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5-15 04:18: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一、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特征比较

形态结构

呼吸

取食

运动

代表生物

腔肠

动物

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

无专门呼吸器官

通过刺细胞捕食猎物

通过固着在水草等物体上,很少运动

水母、水螅、海葵、海蜇、珊瑚虫

扁形

动物

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

无专门呼吸器官,体内寄生种类无氧呼吸

涡虫咽可伸出体外进行取食,寄生种类吸食寄主的营养

涡虫常藏身于石块下面,不大运动

蜗虫、血吸虫、

绦虫、华支睾吸虫

线形

动物

身体细长,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

无专门呼吸器官,体内寄生种类进行无氧呼吸

寄生种类吸食寄主的营养

只能靠身体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

蛔虫、线虫、蛲虫、钩虫、丝虫

环节

动物

身体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体节组成

无专门呼吸器官,通过体表进行呼吸

蚯蚓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

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蚯蚓、沙蚕、蛭(蚂蝗)

软体

动物

身体柔软,体表有外套膜,大多有贝壳

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用肺呼吸

双壳类通过入水管和出水管获取水中的食物颗粒

大多通过足运动

蜗牛、乌贼、河蚌、钉螺、扇贝、文蛤、鲍鱼、章鱼、鱿鱼、墨鱼

节肢

动物

体表有坚韧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水生用鳃呼吸,昆虫用气管呼吸

通过口器取食

昆虫大多能跳跃,也能飞行

虾、蟹、蜈蚣、蜘蛛、蝗虫、蚊、蝴蝶、蚕、蜜蜂、蟋蟀

二、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特征比较

形态结构

呼吸

运动

生殖

体温

代表生物

体表常有鳞片覆盖

用鳃呼吸

游泳

卵生

变温

鳝鱼、草鱼、带鱼、鲨鱼

两栖

动物

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

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皮肤呼吸

游泳、跳跃、爬行

青蛙、蟾蜍、大鲵、蝾螈

爬行

动物

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

用肺呼吸

用四肢爬行

龟、鳖、蛇、蜥蜴、恐龙、避役

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

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飞行、行走

恒温

家鸽、鸡、鸭、鹅、麻雀、啄木鸟、猫头鹰等

哺乳

动物

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之分

用肺呼吸

跳跃、行走等

胎生

兔、马、猕猴、猩猩、大象、鲸、海豚、海豹、海象、蝙蝠

三、生物特征的进化趋势

1.对称:无对称辐射对称两侧对称

2.胚层:单细胞单细胞层二胚层三胚层

3.体节:不分节分节

4.骨骼:无脊柱有脊柱

5.体温:变温恒温

6.生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卵生胎生)

7.呼吸: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通过体表呼吸)具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如鳃、肺、气管等)

第二章

动物的行为和运动

1、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凡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就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如幼袋鼠爬向母袋鼠的育儿袋、小鸟喂鱼,蜜蜂采蜜,蜘蛛结网、鸟类迁徙等

(2)学习行为: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如:蚯蚓走“T”字迷宫;大山雀偷饮牛奶;成年黑猩猩取香蕉等。

2、社群行为及实例

(1)群体的组织:群体内的成员有的不同职能。如:白蚁、蜜蜂的群体、狒狒等

(2)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它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通讯。

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都能够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如:蜜蜂的圆形舞和“8”字摆尾舞,表示距离和方向;蚂蚁能够利用它的分泌物来标志路线;鸟类的鸣声起着传递信息。

3、动物的运动

(1)运动系统组成及功能

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构成。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构成。

骨一一杠杆作用

关节一一支点作用

骨骼肌一一连结和动力作用

(2)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完成各种动作

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兴奋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骨、关节和肌肉的正确连接屈肘和伸肘动作过程示意图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3)关节

右图是哺乳动物关节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代号的名称①_关节头

②__关节囊_

③_关节腔__

④__关节窝__

⑤_关节软骨

(2)

③内有__滑液___

,作用是__减少摩擦____

⑤的作用是___缓冲震动__

(3)

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如果过于剧烈就很容易脱臼。脱臼是指结构①

关节头

结构④

关节窝

中脱出。①

共同组成关节面。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1)生态平衡: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动物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能滥杀动物)

2、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4、某些动物对植物有害:如蝗虫会危害禾本科植物,蚜虫会吮吸植物的汁液。

5、动物与仿生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如用瓢虫控制棉蚜数量。主要方法有: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

仿生:科学家通过对动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动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就是仿生。如:雷达与蝙蝠、长颈鹿与宇航服、萤火虫与冷光灯、龟甲与薄壳建筑。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馒头上长出的一个个菌斑就是霉菌的菌落。

2、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的区别是:

