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评报告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24 01:13: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学生自评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学生自评报告

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自评

2012年12月对本校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心理素质开放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要求首先评价自己心理素质好坏,然后写出自己心理素质好与不好的表现。全部调查人数为206人。其中,自认为心理素质好者占85%(174/206),自认为心理素质不好者占6.5%(14/206),自认为心理素质一般者占8.5%(18/206)。

一、认为自己心理素质好的表现

性格好;对自己有信心,处理事情果断,乐观地面对每一件事,宽容别人的事,考试有信心,考试下来乐观面对考试分数,别人上课说话,只要不打扰自己的前提下,会宽容别人说话这件事;坚持,有耐心,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团结同学,自觉;危急时刻冷静,果断,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对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律,刻苦;不随意浏览网页不良信息;尽职尽责,在有挑战性的任务面前有毅力,不轻易放弃;面对困难,自强,善于思考,善于用积极方法调控情绪;是有责任心的人,对长辈尊重,对待学习认真勤奋,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主动发言,做事稳重,能够思考问题的对与错;能主动帮助朋友摆脱困难,对于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是干着急而是用心去沟通化解,生活中的紧急安全事故能急中生智想办法解决;与别人发生矛盾时,会换位思考;喜欢上网但从来不浏览与学习无关的信息,认为心理素质的好坏与各个方面都有关系,并努力调整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因为它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可以积极接纳别人提出的要求;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对未来十分向往,审美观较强;对挫折和成功都有自信心,可以自我开导,以开朗的心态对待一切;适应环境,有意志;能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打架,不吸烟;帮助困难的人;全面发展;有主见,不轻言放弃,相信自己的能力,立场坚定不易受别人诱惑;热爱集体,有主动性,知道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大事小事淡定,说到做到,对自己犯的错误能担当并积极改正;有把握的事能放开去做,没把握的事想清楚再去做;事后自我反省;玩是玩、学是学,什么场合干什么;能正视困难;不气馁,不顶嘴讲道理,对自己满意;知道自己的缺点;头脑清醒;友好交往;行动有计划,头脑冷静,交友慎重;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慎重选择;没有不好的动机;能自己解决自己的烦恼;自知自己的不足;关键时刻能控制自己,能够和同学、朋友、家人促膝谈心,喜欢运动;不冲动,不去娱乐场所;性格、脾气以及交朋友的方式都表现出我的心理素质好;每次考试不好都能一笑而过;行为规范;心理素质好坏就看说话与做事,说话看是否符合逻辑,做事看合不合适;能承受较大的打击;精神饱满;果断从事,做了错事勇于承担,不做违法的事;每天都过得很充实,人缘很好,相信自己;有很好的控制力和人生观,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时刻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质,经常反省;帮助别人等于帮助了自己;有很好的应激能力;能静下心来思考;自我认识彻底;不走极端;不会为一些小事大打出手;积极为班里作贡献;认清现状,规划自己的理想与未来;能力很好,能分清真善与假恶;可以勇敢地挑战自我,更加提高自信心,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得到自信和发展;做事考虑后果,能力所及之事认真完成;能明辨是非;该做的尽力,不该做的坚决不做;态度好;阳光、热情;相信自己会越来越成熟;生活中没有太多的不良行为;能做一些有利于社会之事;跟别人交流并获得经验,能换位思考,不装清高;善于请教;脾气好,坚持不懈,坚持自己好的方面;处理事情方法与态度不消极,喜欢交朋友,性格外向;好面子,好强;不与同学发生正面冲突,不依赖别人;对自己的人生拥有积极的态度,违法乱纪的事从来不做,自认为不好的事也不干;成熟;不歧视别人,相信明天会更好;从不盲目地大喊大叫,富有爱心,宽宏大量;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通过正当途径去挣钱;对自己打击很大的事情也能面对;兴趣爱好丰富;能监视自己的行为;做事有方向,自豪,努力干成一件事。

二、认为自己心理素质不好的表现

自己老是有奇怪的想法克制不住;不爱学习,上课爱起哄,脾气暴躁;不认真,有时处理事情有些极端;不诚实,待人接物不开放,总会有不自信,没有勇气去接受一些事情;学习方面没有定力,不能控制自己,没有坚持;不能控制情绪;学习中出现困难时就会垂头丧气,一次失败就会心情很不好;占有欲很强,忍耐度有限;对没有了解的事乱发脾气;有时说脏话、吸烟、喝酒;粗心;做事经常中途放弃,不能坚持做完;如果一件事情做得久了,就没有耐心;马虎大意;优柔寡断脾气暴,消极,不成熟;爱闹事,乱扔垃圾,对长辈没礼貌,不懂得忍让;没有方向感,没有一个持久的情绪状态,没有较好的心理承受力;没有清楚地认识自己,把持不住脾气,不冷静果断;做事的动机不明白;不自觉,总是需要别人的提醒,懒惰;有时候“颠”不住;对生活没有任何期望,有些偏激,不能控制情绪问题;有些鲁莽,性格冲动;不乐观,没信心。

非常在乎别人的肯定;不能持久地坚持一个观点,和别人讨论问题也不能长时间坚持;考试不好的不良情绪久久不能平静;

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对自己制定的计划只能坚持一个星期;每天总是闷闷不乐,搞得自己沉默寡言,与别人交流少是因为怕受伤;情绪非常激动且控制不住,往往做出错误的选择,经不住诱惑;冲动,缺乏毅力,管不好自己,兴趣贫乏,不喜欢活动;与同学说话控制不了情绪,看不惯别人的炫耀,也怕被别人小瞧;没有计划和方法,做事从来都是怕苦怕累,生活中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暴躁没恒心,马马虎虎;易怒,性格不好;做事不考虑后果;有自闭症,不爱与人交往,性格内向,胆小怕事,对陌生的事物充满恐惧;不能冷静应对挫折还胡思乱想,爱哭,总是自己拿不定主意,软弱;记忆力不好,个性沉闷;时常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差劲的人,不为别人着想只为自己着想,不自信,上课不敢回答问题,时常做白日梦,没有准确的自我认识。

第2篇

【关键词】 CPQ ;SCL-90;人格特征;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7-005-0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Mental Health in Rural and Urban Students in Jiexiu City

Guo Huipin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mental health factors ratated to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high schools to provide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reference.Methods With cluster sampling, 1421students are chosen in Jiexiu City. And they finished SCL-90 and CPQ.Results 18.1%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surveyed have mental health risk; The personality chara cteristic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CPQ;SCL-90;Personality;Mental Health

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4~16 岁城市儿童各类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2.93 %~22.19 %[1] 。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的现状和发展,并有针对性的对所存在弱点和缺陷的个体进行辅导和干预,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影响当前环境下个体的心理发展,中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才,更应受到关注。然而,国内关于中学生心理的研究多采用16PF、EPQ等工具为主,所获得的关于中学生的个性特征较为局限,不能全面认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因此,本文对城乡中学生进行了心理发展状况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山西省介休市具有代表性的8所中学,其中城区4所,包括二中、三中、铁中和矿中,农村4所,城乡中学共计1444名学生为本次的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以CPQ问卷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为工具对1444人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1421份,有效率为98.41%,其中男性786人(55.31%),女性635人(44.69%),平均年龄13.32±0.68。

