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诗歌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04 21:15: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爱的诗歌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爱的诗歌

第1篇

2、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 唐 · 白居易《长恨歌》

3、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 宋 · 杨万里《小池》

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唐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第2篇

当蝴蝶飞呀红蜻蜓的日子闪亮

美意的心坡遍地开花

当温柔的风轻抚你的心坎

生活的天空流欢溢乐

生命因你而精彩

世界因你而美丽

你知道吗

你是天之宠儿

没有什么能够伤害你

你知道吗

世界、时空不能阻挡爱的光

你的心自始被标注

生命的爱永远脉动

拥有爱

就好像小溪融入了大海

就好似白云依偎着蓝天

还有什么可以阻挡的呢

你不必忧伤

因为爱为你分担

你不必害怕

因为爱为你保护

敞开你的心

接受爱的洗礼

舒展你的心

让心一起走

与爱一起飞!

亲爱的 来吧

让我们用爱划出同心圆

亲爱的 去吧

让我们在爱的天空飞翔!

在爱的道路、真理、生命里头

随心儿乘起翅膀

欢欣起动

第3篇

母爱

是血与脉的相通相融

是儿女的福母亲的痛

母爱

犹如春天的风

她轻轻拂过

大地才会一片绿色

母爱

是天上的云

总让烈日

先从她的身驱穿过

给大地呼风换雨降祥和

母爱

是雨后的霞

总让清洗过的大地

不弃的躺在怀里

把七彩人生梦谱写在高高的天际

2:母爱

是血与脉的相通相融

是儿女的福母亲的痛

母爱

犹如春天的风

她轻轻拂过

大地才会一片绿色

母爱

是天上的云

总让烈日

先从她的身驱穿过

给大地呼风换雨降祥和

母爱

是雨后的霞

总让清洗过的大地

不弃的躺在怀里

把七彩人生梦谱写在高高的天际

3:母爱

犹如春天的风

她轻轻拂过

大地才会一片绿色

母爱

是天上的云

总让烈日

先从她的身驱穿过

给大地呼风换雨降祥和

母爱

是雨后的霞

总让清洗过的大地

不弃的躺在怀里

把七彩人生梦谱写在高高的天际

4:母爱是天涯游子的最终归宿,是润泽儿女心灵的一眼清泉,它伴随儿女的一饮一啜,丝丝缕缕,绵绵不绝,于是,在儿女的笑声泪影中便融入了母爱的缠绵。

5:不为什么

只为我们的爹娘

父母为我们操劳一生

而现在

他们

却孤单一人

父母生病了

却无人照顾

父母想念我们了

却没有儿女回家

而今

他们

日日守望

夜夜思念

你可曾想象

每天

他们站在村口

遥望我们的身影

不为什么

第4篇

肇东市第十一中学初二李渴鑫

有一种爱叫风华绝代,有一种爱叫痴心不改,有一种爱叫激情澎湃……(排比,用词精致,总领下文)

曾经,幻想着化成一缕春风,吹开诗人“情深深雨蒙蒙”的心窗;曾经,痴想着长出一双隐形翅膀,在诗海里遨游;曾经,梦想着长一对触角,碰摸到诗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继续排比,为下铺垫。)

突然,我发现一个秘密,一个深藏在诗里的秘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短短的诗句渗透着诗人无尽的思念与对已逝爱人的无尽爱意。死别的十年,痛苦的十年,惆怅的十年。苏轼对王弗的爱在如泣如诉的低吟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他每日夜里,眼前浮现痴心爱人旧日的容颜,他日复一日,对亡妻的思念可谓凄婉哀绝,刻骨铭心。他也许在想,那天涯另一边的孤坟,是否有人送上一束花,亦或是蝶儿跳支舞……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他的梦境里,王弗“小轩窗,正梳妆”,那不老的容颜,却又几分憔悴,眉宇间,萦绕着丝丝轻愁薄怨。是不满他一直不来看她吗?是啊,“十年生死两茫茫”,她多想听到爱人亲口对她说:“王弗,你在他乡还好吗?”可到头来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写苏轼对王弗的爱,真可谓“风华绝代“,用词工丽,感人至深。)

哎!“情人怨遥夜,竞相起相思。”望着天上的皎月,如一面镜子,淡淡的月光。有人在肆意享受,有人却皱起眉头,这时,明月是唯一可传递思念的物吧?

情思陷入诗海,化作一尾小鱼,在其中游荡,愈陷愈深时,才泛游到诗海深处,无限风光在眼前:(与前文照应,又引出下文,文章意境开阔了,好!)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融情于水,以水喻情,爱同长江水一样绵长不绝。

“上耶!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诗意何等直白,但爱得何等坚决,地老天荒!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爱的又是何等的艰苦,何等的明白事理,何等的有境界!

(以上意境大开,爱的色彩纷呈,爱的摇曳多姿,真是令人感叹!)

