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植物妈妈有办法仿写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10 17:48: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植物妈妈有办法仿写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植物妈妈有办法仿写

第1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训练;学习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针对语文课程性质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用一句话概括,语文教学就是围绕“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语文能力训练和人文素养提升的过程。具体到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我们应该着力于哪些语言现象,如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呢?

一、关注具有画面感的语文,培养语感

语感的一个重要元素是画面感,即阅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自觉地链接经验发挥想象,在脑海里浮现出清晰画面,这就是对语文的形象感知。这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笔者以为,教学时要依托文本语言着力进行训练。《秋天的图画》一课,“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语句的画面感非常强。学习此段时,让孩子说说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边读边想象,从果园到稻田,把语句读成一幅延展的图画,使秋天的丰收图景能在孩子脑海里流动起来,形成丰富的画面感。画面的唤醒,还可以是孩子的亲身经历。如《看雪》中有一段话:“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银白。” 要引导孩子边读边想象,自觉链接“雪中嬉戏”的经验产生画面,仿佛置身在北国冰封、雪花飞舞的情境中。带着体验朗读体会,逐渐形成语感。

二、关注表达细致、准确的语言,学习积累

学生正处在学习语言的阶段,教学中引导他们感受语文的精致、典雅、准确,会使他们逐渐规范语言表达,向书面语言过渡。

关注用词精准的词语。学习优美语言及其表达技巧,能使读写相得益彰。《植物妈妈办法》中写道:“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这里有一个关键词“挂住”,为什么不说“贴住”“粘住”呢?由此你想到什么?其实,苍耳的每个刺上都有一个小钩,小动物经过时就会挂在他们身上,苍耳的种子就会四处安家。通过词语的对比,学生会感悟到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用词非常准确,苍耳妈妈的办法的确太神奇了。运用换词比较,来体会语言、感受表达,这是一种有效的感悟用词准确的方法。

关注描写细致的语言。外形刻画。小学生对外形的刻画也接触的不少,虽然不像初中段那样细致研讨,但对于典型句段,还是可以在课堂当中让学生感知。《描写人物一组》就为我们提供了样板,教学中要抓住训练点来进行。动作刻画,《小兵张嘎夺枪记》中对动作的刻画可谓生动有趣,又出神入化。教学时可以适当指出,并进行仿写;语言对话,《月光曲》中盲姑娘和哥哥的一段对话以及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情感的推进都起到了很大的烘托作用,教学时可以着重品读。

三、抓典型的语言范式,练习仿写

教材中提供了许多经典的语文范式,许多文章出现句式整齐、结构相似的句群,这是进行仿句训练的好素材,是学生学习和规范书面表达的范例,教师要善于捕捉,引导学生。低年级如苏教版《小动物过冬》中有一句:“它们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三个好朋友在一起,还会干什么呢?随机出示练习:三个小朋友常常在一起_________日子过得__________。高年级如《赵州桥》一课,作者在描写赵州桥雕刻之精美时,用了这样的句式: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学这段时,我根据句式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抓住动态美的特点来对赵州桥展开描写的,让学生联系实际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仿写同学们课余生活的情景。

老师应有语文的敏感,从课文中捕捉典型的语言范式,引导学生仿说仿写。如《植物妈妈有办法》是很有韵味的诗歌,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仿写一两小节练笔。再如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时,当讲到第五自然段的 “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洒落人间。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时,我先抓住“成了”、“像”、“如同”三个关键词让学生体会句式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县城的夜景,以“一到夜晚,整个县城就成了灯的海洋”一句为总起句,仿写自己所在县城的超市、广场、附近高速路的具体场景。这些句式训练,均为本单元习作“向别人介绍自己去过的某个地方”的顺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抓语言的留白处,补白想象

作者常常会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教学中将这些空白挖掘出来,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通过填补这些“空白”,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1.语意留白处。如二年级《掌声》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起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可让学生思考如果你就是英子,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用上“如果上去……,不上去……”句式说一说。

第2篇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语言积累;仿写训练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即语言表达。表达的基础是积累语言。而积累的基础是理解运用语言。新课程标准在低年级的学段目标中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其中的课文大多数出自名家之手,脉络清晰,词汇丰富,语言优美,是值得学生模仿的范文。这是随文仿写课题最现实的意义之一。

教师是“为迁移而教”,学生“为迁移而学”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让学生迁移什么?实践什么?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用教材教给学生什么?这是语文随文仿写课题实验中应该关注的问题!如何确立随文仿说、仿写的训练点,既要依据课标在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也要关注教科书编者的意图。下面我以二年级上册为例具体说说在低年级如何确立仿写训练的点。我认为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四个关注:

一、关注课文中的新词语

根据课标要求中不同学段的侧重点,第一学段主要是字、词、句的教学;第二学段主要是词、句、段的教学;第三学段则主要是句、段、篇的教学。教学时不能盲目拔高和“越位”,第一学段阅读教学主要关注的应该是词语和句子的教学。教材中陆陆续续地出现一些新的词语,如,《坐井观天》一课中的“无边无际”,《酸的和甜的》一课中的“迫不及待”,《北京》一课中的四字词语“绿树成荫、鲜花盛开、风景优美、来来往往、高楼大厦、名胜古迹、川流不息”等词语。教学中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重点理解,并通过仿说、仿写的训练实现对这些词语的掌握,达成教学目标。

