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活中的数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1-26 17:52: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活中的数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生活中的数学

第1篇

关键词:生活;数学教学;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126

每个人的学习生涯都少不了数学这门课,但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数学却似乎是数学家们在演算纸上花费心思展开的一场智力游戏,对普通人来说则显得有些高深甚至遥不可及。于是,数学一度几乎成为枯燥乏味的代名词。事实上,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因为,离开生活的数学是一片没有魅力的“死海”!

一、课堂:大胆地向生活开放

虽然每位学生都发有精心编辑的教材,但它是面向大众的,即便最新的版本,所选用的题材也不一定完全切合我们所教的学生个体。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拘一格,选取最贴近孩子生活的题材。比如熟悉的景与物、人和事、学习与生活的实际等,让他们真真切切地体会身边时时刻刻正在发生着的“数学”点滴,从而经历从生活到数学再到生活的过程。以一年级学生为例,在教学中有一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选择标准来分类。其实,这种事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只是很多学生不会想到这就是数学。在课堂教学中,准备了樱桃、白菜、西红柿、苹果、辣椒、桔子、扁豆、草莓等,让大家想怎么分就怎么分。这些东西学生没有不熟悉的,他们的脑子就像一下子被激活了似的,讨论起来你争我抢,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说:“分两种,樱桃、苹果、桔子和草莓是水果,西红柿、白菜、辣椒、扁豆是蔬菜。”有的说:“按颜色分,樱桃、苹果、西红柿和草莓都是红的,剩下的是另一类。”还有的说:“我把它们分两种,一个是我喜欢吃的,像樱桃和草莓,还有一类是我都不喜欢吃。”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就生活在数学的世界中。

二、爱好:带着学生跑的“火车头”

对于小学生来说,爱好是入门的教师。有爱好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聚精会神、积极思考,所学的知识把握得迅速而牢固,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能让学生产生爱好、带着他们跑40分钟的“火车头”。曾经听过一节有关《分数的意义》的公开课,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堂课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分数的意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人注目的是,讲课教师拿出的事先策划好的两个话题题目。话题一:2008北京奥运――根据申办预算,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经费为16.25亿美元,除中心政府和北京市政府提供少量补贴外,4/5以上的经费将通过奥运会的市场开发来实现。话题二:“奇妙”的人体――1. 婴儿体内水的含量占体重的4/5;2. 成年女性体内水分占体重的2/5;3. 成年男性体内水分占体重的1/5。按照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师要求学生当场自由编组,然后在讨论完题目发表见解。这两个话题一个是国家的大事,一个与人的健康有关,学生都十分感爱好,所以现场的学习讨论气氛就非常热烈,而且大家在学习内容之外还说了许多对这两个题目的更深的熟悉。有的说奥运会需要的钱很多,所以打算拿自己的压岁钱去赞助;有的说,对比一下,婴儿体内水含量比例最多,可见平时要注重及时补充水分等。原本一堂单一的数学课,结果被孩子们用一双双“生活的眼睛”变成了生动活泼的研讨会,自然大家也把有关分数的意义及其应用学在了自己的脑子中。

三、鼓励学生用“生活的眼睛”节外生枝

生活是多样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爱好和创造。”所以,在课堂上,学生那一双双“生活的眼睛”所看到的事物也是多样的,他们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一定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那么,我们的教学是执行预设的教案,还是开发课堂生成的资源呢?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参照生活的经历大胆地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有这样一道讨论题:“在一个长方体物品的每个面上都捆扎十字包装绳,需用包装绳的长度至少有这个长方作物品棱长总和的长度?”学生经过一番讨论,绝大多数认为包装绳的长度一定超过物品的棱长总和,因为每个面都捆扎成十字包装绳,即物品的棱长之和,再加上打结的,所以超过物品棱长总和。但是也有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不同看法,提出包装绳可能比棱长总和要短一些。究其理由,认为假如这个物品是一块海绵,因为海绵是膨松的,生活实践中都要扎紧,因此就不需要那么长的包装绳。这种不苟同于一般的解答从现实生活出发,并能够对自己的想法充分阐明理由,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赞扬。

