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机电专业学期表现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10 01:46: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机电专业学期表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机电专业学期表现

第1篇

1 中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表现

中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表现如下:

(1)体现高新技术的特征。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飞速发展,从而带动了微电子技术高度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这些高新技术向传统的机械行业领域快速渗透;(2)体现岗位性的特征。本专业主要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机电一体化相关知识从事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与运用,完成设计者设计、规划、决策并将这些转化成产品,能够胜任生产第一线上的工作;(3)体现实践性的特征。机电一体化专业需要学生动手能力强,操作性强的特点,所以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其他专业就有不同,必须独立于理论教学体系;(4)体现地区性特征。这是所有中专教育的共性,首先中专是为了满足适应当地的经济建设而产生的,所以它的变化和发展一定要满足和适应当地的现代化建设需求和变化。

2 中专机电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形成原因

2.1 教学观念

机电专业的中专学生要想战胜普通高校或者高职院校学生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必须凭借自己的超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然而,当前的主要教育观念还是比较陈旧,理论教学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方式这三方面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2.2 实践教学环境

机电专业的许多课程操作性、实践性都很强,目前,大多数的中专院校都配备供学生实验、实习的一些实验室和实习场地。但是,试验和实习用的设备在配置和数量这两个方面距离实际生产的要求还很远。

2.3 师资水平

当下,大多数的中专院校机电专业的教师队伍,不论是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普遍与生产实践脱离。现在的在职中专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毕业就教学了,缺乏实际的生产生活经验,踏上中专教学岗位后,正逢中专院校扩大招生的规模,学生多了,教学任务量重,很难抽出一段时间时间参加社会实践。

2.4 实践教学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的教学状态已不再是原来的黑板,粉笔盒教科书,多媒体的引入使得教学方法越来越多。但是,教学内容没有多大变化,还是来自于教材,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应用型课件,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3 层进式实践教学模式

3.1 第一学期,是基础

这学期安排学生在校内的实习工厂金工实习,时间安排至少三周,车工、钳工、焊工、铣工是必修的实训课程,如果有条件的还可增加加铸造和磨削等。让学生对将来的生产和生活领域有所了解。

3.2 第二学期,也是基础

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授课计划和大纲的要求,这学期增加了实验和基本实训,包括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实验、Auto CAD实训、机械制图测绘等。

3.3 第三学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

Master CAM/CAXA实训培养自动加工方面能力,绕制电机线圈,电机控制实训、单片机实训、可编程序控制器实训培养电学方面能力,切削机床的拆装实训;数控车加工和数控铣加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4 第四学期,是对前三学期能力培养的综合和层次结构形成顶尖的关键

这学期在前三学期的基础上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进而能够把握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深造。

3.5 第三学年,是顶峰

根据学生前四个学期的学习以及每个学生技能的不同,学校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去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专业对口,让学生在企业工厂这个大熔炉里施展自己的技能并能够进行拓展和进步,为把自己打造成有用于社会的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提高层进模式的管理措施

4.1 完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实习教材或实习指导书

当下,中专院校首要的任务是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依据就是学校本身的师资力量和实习实训条件,同时还要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突出自己的特色,编写与本校实训教学相对应的教材。因此,为了加强实习教学,应该组织本校专业教师编写一套符合当地需求,体现本校教学特色的实习教材或者实习指导书。

4.2 完善实验实训考核评价体系

实验实训的教学工作复杂繁琐,必须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这个管理制度可以在现有的理论教学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这样一来,对于实验实训教学就有了章程。同时考核的内容也要完善,对于学生不仅要考核他的技能,还要考核他的出勤,职业道德,同学之间的协作等,最后给学生一个综合的评定,达到实验实训的教学目标。

第2篇

一、本院机电传动控制课程背景简介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是本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机电传动控制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交直流电动机、步进电机、各种伺服电机及常用电器元件的工作原理、特性、应用场合和选用方法;利用继电器和PLC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电机运行状态及运行速度的控制;掌握各种常用控制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的设计;了解最新控制技术在机电传动控制中的应用。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原理和应用并重,元件和系统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目的就是学习和掌握各类生产机械设备中的控制技术。

本院结合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方案,制定了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大纲,选定了由冯清秀、邓星钟等编著的《机电传动控制》第五版教材,开课时间定在大三的春学期。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不合理

本院针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大二开设了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课程,大三秋学期开设了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这为本门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也导致了内容重叠现象的出现。如教材第七章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教材第八章电力电子学基础在大二及大三秋学期已经学习过,如果严格按照所选教材章节进行授课,会出现教学内容重复讲述的现象,导致出现学生不认真听课的状况。同时占用了宝贵的课时,教学中,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授课教师不得不采用满堂灌的方法,所有内容从头讲到尾,致使学生分不清重点,不能有效吸收,整体教学效果较差。

2.教学形式单一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中涉及到的接线图、电路图、特性曲线图、程序图较多,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减少了课堂上板书画图的时间,而且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把书本上难以理解的图形直观动态地展现出来,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的教学仍采用以教师讲授的单一灌输形式,这导致了部分学生似懂非懂的情况出现。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3.实验及实践创新不足

本院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只象征性地开设了三个观摩实验,而且由于新老校区交通和实验条件的限制,不能及时开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仅仅是按照实验大纲给定的电路图接线,观测实验现象。不能激发学生思考能力,不能锻炼学生动手创新能力,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教学改革措施

1.教学内容的调整

针对电子电力学基础和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两个章节,采取带领学生快速复习的方法,压缩授课时间,教学重点放在应用PLC技术对电机的控制上,并增加工程实例的讲解。结合工程实例,给学生布置调研报告或者实例课题设计,锻炼学生解决简单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2.考核方式改革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考核环节决定着学生课程学习成绩,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表现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这通常是学生们最为关切的。本院现有的考核模式是平时考勤10分、课下作业10分、实验10分以及期末试卷70分。在该模式下学生只需到课,按时完成作业,参加实验,提交实验报告,参加期末考试即可,不能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评价,不能评估学生平时对于理论力学课程的掌握情况,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对考核方式进行渐进性改革,针对14级学生采用期末成绩70分,实验10分,平时考勤5分,课堂表现5分,实例设计报告5分,作业5分的模式,强化对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讨论、实践操作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上改革,学生课堂活跃度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针对15级学生,将采用期末成绩60分,实验10分,平时考勤5分,课堂表现10分,实例设计报告10分,作业5分的考核模式,进一步强化学习课堂表现和实践应用环节,调动学习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习知识掌握能力和实践应用创新能力。

