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奢侈品营销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03 19:33: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奢侈品营销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奢侈品营销

第1篇

关键词:面子文化;奢侈品营销策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奢侈品品牌在中国落地生根,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吸引着世界各地投资者的目光。目前,中国企业对奢侈品的营销策略与外国企业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国内奢侈品企业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不仅要准确分析奢侈品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而且要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

一、在面子文化影响下中国奢侈品消费行为分析

对于面子文化,有人提出了新的定义,即个人所声称的且为他人认可的社会尊严或公众形象;它在有来有回的互应前提下与特别待遇、行为标准及个人期待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相联系。在面子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奢侈品消费行为的主要特征有:

1.炫耀攀比心理

受到面子文化的影响,面子意识会将消费行为与社会关系联系起来。更多地注重面子,导致更注重公众可视的商品,更倾向于通过炫耀性消费的商品来体现地位。在面子文化的影响下,奢侈品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上表现为追逐新产品、喜欢名牌,等等。

2.象征性消费

人们总是在工作、职业的角色中寻求身份感。在消费热兴起时,职业角色为消费者角色所代替,并对确定身份产生更重大的意义。广告词“我买什么,则我就是什么”就一语点破了其中的奥秘。奢侈品刚好符合了“要面子”的消费者的社会地位、身份、角色认同。

3.猎奇消费

拥有新鲜事物和与众不同在朋友中就是“有面子”的体现,这导致了其追求新颖、时髦的消费心理。在进行购物消费时,很多消费者在多样化的选择中挑选新奇独特、与众不同的奢侈品。

二、在面子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奢侈品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1.我国奢侈品品牌的文化底蕴缺失

中国奢侈品行业的致命缺陷是产品有足够好的品质,但缺少响亮的品牌。象征性消费不只是消费产品,消费品牌的内涵更重要。然而,许多国内奢侈品企业把品牌竞争当作品牌标识的竞争,而没有挖掘品牌的真正内涵。当消费者看到茅台、五粮液的时候,他们想到了名酒,除了名酒还是名酒,它们的品牌文化、精神是什么?正是因为我国奢侈品品牌缺少文化底蕴,使它的目标消费者“没面子”,所以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溢价策略不稳定

奢侈品的定价一般采用溢价策略,定价依据奢侈品自身给消费者带来的心理附加价值,所以奢侈品的价格往往极高。奢侈品一般不进行价格促销,但是现实中国内很多奢侈品企业对其产品进行变相降价活动,由于奢侈品厂商存在打折降价行为,使奢侈品“不贵了”“不奢侈了”,“爱面子”的消费者如何炫耀该商品呢?

3.独家分销渠道策略的局限

在面子文化的影响下,根据奢侈品的特征与分销渠道构建的原则,奢侈品分销渠道宜采取独家分销渠道模式。该策略的不足之处是市场覆盖面小,同时由于过分依赖经销商,导致在交易的过程中经销商比生产商权力更大,削弱了奢侈品企业对经销商的控制。

4.国内奢侈品厂商缺乏营销策略方面的合作

国内奢侈品厂商之间充满竞争,但缺乏合作,基本上都是单打独斗地开拓市场。国际上,奢侈品厂商通过合作,强强联合,打造出特色产品,创新营销策略的现象屡见不鲜,如在2004年举行的巴黎车展上,奔驰公司与设计师乔治•阿玛尼向公众展示一辆独一无二的CLK敞篷跑车,如果能成为该车的车主,“面子”心理将被充分满足。

三、在面子文化影响下中国奢侈品营销策略的建议

我国企业要建立本土奢侈品牌,必须考虑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面子文化的影响,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1.缔造经典的企业品牌文化

每个国际奢侈品品牌都源于独特的文化土壤,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奢侈品魅力的根源是这种发生在原产地的故事折射出来的文化。正是这些经典的故事丰富了奢侈品品牌的内涵,提升了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在产品同质化和顾客社会财富占有率差别极大的情况下,奢侈品以其非凡、独特的品质形象自然容易拨动富人的心弦,如劳力士手表完全靠手工精雕细琢,这是其非常好的卖点,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给奢侈品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可以是出乎自然的,可以是新颖独特的,也可以是动人心弦的。故事文化是奢侈品品牌的灵魂。

2.稳定的溢价策略

在消费者心中,奢侈品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当一个品牌达到奢侈品的高度时,价格高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且溢价策略需长时间保持稳定,如果随意降价,将有损奢侈品品牌的定位。比如,曾经属于一线大牌的皮尔卡丹,之前因为自身经营的问题不断降价,使品牌价值严重缩水。现在,喜好奢侈品的人还会买这个品牌的产品吗?有些奢侈品品牌通过过季产品特卖的形式清空存货,这并不代表他们会将整体的定价调低。所以,稳定的溢价策略是缔造奢侈品品牌的关键因素之一。

3.引入“区域联销体”模式

为弥补独家分销模式的不足,奢侈品的分销渠道构建可考虑引入“区域联销体”的模式。区域联销体就是以经销商为运作核心,激励政策为主,服务管理为辅。区域联销体能减缓、削弱销售区域和渠道冲突;充分利用经销商和分销商的网络资源,实现零售市场的最大覆盖率;对销售过程、销售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动态掌握。这样,有效加强对经销()商的管理,避免出现“串货”情况的发生,维护了分销渠道产品价格体系的稳定性。

4.选择联合促销策略

联合促销,即多家奢侈品企业联合起来开展产品促销活动,本着共同发展、互助互利、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互相宣传、推广,做到客户资源共享、推广渠道共享。多个奢侈品一起举办活动声势大,能形成更大的影响力,更能迎合“爱面子”的消费者。这种新型的促销方式可使联合体内的各个商家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在目标消费者的眼前,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促销活动的功能,最终收到理想的效果。

四、结语

分析面子文化对我国消费者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影响,从而实施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是奢侈品品牌成功的关键。由此可见,针对目标顾客的消费行为和习惯,研究奢侈品品牌的核心、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因素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从中找到一些有益的建议。

作者:谭黎君 单位:广州东华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

近年来一股消费奢侈品的潮流在我国各大城市出现,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初见端倪。在上海南京西路由恒隆广场、梅龙镇广场、中信泰富大厦形成的“金三角”地区成为众多顶级品牌抢滩的首选地。

2004年12月2日国际时装及名牌商品会议在香港落幕。此前三届会议都在国际时尚之都巴黎举行,这次会议移师香港反映出国际知名品牌对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的特别关注。商品会议上许多国际知名品牌公司表示看好中国奢侈品市场,准备进一步开拓内地市场。著名品牌公司路易威登轩尼诗(LVMH)主席伯纳德·阿诺说目前该公司旗下的大部分品牌都已经进入内地市场,业务现在都不错,但扩张才刚刚开始。贝纳通、Polo等品牌的分销商迪生创建主席潘迪生说,他们集团在全球有390家店铺其中,40家设在中国内地。

2005年初,进入深圳举办的意大利维琴察珠宝首饰展为期一周,签单买珠者虽不多,但意大利珠宝商说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他们的用意是寻觅一个合适的中国合作商,为今后打开中国市场准备。2005年6月8日经营顶级奢侈品的欧洲之星百货进驻成都,8月6日,自称全球顶级钟表品牌的“宝拍”入驻成都,一周之内已售出10多只“宝拍”表。一些外国商家把成都作为扩展西南奢侈品市场的桥头堡。同年7月国际钻石巨头多乐美钻石有限公司在北京推出88粒克拉级大钻(每克拉2.9万元起价)试销,计划可销三个月,实际在两个月里就销售了74枚,并且31.8万元的大钻已有买主。同样,10月首次从富人之都“摩纳哥”移师上海的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3天就创出了成交2亿元的业绩。

2005年-2008年在中国品牌专卖店陆续开张、品牌商峰会频频召开、奢侈品会展异常活跃,网络上也出现一批专营奢侈品的网站,如“中国奢侈品商城”、“龙兮奢侈品网”等。中国正步入奢侈品消费初期。本文分析中国的奢侈品市场的规模、消费群体以及这些消费群体的消费动机,提出了在中国奢侈品市场上应该实施整合营销策略。

二、中国奢侈品市场营销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奢侈品市场营销现状

2005年年底,高盛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到2015年将达到奢侈品消费的巅峰。2003年,约4500万中国消费者的年购买能力超过3万美元。20岁至30岁的消费者为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这一年龄段的中国消费者人数要比日本高出11倍。

高盛国际证券研究部执行董事弗兰克·道森表示,2004年和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速度也刺激了中国奢侈品消费的增加。人民币汇率发生变化将进一步刺激中国出境人数的增加,会使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大大增强。

同时,弗兰克·道森认为,在中国占全球12%的奢侈品销售额中,有约10%左右都来自到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到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的增加,将会促进奢侈品行业发展,因为中国人非常喜欢在旅游时花钱,同时到国外旅游也将增加他们的品牌意识。自2004年9月起,欧洲大多数国家已经获得中国政府的批准成为中国公民海外旅游的目的国。香港是中国人海外游的最早受益者。英国经济学人资讯中心(EIU)预测,到2008年,中国人海外旅游人数将增至4900万人,2010年的游客人数将超过6000万人,2015年将达到1亿人。世界贸易组织也预测到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将达到1亿人,只不过需要更长的时间,要到2020年才能实现。自2006年年初开始,到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允许携带的现金数目是以前的两倍。

改革开放将西方的生活方式引入了我国,我国的奢侈品消费也因此被唤起和激发,我国正在涌动着一股强劲的奢侈品消费流,这是消费品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规律,也是主观和客观的多重因素促成的。成熟的奢侈品消费主要基于经济和文化历史两要素。在欧美发达国家,对可支配财富的拥有和已成型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很自然地去购买昂贵的珠宝首饰、高级成衣、名车等,奢侈消费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而对国人来讲,刚刚富裕起来的新贵们才开始学习和尝试消费奢侈品。因此,我国在奢侈品消费方面还很稚嫩,依然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只能说是刚步入奢华消费的初期。

1.经济的飞速发展是奢侈品市场形成的前提。我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近年来的经济年增长率都在9%左右。通常,“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社会消费结构会发生全面升级,将由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曾经的奢侈品将变为必需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高速发展,我国奢侈品市场必将随之水涨船高。经济的飞速增长,带动人们对奢侈品的拥有欲望。

2.富有阶层的境外奢侈品消费能力和欲望,为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指明了方向。我国消费者在境外旅行时显示出强烈的消费意愿,同时旅行也提升了他们对于品牌的认知。因为国内供应的奢侈品种类仍然相当有限,所以越来越多的我国游客到海外购买奢侈品。我国消费者尤其是高收入阶层的强大的消费能力,为我国奢侈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3.奢侈品经营者在“富人圈”中营造出奢华消费的氛围和时尚,促使常态奢侈品消费观念逐渐形成。当今的中国人已经不再像改革开放时,把“奢侈”与“铺张”“浪费”等同起来。它所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具有明显的社会象征性意义,能带给消费者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二)发展趋势

安永报告称,中国在全球奢侈品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占全球销售额的12%,日本41%,美国17%,欧洲各国16%.目前,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年销售额为20多亿美元,预计从现在到2008年,年增长率为20%,之后到2015年的年增长率为10%,届时,销售额将超过115亿美元。到2010年,中国将有2.5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奢侈品,将近目前数字的17倍,到2015年,中国消费者将像日本消费者一样具有影响力,奢侈品消费总量将占全球的29%.中国有13亿人口作为潜在的消费者,城镇人口年平均收入9,422元(约1,163美元),农村人口年平均收入2,936元(约362美元),完全有能力在世界奢侈品市场中掀起不小的波澜,这也反映出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的渴望。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9.5%,总量高达13.7万亿元(约1.7万亿美元),中国经济快速成长,加上奢侈品消费者的人数大幅增加,大大促进了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发展,而且它的潜在成长空间仍然非常巨大。

