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1 20:57: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体育学科德育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湖北拾十五”重点课题初中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阶段性总结会汇报材料
--县---中学课题组
我校“初中创新教育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是2006年底申报,2006年1月正式启动的,至今已走过了两年半的研究历程。在市教科院和县教研室的指导下,回顾这两年多的研究,应该说,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绩。现在向各位作汇报,汇报的题目是《“链接”创新教育,“刷新”学校形象》。主要从创新教育的“着眼点”、创新教育的“着力点”、创新教育的“落脚点”,谈谈怎样“链接”;在教育创新的观念上、实践创新的过程中、研究创新的效益里,说说如何“刷新”。
一、把创新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教育创新的观念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肩负着民族创新的特殊使命,因而,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主体,而能否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而教师的这种精神、意识与能力又完全取决于学校管理层的教育理念是否创新。
自2006年底接题以来,我校就形成了“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台阶”的共识,明确提出了“把课题研究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阶梯、把课题研究作为培养教师队伍的机制、把课题研究作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手段、把课题研究中的创新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的研究口号。把创新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教育创新的观念上。
一是理念,学校办学理念的的创新;二是观念,教师教学观念的创新;三是信念,学生求学信念的创新。
1、学校办学理念的创新:力争提升一档品味
在思维上创新
学校能否与时俱进,办学理念很关键。学校如何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我们觉得过去的办学理念缺少特色,于是将办学理念创新为与教育方针紧密吻合的十六个字。即:修德为先、启智为要、强体为本、成才为上。德、智、体浑然一体,构成办学主体行为。"德",要修;"智",要启;"体",要强,缺一不可,而"成才"是目的,有鉴于此,我们于2006年底就把当时有着32年办学历史的长冲中学的办学理念作了大胆创新,集中为八个字:修德、启智、强体、成才。
在运行中创新。再好的办学理念不付诸实践不行,如何在实践中应用办学理念?我们主要采用了"三合一"的办法来强化师生的理念。
一是"天天看"——将八个大字的办学理念铸成两米见方的大红烤漆字,高耸在教学楼顶上,醒目、耀眼,师生无时不在关注它、谈论它、践行它。
二是"时时唱"——我们把办学理念写进了《民族兴旺我担当》的校歌。通过对两小节歌词的反复吟唱,强化师生的理念行为。如:毕升故里大道旁,青纱环绕碧罗帐--长冲中学我的向往,长冲中学我的希望--清晨的阳光,傍晚的灯光--莘莘学子书声琅--修德、启智、强体、成才--民族的兴旺,我担当!国家的富强,我担当!并把她作为初一新生进校必学歌曲,五四或十一、元旦歌咏的必唱歌曲,艺术人才选拔必测歌曲。可以说,在----中学近2000师生中,第一会唱的是国歌,第二会唱的就是校歌了。
三是"周周讲"——我们规定国旗下讲话内容,无论哪个领导讲话,必须紧紧围绕办学理念的八个字来拓展,结合校本实际去生发,并收集整理编印成册,使办学理念的观念意识不仅物化为资料、更内化为行为。
此外,我们还在"校园之声"广播台开辟了"化理念为行动"的专栏,在《山茶花》文学社刊内设置办学理念实践专页。
总之,近两年,我校的办学理念不仅有形可见,有声可听,而且有更多的人在用心内化,努力践行。
一、新课程理念“消化不良”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新旧矛盾剧烈碰撞、此消彼长的过程。一些教师由于没有将新课程理念真正内化为指导自己的教育思想,就很难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目前,在新课程教学中就存在一些误区:一是一些教师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了课堂实效性。认为课堂“动”起来了,学生“站”起来了,就是新课程教学;课堂表面不在是以前的满堂灌了,就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活”的课堂。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学生除了“闹过”“喊过”,真正收获、积累、感悟的东西很少。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把提高课堂实效性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渗透到教育教学行为中去。二是一些教师盲目开展小组合作,把它作为点缀课堂的“一道风景”。认为有了合作才是新课程教学,而忽略了合作的必要性和实效性。教师对学生合作小组缺乏有效的搭配和必要的职责分工,对合作探究的内容缺乏精心策划,对合作的情景缺乏有效的创设和渲染,对合作的评价往往侧重个人。三是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变,一堂课,有的教师又是用多媒体,又是用幻灯机,又是用直观教具等,教师忙个不停,而学生则玩个不息,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实际上是一无所获。四是课堂评价机械单一。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有的教师就是“你真棒”、“好样的”等一些机械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学生也是雾里看花不知谁对谁错。
二、重教学手段变化,轻实际效能
一提新课改,有人就认为要教学手段现代化,而要教学手段现代化,就非得使用多媒体不可。于是就有教师说什么学校条件差,没有多媒体,没有幻灯机,搞不好新课改;于是就可以看到凡是公开课就用多媒体。诚然,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但它毕竟只是一种为教学服务的辅助手段,不可能也永远替代不了课堂教学本身。使用现代化手段并不等同于新课改,新课改也不仅仅是采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那么简单。新课改改的是内涵,是实质,而不是外在形式。只要我们真正把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即使不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样能推进新课程改革。
三、课程目标把握不准
1、评价内容仍然过多侧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感、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2、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3、评价手段与方法仍以传统的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评价手段与方法。
4、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性评价。
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新课改的极大阻碍,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带来一定的难度。
