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4 06:38: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佳作。课文描写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枝繁叶茂,众写欢乐歌唱。作者巴金以朴实优美的语言赞颂了这自然景观。首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这个信息渠获取资料、运用资料,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时代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冲击着我们的生活。教学要创新,首先要紧随时代步伐。在学习课文时,学生不仅渴望了解作者,更想身临其境去看一看那榕树、那鸟。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课堂教学插上了翅膀,学生的实践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以不断激发。其次,课文课程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也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及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情感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语文课上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文本身就有语言形式上的美,并从中可以展开想象,感悟作者美好的感情,并结合生活实践受到没的感染,培养了审美的情趣。这节课中学生感受到了动物间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统一的美,感受了巴金饱满的情感,培养了发现美、感受美的乐趣。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教学中将学生引入了物我同一的境界。我既是树,你既是鸟,树鸟相互欣赏,形成整体。最后,在课堂中倡导学生充分朗读,自主体会,独立创作,力求体现主动参与,合作互动的教学境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由于教学时间调空不当,致使学生在读文时读得不够充分,后面的自主感悟、换位整合没有充分展开,使学生未能淋漓尽致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今后,我应倍加努力钻研、探索、提高自身素养。
叶圣陶曾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教师要以教材为凭借,在课堂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最终让学生拥有自学能力。我们都知道自学能力指的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不依靠于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结论:自学能力的实质是独立思维,看一个学生有没有自学能力,主要看他能否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把教会学生思考作为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任务,让学生在思考中增长才智。
一、抓住核心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小学课文短小精悍、文质兼美,一些文章中往往有一两句“核心”语句,浓缩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和思想感情,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句,把它当成教学的突破口。学生经过读书、思考,理解了句子内涵,也就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内容。
如教学《伯牙绝弦》一文时,我在学生初读文本之后,提出问题:“文中哪句话能证明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学生先是一愣,然后开始埋头苦找,后来又窃窃私语。一生说是“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老师反诘:“或许钟子期只听得懂‘志在高山’呢,那么他能算是俞伯牙的知音吗?”一生补充“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老师又反诘:“或许钟子期只听得懂‘志在高山和志在流水’呢,那么他又能算是俞伯牙的知音吗?”这时学生开始新一轮的静思默想。课堂上静静的,但我仍耐心等待,终于有一群学生兴奋地、异口同声地回答:“是这一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接下来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先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然后从文本拓展开,设计了两个句子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①伯牙鼓琴,志在春风。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春风。”
②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
由于学生理解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这时,他们的答案就精彩纷呈。有的说:“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炊烟’”。有的说:“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还有的说:“伯牙鼓琴,志在雨雪。钟子期曰:‘善哉,霏霏兮若杨柳”……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教师就是在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上做文章,引导学生思考再思考。从而落实了“理解文章内容”的教学重点,又促进了学生的表达,还为第二课时体会“绝弦”的悲怆奠定了情感基础。整节课中,学生开动脑筋,找内容,表述内容,创造内容,思维品质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提问,进行深入思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只问一些有关生字读音、字词意思之类的肤浅问题,由其他学生匆匆回答后,接下来的整节课充满了虚假的学生主体性。我认为要真正引领学生发问并思考,就应该在学生初读文本提出困惑时,教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点评梳理,然后以学定教,把课上成有思考、有深度、有启发的探讨交流课。
以下是我在校内公开课《鸟的天堂》教学的开头片段——师:“谁来说说预习了《鸟的天堂》之后有什么问题?”生1:“老师,第二段的第三个字怎么念?”师:“小懒虫,自己查字典。”(师生笑)生2:“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前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要加引号?”师:“谁还有类似的问题?”部分生:“我们也是想问这个。”师:“你们读书真仔细,发现了标点符号的运用。好的,待会儿我们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师简要板书学生的话)……生6:“老师,您不是叫我们写文章要简练吗?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没有什么收获,为什么还要写进去?这不是没话找话吗?”(生笑)师(激动):“你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你不但认真读了课文,还对作者的表达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建议大家在学文后,都来思考这一点。”(择要板书)……
接下来的课堂,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设想和学生的课前发问相融合,让学生静静地读文、思考,教师在学生答案在心而难以表达的时候给予启发点拨。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教师搭了表达的台,让学生唱表达的戏——生1:“我现在认为巴金爷爷不是没话找话,第一次是总体印象,第二次写局部特点,这样大榕树的形象就更完美了。”生2:“第一次重点写树,第二次重点写鸟。树是静的,鸟是动的。一静一动,就显得生机勃勃。”(掌声)师小结:“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巴金云,树欲静而鸟不止。”(大笑)
……
从以上的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了三种方式的处理:对没有很大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对共性的问题,把它纳入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充满创造性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给予积极的评价,并把它作为教学难点之一,在学习文本内容之后突破。