据中国品牌策略协会(China Association of Branding Strategy)称,中国有1.75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各种品牌的奢侈品,占总人口的13.5%.其中有1000万-1300万人是活跃的奢侈品购买者,选购的产品主要包括手表、皮包、化装品、时装和珠宝等个人饰品。中国品牌策略协会估计该群体的年收入为24万元人民币(约29,630美元),存款在30万-50万元人民币(约37,037至61,728美元)之间。该协会预计,该消费群体的人数将在2010年增加到2.5亿。此外,未来数年内,将有2-3亿人口从农村进入奢侈品充斥的城市,从而进一步带动该市场的成长。

二、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特点

消费是一个最能体现时代性的动态概念,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可能有自己所提倡的基本消费观,但不管社会整合的力度多么强大,只要社会分层永恒地存在,消费行为就不可能是铁板一块。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行为反映了不同阶层和群体的价值观和生活追求,形成以下显著特征。

(一)炫耀性消费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人们对成功的理解就是:一个人拼命读书或是在外打拼成功后,衣锦还乡,建房置田,请名人雅士舞文弄墨装饰家居和自身,用奢侈消费炫耀自己的成功,借此获得社会认同和抬高身份地位。经过几千年文化的发展,这种文化特征依然清晰地反映在社会生活中。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新富阶层带着这种深深的文化烙印,表现形式变成了今天的保时捷、阿玛尼、卡地亚,甚至是名家古玩字画等当代奢侈品罢了。炫耀性消费还有一个表现形式,即“面子”消费。回家吃咸菜,出门穿名牌的人,在中国不是少数。他们往往会不惜一切代价将钱花在一个显门面的地方,而在其他地方省吃俭用。“月光族”每月都把薪水花光;“新贫族”收入不错,却总是处于贫困状态;“百万富翁”总处于负债状态,在高收入的白领中是比较常见的事。这种炫耀性消费主要不是满足真实需求。这种消费的动机是谋求某种社会认可。炫耀性消费,对增加自己的财富有好处。借助炫耀性消费所表达的象征符号,人们容易认清自己要交往的对象。中国的新富阶层一方面是要通过奢侈性消费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另一方面是要通过炫耀式消费来维系和创造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关系网络。

(二)盲目性消费

1.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对奢侈品的认知度较低。据调查显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在无提示的情况下,认知大约20个奢侈品牌,但当被问及比较了解的品牌,则集中在几个进入中国市场较久的品牌。这主要跟奢侈品目前在国内的宣传推广力度有关。

2.与欧洲相比,讲品位式的享受性消费比较少,盲目从众消费明显,奢侈主要是做出来给别人看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此的影响很大。据说轩尼诗老板听说中国越贵的洋酒越好销售,就到中国市场来看个究竟。结果,他发现中国人大碗大碗地喝XO,全无法国式浪漫、情趣和品位。不过,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健全,“问题富豪”的减少,中产阶层逐步成为奢侈品消费的主力,中国奢侈的品味和流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以前追求大牌子,现在的奢侈消费则更加别致、低调,更注重享受与品位。

(三)个性消费

人们的消费行为是其生活方式和向社会展示个性的一种表现。中国人的消费与生活方式正日益被享受和自我发展型所取代,奢侈品消费者往往将产品及品牌个性代表自己的个性、品位和追求。个性,也正是奢侈品创造自己最高境界的重要途径。如“奔驰”代表顶级质量、“劳斯莱斯”代表手工打造、“法拉利”代表运动速度、而“卡迪拉克”代表豪华舒适。他们独巨匠心,各显其能。正是因为商品的个性化,才为人们的购买创造了理由。也正因为奢侈品的个性化很不像大众品,才更显示出其尊贵的价值。

(四)消费集中于一线大城市

据调查,90%以上顶级奢侈品品牌首先都是在北京、上海亮相。因为商家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形象问题。国内消费者对这两个城市出现的品牌认同度较高,在这两个城市成功的话在其它地方就更容易推广。无论从原有品牌的扩张,还是新品牌的进入,北京、上海都将成为顶级奢侈品商家争夺中国市场的焦点。北京作为首都的特殊政治经济地位,使它成为中国与世界最前沿消费的直接接口。按照国际的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消费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过去的奢侈品将转化为居民的必需品。从宏观层面分析,北京近几年经济增长趋势良好,未来发展前景乐观,为顶级奢侈品消费提供了充实的物质基础,因为在许多品牌商家看来,奢侈品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GDP)的具有高度相关性。上海作为中国商业、金融、贸易中心,自然也成为了各大国际品牌商家竞争的重中之重。世界最大的顶级奢侈品集团法国路易威登集团(LVMH)旗下的顶级化妆品专卖店丝芙兰2005年4月底首次登陆中国,第一站便选择了上海市场。这并不是某一公司的心血来潮,事实上,以路易威登为代表的60多个世界级奢侈品品牌组成的行业协会的会员,都正在力争挤入上海市场。对于海外顶级奢侈品纷纷涌入沪的现象,有关专业人士指出:9年前,来自日本的佳世客(JUSCO)曾经在上海开设了一家高档百货公司,定位比现在的伊势丹还要高,但结局却是关店并撤离上海。佳世客(JUSCO)的结局表明当时上海市场高档商业的消费能力还不强。但是,目前市场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海外人士、海归人员、以及上海周边地区的企业家和港、澳、台商人等人群逐步汇聚上海,再加上近年来本地中产小资族的崛起,上海己经形成一个庞大的顶级奢侈品消费群体,消费水平已经完全具备了购买顶级奢侈品的能力。

(五)消费都较为年轻

中国奢侈品购买者中既包括在改革开放中先富起来的财富新贵,掌握社会权利资源的政府官员,也包括影视明星、企业家,甚至还有追求时尚、消费攀比心理较重的时尚阶层和“酷一族”.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人数众多,构成复杂,但与欧美国家奢侈品市场不同的是,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特征,且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是中产阶级,其中以企业白领和金领为主,只有小部分是大老板乃至百万以上级别所谓“真正的富人”.他(她)们年龄在20岁到40岁之间,事业有成,正处于上升期;他(她)们思想活跃而超前,处于财富获得的暴发期,在刚刚获得一定的财富积累后,有迫切的欲望来表明自己的成功。奢侈品消费恰好可以很好地、直接地满足他(她)们的这种心理。中国最旺盛的奢侈品消费层在25-45岁之间,相对而言,西方奢侈品消费层的年龄偏高,在30-70岁之间[34].中国的年轻人热衷于消费奢侈品,甚至不惜透支收入来购买名牌奢侈品,这与中国奢侈品市场还很年轻,并未发育成熟有直接关系。另外,中国的年轻人生活负担少、消费观念超前,且身处的工作环境和交往对象已经国际化、高层次化,很自然他们就成为奢侈品消费的年轻一族。在西方,那些购买顶级奢侈品的人年龄多在30岁以上,是事业有成,收入颇丰,见多识广,外在形象趋于成熟、自信、典雅,且个人气质能与奢侈品相得益彰的人。

(六)消费集中于小件实物奢侈品

安永对中国和西方成熟的奢侈品消费市场进行了比较,从中发现了两者之间不少的差异性。他指出,奢侈品在中国尚属较新的行业,其发展速度高于法国、意大利、其它欧洲国家、美国和其它成熟市场。论文格式与更为成熟的市场相比,中国市场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奢侈品的消费形态[35].在中国,奢侈品消费仍然多以产品为主,即消费者追求最新系列的奢侈产品,如服装、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而成熟市场的消费者偏爱尊崇的体验,如奢华的假期或者为省时而提供的送货上门的宅配服务等。在美国等成熟市场,奢侈品随处可见,常常被戏称为“民主化的奢华”.在超市里,人们甚至也可以买到最顶级的美食。而在中国,购买奢侈品代表了财富和社会地位。人们购买奢侈品往往更多的是基于某种社会性动机,而不是个人动机。实物奢侈品看得见摸得着,更便于满足中国消费者的这种心理需求,而大件实物奢侈品又不是多数中国奢侈品消费者能够承担的,所以,目前我国的奢侈品消费集中于小件实物型奢侈品。

三、中国奢侈品营销市场中的消费群体

从世界范围内奢侈品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在人均收入低于1000美元左右的地区,奢侈品市场几乎不可能发展起来;当人们的人均收入到1500美元时,奢侈品消费需求开始启动;在人均收入达到2500美元之后,奢侈品消费便开始急剧上升。有关报道显示2008年中国人均收入达到15000元人民币,按这个统计结果来看,全国性的奢侈品消费需求已开始启动了,可以说我国已经具有奢侈品消费的初期水平了。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人开始重视自身生活品质的提升,而奢侈品牌的文化和价值内涵又恰好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新兴中产阶层以较高的教育背景和收入水平开始成为奢侈品消费主要力量,他们的出现为奢侈品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及个别行业的特殊性造成了先富人群的人均收入已超过2500美元,这也造成了一些发达城市的奢侈品消费的井喷现象。

再从消费者的年龄结构看,现阶段我国的奢侈品消费者70%以上都是40岁以下的青年人,而在发达国家,奢侈品消费的中坚力量则是40-70岁的中老年人。这个消费结构表明我国奢侈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从一个人的财富积累的过程来看,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中老年人群才应是真正富裕并且享受财富的人群,而不是家庭和事业正处于不稳定阶段的青年人,奢侈品的提前消费是一种极不合理的需求。虽然从奢侈品消费群的数量上来看,4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绝大多数,而从奢侈品的消费总额和消费者富裕程度看,目前购买顶级奢侈品的主力消费人群主要来自于被人们所谓“暴利”的非阳光行业。

本文就消费者的消费额所占消费总额的比例,从多到少,把中国的奢侈品的消费人群分为以下几类:

(一)暴富人群

在最顶级奢侈品展的现场,不乏当场购买者,它们往往不是胡润百富榜的上的富豪,而主要是山西煤炭老板、温州的私募基金和京津江浙的炒房团等暴富人群。这对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发展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让人们担心起这部分消费者的资金来源等诸多社会问题。

当中国经济在制造业的领衔下迅速发展的时候,同样也催生出中国的第一代富豪——他们中有企业家,有工厂主,也有商人,他们分布在大小城市和乡镇。最有意味的一点是,所有的第一代富豪都是通过自力更生白手起家的,他们中不少人都在书写自己的奋斗史。因此当他们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于情于理他们都会奖赏自己以示慰藉和庆贺。这也是奢侈品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契机,它标志着成就,显示着价值。大概一百年前,Thorstein Veble写了挺有趣的一本书,介绍了美国的“第一代富豪”以及他们的消费习惯。正是在这本书中,“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第一次被提出,这些第一代富豪在积累财富的同时,通过购买和使用昂贵的物品来获得社会对他们的尊敬。尽管奢侈品品牌属于时尚类产品,外表精美、手工精细、各具风格,但是大部分并不是冲着它们的款式与风格才购买的,而是因为那些品牌所蕴含的身份与地位的象征。那些印在奢侈品产品上的品牌LOGO,能让人在一瞥间或者使用者的身份。

(二)传统商务精英

他们大多是在大公司或政府机构任高层的管理人员,以35岁以上男性为主,特点是收入高且人际交往广泛。这个人群性别较均衡,相对年轻,36%在29岁以下,大多处于单身,主要在企业工作,较少在政府部门,30%是高级管理职位或者高级专业人员,个人收入较高,42%年收入超过20万。

然而有意思的是,作为新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的传统商务精英的消费却是典型的两极分化。因为中产阶层毕竟不像富豪阶层那样拥有巨额的资金,他们的可支配收入毕竟是有限的,只能量入为出,有选择地在他们认为有意义的商品和服务上趋优消费,而对那些他们认为不重要的商品和服务则趋低消费,这样就可以做到在基本消费品上尽量节省开支,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商品和服务上(四)能量新女性

这个族群均为女性,大多较年轻,参加工作时间不长,职位较初级,个人收入不高,44%的年收入在4万-10万之间,尽管不富有,但他们疯狂追逐潮流和时尚,向往奢侈品,并常把几个月的收入积攒下来去一次性消费,或是提前透支去消费奢侈品,如购买服饰、养高级宠物或出国旅游。

