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态景观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04 03:00: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态景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生态景观

第1篇

【关键词】水库景观;生态;设计

1 工程概况

某水库是市民日常光顾的休闲佳处,总库容4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6万立方米,坝体采用直立式石砌,外加混凝土结构,原设计使用年限50年,已超期运行10余年,坝体出现裂缝,现为三级危坝,2010年6月开始工程加固,并对库区进行清淤,加固后的某水库将会常年保持较为稳定的水位,为此对周边环境进行规划,以为广大市民及游客提供一个更加优美的亲近自然的场所,同时对改善库区下游河岸的景观创造条件。

2 现状分析

2.1 有利因素

2.1.1 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某水库,无论乘车或是步行,均具有较高的可达性;

2.1.2 充足的水源,洁净的水质。库区周边无工矿企业,只有很少量的生活污水排入,水质优良,较大的库容,稳定的水位,可为人们提供极佳的水上娱乐场所;

2.1.3 优美的周边环境:①该水库三面环山,围合成太师椅状,群山秀峰均倒映水中;② 茂密的植被,富有季相变化。沿库区周边一侧以柏为主,旱柳、毛白杨、臭椿等高大乔木点缀其中,另有木瓜、紫叶李、紫薇等花灌木,林下则有黄荆、羊胡子草等等;③ 水库周边坡度变化丰富,既有嶙峋的危岩,亦有坡度平缓舒适的坡度,为创造多样性的景观创造了条件;④ 富有特色的石景观,浑厚拙朴造型,多变的图案纹样,无论石的体量大小,单独置放,还是群体组合,均可成景;⑤ 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白墙灰瓦的底层民居,随形就势,因地制宜,点缀于苍松翠柏中,淡泊典雅;⑥ 特殊的小气候为丰富该处的植物资源创造了条件。

2.2 不利因素

2.2.1 交通问题。公路宽约7米,车流与人流的混用,给行人造成极大的不便,尤其是高速下行的游览车,对行人造成极大的威胁;

2.2.2 沿库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导致人们具有较少的亲水机会。如沿岸西侧较大面积的苗圃、东侧游人大多沿现有步道游览,未提供近水的游步道;

2.2.3 库区植被种类较为单一,缺乏特色;

2.2.4 自然山石的利用不够,主要体现在挡土墙及部分汇水河道两岸多采用块石砌筑,并且为形式单一的直立式;

2.2.5 库区周边的生活垃圾及游人的废弃物有侵入水体的迹象。

3 规划设计理念

作为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过渡,该水库周边景观的建设应遵从“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尽量减少人工化成份,以景观的生态恢复为原则,充分发掘周边的历史文脉,以人为本,为人们提供一个安静、舒适、安全、集休闲、娱乐、参与于一体的亲近自然的空间。

4 规划设计内容

依据库区周边环境的特质,以尊重场地的性格为主,适当改造,将库区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呈翡翠项链式结构:

4.1 水石相映

该区位于邻近大坝的一块相对平整的台地上,设下沉台阶导入,现建有伸入水中的双亭一座,该区以纪念为主题,布置一小型广场,内容包括:将原有的兴建水库的石柱碑刻复原;利用雕刻加固工程碑记;利用该处坡度较大的特点,利用台阶或台地的形式设置亲水平台,以适应水位的变化,将现有的石块散置于台地的周边;涵洞出水口亦利用石块铺砌,犹如石河从山涧流出;库区满容后形成的瀑布景观;坝底石亭,对现有的出水口隐蔽。

4.2 水上俱乐部

利用现有苗圃地势平坦的有利条件,在突入水中的另一台地上布置游船码头,游船码头伸入水中,宽近1米的平台可兼作坐凳使用,并设花架与售票处(兼小卖),其他内容包括:卵石健身路、大树下的小铺装广场、仿木平桥、石桌凳等。

4.3 幽簧泉韵

该处位于临岸西侧的上游地段,地势平整的台地之上,包括林下铺装广场,在现有的木瓜树林适当移植,林下布置桌凳,并散置几个石磨盘,唤起人们对乡情的回忆。附近临水的一大型石上有一汪泉水,几乎常年淹没于水位线以下,为此在该处设置其复制品,并开小溪,其他内容包括:石板桥、花架、竹木门扉、竹林等。

4.4 休闲垂钓区

位于库区东岸,植被繁茂,受外界干扰较小,以自然景观为主,设小游步道将人们引入水边,将现有石块散置于岸边,作为垂钓处。

5 道路系统

现有道路包括库区西侧的车行道及东侧的步行登山路,经改造后人们可实现西侧与车行混杂的现象,经由卵石路及林中的台阶可直接到达库区的上游,沿途并有一定的停留结点,东侧通过新辟步道将游人引入水边,在道路的选线上应因地就势,尽量减少对树木及立地条件的破坏,能平则平,台阶材料应利用条石或水泥塑木,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高度融合。

沿路相对平整的地段设置小型集散休闲广场,采取疏林铺装形式(如卵石铺装或片石嵌草铺装等),林下散点山石作为坐凳。

6 竖向设计

库区的竖向设计以简洁、自然、安全为原则,以恢复自然地形为主,将自然山石、水、植物有机融为一体,尤其岸边的处理,以自然式驳岸为主,应做好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间周期性淹没地段的处理,水上俱乐部景区,由于坡度较大,采用现有山石做成二级平台或挡土墙,但应特别注意压顶石的摆放,彼此之间的朝向、体量搭配等。

7 休憩设施及小品

休憩设施:该区以恢复自然地形和植被为主,仅仅设置简单的休憩设施,就地取材,利用自然山石,作为桌凳,其造型以原汁原味为主,局部地段略加雕凿,增加使用趣味的多样性;于小型码头处设售票房一座,兼有小卖部功能,同时在小水塘东侧林下的一块小平地上,建踯躅亭一座,采用木质材料,作为游人休息及避雨的去处。

垃圾筒:可选用水泥塑木或塑石形式。

排水井盖的处理:将库区东侧游步道上的笨重的水泥井盖去掉,利用花岗岩块石代替,或者作为仿树桩形式。

照明:利用低矮的、以花岗岩石材做成的草坪灯,主要布置于库区西侧地段。

8 植被规划

该水库周边植被的恢复与选择,应是库区周围植被的延续,因而对现有树木保护保留的总体前提下,进行景观伐,应做到以下几点:① 减少与周边环境不相协调的植物,以表现当地植被特色为原则,如泡桐及现有苗圃中的雪松,宜移去,更换为华山松、水杉、黑松、五角枫等;② 适当增加花灌木数量,如紫薇、迎春、连翘等,临水处点缀一定数量的垂柳;③ 为改善植被的季节变化,加入一定数量的变色叶树种,如银杏、柿树,并在山崖地段种植黄栌、柘树、胡枝子等;④在库区西侧各景区点缀竹类,如刚竹、早园竹、淡竹、阔叶箬竹等,并利用小气候特点,点以南天竺、红枫等;⑤ 草坪地被的选择以野生为主,林下地被除了羊胡子草外,可大量栽种麦冬,同时种植部分蕨类植物;沿库区的石砌墙体利用络石及爬行卫矛、蔓蔷薇进行垂直绿化;⑥ 西侧沿路视线的组织:隔适当距离,种植相对低矮的植物,留出“视窗”,增强水库对乘车旅客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生态景观;设计要素;人文元素;探讨