1.3 研究工具

儿童14种人格因素问卷(简称CPQ) 由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波特(R.Porter)博士和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R.B.Cattell)教授共同编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修订。它适用于8-14岁中小学生,是公认比较好的一种儿童人格测验量表。

症状自评量表(SCL-90)[2] 该量表共90项,每项评分1-5分。1-5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内容包含:去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因子 [3]。

1.4 统计分析 Epdate1.1数据录入,采用SPSS13.0应用T检验和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中学生SCL-90量表因子分≥3人数

山西介休被调查的1421名中学生中,有257名同学因子分≥3分。即在被调查的中学生中有18.1%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隐患。

2.2 山西介休城乡低年级中学生人格特征现状分析

2.2.1城区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人格特征的差异比较

城区中学生与农村中学生除在乐群性、稳定性、持强性等因素得分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 性别因素对人格特征的影响

由表2知,男女性别因素在乐群性、稳定性, 恃强性, 敏感性上存在差异显著(P

2.3 中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人格特征中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忧虑性、自律性、紧张性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国内文献报道[4-7],10%~30%的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本次调查表明,介休市中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8.1%,与国内近年来的报告[8]接近但仍偏高。这再次告诫我们不可忽视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也验证了心理断乳现象。因此,需要不断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调整和干预。

本研究对城区和农村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了比较,农村中学生表现为聪明、自觉遵守规范、主动、有魄力、灵活处理问题、自控能力强,比城区学生多愁善感。这说明农村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恰当的引导,更易产生心理问题。

众多研究表明,在生物遗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男女的个性是有差异的。另外,相关性分析发现,稳定性、敢为性、怀疑性和忧虑性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重要,提示中学生应进行人格的塑造与完善,可以提高心理素质水平[9]。因此,在进行中学生心理辅导时,可以从他们的人格特征入手,根据他们的人格特征帮助中学生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提高自信心,调适不良情绪[10]。

参考文献

1.唐慧琴.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22 城市协作调查24 013名儿童少年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 ,7 (1) :13.

2.王宇征.症状自评量表[J].上海精神医学, 1984,2(2): 68-70.

3.吴范武,金子环.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研究中统计方法的正确应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5):397-399.

4.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 18(2): 88-90.

5.张敏,王振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4): 226-228.

6.薛同珍.中学生心理卫生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03, 30(6):890.

7.崔哲,张建新.中学生家庭教养模式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2): 180-182.

8.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心理学报,2000,32(3):317-323.

9.傅文青,姚树桥,于宏华,等.儿童期创伤问卷在中国高校大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40-42.

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成瘾;情绪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杨(Kinberly S Young)认为,网络成瘾与沉溺赌博、酗酒、吸毒等无异。处在13~18岁年龄段、身心迅速生长发育的中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重灾区[1],目前国内对中学生的关注及干预较少。此研究通过调查了解营口地区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特点,探索网络成瘾对中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为中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及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营口市区中学中按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借助随机表在抽中的6所学校,每校三个年级,男女生各30例约1080名学生为具体入组对象。

12研究工具

121一般情况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家庭情况等。 症状自评量表[2]。网络成瘾问卷,该问卷由美国皮兹堡大学Kimberly Young编制,该量表被多个研究作为筛查诊断的工具[3]。

122步骤被调查学生填写症状自评量表和网络成瘾问卷。为保持资料的完整性,调查问卷只用编号,不记名,待被试者填完该表格后由调查者当场收回。共回收有效问卷1040份。

123数据处理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管理,使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在1040份回收问卷中,788人(7577%)报告接触过网络,其中男404人,女378人,初中生410人。788人中有38人被诊断为网络成瘾者,检出率为482%。

22两组性别受教育程度差异比较性别构成比存在显著差异(χ2=8029,P=0005)。初高中构成比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χ2=15351,P=0000),高中生(794%)IAD的发生率高于初中生(195%)。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否单亲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显著,单亲家庭网络成瘾的可能性更高(χ2=8969,P=0003)。

23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网络成瘾者SCL90总分与各因子得分均高于非成瘾者(P

3讨论

营口市中学生可能有网络成瘾问题的发生率调查结果显示有482%,其中高中生的问题更加严重,达794%。这与Ko CH报道的结果一致[4]。

本研究表明,随年级的增长,可能有网络成瘾问题的发生率逐渐提高,高中生的发生率大于初中生,说明年龄是一个风险因子。男性可能网络成瘾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生有较强的攻击性[5]、富于好奇和冒险精神等心理特征有关。单亲家庭及其他不完整的家庭的孩子,常伴有爱的缺失,更容易去寻找网络途径来补偿。

对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中学生网络成瘾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躯体不适感,同时伴有人际关系的损害。

进一步调查显示,网络成瘾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高于无网络成瘾的中学生。大多数患者在对互联网成瘾之前常常已经患有其他的心理障碍特别是抑郁症和焦虑症[6]。由于逃避无助感、空虚感而在网上寻找慰藉,产生网络成瘾;而网络成瘾又加重了包括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心理卫生问题。如此恶性循环,导致焦虑、抑郁情绪越重、网络成瘾越重。中学阶段正是接受教育丰富知识的良好时期,如不能及时处理和进行有效的干预,将一生无法弥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黄芩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干预职业与健康,2004,20(9):9899.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3135.

[3]林伟,黄子杰,林大熙 医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其与情绪状态的相关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7):501503.

[4]Ko CH, Yen JY, Choe CC Cender differences and related factors affecting online gaming addiction among Taiwanese adolescents J Nerv Ment Dis,2005,50(7):407414.

第4篇

【关键词】无保护;中学生;危险因素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unprotected sexual behaviors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LangfangYANG Danwei, XU Zhenlei, HAN Xiaoyuan. Department of Medical Psychology,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s: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regarding unprotected sexual behavior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o make suggestions for providing appropriate sexual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Methods: l410 students from 3 middle schools were selected to fill in Risky Behavior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s(RBQ-A),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FES),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 Depression Scale(CES-D),Multidimensional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 (MASC), Self-Esteem Scale(SES), 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BIS), 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ASLEC), Social Support Scale for Adolescents(SSSA) and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The risk factors for unprotected sex were identified by multiple regressions. Results: The total incidence of unprotected sexual behavior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s 4.1%,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P

【Key words】Unprotected sexual behav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 Risk factor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志码】A

中学时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个体从生理到心理都处于急剧变化的阶段。随着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逐渐成熟,性问题成为他们在走向成人过程中所必需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青少年性成熟年龄下降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行为就已经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The Joint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n HIV/AIDS,UNAIDS)和WHO的数据表明,截止2011年底,我国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 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PLHIV)约达78万人[1],其中由青少年无保护导致的风险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生殖健康疾病、少女怀孕等问题显著增多,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2]。由此可见,青少年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本研究通过对中学生无保护的调查,从多方面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无保护是指经常不使用或从不使用,经常不使用或从不使用其他避孕方法、有多个和性活动前/中服用酒精或药物。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廊坊地区中等教学水平中学中抽取三所中学为总被试群体,分层随机抽取1410名学生进行施测,发放问卷1410份,有效问卷1320份,有效率93.6%。其中男生640人占48.5%,女生677人占51.3%,未报告者3人;年龄范围11~20岁,平均年龄15.53岁;独生子女726人占55%,非独生子女583人占44.2%,未报告者11人。