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尤其在主要以考试决定学生毕业和升学命运的今天,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依然存在,并还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因而很多教师就此错误地认为,考试决定一切。在很多教师的观念中,考试代表全部,考什么,他们就教什么,不考,则不教。这是一种可怕地考试文化。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教师眼中的确“见分不见人”,教师和学生还有教育一同沦为分数的奴隶。新课程不仅重视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地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倡导灵活多样、开放的、动态的考试方式,注重给予学生更大地自主空间。同时在考试结果的处理方面也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杜绝大排队现象,以减轻学生的压力。而且对于升学和毕业考试方面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
一、家长资源的利用
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的交流,通过以上家园活动。而且孩子们还亲自感受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还体验了爸爸妈妈劳动的辛苦的辛苦,同时学会了和同伴来分享,体验了分享的快乐。理解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同时学会了关心、感激、回报爸爸妈妈的爱充分利用了家长资源,使孩子在家、园的一致配合下幸福、快乐成长。
家长资源是不可缺少的让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主题活动中。走进幼儿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已是当今幼儿园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班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利用家长资源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八”节来临之际,爱我家》主题活动中。活动开始我请了飞跃的妈妈讲了为飞跃成长所付出的辛苦,家长讲到飞跃小时有一次生病妈妈吓的不吃不喝整日守在床边以累洗面时,广场的气氛一下凝固了懂事的飞跃跑到妈妈身边抱着妈妈的脖子悄悄地对妈妈说:妈妈,以后我再也不让你生气了长大了挣许多钱养着你不让你上班,光让你家看电视。浓浓的情谊感动着在场的每位妈妈和孩子。为妈妈送礼物的环节里,徐飞跃小朋友送给妈妈的一个作画非常简单的图形,不明白的问:飞跃,给妈妈的什么?飞跃振振有词的告诉我那是送给妈妈的一个洗脸的盆,妈妈上班很忙,累了女儿送的盆里洗洗脸,会很舒服的瞧!这看似简单的作品里,却包含着孩子的浓浓爱意。活动中幼儿了解了自己的成长过程,知道了妈妈为孩子的成长所付出的辛苦,加深了幼儿对妈妈的热爱之情。
二、师幼共同创设
也不忘记向同伴介绍自己喜欢的车,例如在主题《轱辘轱辘转转转》主题环境中。孩子们玩玩具车的时候兴致很高。于是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又开展了教育活动《喜欢的车》幼儿有充分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幼儿向同伴介绍了自己喜欢的车,然后讲述故事《神奇的变形车》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自选材料,利用画笔或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图形纸,创作出自己喜欢的车,并给其他幼儿讲述,活动中幼儿活动兴致高昂,发展想象力的同时,还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且巩固了幼儿对基本图形的认识。
教师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与幼儿一起创设了一个个令人难忘活动环境。环境创设过程中。
实录:
刘一诺:我发明的是“大楼车”,他是用长方形拼成的。
刘若森:我发明的是“西瓜车”,大西瓜搬起来就不沉了。
韩思鉴:我发明的是“垃圾车”,它能把脏东西都吃了,就不用打扫卫生了。
三、环境追随幼儿的发展
就请了自来水上班的黄一辰的妈妈做起了妈妈老师”由于我班孩子年龄小知识有限,由于自来水厂不适合孩子们实地参观。所以仅靠语言描述他很难听懂,于是和一辰的妈妈商量最好用浅显易懂语言,而且具有演示性这样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兴趣。一辰的妈妈准备很充分。讲解的过程中,幼儿最为感兴趣的过滤环节,为了进一步让幼儿认识水的过滤过程,准备了不同材料的过滤网,幼儿在操作、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污水要经过好几次过滤才变成清水,使用不同材料过滤效果是不一样的
主题活动中我随时抓住幼儿的兴趣进行活动的开展。例如在六月份“水”主题环境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
幼儿接触水的机会很多,主题的产生随着夏季高温的来。近段时间我发现幼儿经常以喝水或洗手为由,长时间的玩水逗留,有的用香皂搓泡泡,有的用小杯子反复倒水,有的甚至忘乎所以的玩起了打水仗的游戏,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水的热爱,借此,抓住了孩子的兴趣,开展了关于“水”主题活动。
请家长帮我搜集了有关水的书籍、图片、及光盘,动初。通过多种形式使幼儿对水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于是对水的性质展开了探索,通过实验,运用幼儿的感官,孩子们发现水是无色、无味、无形能流动的液体。科学发现区放置了水、醋、奶等不同液体,幼儿在看看、尝尝、闻闻、倒倒的过程中,明白了水的性质。
引起了争议。卓雅说:妈妈说,有一次洛洛提出了透明水是干净的观点。透明水不一定是干净的里面有许多细菌。于是进行了为什么不能喝生水”讨论。通过看有关光碟,幼儿知道了显微镜下一杯水中有许多细菌,孩子们终于信服了卓雅的观点。
为了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水和感受水的乐趣,我们请家长帮我们准备了玩水玩具,去了游泳池,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回来后我们请孩子们记录了“快乐戏水”这一活动。
“老师,我画的是我和刘小龙一起在玩游泳圈,刘小龙把游泳圈借给我一起玩,瞧!我们玩得多高兴啊!”
“老师,我画的是小刘叔叔在教我们游泳,小朋友学得好认真,我一定要学会游泳。”崔如佳非常高兴得说。
在出通知玩水时,苛璇的妈妈非常细心,为苛璇准备了一件漂亮的泳衣,这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和羡慕,有的孩子嘟哝着回家让妈妈买,为了给孩子们一点安慰,在孩子们充分的感知和认识泳衣后我们一起装饰了《漂亮的泳衣》。
玩水过程中,锡雪的一声尖叫,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我们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小青蛙,这下洛洛神气的说:“胆小鬼,怕什么?不就是一只青蛙吗,又不是大鲨鱼,水里的大鲨鱼会吃掉你的”。尚英进也附和的说:“水里的蛇也很吓人”。孩子们议论开了,借此,我们抓住了孩子的这一兴趣点,对《水里有什么?》进行了讨论并记录。
接着我们又提出了《什么需要水?》,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借着园内服务人员浇花和喂鸽子的机会,带领孩子们进行了实地观察,从而让幼儿知道了植物和动物都需要水。
幼儿在《什么需要水?》这一活动中记录的非常好,于是我们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没有水》幼儿进行了大胆想像。
黄佳奇:“假如没有水的话,我想整个世界太可怕了,那可能有怪兽的”。
王诗雨:“假如没有水的话,我想到处会变成一个大的垃圾厂,那可怎么办呢?”