1 生态景观要素研究的重要性

景观设计是城市生态规划的重要部分。在景观设计中,我们应注重强调城市建设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人工生态因素,使城市景观建设在发挥娱乐观光、休闲游憩等作用外,还能使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处在平衡状态,让景观设计不再单纯地仅仅满足于小部分人的精神愉悦,二是通过生态景观的设计,有意识地塑造自然物质、能量的循环过程,达到预期效果。这种设计主要是通过土地的使用以及物质能量的流动来联系自然与人类的纽带,发挥景观设计的生态效益。归根结底,景观的生态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其各组成要素的功能及其整体功能。所以,我们在生态景观设计要素进行研究时,要按照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两部分来进行探讨。

2 生态景观设计中的生物组成要素

2.1 植物要素

植物是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多样化的植物系统能够使自然生态更具稳定性,同时极大地降低维持费用,形成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首先,在植物的选择上应以本地植物为主,同时兼顾城市的景观作用和观赏性。其次,在植物的配置方式上,应有利于城市的生态平衡以及自身的生长。在植物配置方面,除了一些别具风格的景观外,大部分都应以群落为基本单位,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特征,合理地将乔、草、灌等因地制宜地配置在植物群落中,从而形成功能健全、科学合理的复层群落结构,使不同的物种能够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最后,搭配不同特性的植物种类,形成垂直的空间环境差异和不同生境的镶嵌,从而产生适宜不同种类动物生存的环境。营造多样的生物环境,加强特殊栖息地以及微栖息地的保护,对实现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

3 动物、微生物要素

人类的生产、生活会使动物的区系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干扰,人既可以有效控制有害野生动物的数量,又能够保护野生动物;二是外来野生动物进入人类的居住范围;三是将家养动物带入城市;四是城市内的动物会逐渐形成新的食物链。微生物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不仅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有效地将许多废弃物处理成可利用的资源,此外,它们也是许多流行疾病的元凶。

车流、水流等生态流都是城市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信息的条件流,他们主要集中在绿地中,因此,在生态景观设计中,要考虑生物之间的运动,特别是各种小动物和微生物的迁移。两块绿地之间的高速公路会对生物的迁移活动造成较大的抑制作用。宏观上来讲,“绿廊”连接了各块绿地,有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证横向生物流的发展。此外,清扫公园中的落叶是对纵向生物流的切除,也切断了植物自然条件下的营养流,影响了植物的生长。

4 生态景观设计中的非生物组成要素

4.1 地形

通过对不同地形的设计,我们可以提供一些特定的小气候,从而为动植物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而湿地这种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景观类型,正在大面积的减小。目前受城市发展的影响,湿地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滨水过渡地区破坏严重;二是水流被限制;三是捕食者动物物种数量的下降;四是废物与大量污染物的集聚。不可否认,湿地在保护城市环境,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4.2 气候

通过生态景观的构建,不断完善水体生态气候交换空间、气候交换空间和城市不同形体空间,来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使城市的各项空气、水体标准符合生态发展的规律,从而妥善解决城市热岛等气候问题。

4.3 人工建筑废料

人工建筑废料的不合理处理势必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人工建筑废料,降低生产成本是我们目前需要重视的问题。对于人工建筑废料,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废弃物的补偿作用,比如:垃圾山。我们可以在垃圾山的基础上覆土种草,这样不仅可以使该地形发生变化,发挥其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生态起到了补偿作用。

4.4 水与声音

城市除了给人们提供了温馨、惬意、舒适的居住、生活、工作环境外,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效应和噪声,产生了大量的废物和废弃尘埃。在生态景观设计中,应尽可能地降低负效应的存在。例如栽种植物可以阻碍尘埃、降低噪音,同时瀑布、水帘等的水流声也能抵消一部分噪声,从而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更为贴近自然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则1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建设要做到质量、能量、信息的协调

任何事物都具备质量、能量和信息3种属性,三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和转化。对公园自身来说,质量(或称"形质")包括形态和空间结构,如山水名胜、地质地貌、生态系统和有形的文化遗产,即我们所见到的当时景观。在人们开发、利用风景资源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必然产生质量、能量和信息层面的交换,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但公园中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与城市中的截然不同)。比如,观赏风景就是游人与环境的信息交换;游览和设施动力输入就是对景区的能量输入;设施及其环境建设就是对形质的改造。

2 景观生态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全程

2.1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科,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层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转化,研究景观的空间构造、内部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异质性发生发展及保持异质性的机理,建立景观的时――空模型。景观生态学把景观Landscape定义为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形式重复出现。景观在这里与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相类似,但避免了不同等级生态系统在实际研究和应用中易引起的混乱。景观生态学中“模块”、“廊道”、“网络”、“结点”等概念为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整体描述提供了手段,把园林绿化与整体的城市景观联结起来,赋予了新的内涵。

2.2 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

城市园林绿化是对城市公园系统、绿地系统和城郊风景区的规划与管理,城市是其对象与主体。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定景观,也就是说,城市园林绿化的主体是一种特殊的景观,其主要特点在于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具体表现为:①工业拼块数量增多,环境污染源增多、面扩大;②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③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模地和绿地拼块;④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呈负值,比其它任何景观都更具有依赖性,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燃料及其它形式的能量来维持其正常运转。

3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的几点要素

3.1 因循自然、显露自然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如何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在城市公园规划建设中显露,引导人们体验自然?公园的规划不应当仅从单一的旅游经济等目的出发,而应当结合生态系统的目的需求,因循自然、显露自然,组景应注重意境的创造,以自然美为主,辅以人工美,充分利用山石、水体、植物、动物、天象之美,塑造自然景观,并把人工设施和雕琢痕迹融于自然景色之中,从而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

3.2 环境关联

外部和内部都存在着环境相关关系。我国古人既创造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创造了风水相关的思想。城市外部有自然山脉、河湖、森林、湿地等大环境景观背景,城市内部有不同立地条件和围合空间形式,在城市公园生态规划建设时,要抓住大环境景观特色和公园环境景观特色,做好环境关联的文章。例如,西湖公园与杭州市形成以湖为主的景观形态等。城市公园生态景观建设的环境关联重要的是找出公园的主导因素和城市大环境的环境特征。

