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西医结合门诊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28 00:14: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西医结合门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西医结合门诊

第1篇

走进河南省肿瘤医院,可以看到门诊大楼南侧有一幢整洁的5层楼,这是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楼。大楼横匾上“河南省肿瘤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赫然在目。这是新近经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审核批准,依托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成立的我省唯一的由中西医结合诊治恶性肿瘤的权威机构。大厅内一排红色的大字“传承中医药学精华,汲取现代科学文明,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发掘肿瘤治疗新方法”显得格外醒目。相信肿瘤病人置身其中,他们战胜癌症的勇气和信心一定会骤然大增,恐癌心理会大大减轻。

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拥有一流的技术力量,高超的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技术,先进的医疗设备和综合治疗手段,在中西医结合诊治恶性肿瘤方面,处于省内领先地位。

现有开放性床位160张。每年收治住院病人2000余人次,年门诊量6000人次,是目前国内所有医疗单位中床位最多、门诊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中西医结合诊治肿瘤科室。近年来,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在杨峰主任的带领下,秉承“团结、奉献、探索、创新”的精神,突出中西医结合特色,在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赢得了省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2007年,荣获“全国综合(专科)医院中西医结合示范科室”。

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技术力量雄厚,人才济济,现有医护专业技术人员63人。19名医师中,硕士以上学历13名,博士2名,在读博士2名,高级职称11名,中级职称13名,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占2/3,西医占1/3。科室大多数医师具有10~20年中西医结合诊治经验,基础理论扎实,能熟练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和方法治疗肿瘤内科疾病。现在全科室医务人员,在主任杨峰的带领下,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学习西医,医师的水平均已达到西医治疗规范、中医治疗辨证准确、能融合中西医的肿瘤专科医师水平。

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在中晚期肿瘤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在化疗、生物治疗的基础上,再结合中药、针灸、穴位贴敷、中药抗癌食疗等方法实施治疗,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

目前开展的中西医结合诊疗项目有: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抗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晚期肿瘤的治疗;不耐常规化疗肿瘤的治疗;抗肿瘤复发转移的治疗;年老体弱患者的治疗;化疗无效病人的治疗;中西医结合延长术后放化疗无病进展期的治疗;中医药非药物疗法(包括穴位注射、耳穴贴敷、放血疗法等);癌前病变治疗等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在国内也享有较高知名度。

近年来科室以提高疗效为目的、以探索中西医各疗法综合运用作为主攻方向,在专科水平上突出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和特点,形成了“一个基本,五个坚持,两个突出”的治疗特点。“一个基本”,即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五个坚持”,即坚持规范化基础上的个体化原则,坚持杀灭肿瘤与调动机体抗癌能力相结合原则,坚持综合治疗中西并重原则,无毒或微毒原则,定期评价及经济有效原则。“两个突出”,即突出中医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突出在不耐常规放化疗病人及传统放化疗无效病人的治疗优势。全科人员一直在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为提高临床疗效而努力。经过反复验证,已初步总结出中晚期恶性肿瘤治疗及癌症抗复发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无毒抗癌多元综合疗法”。该疗法以人为本,以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为目的,在无毒或微毒的框架内,实施科学综合放化疗、生物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诱导分化疗法、激素疗法、中医中药治疗、营养疗法及中药食疗等治疗方法,根据不同个体、不同病种及疾病分期,科学制定治疗方案。其不同于传统的以损害正常细胞、牺牲体质为代价的攻击性疗法,重在调动机体自身抗癌能力。重视各疗法之间优势互补,增效减毒,力求使病人达到长期稳定。并以其微毒、可长期应用的疗法特点,使癌症抗复发治疗可行有效。经全科反复研究验证、不断完善,已在胃癌、食管癌、大肠癌、胆管癌、肺癌、卵巢癌、子宫癌、恶性淋巴瘤等病种方面,取得较好疗效。该疗法为年老体弱、有较严重合并症、反复治疗体质虚弱、不耐常规化疗及放化疗无效病人找到一条延长生命之路。已使不少无望长期存活的病人,在经过抗复发转移治疗后,迈过了5年大关,并得到了省内外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全省慕名来中西医结合科求治的癌症病人逐年增加。

科室不断强化质量管理,做到了千方百计提高医疗质量,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和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这种高质量的服务,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赞誉。

杨峰主任告诉记者,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特有的肿瘤综合治疗医学模式,特别是对于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其效果优于单纯化疗或单纯的中医治疗。使病人生存时间更长,生活质量高。中西医结合代表了整体医学和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国对癌症治疗做出较大贡献和最具希望的领域。河南省肿瘤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在我科成立,是对我科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水平的肯定和信任,也使我们感到肩上的压力和责任重大。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全体医护人员决不辜负全省人民和上级领导的期望,团结奋进,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努力发掘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新方法、新路子,为千万个癌症患者的家庭重新找回幸福而贡献出我们全部的力量。