3.授课方式方法的改革

3.1 课堂授课方式的改革

改变由教师单一灌输的形式,采用师生互动-角色转换的教学方式,适当增加知识回顾和总结环节课时比例。以直流电机基本结构为例。首先,授课教师先通过PPT课件结合一张直流电机简图A向学生讲授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组成;接下来换另外一张简图B让学生分组讨论,指派一名同学上台讲解;台下同学就简图的每个部件进行提问,并对部件结构质疑,如极靴电枢铁心表面为什么冲槽?极靴做成这样的形状有什么作用?试讲同学针对问题一一解答,授课教师最最后点评并进行知识总结。通过以上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加深了知识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和应变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2 采用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生活中很少能接触到机械零件和电器元件,导致对电机结构、工作原理、工作特性、实际应用及控制方面知识匮乏,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本院下一步将计划采取设备器械进教室,学生进平台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器件、设备带进课堂;在机电传动实验室基础上建立如“全方位移动机器人”“无人机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挖掘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参与到机电项目中来,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勾连起来,使机电设备深入学生学生生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第3篇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建立在机械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群体基础之上的一种高新技术。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课程理论来构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不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机为主,机电结合”、“以电为主,机电结合”或“机械课程和电子课程的堆砌”的课程体系,也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规格的要求。为此,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创新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对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重庆部分学校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考察,发现现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不足:

(1)一些反映当今新技术的课程没有纳入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不够突出使用与课程相关的应用软件的能力培养,特别是有些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如数学软件和CAE软件等,课程结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完整。

(2)课程交叉内容多,特别是专业课,例如《数控加工工艺》与《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机床》和《数控技术》、《数控机床维修》和《电气控制与电机拖动》有大量内容重复,课程体系不够精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3)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有强调操作而排斥知识的重要性的倾向,学生的学习潜能没能充分发挥,基本功不够扎实,技术实践能力较差。现行课程体系力求在培养操作工,而不利于培养高级机电一体化应用性人才。

(4)实践教学环节脱离工厂真实环境,一些实践性强的实验、实训设备由于缺乏技能型教师和真实的工厂生产环境,没有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作用。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是:以课程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突出“新、精、实用、高效”的特点,以能力为中心,创建一个知识结构完整,具有应用性、实用性和岗位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所谓课程体系的新就是指要反映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反映机电一体化专业新技术;课程体系的精指课程设置简捷而无冗余;实用指课程设置能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高效指要求学生学习本专业效率要高。其思路如下:

第一,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应注重基础,强化基础课程的应用。随着科学技

术的发展,给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知识型工作大量增大,工作的完成更多的依赖个体的知识、判断力、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对工作的积极态度,而不是机械、重复的动作技能;固定工作减少,部分时间制工作增加,工作流动加快,更换职业成了非常普通的事情;技术革新造成许多工作合并,使得工作范围拓宽,在现代工作生活中,同一岗位上的个体相对以前来说要做更多的工作;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导致工作类型和工作内容更新速度加快;现代的工作更多地是一种团队组织的工作,要依靠群体合作来完成,而不是靠个体来完成。工作性质的这些变化要求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知识结构要新、要完整,有利于再学习能力、转岗能力培养和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对现行课程作以下调整: “注重基础,强化应用”,英语和数学由两学期增加到三学期,增加专业英语、复变函数和积分变换、现代设计方法和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强调数学软件(如MATLAB)的应用; AutoCAD与机械制图融合,通过AutoCAD为工具进行机械制图的教学,这样就不用把AutoCAD单独设置为一门课程;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应增加软件的应用内容(如ANSYS和ADAMS的应用)。

第二,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应突出学生技术实践能力培养。在构建高职机电

一体化课程体系时,存在把能力本位理解为操作本位和把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解为反复操作训练的误区。学生见习的多,实习的少,重复的操作训练多,综合的技术实践少。什么是“技术”?技术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技术最初被看作是劳动者的技巧、技能和操作方法,即人类在生产经验基础上获得的主观能力,这种看法反映了手工工具时代技术的形象。近代科学兴起后,技术主要表现为,依据自然规律,运用一定的手段、方法,特别是以机器的使用为中介,对物料、能量、信息进行转换或加工,以满足人类需要的实践活动。在当代,人们通常把技术定义为:“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术体系的总和” 。技术实践指的是人们的技术活动,技术实践能力不仅包括操作能力,还包括技术设计的能力等,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仅包括设备的操作与维修,还应包括设备的机械设计、控制设计以及设备制造技术。所以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不能仅仅强调操作技能的培养,应该突出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满足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要。

第三,改进实验、实训的投资方式,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作用。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化,以学校企业双赢的方式,将学校实践性很强的实验实训投资与企业的技术改造相结合,将有些实验室、实训基地建立在企业。如果是这样的话,一则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二则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三则盘活学校的实验投资,四则巩固了“校企结合”的共同利益基础。

第三, 以“基础+项目”的模式够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三段式课程模式”

通常把职业教育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其中公共基础课指语文、数学、外语等通用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一些由抽象程度较高的专业原理性知识所构成的课程;专业课是由一些较为具体、适用的单项技术的理论知识构成的课程。现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操作训练四部分组成,本质上是弱化了基础,强化了操作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该课程体系结构除了削弱了基础外,课程交叉内容多,专业课程内容空泛、针对性不强。鉴此,我们通过强化基础,取消专业课,提出了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 “基础+项目”的 课程模式。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和基本的专业技术基础,项目(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工作能力。基础课以课堂教学加实验的形式授课,项目(训练)是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根据岗位的要求开发训练项目,由学生根据择业意向和兴趣选择他(她)所需的项目,从而保证按学生和社会的需要设计教学。项目的选择以能力为主线,项目的主要来源是职业岗位,一个项目的内容应该涵盖一个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要求,如旨在培养数控车工的数控车削加工项目应在数控车床结构认知、数控车床的维修、车削工艺、车削刀具、夹具、量具和数控编程与操作等方面都得到训练。再如机床设计项目要涵盖机床制造厂设计岗位的基本技能和技术内容。项目以工作为本位(指在工作现场进行学习)的形式实施,由技师、工程师、专业老师担任指导教师。

