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服务体系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08 21:48: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服务体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服务体系

第1篇

蓝之象企划机构董事长,中国资深品牌营销策略专家,YBC国际创业青年计划导师。

200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策划专家,荣获中国企业策划案例金奖,2003年荣获中国十大企划人物奖。中国生产力学会策划专家委员会理事专家委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委员会理事专家委员,著有《遭遇蓝之象》,出版专著《智赢》——蓝之象的品牌营销方式,主编叶茂中《新策划理念》丛书(六册)。

中国科技园区发展新概念

国科技园区发展到今天,把科技园区当成一个纯粹的平台来经营管理的理念显然已经过时,打造服务型园区的时代已经来临!就如同经营一家五星级酒店一样,除了完善的硬件设施外,最重要的还是要靠五星级服务。

个成功的科技园区应该具备“4S”服务体系:办公环境服务体(Office environment service system)、公共技术服务体系(Public technical service system)、辅助业务服务体系(Ancillary business service system)、社区服务体系(Community service system)蓝之象第一次在业界提出4S服务体系建设,并在阜南工业园进行了适当尝试。入住企业的反响不错,有愿意进行深度沟通的,可与蓝之象联系。

办公环境服务体系

(Office environment service system)

办公环境服务体系应该是一个科技园区具备的最基础的服务功能,不过不同于传统的仅限于建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现代科技园区追求的是一种生态化、人文化、科技化的办公环境,这与科技企业工作要求高强度脑力、创意性等条件需求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一些科技园区已经注意到了生态化园区建设的需求,提出了“花园式园区”、“绿色生态园区”建设的理念,把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融合。

相对于生态园区的打造,我国园区的人文化还存在明显不足。如何在园区建设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元素,提升整个园区的文化品味和生机活力将是科技园区未来建设的一个趋势,这也将是吸纳文化创意型企业入驻的重要吸引力所在。

科技化的办公环境是我国科技园区现存的另一个短板。目前我国一些科技园区由于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滞后,导致园区内企业获取信息渠道单一、信息量小、即时性差,进而严重影响了园区内企业获取外界信息和市场时机。未来来看,实现科技园区的网络化发展,建设“数字园区”将日益成为园区必备的基础条件。

公共技术服务体系

(Public technical service system)

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应该说是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对科技园区服务体系的一项新的要求。

目前,我国形成了许多以生物医药、软件工程、电子商务、数字动漫等高新技术企业聚集的科技园区,这些企业的生产、研发过程对巨型计算、软件测试、数据库系统、技术培训等大型、先进的高科技平台系统都存在着紧密的依赖性。现实是一些中小型科技企业根本无法承担建设这种技术平台的费用,限制了企业的技术研发。

对此,科技园区建设共用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为园区内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研发平台支撑,还有利于资源的优化利用,避免重复性建设。我国苏州国际科技园率先在园区内建成的集数据服务平台、集成电路设计平台、动漫游戏服务平台等多种高科技技术服务系统平台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已经为园区企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辅助业务服务体系

(Ancillary business service system)

每个企业除了核心业务外,为了企业正常的运营发展,也将产生其他多种辅助业务,需要多种服务需求,比如法律财务、商标专利、人力资源招聘培训、物流以及风险投资、咨询、市场营销策划等等。这对企业来说通常是一些不专业、繁琐但又十分必要的辅助业务。如果园区能够建立统一的辅助业务服务体系,将对园区内企业来说是一件即便利又经济的服务举措。

建立辅助业务服务体系,园区可以利用自身现有的一些资源为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项目,同时园区也可以与的专业的物流、法律咨询、人才服务公司达成合作,进行服务外包。这不仅有利于整个园区企业的日常运营,还推动了地方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社区服务体系

(Community service system)

第2篇

关键词:养老模式;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

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了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根据国际通行的判断标准,当一个城市或国家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时,标志着这个城市或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迅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现代医疗技术也不断革新,这些,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经济基础。尤其作为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的辽宁,是国家本养老保险的首批试点地区,所以辽宁的老年人基本可以解决最基本的经济问题。目前,辽宁省初步建立了“六位一体、城乡统筹”的养老服务体系,即“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养老服务中介为纽带、国有养老机构为示范、兴办民办养老机构为导向、农村区域性中心敬老院为延伸的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这一养老服务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但是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一、辽宁养老体系发展现状——以锦州为例

居家养老曾经是中国最为普遍的养老模式,但随着步入老龄化社会,,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受到很大挑战,“居家养老是一种与机构养老相对的养老方式。这种方式,家庭养老可以采用,社会养老可以采用,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也可以采用。它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基础之上的,它是以居家养老为形式,以社区养老网络为基础,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证,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目前,辽宁全省的养老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体系。

1.具有统一的管理机构

民政局社会福利科是居家养老的管理机构,负责行业审批、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及福利养老人员的审批,把居家养老院纳入社会养老机构重点指导、服务和管理范围。同时,街道成立居家养老管理中心,负责街道和社区的居家养老日常管理工作,自2005年8月起,锦州市各街道将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仅负责养老护理员的管理、组织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考核、调配,还调查采集摄取家庭养老需求信息,为有家庭养老需求的老人选派养老护理员,并且定期征询老人意见,改进服务等等。截止到2012年1月末,锦州市已有2300位老人实现居家养老,全锦州市有四千余名名经过正规专业培训的下岗失业人员走上了养护员的岗位,为老人们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社区的主要任务包括研究确立家庭养老院的工作计划、措施的实施;入户摸底调查;制定各项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确定居家养老院的养护对象和养护员;负责签署养护员协议;养护员的调配、管理、考核和培训;发放养护员的工作补贴;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关系;募集慈善资金等。

