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29 23:28: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地理自然地理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方法;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3.55

在经历了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学生认为自然地理知识很“难”。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未及时转变。

按照课程安排,自然地理知识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的主体内容。而接触高中地理的高一学生,自然先学习“自然地理”这部分知识。高一学生从一个初中生蜕变成了高中生,刚刚经历紧张的初三的复习中考,本想好好休息放松一下,有点懈怠。加之初中生平时养成了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在初中因为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对知识的了解和识记要求不是多深刻,所以“被动记忆”的学习方式好事还是很合适初中生的。可是到了高中就不一样了,不仅内容多而且科目多课时紧,学生如果再被动的去学习,往往会出现学了背了就是不会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的情况。到了高中,学生就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加强自主学习,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掌握教材内容并能很好的去运用。还有的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由于学习方法的转变成为“瓶颈”,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感到深奥难懂,难度增大。

二、自然地理的“难”是人为。

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大多还处在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待转化状态,逻辑思维还未占据优势地位。特别是高一地理开始就是难度较大、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地球部分”,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老师对课标研读不深,对教材无限“挖掘”、“拓展”。例如在地方时计算、回归年和恒星年的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比较、光照图的判读等等无限的扩充,势必造成学生感觉自然地理“难学”。另外,老师在测试练习(或者叫模块评价)时,如不考虑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借用一些高考题、模拟题进行练习测评,结果势必造成学生成绩“差”,感到地理“难”、“不会”。这样就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出现了“厌学”地理,从而使学生感到自然地理不“难”才怪!

三、学生学习方法不当。

受某些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之高中地理又被“强行”划到高考的文科行列,所以在学习地理时,学生不由自主的用所谓的文科学习方法――“记忆超前于理解”。这就是说在尚未完全理解之前可以先进行记忆,等记忆巩固之后再回过头来“学而时习之”,长而久之,“死记硬背”变成了学习地理的主要方法。殊不知自然地理知识在学科属性上类似于理科,因此在学习这部分知识应借鉴一些理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从微观入手,最后发展到宏观掌握。学习自然地理时,要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在不断的探究学习中归纳总结一些地理规律、原理,如“洋流的分布规律”“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一(七)月气温的分布规律”等,然后应用这些地理规律、原理来解决地理问题。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实用的方法,他们学习积极性就提高了,自然地理知识就容易学会了,自然地理还“难”学吗?

那么如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培养和发展,也就成为教育界许多同仁密切关注和努力探究的问题,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提问,利用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

首先在地理教学中提问很重要,提问的方式和方法要新颖,因为学生对新奇的事情才会感兴趣,这样才会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想,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他们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

二、通过地图,重视笔记,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习惯

其次,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思考。学生的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形象思维的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给以展示,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和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这样就充分的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眼睛,在初中阶段让学生读各种各样的图,可以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的潜力,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的驰骋。地理教学如果只凭教师的语言和书上的文字,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就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深化,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2篇

【关键词】自然地理 外援 图形 教具 场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97-02

高中地理知识可分为几大部分,其中学生认为最难学的是自然地理,这部分在考试中丢分也最多。主要的原因有两点:第一,从内容方面看,自然地理的知识较为抽象,涉及到的原理以及规律等较多。第二,为了增强地理知识的连贯性,高中地理教材通常会将自然地理的内容放在高一上学期。此时学生刚进入高中,又同时需要学习数门课程,学生还没能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很多学生反映地理比物理化学还难。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就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一、借图形

地理课堂上的图包括了地图、挂图、表格以及景观图片等,是地理教学中最经常借助的“外援”,是地理知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学生可从图上了解地理知识。在地理教材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地图,因此教师应当精心安排,充分利用好这些地图,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以及用图的能力,这也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关键。

例如,在总结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后,教师可借助地图来进行归纳。如下(图 1):

而在讲解东亚、南亚的季风环流时,要让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点,不同季节因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的气压中心不同,对应的地区风向画法也不同,等等,说起来比较复杂,此时,教师可将教材中的地图要素进行简化,使用下图(图 2)来表示,学生就比较容易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

教材中一些抽象的文字,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就变成了直观的示意图,如此便可帮助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同时还可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与掌握地理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这些“外援”学生都非常熟悉,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如能顺手拈来,强化学生对图形的理解,那么就能够调动学生的地理兴趣。就是在课余时间,学生利用“外援”来学习地理知识,也会事半功倍。

二、借教具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地理自然知识的除了图之外,还有物。这里的物除了指常规的地球仪以及经纬仪,还可以是一些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物品。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制作教具,使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

如在讲解月亮形状及其位置变化时,可通过如下方式开发教具。在开始制作前,教师先让学生每天观察月升月落的时间,观察月亮的地平高度以及亮面凸出方向等。然后将观察结果制作成表格,内容包括:月升月落的时间、每日月相情况、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与观察时间等。观察结束后,尽管学生还存在很多困惑,但对月相变化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此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制作教具,以增强其感性认识,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准备工具与材料。主要包括 30 厘米的三合板两块,铁钉、彩色即时贴若干,直径为 30 厘米的透明塑料片、50 厘米长的细线、剪刀,等等。

