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5 15:46: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感人的亲情小故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我的爸爸叫焦尼》这本书是一个非常温馨感人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狄姆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不能经常见到爸爸焦尼,然而只要能和爸爸在一起每一分钟都是快乐的。他告诉热狗店的阿姨、电影院的伯伯、披萨店的邻居,告诉所有人他身边站的就是他爸爸。他为爸爸自豪,当电车走远,他期待着下一次和爸爸见面的时间。
没有悲伤也没有眼泪。也许,生活不能事事如意时时顺心。也许,在希望和实现希望之间,总会有阻滞。只要拥有爱只要沉着不退缩,就会有勇气、有力量、有安全感。
没有埋怨也没有责备。什么是亲情?亲情是敏感、理解、关爱与支持。婚姻虽然破裂,但挚爱亲情永远无法割断。家庭虽然破碎,但每个人都需要维护自尊、自信和对未来的信念。
这个故事绝对不是只表现单亲的孩子对父亲的情感或者对母亲的情感,而是唤醒了所有的人,对于父亲对于母亲的情感。我们和父亲母亲天天生活在一起的,常常把这样的东西淡忘,我们很少出去会跟人家说,这是我的妈妈,这是我的爸爸,因为天天在一起,你想不到这样说。就像我们跟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从小生活在一起,但是你长大以后,你不会再想到要去牵爸爸跟妈妈的手,只是在你的爸爸你的妈妈离开你以后,你会突然想起,你没有牵过他的手。就像我在我的爸爸离去以后,我站在他的面前的时候,他一个手很明显的放在那里的时候,我突然想把他的手放好,我摸着他的手,突然想起我长大以后没有牵过我爸爸的手,只是在小的时候我爸爸牵我的手,而我唯一的一次牵他的手,是在他离开以后。
读完这个故事,焦尼的话一直在脑海里萦绕:“马上会再见面的。”所以,火车一定还会回来,拉着狄姆最喜欢的爸爸——焦尼。
什么是爱心?爱心就是真心去爱。爱世界,爱和平,爱真、善、美,去关心、去帮助周围的人和物,爱心就是最伟大的心,也是最平常的心,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心。爱心教育应是我们永恒的话题。那么我们的爱心教育应以何种方式去实施呢?经过几年的摸索,深刻反思,得出结论:“体会爱是爱心教育的基础。”
现在的“小公主、小皇帝”们,生活在过多的溺爱和纵容之中,因而使得他们变得目中无人,其实他们并非不肯付出,只是感觉不到那份“爱”不知道如何去付出。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的利用教材资源去引导启发,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身边的爱。语文教学中开展爱心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语文课文里有一个琳琅满目的爱的世界,便于教师引导学生用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感受身边的人和物。
在诸多的“爱”之中,亲情之爱是至爱,漠视亲情之爱是最不可恕的,体会亲情之爱是最根本的。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的爱心教育功能,让学生学会体会父母的爱心。如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我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1)“现在想想,那时真的是太聪明了”,表述了作者怎样的的思想感情呢?经过认真的揣摩分析,学生明确了“太聪明”是说反话,实际上是不聪明,是作者自责不能真正理解父亲的爱,内心充满愧疚之情。面对父母无微不至的爱,你的感受如何呢?(2)文章四次描写父亲的背影,最感人的是父亲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背影,儿子被父亲的爱深深的感动了。我要求学生想象父亲感人的背影,利用讲桌让学生体验一下当时“爬”的感觉,同时联系自己的父母又有哪些感人的身影、背影呢?自己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对父母给予的爱心、苦心是否有着与作者一样的感受呢?象类似的教材我们一定要进行挖掘、渗透爱心教育,让学生体会到父母之爱,使他们懂得尊重父母、理解父母。