2.政府给予资金补贴

政府根据老人的经济收入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制定不同的补贴标准。对于符合不同补贴标准的老人,每人每月分别给予280元、200元、100元不等的财政补贴。在节假日,由社区人员向不同补贴标准的老人给予不同的物质补贴,如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

3.机构养老服发展迅速

养老机构是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锦州的养老服务机构共有63家,以小型养老机构为主,床位低于50个的有57家,50~100个的有4家,100~200的有2家,辽宁省锦州市社会福利院规模最大,共有250个床位。锦州的养老服务机构分为多种形式,包括养老院、福利院、疗养院、老年公寓等多种形式,其中老年公寓形式居多。政府对于养老福利机构也给予一定的经济,政策方面的支持。例如依据规模大小给予不同层次的补助,辅助小型养老机构扩大发展,鼓励大型养老机构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扩大规模等。锦州目前养老机构的状况仍然是供不应求,因此,锦州政府仍然扩建养老机构,在完善机构设施的同时实现每一区都有一所高档机构,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机构的养护员都经过专业化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

二、辽宁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存在的障碍

1.服务设施供需缺口大

由于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现有的养老服务设施难以满足庞大老年人群的需求,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带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以锦州市养老机构和床位数为例,据民政部门统计,目前锦州市有养老机构需求的老年人达3万多人,但实际床位数量却不足4000,缺口竟接近3万。需求压力巨大,但供给却极为有限,这为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了巨大的供需不平衡。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将会愈显愈烈。从机构的医疗设施方面看。锦州市国营养老机构内均设有医疗服务部门,且医疗服务功能较完善,各类药品齐全,常用医疗器械较齐备,包括血压计、输液器、体重器等.除手术和较严重的疾病外,常见病、康复医疗、理疗、保健等都能在机构内部得到解决。但个体办养老机构在医疗方面并不完善,甚至大多数养老机构并不设立医疗服务部门。

3.服务覆盖面窄

老龄化是全社会性的问题,所以,养老服务应当是面向全社会所有成员,但现在因为财政限制,社会参与的不足,并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到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从锦州市的养老服务体系来讲,在社区服务方面,能够享受社区养老的基本是“五保户”老人或者家庭贫困的低保老人。这些人在经济上存在困难,政府给予的津贴又十分有限,所有他们很难获得更加优质全面的养老服务。而且目前养老服务机构的收费还比较高,以锦州市的社会福利院为例,床位费每人每月1200元,这对于老年人来讲还是普遍偏高。伙食费一般在600元左右,老人的基本护理费220元。这样算下来,一位只需要基本护理的老年人每月入住养老院的费用就达到2020元,锦州市退休职工的平均工资约1100元,连尚未算上医疗消费的养老院费用都承担不了,更枉论服务全面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了。

4.人力资源严重缺乏

当前锦州的养老服务体系缺乏专业的养护人员。笔者经过走访调查,目前,锦州不论是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还是养老服务机构都缺乏专业的人才,人力资源的质量不够。以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为例,目前为老年人提供有偿服务的主要是社区帮忙联系的养护员。这些养护员多数是下岗女工,他们缺乏基本服务技能使得老年人对此类服务缺乏信任,加之养护员文化水平较低和为老服务的意识浅薄,年纪较大的老年人思维与年轻人不同,有时会有一些偏激的思维,养护员不能从心理学角度理解老年人想法,无法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开解,反而跟他们发生冲突,导致养护员频繁更换。

另外,锦州的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服务人员有相当比例是志愿者。志愿者占所有养老服务人员总数的15%,并且不具备稳定性,大部分为学生,他们是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参与的,所有存在流动性,并且不具备专业性。如果可以吸收部分稳定的志愿者来从事养老服务体系的工作,可以为养老服务体系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三、对养老服务体系改进的建议

1.建立多元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从发达国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实践来看,都是政府在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中都扮演了比较明显的主导角色。无论是在政策及相关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或是在对各种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督和引导上,政府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民间组织、企业、社区等都参与到养老服务产业中来,改变政府直接提供养老服务的模式,从而扩大了服务范围,提高了服务质量,降低了服务成本。

2.增加吸纳经费的渠道

国外养老服务经费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由政府拨款。也就是养老的公共设施的日常经费由政府提供,在少数国家很多养老服务都是政府资助经费,老年人无偿获得服务。二是来源于个人和组织捐款。现代社会中,国外政府对养老服务事业主要通过契约方式向社区组织购买服务;通过低息贷款和税收减免政策鼓励民间组织参与养老服务;通过拨款数额的增减,体现政府关注的重点,达到控制社团行为的目的。政府除对养老服务进行必要的资金资助外,还主要进行广泛的动员,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本。因此,养老服务资金筹集的基本原则是政府引导、社区动员,社会资本支持。

3.吸引志愿者加入

从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打造庞大的志愿者群体也是其养老服务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积极因素。志愿者服务不仅因为其无偿性的基本性质为各国养老服务节约了开支,同时也由于其服务形式的多样性丰富了养老服务的内容,对满足老年人各方面的需要尤其是精神慰藉方面起到了积极良好的作用。因而各国对发展志愿者队伍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

