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8 21:50: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社会实践学科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顺德调研
1.1顺德中医医疗发展现状调研
录入汇总、数据分析总结。
我团队由于事先进行了本次调研的主要策划,因而可以有针对的对被问卷调查人员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
此次问卷调研获取有效问卷4091份,问卷有效率达84.77%。调研采取自愿填写问卷的形式,被问卷调研者大部分都比较认真填写问卷,而且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职业领域的人群都有,故问卷数据比较真实可靠,为我们进行接下来的数据分析提供了一个非常完美的数据源。我们也对问卷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去除一些填写不合格的废弃问卷,更大的提高了问卷数据的真实性。此次调查以发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从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以了解顺德区居民对中医医疗现状的看法和一些医院的中医医疗制度。从而发现中医发展的一些障碍,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设性意见,让有关部门从中获启,进而完善中医医疗有关制度和政策,让中医在中国得以更好的继承和进一步的发展,让中华民族瑰宝得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久矗立,发展壮大。
经过了两天的顺德调研和10多天的数据分析,作为医学生,我团队成员充分认识到了顺德区中医医疗发展的现状和顺德区居民对中医医疗的看法,从此也可以基本反映出中国中医医疗发展现状,通过数据分析,我们总结出了顺德区中医医疗发展的瓶颈和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使有关医疗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从中受启,从而完善相关的医疗政策和制度,为中医发展创造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中医在它的发源地中国没能受到重视,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是否要思考要反思?当然,这不是因为某一个个体或者某一个单位的不重视,而是因为我们国家当前的国情、政府的政策、西医的成效等等因素。在这个中医逐渐被西医所代替的中国医学背景下,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和医学生,更应该勇敢的肩负起继承中医精粹、弘扬中医文化的重任。
2.校园行——招生宣传
2.1过程
本次活动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目的,“科学发展树新风,携手共建新农村”为口号,以“科学发展,加速崛起,青年勇当先锋”为主题。以服务“新农村”为内容,切实深入农村,了解调查民情,使同学们在“科学发展观”上有了新的认识,对当前农村的发展现状有了一个感性的了解,为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上更好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一定基础。同时以 “深入农村,服务群众”为原则,组织我们深入到农村等社会生活的第一线,通过开展以“医疗保障”“新农村建设”“农民自主创业”“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问卷调查等活动,通过设咨询台,发放传单,问卷调查,制作海报、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解答老百姓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也得到当地媒体的肯定。
现将总结汇报如下:
一、 咨询台,传知识,递爱心。
为了了解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及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我们服务队来到了吉安市横江镇影剧院门口设立了咨询台 。开展了针对“医疗保障”“新农村建设”“农民自主创业”“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问题的咨询活动。咨询台刚刚安排好则就有农民相续来咨询,我们就他们问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一一回答。
从我们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当地农民对医疗保障,文化遗产保护等的了解及实施度都不是很强。由于我们开展的活动地点,选择在了镇上的集市,人流量比较多,前来咨询的群众越来越多。我们也针对他们的问题结合我们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回答。不知不觉我们咨询台的前面拍慢了好多人,周围也有很多的人在围观来了解相关知识。总之,我们的咨询活动很成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及当地群众的肯定。
同时,当地人们对于农民自主创业——葡萄种植这一块很是认可。期间,我们也对前来咨询的群众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是针对医疗保障、农民主创业、新农村建设进行的问卷。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当地的新农村的发展情况。这里的建筑及整体规划很合理。群众地其得反映也是很好的。
二、走访村庄,感触历史文化。
为了实现零距离接触,我们深入到了农户家中进行走访。我们走访的地点是享有“千年古村”美誉的吉安市吉安县横江镇的唐贤坊村。走到村前,一座居中屹立的砖木结构的祠堂雄伟气派。祠堂正门之上横挂着“萧氏宗祠”4个绿底金字匾额。另有一“大夫第”横匾,则显示萧家乃名门望族。步入祠堂正厅,中堂横匾上刻着“敦伦堂”3个苍劲而庄重的红底黑字。敦者治理也,伦者五伦也。据萧氏族谱记载,“萧氏宗祠”始建于宋,毁于元,明代复建,清雍正年间又毁于火,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建,光绪三十二年(19XX年)扩建。
五排30多栋,占地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砖木结构的古民居,就分布在祠堂两侧及后面,构成了这个古村落。村中铺有20多条纵横交错的鹅卵石巷道。走进巷道,仿佛穿越在历史的时空隧道,分明是踏进了古民居建筑展览馆。从外表看,古民居的款式基本相同,每栋房子两侧向上突出12个垛子,4个墙角均从地面竖砌一块1.2米左右的红皮石条,上面再横砌一块,用以保护墙角。外墙所有的门窗框子均为红皮石条架构。五排古民居中,前排的面积较小,稍低;第二至第五排的房屋高大宽阔。每栋房子之间既有巷道相通,又有边门相隔,只要将边门一关,就是一个壁垒森严的深宅大院。
这些古民居室内的结构颇有特点。所有的木质门窗都雕有龙凤、麒麟、花朵等精致的图案,不少烫金的图案至今仍金光闪烁,光彩夺目;大厅板墙上方绘刻了花鸟虫鱼、山水风光和人物典故等栩栩如生的图案,以衬托唐宋名诗的意境;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随处可见,使人置身一种高尚典雅的文化氛围之中;厅堂内镶嵌图案的八仙桌、太师椅和神龛,经过数百年时光的镀烙,显得老成持重,似乎它们就是见证古村历史的发言人。
唐贤坊村历来倡导尊贤重教,建村之后,先后在村东和村西建了两个书院。村西的书院是栋1厅4房两层的砖木楼房,二楼建有阳台,楼前空出小院,书院雕梁画栋,一派富丽堂皇。置身其中,仍可感受到当年书声朗朗的书香氛围。一村两书院,加上良好的学风,使该村人才辈出,远近闻名。据其《家谱》记载:仅清道光九年(1830年)至清朝末年,萧家祖辈中获中宪大夫、奉政大夫、儒林郎、文林郎、登仕郎等官衔的达46人;因夫贵妻荣或子贵母荣而被授予恭人、宜人、安人、儒人等誉称的妇女达36人。
在这里,我们还参观了文明示
范户,并针对这里的历史文化遗产做了问卷调查。这里的古建筑主要是以明清时期的居多,在这些古建里,我们看到了个式个样的建筑雕刻。每一副雕刻都有着其本身的蕴意。但是由于风雨的腐蚀,有些雕刻上的镶金已经脱落,没有了当年辉煌时期的色彩,但是增加了古村的韵味。走访了唐贤坊村,我们感触良多,看到了历史给我们人类留下的烙印。
三、 建书屋,传真情。
此次赴吉安市吉安县横江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带去了一千余册图书,这些图书都市我们之前在学校募捐得来的。这是就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携手横江镇希望中心小学共建“爱心书屋”而筹集来的。
共2页,当前第1页1
这次共建“爱心书屋”的活动,得到了学院及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南昌航空大学校团委罗书记及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上官老师出席了当天的“爱心书屋”筹建的揭牌仪式并发表了相关讲话。同时,我们的“爱心书屋”活动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吉安市教育局副局长刘副局长等相关领导出席了当天的揭牌仪式,并得到了当地媒体的高度关注。吉安电视台等相关媒体对我们这次的活动进行了采访报道。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地方事业需要,帮助学生长才干、长见识的重要手段。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服务于社会,因此,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有效的社会实践尤显重要。艺术类高校对待社会实践应当提高思想认识,进行统一部署,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不断完善组织形式、丰富实践内容、打造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稳定专业实践基地,并及时交流总结评价,引导社会实践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迈进,扎实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一)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
