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学团队申报材料优选九篇

时间:2022-12-04 04:53: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学团队申报材料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学团队申报材料

第1篇

一、目标任务

“十二五”期间,全省扶持建设50个依托中职学校、整合行业企业资源、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产学研联合体。产学研联合体依托专业建设,以产教研结合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学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各自优势,把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建成当地新型产品研制基地、技术转移和推广中心,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龙头、以研发为支撑、以效益为目标、与现代市场经济相符的技术创新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学校教产结合水平和工艺革新、技术研发能力,鼓励学校教师创新发明,推动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中职教育适应产业和企业的转型升级需求。

二、申报条件

1.高度重视产学研联合工作。成立由校领导、科研院所专家、企业负责人组成的产学研联合体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2.具备良好的产学研联合基础。联合体拥有1个以上特色鲜明、与当地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主体专业或专业集群,该专业须为省级示范专业,并建有省级及以上实训基地;参与联合体的科研院所应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能为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良好的研发条件,参与联合体的企业应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能及时有效地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联合体内部形成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在专业教学、项目研究、产品开发、成果推广等方面有实质性合作内容;联合体有能基本满足产、学、研需要的研发场所、生产场地、设施设备和专项资金。研发场所和生产场地总和不少于2000平方米,设备价值不少于500万元。

3.拥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产学研团队。产学研团队整合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力量,聘请社会能工巧匠和科技人员共同参与。从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聘请的人员应占产学研团队的30%以上,其中60%以上应具有技师及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并至少有一名享有专利权或是某一领域的权威专家。

4.有稳健的产学研联合体运行机制。有明确的产学研合作工作计划,目标明确、措施得当;有切实可行的产学研联合体章程,有符合相应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培训方案;已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机制,参与联合体的学校、企业及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技术研发、成品生产、利益分配、风险防范等措施清晰明确。

5.有效开展产学研活动。依托中职学校实训基地组建生产型车间或公司,开展专业教学、产品生产和技术研发等活动;积极组织开展生产性实习,每年能为50名以上的学生提供岗位实践锻炼;开展产品生产或对外服务,其中50%以上的生产或服务有师生参加;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技术研发,积极为当地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6.有一定的研发成果。至少完成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研发、生产工艺改进或新技术推广,研发产品或技术革新具有当地先进水平,社会认可度高,并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三、申报程序

申报中等职业教育产学研联合体的中职学校,应对照申报条件填写相关申报材料,经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报设区市教育局、财政局。各设区市教育局、财政局负责对申报材料进行认真审核、择优推荐,并征求相关部门、行业协会意见后,将申报材料报送省教育厅、省财政厅。

在各地申报、推荐的基础上,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将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成立评委会,以“公正、公平、竞争、择优”为原则,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并提出建议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确认公布。

第2篇

各学院:

为支持本科生进一步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以及我校实际情况,学校决定组织开展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项目资助类型及数量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

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2014年,我校拟立项创新训练项目100项左右,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17项左右。

二、申报经费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资助额度一般为1-2万元/项;创业训练项目资助额度一般为1-2万元/项;创业实践项目资助额度一般为5-10万元/项。具体经费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而定。

三、申报对象

原则上申请创新训练项目应为已立项2014年“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的项目;申请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的学生应有创业兴趣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学生。

四、项目申报与评审

项目申报:申报个人或团队提出申请,每名学生只能申报主持1个项目,每个团队原则上不超过5人,鼓励跨学科、跨年级合作研究。

项目评审:由学院组织预审后报教务处。学校组织相关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申报项目进行材料审查、现场答辩,择优遴选。经公示无异议后,确定资助项目,报教育部备案。

五、具体安排

1.申报。有意申报项目的学生(团队),请于4月11日前登录科技创新管理系统进行申报(网址:属于原大学物理实验选课平台,用户名和初始密码为学生学号,大学生科技创新网也可登陆),并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申请表》(见附件1)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业训练、创业实践项目申请表》(见附件2)一式四份报所在学院教务办公室。各学院于4月16日前将本单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汇总表》(见附件3)、《“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业训练、创业实践项目汇总表》(见附件4)及申报材料报教务处。表格从大学生科技创新网下载。