4.建立多位一体的养老服务新城

目前,由于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单纯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很难形成体系,难以全面覆盖老年人的生活,给予他们最妥善的照顾。因此,产生了一批以“老人城”的形式出现的新的服务社区。据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养老工作委员会总干事吕斌透露,该委员会在未来3至5年拟在全国建设20个综合性的社会养老示范基地①。这对辽宁的养老服务体系指引了新的方向,锦州市就在此基础之上做出了在养老服务体系方面新的努力。据民政局数据,锦州市老年人口占人口比例为17.5%,超过全国平均比率5%,且未来几年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更加严重。目前锦州养老社区发展模式不均衡,以政府主导的养老院等市政配套设施,与市场需求相比差距很大。锦州市场化的养老住宅尚处于起步状态。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准和消费能力增强,养老朝着中、高档和差异化发展。在此背景下,锦州政府吸引外资企业进驻锦州高档养老市场,以实现健康、快乐的老年新生活为目标,建设中高档的生态养老社区,打造锦州养老市场的第一品牌。并由上海东滩顾问公司就该养老社区项目进行了细致的可行性调研,项目组分析了当前国内和锦州地区老年人养老的市场需求情况,实地走访了相关机构,了解了当地养老市场的现状,发现锦州地区专业养老机构发展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赵丹.提高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效果研究[D].辽宁大学,2011.

[2]刘瑜闻.完善辽宁省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

[3]霍仕明等.辽宁代表建议完善社区养老体系[J].法制日报,2011,(1).

[4]高秀艳.辽宁省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浅析[J].沈阳大学学报,2011,(6).

[5]钟桂华等.社会化养老“辽宁模式”正叫响[J].辽宁日报,2009,(5).

第3篇

本文调查分析了宁波市社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借鉴日本成熟的社区养老模式,提出了基于需求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模式。要建立以就近就医为主,上门医疗为辅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立以精神慰籍为主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立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教育体系。

关键词:

宁波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0020老龄化日益严重以及我国老年人的传统观念,促使社区养老成为今后老年人养老的一大选择。民政部表示,将继续推动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嵌入式社区小型养老机构。[1]但是在目前的实际运作中,存在着老年服务形式化严重;缺乏专业的从业人员;医疗保健和护理设施不健全;提供的服务叫好不叫座等问题。[2-5]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在不了解需求的情况下盲目运作的结果。本研究通过调查宁波城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分析影响其需求因素,在借鉴日本社区养老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一、数据来源及分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基于需求分类的多元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课题组在宁波市鄞州区的问卷调查。调查时间是2015年12月,调查地点分布在宁波市鄞州区的4个社区。调查组共向社区60-75周岁的老年人发放问卷120份,经过筛选剔除不合格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7份。

1、基本情况被调查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受访者中男性28名,女性69名,平均年龄为64.8±3.4岁。从受教育情况来看,未接受过教育的老年人仅占10%,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老年人占到了60%以上。说明城区的老年人特别是低龄老年人总体上接受过较好的教育。从居住情况来看,独居老人仅有4人,半数以上的老人与子女同住,承担照顾孙辈的责任。42%左右的老人与配偶同住,但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需要照顾孙辈,如接送上下学、准备晚餐等。

2、养老需求56.7%的受访者希望自己或夫妻互助料理,24.7%的老人希望子女供养,16.5%的老人希望居家社区养老,仅有1%的老人倾向去养老机构。说明目前宁波城区的老年人对家庭的依赖性很大,对养老机构养老仍有一定的排斥心理。本次调查中,作为最需要的养老保障需求,分别是医疗保健、精神慰藉、休闲娱乐、其他(生活照料、体育健身等),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8.6%、27.6%、19.7%、4.1%。可见,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同时,城市老年人随着物资生活的富裕,开始更多的关注精神生活质量。

二、日本的社区养老模式借鉴

日本政府建立了以年金—医疗—护理为核心的老年福利体系和以家庭养老为中心、以社区老年服务为补充的老年服务模式。[6]其特点有:

1、各种完善的法律政策日本政府制定了为社区老年服务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的各种法律、政策。如《老人福利法》规定地方成为老年服务的主体,居家护理照料成为老年人的护理照料重点;《老人保健法》则全面推出老人保健设施;《介护看护保险制度》更是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加快了老年福利服务的市场化。[7]服务机构在竞争中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满足了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各种需求。

2、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上门服务社区服务人员定期排摸辖区内的孤寡独居及卧病在床的老人,并上门服务。要全面了解并评估他们的病因、康复手段、认知情况、甚至精神状况、生活自理程度等情况。同时在饮食、活动、康复锻炼、生活护理、病情观察等方面对其家人进行指导。

3、广泛应用社会力量政府资助下的民间组织,在市场机制的运作下,提供高效率的服务;征集家庭主妇、大学生或部分健康的低龄老人担任志愿者,陪伴聊天、送饭等一些轻体力服务。总之,日本的社区养老服务是在政府指导下,以社区为主体,在社区内建立各种福利设施,由专业人员定期提供入户服务的模式。

三、基于需求的宁波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1、基于需求的养老体系的基本框架根据本次调研结果和对日本社区养老模式的借鉴,本课题组提出了新的养老服务体系。首先,要建立以社区为主体,政府主导下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政府制定各种法律政策,给予社区养老服务切实有力的保障。同时,探索市场化养老路径,提高市场参与度,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同步发展。其次,引导非营利企业和志愿者积极参与。非营利组织如社区医院和广大志愿者的参与也是社区养老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支持,这将会降低社区养老的成本。最后,应根据需求提供服务。根据目前老年人最需要的健康医疗、精神慰藉和休闲娱乐等需求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