那次课后是一次作文课,我布置了一个题目《父母给我的爱》。下笔之前让学生各自准备材料,先说出平时生活中的一件能体现父母对你的关爱的事情,结果很不理想。看着冷清的场面我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历尽千辛万苦供出了一个学医的大学生儿子,他学的是显微外科。儿子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导师告诉他,以他的成绩可以在有名气的大医院找到工作。他真的去一个很有名气的大医院面试了,层层考试他顺利通过,最后一关,医院告诉他如果能有一台手术证明他的实力,那就可以录用了。对于他来说那是一份梦寐以求的工作,可是哪来的机会让他去展示自己的实力?憨厚的父亲问医院领导:“如果我儿子能成功的完成手术,就可以被录用吗?”父亲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就是这位普通的农民,给了儿子一次展示的机会——他自断手指。父亲在进手术室之前,他对儿子说:“我相信你,儿子!”儿子心里也下定决心:不为这份工作,就是为了父亲的这份苦心,我一定要成功的拿下手术!结果很圆满,手术成功了,父亲的手指恢复了原来的功能,儿子也得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故事讲完了,我让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位父亲,都对父亲的这一举动感到震惊,但是总觉得这离我们的生活好像很远。也难怪在他们的生活中很难找到与此相似的事情来。后来我又说了“妈妈爱吃鱼头”这个贴近生活的小故事,好多同学们都有体会:在家吃饭自己爱吃的菜,很少见爸爸妈妈动筷子去夹。之后的讨论同学们说出了许多生活中的细小的能体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的事来。既然他们能说出来,那肯定是体会到了父母的爱。作文课的时间过得差不多了,课上很难再去完成这个题目,把它作为家庭作业去完成,并且让自己的父母作为第一读者去欣赏自己的作品,看完之后最好给出一个书面的评价,提出一些建议,与作文一块交过来。这次作业同学们完成的都很成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作文内容真实,情感表达到位,好多家长也反映孩子变得更懂事了,在家能主动帮忙做家务了。
他是一个残疾人,也可以说是一个精神与肉体全部残缺的一个人,没有了亲情,没有了精神支柱,所以做什么都一败涂地。没有事业,就是想做点什么,也只是“心有力而力不足”。
但是他改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人,是什么力量让他有了这么大的改变呢?是感恩的力量。
他是去年才搬来我们这里的,所以人生地不熟,唯一认识的人就是他的临门,我们大家统称的“善”爷爷。“善”爷爷是一个热心肠,从不分穷人富人,他总是给予最真切的帮助。自从这个残疾人搬来后,爷爷就开始忙个不停了,发现了他的一蹶不振,于是每天给他进行思想上的教育。让他重新振作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振作起来了。
可是,他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妙,但是他毕竟是一个残疾人,很多事情做不了,于是“善”爷爷送了他几盆漂亮的花,他每天早早的就起床了,给花浇水,摘去烂叶子,这件事仿佛成他的每天行程之一。
可是,好人总是灾苦难免,终于,爷爷病倒了,我们十分伤心,但又帮不上什么忙,而这个人却拿着“善”爷爷送给他的口琴吹起来,爷爷振作了起来,发现了比他更需要帮助的人,于是问:“小伙子,你终于走出来了。”
“多亏了您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给了我信心与勇气,现在就让我怀着感恩的心来帮助你吧!”
[关键词] 《唐山大地震》;市场化;艺术
作为当代中国为数不多、备受舆论和公众关注的电影导演冯小刚,自成名以来,几乎没有哪部影片不引起一定社会反响的。所以,当有记者问他:“《唐山大地震》会是您最具争议的一部电影吗?”冯小刚才会相当轻松、也相当自豪地回答:“我哪部电影没有争议呢?《唐山大地震》不会是最大的,也不会是最小的。”
诚如所言,《唐山大地震》一公映,叫好和斥责之声便不绝于耳,叫好者多是从灾难场景的真实再现、温馨感人的亲情故事、明星大腕的出色演技等影片内容方面,给以技术、艺术乃至思想内容上的肯定;质疑者则多是从植入广告、被过分关注甚至有作假之嫌的票房收入、用道德绑架观众等市场运作手段上对其“国难题材商业化”提出质疑和批评。再加之冯小刚在微博和记者招待会上时不时有意无意的偏激之词,一时间其争议之声在各主流媒体形成喧嚣之势(当然,不排除这本身就是发行方的炒作之举)。使《唐山大地震》确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事件)。
一部以大灾难为背景、用个体的伤痛体验和内心救赎来展示人性的复杂和善良以及亲情的温暖和美好的正剧,怎么就在关于广告、票房、市场等与金钱和物质相关命题的炒作中变成娱乐化的闹剧了?这恰恰反映了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中,电影人和电影导演在艺术追求与市场认可中艰难地游走和困惑的抉择。
一、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放弃宏大主题的叙事
从个体经验诉说切入,展现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亲情温暖,这里既有导演审美偏好和创作擅长的考虑,更有对观众审美心理的考量。