完成相关制度保障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必修环节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完善社会实践课程和大纲,突出艺术专业特点,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制度,从制度上确定社会实践地位,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项常态工作。完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辅导员)的有效配合,比如,将参与、指导社会实践作为评优的参考依据,有效核定工作量并采取相应奖励措施,切实提高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成立学校层面的领导机构
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学校应当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提高认识,改变以往社会实践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统筹学校整体资源,统一制订社会实践方案,如,进行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打造、基金投入使用及配套措施等,从而做到从艺术学科的专业特点出发,构建起适应学生需求与发展的社会实践体系,从而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
(三)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有效结合的关键环节
1.结合专业、需求策划
社会实践主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增强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首先在于课题的选择、计划。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突出艺术的专业特点,寻找符合地方实际需求,进行策划选题,提前做好活动计划。因此,在进行实践活动选题时就要从实际出发,做具体分析,寻找社会实践活动、艺术与社会需求三者的结合点。可以由专业指导教师直接根据社会实践具体要求和地方需求,结合学生所学艺术专业特点,设计社会实践的多个课题以供学生参考和选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有的放矢地设计选题。
2.建立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和团队
学校还应积极为社会实践搭建平台,联系政府部门或者相关机构,为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搭建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专门社会实践基地。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践价值,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热情,认识到艺术回归生活的价值,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魅力,加深对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社会实践团队的建设是保证活动实效性、长期性和影响力的基础,因此,学校和学院必须努力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师指导团队,这样才能在学生中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形成文化氛围,实现稳定性、长期性。
3.加强社会实践专业指导
教师队伍建设在艺术类教学中仍然以“师徒传授,手把手教学”为有效形式,专业教师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也具备艺术学科理论的前瞻性,理应成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活动能围绕着艺术专业和社会需要展开;同时他们的科研优势和艺术敏感性也使得实践活动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利于实践内容的丰富和活动形式的创新。因此,艺术类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要想发挥艺术学科优势服务社会,同是达到提高学生自身专业能力的目的,必须要有专业教师的指导、支持,学校必须完善制度认真加强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4.做好评价激励和交流总结
进行交流总结,完成评价激励,是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社会实践活动取得长远效果的措施。一方面,通过团队之间的交流总结会、实践成果展等形式进行实践活动的宣传与推广,鼓励更多老师、同学注重社会实践,不断深化实践成果,形成文化氛围,提高大家对社会实践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完善激励、评价体系,可以及时发现社会实践中的成果和失误,保证社会实践的良性发展,激发师生的积极性。
二、总结
关键词 社会实践项目化 第二课堂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05
“第二课堂”是相较于以教育活动为主的第一课堂而言。“从广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学习以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计划课程之外所从事的一切活动,约等同于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日常生活。学生可以在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课程之外的各类活动中,开阔视野、愉悦身心、锻炼能力、积累课堂讲授以外的丰富知识与经验。从狭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教学计划的规定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类活动,按照其类别(主要是其培养的学生素质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德育活动、社会实践、学术科研、社会工作、学生社团、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文艺体育等几个方面。”①强调社会实践在“第二课堂”中的作用是与目前高校“第二课堂”的内容设置、学生需求等是相一致的。在“第二课堂”的诸多内容之中,社会实践所占的比重较大,基本出现了以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运行模式,在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更是如此。“第二课堂”涵盖内容广泛,涉及领域较广,包括了除课堂教学之外的几乎所有的教育内容,在众多的“第二课堂”内容当中,社会实践起到了社会实践能够为“第二课堂”的其他内容提供必要的内容支撑和源动力。从“第二课堂”的相关内容运行效果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率相较于“第二课堂”的其他内容都较高,而且实际效果较明显,受益面较广,有效地提升了“第二课堂”的整体质量和实效。因此,要做好高校“第二课堂”,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实效,从社会实践角度进行探索无疑是一条捷径。
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越来越重要的现实以及社会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迫切要求,毫无疑问,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关注和支持,要结合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需求等因素来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规律,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整体水平和实践效果。从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情况来看,可以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项目化模式,最大限度地节约社会实践资源,提高社会实践效率,发挥社会实践作用。
1 实践活动项目化概述
社会实践具有实践性强和学术性、兴趣性、协作性等特点。但长期以来,高校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必要的科学组织,在运行方式上以学生自主操作为主。这一现象在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表现尤为突出。长此以往,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流于形式。针对此种现象,可以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推行和完善实践活动的项目化模式。实践活动项目化简单地说就是以实践项目为依托,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并做好保障和其他相关工作,通过实践项目的逐步推进,从而保证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实践项目是一项系统性、体系化的运行模式,要从项目的立项、实施、结项等各方面层层落实、层层把关,坚持将成功立项的项目扎扎实实地做出来,体现出实践活动应有的高度、水平和功能。
