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3 09:02: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幼儿园一级教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科学选择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区角游戏活动的安排、设计,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一定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不能大中小班都玩同一个游戏,比如娃娃家设在小班,超市、医院等设在中大班。区角活动时还要考虑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能力,使幼儿的认知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例如,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从事平行游戏,即幼儿各人玩各人的,彼此玩的游戏都是相同的。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贫乏,接触社会的范围小,教师在设计小班的区角游戏时,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可在一个区角内多放几套相同的材料。例如,小班娃娃家区角游戏就应有多个娃娃,避免出现娃娃少,孩子抢着抱的现象。中大班幼儿已有了在园学习与活动的基础,与小班幼儿相比,各方面能力明显提高。这一阶段的幼儿好学、好问、好动,对活动的兴趣与自主性明显提高。教师要仔细观察,并及时调整区角内容和材料。如果不及时更新材料他们就会不感兴趣,甚至不愿意去玩。一次我们大三班的小吃部区角游戏,开始做的是麻辣烫小吃,孩子玩的没兴趣时改为做包子饺子面条,内容一改,孩子顿时兴趣盎然。同时对幼儿的进区选择也要作适当的调整,避免幼儿选择活动区时发生偏失。教师的适当调整对于幼儿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能拓宽幼儿的学习空间,满足幼儿的认知需要,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有几个显著特点:
1.区角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明显增强,乐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活动。
2.出现合作行为。在建构区、数学区幼儿间的交流增多,但幼儿间的合作仍然属于结伴游戏。
3.“喜新厌旧”表现较明显。对新鲜的材料和事物孩子们都能静下心来操作,一旦过于复杂或一旦完成任务后就不愿再次操作,在活动中持久性较差,这时需要教师给予适当帮助和支持。
4.幼儿间的争吵增多。对于喜欢的物体都想占为己有,在材料的使用过程中发生争吵。
5.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区角活动内容的拓展,幼儿相互间的交往行为也逐渐增多,在区角活动中比较活跃,但自控能力较差。
根据幼儿区角活动的这些特点,教师们及时发现幼儿的问题和需要,在此基础上去帮助幼儿增添活动内容,帮助幼儿梳理知识、丰富经验。例如,大一班超市,开始每个商品上没有价格,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不自觉地把买的东西加起来算,后来老师把每个商品都打上价格,孩子们买起来可有劲了,知道五块钱可以买一样两块的和一样三块的物品……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不自觉地学会了数的加减。实践证明:只有根据幼儿的认知需要,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在经历观察、实验、探索与交流中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幼儿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创设情境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营造和谐的情境氛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平时,我们布置的区角游戏活动环境都是孩子的世界,点点滴滴都留下孩子的足迹,环境布置的视线都和孩子平行,提供的材料以孩子喜欢为主,不过分追求精美豪华。
区角活动要促进孩子的发展,首先要创设一个自由、宽松、安全的环境。孩子们可以充分自由地选择游戏内容、游戏方法、游戏时间(不可以是老师指定),教师以表扬、鼓励和帮助为主,以商量的口吻提出想法和建议。同时要确保孩子的安全,应避免活动材料中不安全因素的存在,为孩子提供的材料分量要轻,体积要小,颜色要鲜艳,形状、种类、数量要多样。材料的放置高度应按照孩子们的视线为标准,墙面上要贴一些与区角游戏相适应的背景,创设一个温馨的氛围,使孩子真正感受到这是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天地”。在这个“小天地”里,教师要按照各个区域活动的特点划分,将安静的区域如娃娃家、扣钮扣、整理衣服、拼图、喂食、穿珠、夹夹子、插雪花片等安排在一边,而将容易产生干扰的区域活动,如做做玩玩讲讲、超市、医院等安排在教室的另一边,减少不同活动对幼儿的影响,使他们尽可能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
其次,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使幼儿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三、联系实际促进幼儿应用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首先要紧密联系幼儿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投放区角游戏材料时,能够把握孩子的基本特点,考虑材料对孩子的基本适宜性,并以孩子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孩子现阶段的实际发展需要。比如,对于小班孩子而言,要以提高手指小肌肉灵活性和动手能力、培养生活习惯为主。因为2~3岁是幼儿动作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尽可能提供各种机会发展大、小肌肉动作,有利于幼儿充分发挥这方面的潜能,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例如,提供穿珠子、系鞋带、摆弄吸管、扣纽扣等,提高手眼协调性。又如,小二班为幼儿提供衣服,让孩子练习拉拉链、扣钮扣、叠衣服,提高生活服务能力。像大班的幼儿可以提供拼图玩具,棋类玩具等科学益智方面的材料,锻炼孩子的耐心,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集体教学;提问;幼儿;艺术