四、课堂作业:触角伸向生活的每个角落

学生经常把课堂上的作业视为负担,这与作业缺少情趣、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忽视活学活用有关。而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它的这一性质给其课堂作业的设计提供了广阔空间。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另外也可以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综合性,形成知识的W络系统。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后,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发动学生拓展设计这样的练习:配制含糖20%的糖水,可以怎样解?这是数学问题,它是科学问题还是化学问题已不再重要,而这正是知识体系系统性的体现。

五、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并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例如,学习“统计初步”时,上课之前,要求学生自习本节课的内容并自己收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数据;课堂上,让他们根据课本上的例子,自己处理、统计,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从中学到许多统计的基本知识,并学会了统计数据,从而对以后数学学习更加感兴趣。

第2篇

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数学知识生活化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下面就谈谈数学知识生活化的几点看法。

一、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所以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存在,而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先让学生观察、比较身边物体如书本、剪刀等。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充分感知、比较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在练习、作业中,尽量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而数学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善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概念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概念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如学习“年、月、日”以后,让学生练习:算一算自己的生日是星期几,如果今年的生日已经过了,算一算明年的生日又该是星期几,再算一算父母今(明)年的生日是星期几。又如教学1公顷、1平方千米后,让学生练习测一测,亲自体验它们的大小。带领学生走上操场,量一个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感受1公顷的大小;走上大街,步测1000米的长度,试估计以这一边为正方形的其它两个顶点分别在什么位置,体验1平方千米的大小。学生通过练习,体验到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感受到数学与自己离得很近,就在自己的身边。

三、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使之生活化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知识生活化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让数学知识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是现实的、是有用的。如让学生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并进行解答。下面是一些学生的记录:

1、星期六我去市场买肉,鱼每斤12元,共3斤。我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

2、星期日我和爸爸、妈妈去看新房子。量出客厅长8米,宽4米;房间一长7米,宽3米;房间二长5米,宽3米;房间三长4米,宽3米;厨房的边长3米;两个卫生间都是长3米,宽2米。爸爸要我算出新房的面积有多大?

第3篇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应用意识。应用数学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2)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3)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随着课改的深入,涉及现实生活的数学试题也运应而生。从小处看,它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从大处看,它涉及国民经济、国民生存环境等各个方面。如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必备环节。下面我就以一道学生自编题来谈谈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一、教实实录

案例:在学生学完求扇形面积的知识后,我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自己编写一道有关扇形面积的应用题,并求解。(说明:我所任教班级已经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教师:请同学们把自编自导的应用题上交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交流后请其中一位组长把应用题放在幻灯片上,请全班同学思考、讨论、交流。

题目:我家把牛用长为5米的绳子拴在一个内角为120°角的等腰三角形池塘顶点的草地上,请问牛能吃到草和喝到水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此题一出,大家议论纷纷,交头接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教师:这道题结合了现实生活。放牛是农村学生都亲身经历的事情,把数学问题放在现实生活中解决,此题出得好。那么同学们能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吗?

学生A:老师,此题太简单,牛能喝到水的面积为等腰三角形面积;牛能吃到草的面积那就大了。

学生B:老师,我不同意A的想法。他没有考虑到实际条件:绳长为5米,所以牛只能在以顶点为中心,5米为半径的圆内喝水或吃草。

教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我适时引导学生表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而且不急于评价不同做法的正误,有利于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事实上,学生自己能作出自己的评价、选择。)

学生C:我大体赞成B的意见,但是……

教师:C同学敢于思考,但他遇到了困难,谁能帮帮他?