3.3 相地合宜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原有地形和植被优势,结合自然,塑造自然也是十分关键的要素。相地合宜要体现在公园的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景点营造等建设的全过程。如在公园布局上,上海的长风公园结合低地和河湾,理水叠山,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山分主峰、次峰,高低错落、相互顾盼、效法自然。公园的布局相地合宜,还要根据公园大小,周围环境不同,采取不同的规划布局方式,大公园可划分多景区、多“园中园”,小公园可适当运用多方借景的手法以开拓空间的局限性。

城市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和环境条件的干扰。因此,城市公园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不单从生态、绿地建设方面考虑,而且涉及面更广,更应发掘城市的内在景观、人文渊源等元素,对城市在生态、社会人文、经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充分展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牛若峰.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J].中国园林,1998(5)

第4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景观生态;生态美学;景观生态产业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以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为其绝对永恒的自然基础。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工业化、城市化及人类活动正以空前的速度、幅度和规模改变着自然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及全球变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维护其再生能力,并使人类生存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生态型城市就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自然系统的和谐为基础,以彰显个性的文化魅力为灵魂,以资源的循环、协调和高效利用为保障,以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整体效益的和谐统一为目标,建立在区域平衡协调的基础之上的城乡统一体。

1做好生态景观城市设计

生态城市规划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交互作用,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价一直是其主要的研究内容。景观设计要遵循自然辩证法。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背景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信息等第三产业。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未来生态城市的基本轮廓应当是:(1)能充分利用可持续供给的清洁能源。(2)能充分利用可持续供给的清洁材料。(3)城市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形成全面的协调共生网络。(4)在城市的长期发展中始终具有最佳的生态位和最强的组织力。面对中国未来巨大的城市化前景,前瞻性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而设计出了十大战略,包括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环境系统;维护和恢复河流和海岸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建立无汽车绿色通道;开放专用绿地;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生命基质;溶解城市,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乡土植物苗圃基地。通过这些景观战略,建立大地绿脉,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

2生态景观城市设计策略

2.1设计原则

2.1.1稳定性原则

景观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不断发生变化,不同强度的作用力产生不同的生态反应。不受干扰时,景观水平结构向同质化方向发展,景观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适度干扰可迅速增加异质性,景观还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严重干扰则使异质性迅速降低,景观难以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产生新的动态平衡。

2.1.2生态美学原则

景观作为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不仅具有经济、生态价值,而且具有美学价值。

2.1.3实效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强调生态合理性,即相对符合自然规律合理规划,以达到符合人类生态的长远利益,在规划中深入分析区域及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能流与物流特征以及规划实施后的生态风险等,维护与改善景观的生态完整性,达到生态合理性。同时由于人类在景观系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景观生态规划必须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2.2城市生态植物设计

按生态学原理考虑,植物材料应有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长寿性与生态功能,比如森林每增长1m2,大致可吸收、固定350 kg的CO2,当森林覆盖率达35%以上时,就能产生适合于人类生活的气候。同时,片林和林荫道夏季能降低气温3℃,降低路面温度7℃,降低建筑物表面温度4℃~l0℃,减少高温持续时间3h~8h。一个林地结构、树种选择、配置合理的城市,空气相对湿度可增加54%,宽30m的林带可降低噪声6dB~8dB。但是,虽然植物有吸收有毒气体、吸附尘埃、净化空气和防风阻沙的能力,但在植物材料选用上应考虑树木的生化相克、对人体产生过敏、有碍健康的问题。在群落配置时,还应考虑要有层次性、多样性、各树种间和草木建群的稳定性问题等。适地适树,城市的骨干树种(基调树种)应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已驯化的外来树种。在城郊过渡区与城市近郊区,无论是公园或绿色隔离带或片林,都不应是纯林,应该营造针阔混交林,而且林下一定要配植灌木或草本。植物配置的空间,无论平面或立面,都要根据植物的形态、高低、大小、落叶或常绿、色彩、质地等,做到主次分明、疏落有致。

2.3城市总体设计

营造自然景观优美、建筑风貌时尚新颖、生态调控功能完善的城市分区,同时,要改造旧城区,保护古建筑,运用都市里的村庄、城市中的乡村民居度假村、生态公园模式改造“城中村”。发展绿色社区;完善城市商务区和各种服务系统,优化交通网络,密切城市各组团的联系,满足居民的多元交通方式需求,降低各种出行方式的“时间成本”和“环境成本”,形成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景观是具有大量的、规则的人工景观要素,如大楼、街道、绿化带、商业区、文教区、工业区、仓储区等,是各种人造景观的高度集合。一个城市景观生态功能的优劣,不仅要使各功能区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还要使各功能区在空间上的组合搭配合理,协调不同功能区的物流、能流的输入和输出的效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则应精心设计建筑群体的空间构成、注意对城市建筑物的数量、轮廓、色彩、材料等的控制,对城市人文景观加以控制,保持城市流畅的轮廓线和特色,同时,要合理布局斑块和廊道,精心营造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系统,以达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

3对城市景观生态发展的前景展望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景观规划已经越来越趋向成熟,逐渐体现出多样性、多元化的态势,对城市生态科学研究的加深,生态健康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使城市景观的建设有了一个更好的社会和学术背景,更多的既能顺应自然环境规律又能表达人类实用与审美精神需求的景观不断问世。

当代城市景观规划凸显出人性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总体特质。人性化特征是景观发展的中心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它是景观规划超越功能意义进而完善人的生命意义的体现。它呼吁设计为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提供无微不至的关照。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针对不同年龄、职业和身份的受众进行设计将不断增加景观的独特内涵和意义,另外针对老人、儿童和残疾人这些特殊人群的设计会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

同传统的景观形式相比,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景观所承载的信息量越来越多,未来景观的信息化发展将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信息的高度发展为景观的表现形式的提高创造了可能,其生态功能的完备与审美价值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景观系统中,以信息表现为主的各种标志系统和指示系统将以更加丰富、简洁便利、高效的形式出现;信息化的提高,无疑使人与景观环境的互动性增强,人的参与,景观的影响,使时空感觉产生变化。

景观发展的多元化来源与文化的多元,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使文化景观呈现迥异的面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景观的发展不应是走向一种声音,而是保留地域特色的差别,我们应以演进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不同文化构成的脉络,地域文化传统将其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与景观现实和未来相结合,从而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和文化价值。

除上述城市景观未来发展的趋势外,我们在研究城市景观生态时也应把握这样的思想:景观生态系统中的地形、土壤、水体、植被等自然因素并不是静止的纵向联系,人的各种活动都渗透到其中,产生着千丝万缕的横向联系。因此在将来的景观规划时,必须多考虑人的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把景观生态系统看作是人类文化圈和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多个生态系统,城市景观规划与其它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将越来越密切,也会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

4结束语

生态城市已成为国际第四代城市的发展目标。它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是城市人类与其它生物高度协调的标志,也是城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的象征。城市生态规划应该将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作为其目标,研究和制定为生态城市建设服务的规划理论和对策。目前对于组成生态城市的各要素的研究较多,但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综合的概念。生态城市规划应在分析考察城市的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为实现生态城市勾画蓝图。生态景观城市的构建与设计,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发展,加快了可持续发展进程,其理论与实际意义非常重大,必须把握设计总原则,从城市总体到植物设计出发,才能加快生态景观城市的合理构建。

[参考文献]

[1]任燕萍.浅议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07,(12):71.