谢尔达科夫说:“思维以其固有的形式进行,谓之发展。”(谢尔达科夫《儿童的思维》,日译本第12-13页)明确了整个教学内容的认识思维过程,才能在提问中明确自己的每一个提问,是旨在分析的还是要求综合的,还是要求概括的,比较的,发现关系的等。但怎样进行提问呢?不从幼儿实际出发的提问、准备不够充分的提问、不会引导和控制的提问等都会使教学环节无法进行,偏离教学活动,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问”不仅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教学艺术。所以精心设计每个提问,以“精问”促“深思”,这是值得所有教师的反思与关注。
一、关注幼儿年龄的特点,根据个别差异,按层次提问,适时追问
教师提问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使问题适合幼儿的能力水平。恰当地提问可以增强幼儿对问题的理解,减少对自身能力的忧虑。如,在绘本《我现在有点忙》中,小男孩找动物朋友玩,遭到朋友拒绝。老师这样问小班幼儿:为什么呀?小班幼儿说不出来,教师的提问过于笼统、抽象,小班幼儿理解不了。但如果改成这样提问:小动物们都忙着干嘛?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通过这样的引导,小班幼儿才逐渐明白这其中的“有趣”原来是拉便便,让小班的孩子噗嗤一笑,忍俊不禁,在开心中自然地接受了自己身体的信号――大便。可见,由于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师要用自然的、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述问题,调整词汇和句子结构以符合幼儿的语言和概念水平。
教师的提问还要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能力水平,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所提的问题要能使大多数幼儿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采取自由处理的形式;留心沉默寡言的幼儿的语言或非语言暗示,如困惑的表情,似举非举的手势等;鼓励幼儿之间相互启发;排圆形或半圆形的座次,积极创造有利于幼儿参与的环境。
二、关注提问的开放性和语言的艺术性
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提问的经历,大脑在接收到问题信息后,需要经过思考组织成语言再表达出来。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时,教师的提问语言至关重要。首先,教师的提问语言必须具有科学性、准确性,以免造成幼儿理解错误或理解困难。其次,教师要提出更少的问题,避免课堂问题过多、过滥,“为提问而提问”。再次,教师提问的态度要诚恳,语言要亲切,谈话氛围要轻松和谐。
如,小班数学活动《图形娃娃》。师:你看到了什么图形娃娃?幼:圆形。师:嗯,有圆形,还有呢?幼:三角形。师:对,还有三角形,真不错!还有吗?上述案例中,首先第一个提问就不科学,不够开放,如果换个方式问:“有些什么样的图形娃娃?”幼儿就能从颜色、形状、大小等多角度进行回答。幼儿的思维得到了拓展,教师及时帮助幼儿梳理思路。如,当幼儿先关注到圆形娃娃时,教师可随即问:“谁找到圆形娃娃了,举起来给我看看。”寻找的过程也是一次集体检查验证的过程。“宝宝们真棒,比较一下你们的圆形娃娃有什么不一样呢?(颜色、大小)”这样的教学思路才能真正发挥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主导作用,而不是一味简单机械地重复幼儿的回答。
三、关注提问的科学性,要能激发幼儿积极思考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是一切研究的出发点,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也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幼儿是通过问题进行学习的,有了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有问题不一定有创造,但是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如,在绘本活动《花格子大象艾玛》中,老师出示第一幅画面提问:这是谁?它怎么了?后面几幅图依次出现,提问也是以此类推。幼儿才看到第二幅就没劲
关键词:整体性;个体差异;学习方式;学习品质
儿童主要通过视觉认识世界,再通过视觉与知觉获取信息,物体形态的外部特征占大部分,幼儿对物体的认识是以对几何形体的认识为基础的。在幼儿园的数学性活动教学中,关于几何形体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实际,谈谈几何形体教学在幼儿园中实施的几点建议。
一、幼儿园几何形体教学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应注重各领域及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1.与语言领域的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关注物体的形状特征,试着用表示形状的词来描述物体,感受描述过程中的生动和趣味。如,和幼儿一起说说看到的事物的形状,鼓励幼儿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如,刺猬的身体蜷起来是圆圆的,全身好像是一个个圆形组成的。在与幼儿交谈或读书、讲故事时,适当地运用一些有关形状的词汇来描述事物,如听录音机时,和幼儿讨论为什么叫面包机,看图片时,奥运会场馆的形状,为什么有的叫“水立方”,有的叫“鸟巢”。
2.与艺术及日常生活的结合
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观察一些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图形,体会其中的排列特点与规律,并尝试自己创造出新的排列规律。如,按颜色间隔排列的地板砖、按形状间隔排列的图案等,鼓励幼儿发现和感受其中的规律;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设计有规律的几何图案(如青花瓷盘)、创编有一定规律的动作,或者按某种规律进行拼搭活动。