三、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

(1)基础(学时:共4学期):基础英语,专业英语, 高等数学(上、下),线性代数,复变函数及积分变换,法律基础,小平理论,计算机基础,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公差配合,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液压传动,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现代设计方法,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汇编语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技术,数控原理与系统,现代控制理论。

(2)项目(学时:共2学期):数控车削加工,机床设计,数控机床的电气控制设计,刀具设计,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模具设计等。

培养出基础扎实、技术过硬的应用性人才,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为了构建“新、精、实用、高效”,以技术实践能力为中心,知识结构完整,具有应用性、实用性和岗位针对性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基础+项目”的 课程模式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29-132.

[2]徐小钦.现代科学技术哲学概论[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87-92.

[3]赵卿敏.课程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122-124.

第4篇

[关键词]机电类专业CDIO卓越工程师教育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046-03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与CDIO的关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宏观的培养目标要求,其工作思路是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系统的工程技术能力,尤其是项目组织、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体现了当今工程教育的国际共识。可见,CDIO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育理念是高度一致的,而且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应该作为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

二、机自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要求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典型的工科机电类专业,培养卓越工程师正是这类专业教育教学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根据近年来专业进行CDIO工程教育改革实践取得的经验,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具有更积极的意义,而且卓越工程师教育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有具体的要求。

1.接受通用知识的基础教育,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初步的经济管理知识。

2.接受专业基础教育,较系统地掌握机械制图、力学、机械设计、电学、机械工程专业基础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接受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掌握本专业必须的零件测绘、力学分析计算、实验、测试、数据分析、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方面的基本实践技能。

4.接受专业知识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具有本专业领域或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5.接受工程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并具有基本的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

6.获得综合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三、课程体系改革规划与实践

课程体系改革始终是贯彻CDIO工程教育改革理念,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保证。

(一)调整两课开设学期,优化课程布局

两课是标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共有356学时,16个必修学分,一般集中开设在大学一、二年级,在限制每学期计划学时的要求下,一些基础性课程被迫后延,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训练非常不利。本专业在CDIO工程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多方考察、学习,并与学校主管领导和教务处领导多次研究,做出了调整两课开设学期的重大决定。将两年完成的两课主要教学任务调整为四年完成,即每学年开设一门政治哲学类课程,保证两课四年不断线:大一第一学期开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二第一学期开设“中国近代史纲要”,大三第一学期开设“基本原理”,大四第一学期开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两课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程内容的改革,重点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大三、大四学年开设政治课更有利于准备考研的学生学习和复习,大二调整两课余出的学时由技术基础课来递进填补,优化了课程布局,为学生开展创新训练提供了专业基础,更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公共基础课程体现工程应用意识

英语课分层次教学,入学即可参加大学四、六级考试,通过者可以进入专业实验室接受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训练。

数学课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在讲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教会应用数学理论进行工程建模的方法,数学中的实例应该以机械工程的具体对象为目标,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感觉,激发其学习兴趣。

大学物理课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在讲授物理知识的基础上,传授和训练进行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训练观察现象与数据分析的能力,为工程实验奠定基础。

(三)技术基础课程培养工程意识

在大一第二学期新增开设机械工程导论课程,介绍机自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学科发展、工程案例,为学生提供一个开发产品、装备和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基本思维框架;勾勒出一个工程师的任务和职责,以及如何应用科学知识来完成这些任务的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必要的个人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学为所用的工程意识的启蒙教育。

改革机械制图课程体系,增加三维图形教学内容,将独立开设的零件测绘教学环节融入机械制图理论课的进程中,理论与实践应用综合在一起,同步进行,初步培养学为所用的工程意识。

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体系改革,将独立开设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和机械零件课程设计教学环节调整到对应的理论课学期,将课程设计内容与理论课内容综合在一起,同步进行。在机械原理或机械设计理论课开始之初,将课程设计的任务布置给听课学生,并要求理论课程结束时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教师讲授理论课时始终关注课程设计内容,督促和指导学生完成所讲相关内容的课程设计任务,使学生边学、边练、边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不断建立学为所用的工程意识。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与原培养计划比较,分别提前1个学期开课,以便为后续专业基础课提供前期知识。

(四)专业课程增强实践能力训练

专业课程的改革方式是减少专业课的理论授课学时,大幅度增加实验、实践训练学时,尽量将CDIO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中。根据培养目标、对主要课程及学时比例进行了综合调整,构成如表1所示,其中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井下作业设备与工具和海洋石油装备概论为新增课程,目的是增强机电基础和突出石油特色;合计增加100个实验学时、88个理论学时。取消了独立的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两门以上的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从而保证学生专业外语应用水平;专业英语(64学时)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96学时)后置余出的160个必修课程学时基本平衡了增加的专业课理论和实验学时。

表1课程改革新增实验学时课程列表

(五)课程设计实施CDIO模式

“机构分析创新设计”和“机电一体化系统创新设计”是东北石油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参加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为培养本专业学生的个人、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产品、过程和系统的设计、建造和控制能力,而分别在大二和大三短学期新增设的2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目的是为学生逐步获得优良的工程素质和综合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善于合作)奠定基础。

每个班分成6~7个设计小组,每个小组独立承担一个设计题目,由4~5人组成,自选组长,组长负责设计小组任务分配、组织管理和工作协调。每个小组提交一份设计报告和每个小组成员的个人工作过程记录(手写),并进行ppt汇报答辩。机构分析创新设计提交的设计报告包括:设计分析说明书、CAD 设计图纸;机电一体化系统创新设计提交的设计报告包括:设计分析说明书、CAD 设计图纸、控制原理图、电气回路图、程序设计图。

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进行了如下探索:

