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舞蹈研究生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12-26 21:29: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舞蹈研究生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舞蹈研究生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中国早期;仪式生活;舞蹈艺术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从其产生看,其产生在尚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早期舞蹈往往在祭祀性场合表演,成为先民祭告神灵、传达神意、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这是各民族早期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遗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舞蹈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成为一种具有极强审美价值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表演、抒情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舞蹈的根本属性是仪式性。

一、何谓仪式

郭于华在其《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书中说:“仪式,通常是指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特征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度(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纪兰慰认为“仪式就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地点、对象、形式再现社会习俗(生活)的一个过程;通过岁岁重复、交替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仪式行为,实现某一时刻仪式所意味着的一切。”前者主要从仪式的社会功能角度对其进行定义的,后者主要从仪式的过程性角度定义的。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皆揭示了仪式的基本内涵,即仪式的程式化、制度性和象征性。《说文》曰:“仪,度也。从人,义声。”墨子·天志》:“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又《说文》曰:“式,法也,从工,弋声。”《诗·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毛传:“式,法也。”可见,“仪”和“式”的本义皆是法度、准则、规矩的意思。中国古代“礼仪”连称,其实就是指各种礼俗仪式,这是古代早期仪式的主要内涵。仪式行为者往往通过姿势、舞蹈、吟唱、演奏等表演性活动和对象、场景等实物性安排营造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境,并从这种情境中重温和体验这些意义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因此,一个仪式,就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是一个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所以,象征人类学家特纳认为,和动物的仪式化相比,人类仪式的原理是象征性的,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具有组合和重组的类似语言的能力,仪式就是“一个符号的聚合体。”仪式符号大致有:(1)语言形式的符号,如颂辞、诗文、韵白、咒语以及歌词等;(2)物件形式的符号,如道具、服饰、用品、绘画、塑像、乐器等;(3)行为形式的符号,如行动、姿势、手势、舞蹈、歌唱行为、演奏行为以及仪式角色的扮演等;(4)声音形式的符号,如呼叫声、呐喊声、吟诵声、歌唱声、响器敲击声、舞蹈节奏声、音乐演奏声等。可见,舞蹈是仪式符号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既可充当行为形式符号,还可充当声音形式的符号。

二、先秦仪式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

中国上古时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以礼俗仪式为核心展开的。“礼”之本义乃指祭神之器,而后引用为祭神的宗教仪式,再而后才泛指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仪式。《说文解字·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所谓“豊”,《说文》曰:“行礼之器,从豆,象形。”可见,礼是渊源于上古巫祝事神活动的。孔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引)可见,礼俗仪式在早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历代王朝建国之初最重大的文化举措莫过于制礼作乐,也说明礼乐在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说,礼是为了从自我约束的层面让人们去自觉遵守社会道德,从制度的层面来维护社会等级。而礼的外在形式则是仪式,即通过各种仪式行为和过程规范社会的各种秩序,再现礼的精神内核。祭天祭祖、岁时祭典和其他政治仪式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秩序;礼仪中的等级规则决定了集体内部的交往秩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仪式及其他各种人生礼仪和节日庆典仪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秩序;春祈秋报及其相关节候性祭典与各类生产仪式,构成了农业社会中的经济秩序。由此可见,仪式是上古时期生产生活各领域的中介环节,也是社会秩序的表征性符号和文化事项的联结点。它表征着上古时期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节奏。仪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一方面,体现为仪式使生产生活的各方面有秩序地开展;另一方面,仪式还承载着集体意识如生命观、死亡观、伦理观、禁忌观等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内涵。三、中国早期的仪式及其类型

意大利学者维柯《新科学》认为每个民族的诞生和发展中大致经历了互为衔接的三个时代,即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我国早期先民的认知观念和仪式活动也可从维柯所分的这三个时代进行分析。

所谓神的时代即人类的史前社会。从现存文献记载和考古学成果证明,中国早期的仪式活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山顶洞人已经有鬼魂崇拜观念和与此相关的丧葬巫术仪式,新石器的仰韶时代已经有社祭的考古遗存,龙山时代已经有祭祖的考古遗存。夏朝之前的颛顼、尧、舜、禹等方国时期,从大量而成套的祭祀仪器的出土可见,此期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祭祀礼仪。这些礼仪是原始宗教的产物,是在先民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等原始的支配下进行的。早期先民对这些看不见的力量或以臣服与膜拜的方式进行祭祀,或借助某种神力进行干预、制服以达到目的,于是产生了巫术思维和巫术仪式。

所谓英雄时代即夏商时期。这时候的祭祀仪式是围绕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进行的。夏禹治理水患当为中华民族英雄崇拜观念最早的表现。他死后被奉为社神,人们制礼作乐歌颂其功德,《大夏》乐舞就是为祭祀夏禹而作的。当然,大禹还具有祖灵的性质。商代祖先崇拜观念占据主导,现存甲骨卜辞中有相当数量是商人祭祀鬼神的记录。《礼记·表记》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人所尊之神,除自然神、英雄神以外,还主要是祖先神。甲骨文中“帝”、“上帝”等字样,不是后来抽象意义上的帝,而与“祖”的意义是相同的。《大濩》乐舞就是表彰商汤灭夏之功的祭祀仪式乐舞。

所谓人的时代,即西周及以后的祖神分离和以德配天的祭祀仪式。西周重人事而轻神事。其宗族崇拜观念强调道德教化和政治秩序,倾向于人事和伦理的经营。其祭祀仪式无论祭祖还是祭天,都有意识突出礼仪制度的性质,其《大武》、《大象》乐舞,是这种观念在意识音乐中的体现。

以上勾勒了中国古代早期仪式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下文对中国早期的仪式类型作简要勾勒。

1、巫术仪式

巫术是人类童年时期,对人自身和人以外的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状态时对神秘的异己力量有所感受和体验的时候,自然产生的言辞和行为,并使其固定化的结果。原始时代的人们相信人与自然存在着的某些神秘联系的观念,幻想人可以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影响自然和他人,于是产生了巫术。巫术仪式一般包括巫术行为和与此相关的一整套巫术观念。通常形式是通过一定的仪式表演来利用和操纵某种对象影响人类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以满足一定的目的。巫术的仪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种据认为赋有巫术魔力的实物和咒语。中国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氏族社会图腾崇拜的出现,也出现了相关的神话和巫术。中国早期巫术涉及古人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除个体巫术外,还有公共巫术,如禳灾巫术有《山海经》中的驱旱魃巫术,《吕氏春秋》中的汤祷桑林的止旱求雨巫术;顺祝巫术有《吕氏春秋》祈求农业丰收的“葛天氏之乐”;诅咒巫术有《尚书·牧誓》中的克敌巫术等。2、占卜仪式

占卜仪式起源于原始范畴中的前兆迷信。史前的先民们相信事物发展的趋势与一些特定的事象诸如气候、天象、梦境、卜兆等出现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这样便产生了根据特定事象推知事情结果的占卜仪式。主要有龟卜、筮占、谣占、梦占等仪式。《史记·龟策列传》曰:“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礼记·表记》曰:“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西南各少数民族现在还保留着一些古老而原始的占卜仪式。如藏族、云南羌族、四川彝族、贵州苗族、湘西土家族等皆有各种占卜仪式。

3、祭祀仪式

史前社会的祭祀仪式种类繁多,说明祭祀仪式在中国早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祭祀仪式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当属蜡祭、社祭与祖祭。张光直先生认为:“仰韶时期农村里最要紧的仪式是祈丰收,拜土地;在他们仪式用的器皿上画几个象征繁殖力的女子性器的纹样,正说明我们祖先祭祀时的虔诚,并吐露作为这片诚心之原动力的耕作生活之艰苦。这就是后来的蜡祭。所祭之神有八种,又称八蜡,是在十二月时索求四方百物之神而祭之,以求得农业丰收。社祭是对社神的崇拜仪式,源于史前时期对土地的崇拜,后来演变为人格化的土地神灵崇拜。而且,社神具有自然神、农业神与部族神混合的特征。祭祖仪式最早可能在龙山期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在仰韶村(龙山时期)出土的陶祖,很象一尊男性性器模型,据张光直先生推断,这是中国史上拜“祖”的最早实证。他认为:“中国古代的‘祖’字,本来是个性器的图画,亦即祖先牌位的原形。

4、傩仪式

“傩”据说产生于黄帝时,傩祭开始时只限于宫廷,谓“大傩”、“国傩”。逐渐遍及于乡村,谓“乡人傩”。殷商时起就可见此宗教仪式,周代举行最为盛大。传说方相氏可以驱鬼逐疫,最迟在汉代,驱傩已与蜡祭发生联系,在蜡祭前一日,宫廷中要举行大傩。《后汉书·礼仪志》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举行傩祭时,巫师就要装扮成方相氏,身上穿着熊皮,头戴留有四只眼睛的面具,一边开路,一边喊:“傩!”率领十二个戴着面具、装扮成各种野兽的人--戴面具所具有的戏剧性已为人们所公认,后跟一百多个扎红头巾、穿黑衣服、手执拨浪鼓的少年儿童,到宫室、房舍、各处跳跃、呼喊,并合唱祭歌《赶鬼歌》以驱逐“疫鬼”,最后,把鬼赶到河里,把火炬丢进水里,表示鬼全部被河水逐走了——人们歌唱、舞蹈、打斗,场面甚为壮观,也极其富于戏剧性。据《论语·乡党》记载,每逢年三十孔子老家举行傩祭仪式时,孔子就“朝服而立阼阶,观乡人傩”。

