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9 07:56: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社会实践经验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课题申请
既然打算做社会实践,那么课题申请是很重要的,要不然学校是不给你资金的。学校的钱是难“骗”到的。
课题最好是挑你自己最熟悉的来做,不然做到以后是很累的。确定了课题以后就得开始找你的队友咯,我们学校的规矩是只能找相同院系的,所以我采取的方法是通过飞信群发,广发英雄帖,总有人会上门的。。。找齐人才了后呢,就开始着手准备写申请了。由于我是第一次接触这种东西,在百度上找了一些别人写的申请来参考,主要是看看人家的申请是怎么写的。
总得来说申请包括:第一,课题相关现状。第二,选着课题的价值和意义。第三,课题的研究视角、目的和重要观点。第四,本课题国内外相关成果。第五,调研的方法与途径。第六,小组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就是给学校吹牛,说你们小组很厉害~)。
你要写一个课题申请就得先了解这个课题的现状,那么相关资料的查阅就显的很重要。在资查阅方面,我个人感觉在普维,万方等专业期刊数据库查是比较方便的,因为只有在这些数据库中你才能找到专业的数据,而且这些数据都是很有说服力的。直接通过百度等搜索到的资料最好只作为一般性的参考。
最后是我个人的小经验,你还可以去对课题做一个前期的调研,问一下你的调查对象面临什么具体问题。这样不但对调研视角和思路的搭建很有帮助,还能向学校方面表达出你很积极去做这个调研的心态,这样能在调研申请批复的时候会给老师留下很好的印象。整个申请写下来就4000字左右,不要太多了。
2)调研
当你的课题得到学校批复了以后,你就得着手准备调研了。
调查问卷表是极其重要的东西,它决定着你整个调研活动的成败。如果你的调查问卷表没做好,那么在整个调研结束后你是没法去弥补的。调查问卷是用来收集数据的,那么你就得把很多问题都考虑清楚。我觉得你最好去寻求指导老师的帮助,指导老师都是有经验的,他肯定能给你很多很好的建议。
然后是出门调研,在这我觉得大家要注意安全,最好是两个人以上组队出门,万一出了什么事有个照应,毕竟社会上的坏人是大大的有滴~
第一步,说明你的来历,该低头哈腰就去做,着别人白眼和讥讽是很正常的事,重要的是要坚持,俗话说的好,人不要脸天下无敌。我做调研的时候有次坐了40分钟的车、走了一个小时的路、等负责人又花1个小时,得到别人的答复是:我们不接受你们的调研,你快出去。。。
第二步,和你的调研对象交流,在交流过程当中你自己心中要有底,把你自己想知道的资料套出来,并且让他填好你精心准备的调研问卷表。还有,在交流的时候你要给别人留余地,不要总是你自己问。你可以给别人抛出一个范围很大的问题,看看他的想法和思路。很有可能,他就有一个你完全没想到的东西。
第三步,是整理你采集到的数据,可以想象你采集到的数据肯定是很繁杂的,你的使用excel等的东西把数据统计出来,以背你做报告的时候引用或制图表。当然还有专业的统计软件和统计学上的知识,因为我才大一,什么也没学过,就跳过了。。。。虽然我觉得肯定是要使用的。
3)写报告
材料有了,最后就剩这个万恶的报告了。写报告最好是由一个人主笔,比如我自己的调研报告就是我写的,因
为每个人的笔风是不一样的,几个人来写的话就会感觉牛头不对马嘴。在这里我引用下别人写的格式要求,很好的。
关键词:小课题;学前教育;专业成长
小课题研究主要是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可行性研究,以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为归宿的研究活动,研究主体是教师。其研究目的是进一步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引导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实实在在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小问题。
小课题研究是以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切入点开展的行动研究,其特点是切口小、范围广、方向明、周期短、投资少、收益高。有利于教师通过小课题研究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更贴近教育教学的实际,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幼儿园开展小课题研究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我们以“五大领域小课题研究”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热情,各课题组成员广泛查阅资料,收集文献,各个领域的小课题研究都累积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但因为我们对小课题研究还处于摸索实践中,在推广和交流上还没有达成一致共识,因此我们的小课题研究还有待于我们日后进一步的常态化和系统化,形成我们教科研的园本特色。我们应该如何让小课题研究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呢?我觉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一、消除教师对开展课题的畏难情绪
要消除教师对开展课题的畏难情绪,首先要了解我们一线教师畏难情绪的主要因素,即“教龄”“学历”以及“课题研究经验”。从这三点来看,教龄长的老教师,往往参与科研比较多,因此在研究中获得锻炼,也都撰写过一些研究性论文,整理过研究资料,对课题选题也较有把握。而青年教师的畏难情绪会更大一些,“学历”和“课题研究经验”往往让我们青年教师把科研想象得高不可攀,也有的会把科研想象得过于简单,对研究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估计不足。
其次是影响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两个现实问题,幼儿教师的工作量较大且繁琐。我们平时不仅要负责幼儿的一日生活的安全和保育,还要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环境创设、教玩具制作、备课以及与家长的沟通交流等工作。这些都使我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思考和深入研究。
二、幼儿园中所开展课题研究成果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坚持性不好
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因此针对一线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畏难情绪,学前教育专家提出几点建议:
1.研究目的也即选题,要以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主,即“问题即课题”。树立科研促进教学,促进幼儿发展,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切忌为了做课题而做课题。
2.选题从细微处入手。幼儿教师理论知识往往较为薄弱,但我们一线教师实践经验丰富。因此,我们园领导扬长避短,避免一下子就着手做大课题,而是从微小课题入手,逐步过渡到大课题。
3.在研究过程中多采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便于教师在日常实践中开展的研究方法。例如:在社会领域研讨中,我们将教育活动渗透于实践活动,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逛超市》主题活动。商议活动时,整个研讨组集合群策,最终制定出活动方案,从出行前的物质、经验准备―出行中随机安全教育―指导实践活动―结束交流反馈,这几个环节的层层递进,全方位考量幼儿的需要。这些让我亲身感受到实验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念,并为之团结合作的力量。
这类实地社会活动,是幼儿书本中学不来的,孩子们在玩中学,在生活中学,不仅提高了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也使我作为一名教师感受到教学来源于生活,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内容,更能调动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4.重视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推广和运用,对已完成的课题研究成果,要重视其在更大范围的推广和运用,使其真正能够与我们的日常工作密切结合。
三、促进课题研究常态化的措施
1.严格按照小课题的研究计划和研究方向来进行。针对小课题研究,我们幼儿园进行了分组,确定了大致研究方向,因此我们每个小组就需要研究达成共识,拟定具体的研究课题,商讨出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2.在研讨过程中,结合实际,以典型案例为素材,并通过具体分析、解剖,促使人们进入特定的情景和过程,建立真实的感受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注重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
每一个小课题的提出,都应该是我们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解决它仍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摸索。行动研究法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途径。伴随这个过程的就是我们的经验总结法,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对工作的研究能力,将我们的实际工作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3.将研究成果用于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课题研究中的阶段流和结题的推广,是课题研究成果的延伸,我们只有将成果融入实际教学工作中去,才能真正达到以研促教的目的。
工厂实习个人心得体会1 生产实习已经告一段落,在生产实习中通过对生产机械等详细了解和认识,加之与书本知识的联系学习使得我对大学所学专业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学习和巩固。
学习不止是“学”,“习”和“悟”也是必要的环节。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这次生产实习中我也对此有了深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首先:作为学生,生产实践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认识。也是我们顺利融入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项有利保障。因为学生自古以来都是以学为本,社会实践的机会机会相对较少。而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即使社会实践,社会生产经验都具备的员工。因此,对于我们来讲,动手能力是我们能成功就业的关键。同时生产实践,也是对我们协作能力,处理同学关系的一次锻炼。