然而,在诗的海洋,我又捕捉到另外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宕开一笔,意境渐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僵卧孤村不自哀爱,尚思为国戍轮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鸟爱巢,不爱树,树一倒,无处住;人爱家,不爱国,国如亡,家无着”, 同样是爱,爱得又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壮烈!

(如果文章没有此段,也可,但是没了深刻,主题就显得浅了。)

这一切在诗的海洋里掩埋,然而,这一切在诗的海洋里又透出熠熠的光来。这是爱的光芒。哀婉凄绝的、坚贞不屈的、优雅高尚的、壮烈激昂的……如一颗颗芬芳的饵儿,每天我在捕食、营养,每天我在丰富、壮大。藏在诗歌里的爱啊,给我插上破浪乘风的翅膀。

第5篇

摘要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中大量使用白色的意象,如白色的雏菊,白色的霜冻,身穿洁白婚纱的新娘等。诗人以这些白色意象象征爱情和死亡,从而深化了她的诗歌主题。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 诗歌 白色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美国19世纪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1830-1886)生前默默无闻,终老独身,死后被发现留下了近两千首诗歌和一千多封信件,后来陆续结集出版,倍受评论界好评。狄金森终身未婚,从30岁开始一直到她去世为止,她永远都身穿一袭白裙。女诗人对白色的情有独钟也反映在其诗歌创作中,白色的鲜花、白色的霜冻、白雪、一身洁白的新娘等白色意象,在其诗中比比皆是。许多评论家都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但是究竟是为什么,狄金森却从未向世人袒露心曲,评论家们为此各执一辞,但却未能达到共识。著名评论家查尔斯・安德森在他的专著《惊奇的台阶》一书中曾说:

“白色对狄金森的重要性是难以一言蔽之的,白色渗透在她所有的作品中,具有多层含义:有时她用白色喻指死神,‘白色的掠夺者’,有时喻指上帝,‘白色的造物主’,在她写了那首‘白色拣选’的诗歌后不久,她从此直到去世的最后二十年的日子里只穿白裙,这其中的含义是耐人寻味的。”

笔者认为,狄金森的诗歌中的白色意象,是与死亡,爱情,自然等主题紧紧相连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狄金森诗歌中的白色意象来解读她的诗歌主题。

一 白色的雏菊

狄金森喜欢鲜花,也经常在自家的花园里劳作。在她的诗歌中,提到的鲜花种类不下20种,但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花有5种,即玫瑰,雏菊,三叶草,水仙花,百合。而她本人又较为偏爱白色的花,如雏菊和百合。

在美国传统文化中,雏菊一直是纯洁无邪的象征。雏菊的白色花瓣使人联想到纯洁的少女。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的小说《狄西・米勒》中的女主人公狄西与雏菊同名,她天真纯洁,不谙世事,最后成为上流社会尔虞我诈的牺牲品,长眠于开满了雏菊的墓地。在狄金森的诗歌中,雏菊也和墓地等死亡场景同时出现,因为雏菊是狄金森家园附近最常见的野花。而每年春天,教堂的墓地周围满眼都是白色的雏菊,所以,诗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将雏菊和死亡联系在一起。

狄金森喜爱雏菊,在诗歌和书信中也经常提到这种花。在她1858年―1861年期间的三封写给一位她暗恋的“导师”的信中,她将自己称为“雏菊”:

“如果我一身洁白地向你走来,你该怎么对待我呢?雏菊会让你失望吗?不,不会!也许不该告诉你,你并没有来,也没有告诉我为什么不来。”

这些信似乎是失恋的诗人在诉说自己的心情。“我们可以在天堂里碰碰运气”,“请宽恕……在进入坟墓之前”这些字眼表明了诗人对尘世的爱情已经绝望,寄望在死后与心爱的人团聚。

在狄金森四首关于“雏菊与导师”的诗歌中,都隐含着她对爱情的渴望和死亡之意。在这些诗中,狄金森的心中情人“导师”经常以红日形象出现,灿烂夺目,富有男子气,而她的女性叙述者雏菊则静静地绽放洁白的花蕾,表现出谦卑柔弱的女性气质,翘首等待他的垂青。“太阳――雏菊”这个比喻源自于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故事。传说太阳神阿波罗的女仆克莱蒂出于对太阳的爱恋,变成一朵雏菊,或是一株向日葵,以便时时受到阳光的沐浴和。在第106首诗中,诗人说:

雏菊静静地追随太阳――

当他结束金色的旅程――

她羞怯地坐在他脚旁――

他――醒来――发现那朵花――

为什么――掠夺者――你在那里?

因为,先生,爱情是甜蜜的!

