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7 01:31: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法国社会与文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潜移默化的学术训练
我是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1978届的本科生,1983届的古典文学与文献整理专业硕士生。当时我们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以汤炳正和屈守元领衔的6位教授都是国内名师,每届研究生毕业都请北京的王利器先生和南京大学的汴孝教授等著名学者主持答辩,还给我们作专题报告,这对开阔我们的视野和胸襟都很重要。
1986年,我考取了中国社本文由收集整理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首届明清小说专业的博士生,1989年底毕业并去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我觉得自己在法国能够继续怀有浓厚的兴趣在人文学科的诸多领域深入学习,与我先前在国内的读博与工作经历有着直接的关联,所以想先谈一下这段经历。
我在国内读博期间受到2个重要影响,一是来自我的导师陈毓罴教授,二是来自我的不同专业的博士生同学。
陈毓罴教授20世纪50年代初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既后考取留苏研究生,在莫斯科大学学习4年,师从苏联著名文艺理论权威专家,毕业归国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工作,以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特别是《红楼梦》著称。陈教授在国内外所接受的学术训练使他在研究方面显示出与同行不一样的开阔视野,对我不乏潜移默化的影响。
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组建研究生院,刚开始只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开始招收博士生,专业覆盖文史哲、经济学、法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各个领域。记得我就读的1986届所接触的上下3届各学科各领域的博士生导师都是国内各学科的一流学者,可以举出一长串在社会学科领域为人熟知的名字。那时社科院研究生院学生不多,可以一同在食堂饭桌上吃饭,这也正是不同学科的同学交流的最好机会。这种交流使我的视野和关注已不局限于自己的古典小说专业,对社会学科领域的不同专业都有了一些了解和兴趣。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工作也是一段影响我日后在法国对艺术产生兴趣的重要经历。当时中国艺术研究院位于北京柳荫街恭王府内,是中国艺术门类的最高殿堂,在戏曲、美术、音乐、文艺理论、话剧、电影、曲艺等学科都汇集了各领域的的著名老学者与中青年佼佼者。我在那儿工作的时间虽仅4年(工作关系保留至1997年),但也颇有收获。在工作及与同事的交往中,我受到了艺术学科与文化的濡染和影响,其间,我曾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做访问学者。
负笈海外:
漫长而艰辛的求索之路
1994年初我接受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邀请去了巴黎,在东方研究小组参与完成1项包括中国古典小说在内的东方研究计划。从北京到巴黎,我经历了一个新的转折。
在巴黎工作期间,我与法国汉学家多有接触,法国丰富的文化艺术也吸引着我,因此工作结束之后我决定留在巴黎继续学点东西。我先是在巴黎第七大学东亚系读东亚文明研究博士生,到第三年时,我决定转而从头学一些中国需要的西方学科,将来归国才能发挥作用。那时正值我丈夫要去法国东部名城斯特拉斯堡工作,因此我也去了斯特拉斯堡继续修读。
斯特拉斯堡第二大学马克·布洛克大学(2008年与该市另2所大学合并为斯特拉斯堡大学)以人文学科驰名,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是法国历史学与社会学的重镇。进入该大学以后,我先是集中修读了艺术史、社会学、人类学等专业的硕士课程。学习中我的兴趣与目的都集中在对将来归国服务有用的领域,如在艺术史专业中我侧重博物馆学、考古学以及西方现代绘画流派;在社会学专业中,我注重都市社会学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问题,并撰写了学位论文《中国民本思想之根源及其在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用社会学理论和观点梳理中国从古到今的民本思想传统;人类学专业使我的目光投向了非洲大陆、中南美洲以及太平洋诸岛的原始民族,我注重了解原始艺术、原始宗教与原始民族的社会组织形式。通过对这几门学科硕士课程的修读,我感觉自己一方面学到了西方现代人文学科领域的一些专业知识,同时也对西方社会与西方文化有了真正的接触和更深刻的了解。
进入21世纪,我在法国感觉到世界在飞跃发展,中国也在飞跃。我因此想更进一步从全球范围来探索人类历史以及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同时我也获悉国内一些大学正在开设或准备开设人类学专业,于是,我决定去巴黎第十大学的博士学院修读人类学博士学位。
巴黎第十大学博士学院集中了法国在考古学、民族学和人类学领域的诸多著名学者。我师从人类学教授b.贝桂菊(b.baptandier)夫人,她同时也是汉学家。选博士论文研究专题时,正值法国著名汉学家a.列维(andré lévi)翻译的《聊斋志异》法文版全集出版,《聊斋志异》是在西方国家广受欢迎的中国文言优秀传统小说。
20世纪90年代的法国文学人类学研究兴起,一些古典名著被应用于人类学研究。因此我决定用人类学的视野和观点去尝试对中国文言小说的研究,以《聊斋志异》为突破口。但在论文资料的搜集与撰写中,我深感在专业素养的学术训练中,自已还需要了解更多的人类学理论和观点,因此博士第三年我转学到斯特拉斯堡马克·布洛克大学人类学系d.莫纳尔(d.monoris)教授门下继续做我的博士论文《聊斋志异人类学研究——中国17世纪》。
论文的撰写非常艰苦,d.莫纳尔教授从论点到资料的使用都给予我悉心指导。最后我的论文答辩获得博士论文优秀等级,并于2009年由法国博士文库出版。
感悟中西方人文学科的差异
既后,我又用半年时间在工作之余修读了宗教学课程,我感觉要了解西方文化,根源是西方宗教。
在上述专业的研读与论文写作中,我对中国人文学科和法国人文学科有一些个人感悟。法国的人文学科在欧洲国家具有代表性,法国在大革命前是贵族分封社会,与中国周朝的分封制度类似。但法国的传统社会是政教合一,它的传统文化就是宗教文化。法国在大革命后的200多年间,发展民主共和制度,同时也是科技发展与工业化、都市化时代,这个社会变革是巨大的,对人类生活与心灵的冲击也是巨大的。面对与宗教文化传统相背离的新制度、新时代所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西方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出现了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以及考古学等新型人文学科,每一门学科又有不同的学派,大家都在面对新时代新问题探索寻找解决的办法,所以不同的学科与学派才如此活跃。
要真正认识中国与西方社会的区别,需要抓住西方是宗教文化传统,中国是儒家世俗文化传统这个关键的分野。西方的现代人文学科都是从宗教文化传统面对现代社会发展,直至产生现代化生发出来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俗的儒家文化,以仁治与民本为核心价值,因此能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现代社会变革与现代科技并不产生于中国社会的内部,而是来自西方的影响,现代人文学科也是传自西方。我认为,一个有志于服务祖国的学习人文学科的海外留学生,既要学习如何运用西方现代人文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观照中国的现代社会,同时也要注意中国文化传统自身的特点。
对西方社会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和都市社会,要真正了解西方国家,还应该了解地域文化与乡村社会。我曾经有2个假期在法国各地乡村漫游,这对于了解法国的区域社会与乡村经济大有好处。因为专业的原因,我在法国比较注意接触和了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不同政党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利益及政党之间的博弈。我感觉不同派别除了所代表的利益阶层不同以外,总体上也都强调公民义务。民主社会除了个人自由、个人权力,公民随时都准备承担对国家的义务。深层的文化是建构民族精神的东西,在法国就是宗教与现代社会的民主制度。今天法国传统的宗教文化与民主并不互相排斥,它们在法国人的生活中相辅相成。
关键词 艺术 声乐 体裁 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提到,关于艺术它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跟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结合在一起,具有永久的魅力,具有特殊的地位和超历史的价值。在不同的时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声乐体裁会有不同的艺术发展。
1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经济不断向前发展,这时期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它主张以个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艺术发展在这一时期非常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个性与人权,主张个性自由,反对天主教的神权;主张享乐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反对封建迷信。在西方音乐史上,音乐艺术受其影响不断向前发展,人文主义世界观是该时期音乐文化和美学思想的基础,音乐在题材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声乐体裁出现了法国的尚松、德国的利德。
尚松,是一种叙事曲,流行于16世纪的法国。尚松具有鲜明的法国民族特性,从词到曲都有典型的法国风格。演唱时用维奥尔和小型竖琴伴奏。它一般按照音节谱曲,强调规则的重音,音乐植根于诗歌的韵律,节奏鲜明轻快。尚松多为四个声部的织体,各声部基本上是以同步的节奏陈述歌词,但也不缺乏模仿的运用,音乐开始的段落一般要重复或在作品结尾再现。尚松作为宫廷普通娱性节目的一部分,常被用于宫廷娱乐,同时,它也是老百姓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
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的复调音乐体裁是利德。利德是用德国方言演唱的艺术歌曲。15世纪末利德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它采用德国音乐素材,吸收了法―佛兰德的音乐风格技法,创作了四声部的利德。在利德中固定声部以一个熟悉的曲调作为定旋律,其它三个声部围绕它编成复调织体。16世纪中叶利德在路德维希―森夫尔的创作中达到完美成熟。
2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成熟,文艺复兴带来的人文主义思想正在各个领域中向封建主义和宗教迷信发起强大冲击,科学、艺术、政治不断发展,推动着欧洲社会从中世纪全面走向近代。其中有三个方面影响艺术的发展。第一种是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第二种是君主专制政体的巩固,随之产生强大的中产阶级,对艺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第三种是在科学发展和对地球进行探索的影响下,对大自然产生了新的兴趣。总之,这些文化倾向连同它们在艺术中的反映,形成了所谓的宗教势力和非宗教势力共同保持的一种基本上令人乐观的新的均势,受其影响的这时期的声乐体裁有歌剧、清唱剧。
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歌剧被视为西方经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和经典音乐一样,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本。
清唱剧形成于16世纪末,到了17世纪,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得到迅速发展,清唱剧分为拉丁文的教会音乐与意大利文的通俗音乐两种类型。清唱剧是一种大型的音乐作品,通常同时使用管弦乐团、独唱家以及合唱团。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其中,各乐章的歌词在内容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它的篇幅较大,有较鲜明的戏剧结构和情节,更富史诗性和戏剧性。清唱剧没有布景、服装和动作,演员只是歌唱,主要是在音乐会上演出,是当时重要的声乐体裁。
3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产生在十九世纪初,发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与同法国大革命有关的自由民主思想,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它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具有民族特色。这时期的声乐体裁主要是大歌剧。
19世纪上半叶,法国风行的声乐体裁是大歌剧。大歌剧的情节一般取于历史题材,分为四或五幕,融合了音乐、舞蹈、盛大的合唱场面,等等。法国大歌剧场面恢弘、富丽堂皇,具有史诗性风格。法国大歌剧就具备四大要素:富丽堂皇的布景、别致细腻的编舞、引人人胜的情节和历史题材。所以,史诗般的结构与超长的长度也是大歌剧的特点。这些作品融合了音乐、舞蹈、盛大的合唱场面,取材于17世纪欧洲宗教战争等历史事件。深受各地歌剧院的欢迎。
总之,艺术的发展的脚步会不断前进,声乐艺术也会同其它上层建筑一样,随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变化,随政治、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我们也要沿着艺术理论的道路,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 李传龙.论文学艺术的上层建筑性质[J].社会科学,1981(2).
