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0 16:57: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有效整合加大了信息量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提供了最为有效的途径,它们蕴涵着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动画信息,视觉的触摸产生的效果绝对远胜于文字的表达,动态的信息让学生直观感受并记住了故事的内容,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量。这些媒体信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抽象的知识,对他们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七颗钻石》一课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将水罐五次不同的变化非常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充实了学生学习的各种思维,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兴趣点.让学生以强烈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研读中。这样,就拓宽了学生视听渠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水平。
(二)有效整合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整合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凭借网络的优势,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培养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上网络教学课件的应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收集资料、自主学习等等,在探究的实践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更深入地了解,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通过小组讨论、网上答疑等方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整合提高了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有效整合,帮助教师更好地解释重难点内容,较好地达成三维目标。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西沙群岛,对它的情况不了解,我出示了西沙群岛的相关视频,并让学生在网络上对西沙群岛的图片等信息进行简单搜索,使他们对丰富的特产和美丽的景色有了深入的了解,身临其境,再结合文章的自主研读与教师的引导分析,很容易地把握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和特点,让他们很快理解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有效整合提高了综合素质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应用能力、思维水平、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其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调整都有很大的帮助,更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整体上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有效整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中的困难和误区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误区,根据我多年的从教经历,将整合的误区总结如下。
(一)对技术应用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很多教师排斥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农村的年龄较大的教师,对课件制作等信息技术技能掌握较少,或者学校的硬件设备无法支持多媒体教学,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或者无法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实,真正的整合是将教育理论、信息技术与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相结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来选择我们所需要的资源,从而确定需要我们了解哪些技术。如果自己的技术无法完成,可以选择和其他有能力的教师合作进行。总之,不要让技术成为整合的障碍。
(二)教学方法和思想上的误区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有的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否应用信息技术,我们都应该遵循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促进者,用教师的智慧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教学资源应用上的误区
部分教师对网络资源过于依赖,忽视其他教学资源,未使用网络等资源,忽视教学目标和效果,过分重视助教的资源建设,从而忽视了助学的资源建设。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一切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资源都应该是有效的教学资源,而不是仅仅限定一定是数字化资源,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适合教学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应用,让教学资源真正的为教学服务。
(四)对教育信息化理解上的误区
1.1信息技术的过度应用
对于有些小学语文老师而言,存在着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信息技术的现象,比如在一些可以通过版面或者口头讲授知识的地方也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教学。久而久之,这种现象就导致了学生过分的依赖多媒体信息技术所呈现的图像,使学生懒于思考,削弱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另外,在这种教学方法下会减少师生沟通与交流,使得课堂气氛沉闷与压抑,使学生在学习中丧失了主体地位。
1.2信息技术的应用缺乏
与许多老师过度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相反,有一部分老师存在着教学观念落后的现象,不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来辅佐教学。很多老师整堂课都依靠口述与板书传授语文知识,但是小学生却是缺乏耐心的群体,这样的语文课堂会使小学生很快的失去兴趣。对于有些概念,学生无法全部理解,只能依靠死记硬背,这也会极大扼杀了学生的思考力和创新思维。如果把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通过生动的画面来讲解知识与概念,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力才能不断提升,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才能不断加大。
2、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2.1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语文是一门知识体系非常繁琐与庞大的课程,小学生的语文教材内容也存在着信息量大、涉及面广的特点。小学生作为学生中的低年龄群体,往往生活阅历与感官发展水平不够高。这就要求小学语文老师要抓住教学的重难点来制作课件,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形、动画、声音等教学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的直观性。例如在小学语文写作的教学中,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能力。小学生的书面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写作往往是很令小学生为难与头疼的一件事。如果教师能够灵活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作文的教学中,就可以很好的缓解这一问题。比如当写作题目为“我最喜欢的季节”时,老师可以在课前提前收集整理一些与四季相关的图片与视频,通过在课堂中对四季景象的放映,让学生感受到春的活力、夏的热情、秋的丰收与冬的雪白。这样一来死板的作文题目就会变的形象化、生动化,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说出来,然后再将说的写到纸上。这样一来,小学生能够通过影像资料充分的发散思维,不会觉无处下笔了。