唐山大地震对于中国人是一个永远不应被遗忘的巨大灾难,面对这样大的社会历史事件,如何进行影视创作?一般思维当然是选择面向集体、面对社会性群体行动进行宏大主题的叙事,这样既可以展现在巨大的自然灾难面前,我们的党和政府、军队以人文本、不惜一切代价投入到抗震救灾的伟大行动,也可以表现巨大的自然灾难面前,亿万同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血浓于水的民族亲情和凝聚力,更可以表现灾区人民面对灾难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进行宏大主题的主旋律影片创作,往往会在创作过程中因主观目的性的强调而产生虚假,特别是作为最大投资方的唐山市政府“拍一部反映唐山人在大地震发生后的顽强、宣传今日新唐山的电影”的行政诉求更可能使该片拍成为一座城市的宣传片,从而失去艺术价值和观赏性,也失去观众和市场。况且,进行宏大主题的叙事也非冯导所长。所以,冯小刚接手《唐山大地震》这项拍摄任务之初,就说服了电影局和唐山市政府,放弃他们原来的构想,而选择了加拿大华裔女作家张翎的《余震》,从个体经验切入,面对人心在承受巨大灾难中的艰难历程,以一个劫后家庭母女的故事来描述唐山地震后漫长的心灵重建过程。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伦理关系是中国人价值观的核心,长久以来,中国人的社会关系都是以伦理关系为基础构建的,但近三十年来,随中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而新的主流价值观并未形成,价值观处在混乱和动荡中,以伦理关系为基础构建的传统社会关系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人们在享受摆脱传统社会关系束缚和责任而带来的自由的同时,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因失去传统社会关系庇护、情感无所依托而带来的不安全感,所以对于真情的渴望和追求成为现代中国人最深刻的情感需要。而“亲人终究是亲人”更是处在紧张社会关系中的现代人最终的感情依托和避难所。
出生在1958年的冯小刚,回顾自1958年至今的半个世纪,人与人之间关系一次又一次大的动荡和改变,他认为,亲情和家人才是最终不可动摇的。所以,《唐山大地震》,冯小刚在以温情来重建破碎的家庭关系背后,显然是这个社会迫切需求的缩影――人们对以家庭关系为核心所营造的安全感的渴望!而唐山和地震,只不过一个符号而已,但这个符号从市场和票房的角度来讲有时必需的。
二、大题材、大投入与小人物、小故事所表达的人性伦理与情感的深度探寻我们从来不怀疑冯小刚导演的艺术才情和其影片对人性的关怀和深度探寻,无论是贺岁片中的“冯氏幽默”,还是《集结号》中一个个人对一个团队的情感悲情诉说,透过欢笑和眼泪最终留在观众心里并打动观众的还是影片所展现的人性的温暖和美好。
除了作为故事背景的大地震灾难极度真实的再现外,《唐山大地震》的情节,无论从“家族变故+伦理救赎”的故事套路还是互相原宥、大团圆的故事结局,都是中国人最爱看的传统苦情戏。
中国老百姓对于苦情戏的喜爱,既有传统社会文化中内敛而压抑的情感借助戏剧哭出来、在别人的悲伤中抒发自己情绪的需要,又有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冷落、亲情而温暖家庭关系屡遭物质文化冲击、人们普遍感到情感的失落和安全感的缺失、急需在别人悲伤的共鸣中表达自己内心深处对亲情和温情的渴望。冯小刚导演深谙此理,在一些访谈中,冯小刚多次提到:“其实什么时候,我觉得你要是围绕着人讲故事,以人为核心,表达人的情感,我觉得这个在任何时候,其实观众都是最买账的。” “我觉得我和观众之间一直以来都有这个通道,就是感情上的通道。……绝大多数观众是非常善良的。……每个观众其实心上都是盖了一个盖子,这个盖子在现代社会盖得挺严实的,轻易不愿意流露出来,可是他那种本性,本能对真善美的那种渴望……或者说他有这样的能量,这个电影就像一个钩子一样,就把观众盖在心头的盖子钩开,大家的暖意都散发出来了。”
所以,影片中女儿方登32年的人生旅程,无论是她远离养父养母外地求学、在那个时代并不普遍的与大学恋人的未婚同居,还是她为了另一个生命的诞生而毅然决然地抛弃学业以及怀抱可能具有的恋父情结远嫁异乡,这种即与之比肩而行、又对世界充满怀疑的相对孤僻的处世方式,所反映的恰恰不是对爱的绝望和拒绝,而是由于地震灾难的特殊承受、使自己内心深处“不是记不起来了,而是忘不了”的对亲情和爱的深深渴望。而母亲李元妮32年拒绝个人感情幸福、拒绝物质享受、拒绝任何“花红柳绿”、 近乎自虐的生活方式,其中清苦与自持、隐忍与坚守,绝不是传统意义上贞洁烈妇的所谓守节,而是对“谁能拿命对我好”的爱情的宣扬和坚守,是对为亲人守住一扇回家之门的亲情的坚守,是对物欲横流社会里人性最后温情的坚守。这些都成为打开我们“情感之盖”的钥匙。所以,观众看完《唐山大地震》的普遍感受不是凄苦的悲情,而是温暖的核心。感动和亲情,成了观众观影后,提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感动和亲情也成了观众走进电影院最坚实的理由。
冯小刚自己讲“其实愿意拍没有特效的电影”,甚至觉得“地震电影搞成一立体的,看起来挺怪的。”(《冯小刚:我们的历史不只是天灾》,南方周末,2010-07-15)但是真实再现34年前地震场景的观赏需要,冯导为那几分钟震撼的特效,还是下了一番工夫,“电影里蜻蜓那场戏的特效是在南非做的,房屋倒塌的特效是在英国做的,墙倒地裂部分是韩国公司做的。”(同上)1.5亿元人民币的投入是冯小刚所导电影中投资最大的一部,大投入不仅为真实的特效制作提供保障,也使召集陈道明、徐帆、张静初这样一线明星加盟成为可能,而他们娴熟的演技不仅使影片增色,其票房号召力更是为影片的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再加之为纪念唐山大地震34周年之际推出,是影片具备了一切市场大片所具备的宣传要素,冯导对叫好又叫座的渴望也就呼之欲出了。