三、培养追问意识,形成思考习惯
语文教学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大部分的语文素养是在课外阅读中获取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始终让学生拥有问题意识和思考习惯。我在每周的读书交流会上,经常让学生来评一评:①读一读各组推荐的美文,评一评哪篇文章最感人;②看一看每位同学提出的问题,评一评谁的问题最有深度;③听一听学生代表说感受,评一评哪位代表说得最深刻。这样的课堂,学生既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困惑,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既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苦苦思索,又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出望外……
一、有感情地读课文
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熟悉文本,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三、四年级学生易模仿,如果加上教师的指导,很容易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其次,训练学生形成语感。如果听过于永正老师的课,便可以感受到他的朗读技巧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难过时低沉地读,兴奋时激昂地读,环境、事情、人物的不同体现在对应的语速缓慢、抑扬顿挫等方面。实践证明,教师高超的朗读能力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第三是平时课堂中要有尽量多的“朗读时间”,做到“人人有事做”,达到大多数学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二、确定好阅读课老师的角色
首先是做好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服务者。其次是做一个聪明的语文教师,把学习自还给学生。老师挤出时间干什么?是观察与思考、准备与设计好教学。比如在执教《白鹅》时,若能把鹅的姿态用课件播放出来,结合课文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飞回蓝天的恐龙》时,若能引导学生事先查找《恐龙图鉴》,再根据课文的内容筛选出有效的信息,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三、培养概括能力
第二学期的“段落训练”是连续了低年级字、词、句训练与高年级篇章训练的桥梁,所以在第二学段要提高“段落”的实效,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首先要根据课文特点,突出训练重点。如《长城》一课自然段不多,可按自然段教学;《颐和园》一课则可抓重点词句,如美丽的大公园长廊排五殿万寿山昆明湖美丽的景色;《鸟的天堂》可抓两个重点段教学:一是描写大榕树,二是写鸟飞起时的状态;《爬山虎的脚》可引导学生注意段与段之间、句与句子之间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其次,从段落的概括入手,让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二学段阅读目标),因此,根据不同的课文,教会并引导学生如何分段,归纳段意的方法。怎么教会学生比较准确归纳出段落大意呢?一是合并段意法。比如《观潮》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壮观景象。《颐和园》一文主要介绍了长廊、排云殿、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二是揭示学生抓中心句、中心词,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白鹅》第二自然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是中心句。而写鹅的吃相一段,“三眼一板”是中心词,可引导学生找出并归纳。
再就是扩充题目设问法。如总结写动物的《猫》一课主要写了猫的哪些特点?第一段又围绕着什么来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如写静物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指谁跨越海峡,生命桥是怎么回事?再如写人的文章用三句话设问:谁为什么做事?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记事的文章可用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归纳,对于较长的文章可启发学生用此方法。
四、抓住重点,注意细节
到了第二学段,学生已接触不少较长的课文,抓住重点来教便显得很重要了,如《鸟的天堂》一课,文中出现了五次“鸟的天堂”,则应重点抓住静态的榕树动态分析文章。
有些长文如《巨人的花园》注意细节描写,“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就可以围绕“会说话的眼睛”、“凝视”启发学生从前后文的内容思考这个小男孩要告诉巨人什么,从而点明文章的思想感情。
许多名师常会“同课异构”。不同的教师针对不同的课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出适合自己的阅读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兴趣,采取多种方法并优化教学流程上好每一堂阅读课,让每一堂阅读课有鲜味,“色彩纷呈”。怎样优化教学流程呢?课前充分做好教学设计,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好板书、主次分明、不被学生牵着走,课堂上把握大局,随机应变。
五、做到读写结合
一、激发阅读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的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读与练同行,促进言语表达。
练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九色鹿》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点,让学生帮国王写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这正好与开头的皇榜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希望通过想通过让孩子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让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这里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三、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第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我。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没有找出明显的答案时,学习兴趣有些低落,于是我又向学生提出:“‘万年牢’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面对这个易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很快地找出答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组内交流之后在班级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体会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又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四、引导自主合作,提高阅读质量。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言语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积累,谈一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策略。
1.激发阅读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的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2.读与练同行,促进言语表达
