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3 06:35: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畜牧养殖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从畜牧养殖业水污染的实际情况出发,收集准确的污染水质水量数据,进行严密的水质分析,制定合理的水污染治理计划。在采用设计方案处理后的污水的各项指标都应该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l8596—2001)的处理标准。污水治理设备的占地面积不应超过总占地面积的1%,布局应该简单而不失美观,而在选购治理设备时应选用能源消耗量低、运行效率高、材料新颖、设备维护简单方便、性价比高、操作简便的设备。另外,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能产生别的对环境有影响的气体和废物,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整个工程的劳动力使用强度也不能过大。
2、污水治理工程设计进水水质及排放标准
2.1设计进水水质。
在原有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将现行方案污水水质情况按畜牧养殖业平均污染物进水水质设计为:COD3000-5000mg/L,NH3-N200-800mg/L,BOD5200-500mg/L,SS1500-2500mg/L。
2.2排放标准。
严格控制排放标准在《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l8596—2001)的排放标准水平上。
3、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设计说明
先将畜牧养殖基地产生的污染类废水(未经处理)排入格栅池中进行固液分离,然后将处理过后的液体排入酸化池中进行水解和酸化,再将一部分酸化液排入沼气池中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得到的沼液有两种主要用途:(1)用于种植黑麦草等盈利作物;(2)用于和上一步得到的酸化液混合,用来调节配水池中的水质和水量,得到的液体排放入SBR池除去未被完全沉淀和吸收的碳和氮。经过除碳脱氮处理的液体进入填料沟实行进一步脱氮和除磷操作。SBR产生的剩余污泥和沼气池的沼渣可以当做肥料用于土壤的改良。具体来说,以上整个畜牧养殖基地污水处理系统设计中涉及到沼气池、调节池、混凝沉淀池、一级接触氧化池、二级接触氧化池、二沉池、接触消毒池、污泥浓缩池和污泥干化池等,整个污水处理系统不仅能够使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处理废水,而且利用了生物化学反应来处理废水,经过这些处理池的相互协调配合使用,畜牧养殖基地排放的污水再进行深度消毒后即可到达国家规定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l8596—2001)。
4、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参数
4.1沼气池。
沼气池又称厌氧池,通过将来自畜牧养殖基地的悬浮粪渣以及浓度高的有机废水进行厌氧处理达到初步降低水中COD浓度的目的。同时,沼气池的设置还可以降低后续好氧处理的冲击负荷。整个沼气池主体可以利用钢筋混凝土搭建为地下式结构,将配水管设置在沼气池的上方。除了粪渣及有机废水的处理外,也可将沉淀池中剩余的污泥倾倒在沼气池中消化处理。将水力在沼气池中的停留时间设计为100~120个小时。
4.2调节池。
调节池的主要作用是:(1)降低污水的水量波动。未经特殊处理的污水具有相当大的水量波动,不具备调节池的污水处理系统,往往会因为水量波动较大使整个处理环节不受控制。(2)水质均匀化处理。均匀的水质更易于生物化学反应的进行,所以,污水水质的均匀化处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将水力在调节池中的停留时间设计为20~24个小时。
4.3混凝沉淀池。
混凝沉淀池的主要作用是去除污染物和污水中的可沉淀杂质。首先,利用污水提升泵将调节过后的废水排入混凝沉淀系统中的混凝反应池中,然后将已经调配好的混凝专用药剂溶液加入混合池中,再进入反应池,使悬浮物聚合成大的、密集的、可沉淀的矾花,继而排入沉淀池中进行沉淀。沉淀池底部的沉泥可利用静压装置导入至污泥浓缩池中。混凝沉淀系统中的沉淀池可一致采用斜管沉淀池的形式。将水力在混凝沉淀池中的停留时间设计为4~5个小时。
4.4接触氧化池。
YDT立体弹性填料是该池中的核心氧化材料,YDT立体弹性填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不仅具有挂膜简便、脱膜快速的优势,而且由于其具有很好的柔韧性,很少会产生结团的现象。生化池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可容量大,采用了耐受冲击的材料具有很强的负荷承受能力,畜牧养殖基地的工作人员能在不需要接受专业训练的基础上,灵活的操作该系统。
4.5二沉池.
同混凝沉淀池相同,二沉池中也设置了斜管装置。不过,二沉池采用了穿孔墙整流布水的进水方式,装置的表面负荷为0.1m3/(m2•h)。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快,生长周期短,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生物膜,生物膜会与微生物一同进行新陈代谢,当生物膜生长一段时期后,会由于部分机体的老化从YDT立体弹性填料上掉落下来,被上层水流带入二沉池中,此时斜管装置的使用就可以让这些生物膜悬浮物在二沉池沉淀,使从此系统排放的水质达标。将水力在二沉池中的停留时间设计为3~4个小时。
4.6接触消毒池。
经过上述处理的污水中仍含有大量的有害的微生物或寄生虫卵,接触消毒池中的二氧化氯发生器可以根据水量或水的含氯量变化自动调节二氧化氯的发生量,该系统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还可以保证水中的二氧化氯浓度达到标准水平。在消毒过程中将工作温度设定在5~40℃。将水力在接触消毒池中的停留时间设计为3个小时。
4.7污泥处理。
污泥处理系统中包括两个主要污泥处理池:(1)污泥浓缩池。该池中的污泥主要来自沉淀池和接触氧化池,池中设有便于排出上层澄清液的排水管,池体的可用容积大约为20m3。(2)污泥脱水系统污泥干化池:该池主要是将沉淀池产生的污泥用泥泵打入池中然后自然风干。根据畜牧养殖基地的规模,可以建造两座以上的污泥脱水系统污泥干化池,采用普通的砖砌结构即可。
5、结语
[关键词]畜牧养殖;风险;种类;管理要点
在中国的市场经济结构中,农业经济发展是值得关注的内容。特别是市场经济多元化,经济结构也会多样化,农业领域中的畜牧养殖业更为复杂,无论是生产环节,还是经营环节,都会因此而存在风险。为了降低畜牧养殖的风险,使专业户获得更高的利益,就要对畜牧养殖中风险种类充分认识,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确保畜牧养殖业在现行的市场环境中更好地发展。
1畜牧养殖中的风险种类
在农业领域中,畜牧养殖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源于在畜牧养殖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畜牧养殖户在经济上受到一定的损失。由于影响因素不同,使得畜牧养殖所面临的风险也会有所不同,主要包括畜牧养殖的自然风险、畜牧养殖的市场风险和畜牧养殖的技术风险。
1.1畜牧养殖的自然风险
畜牧养殖的自然风险,导致风险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这种因素是不可抗拒的,且对畜牧养殖业会产生直接影响,直接关乎到养殖专业户所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如果气候环境不适合禽畜生长,就会导致禽畜的健康状况不佳,必然会致使禽畜大量死亡[1]。所以,气候环境是畜牧养殖的重要风险因素。不同的季节,自然环境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主要是气候环境影响的结果。养殖专业户在畜禽养殖的过程中,就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分析气候环境特点,从养殖经验出发制定出应对措置,以避免气候环境对畜牧养殖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经济利益不会受损。
1.2畜牧养殖的市场风险
畜牧养殖的产业化发展,就需要畜牧养殖专业户能够直面市场环境,对于市场多元化的运行状态充分掌握。由于畜牧养殖市场是变化无常的,就必然会给养殖专业户造成一定的风险。中国的畜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畜牧业要在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就需要在产业化经营的同时,还要对市场风险具有较高的敏感度。
1.3畜牧养殖的技术风险
中国的畜牧养殖业正科学化发展。部分畜牧养殖专业户对科学技术产生了依赖性,放弃了养殖的自主性,就必然会面临技术风险,也会因此造成经济损失。1.3.1畜禽抗病疫苗使用中所存在的风险畜牧养殖在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由于产品在生产、市场和消费等环节中频繁流通,对于禽畜的各种疾病往往就会采用疫苗的方法加以预防。但是,这并不能降低禽畜疾病的发病率,同样会给养殖专业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1.3.2畜禽品种选择中所存在的风险
选择畜禽品种的时候,如果选择不当,同样会给养殖专业户造成经济损失。如果所引进的畜禽品种优良,畜禽就会健康成长,生产能力也会有所提升,为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3.3畜禽饲料所存在的安全性风险
畜牧养殖业中,饲养管理是保证畜禽产量的关键,饲料管理是其中重要的环节。近年来,中国的饲料管理更加严格,保证了饲料的质量。但是,在饲料市场中依然会存在假冒产品以及质量不过关的产品[2]。这些饲料如果用于喂养畜禽,就必然会对畜禽造成不良影响。可见,饲料质量是否安全可靠是保证畜牧养殖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是农业大国,畜牧养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历史发展。多数的养殖专业户实施了产业化经营,但是在养殖管理上依然持有传统的关键,导致畜牧养殖缺乏科学合理性,导致科技成分很高的养殖技术没有得到发挥,使得畜牧养殖业面临诸多的风险。
2畜牧养殖中实施风险管理的策略
2.1畜牧养殖专业户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畜牧养殖是存在一定的风险性的。畜牧养殖专业户要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就要采取规避各种风险的措施,特别是在生产经营中,每一个环节都要制定出风险预防措施,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风险和利用往往是并存的。养殖专业户在考虑到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重视风险对生产经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管理措施[3]。所以,将风险管理意识树立起来是非常必要的,畜牧养殖专业户只有对风险予以正确认识,才能够从畜牧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出发将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制定出来。
2.2畜牧养殖专业户要有能力对风险准确评估
畜牧养殖风险管理中,做好风险预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养殖专业户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在风险管理中,要对风险的类型以及风险对畜牧业的影响程度进行科学评估,客观地认识潜在的风险。在分析风险的过程中,要求思路清晰,头脑清醒,对生产经营中所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4]。对畜牧市场的信息要多方了解,才能够提高风险预防工作的有效性。
2.3政府要从政策角度对畜牧养殖专业户提供保障
政府对畜牧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的同时,还要针对畜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科学调整,以使得相关政策更为完善。在畜牧养殖中,个体农户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从政策角度对畜牧养殖专业户提供保障,不仅维护了畜牧养殖专业户的利用,而且还有助于促进畜牧养殖业更好地发展。此外,政府还要针对畜牧养殖业的相关政策加大宣传力度,让畜牧养殖专业户及时地了解政策,以制定出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目前中国的畜牧养殖业实施产业化经营,使得养殖规模扩大,同时也需要面临一些风险。这些风险因素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可以降低风险因素的负面影响力,最大程度地保证养殖专业户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作者:沈牡鸿 单位: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1]宋瑞梅.临潭县扁都乡草地管理对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影响[J].北京农业,2014,5(15):42—43.
