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9 05:00: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美术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一般认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关于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数字化的印刷、摄影技术高度成熟,大幅广告、精美照片、时尚杂志、网络世界、数码影像等,凡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广为采用,以致导致人们普遍的审美疲劳。而关于美术创作的经典手法,也被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前,从设计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手绘技术要求很高。现在,人们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铅笔纸张、直尺圆规、颜料调色盒等绘画工具限制。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绘图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片来。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还促生了以美术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动漫、环境、设计、广告等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拉动。为适应这一需求,许多高师类院校都开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较典型的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三维动画创意及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广告、新传媒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后期合成、电脑剪辑、特效制作以及影视作品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游戏动画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游戏制作领域胜任原型设计、模型制作、纹理制作、动画调试等岗位的工作,并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从事的美术活动很难以传统的美术概念来界定与归类,但往往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引领高师美术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一般认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关于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数字化的印刷、摄影技术高度成熟,大幅广告、精美照片、时尚杂志、网络世界、数码影像等,凡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广为采用,以致导致人们普遍的审美疲劳。而关于美术创作的经典手法,也被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前,从设计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手绘技术要求很高。现在,人们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铅笔纸张、直尺圆规、颜料调色盒等绘画工具限制。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绘图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片来。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还促生了以美术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动漫、环境、设计、广告等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拉动。为适应这一需求,许多高师类院校都开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较典型的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三维动画创意及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广告、新传媒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后期合成、电脑剪辑、特效制作以及影视作品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游戏动画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游戏制作领域胜任原型设计、模型制作、纹理制作、动画调试等岗位的工作,并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从事的美术活动很难以传统的美术概念来界定与归类,但往往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引领高师美术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1.1教学模式单一落后