1.组长给定本设计小组成员的个人贡献或成绩排序。设计小组组长根据小组同学的个人贡献、合作表现,按分差不小于2分给出小组成员个人成绩,或给出小组成员成绩排序。

2.指导教师组成的答辩组评定设计小组成绩。答辩组根据每个小组设计总结报告撰写的质量(结构层次、语言表达、分析计算、撰写规范);设计图纸的质量(图纸完整、表达正确、符合规范);答辩过程表现(汇报讲述、回答问题、PPT质量)等项目按百分制综合给出该组设计的综合成绩。小组的答辩综合成绩为小组成员的个人成绩中间值偏上。

3.指导教师还可以根据设计小组每个同学的平时表现(出勤情况、工作态度、提问情况)调整个别同学的个人成绩,更好地维护公平性。

4.学生自评与团队成员互评可以调整小组组长给出的成绩排序偏差。小组成员自评主要考核学生的诚实性;团队成员互评主要考核学生的公正性和团结互助精神。

(六)毕业设计实施CDIO模式

大四第二学期全部进行毕业设计,将毕业设计从13周延长至18周,有利于完整系统地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

在毕业设计的准备、进行和总结的全过程中,对各个环节都进行严格把关。首先在选题上,采取指导教师申报题目,然后由教研室从中优选确定,保证工程实际设计题目占到80%的比例。将确定好的设计题目下发给学生,使学生有很大的选择权利,在个别严重冲突的题目上,由教研室做适当调整。这样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把几年中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应用于工程实际,不仅锻炼了他们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工作责任感,从而使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遇到疑难问题,指导教师能及时地给予启发,并与之研究、讨论,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对于常出现的问题事先讲给学生,使其自检、互检,有问题及时修改,争取交出一份质量较高的毕业设计答卷。

在毕业设计的最后阶段,教师根据毕业设计的任务书对设计图纸严格审查,杜绝在答辩时出现“设备无法安装、机构不能转动、机件互相碰撞、工件不能加工”等原则性问题。随着毕业设计的完成,多数学生基本掌握了进行工程设计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已具备直接服务于生产与工程建设的能力。在教师严格要求、认真把关下,学生完成较好的毕业设计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经过近两年的统计,学生的毕业设计经修改后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生产的占18%左右。

四、CDIO实践总结

2010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代表东北石油大学成为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模式第二批试点院校。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机自专业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逐步形成,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向、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践环节教学大纲、课程教学体系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建设。

东北石油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已经分别在机自07级、08级、09级的部分课程和环节逐步开展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探索性实践,完成了机电一体化原理及应用、数控加工技术、电气控制技术、液压与气动、机械控制工程、石油钻采机械等课程为载体的CDIO三级项目实施试点工作,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并获得了良好的经验;机自2010级、2011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融入了CDIO理念,并根据调整后的课程体系有序地进行全面实践和总结;机自2012级、2013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在CDIO实践基础上又加入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新要求,正在进行着初步的实践探索。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广泛实践有效促进了本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积极性、主动性非常高, 2010~2013年本专业学生承担或完成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项,发表科技论文10篇,获得以“挑战杯”为主的科技竞赛奖励30余项。

五、结束语

东北石油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CDIO工程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逐渐积累了一些工程教育改革的经验,基本建立起CDIO工程教育的实施环境,为培养一批工程意识好,实际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在实践中渐进性地理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内涵,并逐步明确:CDIO工程教育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理念是一致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宏观指导方针,CDIO是具体实施模式和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等.CDIO在中国(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2]吴恭兴,刘文白,张宝吉,等.基于CDIO模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2013,(9).

第5篇

【关键词】德育 机电专业 渗透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60-02

德育是中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中职院校学生所学的专业各有不同,德育需要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的开展不能仅仅依靠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德育课程,更应当贯穿于各门课程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德育工作对于中职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在机电专业课程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开展德育渗透工作值得教师们思考[1]。

一、注重机电专业新生入学教育,促使学生进行角色转变。

有时候会听到机电专业老教师这样的说法:真是一届不如一届……造成教师们这种感受的源头在哪里呢?首先,近年来随着高中教育的扩招和普及,中职教育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其次,“00后”逐渐成为了中职院校学生的主力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条件提高,他们普遍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宠爱,个性更加自我和张扬和;第三,中职学生同普通的高中学生一样,都处在家长和教师们最“头痛”的青春叛逆期;最后,机电专业课程相对较难,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机电教师面对着更大的挑战。因此,机电专业新生入学教育非常重要,要抓住这个机会促使学生进行角色转变。

机电专业新生入学教育的重点是向学生灌输角色转变的观念。一是讲明中职院校机电专业的教育特色,介绍机电专业主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强调机电专业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性;二是介绍中职生在教学和生活方面与初中生的区别,让学生尽早了解中职院校的校园生活内容;三是要强调中职生面向社会的属性,介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促使学生进行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名中职生,毕业后即将走上社会参加工作,有助于学生在入学时即对于自己的人生做好新的定位,尽早知道自己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正确的角色观念能够促进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人在面临环境的改变、人生阶段的变换时,是最容易改变自己的时刻,所以必须抓住学生入学时期这一机遇,加强德育教育。

二、结合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适时、恰当地开展适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德育工作。

中职学生年龄段一般介于15-18岁,这个年纪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后期阶段,还具备很多“叛逆期”的特点。而随着现代社会家长们对孩子宠溺程度的增加,“青春叛逆期”的叛逆程度也有所增长,强硬的办法是绝对行不通的,因此德育教育更应注意方法。据观察,学生在进入中职以后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第一学期的“紧张期”,二是第二、三学期的“放松期”,三是第四学期的“迷茫期”,四是第五、六学期的“快速成熟期”。如此区分这四个时期是有原因的,而在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德育方法也很重要。

在“紧张期”,学生们即将面对未知的中职学习生涯,严格的军训和集中学前教育对他们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同时也带着一些对未知知识的畏惧感,应当注重帮助学生制定自身的道德准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应以集中教育为主,德育课程的开设和平时专业课程内的德育内容穿插要同时进行。在“放松期”,学生开始自认为能够轻松驾驭中职校园内的生活,既没有了刚入学时的未知,也不用面对实习和就业的压力,更加容易放松对自身的要求。这一时期专业课程多,因此要更加重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穿插德育内容。同时学校层面也应该多开展德育活动。在“迷茫期”,学生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应对未来的人生,这个时候也是德育的好时机。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更愿意向老师寻求帮助,这时不仅要向他们提供实习和就业指导,更重要的是从心理层面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态度。可以通过谈话、讲事例等方法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在“快速成熟期”,学生在实习工作岗位上迅速走向成熟,他们的心理发育速度很快,这时的德育任务,主要由实习指导教师去完成学生的德育工作,经常和学生以及实习企业的管理者沟通,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实习中的困难和心理问题,确保德育工作的持续性。综上,适时、恰当地开展适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德育工作意义重大。