大学作为一个“熔炉”,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培养社会经验的机会,但是相对于社会生产关系而言,我们却知之甚少。而生产关系的认识又是我们事业发展不得忽视的。因此,适当处理协作关系是我们能够开展事业的关键。其次:对于学校而言,学校作为社会人才的培养单位,有义务和责任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条件。
生产实践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校建立学生-社会-学校三线一体的一个重要举措。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需遵守学校生产实习规定和要求,并能够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如做好笔记,完成机器图的绘制,实习报告等。学校在生产实习中通过分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建立一定得团队意识,再通过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自愿分组等方式,大大的锻炼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同时也为“人人都动手”创造了机会。大学给我们将来工作学习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因此我们才能为将来顺利进入社会做好准备。再次:对于公司企业,实践是一种对用人单位和学生都有益的人力资源制度安排。
对于拥有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员工而言,是企业发展储备人力资源的措施。任用具有实践经验的员工可以降低公司和企业的经营成本。因此大范围的选择人才,培养和锻炼具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是为迎合社会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作为用人单位的公关手段。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如实习生)了解用人单位的文化和理念,从而增强社会对该组织的认同感并赢得声誉。生产实习持续了一个月左右,实xxx行了五部分:MPS8站,45号单螺杆挤出机,机头,注射机,传感器等。
每个部分都是我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概述,因此对于此次生产实习,我受益颇丰。
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
工厂实习个人心得体会2 这次我自己总结的实习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我们对电厂的了解;使我们扩宽视野,巩固和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本次实习在我们完成专业基础课后进行,通过本次实习,使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扩大,增加学生的专业实际知识;为将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产生实际问题的能力。
热力发电厂是由愈多热力设备和电气设备所组成的整体,从某种意义上讲,热力的设备更多也更容易故障和事故,热力和环境保护彼此间的关系式密切的。实习对电厂安全运行的认识,严肃的工作作风都有一定的培养。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和基础产业,电力行业与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不仅是关系国际经济安全的战略大问题,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稳定密切相关。
通过这次认识实习,我对动力工程在电力生产方面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充满了希望。为人人类的生存需要能源的供给,而生产高品质,低污染的能源的责任就落在我们肩上。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并掌握好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磨练自己,是的所学到的知识可以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电力工作者,一名合格的动力工程师,为人类的能源事业做出贡献!
工厂实习个人心得体会3
我来到xxxxxxxxxx公司工作,在这半年多的见习期里我在一分厂703工段学习操作生产n-甲基苯胺,现在已经到车间实习了半年多了,在实习期间,经历了生产工艺试验、重新改造和技术成熟三个阶段,学到了很多成熟工艺所学不到的知识。产品的操作主要是看合格率、产量和成本,n-甲基苯胺的操作也是如此,如何控制好n-甲基苯胺的含量成为我们的工作重点。下面我将我在工段的半年多的操作经验总结如下:
一、严格控制工艺指标
1、随时关注水胺和甲醇的通量是否准确。
2、每隔2小时定时取流水样交由分析室做含量检测,遇到含量结果波动较大要迅速查找原因,如果是我方原料配比或接触温度变化,应立即调整好并在半小时后再次取样检测。
3、定期对水胺贮槽里的水胺含量进行取样分析,确保原料的合格。
二、安全生产操作
1、我工段危险性比较大的有甲醇和尾气。根据甲醇的物理化学性质严格操作,不可有丝毫马虎。尾气要随时关注其压力,这也是产品是否合格的一个影响因素,在尾气压力达到0、07mp以上时必须到现场做好排空准备防止接触温度剧增。
2、随时关注接触器、过热器、汽化器的温度及压力,并做出相应调整。粗精馏塔的温度、液位、真空度、蒸汽压力等也是随时关注的对象。
3、每隔1个小时要对各个泵和物料存量进行检查并做好相应记录。
三、注重配合协调
一、文化理论工作的当代意义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别指出,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程中,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推进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足见,在文化建设的大潮中文化理论工作愈发凸显其重要性。
首先,文化理论的繁荣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根据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文化理论研究属于“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而且是“真正的生产”。[1]因此,社会主义文化生产需兼顾产品生产与理论生产两方面。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无疑应当包括文化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发展与繁荣,是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与繁荣,缺一不可。流于形式的繁荣会缺乏内涵和远见,止于书斋的理论会失去根基和方向,为了真正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在生产文化艺术精品的同时也生产文化理论精品,在激发文艺生产创作活力的同时激发文化理论研究的活力。
其次,文化理论的中国化是中国化和构建当代学说的重要环节。发轫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文化理论,其诞生之始就是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及其基本原理在实际运用中一向“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文化理论研究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紧跟时代潮流,根据当代文化发展趋势,在准确把握文化理论的基础上,赋予文化理论以新的内涵,健全中国化的理论体系。这也是目前文化理论工作的重中之重。
再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有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鲜明中国特色、基于中国文化建设实际情况的文化理论的支持,以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主要目标、根本任务、发展方向,规定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只有在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化的文化理论的科学指导下,我们才能取其精华,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中外文化交流,真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最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与繁荣,也必须大力加强文化理论工作,充分发挥文化理论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既要通过文化理论的创新去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又要通过实实在在地回应新情况,探索解决新问题的对策,让文化理论研究走下纯理论的圣坛,以更为平实的姿态贴近人民、服务人民,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
总之,进一步加强文化理论研究对于把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引领社会的思潮与风尚,充分发挥文化的吸引力,把握文化发展历史规律和趋势,推动理论大众化,构架与当前文化建设相适应、相匹配、开放互动的文化理论结构,并用以指导文化建设的实践;对于融汇中西,贯通古今,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基础上,促进显现中国气派、具有民族风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盛,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求真:文化理论工作的当代内容
