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行业风险分析报告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12 21:12: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行业风险分析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行业风险分析报告

第1篇

[关键词]风电资源 能源结构调整 风电发展

一、中国的能源结构不合理需要调整

中国的发电结构非常依赖于煤,因此煤价的波动会造成整个电力行业的波动,从而造成整个国家的用电成本也随着煤价的波动而波动,给经济的平稳运行造成影响。此外燃煤发电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中国在2007年以成为事实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随着全球对气候问题的关注持续升温,中国所承受的国际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美国加入2009年的哥本哈根协议,中国将会面临空前的国际压力。不管出于能源安全还是环境压力,中国都需要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

二、风电行业在非水可再生能源中最具商业价值且储量丰富

风力发电成本和火电相当,目前更是降低到0.4-0.45元/千瓦时。和太阳能相比,风力大规模发电社会所承担的负担要低很多。

对于中国风力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存在很多种说法,国家气象局1980,2004进行的第二,第三次全国风能普查的结果是,陆上10米高可开发利用的风电储量约为:25300万千瓦和29700万千瓦,近海可可开发利用的风能约为75000万千瓦。由于高度越高,风能越好,美国环境计划和国家气候中心,根据模型所得中国50米高可开发利用风能储量为:140000万千瓦和254800万千瓦。虽然不同机构的调查结果不同,但基本上可以看出,我国风力资源非常丰富,能够成为我国电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我国风力资源没有进行过详尽的评估,因此无法得出具体准确的数据,但从目前规划的风电基地来看,我国在未来的装机量至少将达到10000万千瓦,那么至少在未来5年内,风资源不会成为瓶颈。

三、中国目前风电行业正经历着高速增长

从2002-2003年开始风机装机量步入稳定增长,到2006-2007更是呈现出爆发性增长的趋势。我们认为政策对行业的启动功不可没。但随着行业和政策的不断调整,目前运营风电场已经能够获不错的收益,我们认为在未来,政策对行业的支持会一如既往但政策驱动的作用在逐渐弱化,而市场在行业里面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在过去政策驱动着中国风电行业的高速增长

从2002-2003年开始风机装机量步入稳定增长,到2006-2007更是呈现出爆发性增长的趋势,我们认为造成现状的原因有如下四点。

(1)2003年特许权项目启动。

(2)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的出台。

(3)2005年《发改委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中要求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

(4)2007年《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大型发电企业配额的确立。

2003年开始的特许权项目解决了2002年以前存在的阻碍风电发展的一些主要问题,明确了风电不参与电力市场竞争,政府承诺固定发电小时内(30000小时)内的固定电价,风电与常规电源上网电价的差额在各省电网内分摊,风电场与附近电网之间的输电线路及配套设施由电网企业投资建设,进场道路及项目准备工作有当地地方政府组织协调等等。这些主要政策后来都被《可再生能源法》采纳。此外2003年,2004年的特许权项目都采用投标价最低者中标,这也对风电设备的价格提出了要求,虽然从国家层面出发是为了控制风电的发电成本,但在客观上确实对提高内资厂商竞争力有明显帮助。

2005年出台的《可再生能源法》将上述政策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得市场对国家支持可再生能源的信心更加坚定2005年同时出台的《发改委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中要求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这对培育本土的风电产业链十分关键。

2007年《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规定,凡权益装机量在50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发电集团,非水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占总装机量的比例在2010年和2020年分别要达到3%和8%。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导致06,07年行业爆发式增长的导火索。由于太阳能电池过高的成本以及生物质能运输,来源等缺陷,真正最有商业价值的就是风电,因此到2010年占总装机量3%非水可再生能源可能全是风能。按2007年五大发电集团的权益装机量算,到2010年装机量需要达到880万千瓦,2006年的全行业累计装机量不过260万千瓦,考虑到风电的开发从拿到项目到建成还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因此时间仍然比较紧迫,这也是我们认为为什么装机量会在06,07年爆发。截至07年五大发电集团仍然还有527万千瓦的装机量需要完成,这些需求都将在2010年之前得到体现。

2.风电行业逐渐从政策驱动转向经济驱动

国家政策的导向是尽量降低风力发电成本,从而减少社会所额外负担的成本,为了达此目的,通过的方式是培养中国自己风电产业链,提高风电设备的国产化率。2003,2004特许权项目采用的最低价中标原则,2005年出台的《发改委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中要求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都是出于这个目的。这些政策使得内资整机制造商的竞争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也在短期内培育起了中国的风电产业生产链。2007年《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对大型发电集团的配额要求更是直接提供了需求。这些政策使得目前中国的风电产业初具规模,从这点上说这些政策是成功的。

但特许权项目每次装机量较大且众多的前期事项国家都已做完,因此对大型发电集团很有吸引力,由于大型发电集团实力强,能够接受风电场项目的微利或微亏,加之众多投资者希望借此进入风电行业,因此前期特许权项目的上网电价价格很低,使得风电行业的投资回报很低甚至是亏损,这极大的影响了风电行业的健康发展。因为仅仅靠政策提供的需求是不稳定,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需拥有合理的回报,只有有了合理的回报,才会有持续的需求。国家也已认识到这个问题,从后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电价对风电场的盈利能力非常重要,为了合理提高竞标时的电价,国家每年都在对特许权项目的中标规则进行修改:

2003.最低价中标;本地化率不低于50%

2004.最低价中标;本地化率不低于60%;单机容量不小于600kw

2005.电价权重为40%;本地化率不低于70%;单机容量不小于600kw;总装由国内厂商提供

2006.电价权重为30%;本地化率不低于70%;单机容量不小于750kw;

投标人应选择好风电设备制造商共同投标,中标不得在进行设备招标另选制造商

2007.电价权重占25%;机组本地化方案占35%;技术占20%;投融资能力占10%;项目财务方案占10%(目前最新的招标中,为电价最接近去掉最高和最低价的平均价为最优)

经过这些规则的调整特许权项目的价格逐步向理性化靠拢,中标电价都在0.5元左右的项目,其有效发电小时数逐年提高。

目前一个典型4.95万kw风电场的盈利概算,可以算出目前以1.5mw机组建设的风电场基本能够盈利,而用750kw机组建设的风电场已经能够获得很不错的收益率。

我们认为目前中国的风电行业盈利能力已经有了足够的吸引能力,各大发电集团投资风电场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完成配额,随着兆瓦级机组发电成本的下降和稳定性得到证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风电领域。风电行业的驱动因素已经从政策逐步转向为市场。

四、未来中国风电行业前景仍然非常广阔

在经历了行业经历了高速增长之后,未来前景如何,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为了预测未来中国风电行业的前景,我们采用的方法是:一是预计中国2020年的发电量。二是预计中国2020年风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占比。三是用预测的发电量和风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占比算出2020的装机量,然后往回推出中国风电行业到2020年可能的发展趋势。

为了预测2020年中国的发电量,我们采用了四种方法来进行预测,然后进行相互间的比较,看是否合理:一是采用中国过去发电量和GDP的关系来预测2020年中国的发电量。二是采用日本工业化时期的数据进行对比。三是用中国不同地区人均的发电量的关系来预测2020年人均发电量,进而算出2020年中国的发电量。四是用日本工业化时期人均发电量的增长模式来预测未来中国人均发电量的增长模式,进而算出2020年中国的发电量。

1.中国GDP增速和发电量增速正相关,发电量弹性系数约为1

从1978年开始,中国的发电量增速和GDP增速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发电量相对GDP弹性系数和经济发展模式分不开,为了更加清楚的看到经济发展模式对弹性系数的影响,我们将1989-1990,1997-1998两个受政治和金融危机影响的时段去掉:

在对1989-1990,1997-1998两个时段进行修正之后,我们可以得到发电量弹性系数的三个时段:

1981-1984:0.5左右

1986-1996:0.8左右

2000-2007:1.2左右

不同的发电量弹性系数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分不开,从1981-1984的经济增长主要是农村的改革而带动,因此发电量的弹性系数比较低;而1986-1996主要是乡镇企业,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轻工业带动;而2000开始,中国加入WTO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经济主要靠出口,房地产以及重工业带动(其中化学,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非金属制品的耗电占全行业耗电的60%左右),并且从2005年开始出口开始升级,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耗电量的弹性系数明显上升。