第2篇

皮肤科

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创建于1929年,在国内外均享有较高的声誉。2008年,该科室全年门诊量超过100万人次,单科年门诊量位居世界第一。在该科室收治的患者中,大约有60%的患者来自外省市,港、澳、台地区及其他国家。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擅长诊治各种疑难复杂性皮肤疾病,下设有结缔组织病门诊、遗传性皮肤病门诊、化妆品皮炎门诊、银屑病门诊、白癜风门诊、光感性皮肤病门诊、异位性皮炎门诊、真菌病门诊、脱发门诊等10余个专科门诊。该科室每周均开设4~5次大型专家门诊,平均每天有9位专家同时出诊,既提高了医疗质量,又满足了全国各地皮肤病患者的就诊需求。此外,该科室每周均进行一次疑难病例讨论会及临床病例会诊活动,以便及时解决门诊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目前,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共开放病床33张,拥有工作人员100余人,其中拥有正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10名,副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17名,主治医师14名,住院医师20名,实验室技术人员22名,门诊及病房护士20余名。

徐金华医生简介:

徐金华医生现为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理事。徐金华主任1985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此后一直在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从事过敏性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过敏性皮肤病及各种性病,尤其在诊治慢性荨麻疹等方面有极深的造诣。近年来,徐金华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曾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

项蕾红医生简介:

项蕾红医生现为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青年委员、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痤疮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医学美容学会委员、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项蕾红主任1992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曾先后在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进修,擅长诊治白癜风、黄褐斑、痤疮、面部皮炎、湿疹等疾病。近年来,项蕾红主任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教委、上海市科委及中华医学会的科研项目,曾荣获上海市科技成果奖、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及上海市优秀发明奖等多种奖项。

中西医结合科

上海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成立于1954年,是上海市成立最早的中医科室之一。目前,该科室拥有在职员工近40名,其中有高级职称的人员19名,硕士生导师7名,博士生导师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上海市名老中医2名。上海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下设有门诊、中西医结合病房、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中西医结合延缓衰老中心、治未病中心、中西医结合内科、肿瘤科、针灸科、推拿科等亚级科室,拥有中西医结合肺病专业、中西医结合老年及代谢病专业、中西医结合激素使用与撤减专业、中西医结合老年心胸内科专业、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中西医结合脑与脊髓疾病专业、中西医结合泌尿系统疾病专业、传统中医专业、中医外科专业、中医妇科专业及中医针推专业等10余个专业分科。上海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在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呼吸系统常见病、炎症性疾病、衰老与老年病、代谢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肿瘤等方面颇具特色,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

沈自尹医生简介:

沈自尹医生现为上海华山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教研室主任、脏象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协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全国中西医结合虚症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药审评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评议委员、卫生部中药审评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沈自尹院士于上世纪50年代率先对中医称为“命门之火”的肾阳进行研究,既从临床上证明中医的“证”是科学的、客观存在的,又用科学的语言阐明了“肾阳虚”的本质,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隐性阿狄森氏病、哮喘、慢性气管炎的治疗当中,大大提高了此类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近年来,沈自尹院士多次应邀赴日本、香港、澳洲进行讲学,并出席国际性学术会议,曾荣获全国医学卫生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卫生部科技成果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种奖项。

陈剑秋医生简介:

陈剑秋医生现为上海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中医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病与虚证专业委员会委员。陈剑秋主任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擅长诊治糖尿病、风湿病及乳腺疾病,尤其在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风湿病(红斑狼疮、类风湿等)等方面有极深的造诣。

神经外科

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成立于1953年,是我国南方地区建立最早的神经外科科室。经过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共同努力,该科室的医疗水平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该科室拥有正教授11名,副教授12名,博士生导师8名,主治医师22名,设有病床600余张,现代化专业手术室25间,拥有包括术中核磁共振导航系统、Cyberknife、伽玛刀、激光刀、细胞刀、超声刀、脑内窥镜、PET/CT、颅内压监护仪、3D血管造影机、神经导航系统、计算机虚拟现实手术计划系统等国际一流的硬件设施。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擅长诊治脑血管性疾病、脑脊髓肿瘤及颅脑创伤等各种神经外科疾病,年手术量高达2500余例。

周良辅医生简介:

周良辅医生现为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华山神经外科(集团)研究所所长、WHO神经研究和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副主委、上海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卫生局专家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神经外科联合会委员、亚太神经外科协会执行委员、亚太颅底外科协会执行委员。周良辅院士196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85年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院神经外科、Mayo Clinic(梅奥诊所)及UCLA神经科学习考察。多年来,周良辅院士一直从事显微外科、颅底外科、神经导航外科、内镜外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及细胞分子神经外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在脑动脉瘤、颅内及脊髓肿瘤等多种神经外科疾病的诊疗方面有极深的造诣,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杰出外科医生奖、上海市医学荣誉奖、中国医师奖等多种奖项。