2、基于需求的养老体系的具体内容通过日本的社区照顾模式,可以发现他们的服务特点是住在家庭,养在社区。我们可以借鉴这个经验,在社区建设服务设施,由专业工作人员进行照顾;组织专业人员和社区志愿者提供入户服务。首先,建立以就近就医为主,上门医疗为辅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要发挥社区医院的辐射功能,在社区分块建立医疗卫生服务点。针对出行困难的老年人,还可以推行“上门医疗”。由医疗机构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上门为老人提供护理服务、配送药等。其次,建设以精神慰籍为主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调查中发现,老年人对精神健康的追求比较迫切。所以,要开展相应的心理服务。可以在社区开设老年活动室等为老年人提供社交活动的平台;排查社区的独居或有抑郁倾向的老人,组织专业人员或志愿者上门,通过谈心、心理咨询等方式,消除心理方面的隐患。最后,建立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教育体系。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是未来养老产业开发的方向。应在社区内开设老年人活动场所,开展各种棋类、球类、文艺晚会等老年人喜欢的活动。针对老年大学报名难的情况,还可以引入社会资金,开办老年兴趣班,丰富闲暇生活。

参考文献:

[2]曾昱.社区养老服务—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保障的新选择[J].天府新论,2006(4).

[3]窦玉沛.建设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力推现代养老服务业发展[J].社会福利,2012(6).

[4]罗遐,陈武.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13(3).

[5]敖妙.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12(11).

[6]仝利民.社区老年服务日本的经验与启示[J].城市管理,2004(6).

第4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334-01

众所周知,档案是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是领导决策的依据,是对工作查考的凭据,是科学研究和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的可靠资料。因此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特别是做好档案的服务对于开发利用资源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也要看到,不少单位对档案只重视收集、保存,而不注重开发、利用,忽略了档案的服务,致使档案待在深闺人不知,影响了档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发挥。因此,在档案的日常管理中要正视档案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改正,采取针对性措施,建构起科学高效的档案服务体系。

一、档案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服务意识不浓 服务意识不厚是当前档案服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少单位档案服务仍处于被动服务状态,浪费服务对象时间、精力.没有做到“以服务对象为主”的原则,无法体现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价值.成因在于工作人员缺乏服务工作意识,工作态度马虎,无法遵守服务原则行为懒散;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不遵守服务原则;责任意识不足,对工作不负责任,没有体现自身的工作价值;领导层对档案服务要求不清晰,造成工作人员无法顺利开展服务工作,服务对象及时反馈不够,间接助长工作人员懒散。

2、服务规定不健全 服务包括对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由于档案服务不被重视,造成档案服务管理不到位、不完善,缺乏完整的服务管理体系,服务缺乏针对性;服务管理缺乏具体化,档案服务管理形式化,缺乏具体的管理模式,简单化,管理员草草了事,工作只是为了应付领导监督检查;服务思路不清晰,影响工作正常落实,缺乏主动意识,无法给予服务对象工作有效性建议.

3、服务单一 数字信息时代,计算机大量运用,档案服务应大面积实施智能化服务,但就目前现状而言,档案服务以人工服务为主,以信息搜索、查询为辅;而相当一部分纸质档案种类数量繁多且信息量过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人数和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无法给予服务对象优质的服务,无法确保服务质量,达不到服务对象的目的,无法满足其需求,造成服务管理工作的失职.

二、创新档案服务体系

基于以上所述,档案服务管理要正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紧跟时代步伐,紧盯服务对象需求,积极创新档案服务体系:

1、创新服务意识 社会与科技的发展要求档案管理服务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档案服务工作要与时俱进,迎合时代潮流,不断创新。意识创新作为服务创新的基础,这就需要把创新精神贯穿在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加强工作的创新性和主动性,从行为认知上改变对档案服务工作的了解,将被动服务意识变成主动,对档案信息资料进行不断完善和更新,不断强化创新,促进档案管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创新档案服务内容 档案服务工作必须跟时代脚步,不断进行档案资料和信息更新,加入全新的档案内容和信息,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和全面性,有计划地对档案资源进行实时收集和更新,使其更实时、高效地为服务对象提供需求和服务.

3、创新档案服务方式 档案部门要创新传统的服务形式,发掘自身潜能,结合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理论,不断进行完善、创新,采用多种多样的服务方式去满足用户的需求,将服务内容提升等级。

4、创新档案服务手段 档案部门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最全面、完整的档案资料信息提供给服务对象,通过设置网络查询系统,方便用户快速及时地进行信息查询,让网络变成档案管理服务的重要方式,提高档案服务工作质量和效率;加强网络安全建设,确保资源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建立科学的档案系统,不断更新打印机、扫描仪、投影仪等基础设备,为良好的服务奠定基础。

三、多措并举,建构档案服务体系

档案部门不仅要有现代化的服务创新意识,更重要的还要采取多种有效性措施,建构档案服务体系

1、提高服务意识 为了让档案服务工作更好地进行,需要强化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包括责任认知意识和工作意识。工作人员要明白职责所在,明白档案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改变懒散的工作态度,提高主动积极的服务意识,用最大的工作热忱去创造自我价值,为服务对象提供最全面的服务。

2、建立健全服务制度 实施高效的档案服务必须建立完整的服务管理制度,监督和督促管理人员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服务意识;通过服务管理制度,对工作人员实施奖惩,奖勤罚懒,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方便服务管理的有效进行.