面对加速发展的世界,文化理论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文艺理论研究的窠臼,而是融合经济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形成涉猎极广、兼收并蓄的跨学科研究态势,也因此带有鲜明的社会科学色彩。文化理论不再以探究文化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主旨,而开始强调以现实存在的各类文化现象、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还是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需要我们从各种角度进行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以推动社会主义的文化形态及其社会实存状态的科学发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文化理论工作的准则依然是“求真”。求真,顾名思义,就是探求、追求事物的客观真理。当前的文化理论工作的“求真”已不仅仅是探索客观规律、获取真理性认识,而是要通过变抽象的原理、概念为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使真理性认识还原到生活中,并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这就意味着文化理论工作实际上是由两部分构成,即认识、理解和阐释、说明,因此,文化理论工作也就包括文化理论研究和文化理论宣传两个方面。
1.文化理论研究。这是“求真”的第一步,是从文化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经验、概括为理论、上升到哲学。面对社会沿革中出现的全新的、重大的文化课题;面对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战略中热点难点;面对文化建设中的各种事实材料和数据,只有通过文化理论研究才能找出真正的答案,才能去伪存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挖掘出藏在表象背后的真理。文化行政部门一直以来都倡导文化理论研究要以应用性对策研究为主攻方向,就是希望文化理论研究工作能充分发挥对决策和执行系统的参谋职能和思想库的作用,为治国理政,为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为党和人民的文化事业、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理论贡献。
2.文化理论宣传。文化理论研究倾向于认识,文化理论宣传倾向于阐释,是对看似抽象的理论概念的解读和诠释,这也是一种“求真”,是对用以指导实践、指导生活的具体可行的真理的追求。要使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和中国化的思想成果从被少数研究者理解掌握转变为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必须大力推进文化理论宣传工作,通过文艺批评等诸多形式,将哲学化抽象化思辨的语言和概念通俗化、形象化,扩大受众和影响力,推动文化理论和的大众化。列宁曾说过:“最高限度的=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和简单化。”[3]因此,文化理论宣传工作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传播活动,而是将理论概念还原为生活思维的行动,赋予佶屈聱牙的理论以通俗易懂的话语、直观明了的形象,让文化理论真真切切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务实:文化理论工作的当代品格
文化理论工作并非止于“求真”,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的“哲学家们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求真”是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而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能够更加科学、和谐地向前发展。在文化理论工作中,务实是求真的基点和归宿,是文化理论工作所应具备的内在精神、当代品格。
1.务实,要求文化理论研究必须从生活实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理论更不是自足的,它是实践的产物。然而,当前文化理论工作中存在着就理论说理论,对概念和原理生搬硬套的现象。不少文化科研成果是“为赋新诗强说愁”式的产物,缺乏社会实践的根基。尤为严重的是,在文化理论研究体系中,失去了从事实到理论的逻辑,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断裂,由源于实践的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概括和抽象的哲学层面的研究成果乏善可陈。因此,当前的文化理论工作最需要务实,需要关注社会文化生活和文化建设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立足客观实际,从现实世界出发,科学地洞察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产生根源去理解、把握事物。为了防止理论研究工作与生活生产实践脱节,要鼓励理论工作者走出书斋,开展田野调查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以获取鲜活的一手资料;更要挽起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之间的纽带,鼓励科研人员对经验总结进行再总结、再概括,形成更具普遍意义的理论成果。
2.务实,呼唤文化理论工作的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求理论工作必须与我国的国情紧密结合,体现时代要求,并以此为基点,推动文化创新。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文化理论工作一方面要面对文化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形成有现实解释力的理论话语,一方面要面对理论传统形成具有自洽性的理论话语系统。因此,文化理论工作有责任更有义务加快马克思文化理论中国化的体系完善,以有的放矢的理论创新去指导文化建设实践、促进文化内容与形式、体制与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推动属于我们自己的,带有深刻民族烙印的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文化理论的创新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务实的、善于把群众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的创新;是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上,立于时代的高点,有着开放的心态和高度文化自觉的创新;是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创新。
全纳教育非正规学前教育留守幼儿社会实践一、全纳教育视域下的非正规学前教育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又称融合教育,是1994年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强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理念。
非正规教育的概念是相对于正规教育概念而提出的,“旨在为人口定的亚群提供有选择的学习类型的正规学校体制之外的一切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Torsten husen,T.Nerille Postlethewaite.The 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Press.1990.P390―391),与正规教育相比,非正规教育的结构较为松散,时间上有更大的伸缩性,教育方法上也较灵活,而且其目标更直接,宜于因地制宜地开展”。
全纳教育研究与实践在国际上已成为一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潮,各国都在进行全纳教育的理论实践。由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非义务性,相对于其他学段,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大量农村幼儿、边远贫困地区幼儿、少数民族幼儿、城市弱势群体幼儿、残障幼儿等无法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将非正规学前教育作为正规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补充,面向适当人群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以弥补相当一部分正规学校教育的不足之处,正是现阶段学前全纳教育理念的有效实践。
二、志愿者支教――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重要途径
上世纪末我国已经开始探索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发展模式,总结我国非正规学前教育发展的实践,主有三种基本发展模式:志愿者主体模式、家长(家庭)主体模式、社区主体模式。
现阶段,“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明显不足,更缺乏对学前全纳教育的充分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针对农村留守幼儿开展的严格意义上的非正规学前教育并不普遍,虽然农村非正规学前教育实施主体也包括志愿者、家庭、村镇等多种模式,但由于专业师资、课程资源、场地硬件、经费投入等条件的限制,加之农村非正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状况的制约,实际上真正面向农村留守儿童或者农村流动劳动力子女开展的非正规教育,大部分主要以自上而下的政府兴办的模式为主,数量有限受众面很少。另外,以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为依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却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农村留守幼儿这一弱势群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送教下乡,为农村留守幼儿开展持续的支教服务活动。这样的现实状况,为我们探寻留守幼儿(包括城市流动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施途径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以学前教育专业或相关师范专业的大学生为主要师资力量,通过系统培训,深入农村开展定期的持续性的支教服务,并借助高校和社会的力量对整个支教活动进行支持、监督和管理,使大学生志愿者的支教行为成为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面向留守幼儿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社会实践模式探索