黄峰平医生简介:

黄峰平医生现为上海华山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神经外科(集团)医院副院长、上海神经外科(集团)研究所副所长、中华医学会上海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青年医师专家协会常务理事、国际神经科学协会会员、美国神经外科学会会员。黄峰平院长1990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2000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神经外科博士后学位,他擅长诊治脑肿瘤、脊髓血管性疾病及各种颅脑疾病。近年来,黄峰平院长主持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基金”、“上海市卫生系统百人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卫生部吴阶平医学奖等多种奖项。

手外科

上海华山医院手外科成立于1960年,由我国骨科学创始人、著名骨科专家李鸿儒教授、杨东岳教授创办,在国内外均享有较高的声誉。1966年,该科室首创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技术,并于1985年成功设计出两套供血系统及新的血循危象分类与处理系统,大大提高了足趾移植的成活率(成活率高达98%)。1992年,该科室获得卫生部批准,建立了手功能重建实验室及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1995年,该科室被评为上海市领先学科、211工程重点学科及国家教委重点学科,2003年被指定为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国际手外科协会培训中心及国际AO协会手外科培训中心。目前,上海华山医院手外科现有正教授13名,副教授9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2名,各类技术人员5名。近年来,该科室作为华山医院的特色特室之一,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患者前来就诊,同时也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赞誉。

顾玉东医生简介:

顾玉东医生现为上海华山医院手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卫生部手功能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会常务委员。顾玉东院士1961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此后一直在上海华山医院从事手外科、显微外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各种手外伤疾病的诊治,曾荣获“白求恩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项殊荣,被誉为我国医学界的楷模。

第3篇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

慢性盆腔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痛经、月经不调等。该病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而致[1],对妇女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目前西医临床治疗无特异疗法,临床疗效不显著。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7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作比较,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两组94例门诊患者中,年龄23~55岁,平均年龄36.7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3.6年,已婚妇女81例,占86.2%。临床分型:轻度18例(19.1%),中度47例(50.0%),重度29例(30.9%)。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以及临床分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为下腹部坠胀疼痛,痛连腰骶,易疲劳,劳累时复发加重,并伴有月经不调,白带增多等。子宫多后位,且有触压痛,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宫体一侧或双侧附件增厚压痛,甚至可触及条索状增厚物或炎性包块。B超检查显示输卵管增粗,输卵管附件区可探及炎性包块。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头孢唑啉2.0g,替硝唑0.5g,氧氟沙星0.2g,静脉滴注,2次/d,7d为1个疗程。临床症状较重者给予头孢曲松钠2.0g加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2次/d,疗程为7d。观察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方治疗,方剂包括:败酱草、蒲公英各30 g,红藤、当归、丹参各20g、桃仁、夏枯草、赤芍各15 g。诸药加水1000 mL,上火煎药浓缩,得药液200 mL,每日100 mL分早晚各1次灌肠,同时将药渣用无菌纱布包裹热敷于下腹部,10d为1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B超检查子宫附件无异常,子宫及附件无压痛,盆腔炎性包块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B超检查子宫附件未见异常。有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B超检查包块明显缩小;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未见改变,妇科检查局部病变如故,甚至有所加重,B超检查包块仍存在。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如表1所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显著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的70.2%,两组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5,P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注: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5,P

3 讨论

目前临床西医多采用单纯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但由于此病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盆腔组织增厚,包裹形成包块导致局部循环障碍,而长期反复使用抗生素产生的耐药性、副作用等给治疗带来困难[2],易发生二次感染,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因此,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是一种 有效的治疗方法。

慢性盆腔炎属中医“少腹痛”、“瘕”、“带下”等范畴,其病因病机是由于湿热毒邪乘虚而入与气血相结,蕴积胞宫、胞络,湿热阻滞,影响气血运行,积结成瘀,致下腹部疼痛或压痛[3]。炎症形成或盆腔充血,血瘀气滞,瘀阻胞宫,冲任受损,则月经失调。湿热下注,则白带增多[4]。中医治疗当以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健脾益肾为目的。本研究中自拟中药方剂中,红藤、败酱草、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瘀,凉血消痈、抗菌抗病毒之功效,赤芍散瘀消、 行滞止痛,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药理研究发现,桃仁尚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等诸多作用[5],当归、丹参补血活血,祛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消滞化瘀之功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95.7%,这一研究结果与文献[6]报道结果一致,且疗程短、治疗简便、经济,不良

反应少,因此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任喜英.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56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0,16(10):37-38.

[2]任晓静.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5):46.

[3]黄银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120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9):567-568.

[4]曾祥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96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8(8):170-171.

