000,(6)
[7] 舒远招·理性与激情[M]·长沙:湖南师大出版社,1994
[8] 维纳·控制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9] 维纳·人有人的用处[M]·商务印书馆1978
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鼓励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因此,在今后的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特别是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本文就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环境进行分析,以利于我国中小企业在开展国际化经营时采取适当的策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环境分析
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世界经济环境
企业国际化经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后国际企业、跨国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截止到2004年底,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已达6480亿美元。从参与国际化的国家和地区来看,现代世界的国际化经营,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且投资规模、方式、范围和地区都有所变化,投资速度大大加快,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不仅超过了全球产出的增长,而且超过国际贸易的增长。投资的地区也转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举。
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一体化趋势加强。在过去二三十年中,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国际经济一体化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当今世界按区域划分已形成各种经济圈,其中较典型的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地区经济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兴起显然有利于经济圈内企业,不利于区域外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绕过外国贸易保护,从而开辟新的国际市场,或者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甚至还可以获得投资所在国贸易壁垒带来的一些好处。此外,对外直接投资还是一种预防性对策,可以针对出口市场可能出现的新的贸易保护政策,提前打入该市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世界经济重心出现转移。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两大趋势已日益明显并引起人们关注。一是全球经济的“引力中心”将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亚太地区的经济近几年来持续高速增长,外贸总额与外汇储备也与日俱增。二是经济发展将由北半球北部向南转移。今后世界经济最富活力的地区将集中于资源和劳动力密集的南方。随着计划经济模式日益为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这使经济南移的可能性增大。
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产品需求的个性化与多样化使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的研发费用迅速攀升,成本加大。这种情况下,企业除了调整产品结构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开拓海外市场,就可以使企业保持创新产品的合理生产规模,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使企业的研究和开发投入获得良好回报。中小企业贴近市场、贴近消费者,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同时具有较强的意识能力和模仿能力,能较为敏感地捕捉到国际市场的信息并做出快速反应。
各国产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同时许多国家也处于转型经济中,产品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速度日益加快,这已成为一个普遍趋势。由于国内市场的相对饱和,许多国家都放眼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而这进一步为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条件。
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国际投资环境
发达国家是最大资本供给者和需求者。2004年,美国在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名列榜首,英国和中国则分列二、三位。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达606亿美元,仅排列第三。10个最大的东道国吸纳的外国直接投资约占世界总流量的2/3,而100个最小的外资吸纳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只占世界流量的1%,相差较为悬殊。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全面复苏和繁荣,发达国家主宰国际直接投资的趋势更为明显。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后起之秀。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迅速。其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和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吸引了大批的投资者。2004年东亚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长达到46%,达到1050亿美元,大约占国际直接投资总额的23%。
中东欧、亚洲、中美洲和非洲成为国际投资热点。这些地区集中了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这几年经济发展迅速,社会趋于稳定,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所以大量的外资涌入这些地区。同时,这些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发达国家或者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区域的企业劳动力成本日渐增高,市场日趋饱和,为了进一步降低劳动成本,同时开拓新的市场,它们进行产业的梯度转移,立足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纷纷到泰国、越南、巴西、印度尼西亚、匈牙利、俄罗斯、南非等社会经济环境较为稳定、市场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或进行技术输出。
对外直接投资以市场导向型为主要形式。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根据其动机分为三种类型:自然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生产要素导向型。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多采用市场导向型,即对外直接投资更注重市场容量和份额。