三、结合机电专业特点,探索新方法,多途径在理论、技能教学时渗透德育内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机电专业的日常教学有两大特点:一是理论课程内容较难,对于基础薄弱的初中毕业生而言较难理解,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课程实践性强,实训课程通常占到课时量的一半以上,实训课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容易使学生自我松懈,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无论是在理论课还是实训课,学生都会遇到学习困难,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制力也会受到影响,这更突显了在机电专业教学时渗透德育内容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的关键是教育学生要先做人、后做事,在必要的时候,智育应为德育让步。无论是理论教育还是技能教育,德育内容都不容忽视,不仅要从细节入手,更要注意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例如讲故事、道德相关新闻的讨论、讲名人事迹、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观看专业相关的励志纪录片等等,经过验证都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一开始,就在培养树立良好的规范和认识,并逐步形成习惯,这样的德育方式才能算成功。

四、尊重学生,给予学生适当的民利,相信“选择”的力量。

教师负有教育学生的责任,这使得我们往往采取了居高临下的方式,不能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命令、说教成了我们最常和学生的沟通方式。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想法,在一些情况下给学生适当的“民利”,给他们选择的机会,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很多时候教师没有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学生被动地、“痛苦”地完成任务,久而久之就会引发“小聪明”,反而违背了初衷,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品德健康。无论是在学习中、劳动中还是生活中,给予学生适当选择的权利,由他们自己去选择要完成的任务反而更加有利。例如选择自愿打扫实训室的学生期末综合成绩高,不打扫的学生拿到低分也没有什么异议,而更重要的是自愿的学生打扫实训室时明显更加认真,这更有利于养成他们认真做事和负责的习惯。

五、老师的表扬是学生进步的巨大动力。

没有人不喜欢被表扬,老师的表扬是学生进步的巨大动力。在学校里,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是学生的管理者,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此时,要相信表扬的力量。

当付出有了回报,而这种回报又被人认可的时候,成就感就随之而来。中职生很大一部分是在初中表现不佳的孩子,他们习惯了受到老师的责备,同学的蔑视,很多人就开始自我放弃,更加不愿意付出努力。但是当他们发现努力后,能的得到认可,自信心便会萌发,渴望得到更多鼓励会使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老师们不能吝惜表扬,请给学生更多的赞美。

六、德育教育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行之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无法一蹴而就,人的品格需要终身塑造。德育工作不应该像暴风雨一样猛烈,那样无法渗入学生还稚嫩的心田,而是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像春雨般细密绵软但却润物无声。事物的发展都是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不能在觉得德育工作收效甚微时就放松这项工作,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只有持之以恒开展德育工作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

总之,德育工作在中职机电专业的教学中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要积极的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德育内容,才能培养出各方面均衡发展的机电类技能型人才。

第6篇

关键词: 高职专门用途英语(ESP) 教学实践 机电英语

一、引言

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是相对于通用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而言的,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Waters,1978),如旅游英语、秘书英语、工程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等。《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显然,ESP课程具有的很强的职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实施ESP教学模式能够培养高职学生的职场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可以说,ESP代表了高职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在高等职业学校“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顺应改革的潮流,从2009年秋季开始实施ESP教学,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ESP教学实践

1.ESP课程设置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以机电专业为特色的工科高职院校,基于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和机电行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学院在公共英语中开设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机电英语。该课程在一年级分两个学期开设,设置为公共基础必修课,教学对象是机械、电气、数控等专业的学生。教学时数为每周4学时,每学期16周,共计128学时。机电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

2.ESP课程教材

ESP教材的开发要注意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而不是通过语言学习去学习专业知识。因此,教材的选择要兼顾“职业性”,突出“实用性”,注意“趣味性”,避免“专业性”太强[1]。按照上述原则,我院选择使用的教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职业英语系列教材中的《机电英语》。该教材共八个单元,供两个学期使用,具有以下特点:采用“英语教师+专业教师+行业人员”的开发模式,充分发挥各方专长;以机电行业的工作过程、典型工作环节和场景为参照来组织内容,根据主要工作任务所需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设计英语学习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处理与工作相关的业务能力,兼顾交际技能、职业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问卷调查,80.6%的学生对使用的教材表示基本满意或满意。

3.ESP课程师资

Dudley-Evans和St. John认为合格的ESP教师应当充当5种角色:(1)首先是个合格的英语教师;(2)必须是个合格的课程设计者,并能为学生提供实用的教学资料;(3)既是专业教师的合作伙伴,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4)必须是个合格的教学研究人员;(5)还应该精通ESP的测试与评估,能根据教学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时的分析和总结。可以说,一支既有较高英语水平,又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是ESP教学实施的保障。我们学院机电英语师资以英语教师为主,虽然起初面临不具行业背景,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讲解涉及专业内容时底气不足,只能照本宣科,难以拓展延伸等诸多困难,然而,通过在业余时间查阅相应的资料、继续学习相应的行业知识、向相应的专业教师请教,集体备课,钻研教材,共同探讨,共享资源等途径,经过几轮教学实践,已形成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从几年来的评教结果来看,学生对机电英语课程老师的付出是认可的。

4.ESP课程教学模式

我们在实施机电英语教学r以新职业英语教材为本,适当补充课外相关资料,从而丰富课堂教学。高职院校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不同,在ESP教学中应避免听、说、读、写、译面面俱到,而是针对不同专业方向侧重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如,机械制造专业要求学生能阅读国外机械使用和构造手册,会撰写买卖机械合同文书,以培养学生专业阅读能力和应用性文体撰写能力为主[2]。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摸索,我们对教材各单元进行科学整合,面向不同专业授课的内容既有共性部分,又根据各专业需求不同有所取舍、有所侧重。逐步提炼出与职业领域相适应的英语应用知识,形成一个针对性强、以实用能力训练为中心的教学途径,其基本特点是“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统一”。同时我们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与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动画,播放视频,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相关工作场景、工作原理,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ESP教学重视特定的职业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其表现形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其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正如Robinson所指出的:“语言本身的教学并不是ESP的终结,而利用语言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才是ESP的真正目的。”ESP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解决问题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3]。这些教学方法各有千秋,需要结合教学实际加以灵活运用。