第二,制作步骤。先使用铅笔、线与铁钉制作圆规,在三合板上画出两个圆,直径分别为 30 厘米。接着使用木工刀分别切出一个完整圆形与一个半圆形,用黑色的即时贴把完整的圆的圆孔贴好,同时准备半圆环。随后使用小刀与简易圆规从塑料片上取下一个圆,直径控制在 27.5 cm,用白颜色的即时贴剪出 12 种月相,用红色即时贴剪出太阳,然后把太阳与月相粘贴起来,用手电钻在中间打一个小孔,把贴好的月相图进行固定,并将其安装在槽中。

第三,制作时的注意事项。道具的制作可让学生借助课余时间完成,当学生固定月相图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使透明胶片可以转动。在演示过程中,要规定好相关位置。在操作透明胶片时,需要按照顺时针进行。

第四,教具的应用。在演示月相化的规律时,月亮半球从西向东慢慢地转动,转动的角度为 12°/天。这时,上半月就是月盈时期,下半就是月亏时期。在演示日月运动规律时,月亮的角距会逐渐增加,递增的角度为 12°,在 180°角距时慢慢增大,到了 360°角距时就可相合。在演示月升月落的现象时,月亮从日月结合位置与太阳一同升落,到了 15°时,就会出现月升日落的现象。

三、借场景

在地理教学中,一些抽象的知识仅凭地图或者教具等,无法有效地解释清楚。如借助一些问题情景,则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借助“古今变迁”法来创设情境。“古今变迁”通常是指地理事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长时间尺度的地理现象与地理过程因为时间跨度较大,学生无法产生直观的感受,这是地理教学的难点。因此假如教学内容涉及到长时间尺度的地理现象与地理过程时,教师便可将“古今变迁”当做情境创设的入手点。一方面,可借助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影视作品的兴趣,实现学习迁移;另一面,还可借助现实中地理事物与学生经验的冲突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新白娘子传奇》中水漫金山的片段。随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大家都很熟悉,‘水漫金山’的桥段更是将全剧推向了。金山寺初建时叫‘泽心寺’,位于小岛上,如想去金山寺就必须乘船。在宋朝时,苏轼曾写道‘羁愁畏晚寻归楫’。正因如此,采用了水漫金山的剧情。但之前老师曾去游览,发现金山寺已经完全在岸上了,且离河道还有一段距离,这是为什么?是否是古人记载有误?还是千年古刹移动了?或者还有其他的什么原因?”由此作为导入,便可调动学生的地理兴趣。河流地貌的发育属于时间跨度较长的地理过程,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在教学中,恰当地选择影视作品与诗词中关于金山寺环境的描述,并将其与现实环境进行对比,就能够使学生直观地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

四、借实验

地理这一学科与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相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很多地理事物与规律是无法通过实验再现的,但有些却是可以用实验来模拟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借助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知识。

如学习“海陆热力差异”的知识点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使用两个烧杯,分别放上等高度的水与细沙,然后分别在两个烧杯中插入温度计,并同时放在太阳下晒一段时间,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做好记录。接着把烧杯移回室内,过一段时间后,再来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通过整理数据,学生发现,在阳光下晒了 30 分钟后,细沙的温度为 37°C,水温为 29°C。移回室内 10 分钟后,细沙的温度为 25°C,水温为27°C。水温变化的幅度为 2°C,细沙的变化为 12°C。学生由此得出结论,水温变化比细沙小,表明海洋升温较慢,降温也较慢,如此便可很好地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成因。

在实验中,每一步都要有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经过探究合作完成。学习的过程不能只停留在看听记等上,学生还要动手,使其动手能力也同时得到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借助“外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就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多观察与思考,多与学生沟通,从身边发现好用的“外援”,并用它来帮助教师教活自然地理。

【参考文献】

[1]张富现,张二勋.“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宇宙中的地球》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

[2]娜日苏,海春兴,刘广通.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

[3]杨克非,杨永春,赵国利.我国高中地理课程自然地理内容演变的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

第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方法;能力培养;能力立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1-042-1

一、合理选取案例,落实基础,突出主干

运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加以训练,可以使学生在落实基础的前提下,提高应试能力。这就要求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多样性、比较性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第一,典型性。紧密围绕复习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理论选编有代表性的案例,以达到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考点或基本理论之目的。例如在复习水体的相互联系时,展示案例:庐山小天池“久雨不溢,久旱不涸”,分析其原因,理解湖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第二,综合性。即所选案例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涉及到多个知识原理的问题以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原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多样性。针对不同地理知识,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案例形式。

1.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教师要更多地选择(或设置)问题情境,尤其是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加以探究,锤炼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区域开发利用、区域发展、区域问题是目前人类关注的重点,区域地理自然成为综合考试命题的出发点。高考试题重视局部区域,一方面体现对读图能力的关注,另一方面也体现知识细化活化的要求和能力立意的要求。在局部小范围,能够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实际区域相结合,更好地体现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在复习时以案例形式对初高中知识整合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

第四,比较性。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新教材中已有一些案例,教师应对这些案例进行拓展,在复习中再给出类似案例,让学生进行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二、拓展案例,确立综合意识,提高综合能力