1.2方法

1.2.1自制一般情况量表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年级、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等。

1.2.2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 RBQ- A)是用于评估青少年在过去一年中危险行为的问卷,由姚树桥教授等人编制,共计50个条目, 主要评估常见的6类危险行为:攻击与/或暴力行为、破坏纪律行为与/或违法行为、自杀与/或自残行为、吸烟与/或过度饮酒行为、不健康饮食行为与/或缺乏体力活动、无保护。采用5级计分,1=从不到5=经常。问卷总分表示危险行为的严重程度,得分越高说明此行为的危险程度越高。本研究主要通过此问卷的无保护部分了解中学生无保护的现状及特点,重测信度为0.047(P

1.2.3家庭环境量表简式(FES-F)为FES量表的简化版,包括家庭凝聚力、家庭矛盾、家庭和睦3个因子。

1.2.4流行病学调查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是用来筛查抑郁症患者的量表,由Radloff于1977年编制,CES-D着重于个体的情绪体验。我国常模研究数据表明,此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90,重测信度(8周)为0.49,说明CES-D同样适用于我国[3]。

1.2.5儿童多维焦虑量表(MASC)是用于评估个体过去一周的焦虑情况,共39个条目,由4个分量表构成:躯体症状、社会焦虑、分离性焦虑、伤害逃避。采用4级计分,问卷总分表示焦虑程度,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焦虑水平越高。

1.2.6Rosenberg自尊量表(SES)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在国内外较为广泛的用于评估个体的自尊水平,包括10个条目,采用4级计分,1=很不符合到4=非常符合。

1.2.7Barratt冲动量表(BIS)由30个条目组成,根据每个条目出现的频度按1~4级评分。问卷总分越高,说明个体的冲动水平越高。

1.2.8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是国内最常使用的评估青少年生活应激事件的自评量表,用于评定青少年在过去一年中生活事件发生的频度和应激的强度。

1.2.9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SSSA)共18个条目,用于评估青少年的社会支持和来自他人的积极关注。

1.3质量控制

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当场填写、回收问卷;调查采取实名制方式;问卷录入严格按照真实情况,同时对数据进行二次录入检查,不一致的数据,按照编号查找原始问卷重新录入;数据分析时剔除无效问卷。

1.4统计方法

运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统计描述、独立样本T检验、多元回归等方法。

2结果

2.1中学生无保护发生情况

有4.1%的被试报告曾有过无保护。从性别看,男生报告率为6.7%,女生报告率为1.8%。从年级高低看,初中生报告率为4.9%,高中生报告率为3.5%,高二学生报告率最高(4.3%)。从是否独生子女看,独生子女报告率为4.8%,非独生子女报告率为4.7%。从父母婚姻状况看,单亲及离婚的报告率最高(7%)。父亲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报告率最高(5%)。

2.2中学生无保护评分差异比较

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可知,中学生无保护评分在性别及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均存在差异,在年级方面差异不显著。男生无保护评分显著高于女生(P=0.00),独生子女无保护评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见表1。

表1中学生无保护评分差异比较(±s)无保护tP男6.66±1.902.970.00女6.37±1.34独生子女6.57±1.781.320.01非独生子女6.43±1.18

2.3中学生无保护的多因素分析

以无保护作为因变量,以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家庭环境、抑郁总分、焦虑总分、自尊、冲动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10个变量进入方程,分别为抑郁、生活事件-其他、社会支持-父母、社会支持-同学、家庭意外、冲动性、学习压力、性别、焦虑及自尊,多元相关系数为0.387,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150,即10个变量能联合预测无保护15%的变异量。而且,多元回归结果显示,抑郁情绪、负性生活事件、家庭意外、冲动性、学习压力、焦虑、自尊是中学生出现无保护的危险因素。见表2。

3讨论

3.1中学生无保护特点

本研究中中学生无保护的发生率为4.1%,与国内28个省级单位高中生5.9%[4]的发生率接近。发生率之所以稍低于之前的研究,可能是因为本研究只统计无保护的发生率,这也从侧面说明中学生的中无保护占大多数。另一方面,本研究发现初中生无保护的发生率高于高中生,表明无保护的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但是,远低于美国47.8%[5]的发生率,虽然我国中学生无保护的发生率低于西方国家,但仍然不可掉以轻心。第一,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的态度较为保守,大部分家长和老师都谈性色变,中学生在性意识萌发的阶段没有得到足够的性健康知识,从而为无保护发生埋下隐患。第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我国中学生的传统性观念遭受多种信息的巨大影响,为无保护发生埋下另一隐患。第三,中学生无保护的低检出率可能也和中学生受社会期许效应影响而做出的隐瞒有关。

对曾有过无保护的中学生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存在以下人群特征和规律:第一,男生的无保护高于女生。这一点与国内很多研究结果一致[4,6],说明中学生中男生比女生更易发生性冲动,可以对男生进行针对性的性健康教育,以帮助降低整体学生无保护的发生。第二,独生子女的无保护高于非独生子女。这种现象的发生可能与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缺乏纪律性等特点有关。第三,在所有年级中,高二学生无保护报告率最高,说明在制定性教育方案时,把握好进行预防无保护教育的关键期至关重要,从根源上防止中学生无保护的发生。第四,生活在单亲及离异家庭的中学生无保护报告率最高,这也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7,8];生活在核心家庭或大家庭的学生不容易发生无保护,说明来自父母的约束和情感支持是降低中学生无保护的重要保护因子。

3.2中学生无保护的危险因素研究

本研究通过多种心理社会因素为因变量对无保护总分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抑郁、生活事件-其他、社会支持-父母、社会支持-同学、家庭意外、冲动性、学习压力、性别、焦虑及自尊10个变量对无保护具有预测作用。其中,抑郁情绪、负性生活事件、家庭意外、冲动性、学习压力、焦虑及自尊是中学生出现无保护的危险因素。

研究表明,抑郁[9]及焦虑情绪都与无保护有相关性。对中学生来说,抑郁及焦虑等负性情绪会成为无保护的危险因素,可能是由于中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情绪调节能力较差,从而在产生负面情绪时把无保护作为一种缓解负性情绪的非适应性手段。

生活压力一直是青少年问题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的热点[10],生活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是负性生活事件,研究表明,负性生活事件是青少年危险行为发生的预测因素之一[11]。本研究结果也说明这一点,家庭意外、学习压力等负性生活事件可能会促使无保护的发生。

冲动性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是个体对自我的认知、计划和行为等方面缺乏管理和控制[12]。本研究结果表明,冲动性是无保护的危险因素。冲动性高的人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行为,同时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增加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因此有发生无保护的倾向。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总体评价,包括自我价值、重要性、能力等各方面[13]。之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自尊是危险行为的保护因素,高自尊会降低危险行为的发生[14],本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方面可能和我国中学生无保护性的报告率较低,难以揭示其潜在关系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文化差异有关。

综上所述,导致中学生无保护的危险因素之间可以互相影响,学校和家长作为中学生重要的监管机构和监护人,可以重点关注负性情绪、承受重大压力、高冲动性等特点的学生,预防和减少中学生无保护的发生。

3.3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从研究对象看,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以城区中学生为主,没有涉及乡下或偏远地区的中学生。第二,从研究设计看,本研究仅横向了解了中学生无保护的特点,后续没有进行追踪研究,不能纵向了解中学生无保护的发展特点。第三,本研究仅从社会心理因素探讨了中学生无保护的危险因素,没有涉及生物因素。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可以扩大取样范围,涵盖发达地区及不发达地区的中学生,同时对其进行纵向跟踪研究,建立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等影响因素的综合模型,为我国中学生无保护制定更完善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18(1):1-5.