从高校美术教学模式来看,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新时期逐渐出现了落后于时代特征与学生需要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存在不统一的情况。现代高等美术教学在传统美术教学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应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被更大程度地提出并重视。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当前我国高校美术专业教学大都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与主体的改革,教学形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与更新,但是从本质上来看,教学内容的改革远远落后于教学形式的改革,因此出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矛盾。高校美术教师在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为了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性学习往往出现“矫枉过正”的问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度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压缩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将课堂交给学生,由此甚至造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失控”,教师的作用无法得到发挥。教学形式的更新还体现在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甚至是过度使用上。教师为了调动课堂教学互动氛围,往往会不断创新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与形式,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由此往往带来课堂气氛的过度活跃消解了高校美术教学的深度,影响了美术教学的实际效果。
1.2美术教学理论与实践存在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美术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甚至分离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美术专业学生“眼高手低”、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社会竞争技能。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在此过程中美术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成为了其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的重要考量标准。然而我国高校美术教学长期以来轻视实践教学的问题造成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滞后性。造成高校美术教学实践性较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美术教学对于调动学生兴趣探究过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差,因而丧失了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再加上学校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不够,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学生无法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充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因而造成了高校美术教学实践性差的问题。
2.提升高校美术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笔者认为,提升高校美术教学有效性必须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推进美术教学的实践性,因此科学美术教学理论的指导与美术实践教学二者缺一不可。
2.1高校美术教学科学理论的指导
作为一门有着自身独立特征和发展规律的艺术学科,高校美术教学必须要充分尊重现代教育规律、现代美术发展规律和高校美术学科发展的自身规律,探索并掌握、利用以上规律,从而为高校美术教学提供更加专业、科学的理论指导。在新时期的高校美术教学中必须要更加重视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结合与利用,不断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2.2提升美术教学实践性
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化时代,数字电视、互联网和手机等全系媒体形式的出现,代表着全新数字媒体语境的出现,数字媒体语境的出现给当代视觉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其正在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冲击着视觉艺术的发展。数字媒体语境下视觉艺术,实现了跨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也解除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障碍传播模式,视觉艺术发展到了数字媒体语境时代,已经突破了传统艺术所面临的各种禁忌与束缚,真正体现出了数字时代艺术创作的艺术与创新特征。现代艺术的传播很多都是建立在高新数字媒体的基础上,视觉艺术也不例外。数字化媒体语境下,未来视觉艺术将主要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互联网等交互式传播作为主要载体与形式进行传播。