近年来,以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我们一直在进行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实践探索。2012年1月,在南京晓庄学院史爱华教授教育部课题《全纳教育视域中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的引领下,南京晓庄学院共组织207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利用寒假面向家庭周围的学龄前留守幼儿尝试开展短期义务支教;2012年3月,全纳式农村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验基地落户江苏海门市海门镇,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志愿者与当地大学生村官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留守幼儿的帮扶活动;2012年7月,经过严格培训的留守幼儿义务支教团奔赴西宁开展了为期10天的支教活动。这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可以说都是面向留守幼儿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大胆尝试,也为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此类社会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
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南京晓庄学院在留守幼儿支教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项目化管理下的以课程资源、志愿者团队、组织保障体系“三位一体”的支教实践模式。
(一)丰富的支教课程资源
非正规教育有别于非正式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系统而又灵活的教育活动,教育目的具有实用性和直接性。而大学生志愿者要想利用社会实践中支教活动的平台面向留守幼儿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就必须保证支教活动的系统性、计划性。这就要求大学生志愿者在深入农村支教时要改变以往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状况,努力提升支教质量,在这一过程中以科学合理的课程资源为依托,将是非正规学前教育开展的有利保障。
首先,从留守幼儿成长的实际需求出发创编的支教教材使得支教内容有章可循。2010年南京晓庄学院史爱华教授领衔创作的《全纳式学前教育资源》《全纳式学前教育读本》就是一套专门面向3~6岁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丛书,《全纳式学前教育资源》为教学用书,《全纳式学前教育读本》为幼儿绘本。这套丛书为参与支教活动的志愿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幼儿绘本中的内容均为原创,包含了以儿歌、童话故事、配画等为呈现形式的36个主题内容,可以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留守幼儿教学活动;教学用书则以“零培训”为特点,简单易懂、易于掌握,既能有效指导志愿者的支教活动,又适用于留守幼儿的家庭教育。
其次,学前教育专家团队的指导和帮助使得以大学生志愿者为实施主体的支教过程科学、规范、有序。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心理的把握、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环节的设计、教学资源的灵活运用、教学效果评价等都是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在这些问题上,学前教育专家的理论支撑和经验指导,有效的弥补了大学生志愿者在支教过程的众多不足,对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留守儿童支教有着巨大的帮助。
(二)专业化的志愿者支教团队
以大学生支教为载体的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施过程中另一关键就是支教主体的专业化。一方面,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实施要求支教主体拥有学前教育等专业知识理论的储备和支撑;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要通过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学习――实践――学习”的良性机制,实现“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的双重作用――实践中的思想教育和实践中的专业学习”。在这两方面的激发和要求下,学前教育专业化的志愿者支教团队应运而生。
我校留守幼儿志愿者支教团队主要由学前专业在校学生、大学生村官和苏北计划志愿者三部分组成。其中,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大学生是支教团队的主体,既可以方便地接受系统培训,本身又有着专业的理论支撑,可以更加全面深入的掌握课程资源,因此承担着主要的支教任务;大学生村官和苏北计划志愿者则是支教团队的重要补充,这部分志愿者平时的工作生活与当地的留守幼儿有着各种联系,了解留守幼儿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等,对于支教活动的开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后者与前者相比在支教时间上存在这很大的灵活程度,在留守儿童非正规学前教育整个过程的持续性和深入性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学分制”管理下的组织保障体系
留守幼儿的成长是动态的过程,而大学生志愿者却在不断变更和流动着。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留守幼儿这一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保证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施的系统性、计划性,还需要一个强大的组织保障体系,并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学生支教留守幼儿的长效机制。
南京晓庄学院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分制”管理体系,由校团委、教务处和专业院系共同牵头,对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目标要求、内容形式、学时学分、成绩评定等方面都做了明确规定,真正实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管理。面向留守幼儿的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实践在学校团委的直接组织和管理下,从实践基地落实、实践队员招募到实践项目资助、实践奖惩等各个环节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践的目标要求、内容形式则由学前教育专家团队审核把关,保证实践活动的专业科学、系统灵活;每一次的实践执行由院系专业的指导老师带队,制定详尽的实施方案并按时保质落实到位;实践的考评奖惩由校团委、教务处和相关专家领导组建的考评工作组共同完成。而对于实践过程中基地的建立、维护和经验总结、成果推广等方面,则要充分发挥志愿者、学校、社会各方的优势,形成固定的支教基地与较好的舆论氛围,保障支教活动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四)项目化的实施运作模式
“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项目化管理是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对支教项目和运作过程进行管理的技术和手段,它将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应用于支教活动的整体过程,是传统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在大学生志愿支教所有项目上的综合应用”。高校大学生假期开展的社会实践项目,在人员、内容、时间和经费等方面有着很大的灵活性,项目化管理中强调随环境条件不断变化的柔性组织的框架模式正好适用于这样的活动管理。
在课程资源、组织保障和支教成员基本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遵循每一次的支教实践活动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原则。在每一次独立的支教活动开展中,严格按照项目化管理的要求推进项目实施。
支教整个过程分为项目启动、项目准备、项目执行和项目总结四个阶段。项目启动阶段,由学校下发统一文件,对支教内容和要求做出方向性指导,根据文件内容相关院系选派指导老师和参与过支教实践的经验丰富志愿者组成支教实践筹备小组。项目准备阶段,筹备小组将结合实际情况,初步拟定本次支教实践的方案,包括联系确定支教地点、支教时间、志愿者人数等,按照“公开招募、统一选拔、公平竞争”的原则进行大学生志愿者选拔工作,并邀请学前专家团队进行集中培训,并根据实际情况完成最终的支教方案。项目执行阶段,支教团队深入实践目的地开展全面丰富的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活动。项目总结阶段,由校团委、教务处等相关部门组建考评工作组,对支教实践过程、成果、经费等方面做出全面科学评定,对优秀个人和集体予以表彰,并督促和鼓励实践团队持续开展实践经验总结和推广工作。
实践证明,以学校学分制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为契机,以基于零培训的“全纳式”学前教育课程资源或类似的学前教育读本为教育载体,由专业导师引领,以大学生志愿者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为主要师资力量,针对留守幼儿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实践是切实可行的。而这种“专家引导、专业支撑、科学管理、组织保障”形式的实践模式也必将是未来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程敏.非正规学前教育研究概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6,(11):20-22.