考虑到中国城市化进程才过半,基础设仍然比较薄弱,对汽车,住房等需求稳定,以及出口产品的升级才开始不久,我们认为截至202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会以城市化为主要推动力,出口将会以机械为主,因此发电量的弹性系数会比1986-1996高。另外由于经济结构的逐步转型,高能耗产业维持快速发展可能性不太,因此发电量的弹性系数会比2000-2007年低。

综合考虑,在中长期内中国的发电量增速对GDP的弹性系数将在1左右。

2.日本工业化时期发电量增速和GDP增速的关系和中国目前相似。

截至1971日本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考虑到中国的中国由于地区发展不平横,工业化时期应比日本要长。

在工业化时期发电量的绝对额有明显的增长,而且增速很快,达到13%左右;工业化后(80年代开始)虽然发电量的仍在增加但增速已从13%左右降到了4%左右;进入2000年后,发电量趋于平稳。另外发电量从1945年起就开始保持高速增长,直到1971年工业化基本完成,整整26年时间。考率到日本战前就已经具有不错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战后恢复很快,以及中国地区的发展水平及地理面积比日本大很多,中国工业化所需时间应该比日本更长。

日本在工业化时期,可以看到发电量弹性系数基本维持在1.5左右,和中国进入千年后的弹性系数比较付合。进入90代后由于GDP增速太小,导致微笑的波动都会将弹性系数明显的放大,因此90年代的弹性系数不能很好的反映与G DP的关系;

从对日本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发电量和GDP的关系中可以看出我们做出的发电量对GDP的弹性系数为1假设是合理的。假设至2008年GDP的增速能保持7.5%,那么发电量的增速也为7.5%,按此可估算出2020年的发电量为:84000亿千瓦时

3.按中国各地人均耗电量来预测,2020年中国的耗电量将达到66500万千瓦

中国各地区人均GDP和人均耗电量成正比,并且显示出明显的线性关系,这说明中国各地区经济差异可能更多的是量上的差异而不是经济模式上的差异。

目前中国人均GDP为19492元,假如中国经济模式不发生大的变化,人均GDP增速到2020年保持7.5%,那么到2020年人均GDP将达到49900元,人均耗电量达到0.475亿千瓦时/万人,按14亿人口算,到2020年中国的耗电量为66500万千瓦。

4.按日本人均发电量的正增长模式来看,中国2020的发电量将到65000万千瓦和日本的人均发电量相比,我国人均电量只相当于日本1966年的水平。

日本在1966年人均发电量达到2174kw/h,经过14年的发展到1980年人均发电量到了4933kw/h;假如中国的发电量增长和日本一至,那么截至2006年中国人均发电2057,到2020年应该有4667kw,按14亿人口算,到2020年中国的发电量应该有65338万亿千瓦时。

第2篇

市场历来是机遇和风险并存的。低风险低收益的谨慎和高风险高收益的诱惑,往往使企业在决策面前进退两难,因此,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充分衡量风险的程度,结合自身的承受能力,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权衡得失,选择最佳方案,以较小风险取得较大效益,是现代企业所共同追求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作出决定之前要针对不同风险制定一系列防范和补偿措施,使企业在风险出现时不致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企业的风险主要有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行业风险、制度风险、管理风险及财务风险,上市公司还有股市风险。财务风险是以上风险住要是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广义的企业财务风险指财务方面的风险,包括由财务活动引发的企业风险和由各方面活动引发的财务所面临的风险。狭义的财务风险就是指企业现金支付风险和筹资风险。本文分析的是广义的财务风险。

按照成因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资产风险,包括资产质量风险,如不良资产(三年以上应收帐款、长期亏损的对外投资、长期闲置的存货和固定资产等)比例失调;资产结构风险,如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比例失调、速动资产比率失调等。

2.资本风险,包括资本结构风险,如股本构成比例不当、所有者权益组成畸形、负债与权益比例失调等;分配风险,如是否分配的选择、派现与送股的选择、是否资本公积转赠股本的选择;筹资风险,如是否发行股票或债券及不同发行方式的选择、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的选择、股东的选择及信誉等级的评定。

3.支付风险,现金短缺,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4.投资及投资控制风险,如投资方向、投资品种、投资方式的选择,对投资项目的控制能力及效果。

5.机会风险,即机会收益或机会成本,指选择这一个放弃另一个从而失去一个机会。

6.纳税风险,如纳税品种的选择、纳税时机的选择、税收政策水平等,也称纳税筹划。

7.资产、债务重组风险,如重组类型、重组内容、重组方式、重组伙伴的选择。

8.财务政策、会计政策与财务预测、决策风险。指选择不同的财务会计政策的风险和进行近、中、远期财务情况预测(引导经营行为)偏差及财务决策失误的风险。

9.内部控制风险,指内部控制不到位,制衡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导致的风险。

10金融风险,主要是来自资本市场的利率、汇率、股票和债券价格波动风险。

11.对外担保风险。

不同类型的财务风险对公司经营的影响一般不是同时发生,而是各在公司所处的不同阶段产生影响或相对重要的影响。如公司初建期的筹资风险、资本结构风险,成熟期的纳税风险、资产结构风险、分配风险、投资风险,衰退期的支付风险、资产质量风险、资产结构风险、分配风险、投资控制风险、资产重组风险。

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密切相关,财务活动本身就是经营与管理的结合。经营、管理决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伴随经营、管理风险,同时又对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起抑制或加速作用。

电力企业(省级电力公司)由于是国有独资垄断经营,长期作为政府机关发挥职能作用,造成财务风险意识薄弱,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因此应该加强财务风险的研究和管理,认真分析、及时防范、化解。目前阶段主要是加强筹资风险、资产结构风险、投资及投资控制风险、支付风险、资产质量风险、担保风险的研究和管理。天津市电力公司今年提出了高度重视回避财务风险,加快建立预算、投资、担保、贷款和合同管理的内控机制,强化合同管理,严格控制对外担保。

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甚至破产清算的现象不断增加。因此有必要全面分析企业内外资料,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以财务指标数据、分析报告的形式,将企业面临的潜在危险预先告知决策者、经营者,同时,寻找财务风险发生的原因和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隐藏的问题,以便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企业可以及时采取对策,制定正确的战略性的财务计划,编制合理的财务预算,对生产经营进行控制,进行风险防范(预警),化解风险;同时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可用来帮助决定是否投资或发放贷款,使企业进一步获得融资空间。

二、风险预测

财务风险预测主要方法是充分认识、分析企业内外部的经济信息,利用财务比率,建立财务风险评价模型,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及时向决策者提交风险分析报告,形成财务风险防范(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分析报告应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现状评价、当前财务风险分析、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应对方案,附必要的发展计划、规划、财务、会计、审计资料。企业可根据财务风险情况制定报告间隔,如正常情况下可以年度报告,特殊时期可以月度报告或随时报告。

预测财务风险首先要设定财务安全系数(或财务风险系数),由于风险的未来不确定性,因此要测定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的安全系数。

财务安全系数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根据木桶理论和重要性原则确定的单一因素(比率)安全系数,二是根据权重确定组合因素(比率)安全系数。

单一因素(比率)安全系数的设定,是在某一风险因素(比率)比较突出、对公司影响较大,而其他风险因素较为正常的情况下,将这一因素的风险值作为企业财务风险系数。这就要求预先设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在这个基础上,设定风险级次,由此测定安全系数。

假设:某省级电力公司生产经营连续数月平稳进行,预先设定支付风险的安全系数如下:货币资金余额为5亿元,安全系数为1;4亿元时安全系数为0.8;3亿元时06;2亿元时为0.4;1亿元时为0.3*亿元以下时为0.1。如果货币资金到2亿元以下,可以说,公司财务处于高风险状态,领导层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化解。

其他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借款比率、资产变现率、债务保障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负债比、资产收益率、应收帐款与经营活动现金比等比率的安全系数也是如此。

单一因素(比率)的风险分析,优点在于简单明了,但无法全面揭示企业财务状况,所以其有效性会受到一定限制。因此也需要对资产结构、负债结构、或有事项、盈利能力、筹资能力、投资控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的综合分析,要求分析人员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判断能力。

组合因素(比率)系数,是根据各个风险因素的权重设置的数学模型,即建立多元线性函数公式,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需要预先设定一些重要因素及其标准值,并确定权重分布。假设:

z=0.sa+0.sb—1.co+4.cd+l.oe+5.of+5.og+5.oh-2.oi

a流动比率(标准值2)、b速动比率(标准值1)、C债务资本比率(标准值1.0)、d最近三年平均债务保障率(现金债务比(标准值0.25)、e利息保障倍数(标准值2)、正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负债比(标准值0.2)《资产收益率(标准值0.l)、h投资收益率(标准值0.2)一担保与权益比率(标准值0.5)。

