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7 16:13: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机械制造基础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化已难以保证在较少学时内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内容已不适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2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落后
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是教学过程中的单一方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制约,学习的兴趣也会随之失去,因此学生对知识信息的采集量得不到足够的获取。灌输式教学法是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方式。
2《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2.1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课程体系
浅谈如何提高《机械制造基础》的课堂教学效果考书珍南京江宁职工培训中心,江苏南京211100要合理安排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可删减一些内容较陈旧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在其他课程里讲授过的也可删减。由于电脑在学生中普及率很高,所以可以教学内容上增加计算机辅助制造,让学生掌握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新方法,学生可以提出新问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研究形成新思路。
2.2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来帮助,引导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领悟。通过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抛弃灌输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方面要以引导为主,讲授为辅。学生方面要做到自己思考在前,听老师讲授在后。要多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同时学生可以参加动手实践,教师参加讨论,对重点、难点处做讲解,最后进行总结。这样就更有利于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绪论”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绪论讲得好可以成功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教学过程做好铺垫,促使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的形象高大起来,有利于接下来课程的开展。
2.3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因材施教,并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课堂上要在讲清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同时,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着重分析。一些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自学,这样可以使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锻炼。学生通过自己能力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后,会感觉到很有成就感,促使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另外,对于学习能力较强和学习兴趣更浓的学生,教师要向他们推荐每个章节的学习参考书和相对应的制造工艺手册。教师要给他们介绍制造工艺手册的使用方法,这些将有利于学生以后更好的从事工程技术应用方面的工作。
2.4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要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可以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来实现。开展实践教学,首先要培养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懂得专业知识,还要会实际操作。教师只有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才可以各方面知识得心应手的运用,只有这样才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包括参观、学习。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带领学生们参观实习工场,给学生布置参观前预习的任务,让学生在参观过中能做到成竹在胸。参观有助于学生提高感性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机床主要部件及其所起的作用,要观察主体结构、传统系统、夹具、刀具等,要一边操作一边讲解,随时解决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并在参观后要做出总结。这样的实践教学一般要进行两周左右,车、铣、刨、磨、钻等工种作为实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实习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的。实习中学生要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能够根据零件图,把图样读懂,制定出加工工艺规程,最后把零件加工出来。通过实践教学应用理论知识,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学有所用,使学生对于机加工过程概念完整的获得,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自觉性提高,这样不但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思想,对学到的知识也起到了巩固的作用,还能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5教师采用演示法直观教学
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直观教学就是要为学生经常适时的演示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模型、实物或实物图片,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的有效途径。各种直观形式灵活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领会、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2.6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替代传统的粉笔、挂图、幻灯片和录像片等,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将需要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录像等多种媒体有机会地组织在一起。这样教学课程也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能够感到置身其中,课程知识变得直观易懂,教学效果得到大程度提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有助于机械制造复杂的过程被形象生动的解释,能够使许多教学中难以讲解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多媒体课件教学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教学效率也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2.7教学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建立网络教学体系,实现资源共享
“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使教育科研网络进人全部高等教育学校和骨干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进人中小学”,是国家的明确要求。网络教学在当今信息社会是课外学习的重要模式,网络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参与学习和讨论的积极性得到调动,还可以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缓解教学资源不足的困难。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校园网展开网络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3结语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科学研究;学术探讨;教学模式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课程的主要内容包含了切削加工的基本要素、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机械加工精度、机械加工表面质量、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1]。该课程内容丰富、逻辑性差、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综合性强[2-3]。目前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虽然能够快速地传授给学生大量的理论知识,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但是学生不能意识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学术探讨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社会培养创新性人才。本文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学术探讨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现状
1.1教学特征与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但要提高其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一定的科研精神,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目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机械制造的现场技术工作及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内容丰富、逻辑性差、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综合性强,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贯通。长期以来,“填鸭式”课堂讲授的方法虽然使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学生产生了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深造[5]。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实践性强、综合性强。比如刀具角度的功用,这部分需要学生掌握刀具角度的概念和对切削加工的影响规律,能够真正运用到实际生产实践中,并能够利用辩证法去分析实际加工过程中的切削性能随着刀具角度的变化规律。然而,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的切削加工经验,并不能够真切地感受和理解刀具角度的功用,学生从心理上不能接受和理解这部分内容,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化地记忆所学内容,缺乏对所学知识必要的思考和综合分析。虽然很多高校教师提出产学研协同模式、授课+实践模式、先实践后理论模式等来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地方高校来说,受到课时、经费和硬件设施等方面的限制,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够接触到现在的前沿科技和科学研究工作,缺乏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深造[6]。