综合分析思维是由地理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在地理复习中,综合分析的内容无处不在。如“2006年国际沙漠和荒漠化年”分析我国荒漠化的分布特点,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我国荒漠化主要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总结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水量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而人类活动是决定性作用,所以在分析措施时要全面。

综合分析训练要贯穿复习全过程,要在解题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问题梳理思路,形成相关的思维定势和综合分析方法。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在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综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原理、原则,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中,教师要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研读案例。

第一,锻炼学生精心审题、准确把握案例内容、挖掘案例内涵的能力。高考材料分析题中的材料灵活多变,无一固定模式,有文字型、图表型的,也有文字图表混合型的,不管何种形式,认真阅读案例是基础。阅读案例时学生要结合设问,这样可以使观察方向性更具体,目的更明确,分析更有针对性。

第二,培养学生根据案例确定观点,能够准确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高考案例分析题重点考查的是地理学发展规律、知识结构、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的素质,因此要培养学生提炼案例的能力。注意从材料中获取时间、地点、事象及其形成发展的要素,尤其是一些说明性文字中往往会有相关信息为答题提供暗示和引导。然后再结合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和实际问题的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抓住问题的要害,通过案例来锻炼学生猜测命题人所要考查的内容。

第三,训练学生对案例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并得出准确全面清晰简洁的答案的能力。知识的重组和迁移是高考文综能力测试的解题特点,试题的综合性强就要求学生综合思维,多层次、多角度地把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根据案例提供的信息,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理解新知识,体会新问题。在进行剖析和研究后,总结出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答案来。

三、利用案例,及时归纳总结,完善知识体系

高考地理考查地理学科基础知识的整体、综合掌握程度,为此高质量的知识结构,做到知识掌握上的触类旁通,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由“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过程。

四、利用案例,把握整体,分析差异

理解自然地理的各要素的关系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出发点。高三复习应当着力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以及在它们影响下的人类活动。在复习时,学生要注意结合初高中地理进行综合复习,要学会运用高中地理原理和规律去解释初中地理讲述的各要素,并分析相互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复习效率。如: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理解地形及其相关知识的联系。

第4篇

关键词:人文地理;枯燥;教学方法;改变

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进行自然地理部分教学时能做到教得得心应手、教得用心,当把某一自然现象或规律给学生讲解清楚后很有成就感,而到进行人文地理部分的教学时很多老师会觉得课本上的内容学生自己都可以看懂,没什么可教的,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课堂上很安静,教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更没劲,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怎样,可想而知。

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两个:(1)人文地理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课本上的内容看懂比较容易,但是要真正理解却比较难。人文地理知识综合性强,与生活实际联系较大。如果说自然地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性很强的学科,那么人文地理更多的是研究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现象,其所涵盖的内容一点也不亚于自然地理。而这么多的内容基本上都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要把这些内容完全理解清楚需要联系很多的实际生活。(2)我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是造成学生在学习人文地理时提不起兴趣觉得比较枯燥的根本原因。大部分教师在进行人文地理部分的教学时都会觉得该部分内容很简单,没什么可讲的,学生自己看书都可以看懂,把重点在书上划一下就可以,导致教师在备课时思想认识不到位,准备得不充分,最后的结果就是课堂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舞台,老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学生只是坐在下面听、划书。老师讲得很累,学生听得很没趣,甚至有些学生早已在老师的讲课声中进入了梦乡。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该如何去做,才能让我们的课堂重新焕发活力,让学生在学习时不会觉得枯燥,也让教师在教学时不会觉得枯燥?我认为要改变这种“教”和“学”都枯燥的现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重视案例教学,将“本土化”的素材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

所谓案例,就是指教材内容中关键性问题的实例,即那些在日常生活素材中“隐含着本质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案例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典型化,使学生从“个”推知“类”,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典型案例理解普遍规律性的东西,掌握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的关键是精选案例,使案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导向性,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知识迁移,通过个别推知并理解整体。实际上教材里已经有了一些案例,但这些案例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比较远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对教材提供的案例进行仔细的分析准备外,还要再精选一些案例,而这些精选的案例就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让学生能够有一些直观的体会。所谓“本土化”的素材,实际上就是乡土素材,这是学生能够亲眼看到、体验到的东西,把这些素材当做案例用在教学中的时候很多比较抽象模糊的概念就能迎刃而解。

二、真正做到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充分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灌输,或者说是填鸭式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这种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大障碍。如果在教学人文地理内容的时候依然采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走进教师越教越枯燥,学生越学越没兴趣的恶性循环。所以教师就要在课堂上进行大的改变,把以往教给学生“这是什么”,变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在其中就起引导学生思维的作用。

比如,必修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这节内容,我的做法是:首先,展示两张和鲁尔区相关的图片,图片上没有任何文字,用图片作为引导学生思维的工具,让学生去思考通过这两张图片老师想讲什么内容,然后慢慢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鲁尔区的钢铁工业,进而又引出鲁尔区发展的条件,接着再引导学生分析鲁尔区的这种工业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通过老师不断的引导,最后学生自己能总结出鲁尔区兴起的区位条件以及导致衰落的原因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学到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学会怎么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三、让多媒体变成提升课堂效率的能量倍增器