财务安全系数Z一般应大于5(标准值)、低于5时,财务风险较大;达到3以下为高风险。

另外,从内部控制预测的财务安全系数模型可设置为Z=RkN

R金额,按影响资金额度预分5档次,由大到小代表资金量大到小;N内部控制评价,按评价结果分5档次,由大到小代表内部控制有效程度大到小;财务安全系数Z标准值为9、低于9为高风险。

组合因素分析的优点是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企业财务风险程度,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是可能挂一漏万,尤其有些风险因素不便于以比率的形式反映,也就不可能建立在模型中,因此可能掩盖最严重的因素;二是通过历史数据评价过去,不能推测将来;三是要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性质的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初建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修订因素组成及其权重。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需要借助概率和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合公司的行业分类、经营状况、分配政策、经营环境,分析重要项目的特性及变动趋势。另外,各项指标应建立在合并报表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母子公司风险叠加的影响,如资产负债率因素,母公司60%,子公司60%,孙公司60%,合并后的资产负债率一般要超过60%,超过多少要看被投资企业的资本和负债规模。

三、化解风险

化解风险的途径:

第3篇

广东省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今年2月25日了《建立和完善广东外贸出口信用风险防范机制》的专题报告(以下简称专题报告)。不久前,在广东“两会”上,广东省贸促会会长陈文杰也提交了相关提案建议:建立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基金,建立全球资信调查服务体系和广东省外贸风险预警机制,确保外贸出口健康、稳定发展。本刊记者获悉,该专题报告作为今年广东政协的提案,已经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针对广东外贸出口坏账现象,广东省贸促会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完善出口信用保险的法律法规,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法律法规代替行政规章,明确规定出口信用保险的宗旨、经营原则、管理方式、各参与机构的权利和义务等,为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经营管理和运作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政府应建立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基金,借助国家惟一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优势,采取更加积极优惠的财政政策鼓励企业购买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投资保险、担保、商账追收、资信评估、保单融资等产品和服务,大力推广保理等风险防范工具。另外,积极向国家争取政策,组建广东省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先行先试,并试点开发更多、更好、更优惠的避险产品。

――建立有效的出口信用保险监管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广东省出口信用保险的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吸收政府相关部门、金融外贸行业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建立专门的出口信用保险例会制度和重大事件的紧急处理制度,变多头监管为统一协调。

――进一步完善出口信用保险体制。应当将相关政府部门、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及银行等金融部门联合起来,对出口信用保险体制进行改革和优化,建立完善配套的出口信用保险体制。

――建立全球资信调查服务体系和广东省外贸风险预警机制。密切跟踪金融危机,加大监测出口风险力度,加大对欧美买家信用风险的监控力度,并随时向企业风险动态、国别风险和行业风险等信息;将出现信用风险异动状况的国外买家、金融机构列入“黑名单”,及时向投保企业发出预警;加大对企业海外应收账款的跟踪和定期排查力度,及时与企业沟通信息,帮助企业加大风险控制力度;探索引入国际先进的信用管理和评级机构、商账追索等服务企业,并借助遍布全球的资信调查渠道,及时为出口企业调查海外进口商的资信状况并提供专业的资信报告。

广东省贸促会还提出了其他应对措施,如:积极发挥银行、保险机构的作用,为外贸出口保驾护航;增强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完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加速推进市场多元化,避免出口市场过度集中可能导致的风险,优化法律服务,强化应对国际贸易救济措施的能力,为广东省外贸出口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等。

第4篇

[ 关键词 ] 中小型企业 医疗器械 企业风险

一、我国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划分的标准

有关我国中小企业的统计信息十分缺乏,而且关于中小企业定义的标准又十分模糊。数据方面的问题使分析我国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的作用十分困难。1988年关于中小企业的最近的定义规则,按照不同的行业标准以及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来划分企业的规模。这种划分方法对不同的行业规定了不同的产出标准和职工人数,据以划分企业的规模,对比许多国家按照职工人数或职工人数与总产出相结合的标准,我国的划分标准要复杂得多。但是,运用我国的分类方法进行研究时,由于划分标准过多过细,使得许多企业难以归类。另外,我国的分类方法也难以进行跨行业比较,更难以进行跨国比较。

对医疗器械行业来讲,医疗器械行业属于高科技产业,其企业划分标准不等同于工业企业划分标准,且我国对医疗器械企业的划分并没有相应的标准。为此,本文将通过与其它行业标准的划分笼统上对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进行界定,如表1所示。

二、风险管理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

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为了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性,除了要贯彻一系列有关的安全标准以外,还要对医疗器械的风险进行管理,分析医疗器械的风险水平,判断其可接受性。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0年1月31日批准医药行业标准YY/T0316-2000,其中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第一部分为风险分析的应用,于2000年7月1日开始实施,到现在已经有近三年的时间。YY/T0316-2000等同采用了ISO14971―1:1998,该标准是国际先进经验的总结,该标准实施两年多来,对我国医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程度的提高很大,在医疗器械行业更快地和国际同行接轨方面也近一步拉近了距离。

该标准的第三章第一条规定:“制造商应把风险分析程序实施及其结果的记录形成文件并予以保存。”根据制造商的定义,只要是把医疗器械上市或投入使用的法人或自然人,不管是否自己完成设计、制造等工作,都要承担制造商的责任。因此,要求按GB/T9002和YY/T0288申请认证的企业也必须进行风险分析工作。在这一点上,YY/T0316-2000的要求是和欧洲标准NEl441医疗器械风险分析要求是一样的。我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第十九条关于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三项条件也未涉及设计问题,而只强调生产。

所以,风险分析已经成为我国广大医疗器械生产者普遍关注的问题。风险分析是用以判定危害并估计风险的可得资料的研究。因此,要进行风险分析,首先对要分析的医疗器械的可能危害进行判定,其方法就是提示若干与患者、用户和周围环境安全有关的问题,以此作为线索,判定可能的危害。然后估计风险,这包括两个主要因素:即损害的严重程度和导致损害的危害发生概率。前者不难判断,但发生概率数据的获得并非十分简单,没有适当的方法和必要的工作,则难以判断发生概率是多少,而没有发生概率的量化数据,则无法估计风险的大小。

三、ISO14971中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要求

ISO14971是针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系统的标准,它规定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完整的程序。该标准由引言、范围、术语和定义、通用要求、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剩余风险评价、风险管理报告、生产后信息、附录这几个主要部分组成。

在“引言”中,15014971说明了制造商进行风险管理的意义,即通过对风险的判断来决定产品预期用途,达到判断上市的适宜性的目的。

在“范围”中,15014971说明了该标准给医疗器械制造商提供了一个进行风险管理的程序,以及该标准的适用范围。在“术语和定义”中,15014971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及其各部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在“通用要求”中,工5014971对制造商的风险管理过程进行了规定,并要求制造商对此过程进行事前的计划于事后的记录,在此处标准中使用“应”(Shall)而非 “应当”(should)来表示较强程度的要求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指导。

在“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剩余风险评价”、“风险管理报告”、 “生产后信息”几部分中,15014971对制造商所进行的风险管理的各项活动进行了要求。在“风险分析”中要求制造商判定危害、估计风险,并予以记录。在“风险评价”中要求制造商依据风险可接受性准则判断风险是否需要降低,并予以记录。在“风险控制”中对风险控制的依据、具体措施、以及无法控制风险的处理进行了要求,并要求予以记录。在“剩余风险评价”中要求制造商对全部的剩余风险进行可接受性评价,并予以记录。在“风险管理报告”中要求制造商记录风险管理活动的结果,并保证可溯源性。在“生产后信息”中要求制造商保持用于评审上市后信息的程序并予以记录。

在“附录”中,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说明,例如在附录F中列举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和故障树分析(FTA)等具体的风险分析方法。

由此可见,就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而言,15014971是目前针对性最强,也是最为系统和全面的标准。

此标准对医疗器械监管与行业发展的适用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引言”中明确了医疗器械风险的范围,即对患者的风险。其次,在“范围”中明确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适用阶段,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最后,在“通用要求”提供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步骤。这几方面可以为政府监管和企业提高产品安全性方面提供思路与依据。