1.2学生的学习现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以闭卷考试的考核形式为主,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占30%,卷面成绩占70%。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展,其学习兴趣来源于以实践为基础的应用型知识的获得,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较强的实践性和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使得学生不能够真正认识到该课程相关知识的实用性,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学分的获得,大部分学生以考试前的突击学习、机械记忆等方式来应付考试,使得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整体教学效果欠佳,学生的学习效果差,不能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金工实习作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前置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生产实践知识,但是地方高校出于学生的安全、课时量和硬件设施等角度的考虑,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所讲述知识点较为传统,但是机械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机械制造基础技术、超精密及细微加工技术、自动化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前言科技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均属于机械制造技术的内容。然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相关的前沿技术较为隐蔽,对于缺乏专业数据库查阅和文献检索能力的本科生来说,利用网络技术和学校购买的专业数据库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前言知识具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来说,面对诱惑较大的大学环境,学生的自控能力和管理时间的能力欠缺。综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现状,探讨适合于地方高校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学术探讨教学模式的理论背景
大学是进行学问研究的机构,科学研究作为大学教师必须要进行的主要任务之一,导致大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中小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较大差异,大学的教师并不仅是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的,教师和学生还是因对学问的研究工作而存在的[7]。大学中的科学研究工作又导致大学区别于一般职业培训学校,大学中的科学研究以基础理论性研究为基础,以创新性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的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科学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成为当代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除了教书育人之外,科学研究成为高校教师重要的工作。以传统课堂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主要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但是忽视了对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开发。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材的内容较多、逻辑性差,只是编写了机械领域最基本的内容,很少涉及机械领域前沿的研究进展,内容更为古板。例如切削过程中切削力随着切削参数的变化规律,教材上仅指出其变化规律的单调递增或递减性,但是在新型材料加工过程中切削力随着切削参数的变化规律较为复杂,需要教师根据新型材料的切削加工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分析其变化规律及机理。因此科学研究不仅能够推动学科理论研究的深入进行,取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也能够使教学更有广度,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9]。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机械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新要求,培养学生既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有创新能力和一定的理论深度素养,科研型大学成为各个高等学校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一流高水平高校的重要标志[10]。
3学术探讨教学模式探索
3.1学术探讨教学内容准备
基于学术探讨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除了讲授知识,最重要的是根据最新科研成果讲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际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作准备。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材中很难理解、重点的内容,在基本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学术探讨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课后阅读相关学术论文,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对于教材中较简单的阐述较全面的知识点,可以安排学生自学。教学手段改革的关键要求教师必须对刀具、零件加工和装备等内容十分熟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从事材料精密加工研究的教师必须精通的一门课程[11]。切削加工的基本要素、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和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是从事材料切削加工机理研究的教师必须进行的研究内容,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和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是从事绿色制造领域的研究者必须熟知的知识点,这几部分与高效精密加工研究密切相关的知识点恰好正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难点与重点内容。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本科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十分困难,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所学知识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从事机械加工研究的高校教师来说,在教学准备阶段,应大量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科学论文,特别是较为前沿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以相关科研结论来讲述相关知识点的重要性及实用性,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关科学实验及数值模拟结论的合理性及可行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使其具有一定的科研素养。
3.2学术探讨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现代教育提倡多样式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启发式、问题引导式、案例式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堂教学在每次讲授知识点时,先引用相关的科研论文或者自己的科研成果来诠释知识点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进行教材基本知识点的讲述,最后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相关的科研论文或科研成果为基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为基础探讨相关的科研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合理布置课后作业对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学术探讨教学模式的课后作业要追求一定的丰富性、多样性,改变传统的练习题模式,避免学生的抄袭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可以寻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科研论文或者让学生自己检索相关的科研论文,对科研论文进行阅读,结合教材基本知识写出大概100~200字的思考体会。
3.3学术探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课程设计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中重要的实践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目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的选题常为机械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在明确设计任务的前提下,可以要求学生选用多种工艺方案和工艺路线,引导学生利用绿色制造等前言科技来分析多种工艺方案和工艺路线的利弊,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体会合理选择零件工艺方案和工艺路线的重要性以及了解绿色制造技术前沿科技的概念及实用性[13]。毕业设计是普通高等院校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本科阶段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深化和升华,着重锻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来检索所需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14-15]。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毕业设计选题多为机械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数控机床部件的设计、机械加工模具的设计等,其中机械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综合课程设计的内容有较多重复的地方。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创新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地方高校应该打破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题目的限制,高校教师依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给学生拟定毕业设计题目,让学生进行新材料或传统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试验研究、基于绿色制造合理工艺路线的选择和有限元仿真切削加工性能研究,使得学生能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中相关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从事工程试验和对试验数据分析处理解释的能力。
