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4 03:47: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预防医学专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卫生部统一规划教材中,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涉及到:《卫生学》、《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仅占全部教材数的7.5%,且《卫生学》与《预防医学》只选其一。
我国的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共有两类:传统的方式采用《卫生学》教材,内容涉及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统计学和卫生组织保健,是沿用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科体系,嬉称为“卫生专业的大拼盘”。另一种采用《预防医学》,打破了传统的卫生专业体系,围绕群体—环境—健康的基本观念将有关内容重新融合,增加了一个月的社会卫生实践。《预防医学》被越来越多的院校所采用,但苦于尚无进行社会卫生实践活动的经济实力,只得放弃,《预防医学》编者的初衷未能全部体现。
被绝大多数院校沿用的传统卫生学教学方式,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学科的融合,困难逐步体现。由于沿用了预防医学的专业学科体系,对临床各专业学生来说,专业联系较疏远,他们仅仅是为了完成学业不得不学习课程。综合起来,具体表现为:
1.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
20世纪的原子弹、晶体管、抗菌素和计算机彻底改变了世界,医学的思维逻辑和工作方式正被改变,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技术和计算机运用的有机结合将极大改变整个医学领域,预防医学也不能幸免,而卫生学却仍然是计算器、原始的仪器测量等手工操作,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后于科技发展的步伐和难以适应对医学教育的要求。
2.脱离专业特点
医学教育正在逐步改革,许多新学科已列入必修课程,且大多安排在卫生学讲授之前,这就给预防医学的教学提出了新难题: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应重新筛选,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下表列举了我校96级高护、口腔、药检专业在学完卫生学后就《卫生学》的教学内容与其它课程内容重复情况的调查结果。
该表显示相当部分学生在其它课程中学习过卫生学的有关内容,有10~95%的内容已在其它学科进行讲授,还有些内容已在各种传播媒体上进行了介绍(内容甚至还较教科书上详尽)。现代学科发展总的趋势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交叉融合,互相渗透。卫生学应在努力探索与其它课程连接点的同时,除防止不必要的重复,还应努力探索重复主题的侧重点,着重介绍相同主题下有关群体健康及其预防的方法与手段,教师的授课应从教材出发,了解学生所用系列教材的重复内容,有机地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并围绕预防进行方法学的传授。
二、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对策与思路
医学模式是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认识及行为。直接反映了一定时期医学研究的对象、方法、范畴和基本对策,医学教育本来应走在医学模式变化的前列,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并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应用和发展。我国的医学模式正处于由生物医学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时期,目前的医学教育尚不能推动模式的转变,因而预防医学课程的及时调整,将会极大地影响或促进模式的应用。
《卫生学》教学内容与其它基础课程内容重复情况
内容 基础课程 高护 口腔 检验 “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现代医学导论(58%)* 现代医学导论(40%) 卫生工作方针 伦理学(47%) 伦理学(70%) 三级预防 流行病学(90%) 流行病学(96%) 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伦理学(18%) 温室效应 中学地理(20%) 水的净化与消毒 化学(35%) 食物中毒及预防 微生物学(11%) 微生物学(44%) 噪声与振动 物理学(11%) 物理学(13%) 物理学(55%) 矽肺 病理学(79%) 病理学(83%) 病理学(95%) 职业与肿瘤 病理学(30%) 病理学(60%) 营养素 合计22~24%的学生认为在药理、生化或外科学中学过 病人营养 外科及外科护理(11%) 外科及外科护理(35%) *括弧内是认为在该课程中学过的人数占该专业人数的百分比,检验专业未开设过现代医学导论、伦理学及流行病学课程
1.预防战略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各课程渗透 目前医学教育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各学科基本上是从纯生物医学模式的角度形成的,教学内容也基本上从纯躯体医学的观点来组建与实施。在教学中全面体现模式的转变,除了课程体系全面调整,增加相应课程外,教学观点上应从群体与预防角度出发,全面重新审势教学内容,努力体现微观与宏观的综合,体现群体、预防、社会医学的整体观,实现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整体统一。
2.教学内容的重新选择
教学目的是学以致用。目前《卫生学》采用的大课讲授、小课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亟待改革,应努力做到需求—教学—学习—考核的有机统一。进一步调整与充实,删去科普性、重复性内容,充实与预防有关的教学内容。应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讲授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规律及其预防措施,重点讲授对不良环境因素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作用,使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预防各种不良社会因素,达到健康保护目的。适当增补人们非常关注的污染与卫生,扩大信息量,让学生深刻理解医学模式的改变。运用各种新技术增强动手能力。
3.教学方法的改革
卫生学实践性极强,在现场教学因经费、场地、人员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实施的情况下,应寻求各种新技术的帮助。模拟实验室将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在视听教学设备和计算机的配合下,配备必要器材,模拟相应的实习环境。教师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由学生自行设计调查方案,动手进行部分指标的检测,并对所有的资料综合分析、判断,提出预防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如临床铁营养测定与评价模拟实验室装备有膳食调查软件的计算机,营养状况的测定设备(白红蛋白计、皮脂厚度计、身高体重计、锌原卟啉测定仪)及预防、治疗的视听设备。学生对模拟人体或正常人体可进行膳食调查、营养状况评价与营养素的测定,找出干预的有效措施。通过以上学习安排,学生能从病因、临床状况、实验室测定、治疗措施及预防方法上系列操作,预防观念、理论知识及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增强,学习积极性也势必极大调动。