投资主体多样化,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速加快。以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多为大型跨国公司,人们也总认为跨国投资必是大型跨国公司所为。这种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发生了彻底改变。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改变。为了生存发展,为了尽快融入世界大潮,大批中小企业也纷纷加入跨国投资行列,成为中小型的跨国公司。同时,世界经济国际化、一体化的趋势,也为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特别是一些国家对外资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使中小企业抓住了历史机遇,采取“走出国门、博采世界之长”的战略,将经营和生产据点设在劳动力、技术、资源、市场等要素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一道国际投资的亮丽风景线。
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技术环境
信息技术进步促进了知识全球化的发展,并使单位成本急剧下降从而刺激信息市场的需求而带动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标准化,以及其他服务成本的下降,给中小企业以低成本在全球范围配置劳动力和资本资源提供了前提条件,也为进入其它国家市场提供了新的契机。信息技术不仅使投资活动变得更易于控制和形成预期,而且使投资者对投资活动的分析更加受到其他投资者信息的影响,多米诺骨牌效应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知识经济全球化使竞争从有形资本的竞争转变为无形资本的竞争,从土地、资金和劳动人口的竞争,转化为人力资本、资金、信息和知识的竞争,并且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原理也面临着内在的重大调整。自然禀赋不仅仅是土地、人口、资源、技术和资本,还加上了创新技术、信息资源和知识思想潜力等无形禀赋。信息资源、创新能力和知识要素共同构成了当代国际竞争的新要素。信息和知识可以为厂商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使单位生产成本下降从而获得成本优势,或者为厂商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差异性战略,或者为厂商提供选择合作伙伴组成战略性联盟的商业机会。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国际经济更富有竞争性,但同时也对厂商之间的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竞争合作将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国际化-[飞诺网]
知识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地位更加凸现。由于知识的互补性正在逐步取代物资资本的互补性,从而改变了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对大企业的附属地位,企业之间相对地位取决于其拥有的知识质量、数量。因此,中小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与大企业几乎毫无区别。中小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国际和国内的网络建立国际关系,分享全世界最前沿的产品信息、市场信息与技术信息,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进行只有大公司才有技术力量进行的技术转移。现在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营销网络经销产品,每个中小企业致力于做好自己最擅长的项目,就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有自己的生存空间。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尤其是互联网的崛起,已经改变了以往中小企业获取信息落后于大企业的局面,打破了大企业在信息拥有方面的垄断优势。总之,在这个时代,中小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大大提高,为了生产某一产品或提供某一项服务,它可以非常方便地从世界各地获取信息并组织生产要素。
构筑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国内支撑环境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日益受到各方的重视,但仍存在着审批手续过于繁琐、融资渠道狭窄、政策不配套、资金援助和税收优惠不多、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等问题,这些都成为中小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的障碍。因此良好的支撑环境对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和现实的意义。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构筑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良好支撑环境。
加快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立法工作。中小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为了给它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和创新环境,扶持它尽快成长,必须加快中小企业的立法工作。必须尽快制订《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法》等法律以及与之配套管理条例,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对外投资行为,进一步简化对外投资项目和跨国公司出国出境人员的手续。
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植力度。这样有利于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目前,我国已在省一级设立了中小企业局。但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地处城镇,甚至乡镇,所以应在各地市乡分设中小企业局,这样管理和操作起来会更加方便,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会更即时,更便于开展点多面广的管理和协调;同时应对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减免税收,实行差别税率。
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应该借鉴台湾省完善的中小企业辅导体系的经验,这个体系共有十个,即财务融通、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研究开发、资讯管理、工业安全、污染防治、市场营销、互助合作和品质提升。为此,建议成立中小企业家协会或者联合会,提供政策、法律、市场、经济、技术和金融方面的咨询服务。研究中小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为企业提供技术“诊断”和“保健”服务,并及时提供必要的救助。
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国有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增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意识,把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措施落到实处。妥善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贷款约束和贷款激励的不对称问题。如对贷款发放进行贷款额度(意味着多收益)和贷款质量的双重考核,完成贷款发放任务有奖,反之受罚;但是贷款发生风险损失,则贷款的调查人员、决策人员和审核人员按相应比例计罚工资。在这种机制下,信贷人员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掘贷款需求,并能够通过深入调查,摸清贷款风险底数,较好地平衡贷款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关系。加大信贷业务创新力度。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保障体系。我国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抵御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政治风险、经营风险和交易风险的能力较弱。为此,一方面,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区域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特点,而发展中国家相对具有较大的政治和社会风险,因此,要加紧与这些发展中国家签订双边保护协定。另一方面,建立对外投资保证制度,即建立资本保护和鼓励我国企业或个人对外投资的国内法律制度。鼓励保险公司不仅对来我国投资的外资企业开展保险业务,而且对国内中小企业去国外投资开展投资保险,消除投资者的担心和顾虑,使投资者更好地开拓国际业务。