关键词: 法语倒置发音现象 移民年轻人 经济和文化排斥
法语中的倒置发音(verlan)现象在现代法语语言中的运用已经非常广泛。如果不了解倒置发音的现象,你就可能听不懂现在法国年轻人说的法语,也会好奇法语音乐中如摇滚、饶舌唱的到底是什么意思,甚至会在法国街上看到一些奇怪文字的涂鸦,等等。显然,倒置发音现象已经在法语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那什么是法语中的倒置发音呢?倒置发音就是把一个单词的音节倒过来念。就连倒置发音(verlan)这个单词本身在法语中也是通过把音节倒过来写构成的。它是在法语单词“l’envers”的基础上把单词的音节倒过来就成了倒置发音这个单词verlan。
一、法语中倒置发音的词汇是怎样构成的?
在法国,目前由倒置发音所构成的词汇有2800―3000个单词。并且这些词汇已经在日常交流中使用,还以音乐、电影和广告等为载体更加广泛地传播开来。所以在法语中通过倒置发音来构成新词汇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造词体系。它的规则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单纯的音节的倒置。
?a(这)―a?;vas-y(去吧)―zyva;bien(好)―ienb;chien(狗)―iench;fou(疯子)―ouf;moi(我)―ouam;toi(你)―ouat
2.在拼写上倒置单词的字母。
nez(鼻子)―zen;cul(屁股)―ulc;àfond(完全地)―àdonf
3.为了发音需要去掉词尾元音。
métro(地铁)―tromé―trom;cinéma(电影院)―manéci―manés;
femme(女人)―meufa―meuf;père(父亲)―reupé―reup;mère(母亲)―reumé―reum
4.节略倒置后的单词。
herb(草)―beuher―beuh;bizarre(古怪的)―zarbi―zarb;arabe(阿拉伯的)―beuhara―beur
5.派生新词缀。
cigarette(香烟)―garetteci―garo
6.再倒置,即反复倒置音节
femme(女人)―meuf―feumeu;mère(母亲)―reum―meureu;comme?a(象这样)―commea?―askeum
倒置发音就像是一种文字游戏,它将一些单词的音素颠倒过来,是现代法语中用来构成新词的一种方法。它仅限于创造新单词。一般来说,一句话中不会所有的单词都是倒置发音的词汇,即使在很难懂的话语中也很少使用超过百分之十的倒置发音词汇,但主要是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等关键词,另外,不同城市和地区的聚居区中移民使用的倒置发音词汇都会有所差异,可能在巴黎郊区的移民说“女人”这个单词的时候使用的是meuf,而其他城市的聚居区的移民则更倾向于说feumeu。
与规范法语比较起来,倒置发音的词汇在创造过程中采取去掉词尾元音或通过节略等手段来保证它们的发音很时髦,避免发音上的不可能,规范法语在造字中强调元音构成音节,而倒置发音词汇则更注重辅音的使用;规范法语中发音系统中重音一般在最后一个音节上,而倒置发音词汇的重音一般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由此不难看出,倒置发音的词汇是不同于标准法语的,它更是一种隐语、一种密码,好像是故意为了不让其他人听懂。那么是什么人发明创造了这种造词法?是什么人在使用这种语言?他们为什么会创造这种特色语言呢?
二、谁创造了法语中的倒置发音?
法国是一个拥有大量移民的国家。由于工业国家的发展和两次世界大战后国家重建中大量劳动力的需要,法国政府在给予法国国籍等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引入了大批移民来补充国家发展规律和重建的劳动力。有资料显示,法国接纳外国移民有三次:第一次是在第二帝国时期。法国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规律进程之中,因此需要大量引进移民劳动力。当时的移民主要来自比利时、德意志、意大利、西班牙等邻国。第二次在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百废待兴的法国开始从波兰等地大量引进移民,因此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第二次移民。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及随后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来法移民的规模大为削减。第三次是在二次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从二战后到1974年,法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规律增长的三十年,从1954年起,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法国从北非等前殖民地招募了大量移民劳动力。1974年,由于受到石油危机的严重打击,法国经济再度陷入萧条,为克服经济危机和解决失业压力,法国开始限制移民进入。但是冷战结束后,中东欧及非洲地区出现难民潮,包括非法移民在内的大量移民涌向欧洲发达国家,使法国和西欧各国当局难以控制,并引起法国人的普遍不安。[1]
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出,在目前的法国社会中,移民数量巨大,移民中又以北非移民和非洲其他地区的数量最多。大量移民的涌入,也是法国政府在移民的安置和管理上有些力不从心。张娜在《法国移民问题的形成及其根源》中写道:二战后,随着移民人数的大幅度增长,法国政府也不得不开始大规模兴建移民住宅,这些住宅大多分部在土地较为开阔的城市郊区。然而,政府为移民所提供的住宅数量的增长却赶不上移民人口增加的速度,从而使移民聚居区的郊区日益变得拥挤。[2]由于把大部分的移民聚集在这些住宅区,二十多年后,语言学家注意到一种聚居区语言出现了。它将一些其他语言的单词,表达方式和俚语结构与日常法语中混合起来。这种新语言显然不是工人们发明出来的。工人们说的是工人的流行语,并且这种流行语逐渐在被一种新语言所代替。聚居区中的大部分年轻人都不工作,他们觉得自己不属于工人阶级,可是他们日常交流都是使用这种语言,他们才是这种新语言的发明者。
三、为什么移民年轻人要创造倒置发音的语言?
可能在我们看来法国政府的这一举动是善意的,是好意地为这些移民提供住房。实际上,究竟这些年轻人在聚居区中的居住环境是怎样的呢?巴黎郊区建立大量的移民居住聚居区,让移民统一安排住在那个地方,而巴黎郊区的移民聚居区也是全法所有移民聚居区中移民问题最突出的。张娜在她的论文中也详细介绍了聚居区的生活情况:80%以上的住房存在绝缘问题、电梯故障或者其他的建筑问题。选择在这里居住的大都是经济状况非常差的移民群体和部分贫困人口。社会问题非常严重,这里的失业率、犯罪率及吸毒人数往往高于其他社区。郊区年轻人的失业率在30%左右,在最贫困的外来干涉移民社区中,甚至高达85%,几乎是法国平均值的3倍。他们找不到工作,没有固定收入,经济状况难以得到改善。年轻人所占比例较高,25岁以下的年青人占到总人口的50%。[3]
从上述所有的陈述中,对生活在聚居区的年轻人,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他们处于两种文化之间,一种是来自他们父母的文化,另一种是法国文化。
失业问题对他们的影响很大。
他们没有希望像其他法国年轻人一样地生活。
不难看出,法国政府为这些移民提供的安身之地并不是什么天堂。移民与法国主流社会其实是分裂的。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遇到很大的难题,因为他们现在虽然是已经是法国人,入了法国籍,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感觉到自己是法国人。他们在融入的过程中,因为自己的家庭的原因、生活的原因,一直就是生活在自己小圈子里面,没有与普通法国人、正常的法国人接触的机会,而且移民的家庭一般收入非常低,加上原先在就业方面遇到的问题,这些移民的后代,不能认识到法国社会,也很难与法国社会融合。此外他们在就业方面遇到很大的难题,因为他们接受的教育程度不高,在社会上很难被普通法国人认可,而且即使他们自己受到高等教育,取得了学位,在找工作时候因种族问题,遭到一些歧视,可能也不容易找到工作。
四、怎样与经济和文化排斥作斗争?