第4篇

关键词:骨性膝关节;中西医结合;临床效果

骨性关节炎在临床上发病较高,属于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等为首发症状,患者发病时主要以:膝关节痛等为主。这种疾病诱因较多,机制复杂,且女性发病要高于男性。目前,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并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传统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患者长期效果不好,且患者需要长期用药并发症较多。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中西医结合在骨性关节炎治疗中使用广泛,并且效果较好[1]。为了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性膝关节的临床效果。对2012年l月~2014年4月我门诊治疗的66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门诊治疗的66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按照治疗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本次调研中有男33例,女33例,患者年龄在39~84岁,平均年龄为(49.1±1.6)岁。患者来我门诊后,立即对患者进行相关检查,患者得到确诊均符合手术相关标准,患者入院前都有使用药物史,患者没有甲状腺等其他疾病。见表1。

1.2方法患者到我门诊后,医护人员立即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必要时对患者进行一些常规辅助检查,如:心率、血压等,根据患者检查结果及其临床症状等制定不同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根据患者情况给患者注射透明质酸钠(上海谱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射前让患者保持仰卧姿势,并在患者膝下垫一枕头,将髌骨外上缘选做穿刺点,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消毒后采用12号针头进行穿刺,然后注射透明质酸钠。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方法见对照组。中医药单具体如下:黄芪 35g、熟地黄 35g、威灵仙 20g、乌药10g、白芥子15g、制川乌15g、麻黄5g、白芍20g、鹿角胶20g、川牛膝 15g、桂枝 15g、甘草 5g等,患者1剂/d,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增减药物[2]。

1.3 疗效标准完全恢复:患者疼痛、活动不便等症状完全消失,生活能够自理。部分恢复:患者疼痛等症状得到改善,患者可以简单运动。未回复:患者疼痛、活动困难等临床症状没有变化甚至有加重迹象。

1.4统计学处理方法实验中,对患者治疗时的数据进行搜集,利用SPSS16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χ2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

2结果

本次调研中,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优于对照组(75.6%);实验组对我院治疗满意度为94(31/33)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住院天数为(12.8±6.7)d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膝关节骨关节炎在临床比较常见,这种疾病日常诱因较多,患者发病没有规律性。从大的角度来说:这种疾病属于人体关节老化引起。患者发病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活动不灵活等,患者通过X射线等检查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看见其关节间隙变窄甚至骨小梁有断裂迹象。

目前,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治疗方法较多,常见的有: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等。从西医角度来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能和患者肥胖、体重等关系密切,造成患者膝关节承受较大压力,且在中老年人中发病较高。采用西医治疗能够帮助患者舒经通络、活血止痛,有效的缓解肿胀、疼痛、活动困难等症状。但是,这种治疗方法长期效果不好,并发症较多[3]。

而从中医角度来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于"痹症"等范畴,这种疾病主要由于人体肝肾亏虚、筋失所养等造成人体气机阻滞、经络不通。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等为主。临床上,采用中医治疗效果显著,药物中黄芪、熟地黄等药物具有养血补气之功能;而乌药则能够帮助患者理气疏肝等。治疗时,诸药共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病情。临床上,将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4]。本次调研中,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优于对照组(75.6%);实验组对我院治疗满意度为94(31/33)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住院天数为(12.8±6.7)d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性膝关节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渝松,马善治,郭亮,等.中医综合治疗优化方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50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1):5-8.

[2]陈大伟,张方建,白书臣,等.中医外治三联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6 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2,53(5):399-332.

第5篇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西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8例患者均为2006年1月至2007年7月门诊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如下条件:①有上腹部疼痛或不适、腹胀、早饱、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以胃为主的症状群,至少持续4周或在12个月中累计超过12周;②内镜检查:排除消化性溃疡、胃癌、糜烂、返流性食管炎等器质性疾病;③实验室、X线、彩超等检查除外肝、胆、胰、肠道等器质性疾病;④除外糖尿病、肾功衰竭、精神病等全身性疾病。所有患者均采用信封抽取法随机分成2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54例,其中男36例,女18例,年龄14~68岁,平均42岁;对照组54例,两组病例临床情况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治疗,胃食管返流型、溃疡样消化不良应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动力障碍样消化不良、伴胃十二指肠返流的FD患者应用胃肠动力药,胆汁返流严重者加用胆盐吸附剂。餐后症状明显酌情合用黏膜保护剂,对神经功能失调者酌情配合神经调节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同时应用中成药或中药颗粒剂(广州一方),根据临床症状辨证论治:①肝胃气滞型:治法疏肝行气和胃止痛,中成药胃痛丸(湖南省回春堂)或气滞胃痛冲剂(辽宁本溪三药)或中药方剂:柴胡、川芎、香附、白芍、枳壳、甘草、青皮、陈皮、藿香、苏梗、吴茱萸、佛手;②胃气雍滞:治法理气和胃止痛,方剂:香附、苏叶、陈皮、甘草。伤食所致加焦三仙、焦槟榔、半夏、厚朴;暑湿伤困加藿香、佩兰;③脾胃虚寒:治法温中健脾,中成药野苏胶囊(江西杏林)或方剂:黄芪、白芍、桂芝、炙甘草、吴茱萸、陈皮、半夏、茯苓、砂仁、附子、肉桂。③瘀血阻滞: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方剂:蒲黄、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赤芍。若恶心、呕吐明显者加半夏、竹茹;若因气滞而致血瘀,气滞仍明显时,宜加理气之品;④胃阴不足:治法养胃育阴清肝泻火。方药:沙参、麦冬、冰糖、生地、玉竹、石斛、芍药、甘草、黄连、吴茱萸、太子参。中药方剂用法:1剂/d(每味药1袋充分混匀),分2次冲服。