实践项目的立项是实践活动的第一步,在整个实践活动中起到了基础作用。要通过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达到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的目的,首先要把好“选题关”。选题要把握题目的通识性、时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就是要求所选项目能够达到开拓学生思维和眼界,贴近社会热点和时事问题,在学术性、实践性上能够得到有效体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在尽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体现一定的学术性、可研究性、实践性。
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够检验并实现项目的应有价值。在项目成功立项后,要在再次充分论证项目的可行性之后,由学生组成相应的实践团队负责项目的实施。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观念,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通过良好的组织建设让团队中的所有成员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协作性。与此同时,保证有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师能够提供必要的指导,避免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的盲目化。
结项是实践成果的总结、反思阶段。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完成之后,要组织专门的结项汇报或答辩,以直观地反映社会实践的基本情况。通过结项汇报或答辩,要能够真正发现好的项目和取得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也要发现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经验。结项汇报或答辩也应成为整个实践活动总体评估的一部分。
2 建立良好的实践保障制度
制度保障是推进实践项目化运作的法宝,就是要从高校顶层设计到基层院系的具体落实都要围绕实践项目形成一整套的制度模式,使实践项目运行的各环节和最终评估以及经费支撑等都有相应的制度依据。要“加强学生服务社会与实践指导工作的重要地位,营造具有约束与激励效应的政策环境,确保服务社会与实践指导工作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②
制度保障的前提就是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制度。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制度能够将实践活动形成制度设计,将实践活动的有益经验很好地总结下来,也可以使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出延续性,形成实践活动的常态化。从此目的出发,实践活动才能出成果、出实效。制定制度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要为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和教师指导的积极性;要具有可操作性和长效性。
制度为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保障就是要通过高校层面的制度设计,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保障,能够调动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到学生实践活动中。在人力保障方面,高校可以组织成立社会实践项目的专家组来具体负责项目的立项、指导和评估等工作;在物力保障方面,一方面,高校可以在日常经费中划拨定额资金用于专项学生实践活动经费,依照实践项目的具体进展情况进行分期拨付,保障项目能够顺利结项;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科优势,在可行性范围内实行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开发、整合、共享学生社会实践资源,比如某一基层院系或专业围绕其学科或研究领域而建立起的社会实践基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全校范围内共享,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激发兴趣活力的机会。
高校要在制度设计上对学生参与程度和教师指导程度给予一定的引导性优惠条件,“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制定倾斜政策,调动院系及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③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应当采取制度性保障和措施有效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指导教师也是社会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有效辅助,绝对不能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时候忽视对指导教师的积极性的调动,缺乏必要的专业教师的指导,实践活动的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在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方面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比如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学分或物质奖励、实践成果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年终总评当中等等,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时间可以折抵一定的课时,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作为职称评定等的参考。
在制度能够保证以上基本的实践条件得到满足之外,不能忽视的就是制度本身的可操作性和长效性,要着眼于制度本身的价值。可操作性和长效性强的制度能够保证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和促进长效机制的建立。
3 实现实践评估科学化
实践评估是对实践活动的督查过程,也是对参与实践的师生进行正确引导的过程。对实践活动进行是否科学合理的评估是关系到实践的最终目的能否实现的重大环节。在对实践项目进行评估时,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过程性评估;坚持全面性评估。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估就是要通过评估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专家组给予适当的补充、完善和指导,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够从专家组的评估过程中了解到在实践中的得失,能够充分认识到实践所取得的成果和实践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不能仅以学生是否取得理想的研究成果等硬性指标来评价学生及其实践活动。
坚持过程性评估就是要在评估过程中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考察,不能以量化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要注意在社会实践中的细节性评估,比如教师的指导情况、学生的协作情况等。
坚持全面性评估就是不能仅仅依靠学生实践中的某一方面来评价学生实践成果的好坏,要综合参考学生实践中的各个因素,尤其是参考一些柔性因素,如总结汇报时的表现、实践结项报告或论文的撰写、安全教育情况等。在做全面评估时,可以将基层学院指导学生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的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评价指标。
在评估完成之后,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反馈时,可以采用“成绩+学分”的形式,即在评价学生实践成绩时,可以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这五个等级进行评定,摆脱传统的分数制的限制,使学生免受分数高低的干扰。在对学生的实践成绩进行评定后,由高校教务部门对评估合格的实践项目按照统一标准给参与项目全过程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这样就完成了整个社会实践工作。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项目化的统一引导下,将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制度保障和评估体系融于一体,能够使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鉴于社会实践在高校“第二课堂”中的地位,通过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项目化运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校“第二课堂”的体系完善,促进高校“第二课堂”发挥培养学生和实践育人的作用。
注释
① 卢亮.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关系初探[DB/OL].(2007-4-13)[2014-8-1]http:///gzyj/dcyj/138584.shtml.