大小

形态

颜色

细菌

表面或粗糙干燥或光滑粘稠

无色或黄白色

真菌

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

红、褐、绿、黑等

3、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方法:配制培养基

高温灭菌

冷却接种

恒温培养。

高温灭菌的目的是:杀死培养皿和培养基内原有的菌。

接种前冷却的目的是:以免高温杀死要接种的菌。

4、细菌真菌生存的基本条件是: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有机物。有的细菌并不需要氧,这样的菌叫做厌氧菌(如乳酸菌、破伤风杆菌)。

5、发现细菌的是列文虎克。“微生物学之父”是巴斯德,他通过“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他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发明了巴氏消毒法和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

6、细菌:

(1)观察工具:个体十分小,必须用高倍显微镜或者电镜观察。

(2)根据形态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细菌都是单细胞的。

(3)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特殊结构:鞭毛(运动)和荚膜(保护)。

(4)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样的生物是原核生物。

(5)营养方式:其体内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大多数是异养。

(6)生殖: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

(7)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①分裂生殖②利用芽孢度过不良时期③个体微小易扩散。细菌会形成休眠体芽孢度过不良环境。所以我们平时的杀菌应该以杀死芽孢为原则。

7、常见真菌:多细胞真菌:大型真菌(蘑菇)、霉菌;

单细胞真菌:酵母菌。

8、真菌共同特点有:①细胞都有真正的细胞核,是真核生物。②与植物细胞相比依然没有叶绿体,因而营养方式为异养。③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

9、青霉孢子是青绿色,着生在直立菌丝上,呈扫帚状。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0、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有: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这些菌的营养方式是腐生,他们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是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和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这些物质又能被

生产者吸收利用。

(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这些菌的营养方式为寄生。如链球菌可使人患扁桃体炎;臂癣和足癣是由

真菌

引起的。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和玉米瘤黑粉病等也是由真菌引起的。

(3)与动植物共生。有些真菌和细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共生

。例如,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根瘤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共生。

种类

发酵原理

应用

酵母菌

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酿酒、制馒头、面包

乳酸菌

把葡萄糖转化为乳酸

酸奶、泡菜

醋酸菌

把葡萄糖分解为醋酸

制醋

霉菌

把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制酱、腐乳

11、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食品的制作:

馒头或面包暄软多孔的原因是酵母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膨胀形成。

酿造甜酒的过程是洗米、淘米蒸米冷却接种保温发酵。其中将糯米蒸熟的目的是高温灭菌,用凉开水冲淋得目的是为酵母菌提供适宜的温度

很快就将容器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的环境产生酒精,在有氧的环境中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没有酒精。所以发酵时尽量不要打开盖。

(2)食品的保存,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是把细菌和真菌杀死

或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

常见方法和原理为:

食品

保存方法

原理

牛奶

巴氏消毒法

高温灭菌

罐头

罐藏法

袋装肉肠

真空包装法

破坏需氧菌的生存

干蘑菇

脱水法

除去食物中水分,抑制菌的生长和繁殖

腊肉

晒制与烟熏法

咸菜、咸鸭蛋

腌制法

果脯

渗透保存法

(3)疾病防治,有些真菌可以产生能杀死细菌的物质叫抗生素,如青霉菌能产生青霉,能治疗细菌性疾病。胰岛素的生产是将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体内。

大肠杆菌是生物反应器,这种技术叫

转基因

技术。利用大肠杆菌的原因是

繁殖速度快。

(4)环境保护:细菌可以净化生活污水,因为在没有氧的环境中,一些杆菌和甲烷菌,通过发酵把有机物分解产生甲烷

;还有一些细菌在有氧的条件下,也能够将有机物分解成

二氧化碳和水

,使污水得到净化。

第五章

病毒

(1)形态

:个体十分微小,只能用纳米表示,只能用电子显微镜观

(2)种类:根据病毒寄生的细胞不同: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三类。

(3)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无细胞结构。

(4)繁殖: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自我复制)

病毒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当外界条件适宜时,病毒变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

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相似程度。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2、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

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如水稻和小麦的分类。

3、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往往还要比较动物的

内部结构

和生理功能。

4、根据真菌形态结构特征,可以将真菌分为酵母菌(单细胞)、霉菌和大型真菌等类群。

5、植物分两类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种子植物分两类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孢子植物分三类蕨类、苔藓、藻类。被子植物分两类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苔藓植物有假根和茎叶,藻类植物无茎叶和根。

6、给生物进行分类的意义:为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

进化关系

更好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7、生物可以分为

植物界

、动物界

和其他的几个界,每个界又被分为六个更小的等级,它们从大到小依次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如果增加亚门,应处于门

纲之间。

8、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种类越

,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少

,亲缘关系越远

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种类越

,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多

,亲缘关系越近

9、种是最小、最基本的分类单位,一种生物就是一个物种,共同特征最多的分类单位是种

10、生物的多样性包括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1、植物中居世界第三的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动物中居世界前列的鱼类、鸟类、哺乳类。我国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相对较少的生物种类是爬行类。