四、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风险的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尚未进行风险分析,进行过风险分析的企业中,绝大多数的风险分析报告不符合标准要求。其主要表现是,只简单地罗列一些可能的危害,然后说明采取了防护措施,最后表示可以满足要求,医疗器械是安全的。

风险是导致损害发生概率及损害严重程度的结合。为了说明风险的大小,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缺一不可。从目前看到的国外风险分析材料来看,无一不是考虑了两个因素。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出风险的量化数据,从而判断其是否可以接受。

但是,YY/T0316-2000只规定了风险分析的程度,并未介绍风险分析的具体方法,特别是估计发生概率的具体方法;只是在附录D中以一页的篇幅简单地提到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和危害和可运行性研究 (HAZOP)的各自特点。因此,如何使风险分析取得量化的数据,便成为风险分析的关键工作。

要提高风险管理在我国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水平,不仅仅是以企业一方的行动为主,应从政府监管部门、生产企业等多个利益相关方入手。一方面需要监管者将法规中的风险管理要求系统化;另一方面需要生产企业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掌握行业标准;还需要对医疗器械产品的使用者即潜在使用者进行风险相关的宣传教育。在上述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应以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将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理念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参考文献:

[1]ISO/IEC GUIDE 51-1999.Safety aspects-Guidelines for their inclusion in standards[S].Geneva:150eopyrightoffiee,1999

第5篇

一、我国金融风险的现状

1、金融效率递减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银行业还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相抗衡。随着外资银行的纷纷抢滩,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放开,我国银行业面对的挑战将更艰巨。一方面国内人民币业务的蛋糕将与外资银行分享,另一方面外汇国际结算业务将逐步被拥有人才、技术、资金优势的外资银行所垄断。如果按照目前流行的说法,20%的客户拥有80%的存款,那么外资银行只要搞定20%的客户,就能在我国资金市场上呼风唤雨,这并不是天方夜谭。把炒得沸沸扬扬的“爱立信事件”和美国花旗银行在中国分支机构对小额存款收费这两件事连起来看,外资银行的竞争是有备而来,目标非常明确。对中资银行来说,“引狼入室”已成定局,如何“与狼共舞”靠自身的努力,求生存、求发展才是燃眉之急。

2、信贷资产质量差

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偏高的不良资产率正困扰着金融业的发展。20__年,国务院为强化对金融业的监管工作,将监管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成立了银监会。近期,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委重拳迭出,一是连下三道银行令,反洗钱;二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局初定。成立农村商业银行也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加强全体联合,提高农商行整体抗风险能力的处置意图已十分明朗。

无论是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还是站在某一单一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角度看,加强对金融业的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结合我国金融业的实际,需要在盘活存量、放活增量上下工夫。就微观经济而言,关键要健全银行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杜绝不良贷款的“超生”。

二、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

建立有效的银行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是指建立银行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银行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

(一)建立银行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

风险识别是一种实践。更多的是凭识别者的判断能力、识别手段和经验总结。建立银行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目的是为了认识风险。

宏观的风险,由于我们所处位置的局限性,事实上很难把握。结合我们自己的工作实际,风险识别应侧重于微观风险的识别,风险识别的关键是抓好两方面工作。

1、建立较完善的信贷档案

“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真实记录,是进行贷款管理的必备资料。”参照国际金融机构的做法,结合自身实际,较完善的信贷档案应包括:(1)基本情况。(2)财务状况。(3)担保抵押文件。(4)分析报告。(5)备忘录。根据人民银行的监管要求,所有企业贷款和大额个人贷款均需实行一厂一档管理,尽可能完善。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现在又在搞信用村镇建设,发放信用贷款,对千家万户的农民也应一一摸底登记,否则,信用贷款的风险就无法有效控制。这是建立风险识别机制的基础。而要真正建立较完善的信贷档案,关键靠信贷人员自身的努力。如要建立一个企业信贷档案,就是腿勤、手勤、脑勤。和工办、税务、工商等部门经常保持联系,看企业是否依法纳税,是否已吊销营业执照,是否还生产正常;对其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以及住所地的村(居)干部要加强联系,以了解其人品和诚信状况;对其自身要经常联系,正面了解,必要时深入车间,就产供销情况进行现场解剖,并按季写出分析报告。

2、关注早期预警信号

通过早期预警信号的识别,有助于发现和预测贷款的现有问题和发展趋势,来确定贷款的按期足额偿还的可能程度。早期预警信号很多,主要有:(1)财务不健全。(2)三项资金占用不合理。(3)财务状况不良。(4)营销网络不健全。(5)企业或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社会声誉败坏,等等。企业早期预警信号的出现有时是单一的、也有时是集中性发生;有时是短期的,马上会调整过来;也有时是中长期的。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能像测算股票一样绘制“k线图”,而只能靠管理者自身时时关注和把握,客观、冷静地判断、分析早期预警信号、这是建立风险识别机制的关键。

(二)建立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

在银行风险防范的事前预警中,银行风险分析是核心。银行风险分析具体包括财务分析和非财务分析两方面。建立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目的是为了把握风险。

1、财务分析。根据会计分析的要求,财务分析的指标主要有盈利比率、效率比率、杠杆比率、流动比率四个。财务分析成功的关键是获取企业真实的、全面的、准确的报表。但遗憾的是我国一些企业在这方面信用极差。部分企业备有应付财税、银行、工办的三套不同的对外报表。本身就是一本糊涂账。这就使我们对企业的财务分析缺乏现实基础。为此尽管我国相继出台了《会计法》、《审计法》、《统计法》等,却管不住一双弄虚作假的手。这既有国民素质问题,也有法制的不健全问题,更有管理的不到位问题,等等。所以,对企业的财务分析,还需多张报表共同分析。

财务分析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财务分析指标不是孤立的、僵化的,而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指标。通过财务分析,我们才能对企业有比较真实、准确的了解。

2、非财务因素分析。按照西方商业银行的观点,非财务因素主要是指借款人的行业风险因素 、经营风险因素、管理风险因素、自然社会因素以及银行的信贷管理等因素。

(1)行业风险分析

每个企业都处在某一特定行业中,将面对同一行业基本一致的风险。一般可以从借款人行业的成本结构、成长期、产品的经济周期性和替代性、行业的盈利性、经济技术环境的影响、对其他行业的依赖程度以及有关法律政策对该行业的影响程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借款人所处行业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并由此判断借款人的基本风险。

(2)经营风险分析

可从借款人的经营规模、发展阶段、产品单一或多样、经营策略等方面了解借款人的总体特征,分析其产品情况和市场份额以及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风险因素,来判断借款人的自身经营风险。对企业而言,这个过程是最复杂的,也是最根本的。如果说行业分析是群体分析,那么经营风险分析则是个体分析。通过它可以直接分析具体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和经营风险程度。

(3)管理风险分析

主要是通过对借款人的组织形式、管理层素质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经营管理作风等方面来考察借款人的管理风险。在中国一般对客户重在物的风险分析,特别是客户的主要财务、信用指标的考查;西方许多国家银行对一般客户重在人的风险分析,特别是法人代表的“人品”分析。事实上,人是最能动的因素,忽视人的管理而只重视物的管理,其管理效率是令人怀疑的,这也是造成中国特色的信用危机的根源之一。通过管理风险分析,我们可以准确地把握企业兴衰的脉搏。

作为金融机构,密切关注开户企业的管理,并不时督导开户企业加强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很有必要。

(4)信贷管理风险分析

实践证明,一些贷款不能及时、完整地收回,其原因并不完全在借款人一方,金融机构对贷款缺乏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有必要对金融机构信贷管理进行风险分析。

①违反法律、法规发放贷款。

这些贷款由于在法律上得不到充分保护,具有先天不足。如上阶段金融机构搞的福利贷款损失惨重。吃了几条鱼,发了几张煤气票,结果贷款被“套牢”。这是变相抬高利率发放所造成的。还有上阶段,有些金融机构片面强调存款立社,为了突击拉存款,甚至为了月末、季末的一夜潇洒,不惜泡大户,贷款累大户,结果鸡飞蛋打。这是不正常竞争引起的违规操作。