5.ESP考核方式

教学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评价的内容手段和过程应该有利于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教育。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特点决定,其评价不应只注重结果,更应注重过程,要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即把课堂讨论、作业完成、学习态度纳入评价内容,从而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各种技能之间的衔接。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也应体现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4]。鉴于此,我们把平时成绩定为60%,期末考试定为40%(第一学期学生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的成绩即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来自学院试题库。),对提高班学生附加口语测试。

6.课程实施效果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积累,我们建立了机电英语资料库和试题库,机电英语课程已成为院级精品课程,并正在开发建设为省级慕课项目。因为课程与专业、学生个体需求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接轨,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激发,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4.95%的学生认为ESP课程能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对机电英语课程教学效果基本满意和满意的学生达到89.78%。同时英语教师在此过程中得到成长,找到职业发展的方向。

三、结语

我院自实施机电英语教学以来取得一定的成效,实践表明,将ESP教学模式引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有助于改善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提高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质量,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5]。但是也有些方面仍然有待完善,比如尚未建立系统规范的ESP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尚未开发出更为适用的ESP校本教材,尚未建立一个合理的机制鼓励英语和专业教师之间的跨学科合作,以及ESP师资队伍建设尚待加强等。

参考文献:

[1]邵荣.高职ESP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2):48-49.

[2]马冰鹤.基于需求满足的高职ESP教学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2(32):43-45.

[3]余小川.职业英语课程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外国语文,2011(4):131-135.

[4]罗毅,李红英.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J].外语界,2008(1):76-80,95.

第7篇

关键词: 高职机电专业毕业设计 质量提高方法 措施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高职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极为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学生专业工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教学手段。

近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毕业设计期间又恰逢学生寻找工作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毕业设计出现了很多质量问题。具体表现在:(1)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不重视,不能处理好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与就业的关系;(2)学生缺乏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素养,缺乏资料查阅、整理、分析、归纳、检索等获取信息的能力;(3)毕业设计过程流于形式,理论与实践脱节,有些学生仅仅依赖于教材、资料的理论知识拼凑论文,对于自己的设计没有通过实践验证,纸上谈兵多,实际动手少。最终创作的毕业论文很难有实际的应用价值。(4)成绩评定不能完全做到公正客观。学生论文抄袭原始资料现象严重,有些学生在最后答辩环节明显缺乏对所做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那么,如何改革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结合机电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谈谈认识。

一、提前做好毕业设计准备工作

1.时间上的调整。指导老师提前在第四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就与学生见面,布置题目,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一方面使学生尽快了解课题的类型和方向,另一方面便于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情况,如专业学习情况、个人发展方向,等等,从而能够合理地安排设计任务。另外,安排学生利用暑假,对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电路分析、单片机、电气控制与PLC、气压传动等毕业设计相关专业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温习,并要求学生完成课题资料查询、研究方案的确立等工作,为第五学期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做好知识上的准备。第五学期第十一周起进入毕业综合实训环节,主要是毕业设计和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十一周起有计划地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毕业设计内容予以进一步完善,第五学期不进行答辩,待顶岗实习结束后,第六学期再回学校参加答辩。

2.指导教师充分准备,试做课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准备得是否充分,将直接决定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教师除应认真准备毕业设计的课题和任务书外,还需对课题进行认真的试做。通过企业调研和分析,得到企业中机电应用产品研发和生产岗位典型工作过程,明确产品功能、准备技术器件资料、硬件设计、硬件制作、软件设计、软硬件联调、产品制作、产品测试。通过试做课题,教师能更好地把握课题的难度和工作量,科学地预测学生在毕业设计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分配设计任务。

3.毕业设计题目提前渗透至相关课程学习当中,为毕业设计的完成打下扎实的基础。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环节,一个优秀的毕业设计离不开专业知识的支撑。因此,专业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将毕业设计课题渗透进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大三学生顺利地完成毕业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为例,本课程以智能运动小车作为教学内容载体,该教学载体以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包括运动控制系统、显示系统、智能感应系统,等等。通过这一载体将单片机应用技术中的各种能力贯穿始终。由于智能运动小车的功能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完全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进行综合的设计和研究,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思路。

当然,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在保证课程合格的前提下有侧重地加强某门课程或者某几门课程的学习,在此过程中专业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于今后毕业设计的分组和选题工作能有实效地开展。

二、立足实际,科学选题

1.以就业为导向,从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课题。课题必须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具有较高的应用性。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岗位的需求有三个方向: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机床数控技术应用、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要按照不同的专业化方向,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方向,课题方向重点应放在机械方面,加强钳工与电工电子训练;对于机床数控技术应用方向,应增强学生的车工实习及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能力;对于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应向电的方面适当偏移,加强电工及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训练。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定向于自动生产线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在确定毕业设计课题时,结合制造业发展现状,选择那些围绕机电一体化进行产品开发或把微电子技术用于设计、制造、测试和研究等方面的题目,例如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工业机器人系统分析、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及应用设计,等等。

2.毕业设计的选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题的选定要结合目前专业的实际设备,立足实际,避免脱离实践的纯理论性的题目。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已经拥有较先进的PLC实训装置、气动实训装置、机电检测实训平台、单片机实训设备、自动生产线训练装置、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等等。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考虑到我们现有的实训设备,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只有结合实际“真题实做”,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当然,在毕业设计期间已经开始顶岗实习的同学,可以结合生产岗位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应鼓励学生结合岗位实践内容选择毕业设计(或论文)课题,但必须有企业专人指导并报学院批准。