1.3 疗效判定标准 4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随诊或电话随访,症状全部消失判定为痊愈;症状大部分减轻或消失判定为有效;症状大部分未减轻判定为无效。

2 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54例,治愈40例,有效51例,无效3例。对照组54例治愈40例,有效46例,无效8例。经χ2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消化不良(dyspepsia)是内科门诊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占消化门诊量的40%以上,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无特异器质性病因或用器质性病因不能解释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并且不是IBS,以往称之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1,2]。病因不清,与胃幽门及十二指肠运动异常、胃酸、幽门螺杆菌感染、内脏感受性过强等因素有关。普通人群1年内发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比例可达20%~30%左右,症状复杂、多变,单纯西药治疗疗效差,症状迁延不愈导致患者到处就医花费大量医药资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效果理想。中药颗粒剂较传统汤剂药效更佳,服用方便,患者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疗效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因幽门括约肌功能出现紊乱而导致患者胆汁、十二指肠内容物或碱性肠液等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水肿、炎症、充血、糜烂或萎缩等病变,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特殊类型,疾病易反复难以治愈[1]。目前临床治疗多采用胃动力药、制酸药及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进行协同治疗,但单纯西药治疗疗效欠佳,患者复发率较高[2]。本研究对我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临床诊断 患者临床症状均符合《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关于反流性胃炎的诊断标准[3],中医辩证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且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胀痛、腹胀或痞满、嗳气、口苦及恶心、泛酸等症状。

1.1.2 纳入标准 选取我院住院部和门诊部2011年2月――2012年1月收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共114例,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49例,患者年龄均在16-68岁,病程均为3个月-8年,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7例,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5.66±3.85)岁,平均病程为(2.22±0.56)年;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6.21±3.54)岁,平均病程为(2.41±0.7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较性。

1.1.3 排除标准 患者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造血系统或全身系统疾病患者;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药物过敏史患者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西药治疗,即吗丁啉10mg/次,3次/d,饭前30min温水送服,法莫替丁片20mg/次,2次/d,早晚温水送服。观察组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组方治疗,方选疏肝和胃汤加减,主方药物组成为柴胡(12g)、木香(10g)、枳实(12g)、白芍(18g)、白术(15g)、黄连(6g)、茱萸(3g)、郁金(15g)、半夏(15g)、厚朴(9g)、炙甘草(5g)等,根据患者病情随症加减。两组均治疗28d。

1.3 疗效判定 临床疗效判断依据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基本恢复正常,幽门无胆汁返流等;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炎症明显减轻,胆汁返流明显减少等;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胃镜复查显示胃黏膜炎症有所减轻,胆汁返流有所减少等;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炎症及胆汁返流无改善。临床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软件处理,各组指标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进行t检验;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值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痊愈19例,显效22例,有效12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2.98%,明显高于对照组(77.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所有患者均进行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复况。其中对照组复发12例,复发率为21.05%,观察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5.26%,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又叫碱性反流性胃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5]。BRG在中医中属于“胃脘痛”、“痞满症”及“嘈杂”、“吐酸”等范畴,其病位在胃,病因在胆,因为胆汁返流入胃,使胃部黏膜受到不良刺激,损伤胃黏膜屏障功能所致,目前临床多联合胃动力药、制酸药及胃黏膜保护剂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停药后患者复发率较高,不利于其恢复和治疗[6]

本研究对我院住院部和门诊部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其中西药吗丁啉和法莫替丁可促进胃排空,加快胃及十二指肠等蠕动,并能有效防止胆汁返流,可较快发挥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症状;中药组方疏肝利胆、调畅气机,使肝胆疏泄正常,胃气和降,恢复胆道通降功能,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且半年随访后复发率低。其中柴胡、木香疏肝理气止痛,厚朴、枳实行气除满,白芍柔肝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方药协同共奏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之功效,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治疗后复发率低,值的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兆榜.中西医桔合洽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2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0,16(5):53.

[2] 薛萍.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96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2):238.

[3] 张少华.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80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18):102.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25.