②缺乏有效的贷款监督。

这是可能造成贷款被挪用和资金使用不当的主要原因。如有的贷款被挪用于归还其他债权人的贷款,或未经银行同意将回笼资金投入炒房地产、炒股票、期货等另一高风险的交易中去。特别是以贷还贷现象事实上相当普遍,这将对担保合同的有效性直接构成威胁。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企业贷款的以贷还贷率占40%左右,如果企业普遍性经营不善,合同纠纷将会把我国金融机构拖垮;又如贷款资金被挪用更是防不胜防。圈地热和房地产业“发烧”目前最引人关注。

③对到期贷款催收不力。

第6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风险防范

序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行业也迅速发展,近几年,国家公布“国六条”“国十条”等文件对房地产行业进行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房地产行业本身具有高风险,高税负,高杠杆的特点,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忽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导致了较高的财务风险,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所以,提高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地位和能力已经是亟不可待的事情,是企业维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一、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现状

1.负债水平过高及资本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财务风险

偿债能力是偿还到期债务(含本金和利息)的能力。很多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资金是由自有资金、预售款、银行借款组成,但企业自有资金所占比重一般很低,开发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银行信贷,换言之,房地产企业一般都是负债经营,那么这就加大了负债水平,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

2.利率和通货膨胀风险

金融市场上利率的变动会使房地产价值发生变动,因而有发生投资亏损的风险。通货膨胀风险也叫购买力风险,是指投资完成后所收回的资金与投入的资金相比购买力水平降低给投资人带来的风险。由于房地产投资回收期较长,只要通货膨胀的因素存在,投资者就要承受通货膨胀的风险。

3.现金流不稳定带来的财务风险

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公司运营时刻离不开现金。由于房地产企业投入高、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势必对现金要求较高,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多数呈现不稳定状态。

4.投资回收风险

投资回收风险是指投资回收过程中存在的资金回收在时间和数额上的不确定性。国际上普遍认为房屋空置率控制在4%—5%比较合理,10%则为警戒空置率。据中国土地挂牌网的一项统计,2010年4月我国内地一线城市房屋空置率高达40%,远超国际警戒线。如此之高的空置率给投资收回的时间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况且近期内地房价剧烈波动,投资收回的金额也存在很大风险。

5.政府宏观调控带来的风险

国家出台的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包括金融货币、土地供应、税收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方面。这些政策一方面可以调节房地产行业稳定、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给房地产企业带来一定财务风险。

6.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及缺乏财务人才引发的风险

由于改革开放后我国房地产行业才逐渐起步,虽发展迅猛但不够成熟,很多公司财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财务内部控制不健全、缺少财务管理预算制度、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等。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财务风险在不同的理财环境和理财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资本循环运动过程就是财务风险的转移和积聚过程,以货币形态为起点和终点的资本循环主要在筹资、投入、生产、分配四个节点上停留,集聚着四种风险。企业财务风险按其在资本运动各环节节点的实物载体上所积聚的风险性质分类,可分为融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收回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种。

(一)融资风险分析

融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是企业根据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及调整资本结构的需要。如果资金筹集不当,就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风险。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风险主要表现在债务规模过大、利率过高而导致的筹资成本费用过高;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造成债务到期过分集中而导致财务危机。

(二)投资风险分析

投资决策失误是产生投资风险的重要原因。从企业为房地产项目投入第一笔资金开始,就会面临着投资支出无法收回的风险。由于房地产具有地域限制性,而且受规划限制楼层高度,周边环境的影响,常具有专用性,一旦建成完工,便很难更改。如果进行改建,投入将更大。因此如果投资者判断失误,房地产的投资支出便会有无法收回的可能性。

在房地产开发建设即生产与出租、出售这两个流通过程中的经营管理可能面对的投资风险。主要的风险为售价和租金、空置率。进行房地产出售经营主要面对售价变动的风险,能否正确预测未来房地产价格是有效进行房地产投资风险防范的关键。对于进行房地产出租经营的投资者来说,房地产租金价格和空置率大小是影响投资效益的两个重要的不确定性因素。客观上讲,由于售价、租金和空置率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是企业投资者最不易控制的,从而也是最具有威胁性的投资风险之一。

(三)投资回收风险分析

房地产企业资金回收风险的生产主要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1)外部因素主要表现为企业所处的大环境,即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的影响。(2)内部因素主要表现于管理层对于企业资金回收主要渠道商品房屋的销售系列决策的制定。商品房屋的推销必然受该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影响,同时也受房屋销售时市场行情的影响,二者之间有一个时间差,相互依托,也相互制约。如果可行性分析报告切合实际,充分预计到房屋销售时的市场变化状况,加之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经营计划推进,资金动作正常,资金占用等于或低于计划安排,这些都将为企业回收资金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收益分配风险分析

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利润分配而可能给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它们基本上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投资入股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它们绝大多数为项目型公司,往往没有系统的企业发展战略。所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也没有系统的收益分配政策,收益分配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存在着一定的收益分配风险,导致风险的主要原因:(1)利润分配随意性大。获取利润后,如何分配利润往往由投资人确定,利润分配采取何种形式,分配多少以及何时进行分配往往基于投资人对房地产市场未来走势的判断,而不是根据企业的融资需求、资本结构及企业内、外部关系人的要求等来确定利润分配策略。(2)利润分配程序不规范。许多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减轻税负,不是按照公司法及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进行利润分配,而是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将部分利润转嫁到各种成本费用中去,通过其他渠道提前将未来的利润转移出去。(3)利润分配时间不连续。从房地产开发企业利润的形成可知,其利润的形成时间上具有间歇性,从而导致其利润分配的不连续性。它们往往数年不进行利润分配,或者不按规定程序进行利润分配,其利润分配金额波动很大。

(五)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的财务风险分析

近年来,伴随着房地产经济的强劲增长势头,国家和地方的各类宏观调控之声一直如影相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通过运用金融货币政策、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来调控房地产市场。

1.金融宏观调控政策

近几年某些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持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金融的管理,在涉及开发企业、消费者、个人贷款利率等各方面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金融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对银行的依赖程度必须降低,迫切需要拓展融资渠道,也迫切需要加强对资金筹集和运用的决策能力,找到新的资金运作模式,突破政策所造成的资金瓶颈,这是函待解决的问题。

2.土地宏观调控政策

土地是房地产开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也是房地产产品的必需载体,我国土地资源缺乏,人们对土地的需求随经济的发展却与日俱增。2007年1月1日起,土地出让收支纳入地方基金预算管理并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使得土地出让金不再是地方政府的“小金库”。同年从11月1日起,受让人必须付清整宗地全部土地出让金后,方可领取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证。该政策不仅规范了拿地程序,还大大打击部分开发商蓄意囤积土地行为。

3.税收宏观调控政策

房地产税又称不动产税或财产税,主要针对土地、房屋等不动产而课征的税种。为了让税收政策对房地产业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国家根据房地产业经济运行情况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房地产税收调控政策。

(六)现行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财务风险分析

1.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特别是大型房地产企业大都由国有资本控制或者本身就是国有企业转化而来,国有企业所具有的诸如效率较低、管理水平欠缺、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等缺陷时有体现。

2.对预算管理职能重视不足

很多房地产企业要么未建立预算管理制度,要么未从征地成本、资金运作、投资回报率等方面作细致的财务分析,未将实际情况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仅仅只是将预算停留在具体数字和表格层面上,预算管理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在资金管理上盲目进行运作,财务管理工作只停留在单纯的会计核算,疏忽了成本控制,从而加大项目成本的投资,由此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3.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

内部财务监控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独特的系统,中国房地产企业大多没有建立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有,其财务监督制度执行也不严格,特别是有的企业管理与监督合而为一,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财经纪律置若罔闻,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由此增加了财务风险。

4.资金管理低效

大多数房产企业未制定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对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资金充裕时随意开支,资金紧缺时容易因无法应付经营所需资金而陷入财务危机。

5.成本费用控制不严

很多房地产企业认为成本管理和核算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忽视了内部各职能部门进行全过程的成本核算的重要作用,致使财务部无法收集第一线成本基础资料,导致成本管理工作与财务预算偏差大,资金管理跟不上,进而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完善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措施

(一)加强财务管理观念和作用

1.强化财务管理地位

首先,财务管理部门应参与到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活动当中,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完善投资项目管理。投资项目决策的前提是可行性分析。由于业务和财务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财务从投资项目初期参与,编制一套可行性分析报告,然后经有关部门论证,决定项目可行性,共同进行研究分析。使投资方案更趋完善,提高项目投资的成功率,降低投资风险。其次,财务管理者不能局限于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必须了解企业各个部门的有关情况,以拓展财务分析的领域。财务管理者必须经常和部门经理、采购人员、顾客以及供应商接触,以更深入地了解行业知识。