[2]Daboer JC,Ogbonna C,Jamda MA.Impa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sexual risk behaviour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Jos,Niger.Niger J Med,2008,17(3):324-329.

[3]章婕,吴振云,方格,等.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全国城市常模的建立.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2):200-202.

[4]宋逸,季成叶,胡佩瑾,等.我国城、乡高中生发生的比较.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5(3):376-381.

[5]Danice K.Eaton,Laura Kann,Steve Kinchen,et al.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 2007.MMWR CDC,2008:6.

[6]黄艺娜,张铭清,江剑平.大学生婚前和性态度调查分析.中国性科学,2012,21(1):19-21.

[7]Manlove J,Ikramullah E,Mincieli L,et al.Trends in sexual experience,contraceptive use,and teenage childbearing:1992-2002.J Adol Health,2009, 44(5):413-423.

[8]Marchand E,Smolkowski K.Forced intercourse,individual and family context,and risky sexual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 girls.J Adol Health,2013,52(1):89-95.

[9]Goldberg AD,Chiappetta L,Gold M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risk-taking behavior in female adolescents.NASPAG 21st Annual Clinical Meeting:131.

[10]Goodyer I,Kolvin I,Gatzanis S.Recent undesirable life events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Br J Psychiatry,1985(147):517-523.

[11]Auerbacha RP’Abelaa JRZ,Zhu XZ,et al.A diathesis-stress model of engagement in risky behaviors in chinese adolescents.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7(45):2850-2860.

[12]Moeller FG,Barratt ES,Dougherty DM,et al.Psychiatric aspects of impulsivity.Am J Psychiatry,2001(158):1783-1793.

[13]周帆,王登峰.外显和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197-199.

第5篇

【关键词】 脑电生物反馈;网络成瘾;中学生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0次统计报告[1]:青少年学生网民中,对互联网的应用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现象:娱乐化应用偏高,利用互联网作为学习工具的比例并不高。中学生网络成瘾对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人际交往和学业产生负面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有确切疗效的治疗网络成瘾的方法。本研究尝试应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网络成瘾中学生,观察脑电生物反馈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组:2006年10月至2008年2月间通过网络成瘾咨询电话,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理门诊、宁夏医科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收集到网络成瘾中学生25例,6例拒绝治疗,8例未能完成全部治疗,完成脑电生物反馈11例。年龄在14~20岁之间,初中生4例,高中生7例,均为男生。中文网络成瘾量表总分在53~76分之间。个体访谈发现,成瘾者每天最少上网2 h,最长者在网吧连续上网1周。成瘾者均有明显的成瘾核心症状:耐受性,强迫性上网行为及戒断反应;有程度不等的成瘾相关问题:人际关系障碍,自我管理失控;上网对正常生活、身体健康和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诊断为网络成瘾。网龄最短3个月,最长5年。研究对象中有2例辍学,其余9例学习成绩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对照组:选取银川市1所中学,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同年龄无上网成瘾中学生,经中文网络成瘾量表测试,总分

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年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入组标准:选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对可疑网络成瘾中学生进行测试,总分≥53分,结合心理访谈,根据个体的上网时间、心理和行为指标、上网对个体社会功能的影响三方面诊断网络成瘾。排除标准:中文网络成瘾量表≤46分,有严重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者。

1.2 研究方法

1.2.1 选用的研究工具 (1)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2]总分范围在19~76分,得分≥53分为网络成瘾群体,≤46分为正常网络使用群体,修订后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2)症状自评量表(SCL-90)[3]包括10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它(睡眠、饮食)。(3)抑郁自评量表(SDS)[4]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

1.2.2 研究过程 治疗前采用SCL-90、SDS量表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测试。研究组进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不参加治疗,在治疗组治疗结束相近时间再次测量脑电时a波和SMR波。

应用加拿大Thought Technology公司生产的ProComp+/BioGraph多媒体生物反馈系统,于每周六和周日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生物反馈室进行治疗。治疗室安静,光线柔和,室温恒定在18~25℃之间。每周2次,每次30min,连续8周,共16次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休息5min,清洁头部颞顶C3位置,黏贴并固定电极。采集成瘾者的脑电基线值。通过视频的不同画面和声音,嘱成瘾者用渐进性肌肉放松法来松弛自己,以达到抑制θ波,强化a波和SMR波的目的。结束后取下电极,清洁皮肤,回家后成瘾者继续练习。治疗结束后再次进行测试和个体访谈。

1.2.3 资料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P

2 结果

2.1 脑电生物反馈参数的比较

研究组治疗前和对照组第1次测量的脑电a波和SMR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治疗后的a波、SMR波提高,与对照组第2次测量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脑电a波和SMR波比较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CIAS-R、SCL-90、SDS总分的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的CIAS-R、SCL-90、SD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个体访谈结果

治疗结束后与中学生网络成瘾者进行个体访谈,发现成瘾者上网时间没有明显减少,网络成瘾行为无明显改善,未能完全恢复正常网络使用。

3 讨论

3.1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的分析

脑电生物反馈技术能将大脑皮层各区(如感觉区、运动区)的脑电活动节律反馈出来。脑电活动节律及振幅与情绪、注意力等有密切的联系[5]。本研究选择性地训练网络成瘾学生的脑电α波和SMR波,经过16次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后发现,网络成瘾学生的脑电α波和SMR波显著提高。神经心理学证实,当个体处于沉思状态下脑电波为高波幅的a波,同时表现为深度的精神和躯体的放松状态[6]。SMR是一种在肌肉处于放松状态下引出的有节律的脑电波[7]。成瘾者由于经常上网,长时间处于精神高度紧张、兴奋状态(高唤醒状态),表现为紧张、焦虑,下线后情绪抑郁和明显的躯体不适、睡眠障碍等植物神经功能症状。经过反复多次训练α波和SMR波,成瘾者达到精神和躯体上的深度放松,从而消除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并调整了植物神经功能不适的症状,提高成瘾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水平。

3.2 脑电生物反馈组和对照组的CIAS-R、SCL-90、SDS的分析

本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学生CIAS-R的总分、耐受性、强迫上网行为和戒断症状、人际健康及时间管理因子,SCL-90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其他项目因子和SDS总分显著高于正常使用网络学生。网络成瘾学生的症状与有关研究一致[8]。表明中学生沉迷网络后,出现难以控制的上网冲动,下线后躯体不适、焦虑、情绪低落、空虚感等,以及由此带来的人际关系、健康和时间管理失控等相关问题比较严重,通过上网来缓解压力,而过度上网又会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身体健康,表现为敏感多疑、过分担忧、攻击欲望、敌对和躯体不适。

本研究结果显示,成瘾者经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后,CIAS-R的强迫戒断症状因子、SCL-90的躯体化、焦虑、抑郁、其他因子分和SDS总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任何心理现象和状态都与一定的生理状态和反应相联系,而且身心状态的变化都伴随着一定的行为和表现。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中,通过把脑电反馈信号与自身的生理反应和心理状态相联系,了解、学习调节自我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3.3 访谈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单一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未能完全矫正网络成瘾行为,可能是由于网络成瘾行为与家庭教育、社会和学校教育监管、个体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对网络成瘾的干预应该结合成瘾者的认知、家庭和学校管理等多种干预手段,这将是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水平统计报告http:∥cnnic.net.cn/index/OE/00/11/index.htm

[2] 白羽,樊富珉.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的修订与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1):99-104.