12、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对生物的遗传育种改良作物品种有重要意义。

1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保护生物的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4、植物活化石:银杉、珙桐。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物种。

15、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乱砍滥伐、滥捕乱杀、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

16、森林下降是因为乱砍滥伐(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不会破环生态平衡)。

藏羚羊数量减少是因为滥捕乱杀。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水中营养物质增多,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中缺氧,水中生物缺氧死亡。水葫芦疯长是因为水葫芦使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减少。

第2篇

电路

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µ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µV)。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5.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1.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2.电阻(R)的单位: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Ω)、千欧(KΩ)。

1兆欧=103千欧;1千欧=103欧。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4.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

(1)滑动变阻器:

①原理: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②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③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电流是2A。

④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的地方。

(2)电阻箱:是能够表示出电阻值的变阻器。

机械能和内能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

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9.比热(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3.热量的计算:

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

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3.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

4.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5.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的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6.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简单机械和功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3.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P有/W=η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122-01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地理教师只关注教材中的知识点,不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难题。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只是被限制在书本世界和抽象的科学世界之中,丧失了对地理学科应有的生命价值和生活价值的探索。这种缺乏生活感和现实感的初中地理教学,不利于学生对地理形成亲切感和熟悉感,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笔者将探索生活化案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根据生活体验,选取教学案例

新课改比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结构,设计教学案例,使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那么就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内化新学知识。

所设计的教学案例,可以是教师的生活体验,也可以是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且生活体验的范围也不仅仅拘泥于地理学科。一些学生觉得习以为常的现象,如四季变化、日月星辰的升起降落,其实是与地球运动状况密切相联系的。教师在讲述“地球运动”这一知识点时,如果能以学生日常熟悉的生活事例为教学案例,就会使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富有生机,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发探究相应的地理知识。

例如,教学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交通运输网》时,教师可以拿出几种火车票,如动车票、老式非空调车票、空调车票、高铁票,然后告诉学生坐不同火车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做,既能帮助学生科学选择出行的方式,也能让学生借此理解交通运输知识。

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体验,也是生活体验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教学案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影响气候的因素》时,在讲述地理条件对气候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初中语文教材中《晏子使楚》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名句,让学生明白气候差异也会导致景观上的明显差异。

二、根据乡土资源,选取教学案例

乡土资源,是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乡土资源,还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在课堂上应用乡土资源,能让学生有一种熟悉感,觉得教学内容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从而乐于接受所学知识。为此,教师应选取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作为教学资源,让教材知识点和乡土资源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一种熟悉的、亲切的环境中理解教材的知识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时,为了让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举当地自来水厂处理污水的例子。如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自来水厂用沉降等物理手段处理污水的过程,了解细菌等微生物在污水中的应用等。从这个例子中,学生了解到水污染对城市居民生活造成了危害,从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又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本地有什么乡土资源。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本地区是如何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的。最后,教师再总结乡土资源的开发方式。这样教学,能让学生在发现身边的乡土资源的同时,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时事热点,选取教学案例

尽管地理是一门时效性比较强的学科,然而,教材中一些数据和信息还是难免会落后于时代。当今社会的发展节奏是快速的,地理教师只有紧跟时展的需要,及时选取最近发生的时事热点作为教学案例,才能使地理教学符合学生的需要。在选取时事热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更新教材的过时信息。

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疆域与人口》时,教师应该出示我国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并告诉学生,由于现实生活中很多小孩是“超生户”,再加上流动人口数量增多,会出现多报或漏报户籍的现象。然后,教师再根据我国目前老龄化社会的现实,让学生探讨我国目前多生一胎的政策。教师也可以针对近年来发生的时事热点来安排教学,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防震的措施,并且与我国汶川大地震进行比较。通过这些措施,学生感觉地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联,从而与时俱进地学习地理知识。

第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有效教学;方法

复习这一教学环节是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同时这一环节的教学将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个条理化的梳理,此外,借助复习教学的实施来备战中考也是当前复习教学开展的重要意义。而当下的初中物理复习之中依然存在着借助题海战术开展训练的情况。这样的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疲乏,也很难获得高效的复习成效。那么,该如何开展初中物理的总复习教学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的能力发展这一双重目标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简要论述。

一、夯实基础、构建体系

中考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考察,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但是,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考题都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所以,深究考试题目的根本,笔者认为一定要抓住基础知识,要在夯实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点综合起来运用。

因此,笔者认为在复习教学之中首先就要扎实学生的知识体系,即夯实基础,并且搭建起知识的脉络体系才可以更好地调动所储备的知识。唯有如此,学生才可以立足基本从而更好地迎接总复习教学的其他几个环节。