二、幼儿园几何形体教学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幼儿。
如,2~3岁的幼儿在认识物体的形状时,受自己生活经验的影响很大,往往把几何形体视为自己熟悉的物体。例如,见到物体是球体的,就叫篮球、苹果;见到不同形状的圆形就说是卡片、脑袋等。到了小班,幼儿能叫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名称;中班幼儿已经能够区分几何形体与他们熟悉的物体,并开始把几何形体与他们熟悉的物体进行比较。例如,幼儿会说:“椭圆形像镜子。”大班幼儿开始把几何形体作为物体形状的标准形式,去衡量物体的形状,能够说出物体某部分的形状像哪种几何形体,例如,固体胶是圆柱体的,足球是球体的,手工纸是正方形的,鱼盘是椭圆形的等。
又如,同年龄段的幼儿,在进行图形组合拼摆创作时,由于每个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产生的作品也是完全不同的。有的幼儿可能只能拼出房子、小树或小鱼等一些简单的事物,而有的幼儿却能拼摆出楼房、公园或城堡等众多复杂的事物。
三、幼儿园几何形体教学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主要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
1.运用有关几何形体的玩具开展游戏活动
有的玩具是以几何形体为内容设计的,幼儿在使用玩具游戏的过程中,自然地起到了复习几何形体的作用。如“图形嵌板”,在板上挖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几何图形供幼儿游戏。既巩固了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又便于幼儿发现和改正错误。又如“百宝箱”,在箱中放入圆柱体、球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通过让幼儿在摸摸、猜猜的过程中,感知几何形体的特征。
2.在几何形体教学过程中开展游戏活动
教幼儿辨认平面几何图形的过程往往过于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辨认几何图形的活动中,我们可以将游戏情节贯穿始终。首先漂亮的房子、弯弯曲曲的小路以及小兔的表演吸引了幼儿。接着铺路的游戏让幼儿体验到助人为乐的情感。最后,踩石头的游戏又使幼儿兴味盎然,把整个活动推向了。游戏中幼儿既巩固了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又收获了快乐与自信。
四、幼儿园几何形体教学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如,七巧板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拼板玩具,用它可以拼组图案,能加深幼儿对已学的各种几何图形特征的认识,同时丰富想象,强化思维概念,提高学习兴趣;与幼儿一起准备操作材料,除一些常用的几何形体图卡外,如鞋盒、扑克、小石头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都成为我们操作的材料。让幼儿主动去操作,有东西可操作。再如,在数学活动“巡逻”中,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利用颜色鲜艳和可移动的图形组合解决问题,看到的是幼儿认真专注、敢于探究和尝试的优秀品质,在进行自由创作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是幼儿想象与创造之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进行几何形体的教学是幼儿园计算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为其后继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物体的物和形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是有机联系的。幼儿生活在具有各种形状的物体的自然环境中,他们很早就对物体的大小、形状感兴趣,在游戏中喜欢寻找各种形状的玩具。但幼儿要获得几何的初步概念,还需要教师的观察和思考以及指导和教育。
参考文献:
本周主题介绍
星期
活动分类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将引导孩子认识新年的由来,学说吉祥话,体会民俗特点。课程的结束,正是中为年来临的时候,希望您和孩子有个吉祥的中国年。
生活活动
不挑食,能独立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
.不在风大的地方大声讲话,咳嗽时要用手捂住避人
学习活动
拜年了
新年礼物
美术《新年树》
健康《咳嗽》
音乐《煮面条》
运动活动
走小桥
推小车
捡皮球
放鞭炮
爬爬爬
游戏活动
长高了
新年跳高高
放鞭炮
宝宝装糖果
我的小手在哪里
特色活动
感统训练
奥尔夫音乐
社会课程
能清楚地讲述新年里自己最高兴的事。
初步学会安静地听别人说话的习惯。
.知道自己大一岁了,要做个更懂事的好宝宝。
第一:开学的一第一天要做出本班特色的新颖的开学欢迎仪式。班级也要有良好的气氛来迎接开学的第一天!让幼儿感受开学的快乐!
第二:第一周的计划基本是常规的培养,教师要禁忌不要太过于把所有的常规培养都要抓好,其实要有计划的逐一有轻重的来一步步调整幼儿暑假的懒散。否则就会“事半功倍”的,还会搞的班级的常规没有培养好。
第三:第一周要收心又要有序的开展班级的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还要开展的本周的主体活动。活动区和教学活动时相联系,要投放本周主体活动所需要的物品。
第四;教师要准备本周召开家长会的草稿,家长会的内容就需要班上老师的一起商议需要那些方面的问题与家长沟通交流。提前两天书面通知家长要召开班级家长会。
第五:班级可以开展“暑假我去哪里游玩”的活动!可用讲述·带照片·绘画的形式来开展!幼儿的兴趣肯定特别浓厚!
第六:还可以开展帮助新幼儿的活动,幼儿手工绘画的形式将自己做好的作品,赠送给新来的幼儿。能帮助加强幼儿的团结友爱!
来看幼儿日常活动中教师用于组织教育及教学活动的语言表达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是评价性语言:判断幼儿“做得对错”。评价性语言往往紧随幼儿的行为之后出现,并伴随着一定的指令性或限制性语言,对幼儿具有参照和导向的作用。如:“小明做的最端正。”“他回答得真好,声音很响亮,大家为他鼓鼓掌”。“你正棒”!“你这样画不对!”