二、关注课文中有特点的词语、短语

除了新出现的难于理解的词语外,教材中还会逐渐出现有特点的词语。如,《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中出现了大量的叠词:“绿绿的、细细的、弯弯曲曲的”,《窗前的气球》一课中出现“静静地、呆呆地、摇摇摆摆地、叽叽喳喳地”,《父亲和鸟》一课中出现的“雾蒙蒙、浓浓的、热腾腾”等。这些词语中有单个字叠加的,有ABB式的和AABB式的词语。这些词语不仅生动、优美,更是汉语文化中亮丽的特点,因此,教学中围绕这样的词语进行仿说、仿写训练是很必要的。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理解词语,而且可以拓展学生在生活中或阅读中读到的类似的词语,达到真正意义的积累。

随着教材的学习,还会慢慢出现一些有特点的短语,由此构成的句子非常精美。如,《难忘的日子》中就出现了很多表示“怎么样的干什么”的短语,如,“高兴地点头、仔细地看、亲切地问、紧紧地握住、顺利地打出、兴奋地走、赞许地再次握手、沉着地操纵”,《红领巾真好》一课中出现的表示“什么样的什么”的短语:“机灵的小鸟、翠绿的树苗、蓬松的羽毛、崭新的木牌”,教学中要把这样有特点的短语作为训练点,并通过对比阅读去发现不同,让学生初步感受“地”与“的”的区别。

三、关注课文中语句的特点

句子是有其特点的,有的是一种句式,有的存在意思的关联,有的使用了修辞手法等等。通过关联词连接起来的,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中两次出现“只要……就……”,《我是什么》一课中三次出现的“有时候……有时候……”。《清澈的湖水》一课中的比喻句“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挑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秋天的图画》中的比拟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像这些有明显特点的句子学生初次接触,需要作为仿写训练的重点。在学生仿说仿写过程中,就能慢慢地去感受语言的特点,并在模仿中进行、创造,进而学会运用语言。

四、关注课后题中的编者意图

如,《我们成功了》一课,在课后习题中有三句话“天安门广场聚集了几十万群众。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要求学生读一读。如果不仔细看,就以为读一读就可以了,但三个句子在内容上相同的特点是说明什么地方,怎么样,我想这应该也是教科书编者要传达的意图。再如,《称赞》课后安排的用“一( )比一( )”的格式说短语训练,《回声》课后安排的抄写句子:小青蛙欢快地说:“多好玩啊!”则是引导学生学习引用人物语言时标点符号如何使用。只有研究了编者的意图,才能较好地设计教学的目标。课后题中编者特意安排的必然是教学的重点,即仿说、仿写的重点。

第3篇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面对小升初的学生,习作训练是他们难以过渡的一个环节,不同的读者就会读出不同的"哈姆雷特",教师们要如何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让习作变得浅显易懂,该文章从三部曲的起步练习、文体练习、材料作文等方面论述了三部曲在提升学生习作品质中的重要作用及实用性,更好的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具体方法。

【关键词】

习作仿写依据

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循序渐进的主要原则,那么初中习作练习的"序"到底是什么?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语文教师,就会有一千个习作练习的"序".选用"三部曲"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展开习作联系,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也展现出了新课标、新教材的目标和要求。

一、初步练习仿写"三部曲"

对于刚结束小升初的学生来说,刚刚迈入初中的课堂,对于他们来说最不好过度的就是习作。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 "教材只是个例子。"所以,老师要牢牢把握教学内容,以此为例,对学生开展"三步走"的仿写练习。

第一步,以课文为依据,进行仿写。在对朱自清的《背影》进行授课后,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类似课题的作文题目:《

的背影》。要求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中选一个填在横线上,然后再写。因为学生们在课堂上对《背影》这篇课文进行学习时,他们对文章的特点已经有了正确的掌握和理解。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又详细描述了父亲爬月台时的"背影",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他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第二步,以学生的经典作文为例,进行仿写。教师可以运用作文课上及日常课堂上学生写出的好文章来进行举例,让同学们进行摹写。也可以利用黑板报或者学习专栏等平台将学生的优秀文章进行公示展览,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及品味欣赏优秀文章的机会。然后可以布置与优秀文章相类似的文题,以供学生们展开习作练习。

第三步,拓宽视野,开拓练习。教师对学生在进行了两次习作练习后,学生们就会积累下一定的基础,就可以开始更深层次的开拓练习了。要求学生们用自己第二次的文题,唯独要把"背影"进行更换,表达方式、叙述方式、真情实感依然一致。最后学生们果然写出了一些好题目:《妈妈的手》《老师的眼睛》等等。

如此便是记叙文的初步练习,跟着学习方案的进一步深入,说明文、议论文的初步练习也能够继续选用"仿写三部曲"的方式展开练习。

二、文体练习"三部曲"

由于学生年级的提高,所以要让他们对三大文体的写法有一个深层次的掌握。这时就需要对学生展开"一题三文体"的练习。以题目《我们的学校》为例。

第一步,让学生从写记叙文起步。在大家写文章梗概时,教师可以给出恰当指点:记叙文便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学生便描写出了同学们相互赶超比拼,彼此关心,团结合作的事迹,有的描写了老师爱护学生,育人不倦的故事。有的则利用散文手法,以景抒情,刻画出其中的亮点。

第二步,让学生继续延用《我们的学校》为题目,()但是要写说明文。选用空间顺序的架构方法写,逻辑明了,主次分明牢牢把握学校建筑群"四世同堂"的特色和校园每个不同时期办学的状况。