5、人生仪式

人生是人的一生从一个阶段过度到另一阶段的重要标志,通过仪式强化人生转折时期的标志,表明先民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生命的珍爱。有诞生仪式、冠礼、葬礼等。其中,冠礼最重要。冠礼源于氏族社会的“成丁礼”或“入社式”。

以上仅简要罗列了中国早期社会仪式生活的发展演进和最为重要的几类仪式生活。

可见,上述仪式内容已经涉及到早期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体现了先民的生活内容,也反映了先民的思维观念,而这些仪式大多数都要借助乐舞的形式进行。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舞蹈艺术是伴随着早期先民的各种仪式而产生的艺术形式,其直接目的是为先民的仪式活动服务的,也是整套仪式活动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正如张本楠先生所说:“原始宗教仪式的进行过程就是原始舞蹈的创作和表演过程,原始宗教仪式的发展历史就是原始舞蹈的发展历史。无妨说,原始舞蹈就是宗教仪式。”

参考文献:

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纪兰慰:《论民俗舞蹈的仪式》,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版。

薛艺兵:《仪式音乐的符号特征》,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2期。

《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张光直:《仰韶文化的巫觋资料》、《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三联书店1999年版。

第2篇

【关键词】大理市;体育舞蹈;发展现状

0 前言

体育舞蹈是随着社会与艺术的发展而进步的,我国体育舞蹈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技术水平还是略显逊色。体育舞蹈起源于英国,自1986年传入我国之后,以它特有的魅力传遍全国,不少体育爱好者与艺术爱好者都被深深吸引。为了促进大理市体育舞蹈的开展,对大理市体育舞蹈的现状较全面的分析,从中找出影响该项目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有效的措施与理论依据,为大理市的体育舞蹈发展做出贡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体育舞蹈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中文体育核心期刊、排球教材、体育舞蹈专著、历年各体育院校博硕论文为主要参考文献,为文章的论述提供理论前提和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对体育舞蹈教练、专家学者、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体育舞蹈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的看法。

1.2.3 数据统计法

对调查的有关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并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得出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本文的论证支持。

1.2.4 问卷调查法

此问卷的整个发放是在大理市2个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和大理大学进行发放,共发放100份,回收问卷 100 份,有效问卷 100份,回收率 100%,有效问卷 100%。已符合了统计学要求。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体育舞蹈开展现状

体育舞蹈这几年来对社区体育文化开展一直是主角,研究者开始关注社区体育舞蹈的发展。袁晟慧在研究结论中表明:在社区的健身活动中,体育舞蹈已成为居民选择的主要项目之一。自北京舞蹈学院开设国标舞(体育舞蹈)专业至今,开设了体育舞蹈专业的高校已经超过 100 所,全国有超过半数的高校开设体育舞蹈的相关课程。体育舞蹈在高校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但一些研究者从体育舞蹈在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也提出了一些见解。中的来说我国体育舞蹈在高校当中体育舞蹈已经开展的相当丰富了。

2.2 大理市体育舞蹈开展现状

2.2.1 大理市体育舞蹈教师参加培训情况

体育舞蹈教师的培训次数反映了,教师在该项目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更新程度。根据调查我们得知,参加过体育舞蹈培训班的体育舞蹈教师占总数的40%,并且其中一半都是高校教师;在攻读学位期间培训的教师占到15%。而从未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占到45%.可见,经过专业培训体育舞蹈教师大理市非常紧缺,呈现出大学教师居多。因此,建议除体育舞蹈协会培训机构开设培训班以为,大理市高校也开设培训班,这些培训班不仅对在校学生与教师进行培训,而且也对外培训,以便体育舞蹈的技术与教学内容得以快速更新与发展。

2.2.2 大理市体育舞蹈场地现状

体育舞蹈的开展必须要有一定硬件设施支撑,如:场地、音响等设备,硬件设施是开展体育舞蹈的物质基础。开展体育舞蹈的教学必须有形体房、标准场、音响设备等。通过调查我们得知,2所培训机构和1所高校,没有一块标准的形体房,都是受到场地设施的影响,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不得不经常改变教学地点,除场地外音响设备配备齐全,高校都是用多媒体与音响教学。由此可见大理市体育舞蹈开展的物质条件基本不能够满足,阻碍了体育舞蹈的发展。

2.2.3 大理市育舞蹈参与者参与动机

参与动机体现参与者对爱运动参与程度与理解程度。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强身健体是体育舞蹈参与者的主要动机,占70%排第一;塑造良好的体型,培养个人的气质排第二,占总2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舞蹈参与者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为主,但是对于真正的对体育舞蹈技术与训练并不了解,也影响了体育舞蹈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大体育舞蹈全面有深度的宣传是有必要的,从中提高体育舞蹈的参与人口。

2.3 当前大理市体育舞蹈发展面临的影响因素

首先,大理市参加过体育舞蹈培训班的体育舞蹈教师占总数的40%,并且其中一半都是高校教师;在攻读学位期间培训的教师占到15%。而从未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占到45%,可见,经过专业培训体育舞蹈教师大理市非常紧缺,呈现出大学教师居多。其次,目前大理市2所培训机构和1所高校,没有一块标准的形体房,都是受到场地设施的影响,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不得不经常改变教学地点。

2.4 促进大理市体育舞蹈的发展对策研究

2.4.1 提高体育舞蹈培训教师的专业能力

加快大理市体育舞蹈教师专业能力培养,首先对当地健身活动点的骨干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领导能力,做到持证上岗;其次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尤其是高校专业人才使用,同时利用专业教练员和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业余时间进行体育舞蹈健身活动指导,以此弥补体育舞蹈健身教练员和指导员的不足。

2.4.2 合理利用体育舞蹈场地与设施

健身场地是健身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其直接影响着健身人群活动的积极性和健身效果,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关注。政府部门加大体育舞蹈场地投资力度并且协调高校或者学校场地,利用当地资源,也就是学校的专业场地与学校专业教师,这些教师在当地体育舞蹈领域知名度也比较高,让体育舞蹈的场地与教师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更好的发展曲靖市少儿体育舞蹈。

3 结论

3.1 大理市经过专业培训体育舞蹈教师大理市非常紧缺,呈现出大学教师居多。

3.2 大理市体育舞蹈参与者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为主,但是对于真正的对体育舞蹈技术与训练并不了解。

3.3 大理市体育舞蹈2所培训机构和1所高校,没有一块标准的形体房,都是受到场地设施的影响,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不得不经常改变教学地点,除场地外音响设备配备齐全,高校都是用多媒体与音响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倩.我国高校舞蹈课程的推广与普及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6.

[2]郭慧.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4.