4结语
关键词:机械设计;标准;制造;质量控制
1机械设计标准的内容
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引入了很多全新的技术手段,现代化的机械制造企业已经不能采用传统的机械设计标准进行设计,需要在传统机械设计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这也是当前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的关键。由于我国的生产方式正由粗犷型逐渐转向集约型,因此对机械设计制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机械设计企业要在保证地区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自身经济,因此要求机械生产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环境保护的理念。机械的设计标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在保证机械设计的安全标准基础上,技术人员要不断树立机械设计的安全理念,保障设备安全及技术手段的先进性。运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机械设备,引入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方法对其进行维护,确保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此外,还要求机械设备的设计生产原材料坚固可靠,这样能在设备运行中有效防止对工作人员产生的伤害,提高机械设备的安全性。技术人员还要做好对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的评估工作,对已经发生的事故要及时做好备案,将其作为实例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这样能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性的提示。最后,在进行机械设计时技术人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提高标准的智能化,这样可有效避免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使用疲劳的现象,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升机械制造的整体效率十分有益。
第二,机械企业在进行机械设计时,要在绿色设计的标准上,遵循环境保护理念,否则企业无法实现长期发展。很多企业因为没有遵循环境保护理念而被当地政府取缔,因此坚持环境保护理念也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市场竞争机制及资源整合的实际需求。坚持环境保护理念也是现代化机械制造企业必须要落实的机械设计标准,当前环境保护设计在机械产品中的分类有以下三方面:其一是资源属性绿色设计,其二是生态环境属性绿色设计,其三是对人身心健康影响的基本属性。绿色设计理念始终贯穿于机械设计中,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设计标准。在结构设计阶段,技术人员须在保证设计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细化机械设计产品所使用的原材料,降低物料成本,遇到具体的机械设计问题时,技术人员要明确设计产品的质量和体积,保障机械设计成本策略的实现,促进结构设计可以在绿色环保理念下进行。在物料准备阶段,机械设计人员在设计初期就要体现出绿色保护这一理念,尤其是在选材环节,应尽量选择环境优良、污染少、能循环使用的材料,不要因价格问题而选择存在高污染等质量问题的原材料。在机械制造阶段,技术人员要保证减少废水、废气及废物的排放,降低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这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表现形式。在产品使用时,还要对消费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体现绿色设计的理念。消费者也应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共同推进环境保护理念的形成。
2机械制造质量控制
2.1质量控制概念
机械制造企业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下得到了极大提升,机械制造所面临的选择也是多方面的,不管机械制造的种类有多少,永远是用产品的质量说话,也就是说产品的质量才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首要因素。产品的质量控制一般都是通过机械制造的质量控制实现的,单从这个层面来说,机械制造的质量控制在整个机械制造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2.2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精度影响。机械产品对精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精度是对所加工产品质量的一种直接体现,一般来说产品的精度与生产成本是成正比的,精度越高就说明生产成本越高,但是产品的精度与生产效率之间存在反比关系,也就是说生产产品的精度越高,其生产效率就会越低。设计人员一定要根据产品的实际使用需求,制定出合理的精度,只要达到生产需求即可,过高的精度不仅不会对需求产生变化,而且还会影响施工的生产效率。因此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精度标准,才能保证较高的生产率。第二,生产工艺。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由于生产产品不同,因此所使用的生产工艺系统也存在很大差别。一般来说,须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工艺系统流程的调节,这样能有效避免系统出现生产误差,对机械生产过程影响深远。第三,外部因素。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的零部件可能会因为一些外部因素而导致变形,无法正常工作,再加上受生产过程中加工部件自身惯力以及重力的影响,使得最终的加工精度也会出现一定的误差。
2.3质量控制方法
第一,测算。这一控制方法主要针对的是已经加工完成的零部件成品的精度测算,主要是对成品的位置、尺寸以及形状进行对比和分析,通过一系列的测算程序来达到提高机械精度的目的。我们的技术人员主要是通过对尺寸精度的把握来提高形状和位置的精度。第二,抵消外界因素。我们的技术人员要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针对机械设计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认真落实工序检测系统,及时调整问题,将出现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了解清楚,及时处理这些问题,尽可能的避免外界因素对机械设计产生的影响。第三,工艺整合。要求设计人员对设计工艺进行分析和管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工艺生产路线,有效减少系统出现的误差。
3结语
本文主要对机械行业的发展及技术手段进行简要分析,指出机械设计及机械制造质量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机械设计标准和绿色设计两种设计体系,希望能为我国机械行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郑伯伟.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指导和答辩改革[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教学论文).2015.
[2]朱龙根.建设好专业课,把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办成特色鲜明的新型专业[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教学论文).2015.
[3]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七次工作会议纪要[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2•教学史志).2015.
[4]张奉禄,鲁墨武.加强课程间的联系和管理搞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的改革[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教学论文).2014.
[5]陶金玉.精心组织课程设计,加强培养设计能力[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教学论文).2015.
[6]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六次工作会议———实验教学工作会议纪要[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2•教学史志).2014.
[7]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纪要[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2•教学史志).2015.
[8]贾宝贤,何风梅.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多元化手段[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教学论文).2016.
1工程素养矩阵建设的内涵
工程训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工程素质则是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达到提高工程素质的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体现、突出教学环节中的工程意识内涵。具体而言,工程意识可包括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群体意识、环保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管理意识、经济意识、社会意识、法律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我们将工程意识种类进行权重分析并作为纵坐标,并设分值为10分,而将机械制造实习的具体教学环节所占比重作为横坐标,也设分值为10分,最终设定整个矩阵满分为100分。我们先对2学分机械制造实习课程的教学环节进行工程素养矩阵分析和梳理,并量化成具体数值。通过分析和研究各工种现有教学环节在各项工程意识中的得分情况,可以直观地体现出该工种教学环节对学生工程意识培养的贡献大小。以2学分机械制造实习的铸造工种教学环节为例,通过点上教师和实习指导人员一同对该工种教学环节的认真梳理,获得铸造工种现有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的工程素养矩阵得分。通过工程素养矩阵建设量化指标,我们就能够看到具体铸造实习环节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从教学内容优化和教学环节调整这2方面进行改进,其相应教改也就有了方向。同时通过这种梳理,也有助于教师和实习指导人员在教学环节中主动、努力提炼出工程意识内涵,并传导给学生。这样的研讨和教学活动将切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工程素质)。有了工程素养矩阵表,能够直观地比较各工种的教学环节在学生工程意识的侧重点和差异所在,进而有助于在整个机械制造实习课程体系中按照“整合优化基础训练,提升强化创新训练”理念进行相应工种的教学内容调整和教学方案优化工作。为了客观评价是否切实达到了预期的优化效果,我们同样也可以用工程素养矩阵表来进行辅证。以铸造工种为例,为了提高先进铸造技术比重,并推行案例式教学改革,我们适当压缩了传统铸造实习内容,增加了消失模铸造实习内容,并设计了团队协作和教学环节。而为了衡量此项教学改革是否有助于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我们也采用了工程素养矩阵这个手段进行评估,如表2所示。铸造实习环节增加到2d,共14h,总分为10分。我们发现,此项教改行为对应的工程素养矩阵总得分能够获得进一步提高,这也增强了我们开展此项教改的信心和决心。