4.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
卫生学的结业应从单一的书面考试转向多形式的考试方法,并从考核理论知识转向考核综合能力(包括思维、操作、交流能力)。建议以测试学生的解决现实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测试方法。
参考文献
〔1〕Zweifler J; Rodnick J. Medical education in a changing world: thoughts from California. Family Medicine,1998 Feb.30:2.127~33.
〔2〕谭晓东等:加强学科建设强调预防观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4.8.13~15.
〔3〕王镭等: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与展望.《中华医学杂志》.1995.75(7):431~434.
〔4〕Koop CE. Protecting medicine in the 21st century. Science,1998 Sep 25. 281: 5385,1952~3.
〔5〕罗长坤等:医学科学的发展对预防医学教育的影响.《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5.(2):22~25.
〔6〕谭晓东等:谈医学系卫生学教学中复设医疗设施卫生课的必要性.《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89;23(6):368~369.
1预防医学考试现状及弊端
1.1考试方式
主要采用平时考核加期末考试方式。平时考核以提问、作业、实验报告为主,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以单项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问答等题型为主,占总成绩的70%。
1.2弊端
1.2.1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平时考核以知识考核为主,缺乏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核。如平时作业,教师主要布置一些需要记忆、归纳及简单应用性的内容;实验操作主要开展一些验证性实验,很少有思考性、创新性内容。期末考试以记忆性、理解性知识为主,应用性、创新性知识为辅。很多学生考前突击就能应付。
1.2.2考试形式单一,考试成绩片面预防医学主要采取闭卷考试方式,试题很少涉及开放式问题。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无论是考试形式还是最后的成绩确定方法既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更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
1.2.3缺乏考试反馈机制考试结束即课程结束,教师和学生缺乏有效沟通。期末考试结束就意味着学生进入寒暑假,考试结果在下一学期开学初公布。教师没有讲评时间,考试试卷按照学院要求封存。对于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缺少考试反馈这一必要环节,学生将带着残缺的知识走上实习或工作岗位。
1.2.4考试主体单一
主要是任课教师命题,缺少卫生部门人员参与。考试主体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脱节,不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现有考试方式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能力培养,不利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预防医学考试改革与实践
2.1改革考试维度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综合评价体系,课程结束前对每位学生进行课程综合评价。根据课程特点,科学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在课程综合评价中所占权重,突出能力本位。采用“352”模式,即知识占30%、能力占50%、素质占20%。
2.2改革考试模式
建立由多种基本考试方式构成、进行多次测试、综合评价的考试模式。知识评价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并重的方式;能力评价采用平时实操考核和期末综合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素质评价采用平时表现考核和期末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可以通过观察、面谈方式评价学生,主要采用多次过程考核方式。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将学生能力培养、学习态度培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平时作业、出勤、小组表现、团队合作、实验实训占总成绩的50%,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团队协作能力。
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改革平时作业内容。改变过去名词解释、判断、问答等形式的作业,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知识模块结束后布置难度相当、数量适中的案例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复习、总结、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五一”“十一”长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培养学生进行社区诊断、开展社区预防服务的能力。如2009年“十一”长假组织2009级护理、助产、临床医学专业30个班学生开展调研,调查当地居民碘盐摄入、甲状腺肿大情况,分析碘盐与甲状腺肿大间的关系,以验证书本上的知识、专家的结论。学生调研前,认真设计调查表,仔细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后统一调查表,并在离校前开展了预调查,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充分思想准备。通过这次调研,学生掌握了流行病学常用研究方法,了解了目前居民的真实摄碘水平;明确了碘盐摄入不足或碘盐过量与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关系;系统地将解剖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知识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能力及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