这首诗充分展示了女性温柔的品性和对于甜蜜爱情的渴盼。而在诗人另一首“雏菊与导师”的诗中,已经去世的“导师”被埋葬在墓地,当冬日的大雪覆盖了墓地,诗人希望春天快点到来,好让白色的雏菊来陪伴逝者。

在狄金森的诗歌中,雏菊静静绽放着白色的花蕾,它既是生者的好友,也是逝者的伴侣。它既象征了狄金森心中理想的爱情,也和死亡的脚步一起来到人间。白色的雏菊消减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使人们能平静地接受死亡。

二 白色的霜冻

比起白色的雏菊,在自然界中,霜冻是最不受欢迎的。秋日里,每当霜冻来临,花草便枯萎凋零,失去了生机。在狄金森的诗歌中,霜冻就是死神的使者,它将冷漠,恐惧和灾难带给人间。在写于1884年的一首诗中,诗人将霜冻拟人化地形容为“白肤金发的美女杀手”。

显然毫不意外

对于任何无忧的花朵

正嬉戏时被霜冻砍了头

偶然的力量

白肤金发的美女杀手经过

太阳无动于衷地前行

又过了一天

上帝同意了

在这首诗中,“无忧的花朵”和“无动于衷的太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自然界中残酷的杀戮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是太阳却极其冷漠,颇具反讽意味的是,就连上帝都默许这样残忍的事件发生。

霜冻不仅给自然界中的花草带来了死亡,在狄金森的一些诗歌和书信中,霜冻也和人间的死亡息息相关。在第509首诗歌中,狄金森回忆一位去世的好朋友,她的音容笑貌宛然眼前,她清楚地记得朋友走路的姿势,周日去教堂做礼拜时她穿的衣服,她们一起说过的悄悄话。但是她伸出手时,摸到的却是朋友那冰冷的尸体,和被冰霜冻住的永恒的笑脸。无论亲人怎样呼唤,逝者却再也不会醒过来。

1861年底,狄金森的家乡阿默斯特镇上的许多年轻人都去了前线。1861年12月,狄金森听说邻居亚当夫人的两个儿子在安那波里战争中受伤相继死亡的消息,她非常震惊和难过。在写给表哥的信中,诗人流露出她的担忧,“仁慈的耶稣啊,请不要带回一具冰冷霜冻的尸体”,她担心哥哥的好友弗雷泽的安危。结果一语成谶。三个月后,在写给表哥的信中,诗人提到了弗雷泽的死讯。另一首写于南北战争期间的诗歌“胜利来的太晚”也提到了冰霜覆盖的嘴唇的意象,诗人对于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年轻的生命感到痛惜,他们未曾品尝过胜利的喜悦就阵亡了。

在狄金森的诗歌中,霜冻是死神的使者,是死亡的冰冷的外衣。白色的霜冻的意象出现,总会直接或间接和死亡有关。

三 白雪

冬日的白雪也是狄金森的家乡最寻常的风景之一。在她的笔下,白雪也和死亡紧紧相连。1882年,当狄金森的母亲去世,她写信给表姐:

“她从我的手指尖滑落,就像一片雪花被风带走了,她去了那个永恒的地方。”

在这封信里,狄金森用飘落的雪花形容母亲的离世,她的悲伤溢于言表。在她写于南北战争期间的诗中,她也用雪花形容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士兵们,“他们像雪片般纷纷飘落”。在狄金森的诗歌中,有时白雪只是像一块毯子,静静地覆盖在大地上;而有时,巨大的雪毯却带给人们一丝恐惧,因为它带给人的感觉是生死永隔。如第411首诗:

坟墓的颜色是白色――

我是说――外面的坟墓――

从飘扬的雪花中你无法知晓――

在冬日里――直到日出――

融化了狭长的墓穴――

高出地面――

每个突起的小房子里――

留下了一位朋友

坟墓里的颜色――

我想――完全一样

不是所有的雪都把它变成白色

不是所有的夏天――绿色

在这首诗中,白雪覆盖了墓地,乍看和落在每个地方的雪是一样的。但是,太阳很快会融化墓穴上的雪花,裸露的墓碑会提醒人们,墓穴里长眠着一位诗人深爱的朋友。死亡是无法更改的事实,无论是冬日的白雪还是夏季的绿茵都无法换回逝去的友人。在这些诗歌中,白雪的意象即象征着死亡。

四 一身洁白的新娘

说到白色意象,不能不提到狄金森诗歌中出现的身穿洁白婚纱的新娘。狄金森的诗歌中有12首直接出现了“新娘”的字眼。这些有关新娘的诗歌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求婚,尘世的婚姻;第二类是关于死神在寻求自己的新娘;第三类是和宗教有关,神圣的婚姻,关于天堂里的结合。如在第1496首诗中,关于尘世的婚姻,新娘表现出了复杂的心态:

我所做的一切

是回顾

他迷人的心灵

我熟悉他的眼睛

我曾探索过的地方

已紧紧地推向身后

没有港湾

没有飞翔

而他主宰那里

无所不在,躺在那里等待,

她变成新娘

在这首诗的开头,叙事者以“我”的身份讲述她即将跨入婚姻殿堂时的心情,然而到了结尾部分,自信的“我”却变成了被动的“她”,人称代词的变化生动地体现了新娘的心理变化,最初的自信渐渐消失,因为她知道,在婚姻生活中,他将“主宰”一切,而她则将失去熟悉的“港湾”和“飞翔”的翅膀,除了无望的等待,她别无选择。这首诗也反映了狄金森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她向往爱情,渴望有一天能身穿洁白的婚纱,成为新娘;另一方面,她对即将到来的婚姻又心生恐惧,生怕婚姻是一副枷锁,从此失去自由。在她另一首有宗教象征意义的诗歌中,新娘在等待新郎的同时,也在等待死神的降临。

黎明时分我将成为――妻子――

日出――你能否给我一面旗子?