[2]黄承伟,周晶.共赢——协同发展理念下的民营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02):144—149.
我叫__*,来自__县畜牧水产局,十分感谢市局领导给了我这次机会,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交流,作为一名普通的畜牧兽医工作者,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光辉事迹,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的分内工作。下面我把在科技普及推广方面的一些做法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针对农民需求,丰富推广内容
__县是一个山区县,全县共辖__个乡镇,面积大,分布广,由于基础条件和养殖习惯的不同,在畜牧业发展上很不平衡,所以在科技推广上也不能搞“一刀切”。近几年,我县确定了奶牛、散养鸡、舍饲肉羊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各乡镇也明确了发展重点,我们根据各乡镇的重点,改变原来的集中大培训,为分散小培训,去年,我在局领导的支持下,组织技术服务处、动物医院等技术部门,利用集日、庙会在县城、__镇、__镇举办了3次送科技下乡和科普宣传活动,现场发放养殖技术、禽流感免疫程序、畜禽新品介绍等技术资料3000余份,接待群众咨询200多人次,解答养殖户提问50多个。与省、市主管部门合作或邀请技术专家举办乡镇培训或区域培训15期,内容涉及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品种改良、饲料加工等多个方面,受训农民达到5000多人次,收到了很到的效果。
二、创新推广模式,完善推广网络
现在是信息社会,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原来那种“老师在上面讲,农民在下面听,讲完听完就完事”的培训方法,已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为更好的服务农民,满足农民。我探索实施了三种推广模式。一是建立实践基地,通过基地带动农户。去年6月份,通过积极运作,__农大动物科技学院与我县__奶牛小区达成技术合作协议,把__小区作为__农大的教学实践基地,实行技术协作。这样,__小区就能在第一时间享受到__农大的科研成果,而__小区是我县奶牛养殖的龙头企业,他的技术很快被全县奶农所接受,这样一项新技术就很容易的在全县推广开来。二是走出去,学习先进文化。通过与养研究所的联系,我组织选派了20名特养养殖户到北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通过学习理论,参观基地,开拓了他们视野,提升了他们的水平,回来后,这20人都成为我县特养业的本土技术员。三是实行一条龙全程服务。为提升农户养殖水平,我县实行了“一对一,手拉手”科技帮扶工程,按照要求,我与一规模养殖场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从场址建造、品种引进、饲养管理、疫病防治、产品销售实行一条龙、全方位服务,我公布了自己的住宅电话、手机号码,使养殖场能在第一时间找到我,每周抽出半天时间到养殖场实地服务,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协调有关人员解决,由于实行单一服务,对养殖场的情况了如指掌,很多事情不用养殖场来回跑,自己就可以帮助解决,节约了他的时间,使他的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发展。
三、立足科研项目,促进农民增收
俗话说“好药还要开好方,好种还要好法帮”,作为业务工作者,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服务群众的好坏,“学无止境”一直是我的座右铭,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养殖户服务是我的追求,为此,我与同事合作,积极开展新技术的研究、引进、推广,主持和参与完成的《太行山西门塔尔牛改良技术应用与推广》、《生物安全饲料开发》等4个科研项目分获____科教兴山创业一等奖和二等奖。与县电视台合作录制了《玉米秸秆青贮技术》专题片,在青贮季节,为养殖户播放,使技术推广更直观,群众更易接受,该专题片获省农业科教电视“兴农奖”二等奖。撰写的《肉羊舍饲圈养管理技术》、《散养鸡养殖技术》等2篇论文入选全省农业科技下乡丛书《农业实用技术选编》。同时,我还充分利用下乡搞服务的时机进行调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志一起,起草制定了《肉羊舍饲圈养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奶牛业的意见》、《扶持散养鸡发展优惠政策》,并通过政府常委会研究,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为促进畜牧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发酵豆粕;抗营养因子;营养价值
中图分类号:S81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8日
一、豆粕的营养特点
豆粕是大豆榨油之后的副产品,一般其粗蛋白含量在43%~48%之间,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的含量比较高,其含量约为2.5%~2.8%。目前豆粕在饲料工业和畜牧养殖上有广泛的应用。与棉粕、菜粕、花生粕相比,豆粕具有氨基酸含量平衡、消化率高、适口性好等特点;与动物来源蛋白(如鱼粉、骨肉粉、血浆蛋白粉等)相比,豆粕具有货源充足、不易被病原菌污染或氧化腐败,含毒害物质概率低、安全系数高等特点。所以豆粕是一种优良的植物性蛋白饲料源。
(一)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豆粕虽然营养价值很高,但是豆粕中还存在着许多抗营养因子。这些抗营养因子会影响动物对豆粕营养成分的消化。在豆粕中主要有胰蛋白酶抑制剂、植酸、大豆凝血素、脲酶、低聚糖、脂肪氧化酶、大豆抗原蛋白及致甲状腺肿素等多种抗营养因子。它们的存在,一方面对动物体内某些消化酶起抑制作用或与营养物质络合成不易消化的成分等,使得豆粕的消化率和动物的吸收率下降;另一方面对动物体内的某些器官起到破坏作用,对动物的生理、生长、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豆粕中常见抗营养因子有以下几类:
1、胰蛋白酶抑制因子(TI)。这是大豆中的主要蛋白类抗营养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剂会造成动物出现消化吸收功能紊乱,抑制鸡、猪等畜禽的生长、抑制动物体内胰蛋白酶活性,刺激胰腺大量分泌胰蛋白酶,引起胰腺的肿大。
2、植酸。能在肠胃中与多种二价阳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的植酸盐络合物,大大降低了动物对微量矿物质的吸收与消化,会使动物出现矿物质缺乏症状,如厌食、消瘦、生长迟缓和脱毛等。
3、脲酶。本身是没有毒性,但能将豆粕中部分含氮化合物分解成氨,降低氮的利用率,大量氨的存在会引起肌体氨代谢障碍,可引起动物中毒。
4、脂肪氧化酶。约占豆粕蛋白质的2%左右,能使大豆产生豆腥味和苦涩味,降低了食品的风味和营养价值,并且破坏了人体必需的几种脂肪酸。
5、大豆凝血素(SBA)。这是一种能够使得动物和人红细胞凝集的蛋白质。在豆粕中约含有3%的凝血素。大豆凝血素可使动物血液中的A型红血球凝集,并能与血型物质A产生特异的沉淀。
6、大豆抗原蛋白。研究表明大豆蛋白质中的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能够引起仔猪的肠功能紊乱。
(二)消除抗营养因子的方法。由于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对动物存在着不良影响,所以国内外对其去除的研究很多,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处理等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是通过加热、加压使大豆抗营养因子失活的方法,对热稳定的抗营养因子(如植酸、低聚糖类等)无效;化学方法主要是存在化学物质残留问题。生物法主要包括酶制剂处理和微生物发酵等两种方式。
二、发酵豆粕的特点