(2)改革实验课授课与考试方式。原有实验考核以实验报告为主,学生实验情况与成绩没有关系。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现将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作为主要考核内容。改变原有实验课授课模式,将由教师讲授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改变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讲台阐述实验目的,讲授实验设计原理、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充分研究现有实验,整合部分实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如将漂白粉中有效氯测定、水中余氯测定、水中需氯量测定3项实验整合为一项实验———水中加氯量测定,以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要想知道加氯量,必须知道需氯量;加氯量是否正确,需要通过余氯量判断;任何氯化消毒剂在使用前都要保证有效氯在一定范围。因此,3项实验整合成一项实验,学时不变,但效果却大大增强,学生课前思考、课中协作、课后分析问题能力大大提高。
论文关键词: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研究,实践
1.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教学与实践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发出“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通知,90年代教育部又在“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专门设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所以各大高校就开始了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生进行了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研究,并将其投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对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开设了预防医学的课程,但是,由于此课程面对的是非预防专业的学生,所以,对从教教师是一种考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现状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不可以将其与专业的医学生进行同等的教学,需要把握一个度。但是,由于这不是医学生所学的本专业,许多学生认为学习这门知识也不能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就不是很明显。
2.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教学与实践的措施
2.1选用教材是要严格
对于非预防专业的学生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预防观念、群体观念环境观念有所认知,进而是他们形成良好的预防观念与思维。因此,这就对教科书具有一定的要求,所选的教材的内容必须是在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接收范围之内的,还需得到国家卫生与教育部门认可才可以。不得随意选用网络上的没有认证商标的教科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学质量。
2.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是新开始的教学课程,所以,该学科的教学的各个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没有完整的、固定的教师团队,大多数都是从预防专业里借调过来的教师,或者是从校外聘请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也就是说,非预防专业的教师的流动性很大,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加强非预防专业教育的师资团队的建设很重要。因为,具有结构合理、水平高超、相对固定的师资团队是提高非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
同时,还要做好教师团队的教学质量的监督工作。一方面,要让参与教学的教师进行集体的备课、试讲与教案的编写,这样可以让教师就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共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从教师的试讲中寻找出教师在讲课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的改正,确保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育的质量;硕士论文另一方面,要求校领导或者是教科研的人员进行听课,监督教师在课堂上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与指导。还要求教师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不断丰富非预防专业教学领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完善教学模式的创新。
2.3增强学生的对预防专业的重视
要知道,对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进行预防专业的教学使为了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为他们着想。但是,许多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因此,就要提高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的预防专业的重视,让他们认识到这门学科对他们的重要性,只有这样,非预防专业的学生才可以认真的学习这门课程,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地提高非预防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3]。
2.4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
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让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专业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到相应的社区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医学预防专业对他们将来的从医道路上的重要性,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以此为未来的工作中做好铺垫。
总之,要通过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教育,让这些医学生建立起疾病的预防理念,增强学生的群体健康意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完善的稳定的师资团队,采用科学的、适当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同时,还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与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才可以不断地提高我国医学团队的整体素质,才能做好保障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工作。
参考文献:
[1]郭爱民,魏守刚,路孝琴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研究,2004,7(7):459-460.