四、中国市场奢侈品营销策略

(一)建立客户数据库

随着现代营销市场的日益细分和目标化,对客户的确认尤为重要,在整合营销传播中,有效的使用客户数据库,根据数据库发掘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这样不仅提高传播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传播的成本。客户数据库的定义是:整合营销传播活动所依赖的、企业有关个人消费者的,包括订单、查询、消费服务接触、研究问卷调查表以及外部清单的信息库。企业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消费者的购买和查询模式,分析由数据库提供的研究机会,通过不同的媒介来联系、接触个人消费者,使企业可以达到许多不同的研究和营销目的。

通过数据库可以进行消费者分析,确定目标市场、跟踪市场领导者以及经销商销售管理等,运用数据库来为企业的客户提供帮助、刺激客户需求,通过对现有消费者与潜在消费者数据库的建立,来协助整体营销规划、控制和衡量传播活动并借以改善所有未来的各种联系,确保所有的营销活动计划和整合营销传播计划顺利实施。

1.客户数据库的类型

数据库有很多种,而且其结构化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之中。常见的数据库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层数据库、网络数据库、关系数据库。

(1)分层数据库。它是从手工填写系统处演化而来,但比手工填写系统要快很多,且所记录的内容复杂,该数据以单一标准进行存储,如记账方式。依据该方法,记录、报告某个个体的简单交易行为,但要对某类个体进行区分却很难,因此该数据库需要进一步提升。

(2)网络数据库。它是在分层数据库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用户须首先理解数据的结构才可能利用数据库,所以其特点是成本较高,难以操作。通常可使用“标签”对记录进行识别分析,如邮政编码标签、交易数据标签、人口统计学变量标签等。

(3)关系数据库。相比其他两种而言,关系数据库是主要的数据库形式,它根据两个纬度进行存储,其中一个纬度是给定消费者的数据,另一个纬度是所有消费者在某一给定特性方面的数据。

2.建立数据库的途径

通常数据库记录的来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企业内部信息来源。比如,消费者的消费记录,促销活动的回报,展览会上收到的询问等;另外一种是经过市场调研获得的记录,此种途径十分有效,只要方法得当,很多被调查者还是乐意配合的。

3.数据库的管理及使用

并非所有的营销管理部门都能认识到数据库的价值,有些企业拥有良好的数据库资源,但却没有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经调查,在美国企业里,有85%的营销数据库,仅仅被用来构造顾客与潜在顾客的邮寄目录;而利用数据库资料,根据顾客购买习惯来分析和划分顾客的企业还不到1/3.美国尚且如此,可想而知,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更加欠缺。

其实,对于企业而言,数据库在营销传播管理的多个方面都可以发挥作用,如分析、计划、联系、回应、控制和检测等。换句话说,数据库中几乎包含企业发展战略在不同阶段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并且数据库可以应用于关系管理的每一个阶段:获取阶段,通过数据库汇总一个数据驱动方案,企业检查其最具有经济效益的顾客,确认他们社会和生活方面的共同特点和爱好,再运用这些特征寻找潜在顾客;保留阶段,听取顾客反应与交流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企业和顾客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倾听者,还必须对顾客进行回应,并随着问题和机会的出现作适当的调整;成长阶段,要设计顾客增长程序,鼓励现有顾客增加对这个品牌的消费比例。再获取阶段,又称重构计划,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老客户比新客户更能为企业带来利润,而顾客使用一个品牌后常常会因为种种原因而放弃这个品牌,而再获取计划所努力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顾客流失所造成的最终损失。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再获取顾客:其一是对放弃品牌顾客的挽留;其二是对游移或疏忽的顾客进行提醒。

(二)产品策略

1.产品品质充分体现顾客的需求

从产品品质来看,奢侈品是满足人们对高品质舒适生活的追求而设计的,功能是否强大不再是判断其价值的主要依据。从产品质量上讲,细致是奢侈品与大众产品最根本的区别。奢侈品比传统产品更完美、更精致,给人的感受则是全新的、与众不同的。大众产品由于受成本的限制,允许细节上存在不影响大局的瑕疵,而奢侈品却不允许有细节瑕疵的存在。奢侈品从构思开始,就考虑得比大众产品更周到、全面,常常为了一个小的细节,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工艺,而正是对细节的精益求精形成了产品独特的个性,对细节的追求还导致了设计思想的更新和发展。

让我们看一下“人头马”是如何通过产品品质、细节来传达品牌理念的。首先,奢侈品品牌非常应强调其产地和材料,酿制“人头马”的原料必须是产自夏朗德省科涅克地区的优质葡萄,等葡萄成熟后,要尽可能晚地采摘,以便使其尽量饱满,香味更浓郁。采摘下来的葡萄经过去籽、压榨、发酵,酿成葡萄酒,为避免其变质,必须在来年3月底之前将葡萄酒两次蒸馏,使之成为酒精含量达70%的烧酒,然后把没有颜色的烧酒注入橡木桶内,放入酒窖窖藏,储存若干年后,等其变成金黄琥珀色。其渲染的独特的罕有的土壤、最优秀的葡萄产区、林茂山的橡木酒桶成为“人头马”独一无二的特征,因此“人头马”一直被誉为品质、形象和地位的象征。同样,奢侈品品牌也必须非常讲究制作工艺,如“人头马”强调的独特的蒸馏过程,“人头马”将蕴藏于葡萄酒中丰富元素的酒渣沉淀物放在小型铜锅中一并蒸馏,以提取它的精华部分,带出独特细致的口味,当经过双重蒸馏后的葡萄原酒在酒桶内慢慢变成金黄色时,才能称得上干邑。干邑必须经过七八年或长达半个世纪的窖藏,重复及谨慎地由较新的橡木桶转到更陈年的橡木桶,你才可慢慢赐予干邑独特的颜色及个性口味。而且其调配的艺术也堪称经典,“人头马”的色泽、酒香及味道,达全球统一的水平,是将贮存在个别酒桶的“生命之水”小心调配而成的结晶,酿酒师从众多高品质的“生命之水”中,选取有独特个性的,调和混合成上等的干邑。甚至一些西方的富人只愿意喝酿酒师乔治·柯罗亲手调配出的最上乘的干邑。这些呈现在受众面前精益求精的直接感觉让奢侈品的价值得到最直观的体现,从而使奢侈品昂贵的价格合理化。

2.品牌必须专一

据研究报告指出,全世界90%以上的奢侈品品牌,出于经营困境和增加盈利的种种原因,都进行了品牌延伸或品牌的产品线延伸,其中有90%延伸失败。Prada时装在1993年的时候打破自己“最了解女人”的品牌诺言,涉及男性服装和鞋帽市场,这次冒险让其品牌形象一落千丈;法拉利揭去自己“红色女郎”的神秘面纱,成了一个普通的高端跑车品牌,品牌的“不专一”导致了顾客的远离,《世界商业评论》将这一必然结果称为“冲动的惩罚”.奢侈品品牌延伸之所以比较冒险,有各方面原因:

从消费心理来分析,当奢侈品信息通过营销活动到达消费者,让消费者对以前的消费行为造成自我怀疑,这就导致了新消费的开始,但是产品线的不合理扩展将会直接导致下一轮消费者怀疑,从而再次改变消费者行为。在奢侈品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除了关注这个东西好不好,更多的是关注这个东西配不配,是否吻合我们的生活方式。

从定位的取舍效应来看,企业选择一种定位,必然牺牲另一种定位。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求,追求更高的销售额和利润,处于产品线上端的奢侈品牌最终不能保持其独一无二的身价,从而导致战略性定位模糊失焦,产品线延伸最终稀释了自身的品牌形象,腐蚀了企业最初产品或目标客户的竞争优势。选择奢侈品路线本身就意味着企业必须放弃8 0%的大众顾客而瞄准2 0%的金字塔顶端顾客,这样就限制了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如果采取两者兼顾的骑墙派的做法,只会伤害自己的战略,同时降低企业既有活动的价值,企业的模糊定位最终只会导致企业的衰亡。

(三)价格策略

沃夫冈·拉茨勒在《奢侈带来富足》中这样描述:奢侈品的制造商并不是可以不考虑费用,但费用不应该是最关键的因素。奢侈品的营销颠覆了“4C”理论,没有过分关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成本因素,奢侈品制造商将可以传递给消费者的东西全部传递给消费者,并在最大程度上形成了消费者满意,从而保证其高价策略得以持续支撑其高利润。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是由稀缺性、消费者满意度和富裕程度、生产成本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大众产品重视产品的功能,同时重视产品的生产成本,由于有相同需求的顾客数量仍然是相当庞大的,因此通过大规模的生产形成规模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就是大众产品最主要的经营方式;而奢侈品则不然,为了确保产品个性,必须限量生产和销售。

如一种款式一年只生产1 000件,在全球发售,不会多生产,卖完了就只能订货,顾客次年购买可能就贵一些。几年之后这种款式没有了,而推出新款供选择。奢侈品用这种方式维持着其高贵的血统和品牌形象,满足消费者对“唯一性”的需要。

奢侈品营销中,高价位本身并不能与高销售收入、利润等指标必然联系起来,但是高价却能必然反映企业的高端定位,因为高价位反映极品形象。如果以低廉的价格提供同样高值的产品,其中的价值会让顾客感受不够充分或难以感受到。也就是说,没有合适的较高价位,人们会看低一个产品。由于奢侈品往往是独一无二的,能给人带来全新的享受,因此如果消费者无比富裕,理论上定价可以无限高。实际上当然不可能,但完全可以大大高于生产成本,这可以理解为奢侈品的品牌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因为有的消费者可能会认为奢侈品本身价值不大,但因为这个品牌是其至爱,也不会在价格问题上过于计较。

奢侈品作为特殊商品,在定价的时候还不能适用一般商品的规律,销售者多数要考虑到价格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因为奢侈品在诉说产品性质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社会地位,某些消费者甚至会用价格来判断产品,即“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心理。因而,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它们的降价空间自然也很大,所以打到五六折甚至两三折也很正常。比如珠宝钻戒的定价,一方面资金周转慢,有时一件商品要很长时间才能卖出去;另一方面是因为珠宝生意资金占用量大,这就意味着提高了商家的成本,所以高定价是不可避免的。

(四)渠道策略

奢侈品销售的渠道非常重要,否则会影响顾客对这一品牌形象的判断。奢侈品一般是通过开设专卖店或进入顶级商场的方式建立销售渠道,国际一线品牌进入中国的最早落脚点是一些五星级酒店,北京的王府饭店,广州的中国大酒店,上海的波特曼酒店,大连的香格里拉酒店、成都的喜来登酒店,毋庸置疑,这里的顾客消费比较高端,可以保证市场环境的正确性。奢侈品品牌对专卖店的数量也有严格控制。路易威登进入中国市场13年总共只开了13家店,要保证所开的每一家店都符合全球统一标准。在一些传统商业区或商业核心地带,奢侈品销售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在黄金商业地段被占据之前抢到位置。有些高端消费者经常举行小范围酒会、派对、论坛等活动,在这些场合炫耀奢侈品,也是奢侈品公司可采用的渠道之一。

在渠道建立的质量方面,奢侈品应为顾客提供一种高质量的服务,而且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服务。

比如,在伦敦买的世界名表,到了巴黎出了问题,在当地就可以修。而且过了三五十年同样可以,这对顾客来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享受和满足,这是一般大众消费品所不能做到的。而且为了保证每个店的销售质量,奢侈品销售商会对销售员工分批进行培训,而有些培训的地点则选择到这些品牌的发源地,让他们了解品牌的历史和文化。