相比较单凭老师自己费尽口舌的讲,也许呈现一段视频或者是一张图片会更加直观,效果往往也要好很多。由于人文地理的很多内容都来自于现实生活,而高中生又大多缺乏生活基础,很多课本上的现象联系不到实际生活中去,使得原本容易理解的内容变得抽象复杂。而到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利用多媒体的手段来弥补学生生活基础不足这个问题。或者展示视频,或者展示图片,或者利用Googleearth这样的软件等等方式来把一些看似抽象的概念、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视觉和听觉上去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

四、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炼,不断提升个人魅力

学生往往都喜欢语言风趣幽默、思维敏捷睿智、行动果断又平易近人容易相处的老师,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位老师,那么课还没上效果就已经大打折扣了。教师的个人魅力虽然和教学内容无关,但是它能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而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效果。所以个人魅力就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X”因素。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做到与学生像朋友一样相处,这样才能让这个“X”因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总之,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影响学生、去改变课堂。我们掌控不了学生对我们的看法,但是我们能够掌控我们的教学方法、掌控我们的用心程度,通过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探索,我们总可以找到让每一节课堂激情四射的那个点,总可以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学习人文地理的知识,总可以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枯燥。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与创新.地理教学,2003.

[2]杨爱玲.地理教学中地理案例的分类与编写.地理教学,2004.

第5篇

一、纵向联系法

从知识的纵向联系看,它是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识向纵向延伸发展,从而掌握部分知识的联系。

按地理知识体系的先后顺序来联系。如地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在许多局部知识范围中,也有纵向思路的体现,如从上到下,从老到新的岩层变化等。

按时间发展演化有从旧到新或从古到今的知识联系,如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按地理事物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或层次有由浅入深或由初级到高级的联系。如工业的发展,从手工业――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普遍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等,这些地理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纵向联系中,在每一阶段或层次上又存在着多向或横向联系。

按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逐步推进的前后联系。如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源: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引起近地面空气或升或降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空气密度差异――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水平运动。

按地理事物存在的点、线、面、体的空间分布反映了由近及远、由始至终的纵向联系,如学习工业分布中的工业基地、工业地带,城市群等,容易混淆,可在图中抓住几个中心城市,沿铁路、或河流、或海岸线都可作纵向联系,使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沿一定思维线索发展,便于理解其空间分布与空间联系,也加强了记忆。

二、横向联系法

从知识的横向联系看,是指地理知识间的对比、相关、影响、制约等关系,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广延性。

地理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如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就存在着这种横向联系,因为它们都是由日光、空气、水、矿物、生物、土壤、岩石等自然要素组成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相应变化,从而使它们紧密联系起来,成为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人代地理知识中,类似的影响与制约的内容也很多,而以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最为典型,气候影响人类活动,使农业、工业、城市规划、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等受制于气候;人类活动则通过改变局部地区的地面状况,来影响或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象植树造林、修水库等就是通过人类活动来改善气候的重要途径;相反,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则会使气候恶化,进而影响环境,使人类越来越难以在环境中生存下去,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了。所以,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从而造就更有利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环境。

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可从多方面横向联系。如水能的丰歉程度是由落差和水量共同决定的,我国水能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与我国地势、降水特点紧密相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降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导致水能在空间分布上西南最多,华北最少。通过空间分布上的横向联系,可帮助我们全面思考问题,广泛地联系各项地理事物,并按一定思维线索使知识形成网络。

各地理事物间的对比,无论相同、相似、相反、相异,都属横向联系。区域差异可以对比,地理要素间也可进行对比,运用比较法是学好地理的一项重要方法。如冷锋和暖锋的比较,气旋与反气旋的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对比,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对比,天气与气候的对比,内、外力作用的对比,不同地域类型的农业生产特点、措施的对比,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影响的对比,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对比等等,高中地理的每一章节都蕴含着许多这样的横向联系。横向联系的对比一般要列表说明要点、概括特征、总结规律,并指出被比较事物的联系。

同一时间出现的不同自然现象或生产活动,在这些现象或活动之间,反映了同一时间地理事物的横向联系。这种联系可解决一些覆盖面广、知识空间、时间跨度较大的问题。如地球在公转时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及季节状况、气团及气压带、风带势力的强弱、气候的变化等,可结合起来考虑,掌握地球运动的规律与气候形成变化的原因。总之,要广泛考虑在固定时间内的地理现象,才能适应这种横向联系的有关问题。

从知识的多向联系看,这里既包括地理知识与学科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与学科外各方面的联系,前者称内部联系,如自然地理与人代地理,地形、气候、水代、生物、土壤、资源、能源、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环境等,都存在可以联系的线索;后者称外部联系,如地理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的联系,特别是与政治、历史、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的联系,与社会热点等问题联系,有助于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多向联系法