曲宗洛:“老师你瞧,小草都死了,小朋友们也哭了,快救救他们吧”。
《假如没有水》幼儿想象中非常可怕,那小朋友有什么办法吗?通过谈话,孩子们想的办法非常的多,于是生成活动《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老师,我要节约用水,随时关好水龙头,我还要看着我们班的小朋友,如果他们不知道节约水的话,我要批评他们”。韩思鉴小朋友认真的说。
“老师,在家我要帮着妈妈一起打扫卫生,教育妈妈一块保护环境,还有告诉我爸爸以后不能吸烟了。”纪孜源告诉我。……
于是生成了活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请幼儿讲述了家和在幼儿园所能自己做的事情,孩子们记录的多数是围绕自己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情。幼儿讲的非常好,其中在幼儿园能做的有叠自己的被子、叠自己的手绢、自己收拾所用的彩笔、洗手绢、多数的事情平时孩子们已经做的很好,可是洗手帕平时是老师洗,为了满足孩子们好奇心,让幼儿体验一次,洗的过程中,几个小朋友在争论着谁的手帕漂亮,为了让幼儿进一步的解手帕,开展了活动《方方得手帕》这一活动,活动初,请家长帮我搜集了料子、大小、图案不一的手帕制作了手帕展,孩子们有了充分的认知后并添画了手帕。
“老师,我不喜欢方形的手帕,我想要一块三角形的,方形的不时髦”郭弘义说
王莅芊说:“我想要一块圆圆的和太阳一样漂亮的手帕”。
为了引导幼儿进一步的解水,多数幼儿在游泳池戏水时只顾玩。特设了玩水的区角供幼儿探索发现。
于是又请孩子们制作了自己喜欢的手帕,发现仅仅装饰画已满足不了孩子们愿望。孩子们制作的各具特色,什么样的都有,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圆形的还有许多很奇特的形状,幼儿展出并讲述了自己的制作品。
告诉我瞧,张晓晨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制的手帕会变魔术”说着随手一折,一块方方得手帕变成了三角形的手帕了孩子们非常好奇是怎么回事,于是生成了活动《按规律排序》和《会变的图形》把材料投放在区角活动中,供幼儿学习和探索。
“老师,你说怎么办?”郭弘毅非常着急的问我
“怎么了?你慢慢的说”我反问
“瞧,这只小鸭子它一点儿也不听话,我想让它下水去捉条鱼,它却不肯。”
噢!我明白了孩子们的意思,由此,我们一起探索了物体的沉浮现象,孩子们并进行记录。
“我画了一条鱼”曲宗洛大声的喊了起来。小朋友凑了过来,原来,洛洛在玩水的过程中不小心水撒在了外面,洛洛借此用手画了一条鱼,这可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也画了起来。有的小朋友甚至干脆把水倒在了地下,用手描绘了起来。看到孩子们对此有如此的兴趣,于是,我请家长帮助我们用各种材料做了用水写字的笔,有的用布做成、有的有毛线做成、有的用海绵做成然后,我们带着笔和水一起去了旱冰场,在旱冰场孩子们毫无拘束的挥画了起来。
对水的三兄弟的认识我们以幼儿熟悉的《雪糕》、《夏天的雷雨》、及《水蒸气》为题材进行了学习和讨论。
在《雪糕》的学习中,幼儿讨论了雪糕的种类及用途,并制作了雪糕。在雪糕用途的讨论中孩子们一致认为雪糕有制冷作用,我们提出还有什么有制冷作用,孩子们说的非常好。
盖苛璇说:“空调和冰箱都有制冷作用。”
李锡雪说:“太阳伞、太阳帽、太阳镜也有制冷作用。”
李彦姝说:“我热的时候,我奶奶用小扇子,给我扇扇,我就凉快了。”
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了《漂亮的扇子》。
《夏天的雷雨》这一活动中,我们请孩子们观察了下雨,然后,记录了下雨的样子。
岳瑞浩说:“老师,你看我的雨下的真大,小草小树、小花在快乐的洗澡,它们好幸福呀”。
韩思鉴说:“老师,打雷是非常美的音乐,瞧!我的小草在音乐下快乐的跳舞,多好呀”。
在水的秘密的探索中,我们通过实验的方式,泡在水中的芹菜快乐的在生长,反之,芹菜却白白的掉,从而引导幼儿认识水的流失现象,教育幼儿多喝水。
通过一学期的探索研究,我们的收获是丰厚的。
每月的汇报评比中,取得成绩:环境创设中得到园领导和同行教师的肯定。3月取得了级部第14月取得了级部第25月取得了级部第46月取得了级部第1活动多次在网上发表,两次在东营晚报刊登。
由原来孩子的主导者变成孩子的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教师收获:由原来的不会写材料到现在会写、会整理。班教师所写的关于环境创设的文章分别在省、市获奖。教师也由原来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
关键词: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结构
一、深化体育课程建设,不断改革学校体育特色
体育课程体系结构。为了满足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提升学生体育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独立个性,经过于多方论证及实践,我们将课程体系结构分成四个模块:公共必修模块、选修模块、运动训练模块。
1、公共必修模块。包括田径、篮球、排球和幼儿广播操。
田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身体素质训练(达标项目、各种身体练习等)。其目标一是要求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二是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改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增进健康,打好基础。学生进行健康体适能的学习,最终以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准,并将依次所测各项成绩作为下一学期的评测对比,以此类推。每届新生必须在第一学期完成田径课程的学习和要求。
篮球和排球主要是要求学生学习两大球类的基本技术动作,为今后的选修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目标一是让学生熟练掌握2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二是培养体育能力和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三是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组织、裁判的能力。
2、选修模块。根据学生对某一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结合身体的训练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项目所开设的体育课。项目:篮球、排球高级班、气排球、足球、羽毛球、武术、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田径、网球、篮球裁判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特长和未来工作的需要等综合因素来选择项目。目标是在选项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基本技术和技能,提高体育运动的组织、竞技、裁判的能力。
3、运动训练模块。专为院代表队开设的训练课。在大学三年期间,根据代表队队员完成训练任务和比赛获奖情况可完成学习任务。目标一是通过成立学院运动训练队,开展业余训练,组织班级、校际友谊比赛,来丰富学院的课余生活,从而交流经验,增进团结和友谊;二是努力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体育骨干,为学院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在校外比赛中为学院争取荣誉.