三、对“票房豪言”和“道德绑架”的深度考量
对于这部以“灾难”为背景、以亲情为线索的主旋律影片,就其本身而言,无论从艺术水准、还是思想深度都是有不少值得关注和置评之处的,比如,影片对于人性的深切体察、对于灾难面前的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的展示;“亲人终究是亲人”的温情诉说和这种对亲情、温情的追求打动生活在物质化社会中的现代人的深层思考;关注灾难对物质的毁灭,更要关注对精神损害以及重建;影片中明星对于人物的精准把握和刻画、对白语言既朴实又深含生活哲理、特技效果逼真而震撼,等等。在影片公映之前,冯小刚对于媒体的访谈讲得比较多的也是“关注人性”“关注劫难后人的心灵重建”,并认为“《唐山大地震》是一部表现‘人道主义之美’的作品”,强调其情感启蒙和道德教育价值。而宣传片中“23秒、32年” 的广告词,更是《唐山大地震》的故事最意味深长的传达。但随着影片的公映,舆论和媒体便淹没在以票房为核心的炒作之中。
先是唐山首映因担心有人伤心过度而现场救护车待命,再有电影院入场发湿巾擦泪,最后是关于冯导“不被《唐山大地震》感动,你就等于砍幼儿园”的“道德绑架”的喧嚣。与之相并行的是,首日票房3 400万还是3 600万的造假与辟谣、终极票房5个亿的豪言与质疑、一个亿植入广告的戏谑与嘲讽,等等。舆论和媒体过多关注的是表象和浮华,而没有对影片内容给予应有的思考和置评,公众所看到的也都是满眼的热闹和飞沫,而没有内心的反观。所有这些大大消解了影片本身应有的灵魂穿透力和震撼力,也在“娱乐化灾难”中使人的灵魂再一次虚浮和受到物质化伤害。心灵的洗礼变成了“泪水的狂欢”。这些不管是发行方市场运作的有意之举,还是媒体报道的无心插柳,都反映出电影市场化进程中媒体和电影人对自身社会责任的不够担当和对观众道德、娱乐底线的把握失度。
市场化是中国电影必经之路,并且从近10年中国电影的发展来看,中国电影人在这条路上走得还很成功,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一直看到中国电影人面对市场波涛汹涌的物质化大潮,在艺术与市场游走与抉择的艰难。
[参考文献]
[1] 《唐山大地震》带来的思考:现实主义电影获新生[N].人民日报,2010-07-23.
[2] 吴晓东.将宏大历史事件转化为家庭的悲欢离合――《唐山大地震》:叫好又叫座的中国式亲情[N].中国青年报,2010-08-08.
关键词:初中生;亲情;亲情教育
一、亲情的含义
亲情是由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形成的情感,它是一个人心理发展过程中首要经历的情感体验,也是维系社会稳定发展的纽带。
二、初中生亟待亲情教育
目前,一些初中生不理解父母,许多人不知父母的生日和生肖,部分学生和父母的感情似乎只维系到金钱上,稍有不满就可以随便对父母大呼小叫,甚至离家出走,家长似乎也成了他们名副其实的“衣食父母”。个别初中生毕业后就在家待着,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成了最年轻的“啃老族”。
缺少亲情感的学生比他人更容易猜疑、冷漠,较难与他人相处。要让学生理解:父母生养了他们,在他们身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付出了代价,因此要学会感恩。如果一个人对父母都不能够感恩的话,又怎么能对他人、社会感恩呢?所以,目睹学生的亲情现状,不容乐观,完善初中生的亲情教育,任重道远。
三、加强初中生的亲情教育
(一)发挥家庭的首要作用
亲情教育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去做。如果家长只知道一味地奉献,而不把自己的辛劳和付出呈现给孩子,教育他们要感恩,尊重父母,孩子也就感受不到家人对他们的关爱,而是把家人对自己的好看作一种理所应当的给予,同时长辈的溺爱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久而久之,孩子也会漠视他人的帮助和关怀,变得自私自利。
家长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与父母的交往常常变得疏远和冲突。家长要尽可能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更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若发现问题,及时疏导。现在很多孩子都缺少与父母的交流,尤其是农村的初中生,好多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偶尔通过电话短短地聊几句,无非就是学习成绩如何,钱够不够花。在农村中学任教这几年,我发现部分留守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易自卑、任性、难沟通。所以,家长不要在孩子成长的重要过程中,上演角色缺失。金钱换不来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它也远远不如一个孩子健全的人格重要!