同一地理事物从多角度进行解释,是运用发散思维进行知识的多向联系的方式之一。如太阳直射23°26′N,可以从下面几点取得联系:(1)地球表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北半球夏至日;(3)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4)地球公转速度慢;(5)亚欧大陆受低气压控制,北太平洋受高气压控制等。(6)气压带移动与北半球气候变化等。

地理事物中一因多果的推导,是进行多向联系的又一种方式。如因地理自转产生地方时的变化、昼夜更替等。在高中地理中一因多果的例子很多,经常主动思考有关问题,有助于使知识的多向联系更为广泛。

地理事物中多因一果的分析,也是进行多向联系的一种方式,它能帮助我们全面细微地考虑问题,加强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如降水的成因有:(1)暖湿气流前进时受地形阻挡上升冷凝而成地形雨(2)湿热气流强烈受热上升冷凝而成对流雨(3)冷暖气流相遇,暖空气沿锋面爬升冷凝而成锋面雨(4)暖湿空气沿台风中心旋转上升冷凝而成台风雨。

第6篇

关键词: 地理学科 课程资源开发 开放课堂

现如今,地理学科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而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鼓励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改变过去那种过于依赖教材的习惯,通过各种途径,结合地理学科的特征,努力开发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资源。这样不仅可以使地理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而且可以打破地理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性,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开放的地理课堂。

所谓地理课程资源,概括来说,就是指那些有利于地理课程目标实现的所有因素与条件的总和,地理课程资源并不像我们传统观念所认为的只是局限在地理教材和一些参考书中,它广泛地蕴藏于学生所处的自然环境、日常生活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那么,高中地理教师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呢?

一、立足地理教材,丰富教材资源库

在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材无疑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课程资源。现如今我们所使用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是一个较为复杂而立体的知识系统,包含课文、图片、阅读、活动、课外作业等多种形式。地理教材就是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实现多层次的教育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然而,我们强调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立足教材并不表示要拘泥于教材,教师在利用教材的过程中既要思想开放,又要方法灵活,更要创造性地对教材资源进行适当的增减整合,以教材中不同的章节为依据,进行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在对地理教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丰富的教材资源库。例如,必修一中的《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等,还有必修二中的《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等,我们就可以根据各个章节标题,以课本内容为起点,围绕这些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使得在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中,围绕着每个知识点都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资源集合,而这些资源集合加起来则形成一个系统的教材资源库,这样不但可以深挖教材的教学价值,而且有利于师生对教材内容理解层次的提升。

二、积极开发乡土资源

地理是一门人文类的学科,人文性是高中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尊重自然界的多样性和人文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成为了高中地理学科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对高中地理学科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当地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要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态状况、气候类型、人口、城市、农业、交通等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有大致了解,教师掌握的当地素材越丰富,越有利于在丰富素材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最熟悉的地理相关知识入手进行导引,激发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兴趣。通过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全面地认识家乡的地理基本状况,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认识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家乡的变化,树立为家乡作贡献,热爱家乡的情感体验。不仅如此,存在于学生生活周边环境的乡土资源相较于地理教材上文字、图片形式的课程资源,往往更加直观生动,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使得学生更容易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并在这种情感的激励下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

三、重视对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课程资源开发

地理学科是一门来源于现实生活,并致力于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学科,地理学科知识可以说涉及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因此,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一定的日常生活经验,而这些经验都可以作为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对象。例如,在教学《旅游和旅游资源》这章的内容时,因为班级中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旅游的经历,于是在上新课之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课前作业:简单概述自己一些难忘的旅游经历,整理自己的旅游照片,然后挑选出一些自己比较满意的照片带到课堂上。按照我的要求,在上课的时候,每个学生都挑选一些旅游时候拍的照片,然后把自己的照片和旅游经历与同学交流分享。每个学生不同的旅游经历,以及他们对于旅游的看法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教学资源库,这样不仅大大丰富了本节课的教学资源,而且由于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因此,更容易为学生喜爱和接受,从而为本节课相关知识的讲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善于利用网络资源

21世纪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与传统的教学资源库相比,网络资源库以其巨大的资源量有着绝对的优势,因此,我们在对地理学科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网络这样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前或者课后围绕教学内容搜集一些资料对课程资源进行补充,例如,在讲到《人口的合理容量》时,我就让学生上网搜索,目前世界上主要的人口稠密区,以及围绕这些稠密区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学生上网搜集了很多五花八门的资料,当然,其中有些能用,有些不能用。但是无论如何,学生眼界得以拓宽,知识面得以扩展,地理课堂教学也变得更具开放性。

总之,在如今新课改的契机下,我们一定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资源观,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这样才能够在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下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开放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侯莉华.如何开发利用高中地理课程资源[J].新课程(教研),2011,(07).