与其他去除豆粕中抗营养因子方法相比,微生物发酵豆粕的方法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微生物发酵对豆粕细胞壁破坏更加彻底,使得营养物质更易释放,有利于动物更快更好的吸收,而且发酵对饲料的营养成分破坏很小,不仅不会造成营养价值降低,还能提高豆粕营养价值。如发酵过程中能够产生多种小肽,小肽是目前动物营养学研究的热点,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二是能够大幅降低多种抗营养因子,不像添加酶制剂作用对象比较单一,也不像加热法只能去除热敏感性因子;三是成本低,不需要借助仪器加热或者添加化学试剂,发酵后没有化学残留,无毒副作用,比较安全。
(一)发酵豆粕营养价值提高。发酵后豆粕的蛋白质含量及各种氨基酸都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杨旭等采用固态法发酵豆粕,发酵后豆粕中的懒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分别比发酵前提高了16.28%、56.41%及17.01%,总氨基酸含量提高了6.58%。王德培等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乳酸杆菌对豆粕进行生料混菌发酵,制备生物活性饲料,优化发酵条件后使得三氯乙酸可溶性氮含量由2.5%上升到12.78%,益生菌数>109CFU/g。
豆粕经过微生物发酵可以使得其蛋白质降解为多种小肽,而小肽具有特殊的营养性能,还具有吸收速度快、耗能低、不易饱和、各种肽之间运转无竞争性与抑制性等特点。小肽在营养代谢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幼龄动物要获得最佳生产性能,应该在日粮中使用一定量的完整小肽。刘建胜等对肉仔鸡饲喂大豆活性肽,实验表明:随着活性肽添加浓度的提高,肉仔鸡日增重加快,饲料转化率提高。发酵豆粕能够改善动物消化吸收功能,降低腹泻率。陈瑜等研究报道,在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发酵豆粕能改善仔猪的生长性能,不同发酵豆粕效果不同。
(二)有效去除各种抗营养因子。利用微生物发酵豆粕可以有效的去除各种抗营养因子,一般认为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对豆粕中的蛋白类抗营养因子进行降解;二是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消耗利用非蛋白类抗营养因子。李旋等利用米曲霉、酵母菌、乳酸菌等混合菌发酵豆粕,经过对发酵条件的优化,使得豆粕中的大豆凝血素效价、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致甲状腺肿素含量均被完全降解。Hirabayashi等使用曲美发酵豆粕,发酵后植酸被完全降解。
(三)提高适口性及降低成本。利用微生物发酵豆粕还可以增加产品的香味和风味,有一定的诱食作用,增强了配方饲料的适口性,提高动物食欲。
此外,发酵豆粕与其他动物性来源的蛋白(如鱼粉、血浆蛋白粉等)相比较,价格上有很大的优势,可以降低配方饲料成本。同时,又能够提供畜禽所需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以满足畜禽营养需求,所以发酵豆粕很适合在畜牧和养殖业中广泛使用。
三、发酵豆粕应用
鱼粉是一种应用最多最重要的饲料蛋白源,随着畜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对饲料蛋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但是还存在价格昂贵、资源有限、不容易贮藏、易滋生细菌腐败变质和传染疾病等一些问题,所以国内外都在寻找其替代品。由于发酵豆粕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能去除豆粕中抗营养因子,所以是一个很好的鱼粉替代品。目前已经在畜禽养殖业进行使用。
(一)畜禽类饲料中的应用。由于幼畜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对植物蛋白消化能力弱,且对豆粕中各种抗营养因子很敏感,如直接将豆粕添加到饲料中,很容易导致腹泻,引起发育不良。Feng等用发酵豆粕喂养断奶仔猪,结果仔猪的日增重提高,饲料转化率得到改善,同时仔猪的腹泻率也降低。刘媛媛利用发酵豆粕喂养肉鸡,并研究肉鸡生长状况及免疫消化功能,发现4~6月龄肉鸡发酵豆粕组比对照组日增重提高了28.13%,日食量增长14.96%。
(二)水产养殖类饲料中的应用。鱼虾等水产类动物对于饲料的要求与畜禽不同,配合饲料蛋白质水平较高,为30%-50%,所以饲料中必须有鱼粉,但鱼粉价格高,如用发酵豆粕替代部分鱼粉可以降低成本,同时不影响鱼类生长。陈宣用发酵豆粕和未经发酵豆粕按不同比例混合,以30%比例添加在鲫饲料中,连续喂养30d后,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发酵豆粕添加量的上升,供试异育银鲫不仅增长量提高,各项非特异性免疫指标也有所改善,谷丙转氨酶(SGPT)活性出现下降趋势。说明发酵豆粕不仅能促进生长,还具有增强鱼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改善鱼体肝功能作用。
四、发酵豆粕前景展望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均表明发酵豆粕具有良好的营养特性,豆粕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豆粕营养价值,如产生小肽、增加益生菌数,同时能降解抗营养因子。随着饲料工业迅速发展,鱼粉资源的逐渐减少,为发酵豆粕的应用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高质量的发酵豆粕需求量将会不断扩大。但是发酵豆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发酵豆粕的营养价值与高质量进口鱼粉还有一定差距,且目前对于发酵豆粕营养特性研究还不够全面,喂养中对动物机体各方面影响研究得还不够透彻。许多研究还是处于实验研究阶段,而对于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如何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还需进一步研究。此外,发酵豆粕在饲料中的使用还没有一个统一规范化的质量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1]熊智辉,陈丽玲,徐淑玲.微生物发酵处理对豆粕抗营养因子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7.6.
[2]张建云,计成,邱.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因子对力克斯兔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2005.32.
[3]朱爱民,李振玲.饲料抗营养因子机理研究[J].中国饲料,1996.21.
[4]蒋和体,今泉腾己,佐藤筐央.大豆脂肪氧化酶活性变化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6.21.
[5]陈秋东,项雷文,郑建.大豆中抗营养因子――致甲状腺肿素、凝血素、胰蛋白酶抑制剂去除方法探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2.23.
[6]杨旭,蔡国林,曹钰等.固态发酵提高豆粕蛋白含量的条件优化研究[J].中国酿造,2008.5.
[7]王德培,管叙龙,邓旭横等.多菌株混合发酵豆粕的研究[J].饲料资源开发即利用,2011.4.
[8]陈萱.发酵豆粕工艺改进与发酵豆粕功能拓展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9]刘建胜,孙秀玉,王福强等.大豆活性肽对肉仔鸡日粮蛋白质代谢及增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家禽,2006.28.
[10]陈瑜,张静波,段谟哲等.发酵豆粕在断奶仔猪浓缩料中的应用研究[J].养猪,2011.3.
[11]侯玉洁,徐俊,张建刚等.发酵豆粕的营养价值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饲料,2013.3.
[12]李旋,王君高,刘庆等.固态发酵豆粕的研究[J].中国酿造,2010.4.