午夜――我还是少女――

刹那间便成为新娘――

于是――午夜――我从你那里

走向东方,胜利――

午夜――晚安!我听见她们在呼喊,

天使们在大厅喧闹――

我的未来轻轻拾级而上

我搜索儿时的祈祷

转瞬已不再是孩童――

永恒,我来了――先生,

救世主――我见过那面容――以前!

在这首诗中,年轻的女孩在等待“未来”,她的内心既充满了担忧,又带着胜利的期待。诗歌表达出新娘渴望在午夜时分完成人生的神圣转折,经历从少女变为妻子的过程。但是和一般诗歌不同的是,新娘听到一群天使的呼唤。她们似乎在为新娘指引方向,护送她进入永恒的天堂。一身洁白的新娘不仅是普通意义上的新娘,而且是神圣的新娘,将和耶稣结合,是天国的新娘。这其中的宗教含义不言而喻。

五 结语

狄金森其人其诗都是一个谜,吸引了无数的评论家和读者从不同角度解读她的作品。她的诗歌中大量白色的意象出现,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当她失去了爱情并从此隐居后,她以只穿白色衣服隐含自己对爱情和婚姻的向往。但是白色也是死亡的颜色,无论是白色的雏菊,还是白雪和霜冻总是与死神一起来到人间。因此,在狄金森的诗歌中,白色既象征了爱情,也象征了死亡。

注:本文系宁夏大学2006年度社科基金资助项目(资助编号为SK068)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Anderson,Charles.Emily Dickinson’s poetry:Stairway of Surprise.Westport: Greenwood press,1982.

[2] Dickinson,Emily.Emily Dickinson Selected Letters.Ed.Thomas H.Johnson. Cambridge:Harvard UP,2002.

[3] Dickinson,Emily.The Complet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Ed.Thomas H.Johnson. 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60.

[4] Wolosky,Shira.“Public and Private in Dickinson’s War Poetry.”A historical guide to Emily Dickinson.Ed.Vivian Polla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5] Dandrand, Karen,“New Dickinson Civil War Publications.”American Literature 56 (1984):18-27.

[6] Leyda,Jay.The Years and Hours of Emily Dickinson.United States:Archon Books, 1970.

[7] Miller,Cristanne.Emily Dickinson:A Poet’s Grammar.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

第6篇

关键词: 《诗经・国风》 爱情婚姻 诗歌

一、有关对《诗经・国风》的大致了解

风是《诗经》分类中的一种。风,就是音乐的曲调。国风,就是各个地区的音乐曲调。“国”有地方、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和豳风。国风即全是以上地区的地方乐曲。豳风全是西周的作品,其他除了少数作品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皆出自东周。

《国风》中的作品主要出自百姓以及处在社会中低阶层人士之手,是描写西周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巨幅画卷,是《诗经》中最为出彩、最具历史文学价值的一部分。在《诗经》中,在数量上占有重大比例的有关于爱情婚姻的诗作就主要集中在《国风》里。

《国风》中的爱情婚姻诗作内容淆杂。其中,大部分作品主要集中在对男女之间相爱相恋的绵绵情意,怨妇诗,以及妻子对远征丈夫的思念的描写上,而对于其他内容进行描写的作品数量是则及其有限的。下面我对《国风》中有关爱情婚姻的诗歌作品以恋爱到婚姻的各个阶段为序进行规整分类。

二、《国风》中爱情婚姻诗作的阶段性分类

(一)男子对心仪女子热烈的追求和款款深情。

表达这层内容的诗作在《国风》中可谓俯拾即是。这些类似于现代情诗的作品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之间恋爱时真挚热烈的情感,当然,这些诗作从内容上看多以男子的角度来写,也可以说它们出自那个时代的男子之手,用以表达对女子的爱慕、追求,以及专一执著的情怀。如《王风・采葛》就表现出一个男子由于热烈地思慕着令他心仪的女子,使该女子若是一日不与他相见,于男子而言便如三月、三秋、三岁而未见。从时间上的递延上,我们不难看出男子盼见女子的急切心情,以及对渴慕女子热烈的、发自肺腑的爱意。相思之苦,缠绵悱恻,如怨如诉。这种对爱情的执著而又热烈的情感在《郑风・出其东门》中还有更为深刻的表达: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聊可与娱。

虽说在东门之外,美丽的女子多如云、多如白茅花,但她们都不是这位痴情男子所牵挂的,他惟一爱的只有那位衣着朴素的女子。这篇诗作除了如上首似的表达了男子对心仪女子的爱慕,更多了一层对该女子的专一执著之情。