第3篇

艺术学理论研究的路径与指向

在学界有一个基本共识,就是对任何一种理论研究、一种学问乃至一门学科,都认为应该是有特定的指向、依据特定的视角研究现象世界的特定方面,从中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抽象提升而形成概念、范畴及其逻辑体系。当我们运用这些已知的规律或范畴去探究未知世界时,它们便成了方法。由此可知,理论研究乃至一门学科的研究方向的确立,其规律、范畴与方法是对同一“智识”的不同认知或不同表述;另一方面所谓研究、学问、学科可以由两种不同的路径来完成,一是自上而下,一是自下而上。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也是如此。很显然,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研究方向,以及学位论文的选题也不例外。如上所述,艺术学理论研究应该从高度抽象的艺术理论(即艺术学原理)出发,运用艺术学所特有的范畴与方法研究具体的艺术现象,解决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具体问题,这便是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径。我相信,艺术学理论也应该像文学学或文艺学那样,有跨越各种艺术门类之上,具有高度抽象的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论文,也热切希望我们的研究生能够做出这样的理论文章。然而,常识告诉我们,艺术的一般规律正是从艺术门类的特殊规律中抽绎出来的。没有一种艺术的一般规律,可以脱离各种艺术门类而存在,因此从艺术门类研究中抽绎出的艺术学理论一般规律,这便是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从学理上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这两种研究路径是相辅相成的,相互间也是不可偏废的。但是,鉴于艺术学理论学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我们的研究生实际的知识积累与研究能力,我们又不能不对这两种路径作务实的考量。首先,我们应当认清艺术学理论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它与文学学或文艺学的研究对象有显著的不同。文学学或文艺学属下的各文学门类(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虽然同样存在着形式的差异性和规律的特殊性,但它们都是以语言文字作为自己的物质载体和表现手段,应当说,文学学或文艺学研究者作跨门类的、抽象的研究相对方便一些。而艺术学理论研究对象则大不同,不仅美术、设计等造型艺术门类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音乐、舞蹈、影视等表演艺术门类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直至造型艺术门类与表演艺术门类之间更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对于研究者几乎可以说是隔行如隔山。这给艺术学理论研究进行跨门类的、抽象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想,西方的一些艺术学理论学者常常将自己的研究设定在某一领域也是依据其差异而定的,比如有选择造型艺术门类范围,或者说设定在相邻近的几种艺术门类的范围。也许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专家们跨门类跨得太大,难免要说外行话,闹出大笑话。换言之,艺术学理论自上而下的研究选题,不仅需要有抽象思辨能力和对艺术学原理的把握,还需要具备既广阔又深厚的艺术门类研究的积累,二者缺一不可。依此推论,没有对各种艺术门类既深且博的研究,绝无可能做好高度抽象的艺术学理论研究。从现实状况看,我们的大部分研究生,不仅硕士生很难有这样的知识积累,博士生也很少有能这样精通两门或者更多艺术门类专业知识的储备。即便是我们的教师,在这方面的积累又能做到什么样程度呢?再者来看看艺术学理论这一学科的研究现状,尤其是它在我国的发展,也同样制约着我们采取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径。在西方,现代意义的艺术学理论研究虽说是建立于19世纪末,但始终是被当作处于变幻流动的学术研究,没有真正进入到高等教育的常态化教学体系。所以,它可以不断出现新视角、新指向,产生新观点、新方法,却难以像文学学或文艺学等其他学科那样形成精密完备的、具有经典意义与权威性的理论体系。西方艺术学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传入我国,但真正全面产生影响,以至在我国学界获得认同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的事。而且,在我国又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艺术学学科设立在前,理论研究反而滞后。就是说,我们已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也有一些学者在努力撰写这方面的理论著作,但由于学界至今对艺术学理论的基本理念、基本构架、基本范畴还没有形成较为明确的共识,甚至还在为“什么是艺术学”争论不休,还在为艺术学学科究竟是不是一个“伪命题”存有疑虑,因而学界始终没有能拿出一部普遍认可的艺术学理论教材。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我们有什么理由一定要求研究生作自上而下的研究呢?因此,我认为,现阶段的自下而上的艺术学理论研究,绝不仅仅是由于个人能力或整体研究的不足而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可以说,这主要是一种务实的、有利于学科建设的长久之计。当然,我们不能要求艺术学理论研究者精通每一门艺术,但同时我们也无法相信,一个甚至连某一个艺术门类都不精通的人会成为真正的艺术学理论家。这种说法可能会引起争议,但在这里,我只是就共性而言,就事论事。事实上,倘若研究者不能根植于艺术门类的研究,甚至连研究对象的学术发展状况、学术前沿都不了解,又如何去深入研究,揭示出规律性的问题呢?同样,对各艺术门类都只知道一点皮毛,不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就急于提升上去,描述一般性规律,犹如沙滩上造房,没有不失败的。我们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包括我们教师在内,如果能够扎扎实实地以各种门类艺术的理论研究为基础,从中抽绎出跨越各种艺术门类之上的艺术学理论,逐步形成高度抽象、较为完备的艺术学理论体系,这无疑是对艺术学学科建设极有价值的贡献;也只有学科建设发展到这一阶段,才能有真正属于这个学科的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径。

艺术学理论与美学的区分

说到这里,有必要谈一谈艺术学与美学的关系。因为,艺术学理论偏重思辨、指向一般的特征,从表面上看与同样以艺术为研究对象的美学(这里主要是指18世纪末以来又被称为“艺术哲学”的美学概念)很近似,所以人们常常将二者混淆起来。现在有不少采取自上而下研究路径的艺术学研究论文,实际上是不自觉地从美学立场出发的。我在这里不能不加以辨析。大家知道,艺术学创立之初,是因为其时对艺术做理论研究的任务主要由美学(艺术哲学)承担。然而,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它来自于对人的感性认识的研究。艺术之美包括形的美、音的美、色彩之美,乃至风格之美,固然也是美学的研究对象,与艺术学理论在研究对象上有一定的交叉重合,但由学科性质所决定,美学对艺术现象的哲学思考是指向人类的一般认识规律的,与艺术学理论对艺术现象的研究指向艺术创造的一般规律大相径庭。由此,也决定了二者的着眼点、思维方法的不同。换句话说,美学(艺术哲学)是从美学本身的观念原则出发评判艺术,它对艺术品的研究方法、所获结论,与其把包括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在内的一切美作为对象,并没有根本的不同;美学的任务,是要揭示人类感性认识的基本规律,揭示作为人类认识“初级阶段”或“低级形式”的审美活动,有怎样的独立价值、特殊意义,以及如何发展与完善人类的感性认识。这种以艺术作为典型性对象自上而下的美学研究,对于以往偏重理性认识进行研究的哲学,当然是极为重要的补充,但对于艺术领域涉及的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活动来说,却显得有点不着边际,难免有隔靴搔痒之弊。美学家可以不精通艺术门类,艺术家也可以不懂美学(艺术哲学)。正因为如此,艺术学应运而生便有了自己的存在空间。进言之,与美学(艺术哲学)不同,艺术学理论的研究不论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其指向必须是包括艺术起源、艺术本质、艺术创造、艺术作品、艺术发展规律等等在内的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活动。换言之,艺术学理论不仅以艺术作为研究对象与出发点,更把艺术作为自己研究的终极指向。费德勒曾经严辞批评美学对艺术的研究只是抓住了艺术表层的、部分的附加属性,而无法深入研究艺术活动内层的本质,这样的研究对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活动是有害的。因此,他在创建现代形式的艺术学的同时,努力与美学划清界限、分道扬镳。用日本学者黑田鹏信的话说:“美学,把美做对象,是最稳妥的事。倘使把艺术当作对象,还是艺术学来得妥当。”④由此可见,美学(艺术哲学)理论体系再高深、再抽象、再完备,也不是今天的艺术学理论应该直接拿来作为自上而下研究的逻辑起点的。如果我们仍以美学(艺术哲学)的立场来讨论艺术学,那只能是走回老路,扼杀艺术学。了解这段历史,认清艺术学与美学(艺术哲学)关系的目的性,是要提醒我们的研究生不要把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论文写成纯粹的美学文章。艺术学理论研究偏重思辨、指向一般,唯有深刻的理论抽象与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揭示,艺术学理论才有可能对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活动产生启发、引领的作用;但它的抽象上升是有特定的范围的,也就是说,艺术学理论研究只能抽象上升到艺术一般,而不需要像美学(艺术哲学)那样指向认识一般。由此,我想概括出以下几点艺术学理论研究应有的特征:1.艺术学理论论文应立足于艺术本身并且以艺术活动为终极指向,而不是泛泛地立足于哲学,并且以哲学认识为终极指向;研究对象不是以艺术为典型的感性认识,而是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活动本身。2.艺术学理论论文选题应侧重研究艺术创造者与艺术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艺术创造者如何从事艺术创造,其基本问题是艺术创造者与艺术对象之间、与艺术创造之间的关系。3.艺术学理论论文主要是考察具体的艺术活动,从各种门类艺术的理论研究中总结抽绎而来,所要揭示的应是艺术活动内在规律,或者艺术创造者观照现实、从事艺术创造的一般规律,而不是从一般美学原则演绎而来,以主观性原则对艺术现象作一般的价值判断。4.艺术学理论研究中的艺术主体可以是艺术接受者,但更主要指向艺术家,艺术创造可以涉及艺术审美,但主要指向艺术品的创造、传播过程。5.艺术学理论论文的研究结论,不应是给艺术家一些何为美与不美或者如何判别美与不美的抽象原则,而是必须对艺术家及其创作行为具有直接的引领作用。可以说,是艺术家迫切需要的,对艺术活动有指导、引领意义的研究命题,就是艺术学理论论文的好选题。如此说来,对于艺术学理论研究并不意味着我们绝对排斥借鉴美学的一些理论来研究艺术学。为什么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各种学科的观点或方法来研究艺术现象,却独独不能借鉴美学的观点或方法呢?当然不是。艺术学研究可以从政治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各种学科获取营养和方法,当然也可以从美学中获取营养和方法。我们反对的是,不知道艺术学与美学的分工,直接以美学原理来研究艺术,甚至以美学取代艺术学,以为这就是艺术学理论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径,结果一脚踩空,得出一些大而无当的结论。