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不尊重长辈,可是,他们自己又是否做到了孝敬老人,有一个积极的生活习惯呢?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家长,他自己天天出去搓麻赌博,回家就训斥孩子不好好学习,试想,这样的家长能教育出好孩子吗?家长最好和自己的孩子共同学习,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励孩子学习,也能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父母,更要孝敬自己的长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自己的孩子,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定要为自己的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二)学校应充分重视初中生的亲情教育
1.开展各项学校活动,营造亲情氛围
例如,创办“亲情主题”的板报。用独特的排版、立意明显的内容,展现有关“亲情”的事例或小故事来感染学生。还可以进行“感恩父母”的论文评比活动,或是举办有关亲情的演讲比赛。这些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又可以让他们重视亲情。
2.发挥班级的渗透作用
召开有关亲情的主题班会,还可以评选“孝顺长辈”之星,学习身边孝敬父母的学生,或是展示每个家庭的家风,为家长和学生搭建情感交流的桥梁。组织学生集体观看亲情教育方面的视频及演讲,我曾经给学生播放了邹越的一段有关亲情的演讲,当时大部分学生都感动得泪流满面,之后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明显懂事了。布置家庭作业,如为父母做一顿饭,或为父母洗一次脚等等。
3.各科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亲情教育
社会并不需要只会知识的学习工具,一个优秀的人才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重视亲情的学生才可能对其他的人和事心怀感激。所以,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还应该渗透亲情教育。例如,思想品德课就是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的好途径,如《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课,在讲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时,可以给学生讲讲二十四孝的故事,分享一些感人的民族故事,既培养学生热爱璀璨的中华文化,又践行孝敬长辈的中华传统美德。
四、社会要重视初中生的亲情引导
如果有更多的人心中都充满了爱,那人间就是一个美好的世界。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爱的教育的读后感集锦,方便大家学习
爱的教育的读后感集锦1这本书对我的触动很大,我觉得是一本既适合儿童也适合父母阅读的书籍。
这本书是一个孩子的角度写的,写了他身边的同学,老师,朋友还有自己的家庭。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学习认真,助人为乐的好孩子,虽然有的时候对自己的父亲的态度不对,这在父亲写给他的信还有姐姐写给他的信中有侧面体现,但是他有改正错误。我觉得父亲还有姐姐给他写信的这种方式很值得现代人借鉴,通过这种书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孩子沟通,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在这本书中,主人公的身边也有一些虽然贫穷但是刻苦认真的孩子,平时学习勤勉,还利用空余的时间帮助自己的父亲,让人感动。现代的很多孩子都被当成小皇帝,小公主一般宠着,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在书中,那样的孩子几乎就不存在。他们友爱、互助、帮助自己的家庭做着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在这本书中,很多孩子都有着优良的品德。而作者以一个孩子的角度写,那么品德又显得那么的纯真和美好。并且,书中还有每月的一个小故事,那些故事中很多人的形象都像是我们身边的人,但是他们拥有的性格是那么的坚毅、认真。
这本书让我体会到的是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中看到闪光点,他们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家庭和亲人会是自己强大的后柱,自己的亲朋好友会给予自己帮助。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态度也值得人学习。未来,成为父母亲的时候要知道,如果对孩子有什么想法和建议的话,一定要及时提出来。
爱的教育的读后感集锦2假期我读了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让我知道了许多有着教育爱和爱中的教育的故事。
这本书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恩利科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建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美德,这正是小说极力颂扬的地方。小说记录了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附在日记后面还以第二人称写了他们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
爱的教育一书上每一个小故事都讲述了一种不同的爱,特别是每月故事更是让人感动,让我觉得世间处处有真情。其中《洛马格那的血》更使我感动。费鲁乔整天在外面鬼混,到了夜里十一点才回家。外面下起了大雨,费鲁乔回来时,满身都是泥水,衣服也撕破了,额头上一块肿包。老祖母十分心疼,和费鲁乔说了道理。房间里有人,费鲁乔说:“谁”一个人从房间里冲出来,抓住了费鲁乔,用手把他的嘴捂住,另一个人将费鲁乔的外祖母绑架。在,无可奈何之下,费鲁乔将钱交给了强盗。后来,强盗将费鲁乔扔到费鲁乔的外祖母的膝盖上,将刀刺进费鲁乔身体里。强盗逃走了,可是费鲁乔却死了。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我们要看到在当前发展经济的情况下,同学之间自私自利,以我为主,嫉妒打击,怕得罪人,恶意竞争等不良作风日益生成,关心人,了解人,帮助人的优良风气日渐淡漠。因此,在全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更应在学校,在学生中提倡和开展爱的教育,提倡爱祖国,爱社会,爱学校,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社会上一切需要爱护的人,培养学生得、智、体全面发展,做个新时代的好少年,让我们用爱去唤醒人类的真实情感,让爱在每个人的心中永驻。
爱的教育的读后感集锦3《爱的教育》这本书采用了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男孩名叫安利柯的成长故事。详细地描述了他一年内在学校在家里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对父母、对师长和朋友们的真挚的爱,每个故事里都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爱国的少年》这则故事。
在大海上行驶的一艘轮船上,一位衣服破旧的少年,向三位正在喝酒的乘客一一回答了他们提出的许多问题。这几位乘客听后非常同情少年,给了他一些钱。可是他们酒喝多了后,慢慢地,言语也变得越来越难听,“愚蠢的国民!下等的民族……”正当他们说得起劲时,自尊心受到侮辱的少年把他们先前给的钱随即一扔,“还给你们!”少年愤怒地吼道。
我非常欣赏这位少年,无论他再贫穷再受苦,少年依然还有着一颗自尊自爱、不卑不亢的爱国之心。
爱的教育的读后感集锦4这几天,我读了一本叫《爱的教育》的书。它对我的教育很大。