3、创新服务思路 档案部门要紧跟社会和服务对象所需,应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运用不同的服务方式,提高工作人员对服务管理的相关认知,引进先进的服务方式,强化、完善工作人员的服务思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服务创新.

第5篇

一、现行纳税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认识误区

当前的纳税服务体系还处于初级层次,税务机关及税务人员纳税服务意识才刚刚形成,难免会出现诸多问题。

(一)过分强调税收征管而忽略纳税服务。

税务人员对纳税服务重要性认识不够,纳税服务热情不高。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一是存在偷税假设的惯性思维。在停业检查中,假设纳税人存在虚假停业,随意入户检查。在对企业检查时,以纳税人偷税为前提,继而展开调查。从一定意义上说,侵犯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二是程序复杂,效率低下。税务机关在内部推行精细化管理,但却不是以加强内部管理来突显精细化,而是以程序、手续的复杂化来体现精细化,给纳税人带来诸多不便。三是重复工作。内部的征、管、查分离及外部的国、地税分设,使同一户纳税人,不得不接受重复管理和检查,给征纳双方带来了高额的税收成本,也给税务形象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四是侵犯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一些服务,明明是为纳税人提供的便利举措,却被纳入了重点监管的范围。如:强迫纳税人使用某种税务机关制定的“便民”申报方式,致使一些在税务机关附近营业的纳税人,也不能到办税大厅直接申报纳税,而只能到银行去存款划转税款,逾期不存,还将被视为未及时申报而被处罚。五是基层税务干部的素质,难以达到提供优质服务的标准。特别是在税收管理员和纳税评估制度施行后,税收工作更为科学化、专业化,部分税务干部不注重知识更新,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亟待提高,难以应付复杂多变的税收政策,对税收优惠掌握不全,致使宣传缺失和政策落实的不到位。六是将服务与执法相对立。往往把依法治税与纳税服务对立起来,走极端路线。把服务视为任务和负担,因此,在提供服务时,难免会态度生硬、被动应付。把依法治税片面地理解为“整顿”、“治理”、“稽查”、“处罚”;把纳税服务简单地看作“笑脸相迎”、“热情接待”。

(二)过于强调纳税服务而弱化税收征管。

服务与监管应是相辅相承的同比关系,而不应是对立关系或反比关系。近年来,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意识有所增强,而与此同时,部分税务机关却出现了一些强调服务重要性而忽略监管必要性的现象。目前,各地税务机关都在积极参与政行风测评,而参与测评打分的,多数是纳税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纳税人会在守法和违法的“博弈”中选择逃避纳税义务,而逃避缴纳税款,则更是成为企业实现其利润最大化最终目标的一种必要手段。纳税人都乐于接受税务部门提供的税收服务,而不乐于接受税务部门实施的税收监管,“予则喜、夺则怒”,正是这种不良纳税心理的集中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以纳税人的观点作为评判标准,就会出现给执法严格的税务机关打分低,而给监管松弛的税务机关打分高的现象。在这场失衡的“博弈”中,税务部门就有可能会放松税收监管,刻意纵容,以博得纳税人的好评。另外,一些服务更是有淡化纳税人纳税意识之嫌。例如,可以由税务机关辅导填写的纳税申报表,却由税务机关直接代为填写。纳税申报期到来后,纳税人本来应当及时地申报纳税,却要由办税大厅或税收管理部门来提醒。这些做法,在一定层面上,都有可能会淡化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应当由纳税人办理的事项却由税务机关代劳了,这样做更不利于相关法律责任的明确。还有一些税务机关,纳税服务项目开展得确实不少,但纳税服务层次却比较低,形式主义严重,很多服务仍属于精神文明建设或职业道德范畴,工作标准虚拟、软化,行使的自由度很广。一些纳税服务没有分清便民服务与纳税服务的界线,有的甚至还超越了税收的范围。如,在纳税大厅中设置鞋油、鞋刷、针线包等等。而有的,更是把救助贫困学生,看望孤寡老人等,也视为纳税服务,这些提法和做法,都有可能使纳税服务偏离正确的方向。

(三)税务机关与纳税人沟通渠道不畅,税收宣传不到位。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纳税人纳税意识普遍偏低,与税务机关宣传不到位有着直接关系。税务部门与其他收费部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如水电费、有线电视费等等,都是可以通过缴费来直接享受到相关服务的。也就是说,这些费用的作用是显性的。如:交了水费居民就能喝到水,交了电费马上就可以用上电。而税收的后续作用则是隐性的,其显著特征就是其无偿性,人们在交了税以后,不一定就能直接看到结果。另外,因为在税收后面还有一个支配的环节——财政,所以,税收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特性就无法直观地显现出来。久而久之,一些纳税人自然就会形成对税收的反感心理。这时,就需要税务机关出面,加强对税收基础知识的宣传。而目前的税收宣传,多停留在形象宣传和职能宣传上。

总之,在上述错误认识的指引下,一些税务机关在纳税服务方面,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总体效果却并不明显。

二、优化纳税服务体系对税收工作的促进作用

实践证明,经过优化后的纳税服务体系,对加强税收征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为:

第一,有利于纳税人对税收政策的了解。

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决定了税收政策的多变性。面对大量复杂多变的税收政策,一些税务人员都会感到头疼,可想而知纳税人的感受。在现实工作中,由于不清楚政策而导致非主观故意偷逃税款的不在少数。虽然人们日常获取税收信息的途径有很多,但是互动性却很差,有的纳税人确实已经通过各类媒体对最新的税收政策有所了解,但却存在着主观臆想和偏颇的理解。比如农业税减免政策,一些农户就认为,所有应由农民交的税,包括工商各税,从此都一并免掉了,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这给税收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通过优化纳税服务,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辅导,可以扩大对税收政策的宣传、辅导和解答的覆盖面,有效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