2.评审。4月18日-22日学校组织专家进行网上初评,初评通过的项目参加现场答辩,答辩时间4月26日上午。

3.立项。5月中旬学校发文公布立项。

五、其他

1.“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足兴趣,强调自主。参加申报项目的个人或团队,须在导师指导下,自主设计可行性方案,并及时撰写并提交相应材料,提前做好答辩PPT准备工作。

2.希望各学院按照相关要求,精心组织项目申报,严格开展项目预审,切实遴选高质量项目。原则上,每位指导老师指导项目不超过2项。

3.对创新训练项目申报立项事宜如有疑问,可与教务处实践教学科联系,联系人:张强吕叙杰联系电话:87281275 ,E-mail:;对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申报立项事宜如有疑问,可与校团委联系,联系人:赵凯博,联系电话:87282012,E-mail:。

附件:

1.“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申请表

2.“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业训练、创业实践项目申请表

3.“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汇总表

4.“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业训练、创业实践项目汇总表

第3篇

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省教育厅对20*年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和省级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现将调整改革后的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一、项目类别

20*年度增设高等学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和高等学校省级专项科研计划项目。调整后的项目类别为:

1、省级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

2、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

3、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4、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5、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一般自筹经费项目;

6、高校省级专项科研计划项目。

二、申报范围

1、省级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的申报范围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业大学以及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高校,每校限申报一项。

2、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的申报范围,为省属有条件的本科高校与中国科技大学、*工业大学联合申报。设立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旨在发挥中国科技大学和*工业大学两所部委高校的带头作用,采取与省属有条件的本科院校联合申报的方式,开展研究,为省属高校冲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奠定基础。申报方式为:先由省属部分本科高校根据学校自身学科特点和优势,提出研究领域和方向;经我厅科技处汇总、审核,并与中国科技大学、*工业大学科研处协调后,联合组织申报。项目实行双主持人制(合作方各一)。如经评审立项,资助经费各半。

3、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限高等学校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的在岗教学科研人员申报。重点项目的申报向我厅立项建设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申报博士和硕士单位的学校倾斜。

4、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限45岁以下、具有硕士学历以上的在岗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申报。重点扶持中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

5、高校省级科研专项计划研究项目,由省教育厅根据教育和科研事业发展的需要,委托高校教师或科研人员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不受理自由申报。

三、申报限额

1、各类项目实行限额申报。申报数额计算公式为:S=A-2B+2C(其中S=学校允许申报各类项目总额;A=学校申报基数;B=到期无正当原因未验收和鉴定项目数;C=2004年度以来各校经我厅鉴定和验收项目数)。省属重点大学申报基数为50项,其中*医科大学(含第一附属医院、附属省立医院)申报基数为70项;具有硕士授予权的本科高校申报基数为40项;其他一般本科学校申报基数为30项;专科、高职院校申报基数为10项(设有附属医院的可增加5项)。中国科技大学、*工业大学限报5项。

申报基数包括省级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重点项目、一般项目,不含省级重大项目和自筹经费项目。各校科研管理部门可与省教育厅科技处联系核定最终申报项目数量。

2、对于在今年省教育厅与宣城市、安庆市人民政府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中达成正式合作协议的项目,由牵头高校申报,不占申报指标。同等情况下,予以优先立项。

四、资助经费及申报注意事项

1、高等学校省级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省教育厅资助经费每项不超过20万元,省级重大项目每项资助不超过10万元,省级重点项目资助经费每项不超过5万元,一般项目每项资助经费1万元左右。学校要为各类项目提供1:1配套经费支持,并在送交申报材料时同时报送学校承诺配套的文件。不能提供配套经费的,不予受理申报。

2、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人员,近年来已经承担过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的,原则上本次不受理申报一般项目。承担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尚未结题的不予受理申报。

3、为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项目申报和评审效率,今年省教育厅将首次采用网络申报和评审系统。个人申报以及学校申报的程序和要求,请登录网站首页按项目申报说明办理。各高校用户名和密码由省教育厅单独发给。

第4篇

为进一步深化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成人高等教育特色,立体化推进全省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鲁教职函(20*)8号]要求,经研究,决定自2009年开始在全省高等学校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的遴选与建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目标