第5篇

【关键词】:生态景观,设计原则,低碳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社会低碳发展理念提出并被广泛接受,如何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人们生活的共同追求。生态景观设计作为一种城市生态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对于人们生活环境的净化以及城市发展品质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很多城市将生态景观设计作为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方式,并且已经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宏观层面,生态景观是城市建筑与规划景观的统一整体,而从细观层面,生态景观包含植物层次结构的规划,植物与环境的协调设计以及植物颜色等的搭配协调等。因此在进行有效的生态景观设计时,必须根据生态景观的设计原则开展工作,从而达到设计效果的最优化。

2 传统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生态景观设计是伴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传统的生态景观设计原则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自然优先原则、持续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主要表达了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景观生态规划决策的做出需要多学科专家协同合作;第二,景观生态规划是在全面和综合分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等各种条件下对景观进行的有目的的干预。从生态景观学层面分析,这五个方面的内容阐述了景观设计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能够有效的将景观设计融入到整体环境设计中。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景观设计的目的已经逐渐从实际的景观融合转化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因此,传统的生态景观设计原则应当具有新的时代意义,而这种设计原则的意义更多的应当是从人与自然两个层面出发。

3 生态景观的设计创新原则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景观设计的理念及出发点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当然设计的原则还是要建立在传统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开展,但是,它所突出的是生态与景观以及人文等多方面共同的融合。

3.1 和谐性原则

随着国家“和谐社会”构建理念的提出,和谐一词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并且对于国家建设发展、社会产业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生态景观设计应当体现和谐性原则。具体而言,生态景观在结构及内容的规划构架层面,不能局限于景观设计本身,而更应该注重人们的精神需求、城市发展的需要等层面进行设计。生态景观的和谐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人与自然共生、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从设计应用层次分析,和谐性原则是生态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也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主旋律。例如,东营市广利河东段生态自然区景观概念设计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将生态景观设计完全的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形成了和谐的城市生态景观设计局面。

3.2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与生态景观设计传统原则中的综合性原则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它是建立在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兼顾不同时间、空间的人类住区,合理配置资源,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将生态景观有效的融合到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中,使之形成统一有效的整体。具体而言,在景观设计时,要将多种原则综合考虑,景观搭配有效的融合到居民小区建设、城市规划发展以及居民生活娱乐场所中,使得生态景观从形式以及内容上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元素。

3.3 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是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出发点,也是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重要内容。而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生态景观设计的多样性原则是摒弃了景观本身的植物、景物等组成部分,而是将生态景观中的各个元素与城市中的建筑、产业、人文思想、物种等各个元素重新搭配,然后进行重新组合,形成的具有层次性、结构多样性的规划系统。在生态景观设计中,这种多样性原则主要包括文化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空间多样性、建筑多样性、交通多样性、选择多样性等更广泛的内容。因此,在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规划,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内容,使得景观设计形成有效的多层次、多目标群的结构。国外很多城市,如巴黎、纽约等一些郊区的生态景观设计中,利用物种及建筑的多样性形成一定区域的生态农田庄园,非常适合居民生活。这种方式当前在我国武汉、北京等地区已经被采用,利用当地的优良自然资源,形成多样性的生态设计结构,能够更好的达到生态景观设计的效果。

3.4 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景观设计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居民的健康安全生活出发,保证生态景观的设计安全性。从具体出发,安全性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材料的安全性。材料的安全性是景观设计安全性原则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一些建筑型材料,景观设计一定要选择安全性的材料,特别注意例如有害气体挥发性等材料的选择;第二,景观规划的安全性。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生态景观不能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例如,不能影响正常的交通,侵占人们生活的必要场所等;第三,生态景观设计的心理安全性。生态景观设计安全性原则不仅仅是实际生活上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当前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为人们提供健康的生态景观设计作品。

3.5 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是当前低碳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在生态景观设计时也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一原则与生态景观设计传统的理念是相同的,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社会发展所以来的根本性问题。具体而言,可持续性原则是指在生态景观设计能够产生较高的生态效率与社会效用,满足城市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生态景观设计应当从以下几个展开。第一,自然优先原则。要保证可持续性的目标,必须要合理利用原有的自然基本条件,以此为基础开展生态景观设计,能够有效的利用资源,降低整体设计的成本;第二,材料的合理利用。在景观设计中,选择的材料必须是低碳、可循环利用的材料,从而减少材料的一次性使用浪费,形成了有效的循环利用模式;第三,选择节能技术。当前很多先进的技能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业发展的传统模式,为社会发展节省了大量的资源,因此,在生态景观设计中应当选择有效的技能技术,例如太阳能、风能的收集利用等,从循环的能源利用过程中达到设计的要求。

4 结语

生态景观设计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并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生态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时间约束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景观设计原则也在发生变化。文章从当前社会发展出发,重新定义了五个基本原则,能够为实际的生态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顺英,张勇浅析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性与乡土化[J]. 山西建筑,2009,26

[2] 金章利,刘高鹏,夏振尧. 随州绕城公路生态修复中的景观设计[J]. 中国水土保持,20098,7

第6篇

关键词:生态景观;环境建设;可持续;美丽乡村

1生态景观建设的内涵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综合相互作用的关系。景观指的是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变化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生态景观建设是将生态环境学科融入空间规划等的综合学科,创造一个可持续、自然的设计和建设实践的创新方法。生态景观建设的目标是设计出与土地和谐的方案,创造一个环境健康、可持续生产、生活的景观。生态景观建设致力于利用现有的设施和区域,加入生态元素和绿色基础设施,提高生态景观的服务功能。

2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相关理论

(1)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的生命支撑体系,是自然环境和位于村镇内外绿色、蓝色空间所构成的网络。它提供了多种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绿色基础设施是由公园、广场、河流、行道树、农田、森林和湿地等构成的网络,能够调节大气、改善水土质量,提高环境质量,促使人们身心舒畅。

(2)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益处,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和水、净化环境等许多方面。生态系统服务包括了景观的价值,但引入景观概念强调了不同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总是会产生一些新的特性,提高乡村景观的多功能。在项目实践中,应从生产性土地尺度提升到乡村景观镶嵌体尺度,搞好生态系统的合理布局,重视农业景观层次上的山水林田路形成的景观格局,提高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生态景观价值。