而要在复习教学中夯实基础并且构建知识体系,笔者认为一定要抓住每一个知识点,分章分节对知识进行梳理,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网络复习。这样才可以将每一个知识点都复习到,不会遗落任何一个知识点。并且教师可以采取先章后册,先分册后总结的方式开展复习教学。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中进行复习教学,主要就包含了以下几个知识点: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三个特征分别于发声体之家的关系

3.噪声的防治:噪声的等级及危害;噪声的控制方法

4.回声定位

5.声音的其他用途

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的知识点进行一个细化的深入复习,再依次对其他章节开展教学,最后在八年级上册所有章节的复习完成后再一次将八年级上册的所有内容进行一个梳理和知识脉络体系的构建。

二、抓住弱点、突破难点

对所有知识点进行网络式、地毯式的复习是为了扫除学生还存在的知识盲点,但是任何一门科目、任何一个知识的学习都必然会有难易之分,也会有重点与次重点的区别。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以及复习教学中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

因此,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抓住弱点,突破难点”的方式实施复习教学。所谓抓住弱点就是抓住要抓住学生在复习之中还存在的问题开展进一步的复习教学,也就是要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复习情况,依据学生的复习要求来进行深化的复习。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复习进展情况一般可以借助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以学定复”。

例如:

1.定期的考核

2.师生交流

3.学生将自己复习中遇到的难题写下来交给老师

通过以上几种方式教师就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为下一步的复习教学指导方向。例如:

学生反应: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是指“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关于这个内涵理解不是很到位,特别是牛顿第一定律的运用还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学生的这一要求,教师就可以在下一步的复习教学中进行调整,给“牛顿第一定律”留下一定的时间来强化学生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所谓“突破难点”则是指教师根据历年来的中考特点以及考试大纲的要求,并且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划定哪些内容属于复习教学的难点。然后再进一步对这些内容进行强化训练或者是讲练结合力求在复习的过程中将每一个难点知识点拿下。也争取让学生尽可能在复习之中就对这些知识的难点有一个了解并及时解决。

例如:在历来的考试之中,“力与运动”这个部分的知识点都是考试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难点。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教师就完全可以依据这一情况对“摩擦力、重力、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等知识点进行深度讲解,并且配合相关的习题:

在运动场上常见到这样一些场景,其中表现出的现象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

A.短跑运动员跑到终点后不能立即停下来

B.跳远运动员要助跑一段距离才起跳

C.投掷铅球时.铅球离开手后继续向前运动

D.跳高运动员跳过杆后从最高点落向

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弱点,解决考点中的难点,并且赢取复习教学的胜利。

三、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中考是一个综合考察,这便意味着这一场较量不仅是对学生的知识考察,也是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应变能力等其他能力的考察。

所以,笔者认为在复习教学中不仅要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知识的扎实程度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以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复习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给学生减压,让学生以一个轻松地状态迎接复习教学的实施,也要注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教师则要注意在复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考场应试能力以及综合反应能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有效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在获得复习效率提升的基础上打赢中考物理复习这一仗从而赢得中考的胜利。

【参考文献】

[1]居万喜.初中物理复习课有效教学的策略与思考[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年第8期