聚居区中生活的移民年轻人是失业和社会不稳定性的最大受害者。聚居区对他们来说虽然不是集中营,但是成了一块放逐地,好像是要把他们关在限定的地区。移民中的年轻人于是扎堆地玩到了一起,籍以忘记居住区中的不良环境和在法国社会中遭受到的不公正的对待。这些愤怒的年轻人把聚居区当成了他们的地盘。一方面,他们进行了“社会反抗”:年轻的穆斯林移民多通过焚烧汽车的方式,创造新闻效应,以此吸引社会大众对他们的关注,要求共和国给予他们与其他法国人一样的社会地位和平等的待遇。[4]另一方面,同时向排斥、遗弃他们的人宣布:我们不要像你们那样说法语。在这种情况下一种专属于聚居区内的年轻人的语言应运而生了。倒置发音是聚居区语言中的最大特色,移民年轻人把标准法语的音节颠倒过来发音。因为规范法语是那些穿西装打领带的人说的语言,是那些有工作的人说的语言。而这些年轻人说规范法语会令他们想起失业和歧视把他们挡在了正当权益和工作的世界之外,也令他们想起了在学业上的失败。而说他们自己的语言可以帮他们克服经济社会环境对他们造成的被隔离的感觉。
张娜在她的论文中写道:“穆斯林移民对法国文化缺乏认同感根本原因还在与主流社会对移民文化所采取的排斥态度。许多法国人坚信他们彼此的价值观难以相容,他们不人为穆斯林移民会真正融入法国社会。……法国社会对穆斯林文化的排斥导致法国穆斯林移民逐渐与外界隔绝。……在这个问题上,与他们的父母相比,第二代或者第三代移民后裔同主流社会的差异更大,他们保持自身穆斯林特性的要求更为强烈。”[5]这段文字证明了法国社会中确实存在着一个“社会的断裂”,现在法国还在继续跑下去的只有四五百万人,其余都是掉队的了。坚持跑下去的,就是那些被吸纳进国际经济秩序中去的就业者。[6]由于目前法国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经济增长率很低,移民们在长期失业或工作不稳定收入低下的情况下,逐渐失去了与法国社会的联系,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他们成了经济不景气和文化排斥的主要受害者。聚居区中的移民年轻人真实地感受到法国社会对他们的排斥和遗弃,认为法国政府建造的聚居区就是监禁、关押他们的牢笼,于是他们创造了倒置发音这种特色语言,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法国社会的不满和反抗。我们不能把倒置发音仅仅看成简单的单词音节的颠倒,它的出现更重要地体现了聚居区移民年轻人的生活经历。他们希望其他人能够知道他们生活的困难。
我们还注意到,聚居区语言好比一种密码语言,它有完整的编码系统。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解码,就不可能听懂他们说的话。也就是说,必须是圈子里的人才能够相互交流和理解。不容置疑,倒置发音很不利于聚居区居住的年轻人跟外面的世界的交流和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聚居区的移民年轻人创造这种语言也是他们自我隔离、自我排斥的一种表现。长此以往,他们会因为不愿与外界沟通而与外界完全失去联系,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使用倒置发音如今已不再是聚居区中移民年轻人的专利,它在所有法国年轻人的日常交流中完全流行开来。但是法国年轻人则认为使用倒置发音很时尚、很有特色,同时他们也把使用倒置发音当成是他们对成年人的某种反抗,因为倒置发音的语言相当于一种密码语言,是一种他们的父母们听不懂的话。而这种语言的缔造者们也在改进他们的编码系统,比如在倒置的基础上再倒置一次单词发音。然而无论如何,倒置发音的级别更高了,越来越多的人与这种语言产生了共鸣,觉得他们也是这个大群体中的一员。这种情况与其说是倒置发音空前发达,倒不如说是聚居区离法国主流社会越来越远了。因为,随着法国经济条件的恶化和失业率的增长,以及他们对原有传统文化的坚持,只会有更多的移民年轻人被法国社会遗弃,不得不驻守聚居区这片最后的领地,继续发展聚居区语言。
虽然法国政府也采取了一措施来促进移民融入法国社会,如鼓励移民申请工作,移民可以因生活贫苦、长期失业享受一些特殊照顾等,但移民仍然难融入法国社会。王朝晖专家在谈法国骚乱时就指出:(移民)无法与主流社会融合,也没有沟通渠道,人和人之间交流沟通也很少,这些人他们根据自己种族或根据民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聚集在一块。因为他们在进入法国社会以后,并没有根据法国这个政教分离的传统改变自己的信仰,而是坚持自己的穆斯林的信仰,或原民族的信仰,他们以此作为他们之间认同的一种方式。法国有几百万移民,移民中大部分是阿拉伯移民,他们信仰伊斯兰教,是穆斯林人口。即使在法国他们也没有放弃他们的,并且要求他们的子女同样信仰穆斯林,在移民家庭内部必须说阿拉伯语,做宗教祷告,等等。在法国文化里,信奉伊斯兰教,经常被看做“不可被同化”,至少是和法国的无神论相抵触的。[7]
当社会中出现了不一致的价值观和生活准则的时候,社会统一的缺陷就产生了;当社会中一部分人不能参加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去的时候,与社会的联系就停止了;当社会中一部分人遭到社会排斥,并且这部分人也排斥社会的时候,社会断裂就出现了。而社会断裂最突出的症状就是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拒绝遵守共同的社会准则,并且陷入绝望之中,开始自我放弃。其次,由于法国主流社会与移民的价值观和文化相去甚远,两者互不认同另一种价值观和文化,也导致法国主流社会排斥移民等现象。这主要表现在社会中的一些不平等的现象中,如普通法国人有选举权、被选举权,而移民是没有的;普通法国人就业不受限制,而移民则大部分只能从事体力劳动等。在这种情况下,移民们会满怀怨气,特别是移民中的年轻人除了通过暴力行动来宣泄心中的不满以外,还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行为来与法国主流社会,主流语言进行对抗,即使用法语的倒置发音。所以王朝晖在评论中说,没有真正以平等、博爱、自由的这种方式把移民融入到社会中来。[8]
五、结语
简而言之,法语倒置发音现象其实是聚居区语言的一种。它是由聚居区中的移民年轻人创造的。聚居区中的移民年轻人在饱受法国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排斥后,为了想让其他人了解他们生活的困苦,为了表达他们对法国社会的愤怒,向遗弃他们人的控诉,他们编撰了一套密码语言,将规范法语中的单词颠倒过来发音,坚决地表明不接受规范法语和反对法国社会的鲜明态度。这种属于移民年轻人自己的语言文化目前在法国非常流行。
参考文献:
[1]马胜利.“共和同化原则”面临挑战――法国的移民问题[J].欧洲研究,2003,(03).
[2][3][5]张娜.法国“移民问题”的形成及其根源(1980-2005)[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11).