(3)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活多样性是指包括动植物、微生物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等不同组件层次上的变异性和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服务功能、景观观赏性的重要指标。乡村建设应重视生活生境的修复,建立富含生物的工程系统,也应该从加强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恢复和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4)乡村生态景观的特征。景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是我们祖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生活印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自然特征流失,近年来乡村景观受到了严重破坏。乡村景观的特征是地域自然内在要素和当地人改造自然形成的外在特征的综合体。它创造了一种“记得住乡愁”的场所精神,如果失去这些特征,则会出现“千村一面”。

3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景观途径

(1)建构多样的空间异质性景观。增加景观异质性有助于提升乡村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永续性。增添树林、自然灌木篱、河岸缓冲带、绿道、公园等景观有助于提升景观异质性,并改善景观基质的质量,维护生物的多样性的水平。因此,在景观尺度上,应充分考虑自然、半自然及人工土地利用的分布格局,分析现有景观要素及相互之间的空间,提出优化方案,在现有景观格局的基础上,加宽景观元素间的连接廊道,引入新的景观斑块,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为多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进而达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2)保持自然、半自然的生境。在高度集约化农业生产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中,不仅要求生产效益,也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林网、田中林地及农田边界带增加高自然价值的生态斑块的比例,追求生态效益。例如,在田间地头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或设置缓冲带等,为害虫天敌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3)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乡村农田不能单一强调规模作业,应结合土壤质地、肥力、水利、光照等环境条件和农作物生长特性,因地制宜合理分配,开展轮作、间作混种等多种模式,一方面了解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增加景观的多样性。例如,在传统果园中进行苜蓿等豆科植物,不仅抑制害虫,改善了果园小气候,增加了产量,同时也为土壤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4乡村水系生态景观建设

乡村的水系主要包括河道、沟渠池塘、水库、和湿地等具有重要的生态、生产、景观、美学及社会功能。水体生态景观建设要按照生态和人工防护工程相结合的原则,尽量建设生态景观化缓冲带。而滨水缓冲带建设是乡村景观建设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最富有活力的生态与景观地区,可以丰富乡村景观和文化价值,为乡村提供良好的景观开放空间,成为乡村中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地区。

5乡村植被生态景观建设

不同类型地带的生态植被建设是实现景观尺度上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应充分利用草被植物、绿篱植物和乔、灌、木等乡土植物开展植被工程建设,针对不同的地域及地段条件、功能定位,结合景观整体规划与设计,应用具体生态植被营建模式满足特定功能。乡土植物景观具有体验性和亲和感,能够呈现独特的田园风光,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使人们感受到乡土性,记得住乡愁。

6乡村道路生态景观建设

道路,尤其是硬质道路,对生态环境具有负面影响。道路廊道的增加是造成景观破碎化、生境损失的原因之一,也是形成干扰与隔离效应的动因和前提。为减小道路对生态的消极影响,乡村景观生态道路的建设主要考虑道路建设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美丽乡村道路生态景观设计应该符合地域特征,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设计要充分体现出乡村的独特风情,营造生态环保型的景观道路,保证车辆安全通行,构建开阔化的多样特色空间。

第7篇

关键词:生态;景观;文化;渭河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水环境的综合整治是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必须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在治河工程中,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既包括污水截流、清淤、底泥处理等工程,还要尊重河流的自然状况,尊重各类生物种群的生存权利,为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栖息提供条件,对河道的护岸形式进行生态化改造,建设天蓝水碧、绿树掩映、莺啼鸟鸣、鱼游人乐的河道生态景观。

1 现状分析

渭河贯穿了整个关中,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是陕西的母亲河。历史上渭河浇灌了秦川肥沃的土地,也孕育了灿烂的先秦文化、恢弘的秦汉雄风和辉煌的大唐盛世。李白有诗描绘渭河“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非常遗憾的是近年来,渭河水土流失严重,渭河的河滩随处可见浑浊的泥沙水和包裹着班驳泥土的渭河石,哺育过千百万秦川儿女的渭河正在遭受着严重的污染,面临着断流的危险,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防洪工程不完善、水资源短缺严重、水污染严重、渭河流域生态破坏严重、两岸建设无序。水质混、脏、臭使渭河渭城段基本丧失了水的使用功能,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的地方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导致地表植被退化、草木衰竭,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2006年,国务院批复了《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批复中指出渭河流域重点治理是一项十分迫切和艰巨的任务,对加快渭河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西部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规划原则

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范围东起泾渭交汇口,北到咸铜铁路,西至涝渭交汇口,中以渭河为轴线,东北至五陵塬生态保护区和经渭工业园南侧,南到郑西铁路,南北两岸以河堤为界,向两侧各延伸1500m。整条生态景观带长度大约50km,平均宽度在5km,规划用地面积228kO。整体生态景观带包含渭河滩区规划设计、水面景观规划设计、湿地景观规划设计、岸堤规划设计、标志性工程创意策划以及渭河生态景观带基础设施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设计等方面。如何保护好河道的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居住环境,将是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规划借鉴“渭水贯都、以象天汉”作为规划设计的基本理念,坚持“承启历史、尊重自然、生态绿芯、田园都市,造福子孙、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倾力打造渭河生态景观长廊。

2.1 承启历史,尊重自然的原则

历史上西咸都城的发展始终遵循着“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建设。秦咸阳,以渭水贯都作为基本理念,渭河从都城横贯而过,宫城、城区如同星斗点缀在渭河两岸。渭河象征着天空的银河,渭河之上的横桥象征着传说中跨越银河的天桥,恢弘的城市架构中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规划中希望可以延续渭水贯都的思想和城市建设的文脉,把人类文化的积淀变为可记忆的元素,成为可目睹、可触摸的符号。以自然生态作为渭河滨河地带景观建设的基调,嵌缀城市功能空间组团,重现“渭水贯都”、“横桥南渡”、“秦汉映月”、“泾渭分明”等大地景观,让西咸百里渭河及两岸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央公园。

2.2 坚持生态绿芯,田园都市原则

景观的生态意义在于对环境和对人的保护。对环境的保护体现在景观以绿化与水景等改善环境小气候,提高环境的舒适度;对人的保护体现在对人的户外行为进行保护,以免遭自然带来的伤害,防止灾害事故的发生。遵循生态学的原理,继承和发展传统景观设计的经验,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科学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关联的新秩序。在保持现存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创造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相结合的人居环境。

2.3 坚持造福子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用现代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模式建设渭河的环境,治理渭河河流,保护渭河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使其真正造福秦川大地的子孙后代。在规划中,希望能为市民提供绿色生态的出行方式,提倡公共交通,结合西安的轨道交通系统,沿河建立轻轨作为交通的核心,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3 景观规划