第7篇

目的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安排进行调整,并进行调查研究其合理性,以便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方法选择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参加实习的2009、2010级学生共95名学生。2009级实纲按旧计划,2010级实纲按新计划。实习结束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计划实施合理性,结合毕业考核成绩分析两组差异。结果两组同学的毕业考核成绩中总成绩、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经分析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提高专业能力和实习安排合理方面,2010级的同学认为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安排更合理,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习医院总体满意度、基地设施及安全管理、管理制度、指导老师教学效果方面两个年级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的方案的实习安排较合理,新增的实习医院在管理、实习基础设施及指导老师的安排方面也基本可以满足同学们的需要,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

关键词:

中西医临床医学;实习方案;问卷调查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适应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中医学专业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一个新专业,它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长期实行的一项工作方针,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从2007年招生,从当前实际出发,着重培养临床实用人才,面向基层培养中西医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以“中医与西医并重、能力与素质协调、人文与科学兼顾、医德与医术相长”为专业教育特色。本专业截止2014年有四届学生完成全部培养计划,第一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6.2%,从事医疗技术职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88.9%,基本完成培养目标。调查研究前四届实习生实习情况后,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实习基地少、中医专科特色实践少、学生自主选择机会少等。针对实习安排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安排进行了调整,并进行调查研究其合理性,以便不断优化实习方案,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临床人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参加实习的2009、2010级学生共95名学生。其中2009级32名,2010级63名。两组学生年龄、性别、入学成绩及前期基础课成绩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009级实纲按旧计划,2010级实纲按新计划。

1.2研究方法对2009级的学生应用原有的实习方案,其资料作为空白对照。对2010级的学生实施新的实习方案。原方案:实习时间共52周,中医门诊6周,中西医内科病房18周;西医内科14周,外科4周,妇产科3周,儿科3周,传染科2周;选科2周(急诊科,皮肤科,影像科,心电图。)新方案:实习时间共52周,中西医综合科12周,中西结合内科8周,中西医结合妇科4周,中西医结合儿科4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4周,针灸科4周,西医内科4周,西医外科4周,传染科2周,急诊科2周,选科4周(影像科,心电图,其他)。实习结束后收集学生对实习中遇到的困难、专业轮科安排、实习基地条件等进行反馈,提出建议等。评价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实习学生参与调查。结合毕业考核成绩分析两组差异。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ANOVA分析。

2结果

2.1毕业考核成绩比较两组同学的毕业考核成绩中总成绩、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经分析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

2.2问卷调查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提高专业能力和实习安排合理方面,2010级的同学认为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安排更合理,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习医院总体满意度、基地设施及安全管理、管理制度、指导老师教学效果方面两个年级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各高校虽有开展中西医结合专业,但培养模式各有不同,加上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中医和西医是在两种异质的文化土壤和社会背景中发生发展起来的科学,属于典型的不可通约的理论框架,培养绝非简单的将知识相加。中西医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与疾病,但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很大差异[1]。因此目前在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面强调“中西医并重,相互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中医、西医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更好地应用中西医两套知识及技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国内各高校对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培养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模式,根据各自的优势及特点有“两个基础,一个临床”模式,也有“两个基础,两个临床”模式,在实习的安排方面也各有特点,如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和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附属医院为主的优质临床教学资源已相对紧缺,因此有的院校[2]利用设计模型求解的错位生成算法,在确定附属医院对实习生的最大容纳量后用该算法制订实习轮转安排表,使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有的院校[3]根据教育部、卫生部新近下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院针对实习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比如医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工作中擅离职守、缺乏锻炼机会、心理问题等,积极开展对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及管理工作的改革,加强学生入科前思想教育及技能培训,优化实习轮转安排,增加了康复科、社区卫生中心、老年病科、肿瘤科等科室的轮转,并在实习期间有3~4周机动时间供学生考研复习。总结各院校对中西医临床专业培养的安排,大都结合培养目标以及各院校实际情况,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规范学生的实习行为,全面提高实习质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理论联系实际,获得实际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工作作风和敬业创业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习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毕业生走向社会和上岗前提高全面素质的必经阶段。在实习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解决临床问题相联系,培养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毕业后向合格医师成长奠定基础。在调查研究前两届实习生实习情况后,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第一,由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新专业,而我校是以西医教学为主的综合医学院校,因此实习基地以西医教学基地为主。前两届实习生的实习基地较局限,以目前广州医科大学三间附属三甲医院为主。第二,由于实习基地的限制,实习轮科安排以西医科室为主,中医科室轮转时间上虽然没有减少,但中医科室以门诊为主,一些如骨伤、康复、妇科、儿科的中医特色不明显。第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机会不大,大多数时间已经按规定排满,而有的学生如果对某个专科感兴趣,希望将来朝某个专科方向发展,选择在相关科室轮转的时间自主性不大。随着近几年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的不断发展,拓展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山中医院等几间以中西医并重的实习基地,结合以上实习安排中出现的不足,对实习方案进行了一些改革,突出“临床实用型”目标,从融合中西医并重理念、拓展实习基地、强化专科技能、提倡因材施教等方面优化实习方案,并推行建立实习生档案,尝试进行实习后调查追踪机制,分析实习改革结果,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提高实习生整体素质。具体措施如下:

①融合中西医并重理念:由于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师资优势特点,培养方案中按照“两个基础,两个临床”进行教学,即中医基础、中医临床、西医基础、西医临床等分别由学校附属临床学院的中医教师和西医教师进行授课,在原实习方案中的具体安排也是按照中医临床和西医临床进行轮转实习。只有在中西医结合病区实习生才可以体会到中西医融合的理念。虽然中医、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实际临床中取长补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故两套理论如何互补融合是优化实习方案的一个重点,新方案中增加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妇科、儿科的实习安排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合中西医并重的理念。

②拓展实习基地:由于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为新专业,所以前两届招生人数每届为30人,实习基地为学校附属的医院。而附属医院均为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所以学生的中医技能实习机会少,不全面。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和专业依附学科的发展,我们拓展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山中医院等几间以中西医并重的实习基地。给学生选择锻炼的机会更多,更有利于培养“实用型”综合人才。

③强化专科技能:原实习方案中除中医、西医,内、外、妇、儿外,急诊、皮肤为选科,又根据目前临床中对医师急诊技能的要求,以及部分专科如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针灸科的发展较好,市场需求大的现实,在新实习方案中增加了专科实习的时间,如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针灸科实习时间各为4周,急诊为必选科室,时间2周。这样的调整有助于增加专科技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符合实际临床需求。

④提倡因材施教:每位实习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临床技能以外,均有自身的发展需求,因此在新方案中西医综合科室、中西医内科、西医外科等科室轮转中,设定了总的时间,具体的专科轮转时间可由学生选择,如中西医结合内科总实习时间为8周,在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中西医结合呼吸科、中西医结合肾病科、中西医结合消化科和中西医结合血液科等科室中选择2个,每个科室4周。这个情况可以根据实习基地医院的实际情况,如可选择基地医院的重点专科科室,也可结合学生的实际兴趣进行选择。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也充分利用了优势资源,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学到更实用的知识,也为学生今后专业兴趣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果显示两个年级在毕业成绩上没有明显差异,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010级同学对新的实习安排、对专业能力的提高方面比较满意,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新方案的实习安排较合理,新增的实习医院在管理、实习基础设施及指导老师的安排方面也基本可以满足同学们的需要。另外,同学们也提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如在实习期间加强师生互动,增加动手能力;实习讲课增加实用性内容;实习安排上对重要科室可以适当增加实习时间等等。结合培养目标,通过与同学们以及实习基地老师的沟通,我们会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提高实习生整体素质和动手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临床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宁,李文剐.用比较的观点看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J].北京中医,2004,23(6):365-367.

[2]郭煜,孙思文,朱晓霞.基于目标规划的临床实习轮转安排优化设计[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6):669-671.

第8篇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结合;临床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脱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挤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脊髓、马尾神经所致,其标志性特征:腰痛伴有下肢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是骨伤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的多发年龄为20~50岁之间,而且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的部位多见于L4-5,L5~S1椎间盘,L3-4少见,易复发。笔者于2008年1月~2010年10月对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法:骨盆牵引、手法按摩复位、静脉脱水及物理疗法等的治疗进行临床调查分析,现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收治的100例患者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最小的为l7岁,最大的为72岁,平均年龄在29.2岁。; 病程最短的半个月,最长的有10年,平均病程为5年,患者全部经C T检查证实其中L3-4突出者有12例,L4-5突出者有59例,L5~S1突出者有29例,其中合并L3-4,L4-5突出者有8例,合并L4-5,L5~S1突出者有11例.

1.2治疗方法

1.2.1骨盆牵引:让患者在牵引床上处于仰卧位,腰大肌放松,用两个牵引套分别固定在胸部和骨盆,两者进行对抗牵引。牵引中可以使患者感到疼痛减轻,有舒适感,每天牵引两次,每次约1小时,牵引完成之后患者卧床休息15分钟;牵引的力度从患者体重的20%开始,逐步增加,每次增加量最好不要超过5kg,一个月为一疗程。牵引时间和牵引力度可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而调整,以达到最好效果。

1.2.2中药热敷:中药热敷是现代临床医学中较常用的缓解、治疗局部疼痛的方法,在牵引治疗完成后即可对患者进行中药热敷治疗,将舒筋活洛的药物包好装于布袋中,放入锅内,同时添加水1000mL,米醋500mL和白酒100mL,蒸热后敷于腰腿等患处,每次约25~30min,每天1~2次,每付药物可以连续使用3天,需要连续用药三周。热敷后,要及时添加衣物,以免刚经过热敷的患处突然受凉,加重病情。