二、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视觉艺术创新与改革的出发点转变到以人类的视觉本能需求和视觉欲望上来。事实上来说,视觉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审美认知方式,新媒体环境下,视觉艺术被赋予了娱乐性、商业性、复制性等等特征,现代视觉艺术发展正在使得传统的审美理念发生着扭曲,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视觉艺术概念,视觉艺术正经历着改革和创新。数字媒体语境下视觉艺术想要实现创新,就必须改变视觉艺术的创造思维和表达方式,用新的形式给人强烈的震撼和视觉冲击力,以此满足人们对现代视觉艺术的追求。数字媒体语境下创新视觉艺术,首先,应该把传统的视觉艺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有选择性地融入现代化概念,改变其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角度。数字媒体语境为视觉创新提供了可靠的传播工具。数字媒体语境下创新可以考虑加入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从图像艺术创造发展到视觉3D艺术世界,给人们带来直观和多维的视觉体验。另一方面,加强对计算机的利用,通过计算机来创造思维艺术,让人们感受一种虚拟的数字化艺术冲击,并且通过对计算机的利用能够实现构建起一种互动的艺术。例如,建立起一个视觉艺术传播的网站,人们可以将自己的创造上传到网站上分享给人们,不仅实现了视觉艺术广泛传播,更促进了国内视觉艺术的发展。
三、结论
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要除生理需要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比如交往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等。这些社会性需要从婴儿时期就开始陆续产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的内容与层次就会更加发展,成为心理活动的一部分。而赏识教育正是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
通过赏识,可以维护孩子自尊,建立孩子的自信。其实每个孩子在学画的过程中都会出现逆反心理,明智的老师鼓励孩子,从不挖苦孩子。当学生画了一张很糟糕的画,不忘拍拍孩子的肩膀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若再认真些就一定画得好!”这既给孩子留了面子,又让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WwW.133229.CoM在这样宽容的老师面前,孩子一般不会出现心理问题。针对胆小的孩子,要鼓励他大胆画、不要怕画坏,在不断的鼓励和肯定中,孩子会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久之,将具有独立创作的能力。
赏识教育可以挖掘孩子绘画的潜力。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类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现在的少儿美术教育往往更注重后者,专业技术的训练成为教育的重要目的。孩子的潜能受到限制,把技术混同于艺术,使教学成为毫无兴趣可言的机械运动。我认为,对少儿最好不要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而适合进行放松的、自由的、鼓励发现的趣味练习,这也是培养孩子绘画兴趣的关键所在。如果对儿童进行一丝不苟、循规蹈矩的绘画练习,就会用“像不像”的标准来要求他,儿童就会为“不像”而苦恼,最终会因为“不像”而对绘画失去兴趣。赏识教育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巩固,可以在少儿绘画中适当地进行以线为主的静物写生训练。既不失儿童绘画的趣味性,又为以后的专业训练打下基础,作一些有必要的衔接。在素描的初级阶段意在建立素描观念,不要进行长期正规的写生训练,应以短期小幅的画为主,画好的可能性更大,给孩子一种“马到成功”的感觉。但不能时时、事事都让孩子“马到成功”,因为兴趣的巩固需建立在绘画技能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只有提高孩子对绘画内在规律的理解与掌握,才能使他们对绘画兴趣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要多为孩子提供展览、比赛、交流、发表的机会。这种“赏识方式”能让孩子受到奖励和好评,孩子的自信心得以满足,做到了初步的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使孩子自主创作的欲望强烈,绘画兴趣得以持续。
二
有人把“赏识教育”推至“无批评教育”,显然不合理。赏识教育应以表扬、肯定为主,批评为辅。在少儿美术教学过程中笔者有以下浅见。
用宽容、和善的心面对孩子,不要吝惜赞赏。赏识要有一定的艺术性,适时运用肢体语言。当孩子画画取得成绩或遇到困难时,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拉拉孩子的手、送去一个赞赏的目光、对孩子报以会心的微笑,这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安慰和鼓励;也可采用将画全班传阅或是贴在墙上等宣传形式,让孩子感到成人对他的尊重、信任,使之充满信心。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鼓励孩子,但要具备耐心、方法得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犯错时,批评是必要的,切记情急之中不加鼓励、反倒讥讽,用敏感的语汇如:“这么笨,别再画了”“你真没记性”等,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降低孩子对自我的评价。
适当把握赏识度。主张对孩子多肯定、多鼓励,但不等于孩子画得多糟糕也不去批评,盲目赏识。若赏识不够,对孩子不屑一顾或训斥指责,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表现懦弱或有攻击行为,以至于破罐破摔;反之,频繁的表扬和奖励也会使学生的兴趣发生偏离,使学生对绘画本身的兴趣异化为对老师表扬的虚荣追求和既得的物质利益,从而导致孩子自满自傲,任性,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教师应正确客观地认识孩子,了解孩子身心需要,分析孩子的心理状态。面对内向的孩子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聪明、任性的孩子适当赏识,多提新的、更高的要求,帮助他克服任性的行为。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强化。以满意的情绪对待学生作品,因人而异、避免用统一标准评判学生。