艺术学理论研究

所谓广度,是衡量涉猎艺术门类或多或寡、运用方法或综合或单一、研究结论或普适或专门的维度。所谓深度,则是衡量我们的研究无论抽象提升,还是深入挖掘,所能达到的透彻程度的一个维度。相对而言,广度是一种横向的研究视角,而深度则是一种纵向的研究视角。这两种视角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例如,我们可以借鉴、运用多种其他学科的范畴或方法来考察某一艺术现象。从跨学科的开阔视野或方法的综合运用来看,这样的研究是有广度的。如果做得好,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深入理解这一艺术现象,那么,这种研究的广度也同时具有深度的体现。但如果对所运用的各种范畴或方法缺少深刻的理解,对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缺少深层次把握,这样的研究必然是杂芜零碎的,既没有深度,也不见广度。同样,我们可以用一种范畴或方法来考察多种艺术门类,从涉猎的范围来看,这样的研究是有广度的;如果做得好,有助于人们从多种艺术现象中认识艺术一般规律,它又体现出另一种深度。但如果不精通所涉猎的多种艺术门类,对它们的共同艺术规律缺少把握与抽绎能力,这样的研究又只能是生搬硬套的,同样是既没有深度、也没有广度。此外,从揭示某一艺术现象所隐含的艺术规律中作举一反三的研究,也可视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同样,从综合考察多种艺术现象所共有的艺术规律中作举三证一的研究,也是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但如果举一而不能反三,其深度必然大打折扣;举三而无法证一,其广度也会受到质疑。由此可见,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广度与深度,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在这里,我想侧重谈谈艺术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关系。从目前本学科研究状况看,艺术学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基于“艺术自律”的认识,将艺术视为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艺术家特有的精神活动,侧重于艺术形式、艺术活动自身规律的内部研究;这样的研究被称为艺术形式分析。一是基于艺术是人类精神活动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认识,认为艺术家及其艺术活动始终处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学术、宗教、风俗乃至技术的全面包围与直接影响之中,努力揭示社会文化与艺术家及其艺术活动的必然联系;这样的外部研究被称为艺术文化学。据此来说,无论艺术形式分析(内部研究)还是艺术文化学(外部研究),这两类论文选题也都属于艺术学理论研究的范畴,都是我们需要和欢迎的。至于艺术形式分析大多表现为对深度的追求,艺术文化学大多体现出研究的广度,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而错误认为,艺术形式分析方面的论文只应追求深度而无须考虑广度,或者艺术文化学方面的论文只需追求广度而可以不考虑深度,那样做,我们不可能有真正的深度或广度。如前所述,在艺术学理论研究中,深度与广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作为关于艺术的内部研究,艺术形式分析既可以侧重研究艺术一般,也可以重点考察艺术特殊;既可以从艺术一般出发而指向艺术特殊,也可以从艺术特殊出发而指向艺术一般。可见,它的广度,可以表现为对多种门类艺术中存在的共性形式因素的综合考察与比较研究,也可以是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某一艺术门类的某种形式的考察,甚至还可以表现为某一艺术门类某种形式的研究结论具有较为广阔的艺术学意义。假设这样的研究只限定在某一门类艺术的某种形式,只会运用某一种方法作就事论事的研究,获得的结论也仅仅局限于此而不具有艺术一般的意义,那么,它既没有广度,也不可能有艺术学理论意义上的深度。如果说它有价值,充其量也只是艺术门类研究的价值。反过来看,假设艺术形式分析虽然横跨几种艺术门类,但考察的形式因素并不真正具有跨艺术门类的共性;运用的研究方法虽然种类繁多,但研究者并没有理解这些方法各自的功能、适用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互补性;获得的结论虽然抽象、具有一般意义,但超出艺术之外而指向其他学科,那么,虽然表面上看它有广度,但不可能有艺术学理论意义上的深度,因而这种广度也是虚假的。作为关于艺术的外部研究,艺术文化学同样必须是广度与深度的统一。其深度的体现,主要是研究者能够深刻把握与透彻阐发社会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学术、宗教、习俗乃至技术)对艺术家及其艺术活动的影响作用。实际上,在社会文化诸因素和艺术家及其艺术活动之间,存在着各种层面的联系与种种发生作用的中介环节。假设这类研究不能揭示出其间真正的联系,做实中介环节,也就是说,如果艺术文化学研究缺少深度,便会造成两张皮的现象,其广度只能是虚假的。假设这类研究虽然揭示出社会文化诸因素和艺术家及其艺术活动的联系与种种中介环节,但只停留于表面,而未能深入到艺术形式内部考察社会文化因素如何影响艺术家及其艺术活动,或者所得的结论不是指向艺术,而是指向社会文化,那么,它既不见深度,也不具有艺术学理论意义的广度。进言之,艺术形式分析如果真正做到了研究深度与广度的统一,常常会类似于艺术文化学研究。同样,如果艺术文化学研究真正能够深入,又常常与艺术形式分析有相似之处。换言之,艺术形式分析与艺术文化学这两种研究仅仅是各有侧重,而不应该绝对的对立起来。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艺术形式分析如果能够有效地引入艺术文化学的一些观点与方法,便获得了研究的广度;艺术文化学如果能够有效地进入艺术形式分析的层面,便获得了研究的深度———这两种情况都是我们乐于见到的。

关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生论文选题的基本意见

当然,我的这一说法和提倡也多为个人意见,是根据现实状况而提出的,期待大家的讨论。最后,我想补充谈一下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之下的各类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硕士生和博士生所选择的不同研究方向之间的关系。它对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也有直接的影响。我们知道,在艺术学理论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中,艺术理论侧重研究艺术本质、艺术起源、艺术分类、艺术活动(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形式)的基本范畴或基本规律等等。艺术史侧重研究作为历史现象的艺术家及其艺术活动发生、发展、演变的规律,可以包括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又可切块为艺术通史、艺术断代史、艺术思想史、艺术风格史、艺术类型史、艺术接受史、艺术传播史、地域艺术史、民间艺术史、艺术考古等等。这是两门最主要的艺术学基础理论学科,也是目前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生主要选择的研究方向。作为应用理论研究,艺术批评、艺术管理也可以涉及多方面领域,包括古代的、现代的,研究领域所涉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在史与论、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之间,我们不能只注意专业方向之间的差异性,而忽略它们的相互关系。否则,将它们孤立对待,只能作茧自缚,致使研究思路受到很多限制。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仅着眼于二级学科之间的差别性,这些专业方向看起来很细碎、很繁杂,但实际上,它们是密切联系的,是我们研究同一艺术问题的不同观照侧面。同样以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活动为对象,艺术理论侧重于观念体系、范畴体系、方法论体系的研究,虽然比较抽象,但却是靠艺术史研究支撑的,是从艺术史研究中抽绎出来的。艺术史侧重于对已经发生的历史现象的研究,从中揭示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发展规律,这样的研究显然也离不开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支持。而艺术批评、艺术管理作为直接干预艺术创作和艺术活动的研究,更是以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的把握为根据的。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依据对艺术学理论研究与艺术门类研究的关系的认识,从总体上把握我们研究生学位论文命题的性质,确保其属于艺术学研究界域;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清艺术学理论各专业方向的各自侧重及其相互关系,使我们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既有明晰的专业方向的指向性,又不至于割裂地看问题,而能综合运用艺术学理论各二级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展开史论结合、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结合的研究。关于艺术史研究,有必要多说两句。现今西方的艺术史研究,大多放在历史学的门下。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造型艺术史,除绘画外,建筑、雕塑和陶瓷等工艺美术及其他造型艺术都包括了。这相当于我国在美术与建筑、设计分家之前的美术史范畴。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狭义的艺术史。前面我已经提到,造型艺术史之外,包括音乐史、舞蹈史、影视艺术史在内的表演艺术史研究,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狭义的艺术史呢?西方的艺术史似乎不包括它们;我国现在设置在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中的二级学科艺术史,与西方现存的艺术史最大的不同,是不仅将造型艺术作为研究的对象,也把音乐、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作为研究对象。概括来说,视觉艺术史、听觉艺术史、表演艺术史都涵盖了,我们可以称之为广义的艺术史。我们如果注意到艺术史研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应该根据研究者的学术背景的不同,对其研究范围的广、狭采取包容的态度。要一位艺术学理论学者什么门类艺术都懂才能做研究,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是,我们可以要求研究者能够将一般落实到特殊、在特殊中抽取出一般,能够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统一起来,将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融汇起来,将史、论研究结合起来。那么,什么样的命题才是艺术史的研究对象而有别于常见的门类艺术史的研究对象呢?我提出如下几点仅供参考:1.以艺术门类的历史素材为研究对象,但研究宗旨是讨论艺术本质、艺术分类、艺术起源、艺术形式的发生与演变等问题。2.以两个和数个艺术门类的历史素材为研究对象,研究宗旨是讨论它们之间共同的规律性问题。3.以历史上重大艺术现象为研究对象,而这些艺术现象并非局限于某一艺术门类,而是多种艺术门类共有的表现,研究宗旨是讨论它们之间共同的规律性问题。4.以历史上某门类艺术的艺术现象、艺术作品、艺术家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历史学、伦理学、人类学、文化学、语言学、图像学、经济学、政治学、考古学、民俗学、宗教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抽绎出其中与其他艺术门类具有共性的规律。5.以历史上某一艺术流派、团体或艺术家为研究对象,讨论其与社会之间产生的多种相互影响,揭示其艺术思想、风格、传播等在社会历史中的发展规律。6.以上诸种研究的交叉研究。总之,不论是从两种或数种门类艺术素材出发,还是从一种门类艺术的素材出发,艺术史的研究,在总体上表现为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它可以做微观的研究,但必须回到宏观的宗旨上来;它可以深入地剖析研究对象,但必须揭示某个具有共性的艺术规律问题。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回到一般。在这里,我要再次强调的是,艺术学理论研究必须从特殊上升到一般,上升到“艺术一般”。如果我们的研究仅仅满足于从特殊到特殊,仅仅在某个自己熟悉的艺术门类中兜圈子,不去思考或者没有能力从自己的特殊研究中抽绎出艺术一般规律,我们就无法真正建构起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框架,而只能永远停留在艺术门类研究的层面上,这同样是对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扼杀。