[13]Hirabayashi M,Matsui T,Yano H et al.Fermentation of Soybean Meal with Aspergillus Usamii Reduces Phosphorus Excretion in Chicks[J].Poultry Science,1998.77.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转型;升级;路径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为了更好的促进城镇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为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思路,转变传统的城镇农村发展思路,将良性互动、相互协调、内涵发展作为当前城镇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针对这一方针政策,我国各地针对自身情况提出了城镇转型发展的思路,为促进当地中小城镇的快速转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陕西省按照“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城镇化思路,以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和市级重点镇为抓手,走出了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之路。
荆姚镇作为渭南市的省级跟踪市级重点示范镇,是构建蒲城县乃至渭南市城镇发展格局的重要部分。因此,必须从城镇功能、发展策略、建设模式、空间布局等各方面进行升级,发挥荆姚镇中心城镇的作用,从而全面实现荆姚镇镇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建设与发展。
1、荆姚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1.1荆姚镇基本情况
荆姚镇镇域总面积163.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5.5万亩,是蒲城县乃至渭南市农业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乡镇。全镇所辖48个行政村,283个村民小组。2013年12月全镇总人口:85914人。
荆姚镇是一个历史古镇,曾在上世纪90年代因乡镇企业、城镇建设、产业发展,被授予“中国乡镇之星”、“三秦乡镇之星”、“奔小康先进乡镇”、“中西部乡镇企业合作示范区”、“国家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省级乡镇工业小区”、“中华名果尧山牌酥梨出口外贸基地”。
镇域现状七大产业为粮食、酥梨、畜牧、土布、花炮、劳务输出、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荆姚镇区域位置优越,位于蒲城县西南边陲20公里处,距离西安城区约70公里、距离渭南市约40公里。现有西禹高速穿越镇域,并在镇区以北1.5公里处设有出入口,西候(西安―山西候马),西延(西安―延安)铁路在镇域中部交会,钟家村、集北两个火车站近在咫尺,市、县级渭(南)罕(井)公路、贾(曲)荆公路穿越镇域南北,交通十分便利、与国家交通大动脉相连接。同时镇域南部约50平方公里纳入陕西省重点开发的卤阳湖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
1.2城镇化推进的过程
2009年,荆姚镇编制了镇总体规划,到2013年底,基本完成了规划的前期主要内容,发展基本依据总规提出的“整合用地、向北发展”的思路,形成了“北扩南控,南居北商”的城镇格局,为后期荆姚镇实现新型城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这近5年的时间内,通过集中商业功能区的建设,推动了镇区商业的有效聚集,保证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有效的实现了人口向城镇集中。同时,原有的城镇化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使得原有基层村逐步向社区管理过渡,并且逐步形成了老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升级的框架。
1.3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陕西省省级跟踪市级重点示范镇试点工作的开展,荆姚镇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基本要求。当前荆姚镇在城镇升级转型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1.1
1.2
1.3
1.3.1镇域产业单一,发展粗放
目前,荆姚镇经济发展主要依托第一、第二产业,尤其是以农产品生产加工、畜牧养殖、果品种植以及传统手工业为主,粗放式发展,产业链短,产品单一,抗风险能力低下,整体效益一般。今后,如何优化一产、促进二产、加快三产,如何在产业转型上找到突破口将成为荆姚镇产业实现新突破的关键。
1.3.2镇区用地布局仍未合理,空间结构缺乏集聚
荆姚镇现状用地以老镇区十字大街为依托向南北伸展,总体土地利用率及产业集聚度均未达到应有的高度,现状城镇建设用地中公共设施用地及绿地相对较低。土地利用形式粗放,工业用地规模小、分布零散、与居住用地混杂,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布局有待优化。公共设施用地未与居住、工业等用地同步增长,规模等级与城镇发展不匹配,大型集中公共设施利用率不高(如集中的文化娱乐中心),小型公共设施利用率高但配置不足,且未形成体系,导致用地结构失衡,服务功能薄弱。
1.3.3城镇文化发掘不足,城镇风貌亟需重塑。
作为典型的关中传统农业乡镇,荆姚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辉煌的近现代建设历史。但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气息的浓厚和辉煌的历史并未得到良好的传承与沿袭。一方面,传统街区内界线不够明确,传统建筑风貌未得到良好的继承,院落残破废弃较多,新建建筑简单粗放,且形式和风貌均与传统建筑格格不入,难以形成良好的可达性与可观性。
另一方面,荆姚镇的总体风貌塑造仍有欠缺,城市形象的提取以及其在城镇建设、统一经营中的运用并未展现。
1.3.4对外交通联系便捷,但穿越镇区,与内部交通混杂,且镇区内路网循环不畅
现状荆姚镇对外交通主要通过南北向罕固公路和东西向道路形成的十字街疏散,且北侧出入西禹高速的南侧交通均穿越镇区,与城镇内部交通混杂,镇区村庄建成区内部街巷空间狭窄,局部交通可达性较差,支路网系统有待完善。
1.3.5绿化系统有待整合,开放空间亟需营造
荆姚镇建设基本是以外延式发展为主,内部废弃空地较多,多杂草丛生,绿化种植较为单一,没有统一规划管理,绿化设施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空地闲置地虽然众多,但缺乏与城镇公共空间的有效整合,导致景观资源的利用不高,同时也缺少供居民集聚休闲的开放空间。
2、转型升级的任务和路径
2
2.1转型升级的任务
在新型化城镇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城镇的发展转型,是荆姚镇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比类似的城镇,很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也遇到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临潼区新丰镇在新型化城镇建设过程中城镇空间土地规划利用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户县祖庵镇在新型化城镇建设过程中也曾遇到经济产业发展散乱等问题。但是,通过有效地规划,紧靠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像新丰镇、祖庵镇等在土地规划利用、产业经济发展等层面都实现了统筹规划建设发展,较好的实现了城镇转型升级的目标。因此,对当前荆姚镇基本情况分析,从“传统”城镇到“重点”城镇的角色转换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突破当前的发展瓶颈。
1
2
2.1
2.1.1明确发展策略和分阶段发展目标
在原有的规划中对目标的制定、布局的合理性等方面较为注重,但是对如何通过相关对策措施来实现该项目标的研究则不够具体和深入。使得规划实施过程中控制机制缺失,造成实际建设与规划目标的不协调,在实施成果上则反映为发展规模、用地布局等内容未能达到规划预期。另外,发展策略与分阶段目标之间的关系较为模糊。当前荆姚镇在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出现了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使实施成果与目标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削弱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果有效性。
2.1.2完善城镇综合功能
从城市综合功能建设层面分析,荆姚镇当前存在着严重的用地失衡问题。将用地现状与 2009 年情况和原总规 2013年近期规划目标分别进行比较,可以看到,道路广场、商业文体和居住这几类用地获得了较好的实施,有一定的增长,有效推进了城镇建设和发展;但是,市政设施、绿地、公共设施等用地类别却增长缓慢,尤其是公共设施建设缓慢,特别是小型文体、休闲等公益性公共设施发展速度远落后于规划预期。另外在建成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同样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种发展情况将成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的短板,阻碍城市服务能力的有效发挥,无法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并将削弱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
2.1.3需进一步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但是在荆姚镇发展建设过程中,未能满足新时期城乡统筹要求,具体而言,在城乡统筹发展思路的落实、居民点体系的构成、控制与引导的策略等方面未能达到新城乡规划法中的要求。同样的,在社会保障、惠民服务、教育网络建设、医疗服务条件建设等方面,城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对于提高城镇统一化建设,无法保证城乡建设成为统一的整体,严重阻碍了城镇的集约化发展道路。
2.1.4凸显城市特色
荆姚镇历史悠久,农业资源与生态资源在关中平原地区较为特色鲜明,尤其是镇域南部的卤阳湖湿地是关中平原难得的一处“水乡泽国”,而历史上较为辉煌的城镇发展历程,凸显了荆姚镇内在的潜力,但从实施情况来看,城市特色的展现未尽如人意。从“现代”的方面来看,能体现城镇发展的特色区域尚未形成,也缺少一些能展现城镇独特风采的景观要素,城镇标志性元素缺失,城镇价值未得以体现与展示。
2.2转型升级路径选择
1.1
2.2.1组织高标准规划,明确城市发展结构:“善盘活老区、引导发展新区、整合创新产区”
明确发展策略,并且保证发展策略与分阶段目标之间的关系,必须完善环境保护、交通道路、公共服务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化各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逐步形成层次分明、相互融合的规划体系。
按照渭南市市级重点镇建设要求在城镇发展转型过程中,遵循“全域荆姚”的发展理念,统筹规划中心镇区与农村社区、产业集聚区、生态湿地休闲区建设,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在镇域内形成“一带两区六基地”产业布局结构。
一带:南部依托盐碱滩地形成的卤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带;
两区:北部现代农业发展区、南部现代综合产业发展区。其中:
(1)北部现代农业发展区
现代农业发展区主要包括:农产品加工、果蔬种植、传统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四大产业。其中:
农产品加工:主要依托大面积的传统种植、酥梨种植以及畜牧养殖的优势,结合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产业的前后向联系;农产品加工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果蔬种植业:主要依托镇域北部土地资源优势,结合现有种植业基础,加强农业设施建设,依托中华名果尧山酥梨发展果蔬种植业,高端定位、品牌引领,发展低农残、无污染、绿色有机全程可追踪的果品种植。
传统农业种植业:主要依托镇域中部大面积耕地,进一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结合省级小麦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规模化、机械化的传统农作物生产区,以达到规模经济效应。
畜牧养殖业:采取因地制宜原则,集合已有的奶牛、奶羊养殖基础,在镇域中部及南部盐碱滩地推行规模养殖业,延伸养殖业上下游产业链,大理推广“畜-沼-菜-肥”形成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循环。
(2)南部现代综合产业发展区
南部现代综合产业发展区主要包括:卤阳湖综合产业开发区中部以航空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先进制造业发展区、以现代物流业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区、西部的生物科技园区,以及依托卤阳湖湿地保护区发展的湿地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观光体验旅游区。
六基地:荆姚农产品加工基地、孟郊村有机果蔬生产与技术研发基地、吴家寨奶牛循环养殖基地、郭村小麦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钟家物流基地、许家庄特色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2.2.2城乡统筹建设,完善保障服务
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积极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和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更加注重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在城乡统筹建设发展的基础上,要加快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社会组织,建立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优化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
2.2.3突出产业特色,协调多种经济
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以打造集群化产业、推进战略性项目、培育龙头型企业为重点,整合提升产业集聚平台,构建荆姚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原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特色旅游等优势行业,将荆姚打造成为蒲城特色产业基地。立足渭南市渭富组团的重点城镇,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商业商贸、农副产品加工物流、湿地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将其打造为蒲城县西南部重要的生产和生活中心。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发展机遇,调结构、抓升级、促发展,提升传统加工业,依托卤阳湖努力发展成为先进航空制造业基地。最终形成“支柱产业清晰、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区域融合度和服务能力高”的产业框架。
2.2.4提升城镇品位,打造宜居环境
荆姚镇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因此,在城镇化升级过程中必须良好的运用这类资源,通过有效的建设,提升城镇品位,打造适合群众生活的宜居环境。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荆姚特有的盐卤湿地资源,展现浓郁的湿地风情,是创造城市风貌特色之关键。而通过对历史环境和格局的保护,则是提升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要素,继承人文传统,使城市建设和生态网络相结合,现代化城市建设和深厚的历史沉淀相融合,形成忆往昔“接天碧水笠翁笑,百里禾苗鱼米香”的空间形态和总体风貌,将荆姚镇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古朴与现代气息有机衔接,富于地方特色的现代平原城镇。并且规划整合镇域自然、人文要素,构建多层次区域景观体系。
3、结语
在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通过切实有效地措施来推进城镇发展转型,对于像荆姚这样的小城镇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自身存在问题的切实分析,促进城镇产业、结构转型,进行自身城镇的升级,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必须从城镇职能、发展策略、建设模式、空间布局等方面全面升级,发挥荆姚镇中心城镇的作用,从而全面实现荆姚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转型与快速建设。
参考文献:
1,胡霞; 日本农业扩大经营规模的经验与启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3) : 61-65.
2,高成全; 基于推进中部地区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中心镇建设研究――以平顶山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5期.
3,周祥胜;赵嘉新;秦晴;;城乡统筹视角下“镇域总体规划”编制探索――以四会市江谷镇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2014.
5,《蒲城县荆姚镇总体规划(2013-2030)》,2014.
作者简介
周晓敏(1981.12-),女,硕士,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
论文摘要 介绍了范县县城林业生产现状,就生态环境建设提出范县林业的发展方向和规划目标,并对重点项目建设和生物保护提出对策措施。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战略部署。国务院、省政府相继印发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河南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县委、县政府从优化城乡人民生存质量、优化经济环境,提高范县知名度出发,做出了把范县建成现代化生态县的决策,要求尽快解决影响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根据这一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谈谈范县林业发展对策。
1 县域林业生产现状
范县地处黄河故道,土壤沙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贫乏。发展林果业,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是改善县域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保障和措施。范县属平原农业区,林业生产主要有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等组成,随着“退耕还林”等工程项目的实施,林业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林业生产已初具规模。
2 发展方向和规划目标
根据范县植被发展的条件、存在的问题以及它在生态示范区中的地位作用,植被的发展应以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改善生态环境为主,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面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林业生产要按照社会和市场需求,调整经营结构和经营措施,优化品种组合,提高林木覆盖率,实现农田林网化、沟河林带化、道路林荫化、林业产业基地化、多种经营规模化发展目标。不但要创造出优美、舒适、清新、安宁的生态环境,达到人类、资源及环境相互适应协调发展,而且使范县建成林茂粮丰、牲畜兴旺、富足文明、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县城。
3 重点项目建设
3.1 黄河滩区速生林建设
黄河滩区土地瘠薄,风沙土地多,水土流失严重,农业产量低而不稳,林业基础差,防护效能低。该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方向应为:①绿色长廊。由南向北沿监黄大堤长42km、宽500m范围内,建造水源涵养林、护岸林和防风固沙林等功能的绿色长廊。②退耕还林。利用“退耕还林”优惠政策,建设滩区速生丰产林基地。③水土保护林。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涉及我县5个乡,计划5年时间把水保林工程全部完成。④防沙治沙。重点抓好黄河滩区的沙化土地,坚持以防风固沙为重点,选择速生、经济价值高、固沙能力强、群众易接受的树种,实行封沙造林,对农田林网实施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成乔灌结合的高标准农田林网和生态林,适当发展小杂果基地。⑤实施林—草、林—药等间作,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中药材等多种产业。
3.2 贯通县域的绿色通道建设
以我县境内的公路、铁路、河流为主线,省道、县道、乡村道路统一规划,路基绿化和两侧绿化统一布局,实现通道沿线林木连成网,使每一条绿色通道都建成绿化线、风景线、致富线。
3.3 平原绿化
按照市“以完善林网抓死角,整体推进提高,突出重点抓精品,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的平原绿化总体发展思路和省级平原绿化高级达标目标的要求,发展乔灌结合或多层主体结构农田林网,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9%,由此形成完整防护林体系。
3.4 林业生态村建设
林业生态村建设是以增加绿量为主,营造高标准围村林。村庄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绿化。街道绿化以高大乔木、常青树、花冠木、绿篱等为主;庭院前后以小杂果为主,形成村旁有林,林中有村、房前屋后披绿戴花,绿满园、果飘香的乡村田园景色。
3.5 新区小型公益林
以改善新区生态环境为宗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建设高标准新区绿色隔离带,实现生态、绿化、美化、休闲的统一。运用人文景观和合理配置的植物景观为居民提供休憩、舒适、优美的游乐场所。
4 生物的保护
4.1范县生物现状
4.1.1植被。范县的自然植被类型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由于耕作历史悠久,历史上连年战争的破坏,以及黄河泥沙沉积的掩埋,自然植被已不存在,现存的主要植被是人工栽培植物和田间杂草。主要有5类:①农作物植被。农作物是我县的植被主体,由小麦、玉米、棉花、瓜果、蔬菜等栽培农作物组成,基本熟制是1年2熟或2年3熟,植被随季节变化而更替,其他伴生植物为田间杂草。②阔叶林。杨、柳为我县乡土树种,是林业建设的主体。刺槐多分布在故道沙荒地,沙兰杨、大官杨、欧美杨多在渠道两旁,柳、杨多分布在黄河滩区和背河洼地,“四旁”树种有杨、柳、槐、椿、桑、苹果、梨等,枣、葡萄、香椿等多在庭院宅旁。③灌丛。主要是紫穗槐、白腊、杞柳,多为人工栽培;白腊常见于滩区,紫穗槐多分布在黄河沙区。其次还有少量怪柳灌丛和紫荆灌丛等。④草甸。分布面积少,多在河滩和沙碱荒地上。盐生草甸,主要分布在低洼潮湿的盐渍地带,常见于背河洼地区的盐碱荒地上;湿生草甸主要在土壤比较潮湿的黄河嫩滩、坑塘、沟渠或粘土地带。⑤沼泽植被和水生植被。芦苇主要分布在积水、半积水坑塘内,荆三棱、河草沾泽分布在背河洼地的积水地区,莲群落水生植被在坑塘中较常见。