2.2营造生动的教学情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利用小学生善于发现新事物的特点与其好奇性,通过一些形象直观的教学工具和多媒体来展开教学。在教学中,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把多媒体作为日常的教学手段之一,通过对视频、幻灯片的播放,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导蜻蜓的“蜻”这个生字的时候,可以通过幻灯片播放出学生已经掌握的青草的“青”字,然后一点鼠标让画面中飞来一只小蜻蜓,引导学生想象蜻蜓是昆虫的一种,然后再一点鼠标,“青”字的旁边加上了一个“虫”字旁,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掌握了“蜻”字的写法,而且会对识字越来越感兴趣,教师借此引导学生运用这一规律去认识新的汉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轻松活跃的教学气氛
有句古话叫做“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只有切实的做到关爱学生、理解学生、提升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和威信力,才能更加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尤其在小学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小学生的心理,让小学生喜欢老师,自然而然会加强小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热度和积极性。小学老师除了可以在日常学习中对学生予以耐心的教导与温暖的关爱,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也是抓住学习的心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就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片与视频,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美丽风景,仿佛身临其境,在一种轻松与有趣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沉闷性与枯燥性,小学生们一起昂着头兴致勃勃的观看与课程有关的图片与视频,再加上观看完毕后教师与学生间进行交流与互动,这种活跃的、轻松的、令人兴奋的课堂气氛,让小学生们不知不觉爱上了语文的学习,甚至迫不及待的期待下一节语文课的到来。
3、结语
论文摘要: 信息技术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一是消极认识信息技术教育,二是片面理解信息技术。走出误区的策略主要是教师要转变消极落后观念,培养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恰当引入语文课堂,让教学信息丰富多彩。
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实施的20多年里,取得了巨大成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益显示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大意义。然而,一些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小学仍存在着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设计误区。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在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从而促进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健康发展。
一、信息技术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1、消极认识信息技术教育
这些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已基本建成了多媒体,计算机一体化的教学设施。开通了远程教学资源。然而,面对日益完善的电教设施,一些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并未真正落实,以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为例,“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说,学生听”的教学现状依然存在,多媒体教室是计算机老师的“专业”,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远程教育“远”而“不成”。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延续的是落后的传统模式,语文教师怕教,一些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传统误区。
2、片面理解信息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下的教育技术,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但一些农村中小学的语文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就先进,借助信息手段外衣,进行着传统填鸭式教学,把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课理解为成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的组合课,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另外,片面强调备课必须制作课件。在备课中,教师过多地通过网络下载资料,进行着文字、声音、图象等多种信息简单叠加处理。虽然这样的课堂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激发学生对多媒体信息负载的兴趣,但可能引致学生读的时间被音频替代了;思考的时间成了等待答案显示;创新的思维被教师设计的“标准”答案锁住了;上黑板写、练的机会被屏幕上的自动文字代替了。这样的语文教学,背离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读、说、想象思维能力。忽视语文的基础训练,只能使一些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陷入更大的误区。
二、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走出信息技术下的误区
1、教师要转变消极落后观念,培养信息素养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和开展已成教育发展的必然,它关系着我们民族的兴衰和现代化建设大业的成败,作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更应有教育的危机感和责任感,积极参加远程教育培训,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文教师信息素养。
2、将信息技术恰当引入语文课堂,让教学信息丰富多彩
信息技术教育应当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整合的目的是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达到教学的优化。语文课的学科特点,使它较容易和信息技术结合,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弥补农村中小学学生因地域因素造成的信息缺失,知识面狭窄现状。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恰当地选择最能表现相应教学内容的媒体。媒体制作中,或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或打破时空界限,拓展课堂的时空,调动学习思维,激发学生联想、想象;或设计音频,以指导学生对比朗读;或超级链接知识,引导学生创新、探究;或设置话题,激励学生讨论、质疑。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把它同自己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教学中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如一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上《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她用多媒体首先把人类登月的历程,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过程通过画面展示在学生眼前,伴随着音频朗读,教师的生动讲解,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在教授初中语文《我有一个梦想》时,一位老师巧妙地插入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美国黑人政治经济生活状况,美国南北战争影普资料。媒体打破课堂时空局限,为学生理解美国黑人的自由斗争提供了生动、广阔的背景,引起了学生共鸣,很好达到了教学目标。又如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利用媒体截取了一段暴风雨的声音,让学生听声音写场面,进行写作训练。有的同学想像了山洪暴发的场面;有的同学通过想像描写了庆功会的场面;还有的同学把自己想像成了战斗英雄,详细地描写了自己驾驶战斗机在长空冲锋的场面……可见,学生的想像力是无穷的,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的想像插上了更有力的翅膀。