学生B:我认为牛能喝到水的范围就是一个扇形;牛能吃到草的范围也是一个扇形,两个扇形合在一起是一个圆。

教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如果同意,那么该如何进行计算呢?(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动手计算。)

学生D:原来放牛也蕴含数学知识,我知道求扇形面积要用到中心角、半径。所以:

教师:同学们都同意D同学的做法吗?(再次提醒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大部分学生表示同意,有个别学生开始骚动。

学生E:不对呀!应该到实地考查一下,为什么呢?如果三角形池塘的腰长很小或腰长很长(绳子不够长),计算结果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扇形了,应该考虑弓形面积。

教师:同学们赞同吗?

我接着给予肯定:这位同学回答非常好。我们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要主动寻找实际背景,把现实生活转化为数学问题,探索其应用价值,这里我们将问题进行分类讨论。

(1)如果这个三角形的腰长小于或等于5米长,则牛吃到草的面积=半径为5米的圆的面积减去三角形的面积;喝到水的面积为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2)如果这个三角形的腰长大于5米且小于10米长,则牛吃到草的面积等于半径为5米、圆心角为240°的扇形的面积加上弓形的面积;而牛喝到水的面积为半径为5米、圆心角为120°的扇形的面积减去弓形的面积。

(3)如果这个三角形的腰长大于10米,这种情况就是同学D考虑的情况。

教师:请小组合作把以上三种情况逐一完成。完成后希望同学们能从这堂课中得到启发、勇于思考、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应用意识,能把实际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

二、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要点

以上这堂课是我充分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应用数学,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结合本案例和当前课改要求,我认为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要注意下面的几个问题。

1.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掌握、交流和应用的能力。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掌握是进行数学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直接影响数学应用的意识。学生在数学语言应用上存在困难的原因有以下几个:(1)对文字语言理解不清,无法说清、说出自己的观点;识图能力差;对数学符号的表述、含义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2)对于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转化能力差;(3)缺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数学语言交流,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拓展起了很大的限制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思维与语言密切联系,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掌握直接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所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不断积累数学语言,在应用时做到严谨性和量力性的和谐统一。

2.教师应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建模”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很大部分可以通过“建模”来解决。数学模型主要包括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角、几何。所以教师要重视生活体验,描述数学本质。分析其因果关系,有的要抓住关键词语,找出数量关系;有的可以利用图形、表格等工具,加强数学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问题的联系,逐步渗透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和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数学生活化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52-01

引言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老师和学生都是以教科书为标准,老师按照教材进行讲解,学生按照教材来记忆和练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难受,无法牢固掌握知识点,只是单纯的靠死记硬背。为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真正落实好新课标标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所谓的生活化就是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孩子的学习以实际生活为基准,学到的知识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对于数学这一科目而言,它更易于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讲解。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字,透漏着数学的知识,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就是通过将小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目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1教与学缺乏趣味性

在我国农村的小学教育普遍的现象就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较差,资源缺乏,而且由于与外界缺少一定的联系,信息不够通畅,所以这里的教学方法相对落后。老师普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所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完全忽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之下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在这样机械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失去了动手的能力,变得越来越木讷,成为学习的工具,同时他们也对知识失去了基本的兴趣。

1.2理论与实践难以统一

现在的教学目标已经不是一味追求知识的累积,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要懂得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例如,同样类型的应用题,老师讲了学生懂了,但换了地方换个数学,学生就不会了。我们所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具有超强背书能力的学生,所以在课堂上只是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学生发展的需要了。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脱离现象十分严重,在这种环境之下只会让学生实践能力降低,不利于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对他们学习技能的培养。

1.3学生难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完全是老师根据课本的编排进行的讲解,而且学校对学生的检测都是围绕着课本进行的,所以学生只是不断地要求自己更加熟练的掌握课本里的内容,根本不会进行深入的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身创新能力不断降低,他们不会发散思维对课本外的知识进行拓展,只是掌握那些老师教授的纯理论知识,却没有学会学习技能和技巧。小学阶段正是创新精神培养的黄金时期,如果这个时期学生的创造力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引导,就会错失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2.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的必要性