练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九色鹿》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点,让学生帮国王写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这正好与开头的皇榜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希望通过想通过让孩子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让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这里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3.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第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我。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
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没有找出明显的答案时,学习兴趣有些低落,于是我又向学生提出:"'万年牢'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面对这个易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很快地找出答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组内交流之后在班级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体会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又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一、激发阅读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可以采用很多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有趣的谜语,创意的故事,开拓思维的问题,电教手段等。例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中,我采用了电教手段,把广为流传的桂林山水用PPT展示出来,用课件的美丽风景作为课本的补充,吸引学生们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都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上,这样才能更好的读书、研究、讨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此之中,教师应该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注意倾听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在互相回答、讨论的活动中,提高学习的兴趣,能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增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的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
二、读与练同行,促进言语表达
练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九色鹿》一文,我设计出了一个读写点,希望通过孩子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让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这里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三、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从一句古话就能看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想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就要让学生主动性的去探索知识,阅读教学大多都是教师备课,设计好了问题,来让学生回答,学生想的东西就很少,这在思维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会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阅读教学要有个基本的模式:初读课文,精读课文,到品读课文,让学生在最初的了解课文内容到学习重点知识段落,最后走出课文,开阔自己的视野。“读”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让学生理解地读,富有感情地读,读出文字的韵味,读出语言文字的优美。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我。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学生在我的指引下读完一次课文,在他们的眼神中,我没有看到答案,看到的是他们低落的兴趣。于是我提问:“万年牢”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有分别是在哪种情况下出现的?这是个很简单容易解答的问题,再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快的,他们找到了答案。接着,我提出更有难度的问题:理解“万年牢”在课文中的不同含义,小组内交流总结出答案,在班内汇报。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交流体会文中三次“万年牢”之前的联系,从而,揭示出文章的主题思想。又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四、引导自主合作,提高阅读质量
小学生正处于敏感、害羞和胆小的年龄段。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在课堂上营造出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中,敢于思考,敢于提问,乐于探究。
1.和学生友好相处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不敢提问。教师要帮助他们抛弃这种胆怯的心理,就必须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使他们没有顾虑,敢于提问。教师应不嫌弃每一个学生,应和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鼓励他们大胆提问,相信他们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和学生交朋友,和他们一起质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2.让学生有质疑的兴趣
要让学生敢于质疑所学的知识,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地让他们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产生兴趣。这样,他们才会有信心去思索和探究,才会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刨根问底式的追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创设情境,注意用交流的方式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使学生有质疑的欲望,从而踊跃提问。如在教《向命运挑战》时,教师可以跟学生说:“张海迪从小就因病瘫痪,胸部以下没有知觉,医生说她活不到成年,但她没有放弃,用毅力战胜了病魔以及各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大学学业,掌握了多国外语,翻译、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许多有着和她一样遭遇的人以她为榜样,敢于挑战命运。”接着,教师出示课题。这样的谈话,让学生感到惊讶,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有谁能像张海迪一样,想知道文章写的是谁,他们挑战的是什么,怎样挑战等。
教师要巧妙设疑,增强学生质疑的兴趣。《卖火柴的小女孩》对小女孩的外貌描写得很美,这让一些学生很不理解,他们觉得小女孩很可怜,没有必要描写小女孩的美丽。学《小抄写员》时,学生在读到叙利奥被父亲责骂后,内心的反应很微妙,觉得不解:为什么叙利奥受到了责备,却感到很欢喜呢?这些看似矛盾的叙述,内蕴了一个故事,这样巧妙设疑,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用心指导学生质疑
对于如何质疑,学生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地教导,从而把握时机,积极探究。
1.在预习课文时质疑
在正式讲课之前,教师要安排学生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并在笔记本上记下不懂的问题。
2.质疑课文题目
课题是文章的精华。对课题进行探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出示课题后,教师要问学生从课题中学到了什么或者看到了什么,这样就为课文内容的学习留下了悬念,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和验证答案的心态去学课文。如教学《鸟的天堂》时,在出示课题后,学生会问什么是天堂,以及“鸟的天堂”被如此命名的原因。出示了课题《一定要争气》后,学生质疑:谁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应该如何争气?