[2]王增珍,黄绪镇,陈立功等.预防医学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改革及其效果总结[J].上海预防医学,1997,(12):533-535.
目前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部分学校的实验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学校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主要看他们的考试成绩,而对其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考核很少。二是高校很多教师理论教学课时多、任务重,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开设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课程。三是实验课中关于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较多。很多高校教师在讲授专业实验课时,理论讲解的时间太长,甚至将整个实验过程写好板书,学生就按照教师规定好的实验步骤,依葫芦画瓢,得到实验数据就算交差。至于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利用所得的实验数据如何论证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本次的实验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很多大学生就思考较少。这就使得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潜在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影响其学习兴趣。四是现有的实验课程内容在设置过程中,很多实验都是一些在实验室内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分析或形成物质检测等;对实际存在的现场实验内容设置很少,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在实验检测对象现场的环境基本资料等方面的获取能力培养受限[3]。
2优化预防医学实验课程体系
在以往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主要以单一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导致学生所学的实验内容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实际工作脱节,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够。高校实验教学是创新型高级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在预防医学实验课程体系优化方面,南华大学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验教学中心从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强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坚持预防医学实验技能训练与实验理论知识教学并重的原则,深化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着力培养预防医学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先后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劳动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卫生毒理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数据统计与信息处理、放射生物学、放射卫生学、放射毒理学、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多门实验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所有实验课程内容全部纳入到预防医学实验方法与技能实验课程群之中,并且大幅增加了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现场应急处置模拟实验的课程内容比例,从而扎实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对复杂多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针对性、实效性。
3构建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新模式
我们充分利用湖南省示范教学中心———南华大学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验教学中心现有的实验条件,按照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三个层次的实验类型,构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校内实验、校外实践、毕业论文”三个环节,“宽覆盖、一体化、多模块、网络化、分层次”全方位一体化的新型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并且打破预防医学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的学科界限,真正做到了相关学科优势互补、相互渗透、无缝衔接,扎实提高了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整体水平。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个性化培养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如实施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性。有很多必修实验项目需要使用动物做实验,很多学生由于从小怕小动物,就是在老师的亲手指导下也不敢碰,更不要说独立完成动物实验。但是,不能因为学生畏惧实验动物而取消实验教学内容。因此,我们要求实验教学老师除了积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开设多种内容相关和形式多样的选修实验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者至少不影响自己情绪的实验内容,从而完成必须的学习任务,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注重个性化教育。同时,我们还结合相关实验安全管理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特点,分层次开放实验室[5]。对于大一、大二等低年级学生,中心采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放部分实验项目。在每个学期第一周,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验教学中心利用中心网站将本学期所开放的实验计划上网公布,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预约,然后还得前往中心网上预约办公室进行实名登记,并明确带教老师。带教老师需事先把握好开放实验每一个环节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实验示范的方式具体指导,适当给予学生一定的动手机会,保证开放实验能够如期保质顺利完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对于大四、大五的高年级学生,他们学习兴趣大、激情高,中心鼓励他们成立科研兴趣小组,结合当前社会公共卫生事业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参与相关教师的科研生产活动。中心定期在网站学院教师在研的科研项目研究进展,经常性吸收部分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科学研究活动。同时,中心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撰写科研标书,在相关专业的教师指导下积极申请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或参加国家、省级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务实的学风具有积极的作用。