第三步,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们展开议论文写作手法练习。这就是一个难点,我先让学生们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进行快速阅读,并且给出提示:角度及目的的差异性,就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和结论。要求学生们考虑议论文的重要因素,如此,议论文的着手点也就不难找出来了,同时也给后面描写论证、结论给出了许多铺垫。

三、材料作文"三部曲"

随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也逐渐出现在学生与教师的视线中来,也慢慢的兴盛起来,它们的联系方法同样适合运用"三部曲".尤其是对学生展开的材料作文的练习,更符合用同一个材料最少能够提取出三个主题。

用下面这则材料举例说明:

众所周知,鄱阳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美丽婀娜,清澈透亮。她的身姿,她的神奇,以及那汤鲜味美肉嫩的淡水鱼早已闻名遐迩,迎来四方宾客的青睐。可是最近,湖边的塑料袋等废弃物到处都是,水质的大量污染,严重导致鱼产量明显减少……

向上述这则材料,能够描绘的角度非常多,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最主要的三个角度来展开练习。

第一步,从材料中概括出"人人动手,保护母亲湖"的核心,并用记叙文的描写方法展开练习。为了母亲湖的清莹秀雅,详细叙述保护母亲湖的人和事。可以通过对拯救母亲湖行动中涌现出来的感人先进个人事迹的具体叙述,及母亲湖的清雅秀丽景色的描绘,颂扬湖边居民创建美丽家园而甘于贡献的大无畏的气魄,以及传颂党的好方针。

第二步,从资料中抓住"加强环境意识"的关键论点,并以议论文的文体方法展开练习。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合适的环境。假如人民鼠目寸光,光想到眼前的利益,不去考虑长远的利益,过度捕捞鱼类,对水生植物进行大肆伤害。如此便是环保意识薄弱所引发的风险及后患。因此获得结论后,就可以继续写出拯救母亲湖的详细办法。最后,对未来母亲湖的清新晰秀丽进行展望。

第4篇

一、以读促写的策略

1. 仿句子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课文要细细品读时说:“阅读时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能轻轻地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唯有这样,才能够发掘文章的蕴含,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因此,仿写句子是初学写作的有效手段,是走向独立习作的桥梁。语文教材有许多文章的修辞手法、好词佳句运用得非常精妙,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些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品悟,并适时指导练笔。例如在教学《师生情》一课,可以让学生用“首先……然后……最后……”句式写话。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可以让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练习写话。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还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 仿片段

仿片段是局部模仿范文的作文方式。它是训练学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当学习了中心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学习“围绕中心句写清楚一段话”。学生仿写前,还要告诉学生这种片段在写法上的规律:①总起句位于句首,是全段的中心句;②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教学《尊严》一课,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品悟描写年轻人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适时指导描写人物的写作技巧,随即训练学生写一个片段:仿照写法,选择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写一个熟悉的人某个特点。这样迁移文本片段中的精彩表达方式进行练笔,使学生有规可循,有法可借,有例可仿。

3. 仿篇

仿篇是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因题材和体裁不同,表达的方法和表达的顺序也各不相同。教师要选择经典和示范性的课文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去体会发现写作方法,弄清课文重点写什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具体叙述的。在讨论理解的过程中,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使学生弄清本文的叙述方法:整体――部分――整体。接着教师抓住事物特征,引导学生感悟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以及在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再如教学《凡卡》一课,教师可以紧紧地抓住文本中凡卡回忆的内容来引导学生体会插叙、对比的表达效果,再创设一个故事情景让学生尝试运用插叙的表达方法把故事表达得更清楚、更完整。这样依据课文教学作为引子,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拓宽文本视野,寻找练笔空间

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有意留下空白供读者品味,教学时教师要抓住这关键点进行练笔。

1. 合理想象补白

想象力不仅对习作极其重要,也与创新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去启迪、开发提高、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利用课本内容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语文课文中基于主题和表达的需要,省略了某些内容,例如课文中配有的插图、课文的省略号、课文中省略的心理活动或语言、神态、动作等。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感悟人物形象,教师应利用对文本中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部分诱发学生去大胆想象,自由补充。例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可以在学习“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这处表现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引来了围观的人的地方时,教师要抓住了“人们赞叹着、议论着”教材这一生成点,顺势诱导:“围观的人在议论些什么?”然后利用文中插图,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景,由一个学生尖叫起来为引子,让学生在小组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最后设计了小练笔:把围观的人议论的情景写下来。这样将阅读教学和习作练笔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相得益彰。

第5篇

一、抓住儿童喜欢幻想的特点,关注生活创写童话

童话最突出、最根本的特征是幻想,而少年儿童恰恰最喜欢幻想。我们要充分利用儿童喜欢幻想这一特点,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从实际生活捕捉材料,编写童话,帮助学生分辨真善美假恶丑,让他们在编写童话的世界里受到高效教育,得到培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有位小同学,看见班上大多同学都很爱护公物,用了两年多的课桌仍光洁平滑,但也有个别同学用指甲抠桌子,用刀刻桌子,结果桌面油漆脱落,出现印痕,于是他就写了一个童话故事《桌子和椅子》。这个童话故事赞扬了爱护公物的行为,批评了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大家读了很受教育。因此,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启发他们想象和思考,他们创编的灵感就会“泉涌”而出,都能即兴创编故事,并在结尾处说出一个简单道理,使作文不仅成为思维、表达能力训练的窗口,而且成为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的过程。