[2]左瑞勇,王纬虹.全纳教育视野下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与提升[J].中国特殊教育,2008,(6):8-12.
[3]吉执来.非正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探析[J].教育导刊,2009,(6):11-14.
[4]俞松坤,王晓勇.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3):107-108.117.
一、“冠名课堂”与传统“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与优略
“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
“订单班”通常是以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前提,培养学生毕业后零距离上岗为目标的。理论上,“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对人才需求的不相吻合的局面,将企业需求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步,在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上起到增强的作用。在优势上,该模式的设计思路在校企合作方面能起到紧密的增强作用,能较好地实现校企与学生的共赢。就高职教育而言,“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就业导向明确,深层次的企业参与度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及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因此,“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在建立以来就成为了高职教育教学寻求的重要目标和改革的重点。
然而,“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并非万能,也不应该成为所有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唯一目标。首先,就业不是职业教育的唯一目的,现阶段,职业教育是使社会成员获得某种职业能力和职业的发展潜能,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是一种素质教育观点。以企业的岗位需求为目标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重“就业”而轻“素质”,素质教育不能脱离职业教育的始终。其次,“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终身职业生涯的基础准备教育这一问题上容易被忽略,虽然在短期内学生能较快掌握目标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并迅速上岗就业,也较快地解决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其忽略了职业生涯教育是在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进行职业生涯观念和职业生涯准备教育。再者,高职院校在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规模效益的基础上对企业培养“订单”的人员数量上和批量上是有一定要求的,然而对技术人才有批量需求的企业并不多,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平均寿命2.9年,高职专业以3年制居多,显然是有现实矛盾的。
“冠名课堂”则是以“教学公司”为先导,“教学公司”基于教学目的并通过工作过程更直接地参与到教学中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公司”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它与学校教学保持紧密的联系,寻求通过对外承接商业项目有效促进在校教师和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冠名课堂”回归到课堂为重心并通过“教学公司”使“社会企业”成为“课堂上”的社会服务对象,“冠名”主要“冠”的是“社会企业”的“名”,将课堂教学变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社会实践,为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参与深度提供有力依据。
“冠名课堂”回归课堂教学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培养,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的人才培养阶段通过课程的方式依托于“教学公司”直接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因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需求,或同样的项目因完成的阶段性不同而对应不同的课程,在课堂中老师及企业人员带领学生直接参与或完成社会服务项目。这种模式首先是避免了重“就业”而轻“素质”的导向,同时通过在课堂上参与真实项目在形式上强调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其次,因不同课程及不同的学习阶段都将可能接触不一样的企业和项目,在全面的职业生涯教育中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的学习和工作内涵,也能更理性地思考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最后,面对国内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冠名课堂”能更灵活地分配资源,能有效避免了“订单班”对中小企业人员数量上和批次上的要求,同时又达到了企业在课堂上的直接参与,这种模式也为企业对人才聘用提供了良好的沟通桥梁,为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模式。
同样,任何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施都非易事,同样也会产生很多问题,例如项目的导入问题,时效性的问题,师资的问题等等,最终社会服务项目能否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能否顺利有效地进行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模式的探讨
在高职院校,以教研室为单位设立有不同专业的工作室或模拟实验室,如动漫制作工作室、证券交易模拟室、机电研发工作室、广告设计工作室等等,其最初的目的主要是模拟真实,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整体提升学校教学的职业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但真实情况却是,模拟的内容与现实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内容和理念也与社会的真实需求不相协调,加之学校在这方面的人力资源配置的不足,很难真正有效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管理和实施的力度上也难以到位,因此也很难真正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如何有效提高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社会企业作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和变革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建立“教学公司”
工作室的建立即是为了更好的培养人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学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情况适当地鼓励和支持有能力和有需求的专业直接建立或将原有工作室转变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使其具有独立的项目承接能力和独立的财务结算能力,股东和主要的职能人员直接由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又具有良好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同时在专业班级中选拔优秀的学生作为公司的主要工作人员。“教学公司”的建立主要为教学提供了以下几点优势:第一、改变了以往工作室仅仅停留于模拟的情况,从而更真实地接触项目和更近距离地把握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教师和学生职业水平及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第二、有效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将来的工作素养提供了较好的示范和准备作用。第三、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更有力的佐证材料,能使专业建设更具时效性和更趋完善。最后,能改变主要只为社会输送人的“订单班”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学校不但输送人还能重点为社会提供服务和解决问题,从而回归到职业教育的真实本质。
(2)建立“社会需求-教学公司立项-项目导师-企业冠名课堂项目教学”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公司”的建立主要的目的是便于对外承接项目,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社会服务,形成企业对企业的合作模式。同时,当“教学公司”承接到项目后,必将进行立项,并将大的项目划分成不同的子项目,此时,“教学公司”的灵活性就得到体现,因为公司的主要职能人员就是本专业的教师,可以对项目进行有效合理的消化后带入到课堂,他们即是教师同时也是项目的导师及主要执行人员。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同时考虑客户需求及本专业课程特征,将项目或划分后的子项目安排到正在开展的课程当中进行实施,在解决时效性问题的同时又能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安排。在项目的实施过程当中,如刚巧遇到项目内容与课程安排或课程进度的差异过大,“教学公司”本身的职能人员,包括在公司内兼职的优秀学生是完全可以消化的,完成消化后的项目同样可以作为课堂上的案例进项讲授,这样也要比仅仅是教科书上的案例要生动得多。
最后的“冠名课堂”则需要更多的实践以及跟社会需求企业更多地磨合,如企业对某项需求具有长期性,而课堂中又能量化实施的,既可以与该企业进行长期的校企合作,企业对该门课程可以进行“冠名”,并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让社会企业的人员参与到课程当中来,形成深度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三、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最好的证明,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该院的二级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设立了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同时开办了“广州解码广告有限公司”,该公司在原工作室的基础上经过实践经验总结创立起来,主要负责人由来自本专业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任在职教师担任。该专业的老师一方面能在上课的过程中选拔贤能,让各届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在公司参与社会实践,并通过长期的磨合形成了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教师在公司里是主要的项目负责人,既能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独当一面又能带领学生团队完成项目,职业技能和综合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执教水平也稳步提升,并能在课堂中得到学生的较高认可;第三,真实项目走入课堂后,学生对要在课堂上完成的内容也有了较高的认知度和关注度,能有效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作业”;最后,当企业人员走入课堂后,拉深了企业对学生、老师和课堂的认可度,同时,学生也更直接和清晰了解企业的需求,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社会目标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照。
该教学公司自2012年创立以来已经运营四年,在此过程当中,公司完成了多项社会服务项目,并与广州弘悦广告有限公司、松铃集团、谭氏蜂蜜、荣高艺术彩雕、英乐维、和谐教育等多家不同类型的公司形成了深度的合作,涉及的课程有:广告设计软件应用、字体设计、标志设计、版式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包装设计、网页设计等。设计的项目如从化电大33周年纪念画册、松铃集团标志设计、松铃集团挂历设计、夏湾拿员工手册设计、荣高艺术彩雕瓷砖图案设计制作、美术与设计教育年会形象宣传设计、中山移动宣传物料设计等等,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了项目,公司每年接纳优秀的在校兼职学生约为10人。