参考文献:
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如果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是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终将会被市场淘汰,企业文化也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完善着。企业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企业文化的创新由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决定。任何企业都要经历创立、成长和成熟时期这三个阶段。不同时期企业的组织架构不同,领导和员工的心理状态不同,所创立的企业文化也不同。企业创立和成长阶段,企业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不太健全,这个时期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和品质服务的竞争,不管是领导层和普通员工都会积极地开拓市场,为消费者尽可能地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扩大市场份额。而在企业进入成熟期,企业发展相对稳定,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日趋完善,拥有固定的客户群体,市场份额比较合理,这个时期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如果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于企业发展的步伐,不思进取、官僚保守的企业文化的滋生,将会使企业逐渐失去活力,走向僵化,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企业只有扬弃过去,超越自我,提升原有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坚持创新,追求卓越,不断学习,才能在日新月异的企业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带动其它各方面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以创新的思想、崭新的面貌,屹立于强者之林。外部企业的环境变化也要求企业及时进行文化创新。目前企业逐步走向相互竞争的形势中,未来还要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去。为了适应这种形势,企业的文化必须与其组织结构相匹配,要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有意识地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企业文化以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依靠文化带动生产力。根据调查显示,世界500强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就是其先进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而这一切又是以企业文化的创新为基石的,因此企业文化创新势在必行。
2企业文化创新在现代企业发展的作用
2.1企业文化创新能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人对生产和消费的要求日趋人性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了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只有以人为本,提供科技含量高和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挖掘新的市场需求,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企业文化创新能够激发员工士气,挖掘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企业文化创新是“以人为本”,注重发挥每一个员工的自主精神,为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员工认可了企业文化就会自觉的以企业文化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自觉维护企业的形象,为企业带来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和新鲜的活力,消费者和企业的合作伙伴也会被企业的文化形象所吸引,信任企业。
2.2企业文化创新能够形成企业各方面的创新力。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基础。没有创新的企业文化就不会有创新的员工队伍、创新的技术和管理、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就会失去社会价值,最终会被市场所淘汰。企业的文化创新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以现代新型管理思想为基础,树立创造性的思维和观念,逐步把创新意识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企业的文化创新既要保持其文化的本质不变,又要结合企业前进和发展的方向,不断创新它的表现形式,增添新的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升华、创新、提高。企业在深化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应切实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把创新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以企业文化创新为载体推动制度创新,真正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
3现代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
3.1启发企业管理者的文化自觉,建立和谐的文化环境。对于任何一位企业管理者来说,创造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财富,企业管理者要有持续创新的意识。企业文化的主体主要来源于企业管理者的文化思想、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保持依赖于企业管理者的文化自觉。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关键“财产”,企业管理者是这笔财产的核心,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因此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吸收国内外优秀的管理经验,不断学习先进的现代化管理知识,准确洞察市场动态,紧盯市场需求,提高素质。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一个无形的指挥棒,他能为企业和员工提供目标和方向,使大家自愿去遵从,并把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相统一,发挥自身的潜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例如大庆油田的铁人精神文化,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油田工人拼搏奋斗,为油田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企业的强大动力。