总之,信息技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转变传统教学观,走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误区,正确理解,运用信息技术,让远程教育资源走进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服务教学,让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一)教育观念落后、得不到重视虽然我国的教育制度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主科至上”的思想永远的深入到了各个学校的教学思想中,一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将关注点置于主课上,忽视了其他科目的教学,甚至有时候会侵占信息技术课的时间。除了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外,家长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关注也不高,大多觉得这门课程不会计入考试成绩,学不学好无所谓。同时,学生自身也不愿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经历在不考试的课程上,将信息技术课程看做是放松的副科,可有可无。在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管理方面,很多学校处于松懈状态,加之老师的思想重视程度不高,对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索不够,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流于形式。上机课变成了无任务的打字课、上网课、放任自流的游戏课、聊天课、或是看电影、听音乐,甚至出现了很多的学生都不愿意上这门课,经常以各种理由旷课。
(二)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特殊的信息化性质使得这一学科的软硬件环境极为重要,不仅需要条件良好的网络教室,数量充沛的教学设备,先进的软件资源,还需要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但纵观当前小学信息课程的整体教学环境,城市地区的小学在软硬件设施方面虽大多能符合要求,但一些问题也是存在的,教室设备陈旧,故障频发,软件资源匮乏,这些都极大束缚了教学效果的发挥。同时,对于条件较为落后的城郊和农村地区,软硬件设施满足日常教学都较为困难,更无从谈及网络教室、计算机、软件,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无法实现,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课堂安排不合理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一个重要的教学特征就是前紧后松,即一堂40分钟的课程,教师往往用15-20分钟授课,剩下的时间由学生自行练习、活动。这种授课模式对于自觉性好、主动性高的学生来说较为适宜,便于他们发挥学习热情,自行探索学习中的问题。但对绝大多数处于好动年龄的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活动时间更是一种放松和游戏的时间,他们将此作为奖励,利用自由练习时间聊天、玩游戏、浏览网页。加之教师在学生自由练习时间的监督和指导不足,对教学密度和难度的掌握不够,极易造成课堂管理的失控和学生学习态度的散漫。实际教学中,也有一些教师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提前部署了一些课堂活动,但由于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不妥,很多练习都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到设计、创造、交流以及反思的热情不高,课堂成效不大。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和发展的对策
切实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定位,并提出切实的发展对策,不仅有利于促进各项教学活动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堂的驾驭和掌控能力,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有效性。
(一)注重软硬件环境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课程离不开软硬件环境的支持,针对一些小学在软硬件环境方面匮乏的现状,学校及上级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适度倾斜资金,保证学生学习所必备的环境,完善网络教室、计算机以及相关软件设备,同时强化对信息技术教室的培养,不断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促使其能够更好胜任工作,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效率。
(二)明确培养目标,采取分层目标教学策略不管信息技术课程是否纳入考试范围,学生和教师首先要明确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竞争要求,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此学科的重视,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开展教学合理。鉴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师应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而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开展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在提高教学针对性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自我满足感。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分开教学,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结对互帮的等形式,强化授课和指导,突出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流,促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三)多元方式教学策略灵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其主要可以分为基础知识类和操作知识类,对基础知识课程来说,可以选择讲授法,同时配合图解法和提问法使得学生对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深刻全面的影响。而对于操作知识类,则可以采取多元教学策略,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以及案例教学法等,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在的小学生与过去的小学生相比接触的东西更多,拥有更多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中有的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正面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那些小学中高段年级学生,其实他们已经具备对一些生活经验的基本判断能力,如果能够用信息技术让数学回归到生活中,应该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的去接受抽象的数学学习。例如: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的《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这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讲解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前,教师运用多媒体的三维动画的变形功能,给学生展示他们身边与圆柱体相关的实物(如:煮饭锅、带盖水杯等等),然后将这些实物进行分解,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总结这些实物都是由那些部分组成的。通过动画演示圆柱体的基本构成部分,教师问:那圆柱体的表面积应该由那些部分组成的呢?学生立刻回答出:“是由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加上两个圆的面积”。通过多媒体的立体式展示,让学生能够加快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将小学数学中的内容立体式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可以让学生建立生活化的立体思维,更重要的让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回归到生活中,简化了数学学习的思维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求知欲