第二,优化纳税服务有利于促进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

便捷的办税条件,高效的办税通道,及时的纳税辅导,快速的政策指引,都可以达到提升征管质效的目的。通过优化纳税服务,税收征管与纳税服务呈现和谐、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增强征纳双方的理解和沟通,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确保税收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稳步增长。另一方面,良好的税收软环境,还可以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创业,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也起着固本培源的作用。对于守法纳税人而言,相同条件下,服务质量好,便捷服务多,执法严格的区域,就会比其他区域有更多更优越的竞争环境和纳税环境,商户自然就会集中到该区域中来,促进该地区基础税源的增长。

第三,优化纳税服务有利于加强税收征管。

服务也是管理,服务有助于管理。在日管实践中,一些纳税人的涉税违法行为,也往往是由于不知晓税收政策而导致的过失违法。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纳税服务举措,使一部分纳税人能够依法自行申报计税,那么,税务机关就可以腾出更多的人力、物力,来加强对故意违法纳税人的管理,净化征管环境,实现纳税服务与加强管理间的良性互动。

三、优化纳税服务体系的应对措施

要解决上述问题,迫切需要对现有体系加以优化,从而,构建出一整套新型的纳税服务体系,以满足税务机关加强纳税服务的需要。归纳起来,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依法治税与纳税服务的关系。

强化纳税服务,并不是要淡化依法治税。依法治税与纳税服务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具有同一性和渗透性。如:在征收管理的同时,税务人员向纳税人宣传税法,解答咨询,就是在提供纳税服务;在办税大厅,对迟来缴税的纳税人课收滞纳金和罚款,这正是在严格执法。能够享受到税务机关所提供的优质、高效服务,是税收征管法赋予纳税人的法定权利。而公正执法、依法治税,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更高层次的纳税服务。只有对税收违法行为依法予以严厉打击,才能使守法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反之,如果放松了对违法行为的监管,提供优质服务也就成了空谈,服务也就失去了意义。在设立政行风测评项目时,也应以税务部门执法是否公正、对违法行为的处理是否严格、所提供的政策咨询服务是否到位等为重点,而不应单纯以税务人员是否微笑办税,是否来有迎声、去有送声这些礼仪常识,作为政行风的测评重点。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服务主体与服务客体间的关系。

在服务主体的确认上,应明确,纳税服务不只是办税服务大厅的工作,更应注重部门间的相互协调,建立起综合服务体系。办公室、管理科、稽查局等,都可以成为纳税服务的主体。纳税人是纳税服务的客体,作为服务主体的税务机关,在提供纳税服务时,应适时换位思考,在提供服务前,要多考虑纳税人的感受,多为纳税人办实事,做到“以人为本”。应拓宽宣传渠道,利用网站、税务论坛、800免费电话等多种形式,为纳税人提供免费、及时的政策咨询服务。要把纳税人所关注的税收政策、税收优惠作为宣传重点,多宣传税收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带来的实惠,少宣传或不宣传税务机关的征管业绩。在报刊上,开辟税法答疑、税法宣传以及税收基础知识专栏,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奖竞答活动,提高税收宣传的趣味性和渗透性,使之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在检查和管理过程中,应多开展税务约谈和查前辅导,避免纳税人因不清楚最新税收规定而受到处罚。在检查同一户纳税人时,除特殊情况下,确需单独检查的,应多开展综合性的检查,即同时对发票、停歇业情况、定额核定情况等一并进行审核,以减轻纳税人的接待负担。在市场经济时代,纳税人的时间非常宝贵,因此,在办税程序上,也应力求简便,手续避免繁琐,能由税务机关内部传递的,决不让纳税人上下奔波。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共与个的关系。

第6篇

浪擎2003年成立,九年来一直专注研发灾备技术,积累灾备项目建设经验,灾备服务体系已拥有完善的产品线,产品和解决方案涵盖了从桌面到服务器、从备份到容灾、从本地综合备份管理到异地数据中心建设等各个方面,构建完整的统一备份门户解决方案。客户遍及政府、金融、医疗、能源、媒体、制造、教育等各行各业,分布在全国2/3以上的地区,有超过1000家用户。

浪擎长期以来坚持通过技术创新和融合来为用户提供价值最大化的技术和方案的理念,在媒体、能源、交通、教育、电力、制造业、中小企业及外企等行业已建设数百个典型案例,如:中石油、中石化、上海市政府、重庆市公安局、东兴证券、杭州电信等,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客户美誉度。面对存储与备份方兴未艾的巨大市场,公司正处速成长阶段,年业绩平均实现200%的飞速增长。

作为国内领先的存储备份与容灾领域的软件厂商,浪擎拥有丰富的产品,主要分为D(数据级灾备)、A(应用级灾备)、Y(区域级云灾备平台)、S(灾备服务)四大系列。

浪擎科技在专利、标准上的突飞猛进毫无疑问都得益于研发实力的强大。浪擎近半数的员工从事研发,使其技术研发能力迅速后来居上。自成立以来已有九年历史的浪擎研发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标准工作的参与程度,这一切都促进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灾备必须要有服务来支持,不是一次性买卖。浪擎科技始终坚持这样一个理念:贴心服务。为客户提供免费的电话(全国各地的用户可以直接呼叫浪擎的服务工程师)、邮件(基于互联网建设对内对外WM管理系统)、远程等方式的基础级别的支持服务,在我们专业的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客户可以快速、轻松地使用浪擎的产品。