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公共体育可行性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的频繁,学术交流也出现全球化,我国的教育事业同样也面临与国家化接轨,英语首当其冲作为交流的大史。学好外语越来越成为社会的普遍需求。

一、目前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现状

公共体育双语教学的推广和发展在全国高校走了近十年的发展,开设了公共体育双语教学的高校也出了成效。在开展体育双语教学的高校采取教学的模式一般是有这么三种:1.侵入式双语教学(学校只采用一种外国语言教学),2.保持式双语教学(学生在刚刚接触到外语时,用部分外语教学,大部分使用母语教学呈现是夹杂式教学)3.过渡式双语教学(在保持双语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只使用外语教学)。我国大部分高校基本上是采用的第二种保持双语教学。

二、泸州医学院开展体育双语教学的优势

(一)高校教师、学生的文化素质层次比较高,为双语教学提供了教学基础

泸州医学院体育教师师资的结构为:副高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3%,硕士学位人数占总人数的36.7%。高素质的教师结构已经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现状,这是给予我院体育教育事业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据资料统计,学生在2005年要求掌握的英语词汇量达到2000个,2006年达到2600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日常表达所用的词汇还不到2000个,而高校普遍要求学生在毕业期间获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大学英语四级的要求掌握的词汇量达到4200个,大学英语六级则更多。由此看来,在高校执行双语教学在理论上不存在词汇的这道难关。另外,我校学生除了国内的学生以外,还有部分留学生,学院社团经常举办英语口语演讲比赛以及英语角等一系列英语口语的活动,这对于我校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提供了英语口语交流平台。

(二)扎实医学知识为学生掌握体育动作的解剖力学结构提高知识保障

人体解剖结构是所有医学生必修课,要求掌握专业术语的英语词汇,因此学生对于某些组织和关节的英语术语都有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在体育课上,很多动作技能的学习是要涉及解剖方面的知识,教师通过讲解身体部位发力部位(如准备的站位、肌肉发力,关节的旋转等)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技巧。

三、对泸州医学院将开展双语教学可能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体育双语教学在我国还处于初步探索和实验的阶段,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体育课程教学涉及各个学科如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科等以及这些学科的交叉综合等,相对单纯的以母语教学的体育课程来说要复杂许多。我们可能要应对以下可能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师资的培训

虽然在师资力量以及学生外语基础上已具备双语教学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考虑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规范形式,在实际操作中,可对相关的师资队伍进行专业的培训,可以集中在三方面:一、进行英语口语的专项训练。二、对如何组织教学管理课堂的教学用语的规范性训练。聘请我校给国外留学生教学的已具体相当丰富教学双语教学经验的学科教师,对体育课的教学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三、对所设置的公共体育课程的所有体育专业用语的培训。另外,我们选派骨干教师外出进修,去国外借鉴比较新和全面的教学方法,再或者直接聘请国外专业的体育教师。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课的教学具有更加直观、实践性更强的特点。当然这也只针对于只用母语教学的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但如果用双语教学,在英语结合技能操作的练习中,由于学生既要听、又要说、还要自己去操作,可见教学的难度比较起只用单一语言教学要多很多。因此,在双语教学的内容选择上就尤为重要。据很多文献资料了解到如体育舞蹈、健美操、爵士舞、瑜伽等由西方引进的相关课程的双语教学,学生和教师的反应情况较好。由此我们可借鉴其成效,在开设体育公共体育双语教学班中,进行试点教学。

四、结论

(一)高校体育教师整体素质已经具备体育双语教学的条件,但是还是需要进行必要的英语口语培训。建议整合学院已有资源为体育双语教学做好师资培训。

(二)掌握好双语表达所占的比例的确定。根据学生整体英语水平以及对某个体育专业的认知、了解深度和喜爱程度,做出正确的调整和变化。

(三)在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选择合适并符合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且比较先进、能确保教学质量的双语教材。

参考文献:

[1]王立新.对高校体育双语教学可行性与未来发展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9.

[2]李永华.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双语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教学.探讨.

[3]郭海英,刘晖.浅析体育课双语教学的优势[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8.03(23).

第5篇

一、体育舞蹈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 

(一)体育舞蹈的概念及功能 

1.体育舞蹈的概念 

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男女为伴的步行式双人舞的竞赛项目。按舞蹈的风格特点和技术结构,可以分为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摩登舞包括华尔兹、探戈、狐步舞、快步舞和维也纳华尔兹五种;拉丁舞包括桑巴、恰恰恰、伦巴、斗牛和牛仔五种。它内涵丰富,融舞蹈、体育、艺术、音乐、服饰于一体,把体育的刚健雄壮之美与舞蹈的优雅多姿之美柔和到了一起。 

2.体育舞蹈的功能 

(1)健身功能 

体育舞蹈是一种经过组织、美化、节律化的人体运动,比一般运动更具有艺术性,具有独特的风格,参加者在优美的旋律和节奏鲜明的音乐伴奏下练习舞蹈动作,不但可以刺激人体内脏器官,还可增强神经、呼吸、消化、循环等系统机能,减缓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压力,维持机体在新的情况下的平衡,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2)审美学培养功能 

体育舞蹈的盛会是进行社交活动和自我审美教育的场所,可以陶冶情操。参加者应把自己的仪表美、语言美和举止美和美的环境结合起来,将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和风格尽情地展现出来。摩登舞更加庄重典雅,华丽多彩,舞蹈动作流畅、旋转性强、重心起伏跌宕,男士表现绅士风度,女士尽现高雅气质。拉丁舞相比摩登舞,舞步更加欢快活泼、节奏更加热情奔放,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2]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无形中进行了自我审美教育。 

(3)生理学功能 

美国学者研究表明,适量跳舞能缓和肌肉、神经的紧张,达到安定精神、平静心态的效果,并且促使大脑更好地休息。选择在旋律优美、节奏明朗的乐曲中翩翩起舞,能使人的神经系统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3]进行体育舞蹈锻炼时,心率在 120 次 /min ~ 140 次 /min之间为宜,身体各组织能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代谢状态最好。长期参加体育舞蹈锻炼,可以使人体心肌纤维增粗、心脏重量和容量增加,心肌收缩性增强,脉搏输出量增加,提高供血能力,为全身输送更多的氧和营养物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4)形体塑造功能 

体育舞蹈锻炼的参与者必须重视人体的形态美,纠正各种不良习惯,才能充分体现舞蹈的艺术美,取得自身形态更加完美的效果,这与该项运动的风格特点有关。摩登舞和拉丁舞这两大舞种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摩登舞着重强调男士应始终保持良好的身形,女士要求端庄含蓄,稳重典雅;拉丁舞在要求男女舞伴保持良好身体形态的同时,还着重强调动作洒脱轻盈,充满激情和活力。[4]经常参加体育舞蹈运动,可以使人体外型更加匀称和谐,脂肪含量减少,体态更加刚健优美。 

(二)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就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通常是国家赋予创造者对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的专有权或独占权。知识产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无形财产权,他的客体是智力成果或者知识产品,是一种无形财产或者一种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是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它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一样,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有些重大专利、驰名商标或作品的价值也远远高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 

(三)体育舞蹈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当前,法学理论界主流还是认为对于体育舞蹈作品应该受到知识产权保护,认为体育舞蹈表演与戏剧、舞蹈、杂技等著作权客体相似,完全可以成为作品,并受《著作权法》保护。“孔雀公主”杨丽萍带领她的原生态舞蹈《云南映象》却又一次使舞剧“开屏”:该剧已在全国26个大中城市成功演出了201场,创造了中国舞台阵容最大、巡演时间最长、所到城市最广、演出场次最多、上座率最高、票房收入最好的6个第一,并摘得了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最近《云南映象》艺术团又漂洋过海,出访南美多国,已经成功地走向世界。作为云南民族文化艺术标志性的精品──《云南映象》,正在遭遇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与尴尬。随着它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市场效益的良性运转,各种直接或间接地借其品牌而谋利的行为涌现出来。目前,国内有10余家单位和个人已抢注了不同类商品的“映象”商标,“云南映象”通用网址早已被人捷足先登,表演形式也被其他舞剧竞相模仿。[7]虽然至目前为止,在我国暂时没有出现体育舞蹈作品的知识产权被侵权的案件,但是我国的体育舞蹈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之中,体育舞蹈从业者每年都会创作很多舞蹈作品,包括竞赛表演作品。而户外体育舞蹈运动竞赛表演“实质上也是著作权法中的作品”。一些作品刚一问世,马上就有若干个克隆作品出现,从而影响了体育舞蹈作品知名度的提升。体育舞蹈创作者也很少意识到自己的知识产权被侵犯了。正是由于舞蹈编导和演出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使得我国体育舞蹈界知识产权保护滞后于舞蹈编导。影响了体育舞蹈这个课程甚至是这个产业的持续发展。因此,体育舞蹈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二、我国法律对体育舞蹈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 