当然,奢侈品的渠道建设还应讲究陈列,讲究氛围,讲究独特,应该独具一格。在中国,可能在北京东方新天地窗明几净的豪华展厅里看见法拉利顶级跑车,AUDI的迷你车,但不一定马上掏钱就能买到,需要预订,要与营业员沟通,彰显购买者的品位,对爱车的理念与赏识,甚至连个人喜好兴趣都要娓娓道来,即使这样要开走车,也还要再等几天,或者取车时他们会搞一个交易成功的仪式,美酒、鲜花、香槟渲染一番。这不是做作,而是形象,体现法拉利拥有者尊贵的个性。在北京可以这样,在上海也是,在广州也是,每一店,每一笔交易,都是如此讲究。奢侈品卖的就是那种被人羡慕的感觉,当拥有者看到别人羡慕和嫉妒的眼光时,会有一种最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渠道的建设还必须以目标顾客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为基础,否则,难以收到效果。三星Diva奢侈品路线的失败最终反映的是自身不合理的渠道策略。三星Diva曾为了维护其高贵的形象,主要面向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女性顾客。但是,三星最终没有能够彻底了解这些高贵的女性顾客,导致终端渠道与目标消费者严重脱节。最终结果就是:这款手机的目标顾客无法接触到Diva,而能够接触到Diva的又根本不会购买。

因此,奢侈品营销渠道必须要做到有的放矢,透视目标顾客的心理及行为方式,找准顾客的接触点,这样才能为成功营销奠定基础。

(五)品牌推广

奢侈品的品牌推广的确在走着一条非常寻常路线,这条路线不单纯是企业界所言的高端高价路线,也不仅仅是倡导什么稀世经典的单件孤品理念,而是一种表现,来自市场的,来自广告的,来自公关的,一种理念和心智的占有、熏陶、迷醉。

1.讲故事

每个奢侈品牌都源于特殊的文化土壤,品牌背后都有一个人人皆知的动人故事,这种发生在原产地的故事情节折射出来的文化,就是奢侈品魅力的根源,正是这种文化,成就了今天的奢侈品牌,支撑着奢侈品的战略定位。正是这些扣人心弦的故事丰富了奢侈品品牌的内涵,提升并捍卫了在消费者心智中的经典形象。在产品同质化和顾客社会财富占有率差别极大的情况下,奢侈品其非凡的品质形象自然容易拨动富人的心弦,如劳斯莱斯轿车的手工精心打造就是其非常好的卖点。再如波尔多地区非常知名的五大酒庄,其葡萄酒背后不可复制的地域故事成就了法国葡萄酒在全球的地位和盛誉。给产品一个概念,在奢侈品看来非常必须而且经典,这个概念是出乎自然,顺理成章,重复讲述,动人心弦。故事,是奢侈品品牌营销的灵魂。

2.广告

广告是对奢侈品的视觉传达。在奢侈品文化的溯源中,华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符号。因此奢侈品的平面广告诉求就表现为视觉上的垄断。

奢侈品的广告需要集中在高档时尚杂志上,特别是已经在全球市场都取得不错口碑的杂志。翻阅《中国企业家》、《环球企业家》、《财经》、《HOW》、瑞丽等中高端杂志,你就会发现奢侈品广告霸占了价格最贵的版面,同样在中高端阅读人群关注的报纸、电视特定栏目上,他们出入的机场、星级酒店、高尔夫球场、商务会所等地方各种富有尊贵、个性的各种广告几乎也是无孔不入,时刻在垄断着你的视线。奢侈品的广告诉求也是极尽奢华之能事,这也是拨动你心弦的初始感觉。奢侈品品牌在媒介选择上非常讲究和挑剔,其分众和市场细分的一目了然。如“百达翡丽”品牌甚至拥有自己的杂志,1996年10月正式发行了《百达翡丽国际杂志》,以英、法、日、中、德、意6种语言版本发行。奢侈品凭借创意非凡的各种广告首先震撼了人心,占据了顾客的第一心智,当你想消费时不选择都困难。更重要的是,奢侈品广告本身的表现力也值得品味和收藏。

当然对于“炫耀性奢侈”,则可以选择面向大众的广告,这种广告浪费可能达到90%以上,远远高于普通产品50%的丢失率,因为这些广告并不是面向目标消费者。但是这些广告是必要的,奢侈品之所以能够在高价下还能被接受,很大一部分源于羡慕者,是羡慕者的“羡慕”和“无法得到”制造了一种距离感,烘托出了奢侈品的价值,从而成为促进购买的因素。

3.公关

奢侈品的营销遵循“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的原则。绝大多数奢侈品更倾向于通过公关这种在一般意义上更为“高品位”的手段,让消费者深入了解品牌的文化内涵,大众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和话题制造能力,使得它们成为国际品牌登陆中国市场的首选公关对象。雇用专业的公关公司设计、策划一个完整的、新颖的公关活动,全面展示品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成为国际品牌登陆中国市场的惯用营销手段。

让我们来看一个最近的奢侈品上市公关案例。

案例分析:

法国顶级珠宝品牌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宝隶属于瑞士历峰集团(RICHEMONT),是目前世界高级珠宝领域中毋庸置疑的至尊品牌。秉承“把布料变成珠宝,将珠宝变成布料”的独特理念,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宝结合顶级手工技艺及其一贯高雅细腻的珠宝设计创制出Couture顶级珠宝系列。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宝Couture顶级珠宝系列已在韩国、台湾市场做过展示。今年,该集团找到奥美整合营销传播集团为该系列在中国内地地区的上市进行媒体公关。

会的目的是强调Van Cleef&Arpels梵克雅宝至尊的顶级珠宝品牌的概念与定位;Couture顶级珠宝系列,促进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销售。活动的目标受众是北京、上海主流时尚及生活方式平面媒体及电视媒体。期望通过倡导时尚、品位生活的大众媒体推介这个中国人并不熟悉的奢侈品牌。

在奥美集团的策划下,此次公关活动于2006年5月26日在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举办。活动现场被布置成为20世纪20年代经典法国俱乐部的风格。模特在设置于嘉宾席旁边的梳妆台现场模拟梳妆,使所有到场嘉宾一进入活动现场,即置身整个高雅奢华的气氛当中。其他活动还包括由专程请自巴黎的知名舞蹈艺术家现场为来宾表演巴黎原版经典的双人舞台剧;由装扮源自于20世纪20年代法国俱乐部女演员服饰风格的名模现场展示2006 梵克雅宝Couture顶级珠宝系列。

当日到场媒体共57家,其中包括女性杂志、生活杂志等49家平面媒体和8家电视媒体。到场媒体均被现场的奢华气氛及精美的珠宝所吸引,是众多奢华品牌近年来历次活动中非常精彩的一个。

上面案例中的公关活动,通过高雅艺术的形式很好地向媒体展现了法国珠宝优雅、奢华的内涵,让媒体首先受到震撼,在媒体上制造话题,激起普通消费者的好奇和关注。奢侈品公关正是通过媒体,制造大众消费者对国产奢侈品拥有者的羡慕心理,而掀起消费热潮。

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奢侈奢侈品新式奢侈品牌延伸

“奢侈”一词来源于拉丁文“luxus”,原意是指“极强的繁殖力”,这种极强的繁殖力通过“奢侈生活”、“奢侈品”和“奢侈态度”等形式表现出来。

沃夫冈•拉茨勒(rowohltverlaggmbh)在《奢侈带来富足》(luxusschafftwolhlstand)中这样定义奢侈:奢侈是一种整体或部分地被各自的社会认为是奢华的生活方式,有新式奢侈(new-fashionedluxury)和旧式奢侈(old-fashionedluxury)之分。旧式奢侈即非创造性奢侈,表现为对稀有原料的消费和耗用;新式奢侈是用智慧和知识来对待和使用各种原料和材料。旧式奢侈是消耗、破坏,而新式奢侈则提供保护和改善的可能性。

现在,奢侈是一种时尚,奢侈已经成为自由个性的象征,奢侈是一种满足身心享受最高境界的消费文化,是一种表现身份识别的与众不同的符号。不仅如此,“现代奢侈品会给予全球社会更多的发展动力,比大众产品更强烈地改变着全球社会”,因为奢侈能够创造财富,奢侈观念和奢侈品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奢侈品消费概述

奢侈品的特征

奢侈品大多都有以下特质:

一流的品质。超凡细腻的手工、对品质的苛刻要求、经典的设计理念,设计大师的匠心独运、用料考究,使奢侈品精致而唯美,所以奢侈品已经成为无国界品质的代名词和符号。

动人的传统和历史。奢侈品具有极强的文化性特征,需要时间的积累和素养的熏陶,奢侈品消费也实际上表现为对一种文化的信仰与尊重。

不断创新的独特风格。奢侈品更加强调个性和与众不同的体验,因此,只有通过理解品牌的内涵,更富创造性地面向未来打造品牌,挖掘传统品牌的潜力,奢侈品牌才能保持长盛不衰。一项调查显示,如果老品牌在技术和功能上无法在同业之间建立差异性,消费者将不会长期投入。

我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心理分析

我国的奢侈品消费与国外有明显差别:我国的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包括中产阶层,与国外的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40-70岁之间不同的是,我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的年轻人。

他们中间有很大一部分人属于“新型的奢侈品消费群体”,即自信的年轻一族,尽管现有收入还不足以成为他们消费奢侈品的充分理由,但是自我实现的情结使他们无形中成了奢侈品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把奢侈看作是一种文化,一种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奢侈品在他们看来只是明天的必需品,是一种未来的必然拥有物,他们充满对奢侈品的向往,也会为之奋斗。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富翁,但是却有敢于花费明天钱的勇气;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存款,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富裕的生活方式的追寻,他们往往会不惜一切代价将钱花在一个地方,而在其他地方省吃俭用,这类奢侈品消费就是沃夫冈•拉茨勒在《奢侈带来富足》中定义的“切分奢侈”。

还有一部分人是由于面对突然降临的财富,想寻找一种符号的象征,这是一种“炫耀性奢侈”。据社会学家的分析,当人们面临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社会学家认为这是为了满足财富突然增加之后的一种心理释放,那种一掷千金的消费方式呈现为一种非理性的疯狂,但是从营销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阶段性的、自然的心理需求。

我国奢侈品消费现状分析

奢侈品消费现状

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欧洲“反奢侈品”思潮、日本市场趋于饱和以及韩国市场的疲软直接导致奢侈品全球销售业绩有所下跌,而亚洲人对奢侈品的普遍热衷使奢侈品制造商在中国这个新兴市场上看到了希望,我国不仅是极具潜力的新市场,也是目前看来尚未充分开发的最后一个大市场。

从30万元一副的lotos眼镜到1180万元一辆的宾利豪华轿车,在我国都创造了销售奇迹,这就证明了国人对奢侈品牌的强烈购买欲望。

奢侈品发展前景

法国巴黎百富勒的报告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奢侈品消费初期。

《新财富》通过对九家奢侈品品牌商的采访发现,这些奢侈品牌近两三年在我国市场的增长率都保持在80%以上,远远高于他们在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10%左右的增长率。2004年,我国奢侈品消费额约占全球销售额的12%,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摩根士丹利预测,在未来5到10年内,我国内地的高档奢侈品的消费者规模将达到1亿人,户均拥有资产62万元。日渐巨大的潜在消费群和稳步上升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足以成为世界奢侈品牌进军我国的充分理由,奢侈品的营销也日趋受到关注。

奢侈品营销策略研究

产品策略

据研究报告指出,全世界90%以上的奢侈品品牌,出于经营困境和增加盈利的种种原因,都进行了品牌延伸或品牌的产品线延伸,其中有90%延伸失败。

prada时装在1993年的时候打破自己“最了解女人”的品牌诺言,涉及男性服装和鞋帽市场,这次冒险让其品牌形象一落千丈;法拉利揭去自己“红色女郎”的神秘面纱,成了一个普通的高端跑车品牌,品牌的“不专一”导致了顾客的远离,《世界商业评论》将这一必然结果称为“冲动的惩罚”。奢侈品品牌延伸之所以比较冒险,有各方面原因:

从消费心理来分析,当奢侈品信息通过营销活动到达消费者,让消费者对以前的消费行为造成自我怀疑,这就导致了新消费的开始,但是产品线的不合理扩展将会直接导致下一轮消费者怀疑,从而再次改变消费者行为。在奢侈品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除了关注这个东西好不好,更多的是关注这个东西配不配,是否吻合我们的生活方式。

从定位的取舍效应来看,企业选择一种定位,必然牺牲另一种定位。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求,追求更高的销售额和利润,处于产品线上端的奢侈品牌最终不能保持其独一无二的身价,从而导致战略性定位模糊失焦,产品线延伸最终稀释了自身的品牌形象,腐蚀了企业最初产品或目标客户的竞争优势。

选择奢侈品路线本身就意味着企业必须放弃80%的大众顾客而瞄准20%的金字塔顶端顾客,这样就限制了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如果采取两者兼顾的骑墙派的做法,只会伤害自己的战略,同时降低企业既有活动的价值,企业的模糊定位最终只会导致企业的衰亡。

价格策略

高价位本身并不能与高销售收入、利润等指标必然联系起来,但是高价却能必然反映企业的高端定位,因为高价位反映极品形象。

沃夫冈•拉茨勒在《奢侈带来富足》中这样描述:奢侈品的制造商并不是可以不考虑费用,但费用不应该是最关键的因素。奢侈品的营销颠覆了“4c”理论,没有过分关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成本因素,奢侈品制造商将可以传递给消费者的东西全部传递给消费者,并在最大程度上形成了消费者满意,从而保证其高价策略得以持续支撑其高利润。

渠道策略

营销活动必须以目标顾客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为基础,否则,营销活动将难以收到效果。三星diva奢侈品路线的失败最终反映的是自身不合理的渠道策略。

三星diva曾为了维护其高贵的形象,主要面向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女性顾客。但是,三星最终没有能够彻底了解这些高贵的女性顾客,导致终端渠道与目标消费者严重脱节。最终结果就是:这款手机的目标顾客无法接触到diva,而能够接触到diva的又根本不会购买。

因此,奢侈品营销渠道必须要做到有的放矢,透视目标顾客的心理及行为方式,找准顾客的接触点,这样才能为成功营销奠定基础。

促销策略

奢侈品促销要有别于一般产品追求覆盖率、方便消费者购买的做法,因为奢侈品恰恰是不能提高产品便利性的,相反,奢侈品要适当控制产品的销量,在促销活动中有意识的控制消费群体,使消费者产生一种“千金难求”的急切购物心理,这种“饥饿营销”正是对资源“稀缺性”的维护。譬如“熊猫”牌香烟供不应求的状态,反而使得目标消费者更加感受到能够拥有产品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广告是对奢侈品的视觉传达。根据两种不同消费人群的消费心理,分别采用两种广告宣传方式。

对于“切分奢侈”,奢侈品的广告需要集中在高档时尚杂志上,特别是已经在全球市场都取得不错口碑的杂志。而对于“炫耀性奢侈”,则可以选择面向大众的广告,这种广告浪费可能达到90%以上,远远高于普通产品50%的丢失率,因为这些广告并不是面向目标消费者。但是这些广告是必要的,奢侈品之所以能够在高价下还能被接受,很大一部分源于羡慕者,是羡慕者的“羡慕”和“无法得到”制造了一种距离感,烘托出了奢侈品的价值,从而成为促进购买的因素。

每个奢侈品牌都源于特殊的文化土壤,品牌背后都有一个人人皆知的动人故事,这种发生在原产地的故事情节折射出来的文化,就是奢侈品魅力的根源,正是这种文化,成就了今天的奢侈品牌。

因此,企业应该时时传达一种与文化相协调的氛围,包括企业内部的管理氛围和针对顾客的营销氛围:得到员工普遍认同的企业文化、与定位一致的促销活动和积极有效的顾客关系管理活动都是对企业文化的有效宣传。

从营销的基本目标来看,营销的基本目标在于实现营销者与消费者的双向行为的改变。奢侈品消费者在不同购买心理的驱动下,积极搜寻产品信息,营销者则通过收集与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有关信息,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营销手段来刺激消费者,从而实现刺激消费者购买。

随着我国奢侈品消费时代的来临,各奢侈品制造商在加紧抢滩各大城市的同时,应针对目标顾客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实施有效的营销活动,营销活动的成功策划和实施将是奢侈品中国之行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沃夫冈•拉茨勒著,刘风译.奢侈带来富足[m].中信出版社,2003

2.李在永,李华.消费品消费相关问题探讨.商业时代,2005

3.李凌.全球奢侈品齐赴我国盛宴.商界导刊,2005

第4篇

(1)概念和特征整合营销在实行的过程中能够增加交换双方的价值,而且这种理念需要结合各种工具和手段,随着环境的变化,营销方案也会及时进行调整,这种营销方式需要在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而且在进行传播的时候要充分运用各种媒体,通过建立和消费者的紧密联系来掌握具体的信息,而且整合营销理论特别重视消费者的选择,而且很多手段都可以作为整合营销的传播手段。整合营销具有很多有价值的主题,而且这些主题都要包括消费者中的大多数人群,有针对性的目标是是整合营销最关注的一个主题,在这个主题中,不仅要通过营销来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且还要使这种需求最大化[4]。在营销中还要注重观察消费者,这是整合营销中一个很重要的主题,这种观察能够带来更多的营销机会。消费者在购买了奢侈品后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来表达自己对产品的想法,这些想法对销售方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机会,因此整合营销通过利用宣传媒介可以满足消费者的这种需求。

(2)操作思路在进行营销整合的时候要抓住关键的环节,企业在营销的过程中要提高一体化进程,始终把消费者放在中心位置,对所有可利用的资源都要进行有效整合,这些整合既包括企业内部的营销的各方面,还包括企业外部的各方面。在管理方面也要实现系统化,企业的经营的过程中有很多部门,这些部门的有效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经营活动要进行规模化发展才能保证营销效率,而且还要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学习一些现代化的经营方式,这样才能满足整合营销的操作要求。奢侈品虽然价格昂贵,但是产品的品质与其价格在总体上是相符的,很多消费者在使用各种奢侈品后都会留下不错的口碑,而且他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会对这种产品产生很强的依赖性,这些都为奢侈品的长存不衰垫下了基础。市场已经给奢侈品行业进行了定位,他们在价格上不仅是昂贵的,而且非常昂贵,然后这些产品的品牌都是社会公认的。

二、奢侈品市场特征和消费者特点分析

1.奢侈品的市场现状和发展预期近年来国内市场和政策的变化都给奢侈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国内一些商人由于财富的急剧增加也促进了其购买奢侈品的欲望,一直以来中国的奢侈品销售额都居高不下,很多奢侈品的消费主要集中在时装和饰品方面,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开始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这主要是受消费者的购买力的影响。现在的中国市场有很多国外奢侈品分店,比如说珠宝、手表等,特别是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人们的消费水平和观念都比较高,他们不仅追求商品的质量,更对商品所带来的额外效益有着很大的追求,现在奢侈品市场不仅有广泛的消费人群,而且还存在很多潜在的顾客,这些都为奢侈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市场潜力。国际上普遍认为这些产品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而且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在众多的奢侈品中,它们的价格包含了较低的功能性效用,而能够体现较高的无形的情境性效用。

2.消费群体分析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不仅在国内有很大的消费额,而且随着开放水平的提高,很多国民开始把这种市场拓宽到海外,尤其是在香港,很多大陆的富商每年都会在其奢侈品市场购买很多奢侈品。在发达国家,一些中老年的顾客占据了总的消费人群的很大比例,而在中国,奢侈品的消费者则更加年轻化,并且主要集中在不同的领域。由于受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上个世纪末很多国民在发展的契机中提高了自己的个人收入,这些新兴的富豪为了在很多方面体现自己的成功,都纷纷加大了对国外奢侈品的购买力度。还有一些人群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对时尚和审美有自己的追求,而且他们中大多数的经济收入能够支持购买奢侈品,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受到较多时尚因素的影响,因此会倾向于购买符合自己气质的奢侈品。

三、奢侈品市场的整合营销策划

1.产品策略把整合营销理论运用到奢侈品行业需要一些符合顾客需求的策略,产品不仅需要在质量上有独特的优势,而且还要突出自身的个性,现在大部分消费者都更加注重奢侈品所带来的对生活品质的享受,而产品的质量并不能成为区分奢侈品和普通商品的最主要标志。通过设计产品营销的策略需要实现顾客对某种品牌的认定,品牌的专一性能够更好地实现产品的价值。

2.价格策略奢侈品在营销时使用的价格策略和大众商品存在很大的差异,大部分市场中的商品都是将价格和生产成本仅仅联系在一起,通常都是利用价格优势来保证竞争力。然而奢侈品为了保证高位价格,通常会限制产品的销量,而且产品的市场价格不仅仅和生产成本有关,而且还和产品的形象、服务和数量有着密切的联系,销售者要充分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来制定产品的价格策略。

3.渠道策略奢侈品的销售渠道的选择对商品的传播和定位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正确的市场环境能够帮助奢侈品打开市场,国外的奢侈品从进入我国的市场开始就一直处在高端的销售区域,而且这些售卖奢侈品的地点也是有具体要求的,不仅要处于繁华地带,而且这些商场在具体的设置上要能够足够展现商品本身的特性,比如说一些酒和跑车的售卖点都需要提供特定的空间来展示产品,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呈现效果,而且针对不同的消费人员都要进行一定的调查,这样才能实现成功的整合营销。

4.品牌推广品牌在进行营销时一定要做好推广工作,现在奢侈品在推广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利用广告的形式,但是广告的设计和宣传方式却不同于寻常的商品,在大部分的奢侈品广告中都能够传递商品的文化。市场的推广需要充分发挥公关部门的作用,这些部门能够为奢侈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消费者在各种推广形式的影响下,会对奢侈品产生占有的欲望,这本身就是一种营销理念。

四、结语

第5篇

摘 要:近年来,中国已经步入奢侈品购买大国的行列。奢侈品行业的发展也十分迅猛。随着奢侈品市场的不断细分,新奢侈品这一概念随之从广义奢侈品中分化出来。但是,很少有学者将目光投向这一分支。本文着眼于消费者的行为与动机,通过对服装品牌ZARA进行案例分析,探索新奢侈品的营销策略,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词:新奢侈品;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动机;营销策略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步入奢侈品消费大国的行列,中国的奢侈品行业也在蓬勃发展。随着这一行业的发展,市场细分逐渐加强,消费群体的构成、动机和行为也在慢慢发生转变,一种介于传统奢侈品和普通消费品之间的新奢侈品应运而出。

新奢侈品的定位不同于传统奢侈品和普通消费品,作为奢侈品行业新兴的分支,其独特性导致了其营销策略的不成熟。而大部分学者也多关注传统奢侈品,对于新奢侈品这一分支的研究甚少。本文以消费者动机和行为为基点,通过对新奢侈品品牌ZARA的4P策略进行分析,探索新奢侈品的营销策略。

二、相关文献综述

1.新奢侈品的定义

美国学者迈克尔・西尔弗斯坦(2005)在《正在流行:新奢侈时代的制胜理念》一书中对新奢侈品进行了定义,认为新奢侈品是相比同类商品的其它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更好,品味更高,也更让消费者们心驰神往的商品,这些商品价格不菲,但是不至于昂贵得让人可望而不可及[1]。新奢侈品与传统奢侈品有许多区别,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情感介入。消费者在购买传统奢侈品时很少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而在购买新奢侈品时,其所蕴含的情感因素能激发消费者的情感诉求。此外,传统奢侈品由于其工艺常为手工制作,材料珍贵,以及其高高在上的品牌文化,市场价格也极高,并且通常施行限量发行,只有少数人有能力支付。新奢侈品则大多为批量生产,点缀上“手艺人”的特征作为其奢侈的象征,比普通消费品的价格要高的多,却并非高不可攀。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奢侈品是可以批量生产的、具有情感介入、介于传统奢侈品与普通消费品之间的这样一种优质消费品。