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高等学校分期分批遴选建设300门左右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要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及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规律,适合成人业余学习和终身学习,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学习支持服务到位,教学效果显著,具有鲜明特色和示范、辐射作用,实现优质资源全省共享。通过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全面推进全省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提升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建设教育强省、人才强省服务。

二、建设内容

(一)教学队伍建设。选派本校本学科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本校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逐步形成一支热爱成人教育事业、熟悉成人教育教学规律、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课程设计能力强、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包括教学、辅导、研究、设计和技术等专业人员的特色课程建设团队。

(二)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应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和针对性,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成人业余学习的特点,正确处理教学内容实用性与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关系,正确处理理论基础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的关系,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三)教材和教学课件建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设计研发教材和教学课件。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媒体形式,要重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探索形成反映成人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的成人教育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模式探索、教学环境创设、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有所创新,充分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提供支持学生网上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条件,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管理和实施。探索形成反映成人教育教学规律的课程教学实施模式,加强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遴选条件

(一)在本校成人高等教育中连续开设3年以上,且目前仍在使用;面授课程学时数不少于30学时,每年至少开设一次,每次授课学生不少于100人。

(二)课程负责人及教师队伍的条件与要求

1.课程负责人要由本校教师担任,本科课程的负责人要求具有正高级职称,要具有本课程相同学科的学术背景,且是课程主讲教师之一,应是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设计者和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者等,要负责组织课程资源的及时更新和应用等。

2.由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具有丰富成人教育教学经验的副教授以上的本校教师担当主讲,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

(三)课程应有较好的建设基础,教学计划针对成人教育特点,教学大纲符合本专业特定办学形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教学内容体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相结合的原则精神,具有明显特色。

(四)有适合成人业余学习的纸质教材和自学辅导材料,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网络教学课件且效果良好。

(五)具有健全的课程管理制度,教学文件和教学档案完整、规范,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库、试题库、实验指导书规范齐全。

(六)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改革和创新,教学效果良好。

四、申报要求

(一)申报范围。全省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普通高校和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均可申报,涵盖函授、业余、网络教育等学习形式。申报课程要兼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重点是已立项建设的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的主干课程,应是全省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和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建设的校级特色课程。

(二)申报限额。根据学校类别实行限额申报。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普通本科院校每校限申报3门特色课程(已有1个或2个品牌专业建设点的学校可分别增加1个和2个限额);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高职高专院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每校限申报2门特色课程。超额申报不予受理。

(三)学校应在课程网站上提供所申报课程的教学大纲、网络课件(能够支持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的多媒体教学内容)、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并为学生提供远程学习支持服务。

五、建设管理

(一)2009年度拟遴选建设60-80门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

(二)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的遴选,采取学校申报、专家评议、省教育厅审定的方式。学校依据条件、按照限额择优申报;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择优遴选,并依据公示结果,审定后正式公布,认定为“*省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并颁发证书。

(三)各高校要加强对特色课程建设与完善的指导和支持,加强监督,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积极参与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建设与完善工作。要建立健全特色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教制度,促使特色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四)申报课程被认定为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不断更新和维护网站内容,免费对外开放。

六、申报材料及程序

请各高校对照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的申报条件和建设标准,按学校类别和推荐名额进行申报,并认真准备以下申报材料:

(一)*省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申报表一式5份;*省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申报汇总表1份,并加盖学校公章,同时将EXCEL格式的汇总表电子文档发送至zcc@。

有关表格可到省教育厅网站()“下载专区”栏目中下载。

(二)该课程的教学大纲、纸质教材、自学指导书等辅导资料,音频视频(教学课件)光盘各1份。

(三)相关证明材料(含教师学历、职称,课程建设成果等)复印件1套。

第5篇

自麻省理工学院2001年率先推行课件开放运动以来,高等教育领域中优质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已逐渐成为一个普遍现象。2003年教育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启动了我国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经过几年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等多方面的大力推动,各个层次的精品课程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2012年教育部发文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提出了具体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组织与实施意见,根据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网站数据,2013年5月全国有1011门课程入选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本科课程675门、高职课程336门。

当前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消除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阻碍因素,推进优质资源课程共享,从而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既是重要的理论研究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问题及建设进行调查,调查的对象为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南昌航空航天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八所在昌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941份,调查问卷发放和访谈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问卷人口统计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精品课程受访者人口统计特征