第7篇

以“世界地理——非洲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学习为例说明基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第一环节,设置学习情境。播放《BBC地球系列:非洲》前三分钟。设计意图:铺垫与非洲相关的情境,激发探究兴趣。用时2~3分钟,不宜时间过长。第二环节,由学生提出本节课学习问题: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气候类型、分布、特征、成因。绘图说明四条河流及水文状况。教师活动指导: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归纳同类,合并出自主探究的提纲。设计意图:自己提出问题,准备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第三环节,自主学习、探究环节。15分钟。教师巡视、督促,保持教室里的安静。学生自主探究,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标出等待小组合作解决。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自己学会的不用老师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四环节,解决疑难合作探究。6分钟。教师宣布组内开始探究疑难问题,加强敦促。组内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交流、解答。设计意图: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第五环节,展示6分钟,评价8分钟。教师组织学生,督促学生,倾听学生,随机选择小组展示和评价。小组黑板上展示相应问题的解答思路或答案。强调绘图说明。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学生表达能力。第六环节,教师点拨或精讲。学生总结和评价本节学习情况。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第七环节,练习和作业设计。课后反思:基于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重在组织、督促和激励学生,教师对重、难点知识、能力提升点进行点拨。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庞杂但很有规律,所以老师传授给学生分析区域问题的方法,具体学习内容大多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区域地理的学习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相信学生,鼓励学生,一段时间后学习效果便可显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经验与结论

(一)教师在课堂中的变化教师教学观念与课堂实践的改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否则学生还是依赖教师的讲授,自主学习能力差。教师要提高学法指导能力,相信学生,课堂上舍得留给学生安静自主学习的时间。当然教师要组织好学生自主学习的提纲,学生自主整理笔记,笔记再也不是简单抄写老师黑板上的板书,而是学生自己思考、查阅学习材料、地图后整理出的学习成果。实践证明,区域地理的内容比较适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自然地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课堂更多是教师启发式讲解,不宜大量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那样学生学习进程推进慢,效果比较差。

(二)学生成绩的提升10班10月月考地理平均成绩比对比班高出4.3分。在3月考试中比对比班低2分,提升了6.3分。学习成绩的提升原因之一是课堂教学改革,但学生学习成绩稳定、持续的提高还要进一步观察。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师生沟通渠道增多,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师生矛盾减少,学生对老师更加信任,学习积极性高。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归纳有如下重要信息:学生对区域地理自主学习的方式比较认可,但有明显的不适应,学生觉得区域地理知识比较凌乱,还是希望老师多讲解。这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固定分区,对地理学到处可见的其他“分区”的妙处没有时时提醒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比较认同,觉得老师在课堂上留有十几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是比较重要的占60%。对上课时老师“组织小组讨论、在黑板上展示学习成果”的环节持“比较同意”的态度占42%。这些数据同时也说明部分学生对课堂教学改革持质疑的态度,长期在学生心中形成的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一定时期内影响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以上学生反馈的信息说明,老师要坚持课堂改革,不可半途而废。

(四)结论课堂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要有学校领导支持、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配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选取适合的教学内容,比如高中阶段区域地理的学习适合教师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内容。通过对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而推广到高中人文地理的自主学习,以至其他高中地理内容的自主学习,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

第8篇

我国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是地理教育改革历史中最彻底的一次,高中地理新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最终目的,提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地理教学个人总结范文,下面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高一地理教学个人总结范文1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3个班的地理课。教学中发现了很多问题.现总结如下由于升中考时不考地理,学生的地理基础较差,把地理自作是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不重视。导致学习在课堂上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因此在学期初始阶段,反复多次,从高中为会考、高中综合科等方面,教育学生转变观念,学好所有科目,全面发展,指导学生如何学好地理,提出高中地理学习的要求。应该说,通过说服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由于高中地理,尤其是高二第一学期内容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教材较初中难度加大。因此,我在备课前,会将课本、教学大纲,会考说明认真钻研,做到心中有数。收集一些相关的事实材料,如“赤潮”,油轮泄漏,神州五号成功返回,地震(近一、二年)事件等;结合往届学生某些知识点掌握的难易程度或易出现的错误,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把握好每节教材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图片,标本,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冷铎,暖铎的形成。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购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大气污染,海洋环境,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第四,精心编写单元练习,力求每一份单元练习能覆盖该单元的全部重点内容,有较大份量的读图分析题,亦增加一些反映当前的科技,经济,环境动态的题目。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全部收回批改。评讲练习时,不是单纯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对题目所体现的知识点进行一次交流复习,辩析错误所在,适当变换练习的提问角度,启发学生思维。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如抓住“题干”(关键词)等,以及如何更规范,体现地理学科特色的表述来回答问题,提高学生和文字表达能力是近一、二年,着重考察的方面,因此,练习中适当让学生练习此类题目。让学生的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提高,这是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方面。

另外,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我们的学生难以承受高中八科的学习,加之部分科任实行“题海战术”,导致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地理,即使是单元练习,也有不少学生抄袭,以应付捡查。但这又不是一个学科的老师能解决的。当然,亦难的找到时间辅导学生,晚修时间根本无学生看地理书.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有许多好的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为使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我将继续努力工作.