第二种是指令性语言:要求幼儿“去干什么”。这是教师在一日活动中用得最多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表明了幼儿活动的方向程序,带有明确的行动指向性。如:“吃完饭的小朋友到老师这儿排队。”“你来当值日生。”第三种是限制性语言:要求幼儿“不去干什么”。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常带有预防或终止某种行为的目的,常常与第二种方式配合起来使用。如:“不许倒着滑滑梯。”“吃饭不能说话。” 第四种是请求性语言(或求语言)。即“请求谁谁干什么”如:“请你把门关上,好吗?”“请你为大家发勺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应。”①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秘的角落。②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自己的教学语言适应课堂和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赋予语言以情感色彩。
因此,教师的语言要恰当运用,使其充分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注意语言的情感性
真挚热爱的情感,是开启幼儿心灵的钥匙,有了它,才能赢得幼儿的喜爱和信赖,才能爱屋及乌地喜爱教师组织的活动。教师语言中富含了这种真情,就如春风化雨,让幼儿在快乐中健康成长。对幼儿的热爱包含着许多内容,如对孩子的信任和理解,关心与体贴,尊重与爱护,鼓励与激励等。教师心中有这些爱孩子的真情在,自然会在她的教育及教学语言中表现出来,有声言语可以表现。比如:每学期开学后,许多教师教给幼儿的第一首儿歌是《幼儿园像我家》,我想,新入园的幼儿还未在情感上接受新的环境,难以产生幼儿园像我家的情感,就选择了儿歌《香香鸟》。利用情境表演,一瓶花露水调动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我扮演妈妈,伴随着“花露水,喷喷香,妈妈撒在我头上,我是一只香香鸟,飞到哪里哪里香。”喷洒着花露水,孩子们一下子变的开心,爱说话了。
同样,无声言语也可以体现对幼儿的情感。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布鲁克斯曾说“体态语言对于教师帮助学生保持长时注意以便完成任务而言,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措施。”教师用动作、姿态、目光、眼神等形象的体态语言与幼儿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是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教师的动作、如抱抱孩子、握握小手、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微笑的表情都洋溢着这种真情。
二、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使幼儿形成好的常规,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的语言要简单明了,尽可能用最少的话表达最清楚的意图。因为幼儿年龄较小,思维具体形象,幼儿很难对多重指令作出快速而准确的反映。
三、注意语言的趣味性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语言的游戏化是提高教师语言趣味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因为教师所面对的是生活经验贫乏,语言水平低,又爱哭闹的幼儿,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有趣、形象、活泼的语言。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具有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如进行故事教学时,教师讲故事的语言就应该夸张、生动,富有趣味性,比如用恶狠狠的腔调演绎大灰狼;用阴郁沉闷的怪声表现老巫婆;用清脆的声音扮演小红帽等等,这样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就把幼儿带入了童话世界,之后的交流、教学也会进行的顺利且充满活力。另外,以游戏的方式给幼儿角色意识,很容易使教师的指令得到响应。
四、注意语言的激励性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喜欢称赞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好话,也没有一个孩子是喜欢有人骂他的。”
激励性的语言能激发幼儿的积极行为,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幼儿更是如此。可是幼儿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在陌生的同伴面前,难免感到胆怯,害羞。因此,鼓励和支持幼儿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幼儿遇到问题不能正确解决,感到灰心与无望时,教师就要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去探索。成为一种支持性的力量,可以成为幼儿解决问题的动力,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如:“试试看,你能行的!“别紧张,老师相信你。”在孩子完成任务后要及时给予鼓励,如“好样的!”“好孩子,继续下去一定行!”等等。
五、注意语言的“暗示性”
马卡连柯曾说:“教师的态度神色上的少许变化,儿童都能看到或感受到,教师思想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之中都会影响到儿童。”教师作为孩子教育的直接者,语言一向是最直接的。面对着一个个敏感而纤细的幼小心灵,我觉得能巧妙的运用暗示语言对孩子的发展相当有利。借用委婉、含蓄的语言说彼及此,运用弦外之音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引起幼儿的思悟,从中获得启示。如我班的娇娇小朋友自尊心强,聪明伶俐却很粗心。有一次绘画活动后,她来讲解自己的画《我的一家》,画了爸爸妈妈和她,但却完忘了给妈妈画头发,我暗示她:“今天妈妈刚理过发,对吗?”她马上给妈妈画上了漂亮的头发。
六、注意语言的适应性
国家制定的幼儿园、小学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是对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标准”的制定无疑是系统、科学、合情合理的。但其中也有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就是谁来对教师施行“标准”?施行者要不要履行“标准”如何监督?还有。“标准”主要是针对教师层次的,我姑且把它看成是规定了教师履行的“义务”,所谓有义务,必定也有相应的权利,否则不合常理。那么,教师能享受到同等的权利吗?如果仅向教师“推销”义务,而不给予相应的权利回报,想来没有哪个“顾客”会买账的。
“标准”的具体内容一目了然,在《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条款中有部分涉及,其中的不少条款教师早已知晓,但为什么许多教师仍然没有按其执行呢?主要问题不在于教师,而在于相关的教育体制与监督机制甚至社会体制还有待于完善,至少我们的评价机制仍然不够健全,起不到激励教师工作与成长的作用,反而使不少教师消极怠教、心游业外。如果教育上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激发不了,此“标准”一出,只能增添一纸空文,而收不到规范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成效。