2.提高房地产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要提高房地产企业管理者的财务管理水平。具体的可使决策者通过学习和培训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有科学的认识,改变其依靠经验或主观进行决策的习惯,使其能够客观的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做出决策,从而降低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其次,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吸收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财务人员参与到企业财务活动中来,加强对企业现有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培训确保其知识和能力能够胜任财务工作。

(二)针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和转变财务管理手段,规避财务风险

1.由于土地征用、安置成本及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的提高,企业在项目区域选择上应本着低成本原则,以土地储备管理制度健全的中心城市为主,以企业搬迁为主,以现有建设用地为主。

2.避免购置的土地闲置。

3.针对税收新规定,及时调整和处理三项费用,在规定的时限内结转费用,避免给企业带来损失。

4.信贷紧缩政策,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和举债成本,企业毛利率水平将呈下降趋势,企业必须适时改变盈利模式,以稳健发展为原则,开发市场需求量大的中低价位、中小户型的商品房,从多中求利。

(三)从企业整体出发,对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

针对房地产企业的行业特征及产品特点,在项目开发前,应从企业整体效益出发,通过成本性态分析法对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项目开发的胜败需要结合多个方面的要素进行考虑,企业内外部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因此,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做好这一环节,能够有效地预测到项目的潜在风险,并针对风险要素及时调整项目方案,从源头上阻止财务风险的发生,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四)构建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房地产企业的项目开发过程是一个巨额资金的投入过程,筹资任务十分繁重。为了降低投资的商业风险,又要保证获取预期的投资收益,最佳的方法就是对房地产项目进行组合式投资,以便有效的协调各方面的风险,使企业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因此,企业要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发展银行贷款以外的其他金融业务,如充分利用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以及商业汇票等结算方式;积极进入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筹集经营资金;以自然人或企业发起方式,定向募集民间游资;主动出击,通过并购和重组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和壮大企业的实力。积极寻求海外资金,建立多元化产权投资模式。房地产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些新的融资策略,募集发展所需的巨额资金。这样一来,房地产企业通过融资渠道多元化可以不断的优化资产结构,充分发挥负债的杠杆作用,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五)加强全面成本管理

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理念的基础管理,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基石,企业管理者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企业的发展才能够更加坚实,企业的步伐才能够迈得更大。

房地产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一则要制定成本预算目标。二则要对成本费用进行正确的归集和核算,正确计算开发项目中发生的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费、基础设施费、公共配套设施费、开发间接费等;三则要对成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核算的基础上,对成本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根据存在的找出改进成本管理的措施,不断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四则要重视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企业决策者要有计划地培养内部管理者和员工树立成本意识,在每个部门和环节上都要要求员工既从自我做起,节约成本,又注重成本相关数据的记录、保存和传递,为财务部门准确地进行成本测算打好基础。同时,还要提高成本核算人员的素质。

(六)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在复杂多变的经济政策环境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强化风险管理,并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以便能够有效控制财务风险,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具体到实践中,房地产企业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应针对现金流量管理这一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进行,财务部门和人员要密切关注企业现金流量的变化,保障现金流量的相对平衡,确保现金流动畅通,从源头上防范财务风险。还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编制现金预算,并及时根据内外部各类因素的变化做出适时必要的调整,从而合理控制好现金的收入和支出。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成本费用的管控。对于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涉及的成本和费用,财务部门必须有一套全面的控制制度来进行管理和约束,从预测、计划到控制分析的全过程,财务部门都必须严格做好,以便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质量,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忠森.刍议如何加强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J].现代商业,2010.

[2]周彬彬.新形势下完善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探讨[J].财会园地,2009.

[3]刘超.新形势下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控制的探析[J].管理纵横,2009.

[4]魏巍.我国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09(24).

[5]吴耿成.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财经论坛,2010(3).

[6]于月超.我国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与研究[J].会计之友,2010(8).

[7]周俊峰.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D].湖南大学,2008-10-20.

第7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风险管理 协同效应

随着现代企业规范程度的提高和各个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强,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等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国资委有《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许多行业都先后了行业风险管理指引,可见监管部门对此的重视。而就世界范围而言,美国《萨班斯――奥克利斯法案》颁布、COSO框架体系建立,也都是对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加强。那么,什么是内部审计,什么是风险管理,两者的关系如何, 两者结合的意义有哪些,本文将就这些方面作进一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企业如何发挥两者的协同效应。

■一、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要理顺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首先要清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概念。所谓内部审计,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采用系统化、现代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和改善,从而帮助组织实现目标。而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共同参与,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根据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参与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之中,是一个过程,是实现结果的一种方式。与传统的项目风险管理相比,企业风险管理强调战略导向,覆盖了组织所有的管理层次和管理领域,方法也更为结构化和规范化。

内部审计、外部审计、董事会以及高层管理人员被称为有效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内部审计师的作用是检查、评估和分析组织的风险,审查公司对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促进公司在风险管理、治理结构以及内部控制等方面的提高,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及高层管理人员负责提供保证――风险已被分散、公司治理是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健全的。内部审计以企业内部信息使用者为中心,聚焦于控制、风险管理等关键问题,通过帮助组织管理风险和提高管理效率,来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公司的经营。因此,内部审计承担了监督、分析、评价、检察、报告和改进等任务,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世界范围看,风险管理已成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IIA早就把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作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其1999年制定的内部审计定义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并列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对象,2001年修改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明确要求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过程。

■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结合的意义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多年来一直积极倡导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它认为内部审计为组织提供价值的两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是对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对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框架的有效性提供保证服务。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相结合是将风险作为内部审计的对象,打破了原来的内部审计只关心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局面,在评价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内部审计更加注重企业的未来,从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出发,就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关键的控制点是否有效控制薄弱的环节以及改进措施是否有效提出认定,来评价风险管理与控制对组织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以风险为对象的审计在风险管理基础上又进了一步。风险审计就是在风险管理基础上审计主体通过对组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等工作的审计,侧重对风险管理进行鉴证。

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不仅为内部审计自身提供了发展契机,而且作为企业内的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和咨询活动,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必要和有价值的组成部分,能够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风险管理都能从双方的整合中提高效率,创造价值。

■三、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和地位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2004年发表的《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角色》意见书中指出:内部审计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角色是就组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向董事会提供客观保证,以帮助确信关键企业风险被正确管理及内部控制系统有效运行。因此,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架中首要角色是监督者,包括对风险管理流程的评估和保证服务,对风险评估准确性的保证服务,对关键风险报告的评估和对关键风险管理的评估。

按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标准,内部审计的服务种类可以分为保证服务和咨询服务,前者是一种独立评价的活动,后者是提供建议及咨询的活动。内部审计为整个组织成员以及组织以外的所有利益相关主体服务,其信息服务对象的需求依其所处的位置、环境及掌握信息的不同而不同。总体来讲,处于信息劣势的服务对象希望内部审计为其提供保证服务,处于信息优势的服务对象则更希望内部审计为其提供咨询服务。其中,保证服务是指为了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或公司的治理过程提供一个独立的评价而对证物进行的客观的检验;咨询服务是咨询性的以及与委托人服务相关的活动,其性质和范围是与委托人达成一致意见,目的是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的本质特征并不发生改变,因而它可以担任的角色也是基于这两种服务衍生的。除了作为监督者所提供的保证服务之外,内部审计还提供咨询服务,包括促进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指导和协调风险管理活动,加强对风险的报告、保持和发展风险管理框架、支持建立风险管理、参与制定风险管理战略等。与此相适应,内部审计承担了咨询者、协调者、建议者角色。

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逐步变化和延续发展过程。在组织缺乏风险管理程序的情况下,内部审计可以向管理层提出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的建议;在组织实施风险管理的初期,内部审计能够发挥更大的协调作用,甚至直接担任项目经理;而当企业风险管理逐步成熟,运作稳定以后,内部审计就从建议者、协调者转化为监督者和咨询者。内部审计的报告关系也会影响其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角色,报告关系层次越高,独立性越强,内部审计就越能够从全局和战略角度参与企业风险管理;反之,则从局部和流程角度参与企业风险管理。

■四、企业如何发挥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协同效应

按照审计署颁发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的有关规定以及法人治理的有关要求,内部审计要相对独立。因此,通常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公司经营管理层,在业务上直接向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汇报,但这并不等于内部审计部门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相脱节,事实上,如果内部审计能够充分利用风险管理的相关信息,最大限度发挥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协同效用,无论是审计计划的制定还是审计范围的确定都将更具有针对性,审计的效果也会更好。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协同效应呢?