高一地理教学个人总结范文2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2个班(13、14班)的地理课。根据学生实际,认真专研课程标准,结合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教学任务。结合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在初中没有系统的学习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高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在高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我们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高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高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与初中比较,难度加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赤潮”,油轮泄漏,神州五号成功返回,地震事件等,结合晋江市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评讲练习时,不是单纯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对题目所体现的知识点进行一次交流复习,辩析错误所在,适当变换练习的提问角度,启发学生思维。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如抓住“题干”(关键词)等,以及如何更规范,体现地理学科特色的表述来回答问题,提高学生和文字表达能力是近一、二年,着重考察的方面,因此,练习中适当让学生练习此类题目。让学生的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提高,这是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方面。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

通过一学期教学,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思考能力、识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提高迅速。

四、在教育教学中的反思与感悟

在这学期的地理教学中,我不断反思,总结了一些自己的教学感悟。

1、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

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如气温在冬夏季节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天气预报等等。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2、应通过读图、学生练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中,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弄清地理事实,独立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3、考核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重视考试的同时也要形成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而不是仅停留在成绩上。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措施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一节课下来,总觉得课堂时间比较紧,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时好时坏,尤其是学困生,如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原来会的还会,不会的还不会。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教的有新意,有时内容讲解不灵活,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4、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5、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总之,我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好成绩。

高一地理教学个人总结范文3阴飞逝,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圆满地完成了教育地理学科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钻研业务。

我担任高一4个班的地理科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我经常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他们一起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问题情境中,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成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探索中掌握地理事物事物发展发生和变化规律。

三、致力于地理教学的优化。

1、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

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

2、注重作业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问题能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作业批改的及时性,经常当面批改,个别辅导。

3、注重与学生的交流。

“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与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以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以安慰和支持。并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今后教学工作的建议:通过前面对试题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知识点覆盖面之外,还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到教材中知识与理念的结合点,自然地理思想与地理方法的嵌入点,凭借教学手段、方法,在教学地理知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理解、掌握地理思想、地理方法,从而达到学习地理、应用地理的最终目的。

1、多教一些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地理思想是在地理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对地理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认识,是地理中的智慧和灵魂。

所以,领悟地理思想,方法是地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要钻研教材,把握知识中蕴含的地理思想和方法,通过传授知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地理方法,思考问题的地理思想。学生在学习了地理知识的同时,更能领悟到地理思想和方法,能熟练的对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式的应用,真正达到活学活用,使教学理念转变,促进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学习地理知识探索有效途径。只有学生自己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他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

2、多一些过程探究,少一些知识陈列。

地理知识起源于生活,是从实际应用中逐渐抽象、概括、演示、推理而形成的系统的、严密的学科体系,地理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开放的思路,就要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地理知识生长的基础,对知识的生成,讲授多一些过程性探究,通过学生主动性探究来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和最终定义,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讲难题时,我常常会让学生上讲台上来发表自己的见解,用学生自己的表达方式让大家去理解,去判断谁是对的,谁的方法最简单。我发现有很多的同学乐与表达并与大家辩论。而实际教学中公式化、概念化的粗浅、简单、枯燥的诵读、机械式的演练教学不注重地理理性的、深层次的内涵,使地理教学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面对新理念指导下的检测,不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学生地理方面的发展。

3、多一些以生为本,少一些教师中心。

高中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对贴近他们的生活,有一定感性经验的学习素材,更能焕发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长期的教师中心式的讲授,会挫伤学生学习热情,造成了学习的被动和教学的困境。地理学习中结合知识多创设一些生动活泼、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将学生放置于问题之中,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和地理知识,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的思维品质,对地理学习有推进作用。以生为本,破除教师中心,要始终成为地理课堂实施教学的首要策略。

我认为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地理,乐于学习地理,才是重要的。

高一地理教学个人总结范文4为了总结教学经验,使今后的教学更有进步,现将一年的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依纲教学,明确复习方向

作为高三地理教师应认真学习地理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加强高考地理试题研究,把握高考命题走向,使高三地理复习有明确的导向。

二、立足课本,夯实双基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和知识网络的构成。这也比较符合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学科的知识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维逻辑和知识运用能力。能力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获得高分。

三、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按教材的顺序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这是重点,一般在第二年的三月初完成,要“扎扎实实”,不可盲目追求进度;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打破常规的章节,对知识进行重组,寻求联系,侧重于能力的培养,时间为两个月左右,专题的个数不能弄得太多;第三阶段为查漏补缺,调整心态,做好考试前的准备。

四、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基础。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多思、敢问、善问?可准备一个问题本?,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五、落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

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决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如复习“地球运动”时,就应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复习“地壳运动”时应一并复习初中“地形和地形的变化”等等。

通过这样处理,不仅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六、加强空间思维训练,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念,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地理试题选取了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为命题素材,紧紧围绕“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试题中时差的推断、地图的判读、世界和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分析、判断等都是在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以促进我们的整体思维观形成。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察主要有这几项内容:各类地图的判读,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大气的运动和变化,世界和中国区域(大洲、大洋、地区、国家)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限)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一定要讲求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通过它们,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经纬网,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达到当给出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在脑海中涌现的不是乱糟糟的一团,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而有了这样的水平,无论命题角度如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高三地理复习中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地紧扣大纲,立足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整体观念,加强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以地理事实材料为基础,形成地理概念,认识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有价值,抓住主干知识,注重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紧紧把握住区域特征认定及其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促进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高一地理教学个人总结范文5一、指导思想