教学有法,但是教无定法。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他们有着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持久性不足等特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往往都会影响到课堂学习的效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可以用来有效的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从而激活课堂氛围,创设出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我们在五年级上《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网络平台,可以模拟构建一个虚拟的教学空间。在课堂教学前,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组合图形教学有关的事物图片(如:操场游、泳池、房屋等等),将我们的视线融合到图片之中,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来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通过实物图像去分解组合图形的基本构成,收集、整理以及统计相关的数据资料,然后运用课本上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图形的面积。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悄然的将教学内容融合到其中,不仅让学生能够较为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去学习,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都能够充分的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等特点。因此,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达到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难题的效果,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1.信息技术应用的硬件条件不足
城市的学校教学条件一般较好,但是在我国的不发达地区,许多学校的硬件设施水平还没有达到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水平。一般的学校会有一个大的多媒体教师,学校也有互联网服务,但是一次只能满足一个班级的授课需求。具有这样条件的学校,这个多媒体教室也不是随便用的,只有公开课的时候学校才会允许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室。硬件条件达不到标准,信息技术无法走进数学课堂,更不要提有效的整合了。
2.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足
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对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整合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工作在一线的骨干教师,大多年龄偏大,他们的计算机水平不高,也没有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教师对于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没有信心,也没有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停滞不前。
3.课件制作的封闭性较大
课件的质量,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制约着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只有质量高的课件,才能合理地展示与分析课堂教学的重难点,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课件的制作是十分费时与费力的,教师之间共同分享与讨论,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质量。但大多数教师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相互保留教学经验,造成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不足。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方法分析
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整合,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出几点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小学数学课堂导入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对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启发性作用。一般来说,教师在对课堂活动进行导入时,需要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有效地集中,让学生的兴趣点得到点燃,促进学生求知欲望的增强。要在课堂导入环节做到这些,老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好奇心。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环节中,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不断思考与探究,创设一个更加轻松与愉快的课堂氛围。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四边形的知识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文字描述以及简单的图片,对四边形的分类与特点进行学习是十分枯燥的,也无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而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更多形象与直观的例子,会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融入到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从生活中提取一些与四边形相关的例子,为学生讲解四边形知识。教师可以将学校中花坛的照片,学生课桌图片以及学校的平面图等作为课堂导入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物对数学课本中的知识有所了解。视觉感受对于小学生来讲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做课堂导入活动,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
2.利用信息技术,讲解数学重难点
每一节小学数学课,都会有其重难点。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利用信息技术对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形象化讲解,会使小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与吸引数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的解决,会推动数学教学活动向前发展,也会使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负担得以减少。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需要向小学生阐述面积的概念以及面积单位的由来。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的播放,通过呈现长方形的长与宽,划定长方形面积所表达的区域,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定义,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
3.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科规律进行提示,有利于小学生数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提高。学习规律的明确,有利于小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小学生认识到数学题目的解题思路,从而使他们能够理解整体的规律,进而做到自主学习。比如在讲解分数运算的时候,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分数通分的知识。那么,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为学生罗列几个分数加法运算,让学生认识到加法运算的方法就是先通分,再将分子相加。再为学生罗列几个分数减法运算,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学学习规律。学习规律的掌握,会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清晰,从而在对其它知识点的掌握上,能够更好的把握。
三、结语
1.科学性原则。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在数学课堂上不是随意存在的,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合理步骤和原则。将其有效地和数学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只有按照科学、合理地融合操作步骤,才能够使得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的组织形式、教材内容更加的贴近,才能够真正地提高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2.实效性原则。多媒体教学不是全部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消除这种误区。不要认为运用的多媒体技术越多越复杂,教学效率就越高,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等充分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避免出现为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达不到改善教学的效果,反而对教学过程产生不利的影响。