第5篇

1对章节内容和顺序安排的建议

(1)八上、八下、九年级三本教材教学章节的分配不够均衡.八上有26节,八下有20节,九年级有39节.八下节次较少,能否将九年级的第十三、十四章移到八年级下册,初三要进行升中考试,要用时间进行总复习,新课内容可以少点.(2)可能考虑到声速、光速等内容,新教材将机械运动放在第一章.由于这一章有单位换算、运动相对性、速度计算、各地练习册上出现的运动图像等有些难度的问题,一下子就把新初二学生吓住了,认为物理难学.建议八年级上册章节顺序为: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物态变化———机械运动———质量与密度.理由有: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角度来看,声现象比机械运动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学习内容也相对浅显一些,有老师去年按教材顺序、今年按上述顺序进行教学对比实验,了解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程度和物理学习的难度,发现上述顺序更适合学生;从各地的天气来看,物态变化放在光学后面学习合适一些,光学的一些实验活动可以在九、十月份在户外完成,物态变化放在十一、二月学习,那时的气温在下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许多物态变化现象;通过调查,我市不少学校就是按上述顺序进行教学的,声速、光速等内容先出现问题不大.(3)能否将第五章的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和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顺序对调.第一、生活中的透镜就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先研究出规律再谈应用,合乎思维逻辑顺序;第二、学习《生活中的透镜》可以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巩固理解;第三、现在的安排顺序只是想第二节为第三节起到一个引入的作用,其实不必要.还可以将《显微镜和望远镜》合并到《生活中的透镜》之中.将“实像和虚像”微调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样可以减少一个节次,仍然符合课标要求.(八上25节次)(4)建议将第七、八两章合并,并重新组合顺序:力-二力平衡-弹力-重力-摩擦力-牛顿第一定律,这种安排是把二力平衡一节提到前面,接着学习三种力,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到最后.理由是二力平衡的教学内容很容易结合《力》这一节里的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去展开,重点从二力的“效果”和“三要素”去教学,可以不受后面其它力的有关知识的干扰,强化学生对平衡力的认识,在刚开始学习力的知识时就学好二力平衡知识.牛顿第一定律说的是力和运动关系,内容也相对独立,放在最后还可以起到对全章内容总结概括的作用,并且避开《二力平衡》和《牛顿第一定律》这两个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在一块.教学内容相近,学生就不容易分清.这样的顺序更符合思维逻辑,学生可能容易理解接受些.以前教学中,学完二力平衡后,学来学去,还有不少学生判断不出平衡的二个力,大概就是上述的原因吧.(5)新教材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相比旧教材,将“维持运动需要力吗?”改为“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提法直接明白,学生一看就懂;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演示”实验符合教学实际;删掉“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也很好,避免误导学生.但我觉得该节内容的顺序不合理,文中先学“惯性定律”后学“惯性”,笔者想原编者的用意可能是将重点落在伽利略对亚里斯多德观点的否定上.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强化了牛顿第一定律,弱化了惯性,学生区分不清惯性和惯性定律两者的内涵,以至于解决有关问题时不能正确解答.物体先有“惯性”,后才有“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现象是“普遍”现象,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特殊”现象.能否先“惯性”,再“阻力对运动的印象”后“牛顿第一定律”,这是一个正常的思维顺序.(6)建议将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的前二节合并为一章,并移到八年级下册.第十四章第三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移到第二十二章作第一节,并将第二十二章第四节的《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这部分移到这一节里作为第三部分.将第二十二章第一、四节合并为第四节,内容相近.这样的改动比较合理些.(八下25节次)(7)第十七章第四节单独设置较好,但所选的两个例题不好,这两题相对第二节的欧姆定律,梯度较大,并且例题2的电路图有问题,若滑片滑到了左端就短路了.是否可以用固定的串、并联电路题目分别去替换,并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将旧教材“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内容融合进去.(8)第十八章第二节《电功率》的最后一个知识点“电功率的测量”移到第三节为好.因为第二节的内容过多,前三点一节课都不一定能完成,放在第三节前面,既可以作为测量功率的理论基础,又可以作为这节课堂教学的开篇引入.(9)第十九章《生活用电》单独设置很好,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但笔者觉得第三节《安全用电》放在第二节好些,先防触电,再防电气火灾,这样是否顺一些.还有该节删除了人体的安全电压内容,不知是何考虑.有了安全电压值,学生对照明电压危险的认识就不言自明了.另外,第二节的题目《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不够好,能否换为“预防电器火灾”或“电路保护”,旧教材最后一小段内容建议不要删除.用电安全问题来不得半点马虎.

2对教材栏目设置的建议

(1)能否保留“阅读指导”,作为该章的学习目标,供同学们自己阅读或者预习时参考.若保留就适当修订和完善一下,有的章节的“阅读指导”不那么准确、全面.(2)对“想想做做”的建议:教材对“想想做做”定义为“以动手为主的学习活动,通过简单易做的小活动,……”,是想通过“做做”再“想想”后总结得出结论,都是安排在教学内容中间,好像不做还不行.可见,“想想做做”归根到底属于课堂学生分组实验.但由于受器材、当节次教学内容、课堂时间、学生在校住宿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的“想想做做”在课堂上开展不了.可以对“想想做做”进行重新安排:部分简单易行、器材足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继续保留;实验器材不是很足、也不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改为演示,学生着重在观察和思考上;还有需要用到生活物品、花时间较多的,课堂开展困难的改为“动手动脑学物理”的内容,留待学生课后去拓展.有的是生活中的现象,可以改为“想想议议”.通过研究,笔者认为要修改下述的“想想做做”:八年级上册第44页的、58页的、60页的纸锅烧水、70页的、94页的;八年级下册第5页的、12页的、33页的、41页的、44页的实验可改为“想想做做”并与上面的合并、59页的、71页的滚摆;九年级全一册第27页的2和3、97页的“亮度相当”、124页的、134页的、176页的.

3对“动手动脑学物理”题目的建议

新教材的“动手动脑学物理”题目相比旧教材多一些,新加进一些实用的题目,但总体感觉比旧教材偏难一些,不知有什么考虑,难道说旧教材难度没有达到要求.(1)八年级上册31页第3题:长铁管到底要多长才行?通过计算至少要36.4米长才行,哪里找得到?就算有铁管,由空气中传播的声波不知是否能传这么远距离?此种题的意义也不大,建议删除.(2)八年级上册99页4、5、6题都有些偏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三题都属于理解的层次,建议换题.(3)八年级上册102页第4题第二问有些偏难.主要是由于从叙述内容到填空的思维跳跃度过大,建议问题可以多设几个台阶降低难度.(4)八年级下册56页第5题有些偏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属于“了解”的层次,此题属于理解的层次,拔高了要求,教师的教学难度会加深.(5)九年级全一册157页第2题有些偏难.原题问“为什么通话费就高了很多?”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歧义,并且此题涉及的内容环节很多.建议改为上海的一个手机用户如何与北京的一个手机用户实现通话的.