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学生很难在课堂中就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同时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根本不会真正的运用,而现实生活当中又处处都充满了数学知识,如果合理的将两者进行连接,就可以使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到数学知识。老师要善于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知识融入到生活当中,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的引入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对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处理实践问题。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理念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将实际的生活问题运用数学方法进行解答,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将更加牢固,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的引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理念的运用,使学生的数学意识将更为强烈。

3.农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与实践

3.1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理念运用的第一步就是将学生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生活化,打破原来抽象的概念,将所学内容具体化、实际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多注意总结经验,同时还要多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观察和积累,这样老师在讲解新知识的时候就能自然的联系到实际,同时也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老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善于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数学应用生活化

数学应用的生活化就是让学生学会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所以生活化教学理念的使用还需要将数学应用生活化。所谓的运用生活化就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老师在讲解矩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求法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运用。老师将基础知识讲明白之后,可以给学生留下一定的作业,让学生回家丈量自己的家或者自家的地,菜园子等等都可以,测出它们的长度和宽度,得到数字,然后根据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计算,得出它们的面积。又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让学生在家收集1张1元、10张1分、1张2分、1张5分的纸币或硬币,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字,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也会使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

3.3作业设计生活化

作业设计的生活化就是老师在给学生留作业时尽量避免只留纸质作业,这样不仅只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的倦怠的思想。老师要善于将作业融入生活当中,例如学习圆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家里或周围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而且它们有什么特点。在学习比例尺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绘制家中各种东西的平面图,把自己画的与实际物体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比例尺的认识。老师要根据所学的内容将知识融入到生活当中,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4教学评价生活化

评价的生活化就是摒弃原来的评价模式,以多元化的角度对老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体不再是老师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而是学生对知识是否真正的掌握,这样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还有哪些不足,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当中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小学数学生活化理念的引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同时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学习的热情。虽然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不断努力会让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得到更大范围的使用,使小学数学课堂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捕捉生活中的“元素”,挖掘教材内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剖析具体的生活现象。从各种具体实例中,提炼出教学内涵,感受数学对自然和社会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有序数对时,通过确定电影院中座位的位置和教室里座位的位置,让学生明确有序数对的含义和注意到了有序数对中的两个数是有顺序的,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有序数对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补充大量生动的实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结合生活实际的积极意义。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具有逻辑性,在教材中它总以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许多题目都是经过处理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文字表达严谨、准确、枯燥,但很少创设问题情境。忽略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被发现的曲折过程,抑制r学生思维的空间。因此,我们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充实到教材中去,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如在教学《同类项》时,我首先拿出了一小袋硬币,请同学们帮我数一数共有多少钱?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期望帮我的忙。在数的过程中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选择按照分类的数法最好,南此引导学生总结出在数学中,对于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一同类项。学生被这样的问题情境激起好奇心,激发了创造思维的火花。

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是为了应用,可我们的学生缺乏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我们在学生掌握某项知识后,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着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体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成功中,凸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是学习数学的根本。

因此,数学问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的东西。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在生活空间中解决问题,在生活实践中感知,让学生切实体验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收集生活常识,培养数学思维

中学生思维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但是,他们极少或不可能经常用数学的思想,去分析生活中的想象。如果教师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将其恰当引进课堂,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思维的创新性和灵活性。例如,我在教学《基本平面图形——线段》时,先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如在墙面上钉一个木条至少需要几个钉?人们为什么不惜破坏花草而不愿从花坛边沿走路?通过这些生活常识,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系列实践问题,让学生展开调查,收集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最佳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思维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应通过游戏、引导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进行“三视罔”的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取几块棱长是lOcm的正方体堆在一起,让学生自己来观察,然后由学生自己画出三视罔。经过操作、观察、思考的步骤,学生自己发现了三视图画法的规律,能准确地画出三视图。

第6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入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打折问题时,我就利用这样一个故事引入:明明要过生日了,妈妈要送他一件礼物。明明看中了一款平板电脑。两人去电子商城,乐乐家的售货员告诉他:“本店电脑一律打八折。”他想比较一下哪家便宜,他又来到另一家洋洋电脑城,“本店一律优惠20%”。明明一时没了主意,不知该买哪家的,妈妈听了笑着说:“两家的优惠价格相同,如果是同一品牌买哪家的都一样。明明听了感到很纳闷,同学们,你们说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都瞪着眼睛想知道原因。