1、以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为基础,进行风险分类,合理分配审计资源

企业在不同时期,其战略目标是不同的,风险分布、风险偏好以及风险应对策略都相应有所差异,保险企业亦如此。作为内审部门参与风险管理,应以公司整体的战略目标为基础,分析公司当前的风险分布,了解公司当前的风险应对策略和风险承受能力,并对这些风险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制定审计计划,分配审计资源。同时,作为一个全国性的保险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参与风险管理的时候,要清楚不同层级机构风险分布是不同的,在总公司层面,主要是决策风险,在分公司层面,主要是控制风险,在中心支公司及以下机构,主要是经营风险。

2、充分获取风险管理部门的意见,按风险管理的要求开展内部审计

风险管理部门是风险管理的专业部门,其对于公司风险分布的了解最全面、最准确,内审部门应主动与风险管理部门沟通,了解目前公司风险管理的基本情况,以及其对于目前公司风险的看法和意见,并要求其对待定的审计项目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同时,由于目前大部分公司风险管理都还比较薄弱,无论是人员配备、人员的专业能力,还是公司的重视程度都还不够,风险管理部门也要依赖内审部门通过现场审计来验证、评价其风险评估、风险分析的合理性、有效性。因此,对于风险管理部门提出的审计要求,内审部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及时予以合理安排。

3、与风险管理部门进行信息共享

毫无疑问,内部审计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是掌握公司风险信息最全面、最准确的两个部门,但掌握的情况却又有所区别。风险管理部门是在既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应对策略的基础上,注重对风险整体情况的识别、评价和分析,并对出现的重大风险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因此,无论是其风险评级报告还是其风险分析报告,着眼点都是一个组织单位(全系统、分公司、甚至中心支公司)整体风险是否在合理、可控的范围内。而内审部门是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法对公司经营过程的记录、结果等进行验证、核对、测试,以了解其合规性、合理性和发现其是否存在风险,因此,内审部门对于风险的了解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因此,如果内审部门能与风险管理部门进行信息共享,实现整体与具体的结合,则对于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和风险信息的有效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4、利用自身优势,实现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有机整合

第8篇

关键词:可行性研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2008年第三季度的全球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增长形成较强冲击,在国内经济进入周期性下滑和国外经济金融动荡冲击的双重作用下,GDP增速逐季下降。房地产作为一个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也受到经济危机浪潮的严重冲击。针对这种形势,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措施,但是房地产行业仍面临严峻的形势。因此,加强房地产项目前期研究工作的重视已是刻不容缓。

著名房地产教育学家詹姆斯・格里克普在其经典论文《可行性研究的合理方法》中提出的“当房地产项目分析师认为,一个项目详细的具体计划在特定约束和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具有满足特定目标的合理的可能性,那么这个房地产项目就具有‘可行性’”。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开发的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运用科学的技术评价方法,得出一系列评价指标值,以最终确定该项目是否可行的综合研究。一般来说,可行性研究是以市场供需为立足点、以资源投入为限度、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系列评价指标为结果,它通常要处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确定项目在技术上能否实施;二是如何才能取得最佳的效益,主要是经济效益。

可行性研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作为筹措资金的依据、作为初步设计阶段工作的依据、作为环保部门审查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依据、作为项目后评估的依据。

一、当前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工作不扎实。编制一份高质量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首先需要完成大量的基础工作,需要搜集大量的基础资料。但当前一些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由于受时间、经费、人力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方面的工作不深不透,第一手资料匮乏,过分依赖现有的数据或仅凭主观推测、判断,主观比重过大,严重影响可行性研究的质量。

2、人员素质不高。可行性研究涉及工程技术、经济、房地产开发经营、法规、税务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当前房地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人员的素质远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他们可能是某一方面的人才,但不能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编制高质量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3、可行性研究的深度不够。一个深度适宜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体现在:工程实施方案有两个以上方案比选,确定的主要工程数据应满足初步设计的要求,提出的融资方案满足银行等金融部门信贷决策的需要等。而目前可行性研究工作深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定性描述较多,定量计算不足;厂(站)址、主要工艺方案、重大设备选型缺少多方案比选;生产(建设)规模论证不充分;重要数据、参数来源不清,依据不足,等等。

4、重可行性论证,而忽视不可行性分析。目前大部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出来之后项目都是可行的。主要是因为其编制人员都是带着求证项目可行这样一种潜意识去分析和论证项目的可行性,这就必然会更多地关注项目可行的一面及正面的影响,而忽略了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和负面的影响,有时甚至看不到可能致使项目不可行的重大风险因素。缺乏利用逆向思维去分析不利因素对项目成功的影响。

5、风险预测不足,参考依据不够。房地产开发经营的主要风险一般包括宏观经济与政治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资金运作风险、企业风险等,但实践中不少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对以上风险分析显然不足、不透、不深,在投资估算中,没有相应的工程造价的定额、标准;在经济评价中,随心所欲地采用一些过时的财务比率和参数等。

6、方案优化重视不够。方案设计是不可缺少的程序,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但方案设计现在更多的是从技术角度和美学角度出发,对如何提高经济效益还重视不够。

二、做好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建议

针对当前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为了编制高质量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素质是提高工作质量的基础。针对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缺乏编制可行性研究方面人才的现状,应有计划、有组织、多渠道地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此外,相应单位还应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出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金融、房地产经营管理和税务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房地产业发展的需要。

2、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对于不同类别、不同规模的项目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到某一特定的项目,研究的重点也应有所侧重。有关的基础性工作必须扎实细致,重要的基础数据应当可靠、准确,有关项目选址、建设(生产)规模、建设方案应做详细论证比选,同时应特别强调市场需求分析、预测和风险分析。

3、严格审批程序,加大项目管理。按建设程序办事,严格审批可行性研究。严格把好建设项目前期质量关,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各类项目都要做好可行性研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简化建设程序和超越权限,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文件达不到规定内容和深度的,评估单位不予评估,审批单位不予审批。同时,加强开发项目管理,强化质量意识。

4、建立可行性研究数据库。当前国内房地产市场透明度还不高,可行性研究人员往往难以收集到完整和准确的市场信息(在香港,测量师在分析时,可以从香港土地注册处相当于内地国土房管局,查阅最近成交个案和以往物业的有关资料)。信息的缺失或误差,可能给可行性分析带来巨大误差。在这种情况下,可行性分析人员更需要加强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将市场上分散的信息整理为可用的数据,建立可行性研究数据库。另外,有条件的企业还可加强项目后评价工作,通过分析比较,提取有用的信息,进一步提高可行性研究的实用性。

5、加快专业化及市场培育工作。加快专业化及市场培育工作,推进行业规模化与专业化,是提高可行性研究水平,确保其精度、深度、控制误差的根本保证。当前市场逐渐走向规范和成熟,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企业重视、加强可行性研究的外在动力。

6、重视风险分析。投资项目的建设要耗费大量资金、物资和人力等宝贵资源,且一旦建成,难于更改,因此必须重视项目的风险分析和控制。

为了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在可行性研究中,就应重视对项目潜在风险因素的挖掘、评估风险发生的频率、风险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风险的防范措施等。从经济风险分析来讲,这不等同于经济评价中一般意义的不确定分析(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应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各种风险因素变化的可能性,并相应分析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状况,且应多着眼于不利的因素及其带来的不利结果。风险因素具有层次性,应深入分析,以识别最基本的风险单元,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防范风险。风险分析应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定量为主,如果投资者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就算借助于敏感性分析的结果,也能知晓项目风险,做出科学决策。如果项目评价及其风险分析都以科学的数据说话,建设项目的决策失误就将大大减少。

7、使可行性研究与设计、施工管理有效结合。设计管理应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又必须是对可行性研究的补充,在可行性研究编制过程中,可以听取设计施工等方面人员的建议,减少编制过程中的失误,以提高可行性研究质量。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最新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与经济评价及分析报告书编制实例手册.

[2]张威.可行性研究在项目建设中的作用[J].电大理工,2009.

[3]丁锦萍.关于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几点思考[J].山西化工,2002.