4其它的小建议

第6篇

关键词:八年级地理;开门见山;积极性

自从成为教师以来,我一直在探索适合八年级学生,又能体现自身风格的课堂教学方法――开门见山。

我尝试在上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地形》这节课时,直接把学生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点抛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查询课本图文资料、推理估测、交流讨论等方法,再结合生活中的见闻,来证明这一知识。

在上课开始,我就直接点出中国地形特点――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然后请学生们阅读书本,并结合地图及生活实际,说明这一地形特点,并给他们几分钟时间讨论。之后请学生上台讲述他们找到的证据。学生的状态不同于以往的萎靡,听说要上台讲述十分激动,积极寻找线索,连平时常常一脸茫然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后进生也积极参与讨论。在回答问题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自信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这节课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很多平时上地理课懒洋洋的学生也动起来了,翻书、查图、讨论,忙得不亦乐乎。最终学生们在通力合作下,不仅将我期望的线索知识完全找出来了,还根据经验推测多讲了几种。

但是,这节“开门见山”的课的成功是偶然的吗?为了得出结论,我对同年级的两个班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内容均为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A班主要采用引导法,B班主要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记录如下:

A班:展示1月广州花市与哈尔滨冰雕的图片,让学生看南北景观差异,引发学生对南北气温差异的思考。接着展示中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通过引导读图,让学生讨论归纳中国气温特征。

B班:一上课就说明中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之后请学生们阅读书本上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寻找证据,来证明中国的气温为何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5分钟查阅图文,3分钟讨论交流后请他们上台分享自己找的证据。

A班的学生在我进行图片引导时,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眼神闪烁,或者直接低头自己看书。在讨论归纳中国气温特点时,气氛平淡,讨论声在1分钟左右后便消失。有些学生直接把标题圈出就开小差了。而B班的学生在5分钟内翻看书本至少2~3次,多的达6~7次,绝大部分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3分钟的讨论十分热烈,极少出现与课堂无关的言辞。上台交流开始时略微害羞,之后有了参照,便逐渐不再拘谨,流利陈述。

在写课堂作业时,A班的学生知道中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但若分开运用,或进行原因的分析时,近一半学生疑惑或无从下手。B班的学生则能够灵活运用中国气温特点答题,并能理解形成该种气温特点的原因,在问题拆解提问时也能够得心应手地从容应付。

在接下来中国降水分布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以运用开门见山这一教学方法为主的B班,在课堂气氛上较主要采用循序渐进引导法的A班要热烈;在课堂反馈与课后作业中,B班的准确率也比A班略胜一筹;而且在后续教学中,B班的学生对待地理问题的态度也比A班学生要自信许多。但与此同时我也发现,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这种方法并不适用,学生在通过探索学习后,无法寻到答案时,积极性会大受打击。

之后我进行了总结,在内容相对简单的课程中,开门见山是一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好方法。八年级学生不同于七年级,他们适应了初中生活后,正寻求着一个表达、展现自己的出口,教学法为他们的表现欲“开门见山”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开门见山,将答案直接给出,降低了后进生探索答案的难度,他们可以在书上找寻线索,对学习地理也少了排斥;而对于优生,他们则享受将证据系统展现的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更拓展了视野。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反复看书、思考、寻找,知识点便在不知不觉中刻在了脑海,并且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但开门见山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适用环境,它需要在学生有一定地理基础的条件下实施,书本上也必须有充足清晰的图文资料可供学生查找,同时核心知识点也要明确易懂。若难度大的问题也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学生则有可能因无法理解而向错误的方向进行探究,最终反而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对于较难知识,层层深入的引导法、循循善诱的问答法效果更佳。

第7篇

本学期是整个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即将面临着中考考验。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选拔考试。迎接好这次中考就成为本学期教学的一个重要工作。为此做以下计划。(3号仿宋GB2312)

一、指导思想(3号黑体)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3号仿宋GB2312)

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通过任务型教学训练学生的应用语言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让学生热爱学习。

三、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3号仿宋GB2312)

总共几个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基础差,在里面混日子的有很的大一部分。男生居多。平均分都还不及格。大部分学生都想学好,也很愿意吃苦,他们的学习情绪基本稳定,也能坚持不懈,较能井然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偶尔会受到环境和其他不利因素的干扰,能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帮助老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有10多个的学生属于鞭策进步型,此类学生平时基本能够配合老师的教学,但自觉性和定性不足,课堂有些喜欢享受欢乐,有些来个默不出声。他们希望有好的成绩,但怕吃苦受罪,不愿付出劳动,上课时精神不振,课后很少复习功课,需要老师的督促才会有所作为;尚有极个别学生属于不思进取型,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差,他们或偏科甚至对英语学习毫无兴趣,需要老师再三强调才能勉强完成作业。