教学模式特色。学院体育课程选修模块中采用了独具特色的“选项-分层”教学模式。“选项-分层”教学模式即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体育项目,而后学院体育教学部对同项目的学生进行集体测试,根据性别、体育项目水平等分为A、B、C三层进行编班,根据不同层次,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制定考核标准和办法的体育教学模式。
“选项-分层”教学模式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赋予学生以遐想空间和自由度,使学生求新、求趣、求自我、求刺激的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育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选项-分层”教学模式,充分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已充分拓展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充分体验到了体育的快乐和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得到很好的体现。
教学手段及方法特色。为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锻炼习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教学,不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比赛,由学生担任裁判工作,培养学生自身锻炼和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能力。
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特色。改革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方式,采取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参与率、名次、纪律、体育知识、体育习惯、态度、提高层次等方面综合评价,以科学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培育体育特色项目 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云南工程职业学院教育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多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学院文化形态,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的价值观念、体育道德、体育行为和体育能力。其理念为“健体、明德、益智”;其精神为“合作、竞争、超越”。
大力营造体育文化建设氛围。学院通过张贴悬挂体育口号,设置体育文化宣传长廊,完善现有专业场馆的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展示体育优势项目,建立校园体育网站,充分利用黑板报、橱窗和海报宣传体育基础知识和竞赛规程,主动承办各级各类的体育赛事,奠定和巩固学校体育项目优势地位等方式、多角度、多类型地宣传,营造了良好的体育文化建设的氛围,使特色体育文化发展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为。
组建学生体育社团,培养体育骨干分子。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职能,积极组建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健美操等25个学生体育社团。学校各小型比赛全都由学生体育协会社团来组织(包括裁判工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又锻炼、展示了自我,为我院校园体育文化的不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举办各类比赛,广泛开展群体性活动。学院坚持体育文化特色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学生体育活动。一年一度的冬季运动会、“云工杯”篮球、足球、排球比赛等,教工学生参与面广,群体项目丰富,深受全院师生的喜爱。坚持将体育课、大课间活动及课外活动有机结合,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
三、体育社团与选项活动相结合 促进体育课外活动特色发展
体育教研室在学工部、团委的协助配合下成立了25个学生体育社团,以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推动体育运动队建设。学生体育社团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校内外各种群体竞赛活动,通过调动学生参与课内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把礼仪风采训练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在学工部、团委的组织下,结合学院各类比赛活动,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保证每天每个学生有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并形成制度,达到了月月有比赛,天天有训练的学校体育良好局面。目前,各个社团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坚持训练,开展各项体育活动。通过各种竞赛活动,丰富了广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四、科研竞赛并重
教学科研相辅相成,学院严抓体育教学的同时,鼓励体育教师积极进行科学研究。
五、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学院体育课程建设在学院领导、相关部门和全体体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年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了贡献。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也对照标准查找了不足,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为更加适应体育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我院体育教学、科研水平,要加大教师引进、培养力度,加强对外学习交流、培训考察,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一、准确全面排查问题
1,对照差距找问题。我镇先后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召开讨论会等形式,学习先进地区、先进行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找差距,查问题。全镇分为工业线、农业农村线、集镇线三个主体,各自联系工作实际以先进地区为目标,站到全市的范畴审视存在的差距,通过比较体验,开阔视野,发现差距,找到制约科学发展上的原因。
2,深入基层摸问题。各班子成员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和帮扶对象中了解需求,摸清问题。镇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到村站所,摸清并综合梳理了多个典型问题;到分工联系点,摸清基层群众和服务对象的需求,排查思想和工作中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突出问题。
3,广求意见排问题。通过发放征求意见函、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等方式,征求部门、村庄、企业、服务对象等各个层面的意见建议。将征求意见层面向基层一线、服务对象延伸,召广泛征求意见建议。
4,反思工作查问题。上到主要领导,下到个人,采取分层分级方法,对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认真反思在精神状态、改革创新、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镇党委还召开专题讨论会,引导大家就如何对照科学发展观,查准剖实自身问题、改进推动当前工作进行讨论交流。
二、认真深入剖析原因
1,人人剖析查原因。对前期查出的问题,班子成员各个撰写自我剖析材料,深入剖析自身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领导亲自主持排查剖析会议,带头查摆自身和集体存在的问题,撰写剖析材料,进行自我剖析。
2,专题剖析挖根源。通过学习小组、座谈会等形式,进行专题剖析,共同查找问题根源所在。紧密结合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工作实际,对梳理归纳的多个问题进行了专题剖析,认识到平时工作中从局部眼前考虑问题多,从全局长远考虑问题少,工作过程中墨守成规多,创新方法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3,发扬民主找症结。以民主的方式召开各层次会议,在自我剖析的基础上,扎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客观公正地分析班子集体和个人存在问题的症结,并经充分讨论,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三、迅速务实落实举措
1,强化督导,确保措施落实到位。镇党委成立主题教育活动督查组,开展心得交流、定期汇报、不定期检查等多种手段,狠抓活动的贯彻落实。