浪漫主义是1790~1850年之间在欧洲兴起的一股思想界、艺术界和文学界的思潮。德语浪漫主义文学大量涌现在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的头30年中。一般来说,浪漫主义有三个阶段:早期浪漫主义,文学中
心处于耶拿;中期浪漫主义,中心在海德堡;晚期浪漫主义,中心在柏林。代表作家有弗雷德里希・施莱格、路德维希・蒂克、诺瓦利斯、E.T.A・霍夫曼等,他们深受哲学家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等人的
影响,作品情感丰富,童话色彩浓厚,想象力丰富,有时带有奇幻甚至恐怖的色彩。
同前一时期的启蒙主义对理性的偏好相比,浪漫主义更加崇尚情感。在19、20世纪之交,浪漫主义扮演着重头戏的角色。让我们从历史、社会和文学的背景探究,浪漫主义出现的文化背景到底是什么。
同时,由于与启蒙主义根深蒂固的联系,我们会将其与浪漫主义对比,通过它们之间的相悖和相同处来更好地理解这一背景。
人们说,所有的浪漫主义作家都是哲学家。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德国的文学创作同理论反思的联系更加紧密。很多作家同时也是理论家,他们崇尚写“进步的总汇诗”,也就是包含一切、并不断变化
上升着的文学。哲学思想在他们的作品和断简残篇中处处可见,哲学思想和心理分析方法处处穿插。对他们来说,知识永无止尽,只可能继续发展。由这一点可以看出,浪漫主义同其他文学思潮的区别
,尤其是被人视为与其“相反”的启蒙主义思想。
18世纪,英国和法国已经成为中央集权的国家,已经处于工业革命兴起和资本主义扩张的初期。而此时的德国还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在德国的土地上甚至没有一个民族的身份认同。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
只是一个松散的联邦,没有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30年战争让它开始分崩离析,当时的社会没有统一的、进步的思想,德国人都纷纷仿效英、法两国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将之视为时髦。
18世纪末期,浪漫主义思潮兴起,在一段相对沉默的时代之后,各国都爆发了争端,法国大陆上燃烧的革命战火,开始席卷欧洲,如同法国有拿破仑,英国有尼尔森,德国也需要一个拯救者。而此时德
国的资本主义也开始缓慢发展,市民阶级悄悄崛起,渐渐有了自己的力量和愿望。
浪漫主义星期的另一个原因是市民阶级的形成和上升,他们是传播艺术和文学的主要力量。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使得市民阶级有能力读书、欣赏音乐,去剧院和音乐厅,原先对政治没有兴趣的市民阶级
也有了更高的诉求。
启蒙主义时期,将理性视为最高原则,鼓动大批来自较低社会阶级的年轻人涌入大学,接受教育。在大学里他们生活朴素,渴求能够进入上层阶级,改变命运;教授们教他们要自爱,发展个性。这些促
使他们进一步提升对社会的希望,但进入上层的大门却总是紧闭,于是他们渐渐成为中间的一级,对现实也愈加不满。
接受过了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发现了启蒙主义思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对它的允诺大失所望,开始对之进行深刻的反思。带着想要改善自身阶级的现状的愿望,他们渐渐形成了与启蒙主义思想相反的
世界观,这种最初的思想被人们称为浪漫主义。它与任何一种文学或文艺类型都不同,在德国,浪漫主义知识分子分成截然相反的两派:一派放弃了雄心,回到现实。另一派是虔诚主义,崇尚神秘和宿
命论。当时这种情况带动了各种各样社会和哲学理论的出现。从这些理论可以直观地看出当时人们对启蒙主义的理性至上的反思以及对于情感的崇尚。
研究者一般认为,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就像一段绳索的两头。因为它们是如此不同:一个推崇理性、光明、现实和社会革命,反对宗教,另一个则推崇感情、幻想、浪漫和保守,反对政治。看上去这二
者没有一处相契合。但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联系十分复杂,不应只简单地用“相反”来描述这二者的关系。
恩斯特・卡希尔认为,浪漫主义在方法论上是继承启蒙主义的,并从中汲取了精华思想。浪漫主义是在批判和研究中,以启蒙主义为基础,渐渐发展起来的。浪漫主义者接受了启蒙主义者的世界主义的
理论,将其写作原则、自信和谨慎特点同自己的浪漫主义幻想结合在一起,作品呈现出广大而又自由的一面。他们反对法国革命,却在文学作品中继续发扬了这一精神,简单来说,没有启蒙主义的“进
步的总汇诗”,没有世界主义的思想和乌托邦的梦想,浪漫主义就不会存在。
同时,浪漫主义者并没有极端地反对理性。奥古斯特・威廉海姆・冯・施莱格在他的《论文学、艺术和时代精神》中指出,理性与想象拥有同样的创造力,也是万能的。因为理性追逐统一,想象丰富多
彩,因此他俩看上去完全相反,但是人类的基础却是由二者共同构成的。这一点清晰地表明,德国的浪漫主义是把理性看得很重要的,只是认为理性不应该作为人类的单一精神出现。理性与想象之间的
关系是辩证的,只有共存才能展现人类精神存在的完整性。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德国的浪漫主义有个重要出发点:二元论。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如同光和影,好与坏,已知和未知等等。他们被费希特的辩证主义哲学所影响。他们所否认的,是启蒙主
义对于理性地位的绝对化。这种二元论还奠定了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讽刺。因为讽刺存在于自我否定之中,否定不是消灭或破坏,而是创造的过程。
正如之前所提,浪漫主义在一开始甚至是赞成理性的。事实上,重点问题不在于承认或否定理性的存在,而在于理性的多样化。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战争实质上是极端主义理性和个人理性之间的战争。
如果将理性外化为所有人都认可的东西,人类精神就没有发展的余地了。
虽然启蒙主义照亮了浪漫主义发展的道路,但它主要涉及的还是英法两国的代表者,而非德国自己的。一个理性的现代化社会会压抑个性健康发展。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不应该只是理性的,还应当是自然
的。早期浪漫主义者的理想社会的模型一定程度上来说有点不太现实,他们的追随者却忘记了这一点,仍旧想要努力使这个社会成为可能。这激励了德国乃至其他国家政治运动的发展。
浪漫主义者认为,虽然理性主义崇尚知识和科学进步,承认人能够认识和改变世界的能力,却会走入极端理性的死角,把人类世界观带向功利主义。赚钱成为唯一的生存原则和动力,进而使人道德败坏
,阻碍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强调内心经验的丰富和自由的浪漫主义,不乐于见到工业化的情景,不愿意看到教会与世俗的分裂,纯粹理性最终导致怀疑论的出现,浪漫主义者之所以倾向情感,也是由
于他们开始对理性产生质疑,他们想要在理性和情感之间找到和谐,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继续发展。他们并不完全否定理性,而是强调了情感的必要性,想要扭转极端理性已经日趋危险的方向。
总的来说,浪漫主义的兴起是有其社会、历史和哲学背景的,这一切都构成了它兴起的文化背景,撇开启蒙主义的话,我们无法畅谈浪漫主义的特点,如文中所分析的那样:与理想相悖的糟糕的现实使
浪漫主义者意识到,纯粹的理性给人类与自然、生存与理想之间撕出一个巨大的裂缝,、人际冷漠和市民阶级的无力使人们倒向了情感一方。
参考文献:
[1]梁锡红,《十九世纪初德国社会转型期与浪漫主义的矛盾》,《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9,第143-147页
论文摘要:知识社会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在即将到朱的知识社会,成人教育要有新的策略,要改革成人教育的结构,注重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要建立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具有了新的特点,要重视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知识社会中,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因为其自身的明显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成人学习者的欢迎。这是海峡两岸“知识社会与成人擘习”学术研讨会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继2000年在苏州召开的“海峡两岸成人教育”学术讨论会之后,由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和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4月1日至4月2日在扬州举行。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会议讨论的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社会的基本特征、知识社会与知识经济、知识社会与教育发展、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知识社会与终身学习、知识社会与远程教育、知识社会与社区教育、知识社会与人力资源开发等。阳春三月,美丽的瘦西湖畔,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位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工作者聚济一堂,听取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于云秀教授(知识经济与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台湾成人教育学会顾问郭为藩教授《网络大学体制化的商榷》、台湾成人教育学会会长黄富顺教授(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康宁教授(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等专题报告,并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和讨论、对知识社会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等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一、知识社会的特点及其挑战
黄富顺教授在其主题报告《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中详细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特征、他指出,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其特征是:(1)知识生产的速度前所未有,崭新的知识充斥整个社会,形成知识的爆炸;(2)知识的寿命快速缩短,知识老化日益加速;(3)知识的传输迅速,取得容易,储存方便:(4)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5)知识型劳动者主导生产,他们不断开发脑力,激发创意,更新产品,提高品质,提升竞争力。
江苏成人教育协会会长、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校长陈乃林在《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的专题论文中对知识社会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知识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及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管理为纽带的社会: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
于云秀教授在专题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撑的经济。知识社会的到来.也就是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它意味着学习意识的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的社会化.意味着终身教育体系的真正确立、意味着教育的社会化、民主化、国际化和个别化。这些无疑对传统的成人教育观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成人教育的适应与成人学习的转型
成人教育如何适应知识社会以及知识社会成员的学习要求,是本次研讨会的丰要论题之一、黄富顺教授认为,知识社会成人教育的重点工作和策略是:(约倡导成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2)推动成人自学的运动。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唤起民众参与学习,激发成人自觉、主动地学习。(3)加强成人的在职进修与训练.增强他们获得、积累与转化知识的能力,进而激发其创造知识。(4)普遍提升成人的素养。(5)鼓励成人学会学习。(6)扩展网络学习。
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胡凤英明确提出了知识社会呼唤成人教育结构性改革的命题。她从办学体制的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的社会性、灵活性.教育功能的多样化、服务性。教育手段的网络化、信息化。人才培训的本土化、国际化等方面阐明了成人教育结构性变革的主要任务。