3.通过各类技能大赛的锻炼和渗透,以学生兴趣为中心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可以广泛发掘学生的创造力,选题更具有可行性。专业老师组织学生参加院内外的各类技能大赛,将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相结合。比如机器人大赛,结合单片机课程的学习,选择一个机器人项目,等等。我校目前已经成功举行了智能搬运机器人比赛,模拟了工业自动化过程中自动化物流系统实际工作过程。设计一个轮式或人形小型机器人,在比赛场地里移动,将不同颜色、形状或者材质的物体分类搬运到不同的对应位置。比赛的记分根据机器人将物体放置的位置精度和完成时间来决定。又如“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参赛队在规定时间内,根据任务书的要求,以现场操作“***自动生产线实训考核装置”的方式,完成自动生产线设备部分工作单元的机械安装和调整,气动回路的安装、连接和调整,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安装和布线,传感器安装与调整,PLC编程,人机界面组态,电机驱动(含变频器及对应电机、伺服驱动器及伺服电机)参数设定,以及系统统调、运行等工作。我们通过大赛的锻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了其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参加技能大赛的同学,毕业设计的题目可选择大赛的某个方向展开设计,并撰写论文。通过技能大赛的锻炼和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而且能为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三、加强过程指导和管理,严格考核制度

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是提高质量的保证。加强过程考核,量化毕业设计平时成绩的评定。表1为毕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评定参考标准。总评成绩由指导教师考核成绩(40%)、作品(成果)鉴定成绩(20%)、论文评阅成绩(20%)、设计(论文)答辩成绩(20%)四大部分组成。指导老师考核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定,其余三项成绩由相应的评审组老师评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实施周检查制度,要求学生每周以幻灯片形式进行汇报。汇报的主要内容是本周所做的主要工作、遇到的主要问题、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心得体会等。汇报过程中,指导老师做好记录,填写《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记录本》,对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行实时记载,学生汇报完毕后,指导教师综合各位学生的情况加以总结,并就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解释与指导。周检查制度作为毕业设计平时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同时,学生随时写好《毕业设计日志》,内容与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记录本》相配套。这样,教师与学生交流紧密,双向监督,有利于加强毕业设计工作的全过程指导与管理。

毕业设计作品或成果可以是程序、实物、现象、方案等可以表现毕业课题成果的东西。让作品成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并在总评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

对学生数集中的个别单位,因岗位需要无法回校参加答辩的由单位出具证明,学院安排老师到企业答辩。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将有利于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

表1 毕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评定参考标准

另外,毕业设计期间,指导老师要为学生进行资料查阅、文献检索、论文写作能力的培训,培养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素养。当然,在整个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要把学术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贯穿始终,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处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促进毕业生克服不利情绪的同时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这种关心和指导可在每周进行检查时多与学生交流,也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

四、尝试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一体化改革方案

学生可选择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开展毕业设计,将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鼓励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从事与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企业生产和技术领域相关的毕业课题设计。学生带着毕业设计的任务进行顶岗实习,不论是操作控制、质量检验还是装配、测试岗位,都能爱岗敬业,并随时记录,在生产实践中收集自己毕业设计所需的资料和数据。这样最终必然将以较高的质量完成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若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则被企业接收,顺利就业。这样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的机会。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工学结合、产学一体的职教模式。

当然,要想使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校企双方应该共同指导、共同管理。每个学生都必须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指导。校内老师可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计划和阶段性的目标,督查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指导论文写作的规范,并协助解决理论问题,定期与学生沟通,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电话、QQ、Email,等等。企业指导老师负责从单位的实际出发,现场指导、规范操作、分析故障并解决问题。

五、结语

以上改革措施已在机电专业08级毕业生中进行了实践,经实践证明这些策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当然,如何提高高职毕业设计质量,是牵涉多个因素的综合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完善质量控制措施,使毕业设计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职业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姜亦祥.浅谈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学的措施[J].成才之路,2009,(21):79-80.

[2]徐冬梅,吴红,冷士良.高职毕业设计(论文)与顶岗实习配套改革的实践[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10,(2):56-58.

第8篇

【关键词】机械制图;考试改革;双证书

“机械制图及CAD”课程是机械和机电、数控、汽车维修等近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继学习机械设计类、机械制造类和工程实践类课程的铺路石,是工程技术语言。“机械制图及CAD”课程教学改革一直是图学教育的研究重点,在这方面我们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最初的改革主要集中在针对不同专业,增减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改效果并不明显。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学生认为“机械制图及CAD”是一门可学可不学的基础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工作没有多大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考核方式存在缺陷。因此,在对学生加强教育,增强其对本课程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考核模式的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1.“机械制图及CAD”课程考试现状分析

我院“机械制图及CAD”课程分两学期完成:第一学期学习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学期末老师出一套AB卷的考试试卷,考试时教务处随机抽取一套,采用100分钟闭卷考试,题型有填空、选择、名词解释、补全视图、零件图与装配图的识读等。

这种考核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考核了机械制图基本知识、学生绘图和读图方面的能力,但是由于试卷容量和考试时间的制约,考核范围无法涵盖整个教学内容。而且这种考核方式还容易造成部分学生仅仅通过强化记忆例题和习题的方式获取高分,但实际上完全不具备熟练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无法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2.考试模式改革

“机械制图及CAD”是一门对工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在考核过程中,除了应考核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考核学生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对2011-2014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机械制图及CAD”课程考核进行改革试点。

2.1第一学期的考核

改变过去简单采取卷面成绩加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40%,模型制做占20%,减速器测绘占30%,平时成绩占10% 的原则评定。

2.1.1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内容包括:1)制图的基本知识,主要考核国家标准对制图的基本规定;2)点、线、面的投影;3)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基本体及其截切体三视图的画法,以考核截交线的画法为主;4)相交立体三视图的画法,以考核不同情况下相贯线的画法为主;5)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考核方式是已知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并标注尺寸,补画三视图主要考查学生基本的识图与绘图能力,尺寸标注主要考查学生对国家标准的应用能力。期末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利用基础知识表达形体的能力。

2.1.2模型制作

组合体的内容讲授完成后,由学生进行水萝卜切割造型、黄泥造型、纸片折叠成形等方式,制作组合体实物,并绘制三视图。这种先制作模型后画图的学习方式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1.3减速器测绘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螺纹紧固件、齿轮、轴承、键、销子等标准间和常用件,以及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画法,内容多而杂,无法用试卷的形式来考核。为此,在实践中,笔者采取的是测绘加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