2工程素养矩阵建设的保障措施
为了避免历时4年之久的工程素养矩阵研讨最终流于形式化,而不能内化到机械制造实习课程之中,我们在研讨期间,有意识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以保障该教学改革的扎实化和稳步化。
2.1召开多次工程素养矩阵建设研讨会
4年来我们召开大大小小关于工种矩阵建设的研讨会共计40余次,其中从训练中心层面上,组织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种负责人共同参与研讨就达到12次,而各点上教师、工种负责人和实习指导人员内部召开的研讨会不下30余次,这种全民参与性质的研讨将工程素养矩阵建设切实落实到实处。
2.2举行实习指导人员围绕工种意识主题开展说课比赛
一线实习指导人员是直接面对实习学生的主力,只有实习指导人员自身对工程意识进行深入思考并有所感觉,才能结合各自的工种教学环节,有意识地将工程意识理念渗透给学生。我们选择若干篇关于工种矩阵建设的参考文献,组织各工种自行学习讨论,并在此基础上组织说课比赛,让每位一线实习指导人员直接站到讲台上,从自身所从事的教学环节入手,谈论其对工程意识的认识和理解,并说明将如何运用工程意识理念到自己负责的教学环节当中,以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这种强化式的说课比赛,既敦促了一线指导人员的自我学习,也有助于相互之间的交流学习,从一线教学队伍建设方面引导对工程意识的思考。
2.3举办工程素养矩阵研讨论文的征集活动
在以上基础上,我们又对部分一线指导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围绕对工程素养矩阵建设的认识梳理本工种教学环节,并提炼工程意识,形成研讨论文。我们采取相关激励措施,发动大部分实习指导人员参加,引导一线指导人员积极投入思考。从说课到形成研讨论文,是引导一线指导人员将工程意识理念内化的有效途径。我们共发动3轮次的论文征集活动,并组织专家进行审阅,评选出优秀的研讨论文,并在一线指导人员中进行宣读、交流和学习。
3存在的不足
关于如何在机械制造实习课程中有效地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工程素质),我们尝试从工程素养矩阵建设角度入手,其合理程度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如:
(1)工程意识的种类和内涵是否全面;
(2)各工程意识种类的权重是否合理;
(3)是否导致另一个误区,即盲目追求高分数值,而脱离了工程训练的基础训练目标。我们提出这些问题,希望引起研讨,使其能够更有效地为机械制造实习课程服务。
4结束语
(1)在机械制造课程中引入工程素质矩阵建设和研讨,有助于工程意识的提升,有助于达到梳理和优化教学环节的作用,并有助于指导下一步的教学改革。
(2)我们从开展教学研讨会、举行说课比赛和举办论文征集活动等方面保障了工程素养矩阵建设与研讨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程教学;教学方法;专题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69-02
机械制造工程学是研究机械加工机理与规律、工艺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的一门科学,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现代机械制造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学会用工程技术手段分析、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效率等问题,成为机械制造工程领域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内容是由原机械制造专业三门课程(切削原理及刀具、机床及夹具、制造工艺学)整合而成。从培养学生在机械制造方面的综合素质出发,以机械制造工艺为主线,以优质、高效、低成本为目标,将加工原理、加工质量控制、加工工艺与装备等有机结合,形成宽结构、重素质、强实践的课程结构体系。由于本课程涉及知识面宽、内容多、学时又不断压缩,造成教学过程的教与学“两方为难”的现实。一方面,教师面对诸多内容存在讲授知识取舍的难题。另一方面,由于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进程的安排问题使学生知识链不够完整,对所学内容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如果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授课程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枯燥,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如果教学过程仍然停留在书本的知识上,不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如何完成教学目标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学一线老师和教学参与者不断探索的课题。就本课程的教学改革,相关教师在优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教具等)两个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1-5]。在国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背景下,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6]的“专题驱动式”教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1)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教学情境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有在成为教学情境中的主角以后,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2)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获取知识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教学不只是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过去人们一直期待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所以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师多是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管理者。但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师的价值则体现在能否激发学生以主动思考、探究、合作的方式学习,教师应是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或咨询者。“专题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分析、解决问题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带着真实的专题任务在积极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其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在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教学中开展“专题驱动式”教学法实践,就是在讲授课程基本内容的前提下,选择适合深入研究(设计)的内容(包括由于课时限制,课堂不讲的课程内容),以不同形式的专题,提供给学生个人或团队自主研究。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调研、试验、设计计算等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相关知识、手段和技能,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期做到:专题驱动兴趣、专题驱动创新、专题驱动能力、专题驱动发展。
二、课程专题的规划设计与实施
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围绕机械制造工程各主题,系统构筑机械制造基础知识体系结构,主要内容包括:金属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机床与刀具、机械加工精度、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工件的安装与夹具、机器装配工艺等。根据以上课程内容,建立了一定容量的专题库。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擅长,做到因材施教,将专题设计为学术研究型(A)和工程应用型(B)两类。前者主要侧重分析、研究制造过程中机理、基本规律以及加工质量的控制;后者主要侧重工艺参数设计计算及优化、工艺规程与工装的设计。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擅长,从专题库中选择某一专题开展研究(设计),并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课程结束后一周内提交研究论文、报告、图纸、工艺文件等,论文、报告题目可根据专题内容自拟。可以将与两个内容相关的简单专题融合为一个专题研究;有一定难度的专题可以2人一组共同完成;同一专题重复研究不超过3组(应体现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案)。各班学习委员要掌握专题的选择动态,课程结束前将专题选择结果报给任课老师。在课程结束后,教师根据专题完成情况选择一定数量的专题,组织同学汇报并点评。专题完成的质量将以一定的比例记入课程成绩。
三、“专题驱动式”法教学效果
通过“专题驱动式”教学法在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中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专题驱动式”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形成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协作的能力。部分学生提交的专题研究论文(设计)报告质量较高,下面是教学中的几个例子。例1: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是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按照定义,定位误差等于基准位移误差与基准不重合误差之和。当定位方案比较复杂时,按定义求某工序的定位误差比较麻烦、容易出错。教学中引导学生定位误差溯源,提出用图解法分析、计算定位误差,即在夹具定位元件约束的情况下,根据工件各定位表面相关极限尺寸的组合,找出工序基准的两个极限位置,再根据加工工序要求得到定位误差,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效果。例2:学生通过文献检索、调研参观后撰写的“箱体类零件孔系加工方式与加工精度分析”专题论文,总结了箱体零件的孔系结构(平行孔系、同轴孔系、交叉孔系)以及相应的加工方法,针对同轴孔系,系统分析了镗孔时的受力变形、镗杆与导套几何形状精度及配合间隙以及镗削方式(悬臂镗、支承镗,镗杆送进、工件送进等)对加工精度的影响规律,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在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总结的教学原则是:基本知识通过课堂讲授完成,重要知识点通过习题巩固,系统知识通过章节总结形成,综合创新能力通过专题驱动。课堂讲授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为实施“专题驱动式”教学打下基础,使各环节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从而取得满意的总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树仁,刘薇娜.“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65-66.