为了保护舞蹈作品原创者的著作权以及演出单位的表演权不受侵害,我国于1990 年 9 月 7 日颁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并于 2001 年 10 月 27 日进行了修订。《著作权法》中对舞蹈作品做出如下定义:“舞蹈作品是指通过连续的动作、姿势、表情等表现思想情感的作品。”《著作权法》第 36 条中明确规定:使用他人作品演出,表演者(演员、演出单位)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演出组织者组织演出,由该组织者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使用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进行演出,应当取得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作品的著作权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著作权法》第 46 条中明确规定: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第 1 款、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第 2 款、未经合作作者許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的;第 3 款、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第 4 款、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第 5 款、剽窃他人作品的;第 10 款、未经表演者许可,从现场直播或者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或者录制其表演的。

       三、我国当前侵犯体育舞蹈作品知识产权的几种主要形式及主要原因 

(一)我国当前侵犯体育舞蹈作品知识产权的主要形式 

体育舞蹈知识产权保护相对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来讲,相对比较滞后,特别是对体育舞蹈动作的认定缺少有效措施。目前我国对于体育舞蹈知识产权的侵权方式较为普遍的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原作完全不改变,或仅仅只改编其中部分技术技巧性较高的部分。 

(2)改编部分舞段及作品名字,但体育舞蹈动作及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3)盗用原作音乐,并使用原作中的部分动作创作新的体育舞蹈作品。 

(4)形式上的改编,将原有的独舞、双人舞等改编成集体体育舞蹈。 

(5)组合型“编导”,这一类型一般是将几段风格相近的体育舞蹈重新编排,再配以新的音乐。 

(6)将高校体育舞蹈课堂教学或演出内容盗录下来进行翻版。[9] 

以上这些都没有得到原作者的同意,就对原创作品进行篡改,这样的篡改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并且有些篡改者并未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是违法行为。体育舞蹈作品是一种无形资产,原作者很难控制和占有,体育舞蹈作品背后带来的巨大利益与利润就给了侵权者侵权动机。 

(二)体育舞蹈作品被侵犯主要原因是 

1.体育舞蹈自身具有一定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对舞蹈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在国际上一直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对舞蹈作品的保护是否以存在舞谱或其固定物为必要条件。也有争议体育舞蹈是否属于体育范畴,而认为“体育比赛不是作品”。[10]美国、英国、法国都规定,如果没有固定物,舞蹈作品便不受保护。日本的著作权法规定,没有固定物也同样受保护。我国对舞蹈作品的保护同日本类似[11],舞蹈作品在我国受著作权法保护。但需注意,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舞蹈作品并不是指现场表演的舞蹈,而是指舞蹈的动作设计和编排。对于舞蹈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我国法律和国外法律基本都持肯定态度。但是体育舞蹈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属于一个新兴课题,体育舞蹈是否属于舞蹈范畴,是否属于体育表演范畴,体育表演是否应该受到知识产权中著作权法保护,这些问题在理论界尚存在一定争议。 

2.我国体育舞蹈作品的创作群体法律意识相对淡薄 

当代的体育舞蹈从业人员普遍持有一个心理,即自己创作的体育舞蹈作品如果能被人们广为传颂,是对创作者的一种肯定,而忽视了其中法律赋予权利人的合法权利。在此种情况下,创作者无法意识到其自身的正当利益受到损害,也就更无从谈及其应以何种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益了。法律意识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它贯穿于生活的点点滴滴,然而,我国当前的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即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较小,这也是舞蹈对自己作品知识产权的保护识淡薄的原因。也正因为这种相对淡薄的法律意识,造成了体育舞蹈作品知识产权很容易被侵犯。 

3.我国体育舞蹈从业人员创新意识的缺乏 

体育舞蹈作品容易产生雷同,而出现雷同现象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体育舞蹈从业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是当前社会发展所倡导的主要趋势,任何行业都在进行创新改革、推陈出新。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以身体为载体,诉说着人们的情感,承载着故事和哲理,更应该是不断创新的。因为每个人的情感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想法和经历、所处环境是不同的,每个人对历史的理解和对社会的看法也是不同的,那么所编出来的舞蹈作品也应该是不同的。只要编导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编排,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编排,就是独一无二的,就是创新。而之所以出现很多人模仿和抄袭其他舞蹈作品的现象和事件,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些人好逸恶劳、不思进取,把他人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 

4.我国高校体育舞蹈研究人员知识产权分配不明晰 

在高校中,有着大量的体育舞蹈教师和学生,由于教学的需要,高校从事体育舞蹈的教师和学生常常会自己编排一些体育舞蹈作品用于教学和日常练习。体育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创的舞蹈作品是否构成著作权法上的“舞蹈作品”,编创的舞蹈作品是否属于教师的工作职责,舞蹈教师所编创的舞蹈作品是其个人的智力成果,属于个人作品还是职务作品。学生表演舞蹈作品是否享有相应的权利。学校在利用这些舞蹈作品时是否应该给予创作人员报酬,这些问题目前尚存在一定争议,造成高校体育舞蹈作品知识产权分配不明晰,影响了高校体育舞蹈创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加强对我国体育舞蹈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路径分析 

为了适应艺术市场的新环境,促进体育舞蹈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当务之急在于: 

(1)探索建立行业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建构包括法律与相关条例规定的制定,这样既能够改善现状,又能够尽量追踪行业的违法行为。针对舞蹈作品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和艺术本身的特点,出台行业管理条例,制定行业内的行为规范。在行业管理条例的规定当中应包括知识产权的登记制度。知识产权的使用及许可制度。知识产权的版税收费标准及管理制度。知识产权侵权的惩罚措施。 

(2)普及法律知识。强化体育舞蹈从业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可以从三个层次加强:其一,中国舞蹈家协会与各分会对舞蹈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应带作用。因此,在舞蹈家协会系统当中开展体育舞蹈作品知识产权保护的学习与集中培训,宏观把握和探讨舞蹈作品著作权现状问题的解决措施对优化法律环境有重要意义。其二,针对行业内部隶属不同类型艺术院团中的体育舞蹈团队进行普法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合同签订、权利归属等方面的教育和宣传活动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做法。其三,将知识产权保护課程纳入体育舞蹈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这是提升知识产权法普及的重要实现途径。建议将体育舞蹈知识产权保护相关课程纳入到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教学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当中,设为选修或者必修课,并确保课程在教学当中的受众范围和接受程度。

       (3)探索成立体育舞蹈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要保护体育舞蹈的知识产权不仅需要对舞蹈本体的创新,还需要给予法律上的维护和保障。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舞蹈自身的创新和法律上对于舞蹈著作权的保护就是这样一对矛盾的对立体。由于国家版权局颁布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只是对总体的一个说明,而不是对个体的一个主要体现,所以很多行业出现了维护知识产权的团体,这些团体由一些专门的法律人士和相关行业的人士构成,是对该行业著作权保护的一个具体实施。音乐和舞蹈都是艺术门类,音乐是由音符的形式构成,舞蹈通过动作、姿态来体现,但是也可以用舞谱的形式来记录,所以说成立舞蹈作品知识产权保护的团体也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体育舞蹈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它的知识产权也在国家保护的范畴,对于体育舞蹈的发展要有宏观的调控,一味的放任只会让对体育舞蹈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混乱。创新是体育舞蹈健康向前发展的有力保障,结合着舞蹈自身的特点进行有意义的创作,再辅之法律上的保护和约束,体育舞蹈的发展前景是可观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中国体育舞蹈运动2010-2014年发展[Z] .2010.01. 

[2]武培英.体育舞蹈的审美价值[EB/OL].中国国际专家2004一06一01. 

[3]李龙梅.浅谈体育舞蹈的功能[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6. 

[4]黄宽柔.体育舞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于忺.拨开舞蹈作品著作权重重迷雾[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12-14. 

[6]汤卫东,于善旭.体育竞赛表演的作品属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9(4): 15 -17 

[7]吴辉,魏小毛.《云南映象》呼唤知识产权立体保护[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4-12-07(T00). 

[8]张杰.运动竞赛表演中的著作权保护[J].体育学刊,2001, 8(4): 14 -16. 

[9]江毅.关于舞蹈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艺术研究,2012(1) 

第6篇

(四川音乐学院 体育教研室,四川 成都 610021)

摘 要:随着竞技健美操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在竞技健美操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如何选择有效的体能训练方法,进一步提高运动员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已经成为健美操运动训练的重要课题.本文不仅分析了目前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现状,同时也提出了体能训练的具体方法和内容,以期为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关键词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150-02

竞技健美操作为一项国际竞技项目,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随着国际上对竞技健美操运动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我国近年来对于竞技健美操的实践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阶段,在运动员竞技水平不断提升的环境下,对体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体能水平已经成为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竞技健美操专项训练过程中,体能训练必不可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竞技健美操在体能训练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以期充实我国的竞技健美操理论体系.