调皮好动、坐不住的孩子偶尔也会画得不错,在常人看来这也许微不足道,但作为老师或家长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表扬、鼓励。以后只要他稍有进步都及时肯定,而不是当孩子兴冲冲地说:“老师表扬我的画了”,家长却说“你得意什么,寓画好的标准还差远了”。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对绘画失去兴趣或缺乏信心。而貌似不经意地说句:“你进步了”“老师希望你画出更好的画”,将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良好的效应,对孩子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实践证明,在少儿美术教学活动中适时运用赏识激发孩子,不但能开拓绘画题材的空间,有效激发少儿进行美术创作,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关注儿童心理状况,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因此,该课题的研究价值不仅仅在于美术的本身。让我们慎重地对待每个孩子,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走好这关键的一步,使孩子将来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著《人类动机论》,《心理学评论》1943.
近些年来,在影视美术领域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影视界的部分研究者对影视的探索和研究速度很陕,这一现象值得人们注意。此外,根据目前的形式也可以看出影视美术的研究越来越与经济产生紧密的关系,应经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这一趋势远远不同于之前的美术、文化等领域所关注的问题,影视的最前端已经逐渐从“影视文化”向着“影视产业”进行转型。至于美术领域,它实际上也在经历一段悄无声息的变革,那就是它正在从传统的美术研究和美术教育的“两史一论”逐步向理论研究、设计技巧以及艺术管理等产业研究方向发展,形成了“大美术理论”的新局面,对于这样的巨大转变,美术界目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过去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术的研究体系一直都以“两史一论”为核心,包括中外美术史和美术概论,此外还包括一个特殊的部分那就是美术批评。
目前的美术理论和美术原理都是以这个理论体系为基础建立的,同时这样的体系的形成也是结合了模仿文学、美学等许多人文学科的精华共同创造的结果。本文以著名学府中央美术学院为实例,详细描述了美术体系的改革现状,中央美术学院最早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当时代表了中国最早一期的美术体系,在后来八九十年代的几次改革后改名叫做美术学系,该学院主要研究中外美术历史,在变革幅度较大的九十年代也并未发生较大变化,然而目前在影视美术的强烈冲击下,该院校的美术理论教育已经发生根本性变革,美术史系仅仅作为刚刚设立的人文学院的一个系别,除了开设美术史这个专业外,还设有艺术市场、艺术产业、展览策划等一系列新型的专业,且这些专业每年招到的新生人数大大超过了传统的美术专业的学生人数,这无疑证明出影视美术的发展对传统美术的巨大影响。
2影视美术学术改革的背景
美术的学术背景同时也包括其内在的知识体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发生着一次又一次重大的蜕变,每一次的改变都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变革。最主要的过程就是从狭义的“两史一论”最终发展成为当今符合美术产业发展以及当前研究背景的广义上的美术理论。对于新时期的美术研究者而言,他们不仅需要具备美术领域的技巧,同时也要兼顾到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等学科,这些复杂的学科相互交织,对美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时展和社会需求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在众多学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下,影视美术应运而生,同时设计艺术、文化创意等几大产业也随之兴起,这显然对于传统美术理论来说是强有力的冲击,新的理论体系对许多原有的理论开始相悖,新旧理论的交汇使得美术理论变得混乱。美术产业所面临的改革浪潮,驱使其必须在外延作出相应的拓展,必须要从传统理论快速过度到新的美术理论体系上去。
在之前提到的美术批评理论中,它是美术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批评相对于传统的两史一论的美术体系而言,对美术实践的认识显得更加积极主动,建立起美术批评的目的在于它可以对一定范围内的美术产业方面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但是其又无法对美术产业做出整体上的指导。它的产生是由文学批评和美术批评二者结合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传统人文科学的影响。当今社会,对于美术理论的研究不再是对已经存在的美术理论做出解释,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美术的发展趋势做出前瞻性的预测,让新的形势引领美术理论的发展。美术理论研究并未对其具体任务做出明确答复,所以,美术理论的发展趋势和知识框架应尽快有单一的美术向其他社会学科转变,不能满足于过去美术艺术在整个社会呈现出的一枝独秀的旧形式,为新的思维和视野的打开提供方向。美术学院是最早的美术理论的发源地,各大高校有些就为此做出了鲜明的表率作用,但现如今社会上一些原本源于美术产业的其他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尤其是影视美术行业,这样使得美术的理论知识体系难以继续维持,这是由于各大高校的文化背景仅限于单一的学科知识,而美术领域的快速转型需要美术、创意、影视等各大产业综合起来作为背景。这种新形势的学科不仅仅指传统学科,更深层次的是指经济学、管理学等当今较为先进的自然科学。
3社会科学的融入对影视美术以及美术研究的挑战
3.1社会科学融入带来的挑战