目前公司除了提供广告设计、品牌推广、网页设计等社会服务以外,在人才培养及教学模式上,已经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同时也加深了企业与学校及师生现实状况的相互了解,增强了学生对社会企业人员要求及工作能力和方向的认识。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意识水平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深入基层与生产实践中。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分析社会现实需求与自我价值间的差距,从而有针对地加强自身的能力。高校开展社会实践,能够在增强教育实效性的基础上,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素养
社会实践内容丰富,涵盖内容广泛,在丰富大学生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很好地锻炼了还未真正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三下乡”、扶贫类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实践可以很好地磨炼大学生的意志,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身抗压的能力、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并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从而保持健康、良好的情绪以适应未知的将来,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3.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大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前接受的大多为书本上的知识,社会实践能力较弱。理论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和再发展,因此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能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精神,从而形成严谨的科学作风、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4.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往往需要接触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群,也需要得到校内外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协作,共同完成社会实践的内容。因此,社会实践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较强的人际协调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为今后的学习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人才培养是大学职能的核心,而人才培养方案是基本纲领。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高校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总是将大部分精力花费在如何设置理论课程、如何设置课程顺序和课程学时、如何进行课程考核等方面,而对于课程实践(实践教学)的考虑严重不足。实践类课程在大部分高校的总课程数中占比极低,即使设置了实践课程,但教学质量相对较低,并没有真正达到实践课程对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性教学质量低
大部分高校课程仍然采用满堂灌式的传授性教学,严重忽视将科学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的实践性教学,对学生的参观、调查、练习、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重视程度不够,甚至直接省略某些环节,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不利影响。
3.素质能力平台建设不足,缺乏规范
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为学生搭建保质保量的平台,而这正是高等教育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平台、科技创新平台、职业发展平台等素质能力发展平台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而这些往往是学生亟须加强的素质。各高校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比较模糊,没有形成体系,往往只对学生的课程成绩进行度量,缺乏对学生素质能力的综合评价,也没有建立引导性、规范性的文件纲领,无法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实践缺乏支持度
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了解社情、国情的主要途径,应当受到高校的重视,而现实情况是高校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支持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也不够重视,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不太愿意接收和安排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此外,大学生自身也没有充分理解社会实践的教育意义,积极性、参与性、配合度不高,导致社会实践仅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社会实践缺乏规范的组织制度
社会实践顺利开展的前提是高校要进行细致周密的组织安排。结合实际情况,大部分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创新性,组织形式枯燥、单一,对当代大学生缺乏吸引力。此外,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和开展情况缺乏有效指导和科学监督,考评机制尚未形成,这进一步导致学生的社会实践仅停留在表面。
3.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缺乏实效性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高校、学生层面都不受重视,导致实践活动主体的针对性、适当性均存在较大的问题,不能很好地与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对接。同时,高校缺乏对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专业性指导,没有有效的管理和考核机制,导致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不规范情况。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也基本局限于假期的短期实践,这类社会实践难以得到各方支持,无法达到培养的效果。
4.社会实践缺乏连续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属于系统的教学环节,仅依赖于经费、人员、场所等客觀因素的影响时断时续地开展,没有形成稳定、有效且能够被社会、高校、学生三方共同接受和普遍认可的学习生态。此外,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学生数量和高校指导教师数量有巨大差距,社会实践不能在人员、制度、经费等方面得到保障,且受到多种因素限制,难以进行有效组织并达到预期效果。
四、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对策
1.提高各方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素质能力提高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这要求企事业单位应给予大学生社会实践足够的重视,使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社区共建、教学实习等各类活动日益常态化。高校也要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让大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位,并鼓励大学生群体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促使其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学习锻炼,发展素质能力。高校教师也应当深刻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实行全员重视、支持、参与,提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
2.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规范素质能力发展体系
高校要将社会实践纳入到完整的教学方案中,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在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中加以体现,从而得到制度保障。在制订社会实践的整体教学方案时,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相关课程进行对接,使其成为一门必修课,进行学时和学分认定,从而进行有计划性、针对性、目的性、保障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高校要建立激励管理和评价机制,定期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检查、监督、总结、表彰,形成长效稳定的运行机制。
3.完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提供素质能力的場地保障
社会实践需要长期有效地开展,才能使其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结合。因此,高校要不断开拓社会实践基地,整合校内校外优质资源,协调各方,保障大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的有效场地。同时,高校和地方企事业单位要进行资源配置优化,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满足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同时,学生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聪明才智,创新思维,推动科技成果创新,将自身成长与企业和社会发展有效结合起来。
4.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全面发展素质能力
社会实践要强化其教学功能,必须加强设计,使其活动主题、内容、形式多样,促进实践成果的多样化。除了设计和大学生理论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还应当设计学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系统的社会实践和理论课程学习后成为拥有良好专业素质、人文素养、综合能力的合格的服务者和建设者,也使社会得到一批高素质的实践者,从而有效促进和推进专业领域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5.加强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使大学生素质能力指导专业化
高校需要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能力强、勤思考、善钻研、敢创造的教师队伍,使得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深入、扎实、有效。指导教师在实际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仔细规划、全面评估、经验总结,不断发现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不断结合社会实际、企事业单位实际和学生实际,进行科学决策,满足各方需求。
综上所述,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可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素质能力。为了能满足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应日益发展和完善社会实践体制研究生,加强社会实践组织和引导,对其活动内容与形式等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全面地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贞琪.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中的学生主体性激励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13-214.