2,及时通报,确保整体联动效果。及时通报本阶段的工作完成情况、各个层面查找出的问题及整改措施情况。镇党委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和个人一贯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客观公正地提出评议意见,对班子及个人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予以通告,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3,各司其责,确保整改责任明确。针对排查剖析出的问题,按照对口职责,落实整改要求,明确责任到人,将每个问题的整改要求、完成时间分别明确给每个班子成员,保证活动实效。能解决的,落实整改;一时难以整改的,责令拿出具体措施,限时整改到位。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阶段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工作、学习、作风等方面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
1,学习缺乏深入性,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无论是党委班子还是成员自身,普遍感到在学习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缺乏通过科学发展观对**发展实践的指导。学习要求上不够严格,学习质量上不够明显。虽然开展了中心组学习活动,也有一些学习心得体会,但总体看学习的广度不宽,学习体会的深度不够。理论学习与个人世界观改造,工作实践联系不紧密,有脱节现象。
2,思想解放的程度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勇于创新的意识不强。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思想观念转变不快,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宏观环境下,奋进意识不强;强调客观限制的多,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中庸思想时有存在,“我要发展,不是要我发展”的观念不够强烈,工作中缺少开拓创新,手脚没有完全放开,怕承担风险,怕承担责任。对已经认准的事情顾虑历史原因等不敢冒险地推进。当地群众守旧观念与经济开拓发展的矛盾亟待解决,干部队伍对群众观念更新的带动、推动作用不够明显。
3,缺乏对工作的深入研究,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做得不够。虽然在发展战略、发展方向上思想有了统一,但是在发展战术、发展思路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对目前制约我镇经济发展的必要性资源匮乏(主要是用地、电力、金融等)问题认识不够,对困难被动等待的多,主动上争解决的少,工作中习惯于上面的部署,机械式地开展。对制约**发展的个性问题分析不多不深,创造性开展工作解决问题不够。对如何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的协调研究不细。
4,作风建设不够扎实,自律要求做得不严。主动关心基层和困难群众不够,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次数不多,有时还有情绪急躁现象。自律要求还不严,有时出于方方面面的情况对细节注意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局。
五、整改的主要措施
对于这些排查出的问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整改力度,促提高,促进步,促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关键词: 网络综合布线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
1983年贝尔实验室最初提出“综合布线”的设计思想,上个世纪90年代综合布线技术引入我国,随着综合布线技术在我国网络工程和楼宇建筑中的迅猛发展,综合布线技术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综合布线技术逐步作为一门课程进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工程技术、智能化楼宇建筑等专业的课程体系。网络综合布线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专业学科的基础专业课,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涉及电子电路学、物理学基础等多门学科的内容,同时还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涉及的理论知识多、实践环节多,动手能力要求高,教师讲授、学生学习都有些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首先是课程学期安排。由于网络综合布线是整个网络工程类专业的基础课,涉及的学科知识比较多,因此建议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左右,在学生已经学完物理学、机械基础和电子电路基础之后。另外,该门课程中如果要求学生能够设计一个网络综合布线图的话,笔者强烈建议在此之前开设工程制图和AutoCAD课程,这样学生才能设计和读懂一些基本的图纸。
其次,是授课内容的问题。在理论教学环节中,许多教师泛泛而讲,没能把握重要的和关键的理论知识。比如双绞线参数的讲解,仅仅告诉学生有关参数的规定是不行的,而应该结合电学物理学基础,讲解参数的由来和设定的原因,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另外,教师在重视基础知识讲解的同时,还要重视相关国家标准的介绍。我国现阶段综合布线国家标准包含两个规范,分别为GB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和GB50312-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这两个国标是综合布线设计、施工和验收的重要标准,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时,这两个标准是经常使用的。所以,从长远考虑,教师要重视标准的介绍,对相关的内容最好安排一定的课时讲解。整个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不仅仅包括工科技术的内容,还包括工程管理的科学内容,很多教师常常忽略这点。而网络综合布线工程项目最终成功与否,除了跟设计、施工技术有关系外,跟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有很大关系,甚至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讲授工科技术内容的同时,多向学生渗透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识,结合工程管理的实际案例教学则效果更佳。还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网络综合布线技术发展迅速,对一些前沿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介绍,也应该及时地纳入教学大纲中。
再次,授课方法的建议。对于该课程的实践环节,有些院校不够重视,实践课和实习课很少,并且没有相应的实验要求。这就导致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很差,甚至与一些综合布线中的常用设备只知道名字,对基础操作和使用一无所知,影响了其将来的工作和就业。所以,教师要合理安排一些基础的实践课程,使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些相应的练习,掌握基础操作和一些常用设备的使用;最好能够安排学生参加实地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对综合布线工程项目的整体设计、施工和验收,以及相应的工程管理有一个总体把握。“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实践的锻炼,学生才能够具有更深刻掌握知识和提高的能力。在平时课堂上,教师除了通过语言结合幻灯片讲授之外,最好结合一些实物,动手操作演示,比如,RJ-45网线的制作。实验课上,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在旁指导,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提高实践技能。另外,教师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分组协作、互相沟通的能力,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大有裨益。
最后,有些中高职院校过于重视全国网络综合布线技能大赛的成绩,抽出全校的人力物力去培养和锻炼几个参赛选手,这样虽然有时可以获得较好的名次,但对于学生整体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帮助不大;而且这种脱离实践和就业情况去搞竞赛,恐怕只能培养比赛选手,而不是造就真正企业需要的人才。很多中高职院校的老师就反应了这点,有些比赛获奖的选手企业并不认可,就业情况不是很好。很多企业并不看重学生参加这种技能比赛的成绩。企业真正需要的是那种能够扎实工作,操作规范,懂得合作,能长期不懈努力的人才。
综上,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需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改革的核心。笔者针对目前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作者的看法和主张,期望能够对有关课程教学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公儒.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实训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7.