(二)企业文化能使企业散发强大的吸引力
良好企业文化的引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就内部而言,它可以吸引大量优秀的人才,没有人不希望到名望高的企业工作;其次,就外部而言,它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投资商与其合作,而且也会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以苹果为例,它不同于行业里的其他任何公司,从乔布斯到员工都非常“自负”,他们相信苹果是世界上最强的公司,有不同于其他公司的做事方式。这种文化看似让人无法忍受,但正是由于这一信条,使得苹果吸引了一批优秀的加盟者和“果粉”。
(三)企业文化能激励员工,促进企业发展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在无形中激励和鼓舞员工,激发他们的潜力,实现自身和企业的共同发展。比如说一个公司惯于树立榜样,那么它就会在无形中激励一部分员工朝着这个目标发展,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个人和公司都是有好处的。
(四)企业文化能约束员工行为
企业文化包含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这一部分,这些规章制度是一种“软”约束力,它能规范员工的行为,让员工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通过这种无形的约束,可以提高员工的自觉性、责任性和自我约束能力,让他们不自觉得朝着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
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万能”论
一些企业在文化建设时过分注重文化的作用,认为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文化来解决,不管管理中的具体事件是否与企业文化有关,统统向文化靠拢,形成文化万能论这一错误观点。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企业文化的定位,认识到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管理的不同,把企业文化和管理手段相结合,共同促进企业发展。
(二)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随意性
某些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并没有立足本身的特点,而是盲目借鉴、跟随他人的脚步,毫无长期努力之意。此外,他们也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之后也没有制度保障,工作的展开也很随意,这就使得企业文化形同虚设,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用。
(三)企业文化缺乏员工的认可
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被员工共同认可,并且上行下效。但有的企业却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把企业文化设计的很好并完美的展示给了社会,却缺乏对员工的教化,员工只是被动的服从。这种表面性的企业文化是不能转化为员工的整体意识和群体行为的,这种文化当然也不能转化企业的财富。
三、对完善企业文化作用机制的建议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员工的认同感
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文化必须要得到他们的认同。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要相信和依靠员工,发动群众的力量,让他们参与到文化的建设中来,提高员工践行企业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企业可以通过开早会,悬挂公司标语,定期进行内部培训等方法让员工在工作中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二)打造特色企业文化
每个企业应该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因此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一定要注重企业的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企业文化时要进行充分调查和了解,把握好企业的文化传统和发展方向,然后再结合当前企业的价值观、愿景和核心理念,提炼总结出适合企业的文化,切记照搬照抄。
(三)注重培养学习氛围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核心价值观; 企业形象; 功能
中图分类号: F27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040-01
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1970年名列世界500强排行榜的大公司,到了20世纪80年代已有160余家销声匿迹,淘汰率高达三分之一,到了21世纪这个比例更高。为查找这些企业衰败的原因,西方一些企业管理大师们通过认真研究,发现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缺乏内动力,没有先进的企业文化领航。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多么重要。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当今时代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多数人能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在于一个企业一旦拥有了自己的文化,就能具有生命的活力,才能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基础。如果深入探讨,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是反映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新兴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是在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基础上逐步演变而产生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它的目的就是以精神的(感情的)、物质的、文化的手段,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体现这些企业精神的人际关系、规章制度、厂房、产品与服务等事项和物质因素的集合;(3)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的人文力量,可以为员工创造一个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各自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具有丰富多彩生活的宽松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的凝聚力能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目标,把员工凝聚在企业周围,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使员工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企业的整体目标上,把个人的行为统一于企业行为的共同方向上,从而凝结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是它运用文化的力量和非经济的手段对员工进行管理,完成由过去管“身”到现在管“心”的转变。既然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这么重要,究竟什么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呢?