二、利用故事,促进探索

由于多媒体演示形象,动静结合,合理地运用,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如,在设计“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时,引入《八戒分桃》的小故事。利用多媒体出示《八戒分桃》的小动画,放给学生看:“悟空邀请大家参加品桃大会。悟空忙着招待客人,让猪八戒带着30只小猴摘了100个又大又红的桃子,他们把摘的桃子抬回来后,八戒对小猴子们说:这里有100个桃子,你们一共是30个人,每人分得3个,剩下1个就给我了!八戒怕小猴们不相信,还特意列了一个算式:100÷30=3……1。悟空知道了这件事,训斥八戒不老实,欺骗小猴子,吓得八戒只好求饶。这一下把小猴们弄得莫名其妙。”学生看到这样的动画片兴奋不止,同时又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从故事中悟理,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八戒是怎么欺骗小猴子们的?悟空指责八戒不老实的理由又在哪里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余数除法”。

在学生都知道的故事情节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供了自主探索的学习平台,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拥有了快乐的学习心态。

三、在故事中,巩固练习

练习是数学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让学生做题目,那么练习就失去其本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将练习融入数学故事中,结合生活实际,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如,我在教学“人民币”时,利用学生身边的故事引入:妈妈给我1元钱让我买东西,能买些什么呢?出示5种学生喜欢的商品价钱。让学生自己算一算。练习完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互动,结合自己的情况在生活中1元钱你都能买什么?让学生交流,这样课堂上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答案。

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生活 接轨 验证

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仍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是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应用的,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以生活实践为例来创设学习情境,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将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

一、让教学内容与生活“接轨”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解释者和执行者,而是与学生一起探讨数学知识的合作者,教师身份的转变自然要带动教学内容的转变。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内容要与生活接轨,做到更贴近生活。一方面要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及渗透理念;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及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把数学引向生活,强调数学跟人类现实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使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从而带来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并经常在解决问题后的反思中,进一步体验生活经验对数学问题解决的好处,积极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去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经验。学生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里,无处不在的生活现象时时刻刻地进入他们的认知领域,成为他们的生活经验,并作为学习者原有经验的一部分构成进一步学习新知的“数学现实”。因此,这个研究将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积极进行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的更新。例如:举世瞩目的第二北京奥运会刚刚拉上帷幕,各项精彩、激烈的比赛让人津津乐道。在“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中,笔者就选用了中国女子足球队在小组赛中与阿根廷、加拿大、巴西队,以及半决赛中德国队与巴西队、日本队与美国队,还有决赛中巴西队与美国队共六场比赛的场景,先播放一段精彩的实况录像,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六场比赛的净得分情况(分上、下半场)归纳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其实,像这样的生活信息还有很多,如果有效地选择“数学信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收集、选择和整理“数学信息”的能力,还可以使得数学变成能够确切地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要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在初中的课堂上,有很多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例如:手机消费的计算,在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通话消费方式。如:方式一“每月收月租费30元,此外根据累计通话时间按0.3元/分加收通话费”;方式二“不收月租费,根据累计通话时间按0.4元/分收通话费。这样的问题完全可以利用方程来解答。所以,在生活化原则的实践过程中,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空讲理沦,而必须按照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使数学知识与方法在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发展中大显身手。数学教学要走出封闭的模式,向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开放我们的教学,鼓励学生走出狭隘的个人小天地,在生活里学习数学知识,在实践中锻炼数学思维。

三、到生活中去验证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例如:教师可以布置这样一个作业:写数学日记。让他们体会一下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可以激发一下他们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培养一下他们的“数感”。同时,还有很多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以用中学的数学来解决的,例如:去服装店购买衣服,商家就会以优惠购物卡来吸引顾客,如“花200元买这种卡,凭卡可在商店按8折购物。”那么这样的购物方式,真的合算吗?在什么情况下购买优惠卡是合算的呢?这样的生活问题,可以验证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否真的有实际的用处。同学们试着去解决这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仅可以增长社会阅历,提高能力,而且对增长自己的生活经验也是很重要的。