二、根据儿童喜欢玩具的特点,巧用玩具编写童话

对于儿童来说,玩具是他们的宠物,是他们的上帝。他们为了得到喜爱的玩具会想方设法,为了保护自己喜爱的玩具更是绞尽脑汁。他们为了某一喜爱的玩具,有时甚至会跟同伴吵闹乃至打架。我们几乎没有看见过哪个小朋友不喜欢玩具的。喜爱玩具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较多,在家里比较孤单,一个人在家有时会抱着玩具玩上一整天,有时会把玩具当小孩、当病人……总之想法稀奇古怪。如果能根据他们的这些爱好,引导他们编写童话故事,他们是乐意的,是有极大兴趣的。苏教版第五册第八次习作就是两个相同的熊猫玩具,只不过是一大一小而已。同学们读了书上的例子后想象力可丰富了:有的想象大小熊猫在讲故事比赛,有的想象小熊猫不讲卫生,大熊猫妈妈教育小熊猫等等。当老师要求学生把从家中带来的玩具和同桌一起编写童话故事时,课堂的气氛可活跃了,在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思路之后,一个一个有趣的故事使你简直不能相信是从十来岁的孩子想象出来的。

三、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紧扣范文仿写童话

模仿是儿童的最初学习形式,任何人的任何技能的掌握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小学生学写童话作文也不例外,初学习作的低中年级的儿童正是扶栏学步的阶段,指导学生作文从仿写童话起步,降低了作文的难度,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以此逐步过渡到独立作文。正如茅盾先生所说:“模仿是写作的第一步”。我们提倡儿童仿写童话,用意不在刻意模仿,而在于加入儿童的主观感受的再创造。例如,学习了《乌鸦喝水》一课后,让学生再想想,除了在瓶中放石子外,乌鸦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喝到瓶里的水呢?学生讨论积极,发言踊跃,有的说乌鸦可以找一根吸管吸水;有的说乌鸦可以将瓶子斜靠在旁边的大石头上,让水流出来;还有的说乌鸦可以找一片叶子,把瓶里的水倒在叶子上喝……学生在改编童话的过程中,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口头练说之后,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说的话加以整理写下来,初步学会完成口头语向书面语转换的训练。起初阶段,可能有个别学生会出现大同小异或雷同的现象,这也不足为怪,不能因此而责怪学生,这就像自然界中植物的种子一样,在最初的发芽阶段,都是两片叶子,天长日久,他们吸收了阳光雨露长大后,就会千姿百态。关键是要让学生有兴趣,敢动笔,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这才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和最高的奖赏。

四、结合儿童好奇、爱问的天性,围绕课文续写童话

苏教版中年级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童话故事,《三袋麦子》《小稻秧脱险记》《蒲公英》《我们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等这些故事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富有一定的哲理,童话因素多,富有情趣,结尾又往往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孩子们常常会被故事的情节所深深吸引。此时,孩子们的思维特别活跃,想象力特别丰富,我们可以为他们架起一个支点,让他们的想象有所依托,趁热打铁地进行续编。学完一个童话故事后,我让学生再以故事中的主人公去编一个故事,故事可以和爸爸妈妈商量,也可以借助童话故事书,让自己所编的故事中的“人物”上天入地,让故事中的“人物”说同学们想要说的话,第二天,利用时间对学生所编的童话进行检查,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小组讲、同桌讲、前后桌讲、好伙伴讲……教师对于讲得好的同学给与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结合习作进行教学,让他们在习作中说自己想说的话,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样可以满足学生想象的愿望、创造的愿望,只要持之以恒,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发潜在的潜能,训练文字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第6篇

学目标

1.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拼音读课文。

2.读懂每句话,理解词语意思。

3.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蒲公英是靠风力传播种子的。

4.学会5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5.练习根据课后问题读课文,回答问题。

6.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词句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2.练习根据题目读课文,回答问题。

3.识字、写字。

4.朗读、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1.蒲公英实物标本(或图片),田字格黑板,小黑板,生字卡片。

2.课前准备,有条件的带学生实地观察蒲公英。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二)读懂每句话,理解词义。

(三)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蒲公英是靠风力传播种子的。

(四)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词句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二)练习根据题目读课文,回答问题。

(三)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解题。

1.从题目看这课要讲的是什么?(蒲公英的种子)

2.导入新课。要讲哪些与蒲公英的种子有关的知识呢?我们今天来学一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要读准音,读成句。(读几遍后教师检查指名读)

2.这篇课文有几句话?从哪儿到哪儿是一句?

3.这篇课文要告诉我们什么知识呢?(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三)细读课文,看插图,理解词句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1句话,看标本(或图片)。

(1)这句话里的“我”指的是谁?(蒲公英的种子)这篇课文以蒲公英(我)的口气写的,作者把蒲公英的种子当作人来写。

(2)“我”在这句话里告诉我们什么?(①他是蒲公英的种子;②蒲公英种子的样子)

(3)蒲公英的种子是什么样的?(是一朵毛茸茸的小花)让学生观察实物,(或标本、图片)看这朵小花的样子、颜色。体会“毛茸茸”的意思。问:这朵小花是一粒种子吗?