4.1.2 野生动物。由于人类长期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我县野生脊椎动物赖以生存的原始植被已不复存在,由于人为捕杀,除哺乳类中家鼠,田鼠;鸟类中麻雀、啄木鸟;爬行类中的壁虎、晰蜴;两栖类中的蛙、蟾和一些鱼类数量较多,分布较广泛外,其他野生脊椎动物如野兔、黄鼠狼数量已很少,昆虫类在全县野生动物中占绝对优势。
4.2 生物保护措施
4.2.1 充分利用林地,丰富乔灌木树种。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出发,继续抓好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小型公益林、四旁树,积极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改变目前树种单一的局面,提倡多种树种混交,乔灌草立体种植。适应本县发展的乔木树种除有欧美杨及杨属其他几个品种外,还有旱柳、白榆、刺槐、国槐、臭椿、桑、枣、梨、梧桐等,灌木种类有怪柳、紫穗槐等。
4.2.2 填补生态位。有3种做法:①不断改良品种,引进适合范县立地条件的品种资源。②增加生物多样性。为开拓生态位资源,充实生态位,大力引进多种生物,如引进平度的优质葡萄,辽宁的水葫芦以及引进花草及观赏木,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③增加水域和湿地面积,保持生境的多样性。水域、湿地和森林的功能一样,能为多种物种的生存提供环境条件。
5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村庄整治 规划 内涵 协调 措施 探析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11-0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再次被提出,以新的理念指导又一次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改革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村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村庄的状况反映了三农的发展状况,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村庄进行良好的整治,做好根本规划和建设。村庄整治规划已经成为了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解决我国新农村问题,促进我国新农村发展十分重要的途径。村庄整治规划就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是农村的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它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村庄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以及村庄发展规划等等诸多方面的思想和内容,是结合多个规划的综合体。当前我国的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配套、道路设计、建筑规划、用地布局以及产业发展等等多个方面,产生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缺少一定的村庄政治规划工作。虽然我国的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村庄发展规划自身所具有的独立性很强,但纵观我国整体的村庄整治规划,这三者是一个统一体,相互联系并且相互依存、相互协调。下面,笔者就探析村庄整治规划的内涵与协调。
一、村庄整治规划的内涵
村庄的整治规划必须要强调人本的思想,借助当前新材料、新观念以及新科技,创造出一系列立体化空间以及联系空间,对各个阶层人以及各个年龄人的需求进行考虑,提供不同趣味以及不同性质活动空间的场所,为人们创造出一个休闲和舒适的家园。从村庄整治规划思想出发,这是更高层次上的规划,这一思想不仅仅体现出了村庄发展的思想,又将建设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融入到其中,包含了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村庄发展规划。具体来说也就是结合村庄自身的自然条件,实施整体功能布局、环境面貌整治、建筑形体特色整理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等等设计。村庄整治规划必须要为村庄近期整治以及村庄远期发展提供实施策略以及方向,进而形成近期建设、规划布局以及构思策划三位一体的规划体系,使得农村规划更加具有可行性以及连续性。与此同时,还要很好的体现出城乡互动的思想,城乡互动、统筹城乡、以城带乡三者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实现城乡挂钩。村庄整治不仅仅是整治的规划,更多的是治理。治理必须要从问题的角度出发,发现问题,进而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解决,实施规划的整治工作。新农村发展的村庄整治规划又可以分为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二者缺一不可。
1.村庄整治的发展规划
村庄整治的发展规划就是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村庄整治的过程中,要明确村庄发展的主要方向。村庄整治规划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村中的居民提供一个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良好的经济来源及良好的教学条件,按照他们的所需来规划发展。不同村庄由于地理位置、自然风景的不同,有着独特的人文风俗和独特的乡土特色,人们的生活习惯不一样,所需自然也不尽相同,根据村庄的具体情况确定发展方向是十分必要的。一些乡土特色突出的地方,对其发展进行规划时可以针对它的特色进行规划引导,如保护古村的建筑文化发展旅游业、发扬特色手工业和土特产等;在适宜种植业的地区大力发展合适的农作物种植,在适宜养殖业的地区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等,利用现有的资源,因地制宜进行建设发展。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在规划具体项目时就要根据发展所需进行规划,使之有目标、有规则地进行。
2.村庄整治的建设规划
村庄整治的建设规划就是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村庄整治的过程中,要明确怎样建设、建设怎样的适合时展的新型农村。对村庄进行整治建设必定会涉及到对村庄各种格局的重新规划问题,交通道路、活动场所、排水灌溉等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农村普遍存在道路设施差、绿化面积少、垃圾杂物乱堆乱放等问题,建设新型农村需要我们对这些进行新的规划。根据村庄的交通运输需要,开设新的道路,清理整治脏、乱、损坏的路面;在耕地范围外,植树造林防沙防尘,屋旁路边种植花草树木使生活环境清新美丽;管理杂物、废弃物的对方,合理处理无用垃圾,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空间,这些都是村庄进行建设规划时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村庄整治规划协调措施
整治村庄的过程中,无论是发展规划还是建设规划都离不开土地。土地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耕地作为土地中的优先资源是农村生产的基本,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在村庄的整治规划中,既要做好发展建设又要保证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就需要这二者相互结合、相互协调,对规划进行全方面的整体协调。
1.村庄发展规划要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用地布局必须要围绕着村庄规划具体的要求以及目标来实施,主要体现在为了实现农村环境保护以及大力发展养殖业的目标,在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将养殖用地及时安排,养殖用地必须要做到合理选址,避免对于空气以及生活用水产生污染,在必要的时候,要对原有养殖场所实施拆除,这从本质上体现出了农村发展规划目标用地。除此之外,要发展村庄企业,村庄企业的不断发展已经关系到了村庄经济的发展,企业存在于村庄的生活区之内,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一定限制,需要将企业规模扩展,产业的用地也有所欠缺,从本质上会导致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矛盾。所以,在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生活区和村庄生产区之间分离的原则,将生活区和生产区进行单独规划,使新农村建设既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又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所需。
2.村庄建设规划要和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村庄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自身的建设规划之间是相互协调以及相互影响的,主要针对村庄建设用地而言,村庄建设将村庄建设的规划作为一定的参考,那些缺少建设规划的村庄不仅仅布局混乱,影响到了村庄中的景观,更加影响到了村庄规模经营以及土地集约利用,所以,村庄的建设规划必须要和土地利用规划相互协调,土地的利用规划自身必须要结合土地规划区域之中自然的条件,对村庄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分析,实施更多建设规划必须要在细节方面来实施调整,和规划目标相互结合,对规划用地范围里面已有风景资源进行调整,使得村庄的景观能够融入到其中,由此可见,合理土地利用规划能够引导村庄建设的规划,村庄建设必须要将土地利用规划作为控制,并且要严格按照村庄发展规划需求实施渐进式开发以及合理开发,严禁出现大规模建设。
三、结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对村庄整治规划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接着又从村庄发展规划要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以及村庄建设规划要和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这两个方面对村庄整治规划协调措施进行了探讨。村庄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目的是使农村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活水平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整治规划过程中,我们必须统筹村庄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村庄具体的地理位置、土地资源、人文风俗等情况,进行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将村庄整治规划与村庄土地资源的利用相互结合和协调是我们促进农村全面、长期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黄爱朋,牟胜举,黄凯.精明增长理论对村庄规划编制的启示.以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麦村村庄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8,(11)B40-42.
[2] 何晓芳,王莉红,邱栩文,等.生态村建设规划研究初探.以安吉县禹山坞村为例[J].农机化研究,2006,(4)B9-11.