2.新奢侈品的消费群体、消费动机和消费行为

传统奢侈品的消费者多为“富贵人群”,或者称为上流阶层。处于这个阶层的人士,收入十分高,能够负担得起传统奢侈品高昂的价格。而新奢侈品的消费人群主要有两种,一是中产阶级,二是年轻一代。中产阶级是新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他们的收入中等,量入为出,购买他们觉得有意义的东西。而年轻一代多为20~30岁左右的白领阶层,他们是新奢侈品消费的中坚力量。他们追求时尚,注重自我,通常是时尚潮流中的弄潮儿。

新奢侈品的这两大类消费群体的消费动机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社交动机、凸显品味的动机、追求情感慰藉的动机。新奢侈品消费者通常认为他们的购买行为具有非常浓重的社交性质,因此,社交动机是消费者购买新奢侈品的一大驱动力。此外,消费者通过购买新奢侈品来凸显自身的独特品味,包括对生活品味和格调、时尚潮流的追求;同时通过新奢侈品特有的情感介入来寻求一种情感慰藉,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

新奢侈品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十分独特,其独特性表现在趋优消费和趋低消费的并存。新奢侈品的消费群体,收入处于中等水平,新奢侈品对于他们来说虽然不像传统奢侈品一样遥不可及,但仍然超出其消费水平很多。因此,消费者没有足够的实力在所有的消费过程中都选择新奢侈品,他们只能进行取舍。在面对符合他们偏好,对他们有极大意义的商品时,选择新奢侈品,表现出趋优消费的行为;然而,对于他们来说无关紧要的、平常的消费,他们就会选择花更少的钱去购买普通低端商品或者廉价的非名牌商品,表现出趋低消费的行为。

3.国内新奢侈品的研究

对国内相关文献整理可知,对于新奢侈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一是探索新奢侈品的内涵、特点及发展趋势方面。学者温韬(2008)就对中国新奢侈品消费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解析,还指出了中国企业打造新奢侈品品牌的四大商机[8]。王婉,王鹏宇(2014)则从广义奢侈品中剥离、发现和界定了具有实质意义的新奢侈品和新奢侈消费概念和内涵[7]。二是新奢侈品消费群体的消费动机、行为方面。王静(2007)认为新奢侈品作为一种价高质优的产品,其消费行为模式与大众化消费品的消费模式有一些不同[5]。支晋峰(2009)提出新奢侈品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往往具有高度选择性[10]。三是新奢侈品营销策略方面。学者王晶(2006)指出新奢侈品广告在媒体选择上还有一定的特殊要求,特定的终端广告宣传十分重要[6]。钟扬(2014)则基于新兴奢侈品市场的特性,提出了创建中国原创奢侈品品牌的策略[9]。

从上述可以看出,国内学者的研究多聚焦于新奢侈品的特点及其消费群体相关方面,对于营销策略的探索较少,并且都是从单一角度出发,没有整体地对营销组合策略进行探析。

4.国外新奢侈品研究

首先将新奢侈品从广义奢侈品中分离出来的学者是沃尔冈・拉茨勒,他还指出,大部分消费新奢侈品的主角是中档市场中的消费者。由于家庭收入的增长以及生活观念的转变,他们开始把大量的钱花费到购买新奢侈品上,以期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和个人品味[2]。

迈克尔・西尔弗斯坦则提出了新奢侈品的四层情感空间,分别是关爱自己、人际交往、探索、个人风格;以及新奢侈品的三种分类,包括现成的超优质产品类、传统奢侈品的延伸类、大众品牌[1]。

通过对国内外的新奢侈品相关文献的研究,本文拟从消费者行为和动机出发,通过案例分析,来探索新奢侈品的营销策略。

三、模型构建与分析

本文研究的是新奢侈品的营销策略,针对的是新奢侈品的广大市场,以及特定的新奢侈品消费群体。从该特定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与动机出发,探索有效的营销策略。具体模型如下:

基于这一模型,本文对服装品牌ZARA进行案例研究。

四、案例分析

ZARA隶属于INDITEX集团,由创始人阿曼特加于1975年创立于西班牙。ZARA的店铺遍布全球,在世界范围内的72个国家都有直营或加盟店。ZARA的财务收入也非常可观。虽然INDITEX旗下还有Bershka,Oysho,ZARA Home,Pull and Bear等其他品牌,但是ZARA这一品牌线的年均贡献额占公司总收入的70%左右。

下面从消费者行为与动机入手,对ZARA的营销策略进行分析。

1、ZARA的消费群体、消费动机、消费行为

ZARA的消费群体年龄层次多在25到35岁为主,以职业女性居多。这一消费群体多为中产阶级,有一定消费能力,希望赶上流行,但又不能够经常消费奢侈品。他们追求时尚和品味,强调生活的格调,希望通过偶尔的新奢侈品消费来满足其情感需求。

2、ZARA的营销策略分析

(1)产品策略

总体而言,ZARA在其产品的策略上采用的基准是“少量、多款”以及“时尚度高”。ZARA每一个款式的衣服都不会大规模地量产,而是开发多条互相独立的流水线操作来保证多种款式和风格的供应。并且ZARA紧跟潮流,上架迅速,大多数零售商要好几个月才能把新产品推上市场,ZARA只要两个星期,大大满足了消费者希望走在时尚前端的愿望。

(2)价格策略

ZARA的价格是参照多种综合因素,包括数据库中类似产品价格,市场可接受的最高价格等计算出来的,因此可以说具有很高的精准性。它的这种精准定价既保证了自己的高利润,又确保在消费者的可接受水平之内,并没有盲目地打出高高在上的价格和姿态。

(3)渠道策略

ZARA十分注重门店的建设,一般都选用非常时尚的铺面或是在显赫的时尚地标位置。选在这些位置,让ZARA身处国际奢侈品如Gucci,LV等品牌的包围之中。这给过路的行人也就是潜在消费者一种无形的心理暗示,就是:ZARA也是高端店铺!ZARA通过它的选址来彰显它的品牌形象,这就是ZARA独特的渠道策略。

(4)促销策略

ZARA虽然很少对商品进行折扣处理,但是由于它控制数量,消费者如果不赶快购买就会有买不到的风险,因此ZARA的产品上市之后基本上都会销售一空。此外,ZARA还通过独特的选址打出无形的广告。同时,ZARA还非常注重门店内部建设,通过店铺的形象和体验服务来吸引顾客;并且通过电子邮件、客户服务热线这些渠道来获得顾客的意见和建议,并借此机会对新品上架、节日优惠价等进行广告宣传。

五、总结和建议

本文基于消费者的行为与动机,探索新奢侈品的营销策略,并对新奢侈品服装品牌ZARA的4P策略进行分析,探究其成功的原因。通过分析发现,新奢侈品的营销策略应当以消费者为导向,围绕消费者的消费特性展开,来制定有效的决策。新奢侈品消费者的收入多处于中等水平,并且注重社交,追求生活格调和自身品味,寻求情感慰藉。因此,新奢侈品在营销策略应当注重以下方面:(1)在产品上,应当构建自身的优势,要保证高质量,并且在某一方面应当具有独特性,将自身与普通消费品区别开来。新奢侈品要不断进行创新,扩大差异化,提高顾客的忠诚度。(2)在价格上,新奢侈品的定价不能太低,这样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以及品牌形象,甚至有可能沦为消费者眼中的普通消费品。但是也不能太高,价格过于高昂,会让消费者无法承担,望而却步,还可能导致品牌与传统奢侈品进行不必要的竞争。(3)在渠道上,除了可以选择一二线城市,同时可以向三线城市扩展,因为这些城市店铺成本较低,但消费者的购买力仍然很旺盛。并且,店铺要兼顾数量和质量,不能只有数量没有质量,拉低品牌形象。(4)在促销上,怎么做好广告是非常重要的。新奢侈品的广告应当以感情诉求为主,通过与消费者达到一种共鸣来让消费者迅速认同该品牌。在本文案例中,ZARA所采取的非传统的推广方式,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比如说,对门店的建设。良好的店铺的形象、体验能让消费者流连忘返。还有通过网络渠道与消费者的互动,能够加深对消费者的了解,同时也能将自身的品牌文化传递给消费者,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西尔弗斯坦.正在流行:新奢侈时代的制胜理念[M].1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 沃尔冈・拉茨勒.奢侈带来富足[M].1版.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 杜洪.中西方“80”后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的比较研究[D].中山大学,2010.

[4] 林华.80后“新奢侈品”感知价值研究[D].重庆大学,2009.

[5] 王o.新奢侈品的消费动机与消费模式探析[J].中国市场,2007(39).

[6] 王晶.新奢侈品广告策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4).

[7] 王婉,王鹏宇.知识经济下的新奢侈品及新奢侈消费:概念与内涵界定[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2).

[8] 温韬.中国新奢侈品消费的特点、发展趋势及企业商机[J].来来与发展,2008(4).

第6篇

【关键词】奢侈品 营销

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国际公认的“奢侈品”主要包括珠宝首饰、高档服装、高级酒店、高级化妆品、私人飞机、豪华游艇等。

一、奢侈品的特征

(一)优质的品质

良好的质量是任何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都应该具有良好品质,对于奢侈品而言,则必须具有相对普通消费品更绝对优秀的品质,这是奢侈品的独特特性。奢侈品必须有稳定的高质量和尊重产品历史的高超的产品设一计理念,质量与设计必须与之身价相匹配,并且要有高度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为顾客产生依赖感和良性的口碑传播。优秀的品质首先体现在实在的产品品质上。其次是工艺手工化,有时材料不稀缺,工艺手工化并具有精湛的技艺,也可以达到稀缺的日的。奢侈品的优秀品质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而是体现在与产品相关的各个方面:从挑剔的原材料选择、完美的设计、精细的做工,到细致的产品外包装,甚至到销售终端考究的陈列、高素质的员工以及整洁的店铺,每一个细节都应该是对奢侈品行业所推崇的工匠主义精神的完美阐述。

(二)高昂的价格

奢侈品的高昂价格不是凭空制定出来的,而是建立在精致选材、丰富创造力和精湛手工艺的基础上,件件物有所值。高昂价格这一特性是相对于能够提供同等功能的同类产品而言,譬如,江诗月一顿和西铁城的手表在计时功能上并没有分别,但是两者的艺术价值和市场售价却相去甚远;如果单纯为了书写功能,普通的钢笔也完全可以替代价格高昂的万宝龙笔。可以说,奢侈品的高昂定价是由其品牌定位、产品稀缺性和独特性、品牌悠久历史和传奇故事共同铸就的。

(三)悠久的品牌历史文化

品牌悠久不仅体现出他们由于受人喜爱而成为一百年品牌,更重要的是它们积淀了丰富的品牌文化。无论是路易威登,还是百达翡丽,奢侈品品牌往往都拥有一段悠久的品牌历史和传奇故事,这使得奢侈品品牌深深地扎根于它们的传统之中,也使这些品牌本身成为传奇,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市场定位。从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来分析,奢侈品的这一特性是阻止新品牌进入奢侈品市场参与竞争的重大优势,同时也是奢侈品品牌巩固自己地位独特优势。要想在短时间内建立一个公认的奢侈品品牌是不可能的,品牌的历史和良好的声誉需要时问的积淀。

(四)良好的声誉

良好的声誉不仅通过悠久的历史来传承,更需要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例如,在欧洲,许多奢侈品都是传统家族企业生产,讲究一脉传承一与纯正血一统,比如伏特加酒。再比如由英国顶级的工匠全手工缝制的真皮座椅一直是宾利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拥有永不磨损的表面也是雷达表一直的广告。这里面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这就是奢侈品之所以成为奢侈品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丰富的品牌内涵所在。

(五)最好的服务

奢侈品的服务既要让顾客感到尊贵,同时还要感到舒适。奢侈品服务通常会有终身保修服务,每次服务都会让顾客感到与众不同。例如杰尼亚定制服务的广告语就是“我们的顾客想要的是最好的。最好的纺织品、剪裁和细节,以及最重要的服务”。