2.教材分析

初中英语共五册,三月中旬复习完六七年级上下册课本,边复习、边归纳、边练习,复习一册就测试一次。三月下旬及四月初复习八年级上下册课本,在检测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及时向学生反馈遗漏、模糊、条理不清的知识,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学过的知识有一套系统的、完整的体系。四月份专项复习,五月份系统复习,六月份做模拟套卷。

四、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班上的实际,本学期采用以下措施:

(1)首先要从思想上扭转学生以往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态度,培养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动脑的优良习惯,课堂上精讲多练。即将面临的是中考,学生的态度变化多变极不稳定,要动员好学生做好思想工作。

(2)根据学生各人的具体情况,要求各自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具体的分数,每次考试都要写总结并制定下一次的目标只准前进不许后退,建立错题库自我评价。并督促为实现目标切实地进行刻苦学习.

(3)每堂课教师一定注意当堂的学习效果,突出重点难点.务必要求学生掌握必须掌握的基本的东西.注意检查学生做笔记的情况。每天都要布置作业不然有的学生比较懒散。记忆背诵是很重要的老师没有时时跟着学生,我选了学习小组长每天跟踪复习,自己随意抽查哪组做不好就狠狠的惩罚。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英语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应用的机会。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在写作中学阅读,阅读中学写作。积累经典名言名句等。

(7)作业要天天有,作业教师要收上来改并写上评语,做得好的要表扬,没有按时完成要给予批评,并监督完成。作业上问题比较突出的要提出来讲解分析。对与问题比较严重的,如有必要,教师要单独做做思想工作。

(8)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培优补差。把学生分成两类,中上提高括充知识点,中后有一定潜力的,以抓好基础知识为重。缩小两极差异兼顾整体共同进步。

(9)要想学好英语就要用英语.学生大部分不好意思开口说话.这给听力教学和交际教学带来了严重的障碍,特别语言越来越注重交际性.好多学生学了只是为了考好试,不愿去说.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先带好几个积极的同学,鼓励他们带动大家的积极性.以部分带动整体。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寒假作业检测,六年级上册

第二周:六年级下册

第三周:七年级上册1一4单元并检测

第四周:七年级上册5一8单元并检测

第五周:七年级下册1一4单元并检测

第六周:七年级下册5一8单元并检测

第七周:八年级上册1一4单元并检测

第八周:八年级上册5一8单元并检测

第九周:八年级下册1一4单元并检测

第十周:八年级下册5一8单元并检测

第十一周:专项复习——冠词、名词、代词、数词、形容词、副词。

第十二周:专项复习——介词、连词、动词分类和时态动词、被动语态、情态动词。

第十三周:专项复习——非谓语动词、主谓一致、感叹句、祈使句、并列句和复合句,模拟考试。

第十四周——中考:三轮复习、模拟考试。本段仿真模拟训练,还要精讲多练。

第8篇

关键词:概念图;初中生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初中阶段的生物课程标准侧重于对生物学概念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重要概念,主要为对学生学习主要内容以及构建合理化生物学知识框架的素材。学生学习知识的重点在于有效掌握相关概念以及由概念所形成的知识系统。概念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能够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一、概念图概述

概念图属于一种工具,主要被用于组织及表述各自不同的知识点,概念图能够将不同概念与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使得学习者容易理解。生物知识点相对较多且琐碎,初学者刚刚接触的时候往往感觉压力较大,难以快速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妥善整理,且识记过程比较困难,容易在众多知识点或概念之间迷失方向。而概念图本身特性决定了其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能够在生物教学课堂上发挥引导作用,以更为简单的方式向学生呈现生物学科的各个概念,帮助学生对现有知识点实现形成性评价,并在课程最后环节使用概念图进行评价,展现学生的知识增长状况,实现总结性评价。

二、概念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笔者以人教版教材中八年级上册课文-“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阐述概念图在初中生物教学当中的实践和研究过程,具体阐述如下:

(一)教学设计

笔者选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认为教师应从鱼的运动以及形态等方面入手,分析鱼儿适合生活在水里的主要特性。首先,教师可通过教材中观察和思考环节引导学生学习鱼的形态;运用第二个栏目讲述鱼的呼吸器官(鳃的内部结构以及功能);运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鱼的运动器官(不同鱼鳍的主要作用);最后对鱼适合生活在水中的相关性特征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掌握鱼结构及其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为学生未来学习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应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由于学生在七年级课本中已经了解到生理功能主要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教师可将其作为各个概念关系的切入点,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寻找出鱼结构、鱼功能的相关性概念名词,并理解相对应结构及功能相互之间具备的具体性联系。在这种形式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形成更为强烈的确定概念的能力。因此,教师可是有概念图的方式,引导学生还原其探索和学习的过程,进而轻松理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加深学习印象。