高一地理教学要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高一地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相关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能够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作出独立的判断和适当的评价。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与人类发展有关的地理环境变化,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为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高中地理总体教学目的

1、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

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3、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4、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本学期教材以人文地理为主,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研究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从这一点看,在地理教学中参透环境教育应该是教学重点之一。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教学措施:

1、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记住常识。

2、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运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所见所闻的现有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积极思维,开拓其动脑、动手能力。

3、课堂练习应紧扣课堂讲解的内容,从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中低档题目为主,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使学生能在识记、听懂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对,从而达到消化课堂内容,体验成功的感觉。

4、作业批改时教师应做好总结,把那些学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记录下来,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查漏补缺。

第9篇

地理学科的教学工作因自身的学科特点存在,需要加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创新开展来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知识,实现对人文精神的有效传递与培养。本文中,笔者将首先介绍人文精神的定义,然后借助于系统化的内容引导来指出目前地理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此来带动人文精神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中学地理;地理教学;人文精神;教学方法

引言

精神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对人文精神的重视与发展,同时,人文精神的进步也能带动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既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化水平的衡量内容,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人文精神的教育水平将会为本国带来更大的国际竞争力。中学地理作为一门注重于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教学科目,是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融合体,带有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教学价值。所以,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地理教师加强对人文精神的重视,以此来提高教学活动的开展价值。

一、对人文精神的定义人文精神的定义

应当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个体自由、自主与个性的追求,其为个人的是非判断提供主要标准,使得个人能够以此为基础实现对自我的认知与人格的完善,进而满足教育活动的人文教育目标。另一方面,人文精神也是社会文明化建设的发展对象,其主要表现在对历史文现象与文化的认识水平,通过对其的认知来实现对人类命运与未来的思考、探索,从人本身出发来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进而实现和谐发展的目标。

二、人文精神培养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表现

2.1人文精神价值观在指导思想中的忽略

针对我国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中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注重于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略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教学指导思想的教学目的集中于文化知识内容上,学生虽然在地理课堂能够实现对地理知识的了解,但无法有效地提升自我综合素质,教学活动未能取得根本转变。

2.2人文精神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中的重视程度不足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科技的支持,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将会为国家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力,使得一个国家能够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占据发展的有利地位。可科技固然重要,也需要优秀人文的文化来作为发展的基础,缺乏优秀人文文化的国家是难以实现不断发展的。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通过需要加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与运用来实现对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转变以往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方法,使得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为人文精神的培养带来积极影响。让教学内容可以促使学生巩固学习兴趣,真正意义上地去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2.3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来满足人文精神培养活动的开展需求

中学地理课程的评价内容集中于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与运用水平的考察,而忽视了对地理人文、意志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考察。同时,这样的评价体系也难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效果的考察,使得人文精神教育活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评价机制。

三、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相关建议

地理学科作为一个涉及面十分广泛的学科,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能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带来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在对进行人文精神建设的时候,地理教师应当主动地引导学生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

3.1体现地理学科的人文素质培养价值

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首先正确地认识到地理学科较其他学科所带有的不能比拟的教学优势,以此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教学活动中来。比如,在对我国降水分布情况进行讲解的时候,应当要将我国的南北方差异进行对比:将南方建筑的顶尖与北方建筑的平顶进行对比,体现出降水分布差异化的表现。同时,在比较南北方文化差异的时候,可以从饮食习惯出发,譬如,从南方的大米,北方的馒头开始进行介绍,为学生带来更为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这些文化差异,使得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认知态度,提高认知包容性,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再者,在对地理自然知识进行讲解的时候,需要让学生懂得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协调发展的概念,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彰显地理教学的独特优势来。

3.2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

在我国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内容较少。所以,在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的时候,需要针对于这样的不足存在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突出对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教育重视,彰显出人文精神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不仅仅要认识到不同资源的形成条件与分布情况,也要针对于环境问题的存在来对解决办法进行思考,促使学生可以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环境与资源的保护意识。同时,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还应当让学生融入自我的感情,借助于对地理规律的归纳来提高认知。比如,在学习《森林的开发和保护》这一课的时候,通过对“热带雨林”的介绍来引出因滥砍滥伐所带来的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失调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精神,揭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得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地可以成为环境保护的参与者。

3.3注重于地理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

地理教师是地理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因此地理教学的人文素养提高需要首先从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活动出发,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促使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得以达到教学需求。以此来确保日常的教学活动能够在教学目标的影响下得以顺利完成。同时,这也能让地理教师实现自我的不断发展,继而带动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提高。

3.4校园环境的人文精神营造

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活动带来积极影响。通过对地理学科的运用来加强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使得学校能够与学生之间形成紧密联系,借助于校园的美化与绿化活动来让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价值所在,进而形成学校的浓厚校园氛围,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活动的稳定开展。

四、总结

总的来说,科学文化知识应当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来带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对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与改革来让学生在掌握系统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强自我的人文素养,以此来满足教育活动的时展目标,让学生成为具有高水平文化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钱问举.人文精神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及意义探微[J].环球人文地理.2014(20)

[2]曾仕文.试论高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构建与作用——以高中地理必修二地理教学为例[J].时代教育.2013(1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