[2]汪木兰,周明虎,李建启.以项目教学为载体制订先进制造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15-19.
[3]曹翌.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9,(20):39-40.
[4]邱芳,刘延霞,马广勇.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2,(9):91-92.
关键词: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多元化;课程教学;创新能力
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传统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是一门知识面广、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它将机床设计、夹具设计、工业自动化、工业机器人等内容合为一门课程,构成新的课程体系[1]。随着装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传统课程教学越来越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泛而不精,不能紧跟时代步伐,缺少新装备、新技术和新材料方面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创新研究能力的培养。
2.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或不足,主要仍然是以教师的填鸭式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由于一部分教师自身实践能力较弱,理论教学的效果很差,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3.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对实践环节的重视不够,学生缺少亲自动手实践的训练,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弱。这又反过来影响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4.传统的课程教学考核方法相对简单,一般将平时考勤、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这种考核方法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努力提高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能力,学生只会在考前突击背概念,无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上述问题,我院机械教研室全体老师总结多年的任教经验,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各种日益涌现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了一套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以弥补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不足,从多角度多方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2]。
二、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增加专业特色内容和学科前沿知识,优化课程教学的内容;通过应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增加综合实践环节,优化课程教学方法;通过引入多种评价体系,完善课程考核模式,从而变单一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为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具体执行方案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多层次的课程教学内容
1.重视理论基础知识
理论基础知识不会因新装备、新技术的产生而过时,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我们一切工业生产活动的最根本的条件,因而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例如在讲授机床设计时,金属切削机床设计的基本理论,如机床的工作原理、几何表面的形成原理和机床的成形运动等,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在讲授夹具设计时,机床夹具的六点定位原理,完全定位、不完全定位、过定位和欠定位等基本概念是我们讲课的重点。
2.增加专业特色内容
我院于2011年购买慧鱼模型,建立了机器人创意实验室。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在工业机器人设计模块,增加了慧鱼模型教具内容的学习,主要讲述如何利用慧鱼模型进行机器人的制作和控制。慧鱼模型是由德国发明家Arthur Fischer 博士在1964 年从其专利“六面拼接体”的基础上发明的[3]。慧鱼模型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无限扩充,可反复拆装,可逼真表现机械系统的构成和控制的过程及其控制的原理,便于对机器人原理、组成、控制的全面认识。
3.加强学科前沿知识
机械制造装备的知识日新月异,学生毕业以后会碰到非常先进的机械制造装备,为了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学科前沿知识变得非常重要。通过请工厂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开设讲座和组建学习小组,与我院老师一起申报学生科研立项等方式,了解最新的机械制造装备动态,主动参与学科科研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开展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由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组成。传统的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在理论教学环节上,以教师的“填鸭式”教学为主,而且授课内容重点不突出;在实践教学环节上,认识上轻视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以一些验证性实验为主。针对这种情况,我院实施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有:
1.启发式理论教学模式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如果照本宣科地讲,不仅老师和学生很累,而且授课的效果很差。如果换一种讲课的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传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在机床夹具设计模块,讨论过定位这种方式是否合理时,可以提出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八仙桌为什么常采用四条腿?学生互相讨论的结果,可能认为八仙桌用四条腿比较稳。这时可以进一步问这是一种什么定位方式?过定位!通过启发式教学,同学们对于过定位的优点有了很直观的认识:过定位可以提高稳定性。
2.课程网站式理论教学模式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为了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学校校园网的天空教室处,建立了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课程网站。课程网站上不仅包含老师上课的PPT电子教案、动画、视频等,还有大量扩充的资料,比如典型机床传动系统与结构动态演示flas、加工中心刀库及换刀动作等视频资料、组合机床夹具方案图库、慧鱼模型作品展示,学生科技作品图片及PPT等。课程网站还进行网上作业布置与批改,远程作业辅导与讨论,并设有习题库,方便学生自我学习与提高。课程网站式理论教学模式有效缓解了目前教学内容多,而课时相对不足的矛盾,促进了学生对机械制造装备课程内容广度和深度的拓展。
3.双语教学式理论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较好地提高专业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4]。目前我们学校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合作办学,办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1国际班,前3年在我校学校,最后1年在南威尔士大学学习。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开展双语教学变得非常迫切。目前,对国际班学生,我们制作了双语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教学;请南威尔士大学的教授和我院英文水平高的教授做学科前沿的专题英文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了一个全英文的报告,自选题目,任选一个本课程教学模块内容相关的题目,并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论一个PPT,在课堂进行陈述。双语教学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英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综合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我院结合工业机器人设计教学的要求与慧鱼模型的特点,组建了慧鱼模型综合创新实践平台,增加综合创新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提高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慧鱼模型综合创新实践平台包括机械构件、电气构件、气动构件、传感器、电脑控制器和配套计算机应用软件。以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主题为创新设计的选题方向,学生自己利用慧鱼模型综合创新平台,搭建自己的机器人来完成创新设计大赛主题说要求的功能。通过使用慧鱼模型综合创新平台,学生不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课堂知识,而且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创新思维能力,也提升了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实践教学的质量。