[3] 邵爱云,方明,李霞.村庄整治项目的确定及相关措施.以北京市平谷区甘营村村庄整治规划为例[J].建筑学报,2006,(5)B8-11.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风险特征
“风险社会”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1986年提出,是相对于早期工业化阶段的一个现代化过程新阶段,是反思性的现代性。“我说风险,首先是指完全逃脱人类感知能力的放射性、空气、水和食物中的毒素和污染物,以及相伴随的短期和长期的对植物、动物和人的影响。[3]”风险界定依赖于辨别风险的知识和技术,它是“客观存在与主观认知的结合体”[4]“知识在社会和经济上的重要性类似地增长着,随之而来的是控制媒体塑造知识(科学研究)和传播知识(大众媒体)的权力。在这种意义上,风险社会同时也是科学社会、媒体社会和信息社会。[3]”知识结构、社会背景不同,对风险的定义也不相同,“风险的界定可能是一个争论的过程”[5]。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我国的食品药品安全处于各类问题并存、矛盾交织和风险聚集的阶段”[6]食品安全体现了典型风险特征:现代科技知识带来的副作用,危害不确定性,以及高度依赖知识等。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政府监管部门、生产方、各类专家、媒体、普通公众等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背景下进行博弈。笔者试以“速生鸡”事件为例,探析媒体、专家的议程和知识争议。
二“速生鸡”事件的媒体议程焦点
(一)“速生鸡”事件回顾。
2012年11月23日,中国经济网一则《肯德基麦当劳原料鸡45天速成饲料能毒死苍蝇》报道曝光了山西粟海集团的45天速生鸡,饲料中参加药剂,而粟海集团是肯德基和麦当劳的供货商。随后,肯德基、麦当劳通过微博发表声明,各大媒体持续跟进,各类专家发表意见,监管部门采取行动。12月18日,央视新闻频道“揭秘‘速生鸡’”曝光山东多个养鸡场对白羽鸡喂养抗生素药物。“速生鸡”问题再一次发酵。21日,《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报道,称肯德基在2010和2011年的自检中隐瞒结果。在持续了近一个月的升温中,媒体、各类专家、涉事企业、监管部门、公众等都参与到“速生鸡”事件的议程中。
(二)“速生鸡”事件的媒体议程焦点。[ LunWenData.Com]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特别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议程设置第一层次影响是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间的数量关系。网络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笔者选取“百度指数”和“论文格式”,以“速生鸡”为关键词,以11月24日至12月23日时间段。“速生鸡”事件媒体报道数据起伏大体一致,同时窥探出公众关注度和媒体关注度的相关性,尽管不能解释因果关系,但“速生鸡”事件已然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随着时间推进和事件发酵,媒体议程大致如下:
从上述统计中可看到:媒体议程趋向于“速生鸡”。媒体大致对应披露者、跟进者、安抚者和沉默者四种角色:1.媒体独家披露“速生鸡”,其报道中“45天速成”、“肯德基供应商”、“饲料用药”、“苍蝇被毒死”等话语也成为跟进报道的议程,中国经济网的这篇匿名报道在转载中多被称为“有媒体报道”,但作为第一披露者,即使新闻来源和报道者存在争议,也能引发舆论跟进;2.跟进者多以转载和评论的方式设定议程,议程容量迅速扩大,如记者再度调查、“速生”是否安全、专家意见、涉事企业回应、相关部门行动、检测结果、养殖业药物使用、股市所受影响等;3.“安抚者”指媒体重点突出相关部门处理事件的良好表现,这类新闻在后期较多出现,反映出监管部门议程的滞后;4.沉默者,截至12月23日,《人民日报》对此事还无相关报道。在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对称现状下,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仍是媒体,“45天速生鸡”是媒体的议程焦点。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对“速生鸡”事件进行再现和定义。
三、媒体、专家间的议程和定义争议
“速生鸡”事件具有一定专业性,公众不能完全理解“速生鸡”的风险,需要通过信任专家获取风险认知。各类专家,包括食品安全领域专家、畜牧养殖业专家、监督管理部门专家、科普专家、公共知识分子等或通过媒体采访、或通过发表博客和微博表达看法、从各自知识角度构建定义,媒体与专家、专家与专家、专家与公众之间产生了知识和话语之争。
12月4日,《武汉晚报》时评《“速生鸡”又一个妖魔化的受害者?》认为“速生鸡”与激素、营养问题等议程是传播不当。虽然在此前后不断有专家澄清的报道,但媒体关注仍聚焦在“速生鸡”与激素等药物的关系以及企业是否违规、相关部门采取的行动等。12月19日@新华视点V微博称“若‘速生鸡’真的无毒无害,为何急吼吼地展开调查?”。媒体大量关注本身就是建构。
科普专家云无心以“新华社大了,什么样的记者都有”的评论表明了不认可态度。当媒体曝光并关注“45天速生鸡”时,他认为这本身就是谣言,是媒体“卖萌曝”。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专家的知识和观点需要媒体传播,媒体也倾向于选择专家声音。但媒体中的“专家群体处于弱势,其公共性也是微弱的。[7]”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毅在12月20日微博中称“‘朱毅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在国内,同样45天的速生鸡会被喂养很多抗生素,这在国外很少见的。’误读了我的意思”。对专家观点断章取义、误解等已然是新闻备受诟病之处。食品安全本身的风险特征更加剧了这一问题。
专家与媒体间的知识之争在网络媒体环境下更显性化。各类专家通过博客、网站、微博等平台资讯、表达意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事件的显著度,加强了意见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在博文《“速生鸡”为何应少吃?》和《常吃速生肉是否会让人变肉坨?》中分析“速生鸡”的危害。科学松鼠会《说说肉鸡的家长里短》(2012-12-18朱毅),果壳网《鸡儿长得快,全靠激素带?》(2012-11-26暗号)都试图从科普角度对媒体的“‘速生鸡'+激素”议程进行“纠正”。媒体人洪广玉在博文《在细节上讲良知》中就媒体在“速生鸡”事件中的报道提出一些反思,获得了一些专家的认同。专家间的争议也体现出食品安全的风险特征。
媒体对专家也不尽然以新闻源对待,12月19日@新华视点V微博称“有不少人士出来给’速生鸡‘辟’谣‘,称大家不懂科学、鸡长得快不靠激素。真实不知道该相信谁!”稍早之前的“白酒塑化剂”事件,媒体对北大教授李可基关于三聚氰胺的言论可谓一边倒批评,虽有专家对此进行辩驳,但在效果上明显逊于媒体。随着科学知识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副作用和不确定风险逐渐被感知,专家一方面以知识建构风险,但专家间的争议、与企业利益关系密切等也给公众带来不信任感。
1中美兽医教育体制的差异
由于中美两个国家在兽医教育的体制上的根本不同,国内有些人对美国兽医学博士学位的定性和理解比较混乱。我国的兽医学教育设置有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在国外的留学生大部分攻读哲学博士学位,极少能够了解美国的职业兽医博士学位。因此,国内很多人,甚至有些专业人士也认为美国DVM与国内一样为本科学历。其实在国外博士学位有很多种形式,包括研究性博士(Researchdoctorate)、职业性博士(Professionaldoctorate)、荣誉博士(Honorarydoctorate)、专业博士学位(Licentiate)等。研究性博士和荣誉博士大家较为熟悉,在此不做赘述,其中农学(兽医)博士(Ph.D.)就属于研究性博士。美国的DVM和人医的M.D.均属于职业博士,专业博士学位仅仅在欧洲少部分国家存在。在美国,DVM和Ph.D.一样都隶属于研究生院(在英语中Graduateschool并没有研究的意思,这也是国内命名的错误造成人们认为研究生院只有Ph.D.的误解)。兽医学院招收普通大学相关专业(畜牧、生物、生物化学等,4年)的学生(图1)。这里国内对兽医预科教育(Pre-veterinaryeducation)也有一些误解,兽医预科教育并不是一个学位,兽医预科生只是修满一定课程的其他专业的学生。比如攻读生物学学位的本科生,修满兽医要求的课程后也是兽医预科生(相当于我国的双学位学生),被兽医学院录取几率会更高。这些学生都需要经过研究生入学考试(GRE)和面试等严格的选拨,才能进入兽医学院攻读DVM。许多学生在进入兽医学院之前在动物医院做1-2年的助理或兽医行业相关工作,以取得相关经验,所以兽医学院学习DVM的学生很多已经有了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兽医学院的入学竞争相当激烈,兽医专业在美国是考生竞相追逐的热门专业,报考与录取比例大于10∶1。兽医学院DVM是淘汰制度,如果课程总分低于70分会被淘汰,要求重读一年或者退学。兽医学院的学生经过4年的专业学习、临床训练,并通过执业兽医师考试才能拿到DVM学位。若需要经过兽医专科训练,还另需3~4年学习。Ph.D.一般为5年,主要进行实验室研究工作,并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学位。总的来说,DVM和Ph.D.在学制和选拔的过程相似,但是两者相互独立,在培训内容和最后考察方式不同,是完全不同的博士学位,在研究生院是并列关系[2]。
width=303,height=402,dpi=110
图1美国学制结构图
注:来源于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1]
2中美兽医培养目标的不同