江苏省成人教育研究室陈东瑜副研究员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阐发了我国为迎接知识社会到来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思路:一是按照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努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二是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为知识社会构建扎实的人才资源基础:三是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四是教会成人学会学习,努力提高数字化学习能力。
不少专家关注到社区教育在知识社会成人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南京市玄武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张利民的交流发言通过玄武区创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积极整合社区内丰富的教育资源。做到横向联合。纵向沟通。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有、共享的实践.介绍了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做法:(1)廓清思路,加强社区教育理念的整合;(?)完善网络,加强组织资源的整合;(3)专兼结合,加强人力资源的整合;又})积极引导。加强物质资源的整合;(5)开展活动.加强人文资源的整合。
吴江市成人教育协会王建平探讨了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问题二他认为,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或形式,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的科技人文素质和生存质量、促进城镇社区健康、有序发展的教育活动的总和。他分析了营造城镇学习型社区的障碍.井指出,开展城镇社区教育要注意加强城镇社区教育理论框架、管理体系、活动设施、网络队伍和经费给付体制的建设,推进城镇学习型社区的建设,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
海门市教育局黄志豪则关注知识社会中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问题:他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的问题十分突出。远远一下能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因而,必须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和创新。首先.要转变农村成人教育观念.实现由单一的成人教育思想向全方位、多功能的大教育思想的转变,由扫除青壮年文盲为主向大力培养农业骨干为主的转变。由教育部门独家经营的体制向一校多牌联合办学的体制的转变,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转变.由传统的学校模式向三教统筹、农科结合的教育模式的转变。以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
知识社会的特性决定了成人学习在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转变。吴康宁教授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他认为。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客观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技术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准人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功利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开放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个体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速变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全程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
个人要在知识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成人教育还要十分重视成人的素质教育,帮助成人提高素质.获得完满的发展。如何在成人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呢?镇江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祝诚教授在交流发言中提出:首先,要在成人教育中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改变部分成人学习目的的直接功利性。第二,实施成人素质教育的理想模式是远程开放教育,其开放性、网络化的特征,使它可以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旨在促使每位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第三,要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四,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五、要在成人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
知识社会以知识为核心,而阅读则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台湾师范大学林振春教授对知识社会中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他在交流发言中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知识特性,把知识分为资料、信息、知识和智能4个层级;阐述了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消遣性阅读、专题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探测性阅读、实用性阅读、交叉性阅读等l1种阅读类型的不同特点和功用;提出了4种有效的阅读方法:01}4R法、SQ3R法、问题阅读法、十步阅读法;并认为,在知识社会中,有必要扩大阅读能力的范围,培养阅读能力应该包括阅读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4个方面。
三、远程教育、网络学习是知识杜会成人教育的最佳形式
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社会,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教育的需求、要求明显提高、而传统的教育,从教育理念、教育资源 .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接受教育人群的学习的需要二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应运而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者的欢迎,尤其受到存在求学障碍的成人学习者的青睐。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以其自身明显的特点和优势,成为成人教育、成人学习的最佳形式。参加研讨会的代表对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优势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于云秀教授分析了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情况,对知识社会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若干思考意见。他认为,首先,要加快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有的办学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灵活办学模式的转变。第二,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第三,提供优质服务,保证教学质量。第四,广泛开展联合、合作办学,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第五,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把好教育质量的源头。第六,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七,充分发挥电大系统的优势,在竞争中以整体优势取胜。第八,加强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
南通市电大如东分校缪新华探讨了县级电大在知识社会的作用问题,提出了知识社会县级社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模式建设意见。他认为,县级电大作为县级社区学习中心、有中央及省、市电大作支撑,通过有选择地引进高校的优质资源.必将发挥学习资源中心、学法指导中心、学习信息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学习评价中心和学籍管理中心的作用,并在知识社会成人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郭为藩教授的主题报告探讨了网络大学体制化问题。他认为,在21世纪的知识社会,网络大学必定会有很大的发展。而目前网络大学还很不规范,教学品质参差不齐,开设的课程缺乏大学应有的多学科性,更重要的是、迄今为止网络大学尚未制度化。(1)在经济全球化、教育交流日趋颇繁的形势下,网络大学将率先实现跨国合作、成为国际大学的先声。所以,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具有公信力的制度,维持其应有的学术水准及机构规模二(2)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数字图书馆或资源中心,有现代化的传播科技与教学科技设备,并拥有一支网络科技与传播科技的专业团队,配备相当人数的全时助理人员来支持繁重的教学辅导工作。(3)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网络大学必须跟既有的大学合作,分享现成的师资与教学设施资源:在现阶段全部课程采用网络教学实为大多数学府力所未逮、所以部分科目采取其他教学模式,包括电视广播、面授、教学套装对教学品质并不见得有降低之虞。网络大学的起飞,尚需一段时间。
台湾中正大学成教系扬国德教授则在他的交流发言中,着重分析了欧美国家网络学习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网络学习的优势明显:弹性学习的时间与地点;具有地球村与世界性的发展潜力;可以调适与应用不同的设备与资源;快速提供新发展的学习材料;容易更新内容与增加资料;以较低的成本就可以发展不受时空限制的有效学习方式,特别是提供师生之间很多的互动。欧美国家正在努力地运用这些优势,发展成人教育。就正规教育来看,提供网络教育的机构有4种模式:与传统大学结盟、纯粹的网络大学、传统的开放大学和传统大学的延伸。网络学习的设计有2种模式:单一模式,即全部为远程教育而设计,如英国等设立的开放大学;多元模式,即指一般大学机构在进行校园教学的同时提供远程教育课程,在美国、澳洲、加拿大、法国,瑞典等以已相当盛行。就非正规教育来看,各种公私立机构,特别是企业界.运用计算机网络,规划在职进修教材,提供超越时空的学习与练这种新兴的媒介,由于国际网络的普及与运用已成为未来工作与学习的时代趋势。
论文摘要:知识社会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在即将到朱的知识社会,成人教育要有新的策略,要改革成人教育的结构,注重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要建立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具有了新的特点,要重视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知识社会中,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因为其自身的明显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成人学习者的欢迎。这是海峡两岸“知识社会与成人擘习”学术研讨会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继2000年在苏州召开的“海峡两岸成人教育”学术讨论会之后,由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和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4月1日至4月2日在扬州举行。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会议讨论的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社会的基本特征、知识社会与知识经济、知识社会与教育发展、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知识社会与终身学习、知识社会与远程教育、知识社会与社区教育、知识社会与人力资源开发等。阳春三月,美丽的瘦西湖畔,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位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工作者聚济一堂,听取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于云秀教授(知识经济与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台湾成人教育学会顾问郭为藩教授《网络大学体制化的商榷》、台湾成人教育学会会长黄富顺教授(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康宁教授(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等专题报告,并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和讨论、对知识社会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等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一、知识社会的特点及其挑战