1 竞技健美操的项目特点及体能训练的概述

1.1 竞技健美操的项目特点

竞技健美操是一项在音乐伴奏下,进行各种连续、复杂、成套动作表现的运动项目,这种体能运动起源于有氧健身运动,需要通过连续的成套动作组合,来展示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其中包括运动员的柔韧性和力量等.竞技健美操要求运动员能够在运动场上,交替进行各种难度较大的动态或静态动作,能够高频率、大幅度的完成复杂动作,比如托举、支撑、配合等动作.而且,运动过程中,应该以力度和力量为核心,以耐力为保证,对各种复杂动作进行完美的呈现.这就需要运动员对身体重心能够良好的控制,同时也具备强大的体能基础,重视体能训练.

1.2 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概述

体能训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力训练,是一种以发展各种身体机能潜力为目的的,大负荷的体育训练.体能训练需要运动者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长时间、高强度和大负荷的持续训练.竞技健美操的体能训练不仅包括了对运动员身体器官、机能系统、肌肉组织等身体机能的训练,还包括了柔韧性、灵敏性、表现力等方面的专项训练.

2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现状

2.1 基础的体能训练比较缺乏

目前,我国大多数健美操运动员都是各大院校体育专业学生,而出身于健美操专业的则较少.这些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运动技能和能力,但在专业基础训练方面却比较缺乏.随着国际竞技健美操比赛规则的不断变化,难美项群的健美操技能难度和观赏性也随之增强.如果运动员的体能基础较差,必然无法满足该项运动的发展要求,即使运动员的身体柔韧性和灵敏性再怎么好,也无法保证其竞技成绩.而且,由于很多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敏感期已经过去,部分教练就会对这种训练失去信心,只能依靠技术训练来进行补偿.这样的后果就是运动员运动损伤现象的不断增加,或者竞技能力的持续下降.

2.2 体能训练内容单一

由于体能训练的内容要求较多,除了身体运动素质外,还需要进行竞技健美操项目的专项体能训练,比如身体表现力的训练.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都只注重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而且只是一般身体运动素质的训练.比如柔韧性和灵敏性等一般性的身体素质训练.即便是这些训练,也存在训练形式单一的问题.很多教练员在竞技健美操训练过程中,往往只是注重技能的训练,缺乏对体能训练的足够重视,无法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训练方法来强化运动员的身体能力,不同程度阻碍了运动员整体素质的有效提升.

2.3 体能训练无法与技术训练结合起来

由于竞技健美操的运动技术难度较大,很多运动员都因为训练强度较大,而忽略了体能训练的最佳时机.实际上运动强度与运动量的训练应该是同步的.只有运动员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同时得到了保证,才能促进其体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此外,一些运动员在进行整套动作练习时,为了尽快熟练整套动作,往往只是反复进行套路组合的强化训练,却忽视了对力度和表现力的训练.这种训练习惯,很容易导致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脱节,进而影响运动员的体能提升.

2.4 体能训练缺乏系统性

我国竞技健美操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虽然运动员的整体文体素质较高,但总体的训练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却明显滞后于其它在同领域领先的国家.由于从事竞技健美操的教练员,大多以前从事体操及艺术体操类的教学训练,所以对专项训练缺乏一定的认知,对体能训练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一般的身体素质训练上,缺乏对体能训练深度的剖析和系统的研究.此外,我国的业余健美操运动员和自由健美操运动员,在竞技健美操行业所占的比例较大.很多赛事都是应急性的或临时性的组队,不仅训练周期短,而且运动员之间缺乏了解和默契的配合,为了强化成套动作完成的效果,就会无形中忽视体能训练,即使有体能训练也只是走走过场,不规范与不系统.

3 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的方法

3.1 一般体能训练

3.1.1 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是一般体能训练的重要内容.力量训练包括上肢力量训练、下肢力量训练、躯干力量训练等内容.针对上肢力量训练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训练运动员的肱三头肌、三角肌以及胸大肌等肌肉群.训练时通常可采用单臂俯卧撑、单壁侧俯卧撑以及单壁单腿卧撑等方法;针对下肢力量进行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以及大腿屈肌等肌肉群的力量.训练时通常可采用负重足踵屈伸、足负重踢摆、多级跳深、负重深蹲等训练方法;针对躯干力量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腹直肌、腹外(腹内)斜肌、背长肌等肌肉群的力量.训练时通常可以采用手持重物转体、仰卧起从转体、倒持屈收上体以及负重转体等训练方法.

3.1.2 耐力训练

竞技健美操进行的是无氧代谢,当运动员机体供气不足时,体内的代谢形式会转化成磷酸元与糖酵供能.因此,进行耐力训练时应该选择的训练强度为80%~90%,心率则应该控制在180~190次/分.训练方法可采用计时跑、连续踢腿跳或者成套动作连续训练等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将训练时间控制每次1~2分钟左右.

3.1.3 柔韧性训练

柔韧性训练也是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运动员柔韧性的好坏,对其动作力度、动作幅度等,都会产生直接影响.柔韧性训练主要包括上肢柔韧性训练、下肢柔韧性训练、躯干柔韧性训练等.训练的方法可以采用一些常规的方法,比如上肢训练时采用各种体操动作或者侧身正侧压肩等;下肢柔韧性训练采用正侧压腿、劈叉控腿等.

3.2 专项体能训练

专项体能训练,是指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在掌握了专项的健美操技术之后,需要利用一些技术动作来进行更深层次的训练,以达到各种专项素质能力,也就是指通过技术训练来促进体能的提高.具体来讲,专项体能训练主要包括:

3.2.1 动作力度训练

动作力度与力量不同,力量是力度的基础,如果运动员缺乏一定的力量基础,其发力就不可能正确.而且竞技健美操要求运动员能够在大幅度、高速度的状态下完成动作,因此,对运动员的动作力度要求是非常高的.力度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大肌肉群的力量.可以采用四肢捆绑重物练习健美操动手的方法,来提高四肢大肌肉的力量.训练过程中,一定的保证动作熟练、动作完成的速度要快.教练员应该对最高速度和变化程度进行明确规定,尽量保证运动员能够采用最高的速度完成,但要掌握好持续训练的时间.同时注意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做好运动员的肌肉恢复训练.教练员也可以采用快速击掌的方法,来指导运动员进行练习,击掌的节奏可根据情况进行变化调整,另外,教练员还应该及时进行口令指挥,以提高运动员训练效率.

3.2.2 综合力量训练

综合力量训练就是除了一般力量训练外,对深层肌肉群、小肌肉群以及全身协调力量的综合训练.可采用原地纵跳或剪刀跳等训练方法,这些训练可以训练运动员对身体重心移动的掌控能力.由于健美操运动员的弹动能力主要依靠各下肢关节的屈伸缓冲来实现,因此,可以利用弹动技术动作,来进行反复的训练;此外,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也同样重要,核心力量训练,就是对身体核心部位肌肉力量、灵敏、平衡等能力的训练.可采用单臂上举仰卧起坐、单臂撑侧卧髋侧挺伸臂等方法进行训练.

3.2.3 灵敏性训练

灵敏性是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身体协调能力的主要表现.在进行灵敏性训练时,可采用配合音乐进行基本步伐的反复训练、上下肢配合训练以及各关节的协调性训练等训练方法.总之,所有训练都应该以训练运动员的身体灵敏性和关节灵活性为目的.

3.2.4 表现力训练

表现力是竞技健美操比赛的一个重要评分标准.表现力训练可以采用练习不同套路动作、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训练、模拟比赛训练等方法来实现.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应该有意识的去制造一比赛氛围,并不断提高运动员的音乐理解力,使运动员能够在音乐的配合下,充分挖掘自身的表现潜力.除了表现力之外,运动员的身体姿态训练也非常重要.对运动员进行身体姿态训练时,通常采用的是舞蹈动作练习的方法,和健美操动作反复练习的方法.

4 结论

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进行最大限度的挖掘,以不断提高运动员的整体运动能力和表现力,培养运动员顽强意志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健美操运动水平.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竞技健美操体验训练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明显的不足.我们必须正视这些不足,并不断的进行积极探索,以期找到更加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对策及方法.

参考文献:

(1)纪晓楠,曾超,肖德龙.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方法研究[J].山西惊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6):129~131.

(2)王哲,徐泉永.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竞技·论坛,2010(4):32~33.