关键词:图书阅读;教科书学习;综合能力;改进措施
1 我校图书与教材管理现状
(一)图书管理现状
目前,我校已涵盖较多的专业设置且规模在进一步的不断扩大之中。我校的图书馆的建设紧跟着时展的脚步,设有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以及相关阅览书籍的软件,对于学生查找书籍一起阅览资料提供了更为方便的途径。为满足全校师生各方面需要,近年购进印刷图书297935册,电子图书500册。
(二)教材管理现状
对于学校的教学教材来说,我校学生所用教材主要是与普通中小学课程接轨的教材。对于我校而言,我们是六年制学生,面向各艺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所用教材与本地中小学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一致。因此,学校在教材管理这一方面,主要是选用能够与普通的中小学课程接轨的教材用书,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继续教育的衔接性来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学图书馆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已有藏书,利用电子阅览室的先进媒体去引导学生的获取大量的有用和有益的信息,是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领域的主要途径。同时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结合阅读教科书,帮助学生看懂教科书上的思维过程和结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图书阅读与教科书学习相结合对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作用
(一)学生知识学习的宽度以及深度的提高
以往的教育,只是将全部的精力放到了对于教科书本身所涵盖知识的学习之上。虽然教科书式的教育可以在较为有限的空间以及时间之内进行知识的教育学习,但是相对于教科书上的知识而言,在知识的涵盖之上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往往对于学生来说,这一局限性的学习会深刻的影响到其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及认识的全面性提高程度。因此,教科书式的学习需要一定的外力辅助作用的帮助,而这一重要的外力辅助之力,就要归结为图书的阅读。
相对于图书的阅读而言,首先它能够补充教科书上所涉及内容的有关的较为全面的知识,对于教科书上知识的理解提供更为全面的观点,并能够通过这一全面理解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深入了解和认识。且除此之外,教科书上的知识点往往只是某一重要知识模块的一隅,通过图书的阅读,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该知识点广度的了解,对于该知识较为全面的学习以及理解提供了较为良好的途径。
因此可知,教科书式的学习可以轻松的掌握知识的大概走向却不能够涵盖知识的深度以及广度。而图书室的阅读正好能够作为一种教科书式教学的补充,通过教科书的学习以及图书阅读的有机结合,从而能够达到提高学生知识学习的深度以及广度的最终目的,而这一点也正是两者相结合对于学生学习提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所在。
(二)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在平常的学生学习过程之中,主要依赖于老师对于知识的讲解。这种学习模式往往过于依赖于外力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然而,如果能够通过图书的阅读来了解到相关的较为全面的知识点,则对于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能力提高来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对于相关知识点资料的查询来进行课前的自我学习,一方面可以提早的对教科书上所涉及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及相关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一学习过程来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这对于以后的学习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这也是教科书以及图书阅读两者相结合的又一重要作用所在。
(三)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相对于图书阅读来说,它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阅读,而更多的是通过对于教科书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对于这一知识补充的图书阅读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而言,能够从阅读之中找到自身学习的兴趣所在对于自身的学习来说是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的。而相对于这一点而言,图书阅读的重要性则在于能够在教科书学习之余与其相结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终目的。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仅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之中的创造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能够感受到快乐而不是压力,从而能有利于个性化教育目的的实施。
3 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
教师是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带领者,他们知识涵养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及吸收。因此,教师只是拘泥于教科书知识的教授是不能够满足当下教育对于知识广度以及深度涉猎的要求的。因此,教师也要走出教科书,深入到图书资料的阅读当中,从中汲取到更为丰富的知识以及更为广泛的知识涉猎,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 未来改进方向
从上述所描述的图书管理以及教科书管理的现状可以发现,目前图书管理以及教科书管理的现状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知识学习的深度以及广度的学习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相对于其未来的发展而言,还必须有一定的改进之处。当然,这其中主要包括对于图书馆书籍类型的补充以及所涉猎范围的扩大、图书馆设施的更新换代以及实行图书管理的统筹化管理等,这些对于未来提高其功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师生用书的比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大致规定在3:7到2:8之间。但鉴于过去图书馆购书考虑 教学用书多,学生读物少的原因,所以在今后若干年内,应还要加大学生用书采购的比例。最好的办法是挖崛现有藏书的潜力,采取师生共享的办法,可大大缓解学生书少和购书经费不足的矛盾。在学生读物方面,侧重对丰富课余生活、拓展学科知识、普及美育和德育教育方面的图书。教师用书方面,首先就增加新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心理方面的图书;其次是配合学校有关活动,熟悉各学科教学发展和变化,结合书刊发行选择新书;使之既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相衔接,又是它们内容的延伸和辐射。总之,学校的教育对象是学生,人数最多的读者也是学生,所以购书是要坚持学生为主、师生兼顾的原则。使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在品种和数量上日趋合理。
5 总结
通过上述对于图书阅读与教科书学习相结合对于学生学习综合能力提高的作用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知识的学习决不能只是拘泥于某一知识点探究,而是要将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提高到一个深层次之上。这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不仅是一种知识学习的跨越,而更多的是对于学习能力提高的展现,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具有较大的推进作用,而这也正是本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献平.《对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8(10):90-92.
[2]曹春爱.《浅谈图书馆的管理与创新》[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6(16):87-88.
关键词: 高中学段 生态文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校本化开发与实施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课题组,按照研究规划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校,分别同步开展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研究。本研究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学校,是因为这三所学校均为南平市青少年水土保持普及教育基点校,具有至少十年持续规范开展以水土保持为突破口的生态文明普及教育的历史积淀。
本报告是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结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暨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结题报告。
一、高中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及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一)本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
1.开发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级课课程(必修)和升华级课程(选修)。
基础级课程(必修)的课程对象为全体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人人可为、人人应为的理念。该课程设18课时。学生修满18课时并经过考评合格者获得1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的课程对象为部分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兴趣所至、特长展示的理念。学生可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一项或者若干项活动,若经过考评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2.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开设。
基础级课程(必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学生完成了该课程学习并获得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同学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1项或者若干项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3.建构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施教机制。
为了保证《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时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的能力,特别创建或者建构八方面的制度(机制)。
(1)课程导师制。《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基础级课程(必修)所有活动和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6号的活动实现学校指定课程导师制,即这些课程活动必须接受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的指导。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7―19号的活动实现学生聘请课程导师制,即序号为7―19号课程活动的指导教师由学生自主聘请。
(2)课程代表制。在开设《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一各班级设置课程代表,各班课程代表分别由高一各班班主任各自指定。各班课程代表负责指导各自班级学生完成《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等相关事项。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份《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注:各班课程代表须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有偿劳务合同。各班课程代表只要完成合同中约定的工作,就有权获得相应的勤工助学金)。
(3)方案征集制。基于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9号的活动要求,每学年向高一或者高二学生征集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2014―2015和2015―2016学年共征集40个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4)资金资助制。为了激励学生踊跃参与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每学年从征集到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中选择五项作为资金资助的活动项目。
(5)课程评鉴制。在每学年的6月上旬,召开《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鉴会,该会由高一各班级《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课程代表和部分指导教师⒓樱共同完成生态文明学分认定。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人次的生态文明学分认定(注:生态文明学分证书见附件1和附件2)。
(6)骨干培训制。在每学年的10月上旬,对包括各班课程代表在内的水土保持志愿者进行生态文明素质提升培训。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共培训100位学生。
(7)分享引领制。要求学生在参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分享参与活动的收获,以此引领同伴更有效地参与课程活动。例如:在每学年的“三节”期间开展“水保绿网杯”装置艺术作品竞赛获奖品展示活动;在每年中国水周期间举办“水保绿网杯”美丽乡村寒假环保行手机微拍作品展示分享活动;在每学年的10月和3月期间分别举办资金资助活动项目的设计说明课、成果汇报课;在每学年的上下学期各举办1期感悟展评活动。
(8)评优准入制。把学生参与生态文明综合实践课程所得学分作为评优(先)的准入条件之一。
(二)高中学段研究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1.达到的目的。
第一,促进了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了学生践行的生态文明能力。
第二,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纳入建瓯一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2.达到的水平
本学段研究不仅填补了建瓯一中在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空白,而且为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实施提供了有借鉴价值(在实践层面上)的范本。
二、比照原申请书制订的研究工作计划,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评与原因分析。
高中学段研究严格按照课题组设计的研究路线图和研究步骤,开展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五个子方向研究,且高质量地完成了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四个子方向研究。之所以能完成这些研究任务,最主要的原因是契合了福建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试点实验项目――建瓯一中《完善立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之需要。
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特别是学业评估没有完全达到预定目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学业评估细则制定得较粗放(客观上评估细则的制定是很难的),再加上活动过程的记录有失周详和缜密。
三、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对本项目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一)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
目前,国内外开展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研究较少。在开展研究过程中,对养成化原则、趣味化原则、精细化原则、乡土化原则、校本(课程)化原则疏于恪守,存在五方面的缺陷或者不足。具体表现:
第一,由于疏于养成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能发挥较好的养成教育作用,即没有较强的养成性。
第二,由于疏于趣味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即没有较强的趣味性。
第三,由于疏于精细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即没有较强的操作性。
第四,由于疏于乡土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贴近学生家乡的生活生产实践,即没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五,由于疏于校本(课程)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即没有较强的持续性。
(二)高中学段研究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与建议
1.开展课程目录优化研究。
2.开展课程学业评估优(细)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司〔2014〕4号,2014.