3.1 渭河城市景观带的总体框架结构是:一河、两带、四园、五大节点

3.1.1 “一河”。指保留渭河的原生态,灵动的、雄浑的河道。河流是自然的产物,其奔腾不息、声色鲜明的景观形态,激发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

3.1.2 “两带”。指汇聚于渭河的“周、秦、汉历史文化带”和“秦宫汉陵遗址带”。规划中保持现状较好的自然原始风貌,局部恢复古河口、渡口,引人忆古思今。秦横桥遗址处规划营造古桥景观,突显历史文化特色和河口自然风貌。

3.1.3 “四园”。有泾渭湿地公园、灞渭湿地公园、沣渭湿地公园、涝渭湿地公园。旨在恢复重建渭河自然生态系统,建设渭河西咸百里湿地公园群。采用抢救性保护措施,保护湿地鸟类的栖息环境,呈现生物多样性,吸引野生动物栖息,维持生态平衡。结合鸟类及其它物种生存的条件,修建渭河湿地,主要种植莲藕、风车草、芦苇等湿地植被,同时建立自然湿地生态博物馆,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3.1.4 “五大节点”。包括奥林匹克中心、秦汉文化城、都市农牧场、高铁商务中心和生态能源中心。

①奥林匹克中心:位于泾渭交汇口东侧的渭河之滨,整个奥运中心沿渭河展开,主要包含主体育场馆、奥运村、公园湿地、酒店商业等内容。规划以运动为主题,倡导水上运动。奥运中心空间采用自由流动的空间构图,与渭河的自然形态融为一体,同时利用渭河的河滩形成向城市开放的运动公园和沙滩活动区。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中准备把原来在沣河支岸的奥林匹克村移到西侧沣渭的旁边,建成奥林匹克公园。利用渭河的河滩形成向城市开放的运动公园和沙滩活动区。奥运中心空间采用自由流动的空间构图,与渭河的自然形态融为一体。绿化方面强调绿化和街道的结合,以绿化带作为街道的分隔,控制城市组团的规模,结合城市的居住生活、生产生活、休闲生活组团,减少出行,建立田园都市。

②秦汉文化城:位于渭河北岸,横桥和秦官遗址公园西侧,包括秦汉文化博物馆、剧院、音乐厅、学术机构以及旅游服务和城市休闲设施。秦汉文化城采用传统的井字形空间格局,结合安静的自然景观、散步道、亲水空间,形成文化展示长廊,配合渭河之滨的人工湖――秦汉映月,形成独具文化韵味的城市新区。

③都市农牧场:千百年来,渭河为其两岸提供了富足的农产品,如今的草滩地区仍然保存着大规模的农业活动,把这些农业生产场景保留并加强利用能强化渭河沿岸的特性。还可以把农田、牧场、观光农庄和大规模研发机构结合,展示和发展高产的城市农业形式和有机能源供应。保留现代草滩农场的风光,营造成一个都市观光农业区,形成一个城乡结合一体化的示范区。结合周边现状较好的生态果园,建设以水为主题,体现农业文化、田园风光的水泽田园段。

④高铁商务中心:利用西安北客站和西安新行政中心的优势建设高铁商务中心,配合渭河之滨的高尔夫球场、渭河中央的娱乐岛等城市娱乐服务设施,形成西安城北的城市商务中心区。

⑤生态能源中心:保持其能源中心的本质,把渭河电厂改造成为以生物为原料的绿色能源生产基地,结合渭河沿岸的风能、光能发电设施,形成现代绿色能源展示中心。渭河北岸,计划发展成现代新能源、清洁能源发展和展示的中心,为城市生活提供丰富的生活和生产资源――清洁能源、水源、城市生态农牧业。规划中还采用新技术建设生化池――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城市雨水、污水,循环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并阻断来自城市对渭河的污染。通过在干流河道和滞留河口修建生态湿地,净化和改善渭河水生态环境。

在大规模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如果合理的利用光、风、水、土地等生物资源,就可节约能源,提高使用效率,提高景观的使用寿命。在渭河河滩里设计了大量的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结合渭河电厂的改造,提供渭河两岸的电力,让城市达到自给自足,同时保留了城市的生态牧场和农场,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希望在城市之中可以发展农业。

3.2 人文景观规划:形成3条城市主脉――“水脉”、“绿脉”、“文脉”

3.2.1 “水脉”――城市发展的生命线。依托渭河河道南北两岸自然形成,体现了城市的“水文化”。在渭河自然生态景观恢复的基础上,适度开展休闲、观光、体验活动,展现渭河自然风光,创造丰富的都市亲水空间,培养人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美德,有限开发利用河道资源,展现渭河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辉煌历史,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休憩生活的中央公园。

3.2.2 “绿脉”――区域生态的基础和环境支柱。依托渭河两岸的生态防护绿地、湿地景观、公园绿地等形成,结合渭河两岸丰富的文化历史遗存,利用渭河独特的自然文化条件,形成以“涝渭”、“沣渭”、“灞渭”和“泾渭”为绿色景观的核心,让西咸百里渭河及两岸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央公园。为改善沿渭河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空气质量,营造滨水绿地,形成渭河大堤绿色长廊,构造生态景观线,拟加固堤防,堤外建成200m宽护堤林带;堤内形成自然生态景观;在渭河大堤全线临水坡营造宽为150m的防浪林,以种植法桐、雪松为主,搭配种植冬青和小叶女贞;大堤全线背水坡营造宽50m的生态林,以种植柳树和黄杨为主,并适度种植草皮。

3.2.3 “文脉”――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展现。凝聚了城市人文历史信息的主脉线索,用以串联沿线的秦文化、汉文化、唐文化。渭河北岸,横桥和秦宫遗址公园西侧,建设秦汉文化博物馆、剧院、音乐厅、学术机构以及旅游服务和城市休闲设施,形成一个高密度的混合型文化区。秦汉新城采用中国传统城市井字形的空间格局,配合渭河之滨的人工湖(秦汉映月),形成独具文化韵味的城市新区。在文化遗址和自然遗址上形成一个人字型的大构架,嵌在城市大的背景中,让文化遗址、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中最具活力的一个中心。

第8篇

关键词:生态景观;公园;山石设计;方法理念;研究论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山石是建筑活动中所必须运用到的基础材料,对于建筑发展存在着重要的作用,山石自身具有着固有的纹理形态及硬度质感等表现特征,在东方建筑范畴内,尤其是园林建造层面,存在着深厚的美学文化意蕴。近年来,经济发展之下,城市景观及居住区景观营建中,皆就山石小品特性做出了借鉴运用,大量作品随之产生,但是综合而言如若不能深度领会到园林山石景观的设计精髓,那么山石小品的构建意义也难以良性体现出来,因此这也即笔者就本案论述的原因所在。在本案中笔者通过对山石造型的方式方法研究,系统阐述了新时期景观园林中山石造景设计的理念原则,以图为现代景观设计及实践提供借鉴思考。