[2]刘兼唐,沈伯秀.推进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关键问题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2).
[3]李杰.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3.
[4]张志伟,安静,李炳焕.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的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J].科技资讯,2010(1):226-228.
[5]杨萍.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养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6):75-76.
[6]李宏宇.如何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9).
[7]刘洋.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高等教育意义重大,一方面,社会对于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且专业实践能力是企业选择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的重任,只有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才能促使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另一方,高职院校和普通大学不同,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实践技术,提高学生就业率。因此,应当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二、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内涵
第一,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实践能力。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中,实践操作能力是高职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技巧性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搜集资料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技术实践能力等。一般来讲,实践操作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应用电脑或者相应设备的能力。所谓指导学生实践能力是指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操作能力,从而提升指导学生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应当重点培养的能力。第二,教学改革的研究能力。高等职业教师的教学改革的研究能力是指从实际的教学过程发现一些问题,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总结教学经验并且将经验推广。教学改革的研究能力要求教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改革的研究能力的提高,必须是从实践活动中得到。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对工艺或者系统加以改进,对于行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联系相关行业能力。联系相关行业包括:熟悉社会行业的具体背景以及发展趋势。作为高职的教师,应当积极和相关行业的企业进行交流,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吸收相关行业的有益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水平。联系相关行业的能力是高职教师职业发展非常重要的部分,高等职业教师应当加强自己联系相关行业能力,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
三、高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特性
第一,专业实践能力经验性。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离不开社会活动,教师通过经验不断提升自己,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教师是通过经验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教学能力的,没有经验,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无从谈起,一般来讲,理论和实践是有差距的,理论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当中才有意义,才能进入教师的知识体系中,只有包含经验的教学,才能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传授给院校学生。目前,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应当积极进行实践活动,从而可以从中积累经验。在丰富的经验基础上,能够更快促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并非对立,而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经验不属于理论,但是离开实践经验谈理论不利于知识传授。只有通过经验教训,才能从经验中更深入理解理论。第二,专业实践能力情境性。专业实践能力依赖情境,离开具体实践谈专业实践能力无从谈起,情境是实践的载体,实践能力培养也是发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需要情境才能开展,首先,教师处理具体问题需要设置具体的情境。其次,教师通过具体情境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情境具有其特殊性,在不同的情境下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情境下,要求教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的问题。此外,教师实践能力水平具有一定范围,不是所有的情境角色都能够扮演。教师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脱离情境,无法促使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高。
四、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
第一,制度缺乏完善性。我国的高职院校发展到今天,社会各界人士都认识到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然而,仅仅只是思想层面认识到了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重要性,实际上,我国的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缺乏相应的制度建设。首先,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选拔,没有对实践能力做出相关要求。当前大多数应聘高职院校的教师为应届大学生,相对而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专业型教师非常缺乏。其次,教育部没有明确规定教师的实践能力作为晋升的考核标准,教师晋升主要看重的是教师的论文数量以及科研成果,对于实践能力忽视,直接导致当前高职教师轻实践重理论。最后,政府部门也没有规定高职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水平不高[2]。第二,内驱动力不足。当前,我国的高职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普遍不高,其中一个原因是内驱动力不足。我国的高职教师一般习惯理论知识传授,对于专业实践能力往往忽略,不愿意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主要原因包括:首先,教师认为课堂授课才是教师的基本任务,至于下车间等实践活动不应参与,有失身份;其次,教师发展自身的过程中,一定会考虑投入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有效提高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只有通过科研成果才能赢得尊重,因此,大多数教师针对这样的考虑,选择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忽视实践活动。[3]
五、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对策
第一,政府方面应当提升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在动力,建立教师准入机制,将专业实践能力作为教师应聘考核的一个标准。要求所有教师任职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或者获得相关权威机构的实践能力证书方可以任职。此外,高职教师评审中,应当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促使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第二,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引导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数企业认为,与高职院校合作无法直接创造利润,需要进行培训之后方能创造利润。因此,为了经济利益,大多数企业不愿与高职院校合作,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政府应当充分利用政策,通过减免税收或者其他手段,促成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从而促进高等院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第三,作为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平台,举办大型的培训项目,从而提升教师分专业实践能力。例如,教育部门可以委托相关单位举办教师实践能力培训班,加强教师和培训技术人员的沟通,从而提高高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第四,作为学校,应当建立专业标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相关企业,为企业输送人才,然而这些企业各具特点,这就要求学校发挥指导作用,根据企业特点、行业特点、行业标准制定出一整套的专业标准。学校方面应当积极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并且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从而保障标准能够和实际行业标准一致。第五,学校方面应当积极开展教师实践能力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首先,重视年轻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促使其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其次,从相关行业的企业内部聘请一位优秀的人员作为讲师,针对教师专业实践做一个系统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第六,高职院校应当建立相应的实践能力考核制度,对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进行考核。