二、我国奢侈品消费发展历程

从市场整体角度出发,中国奢侈品市场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逐渐萌发阶段

第一阶段从改革开放到九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初期,有关生活消费的报道很少,国人还仅停留在温饱阶段。但是从1991年特别是在1993年)外国的顶级奢侈品牌大肆进军中国后,关于奢侈品消费方面报导的媒体渐渐多了起来。随着宣传、报导的深入,奢侈消费的观念便被传输进了中国。早期,进口商品成了所谓奢侈品的代名词。比较流行的理论是,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应该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因此,当中国人面对自己逐步增长的财富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二)逐渐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从九十年代末到中国加入WTO之间。自加入WTO以来,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降低进口关税和放宽旅游者进入香港的签证,奢侈品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境外旅游人数与日剧增,他们往往把国外的消费观念带进了国内,特别是鼓励消费的扩大内需政策的实行,以及中国富豪阶层和中产阶层数量的增多,使许多人对奢侈消费品位和数量有高速了更高、更大的需求。

(三)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时2003年后至今。中国消费者境外奢侈品消费增多。中国境外旅行的快速成长对于奢侈品行业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中国消费者在旅行时显示出强烈的消费意愿,同时旅行也提升了他们对于品牌的认知。另外,从品牌角度出发,奢侈品品牌在华的发展态势可谓汹涌。几乎对所有奢侈品品牌来说,中国市场不仅是极具潜力的新市场,也是目前看来尚未充分开发的最后一个大市场。由于现在欧美市场的相对饱和,以及亚洲人对奢侈品的普遍热衷,中国市场自然就成了奢侈品品牌重中之重的必争之地。

三、我国奢侈品发展现状

第7篇

新奢侈品(New Luxury)并不一定是最昂贵的商品,也并不一定是该品类中最顶级的品牌。它们有三种惯常的形式:

1.相对低价格品类的顶级品 (Accessible Super-Premium)

2.传统奢侈品牌的品牌延伸 (Old Luxury Brand Extension)

3.具有广泛威望的品牌 (Masstige Goods)

传统的奢侈品除了具有独一无二的性质外还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这些商品只是为某种阶层的人所拥有。而新奢侈品就避免了等级的区分,它们凭借的是能被社会各界,许多收入层的人所能够接受的价值。它的定位介于“大众”与“上流”之间。和一般品牌相比,它具有更吸引人的情感内涵,但又不至于让那些理性的消费者觉得很暴利。而现在,人们却可目睹一种新的消费现象:趋优消费(Trading up)。对此,我们这样定义:当中等市场的消费者有选择性地消费那些高质量和高品位的商品,并且对这些商品有消费热情,这就是高档消费大众化。趋优消费这个现象一部分归因来自于媒体的文化偶像和在教育,艺术,等领域的成功人士的榜样力量的影响。有时消费者购买优质产品是因为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拥有物来获取一种有地位的感觉。索尔斯坦.凡博伦(thorstein veblen)美国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在〈〈有闲阶级论〉〉(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中谈到“商品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和消费的问题,而变成了一种社会对话的语言”。“显示金钱力量的方式是对商品的炫耀性消费和休闲。”新奢侈品基于一种情感需求之上,消费者对于它所倾注的感情要远胜于其他产品。

老式高档消费只有少数真正富裕的人,通常是30岁以上且守旧的人,才有可能享受到,而新式的高档消费则是高质量商品消费大众化。消费者可通过多种销售渠道、以多种形式、多种价位得到这些商品。任何人都可以体验:花3美元饮用一杯星巴克(Starbucks)咖啡,在令人心动的椅子上享受片刻。这并不是简单的挥霍性消费,而更多的是出于自尊和情感需要的。许多年轻人对奢侈品的热爱超乎寻常,不过因为他们囊中羞涩。于是他们转向那些够得到的时尚流行品:星巴克的咖啡,阿迪达斯最初的限量版运动鞋,苹果的 I pod, leiv s 的限量版牛仔裤和依云(even)矿泉水。这些产品被称为新奢侈品。作为“新奢侈品”,它与大众消费品的界限甚至有点模糊,但往往“新奢侈品”的产品更注重细节上的锻造及情趣的营造,以此给消费者带来情感上的信赖。你会发现,新奢侈品的传播以人际传播为主,同时,向娱乐化靠拢。与电影、电视、明星的结合是最常见的一种,美国的电视连续剧《橘子郡男孩》,让 Leiv ' S517 牛仔裤和教练的帆布鞋一夜之间销售一空。与老奢侈品不同,新奢侈品是许多年轻人稍稍跳一下就能够得到的东西。当2001年出现经济萧条,上流社会的高档消费急剧萎缩时,新式高档消费却显示出了自身的存活力。作为高档面包店和快餐连锁店,PaneraBread的销量增长超过50个百分点,总销量高达5亿多美元,而其他商店总销量也不过增长6个百分点。蒂芬尼(Tiffany)的销量下降,但星巴克(Starbucks)的销量却上升了20个百分点,并且商店的销量也持续上升。

新奢华主义通过将消费者和品牌价值联系起来,帮助消费者表达他们的个人风格(Inpidual Style),表明他们的个人兴趣所在,引发他人的崇拜和羡慕。有人统计,一杯价值 32 元人民币的星巴克咖它的品牌溢价是 16 元人民币左右。星巴克整体的价值传播面较为宽泛。一对情侣约会时大概不会说,我们去星巴克咖啡馆吧,只会说:我们去星巴克。仅仅是三字之差,就表明星巴克不仅是一个品牌,而已经成为一种品类,代表了一种优雅的文化和一种西式的生活方式。星巴克里的石质地板、咖啡豆、弥漫的香味、蓝调音乐、 10 ~ 20 秒钟的服务速度以及符号性的咖啡杯都显示其独具匠心的工艺设计,反映了浪漫的经典式生活。此外,星巴克从不选择在大众传媒上做广告,他们的品牌就是最好的广告,他们非常重视运用公关的力量,在一些“小资”的文章中和时尚的刊书里我们都可寻见它的影子。

植入式广告的异军突起:

植入式广告(Product Placement)又称植入式营销(Product Placement Marketing)是指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服务内容策略性融入电影、电视剧或电视节目内容中,通过场景的再现,让观众留下对产品及品牌印象,继而达到营销的目的。在中国往往将Product Placement翻译为隐性广告或称其为软广告。植入式广告不仅运用于电影、电视,而且被“植入”各种媒介,报纸、杂志、网络游戏、手机短信,甚至小说之中。观众能从电影里看到什么呢?一个动人的故事,几个风度翩翩的明星?或许还会有人们曾经梦想过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方式?植入式广告通过最形象、最生动的方式切入到普通人的生活当中。它可以引发一场流行的趋势,甚至改变人们的某些消费观念。小到一杯咖啡、一副眼镜、一只手表,只要在一部观众喜爱的影片中出现,便会给人们留下一丝回味,而这种效果往往会超出电影的范畴,实际上也就成了产品最有力的广告宣传。

由BCG波士顿咨询公司推出的 《奢华,正在流行》(trading up)一书中讲到了怎样培育出受情感力量支配的新奢侈品消费者。美国的消费者拥有一批阵容强大的名人典范,他们用看上去充满刺激的生活方式为消费者树立了鲜活的榜样。当产品和服务与极受欢迎的影视人物连系在一起时,这些产品与服务所具有的情感意义就更浓厚了。大约1200万的观众收看美国家庭影院频道(HBO)热播的连续剧《欲望城市》,这部连续剧讲述的是4位居住在纽约的女性寻求爱情的故事。剧中4位主人公身上发生的事情与实实在在的产品以及实际场所(如餐馆和另售店等)连系在一起,她们的恐惧和渴求与她们所拥有、所使用的东西密切相关。由于非常多的观众效仿《欲望城市》中的主人公,这个节目成了一些类别产品的主要影响者,特别是烈酒、餐馆、服装、珠宝、首饰和鞋类产品。当剧中的女主人公开始饮用粉红色的Cosmopolitans(四份香掾伏特加,一份橘味白酒,一个甜橙橙汁,少许越橘汁,)时,全美立即掀起了一股马提尼热,并由此诞生了几十种马提尼酒,她们还刺激了越橘汁的销售;当她们几位在一家融合了日本菜风味和拉丁菜风味、名叫寿司桑巴(SushiSamba)的餐馆用餐后,这家公司吸引了许多消费者 的注意力,使它能 够把公司扩展到迈阿密和芝加哥市场。

然而,受这部连续剧影响最大的是女性时装。时尚杂志《女装日刊》写道:“产业观察家认为,《欲望城市》对年青女性穿着和购物所产生的影响比任何其它电视节目都大,电影更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他设计了价格不菲的鞋后帮呈带状的露跟女鞋、正式场合穿的无带浅口轻便女鞋和拖鞋式女鞋。“她是我的一个奇迹创造者。”《欲望城市》所展示出的只是产品与大众传媒如影随形的一种典型做法:产品定位。1955年,《没有目标的叛逆》(RebelWithoutaCause)上影后,詹姆斯.迪安使埃斯梳子(Ace Comb)流行一时;1982年,在电影《外星人》(ET)里,小男孩里斯塘果(Reese'sPieces)引诱外星人,使得这种糖果的销售一路飙升.现如今,用"产品定位"一词已经不足以描述品牌商品和名牌商品与媒体无出不在的大融合.......这正如一位消费者所说的一样:"商品宣传发展到今天,如果真正的品牌和真正产品不能在电影和电视里占有一席之地,那倒反而让人奇怪了.它们是日常生活中如此重要的一部分,为甚么不能成为媒体的一部分呢?"

星巴克的植入式营销:

当今天星巴克咖啡短短几年间成长为大多数年轻人喜欢的品牌,在你的记忆里你可曾看到过它的广告?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几部经典的电影吧,《电子情书》《男人百分百》和《荒岛余生》,你有没有发现星巴克的影子?由汤姆汉克斯(Tom Hanks)和梅格瑞恩 (Meg Ryan)主演的《电子情书》You Have Mail,星巴克在Tom Hanks和Meg Ryan的爱情故事中频频闪现。其中浪漫的女主角每天清晨自信地走在纽约上西区的街头,总会先至星巴克咖啡店外带一杯咖啡,品牌的形象、个性,以及其所具有的社会象征意义,已经成为女主人公角色演绎的道具,同时影片中剧情、女主角的形象、气质,又在不断地强化着这些品牌所具有的符号意义。星巴克没有作过电视广告,就象《阿甘正传》里有一句经典台词:“见美国总统最美的几件事之一是可以足喝‘彭泉’牌饮料。”一样。汤姆汉克斯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其实就是最好的广告词:"只要花2.95美元,你就可以得到属于自己的咖啡。"梅格瑞恩 (Meg Ryan)饰演的凯莉在电影中关于星巴克有这样的评价,她在给汤姆汉克斯(Tom Hanks)饰演的乔的邮件里说:咖啡店存在的意义就是让那个三心二意的人做个选择买一杯咖啡,只要花2元9角5分,这些无所适从的人就能找到自信,或者说没有自信的人在这里不止买到咖啡还买到自信。日后星巴克因为这部电影名声大燥。在电影《What Women Want》(男人百分百)里,梅尔.吉布森就是在Starbuck's里第一次成功地实践了他的特殊能力;

第8篇

从营销的角度来讲,茅台每年涨价无疑是其营销的“点睛之笔”。

一、二线的中国知名白酒品牌,每年花在媒体的巨额广告费用,还不如茅台每年的一次涨价。最近几年,我们很少看到茅台进行电视等大众媒体的传播了,有人会据此认为,茅台不做宣传太保守了,但笔者倒觉得,这是一种稳健的保守;茅台是越来越“精通”营销了,特别是“非一般”产品的营销,此营销,我们可以称之为“类奢侈品营销”,为什么说是“类奢侈品”营销呢?第一很难国际化,高档白酒作为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交际的功能和身份象征,在其他国家很难实现;第二茅台必竟还不是奢侈品,最多是行进在中国国内的通向奢侈品的道路上。

自从茅台在去年底宣布涨价以来,许多专业人士就喜欢用“饥饿营销”来解释这种现象,但本人认为,这种解释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没有深入其营销的本质。什么是“饥饿营销”?“饥饿营销”可以理解为: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目的。最核心的是:制造假象。但茅台是吗?制造了假象吗?没有!确实是供不应求。而基于特殊的气候、土壤要求,茅台每年的产量10多万吨,并不是有意不生产。所以说,这不是“饥饿营销”。那么,是什么呢?