项目 类别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483 51.3

女 458 48.7

身份 教师 253 26.9

高校管理人员 20 2.1

学生 668 71.0

教师 省级及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 57 22.5

其他 196 77.5

本科学生 一年级 208 31.1

二年级 226 33.9

三年级 194 29.0

四年级 40 6.0

样本数合计 941

从表1中可知,受访者中,男性样本比女性多2.6%;教师中以精品课程的使用者为主,也兼顾了承担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负责人,其比例占22.5%;学生以一二三年级为主,且人数比较接近,四年级学生大多数已经离开学校出去实习了,样本数较少。因此本次调查的样本数结构比较合理,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研究理论视角

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将借鉴美国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弗莱蒙特·E·卡斯特和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构建的“5×1”系统分析模型对精品课程共享的现状进行分析。这一模型认为,作为社会的一个分系统的组织,由5个分系统即价值目标分系统、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技术分系统和社会心理分系统构成。这5个分系统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并与环境超系统保持动态平衡,就能使组织系统释放出最佳的功能、产生最优的绩效。[1](见图1)。

图1 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5×1”系统分析模型

三、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现状

(一)环境超系统不断优化,但知识产权保护仍困难重重

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宏观环境,是指在精品课程共享系统之外能够对精品课程共建共享运行的过程和结果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条件和因素。政府政策、法律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技术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等,对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2011年教育部发文,出台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出了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等开放课程,2012年教育部发文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并开展了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申报工作。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也积极开展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工作,从经费投入到资源共建共享指导都给予大力的支持,形成了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和共享的良好环境。

但是毋庸置疑,现行政策环境中也存在不利于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障碍因素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2]精品课程的内容是课程负责人及其团队多年来教学改革的成果,是其智慧的结晶。但是现行知识产权法对这方面的内容保护不力,易被使用者流传到网络上,被非法使用。基于此,大多数精品课程负责人采取了种种措施保护其网站共享资源。

其中最主要也是最简单的保护方式就是将课件等资料精简。隐去其精华,只拿出教科书中的内容,或对个别新的理论和知识一带而过,这样就导致目前大多数精品课程的教学课件比较简单,并且主要沿用教科书的目录和标题,降低了课程资源的质量和信息量。

(二)价值目标分系统共享理念薄弱,项目成果意识强

精品课程共享建设系统工程有其特定的价值目标。即“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3]

国家级及省级精品课程的数量是评价学校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查显示,各高校有着很强的项目成果意识,非常重视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将其作为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提高知名度的重要项目工程。在经费和智力服务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如大多数高校给予精品课程立项经费的50%配套经费支持,有72%的高校组织过专家对本校筛选后的精品课程申报材料进行修改指导,以提高申报材料质量,尤其是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材料。但是精品课程项目获准立项后,学校却很少对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进行指导和监督。精品课程的后期建设主要由课程负责人带领团队来承担,因此后期建设的效果主要是依赖课程负责人的责任心和专业能力。许多课程负责人坦言,对共享什么、如何共建共享、如何保护课程网站的知识产权,他们的认识模糊,心有隐忧。因而课程网站内容及时更新积极性不高,对如何创新共享方式,提高共享效率的思考也不够深入。

第6篇

    1.1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该高职学院2005年由中专校升格,2007年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获批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成为省内同类高职院校中唯一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教学秩序长期稳定。各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目标。教学管理各方面各环节有制度保障,具体工作有流程规范。教学管理部门根据院系两级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与发展布局、学生素质特点等情况,适时修订和调整相关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教学管理人员发挥主动性,积极推进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创新,如借助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和自主开发系统提高成绩录入、学生报名、教学采购与申报、课务管理等教学管理工作效率;通过对学生成绩、师生教学评价数据等教学管理信息集成分析,为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提供基础支持;推进课务两级管理、实习生分类管理按专业指导;学院教务处要求工作人员微笑服务,坚持首问负责制,每学期定期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各项教学管理任务、教学管理目标如期达成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付出,但也同样少不了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尽心尽力的工作。尽管如此,各级教学管理人员仍然经常通过不同的途径听到教师、师生、上下级教学管理人员、上下级其他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以及社会人员(学生家长、毕业生等)的抱怨;而抱怨的内容总能用教学管理行为低效或无效来总结。就总体效果而言,该高职学院教学管理水平逐年提升,且取得了切实的成效,但现实的“差评”反映出师生对教学管理存在更高要求。为此,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启动学院教学管理行为有效性的专题调研。