相反,如果男子对心仪的女子由于种种原因求而不得时,则表现为一种失落,如《周南・汉广》中:“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汉之永矣,不可方思。”至多男子也只是停留在幻想已经与思慕的女子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上,这一点在为我们所共熟的《关雎》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该诗通篇为幻想之作,其场景仅仅是男子与心仪的女子结交不成,所产生的已经与该女子结为伴侣的幻想。

而当女子由于家庭礼教或封建世俗的阻挠欲嫁情郎不得时,则表现出比那个时代的男子更为果敢、勇猛而又强烈的反抗精神。如《风・》:“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正是反映了在婚姻不自由的情况下生活的女子对封建礼教、封建贞洁观,以及封建家长制下婚姻需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铁的定律的有力反抗。有的女子甚至愿意抛弃为封建社会女子普遍重视至极的名誉与情郎私奔。如《王风・大车》:

大车槛槛,毳衣如。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毳衣如。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日。

这短短几句,写诗的女子竟然连用了两个“畏子”,一是“畏子不敢”,二是“畏子不奔”,由此,一个在爱情上远远比男子更为勇敢、更为有魄力,也更为向往自由的小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由此可见,在那个时代,若然谈到对爱情的执著,以我拙见,女子要比男子来得更为猛烈,更具敢于同封建礼教作斗争的反抗精神。

(二)双方约为婚姻,女子待嫁。

当男女双方得到彼此及对方家长的认可后,那么就进入一个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订婚”阶段。这一阶段通常是用以给男子筹备迎娶,女子准备嫁妆之用,因此时间的持续并不一定会很长。《国风》在此阶段对女子待嫁时的心情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主要集中笔墨描写女子期盼未婚夫早日登门迎娶的急切心情。如《召南・有梅》:

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树上的梅子随时光的流逝纷纷落地,数量不断减少,进而引起多情的待嫁姑娘感叹起韶华易逝,年时不在,此时,她心中急切期盼情郎的迎娶,一个“迨”字(可理解为趁机、赶快之意)将她的焦急热切的待嫁心情表露得淋漓尽致。

又如《邶风・匏有苦叶》:“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招招舟字,人涉否。人涉否,须我友。”一个在水边徘徊的女子,心念着河对岸的未婚夫,焦急地盼望他可以在河水尚未结冰之时来迎娶自己。

总之,女子待嫁的心情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一则曰喜悦,二则曰急切,三则曰担心。前两种心情不难理解,可她为何还会担心呢?原因就在于,待嫁女子担心未婚夫的迟迟不来迎娶会演变为永远不来迎娶,也就是说她会担心婚姻上出现变故出现诸如悔婚之类的事情。所以她的心请在此阶段应是喜忧参半的。

(三)迎娶。

在《诗经・国风》中,单独对平民阶层迎娶场面进行描写的诗歌比较少,而《著》这首诗歌却以一名即将嫁为人妇的女子的视角对自己夫婿前来迎亲的场面进行了描述,虽说该诗着力于表达这位女子对夫婿的爱慕和自己的喜悦之情,但从中我们也可对迎娶场面的隆重情景略感一二。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于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著》这首诗歌着重对女子夫婿充满喜庆色彩的锦衣华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透过对单一人物的形象叙述,实在不难想象迎娶仪式的隆重与喜庆,新郎的翩翩风度与轩昂气宇,以及初为人妇的女子之兴奋与欣喜。好一片欢欢喜喜的迎娶之景,写实性极强,以新妇口述之形式,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即使是千年之后的读者,读之也有一种身临其境、妙趣横生的感觉。

除此之外,《国风・召南》中还有一首描写迎娶贵族小姐的壮观场面的诗歌――《鹊巢》。

该诗为我们展示一位贵族小姐出嫁时隆重壮大的喜庆场面,“百两御之”、“百两将之”、“百两成之”,通过对迎娶喜车数量之重的描写,着实表达出贵族阶层迎娶仪式有别于平民阶级的隆重、豪华和奢侈,也为我们展示了社会婚嫁的另一场面,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也充分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差异。

(四)婚后或喜或悲的生活境遇。

在《国风》中反映婚后夫妻家庭生活的诗歌,根据女子所处境遇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夫妻之间生活美满,相互尊重,相互体贴,琴瑟和谐。如《国风・郑风》里的一首《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琵琶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配以报之。”

这首诗歌以夫妻间对话的形式,夫妇二人一唱一和,脉脉含情的对话将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相濡以沫的真挚情感,家庭生活的温馨欢乐,以及相约白首的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国风・齐风》中的《鸡鸣》。这是一首妇人敦促身为大夫的夫君早起之诗。以夫妇对话的形式,一边是妻子的急切催促:“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表达出妻子的贤惠和对夫君事业的关心,从而使得一位细心贤良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而另一边却是丈夫的借故推脱:“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但丈夫不愿起身的原因当然不是因为天还未明,鸡尚未啼,真正使得丈夫不愿离开高床暖枕的因由则被诗中的“甘与子同梦”这一句所点破,真实一语天惊。夫妻间的相互恩爱、闲情小趣及依依惜别之感由此可以略见一斑。