[2][美]阿姆斯特朗.当代课程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4]马桂新.环境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洪明,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7]肖成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叶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与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6A).
[10]贾艳秋.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中国民族教育,2011(2).
[11]钱维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资源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2011(5).
[12]余谋昌.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
[13]余\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14]李锐锋,罗天强.论和谐社会的生态支撑[J].与现实,2007(3).
[15]张德昭,徐小钦.重建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3).
[16]金涌.工业生态: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7]卢风,刘湘溶.现展观与环境伦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18]彭慧芳.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8.
[19][美]卡逊(Carson,R.).寂静的春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一、学科德育研究的基本内容
北京市中小学各学科有效实施学科德育的研究,立足课堂教学,坚持教育教学全过程育人的方针,从各学科教学实际出发,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入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学科德育的基本内涵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对道德的知识和关于道德的知识作了精辟的区分,认为“道德教育应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自然、社会、思维方面的知识是世界观和正确道德行为的基础。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克纳(T.Lickona)认为,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所以,不利用各科教学进行价值教育与道德教育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因此,学科教学具有巨大的德育功能,学科德育是学科教学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科德育是遵循“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的必然要求。
以往过多提到学科“德育渗透”,这种提法更多地是站在学科教学之外的角度来研究学科德育,其研究的视角主要聚焦于如何从外向学科内容浸入德育。对“渗透”的不同理解容易使教师把学科教学应有的育人功能看作额外负担。在实践上容易暴露出种种形式主义贴标签式的教育现象。
其实,学科德育不是简单地传授某一方面的知识或体系,它的目标在于价值观念的建立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学科德育的内容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科德育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学科德育是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将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各种手段、方法,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即实现学科德育的过程化。
2.学科教学与德育的必然联系
学科课程及其教学本身充满着价值取向,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学生的道德发展过程。教师应该依据学科自身特点,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使德育与学科内容有机结合,与学生的成长需要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一般有三个层次。其一,显性结合。表现为学科德育内容通过学科知识直接反映出来。中小学德育课程就是学科德育内容中最系统、最具条理性的部分;其他如历史、地理、语文、音乐、美术等都具有学科德育的显性内容,可以在知识传授中体现育人的功能和教学的本质。其二,隐性挖掘。表现为学科德育内容蕴含于学科知识内容、科学观念中,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手段揭示出来。如生物学中的遗传与变异、同化与异化;数学中的直线与曲线的关系;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等,都蕴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得到领会。其三,教育生成。学科自身知识体系中除了有显性和隐性的德育因素外,现代社会赋予学科新的要求,具有更深刻的德育内容,教师更应从学科特有的育人因素全面考虑,有意识地把道德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如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方法和科学发展观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3.学科德育的内容与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总体目标,成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最基本理念之一,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强调要依据各自学科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从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我国德育内容仍应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这一主旋律。具体包括:
文科、综合类课程,教学内容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与人文、思想与政治等教育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固有的德育因素,善于发挥学科优势,借助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环节,使学生广泛了解中外历史与文化,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形成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
理科类课程,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进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引导,以及科学精神的培育。
艺术、体育类课程要针对学生喜欢此类课程和活动的特点,在艺术、体育教学活动中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潜移默化地传授先进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信息技术类课程,要突出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抵制不良信息,提高网络免疫能力。
学科德育的有效落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在内容上蕴含于学科教学内容之中,在操作上受到学科教学的制约。各学科的知识是由浅入深的整体结构体系,德育内容也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各学科无论在横向或纵向上都构成一个内在逻辑结构严密的整体,因此,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同时,学生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因此,学科德育又具有层次性特点。学科德育要依据学科教学的特点,依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的增长、心理的发展、认知规律的序列发展,由浅入深、螺旋上升。
4.学科德育的方法
学科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归纳如下:第一,资料分析方法。主要是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物理《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一课中,利用我国自行研制原子弹时老一代科学家们艰苦奋斗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顽强攻关的航天精神教育;生物、科学课程利用对人造成危害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禁毒教育。第二,情景模拟方法。通过真实情境或模拟情景的体验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也是最受学生喜爱的方法之一。第三,激疑设问方法。教师提出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讨,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获得启迪。第四,榜样激励方法。学科德育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优秀的典范,会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也会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人类榜样对学生的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二、学科德育的教学实践
各学科教研员依据学科教学内容、特点,在教学中努力探索、实践,总结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的成功案例,引导教师把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
市级教研员、区县教研员和骨干教师采取合作研究模式,与一线教师一起开展教学设计,探索各学科德育的规律,推出具有引导和示范价值的学科德育教学研究课例、案例。