5.基于项目驱动的科研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项目驱动教学法来源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5]。基于项目驱动的科研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是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这一教学模式尤其适合对科研有兴趣的同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按照自愿和优势互补的原则,将有科研兴趣的同学每3-4人组成一个科研小组,每个小组通过自己查询资料,提出所要研究项目的题目,教师负责判断这个题目是否具有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教师把每个小组比较可行的题目,报学校的学生科技立项。有了一定的经费支持,以项目为载体,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组员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考核手段
多元化的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考核手段,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结合我院课程教学情况,对课程教学考核分为五大类:
1.日常课堂教学考核
日常课堂教学考核从上课出勤、课堂问题回答,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按百分制给出分数。日常课堂教学考核,重点考查学生上课的纪律性、讨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的认真程度等。
2.英文论文大作业考核
英文论文大作业考核是双语教学效果的考核,主要从英文论文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英文写作是否有语法问题、课堂陈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按百分制给出分数。英文论文大作业考核,重点考查学生英文检索的能力,英文写作的能力和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等。
3.综合创新型实践考核
综合创新型实践考核从实践题目的拟定、实践操作、实践总结、实践报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按百分制给出分数。综合创新型实践考核,重点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
4.科研创新型实践考核
科研创新型实践考核只针对部分有科研兴趣的同学,因而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加分因素。科研创新型实践考核从实践题目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实践装置、方法的合理性、实践结果的实用性,论文的规范性等综合评定。对于科研创新性实践考核中表现突出的同学,可推荐参加各类竞赛,在学校奖学金评定中得到加分,甚至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5.期末考试考核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作为一门核心专业课,期末考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核方式。期末考试考题包括理论基础知识题、综合实践分析题和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开放式、探究式的题目。通过加大对实践环节在期末考试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提高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结语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利用课堂启发式教学、课程网站教学,双语教学、综合创新型实践教学和基于项目驱动的科研创新型实践教学,整合了多种教学要素,解决了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模式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考核手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结合,重视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关慧贞,冯辛安.机械制造装备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1.
[2]王立达.成人教育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20-122.
[3]肖晓萍,廖青.“慧鱼”教具在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探索性研究[J].高教研究,2006,79(2):36-37.
[4]林颖,曾志新,朱敏,刘其洪.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6:1-2.
(湖南工贸技师学院 412000)
【摘要】机械设计与制造是机械制造行业的重要环节,机械设计同机械制造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机械设计是机械制造的重要前提,机械制造要以机械设计作为基础。作为机械制造的首要工作,机械设计效果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机械产品的性能。文章介绍了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内涵以及发展方向等内容。
关键词 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产品;机械设计原则;机械设计效果
机械设计是机械制造的首要步骤,机械设计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实际工作的效果,在今后工作过程中为了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机械设计本身还存在着一定问题。机械制造是机械设计的下一步工作,机械制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机械制造的。为了实现科学发展,对于这两项工作就应该进行深入分析。
1 机械设计技术分析
1.1 机械设计的步骤
机械设计有其专门步骤,在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步骤来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够保证效果。实际工作过程中机械设计的步骤主要是分为计划、制定以及设计这三个阶段,对于这三个阶段应该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机械设计的计划阶段。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对之前那些已有的机械产品要能够有充分了解和认识,对于相关机械的性能必须要予以充分认识和把握。对于机械产品的优缺点必须要认真予以记录,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为今后机械制造积累一定材料,这对于提升机械设计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这些工作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
方案制定阶段是机械设计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在制定方案的时候对于现有条件以及未来期望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要进行科学协调,要在两者之间找到较好的切入点。制定方案的时候对于机械产品的最终形态结果,设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调控和处理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对于这些必须要进行认真设计,才能够保证效果。这是实现之后机械设计及机械制造的重要前提条件,实际工作中必须要严格按照设计原则和设计要求来采取措施。在方案制定阶段技术设计是重点,所谓技术设计就是要根据自身经验及初期的设计来进行下一步设计,技术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形成完整的设计方案。