4结语
【关键词】公共卫生 预防医学 实践教学
一、预防医学专业概况
近年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频发,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其突发性、意外性、群体性以及对社会危害严重性的特点,要求现代公共卫生人员不仅要掌握过硬的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果断的现场处置能力。传统的预防医学教育已远不能满足当前高素质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实用型”人才迫在眉睫。如何培养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人才队伍已成为国内外公共卫生教育事业的重要课题。因此,通过对在校预防医学生、已工作预防医学毕业生进行关于实践教学模式评价的调查,旨在了解目前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现状,探索适合社会要求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问卷调查概况分析
此次调查通过对300位预防医学生(包括在校生和已工作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对目前实践教学模式进行评价。采用EpiData 3.1双录入的方式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其中,对实践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平均仅为24.4%,不同性别、年龄、专业的被调查者对此问题的认识较为一致。对于不满意的原因,首要的是形式单调,其次是内容单一,被调查者中均有过半数认为形式单调。不同性别对于实践教学效果不满意原因的选择结果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77.9%的男性认为形式单调,13.0%的男性认为内容单一,女性方面56.3%认为是形式单调,29.6%的认为内容单一。存在统计学差异可能男女在接受教育时影响其受教育效果的因素不同。因此在安排实践教学时应综合考虑,甚至可以根据男女不同性格特点有点侧重的安排实践教学。
三、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形式分析及改进策略
当前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包括实验操作、暑期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而对于40.8%被调查者所认为的最适合本科的实践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以及角色扮演等则少有涉及。还有被调查者提出要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各种实践教学方式均有其利弊,为了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应当采取多种实践教学模式相结合的综合化实践教学模式。
对于暑期社会实践、实验教学和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方式,也得到被调查者的较高赞同。与课题联合,开展内容充实的专业调研,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暑期时间,深入了解本专业,提前学习专业知识,培养现场实践能力。这一社会实践模式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可在今后继续发扬。
实验教学方面,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资力度,让学生也有机会接触较高级的实验仪器。积极探索提高学生们实验兴趣的教学方法,经过探索,结合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由导师进行指导,让学生们在探索中提高实验能力。
生产实习是预防医学实践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模拟演练,有利于学生直接了解现场工作实际,面向社会、熟悉基层,因此,作为学生生产实习的重要场所,实习基地的建设一直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仅有27.6%的被调查者认为实习时间安排合理,对于不合理的表现,反映最大的就是时间过少。对于合适的实习时间长度,调查结果为5.13±2.70月。也有被调查者提出,可以边学习理论课边进行实习。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建议。
案例教学是目前国内外高校所比较看好的教学方式,也是40.8%被调查者所认为的最适合本科的实践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富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是将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是指以案例为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思考以及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争辩,以提高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它能促使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业务中去,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作为实践性很强的预防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的脱节,成为就业单位对毕业生不满意的主要因素。为解决这些矛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预防医学人才,可以引进探讨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重视预防医学基础理论教育,并在教学中突出其专业特点
近年来,国内有关在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呼声甚高,对此国家主管医学教育的政府机构和学术团体都十分重视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问题,曾多次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研究对策。我们认为,加强预防战略教育应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既体现在理论教育上,又充实于现场实践中,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基础理论教育应体现其专业特点。对学校医学专业,国家教委在《普通高等学校医药专科基本规范》中明确规定了该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主要分配去向。根据《规范》要求,我们认为该专业预防医学的理论教育应突出以下内容:①加强方法学教学,主要是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使其熟练掌握群体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和技能,为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②加强预防保健策略和措施教育。