1.2.3推拿按摩:患者俯卧,医生通过推拿按摩患者的背腰以及疼痛的下肢,为患者疏通经络,缓解疼痛,减轻病症。医生使用各种推拿手法使患者的体内经络通畅,从根本上达到治疗疼痛痹症的效果,找准患者疼痛穴位,用恰当的力度和手法进行推拿。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揉法、滚法、牵拉法、后伸扳腿法、侧扳旋转复位法。

1.2.4静脉注射给药:对于急性期的患者使用脱水疗法,即20%的甘露醇250mL加地塞米松10mg,5%的葡萄糖250mL加七叶皂苷钠15mg进行静脉注射给药,连续用药3-5天。另外加上口服消炎药,连用1周。

1.2.5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制定的,治愈为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够恢复正常的工作;好转为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得到改善;未愈为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的。

2结果

在经过一系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后随访一年,52例优,31例良,14例可,3例差,总的有效率为97%。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脊柱内外平衡失调,致使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刺激、压迫神经根脊髓和马尾神经,引起神经根出现有充血,水肿,渗出,炎症变化和粘连等无菌性炎性反应。针对这一发病机制,治疗的出发点就是减轻 或者消除椎间盘对神经根的机械刺激和压迫,促进炎性反应消退、炎性介质的吸收。中医上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痹证”的范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多是由于伤劳性损伤所致的经络血脉受损瘀血凝滞不通,加之以外感风寒湿邪致使疾病发生。

牵引治疗中利用牵引力使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已偏斜或者移位的关节得到拉伸,在正确的姿势下逐渐恢复原位中,不再压迫神经,从根本上解除病根。中药热敷可以直达病处,将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施用于患处,散寒通络,减轻痹痛,而且通过温度的刺激引起患处血管扩张,促进血液、淋巴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消除或减轻神经根的水肿、炎症反应。加之手法推拿按摩的作用,更易解除肌肉痉挛,机体恢复。西药可以疗法可以迅速消除水肿、缓解肌肉痉挛,减少软组织粘连。

总而言之,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既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又可以在门诊治疗,且能降低费用,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患者都容易接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志民,叶艳军.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9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8),981

[2]张彦军,李盛华,杨志华.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3例[J].甘肃中医,2010,23(11),32~33

第9篇

关键词 临床 中西结合 治疗 银屑病 研究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179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1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sonasis and clinical treatment.Methods:18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group:oral away,western medicine group:silver particles damage of the oral,A capsule combining traditional medicine group and western medicine group,usage is the same.The drugs The share of traditional,curative effect quickly,no significant side effects.Conclusion:share of traditional psoriasis therapy efficacy,can quickly for a long time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Clinical;Un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Treatment;Psoriasis;Research.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表皮过度增生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是皮肤科的一种多发病,近年来中西医对银屑病都比以前有了更深的认识,为更好地总结经验,提高临床治疗银屑病的效果,根据临床经验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银屑病180例作以简要论述。

资料与方法

本组银屑病患者180例,男97例,女83例,平均年龄36.8岁,平均病程3.6年,全部病例按门诊随机分为3组:中药组60例,西药组39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81例,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中药组口服消银颗粒3.5g,3次/日。西药组采用阿维A胶囊口服,3次/日,10mg/次,连用14天1疗程;同时局部外用卤米松乳膏和吡硫翁锌气雾剂,两者交替使用,2次/日。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同时使用中药组和西药组所用药物,用法相同。3组均在治疗至少1个月后开始观察疗效。结果进行校正X2检验。

疗效判断标准:①临床治愈:皮疹全部消退或消退>95%,即PASI评分下降>95%;②显效:皮疹消退75%~94%;③有效:皮疹消退31%~74%,PASI评分下降31%~74%;④无效:皮疹消退

结 果

起效时间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疗效最快2天,中药组疗效最快7天,西药组疗效最快5天,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起效时间和治疗时间均显著宿短(P<0.01)。见表1。

讨 论

通过本组病例观察可以看到中西医结合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银屑病,不但见效快、疗效高,而且远期效果好。银屑病的发病,中医认为血热是主要病因,主张从清热凉血、养血活血、活血化瘀着手;阿维A具有促进表皮细胞分化和增殖等作用,但其对银屑病及其他角化皮肤病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具有调节表皮细胞异常分化、抑制角质形成和细胞增生及抗炎作用。

银屑病具有慢性、反复发作,表皮细胞过度增殖的特点,在临床上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银屑病的不同原则,结合使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和常规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比单纯中药或西药的疗效有明显改善,中西结合用药治疗组比单一用药组在治愈率和有效率方面均有显著提高。

总之,采用中西药合用,疗效迅速,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以长时间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梁江.银屑病发病机制的临床研究.北京:医学出版社,2009,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