    1.2案例呈现与剖析

    调研通过对三个典型的教学管理实践案例的剖析,查找探究问题,以期举一反三,以点代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1.2.1课务管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该学院课务管理包括学期任课安排、课表编排、日常调停课等内容,贯穿整个学期(甚至寒暑假),与教师日常教学密切相关。学院2006年开始使用教学管理系统网络排课,2011年开始院系两级排课,日常调停课随之下放至系(部、办)。近年,每学期均有110个左右的班级参与排课,6个教学单位(二级院系、专业)以及2个校区教学管理部门实际具有相同的排课权限。因专业教学特点,每学期编排两次课表,期中考试前、后各一次。课表使用过程中,如有需要,教师可向授课班级所在教学单位办理调课相关手续;教务处根据学院要求安排国庆、元旦等特殊周次调(停)课。学院具有较为明确和规范的课务管理工作流程。

    面向部分教师代表、教研室负责人、基层教学单位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的访谈表明,课务管理有效性的负面评价通常指向以下内容:课表公布得太晚(影响实验教学安排,不能满足行业专家教师要求等),个人上课时间安排不合理(如每天都有课、没有腾出预定的时间等),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实验教学时间不足,课程一周教学时间分布不合理等),教师学生课都太多(大班的理论课做实验需要小班进行,只能安排到中午或晚自习上课等);教务处给基层教学单位安排工作时间太紧,不能理解基层教学单位的困难等。

    面向学院层面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务处、分校区教学管理办公室)进行访谈,他们基于具体工作效果及相关数据,提出了几组情况比较。(1)教务处从未出现无课表上课的重大教学事故,但无法满足基层教学单位要求更早一些公布课表,做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近三年共6次教学任务落实与报送工作,所有基层教学单位都不止1次逾期不达,且班级数较多的系(部)逾期次数均不少于3次;但即便是拖延到最后的基层教学单位(甚至其系主任)也会提出要求,要求两三天后公布课表以方便实验教学准备、方便行业兼职教师工作安排等。(2)两级课务管理之后,有教师反映课程实验安排更加合理,实验调课更便捷;但有关调课汇总数据比较研究及课务管理检查发现,平行班级众多的课程实验调课等并没有显着减少。(3)两级管理后,教务处没有听到教师、学生对课表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或明显降低的评论、意见,但两级管理前后都能听到教师不满意的声音;两级管理后,有教师反映调课手续简便了,但公共课程以及在多个教学单位之间交叉任课的教师反映正常调课不便。无论是两级排课之前还是之后,个别教师总会在课表公布之后要求调整课表,以便使其课表更“合理”。

    调研人员分析:(1)学院各专业相关性高,任课具有交叉,且网络排课各项工作任务也具有延续性、关联性,一旦某环节脱节,必然会造成总体工作效果、效率和效益欠佳。排课人员加班加点或者匆忙完成排课,实现了出课表的目标,但就整个教学管理行为的有效性来说,排课效果和质量会有折扣,各级人员工作效率不均衡、总体效益欠佳。该学院现行为两级管理体制,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相对独立,但又是整体教学管理系统的一个部分。所以,教学管理必须要符合科学管理思路,任何一块短板都会影响整体工作效果。作为系统的一部分,教务处应该反思工作计划、工作要求的合理性,基层教学管理单位对常规工作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有计划执行,学院教学管理系统的各个成员应具有系统意识和大局意识。(2)基层教学管理单位更了解本部门专业、课程、教师的特点和需求,课务管理下放可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但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人才培养方案中可能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如课程设置、课时数不合理)、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生师比仍需优化、乃至学制和行业办学特点等。上述问题客观上导致教学管理行为整体有效性欠佳,导致无法显着改善实验教学时间紧凑、部分教师工作量过重、学生周课时偏重等问题。(3)教学管理有效性评价需要辩证进行。个别教师对教学管理有效性的评价具有明显的主观性,一些非理性的因素、个人化的原因可能导致其不能客观评价教学管理有效性。教学管理服务对象是众多的师生,一方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性,另一方面,要以人为本,满足师生的合理的个人要求。但就教学管理而言,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确保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确保学生学习权利无疑更为重要。