2.1.4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课堂表现、随堂练习、课后作业等,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

2.2第二学期的考核

第二学期主要是对计算机绘图部分的考核,结合学院实行的“双证书”政策,通过参加国家制图员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或者全国计算机辅助技术认证CAXC证书的考试来代替期末考试。近四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全体同学都参加了这两个证书的考试,通过率达到了98%。

3.实践效果

通过近几年的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良好的“机械制图及CAD”课程考核机制,主要取得以下效果。

3.1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通过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增加模型制作、减速器分组测绘、口试等环节,增强了学生在教学与考核过程中的参与度,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拾遗补缺

“机械制图及CAD”课程知识点较多,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可能无法完全掌握,通过减速器测绘、模型制作与绘制三视图,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查漏补缺。

3.3双证书教育

以制图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对“机械制图及CAD”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整合与调整,使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之间建立双向沟通的对等关系,将课程考核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响应学校的双证书教育,保证“双证制”在学生培养中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刘慧玲,李卉.“机械制图”考试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7)

[2]徐永军,陈伟,漆文凯.减速器参数化绘图系统的开发研究[J].通用机械,2006(9)

【作者简介】

第9篇

关键词:机务专业;专业英语

1 机务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民航强国”战略的提出,我国民航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李龙彪表示:当前,我国主要引进大量欧美等国家的飞机,例如,波音、 空客公司的飞机。而这些飞机的相关技术资料均为英文,如AMM(Aircraft Maintenance Manual,飞机维护手册)、IPC(Illustrated Part Catalogue,图解零部件目录)等手册。[1]在工作中,依靠他人翻译再进行工作已经不能满足民航发展的需求了。越来越多的民航维修单位招聘机务人员时要求能独立查阅各类技术手册、能独立阅读和使用英文维修手册。西航飞机设备维修这一专业主要培养飞机维修人员(简称“机务”),为了保证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担任起飞机排故,维护等工作,机务专业英语是他们必须要学好的一门课程。

2 机务专业英语的现状

目前学院所学习的《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英语》已无法满足企业对学生的专业英语的要求。西航机务专业英语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2.1 学习内容与岗位要求有差距 院校所使用的教材《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英语》还是无法满足企业对学生的要求。这本书第一部分对飞机的各个系统只做了简单的介绍,贯穿三年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比较浅显。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关于具体部件的操作步骤介绍,但由于受机型限制,不能满足学习需求,与工作后所查看的机务技术资料有区别。围绕这本书的学习,并不能达到机务专业英语学习的培养目标。目前,根据工作岗位需求,学习机务专业英语的目标,不仅仅是能做简单的阅读,能查阅飞行技术资料,还要具备良好的听说能力。随着航空业迅速地发展,飞机的系统也在不断地完善,教材是以B737-300编写的,现在的更先进的飞机,有电子综合显示系统,但是教材并没有更新,这就使得社会岗位的要求与书本上的内容有一定的差别。

2.2 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较弱。机务专业英语词汇量大,有别于基础英语,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学生在学习航空机务专业的时候表现出缺乏兴趣,缺乏学好专业英语的信心。学生知道学习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在最开始的时候还是表现得比较积极,主动。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开始觉得学习内容单调,枯燥,逐渐开始丧失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活动相对较少,长期的讲解模式从词汇讲解到系统介绍到课文翻译。每一个系统都采用这样的模式,难免让学生觉得这样的教育让他们感觉到力不从心。学生的求知欲不高,这也是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容易缺乏兴趣的一个关键因素。

2.3 师资力量不够,缺乏行业最新知识 机务专业英语的专业性较强。机务专业英语教师需要较高的英语水平的同时,还要有较强的机务专业知识。这样的人才较少,基础英语好的教师,不太愿意学习机务这样专业性很强的知识从而承担机务英语的课程。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英语水平有限,很难承担专业英语教学。学校引进从民航岗位走出来的机务很少。没有从岗位上下来的教师指导专业英语,学校缺乏行业指导,再加上,现在时代变化得很快,仅仅使用几年前书本理论知识已经达不到学生学习的要求了,学生缺少与行业相关的最新知识。

3 如何改善机务专业英语现状

目前,学生学习机务专业英语并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证学生学习到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3.1 丰富学习内容 《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英语》教材内容,可以将第一部分,对飞机各个系统的简单介绍作为前两学期学习的基础,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英语词汇的同时,能够了解飞机系统的相关知识,从而为以后机务英语技术资料的学习打好基础。第三学期可增加飞行员与机务,机务与机务常见对话,旨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四学期、第五学期主要结合机务专业常见英文原版技术资料进行学习。让学生简单了解各类手册的作用,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查阅哪类资料,并且简单地学习一些简单的原版资料,以此来丰富课程内容。

3.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机务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改变教学模式。在已有的教学方法上增加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在高年级的学生中就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从上课开始,就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任务进行分析,最后让学生主动地分享自己对任务的理解,教师点评。这样的课程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由学生的学习作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了学生的学,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已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多去找一些与机务专业英语教学实时相关的视频材料分享给学生,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加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并且可以通过视频,让学生自己总结内容,总结感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对学习感兴趣。

3.3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机务专业英语的专业性较强。没有专业背景的公共英语教师承担机务英语专业英语有一定的难度。有专业背景知识的教师不是英语专业出身,英语水平达不到。因此提高教师水平,培养出合格的机务专业教师是很有必要的。学校可以多为教师提供一些学习的机会,了解最新的民航行业概况,注重了解机务专业英语在工作中的运用,从而有助于教师从实践中了解学生在高年级所需要掌握的最新知识。此外,教师除了教学,应该多关注民航发展动态,多做机务专业英语领域的研究,针对机务专业英语,研究词汇特点,研究系统介绍,研究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用得上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深入掌握学科前沿,才能保证高质量的课堂教育。教师应采取更多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灵活有趣,而不是一成不变。

4 结语

随着民航业的发展,机务专业英语这门课程是培养机务学生必备的一门课程。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学生以后工作的发展息息相关。为了满足机务专业学生培养的要求,为了培养出能面向社会的专业技能人才,机务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需要做出改变,不断完善,这样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机务维修人员。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