事实上,对教师的规范与完善机制已然不少,只是看不见、摸不着罢了。比如社会及民众对教师的认识观与期望值,认为教师应该“为人师表”“行为世范”,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这些标准无形中构筑起对教师舆论监督的文化氛围。教师在社会上“如履薄冰”,生怕触及师德问题,无形的标准俨然内化成教师对自我的监督与定位。实际上,仍有不少教师迷失了方向。其中存在诸多原因,教师成长的制度环境应当是重要的方面。如今“标准”出台,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尴尬的现状,还会有许多教师无所适从,或不屑遵从,因为它并没有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没有从教师职业幸福的层面衡量,反而平添了一些新的矛盾。
为什么无论是无形的“标准”,还是明文“标准”,往往都不能从实际上激励与规范教师的工作与成长呢?是标准出了问题吗?当然不是。而是评价机制没有紧随“标准”的脚步。那么如何完善评价机制呢?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尝试:第一,取消校长负责制,采取民主集中制。因为由某人或某个班子裁定,无疑仍是“人治”,难免有失公允,假如校长一人说了算,还要“标准“何用?第二,规范以学评教机制。产品好坏与否,得客户说了算,所以教师是否“达标”,主要得引导学生和家长评价。第三,奖罚分明,优胜劣汰。这是激励教师进步与成长的有效方法,如能科学实施,合理利用,定会收到积极成效。
因此,我认为,出台“标准”理应是好事,让广大教师有了方向感,但如何让教师拥有动力、充满信心地循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前进,还应营造适宜的教育环境,出台较科学的评价机制,一定要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操作,否则教师只能“望‘标准’兴叹”。能让教师获得专业成长和职业幸福感的“标准”将是公认的科学标准。我们将在“标准”之外期待合理的评价机制。
对《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几点建议 张阿龙
幼儿园、小学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是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教育教学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欣喜之余,我们不难看到,它还不是十分完善。为此,我们有必要去思考如何改进。下面,我以《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为例,谈谈我的想法。
一、标准的目标
该标准中主要强调了两点: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中学教师队伍。我认为这不够全面,在该标准中的基本理念部分已经提出了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可见,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以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最终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在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不能因为标准是教师专业标准而缺乏对学生的关注。目标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如果目标或者方向偏颇、失当,那么很容易出现实施过程中的浅尝辄止。我们不妨加上一点,就是促进中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二、标准的内容
我们的标准主要由四大理念和三大基本内容构成,系统地勾勒出了未来教师的专业形象,明确了未来教师的专业追求和取向,但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它比较宏观、模糊、笼统,可能对于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教龄教师的评价与考核存在一定难度。通过我们这个标准,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全局性、统一性、综合性,而缺乏针对性。参考国外教师专业标准,我们应该进一步细化标准的类别和层次。比如美国的教师专业标准有30多套,其中22套已经成文。他们的专业标准非常详细,充分兼顾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澳大利亚的教师专业标准规定了教师教学专业技能达到的层级水平,为教师的自身规划和自我评价提供了依据。
三、标准的语言
作为国家的教师专业标准应该严密而系统,用词必须精练扼要,而在审视此套标准的过程中,我还是发现些许问题。
(一)产生歧义比如“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这一句,此句想表达的意思是要学习先进的中学教育方面的理论,但不仔细考量,很容易理解为学习先进中学的教育理论。
(二)用词不当比如“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一句,尊重一般是对人而言,而对于规律我们不仅要尊重,而且要按规律办事,所以改为“遵循”较好。
(三)笼统烦琐比如“勤于学习,不断进取”这一句,这与一些中小学校的学风何其相似,但出现在专业标准中却让人感觉一头雾水,学习什么内容是否有必要交代一下?再比如“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这确实体现了发展中的螺旋上升规律,但出现在专业标准中却显烦琐,不如改为“坚持不断实践与反思”。
(四)标点失当比如“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应用到教学中”这一句,渗透应用并不是一个词组,或渗透或应用。所以应该在两词之间加个顿号,意思就出来了。
我国的出台是具有开创意义的。这里我只是提出一己之见,期望我们的“标准”能够给教师专业化带来更多的契机。
教师标准,定位需要更明晰 张德仁
教师专业标准作为一种从业规范,我认为,首先应定位它的目标标准,因为我们的教育是有目标的,而且这个目标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其次才是过程标准。目标标准应该明确,这是全体教师坚定不移的追求:过程标准应该是宽泛的,这样有利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具体实际,充分发挥地域、经济、社会及学校教师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使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调动各方面资源,形成教育发展的内驱力。
就教师专业标准而言,它提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
习“的目标,这是科学完善的。其又提到该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使人想到是不是帽子扣得有些太大了?教师职业有其准入的目标方法和标准,培训和考核应结合实际各有侧重。在社会发展如此迅速、地区发展还不是很平衡的中国,如果想找到一种一劳永逸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我想这无异于自欺欺人。
文中强调”生本”。我想,这应该从考核上强调。其实,于教育发展而言,还是要“师本”。因为,没有好的老师引导,就不能更大限度、更大范围地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是最基本的常识。没有教师的高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只能是一个想象而已。所以,既然是教师从业标准。就应该把它从课程标准和学生评价标准中区分开来,分别对待。要明确它们的目标、方法以及作用,使它们互相衔接,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促进教育发展的合力。就如我们教师给学生上课一样。目标要明确,过程要留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的余地。切入点越是细小,形成的效果越是深远。这就又重新回到了刚才提的因各种差异而允许有目标层次的差异,从而形成有针对性的不同。依据目标,制定相应的前瞻性、发展性评价标准,这应该是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效的准则。