是“类奢侈品营销”。什么是“类奢侈品营销”?力图创造一种象征、身份识别、符号化,并成为一种文化代表和生活方式。因为茅台还没有达到这种完美的境界,我们只能说是“力图,想要”,这就是“类奢侈品营销”。

用传统方式来做营销,茅台并不是没有犯过错误,很早以前,茅台就推出了啤酒、葡萄酒,在大众营销之后,全部归于寂静,其实,大众对茅台的认识是基于其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也知道茅台的原产地对品质的保证,但啤酒和葡萄酒跟其似乎不相关。幸好,这些“插曲”没有影响到茅台品牌的“奢侈化”之路,这已经是万幸了。

价值导向而非生产导向

如果茅台要上产量,是最容易的办法是多建几个生产基地,这样就可以解决产量的问题,但这些能解决品牌的问题吗?能解决消费者对品牌的价值认知吗?显然不能。奢侈品营销,不是生产的问题,要进行价值导向的营销。何谓价值导向?价值导向是要超越产品本身,成为一种符号、身份和文化象征。

涨价也能彰显品牌的附加值。对于高端的奢侈品,并不是在卖产品,而是在卖客户价值,这个客户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价格”。对于奢侈品而言,缺货是“正常现象”,你要买到称心如意的品牌就必须等待,也许品牌的实体产品对顾客可能并不重要,顾客买的、等待的是这个品牌的声望、价值和文化特性,正因为只有这个品牌才配得上奢侈,这就是价值,因此,我们理解为顾客买的这个价值为“价格”就是这个概念。

涨价有时候也能扩大需求,最直观的是买涨不买跌的股市原理,但不仅仅局限于此。最近,经常有媒体的记者和编辑问本人:你对茅台涨价怎么看?茅台申明要对突破最高限价的经销商和终端进行处罚,你觉得会执行到位吗?其实,这些基本不是问题。问题是:如果一个“类奢侈品品牌”产量在无法大幅提高或者基本无法提高的情况下,怎么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品牌的发展?你告诉我,怎么才能完成?

茅台不敢大幅提升产量,这是核心资源决定的,不敢,也不能。那最好的办法是提高价格,而对于高于限价销售的经销商和终端,茅台在制度上进行了规定,但高于限价销售,对茅台造成了什么损失呢?没有!而在客观上,对于涨价的市场刺激甚至是积极和正面的。那么,茅台会怎样处理这个问题呢?你自己去想吧。

专有属性而非规模效应

一定要树立和加强身份的识别,如:我就是我,我就是茅台。因此,茅台并不需要跟五粮液去竞争,也并不需要说明自己跟五粮液比较好在什么地方。这就引申出来一个观点:要忘记定位!这在传统的营销学上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没有了定位,你怎么能让消费者区别你和竞争者呢?但奢侈品不需要,奢侈品需要的是“专有属性”,独一无二的,不可更改的识别符号。

规模现在是中国企业都在追求的事情,青岛啤酒营销总裁严旭离职了,有人说是他主导的大客户制遇到了挫折是导致其离职的主要原因,但本人认为,导致严旭离职最大的最核心的原因是青岛啤酒的销售规模已经被华润雪花越拉越大。很多时候,中国企业一定要上规模,否则只有被人兼并,这在“做大做强”和“做强做大”的博弈中,前者完胜。

但奢侈品可以这样做吗?显然不行。对奢侈品营销或者“类奢侈品营销”而言,是反传统的营销和营销策略。现在很多汽车品牌也在进行类似的营销,但这仅仅是前面说到的“饥饿销售”,导入期一过,马上上规模,价格大幅下降。顾客价值便大幅缩水,消费者有上当、吃亏的心理感受。

控制需求而非满足需求

我们经常嘲笑福特“不管你需要什么颜色的T型车,我只有黑色的”,但放到奢侈品营销的领域,这句话确是“金玉良言”。什么意思?奢侈品不会去追求完美,不会去跟着消费者的身后随时准备“迎合”,而是坚决的拒绝顾客的某些要求。LV每年的款式有多少,上市速度有多快?肯定不会像ZARA那样,从设计、生产到零售店出售成品只要12天,而且品种繁多,被服装业誉为“快时尚”的成功典范。但ZARA最多也是一个时尚品牌,而不能成为奢侈品品牌。也印证了那句老话:潮流很难成为经典。

如果茅台经集消费者的意见,进行降价,像大众消费品那样,进行节日促销、买赠等等,我想,那些喝茅台的人,已经跑得老远,头也不回了。茅台就是这样,不但价高,没有赠品,甚至还跟你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就是奢侈品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既“亲密”也“有间”。消费者的欲望是无限的,对奢侈品而言,要将满足需求上升到控制需求上来,牢牢的驾驭好自己的客户,这也是为了维护品牌的声誉和神秘感。

泛目标群体而非目标群体

经典的营销理论告诉我们,要做好品牌,就必须深刻洞察目标消费者心理,让目标消费者购买和体验。但是,对奢侈品品牌来说,要能积极展现出产品拥有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就必须让非拥有者认出自己的产品,并认可自己的品牌形象,这样可以更好的体现核心目标群体的身份和地位。

茅台走的正是这样一条路——“喝的不买,买的不喝”。这些非目标消费者,正是将茅台的奢侈品品牌形象推向极致的核心力量。激起他们心中的期待和无尽的渴望,那么,奢侈品的价值就会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出售梦想而非售卖产品

对于茅台而言,并不是经销商和终端推荐了多少,而是顾客自己要买回去。而且,消费者其实并不是喝了一瓶或者几瓶茅台酒,而是喝的是身份、是价值更是梦想。茅台酒的广告已经变成了口碑,变成了人际交往的一部分,不得不说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暗合和体现。

第9篇

    [关键词] 新奢侈品 经济危机 营销策略 营销体验

    提起奢侈品,人们往往会想到路易威登箱包、迪奥时装,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奢侈品在金融海啸席卷欧洲后,受到了大规模的冲击,2008年法国奢侈品跨国公司LVMH在美国和日本的销售收入分别下降了4.03%与5.16%。当中国人民大幅度降低非必需品购买时,苹果的iPod却依然是现在市场上的热销品。随着理性消费和“趋优消费”的观念深入人心,奢侈品的概念开始逐渐外延,2003年,迈克尔.希尔佛坦斯首度提出了“新奢侈品”这一概念,它被定义为一种质优、价高,能够批量生产、工艺上乘的产品,主要用来满足受价值驱动的人群,介于普通消费品与奢侈品之间,游离于奢侈品的外沿。它既是时尚流行品,也是个人的符号性主张,如苹果的iPod、levis牛仔裤、阿迪达斯的经典三叶草系列等等。

    宏观上来讲,当世界其他经济体遭遇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中国经济仍继续发挥关键性的稳定作用。2009年6月10日,《福布斯》中文版杂志公开“福布斯中国奢侈品市场调查”,其中展示了当前经济形势下新奢侈品行业在中国的现状。2008年新式高档消费之所以显示出了自身的存活力,笔者认为它主要采用了以下的营销策略:

    一、实施低价策略,刺激消费者购买

    面对经济危机的困境,传统的奢侈品是不敢轻易降价的,因为降价可能会让奢侈品沦为新奢侈品或者时尚品。而新奢侈品却大打降价的大旗。近期苹果推出简易版包装,将iPod Shuffle拿掉耳机等配件,仅剩主机单独销售,1GB零售价降至人民币225元,平均降幅超过47.06%。同样处于新奢侈品之列的,向来以商务、时尚咖啡店形象示人的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已感受到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压力,也加入优惠降价的行列,于5月8日推出“熟客卡”。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新奢侈品品牌,如阿迪达斯面对寒冷经济不打折,数据却显示一季度其净利润只有900万欧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暴降了97%。

    二、销售终端形式配合门市低价促销,实施体验式营销

    以大众化、体验化为导向,新奢侈品一贯实施“只拉不推”的终端策略,通过良好的服务,使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建立起对品牌的信赖感和满意度。值得注意的是,自2008年的经济危机开始,苹果全系列产品在全球各地营销策略,已逐渐转由直营店或官方在线网络直接购买方式,转变为通过渠道保证高出货率与配合门市低价促销。

    三、贴近传统奢侈品定位,推出限量产品

    限量发售的优点在于不会存在库存的危险,与传统奢侈品一样,新奢侈品能使商品消费的三种功能得到统一,即功用消费功能、体验消费功能和符号消费功能。面对经济危机,更多的新奢侈品开始推出限量产品,体现为一种符号消费,走大众路线的Swatch就是玩限量游戏的专家,公司不断推出限量产品,用具有诱惑力的产品和极少的数量吸引犹豫不绝的消费者。

    四、终端格局向二线城市扩张

    种种迹象表明,新奢侈品品牌在华的地区分布格局开始向二线城市扩张。主要原因总体上可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需求的拉动,二级城市同样具有较强的购买力。二是成本的驱动,为了取得相对较低的成本优势。三是系统逐步成熟,采购、生产、物流和销售系统也都日臻成熟。

    2008年,波士顿咨询公司在报告中指出:“新奢侈品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增长,这种现象将必然出现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市场里上升的中产阶级中。”针对不断扩张的新奢侈品市场和高档消费越来越大众化的市场趋势,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不断完善公关推广手段,借以提升品牌价值

    新奢侈品与大众消费品的界限甚至有点模糊,但往往新奢侈品的产品更注重细节上的锻造及情趣的营造,以此给消费者带来情感上的信赖。通常情况下,新奢侈品的传播以人际传播为主,同时向娱乐化靠拢,譬如阿迪达斯品牌,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巡回比赛、巡回路演,但街头挑战赛就是阿迪达斯所撰有的,所有相关的联想都会涉及到阿迪达斯品牌。

    2.把握年轻消费群体,体现品位和个性

    盛大网络董事长陈天桥认为iPod并没有什么太多创新,只是苹果公司始终秉承的美学原则和无限创意正好迎合了时代脉络和年轻顾客群体潜在需求,从而使得数字时代的文化与经济利润达到了空前的统一。与老奢侈品不同,新奢侈品是许多年轻人稍稍跳一下就能够得到的东西,企业应注意把握年轻人这一群体市场。有一项针对中国都市青年的调查显示,有57%的受访者表示“敢用明天的钱”,48%的人称自己“不会因为负债消费担忧”,以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年轻人渐成“消费敢死队”主力。年轻人渴望把握潮流风向,热衷于做工精致、价格不菲、质量优异产品,并希望以此体现自己的品位和个性。

    3.系统整合品牌文化时,要注意避免延伸后的品牌形象冲突

    新奢侈品品牌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定义的,强调奢侈体验和稀缺性,从而获取高产品溢价。为了抵御金融危机,很多公司陆续延伸出价位较低的副品牌和低价产品线,并采用相应的营销组合,塑造副品牌的价值与产品形象。新奢侈品的消费者大都是狂热的品牌主义者,一旦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建立起来,则是无比忠诚的。因此,只要在保持所有品牌和产品品牌个性一致的情况下,对品牌的细分点进行合理规划和适度向低端延伸,避免延伸后出现品牌形象冲突和品牌联想不一致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奢 华 迈克尔.西尔弗斯坦着:正在流行——新奢侈时代的制胜理念[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杨明刚:国际顶级品牌——奢侈品跨国公司在华品牌文化战略[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2006年12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