1对山石景观的概念类别研究

在我国山石景观的发展可谓历史悠久,能够追溯至夏商时期,对于山石造景,其具体的概念是指,通过各类形态、规格的山石设计,达到同周边环境的融合,使之成为一个系统化的空间整体,达到视觉层面的和谐美感诉求,彰显出山石景观的艺术特性。从类别实用性层面而言山石景观能够分化为假山与置石两种。首先假山又演化为土石混合山与叠石山和堆土山三种,具体是通过以土、石为基础材料,以自然的山水作为蓝本,施以艺术的创造提炼与夸张表现,以垫、挑、缀、压等技法,把山石等相关材料进行堆砌成为自然山水类型的假山,以达到观赏游览与环境美化的效果。依据假山的材料石质形成的机理,能够将假山进一步分为原生态型石山及人工塑造性山石和二者混合型假山。石山是园林假山最常见表现的形式之一。而置石则是将山石作为基本材料,展开独立及附属性的园林造景设置,其体量大小皆可,在环境中布置比较分散,能依据园林造景的现实需要,统筹相关功能作用,进行山石个体美感及局部组合美感的突出,所以置石不具备完整山形。对于单块的山石来讲,其要求很高,需要以配景形式呈现,抑或以局部主景进行呈现,是特殊性较为明显的独立景观。

2生态公园山石造景设计中的技术要求

因为现代公园景观的构成趋于多元化的发展,其具体的展开需要专注于多层次方位的角度考虑,其技术性的要求及体现于,运用合理恰当的技术方式就景观艺术性做出完美的体现。

2.1首先需要就自然资源做出科学的利用:在此范畴所指的自然资源即是统筹区域内的气候以及地形和土壤、山石及动植物等资源,共同展开设计,就动植物群落和山水景色与岩石等相关自然界的资源,统一恰当的运用于景观范畴之内,更好的体现出自然的和谐美感,而非随意的进行安置搭配。

2.2尽可能的进行人文环境的考虑:此方面是就公园周边的交通情况和原有的建筑主体及人们的生活习性与材料的整体供应情况,做出详细的了解,在全面了解这类因素的形势下,在展开对于山石景观的设计。诸如交通层面的便捷能够促使景观层面的使用效率提升,而交通的拥挤则会锐减山石景观的鲜明个性。因此结合原有道路展开对交通线路的合理设计,能够自根本促使山石景观的欣赏功能。又比如不同地域名族习性,对于山石质地及材料和色彩层面的爱好禁忌各不相同,所以在展开景观设计的时候,必须就此作出理解。

2.3就使用功能需求予以满足:自山石景观的欣赏需求层面考虑,对于山石景观的设计,必须保证其各项设施良性满足大众化与人性化的要求,依据使用者性别年龄及数量职业和生活兴趣习惯等,设计出场地充盈能为多数人群使用的空间设施。同时还需进行特殊要求的考虑,如水池的辅助衬托,提升山石的观赏性同时兼顾消防作用。

2.4合理就景观材料进行选择

景观材料方面具体细分为软质材料及硬质材料两类,硬质的景观材料是指墙体、扶栏及建筑物层面所使用的缸砖及山石等,而软质的景观材料具体是指草地树木、水体及阳光细雨等。通常而言,硬质材料比较适用于市政场所,而软质材料则比较适合于大众所需要的生活化景观。故而在山石设计层面应当尽可能考虑多进行软质景观材料的辅助运用,在绿化层面尽可能的通过多种植物品种营造良好的外在姿态及景观主题色彩,达到就山石小品的遥相呼应,增强区域内的艺术氛围。

2.5经济性考虑:对于山石景观的设计需要考虑其客观经济性,首先需要考虑其花费是否合理,如材料选择尽可能选择相近区域材料,减少运输费用。其次是在空间布局上,对于空间的设计,应多提供活动观赏的场地,选择适合安排山石小品的区域进行设计,并适当借助自然景色打造,做到空间层面的拓展,强化空间的变化。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设计错误,产生资源层面的浪费,能够运用新型的假山设计计算机辅助程序展开,先进行于电脑之中模拟山石的叠放,观看假山的合成效果,促进设计更具标准化。

3生态公园山石造景的设计理念研究

3.1专注假山与置石的结合

从现实出发来讲,生态园林中所设置的假山,其体量较为自由,能够以盆景的较小形式存在,也能够以丈许高度出现。它最主要的目的即是营造良好的欣赏观赏效果,其以土石为基本材料,以自然山水作为参照,加以设计再现出人为的山水景观。而置石则是独立性的造景布置为根本,进行山石个体与组合美得体现。通常来讲假山形体大且集中,可观赏可游玩,能带给游客融入自然的感觉,而置石即是以静置欣赏为主,体小且分散。如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做好二者的协调配合,达到组合造景,使二者趋于紧密协调,蒋会直接影响到山石小品的风格与效果。笔者认为在设计中能够将大体形的假山,作为部分存在,在假山周围进行设置置石,发挥余脉作用,在格调上发挥过渡的美感,创造出趋于真实的自然环境,呈现给观者质朴野趣的感受。

3.2山石造景需同水体相匹配

山水,从古至今皆是大自然的定律及不变轨迹,山水相依,方能体现出活力与灵气。因此在现代生态公园的建设中,对于叠造山石的设计,其主山与主峰中必须有水系相伴,哪怕仅是小的激流也可。很多时候设计师均想设计大型瀑布来美观山石,但这种做法无疑不明智,因为不同区域情况不同,所处地域环境及体量与效果也各有差异。且大型瀑布在比例上若不协调,也难以体现出自然美感,对于电能资源耗费也会很大,难以正常的启用。笔者认为对于公园叠山工程的设计,需要以小型的激流涌泉作为主要形式,以涓涓溪水进行环绕,达到源头分明,彰显自然质朴的野趣。

3.3山石造景需依托花草植物的掩映相成

植物的绿色体现着蓬勃的生机感,山体因为草木的存在而生机盎然。在叠山设计的时候应当协同种植池一同设计。对于池体的大小、位置分布能够依据山体大小及植物品种来确定。以此保证山石小品建成后、花草树木同在,彰显出山清水秀的美感。另外因为植物的存在,即使叠石的水平位置不高,也能在根本上做出弥补,提升假山的视觉赏析效果。

3.4山石造景需同建筑切实结合

古有“山得亭榭而媚”之词,并非空穴来风,山石造景同建筑的一体化构建,能够使得山石如一副山水画卷呈现。在设计中对小型的建筑能够在假山中进行点缀,较大型建筑能够附绕叠石边相衬,达到古朴自然的效果,促使人工造型更具自然和谐的秩序美感。

3.5统筹地域人文设计山石造景

人们常通过山水寄情、抒情,求同人与自然的共存意境,所以在山石造景范畴必须要通过刻石及书法、文学、楹联、音乐等因素进行营造景观意蕴,使得山石构建更富思想内涵及生态厚度。促使山石小品外在视觉意境张力满足的前提下,富有更为深邃的内在韵味,彰显出浓郁的人文气息。自然在设计中,设计师必须要统筹生态公园所处地域的人文特性而展开设计,以避免因文化禁忌,而造成地域文化冲突,结果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 肖坚.园林工程假山景观施工要点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0).