但是并非所有的夫妻都是那么的情意深厚,可以白首相随。在古代男尊女卑的夫权社会里,男女之间的不平等极为严重,幸福而专一的婚姻生活对大多数女子而言仅仅是个美丽的幻想和愿望罢了。在《诗经》,尤其是在以描写民风民俗而最富盛名的《国风》里,表现夫君所抛弃的女子的悲惨境遇与寂寥心情,高唱不幸婚姻的挽歌的作品委实很多。这些作品可以说是时代的真实写照,是身处夫权社会的女子凄凉处境与愤懑心情的真实写照,是多情女子对薄情夫君的无声控诉,是对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现实充满血与泪的无情抨击。

这种描述弃妇的诗歌在《国风》中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反映还维持着婚姻的形式和夫妻的名义,处于失宠、幽闭状态的不幸妇女的命运”[1]。如《召南・江有汜》就写出了一夫多妻制度下的夫权社会中,夫君另觅新欢,结发妻子因失宠而备受冷落。夫妻关系尚在,无力与夫权社会斗争的情况境遇下,她也只得翘首期盼,幻想这薄情郎有回心转意的一天。

另一类则是“表现婚姻破裂后妇女被夫家休弃的悲惨结局,抒发弃妇的愤懑不平”[2]。《邶风・日月》就把弃妇的这种愤懑与不平的一腔哀怨表达得淋漓尽致,真可谓是字字是血泪,句句述无情。

除上述诗歌之外,《国风・氓》可谓是包罗群像,几乎是涵盖了《国风》中由恋爱、结婚直至女子被弃后又幡然悔悟的全过程。它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具有读一诗而解《国风》的作用,是当时社会民俗人情的真实再现,深刻揭示出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境遇和坚强的斗争精神。

纵观《国风》,它的确包含了太多内容,爱情婚姻诗便是其中最为璀璨的奇葩。它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第7篇

热爱苏格兰

《我的心儿在高原》是诗人表达他的家乡眷恋之情的抒怀诗。这首诗作于1790年,是彭斯在诗歌创作上处于顶峰的时期,堪称彭斯的代表作。诗歌洋溢着饱满的爱国主义热情,讴歌了苏格兰老家的秀美山川,表达了对祖国故土的深深眷恋,同时也热情奔放地回忆了家乡狩猎的欢快场面。可以说,这首诗每一句都通俗易懂,每一句都貌似无奇,但就是这些平淡,就是这些无奇,经过诗人匪夷所思的组合,神奇地登上了英国以至世界文学的顶峰。

热爱劳动人民

苏格兰的农村是彭斯诗歌灵感永不枯竭的源泉。彭斯长期生活在农村,从事繁重的农活。地主的剥削,加上土地的贫瘠,歉收、负债、迁居……使他常常过着没有温饱的生活。但他热爱生活,对劳动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彭斯的长篇叙事诗体现了对于平民的热爱。在《两只狗》这首诗里,通过两只分属贫富人家的狗之间的对话,描绘了地主家的骄奢逸,贫穷的佃户虽然耕作及劳动辛苦,成为人类不公平生活的鲜明对照。诗人也理解农民对牲口的深厚感情。他在《新年早晨老农向老马麦琪致辞》一诗中,回顾了老马一生的辛劳后,写道:“我将在留下的麦地上面,把你的缰绳系好,不用费大力气,你就在那边舒舒畅畅吃个饱。”

崇尚民主自由

除了长期生活在农村并写出描绘故乡及朴实人民的诗歌外,身受民族压迫的他十分热爱苏格兰,并热情歌颂民主及自由。彭斯生于苏格兰民族面临被异族征服的时代,因此,他的诗歌充满了激进的民主、自由和追求平等的思想。

《苏格兰人》是激励本国有志之士为民族独立慷慨赴战的诗作,此篇堪称其佳作之一。彭斯一直念念不忘为苏格兰民族独立而斗争的志士,写此诗时爱国热情尤其澎湃。不仅如此,他还借古讽今,曾经明白写信告诉朋友说:启发他写这首诗的不只是古代那场“光荣的争取自由的斗争”,而还有“在时间上却不是那么遥远的同类性质的斗争”,即法国大革命,当时方兴未艾,在苏格兰的彼岸如火如荼地展开。在整个欧洲大陆革命的背景下,彭斯的诗作融时代感于地方特色中,独具一格。他在感情的直觉和洞察力方面具有非凡的能力,对宗教、自由和道德有着强烈的信念。特别是在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人类的自由平等问题上尤其敏感,这也许是由于他是从一个卑微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十分了解普通人民和他们的生活境遇。但他并不是思想家,他不是采取居高临下式的说教,而是站在下层劳动人民一边为他们进行申辩。正因为如此,所有的读者都会被《尽管如此,人毕竟是人》深深地打动。这首呼唤人类平等的诗歌,在1999年苏格兰议会被解散292年后的重组开幕式上再次唱起,激起了苏格兰人的无限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彭斯的诗歌魅力可见一斑。从这首诗歌也可以看到彭斯的尊严和正直,就算是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歌颂纯朴的友情