    1.2.2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报突击战

    该学院现有部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教学成果32项,涉及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群、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高职实训基地、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省级精品课程、省级高校精品教材等各类教学质量项目。学院积极培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新增长点,遴选建设院级教学质量工程、教改实践项目48个。该学院高度重视上级教学质量工程、教学成果项目的申报和建设工作。该学院相关申报工作的基本流程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发文和通知(有时候会在书面行文到达之前发出相应口头通知);按照学院要求,教务处解读、分解申报要求,协调相关工作,向基层教学单位下达申报通知;基层教学单位课程、专业或系(部、办)填写申报材料、提供相关支撑素材;受学院委托,教务处组织院内评审;教务处指定专人负责申报材料汇总、加工、装订、报送;上级公布申报结果。如根据效果、效率、效益的角度进行表面化的粗浅分析,可能会认定相关组织管理工作是有效或者高效的,毕竟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加班加点也好、多次返工也罢,闪亮的金字招牌已经收入囊中。但事实并非尽然。教学质量工程申报工作中,基层教学单位负面评价包括:教务处下达任务时间太紧,大量的文字材料应该做成什么模样、支撑材料应该包括哪些教务处没有提供明确的标准,大量的具体工作以及与其它部门协调工作没有安排好,经常返工浪费人财物,教学或其它工作任务太多无法按期完成申报材料等。而教务处相关教学管理人员愁容满面则因为:作为申报扎口部门,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种关于此项目的信息,如上级部门相关负责人评论的只言片语,相关的文件精神或者进一步求证后的具体解释等,然后将这些虽没有深加工但又非常重要的信息及时传达给基层教学单位负责人或者项目负责人,但是却被认为是朝令夕改、指令不明确、乱指挥。学院的规定期限之前收不到、收不齐材料,所收材料凌乱粗糙,需要加班加点再加工。申报材料不合格,被上级主管部门拒之门外或发回整改。

    调研人员分析认为:一方面,针对具体的申报项目,教务处等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应反思在工作流程、工作方式、职责分工、时间等安排方面的合理性。基层教学单位、教师也应认识到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应是一个系统,面对学院外部工作安排时,尤其如此。各级教学管理人员、教师都是系统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甚至教学管理工作有效性评价应是结果导向,整体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人员、教师更应认识到包括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在内的诸多教学管理工作,应是功夫在平时。基层教学单位、专业、课程应、脚踏实地做好院级梯队项目,工作出成效,平时有总结和提炼,才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教务处应该做到长期培育,适时督查,主动提供服务,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状况出现。

第7篇

市场营销教研室的全体老师为了更好地贯彻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综合改革,全力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全体教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实际,研究找准贯彻落实的重点,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思路和政策举措,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抓好教学工作,开展好教研室活动,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五月份教研室具体活动计划如下:

1.5月8号周三下午3点市场营销教研室全体老师集中到体艺学院演播厅听医学院赵欣老师信息化教学的公开课。

2.5月9号上午市场营销教研室无课教师集中在财经学院4305教室观摩杨文贞老师信息化教学的公开课。

3.5月15号下午在4307市场营销教研室召开会议。会议内容涉及:一是教研室、实训室卫生工作布属;二是教学改革项目申请立项材料的上报工作安排;三是上报关于开展2019年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申报材料;四是通报调整以后的市场营销教研室老师名单;五是讨论并推选信息化教学公开课参赛名单是杨文贞老师。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精品课程; 网站

国家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是该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构成部分。教育部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大力推进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确保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到2008年,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已经达到605门,精品课程数量逐年增加。随着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推进、已通过的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经验的传播,对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也不断提高。笔者所在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小组从2004年开始开展系统地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申报工作,已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经过多年的课程建设的经验积累,本文尝试从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视角分析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作用,以及在精品:

1 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改进思路

1.1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作用:精品课程网站是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享的平台。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教育发达地区和重点院校集中的现象比较明显,有必要通过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起到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网络化学习的平台,也是精品课程示范辐射的载体。通过开展网络精品课程建设,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改善网络条件,完善网上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1.2 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评价的窗口。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精品课程建设和评价的窗口。精品课程的筛选、申报、评审到公示、公开和使用,都要通过网络进行,因此,精品课程网站设计与创建的成功与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成败的关键所在。