二、企业文化的涵义
笔者手头还有一个案例,说被喻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谈到自己对企业的管理时,曾有过这样一段话:“当员工1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前面以身作则,发号施令;当员工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中间,协调各方,相互配合,努力工作;当员工10000人时,我只有站在员工后面,双手合十,以虔诚之心祈导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企业规模较小时,企业管理者亲力亲为,带领员工冲锋在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就行了;但到了中等规模时,要善于管理,用严格的制度进行约束,加上强硬的手段就可以使企业正常运行;当企业规模非常庞大时,就要祈求员工万众一心,自发拼搏,这里需要全体员工有一种共同的信仰,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是一种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管理者的魅力,来自于一种伟大的思想影响力,一种高度升华的精神力量。有人说,这种精神力量,就是优秀的企业文化!
尽管对于企业文化的见解繁多,但科学的解释应该是这样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它以全体员工为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
三、企业文化的内容
许多人对企业文化感到模模糊糊,似是而非,感觉这也是那也是,企业文化的内容有哪些呢?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三种:一种是大体沿用西方学者的看法,认为企业文化主要有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和仪式、文化网络等内容;另一种意见认为,整个企业文化可从决策文化、经营文化、管理文化、教育文化、精神文化、娱乐文化和联谊活动等方面来理解和把握;第三种认为,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大系统,含有企业形象、企业素质、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目标、企业民主、企业伦理道德、企业制度、团队意识、企业文化活动等子系统。综合上述,第三种看法更符合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的发展。
四、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员工行为之中,是现代企业的灵魂和持久动力,其作用主要有:1. 导向作用。企业的管理理念、规章制度、企业精神、行为规范等能引导员工的行为取向,能把企业员工的行为动机引导到企业目标上来,为解决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矛盾等,开辟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企业目标是引导员工统一行动的一面旗帜,使广大员工明了企业追求的目标,也就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工作的意义,并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和奉献。因此,在制定企业目标时,应该融进企业员工的事业心和成就感。2. 约束作用。当企业中个别员工的行为与企业中约定俗成的东西不一致时,这种氛围的感染力便会对他造成一种压力,使他不得不与大多数人趋同,进而调整自己的思想行为,以达到与企业整体环境的协调一致。3. 凝聚作用。是指从企业的各个方面,将其成员团结起来,形成一种向心集中、聚合、凝结的合力。4. 激励作用。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员工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也渴望得到精神需要的满足。员工作出较大贡献和业绩时,企业应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通过树立榜样,立典型、评先进、营造良好的企业风气,有利于对广大员工形成深刻而持久的激励作用。5. 调适作用。是指它具有为企业员工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的功能和能力。6. 辐射作用。企业文化不仅在本企业发挥作用,而且还不断向社会发散和辐射各种企业信息,使人们对企业的名称、标识、产品、服务等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有助于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美誉度和消费者对其的信任度。
关键词:企业文化;灵魂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029-02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济大国的美国经济发展日趋减慢,而弹丸之地的日本,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在美国和日本的经济竞争中,美国的发展步伐始终慢于日本。可以说。在经济实力、技术设备、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方面,日本都没有美国有优势。二战后的日本一没有资源原料,二没有资金设备,几乎完全依靠美国的扶持。但几十年后,日本的经济增长对美国的霸主地位造成了威胁。美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美国不甘于失去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宝座,于是,大量的美国专家、学者、企业家纷纷致力于日本企业制胜秘密的研究和探索工作。他们发现,美国和日本的管理中95%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有5%,但导致日本经济腾飞的只有这5%――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理念、企业制度、企业形象等的聚合,形成企业的行为规范和独特的风格模式,也就表现为企业怎么待人和怎么做事。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倡导、积累,经过筛选、提炼形成的,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企业目标、共同价值观、企业作风、行为规范、企业伦理、企业形象等为主要内容的,能够激发和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企业的灵魂和潜在的生产力。考察一个企业是否成功,不能光凭经济指标,还要看其社会影响、环境状况和人文状况。美国的约翰・科特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用了11年的时间,深入研究了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结果证明:凡是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胜过那些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公司。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在《国家的穷与富》一书中断言;“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的因素。”所以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灵魂,是现代企业竞争取胜的立足点。下面从其发挥的重要作用加以阐述:
1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理想,并有着共同行为准则、共同价值观的一种微观文化体系。因此,它使企业形成了一种利益共同体。员工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很自然地用共同行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以此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企业文化能使员工自我约束,自觉遵守,强调自主行为,变被动为主动,变外力推动为内力推动。它能排除人为的一些阻碍企业发展的磨檫,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人们在为共同的目标彼此尊重、互相学习。这种凝聚力的产生,使得企业上下团结一致,努力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奋斗。