要做到将传统的美术理论与当代的先进的人文科学充分的结合,以后在对美术进行研究时就要放宽视角,不单单的仅在美术的领域内发展,而是要在整个社会所包含的各种综合信息的范围内,对美术理论做彻底的研究。例如:将心理学或者管理学方面的专家与美术方面的大师进行学术上的细致交流,实现理论上的进步与飞跃。这样的例子也可以在影视美术上看到,影视美术的研究领域较为宽泛,从而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大美术体系。现如今,影视美术逐渐从美术领域独立出来,并在飞速的发展,渐渐地开始成为一种具有独立性的学科。影视美术的发展对于旧的美术理论研究产生了与之相悖的一些概念,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冲击。当今的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在写毕业论时都要求写出对美术理论的研究方法,然而在过去的学术论文中却从不涉及所谓的研究方法。但是另外的一些问题出现了,关于美术的研究方法为什么要作为毕业论文中的必须阐述的话题,以及研究方法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美术理论的研究者。对于某些高校开设的关于研究方法类的课程,例如:图像学、现象学等等,但是我们知道方法论与研究方法并不是一个概念,方法论是哲学上提出的概念,是人文科学的主要表现,而并没有对如何研究美术做出解释。所以,当整个大学课程结束时学生仍旧并不理解怎样将社会学科的知识与美术理论相结合。
3.2影视美术与美术探究方法
对于美术研究的挑战研究方法可以从影视美术的角度去思考和借鉴。一般情况下,人们将影视学划分为传播学的范畴,所以,影视学方面的研究者通常进行过严格实践训练,对于实证研究显然掌握的很好。在影视界,关于社会学科的研究、统计学类等知识都早已成为训练人的研究方法的必备课程。在社会学科的学习中,包括经济学、传播学以及社会学等都是大学学生的基础课程。这样做的理由主要是要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做好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向,以及对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加以区分。如果要写的论文只涉及社会文学,并不是有着严格规定需要写出实证所用研究方法,这对于美术方面的学者而言,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SPSS成为帮助学者进行数据分析的主要工具,对于传统方式形成了不小的挑战。另外,影视美术方面的相关研究方式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我国各有关职能部门以及一些电影发行机构对其进行了很详细精确地统计,因此,在美术方面不依据权威数据,空谈文化艺术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传统的美术形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新形势下的美术即影视美术是对其的补充和发展,而不是完全的取而代之。在整个美术的理论体系中,起到最为基础和关键作用的是经济学等相关社会学科,影视美术的发展是传统美术与这些社会学科的完美结合,必然对传统的美术产生冲击和挑战,但是,传统的美术艺术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想要摆脱这种落后的问题,就需要学者们对美术的理论体系进行深度的探索和研究,真正的保持原有的美术理论的艺术气息。
4结语
皮影是一种极为古老的民间表演艺术。皮影戏小小的幕布,可以取得以近追远、以小见大、生动有趣的艺术效果。罗山皮影又叫“丝弦皮影”,相传始于明代,有着悠久的历史,皮影剧多取材于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没有固定的剧本,只通过师傅口头传授技艺。罗山皮影的影人以水牛皮为材料,经艺人镂刻而成,再以布帛作为背景,一般表演时由三个人同时操作影人,由唢呐配乐或是演奏成员用豫南方言演唱,通俗易懂。信阳固始柳编全国闻名。固始县拥有“中国柳编之乡”的称号,固始柳编有着色泽洁白、造型新颖、款式大方、纺织精巧、风格独特、自成一统的特点。随着市场的需要,固始柳编由原来单一的柳编创新发展出草柳混编、蒲柳混编和藤柳混编等多种材料混合编制的新产品,主要有果篮、礼品篮、购物篮、门帘、屏风等多种产品,既经济实用又绿色健康,是集工艺、装潢、实用性为一体的生活用品。同时,由于编织工艺精细,有的柳编制品可以当做工艺品和室内软装饰品。信阳的根雕艺术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形式。信阳地处大别山腹地,根材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是从事根雕艺术创作的好地方。现在常用的根雕树种有檀木、女贞、杜鹃等十多种。信阳根艺具有浓厚的泥土气息,令人爱不释手,在色、形、质、味、韵等方面都保留了根料的自然天趣,给人以高层次的艺术享受。
二、信阳历史文化遗产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利用
21世纪初,我国开始关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并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专门设置“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使美术教学不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而进一步拓展至自然、文化、社会等范畴。因此,教师要敢于开发利用当地的美术教学资源,以拓展美术教学内容。
1.改变教学观念
部分教师仍以课本和课堂为中心,只注重学生美术技能的培训,只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不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低,教学效果差。还有的教师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理解不够,误以为“乡土”就是过时的代表。殊不知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到世界各民族,小到各村寨部落,都因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而骄傲,越是本土的越受到追捧。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能把教学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积极搞科研,要认识到美术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要掌握和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和民间美术等资源,并善于研究,理解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意义,并将其与美术教学相结合进行研究,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这些资源进行整理、筛选、分类和整合。