[3] 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SCL-9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194-196.

[4] 舒良.自评抑郁量表和抑郁状态问卷.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194-196.

[5] 张苏范,毕希名,周燮,等.生物反馈:新的心理(行为)治疗[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23.

[6] Herrmann N.The whole brain business book[M].USA:McGraw-Hill Int'l Enterprises Inc,1996:253-270.

第6篇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研究者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大多数的调查表明,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有很大的问题。如张秋菊利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MHT)对河南省5个地区874名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只有19.68%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77.80%的学生处于中等焦虑水平,有2.52%的学生需要接受重点咨询 [1];汪颖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湖北黄石地区500名高中生做了调查,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各种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2];顾建华等(2006年)同样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张家港市5091名中学生进行了测查,发现14.28%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 [3];张枫等(2006年)使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调查了无锡市1215名中学生,结果心理健康异常检出率达22.14% [4];刘红(2006年)用自编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对贵州省81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问题的占9.29%~29.47% [5];侯振成等(2006年)对北京市1379名中学生进行SCL-90测试,结果发现有24.98%的中学生存在轻度不良反应,有6.73%的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6]

但也有研究者认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什么问题。如吕若然等利用PHI对北京市不同类型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正常,呈正态性分布,PHI量表各项得分的平均分均低于60分,只有少数学生存在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 [7];岳颂华等(2006年)利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广州地区1431名中学生做了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 [8];叶苑等(2006年)采用SCL-90对西安市的92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在SCL-90量表的9个因子上平均分均低于3分,认为表明其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基本良好 [9];张岗英(2006年)运用SCL-90量表对西北地区农村545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存在一些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心理健康水平总的来说是好的。[10] 还有研究者利用元分析的方法考察了这一问题,范会勇等认为,得出中学生心理问题不健康或严重的结论是来自比较的常模的不同,如果是以中学生常模为标准,则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心理并非不健康。[11]

不少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男女生性别差异,女生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在侯振成等人(2006年)的研究中,女生组的SCL-90量表总分及总均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各因子上也是如此;张晓玲等(2004年)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调查了494名初二和高二学生,发现在恐怖倾向分量表上女生检出率比男生的高。[12]

但也有一些研究没有发现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性别差异,甚至有研究指出了相反的结论,即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生。刘万里(2005年)发现潍坊市青少年学生在10项心理症状及其总分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13];张静(2001年)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安庆地区420名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男女均无显著性差异。[14] 不过,李彩娜(2005年)的研究发现,在强迫、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四个因子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15];吕若然等(2004年)发现女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疑心、脱离现实6个分量表中得分低于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男生。

研究者们还研究了其他方面的差异,如牛晓丽(2007年)发现城市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农村学生 [16];吕若然等(2004年)发现北京私立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差于普通和重点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重点中学的学生又要差于普通中学的学生。

总的看起来,不同研究结果是有较大差异的。在高中生中,无论男女,无论年级,无论哪类学校,都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乃至心理障碍,但发生的比例有所不同,这应当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展开,各省(市)自治区都颁布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文件,制订了开展工作的规划,发达地区的高中大多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兼职或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

通过十多年的摸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丰富了很多,开展最多的形式有心理健康教育课、个别辅导、团体活动、专家讲座等。不少学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办学的特色,如浙江武义一中、浙江省诸暨市第二高级中学、辽宁实验中学,都摸索出了一些值得学习借鉴的做法。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的吴发科等人从管理的角度,将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教育内容与管理方式有机结合,探索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广东模式”,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17]

不少从事教育、心理方面研究的工作者也提出了诸多建议,如呼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通过政治课、体育课、语文课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建议广泛建立科学完善的心理档案制度。也有研究者提出要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现实需要来开展教育活动。

针对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研究者也提出了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很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动机不是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而是应付社会舆论要求,装点门面,或是为了考出好成绩。其次,受制于这些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地位不高,处于边缘化的境地,表现为专职人员少,安排时间少,并且得不到保障,这些时间随时有被借用的情况。再次,学校教师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一般只要学生的问题不影响到班级的教学,教师很少会主动联系心理教师。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有了,但内容不一定好。对具体教育过程关注不多,评估工作开展不够,从各学校的宣传来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实际情况并不令人乐观。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方法

已有研究表明,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多是采用问卷调查法,其中运用最多的包括以下几种: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王极盛编制)、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周步成修订)、心理健康测查表(Psychological Health Inventory,PHI)以及自编问卷等。其中,有60%的研究选用了SCL-90症状自评量表作为调查工具。

研究类型上,基本上所有的研究都采用了横断研究的类型,即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一个或几个不同年龄组的高中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研究,探讨高中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及规律。在测查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同时,不少研究也对相关原因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不足

1.研究工具方面,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以问卷调查为主,鲜有访谈、观察和个案研究的报告

在研究报告中,很少有详细报告取样和施测等详细过程,问卷得到数据的真实性值得考虑。另外,研究者对高中生的单独调查还比较少,多是和初中生的调查结果混在一起,而我们知道,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心理发展阶段上有很大的不同。

2.在量表的使用上,研究者普遍存在很大的误区

首先,量表只能测量它所能测量的东西,每个量表都有它特定的目的和适用条件,如SCL-90主要的功能在于发现心理不健康的人具体是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而不是区别健康与否 [18];MHT主要以焦虑为核心,那么一些不以焦虑为症状的问题就很难被发现,如人格障碍。单纯的以一个量表的分数来区分心理健康与否本身就是不恰当的。其次,不同的研究者由于认识不同,在划分健康水平的时候所持的标准不全相同,比如同样是用SCL-90做调查,有的研究者用总分大于160分作为筛选条件,有的按超过2个标准差来区分,有的研究者把因子得分>2作为有心理问题的一个标准,而有的研究者把因子得分>3作为筛选条件。相同的量表姑且如此,使用不同量表得出结果的差异可想而知。

3.大范围的比较研究和纵向研究很少

目前最常见的研究报告都是学校教师对自己学校学生的调查,大范围的比较研究还没有。范会勇利用元分析认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地域的差异。

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说“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不好”,调查的结果也表明他们的心理素质确实越来越差。以SCL-90为例,均分越来越高,那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不是在下降?这一问题需要科学的纵向的比较研究来解决。