第9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内部控制;财务风险管理

一、小微型企业的界定以及特点

1.小微企业的定义

小微企业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相对大中型企业而言的概念。中国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介绍说“小微企业主要包括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个体户还有家庭作坊式的企业”。现在主要是指那些生产权利、经营权利统一、产品服务种类单一、生产规模和生产值较小、从业人员比较少的经济组织。

2.小型企业的特点

第一,生产、销售的形式较为灵活。小微型企业在质量的管理上不够完善,大部分主要采用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和手工艺。在销售方面是用直营的方式,而且是以服务本地市场为主,运作的方式相对来说不单一,而且流通性比较强。

第二,内部管理不严谨。小微型的企业工作人员主要以家庭人员为主,而且大部分都是通过正规就业渠道依旧无法就业的人。因为他们没有正式的就业编制,所以说酬金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内部几乎没有正式的酬金制,相关的财务制度不健全,而且企业内进行的会计活动也都只是为了应付公事,缴纳说款。

第三,投资的主体和组织形式较为多样。退伍的复原军人、返乡的农民工、下岗工人、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都可以成为投资人,也可以是其他城乡的无业游民;小微型企业的创办形式也较为多样,既可以申办为独资企业,也可以是个体商户,还可以是合伙企业、农村合作社的形式等。

第四,出资的来源和形式较为多样。小微型企业几乎没有正规的融资途径,它们融资主要是通过亲朋好友集资以及自有资产。投入的资金可以是知识产权、实物资产,也可以是货币资金。小微型企业在经营方面所需要的工具和设备、技术、场地等要求不高,而且它们的固定的资本较少。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

财务风险相关的含义比较广泛。侠义上的风险含义,即企业不能确定股东收益的稳定性,也不能确定偿讨债务的可能性,可统称为为筹资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不仅仅指筹资的风险,同时还包括资金收回的风险、资金贬值风险或者盈利分配风险等等。企业风险存在于其经营过程中,不仅形式多红多样,而且它的产生和起因也各有异同。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1.投资风险在企业中无处不在

企业在投资某一个项目的时候所承担的风险称为投资风险,即企业在投资某一个项目的时候对于收益问题,本身就带有不确定性或者是说投资之后收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投资也称为企业资金的投入 ,在资金投入和收益的过程中,有一个相应的时间差,在这个时间差内会发生什么我们无法完全预料,有时候某些企业盈利的资金远远少于预期收益资金,甚至有的还会少于投入资金,这样的话,企业的投资活动就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对于企业来说,不分大小,投资的风险或大或小都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内的投资风险是一个企业内部所有投资的主要力量,担任的主要的角色,对企业内其他风险的类型以及承受的程度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2.筹资风险

无论是哪个企业,它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壮大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企业可能面临的筹资风险也比较大。企业获得资金或者获得资金时付出的成本比较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济利益必然会受到影响。另外,如果企业筹集的资金无法实现预期效果,那么企业将会面临难以支付本息的风险。

3.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企业所有风险的最终表现。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方面的内部原因给收益到来的不确定性。企业经营政策以及内部管理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会导致企业最终的盈利遭受变化,也就是说最后收益的不确定性与生产经营管理有密切的关系;另外,经营目标不明确、社会诚信度不协调都会影响企业最终的收益,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盈利风险。经营过程中的众多因素几乎都会导致最终盈利发生变化。

4.收益分配风险

企业内部的收益分配风险实际上也是一种筹资风险,具有和筹资风险相似的特点。筹资风险主要说的是企业内部筹资的风险,而企业分配风险主要是讲企业外部筹资的风险。因为收益分配也许会给企业接下来的经营和管理带来不利的影响,也可以说早商品的最终受益环节,企业将会面临着资金支付的风险,这就是所谓的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风险与企业资本发展的规模息息相关,收益分配风险直接关系着企业在下一个资金投入时是否具有足够的资金,所以,可以说企业分配风险直接约束的企业的生产规模的大小。

三、有关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措施

1.有关内部控制方法的阐述

授权和审批控制是内部控制方法最常用的手段。授权和审批主要是说,在授权和审批的范围内的相关人员的行为可以被认可、承认,如若是在范围之外的人员其行为将不会被认可,还需将授权及审批书给予相关的负责人员,要求相关的部门负责人严格的按照授权和审批书的要求进行有关程序,也可以简单明了的说,企业通过较为严密的授权审批书来明确的规范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和权限以及资金支付的额度和限度就是所谓的授权和审批控制。通过授权和审批控制能够有效的防止企业内部人员进行有害于企业发展的勾当,例如:窃取工资内部机密、挪用公司财产或者是进行虚假的财务、会议报告等。

2.资产实物控制法

资产实物控制法是一种有效的保全公司内部实物资产的方法,是一种对于实物资产保护的附加制度。对于公司内部的实物资产,公司主要会采取资产保全控制法对其进行制约。公司的实物资产,对于可以接近的人员有其限制,只有持有授权书的人才可以接近或者说挪用公司内部的实物资产,其他的人不可以没有缘由的接近实物资产。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内部规定的实物资产又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从大的范围来讲,公司内部的现金或者说具有特殊性的存货一般都被归为实物资产的行列,都是企业内部重点保护对象。此外,对于公司的实物资产,企业还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定期的对其进行检验、查阅,争取做到财账一致、账实一致。保护实物资产的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对公司的实物资产进行投保,进行投保可以避免一定的损失,例如自然灾害、火灾以及偷窃等行为造成的实物资产的损失,保险公司都可以承担一定的损失,将其损害程度降到最少。

3.企业常用的内部控制法还有企业内部业绩控制法

这种方法可以为管理层带来便利,使管理层明确企业内部不同方面的信息,及时的了解企业内部的生产现状、经营情况,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部责任报告。这种责任报告可以使管理层了解企业现状之后,迅速的找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落脚点;及时分析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制定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政策。另外,财务资产分析报告、收入以及费用支出报告还有收益分析报告等等都属于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内部分析报告。这些相关的报告,都可以客观的反映出企业的现状,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十分有利,所以说企业应该规定其报告需要有相关的人员负责,实行定期报告责任制。

4.企业内部控制法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风险控制法

现在经济市场发展极为迅速,而且经济市场环境可谓是变幻莫测,风险控制法可以有效的辨别、避免企业面临的不同方面的风险,从而使企业把握机遇,更加稳定的持续发展。风险控制法是企业内部基础性的工作,风险分为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两方面,在企业内部实施风险控制法,可以有效的识别风险、快速的进行风险预测、及时的进行风险分析等,通过这些可以真正意义上预防或者说应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想要完成以上所说的种种,必须在企业内部成立专门的风险评估单位,定时的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进行评估。

四、从企业内部财务视角探讨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首先,企业自身应于银行建立友好合作,这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要与银行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最起码的条件就是企业应该注重自身的良好形象。从融资方面而言,银行是企业进行融资的主要渠道,是企业投入资金的主要来源。企业贷款的主要途径就是银行,因为银行相贷款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贷款利率较低,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尽可能的寻找利率最低的贷款方式,比较经济实惠。所以说,与银行尽力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想要与银行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不仅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政府也有责任。企业自身:应该制定内部管理制度、提高企业信誉、优化企业财务状况、主动承担相关的社会责任,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与银行多进行沟通,制造机会增强双方的了解;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便于企业、银行双方的合作交流。

其次,企业应致力于开拓更宽的融资渠道、融资方式。这就需要企业在与银行合作的基础上,优化升级自身的资本结构。企业应该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多关注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抓住机遇;学会充分利用本行业的融资优势、企业同样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吸引新的投资者进入本行业,从而扩大企业规模,在扩大资本规模的基础上,企业还要考虑自身的情况,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恰当的选取合适的渠道进行融资。

最后,企业应该注重员工能力,避免因人工操作带来的风险。据有关调查研究,企业风险多半以上就是由于企业员工内部人员的失误造成的。特备是企业内部的财务人员,都应该明白财务风险带给企业的影响,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在企业生产经营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允许失误。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具体分析了小微企业的特点、遇到的财务风险以及应对策略等问题。作为小微企业,通过内部控制进行财务管理分析时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及时落实实施,从而形成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系统,最终目的是能够促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国华.浅谈企业如何加强财务风险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5(21).

[2]王海燕.上市改制过程中小微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9).

[3]孙雷.小微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防范[J].中国市场,2015(19).

[4]张蕊.浅谈小微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河南科技,2014(0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