黄富顺教授在其主题报告《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中详细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特征、他指出,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其特征是:(1)知识生产的速度前所未有,崭新的知识充斥整个社会,形成知识的爆炸;(2)知识的寿命快速缩短,知识老化日益加速;(3)知识的传输迅速,取得容易,储存方便:(4)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5)知识型劳动者主导生产,他们不断开发脑力,激发创意,更新产品,提高品质,提升竞争力。
江苏成人教育协会会长、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校长陈乃林在《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的专题论文中对知识社会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知识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及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管理为纽带的社会: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
于云秀教授在专题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撑的经济。知识社会的到来.也就是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它意味着学习意识的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的社会化.意味着终身教育体系的真正确立、意味着教育的社会化、民主化、国际化和个别化。这些无疑对传统的成人教育观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成人教育的适应与成人学习的转型
成人教育如何适应知识社会以及知识社会成员的学习要求,是本次研讨会的丰要论题之一、黄富顺教授认为,知识社会成人教育的重点工作和策略是:(约倡导成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2)推动成人自学的运动。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唤起民众参与学习,激发成人自觉、主动地学习。(3)加强成人的在职进修与训练.增强他们获得、积累与转化知识的能力,进而激发其创造知识。(4)普遍提升成人的素养。(5)鼓励成人学会学习。(6)扩展网络学习。
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胡凤英明确提出了知识社会呼唤成人教育结构性改革的命题。她从办学体制的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的社会性、灵活性.教育功能的多样化、服务性。教育手段的网络化、信息化。人才培训的本土化、国际化等方面阐明了成人教育结构性变革的主要任务。
江苏省成人教育研究室陈东瑜副研究员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阐发了我国为迎接知识社会到来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思路:一是按照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努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二是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为知识社会构建扎实的人才资源基础:三是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四是教会成人学会学习,努力提高数字化学习能力。
不少专家关注到社区教育在知识社会成人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南京市玄武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张利民的交流发言通过玄武区创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积极整合社区内丰富的教育资源。做到横向联合。纵向沟通。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有、共享的实践.介绍了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做法:(1)廓清思路,加强社区教育理念的整合;(?)完善网络,加强组织资源的整合;(3)专兼结合,加强人力资源的整合;又})积极引导。加强物质资源的整合;(5)开展活动.加强人文资源的整合。
吴江市成人教育协会王建平探讨了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问题二他认为,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或形式,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的科技人文素质和生存质量、促进城镇社区健康、有序发展的教育活动的总和。他分析了营造城镇学习型社区的障碍.井指出,开展城镇社区教育要注意加强城镇社区教育理论框架、管理体系、活动设施、网络队伍和经费给付体制的建设,推进城镇学习型社区的建设,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
海门市教育局黄志豪则关注知识社会中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问题:他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的问题十分突出。远远一下能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因而,必须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和创新。首先.要转变农村成人教育观念.实现由单一的成人教育思想向全方位、多功能的大教育思想的转变,由扫除青壮年文盲为主向大力培养农业骨干为主的转变。由教育部门独家经营的体制向一校多牌联合办学的体制的转变,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转变.由传统的学校模式向三教统筹、农科结合的教育模式的转变。以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
知识社会的特性决定了成人学习在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转变。吴康宁教授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他认为。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客观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技术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准人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功利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开放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个体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速变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全程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
个人要在知识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成人教育还要十分重视成人的素质教育,帮助成人提高素质.获得完满的发展。如何在成人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呢?镇江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祝诚教授在交流发言中提出:首先,要在成人教育中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改变部分成人学习目的的直接功利性。第二,实施成人素质教育的理想模式是远程开放教育,其开放性、网络化的特征,使它可以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旨在促使每位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第三,要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四,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五、要在成人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知识社会以知识为核心,而阅读则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台湾师范大学林振春教授对知识社会中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他在交流发言中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知识特性,把知识分为资料、信息、知识和智能4个层级;阐述了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消遣性阅读、专题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探测性阅读、实用性阅读、交叉性阅读等l1种阅读类型的不同特点和功用;提出了4种有效的阅读方法:01}4R法、SQ3R法、问题阅读法、十步阅读法;并认为,在知识社会中,有必要扩大阅读能力的范围,培养阅读能力应该包括阅读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4个方面。
三、远程教育、网络学习是知识杜会成人教育的最佳形式
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社会,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教育的需求、要求明显提高、而传统的教育,从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接受教育人群的学习的需要二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应运而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者的欢迎,尤其受到存在求学障碍的成人学习者的青睐。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以其自身明显的特点和优势,成为成人教育、成人学习的最佳形式。参加研讨会的代表对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优势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于云秀教授分析了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情况,对知识社会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若干思考意见。他认为,首先,要加快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有的办学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灵活办学模式的转变。第二,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第三,提供优质服务,保证教学质量。第四,广泛开展联合、合作办学,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第五,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把好教育质量的源头。第六,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七,充分发挥电大系统的优势,在竞争中以整体优势取胜。第八,加强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