除诗歌创作外,彭斯还收集整理大量的苏格兰民间歌谣。其中《往昔的时光》不仅享誉苏格兰,而且闻名世界。这首诗歌颂了真挚美好的友情,但是内涵上侧重于歌颂朋友之间地久天长的友谊,揭示友情的永恒。每个人的“往昔时光”各不相同,但都是沉甸甸的人生记忆。在这首诗里难忘的“往昔时光”,说到底,就是难忘老朋友,难忘友情。诗人建议朋友高高地举起酒杯,为永存的友谊,为逝去的时光。这使感情抒发有了特定的现场气氛,感情变得炽烈;通过老朋友重逢的典型动作,把真诚浓烈的友情渲染出来。

讴歌纯洁的爱情

彭斯的爱情诗篇是最令人瞩目的。其中最著名的《一朵红红的玫瑰》是彭斯根据苏格兰民谣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篇,充分体现了民歌特有的清新自然和真挚纯朴。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十分欢愉、自豪的口吻用两个比喻写出了心上人之美:“六月盛开的红玫瑰”和“悦耳动听的甜美乐曲”。这里,“红红的玫瑰”意象生动,象征了心上人的美丽和青春活力。“悦耳动听的甜美乐曲”则进一步强调心上人从形体乃至性格的和谐、完美。诗的第二、三两节层层递进,表达了诗人对心上人的炽烈的爱情。诗中“大海干涸水流尽”、“岩石被太阳融化”更是独具匠心的妙笔,用以比喻坚贞的爱情。这时,诗的意象也随即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一朵红红的玫瑰、一支动人的乐曲,而是一个更新、更广、更深沉的意境,扩展到辽阔的海洋、坚固的岩石和炽热的太阳。诗人然后表达自己坚贞的爱情立场:整个宇宙可以变化甚至被摧毁,唯独爱情亘古不变。

诗的开头用了个鲜活的比喻――红红的玫瑰,一下子就将恋人的美丽写得活灵活现,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感情。在诗人的心中,恋人不仅有醉人的外表,而且有着柔美灵魂的心灵,像一段乐曲,婉转动人地倾诉着美丽的心灵。

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它开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对济慈、拜伦等人有很大的影响。诗人用流畅悦耳的音调、质朴无华的词语和热烈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千百万恋人的心,也使得这首诗在问世之后成为人们传唱不衰的经典。

彭斯的诗歌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生与死、爱情、友谊、幸福、真理、良知、青春、博爱、宗教、诚实、荣誉等,不一而足。这些小诗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对爱情的忠贞,对朋友的忠诚,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追求。

第8篇

        关键词:艾米莉.勃朗特;诗歌;主题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1848),是夏洛帝·勃朗特之妹,安妮·勃朗特之姐,从少年时代起就开始写诗,姐妹三人于1846年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以艾米莉为主。她的诗在内容题旨和 艺术 手法上都有着创新和超前,但她的小说《呼啸山庄》掩盖了她诗歌的光芒。这些诗歌集中体现了艾米莉对压迫和禁锢的叛逆精神,反映了她渴望自由、平等和爱情的理想。这些诗歌语言精练简洁,节奏韵律 自然 明快,堪称为“诗作的精英”。下面就从她诗歌主要的四个主题:荒原、自由、爱情和死亡来赏析这位杰出女诗人的杰出诗才。

        一、自由的向往

        与其说艾米莉挚爱、迷恋荒原,还不如说她是迷恋和向往那种无拘无束与自由自在。“她在荒凉寂寥的处所找到了许多开怀的乐趣,而她胜过一切,最最热爱的是——自由。自由是艾米莉鼻息;没有自由,她就毁灭”,“当她从她自己那寂静无声、与世隔绝,然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换到一种纪律严格、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是她无法忍受的……”就连喜欢那些小动物,也是冲着它们那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和从不拘束,活得自然,甚至狂野的本性来的。在她的好些诗歌里都充满了这种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她说:“我们并没有别的要求,我们只要自己的心和自由。”

        这些诗都是她痛苦心迹的真切流露,是她深感生活重压而不自由时灵魂的和呐喊。在她与姐姐外出求学和做家庭教师的时间里,经历了受人役使、压迫和偏见的种种磨难,她强烈地感受到了心灵自由的丧失,甚至感觉到整个秩序化的社会都是充满压迫与偏见的束缚她心灵自由的“敌人”,这一切几乎已成为她的精神牢狱和枷锁,在她幻想的贡达尔王国里,她要“砸碎痛苦的锁链/使他的臣民重获自由解放”。