1.3 精品课程网站是优质课程资源的有效载体,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窗口。国家级精品课程要求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设计、教案、习题、实验指导、

参考文献目录等必须要上网,并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一并上网。课程资源上网一方面有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接受外界对于课程建设质量的监督和检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作细致工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同时注意教学活动的一致性、连贯性。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将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道路。

2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步骤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需要完成以下的步骤:

2.1 明确网站定位。

在设计精品课程网站之前,要根据网站建设的目的、网站的内容与网站的访问对象等进行正确的定位,网站的定位决定了网站的整体风格和色彩搭配、网站提供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网站的服务对象和预期效果。

2.2 网页的设计与制作。有了清晰的精品课程网站的定位之后,可以着手进行网站整体风格的设计和构架的确定。精品课程网站属于教育类型的网站,网站的设计应该做到简练、清晰,网站的风格设计应该符合所属课程的专业特点和行业特点,能够突出体现课程特色。精品课程网站在架构设计方面,应该对网站的整体布局、栏目内容等加以明确,设计总体上要以完整的网站形态建设。课程网站架构的整体布局应该适应多数学生教师普遍的浏览习惯,将重点内容放在重点浏览区域。

2.3 网站内容及资料上传及审校。在网站的设计和制作完成之后,就可以将课程的申报材料和课程资源逐步上传到站点。应注意网站内容准确、格式统一,在整体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的编辑过程保持风格一致。对于评审观测点的描述需要支撑材料充分。要做到精品课程网站内容丰富,需要课程团队在较长的时间分工协作,共同努力,无法一蹴而就。

2.4 网站的维护。对于精品课程网站来说,只有不断地更新课程建设内容,发挥网络课程平台的交互作用,才能体现课程建设的长效性,保证网站的生命力。在精品课程网站建立以后,网站的维护至关重要,在课程建设团队中应配备相应的职能对于课程资源进行设备维护和定期内容更新,对实现交互功能的互动平台给与及时反馈,使精品课程的网站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资源共享、示范和辐射作用。

网站制作步骤地第2个步骤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如若课程团队中不具备设计和软件开发的专业人才,可以采用外包的形式将这两个环节交由有相关资质和专长的第三方来完成,但这样一来,在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时间的规划和与第三方沟通协调方面需要更多的投入。然而目前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一般都由学校支持,可以从学校层面统一调配设计和网页制作资源,避免不同课程的重复建设。

3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问题的思考

3.1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目的不明确。

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是为了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教学质量,而不应该单纯为了追求“精品”的称谓和可能附带的利益。只有将申报精品课程的目的和出发点摆正了,才能够督促教学单位通过仔细审视课程定位、教学设计等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从最基础的环节入手逐步梳理,实实在在地分析课程建设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努力寻找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解决途径,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质量和整体教学质量。

3.2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计划性有待增强。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的网站建设是课程建设在网络环境下的体现,是课程建设的延伸。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效的工作,它不应该是突击行为和短期行为。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上缺乏整体的计划行,将精品课程申报与课程建设割裂开来。申报精品课程前才开始突击课程的申报和建设工作,殊不知精品课程的建设应该基于对日常课程建设经验、资源的积累和提炼,只有课程建设的功夫做到位了,才可能成为真正的“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为课程的建设和积累提供了有效的图经。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日常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对课程网站的开发、建设、使用和优化上,为课程建设提供新的平台并积累素材。这样在申报期间,申报网站的建设才有丰富的资源可以从课程网站借鉴。

3.3 申报网站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最终实现高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使学生、教师和社会受益为出发点。然而,从目前各高职院校网络精品课程的使用情况来看,重建设轻使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院校网络精品课程单纯为“评”而建,网站的构建仅仅为了满足申报和评审的需要,缺乏长远的使用和维护目标,一次性建设结束后即束之高阁,乏人问津。因而在课程网站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精品课程网站在教学中的可用、课程资源的时效性,在精品课程网站构建初期能够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参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实施的要求以及使用者的交流反馈提供课程资源并及时更新。使精品课程网站真正为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发挥应有作用。