我国畜牧业集约化程度很低,过去人们认为兽医工作者只需要了解和解决畜牧养殖业的常见疾病和问题,并不需要太高的理论水平和技能。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倾向于培养能在兽医业务部门、动物生产单位从事动物疾病诊疗和预防的合格兽医师,且局限于大动物,特别是使役动物(牛、马)和食用动物(奶牛、猪、禽类),以畜牧业发展为服务对象[2]。随着畜牧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伴侣动物和一些稀有宠物饲养数量的增加,以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兽医人员需要参与动物疫病诊断和防控,还要承担动物检疫、人兽共患病的控制、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不仅确保动物健康,而且保证人类的食品安全和健康。目前,我国培养的兽医人才已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3]。美国培养的兽医学博士并不是仅仅要求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成为工匠一类的角色,同样承担着推动临床兽医学的发展,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中的角色,是实践和研究的承接者。培养的DVM深入学习分子生物学、比较医学和兽医学的发展过程、内容和最新进展,同时具有较强综合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很多对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在4年的DVM学习后继续3年的实验室研究,获得DVM/Ph.D.的双学位,主要专注于研究理论和技术在临床科学上的应用。我国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也是造成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同时很多临床研究的发现是后续理论研究的突破口,临床医学的发展也会推动基础医学发展,例如在人医的癌症研究中,也是先在临床研究中通过相关性分析首先发现患有糖尿病的癌症患者存活时间更长,后来发现治疗糖尿病药物也可以通过干扰能量代谢来抑制肿瘤生长,从而开创了后续对肿瘤代谢的研究和新的治疗方法的发展。但是国内对于这方面的忽视导致临床兽医学对基础研究的贡献不大。
3中美兽医教育教学模式的不同
理论知识的融通式与孤立式教学。中美兽医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很难用较短的篇幅说清楚,在此仅举例说明。在教学内容上,国内由于受到教学学时的限制,教学的基础知识没有和临床联系起来,病理、生理、生化、免疫等基础学科都自成体系,按其自身的逻辑进行教学,专业课程很少涉及到基础的原理。在国外,更多以某个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为线索,将所涉及的基础学科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具体到某一个疾病后,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也远超过了本科所学的基本理论,很多都是前沿的研究进展。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教学没有材的原因,很多内容都是来自文献和老师自己的总结。以简单的尿酸结石病为例,我国兽医教育在本科大二的生化课程仅仅很少的提到了尿酸的代谢,在大四专业课程兽医外科学涉及结石尿结石分类时会提到尿酸结石,教学的内容相对分散而且浅显。在美国教学时以犬尿酸结石为主题,详细介绍了该病研究的过程以及犬尿酸结石在临床上具有品种偏向性,以此推断该病是遗传疾病。最初通过基因关联性分析,找到和疾病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发现SNP附近的尿酸转运体的SLC2A9基因发生突变。虽然尿酸代谢后续过程中的酶均完整,但是由于肝脏表面的尿酸转运体无法工作,导致尿酸在体内堆积,形成结石。这种突变基因的保留是由于转运体基因和犬重要特性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相近,连锁遗传,在筛选动物特性的时候也同时将这种不良突变保留下来。类似这种为筛选动物某项生物特性而同时导致突变基因保留的现象也是灰马(Greyhorse)一些疾病的原因。在专题中,老师也详细的介绍了嘌呤代谢途径和治疗药物别嘌呤醇所作用的靶标和原理,以及手术和育种淘汰该基因的方法。通过这样的专题,老师很好地将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比较医学和外科手术学等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对疾病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我国,兽医学是本科教育,由于学时的限制老师的授课内容无法深入。美国兽医预科生学习的内容和我国兽医专业3~4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差不多,在进入DVM之前已经完成了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且积累一定临床实践经验。进入兽医学院的都是经过选拔的优秀学生,因此能在DVM教育期间对各门学科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接触前沿的兽医学知识,将所学内容和疾病联系起来。
积极主动式与被动灌输式教学。中国教学是被动式教学,如在介绍疾病时,通常由疾病的概念、病因、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按顺序逐一讲解。但是在疾病诊疗的实际过程中,学生首先看到的是症状,需从症状和病因分析入手,再针对性的选取诊断方法,根据诊断结果最后确定是何种疾病,这和我们教学的过程相反。缺少诊断和分析能力的训练是我国兽医学生不能很好运用知识的重要原因。而美国兽医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学,十分重视案例分析,也就是所谓的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老师给出案例,来让学生自主分析和提出诊断方法,着重培养学生鉴别诊断和分析能力。例如案例分析课程中,老师会详细地介绍病史、症状和基本实验室检测结果,并告诉学生每种诊断测试的价格。学生需要使用规定的“钱”向老师“买”诊断测试的结果,再独立诊断疾病。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也让学生能够学习如何减少疾病诊断成本,避免过度医疗。这些能力对兽医临床医师都非常重要。
在实践教学方面,国内很多临床教学仅让学生站在老师身后观察和学习。这种被动式的学习很难让学生很好的参与到疾病的分析和诊断当中去。在美国的教学动物医院,治疗室和医生的办公区分开,学生分科室轮训学习。学生独自负责接待畜主和病患动物,在治疗室收集病史,对动物进行临床检查,随后返回到医生的办公区向医生汇报病史和临床检查结果,花费大约15min左右提出自己的鉴别诊断、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测项目和可能疾病与治疗方案。老师会对学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调整或修改,并进行解释。随后老师和学生再次进入治疗室对重点问题或学生可能漏掉的病史和临床查检结果进行确认,并给出诊断和治疗方案。学生会按照老师修改后的方案完成后续的实验室检测和治疗。对于住院病例,病历和出院医嘱的书写,与畜主的交流均由学生完成,老师仅仅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修正,住院医师(Resident)也参与对学生操作过程的指导。此外,老师也会经常询问学生病例的相关知识和原理;每天结束前各科室的学生会和老师集中讨论当天的病例,有时还会需要学生阅读文献和做相关专题报告。牛、猪和禽农场的实习过程也类似,学生会独自或者跟随老师去发病的农场,在独自完成患病动物的剖解、取样和检测,分析并提出诊断和防治方案。学生没有固定的实习农场,一般农场在学校3小时车程内,学校提供免费的汽车供学生实习使用。
4中美兽医教育差异对我国兽医教育的启示
中美兽医教育在体制、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美国兽医教育有着世界较为完善体系,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1)借鉴美国兽医博士教育体制,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兽医人才:中国缺乏具有研究型与应用型结合的高素质兽医人才来推动中国兽医教育事业的发展。所幸的是中国管理层和兽医教育工作者现在已经意识到中国与发达国家兽医教育的差距,不断地进行兽医教育体制改革的探索。中美联合培养执业兽医博士项目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对推动我国高素质兽医人才的培养,改变我国兽医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提升我国兽医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进一步改革兽医学教学模式,加强兽医实践能力的培养:兽医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兽医专业教育是对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培养均有很高要求的职业教育,这在客观上要求重视实践环节的教育,培养学生实验室科研能力、临床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我国兽医教学虽然有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但彼此相对独立,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合格的临床教学医院,没有住院部供病例跟踪研究,没有足够的病例让学生实习,不能真正从“临床兽医”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并体现兽医本身特点的本科生培养计划。毕业实习时学生分散到各实习单位或实验室,或由学生自己找个实习单位,实习效果也常不理想。由于兽医教育的特殊性和实践性,我国兽医教育应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综合和应用型实验项目,通过不同形式加强病例教学环节。
(3)改革兽医评估体系,促使兽医教育健康发展:在美国,兽医协会对各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资格每年进行审查,不合格的学校无法获得教学资格。我国首先需要对各个学校临床教学和应用性研究的能力设定标准,定期进行评估,作为学院评价的重要指标,而不是仅仅以院系老师发表文章的数目和影响因子高低为依据,从而保证教学质量[4]。其二,应提高学校老师的临床教学水平,对老师的评价多样化,需要让一部分老师专注于临床教学和应用性研究,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基础研究。其三,应该在兽医教育中引入淘汰制度,鉴于美国兽医学院严厉的淘汰制度不太符合我国的国情,希望能够将一部分优秀的学生选单独进行高水平教学,无法适应的学生则被淘汰后继续一般的教育。这样严进严出才能保证最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