①这朵小花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样子的?(白色的小圆球,毛茸茸的,或毛茸茸的白色的小圆球)通过看图体会蒲公英的样子。

②通过看图体会“毛茸茸”是形容蒲公英的种子细细的绒毛,很密的样子。

板书:毛茸茸的小花。

(4)指导朗读句子。

我是/蒲公英的种子,有一朵毛茸茸的小花。

2.读第2句话,用小黑板出示课后第一题。

学生读题后问:这个问题问了我们几件事?(两件事,①蒲公英的种子是怎么离开它妈妈的;②要飞到哪里去)我们读的第2句话可以回答哪个问题?(第一个,蒲公英的种子是怎么离开它妈妈的)

(2)带着这个问题读第2句话,看插图,回答问题。(学生读句子回答)

(3)句子里的“妈妈”指的是谁?(指的是蒲公英)

(4)蒲公英是怎样传播它的种子的?(是靠风来传播种子的)需要多大的风力?读句子,再回答。(微风轻轻一过,毛茸茸的种子就飞起来了)

①“微风”是什么样的风?(轻微的小风)板书:微风吹

②“轻轻一吹”是怎么吹?(让学生吹一下,体会“轻”的程度)

③为什么“微风轻轻一吹”,蒲公英的种子就能离开亲爱的妈妈呢?(蒲公英的种子成熟以后很轻,很容易脱落)

(5)指导朗读。(自读,指名读)

微风/轻轻一吹,我/离开了/亲爱的妈妈。

3.读第3句话,看黑板上的问题。(蒲公英的种子要飞到哪里去)

(1)蒲公英的种子要飞到哪里去?(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板书:哪儿家

(2)句子中为什么用两个“飞呀”?(说明小小的一粒种子随风飘得“很远”)

(3)读第二、三行,(指名读)间:这两个“哪儿”表示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第一个“哪儿”指风吹到的不管什么地方,第二个“哪儿”指的是种子落地的地方)同学们,试想一下种子可能落到什么地方?

(4)讲讲“哪儿就是我的家”是什么意思?(在这里的“家”是指蒲公英种子落到哪儿,就在那里生根、长叶、开花、结籽。也就是说到哪儿就在那里成活)

(5)指导朗读。

“飞呀,飞呀”读得轻慢,“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读出肯定的语气。

(四)朗读全文。说说学了这课书,你懂得了什么知识。(了解了蒲公英的种子是什么样的,蒲公英种子靠风来传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一个新偏旁:(立字旁),学会5个生字:有、吹、开、亲、家。

(二)比较句子。

(三)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检查复习。

1.读生字卡片:有、吹、开、家、亲。(指名读,变序读)

2.朗读课文。(指名读)

(二)学会生字。

1.有,y%u,拼读音节。

(1)识记字形。自学后说记法。(y%u有,我用笔画加部件的方法记,第一笔横“一”,第一笔长撇“”,下面是“青”字的下半部“有”,共6笔)或(y%u有,我用熟字换部件的方法记,把“右”字下面的“口”字,换成“月”字,把第一笔撇改成竖,一共6笔)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出最容易分辨的最清楚的办法记字形。

(2)学生默记字形,同桌互相检查。

(3)“有”的意思和哪个词相反?(无)

师述:“有”字上面大横和长撇把下面“”的左上半边包住了,这样的字叫半包围结构的字,我们学过的“送”字,走之旁包住了“关”字的左下半边。“同”字的“冂”从三面包住了“一口”,都属于半包围结构,你们想想还有哪几个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右、左、在、风、向、石)

2.吹,chu9,拼读音节,读词语:吹喇叭。

(1)识记字形。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讨论。(吹chu9,用部件加笔画的方法记字形,左右结构,左边口字旁,右边第一笔小撇“”,第二笔横钩“”,下面加上“人”字,“欠”,一共7笔,吹喇叭的“吹”)

(2)学生默记字形,同桌互相检查。

(3)口头组词语,加深对词义理解。

吹开吹风吹大话吹走

3.开,k1i,拼读音节,读词语,离开。

(1)识记字形。(自学,开)

提示:第三笔是什么?(竖撇)

(2)口头组词语。

开门打开开山开灯开始

(3)找出反义词,与开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关)

4.亲,q9n,拼读音节,读词语:亲爱。

(1)认识新偏旁:“”立字旁。随老师说两遍。笔顺是:丶亠立,一共5笔。

(2)记字形,自学后讨论。(亲,q9n,用部件组合法记字形:上下结构,上面是立字旁,下面在“一”上加上“小”字,“”,一共9笔,亲爱的“亲”)

(3)学生默记字形,同桌互相检查。

(4)口头组词语。

亲爱亲人亲戚亲自

5.家,ji1,拼读音节。

(1)识记字形,学生自学后讨论(家,ji1用部件加笔画记字形,上下结构,上面宝盖儿,下面第一笔横“一”,二笔斜撇“”,三笔弯钩“”,四笔、五笔撇“”,六笔小撇“”,七笔捺“豕”,一共10笔)。数数左边有几撇,右边有几撇?(左边有三撇,右边有一撇)第3笔是什么?(弯钩)

(2)学生默记字形,同桌互相检查后,教师指名检查。(学生背对黑板书空)

(3)口头组词语。

国家家庭家中家门人家

(三)指导书写。

1.有。

(1)整置:上松下紧。

(2)笔画、部件位置:第一笔大横,在上半格离横中线三分之一的地方,左右各离边线三分之一,平写大横。第二笔从竖中线上起笔,写斜撇,撇向左下格离横中线和边线各三分之一的地方收笔。下面“”、“竖”从横中线和微交叉的地方起笔,直写下来,到离边线三分之一的地方收笔。“横折钩”压横中线起笔,斜写横到横中线上一点儿顿笔写折,过“竖”一点儿写钩。“里边两横”距离相等,右边不靠横折钩。