第7篇

关键词:北京高校教师; 健康状况; 体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390-03

众所周知,教师的工作艰巨而繁杂,需要付出超人的脑力、体力和心血,不仅要完成学校分配的教学任务,还要完成大量的科研项目和教改实践,并且平时没有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因此,许多教师的身体状况令人十分担忧。对北京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及参加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教师的身体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促进教师参加体育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健康水平,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提高科研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在北京科技大学等北京市8所高等院校中,随机抽取专职教师(体育教师除外)共640名,男182人,女442人。在研究过程中,把调查对象分为22~30岁,31~50岁和51~60岁三个年龄阶段,分别代表青年、中青年和中老年三个年龄层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期刊网和研究生论文等共54篇。对这些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为设计调查问卷提供基础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对北京科技大学等8所北京市高等院校的专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符合要求。采用随机调查的方法,发放问卷640份,收回有效问卷624份,回收率97.5%。

1.2.3专家访谈法对5名专家进行访谈,制定北京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及参加体育活动现状调查问卷。

1.2.4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处理,得出有价值的数据。

2结果与分析

2.1高校教师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根据本调查,只有33.33%的高校教师表示自己身体状况良好,基本没有任何疾病,工作精力充沛,没有疲劳感,其余62.28%的教师表示自己的身体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工作压力大,经常伴有疲劳感和一些慢性病,另外约有4.38%的教师表示自己的身体状况比较糟糕,平时工作感到身心疲惫,各种病症出现比较频繁,尤其慢性咽炎、颈椎炎和腰肌劳损等职业病较为明显。由此可见,北京高校教师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如不及时引导其参加体育锻炼,很可能导致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在416名身体处于亚健康和身体不适的教师中,年龄在22~30岁的青年教师占29.61%,31~50岁的中青年教师占41.45%,51~60岁的中老教师占28.29%,因此,中青年教师在身体不适的教师中占有很大比例,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年龄增长,这部分人群的身体机能处于下降状态,如不加强锻炼,很难保持健康水平。另一方面这部分人群大多都在副教授职称及以上,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骨干力量和带头人,工作任务比较繁重,而且这部分人群大多已经结婚生子,父母也处在需要照顾的阶段,除了工作以外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和义务,因此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相对另外两个人群更多更大,所以应当对这部分人群的健康状况更加关注和重视。

2.2高校教师体育活动观念较强

如表1所示:83.33%的教师认为体育活动对增进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应该参加体育活动;13.13%的教师认为体育活动对增进身体健康的作用一般,无所谓参加或是不参加,另外仍有3.53%的教师认为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根本不重要,也不需要参加任何体育锻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认为体育活动对于增进身体健康很重要的教师占主体地位,说明作为较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高校教师对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具有较高的认知程度,能够认识到国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已被广大教师认识与接受,教师的体育活动观念较强。

2.3.1北京高校教师体育人口比例低于我国体育人口平均比例在被调查的624名高校教师中,有160人从不参加体育活动,占被调查人数的25.64%。另外有464人每周参加1~2次或3次及以上的体育活动,占被调查教师的74.36%。然而我国确定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是按照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不少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30 min以上来计算。依照上述标准,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不少于3次的教师只有171人,其中每次活动时间在30 min以上的教师也只有135人,占所有被调查教师的21.63%。因此,北京高校教师体育人口比例为21.63%,低于目前我国平均体育人口比例37%。(2007年2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副司长续川表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体育人口已达到人口总数的37%),而且也低于34.3%的全国科教文人员体育人口值(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12月6日公布的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科教文人员中的体育人口增长幅度较大,由1996年的12.6%增加到2000年的34.3%)。

由此可见:虽然高校教师体育活动观念较强,但实际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仍然较低,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方面通过努力改变现状,提高教师的健康水平。

2.3.2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如表3所示: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其次是消遣娱乐和塑造形体,最次是增进交往。可见:高校教师的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比较明确且并不单一,对体育活动的作用认识比较正确,从而为有意识有目的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提供了主观条件。

2.3.3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北京高校教师兴趣广泛,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种类多样。其中长走或跑步位于各参与项目之首位。其后依次为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登山、舞蹈、足篮排球、台球保龄球、跳绳和网球,另外有少数教师比较喜欢和朋友家人一起去KTV唱歌,以唱歌为主,伴有手舞足蹈,同时也锻炼了身体,增进了感情。长走或跑步成为教师参与比例最高的一种体育活动形式,主要是因为这种活动方式简单随意,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也不需要太多的运动技术,运动量和强度也可以自由掌握,可操作性比较强。另外,学校都有运动操场,为教师进行长走或跑步活动提供了良好方便的运动条件,即使有些教师不选择在学校运动,也可以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内进行长走或跑步的体育活动。游泳作为一个体育休闲项目,也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

2.3.4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调查表明:个人锻炼以及与朋友家人锻炼成为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单位组织和社区组织体育锻炼成为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辅助组织形式。其中以个人锻炼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教师占总体教师的51.94%,与朋友家人锻炼的教师占总体教师的50.86%,单位组织锻炼的教师占总体教师的14.66%,社区组织锻炼的教师占总体教师的2.59%。分析其原因:高校教师工作时间比较特殊,除了上课时间和例行的会议和活动时间,其他的备课和科研工作时间都在课外,学校一般不要求坐班,时间安排相对比较自由,因此教师在学校的时间大大减少,和同事相处和接触的时间也不多,反而与朋友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增多,安排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项目也比较随意。因此,客观条件决定了选择个人锻炼和与朋友家人锻炼的教师占有很大比例,成为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这种选择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自主性较强,突出了个人兴趣和爱好,注重亲情和友情,以促进感情交流和协调人际关系。单位组织教师锻炼的次数是比较有限的,有的学校在一年内组织教师的体育活动的次数不超过3次,有的学校甚至没有组织过教师的体育活动,虽然学校的工会组织下属设有各种运动协会,但由于活动时间大都不适合在校外居住的教师,因此许多教师即使有参加活动的愿望,也不能如愿以偿。因此,参加单位组织锻炼的教师占很少一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身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各种在社区配套建设的健身俱乐部也应运而生,承担起推广全民健身的重任,但居高不下的价格也成为阻碍收入微薄的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社区功能发展还不完善,没有相关的机构定期组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因此,参加社区组织锻炼的教师为数极少。

2.4影响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影响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主观因素,二是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缺乏兴趣、锻炼意识不强、没有明确目的、怕累,懒得动、身体虚弱,不宜参加运动。客观因素包括:没时间、没场地、没组织、没指导、没经费、没同伴。

2.4.1锻炼意识不强、怕累,懒得动、没有明确目的是影响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主观因素由表3显示:锻炼意识不强、怕累,懒得动、没有明确目的是影响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主观因素。多数教师对体育健身的功能了解全面,很愿意参加体育活动,但是主观能动性较差,锻炼意识不能持续,锻炼行为不能坚持,惰性思想严重,又无人督促,往往半途而废,最终没有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4.2没时间、没场地、没组织是影响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客观因素没时间、没场地、没组织(61.25%、41.25%、32.50%)是影响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客观因素。高校对教师的工作比较严格,教师工作负荷重,压力大,不仅要求教师完成日常的教课任务,还要求教师积极搞好科学研究,并且定期要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数量和质量进行严格考核,大部分教师还要为职称晋升做好充分准备,因此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大,任务比较繁重,加之女教师家务缠身,需要照顾家庭,因此,大部分教师没时间、没心情进行体育活动。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主要是提供给大学生上课和课余活动的,室外的场地虽然比较多,但是相对热爱运动的大学生来说是远远满足不了要求的,尤其是下午的黄金时间,更是人满为患,如果没有一定的组织和固定的运动场地教师很难自由的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运动;室内的场地设施更是为数不多的,相当一部分学校对内收费,对外出租,虽然场地收益率提高,但是教师体育活动成本大大增加,打击了教师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阻碍了教师正常的体育活动。没有组织也是影响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客观因素。通过采访得知:一般高校都是由学校工会组织教师进行体育活动的,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许多教师都不知道学校有各种运动协会组织,即使知道了,由于经费短缺,人员不足,管理不规范,组织不得当,或者没有专业的指导而处于举步维艰的困境,参加体育活动的教师日益减少。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高校教师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62.28%的教师表示自己的身体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工作压力大,经常伴有疲劳感和一些慢性病,中青年教师的健康状况尤为令人担忧,如不及时引导其参加体育锻炼,很可能导致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社会、学校和个人应当对中青年教师的健康状况更加关注和重视。

2) 在体育活动特征方面,北京高校教师体育人口低于我国体育人口平均比例,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其次是消遣娱乐和塑造形体;北京高校教师兴趣广泛,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种类多样。其中长走或跑步位于各参与项目之首位。个人锻炼以及与朋友家人锻炼成为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单位组织和社区组织体育锻炼成为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辅助组织形式。

3) 影响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锻炼意识不强、怕累,懒得动、没有明确目的是影响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主观因素,没时间、没场地、没组织是影响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客观因素。

3.2建议

1) 在全民迎奥运的大好形势下,社会和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全新健身理念,形成强大的舆论导向。各高校要提高对教师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设立专门机构定期举办各种体育知识讲座和成立体育运动社团,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增强教师的体育健身意识,引导教师科学健身,激发教师的体育运动兴趣,提高教师的运动技能,使教师真正从体育运动中获得激情和乐趣和友谊,从而使体育健身成为高校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2) 高校内部的体育场馆设施应该对本校教师完全免费开放,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和便利的活动条件;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的建设和投入,街道要发挥体育组织和指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和拓宽社区体育的功能,使教师不论身处何地,都能够感受到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享有体育健身的基础条件。

3) 高校有关主管部门要时时关注教师的生活状况,关心教师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组成具有专业人员在内的健康指导小组,定期对教师进行体格检查和体质健康测试,及时反馈信息,提供科学的健身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善教师的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 王智平,等.我国老、中、青年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0(4).

[2] 王港,李江,等.北京高校体育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J].体育学刊,2003(4).

[3] 彭立群,等.新疆高校维吾尔族教师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