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关键,学校卫生室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直接担负学校这一特殊人群的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工作,通过教育使其加深对初级卫生保健的认识,熟练掌握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实施步骤与要求,并增强其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③重视学校健康教育,包括熟练掌握学校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如青少年常见病防治,如何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行为习惯、青春期教育及心理卫生教育等)、一般技能、方法和效果评价方法等,其中部分知识和技能可与其它专业课(如学校卫生学、教育学)结合起来培养。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学校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理论教学中有的放矢地突出重点内容,为下一步实践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坚持“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正如基础医学的教育需有相应的专业实验室,临床医学教育应有相应水平的教学医院一样,预防医学的教育也必需有其实践场所。因此在城市或农村建立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需要,也是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加强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对学校医学专业如何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探讨的不多。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了“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正确处理好三者间的关系,取得了较好效果。①在“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问题上,坚持教学和科研应眼务于社会和人群健康的需要。社会和人群健康的需要来源于社会调査,为此我们深入到市区多所中学,了解学校卫生工作现状及需求情况,初步拟定出有待研究的课题。其中有些问题出乎我们预料,如调査发现,不仅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常见病防治(如龋齿、视力低下、脊柱弯曲等)是学校卫生工作需要常规研究的课题,而且校方还提出了诸如青春期健康教育、青少年不良行为干预(如吸烟、饮酒)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初步调査使我们在教学内容和科研选题方面开阔了视野,并在几年的实际工作中对本市青少年健康和行为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系列研究的专题包括:青少年血压及影响因素分析;初中学生视力低下及影响因素调査;初中学生龋齿及口腔卫生习惯调査;中学生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査;初中学生性生理及性心理状况调査等。对调査中发现的患者(如龋齿、视力低下)及时给予矫治或建议治疗,并把研究成果及建议反馈给学校,用于指导青少年常见病防治及不良行为干预。如在调査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就如何预防青少年高血压、龋齿、近视及如何控制青少年吸烟等问题向校方提出过建议,这些建议深受老师和学生家长的欢迎,有的学校主动提出与我们建立固定联系,协助他们做好学校卫生工作。②周密安排实践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根据现行教学计划,学校医学专业的实践仅2周半,这期间除完成一项专题调査外,还需讲授一堂卫生保健课。要使短暂的实践教学获得最佳效果,带教老师必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组织协调好专题调査的每一环节,使学生有充分实践的机会。经过周密安排,多数学生在专题调査结束后都能独立地撰写出具有相当水平和学术价值的调査报告或研究论文,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小结
关键词:预防医学;毕业实习;本科;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213-02
当今社会的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卫生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也逐渐从以病人和疾病为中心的纯治疗型模式转变为以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为中心的防治结合型模式。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研究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旨在提高公共卫生健康水平、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因此,培养优秀的预防医学人才是我们高校预防医学教育的重要使命。优秀的预防医学人才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显得格外重要。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我校对预防医学本科毕业实习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以往的实习模式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进行专业生产实习,时间为9周。主要在每年的11月底到次年3月初,这段时间恰逢各单位进行年终总结的时候,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出现场的机会减少,学生只能在这短时间内进行各个科室的轮转,了解其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主要在学校内进行课题实习,时间为12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设计、文献查阅、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以及论文写作、综述和译文的翻译,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最后参加毕业答辩。
以往的毕业实习模式虽然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论文写作能力,但在这较短的专业实习时间里,学生对疾控中心的工作方式和内容了解不够,实际工作能力较差,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角色转变就慢,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差。若单纯地增加专业实践的时间,又会影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调查研究发现: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在学校实践的学生优于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践的学生,而综合素质培养如心理素质、口头表达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等方面,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践的学生要优于在学校实践的学生[1]。
二、毕业实习模式的改革
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实习中既能增强科研能力,又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学院对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模式进行了改革,采用了“专业实习、课题实习一体化”模式。“专业实习、课题实习一体化”模式,即在疾控中心进行专业实践和课题实习,实习时间为18周。在实习过程中,每位学生安排指导教师2名,学校和实习单位各1人。学校老师和实习基地的老师共同协商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选题、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整理,并制订学生的生产实习计划。学校老师每月至少与相关实习单位和学生联系一次,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和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