这是一本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不朽作品。全书是由一个名叫安利柯的意大利男孩在上小学四年级时日记组成。书里介绍了意大利小男孩安利柯的生活和学习,写出了发生在安利柯身边的各式各样感人肺腑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记述了一个个平凡而不平凡的人,平凡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不足为奇,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不平凡是因为他们身上有许多优良的品质,譬如善良、憨厚、勇敢、忠实等等。正是这一个个看似平凡却真实可信的小故事,把我带入了一个爱的世界,让我在爱中受到教育。
在《绝不允许再犯》这一节中,父亲对安利柯说:“啊,安利柯!必须知道亲子之爱是人间所有表情中最神圣的一样东西。破坏这感情的人是世界最不幸的。人虽犯了杀人之罪,只要他是敬爱自己的母亲,其胸中还有美好的部分留着;无论如何有名的人,如果他让自己的母亲哭泣,让自己的母亲痛苦,那可真是可鄙可贱的人物。”这短短几句话,把亲子之情表达淋漓尽致。父亲写给安利柯的这篇日记,更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父母与孩子的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
这本书,我读了后深受感动,我也希望更多的人喜欢这本书。如果有更多的人心中都充满了爱,那人间就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爱的教育的读后感集锦5这一周,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地看了名着——《爱的教育》。在三年级时我也曾学过《爱的教育》里面的几篇文章,那感人的故事把我深深地迷住了。
书中以小学生的口吻,记录了发生在四年级学生中的一百个动人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主要是学生、老师,以及学生的父母等平凡的人。他们都具有高尚的品德。作者亚米契斯把这部日记体小说写出了他们对祖国和人民、对长辈和同学之间深厚而真挚的爱。
其中让我最感动的两篇《雪球》和《访问负伤者》。它们讲了评价公安利柯的同学卡洛斐玩雪球时不小心打伤了老人的眼睛。卡隆陪伴着卡洛斐一同去道歉。正直的卡隆让我感到无比的欢喜!朋友做错了事,陪伴他道歉,让他感到温暖;朋友做错了事,应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来告诉他:做错了事就应该承认错误!第二天,安利柯和爸爸一起探望老人。老人依然在为卡洛斐着想着。不久,卡洛斐来了,送给了老人一个礼物——正是他平时费尽心血,如宝贝般珍爱的集邮册!这个比他生命还重要的东西,竟然用来做赠品!这时,我不禁为老人的宽宏大量而赞赏,为卡洛斐的诚心诚意而赞扬!
《爱的教育》告诉我们:爱能让大家变得正直、仗义、勇敢。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育 建议 看法
情感教育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行为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情感教育的理论知识,并结合指定的教学目标,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达到使教育主体的观念、感受、行为等情感体验得到积极的影响,教师运用具体的方式方法,将指定的教学内容的情感传达给学生,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而语文是一门感性化和艺术化极强的科目,在教学上不能只重视教学方式,更应该充分发挥情感渲染,与同学们产生共鸣。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
俗话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要在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要想让学生尊重自己、信任自己,首先要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从而喜欢上老师,喜欢上语文课;然后,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用妙趣横生的授课技巧让学生感到上语文课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巧设导入,营造情感氛围
课堂导入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课堂导入的设计要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激情,才能扣击心灵。如在教学《斑羚飞渡》时,我是以讲一个小故事进行导入的: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可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悲壮。今天,我们同样要聆听一个悲壮感人的斑羚的故事。这样的小故事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能更好地融入课文、深刻体会。
三、深入解读文章情感,提升情感教育实效
纵观初中语文课本,散文和诗歌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是因为其中蕴含了真挚而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营造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氛围,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情感教育,得到升华。比如,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我抓住文中几个关于“背影”的情节和学生分析讲述,让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并抓住父亲去买橘子,爬上月台的重点情节,通过从七个描写父亲动作的动词入手,体会对于一个体态臃肿的老人来说这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父亲的这种情就是自然而然地浸润在文字之中了。对“望父买橘的背影”作了深入的解析,让学生深深体会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拳拳爱心,感受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从中感受到亲情的血浓于水、亲情的无私与博大,由此引导学生去回忆、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使学生感受到亲情的珍贵。
四、开放多媒体教学,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真切感受
多媒体、网络已成为现代人的“第二生存空间”,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是一种立体化的传播形式,信息量之大和知识面之宽是传统的印刷文明时代所不可比拟的。因此,要开放媒体教学,丰富学生的真切感受,让学生身临其境,情真意切地写作。如写对音乐的听觉感受,写作之前教师通过加工,对《明湖居听书》和《琵琶行》两文配置画面、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内心被音乐所激荡,并随着音乐的激昂舒缓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此基础上,拓宽对音乐的感受,让学生选听自己最喜欢的一段音乐,学习上述两文的写法进行写作。“今日聆听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先前悠然的心情早已风吹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凄怨和有苦无处诉的抑郁、愤恨。这曲子初一上来声音便很沉闷,只觉入耳愁苦万分,犹如巫峡猿啼、衡阳雁鸣,凄透人心;又如黄叶纷飞、哀草寒风,满目的萧瑟。过了一二分钟,曲子的响度节节高起,忽又陡然一落,我的心试着配合着,颤抖着,哭泣着……”这是一位平时不擅长写作的男生的当堂之作。有了情感的体验、积累,何愁没有美文佳作?