(二)教学过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动手绘制鱼的简图,并逐个对板书上面鱼的不同结构及其相关性作用展开讲述。首先,教师可利用视频、图片进行课程导入,直接引出教学目标。教师在上课之前收集各种环境内的动物视频或资料,帮助并引导学生针对视频中已经出现的动物进行分类,分类标准为其生活环境。另外,教师还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有效展示生活在淡水及海洋中的鱼,并对学生提出问题:人类是否可以跟鱼一样自由地生活在水里呢,为什么?学生在观看完多媒体课件之后,开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鱼如何在水里呼吸和运动,并通过一系列讨论得出,人类没有与鱼相似的结构,难以在水下自由呼吸和运动。

教师在对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之后,为了帮助学生理顺各项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亲手进行鱼的板书设计,在图中对鱼的每个部位进行详细讲解,并板书。

学生在了解整个鱼板书绘制过程之后,能够从更为清晰地角度理解鱼每个部位的功能和作用,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联性,绘制概念图。以下图1为一组鱼概念图,教师可将其作为课堂展示的模板,在学生完成各自概念图并且点评之后进行展示,加深学生的印象。

图1 鱼概念图

(三)课堂小结

教师在课堂小结环节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程所学相关知识点及概念进行回忆和总结,有利于学生形成对于鱼的整体性认识,并回忆之前在课堂上接触过的概念图,总结教师在课堂上列出的相关性概念,尝试这着以另外一种形式绘制鱼概念图。另外,教师可运用板书板画完成课程小结。首先将所学新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明确,并帮助学生回忆起原来接触过的细胞行为及结构概念图的模型,引导学生完成鱼概念图,实现对知识的强化以及有效反馈。

三、结语

概念图在促进初中生知识构建上有着十分显著的积极效果。教师运用概念图进行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发挥积极作用,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相关调查和研究显示,学生在接触概念图之后,对于概念的理解和记忆等都展现出更为积极的状态,并学会如何进行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这意味着学生开始懂得如何进行学习。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概念图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笔者分析概念图的特点并阐述其运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际过程和效果,希望为促进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旋.模型建构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31-01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导学案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可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本文中笔者就导学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构建导学案需要注意的事项

导学案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主动学习而设计的、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案。在设计导学案时,一定要根据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展开,使其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在构建导学案时,一定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问题,并且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预设课堂教学过程,促进教学内容的全面展开。要想利用导学案提高教学成效,还要从学习目标、课前导学、课堂学习、当堂反馈、检测、反思等方面着手,指导学生学习。因此,在构建导学案时,可以从实验设计入手,明确预习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实验,进而获得相应的结论,展开课后反思,形成系统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学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遵循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导学案的利用效率

应用导学案时需遵循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讨论交流教师引导达标训练。1.课前预习。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编制内容展开自学,根据教材内容完成导学案的预习作业,并且记录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先学后教。2.讨论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较为困惑的地方,之后展开针对性的探究与实验,分析得出结论。3.教师引导。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教学重难点,归纳总结知识点,使学生能触类旁通,反思学习技巧,掌握知识规律。4.进行达标训练。通过分层测试,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巩固知识、全面提高学习成绩的作用。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电功率》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预习,了解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等知识。其次,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再次,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引出教学内容,同时通过提问突出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并且灵活运用电功率公式计算小电灯的电功率。最后,设计导学思考题。如设计“仔细观察右图中白炽灯上的铭牌,它所标的‘PZ220-100W’的含义是什么”“它的额定电流多大”等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则从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进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重视导学案的问题设计,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将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之后,还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怎么做,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导学案,将导学案的学习和教材内容的阅读互相结合,并在导学案中记笔记,在教材中标注重点,完成导学案的预习作业。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与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中“温度”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一些问题,如“什么是温度”“温度计上的字母‘℃’是什么意思”“摄氏温度中‘0°’与‘100°’是怎样规定的”……让学生通过预习与讨论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在预习与讨论中学习相关知识,并且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应用导学案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单独学习,而是在教师的各种教学方法引导下自主地学习。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实验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可以交替使用或单独使用,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教学方法的引领,开展互助探究活动,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学习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蒸发快慢的因素》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水分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然后,通过实验教学法,让学生明确影响水分蒸发的因素,进而探讨诸如“控制一个量不变,改变其他变量,观察水分蒸况,进而明确影响水分蒸发快慢的因素”之类的问题,从而掌握“控制量主要有温度、风速、气压、表面积”的知识。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相关实验,得出相关结论,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