2.改变教学方法
一、由外及内——现代装饰不仅是外部视觉的体现
更是内部功能性的强化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启蒙者拉斯金称造型艺术为“大艺术”,称建筑和工艺美术为“小艺术”,他认为“艺术家不应该脱离生活,应该为社会民众服务”,强调了设计的社会功能,那些沉迷于古希腊和意大利的迷梦之中、脱离功能性的设计是错误的。工艺美术运动在设计上强调设计合理、精致简单、朴实无华。威廉•莫里斯的“红房子”充分体现了其前沿的设计思想,在设计上,他不仅把功能性摆在首位,还从统一协调的设计思想出发,亲自设计室内的家具,从外部建筑风格出发,设计室内陈设装饰,由外及内都追求设计风格的统一和谐,形成了统一完整的设计环境。拉斯金和莫里斯认为设计的作品应该是实用的实体,也提出了“同时也是装饰”的观点,“同时也是装饰”指明了设计师应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手工时代,装饰都是工匠做的活,所以现代设计中,抽象艺术家都在避免与“装饰”这个词扯上关系,事实上他们做的确实不是装饰,但人们往往最看重的就是作品中的装饰部分,设计师做的不应该是表面装饰,应该摒弃装饰表层意义的“好看”,去探究更深层的功能问题。以现代主义建筑装饰为例,装饰艺术的情感性经常与理性的特性相磨合,当结构和形式的建筑装饰相结合,建筑就具有了双重特性,是建筑结构的理性和装饰的感性组合。现代主义建筑的功能性处于主导地位,奥地利建筑家卢斯(Luce)在《装饰与罪恶》一文中认为装饰就是罪恶,其中的罪恶是指为少数贵族装饰中的奢华之风,其反对的是无意义的繁文缛节和画蛇添足。将功能性列在首位,是现代主义设计的主流观点,工艺美术运动主张设计的实用性和现代主义装饰的态度也是极其相似的。《大英百科全书》有关装饰的概念是解释功能性装饰的主要依据,装饰装修主要取决于有机材料的属性,来获取视觉的美观。德国建筑师森佩尔(GottfriedSempes)认为建筑的材料装饰和功能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他从自然物和人体装饰研究,探索功能和材料装饰之间的联系,认为应该师法自然,依自然发展之规律探其内在的规律原理,避免对自然固有形式的表面形态的模仿,更注意其规律原理的研究。卢斯(Luce)则在森佩尔理论之上提倡功能性的深层装饰,他认为建筑物应删去表面多余的装饰,而像织物和地毯的耐用性有限,保持表面装饰的时尚成分是必要的。在这里卢斯没有完全否定装饰,而是使功能性物品的装饰更经济适宜,以适应工业化背景下的装饰,明确区分了外部表层装饰和内部深层装饰之间的不同。20世纪法国建筑师柯布西耶(Lecorbusier)的观点,是对卢斯装饰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他认为“手工艺”已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批量生产,甚至应该被淘汰,柯布西耶认为人们应该过上经过类型化处理的“标准化生活”,他明确提出了“房屋是居住的机器”,他的观点是对卢斯观点的延伸,其观点是对装饰外部体现和内部功能性强化的协调和思考,也是对生活方式设计的思考,至此,装饰已走上了不仅是在外部视觉体现,更是内部功能性的强化的道路。
二、由繁入简——繁复的装饰语言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淡去
工艺美术运动在设计中更多地关注了设计的功能合理、精致简约、朴实纯良,莫里斯的代表作“红房子”的设计语言就证实了这一点,至此,人们不再迷恋和崇尚巴洛克的繁复与华美,这不仅仅是人们审美意识的转变,也是人类作为工业化的主体的价值意识的提高,繁复的装饰语言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淡去是设计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既然手工时代繁复的装饰语言在工业革命到来之时引发了人们对“装饰”的思考,那么是不是要完全放弃和否定它呢?我们来看看拉斯金的关于装饰的观点。他提出:“一切美丽都建立在自然形状的法则之上”,他认为建筑中美的形态都是从自然中模仿而来,他鄙视印第安人的刺青和涂面,认为那是一种丑陋而野蛮的自满,他反对装饰的无意义的堆砌和机械装饰的粗制滥造。拉斯金严肃指出装饰必须出现在适当的位置,他认为在人们用来工作的工具上的装饰是多余的,应重点在人们休息的地方进行装饰,为人们营造愉悦轻松的环境美感,实际上拉斯金的观点阐明了设计应该把社会功能放在首位。当时年轻的威廉•莫里斯与拉斯金的思想不谋而合,他认为装饰之中应摒弃矫揉造作的传统古典风格,而主张吸取东方装饰艺术特点,推崇设计的自然主义,设计风格多借鉴了日本式的平面装饰,以花卉、禽鸟、卷草为主,使设计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然风情。他主张设计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为千千万万的大众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活动服务;二是设计工作是集体的活动而不是个体的活动。这场运动打破了传统为贵族服务的矫揉奢华主义盛行的沉闷之风,引起了艺术家和全社会对工业模式下产品设计的关注,艺术家肩负起了社会责任感。历史的车轮往往是不会等待任何人的,势不可挡的工业革命必然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显然,作为反机械的工艺美术运动的消极避世观,注定成为知识分子的浪漫主义的载体,必然得不到长足的发展,因此,新艺术运动也难逃此厄运。但是,它们带来了人类对于设计,对于生活的思考,思考工艺与技术的矛盾关系。德国现代建筑师沃尔特•格罗庇乌斯(WalterGropius)似乎率先找到了答案,提出艺术家与技术工人合作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人情化与机械化结合的必要性,他推崇装饰语言简单利落,实际上是强调了设计应该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观点。从拉斯金到格罗庇乌斯,设计逐渐从繁复走向简约,从建筑设计到平面纹样,从工业设计到装帧设计,即使在生活格式化效率第一的今天,装饰已不再是功能的附属品,可以以视觉语言的形式直接把信息传递给人们。可以说,繁复的装饰语言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淡去,是设计风格发展的必然。追溯装饰设计的历史,实际上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价值取向的体现,装饰自始至终是设计师们关注的问题,透视现代设计的发展我们看到了装饰的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们达成了这样共识:我们应该更多的专注于设计的具形化和肉身化,在后现代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今天,希望我们能拿出设计的热情,投入到“装饰”的生活中,使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