如历史课程。历史是德育的源泉,也是德育的有效载体,有的教师利用教材中仅20多字的有关的历史事实,抓住学生探究的兴趣,将这一历史内容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研究。历史组的教师们将学生收集到的的相关资料制成网页,供学生学习、研讨、交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探究有关的历史问题。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学生通过对史实的分析,深切地感到不仅是人类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残暴记录,也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历史,日军的暴行永远不能忘记也不能饶恕。学习后学生在校园的局域网上发表了很多肺腑之言,对这段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并结合日本当局的暧昧态度和日本右翼分子军国主义的猖狂行径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理科课程是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重要课程,如:生物课程生命科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对人文精神以及道德伦理教育内容在教学中的有效落实。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剪纸拼人脸活动来模拟遗传信息对人的一张脸上各个器官的控制,并在贴出的人脸旁边贴上决定这张人脸的遗传信息序列,让学生认识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引导学生知道“这就是为什么你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彰显每个人的个性,体现人文精神。同时利用“多利羊”寻找妈妈的小品表演,让学生了解,在“多利羊”的诞生过程中,没有提供母羊的完整细胞核,因为只有细胞核才是遗传的信息库,所以多利羊既没有妈妈,也没有爸爸。教师注意挖掘课程内容,自然而然与德育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让学生懂得克隆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经过无数次的科学尝试才获得成功的,科学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艰辛的历程,要树立科学探索的精神。同时也应该看到科学技术是双刃剑。
艺术课程重在珍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文明传承,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激发他们奋勇拼搏的精神。如中学音乐课程《可爱的家》,教学目标是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到家庭的温暖,珍惜家庭的幸福生活,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操劳。教师先从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导入,让学生感受身在异乡强烈的思乡心情,然后让学生分部合唱《可爱的家》,感受音乐内在的情感。体验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歌手韩红收养了贵州麻岭缆车事故中幸存的小男孩,韩红还以这个故事为背景创作了歌曲《天亮了》。伴随着歌曲,学生听完这一感人的故事,被深深地打动了,很多学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教师对歌曲的艺术处理突出了个性化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家、对亲情的认识和理解,从爱家、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献爱心,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萌生对祖国的报效之情。
以上例举的3个课例是一线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德育的成功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常态教学中有效实施德育的良好状态,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长期以来,在德育上花的力气大,但成效不显著,灌输和说教的痕迹仍较为明显,教育内容成人化也是制约道德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有效体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对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内容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德育,实现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就必须帮助教师摸索出一套可操作且行之有效的学科德育教学参考文本。
三、研制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为加强中小学各学科德育研究,北京市教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工作意见》,从行政角度以文件指导的形式给予支持。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同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指导意见(试行)》,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为教师教学提供宏观性的导向,指导全市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
研制中小学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目的在于深入理解新课程背景下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内涵,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从学科所蕴涵的德育内容出发,研究教学内容与德育的关系,为一线教师提供典型性、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策略和活动建议,并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附有教学案例,供教师交流研讨。借助中小学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引导教师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将各学科育人目标落实在知识传授中,在全市范围形成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的良好氛围。中心利用不同形式和不同层面的研讨活动,提高教师对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德育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教师教学行为转化,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学中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学科德育范畴。该部分根据各学科课程目标的要求,简要、清晰地阐释了该学科德育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要求,对新课程各学科教育目标进行认真的分析、梳理和提炼。
例:初中英语学科德育范畴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健康人格、文明行为等,提高学生跨文化的理解与交际能力;中学物理学科德育范畴是: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积极健康的个性品质等,培养学生利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社会责任感。
――学科德育主要内容、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该部分主要以表格的形式,以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蓝本,着重分析、把握每一部分教学内容承载的德育内容及德育目标,并提出教学活动及教学策略建议。(见表一)
――学科德育教学案例及评析。该部分列出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学科德育成功案例,并从德育实施策略、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评析。
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义――我可爱的家乡》一课的评析摘要。
本课例根据顺义区地方教材内容设计,引导同学在调查、采访、查阅资料等活动后交流互动,在参与中分享。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恰当选择德育实施内容。本课内容德育点比较丰富,教师没有泛泛设计,而是精心选择了家乡学校、家乡农业、家乡工业、家乡奥运4个极有代表性的实践内容,与学生生活也非常贴近。
二是准确挖掘德育资源。教材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教师能够紧紧围绕“知家乡、爱家乡”这一主线,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的机会,利用了家乡的地方资源。
三是亲身体验得到感悟。实践活动中学生亲自参加采访等活动,小组查阅相关资料,亲历亲为了顺义的人和事,发现了家乡的美,了解了家乡的先进农业生产,以及世界啤酒十强企业……热爱家乡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推进,高中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注重从顺应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理念出发,结合模块教学的特点,从各学科必修模块内容教育教学的要求出发进行研制与初步实验工作。
四、评价反馈机制的初步探索
目前,广大教师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方法,但对学科德育的评价既缺乏可操作的评价方法,更缺乏评价的理论,学校领导也往往仅关注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的教学状况,对学科德育落实状况缺乏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针对这一问题,中心在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进一步把各学科育人目标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并探索有效的评价方法,注重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调控功能。将思想道德教育评价内容也体现在学生学业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和教学质量评价之中,以评价促进教师树立全面育人的意识,让德育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使每位教师都成为德育工作者,增强学科德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应该看到,道德教育的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等同于知识评价,在评价的方式方法上应具有独特性。对于知识传授来说,学生学完若干内容后,可以用纸笔测验的方法进行检测,用一些知识性的题目来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学习的效果。道德教育不是知识训练,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倡导重在体验的道德教育,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真实的感受。我们深切体会到当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式的设计和实施,都注重对深蕴的德育价值发掘时,师生才能共同获得对道德的真挚感悟。
因此,道德教育的评价应当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创设真实或者模拟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考查学生道德的意识和行为,特别是要让学生在道德两难的矛盾与冲突中,学会辨析明理,分析问题,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