经过1年的毕业实习尝试,通过毕业生、基地教师、学校教师和学生毕业后工作单位的反馈信息,新的毕业实习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我们对前后两年的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答辩时对综合素质进行了考察。其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科研能力:课题设计、论文写作、文献查阅、计算机操作、实验操作、收集资料、数据处理、统计分析、综述和译文;综合素质:预防为主的观念、自学能力、心理素质、创造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调查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经调查发现:在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两种毕业实习模式的学生没有显著差别,而在综合素质方面,新模式的学生明显优于以往旧模式的学生。在课题选择和设计方面,在基层单位进行课题实习的学生,其选题内容更接近实际工作,基层单位有很多现存的数据,学生可以直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新的毕业实习模式让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在工作中角色转变快,工作适应期短。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工作时间长达4个半月,熟悉了疾控中心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毕业后工作,对单位的陌生感减少,工作适应期缩短。
2.学校与基层实习单位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对大多数高校而言,预防医学的专业老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2],上课内容从理论到理论,实际案例缺乏,学生觉得上课内容枯燥乏味。通过学校与实习单位的业务交流,老师深入了解预防医学基层工作的需要,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增减教学内容,使学生学有所用,缩短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差距,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实习单位与学校的业务交流,也促进了实习单位科研能力的提高,如在科研立项、科研经费、科研实验、科研现场等方面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双方可以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从而形成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高校与实习单位共同发展的新格局[3]。
预防医学实际工作具有季节性、时效性和突发性,采用这种实习模式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它将专业实习与课题实习融为一体,可以在时间和结构上互补,整体专业实习时间增加,学生在疾控中心的实际工作机会增多;学生可以在专业实习工作空闲时间,整理现场采集的数据资料,进行课题设计和实施。从而使学生在整个实习期间实习内容丰富,实现专业实习和课题实习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促进[2]。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新的实习模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学校老师、实习基地老师和学生三者的联系和沟通较少,可能是实习基地离学校太远,交流不便。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如学校老师和实习单位老师可以定期和不定期地在实习基地开展实习讲座与培训制度,也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4];建立工作日志制,定期交换工作日志,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学院老师指导学生选题和制订课题计划时,预先制订正副2套课题方案,并定期检查和总结课题实施的进展情况[3]。
毕业实习是学生从校园进入社会的中转站,它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提前进入工作角色和适应社会环境打下良好基础。实践证明:“专业实习、课题实习一体化”模式,有利于提升医学本科教学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在今后的实践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不断进行实践探索,使之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武媛媛,王金桃,李颖,周芩.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效果评价[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4):357-359.
[2]黄鹏,黄河浪.预防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毕业实习模式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3):255-257.
[3]周波,徐超,郭连营,张卓,张迅.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本科毕业实习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9):108-109.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近年来,全球化发展加速给公共卫生带来很多挑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各种传染病的发生逐渐增加,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发生时,临床医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和技能、传染病防护知识和技能、健康教育知识等对保护人民及自身的健康至关重要,这些相关知识和技能都与预防医学学科相关。临床医学生是未来奋战在第一线治病救人的医务人员主力,其学生时期所学知识对未来的临床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预防医学课程仍然以预防医学、卫生学等为主[2],内容仅包括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三大卫生”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教育、传染病防护教育、健康教育学等内容在教学中涉及极少,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和技能、传染病防护知识和技能、健康教育知识等对临床医生至关重要。课题组对临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临床医生的视角,探讨未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1调查对象
2020年8月,课题组以各级医院的临床医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73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回收率95.89%。1.1.2调查方法采用自制问卷、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形成初稿后先反复讨论,再进行预调查,不断修改完善。调查内容包括临床医生的一般情况、自身预防医学知识水平、对预防医学的看法以及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预防医学课程的建议等。