南通市电大如东分校缪新华探讨了县级电大在知识社会的作用问题,提出了知识社会县级社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模式建设意见。他认为,县级电大作为县级社区学习中心、有中央及省、市电大作支撑,通过有选择地引进高校的优质资源.必将发挥学习资源中心、学法指导中心、学习信息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学习评价中心和学籍管理中心的作用,并在知识社会成人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郭为藩教授的主题报告探讨了网络大学体制化问题。他认为,在21世纪的知识社会,网络大学必定会有很大的发展。而目前网络大学还很不规范,教学品质参差不齐,开设的课程缺乏大学应有的多学科性,更重要的是、迄今为止网络大学尚未制度化。(1)在经济全球化、教育交流日趋颇繁的形势下,网络大学将率先实现跨国合作、成为国际大学的先声。所以,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具有公信力的制度,维持其应有的学术水准及机构规模二(2)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数字图书馆或资源中心,有现代化的传播科技与教学科技设备,并拥有一支网络科技与传播科技的专业团队,配备相当人数的全时助理人员来支持繁重的教学辅导工作。(3)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网络大学必须跟既有的大学合作,分享现成的师资与教学设施资源:在现阶段全部课程采用网络教学实为大多数学府力所未逮、所以部分科目采取其他教学模式,包括电视广播、面授、教学套装对教学品质并不见得有降低之虞。网络大学的起飞,尚需一段时间。
台湾中正大学成教系扬国德教授则在他的交流发言中,着重分析了欧美国家网络学习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网络学习的优势明显:弹性学习的时间与地点;具有地球村与世界性的发展潜力;可以调适与应用不同的设备与资源;快速提供新发展的学习材料;容易更新内容与增加资料;以较低的成本就可以发展不受时空限制的有效学习方式,特别是提供师生之间很多的互动。欧美国家正在努力地运用这些优势,发展成人教育。就正规教育来看,提供网络教育的机构有4种模式:与传统大学结盟、纯粹的网络大学、传统的开放大学和传统大学的延伸。网络学习的设计有2种模式:单一模式,即全部为远程教育而设计,如英国等设立的开放大学;多元模式,即指一般大学机构在进行校园教学的同时提供远程教育课程,在美国、澳洲、加拿大、法国,瑞典等以已相当盛行。就非正规教育来看,各种公私立机构,特别是企业界.运用计算机网络,规划在职进修教材,提供超越时空的学习与练这种新兴的媒介,由于国际网络的普及与运用已成为未来工作与学习的时代趋势。
东方和西方的想法有不同吗?如果你将东方定义为亚洲大陆,将西方定义为欧美,那么答案一定是肯定的。
全球化促进了思想的融合与标准的统一,但实际上,东西方对公正、信仰、自由、社会地位和价值的定义大相径庭,即使同一个国家内也是如此,更别说一个地区了,因此我们需要为社会和谐开展持续的对话。
已故法国历史学家、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其20世纪60年代的著述中,将全世界分为四大当代文明:西方、穆斯林、远东和非洲。对布罗代尔来说,地理、社会、经济和思维方式界定了文明,而不是文化。
布罗代尔对文明的研究非常及时和重要,因为在1993年,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他的论文和著述中提出了“文明冲突论”,即在不同文明之间,尤其是西方的普世主义、穆斯林的军事主义和中国的主张之间,存在权力转移的平衡。亨廷顿相信,“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最大的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战争的最可靠保障。”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欧洲在竭力应对自己的欧债危机时,全世界球迷都在高清电视机前看欧洲杯决赛直播,为西班牙和意大利加油。
对东西方在哪些地方存在差异的讨论一直富有争议,尤其是西方知识分子正开始追问西方是否正在衰落。我最近参加的各种金融危机后果分析会给了我答案:虽然是逐渐发生,但我们仍可感受到对当今主流西方经济学整体思想基础的重新评价。
当前的分析框架起源于17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他开创了通过局部研究可完全理解整体行为的现代科学思想。这一思想导致了科学学科的专业分工,集中于理性、归纳性和线性分析,将大部分问题分解为易于管理的部分,以发现其中具有预测能力的统计关系。
与之相反,东方思想一直是整体、多样、中庸和复杂的。印度诺贝尔奖得主阿玛蒂亚?森在2005年《惯于争鸣的印度人:印度人的历史、文化与身份论集》中阐述道,“印度多种信念与观点的盛行,绝大部分来源于对非正统见解的包容和对话,无论是显性或隐性的。”无所不在的非正统见解是印度思想精华。
已故剑桥汉学家、生物学家李约瑟是西方研究中国科学和文明的学者中最为著名的专家,他认为中国思想的关键词是在一个庞大“有机体”中的“秩序与格局”。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的实践家们都立足于整体系统的语境进行思考,这一系统由“阴”(负)和“阳”(正)二元力量推动,二者在不断变化和演进的过程中相互作用。
正如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物理学家、系统思想家和生态学家卡普拉指出的:“分析是指将事物拆开以便于理解它;系统思想则是将它放到一个更大的整体背景下。”主流经济学家假设人类的经济行为是理性的,但群体行为显然会与个人行为有很大不同,甚至往往背道而驰。整体不仅仅是部分的加总。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正是如此。
系统思想的问题在于多维、复杂和非线性的预测要困难得多。这可能正是为什么东方思想一直被认为是神秘主义的和不科学的。幸运的是,超高速计算机、复杂非线性代数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挖掘人类行为的“大数据”,因此今天的我们可以通过图像观察市场结构和变化过程,如金融市场中呈现出某种形态的大规模交易,有些有序,有些混乱,反映出市场的变化过程。
这些数据图使我看到,随着西方债务市场金融化的不可持续,金融危机实际上将全球性重大系统变化的痛苦进程合为一个整体。西方以外的新兴市场,如中国、印度和穆斯林国家中的市场,反映出了西方模式和经验的另一面,在什么有效和什么无效方面,既有正面也有负面的教训。
论文摘要:作为结构人类学创始人的列维-斯特劳斯其思想中有许多内容是可以为传播学所借鉴的。文章试图勾勒出列维-斯特劳斯传播学思想的理论系统与主要观点,并具体从文化传播论、跨界仪式论及其与批判学派的关系三个角度加以阐述。
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Gustave Levi-Strauss)是法国文化人类学家,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是结构主义“巴黎五巨头” 中唯一健在者。他的许多思想对于传播学研究有着独特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隐喻式的文化传播论、跨界仪式理论、对传播现象的批判性反思三个方面。
一、隐喻式的文化传播论
1、亲属关系:婚配嫁娶中的“流通”
列维-斯特劳斯把在一个社会中发生的沟通(communication)与交换(exchange)归纳为女人的沟通、货物和服务的沟通以及信息的沟通三个层次。他认为“女人在群体间的交换犹如词语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人交往一样,只是‘信息的传递’,就犹如物体、服务、符号的交换一样”,[1]P270)这一观点对于理解人类社会传播行为的发端状态有着独特的意义,而且在这段对于“沟通三层次”的表述中,女人其实是作为男人间维持交流关系的“中介”(mediation)存在的。我们还可以联想到现代社会的诸多“中介”,如节目主持人。中介是大众传媒的基本效用,它其实就是一种沟通双方间实施调停以影响彼此关系的行为,从现代的层面讲即通过一种制度性公共机构(agency)向受众传输社会文化价值与知识。比如在中央电视台的《体坛快讯》2007年3月的节目中,主持人在介绍一场篮球比赛结果前先把它归于辩证法中所谓“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的论断,将一种社会价值观和知识体系用这样一种简单的方式希望能够传达出去。
2、神话的延伸:关于媒介的现代神话
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神话具有其复杂性、虚假性的一面,这是理解神话性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在《结构人类学》中坦言人类学对社会科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提出了社会的两种生存样态之间的区别,一种是传统的,一种是现在的,前者属于“真实社会”,而后者靠不住的或真实得不彻底的嫌疑更大,这种嫌疑就好似神话有生俱来的虚构性一样。因此用传统社会中的神话来理解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非真实现象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不失是一种明智之选,而且在现代社会里正是大众传媒与其它社会机构合谋了“非真实”世界的设定。故而,大众媒介功能与部落社会、口头传播社会里神话的作用十分相似,大众媒介就是“现代的神话”。
二、媒介环境下的“跨界仪式”
列维-斯特劳斯对于仪式的研究是建立在对二元结构的肯定的基础上的。他认为,“最完美”的二元对立中任何东西都不属于类目A就属于类目B。既然如此,类目之间的界线就显得十分重要。据此列维-斯特劳斯提出了“跨界仪式”(boundary rituals)的问题。跨界仪式不仅仅出现在宗教活动、社会活动中,大众传播媒介里也能发现许多跨界仪式的例子。比如,在电视中,片头和片尾的字幕或者台名、台标标示也是跨界仪式的现实表现,它们使观众随着类目的改变而做出相应观赏心态的调整(如在娱乐节目和新闻之间、在猜谜节目和新闻之间、在新闻和电视连续剧之间)。而媒体对待跨界仪式的态度不同,能够反映出其价值取向的差异。比如,英国规定电视公司须采用空白画面等技术手段将常规节目与广告隔开,而在美国则没有这样的规定。[2]P159-160)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电视台也在不断受到市场的冲击,而越来越商业化的大众媒介必然会倾向于消除跨界仪式,有意地模糊节目与广告之间的界线,所以类似美国淡化甚至取消跨界仪式的现象在中国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除了在片头片尾、字幕使用上出现外,还有的情况是在娱乐节目的演播室现场设置大屏幕,在节目进行过程当中就不时地播放赞助单位的广告信息。再比如CCTV5的许多体育新闻节目中主持人服饰为胸口标志明显的李宁系列,这同样也是一种淡化和打破新闻与广告间跨界仪式的实现方式。
三、列维-斯特劳斯传播思想中的反思与批判
1、对现代传播方式的反思
列维-斯特劳斯研究图腾、神话,并非要将野蛮人的社会与文明社会对立起来,其意图在于揭示人类共有的“未驯化的思维”。当然,他确实也对现代人的思维及传播方式进行了独立地反思。他指出,在看到文字和书写技术发明、进步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注意到现代人主要依赖文献记载而非口头传说的现实使我们在扩展接触范围的同时也降低了交往的可信度。因为口头传说意味着和其他人,如讲故事者、教士、圣贤、熟人、长者等,可以直接接触,而借助书本的习惯使我们想要了解作者并再现其本来面目的愿望越来越难以实现。就此看来,“文字在给人类带来广泛好处的同时,也剥夺了人类的某种根本性的东西”。[3]P388)
2、列维-斯特劳斯与批判理论
每个具有反思精神的学者在其理论中都难免会发现一些批判性的成分,列维-斯特劳斯与这种成分之间的关系除了对现代传播方式的反思外,还在于他对于批判理论的影响。列维-斯特劳斯用结构主义方法阐释人类文化现象的成功使得这些“不安分”于传统批判理论的学者找到了一条新的管道。这是因为,结构主义与经验学派一样追求传播规律和模式,拥有具有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可操作的程序,但又保持着批判学派质疑既定体制的立场,因而具有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双重特质,可以说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
总之,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中不乏对于社会文化中一些传播现象的探讨,如同传播学的几位奠基人一样,虽然术有专攻但其研究半径仍扩展到了传播学领域,其传播学思想也有着它复杂的体系,有待研究者不断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夏建中.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 社区口译 口译研究 口译服务
一、引言
当前口译研究主流多以口译教学与理论或现象的探讨为主(王东志,2007),研究者的注意力及兴趣仍不脱离教学及实务两大主轴,能够从口译活动其他层面进行研究者,到目前为止仍为少数。然而,口译活动所涉及面当然不仅止于教学及实务,口译员发挥作用的场合也不限于国际会议。口译活动的多重面及多重功能长期以来一直都有学者关注(Wadensj ,1998; Mikkelson,1996;P chhacker,2002)。Garzone与Viezzi(2002)更主张2000年召开的第一届口译研究大会(1st ForlìConference on Interpreting Studies),这是口译研究突破会议口译局限范围的重要里程碑。