(2)教师在田字格黑板上示范带写,学生仿写字头。

2.吹。

(1)整置,左窄右宽。

(2)部件,笔画位置,口字旁占左半格中间,斜压横中线,右边第一笔斜撇,从竖中线一多半地方起笔,到横中线与“口”第三笔横对齐收笔。第二笔横钩,在左上格右下角起笔,斜横到右半格中间横中线上一点儿顿笔写钩。“人”字撇从中心点上边压紧中线起笔,撇到左下格中心右下方收笔,要有撇尖。捺从中心点下边一点,压竖中线起笔,到右下格中心点下顿笔写出捺脚。撇、捺对称。

(3)教师带写右半边,学生仿写字头。

3.开。

独立看田字格字帖,练习书写字头,教师检查指导。

4.亲。

(1)整置,上下均等。

(2)部件位置,立字头大横压横中线,下面“小”字竖钩顶横中线。第一笔点,点在上半格离边线三分之一的竖中线上。第二笔“横”与下面的“一”一样长。下面“小”字的侧点和点斜对左、右下格的中心点,两“点”对称。

(3)教师带写,学生仿写字头。

5.家。

(1)整置:上小下大。

(2)部件笔画位置:宝盖占上半格中间,第一笔点在竖中线上。第四笔横,写在第二笔横钩和横中线中间。第五笔小撇,从竖中线起笔,斜撇向左半格中间,过横中线一点儿的地方。第六笔,竖弯钩,从第五笔小撇与横中线的交叉点起笔,弯向竖中线,写弯钩,到离边线三分之一处写钩。第七、八笔撇,距离相同,到与第五笔小撇上下对齐处写撇尖。第九笔小撇,过横中线一点儿起笔,撇到第八笔撇起笔处收笔。第十笔捺从第九笔收笔处起笔,捺到右下格中心点顿笔写捺脚。

(四)练习书后第2题。

出示小黑板(写好两组句子),进行句子比较。

1.第一组:

我是蒲公英的种子。

我是种子。

(1)相同点,都有“我、是、种子”三个词语。

(2)不同点,第1句比第2句多“蒲公英的”这个词语,两句的意思就不同了。①第1句,限定“我”是蒲公英的种子。第2句,“我”可以是任何一种植物的种子。②从表述意思上,第1句比第2句具体,我是什么种子,我是蒲公英的种子。

2.第二组:

我离开了亲爱的妈妈。

我离开了妈妈。

第1句比第2句多了“亲爱的”这个词语,表明了“我”对妈妈的爱。

(五)背诵课文。

1.按问题背诵。

(1)“我”是什么?长得什么样?(背第1句)

(2)“我”怎样离开了亲爱的妈妈?(背第2句)

(3)“我”要飞到哪里去?(背第3句)

2.填空背诵。

我是()()()()种子,有一朵()()()()小花。()风()()一吹,我离开了()()()妈妈。飞(),飞(),飞到()(),()()就是我的()。

第7篇

一、树立大语文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语文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创新教育的语文课堂中, 要树立大语文观,把语文知识紧紧的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因为有生活、才有感受;有实践,才有体验。教师应根据语文活动内容,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 并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体验。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通过讨论、交流、欣赏、参观访问、操作实践、调查研究等活动及喜闻乐见的游戏来丰富学生的感知, 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索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注重对活动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使活动过程不断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使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每一个因素, 都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作用。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综合能力。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 充满活力。要根据年段的不同、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利用教材资源,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好范例, 也是学生学习说话、培养和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凭借。在教学中我很好地利用课文这一资源, 为学生训练口语服务。如,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一 课时, 我让学生想一想:小松鼠每放一只纸船就会默默地对小熊说一句话, 它会说些什么呢? 你们把自己当成小松鼠想想你会说些什么? 同学们兴致很高, 说得棒极了。有的说:“小熊, 以后再碰到有矛盾时, 我会让着你的。”有的说:“小熊, 再有冲突时, 我会想想我错在哪里的。”有的说:“小熊, 有问题时, 我会心平气和地和你谈谈的。”……这样的说话训练, 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又让学生在说话训练中渗透了思想教育。这比老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教学二年级上册《北京》一课时,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我先让学生当导游给其他同学介绍北京的不同景物, 大家说得津津有味, 有的介绍石景山, 有的介绍天安门广场,有的介绍奥林匹克公园等等。在这一活动中, 学生有提问, 有补充, 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教学《称赞》一课时, 我让学生在已获得的知识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由找小伙们互相称赞, 去发现别人的优点, 从中我又提出要求“要用上礼貌用语, 态度要大方。”学生很喜欢, 其中一组小朋友是这样说的:“杨姗姗, 你好, 你读书非常好听, 我要向你学习。”杨姗姗说:“王心怡, 你好, 谢谢你, 你弹的钢琴棒极了, 我也要向你学习。 ”这样的口语交际, 学生的参与面广, 能很好的学以致用, 收效很大。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拓展和延伸, 是我在课程改革中的一点尝试, 也是我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渠道之一。

三、勇于多方扩展,让课堂活起来

第一,把音乐带入语文课堂: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 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在语文课中相应地引用音乐,将更好地辅助教学。如欣赏课中,我们一边听音乐, 一边欣赏古画名诗, 如痴如醉的音乐无形牵引我们的思想进入画境, 感染诗中的精神、画中的韵律, 更强烈地激发感情, 不仅使学生感情上产生共鸣,并且提高了审美情趣。