【关键词】差异化理论;大学生;社会实践
一、差异化策略
差异化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应用性理论,它是指企业通过提供独特的产品特性,包括产品品质、产品创新、产品特性、配销渠道等方面,建立公司独特性,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它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发展策略,也是企业进行市场竞争时采用最多的竞争策略之一。差异化的目标是自身在社会的竞争当中独树一帜,满足社会客体需求,取得社会竞争的优势。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入差异化策略,为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丰富实践育人的理论视野,提高实践育人的效果。
二、当前大学生实践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活动组织者缺乏实践经验
在组织的主体上,高校组织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一般都是教师或辅导员。我国高校的教师一般都以学术科研为主。学者和实践者在活动当中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学科差异。教师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主要的任务就是进行知识的传播和讲授,对真正的教学问题的情景也只能是在教师或者是学校,而实践活动是一种真实性的教学情境。教师要从一个理论情境向真实的教学环境转变是缺乏有效的实践经验的,难以体现出学科的实践性。
辅导员在大学生实践活动中承担一个引导者角色。高校每年新晋的辅导员岗都呈现递进式趋势,使得辅导员岗位的更替也逐渐开始频繁。辅导员岗位的更替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新的辅导员岗位由于缺乏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在组织实践活动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不能很好地进行沟通和协调。
(二)活动的志愿者存在同质化现象
首先,志愿者专业的同质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志愿者实际上是专业相同或者相类似的群体,在实践活动中主要是根据自身所学的专业进行调查,这样就会存在一个思维的定向,即大多数的志愿者都只是从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思维进行调查和研究,得出的调查结果往往是单方面的,没有能多视度、全方位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志愿者的知识结构同质化。一定程度上讲,志愿者的综合素质相差不大,知识构成相对一致。他们对所学学科知识的把握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接近的。此外,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如管理学、政治学等知识也相对均衡的,在一般的情况下这个群体成员所拥有的这方面的知识构成是相差不大的,不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再次,志愿者的年龄层次存在同质化。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志愿者主要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在这些学生当中,年龄的分布相差不大,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与其看问题的范围还相对狭窄,虽说经过两的大学学习和熏陶,但是还不能形成稳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处理问题往往单一化、简单化。
(三)实践对象与志愿者背景“重叠”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是“以‘三下乡’、‘四进社区’、社会调查、形势政策宣讲等为标志的社会实践活动品牌得以确立和发展。”这些活动的地点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来源于基层或者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实践活动过程是一个人能力提升的过程,作为实践志愿者的大学生,往往并不必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用二元分类来看,当前大学生一部分是来自城镇,另一部分来自乡镇或农村。他们在享受教育资源或者接受的文化环境熏陶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来自乡镇、农村的大学生迫切有着改变现状的心理需求,期望着能够去一些较发达的城市进行实践和锻炼,以期能够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本应该利用其本身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其在城市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知识为这些艰苦的地区进行一定的服务和意志磨练的。但目前的情况往往是,来自农村的志愿者还是回到农村和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并不愿意到农村参与实践活动。志愿者的成长背景与实践对象存在“重叠”。
(四)不注重经验的总结与分享
实践目标是育人。当前的大学生实践活动不注重对实践经验分享的长期性,也即大学生实践活动只是任务式的执行,实践活动结果就是形式上的提交一份质量相对不高的调查报告敷衍了事,不讲求在实践活动与经验分享相结合,不考虑学生与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的实际感受和能力的提升,忽视对实践经验的推广与应用。如此一来,就会导致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跟不上社会的要求,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能有效及时的解决,也会导致学生和教师出现对实践活动实际效果的消极心理。
三、大学生实践活动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组织者缺乏系统的训练,生活阅历有限
实践活动的组织者主要是青年教师或者辅导员,大部分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到高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社会工作的阅历,而且在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方面也有限,在组织活动中很多新问题、实际问题都没有经历过,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都是通过在同学校之间的组织者之间的短暂交流而获得的间接经验,根本无法满足实践活动中的随机问题解决的需要。另一方面,辅导员和教师作为实践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其组织活动能力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实践活动的效果。目前我国专门针对高校大学生实践活动组织者的培训还相对薄弱,甚至很多地方的高校都没有形成一个培训的机制,导致了大学生实践活动组织者没有一定的组织经验而盲目的地进行组织活动,使实践活动出现了走马观花的现象。