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在自己的经营活动中,依照法律,按科学规律生产和管理好企业,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在自己的实践中形成的企业文化不仅可起到凝聚全体员工的作用,同时在自己与社会的联系中逐步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使自己的企业在社会上建立高度的信任感和崇高的信誉。
2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有人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管理机制,也有人认为是技术。殊不知,企业文化也是企业不可缺少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对一家初创的高科技企业来说,拥有雄厚的资金不是核心竞争力,拥有一两个顶尖人才也不是核心竞争力。要打造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拥有明确而又清晰的企业愿景。在创业阶段,在困难时期,可用它来激励团队。第二。高科技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就是团队,所以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第三,要培养创新的氛围,鼓励开拓创新,使企业技术不断更新换代。这是高科技企业必须秉承的企业精神。
这些都是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实现的。企业文化的作用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短期内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并不明显,但从长期来看,通过文化的引导。培养企业全体员工认可的价值观,逐渐规范员工的行为,最终必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因为,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是能够保持住的一种竞争优势。同时,还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而一种模式,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风格,是别人很难模仿的,一旦形成,又是很难改变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比产品、技术和市场等因素更全面、更深刻和更持久,因而,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的决定性、根本性因素。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无声无息地渗透到员工的思想中去,逐步形成企业的共同价值观。企业文化会在漫长的发展进行中,不断激励广大企业员工,像无声的命令,潜移默化地促使员工朝同一目标不断的前进,从而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3吸引与留住人才。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一位美国“钢铁大王”不无自豪地说:“即使我失去工厂,失去金钱,哪怕失去一切,但只要保留我的人,十年后,我仍是钢铁大王。”
安纳罗格公司有句名言:“你可以用钱买到机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有知识的人,因此,对待人的基本态度是我们文化的灵魂”。
人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企业在一定发展阶段吸引与留住人才的法宝应该是企业文化。一个来到新企业的员工当初可能是因为高薪,而当他离开时却不仅仅因为钱,在诸多原因中,企业文化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人才流失的原因很多是对企业文化的不认同。优秀的企业文化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代表着员工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体现着员工的共识,能够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内在驱动力,构成企业的灵魂。
我们对一些公司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耳熟能详:海尔――真诚到永远;同仁堂一同修仁德,济世养生。这些企业不仅以其产品为消费者服务,而且以其精神和文化影响和贡献于社会。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首席合伙人王璞认为:北大纵横拥有30名以上的和伙人,如果仅仅以利益来维系这个团队,不可能不产生内部矛盾和冲突,而这些资深顾问既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掌握大量的工作方法、工具及经验,这无疑是一批极其稀缺的人才,必然是行业内、甚至行业外的一些大型企业争相抢夺的人力资本。如果没有一种大家共同认同的企业文化,一种非常舒心的工作氛围。一种难以割舍的工作情节,一些核心人才自然会为了利益而流失。但正是在文化上的认同,使大家真正喜欢这项事业,喜欢这家公司,从而不愿意去其他企业。
关键词: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005-01
1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成员所培养出的共同规范、共同信仰和共同追求,它具有强大的心理激发力、精神感召力,能够把企业每个个体的行为整合起来,引导他们朝着既定目标去奋斗。企业文化通常代表一系列相互依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这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往往为一个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通常是通过较长时间积淀、存留下来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可。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力量,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资源,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 企业文化的四个层次
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应当全面加强、深化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的建设。
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层次,是社会与消费者最先接触企业的部分,是由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构成的实物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企业的基础设施和企业形象,企业的生产环境和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和设备、企业建筑、标识等。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系统的表层部分,是企业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显现和外在结晶。它一方面要受企业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制约,具有从属性、被动性;另一方面又是企业文化的外在形式,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