[2] 林海涛.浅谈园林绿化工程中假山景观的施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4).

[3] 蒙士斋.现代园林塑石假山设计理论探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

[4] 蒙士斋,刘桂林.人工塑石假山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11,(3):104-106.

第9篇

关键词:陵园 生态景观 规划与设计

1 相关概念与问题

1.1 生态陵园的定义

生态陵园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和系统工程方法,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挖掘陵园区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构建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殡葬环境与文明和谐的殡葬文化,形成生态良胜循环的以墓葬为主要殡葬功能的公共场所,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1]

1.2 相关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⑴ 传统陵园多采用土葬的方式,出现活人与死人争空间、争土地资源的情况造成殡葬用地的严重不足,而且也与环境保护的现代文明相冲突。⑵选址布局混乱、随意性明显,许多陵园位于城市中重要的生态保护地段并损坏了城市景观的完整性。⑶陵区风格与景观多样凌乱,建筑建筑布置单一,较多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建设和保护,各种祭祀活动严重破坏周围环境。⑷在陵园的建设、销售、管理上表现出不完善、不健全,随意发展比较明显,环境、社会、生态问题比较突出。

2陵园生态景观的营造

2.1 景观总体规划

合理的选址是规划的前提,陵园地址要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同时应该考虑环境卫生的问题,不能对居民生活环境造成污染,《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管理条例》中规定:建立公墓应当选用荒山瘠地,严格禁止在耕地、林地;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区、水库及河流堤坝附近和水源保护区;铁路、公路主千线两侧等建造墓地。传统风水学中认为“坐北朝南,负阴抱阳”即陵园的最好朝向应该向南的坡地上以确保四季都可获得阳光的照射给人生机,并且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冬季又能躲避北向寒风的侵害。在地形上以山坡中间为宜,山顶种植或保留自然山林以巩固整个山体,并适当提供水源,向下能够保证排水通畅以及暴雨时的稳定,并尽量避免选择孤山或者坡度较大的地带以节约开支和破坏环境。水源充足是理想陵园选址的必要条件,清洁水源能够为陵园清洁与植物灌溉提供便利,但同时残留在骨灰中的垂金属类化合物与祭祀焚烧残留物会对土壤和水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所以选址时应首先利用山顶的森林收集涵养雨水补充水源,并尽量收集净化陵园冲刷后的中水,可以结合景观水体、小湿地等净化后进行排放。土壤上以砂质土壤为宜,保证良好的排水避免对骨灰的影响,还应选择适当的乡土树种,以常绿耐贫瘠植物为主,对山体有一定的修复和保护能力。

在布局上应注意结合地形有1-2条主要的轴线作为引导,纪念性强的目的应当采取对称式布局以突出严肃规则的秩序。也可以将园区分划成各个主题的小园,各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可将各种艺术风格分布在各个主体园中以避免混乱,同时结合通过园路的串联,彼此间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道路布局上通过主干道、次干道和三级道路为主,在具体功能分区规划上应结合各部分功能确定其内部的用地结构与配套设施,使各个功能分区既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又能有机的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比较全面陵园的功能分区包括入口广场区、服务区、林带隔离区、纪念区、办公管理区、墓葬区,每个陵园还可根据自身条件的不同设置或增加其它功能区。入口广场区是重要的人流集散地,应该设置合理的停车位, 广场及车位铺地以透水性铺装为主,考虑人流与车流分离并设置向来园者展示园区文化和服务信息的场所,包括园区位置,园区地形图和游览信息简介等。植物配置上以主题来营造绿化风格,如要体现出庄严、肃穆的气氛,就选用常绿草坪和松柏类常绿乔灌木,并适当结合休闲绿地设置小游园,给人们休憩提供场地。此外还应该结合服务区设置业务用房主要有接待室、洽淡室、休息室、公共厕所、综合服务站、展览室等,主要任务是为殡葬活动者办理业务。林带隔离区为陵园的边界线,一般都以密林或疏林的形成设立林带隔离区,以绿色屏障起到防护作用,并稳固水土,改善陵园的小气候环境,树种主要选用当地的优势树种,搭配种植一些具季节性和观赏性质的树种以丰富陵园景观。办公区应设置包括办公室、财务、后勤、保卫等工作,不对外开放,占地面积小应布局在较隐蔽的区域,周围可结合植物水景观进行围合处理。纪念区中教育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多以纪念性建筑,纪念性景墙,纪念性雕塑,纪念性石碑等为主,景观设计中应突出主题,材料选用上以地域性天然材料如石材、木材等为主,也可选用废弃物艺术加工或可循环高科技再合成。空间设计上可以增加层次感,将人为聚集活动区域与安静休息、瞻仰、冥想区域结合。墓区是陵园中面积最大的区域也是核心,在陵园中位置最佳,风水最好,在墓区中各个区都有独立的步道相连因地制宜,应根据墓群的风格选择适当的景观设计,目前陵园逐渐向花园靠拢,除了传统的松柏等常青树种,各种色彩缤纷的花木也被引种到园区中,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给人轻松、舒适、绿色的小环境缅怀亲人。植物景观设计上首先要做到主题明确,确定要通过植物景观表现什么样的主题,其次是乡土化原则,墓园的植物选择以本土树种为主,本土植被具有适应本地气候,易于成活,适应性强,耐贫痔等优点。再次是多样性原则,陵园的定位是城市现代陵园,应当通过完善生态多样性的途径来解决景观多样性的问题,尤其是利用植物多样性来丰富陵园景观。同时最后应具有可识别性原则,陵园内有不同大小规格的墓地,不同墓地景观个性应当不同并且结构与功能也应结合不同人群的需要。可通过乔木、花灌草等特色天然植物的景观特性来完成其易于识别的特性,有的应选择宗教植物。

3 结语

关于陵园景观规划应当以生态为先,在规划上注重阳光、风、水等因素的最佳,如利用地形与植物多进行雨水收集、净化与景观利用,并且文化上多结合宗教、传统、风水为一体,使陵园拥有艺术性、包容性、生态性于一体。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