总之,标准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和教师的重视、希望与要求。要把国家的这种需要同具体操作结合起来,需要科学缜密地制定目标,需要科学有效地实施,更需要连续不断的目标跟进,不断在更高目标的指引下科学向前。适应时代、地区以及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使教育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教师专业标准可增设等级制 刘进春
制定教师专业标准,能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改善教师资源配置,完善教师管理机制,能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从而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如今,我国新制定的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不能只是单纯追求一致的标准尺度,而要考虑教师专业标准的普遍性与教师个人素质、地区教育状况的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因此。教师专业标准可增设等级制。
制定的教师专业标准,一方面。内容要详细,层次要清晰:另一方面,要有较强的操作性与适用性,要考虑教师、学校与地区的差异等情况,能真正适合各个地方学生的成长需求。我们要充分考虑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差异、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差异、先进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差异。只有在充分考虑上述差异的基础上,才能使标准具有更强的适用性。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进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
如今公布的“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四个,即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该理念先进。要求明确,导向鲜明;而基本内容和实施建议部分概括性过强,表述不够明确,在具体操作上会有一些困难,如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阐释过于细致,可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的行为上,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的等级。等级规定要具有实践意义,其规定要简约、明确,突出重点。当然,也不能把评定等级的标准定得过细。
制定合理的“教师专业标准”,会有利于教师时时对照自己的教育教学言行,是否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达到了哪一级标准,从而正确地认清自我,逐步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如新教师对照专业标准。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就会学习身边的优秀教师,在对照借鉴中不断完善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发展自己,在反思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在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的过程中武装自己。如果有不同的标准等级,教师就可以在等级的上升中增强自信心,汲取不断前进的力量。在此,笔者建议把“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内容与要求加入“教师标准”,充实不同等级的内容,使之更有可操作性,更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增设教师专业标准的等级体系,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各个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划分等级的教师专业标准,能明确教师专业素质要求,更好地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会促进我国教师专业水平的逐步提高。
提升师德水平要以“师”为本 范肖朋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把“师德为先”当做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在基本内容中还对师德的行为作出了具体的规范,例如”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等。“师德”在专业标准中成了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基本代表了我国传统的师德观念,教师这一职业历来都要求德才兼备。尊师重教这一良好的社会氛围。正是由于古往今来无数“春蚕……“蜡烛”默默地奉献所营造出来的。然而在今天,像“绿领巾””补习班”“红校服”等教育中出现的诸多不和谐的现象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道德的标准,这都让一个个本来不是话题的话题最终于又成为了话题。
“师德”成为关键词的原因。从大的方面来看,是经济社会转型期的阵痛,在这个过程中,过于追求效率与功利,让师德落在了后面。现在重提师德,无疑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的。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如何评价,以及如何在培训中使教师适应新标准中提出的师德要求,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如何评价师德就是一件难事。所谓“修台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老师们干的是良心活,大多数老师对师德都是高度遵守与自觉追求的,但也不乏有害群之马。但是,谁有资格作出评价,用什么方法作出客观的评价是需要探索的。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价师德的过程中简单粗暴,唯领导的好恶是从,说你好你就好,说你不好你就不好。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很难让师德水平真正得到提升。要想真正提升师德水平,就要从改革评价方式上入手,把评价权下放到老师自己手中和学生手中,通过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让学生、家长、同事和自己都参与评价,真正做到客观公正,让老师在评价中得到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从而提升自身的师德水平。