机械设计的设计阶段就是要把原先思路转变成具体的机械描述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获得总装配和总部件装配的草图。总装配以及部件装配草图是设计的重要依据,草图的存在有助于规划工作的顺利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工作完成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设计修改,只有经过设计修改之后才能够有效保证其效果,这一点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予以充分注意的一点。为了适应实际批量生产作业的要求,对于模具的设计就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机械设计的最后设计又可以称作是定性设计,所谓定性设计指的是实际工作过程中应用于生产机械前的最后一次设计,由于机械设计方案有的地方过于理想,因而不能够满足实际批量生产的需要,因而工作中就需要对其进行定性设计,通过定性设计来对那些不能够满足实际需要的进行有效调整,这一点是我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引起注意的。
1.2 机械设计的原则
为了实现科学的机械设计,在今后设计过程中就应该坚持科学的设计原则。机械设计过程中应主要坚持标准化、技术性能和安全性这三大原则。标准化原则指的是设计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机械设计标准来进行设计,设计出来的每个零件、每个组件都需要符合相关文件的规范。只有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设计才能够真正适应实际需要。标准化准则是机械设计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约束,对于这项约束,必须要引起注意。
技术性能原则。技术性能原则是一项重要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技术性能原则指的是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机械的性能,只有保证了机械的技术性能才能够实现机械的长时间高效运转,这一点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要严格控制机械技术性能的设计,要充分保证设计出来的性能能够符合实际需要。
安全性原则。保证机械安全是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实际工作中对此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这里的安全指的是多方面的安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零件安全性、环境安全性、生产安全性以及整机安全性,保证设计安全是今后必须要做到的。
1.3 机械设计的分类
机械设计当前能够分成多个类别,从实际设计来看可以分为三大基本类型,这三大类型分别是新型设计、继承设计以及变型设计。新型设计把那些成熟的先进技术应用到设计中来进行新的机械的设计,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设计,这一点在今后工作中是应该引起重视的。继承设计指的是为了设计功率消耗小、运行效果好的机械,在设计的时候就必须要结合自身经验及设计技术来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设计。变型设计主要是从市场需求出发来进行科学设计,变型设计主张对原来的机械设计进行变动更改,从而有效满足市场需求。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满足实际应用的条件下有效节约成本,这一点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
2 机械制造分析
2.1 机械制造的特点
对于机械制造而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其基本特点,这是进行工作的重要前提。通过详细分析就会发现当前的机械制造存在着多元化、服务化和全球化的特点,对于这三个基本特点需要充分把握。多元化。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机械市场对机械制造技术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消费者的个性化要求也日益凸显出来。消费者对机械制造的要求逐渐多样化,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求机械制造能够具有良好性能。能够满足质量要求,同时还要求能够具有优质的服务。为了适应多样化要求,实际工作中就应该对机械市场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只有在进行调查研究之后才能够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这样有助于避免盲目生产。
服务化。服务化指的是在实际工作中,服务质量对产品销售会产生直接影响。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今后还需要专门进行市场售后服务,对于不同机械产品应该有针对性地来开展售后服务调查工作,通过开展售后服务调查来有效提升企业信誉,进而扩大消费群体,这一点是实际工作中应该予以充分注意的一点。
全球化。当前的机械制造已经逐渐走向了全球化发展的道路,实际发展过程中全球化的主要工作能够有效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机械制造既可以利用国内市场同时也可以利用国外市场,又可以统筹好国内和国外这两个市场来最终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这对于提升机械制造水平是非常有利的。
2.2 机械制造的现状
从当前我国机械制造的发展现状来看,当前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成为机械制造的重要发展趋势,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管理形势,在今后工作过程中就需要进行创新管理,当前我国机械制造有不少方面还是处于落后状态的。产业大而不强和结构矛盾突出是当前机械制造的典型问题。这些年来尽管我们的机械制造行业中有不少行业都已经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但是从行业创新能力、产业核心竞争力上来看,当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到实际工作效率。从产业结构矛盾上来看,当前产能扩张较快、低端领域过度竞争,这种现象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这些问题是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必须要引起注意的,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到实际工作效率。
3 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的发展前景
3.1 机械设计的发展趋势
从今后的情形来看,在今后设计过程中机械设计将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实际工作中机械设计性能将更加优良、节能环保的理念将深入人心,在今后设计过程中将探寻更加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的设计技术。在今后设计过程中性能更加优良。设计的时候应该尽量提升产品设计性能的优良性能。优良性能本身又可以分为动态设计、可靠性技术设计、补偿设计、防腐设计等内容。为了保证实际工作效果,今后只有不断提升设计水平才能够满足要求。节能环保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今后的设计应该注重绿色设计,要把智能化和绿色化作为设计的基础。在今后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资源,要能够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还要能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今后对于这方面的工作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3.2 机械制造的发展方向
今后机械制造管理将主要依靠计算机管理制度来实施,计算机管理已经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组织体制及生产模式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机械制造管理机制还比较匮乏,今后应该是不断加强机械制造管理机制的研究。在今后设计过程中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纳米加工技术、微型加工技术等技术都将会得到科学合理的应用。机械设计是机械制造行业的重要环节,科学高效的机械设计对于今后提升机械产品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机械制造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管理机制及先进技术的应用。本文重点分析了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的特点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才能够适应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 孙永春. 谈机械设计在机械制造中的关键性[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9).