3.最优化原则。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最终目标就是为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所利用的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能够充分的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有效的教学过程,从而不断地提高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施的作用
1.课前:通过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的学习素材。对于教师来说,备课是教师上课之前的必备工作。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课前,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备课,教师必须就要拥有丰富的教学知识和教学素材。因此教师在获得丰富的教学知识和教学素材的过程中,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阅读和搜集。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减少教师搜集信息的时间,另一方面对于需要搜集的内容也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得,确保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所搜集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在备课过程中,传统的备课是教师一笔一划的完成备课教案,而利用信息技术以后,教师可以快速地对所获得资源进行下载整理,同时在备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添加一些丰富的图片、视频等从而丰富了教学内容。
2.课中: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促使知识有效内化。①化无形为有形。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数学概念和原理都是比较抽象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想也比较简单,再加上做事的时候容易三心二意,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对数学课堂教学缺乏兴趣,因而导致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下降。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但能使书本上枯燥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具体。而且,通过将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视频等融合到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兴趣,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②化抽象为形象。在小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简单,学生对一些抽象思维的理解掌握程度就会存在很大的不足,这就使得学生对于教学活动失去了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依靠语言来进行抽象事物的教学是不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规律的,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③化有限为无限。通过将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学到以往教学方式下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学会的数学知识,同时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的牢靠和透彻,能够有效地缩短学生的学习周期。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掌握和整理,有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面向的是一批在生活、学习等方面还不能完全自理的低年级学生,学生的思维能力、注意力、耐力、理解能力均处在尚未开发的阶段,还不能很好的了解教师教授的内容和知识,单纯依靠老师的授课或者学生自己的想象,对中华博大精深的汉字产生深刻的印象而增加难度,只能简单的停留在汉字表面的识记层面上。而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们识记汉字,可以将抽象难懂的汉字转化为具体直观且简单易懂的图画,将没有生命的汉字以一种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也能让学生们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和内涵。
2.创造活力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局限在一本薄薄的教科书中,在一定程度上将现实生活同语文课堂教学分离开,没有把生活这本“大书”与教科书这本“小书”有机结合、融会贯通,但从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出,只有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互融合、有效渗透,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知识。在创造活力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实践机会,创造性的开展综合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对语文知识加以巩固和创新。同时,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更为丰富的即时信息。此外,活力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也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在更多的层次上培养学生多方面知识。
3.利用多样的方式呈现生动的教学内容
采取信息技术化进行小学语文低段教学,可以将课本中的知识以多样化的知识展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多媒体方式将抽象、理性的知识转化为具体、感性的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确保学生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等多样化方式更为直观的领悟课本中的内容,营造学生与课本间一种更为良性的氛围,为学生理解课本中的疑难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在教学《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时,由于文章中表达的是对北京首都的向往之情,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可以首先了解一下学生们对北京是否了解,有没有在北京游玩的经历或者有没有学生已经掌握关于北京的故事。通过这样的课前调查,可以确保教师心中对学生的知识面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继而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能学习到他们还不曾接触到的北京,并在一定层面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接触多媒体手段,给学生讲诉的故事,播放天安门、故宫、颐和园的旅游宣传片,并在播放过程中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诉,让学生们对北京的独特及美好有更为深入的认知,确保学生们也能随着作者的情感对北京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往之情。
4.结语
我校在实施语文学科教改过程中,从改革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着手,运用教师和专家合作开发的辅助教学软件,进行了近三年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的必要性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识字的能力,提高对汉字的识字的能力,在识字的过程中又要重视写字的指导。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的过程来进行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的教学,就显得死板单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扶不放,学生只记不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的主体作用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要掌握汉字,还得死记硬背,反复抄写,且得不到巩固。识字教学的效率低下。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然而,在CAI状态下的识字教学与传统的识字教学过程相比较, 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计算机有其特殊的功能,师生在运行这套CAI