3.4 课程团队的构建和分工协作至关重要。

高职精品课程对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包括要建设一支由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梯队,师资队伍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技能结构、专兼职教师比例等各方面有合理的配合。精品课程建设的“长期性”要求课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团队意识需不断加强,具备不同知识、经验和职业技能的专兼职教师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各自发挥所长。仅仅依靠课程负责人等一、两位教师担任课程建设工作的课程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品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非常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要求精品课程的建设经验和课程资源能够被更多的职业院校所参考和借鉴。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团队的分工协作和有效配合同样是网络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网络课程的建设由于需要与学生和大众分享,同时也接受受众的检验,因而对于网络课程的建设在课程定位的准确性,内容的系统性、规范性、可借鉴性、教学方法的合理性、职业性和创新性等各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需要课程团队成员之间充分交流沟通,互通有无,并积极寻求学生和社会的反馈。这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进行的工作,需要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另外,网络课程的建设基于对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不同程度的理解、掌握和使用,课程的专业教师不一定具备相应的技能,因而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中需要配备具有相应技能的人才。

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个课程团队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只有指导思想明确,规划科学、设计合理、资源丰富的网络精品课程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屠群峰.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分析及建设方向[J].职教论坛,2009年4月(下),9-12

[2] 赵颜,郑锡伟.现代教育技术与精品课程制作的整合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第30卷第1期,185-188

[3] 朱剑萍.关于高职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共享机制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4,57-58

[4] 曹亮.论当前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关键问题[J].科技信息,313

[5] 黄泽钧.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建设,jwc.hbsy.cn/info_Show.asp?ArticleID=248

第9篇

根据省教育厅《*省第三批省级重点学科评审办法》有关规定,第三批省级重点学科采取分类遴选和建设的方式。日前,省教育厅已经完成了B、C类省级重点学科的评审,即将启动A类省级重点学科的遴选和建设工作。为了做好*省第三批A类省级重点学科的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1.*省第三批A类省级重点学科是省级重中之重的学科,主要面向各类重点建设高校遴选,目标在于培育国家级重点学科,引领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A类省级重点学科的遴选和建设要紧密结合我省实施“861”行动计划和加速崛起的实际需要,符合国家、区域和我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建设创新型*的总体目标。

2.A类省级重点学科的遴选和建设坚持有利于促进我省高校主动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省发展重大需求,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努力营造有利于发挥人才创造性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等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竞争能力,带动我省高等教育整体发展。

二、申报条件和遴选标准

1.已经获选为第三批B类省级重点学科的学科都可以参加申报,A类省级重点学科在B类省级重点学科的基础上评审产生。

2.除了必须具备B类省级重点学科的资格条件外,A类省级重点学科还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之一:

(1)经过3至5年的建设和培育,能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或获得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奖励。

(2)对我省支柱产业发展和科技自主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作用。

3.鼓励各有关高等学校按照一级学科申报A类省级重点学科,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学科结构调整和凝炼研究方向,集中力量建设适应学校定位、彰显学校特色的优势学科群。

4.此次A类省级重点学科遴选工作,将优先支持与信息、生命、新材料、新能源、交通、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等密切相关,以及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的学科。

三、评选数量

1.由省财政重点资助的A类省级重点学科数量不超过10个。

2.已被遴选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含重点培育学科)的,不再参加省级重点学科的评选。其中属于非“211工程”建设高校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含重点培育学科),将参照A类省级重点学科的标准给予资助。

四、申报办法

1.请各有关高校根据《关于公布*省第三批B、C类省级重点学科名单的通知》(教高〔20*〕2号)所列的B类省级重点学科名单,在组织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拟申报的学科名单。每个高校限申报1个A类省级重点学科。

2.各高校申报A类省级重点学科,须提交专题《论证报告》,并提交相关的支撑和证明材料,说明所申报的A类省级重点学科在本校现有的B类省级重点学科中,作为重中之重学科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主要特色和优势。以一级学科提出申报的,还要就其下属二级学科在学术带头人与学术团队、重点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以及学科建设资源的整合问题提出总体规划和工作方案。

3.请各有关高校针对所申报的学科提供具体的的年度建设计划和建设措施,明确各建设主体的相关责任,以确保A类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4.所有申报材料请于20*年10月25日前一式三份报省教育厅高教处。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