4.教育效果的评估研究欠缺

现有心理健康状况有大量的数据资料,但健康教育的效果只有各学校工作总结式的汇报,唯一可见的公开发表的资料是武汉市第十四中学的课题组做的评估,但评估过程也很不严谨。开展和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没有差异,在高中阶段何种形式的教育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形式比较好,还是团体辅导(活动)的形式好,等等,都还没有具体的研究。

5.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还没形成

尽管诸多学者、很多学校都提出了很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做法,但这些方案不是太笼统,覆盖面太大,如吴发科等人设计的广东模式,针对的是整个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带有很大的个别性,如辽宁实验中学、山西太行中学的做法。对于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模式没有研究,对于一般普通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具体指导。

五、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努力方向

1.利用更丰富的研究手段

除了利用量表测查,可采用观察、访谈、个案和跨文化比较研究,以丰富对高中生的心理状态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同时,对常用量表要及时更新修订其常模,并且在量表的使用和解释时再谨慎一些。

2.加强具体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效果的比较研究

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有效的并且易行的一般性的教育模式。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需要研究者进行长时间的教育研究,同时还应注意其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综上所述,我们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的基础必须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真实存在,形同虚设的心理健康教育没办法研究,也不需要研究。随着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高校入学率的不断提高,高中阶段的升学压力在逐渐减小,希望在这样有利的环境中,学校和家长能真正意识到心理素质的好坏对于人生的成功与幸福的巨大作用,真正地在教育中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而不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做可有可无的、应急的举措。

【注:本研究得到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项课题的资助,项目编号:GH-08017。】

(作者单位:运城学院,山西 运城,044000)

参考文献:

[1]张秋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5(3).

[2]汪颖.黄石市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职业时空,2007(21).

[3]顾建华,陆惠琴.张家港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5(1).

[4]张枫,刘毅梅,王洁等.无锡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4).

[5]刘红.贵州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3).

[6]侯振成,贾海涛,郭汲源.1397名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现况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2006(17).

[7]吕若然,段佳丽.北京不同类型中学生心理及行为问题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9).

[8]岳颂华,张卫,黄红清,等.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

[9]叶苑,邹泓,李彩娜,等.青少年家庭功能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6).

[10]张岗英.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3).

[11]范会勇,张进辅.过去十年中学生SCL-90调查结果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2005(6).

[12]张晓玲,沈丽琴,董勇,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4).

[13]刘万里.潍坊市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5(11).

[14]张静.安庆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

[15]李彩娜,邹泓,杨晓莉.青少年的人格、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4).

[16]牛晓丽.银川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10).

第7篇

【关键词】 网络成瘾;中学生;信度;效度;量表编制;现况调查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1.017

中图分类号:B846、 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1-0063-05

互联网作为一种快速便捷获取信息的来源,已渗透到了计算机使用人群当中。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1月的《第二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的上网用户总数已突破2.1亿,35岁以下的人群占81%,其中18~24岁的青年占31.8%,18岁以下占19.1%[1]。互联网的出现,为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社会问题。因此,网络使用问题越来越受到专家和学者们的关注。1995年,美国精神病学家I. Goldberg首次提出了“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一词[2],随后针对IAD的研究就不断地在进行着。

目前关于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调查多是直接采用国外量表的译本[3-6],然而由于国内外文化的差异难以消除,因此有必要编制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使用自评量表,本研究在编制网络使用自评量表的基础上,将量表在中学生人群中进行试测,评价其信度和效度,为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较为科学的检测工具;同时通过对样本人群的具体分析,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进行定量描述,为进一步探讨不良社会心理因素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对网络成瘾人群的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方便选取北京市某非重点中学初一至高三6个年级31个班的1240名学生进行试测,并当场收回全部量表,有效1148份。其中男生523人(占45.6%),女生625人(占54.4%);年龄11-22岁,平均年龄为16±2岁;初一150人(占13.1%),初二169人(占14.7%),初三171人(占14.9%),高一227人(占19.8%),高二231人(占20.1%),高三200人(占17.4%)。三周后,在上述样本中随机选取初中1个班、高中2个班共130名学生进行重测,回收有效问卷115份。

1.2工具

网络使用自评量表 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参考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rth Edition,DSM-Ⅳ)病理性赌博的诊断标准、物质依赖和物质滥用的诊断标准[7]、美国学者Young的8题网络成瘾诊断问卷和20题网络成瘾量表[8-9]、中国台湾陈淑惠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10],通过专家咨询法编制网络使用自评量表。该量表共有36道题目,包含了自我控制能力(控制)、戒断表现(戒断)、否认表现(否认)、自我怀疑及负性评价(评价)、对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影响)、情绪症状(情绪)、躯体症状(躯体)、可能导致成瘾行为的原因(原因)、使用网络的目的(目的)和说明时间标准(时间)10个方面。采用1~5级评分。

1.3统计方法

采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法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的评价。信度评价包括重测信度和同质性信度的评价,效度评价包括内容效度、实证效度和结构效度的评价;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试测样本进行网络成瘾的探索性分析,通过计算检出率和χ2检验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性别和年级分布进行描述。

2 结果

2.1量表的效度

2.1.1结构效度

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应用主成分抽取因子,经最大正交法旋转后共提取出了8个因子,其旋转后的特征值在1.038~5.248之间,累计贡献率为60.1%。量表题目与各因子间的负荷见表1。8个因子分别命名如下:F1因子命名为自我控制因子,与量表编制构想中“自我控制能力”的题目相符;F2为损害症状因子,与量表编制构想中 “对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和“情绪症状”的题目相符;F3为否认症状因子,与 “情绪症状”、“对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和“出现的躯体症状”的题目相符;F4为戒断症状因子,与 “戒断表现”的题目相符;F5为情绪改变因子,与 “自我怀疑及负性评价”和“可能导致成瘾行为的原因” 的题目相符;F6为时间标准因子,与 “说明时间标准的题目”相符;F7为躯体症状因子,与 “出现的躯体症状”的题目相符;F8为使用目的因子,与 “使用网络的目的”的题目相符。

将因子分析所选出的8个因子与量表所评定的10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相关分析(表2),显示95%的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因子分析所选出的各因子与量表评定的内容相关,量表的结构符合设计构想。

2.1.2内容效度

本研究采用专家咨询法评价内容效度。将量表编制题目与量表编制目的之间的相关程度用“非常相关”、“相关”、“不相关”和“非常不相关”4个等级表示,然后根据专家选择“非常相关”和“相关”的比例来评价量表的内容效度,结果显示除量表中第35题外,其他题目均有90%以上的专家选择了“非常相关”和“相关”,表示量表的内容效度较好。