(二)活动组织时间短暂、组织过程过于仓促
实践活动的组织发起是在学期期末开始,整个组织发起到活动的开始也只是半个月或者更少,时间活动准备短暂性也很难形成对实践活动的时间安排、目标要求、形式内容、实践的方法、执行的路径等比较全面的、充分的、具体的、细致的计划,难以形成对实践活动的统筹安排与点面结合,难以保证整个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安全有序、持久有效的开展。
(三)实践基地资源选择有限
大学生每年的实践活动队伍庞大,人数众多,实践基地的数量却是寥寥无几,很多高校实践活动的地点几年、十几年甚至更久都是同一个地点或是几个地点之间来回的转换,造成这种原因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学校对自身实践基地建设不够重视,没有能够充分利用优势资源。
四、用差异化策略来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以客观需求为基础,以特色制胜为目的,是差异化策略的重要原则。用差异化策略来思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突破创新,结合志愿者特点与需求,从实践基础的选择,到活动组织实践,再到总结与反馈,都需要组织者结合实际来理解和运用差异化策略。
(一)组建一支知识结构与文化背景多样、互补的志愿者
一是注重志愿者专业结构的多样性和互补性。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可以运用自身的专业发挥聪明才智。既要尊重和发挥志愿者所学专业的多样性,又要尊重科学专业的互补性。志愿者不能仅仅是单一学科专业的队伍,也应该存在交叉专业或吸收其他专业的志愿者,组成多学科参与、多专业协作的志愿者队伍。
二是注重志愿者学历层次上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志愿者主要是倾向于本科学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占的比例不高。由于缺少专门的学术训练和系统的理论学习,本科生志愿者对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理解不深、分析不透。因此,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可以考虑把研究生吸收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弥补本科生志愿者积极地做事但视野不广、分析不透的不足,充分发挥不同学历层次背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是注重志愿者文化背景的多样性与互补性。来自不同地域的志愿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志愿者走在一起讨论、实施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项难得的学习过程。在这个小集体中,大到对实践主题的讨论,小到成员间的磨合,都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同文化背景的志愿者,对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见解,也为问题的解决作出自己的贡献。志愿者的交流与认识,可能出现小小的摩擦,但这都是课堂中无法提供的真实教学情景。具有多文化或者说是跨文化背景的志愿者团队,一定会收获更多。
(二)注重实践基地的时空育人功能
除了重视志愿者队伍的组建以外,还要考虑到实践基地在时间、空间上的反差效应。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能否取得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实践基地的选择,要考虑到志愿者的发展需要,事先评估实践基地所具有的育人资源,可能带来的育人效果。实践基地的发展程度、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地域文化差异等等,都是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提升实践活动内涵和效果的重要资源。因此,在组织和策划社会实践活动之前,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原则:一是对于同一个实践基地,可以长期跟踪调查,定期回访,以时间为轴线,实践基地的变化和发展为比较要素,做深做实;二是注重反差原则。主要有文化背景与实践基础的反差原则:对于来自农村大学生志愿者,应安排到沿海开放城市开展社会实践;对于以来自城镇大学生志愿者,应安排到乡村等边远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有专业或行业的反差原则:来自文艺专业或家庭的志愿者,考虑安排到工厂、企业、社区中开展社会实践;来自理工科专业或家庭的志愿者,考虑安排到公益性事业单位中开展社会实践;农林牧专业的志愿者,安排到社区、学校、医院、化工等领域开展社会实践;等等。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要以培养人、教育人为出发点,以长才干、作贡献为落脚点,尽可能考虑到更多志愿者的成才、成长需要,充分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文化背景等因素,把他们带到让他们产生深刻印象的地方,开展一次使他们深受教育又让他们发挥作用的实践活动。
(三)注重实践结果的反馈
首先,各高校应该专门建立实践活动后期反馈的管理机构,负责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分享、评价等工作,通过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实践活动从开展到结束后反馈的各项流程,从制度上减少实践活动过于形式化和简单化的倾向,积极引导大学生做好阶段总结。
其次,实践活动结束后,无论是学生还是组织的教师辅导员,要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总结,通过阶段性的总结既要对实践活动中,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成果做信息的记录和反馈,还要从实践基地或者单位的意见反馈中进行总结。在实践活动反馈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交流会、经验交流会、讨论会分析在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发现问题和不足,并为以后的实践活动开展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再次,建立和完善实践活动的评价机制。实践活动的评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可以采用“媒体报道、社会实践成果评比、当地产生的影响等显性产出进行客观评价”等方式,也可以采用写心得体会等方式使大学生实践活动过程形成一个良性的隐性循环评价制度。对于评价方式的选择,不管是选择隐性评价方式还是显性的评价方式,有一条原则都应该是各大高校所应该共同遵循的,也即是“激励为主,考核为辅”。只有在众多反馈形式组合起来时,才能让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有实效。
参考文献
[1] 邢强.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7年5月.
[2] 刘云龙,汪元洋,田侃.构建暑假社会实践新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1月1期.