第二,把美的感受带入语文课堂:美术通过造型视觉艺术去传播文化思想, 文学则利用文字, 两者目的相同, 只是表现手法不尽符而已。在语文课中, 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 ( 故事、诗歌、散文等 ), 优美的语言与画结合, 积极调动学生思维,仿佛身临其境,带着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 再联想, 再遐想,由此培养想象能力、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完《海底世界》一课后,我让学生把刚才课文中学习到的海底美景、在融入自己的想象, 把它画下来, 学生通过绘画, 既对学习的课文知识进行了巩固,又发展了自己的创作意思, 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与自己的实践当中。

四、课内课外结合, 培养整合知R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的侄桔, 提倡课内课外一体化, 课内打基础, 课外练功夫,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学语文, 用语文, 丰富知识, 增长才干。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到图书馆、网上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源,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 使课内与课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学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等课文时, 学生就通过各种渠道, 查阅到了有关各种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和图片, 学生饶有兴趣在课堂上交流。之后, 我大胆让学生用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仿照课文进行一小段的诗歌仿写, 然后饱含激情地朗读自己和同学写的诗歌, 再把这些诗歌融合到课文中有感情地朗读。这样, 既降低了学习难度, 易于为学生接受, 又可以实现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和再创造。附学生的诗歌作品一节:向日葵的妈妈有个好办法, 它等到自己的娃娃长大。 托小鸟把娃娃带到田野、山洼, 让孩子们四处安家。在教学《风娃娃》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收集风形成的原因以及给人们带来灾难的风的种类,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 学生对教材中的描 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课文中有一句“风娃娃不知道人们为什么还埋怨它”, 学生们在查阅资料后指出:“风是不受控制的, 特别是台风、龙卷风等, 它们给人们带来灾难就有……”列举出了好几方面内容来说明这点, 由此感到大自然的神奇和残酷。这样, 对学生进行的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就不再是空洞乏味、纸上谈兵, 而是鲜活的、生动的。这样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语文知识的能力,同时, 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第8篇

一、结合识字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生字的同时积累词语并连词成话

低年级语文教学重点是生字的教学,低年级学生在大量识字的同时,也要求积累一定数量的词语。而积累词语,是学生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的基础。我们知道生字不能离开词语,词语又不能离开句子。而有的生词连起来就是课文的梗概,有的生词连起来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把部分生字,词语串起来说完整的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鼓励学生把说的话写下来,真可谓一举多得。在一年级上学期教学时,等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汉字后,就可以结合拼音、识字、识词进行说句子训练。可以看拼音说句、用词说句、补充说句、看图说句等学说方式。当然也可以结合课文中的词语说话,例如,《囫囵吞枣》一课中有“热情”、“接待”、“吃梨”、“抓起”、“有益”、“若有所悟”、“肚子”。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几个词说说课文告诉我们什么事?既训练了学生用词说话能力又明白了主要内容,之后再让学生写下来,可谓早期的“缩写”训练。再如复习时,把几课的生词放在一起,让学生连成一句话,学生的想象力得以施展,各种新奇的想法冒出来并跃然纸上。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单调、枯燥的识字教学也由此变得生动起来。

二、读文得法,趣中仿写

对于初涉作文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是一个很有效的捷径。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中有好多好词好句,名家名篇,而且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写法相似,非常适合学生进行仿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设计运用课文词语,运用课文句子,运用课文句群,运用表达方法和调动以往积累的练习。这种表达练习可以模仿课文的语言说一段话或者写一段话,可以创设新的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说话和写话,还可以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说话写话。比如:二年级的课文中像《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看雪》等文中,都有很多的好句段,可以让学生来模仿着说一说,练一练。总的来说,就是学生每学完一课,就有一些新的词语,句子,读写经验等“进帐”。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适当渗透一些写作的小方法,比如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按怎样的顺序写的,用了哪些好词好句。孩子们渐渐地有了些印象,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生动的小文。

三、展开想象,插图写话

看图写话是培养低年级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加强看图说话写话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低年级孩子对图画的感知力较强,看图写话能力亟待培养。在我们教学中随手即得的可利用的插图资源就是我们的教科书。新教材的语文教科书插图,新颖、直观、易教易学,是训练学生写话极好的素材。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让学生给书上插图配文。每单元的综合学习中的口语交际都配有新奇有趣的画面,可在交际之前先让学生写一写,想象一下,然后再进行交际,也使学生对交际内容有了一定的思考。这种图画既帮助孩子们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写话能力,使孩子们受益匪浅。

四、拓展课内,续编故事

故事是孩子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学生爱听故事并很容易产生编故事的强烈欲望。而低年级课文篇篇精美,故事性极强,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学生学完之后常常有很多话要说,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故事情节的发展继续编故事,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故事的结局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通过续编故事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这样不仅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学完《月光下的琴声》一课,孩子们说出了蜘蛛爸爸的想法的变化,引导学生想象他会怎样给太太写信,或想象一下蜘蛛儿子长大后的情况,学生有的说蜘蛛儿子长大后成了音乐家,有的则想象他不务正业,一事无成,各有特色。

第9篇

【摘 要】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句子对思想表达起着重要作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贯穿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整个阶段。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句子教学自然而然地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之一。

【关键词】低年级 句子教学 重要内容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句子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句子就像是一条丝线,把词和词组有规律、有思维地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意思。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词和词组只能表达一个概念,而句子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正是由于句子在表达思想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句子教学贯穿整个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写作的基础。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如何让学生学习句子,恰当地运用句子表情达意?以下是我多年句子教学的体会。