新的教师专业标准的提出,对于广大普通教师来说,必然意味着新的认识高度与更清晰的行为目标,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开展培训,组织教师学习。在师德的宣传与学习中,我们也得更新观念,创新做法。在传统的师德教育中,往往过多宣讲“安贫……“奉献”,一说起师德,一定要讲教师带病工作啦。顾学生不顾家啦,甚至还有离开高烧的孩子而上课的典型,不能说这不是师德。但这样的师德过于工具化、枯燥化。让人望而生畏,不是我们理想中的师德。事实上,高尚的师德并不仅仅存在于悲剧性的“春蚕”“蜡烛”形象之中,教育事业也不仅仅是只成就被教育者的事业。也可以是教育者自我成就的事业:教育者在奉献,也在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在照亮别人,也在照亮自己;能温暖别人。也能温暖自己。这样的师德才是真实的、阳光的,具有吸引力的。
关键词:科艺活动 应答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195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开始接触美好世界、探究世界奥妙的基础阶段。在幼儿教育时期,开展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教学活动,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为幼儿提供一个崭新的、丰富多彩的未知世界,可以极大地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幼儿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而这种好奇心在科艺活动中就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应答来满足。教师在科艺活动中的应答水平决定了教学活动的质量,科学的应答方式不仅可以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还可以通过巧妙的应答来拓宽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主动了解自然现象和科学现象,自主地探索未知世界,培养灵敏的艺术嗅觉,体味成长的快乐。
1 循循善诱的方式满足幼儿的需要
自然环境是幼儿认知世界的主要对象,而科艺活动的开展也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持。带领、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界,观察周围环境是开展科艺活动的有效途径。科学和艺术其实就在幼儿的身边,而教师的应答也应立足于幼儿的认知水平,从教学目标出发,抓住自然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进行循循善诱的应答,帮助幼儿的思维活跃起来。在回答幼儿问题时,应该从幼儿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幼儿的角度理解问题,结合幼儿询问的目的,作出合理有效的回答。
在日常的幼儿教学中,幼儿会在发觉自然环境的变化时提出疑问。比如在认识“春夏秋冬”活动中,幼儿缺乏对“春夏秋冬”不同概念的感知,会好奇何为季节的变化。此时,教师就应该带领幼儿观察天气变化所导致的环境变化,然后慢慢引导幼儿回忆穿衣上的变化。以轻松愉快的语气、饱满的情绪、缓慢的口吻,结合优美的教学挂图,满足幼儿对季节变化的好奇心。通过教师的展示及回答幼儿的疑问,将科艺活动与教师机智、趣味的应答相结合,在满足幼儿的需要之余,实现传授知识的目标。
除了循循善诱的语言,教师在科艺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应答还可以结合肢体动作来进行。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只竖起的大拇指,以及鼓励的拥抱都能使教师的应答更加贴近幼儿的内心,激发幼儿的信心,真正从幼儿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出发来满足幼儿探索世界的需求,实现科艺活动的教学目的。
2 清晰明了的言语表达提升应答的有效性
幼儿的内心世界十分简单、直接,教师的应答也应该明了、清晰。对幼儿来说,教师的应答是他们了解世界的通道,因此,教师的应答必须具有总结概括性,具有针对性,能够用浅显的语言详细地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满足幼儿探索知识、了解科学及艺术的基本需求。
在告知性应答中,教师应该针对幼儿对自然科学及艺术等存在的疑问作出准确全面的描述和表达。准确,要求教师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幼儿可以理解的语言,将知识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幼儿。全面,要求教师在应答时能够举一反三,将问题的来源、问题的关键以及与问题相关的知识进行透彻地分析和表达。
在引导性应答中,教师应该明确幼儿回答的内容,以智慧的提问方式方便幼儿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来。比如在教导幼儿认识水果时,教师用引导式应答的方式启发幼儿思考,可以提问:“小朋友们吃过什么水果吗?水果是什么颜色的?这些水果长在什么地方?”通过具体的询问内容,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的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实现对不同种类的水果的认知。
教师在科艺活动应答的过程中,无论是告知性应答还是引导性应答,都应该给予幼儿充分的信息,以清晰明了的语言使幼儿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多的信息。此外,还应该对幼儿回答的信息再次进行清晰的陈述,一方面可以加深幼儿的印象,另一方面还可以发挥鼓励及肯定的效果。
3 巧设“空白”引导拓宽幼儿的思维
幼儿科艺教学活动教师应答时,可以巧设空白,用含蓄的方式实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无论是文学还是音乐、绘画艺术中,留白都是一种巧妙的艺术形式,留下的空白其实是无限的想象空间以及美的价值体验,而幼儿科艺教学中留白同样魅力无穷。对幼儿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短短的时间内能够接受和容纳的知识也十分有限。在科艺活动中,幼儿的思维常常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转变,经常会将重点放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与主题无关的问题上。此时,教师在应答中应该避轻就重,抓住重点,及时将幼儿的思维拉回来,巧妙地避开可能影响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话题。
在科艺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巧妙地利用空白来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讨论,使幼儿的思维更加活跃。比如在组织“有趣的影子”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发现影子大小、形状的变化。待幼儿急于知道原因时,留下悬念,幼儿自觉主动地通过观察来寻找答案。鼓励幼儿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形成最终的结论。在这个“空白”设计的过程中,使幼儿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获得答案,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充分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还可以极大地加深幼儿对相关知识的印象。留白的巧妙运用,可以更加突出教学的重点,使教学主次分明,还可以留给幼儿无限的想象空间,激发幼儿思索的自觉性,拓宽幼儿的思维。
幼儿科艺活动中的教师应答是一门特殊的教学艺术。通过教师的机智应答,不仅可以全面地传授科学、艺术方面的知识,还可以推动幼儿自觉主动地去探究世界之美,实现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燕.让幼儿科学教育回归生活[J].教育艺术,2011,(1).