同时,对于一部分用户单位,最大的IT挑战是如何在业务系统发生故障时,用最短的时间诊断并恢复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这需要更快的响应速度、更专业的技术团队、更成熟的技术方案。为此,浪擎按照标准化、流程化、文档化、常态化这四化的要求来建设服务体系和质量,将安装、实施、巡检、应急、演练等日常行为标准化和文档化为客户提供专业和高级支持服务,供客户选择,从而铸成了浪擎强有力的售后服务力量。

为客户服务是浪擎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浪擎发展的原动力,浪擎为客户需求而成长。

浪擎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持续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进而成就客户。为客户提供有效服务,是浪擎工作的方向和价值评价的标尺,成就客户就是成就浪擎自己。

第7篇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信息化、知识经济化社会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文化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中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这对我国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又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之一。因此,推动和发展社会主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为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行为及其相关制度与系统的总称。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种类齐全、服务质量稳定、能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合理的文化政策法规,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管制体系;三是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四是合理的公共资源配置,包括公共财政、土地、城市空间、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的合理配置;五是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永新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

下面以江西省永新县为例,通过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实地重点调查等多种形式,对永新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状况进行了调研,其现状问题如下:

(一)永新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永新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从政策法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人才队伍、艺术创作和文化活动、文化遗产保护五方面建设进行开展。其中,在政策法规建设方面,针对永新县争创“全国文化大县”为目标要求,先后制订了《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试行)》,《公共文化场所管理暂行办法》(15条)等政策法规,走出了一条“穷县办富文化、小县办大文化”的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路;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采取“财政出一些、向上争一些、社会捐一些”的方式,加大对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既加强了各级文化站的建设,又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建立完善了人才引进、激励的机制和措施,加强对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改善和优化了文化队伍年龄、知识、专业结构;在艺术创作和文化活动建设方面,注重建立和完善文艺创作组织机构和激励机制,注重挖掘整理县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方面,经多方筹资建成三湾改编纪念馆、龙源口大捷纪念馆、贺子珍纪念馆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和《永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和保护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永新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永新县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包括:首先,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资金投入不到位,无法满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维护的需要,使得现有图书馆、文化馆存在面积不足、购置经费不足、设施设备陈旧等问题严重突出;其次,永新县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队伍结构不合理,公共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偏少整体素质不高,干部队伍老化且存在断层现象,特别是高级、拔尖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第三,永新县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以永新县图书馆与乡镇文化站以及农家书屋联姻,采取托管型建设模式为例。永新县建有24个文化站和241个农家书屋,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一方面,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在后续管理经费方面基本为零,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在图书更新、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农村读者新需求;此外,几乎所有农家书屋管理人员都是中小文化程度,在图书管理的专业化、技术化程度偏低,且服务形式单一,以致后期读者活动参加人数日益降低。

三、完善永新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议

针对当前永新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为加强和完善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采取以下几方面建议,具体有:

1.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上级文化部门、发改、财政等部门要在财力、物力等方面予以倾斜。以永新县为例,一是要借助城市规划和河东新区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加大投入;二是升级改造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是启动乡镇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建设工程,巩固综合文化站建设成果,拓展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等基层阵地服务功能,建立全面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2.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以永新县为例,一是紧紧抓住列入中央苏区振兴、罗霄山脉片区开发范围这一战略契机,对接好中央、省市的文化扶贫政策,争取中央、省市财政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力;二是各级政府要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的经济政策;三是在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要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享受融资、税收、规费等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或融资本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3.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机制,一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把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摆在全局重要位置;二是要引入竞争机制,改革政府资金投入方式;三是要结合县域经济考核,建立严格的文化发展考核体系,制定全县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4.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产业发展,一是要以文养文,要引导各文艺团体采取单位冠名、个人赞助等市场运作的方式;二是要以文联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一旦打上文化烙印,市场销售和商品价值就会好于一般商品,文化也借产品销售得以传播和弘扬;三是要以文招商,发掘城市文化资源,推进文化招商引资,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5.进一步落实公共文化惠民措施,将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作为民生净福利的重要指标,落实各项文化惠民措施,尤其是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文化权利问题。要制定专门计划、采取倾斜措施,实现他们的文化权利,促进文化的和谐发展。

6.根据江西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地区图书馆建设先进经验,应采用以下三种模式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即以农家书屋为基础的托管型公共图书馆建设模式、以共建单位(个人)为基础的合作型公共图书馆建设模式、以图书馆自身为基础的直管型公共图书馆建设模式,以实现图书馆场馆建设和服务设施配置的均等化。

第8篇

1.1试点较多,逐渐出现扩大趋势近年来,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改革畜牧兽医站的运行体制,提高内部活力,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技术人员配置,对资产实行统一化管理,明确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责,提高工作效率。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提高了农村畜牧兽医站的工作效率,也为促进农村畜牧业和兽医的发展奠定的基础。

1.2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尽管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内部职能错位,工作人员的职责不明确,一些技术人员从事职能之外的工作,而一些技术水平不足的人员却从事技术工作。一些畜牧兽医站由于工作人员精简,导致技术人员出现不足,影响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普遍存在资金匮乏的情况,资金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在人员培训、课题研究、技术引进等方面普遍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不仅影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制约了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作用的充分发挥。