在众多教学及实务之外的其他研究领域之中,社区口译应该可以算得上是许多研究者关心的议题之一。若依出现时间先后排序,社区口译曾有多种不同名称,包括“临时口译”(ad hoc interpreting)(Roberts,1995)、“社区口译”(Community Interpreting)(Mikkelson,1996)、“双边口译”(Liaison Interpreting)(Gentile et al.,1996)、“文化口译”(cultural interpreting)(Carr,1997)、“对话口译”(Dialogue Interpreting)(Wadensj ,1998)及“公共服务口译”(Public Service Interpreting)(Corsellis,2005)。上述各种名称显示不同学者对于社区口译诠释之差异,而名称分歧的状况直到 2004年的Critical Links国际研讨会才大致达成共识,“社区口译” 成为多数研究者使用的名称。
无论名称差异多大,大部分研究者所描述的社区口译内容都可以由下列两种定义涵盖:专门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必要所提供的口译服务(Mikkelson,1996);主流社会与次文化社群间的口译服务(P.chhacker,1999)。而其主要工作之内容则是为移民事务、医疗、司法,以及其他公共事务。由此二项定义可知社区口译与目前各大学教学研究所着重的会议口译差异很大,不只是提供服务的人员不同,两者还有许多重大差别,由下段逐项说明。
二、社区口译与会议口译之不同
社区口译与会议口议之不同可以由几个不同方面说明,Angelelli(2000)提出交互方式、语言组合产出比例、语域、对谈者背景差异、沟通事件掌控能力等方面。社区口译的交流方式多半是面对面交谈,而且双方互动频率十分频繁。而会议口译除了问答时间之外,大部分都是演讲人对听众的单向沟通。
在译文比例方面,会议口译听众母语比例较高,讲者母语只出现在问答阶段。社区口译的状况则明显不同,对话双方母语的译文比例比较接近,口译员必须在两种语言间不断来回。针对这种原文译文不断反复的状况,目前各学校都没有相关课程或训练。根据笔者调查,目前国内各大学口译课程多半以语言方向划分,并没有任何课程采取两种语言交互使用之的训练方式。
一个重要差异是在语域差异方面,会议口译因为讲者与听众同构型相对较高,或因为讲题范围明确,所以语域变化较小。社区口译则不同,对话双方可能因为背景差异很大,例如移民事务官员与新移民或者是医生与非本国母语的病人,所以语域变化也较大。
另一个重要差异是对沟通事件的掌控,会议口译状态之下口译员较无法掌控沟通事件之节奏与进度,尤其在同声传译时,口译员与讲者沟通困难,讲者完全不知口译员翻译的进度,口译员也无法直接与讲者对话。即便在逐步口译的情境下,会议口译员通常也以话筒自居,鲜少介入沟通流程打断讲者。社区口译中的口译员则经常掌握沟通事件的进度,除翻译双方的对话之外,还要扮演多重角色,包括文化沟通、信息整合甚至协助医疗行为顺利进行等(Rosenberg,2008),多重角色也造成口译员掌控沟通流程的现象。
三、国外文献举隅
如前所述,社区口译可从不同方面进行研究,本节将国外文献大略分类,并举例说明,以供参考。国外社区口译文献十分丰富,因篇幅考量,无法逐一列举。
就涵盖社区口译概况的文献来说,Gentile,Ozolins,Vasilakakos(1996)从历史回顾开始,接着就社区口译之原则、专业理论及不同场合的应用逐一说明,或可作为社区口译的入门导读。若需对各个国家或地区进行探讨,则可以参考Townsley(2007),文章检视了英国公共服务口译之整体面貌,说明了其起源、制度、重要里程碑及现况,非常适合协助研究者认识国外制度。Leanza(2005)及Hsieh(2008)的研究议题则是口译员的多重角色,其中提出口译员在医疗场合中除了提供语言服务外,还会担任文化桥梁及相关团体权利的捍卫者(advocate)。另外,在医疗情境中,因为医护人员、医疗机构、病人及家属及口译员的各自目标及利益皆有不同,所以口译会因状况不同而调整因应策略,变换角色;此系列研究或许与翻译研究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议题有共同之处。Angelelli(2008)则将一项研究完整呈现,有助于研究者了解社区口译研究之实际实施过程。
在法庭口译方面,González等人(1991)一书已经为学者广泛引用,其中对法庭口译各层面皆有详细探讨,适合作为研究法庭口译的基础。此外,Berk-Seligson(2002)进一步详细探讨法庭通译的语言特征及涵义,适合具有语言学背景之研究者参考。
若纯粹由语篇(discourse)方面进行研究,则Roy(2000)的文章适合研究者增进对于社区口译实际语篇的认识。Hale(2004)更选定法庭口译为场景,对于法庭中出现之语篇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析。
社区口译的专业道德亦为研究者重视之议题,Hale(2007)可说是集大成之作。书中汇整世界各国社区口译专业道德规范进行分析,将所有内容分类,并且进行详细分析与检讨。
四、社区口译在中国
近年来,许多政府机构都设立了社区口译的相关机制,但都由于成立时间尚短,评估成效恐嫌过早,长期绩效仍待观察。各级司法机关、卫生部门及地方政府亦提供各类型社区口译服务,其实施方式多由政府委托民间团体办理。主管机关依职务需要对于各项业务均有相关统计,但详细资料及分析仍未见公布出版。
为数庞大的外籍人士自然引起学者关切,其中研究结果涉及翻译者亦不少。举例而言,邓春、文军(2012)以来自美国、法国、波兰、意大利、德国、南非、澳大利亚、俄罗斯等20个国家的42位外籍人士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公共机构的社区口译服务现状进行了调查。侯阗(2011)从美国医疗口译角度出发,为我国的医疗口译发展提出了借鉴方法。苏伟(2009)是近年唯一由社区口译特点角度探讨社区口译的研究人员,该研究介绍了社区口译在中国的发展,总结了目前社区口译面临的各种问题,并相应提出了其解决途径。
整体而言,虽然目前我国的社区口译已经开始发展,但是政府和民间的投入仍在整合的过程。实务界对于目前的整体环境及制度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赞成与批评的意见都十分踊跃;政府制定政策之时,也需要了解实务界的实况及需求。因此各界未来还需要持续进行沟通,才能对于将来社区口译之发展有共识。也唯有先达成共识,才能整合资源,社区口译才能顺利发展。
五、研究者的挑战
有意从事社区口译研究者,将来实际从事研究工作时,可能遭遇下列几项挑战。首先是议题背景知识不足。当前国内研究社区口译之口译学者极少,国内口译相关期刊迄今还没有出现任何社区口译研究论文。2003年至2013年5月底十年期间,相关研究仅见于三篇硕士论文及散见于杂志及研讨会之短文。三篇硕士论文为:杨小志(2011)、尚晓磊(2010)、杨沫(2010)。尚晓磊及杨沫两篇论文以社区口译译员为研究议题,杨小志从语用学的语境顺应问题出发。三篇论文皆提到当前我国社区口译基本研究缺乏。在此状况下,研究者开始进行社区口译相关研究时,将会立即面临基本资料缺乏的挑战。纵使国外研究资料相对丰富,但限于语种及时空资源的限制,研究国外状况仍十分困难。因此,研究我国社区口译的第一项挑战就是现况数据不足;如果这种现象无法妥善解决,则后续研究将无法顺利进行。短期之内的可行方案宜考虑由初探性的研究起步,依照国外社区口译文献,将社区口译加以分类,逐项进行调查,以建立基本资料,厘清我国社区口译的大致状况。唯有逐步了解现况,才能带动后续长期研究。
语种限制也是待解决的挑战。目前我国各大翻译院校多半以英文及中文语言组合为主,仅有少数翻译研究所提供中英文以外的语种。但是,目前我国社区口译需求的语种涵盖多种语言,而目前此类语言人才缺乏,恐怕无法充分满足相关社区口译研究的需求。研究者自行学习其他外语,若非已有一定基础,否则也需要时间才能掌握。在无法完全掌握对话语言的状况下,研究方法可能受到大幅限制,许多如访谈或调查等研究方法会因为语言因素而无法进行,最后,研究场地限制也使社区口译研究面临困难。社区口译进行的场域,除部分如教堂等公开场合之外,许多皆属非公开对话。医疗口译翻译的对象是医护人员及病人和家属,病人隐私权依法必须受适当保护,社区口译研究人员能否取得医护人员、病人及家属之同意于现场观察医疗口译流程恐怕必须依个案而定。司法口译亦面临类似的问题,社区口译研究人员能否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取得当事人及相关部门同意观察侦察过程及审理过程,可能也会因个案而异。纵使能顺利观察相关过程,研究人员能否因研究需要进行书面、录音或录像纪录,又是一项待研究的课题。
六、结语
社区口译是新兴的口译研究课题,其理论背景、研究方法及实质内容均与现今我国各大翻译院校的主流思潮有明显不同。然而,我国非中文母语之人口数量大幅增加,因此社区口译的需求量很大。为顺应此新趋势,政府及民间团体已逐步投入人力物力,以促进社会健全发展。学术界也应正视此一大趋势,由不同层面探讨社区口译的各项课题,以研究成果与社会各界互动;进而协助新移民突破语言障碍,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共同营造和谐安康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尚晓磊.浅析社区口译评估及社区口译译员素质[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2]王东志.我国口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六届口译大会综述[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03.
[3]杨沫.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社区口译员的角色[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4]杨小志.社区口译中的语境顺应[D].湖南:中南大学,2011.
[5]Angelelli,C..Medical Interpreting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6]Angelelli,C..Interpretation as a Communicative Event [J]:A look through Hyme’s lenses.Meta,45(4),580-592.
[7]Berk-Seligson,S..The Bilingual Courtroom:Court Interpreters in the Judicial Process [M].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2002.
[8]Carr,Silvana E..The Critical Link:Interpreters in the Community [M].Amsterda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7.
[9]Corsellis,A..Training Interpreters to Work in the Public Services [A].In Martha Tennet (ed.),Train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Pedagogies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C].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5.
[10]Garzone,G.,& Viezzi,M..Interpreting in the 21st Century: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C].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2.
[11]González,R.D.,Vásquez,Victoria F.,& Mikkelson,H..Fundamentals of Court Interpretation:Theory,Policy,and Practice [M].Durham,NC:Carolina Academic Press,1991.
[12]Gentile,A.,Ozolins,U.,& Vasilakakos,M..Liaison Interpreting [M].Melbourne: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1996.
[13]Hale,munity Interpreting [M].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7.
[14]Hale,S.B..The Discourse of Court Interpreting―Discourse Practices of the Law,the Witness and the Interpreter [M].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4.
[15]Leanza,Y..Roles of Community Interpreters in Pediatrics as seen by Interpreters,Physicians and Researchers [J].Interpreting,7(2):67-92.
[16]Mikkelson,munity Interpreting:An Emerging Profession [J].Interpreting ,1(1):125-129.
[17]P?chhacker,F..Researching Interpretin Quality:Models and Methods [A].In G.Garzone,& M.Viezzi,Interpreting in the 21st Century: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C] (pp.95-106).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2.
[18]Rosenberg,E.,Seller,R.,& Leanza,Y..Through Interpreters’ Eyes:Comparing roles of Professional and Family Interpreters [J].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70:87-93.
[19]Roy,C..Interpreting as a Discourse Process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