[2]边军,李俊杰.教师提问研究及其对幼儿教师的启示[J].学前教育:幼教版,2004,(7).
幼儿园班级亲子活动是由幼儿园创造一定的条件,以班级为单位,以亲缘关系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与家长共同组织幼儿活动的一种幼儿园教育方式。
为了提高家长素质,形成教育合力,我们在幼儿园开展了班级亲子教育活动。通过一年半的亲子教育活动,幼儿、家长和教师三方面都得到了共同的成长与进步。
班级亲子活动组织前,一些家长对这项活动的意义不了解,不理解为什么幼儿园总是让家长来参加活动,个别家长甚至有些反感。在活动反馈卡中曾写道:“以后尽量不举行或者少举行亲子活动。”个别家长只要举行亲子活动时就不送孩子入园。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广大家长们的认可,他们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幼儿的动手能力,节奏感,音乐表现力等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家长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转变了,从心里接受了亲子活动,清楚地了解到班级亲子活动的意义,深深地感受到活动对孩子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活动中,家长们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现在家长和孩子们都愿意而且能积极的参加班级亲子活动,每次活动都能有所收获。
同时,活动的开展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成长。无论是活动前的资料搜集,活动准备,还是活动时的组织与指导,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活动后的反思总结,都使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一、已基本形成了一套班级亲子活动开展流程
1.活动开展前的准备工作
活动前,我们会向家长发放邀请函,让他们了解本次亲子活动的内容、目的并做好活动前的家庭准备工作(有些活动需要家长和孩子在家中提前准备物品或者构思内容),更好地与教师配合。通过活动前发放邀请函,让家长简单了解亲子活动的一些基本情况,鼓励、激发家长的积极参与与支持。
2.教师精心设计,组织班级亲子活动
在设计活动时,根据本阶段幼儿的的年龄特点及本班幼儿具体情况,并结合地域、时节等特点设计每次的亲子活动。如小班上学期九月亲子活动――美丽的贝壳,结合本班的环境主题“海洋”并充分利用地域特色,以贝壳为原材料设计制作各种作品。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充分利用了家长资源,调动了他们活动的积极性。家长和幼儿要利用周末时间到海边捡贝壳,洗干净后带到幼儿园。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也是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了一次一起活动的机会,增进了亲子间的情感。
3.家长积极参与,实现家园共育
亲子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家长们的支持和配合。虽然亲子活动时间都是在工作日,但是家长们都毫无怨言地主动请假陪孩子一起参加活动。有的家长实在没有时间,就让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陪着一起参加活动,家长们不愿意错过任何一次参加活动的机会。
活动中,教师认真组织,尽量照顾到每个家庭,并以拍照的形式记录家长与幼儿参与活动的每个精彩瞬间。活动结束前,教师还会更加详细、具体的向家长们介绍本次亲子活动的教育目标及家庭延伸。指导家长活动后在家中如何开展类似的亲子活动。活动中,家长们热情、积极地参与,使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4.及时反馈效果,搭建家园共育桥梁
每次亲子活动后,我们会向家长发放“亲子活动反馈卡”,家长可以把对本次活动的意见和感受写在上面,同时还可以把对下一次亲子活动的开展有什么要求和期望写出来与教师交流,提出宝贵的建议。
教师认真反思、交流,总结经验,并通过亲子活动反馈卡了解家长活动的想法,及时发现问题,找出优点弥补不足。每次亲子活动后教师还会将本次活动的具体活动内容及每个小活动的教育目标发放到班级博客供家长们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以便能更好地在家中开展有针对性的类似活动。同时,将活动照片发放到班级博客,记录每一个精彩瞬间,让家长和孩子通过照片一起回忆、交流,体验亲子活动带来的快乐。一些家长们还在博客中留言,与教师交流。
为了更方便家园联系,我们还创建了班级博客,班级QQ群,更快、更好地与家长交流,及时反馈信息,以便下次更好地开展工作。
每次亲子活动后,教师会认真整理活动材料:邀请函、活动具体内容、活动照片、亲子活动反馈卡等,并以文字的形式对亲子活动进行总结。现已整理出小班园本教材体例7个,中班园本教材体例3个。
二、建立了园本教材体例模式
教师在整理园本教材时本着实事求是、宁缺毋滥的原则,在推荐指数一栏星级指数至少要在三星以上,否则不予推荐录入园本教材。另外,在“效果与分析、教师对本次活动提高效果的建议”一栏,教师要针对本次活动的优点与不足进行客观的分析,对于存在的缺陷及活动后反思出的好办法进行客观的记录,便于以后的使用者借鉴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