生活中所包含的数学实在是太丰富了,生活是数学的归宿,也就是数学必须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认识数学、运用数学为自己的生活和为社会服务。在自己的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结合所学的新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和动力,才会有一种成就感,感到所学的知识有用武之地,这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的好习惯的养成。当然,要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离不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钻研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红,吴菊敏.善待错误[J].中学数学杂志.2009(04).

第8篇

关键词:数学;应用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从古时候的大马车,秦朝兵马俑中的战车,近代的木轮车,现代的各种各样的火车、货车乃至豪华轿车,找到许多图片,让学生从外形上比较感知人类的进步、文化的发展等。但无论哪一个朝代、哪一种作用、哪一种形状的车,车轮都是永远没有改变的圆形。为什么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从而使学生对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圆性质的心理倾向,因而效果很好。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就应该密切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合理组织教材,充分挖掘潜在的生活素材,找准每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使之产生美感,培养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二、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分析和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

2.精心设计练习,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责任是尽其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分析、直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是最终的目标。如:在“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为了巩固新知,我们精心设计了以下习题:一所学校在直线l上的A点处,在直线l上离学校A处180米的B处有一条公路m与直线l相交成30°,一拖拉机在公路上行驶,已知拖拉机行驶时周围100米的圆形区域内会受到噪音影响。(1)请问学校是否会受到该拖拉机噪音影响?并说明理由。(2)如果你是该学校中的一名学生,你会有何想法?这样一来,能使新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w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拖拉机等的噪音对人们的危害,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如:“一次函数的应用”中有例题:A城有肥料200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是20元/吨和25元/吨,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15元/吨和24元/吨,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用总运费最少?在教学时,我首先设计了几个问题:(1)影响总运费的变量有哪些?(2)由A、B城分别运往C、D两乡的肥料量共有几个量?(3)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解决这三个问题后引导学生建立总运费与其中一条运输路线上的肥料运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模型,从而利用函数的最值来解决问题。其实,在解应用题时,特别是解综合性比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建构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对选编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保险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通过建模训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定义、概念、定理、公式等都是从现实世界中经过逐步抽象、概括而得到的数学模型,与现实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可以反过来应用于现实世界解决各类实际问题。

4.拓展生活实践,为学生打造运用数学知识的平台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且反过来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5.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

第9篇

在日常生活中,做每件事情都离不开数学,可见数学与我们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呀。

比如,妈妈上街买水果,买蔬菜,还有去文印社复稿件……等等,都要用到数学。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数学,等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暑假里我跟爸妈到表姐家玩,路上口渴了,爸爸只好到附近杂货店买矿泉水喝。杂货店有个规定:买3瓶矿泉水可以换一瓶矿泉水,一瓶矿泉水卖价1元钱,爸爸见了掏出10元钱给杂货店老板,说:“老板买10瓶水”,水拿到了,我如饥似渴的喝了起来,一会儿就喝掉了二瓶。还没等我回过神,已经有好几个空瓶了。爸爸问我:“灵灵,我们用10元钱能换多少瓶矿泉水?”我想:10瓶水喝完,拿9个空瓶子换了3瓶矿泉水,3个空瓶又换了1瓶矿泉水……还剩下两个空瓶子。我高兴地对爸爸说:“爸爸,我算出来了,是14瓶矿泉水,还余下2个空瓶子。”爸爸笑了,说:“你再想一想!”我若有所思:“我们可以再向杂货店老板借一个空瓶子,喝完后再把空瓶还给老板,噢!我们可以喝15瓶矿泉水。”爸爸点头称赞。

数学就是要灵活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只有掌握了数学知识,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所以我们要学好数学,让数学成为我们学习生活中的好帮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