作者:曲向梅单位:大连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巷道的稳定性比较差,在开采的过程中,其施工质量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因素,如果施工人员技术不精,安全意识淡薄,就会造成巷道坍塌等问题。最后,这项工作比较复杂,应用的施工技术以及设备较多,如果工艺流程选择不当,则会影响煤矿开采的安全性。
2影响煤矿开拓掘进工程效率的因素
巷道掘进是煤矿开采的重要程序,在掘进的过程中,对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较高,施工人员必须具有一定工作经验,还要熟练使用机械设备,保证每道工艺流程的连续性,从而确保巷道挖掘的效率与安全性。通过分析发现,在实际掘进的过程中,其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营销,下面笔者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简单的分析,希望引起施工单位的注意,起到一定警示作用。
2.1掘进设备比较落后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煤矿企业的施工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这也促进了煤矿行业的发展,但是我国煤矿企业的发展并不均衡,在一些煤矿企业中,使用的机械设备仍然比较落后,这不利于提高该企业的生产效率,很容易被市场所淘汰。我国的煤矿开采技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较为落后,很多设备不具备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功能,而且较容易受到地质条件的影响,在一些地形条件比较差的地区,煤矿开采效率以及质量并不高。
2.2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对煤矿资源的开采安全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地质条件较为稳定、良好,工作面煤岩的硬度合适,那么就能够确保巷道快速掘进的质量与效率,从而实现安全性生产,但若不具有稳定性,瓦斯涌出量过大,那么极有可能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瓦斯爆炸等安全事故,威胁到技术人员的生命安全。
2.3施工组织管理差,施工者综合素质不高带来的因素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期,原煤产量出现供大于求,很多煤矿管理者只注重眼前利益,在施工组织管理不注重科学性,在没有相应的措施下,过度开采煤层,同时,一些煤矿企业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低,工作经验不足,没有掌握煤矿巷道的掘进新技术与新工艺,或者掘进设备的性能不熟悉,造成掘进设备的应用率不高,巷道掘进速度不高。
3加强煤矿巷道快速掘进水平的施工技术方法
首先,大力应用超前地质探测技术。地质探测技术对煤矿企业极为重要。准确的测量工作能够保障实现煤矿企业设计目标,能够很好的解决煤矿企业在采煤生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地质问题,因此,超前探测技术是煤矿企业巷道掘进安全最可靠准确的技术保障。煤矿超前地质探测可以利用钻探、物探及巷探等技术方法,探清煤层的采、掘头面安全距离范围内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状况以及岩层等重要地质信息,预防误揭煤、误透老空老巷积水、误透构造水等现象,同时也能够预防发生瓦斯突出与突水事故,促进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当前,超前探测所采用的方式大约三种类型,即钻探、物探和巷探。煤矿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在煤矿采掘前对矿区地质进行超前探测。探测前,要科学编制井下超前钻探设计图纸,制定严密的防突出、防水患、防误透老空等专门举措和应对方案;探测施工要严格按照井下钻探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发现施工与设计图纸有冲突,要第一时间对图纸进行研究,有必要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变更。要对钻探图纸等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强化矿井的超前探测管理工作。其次,不断改进的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实践证明,只着眼于完善“常规”的施工方法,尚不足以使巷道掘进速度产生新的跃进,还必须积极推广并进一步研究新的施工工艺和技术,如中深孔爆破,深孔爆破等。最后,加强劳动组织管理,加强施工组织管理。安全是任何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更是煤矿生产的头等大事,是天字号工程。煤矿的第一要务是落实各级安监主管部门颁发的安全生产规程,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施工、采矿、掘进。另外,煤矿企业还要根据煤矿岩巷施工技术与机械设备现状,尽力实施多工序平行交叉作业。对每个环节的工序的潜在能力仔细分析,合理的进行劳动组织管理,促进让各个工种协作性、衔接性以及作业循环性,注重过程控制,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