软件时,具有汉字的动态显示功能,笔画的重写功能和重点部分的闪烁提示功能,还有学写字练写字的功能,它替代了教师的全部教学功能。计算机和其他电教媒体的综合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足。学生面对计算机实现双向交互式学习,通过操作演练达到理解、巩固知识的目的,这样,学生占据了CAI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由于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和CAI的实验研究,
促使教师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变革,教师的识字教学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这对于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和极大的推动。
二、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的可行性
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的实施,必须要求师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和软件的使用。我校教师中25% 的教师已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学生也通过计算机学科的学习,初步学会了简单操作。这些条件的成熟为CAI教学打下了基础。
从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来看,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长时间的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缺乏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它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认知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汉字笔画、部首的动态显示、闪烁、重写等形象实体,并能通过键盘操作,显示出所写的字,就会产生饶有兴趣的感受,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就会活跃,记忆也就深刻。他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求知欲也就大大激发出来。
由于CAI识字教学软件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教师的演示讲解和学生的操作演练,促使学生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的综合利用,他们边听、边看、边动手、边思考记忆,对汉字的识记能力和书写能力都有极大的提高。
从现代教学理论观点来看,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来教会学生独立获取知识。CAI 识字教学,有利于计算机的特殊功能,加以突破,使整个教学过程做到有“扶”有“放”,“扶”是为了“放”。学生通过计算机演练,自己学会识记的方法,学会正确规范的书写,独立掌握汉字,达到自学的目的,避免了重复抄写,减轻了学生过重负担。教师的课堂教学容量增大,节省了教学时间。
三、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实验过程
CAI识字教学的实验研究,我们是分三步进行的:
其一、设计编制的软件。开展CAI实验,建立计算机房后,
必须考虑硬件保障对软件支持的依赖。开发教学软件仅仅依靠校内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我们与两位专家合作开发义务制语文教材一至四册的识字教学软件。语文教师承担软件设计要求(稿本),专家负责软件的编制,使软件符合教学要求。
其二、软件的试用、鉴定。在近两年的试用中,学校领导和专家亲自听课、评课,发现软件的缺陷。教师在实际使用中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经过多次的修改,使软件基本符合教育目标要求、教育认知学、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使用操作的简单性。
其三、制定实验方案,开展实验研究。我校是省是教示范学校,十多年来坚持开展多种媒体的电化教育,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从九四年九月起,我们选择了一年级(3)班进行题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识字教学效益”的CAI实验研究。实验的预定目标是:利用《汉字笔顺、笔画和汉字结构教学》四套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结合多种是教媒体的结合运用,有利于教师创设学字的语言环境,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高自学能力。使学生牢固掌握汉字识记的基本规律和书写规则。
此项实验采用对比法,时间为两年。选用义务教材四册中的1150个生字为实验内容,通过四阶段的实验进行四项测试:a.汉字笔顺、笔画、偏旁部首的识记能力。b.多笔画难书写的重难点汉字的掌握情况。c.独立识记、自学汉字的能力提高。d.汉字书写规范程序。
四、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的效益分析
我校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实验已进入第三阶段,从教学实效和初步测试分析,以有下几方面的优势。
1、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的根本改变。CAI
识字教学是在微机室进行,学生的学习环境起了变化,外部环境促使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提高,有了兴趣,学生注意力才集中,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得到发挥。传统教学,教师只重视教学目标分析和学习者特征,但辅助教学还能很好地体现师生之间、人机之间的交互作用。我们根据制定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助有结合,教为学服务,教又借助计算机的辅助作用(演示),达到有效服务,这样课堂教学的模式根本上起了变化,动静搭配合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互相协调。教师不是直接灌输知识,而是依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理想交互作用,促使识字效率的提高。
2、现代教学技术的优势,弥补了一般直观教学的不足。由于计算机的特定功能,它给识字教学的直观性方面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先进的直观教学,使教师实现了图像、文字和语言的互补,又提高了学生感知、认知、确知和反馈的程度。计算机所显示出的每个汉字的一笔一画,笔顺规律,笔画数,每一笔,每一字的书写方法、位置都是动态的,且有提示、重写等特点,因此直观性更强。教师利用直观材料,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定向、定位观察,使学生充分地感知所学的每一个汉字。学生通过操作,再现汉字整体形象和部分笔画、部首的形象,确认已知、巩固学字成果,反馈学习效果,确立正确的感知。因此现代直观教学是对传统识字直观教学和其他电教的直观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当然,它的识字和教学效率是明显的。
3、增加教学容量,加快教学节奏,突破重难点。教学模式的改变,直观手段的更新,学生兴趣的激发,自学能力的提高,使每节课的教学进程随之加快,平均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比一般的教学进程增加了30%
到40%。有些教材共有十多个生字,一般的教学方法很难教完, 但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学生一节课便可识记全部的生字,既不增加负担,巩固率也较高。识字教学的重难点,主要是某些基本笔画、某些字的笔顺及特殊的偏旁部首。由于软件的明显特点是笔顺笔画写错,屏幕就不显示这个字,这就保证学后认识和书写的正确性。对难写难记的笔画,通过反复闪烁,可引起学生注意和重视。有些基本笔画,如“ @@@@@@”看上去是由几笔组成,但学生操作时,只需击一次键,就显示出来,学生就领悟了是一笔写成的。对于有些字作为部首偏旁时,需改变某一笔画,这也是教学的重难点,计算机可闪烁提示、重写,提醒学生注意变化。总之,突破识字教学重难点的力度都比较方法和手段强得多。从第二册教材中的部分生字的笔顺\笔画识记测试中看出,笔画正确率实验班为96.7%,对照班为88.4%;笔顺的正确率,实验班为94.3%,对照班为73.5%;多笔画难书写的字测试结果是实验正确率为99.5%,对照班为96.16%; 独立识字的汉字,实验班正确率为99.5%,对照班为94.5%,这说明CAI识字教学的效益是明显的。另外从学生书写的规范上看,实验班学生都胜过对照班的学生。
五、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系统需要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