关键词 社会实践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就目前高校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看,社会实践运行长效机制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其功效发挥的因素之一。
一、释义:社会实践运行的长效机制
(一)社会实践主题选择上的系统性。
社会实践活动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活动主题的系统性。主题的系统性主要是指各大高校的活动内容在结构上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从国家层面,在活动主题、总体思路、工作要求等方面有关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宏观要求,并从运作机制、媒体宣传、总结交流方面对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总的要求。从学校层面,学校在遵循国家关于社会实践的总体要求的同时,依据于自身的特色,组织起成效更为显著的社会实践。从学院层面,学院更是在自身的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活动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社会实践实际运行的长效性。
社会实践的延续性可以理解为活动的长效性。从活动时间上,一般集中在暑期,大概在20天到30天之间,要有相对充足、集中的时间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可以理解为时间的延续。从活动内容上,活动之间要有关联性、活动前后要有关联性。除此之外,活动的前后也应具有关联性。在活动结束之后有信息收集、信息反馈。一次活动结束之后,下次活动的开展可以接着上次活动调研的问题在广度上、深度上作进一步的调研。可以理解为内容上的延续。从活动地点上,要在同一片区域将实践活动做透、做实,这可以理解为活动地点上的延续性。
二、困境:系统性、延续性的缺失
(一)系统性的缺失。
缺失集中表现为主题涣散,没有遵循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国家在颁布的具体文件中对社会实践有总体的要求。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一般都是学校团委指导下各个学院具体组织实施。在具体的组织过程中,主要是以学生自己组团的形式,学生基于认识水平的有限,总是从自身所拥有的便利条件出发,进行活动的策划、执行。
(二)延续性的缺失。
人员经常变化。社会实践的主体主要是大二学生。大一学生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大三学生忙于工作、考研的准备。一般学生只能参加一次暑期社会实践。其次是调研地的经常变化。就学生层面,一般都是只在一个地方实践一次。就学院、学校层面也很少有固定的实践基地,社会实践似乎是“全员参与、遍地开花”。最后,活动的内容不具有延续性。调研的内容一般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的,也有些主题是指导老师依据于自身的专业领域确定的。
三、探索:追寻系统性、延续性缺失之因
(一)缺少规划。
行动前科学的规划是行动成功的前提。高等学校的社会实践基本上都是学生自行设计、自行组织。学生在组织社会实践过程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的学生仅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出发设计社会实践,不能与国家要求、学校要求相协调;有的学生仅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设计社会实践。最后造成整个院系的社会实践没有主线、整个学校的社会实践主题凌乱。
(二)师生团队。
学生在组织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对整个社会实践给予指导。由于大多数学生只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与实践学生接触的时间只是短短的几天,实践结束之后彼此之间就实践这一主题交流甚少。
四、路径:实现高校社会实践的长效运行
(一)形成系统的规划。
首先,规划全面的囊括社会实践不同主体。国家层面颁布文件,提出社会实践的基本原则、基本范围、基本主题、基本要求。高等学校在遵循国家关于社会实践的基本精神的同时,依据于学校自身优势,找到既符合国家要求、又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社会实践主题,并以此要求各具体院系具体规划、实施。各院系在学校的指导下,在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上做文章,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特点。其次,规划内容要有完整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形成国家有大规划、学校有中规划、学院有小规划的三级活动规划结构。在内容包含关系,大规划囊括中规划,中规划囊括小规划。在内容的详尽程度上,大规划倾向于宏观把控,小规划着重于具体实施。
(二)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结构和学生团队结构。
具有与社会实践主题相邻近的专业学科知识的教师主要组成指导教师团队。也可以是能够剖析活动主题的不同侧面、不同层面的教师组成指导教师团队。教师团队的纵向结构基于活动的延续性、深入性,是指为了深入的调研某一问题,得到对事物全面深刻的认识,在不同的年份,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层面、不同侧面进行深入的调研。一方面同一教师针对同一主题,可以在不同的年份指导学生实践。也可以是不同的教师在同一主题,不同的层面、侧面指导学生实践。学生团队的构成可以是具有同一学科背景的学生,也可以是临近学科背景下的学生。
(三)形成学校与实践地的长期联系。
关键词:德育功能;学习方法;言行;生活实践
当前,凸显初中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已成为初中政治教师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话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历,就如何彰显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注重对学生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思想性,因此,思想政治课平时的课堂教学,必须联系当前的时事政治,善于抓住社会热点和难点,用理论引导时事,用时事印证理论,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做人,树立关心社会、热爱国家的意识,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新课标对课程的设计、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成绩的评估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全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基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脱离青少年心理发展实际和精神需要的做法,使思想课不再单调乏味。这样,教师在工作中就可灵活运用这一方法,充分挖掘本学科的德育功能。
二、用正确的思想理论体系引导学生
贯穿整个思想政治课的一条主线,就是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即尊重事物本来的面目,辩证地看待问题,用一分为二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现实生活纷繁复杂,学生阅历不深,明辨是非能力不强。教师可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遇到问题后根据需要,再从书本中寻求理论支持,然后再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经过这样反复训练,既消除了学生生活中的困惑,又提高了学生对书本理论的理解程度,思想道德水平也相应得以提高。如在教授“不良诱惑”这一知识点时,我引入了“网络”这一话题,设计了两个材料,引导学生认识“网络”可以带给我们生活、工作上诸多便利,但是不正确对待也会有害,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应用中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和现象。
三、用正确的言行引导学生
不可否认,当代中学生面对的教育干扰太多,冲淡了思想道德教育。这些干扰因素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学校和社会的,人们往往由于急于求成、功利色彩浓厚等,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人格尊严和积极的情感、意志、品质、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这就需要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做到知行统一。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给学生以表率,同时运用各种正当的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唤起道德需要,形成道德认识,塑造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最终转化为道德行为,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知、情、意、行的转化,使学生对真理的认识深深地植根于自已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个人意志、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部分。
四、用生活实践磨炼学生
我所说的生活实践就是坚持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书本理念的接受、系统理论知识的理解,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之养成积极的意志、品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和必要性。现在的初中生对当今社会发展的认识相当肤浅。《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其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思想政治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措施,也是学生深刻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民意的重要途径。 社会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直接观察与体验,认识社会本质,获得生活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它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如果我们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可以增长学生的才干,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使之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当然,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时,要控制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消除不良社会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保证学生在各种正确、积极的影响下健康成长。