3.在阅读中质疑
在阅读时,课文的内容会让学生产生新的认识,而这种新的认识又会冲击他们之前对课文的理解。两种观念的交锋,又会引发新的疑问。因此,教师要利用这样的机会,和学生一起读课文,一起分析文章中的疑难词句,一起分析作者的思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含义。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增加,也能养成在阅读时质疑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如《林海》多次出现“亲切”“舒服”这两个词,学生问:写这么多次有意义吗?写一次难道不行吗?再如《凡卡》中,凡卡在信封上写了“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学生问:这样写信封,爷爷能收到吗?爷爷收到后会来接他回乡下吗?……这些疑问,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理解后产生的。
4.课后的反思
课讲完了,不等于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应该让学生对整篇课文进行复习,针对自己以前的提问和回答,再结合课文的原意,比较两者的差异,看有无新的疑问产生。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展开联想,对课文进行反思。如教完《凡卡》后,学生问:凡卡的结局会怎样?这等于在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索中摸索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引起人的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小学语文;整合
一、研究背景
现阶段教育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作用越来越大。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多媒体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也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目前学校中使用最多的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也因此具体化,变成直观的、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如果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就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对于新课程的改革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问题和解决对策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学生对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兴趣也越来越大。语文课堂中普遍应用录像、幻灯、投影、计算机软件等信息技术再现课文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但笔者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整合,本文阐述了在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问题1]:在多媒体教学初步开展时,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为了一节语文公开课,许多教师费尽心机苦战多日,才设计出精美的课件,而在平时教学中则敬而远之。
[对策1:化难为易,丰富语文教学的资源。]:影响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普及的原因,除了硬件数量的不足之外,最重要的则是相关课件的匮乏以及制作课件的困难。而丰富的资源是整合的重要条件,是否可以另辟蹊径呢?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网络上已有的资源。网络的资源逐渐增多,教师可以花一部分时间搜集和整理,每人负责整理几个单元,然后一起共享,这样可以实现时间和效率的最优化。
二是购买现有资源库。目前课堂教学的课件逐渐增多,学校可适当购买一些,组织电教人员下载,这样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如果现成的课件不适合教者的教学意图,可考虑利用软件截取其中所需部分,重新组合与加工。如此轻轻松松,何乐而不为呢?
三是由教师自己制作和开发优秀课件和教案,这样针对性也更强。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课件的软件,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课件,可用比较流行的、功能强大的authorware、flash等多媒体制作软件,辅以专门的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及动画软件制作完成。当然,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而一般的课件不妨就试试使用易学易用、效率较高的powerpoint软件,其功能虽然没有authorware、flash强大,但是效果也是不错的。
诚然,目前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将现有条件充分利用起来,提高多媒体教学的使用率,还是有很多要做的事。
[问题2]:有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尝到甜头后,便对此奉若神明,于是在课堂上为了追求视听效果而使课件内容华而不实,从头到尾都是多媒体课件。外观精美的课件固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若界面色彩过于艳丽、界面过于花哨,反而适得其反,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件本身上,对教学内容却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传统的小黑板、教学卡片、挂图等成本低,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被放弃了。语文课堂的形式就是不断点击鼠标,教师作为放映者,主要的任务是读出屏幕上的内容。教师的语言、示范、手势、表情甚至书本与实验都被机器代替。
[对策2:突破重难点,适度恰当选择课件]:“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学媒体的采用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来选择,将不同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固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他常规教学手段也有许多特色功能是不容忽视的,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时髦。教师在设计课件应把精力集中在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每一节课突破一、二个难点足够了,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真正把教师感到难以讲解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就可以了。不是每个课时都适用于课件制作,正确选题是十分重要的。对于那些常规教法就能较好实现的教学目标,就没有必要浪费人力、物力,用课件辅助教学。课件应该对课堂教学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苦为乐等作用,决不能牵强附会、画蛇添足。
[案例与反思]:在教《我的战友》一文时,我不是马上呈现多媒体,而是先让学生通过文字了解文章要表达的意思,让学生跟随作者去想像、去感受、去领悟。在讲到“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句话时,我开始用网络及多媒体出示了声像结合的被火烧的画面,同时也出示了千斤巨石的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联想:巨石稳如泰山,一动不动;巨石经烈火不化,身体虽化了,但精神永不灭。从这不难看出,学生从前两点的形似理解到神似理解,不失为一项创造。
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点拨,整节课的多媒体课件操作简便、灵活、可靠,便于控制。教学内容虽然只有一部分采用多媒体来实现,但是教学效果却是非常不错的。我们平常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设置寓意明确的菜单、按钮和图标,最好支持鼠标,尽量避免复杂的键盘操作,避免层次太多的交互操作。为便于教学,尽量设置好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转移控制,方便前翻、后翻、跳跃。
[问题3]:有些语文教师常常担心上课时操作失误,为了图个方便,就让计算机老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要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展示的课便是“流水课”,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更有趣的是,笔者曾多次看到,由于教师在操作电脑时多按了一次键,电脑便将下面还没有教的内容已经展示出来了,使执教者尴尬不已。