[2] 司慧. 改革机械原理和设计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
关键词: 非机类 《机械制造基础》 教学实践
1.引言
地方工科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面向工程、强化实践、贴近需求”,地方工科高校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据统计,近几年来,我校会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于制造类企业的占就业学生数的比例均在70%左右。为适应这一新形势,我校对一些非机类专业例如工商管理、会计、工业设计等专业开设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机械产品生产的一般过程,掌握一定的工程基础技能和实践知识,在处理专业问题时具有良好的机械制造知识背景。这样,本课程和先修课程《机械制图》,以及金工实习,便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工程素质培养体系,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今后从事制造业相关工作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普遍感到非机类专业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兴趣不强,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较差,存在教学吃力、教学效果不佳等状况。我在从事非机类专业《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实践中探索和总结经验,供大家参考。
2.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
非机类《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多,覆盖面广,包含机械工程材料、机械零件、金属切削原理、机械加工工艺、先进制造等方面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把这些内容讲深、讲透是不可能的。课程内容的构建应该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重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在本课程内容构建中,我们紧紧把握“基本工程素质教育”为目的,确立了以“机械工程材料选用、机械零件基本概念、零件加工方法、机械加工工艺”为课程教学主线,建立了符合事物认知规律的教学体系。在具体教学内容上,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特别是应按学生实际工作需要,对课程内容有所取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例如: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毕业之后工作岗位不可能是一线的机械类技术工作。因此,在保证基本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从管理而非设计专业培养的角度,在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机械加工工艺、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内容予以增加,降低了机械零件、刀具角度和夹具等方面的难度和深度,这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相适应的。
3.以增强教学效果为目标,改进教学方法
对于非机类专业学生来说,主观上由于专业的原因学生对这门课兴趣不是太浓,客观上非机类专业特别是文科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稍差。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感到抽象、难学,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增强教学效果,是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3.1重视绪论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动力。
对于一门课程来说,绪论是学好这门课程的“触发器”,绪论的教学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合理的绪论教学,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本课程的内容和学习好本课程的重要性。在本课程绪论教学中,我们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我国机械制造业的过去、现状和发展方向,并对比国外的先进制造业,学生会被屏幕上丰富多彩的画面和生动的内容所吸引,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了解了我国与国外先进制造业的差距后,学生会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深入讲解本专业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对于工业设计专业,在讲述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关系时,类比了建筑学和结构学的关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工业设计和制造业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本课程的动力被调动起来,为整个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非机类学生来讲,本课程相对其他课程是抽象而枯燥的,所以应该采取更灵活、更活泼的互动式教学方式。例如根据管理类、艺术类学生的思维特点,可以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提出一步一步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教师在讨论中注意引导和辨析,讨论结束后,应当归纳与总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对于非机类专业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3把握认知规律,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
引导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启发之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事物的方式去认知事物。引导式教学更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能够较好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铁碳合金材料性能时,首先对优质碳素钢、普通碳素钢、低碳钢、球墨铸铁等不同材料的轴类零件的强度、刚度、耐磨性,以及性价比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再讲解各种材料的功能和应用范围。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易于接受,对所授知识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3.4多采用实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程与实际工程密切相关,可以较多地采用实例教学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解机床的结构时,可以采用实例教学法,带学生到实验室,针对具体的机床进行讲解,效果更理想。
4.以学生为主体,不断优化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等特点,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教学活动中如果由于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对所讲授内容不熟悉、理解不深刻,反而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些青年教师把所有内容都放入课件中,讲课仅仅是从原来的“背书”改成“念书”,上课时一味播放课件,学生毫不动脑地看热闹,多媒体教学成了讲稿演示。另外,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进度快的特点,如果不注意教学策略和方法,非机类学生可能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的关系,优化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在非机类《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活动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该考虑本专业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结构。在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图片、视频等媒体,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活泼性。例如在讲授铸造工艺时,我播放了多种铸造工艺的教学视频,在每种视频后对每种铸造方法的特点和使用场合进行了归纳与总结。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使教与学更加轻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另一方面,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与学生的互动,防止出现“学生盯着多媒体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教师要经常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讲解,用眼光与学生交流,感受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反映和表现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用积极的双向交流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中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并不等于老师的主导作用就消失了。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立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非机类《机械制造基础》教学中,一方面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另一方面本课程内容繁杂,学生不容易建立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时刻把握教学目标,在教与学过程中的起到“领航员”的作用。
5.科学制定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必须结合本专业、本课程的教学特点,能够充分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对于非机类《机械制造基础》考核中,除了传统的考核方式外,设置了小论文形式的考核方法。这是考虑到《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对于非机类专业,没有相应的实验课和课程设计,利用小论文能够考查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法考核小论文中,安排每组3-4人,对一零件加工工艺进行设计和编写,对于非机类学生来说,难度不小。但是学生经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甚至有的学生到机械学院找同学请教,基本完成任务。从考核结果来看,学生完成情况良好。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6.结语
作为工科院校非机类专业进行工程素质培养的重要课程《机械制造基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针对非机类专业学生特点、本专业课程体系特点和课程本身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素养,为他们以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立光,张锦瑞,卢育红.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1,(8):26-28.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主要课程有哪些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应用、机械工程材料、制造技术基础。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应安排40周以上。
主要专业实验:现代制造技术综合实验、测试与信息处理实验。
专业选修课:机械动力学、软件工程、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机械创新设计、工业机器人基础、机械故障诊断学、文献检索、专业外语、有限元方法、机械优化设计、工艺过程自动化、先进制造技术、特种加工、成组技术与CAPP、智能机械概论、微小机械概论、虚拟样机技术、市场营销学、在线检测与控制、实用控制系统设计、数控机床与编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们将来可以从事科技研发、运行管理、应用研究、销售等机械制造领域的一些职位。该专业的学生们需要具备机械制造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学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相关问题。毕业生们可以参加到机械制造以及设计、机械、电气、气压、液压等控制设备的维修维护的一些工作中去,为我们国家的机械工程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