2.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措施:(1)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参加各种社会性的征文读书竞赛活动,向书中的前先、英烈学习;(2)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工厂、田头等,走访、观察、调查、对比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社会、国家的情感;(3)访问老革命、退伍军人、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聆听他们的奋斗及创业历程,感受他们催人奋进的斗志,学习他们的优秀品德,激发学生增强社会意识和责任感;(4)邀请热心教育的社会知名人士到班座谈,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性的义务劳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品质;(5)聘请校外辅导员,加强社会法制教育,要求学生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6)组织春游野炊等活动,让学生负重步行,自己动手拾柴造灶,培养学生耐挫能力,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3.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应首先亲力亲为,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正确的指导和影响。
一、中职学科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1.开展个别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个别式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网络进行独立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网络是学生提取信息的资源库,也是开展“学科教学”的重要平台,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开展学科“实验教学”的前提。在教学前,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提出学习目标和相应拓展性问题,布置课前预习内容,上网收集相关资料,为课堂内开展实验教学奠定基础。
2.开展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协作式学习是让学生在一个开放性的交流环境中,充分利用网络开展交流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主要目的是通过“在交流中贡献智慧、在合作中分享成果”,有效提升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信息分析就是指对获取的原始信息进行筛选、鉴别、整理、分类。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学科”教学实践中至关重要,学生只有养成了这种“信息分析”的习惯,才会使自己积累的资料具有更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学科教学实践,正是利用网络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讨论协商──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中进行体验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融合感情,在协作中掌握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实际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使用动画模拟,实现教学化难为易。数学学习要激起中职学生的兴趣,必须努力实现直观化、形象化、动态化,而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软件等能创设大量直观的运动图像,给了学生以数学发现的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尝试利用几何画板“观察讨论得出结论动画模拟验证”的教学模式,把较抽象、较难理解的知识的讲解通过多媒体软件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察数学”。
4.开展社会实践,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社会实践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课程,也是中职教学区别于普高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该教学模式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结合所学专业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检验结论(或假设)的教学活动。通过上述社会实践的数据处理和小结分析,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学生的小结讨论,让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紧紧地结合,使学生对统计知识会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全面深刻的理解,不仅使他们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切实体现素质教育之要求。
5.利用教学软件,变抽象为直观。软件模拟实验教学指借助于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功能和图像处理能力,模拟再现问题情境,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具体与抽象、直观与逻辑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检验结论(或假设)的教学活动。
二、学科教学中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存在的问题
1.教师认识上的差距。传统的课堂讲解式模式,大容量、高强度、多反复的课堂训练模式在大多数教师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极大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中,有一定的认可度,但教师们担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到学科教学中耗时很多,怕影响其教学的进度与质量。
2.教师能力上的缺陷。在中职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中,教师面临来自专业素质、信息技术方面的挑战:一方面,对大多数中职教师来说,对计算机知识掌握还在较低层次,还相当欠缺。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学科教学需要较多计算机知识。不但要学会几何画板、多媒体制作等软件应用,有时甚至要用到简单的程序设计知识;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中,需要教师具有更强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具有社会实践方面丰富的知识内涵,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城乡规划;教学方法;社会实践
0 前言
城乡规划社会实践教学是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学生的必备课程,也是城乡规划教学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要宗旨,面向社会、联系实际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或学习方式。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潜力。而专业社会实践除提高学生社会认知外,最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强化对知识的认知。专业社会实践主要以实地实习的方式完成,城乡规划是社会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是培养新世纪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
1 社会实践教学是城乡规划社会化的内在要求
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工程技术知识,接受相关技能及艺术造型的训练,而且还要关注城乡社会发展动态,将技术与社会经济有机结合。此外,城乡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其科学性来自于实践,其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社会实践是城乡规划教学的最终目标取向。因此,强化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十分重要。
1.1 城乡规划的社会职责问题
过去,在“规划是生产力”的指导下,推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成为评判城乡规划科学性的最重要标尺。在经济指标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激励下,城乡规划的经济职能被无限放大,但由此带来对城乡规划社会职能的一定忽视。近年来,城乡化进程迅猛,2011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72%,并预测到2020年将达到65%左右,但目前很多城乡却出现“化地不化人”的景象,即土地城镇化高速推进,而人口没有实现真正城镇化。城乡规划社会职责的缺失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两极化加大,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冲突,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公平、公正”已逐渐成为国家政治和人民生活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城乡规划社会化要求成为中国城乡规划发展的普遍趋向。