总之,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方式寓于初中语文教学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希望广大语文教师们能够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情感修养,在语文教学中把教材最美的一面用最真挚热烈的感情向学生展示出来,使学生的身心素质获得全面协调的发展,成为真正适应时展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郭国营 论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2008,(26)。
一、用人文精神设计实施教学内容
孩子们从小就喜欢和妈妈在一起,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母子之间的亲情,激发孩子热爱母亲的人文情感。反复思索这节课的环节如何安排,如何生动地让孩子们在绘画中感受伟大的母爱。最终,笔者安排了如下几个内容。
导入环节,让学生欣赏妈妈的感人视频,配合感人的音乐,看着画面想妈妈给我们做的那么多的事情,从内心真正感触妈妈就是这么一个普通而伟大的人。
教学过程展示:
深情导入,感触母爱。
1.欣赏视频――《妈妈》
2.教师:孩子们这就是我们的妈妈,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3.教师:所以我们喜欢和妈妈在一起,那种感觉实在太美妙了,今天老师来当一回妈妈,谁来当我的孩子,我们来抱一抱?邀请孩子上讲台和老师拥抱,并且先请这位孩子回答。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当老师的孩子,演一演和妈妈拉手与拥抱的动作,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孩子们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渗透着人文情怀。
4.教师:现在,大家可以用词语来告诉我和妈妈在一起的感觉吗?请学生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并回答。
5.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来上《和妈妈在一起》这一节课。
新授过程中,我先请孩子们说说,你从妈妈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回忆和妈妈在一起时的很多的故事,有欢乐、有悲伤、有哭、有笑,请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表演《和妈妈在一起》的故事,教师朗诵小结。接着欣赏图片,欣赏画家的作品。让孩子们当老师的孩子,演一演和妈妈拉手和拥抱的动作,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孩子们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感受母爱,表达对母亲的爱。
教学过程展示:
感受母爱,和妈妈在一起的故事。
1.提问:孩子们,都说妈妈是你最好的老师,你从妈妈身上学到了什么?
2.和妈妈在一起时,有很多很多的故事,有欢乐、有悲伤、有哭、有笑,来告诉大家吧。学生交流,小结:妈妈带我一起去玩……教师自我讲述自己妈妈的故事:《我打碎了杯子之后……》。
3.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妈妈在一起的故事:故事表演《和妈妈在一起》师生共同表演。(宝宝生病了,妈妈带着孩子去医院;孩子考试失利,妈妈鼓励孩子;孩子犯错误了,妈妈耐心教育。)
4.音乐朗诵:教师小结和妈妈在一起的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教师给大家细诉妈妈给予孩子的爱的场景,老师的故事,都是给孩子人文与爱的教育。
表达爱,绘画制作和妈妈在一起的画面和手工。
1.提问:孩子们,妈妈这么爱我们,我们该怎么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呢?