2建立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模式的策略

2.1坚持走标准化、市场化、多元化道路在进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应该重视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政府的投资,为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还要加强资金的管理,促进资金得到落实,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同时,还要在新疾病防控,人员引进和培训,科学研究,设备购置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同时鼓励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加大对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资金、人才、设备等方面加大投入,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引导各种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各项设备不断完善,提高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水平。除此之外,还应该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推动农村畜牧兽医业的产业化发展,建立行业培训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按照畜牧兽医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并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推进各项工作的标准化进程,对于不合格的工作人员一律不得从事相关工作。在农村建立相应的诊所,对畜牧兽医的疾病进行有效的防控和治疗,为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2.2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要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建立完善的畜牧兽医管理体系,坚持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准备。一般应该以乡镇畜牧兽医站为中心,以村或组防疫组织作为补充,建立完善的畜牧兽医防疫体系。要在政策、资金上加大相应的支持力度,解决农村畜牧兽医办公设施、工作人员分散的局面,为协调工作人员的工作,形成工作合力奠定基础。另外,当地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协调工作,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合理分配相应的责任,并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促进当地畜牧兽医的发展。

2.3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根据岗位的具体职责,对工作人员进行公开招聘,选聘素质高、技术合格的工作人员,确保他们能够胜任日常工作。对工作人员要进行动态管理和考核,形成竞争机制,并合理分工,促进各项工作有序进行。要注重对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同时上级管理部门需要加强监督和指导,做好检测和评价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S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299-01

随着当前农村改革的逐步推进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亟需加强和提高,农技推广体系一定要健全和完善县一级,加强乡镇一级,发展村组一级。使之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是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保证。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巩固和发展农村改革成果,促进农村经济登上新的台阶,已成为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1 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保证

由于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经济的发展,农户的经营项目趋于多样化,他们迫切要求从信息、科学技术、产品加工、流通等方面为他们提供配套的综合服务。就科学技术服务来说,由于农户的经营项目增多,增产增收的要求提高,对农业技术服务在广度和深度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整个农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使之与形势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这是搞好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1-2]。

1.2 是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内在动力

农业生产集约经营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密集型科学技术的投入,加强农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是把农业集约经营推向新阶段的内在动力。

1.3 是促使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过渡的前提

近几年,有些乡镇已经出现了适度规模经营的专业户、专业合作会和“种、养、加、销一条龙”的经济合作组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三农”工作中起到了示范样板作用。但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其中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配套服务,否则,农业的规模经营很难形成和发展,已经出现的也难以巩固。因此,进一步巩固和健全农技服务体系,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前提之一。

1.4 是加强对农业领导的重要方面

巩固和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也是加强对农业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离开了完备的农技服务体系,领导农业的许多服务职能和指导措施就失去了依托,很难落到实处。

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发展的方向

当前,广大农村经济正朝着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转变,对农业综合技术服务的要求非常迫切。因此,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从组织上加强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以适应新的形势。要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成分的社会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是搞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基础和组织保证,要把科学技术真正送到千家万户,发挥其生产力的作用,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科技队伍从事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要充分发挥国家、地方、集体以及农民群众等多方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成分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2.1 建立农技推广的权威机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县一级要对乡、村的推广服务机构进行管理和指导,又要组织直接参与推广服务的实践活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因此,健全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关键。

2.2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乡镇农技推广的骨干队伍

乡镇农技推广站(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本区域内的农业技术指导、技术咨询等服务工作,是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的骨干,是上下联络的桥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乡镇农技推广的骨干队伍是将农业技术落实到户的保证。

2.3 形成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生力军

在村一级建立科技示范户,并从中选聘农民技术员,进行农业技术推广。

2.4 充分发挥民间各类专业技术生产协会的作用

专业技术生产协会是农村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科技推广组织,对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化起着积极作用,有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3 农技推广体系的工作方法和服务内容

3.1 产前信息服务和物质供应工作

信息服务主要为农户提供3个方面的信息内容:一是提供生产信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广大农户有了自,但在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对如何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益,在生产安排上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农技推广部门必须向农户提供这方面的信息。二是提供技术信息。要积极为农户提供新技术、新良种三是提供市场信息。要根据市场发展的趋势,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在搞好信息服务的同时,做好良种、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3-4]。

3.2 抓好产中的技术服务

一是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农技推广服务单位应主动和科研、教学等单位联合,借用这些单位的技术力量,针对当地技术难关的推广项目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技术骨干,以提高技术人员素质和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二是办点示范,通过建立农技推广示范点,做到点面结合。要坚持立足于点,着眼于面,做到点上出经验,面上见效益。通过办示范点,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提高他们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能力。三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形成技术生产联合体。在技术生产联合体内,农技部门提供技术指导,供应配套农用物资和优良种子,负责部分产品的销售、加工转化,农户提供土地、劳力和其他费用。这些联合体有利于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以点带面,推广农业新技术,有利于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机构的内部活力。

3.3 产后服务

产后服务应突出抓好2个方面:一方面抓流通,为农户疏通流通渠道,搭桥引线,销售农副产品;另一方面是抓转化增值,重点加强对一批种、养、加专业户的扶植。

4 结语

总之,农技推广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且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广泛的服务性、强烈的社会性。因此,无论是在体系建设方面,还是在整个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中,都必须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才能把这项工作搞好。

5 参考文献

[1] 张利庠,纪海燕.试析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财政投入[J].农业经济问题,2007(2):55-62.

[2] 柯炳生,朱守银,朱平国,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5(2):46-5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