        二、爱情的迷惘

        艾米莉是一个出世者,一个超凡脱俗的奇女子。在她短短的一生中没有尝试过爱情的滋味,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没有任何恋爱经历的少女来说,能在她唯一的一部旷世之作《呼啸山庄》里,把一个看似平常的爱情写得如此刻骨铭心,惊心动魄,成为“人间最宏伟的史诗”,真可谓是 现代 文学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怪不得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及创作家毛姆在介绍《呼啸山庄》时曾这样感叹道:“我不知道还有哪部小说,其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著,曾经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虽然她没有经历过爱情,但我们却不能否认她的内心曾有过对爱情的炽热向往和想象。其实,在她的脑海中构筑的爱情比任何世俗的爱来得更精彩,在她的爱情诗中她的爱亦然真挚、炽烈、深沉。在创作《呼啸山庄》之前,艾米莉已在她想象的贡达尔王国里描写了许多关于男女主人公至情至真并具有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呼啸山庄》只是她的诗化了的小说,是她爱情诗的继续和 发展 。在这些爱情诗里,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精神不灭”的力量,虽然这诗里多了一份伤感、凄婉和幽怨。

        在艾米莉三岁时便失去了母亲,在她成长的沉闷岁月里可以说是没有一丝快乐,也没有一丝温暖。从诗中可以看出,在这人海茫茫的大千世界,她尝到了人世间的冷漠无情,母亲和两个姐姐的去世,留给她的只是孤苦凄凉,虽然在她的内心世界里,她也“渴望着有人能来爱”,然而这念头“烟消云散”了,像雨后彩虹般瞬间便消失了。她的爱情诗由于感情真挚、凄苦,常常撼动人心、催人泪下。

        读她的这些爱情诗,那排山倒海的炽热情感让人窒息,悲情四射的绝望哀缠令人心碎。艾米莉已将情感的张力拉到了最大程度,她把恋人间的那种忠贞的感情描写得微妙微肖,并全都表现得那么真切细腻,令人不能不叹服她的主观感受体验和想象的出神入化。毕竟,艾米莉短短的一生,少女的心扉从不曾得到爱情的轻叩呀。 

第9篇

肇东市第十一中学初二李渴鑫

有一种爱叫风华绝代,有一种爱叫痴心不改,有一种爱叫激情澎湃……(排比,用词精致,总领下文)

曾经,幻想着化成一缕春风,吹开诗人“情深深雨蒙蒙”的心窗;曾经,痴想着长出一双隐形翅膀,在诗海里遨游;曾经,梦想着长一对触角,碰摸到诗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继续排比,为下铺垫。)

突然,我发现一个秘密,一个深藏在诗里的秘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短短的诗句渗透着诗人无尽的思念与对已逝爱人的无尽爱意。死别的十年,痛苦的十年,惆怅的十年。苏轼对王弗的爱在如泣如诉的低吟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他每日夜里,眼前浮现痴心爱人旧日的容颜,他日复一日,对亡妻的思念可谓凄婉哀绝,刻骨铭心。他也许在想,那天涯另一边的孤坟,是否有人送上一束花,亦或是蝶儿跳支舞……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他的梦境里,王弗“小轩窗,正梳妆”,那不老的容颜,却又几分憔悴,眉宇间,萦绕着丝丝轻愁薄怨。是不满他一直不来看她吗?是啊,“十年生死两茫茫”,她多想听到爱人亲口对她说:“王弗,你在他乡还好吗?”可到头来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写苏轼对王弗的爱,真可谓“风华绝代“,用词工丽,感人至深。)

哎!“情人怨遥夜,竞相起相思。”望着天上的皎月,如一面镜子,淡淡的月光。有人在肆意享受,有人却皱起眉头,这时,明月是唯一可传递思念的物吧?

情思陷入诗海,化作一尾小鱼,在其中游荡,愈陷愈深时,才泛游到诗海深处,无限风光在眼前:(与前文照应,又引出下文,文章意境开阔了,好!)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融情于水,以水喻情,爱同长江水一样绵长不绝。

“上耶!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诗意何等直白,但爱得何等坚决,地老天荒!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爱的又是何等的艰苦,何等的明白事理,何等的有境界!

(以上意境大开,爱的色彩纷呈,爱的摇曳多姿,真是令人感叹!)

然而,在诗的海洋,我又捕捉到另外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宕开一笔,意境渐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僵卧孤村不自哀爱,尚思为国戍轮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鸟爱巢,不爱树,树一倒,无处住;人爱家,不爱国,国如亡,家无着”, 同样是爱,爱得又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壮烈!

(如果文章没有此段,也可,但是没了深刻,主题就显得浅了。)

这一切在诗的海洋里掩埋,然而,这一切在诗的海洋里又透出熠熠的光来。这是爱的光芒。哀婉凄绝的、坚贞不屈的、优雅高尚的、壮烈激昂的……如一颗颗芬芳的饵儿,每天我在捕食、营养,每天我在丰富、壮大。藏在诗歌里的爱啊,给我插上破浪乘风的翅膀。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