2.师:对啊,我们还可以通过绘画、动手制作表达。先来看看摄影师和画家们是怎么表现孩子和妈妈在一起的情景的。
3.摄影师画家作品欣赏:
(1)讨论:妈妈大孩子小,孩子和妈妈紧紧地靠在一起,多快乐……
(2)详细欣赏卡萨特的《埃米和她的孩子》。
(3)欣赏电脑绘画的作品。
(4)欣赏爱心卡。
教师示范:绘制一张妈妈和我的爱心卡,在上面添加装饰。爱心卡的制作过程:先在爱心卡片上画上妈妈和我的头像,然后添加花、小爱心等装饰物,注意眼睛五官的位置。
(5)学生作品欣赏。
(6)欣赏学生绘画作品指出绘画的要点,表现妈妈和我在一起时,注意妈妈和我的大小比例,妈妈画得大一点,孩子画得小一点。
4.学习简单绘画方法。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当老师的孩子,演一演和妈妈拉手和拥抱的动作,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孩子们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渗透着人文的情怀。
5.教师小结。(略)
二、用人文的精神评价学生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不仅依据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而且通过考查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通过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逐步确立自信心,将学生个体人文精神的增长与美术技能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对于孩子绘画的场景不做很高要求,因为这样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评价更要用人文精神指导,绘画要求是画出爱而不是画得有多像。
教学过程展示:
绘画爱,谁画的最有爱。
1.绘制一张妈妈和我的爱心卡,在上面添加装饰。
2.创作一幅和妈妈在一起的绘画。
3.画的像不像不重要,重要的是画出心中的爱。
设计意图: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生动表现和妈妈在一起的画面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最简单、最真诚的东西就是最美的。让孩子们制作一张和妈妈在一起的爱心卡,简单绘画出妈妈和自己的头像就能完成。
展示孩子们的爱:
1.展示学生作品,把学生的作品贴在大爱心卡上,展示在白板上。
2.教师:孩子们,看了大家对妈妈表达的爱这么丰富,老师真感动,希望大家今天回家把作品送给妈妈还要和妈妈说一句话,那就是,请学生一起回答:“妈妈,我爱你!”
三、人文的故事感染学生
美术课不仅需要美丽的画面,更需要一个个美丽的故事表达人文诉求。
当欣赏着妈妈的感人视频,配合着感人的音乐,看着画面中妈妈给我们做的那么多事情,很多学生都露出了凝望的表情,并很快被那温馨的场景吸引。所以笔者在多处都引用故事,而且以自己的小故事感动孩子。
一、创设感恩氛围,唤起学生感恩之心
环境是德育工作无声的语言,对学生德育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实施感恩教育,就需要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心,唤起学生感恩之心,学校可利用室外板报、报栏、墙报等宣传主阵地,展示感恩图片、名言警句,也可倡导小学生自主创办感恩小报,报道自己或身边的感恩小故事,也可利用校园广播、网站,大力宣传古今中外的感恩故事和学生生活中的感人故事,让学生从中得到熏陶,领悟到“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小学生必备的道德素养。
二、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只有经历了亲身的体验、实践,才能有深刻的印象,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活动,更利于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幸福,学会感恩。
1.开展感恩启蒙教育活动。
一方面学校德育处和班主任要利用晨会、班队会和课余时间,对学生做专题报告,讲亲情知识,讲案例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做人的基本道理,知道父母养育我们所花费的巨大心血,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什么是恩情。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确我们为什么要感恩的道理,自然界“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情感。作为小学生,作为子女,更应知道感恩,就是关爱父母,善待父母,敬老孝亲。让学生在“亲亲”之情中体会常怀感恩之心,寸草之心报春辉的美德要求。
2.举办感恩互动庆典活动。
比如学校可精心筹备,每月举行一次“爱由感恩起”为主题的师生生日庆典活动。活动前先让过生日的学生每人给父母写一封信,并进行评比,在庆典会上师生齐唱《生日歌》,过生日的孩子听到自己的名字会激动不已,校领导的致词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激发孩子们知恩、感恩、报恩之心,优秀书信选读和奖励,家长代表讲述孩子成长的故事会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类似这样的庆典活动、会议,学生在活动的每个环节的情景中一次次感动,在一次次互动中体验到尊严感和幸福感,从而会从心底感激父母、老师、社会,树立起感恩情怀,这样感恩教育便收到实质性的效果。
3.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一是开展亲情观察、体验、回报活动,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父母对自己的爱,体验父母的良苦用心,组织学生进行“今天我当家”、“我和父母换角色”等活动,从说一句令父母感动的话,做一件令父母感动的事做起,并在班会上汇报,老师对孩子们的做法予以及时肯定;二是开展“我为社会出份力”活动,组织学生定期打扫街道卫生,清除小广告,组织学生为灾区小朋友捐款、写信,学生从中体会到自己对社会、对他人的帮助,不但锻炼自己的能力,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也可带领学生为革命老前辈扫墓,让孩子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三、注意教育策略,提升教育效果
1.充分挖掘感恩教育资源。
①利用有特殊意义的重大节日,集中开展感恩教育,如三八节、母亲节、教师节、清明节等。
②用先进典型和身边可亲可学的楷模,广泛深入开展活动。
③发挥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让教师以身作则成为学生感恩的榜样。
④重视学校与家庭的统一协调,及时与家长沟通和交流,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2.以少队部为龙头,以课堂、校园为主阵地,以班主任、家长为主力军,以科任老师为同盟军,以上题班队会等为主要形式,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3.抓感恩教育一要有针对性,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逐步展开;二要注意持久性,坚持长期抓、抓长期,并与学校礼仪教育等结合起来,使感恩教育成为学校的常规教育。
4.感恩教育的方法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力争行之有效并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