[对策3:科学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被动性。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我们可以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者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通过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
现代化的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必须时时以学生为中心来提醒自己。课件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布局要突出重点,同一画面对象不宜过多,避免或引起学生注意力的无益信息干扰。注意动物与静物的色彩对比;前景与背景的色彩对比;线条的粗细;字符的大小等等,以保证学生都能充分感知对象。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因为这些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干扰学生的感知。
课件结构可采用模块化,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同时,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能力。能力较强的教师还可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让自己的教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多媒体教学之精髓。
[案例与反思]: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发学生了解鸟的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丽。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我适时播放鸟活动时的视频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中。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在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索,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是小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的心理状态,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插上翅膀,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生动而充满活力。信息技术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机遇,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的人才是实现整合的目标。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将为之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 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1,(1、2)
[4] 刘向永.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3)
[5] 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4,(2)
1运用多媒体编制故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喜欢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不仅喜爱听故事,也喜爱看故事、讲故事。根据孩子们的这一生理特征,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把美术课的内容寓于故事之中,效果十分理想。如:我在上美术课《小鸟》一课时,参考小学语文中《鸟的天堂》将教材编成一个故事,根据故事情节,通过电脑动画,出示一棵大树,然后一群小鸟飞到大树上,小鸟们自由自在地在这个天堂里生活着。突然“砰”的一声,一个不懂得爱护鸟的人用小石头把小鸟们惊飞了,小鸟们再也不敢回到天堂里来了。边讲故事,边渗透爱护益鸟的教育,最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把飞走的小鸟找回来,送到鸟的天堂中。学生们兴趣很浓,跃跃欲试,再通过课件展示小鸟的基本特征和各种姿态的画法后,同学们就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创作中,聚精会神地绘制自己心中的小鸟。这时打开录音机播放伴有鸟鸣的轻音乐。鸟的叫声清脆、悦耳,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他们的想象插上翅膀自由飞翔。最后,同学们把画完的鸟剪下来,贴在黑板上的大树上,让小鸟回到天堂中。就这样,一节美术课在故事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中圆满结束,使学生乐中求知,知中有乐。
2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情感陶治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把欣赏课的内容制成课件,通过课件展示画面形象,看到“形”、体验到“情”、感受到“美”。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使学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之中”,每次欣赏都让学生在细心观察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谈自己的感受。如美术欣赏课《祖堂教学国风光》、《未来世界》等,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美丽壮观的大好河山,未来世界的奥妙。
3借助多媒体,提高学生思维创造能力
美术课中的一些课业知识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比如色彩、图案知识等,而学生的思维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要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借助具体形象进行思维,进而理解和掌握较为抽象的知识。多媒体有较强的直观性,能够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如《色彩的冷暖》一课中,色彩冷暖的概念就是一个较抽象的问题。运用多媒体,展示冬天的景色,大地一片银白色结合学生看画面想象,描述冬天寒冷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的情景,接着课件展示两间布局一致而冷暖不同的房间,适时设问,此时你会选哪间?为什么?为此,很轻松、别致的导入了知识点――色彩的冷暖,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很快投入本节知识的学习中去,大胆想象,创造出内容丰富、画面新颖的作品。
以上这些效果,运用其它教学手段是很难达到的。多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如:以往美术教学,一般是讲授、练习、讲评,而现在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很轻松地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创设情境、设疑解难、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四步,来优化教学结构,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国家合格人才。 【背景介绍】
评比课堂教学,课题:《飞天之梦》
出现课堂火花之简述:课堂导入,老师先给学生放一小段视频,学生纷纷叫嚷:“老师没声音、教师没声音。”(导火线)在学生的催促下,教师先是愕然,拨弄了几下音响设备,还是没有声音,此时并不慌张,而是面带微笑,笑着抛出了学习任务:没声音是吧,下面就由我来播报这段视频,看看你们听后能记住多少?到底教师是优秀的演说家,还是你们是很好的听从。学生一下很兴奋,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老师那里,等老师报完内容时,问:播放的怎么样?生:还行。师:那你们记住了多少?学生只零星地讲出几点。师:“看来这一课我们一定要学了,就是演示文稿中在视频播报的同时有一个简要内容提示的表格,是不是更有助于我们了解视频的内容。”学生各个说:是。老师:那么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堂《飞天之梦》,教师希望在课堂结束前5分钟中诞生一位在我之上的视频播报员(臭美一下),可以吗?
创作反馈情况:学生很认真地设计自己的表格,处处要求完美,在完成当前任务后的多余时间里频频进行视频与台词的互练,时时检验台词跟视频是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