1.2 城乡规划工作的社会化
城乡规划的本质是权力和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然引起利益冲突。在西方,国家城乡规划的核心问题是围绕着空间资源分配的社会公正问题而展开。而国内城乡规划是一种社会运动、政府职能,更是一项专门职业。当前,如何协调城乡社会各群体的利益是当前中国高速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建议提倡以“多数人”为本、以“弱势群体”为本的城乡规划。从规划的公共管理层面,城乡规划提供的是合乎公众利益的公共政策。城乡规划应树立和加强其应有的社会职责,应从纯“技术规划”逐步向“技术规划+社会需求+经济发展”转变,从而合理推进城镇化发展。
2 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方法探讨
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应充分发挥其双重作用―实践中的思想教育和实践中的专业学习。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心理素质,提升未来城乡规划师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专业知识素养,从城乡规划的视角来发现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
2.1 结合社会资源提供实践平台
城乡规划专业综合性强、应用性强、涉及社会部门多,单靠专业教师指导实践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1]。首先可以增强学院、专业教研室与地方城乡规划政府部门、城乡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院等企事业单位等的联系,开展联合实践教学与培养。其次,在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多个实践、实习基地。例如在市、县、乡镇等多级城乡规划、城市建设等部门建立实习基地,或在地方城乡规划设计院和建筑设计院建立基地,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如此既可以为这些社会部门提供人手支援,又能够让学生学到很多社会实践知识,积累经验,掌握专业技能。除此之外,还可聘请城乡规划、建设等领域的高级规划师、高级工程师等为城乡规划专业学子作社会项目设计报告,推广高级经验,让学生多方面成长。
2.2 社会实践选题方法
①面向社会问题进行选题
我国在高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城乡社会问题。例如城中村、贫民窟、城乡社会的贫富极化和居住分散隔离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城乡规划存在密切联系。
城乡规划不仅仅是规划一个城乡,而是在规划整个大的区域。目前城乡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为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很好的素材。在社会综合实践中,可以选择一些“以小见大”并普遍性的问题,例如从调查分析大城乡“城中村”现象看快速城镇化地区外向型经济对失地农民的普遍影响等能够被本科学生所驾驭的“小问题”入手,培养学生对城乡社会问题的认知能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使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长。
②鼓励学生自主选题
城乡规划社会实践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城乡规划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城乡规划社会综合实践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确定实践活动的主题。即社会实践主题是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指导教师命题的结果。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创造性。学生如果能够结合在实习期间接触的课题或问题自主选择题目,调查能很快地深入,并取得较好效果;反之,如果指导教师把自己的科研题目强加给学生,学生理解困难较大,需要较长的时间沟通,最终效果可能也不佳。指导教师的职责是学生社会实践主题的指导者、是学生社会调查基本方法的传授者、是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者、是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参与者,而不应该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主宰者。
③注重学科知识的融合
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所涉及的多学科知识是未来城乡规划师不可或缺的。在专业教育初始阶段,一些课程往往处于相互脱节的状态,使学生对一些知识体系的建构缺乏整体的、系统的概念。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要强调通过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将城乡社会学和城乡经济学等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入到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在教学中,组织具有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课程指导小组,加强学科的交叉、渗透,加强相关知识的整合。
城规教研室制定的教学培养方案对同学们的实践教学安排是三年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和认识实习,大学四年级学生参加生产实习(5个月),大学五年级学生参加毕业实习(2个月)。这样,(下转第73页)(上接第64页)经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任务安排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逐步对城乡社会问题的解决融会到城乡规划各个过程之中,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进行主观上的思考与讨论,充分开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是规划师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之一,即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做合格的“规划师”应有的品质。而来自社会实践的亲身感受往往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唤起学生在做人做事上的良知,从学生自主选题的范围和关注焦点可见一斑,如关注弱势群体、市民维权意识、实地农民问题、公共设施建设、违章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等问题都是近几年来规划届热衷的话题。
2.3 社会实践过程管理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城市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之初,指导小组成员通过充分讨论, 达成了以下共识, 作为实习计划设计和实际操作的指导原则。
①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实习
教师仅以指导者身份出现, 帮助学生使用、改造、重组其知识架构。实习过程提供的, 是一个由教师设计的平台或支架, 让学生依照设计路径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和优化[2]。不同于课堂教学, 实习过程中, 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强调学生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②教师指导过程循序渐进作用
首先, 做好实习环节设计, 由浅入深, 衔接合理, 张弛有度, 适时跃升; 其次, 选择信息量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考察线路和观察点; 再次, 适时适度设问,保证原有知识框架与新信息之间的联系线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最后, 组织讨论和交流, 以及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自主考察, 提供协作学习的平台。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指导教师一定不能将主观意识加给学生,防止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③成绩评定要具有客观性
根据实习成绩评定要求, 实习报告和实习表现分别占实习成绩的70%和 30%。实习报告是学生实习效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撰写过程指导和成绩评定, 按照“分工负责、至少两稿、责任到人、签字认可”的原则具体操作, 每个指导教师必须指导一定数量的实习报告撰写, 对其中的文字、照片、图表认真审核, 学生按照指导教师意见对初稿修改后,教师在认可的定稿上签字。实习指导小组全体教师, 在综合实习报告和学生表现记录的基础上, 逐个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3 结语
实践实习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身处社会大环境,只能靠平时学生利用通讯工具与教师进行联系沟通,所以需要双方具有一定默契且有足够的耐心,在实践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所有过程都要严格执行,让学生有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由于不在课堂教学,因此极有可能造成学生的思维懒散,指导教师在这阶段必须要把握原则,对双方都严格要求。
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既要务“虚”,又要务“实”,这是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大方向,即城乡规划教育应当是规划研究、规划设计两者并举。特别作为专业教师,应当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应用好教学技能,把握好教学规则,必须要让学生有独立能力去完成实践过程,不能干涉学生的自主思维,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抛开教材书本的禁锢,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开拓思维,勇于探索。通过一系列的技能培训和自我锻炼,达到专业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