2.1.3效标关联效度

2.1.3.1 诊断标准的确定

本研究参考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rth Edition,DSM-Ⅳ)病理性赌博的诊断标准、物质依赖和物质滥用的诊断标准[7]、美国学者Young的8题网络成瘾诊断问卷[8],并咨询临床专家制定了网络成瘾的临床诊断标准作为本研究评价效标关联效度的效标。网络成瘾的临床诊断标准如下:1. 持久、反复的玩游戏/上网行为(病程标准无具体限制)。需具备以下5条(症状标准):(1)渴求感。迷恋游戏/网络(回想以前的游戏/上网活动,或期待下一次玩游戏/上网),对游戏/上网强烈的渴望或冲动感。(2)耐受。符合下列情况之一:①为了达到满足,需延长游戏/上网时间;②游戏/上网时间不变,满足感明显下降。(3)失控(明知故犯)。符合下列情况之一:①曾努力想控制、减少、停止游戏/上网,却做不到;②明知游戏/上网的不良后果(持续或复发性的社交、学习、身体或情绪问题),但仍不顾这些情况而持续游戏/上网。(4)戒断。符合下列情况之一:①当试图减少、停止游戏/上网时,感到坐立不安、忧郁、易怒;②当停止或减少严重的长时间游戏/上网时,符合A或B,A在停止或减少严重的长时间的上网行为之后的几天到1月内,出现下述两项或更多的症状:a 精神运动性烦躁;b 焦虑;c 强迫性思考网上发生的事情;d 幻想或梦想有关互联网的事情;e 随意或不随意地做手指敲击键盘的动作。由于以上症状导致了忧郁或社交、工作以及其他重要领域功能的损害。B急于使用网络或相似的网上服务来减轻或避免脱瘾症状。(5)失控(时间管理)。游戏/上网时间比预计要长。具备以上5条的同时,以下3条中应至少具备1条(严重程度标准):①因为游戏/上网而甘冒风险,致使重要的人际关系、学业及其他方面受损(放弃或减少重要的社交、学习或娱乐活动;人际关系恶化;学习成绩下降;身体状况变差;不良情绪)。②曾向家人或其他人说谎,隐瞒自己沉溺于网络的程度。③将上网作为逃避问题或缓解烦躁不安情绪的方法(如无助、内疚、焦虑、抑郁)。2. 游戏/上网行为不能用躁狂发作解释(排除标准)。

2.1.3.2病例组和对照组的确定

本研究的病例组均由本院另一课题组在对同一样本筛查的基础上,对筛查阳性学生通过面谈或电话访谈,从教师、家长、同学和个人四个方面收集资料,依照上述诊断标准进行确定,最终确诊网络成瘾26人,其余的1122人作为对照组。

2.1.3.3 网络使用自评量表不同界值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根据不同界值所对应的病例组和对照组例数,应用SPSS统计软件计算相应界值下的灵敏度、特异度、预测值和似然比(表3)。

2.2量表的信度

2.2.1重测信度

将两次调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计算两次的因子分、量表设计的项目得分和总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全量表的重测信度r=0.74, 8个因子的重测信度在0.51~0.76之间,量表10个方面的重测信度在0.40~0.69之间,均P

在进行重测一致性测验的115名对象中包括了临床诊断网络成瘾障碍者4人,正常对照111人,以全量表筛查阳性为标准进行统计,前后两次筛查均为阳性和均为阴性者分别为45人和40人,重测一致率为73.9%,全量表筛查阳性的Kappa值为0.483(P

2.2.2同质性信度

采用Cronhach α系数法计算量表的同质性信度,量表各个因子内部的Cronbach α系数均在0.64~0.89之间,全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6,表明量表的同质性信度较好,可以用于不同个体间的比较使用。

2.3样本人群网络成瘾的阳性检出率

2.3.1确定阳性界值点

本次调查的1148名学生网络使用自评量表的平均得分为(68.3±14.1)。参考表3中不同界值的灵敏度和特意度可知当量表分分别为64、72和85分时,样本人群中检出的网络成瘾者分别为652人、347人和128人,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6.7%、30.2%和11.1%。采用SPSS软件绘制样本人群的网络使用自评量表的总分分布图(图1)显示,网络使用自评量表得分的频数分布近似正态分布,故将单侧95%(即x+1.645s)作为阳性界值点,此时量表分数为91,灵敏度为26.9%,特异度为94.0%,以此界值计算网络成瘾78人,检出率为6.8%。

2.3.2网络成瘾检出率的性别和年级分布

男生和女生的阳性结果分别为52人和26人,检出率分别为9.9%和4.2%,经Pearson卡方检验,男生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女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4,P

初中和高中的阳性结果分别为23人和55人,检出率分别为4.7%和8.4%,经Pearson卡方检验,高中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初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P

初一、初二和初三的阳性结果分别为4人、11人和8人,检出率分别为2.7%、6.5%和4.7%,经Pearson卡方检验,3个年级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2,P>0.05);高一、高二和高三的阳性结果分别为21人、20人和14人,检出率分别为9.3%、8.7%和7.0%,经Pearson卡方检验,3个年级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P>0.05)。

3 讨论

本量表的题目从初选到最后的确定,均是在专家咨询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多位研究领域广泛的资深专家从网络成瘾的各种心理行为特征和临床表现等方面为本量表提出了全面而深入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保证了该量表较好的内容效度。研究结果显示本量表提取出的8个因子包含了自我控制、损害症状、否认表现、戒断症状、情绪改变、时间标准、躯体症状和使用目的,而量表在编制时设想了控制、戒断、否认、评价、影响、情绪、躯体、原因、目的、时间10个评定项目,分析结果发现损害症状因子包含了影响和情绪两个项目,而情绪改变因子包含了评价和原因两个项目,而其余的6个因子与设想的其他6个评定项目是相符的,并且8个因子与10个项目间的大部分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所以本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

另外,与Davis的戴维斯在线认知量表[11]相比,本量表更加注重了临床的应用性,所包含的8个因子与网络成瘾的临床表现联系更为紧密,与陈淑惠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10]相比,注重了情绪方面的改变和使用网络的目的性,可为网络成瘾的干预措施提供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本研究以网络成瘾的临床诊断标准作为评价效标关联效度的标准,以此确定了本次调查的病例组和对照组,以及量表在正常中学生群体中不同的界值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这是以往关于网络成瘾量表或问卷的编制研究中所不具有的一个特点。

本研究对同一组受评者的两次调查结果进行了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量表的因子分、编制项目分和总分的重测信度较好。因此,本量表作为正常中学生群体的评定量表其结果较为稳定,可以用于流行病学的评定工具在人群中推广。研究显示本量表的同质性信度较高,与陈淑惠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10]的内部一致性系数相近,因此量表题目间的同质性较好,所测结果可信。

本研究将单侧95%(即x+1.645s)这一点作为阳性界值点,即91分为界值计算样本人群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6.8%,与国内研究报道的4.08%~14.8%[3-6]相近。研究还显示男生的阳性检出率要高于女生,与多数研究一致[3,12-13],说明性别是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网络成瘾阳性检出率高于初中生,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似[14],说明年龄可能是一个上网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可能为高中生正值青春期心理复杂多变的高峰期,由于学习、生活和异往等个方面的问题使得他们更加的趋向于独立,从而导致家长和学校对其管束变得困难。提示,对于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宣传、教育和预防应该从进入初中开始,并持续进行;同时正确指引青少年由初中到高中的角色转换,并积极地培养和发展其健康的兴趣和爱好,教育他们适度使用网络。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结构效度分析结果与量表编制的构想并未达到完全相符,并且个别因子所包含的题目数较少。此外,本研究筛查出来的网络成瘾者人数与临床诊断出的网络成瘾者人数差异较大,因此尚需要深入的研究对量表进行不断的修正;另外本研究取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代表中国青少年,需要大样本的研究来深入分析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特点。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二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

[2]Goldberg I.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1995.