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以行为形态表现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经营活动、员工人际交往活动、教育培训、文体活动等过程中产生的文化现象。企业文化行为层次包括外在行为层和内在行为层,其标准是企业、员工的行为是否和企业外部产生直接的联系。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动态存在形式,它一方面不断向人的意识转化,影响企业的精神文化;另一方面又不断的创造企业的物质成果,发展为企业的物质文化。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制度层面,包括企业所有权体制、组织机构、领导体制、经营管理制度等。企业领导体制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文化进步的产物,它是企业领导方式和领导结构的总称,不仅影响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而且制约着企业管理的水平,是企业制度文化的核心。企业组织机构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建立的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相互关系,企业的组织机构是否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制定的、起规范和保证作用的客观规定或条例,是为了保证企业运转而制定的一系列带有强制性要求的规章制度,是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的重要保证,同时它也可以约束职工的个人活动,是维护企业员工共同利益的有效手段。企业制度文化是广泛得到员工认同和遵守的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中坚和桥梁,它能够把企业文化的各层面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最高层次,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文化观含和精神成果。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精神文化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介物质文化之源,也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升华和结晶,在企业文化结构中,它处于核心地位。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员工心理沉淀形成的群体意识,它根植于员工的心中,并通过一定的文化网络或惯常的习俗等途径呈现出来,继而得到传承和发扬。
3 企业文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
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经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及其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持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可能不尽相同,但可持续发展的生成机制可能相同或相类似。其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巨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从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看,企业实施名牌战略,通过提升自己的广告形象,调整产品结构,保证质量,将自己的企业文化融入到产品中,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提升品牌的含金量,使人们在消费产品时品味出企业的文化底蕴,可以提高顾客消费本企业产品的忠诚度。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也要迎合广大消费者的心理,使服务更加人性化,用良好的服务提升企业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也可以通过形象设计等方式制作企业的标识、加强厂区建设、通过广告宣传提升企业的现代化形象和知名度,这都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2)从企业行为文化建设方面看,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可分为企业领导的行为和企业其他员工的行为两部分。企业的经营决策方式和决策行为主要来自企业领导,企业领导是企业经营的主角,是企业的灵魂与核心,他们的行为对企业的兴衰成败有重要影响,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应该为企业发展大局考虑,注重对整个企业发展的全局性设想;企业其他员工作为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企业的整体精神风貌和进步程度,企业员工群体行为的塑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表现在企业中就是要使每个职工都有归属感、责任感和成就感,调动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3)从制度文化建设层面看,企业以现代的科学管理理念为指导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运作程序、工作纪律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为了使企业文化能跟上时展的潮流,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需求,企业制度必定要抛弃陈旧过时的观念,树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观念,转换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从而形成既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又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设计和制定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保证企业有条不紊地运转,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员工感到公平满意,产生归属感,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及对企业忠诚度,有助于稳定企业的人力资源队伍,留住人才,提高了企业对人才的竞争力,也提升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绩效水平,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4)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企业若是树立了正确的“企业精神”,可以为企业运行提供巨大能量,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企业文化的核心即价值观,成功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员工对企业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忠诚感、责任感、自豪感,这样就会融合个人与工作的关系,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公平、信任的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的每个成员都会主动地为公司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企业员工也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实现。优秀的企业文化还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有利于企业更快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4 结论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于充分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企业,形成良好的成长机制,使经济效益稳步增长,运行效率不断提高,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最终实现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东.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的核心动力[J].商场现代化,2006,(2):234-235.
[2]白云.浅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5,(9):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