根据专业的具体特点,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考核的主要内容应当紧跟行业步伐,体现新工艺的要求。实际考核工作中,可以聘请相关行业中的技术人员出题进行测试,通过测试考察各位教师之间的差距。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对于院校发展意义重大,实践能力缺乏会制约高等职业学院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高应当从政府、学校、教师个人三个方面努力,经过三个方面的努力,全面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翁爱萍 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课;本科教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学”,从哲学的角度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口号,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增加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在同一时期,音乐界的实践教学代表人物,德国的卡尔•奥尔夫提出了实践教学的新教学法,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该法注重从生活中的音乐元素入手进行教学,让学生用感官和肢体语言感受和表达生活中的音乐,让身体随着音乐动起来,培养和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以及对音乐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教学与经验总结,这种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喜爱而用于基础教育阶段教学中。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特别是非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要学习的是此教学法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并不密切,而培养的人才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者,如果只学习理论而不联系实践教学,则属于空谈。所以,用成熟的音乐教育实践课来促进音乐教育本科综合人才培养进程。将音乐教育实践课作为高校学生学习的必修课,提高学生适应就业能力,为就业单位提供能够直接上岗的教师队伍,是目前综合类艺术院校正在解决的问题之一。
1存在的问题
1.1社会培训机构方面
目前,艺术类高等院校培养的就业方向,一部分走向社会培训机构。但是各培训机中教师的职业素质、学历参差不齐,硬件设施强,软件实力不够,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与现实就业存在一定的差异。真正能够到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参加培训的学员多为喜欢此教学法并已经就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多数年龄较大,属于理论派;而真正能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肢体语言、节奏模仿等手段展现出来的优秀教师少之又少,特别是在我们省内的大环境下,缺少对奥尔夫实践课堂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同时,急需科学规范的大规模教育者能够正确引导此项教学法。
1.2师资方面
艺术类高等院校应从本科教学阶段聘请学科专家正规地培训奥尔夫教学法,科学规范地进行实践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相信经过四年的努力,我们的阶梯式教学模式会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化的奥尔夫教学师资,这不仅充实了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同时也提升了毕业生教学实践能力。
1.3学生观念方面
实践课堂发展缓慢的一方面原因是多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只重视自身专业的基础练习,没有意识到就业的需要。社会上的各类用人单位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具有一定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不仅仅是钢琴教师、声乐教师等。所以,学生在本科阶段应该定好自己的就业方向,根据自身专业逐渐向就业方向靠拢,积累教学实践经验,走进课堂,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断提升自己。
2以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为例的音乐教育实践课堂
目前,吉林省内各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几乎都是从理论上学习各种先进的音乐教学法,而实践课堂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近几年的教学法实践课堂中,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的音乐教育专业走出了书本式教学,在学生学的基础上体现出参与教学、独立教学的能力,让每个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教学法知识的同时参与教学环节,将教学法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上。实践期间,我们与省孤儿学校、明德小学长期合作,实行阶梯式教学,将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课程纳入长期教学实践计划,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优秀的教学理念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以此来培养能够直接上岗的中小学音乐教员。为了更好地参与实践课堂,我们做了如下准备:对青年教师进行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培训;邀请奥尔夫音乐教育专家进行实践教学;对大三、大四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组实践课教学;组织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学汇报;向就业单位推荐优秀人才。我们还实施了“教师走出去,学生动起来”的教学计划,即青年教师到奥尔夫教育学会进行滚动式实践学习;学生以小组或团体的形式参与课堂,增强合作能力、表现力和控制课堂的实践能力。定期组织“看课互评”讨论会,让授课者互相找出不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近两年,我们阶梯式派出教学团队去参与课堂教学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所谓阶梯式授课,即对大三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小学音乐教育课堂分组、滚动式集体备课训练。按小学六年制分成六个备课小组,每一组准备相应年级的音乐课程。每个组的组员分别负责教授本年级的部分音乐课程,每周以小组互评的形式进行实践课堂教学点评,互相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每个月小组之间进行轮岗制年级互换,将已经成熟的备课信息、PPT等教学内容进行交流,去粗取精。经过一学期提取精华式的现场教学准备,我们的学生可以随时讲授各个年级的音乐课堂,如在省孤儿学校的实践环节和在明德小学的大队活动中,都能看到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热情地带领小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环节,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就是对我们教学的最好认可。在一年级音乐教材第四课《可爱的动物》中,在设计教案时,我们首先将桌椅摆放在教室的四周,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模仿小鸡的声音和动作,一组模仿小鸭的声音和动作。在分别模仿了声音和动作之后,让学生跟着2/4拍的节奏“tata/ta0/titititi/ta-/”来进行交替节奏练习。模仿小鸭的同学说“ta”的节奏,模仿小鸡的同学说“titi”的节奏,同时伴随身体模仿动作。其次,开始学习旋律的时候,将适合这节课的奥尔夫乐器发给学生,乐器有铃鼓、沙球等小型乐器。学习第一段的时候,让模仿小鸡的学生唱旋律,模仿小鸭的学生打节奏。学习第二段的时候反之。经过这样的排练,让一年级学生加深了对小鸡、小鸭声音的认识,同时学会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及它们的节奏知识,将声音和动作运用到音乐课堂,能够增强学生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提高相互之间的配合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我们总结出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实践课堂上,分好小组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进度。
3结语
任何优秀的教学法都是在长时间的教学经验积累基础上去粗取精,才能真正地被更多人认可,从而发扬光大。师范类艺术院校作为培育和输出教师队伍的基地,不但要多支持专业教师走出去学习,多与人交流,还应增加学生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实践学分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并将就业和实践结合到一起。教师经过每四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不断地丰富每届学生的教案和PPT内容,根据自身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切入点,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把理论直接应用到实践中去。社会对高校的要求是直接输出已经具有教学经验的、可直接上岗的专业教师,而当今学龄前或艺术社会培训机构中,既有学历又有能力的专职教学法教师少之又少,多数为兼职,少数没有学历。所以,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经过四届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出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奥尔夫教学法只是我们音乐教育实践课的课程计划之一,我们想通过此方法,用理念来引领教学实践;通过实践教学来更好地体现理念的科学性,让更多专业的教育者参与到社会实践;通过高校不断地输出具有实践经验的、适合儿童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从而规范社会机构培训市场并普及艺术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丽新.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与我国音乐新课标的契合性解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289-291.
[2]田屹.透过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审视我国音乐教育现状[J].电影评介,2009(10):95-96.
[3]单宏健.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S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