1.2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70名临床医生中,男性20人(占28.6%),女性50人(占71.4%);三级医院42人(占60%),二级医院15人(占21.4%),一级医院8人(占11.4%),民营医院2人(占2.9%),村卫生室3人(占4.3%);高级职称1人(占1.4%),副高级职称8人(占11.4%),中级职称24人(占34.3%),初级职称25人(占35.7%),无职称者12人(占17.2%);内科医生17人(占24.3%),外科医生9人(占12.9%),妇产科医生5人(占7.1%),其他科室医生39人(占55.7%)。
2.2临床医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及自我评价
被调查医生中,95.7%的人认为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同样重要,98.6%的人认为预防医学知识对临床工作有帮助,85.7%的人会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告诉患者预防疾病的重要性,51.5%的人所在科室会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讲座,50%的人只有在撰写论文时才用到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临床医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情况见表1。如表2所示,结合在学校学习到的预防医学知识,认为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能对临床有用的医生分别为78.6%、81.4%、57.1%。如表3所示,对于自身的预防医学知识与技能,认为自己缺乏数据分析能力、流行病学分析方法、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其他预防医学实践技能的医生分别为78.6%、74.3%、55.7%、60%、47.1%。
2.3临床医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建议
如表4所示,92.9%的医生认为有必要定期对临床医生开展预防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培训;92.9%的医生认为有必要将预防医学知识贯穿临床医学生生产实习的始终;认为有必要增加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课程中实践技能授课内容和健康教育学授课内容的医生分别为91.4%和94.3%。
3讨论
1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现场调查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较差实验课方面在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方法上以及在动手问题上,都有了一定的发展途径,保障了在医学调查上面的发展与提高,在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身上拥有许多在实验室的工作交流水平,要有一定的市场社会调查,以及在水平上的调研发展,或者在开展疾病发展及控制上以及人群预防发展上都有一种保健上的工作,会有一种临危不乱的处理情况,在公共事情发生事情上。现在的预防医学专业上的教学发展上,学校的存在着一定的理论,爱教学方面缺少一定的现场调查的能力培养,以及现场分析的能力;在学校的安排上,在各种问题安排上会有一种发展方向,学生无法真正在现场上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
1.2社会科研能力较低在开设的很多课程当中,对于医学生的科研教科能力不断提升,培养素质教育也成为重中之重,这也考验科研能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造成主门课题的各方面的交流较少,在此方面医学岗位的创造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在对工作岗位的设计应用方面会使得我国经济有更高的发展,这样也不会浪费资源以及工作的时间、经历以及在金钱上面的开设,实验性能的开设也使得在医学方面的实验性更加积极,在我国卫生微生物的实验经济发展方面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1.3英语的实际应用水平有限在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上面,英语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对于全面了解外国文学以及各方面的学习,在各方面的网络以及文献的查找上面在我国的发展上面有很多的经济上面的交流,在国际的交流上面有很多的国外上面的交流还有各方面的英文资料都会有很多的帮助。
1.4临床工作能力不足在实验课的教学上,有很多的发达国家,在西方国家的发达发展方面,有很多的公共卫生方面的医师,他们经过多年的培训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获得了很多经验值得有效的借鉴,在进过医学专业的发展上面具备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然而我们应该有很多的临床学习机会,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出与现代气息相符合的问题,使得学生在对于专业上面的发展也有很多问题,主体的课程上面会有很多的交流机会也逐渐变少,使得许多课程设置上面发生重复,在医学发展的调查监测报告中也变得无力。
1.5社会适应和沟通能力不够在环境测验方面,发现大部分人群,也许是由于单亲家庭数目居多,很多人都处在一个封闭状态之中,不去与自己的朋友帮助发生是否有新的突破。在社会的适应一定的发展变化,在各种人员的发展中不断交流与发展,只有擅长沟通的环境和氛围,才能不断交流探讨学术研究的氛围,使得学生在得到有工作岗位以后,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味,使得在短时间内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并能够快速将书本中的知识转化为实践中的对策,解决方法很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去。
2.解决方案
2.1理论教学方面教学内容深化改革在医学的高度发展时代,我国不断开展出高精尖的技术发展水平,然而发展的关键是不断融合出了具有在教学改革发展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主要是为了能偶整合劳动,使得我国在医学专业的发展方面成为具有综合素质优势的大国强国,能够成功抵御任何一场突入袭来的灾难、疾病,保卫祖国人们。更重要的在于使得我国的医学建设构成体系更加完善、更加的具体化,在我国的发展上面不断走出新高。
2.2教学方法不断改革我国的发展趋向高精尖的发展方向,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学的进度不断提上日程,我们的方式是由于在授课过程当中,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不断了解对于疾病的控制率,以及相关的疾病病理发生发展的问题,不断解决出当今社会上出现的各方面的问题一起解决现象,归纳并且整理出来多种方式方法,现场教学,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创新发展,得到更多感性的认识。
2.3实验教学不断提升在培养我国的医学方面的专业人士上面,在实践教学上面会出现很重要的理性之时,以及获得很多专业方面的技能,在激发各方面的潜意识的发展过程当中,也会发生很多实践能力锻炼的发展项目,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许多的开设性实验课题,也具有许多来年能更好的解决方案。
2.4双语教学实行双语教学有良好的双语学习经验,锻炼在口语学习方面快速高效的发展,不断学习各门语言,增强各方面知识,加强沟通,强化学习的方式方法,不止在家学经验上不断提高,也要求英语发展上面不断大胆创新、勇于进取,对于借鉴的外国英语水平上面的发生发展水平上面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