[3]谭三勤,李增庆,曾腊初,等.长沙高校使用因特网学生中病理性使用的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9):649-651.

[4]叶志海,王声涛,陈丽等. 互联网对广州地区大学生健康的影响[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 (1) : 72.

[5]孙彩虹,费学萍,夏薇,等. 哈尔滨市中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331-332.

[6]邓艳霞,胡明,胡国清,等.湖南省中学生网络成瘾症现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5):445-448.

[7]庞天鉴.译. DSM-Ⅳ分类与诊断标准[M]. 杨森科学研究委员会中国分会. 2001,215-216.

[8]Young K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Toronto, Canada. August 11, 1996.

[9]YoungKS. Cyber-Disorders : The Mental Health Concern for the New Millennium[J]. Cyber Psychol Behav, 1999, 2 (5) :475-479 .

[10]陈淑惠,翁俪祯,苏逸人,等.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J]. 中华心理学刊,2003,45 (3):279-294.

[11]Davis RA,Flett GL,Besser A. Validation of a New Scale for Measuring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Implications for Pre-employment Screening [J]. Cyber Psychol Behav,2002,5:331-343.

[12]Egger O. Internet and addiction (Semester thesis,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urich)[OL]. Available:ifap.bepr.ethz.ch/ egger/ibq/iddres.htm. 1996.

[13]Thompson S. Internet connectivity:addiction and dependency study (Unpublished honors thesis,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State College,PA) [OL]. Available:http: personal.psy.edu/sjt/112/iads/thesis/htm1. 1996.

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评价;探究

一、确立全新的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理念

中学语文教学评价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成就和进步,激励学生的语文学习;诊断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全面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和不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形成对语文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据此,应建立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中学语文学习的评价要关注中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二、建立科学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指标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基本要求,在全面驾驭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业务水平、文化修养、教育观点、师德和思想素质的综合表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总结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诊断教学的不足,以便更有效地改进教学。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开展教学研究、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

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建议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意过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认知过程、教师的因材施教过程。这是评价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三个方面。

三、健全中学生语文学业成绩评价体系

1.注重对中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

根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中学语文学习的评价应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以往只是以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造成学校、教师和学生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等弊端,不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应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更注重学生的发展进程,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着重于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增值,不是简单地分等排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2.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可以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方式。改变以往一次考试决定学生终身的评价方式。同时教师在评价中学生语文学习时,既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3.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人人体会到只要你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的评价。另外,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构建有利于促进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评价机制

1.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打破唯学生语文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发展性中学语文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2.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一方面,通过评价主体的扩展,加强了对教师工作的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旨在发展教师的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重视教师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此外,教师自评与奖惩应脱钩。

3.建立“以学论教”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即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应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而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第9篇

师教委、师环保局:

根据兵教综发[2003]23号文件《关于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的通知》精神,并按照《全国环保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小学环境教育大纲》的要求,北屯中学于2003年5月开展了“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目前创建活动的各项工作已按计划完成,已具备兵团“绿色学校”基本条件。现根据新疆兵团中小学“绿色学校”评估标准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情况向师教委、师环保局汇报:

一、组织管理

1、领导重视。为加强对我校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的领导和管理,我校于今年5月成立了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对环境教育宣传、教师环保培训、环境教育教材开发,课程设置,学科渗透,校园绿化、校园美化等各项工作进行明确分工、责任落实到人,并制定了北屯中学创建“绿色学校”实施计划,按照兵团创建“绿色学校”实施步骤,部署安排创建活动的各项工作、定期检查,整改,及时总结。(自评分7分)。

2、资料齐全。为更好的开展环境教育,增强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我校教研室专门编写校本教材《环境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认真撰写教案,积极开展论文研讨活动。(自评分4分)

3、宣传教育。我校根据“绿色学校”创建活动计划于2003年6月举行了创建“绿色学校”板报比赛,并在艺术节期间举行了创建“绿色学校”为主题的手抄报展。学校广播室、图书馆、阅览室有环保书籍20余种。并在“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自评分7分)

4、环保培训。我校根据兵团创建“绿色学校”的步骤制定有学校环保培训法,定期对教师进行环保培训。(自评分4分)

二、课内教育

1、课堂渗透。我校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都能够积极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内容贴近生活,注重实效。学校各学期举行一次环境教育研讨课,并有教案。在学校组织的期未考试中有环境保护的内容。(自评分11分)

2、活动课程。我校积极开展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十一”期间校团委、少先队举行了“创建绿色学校”演讲比赛,“我爱绿色”盆花展,“绿色家园”征文等活动,全校3000余名师生参加了活动。同时各教学班每学期都要定期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自评分5分)

三、课外教育

1、小组活动。我校小学部和中学部都成立有环境保护小组和环境保护青年志愿者小组,积极开展争创“环保章”,收集废纸,环境保护宣传等活动。环保小组有辅导老师。(自评分6分)

2、实践活动。我校每周都安组织全校学生进行大扫除,每年春秋季节都要到北屯平顶山立体植物园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积极组织学生搜集和整理环境保护的资料。在社区宣传方面,我校组织学生到北屯油脂厂参观冶的工艺流程,暑假期间开展了“北屯环境污染与治理”的社会调查活动。学生参加各类环境教育活动的普及率在90%以上。(自评分9分)

3、专题教育。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我校积极制定活动计划,并且各班开展了讲环保小故事,自编自唱环保歌、讲演比赛、板报比赛、交流会等活动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教育教学显著。(自评分6分)

四、校园环境

1、校园绿化。我校绿化面积是达17000平方米,基本实现春绿、夏花、秋、冬树,同时加大了花园式建设的力度,使校园环境到四化(即硬化,美化、绿化、化)(自评分4分)

2、卫生状况。我校校园绿化无乱扔垃圾现象,课堂环境优美整洁,食堂、宿舍干净整洁,测所为水冲式无害化处理,无臭味、异味。所有共公场所均要定期消毒,无 卫生死角。(自评分6分)

3、学校实验室,垃圾池,锅炉房产生的污染能够有效处理,学校在各主要道没有10个果皮箱,3个厢式垃圾箱。使校园污染有效控制(自评分6分)

4、环境意识(自评分8分)

五、教育效果

1、环保行为。我校为无烟学校。校园内无乱丢、乱吐、乱乱画的行为,学生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学校每周一对学生进行仪容仪表检查、促进了学生在家、学校、社会养成卫生、健康、环保的生习惯。(自评分10分)

2、教育效果。今年我校向兵团报送综合实践课程环境教育方面的课题9份,有1人获兵团一等奖,2人获兵团二等奖。6人获兵团三等奖。我校教师黄玉华编写的《走进金山》,毕惠编写的《我的家乡》分别被选入国家综合实践教材。2001年我校学生参加兵团环保有1人获奖。(自评分5分)

(自评总分为98分)

六、加分项

1、我校毕慧老师编写的《我的家乡》报送入国家综合实践实验(3分)

2、我校学生参加自治区生动物保护知识比赛,有12人获一等奖、24人获二等奖、29人获三等奖(2分)

3、我校把环境教育列入必修课(3分)

(加分项自查为8分)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