一、首先要弄清句子教学的内容

句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句子的结构

句子的结构研究也就是研究句子“通不通”的问题。低年级学生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概念,知道什么样的句子是完整句、什么是非完整句。作为句子教学的初级阶段,以学习主谓句的基本句式为主,从二年级开始学习一些主谓构成的其他简单复句,如连句和并列复句等。教师还应该注意的是,因为低年级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未形成,切忌在句子教学过程中过度地进行语法讲解,应该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句子的基本结构,让学生养成规范表达的习惯,为日后的语言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二)句子的逻辑关系

句子的词与词、词与词组之间存在天然的意义联系,称为逻辑关系,也称为内部关系。让学生理解句子的逻辑关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重大意义: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避免思维和表达上出现逻辑混乱。教师应该从简单复句入手,引导学生理清句子前后关系,以及各分句的连接方式。

例如在《数星星的孩子》一课中,描写小张衡数星星的句子:“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着头,数着天空的星星。”这是典型的连动句型。在教学中可以先通过圈出写小张衡数星星的动作词,引导学生发现同一个对象连续做出一连串动作,以此来揭示连动式句型的规律。

(三)句子的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是在句子结构完整、通顺,句子逻辑关系清晰的基础上对句子的更高要求,它是要解决句子“好不好”“美不美”的问题。要求学生能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让句子的表达更有感染力,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比如在《秋天的图画》一文中“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运用了四个比拟句,生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山野秋天美丽的景色,给读者强烈的震撼。当然,要让句子达到这样完美的表达效果,除了需要学生平时多进行词语积累和句子训练之外,还需要学生多注意词语的选择与搭配,以及恰当的修辞手法的选用。

二、句子教学应关注的要点

如何才能提高句子教学的质量呢?我认为应当关注以下几点。

(一)关注教学速度

句子教学应当放慢节奏,扎实基础。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许多人都抱着功利心理,希望通过一些所谓的捷径快速达到所要追求的效果。但是这种想法放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是不可取的。因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健全,在掌握知识、技能方面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慢慢学习实践的过程。小学低年级正是学生打基础的时候,这就更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放慢节奏,耐心细心、反复地引导学生学习。一般来说,句子教学的过程包含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读懂句子写什么,也就是句子表_的内容;二是了解句子是怎么写的,包括了解句子的构成、表达特色以及所表达的情感;三是仿写运用。教师在每个环节中都应该放慢节奏,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跟进。比如在进行仿写运用教学时,从词语搭配开始练习:(陡峭的)山峰、(翻滚的)云海、(金光闪闪的)雄鸡、(奇形怪状的)岩石,再到简单的句子: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然后是有关联语的复句:(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 最后才是让学生用“每当……就……”仿写造句。

教师可以选用这种慢节奏的“分解”讲授,然后逐步整合成连贯的句子教学方式,让学生更理解句子的结构、句子的逻辑思维。并通过让学生多次反复练习,使学生最后达到熟练掌握技能的目标。

(二)关注学生的语文知识面

句子教学是多方面的知识整合。句子是由词、词组串联而成的。因此句子教学不是单方面的教学,它是一个多面知识的整合教学,词、词组运用是否适当、是否准确都直接影响到句子所要表达的效果。所以,在学习句子的表达时,我们要斟酌句子的用字用词。例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中,“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了自己的娃娃。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作者用的词是“乘着”,而不是“顺着”“随着”,更能生动形象地体现出蒲公英借助风力传播种子的方法,表达的效果也最好。

总而言之,句子教学是字、词、句三者的整合教学。同时,句子教学还要考虑句子所在的语境,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意思,不能片面、孤立地进行句子教学。

(三)关注学生的年段

句子教学要遵循儿童思维发展水平。低年级的小学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到了小学三年级,学生才开始从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但在众多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两大误区:一是教学随意性,遇到什么就教什么;二是教学没有梯度,同一语文知识,不同年级反复教,没有提升。教师应当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进度,切不可盲目教学。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以学段目标为依凭。比如教师在让学生用“既……又……”造句时,出现了以下几种说法。

生1:小兔子既白又可爱。

生2:鲜花既漂亮又美丽。

生3:花儿既颜色鲜艳又美丽。

出现这样的教学现象,原因是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年龄段特点。“既……又……”是并列关系复句,两个分句的内容是并列关系,是不可兼容或重复,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对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儿童来说,超越了他们可接受的范围,不宜在二年级教学。在这一阶段,学生一般以学习主谓句为主,在此基础上学习特殊的单句,然后是简单的复句。而且对低年级的句子教学,不宜进行生硬、枯燥的语法讲解,应该通过各种生动、直观的活动进行渗透。比如通过让学生填缺词、补充句子等的活动,生动直观地揭示比喻句、拟人句的特点。

其次,在教学同一内容时,要体现训练的梯度。句子的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年段的特点,选择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内容开展教学,又要有全局意识。比如比喻句的教学,很多教师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在教,可是要求几乎一样,这是一种无效的教学。正确的做法是:对在不同的学段中经常出现的常用句式,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体现梯度性,螺旋上升。第一学段:学习简单的比喻句,本体、喻体齐全,比喻词一般为“像”“好比”等。初步了解简单的比喻句,能读懂比喻句中的“把什么比作什么”;第二学段:与低年级出现的比喻句相比,在内容上更丰富些,表达效果更生动形象。了解比喻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并能将比喻句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第三学段:学习复杂比喻句,暗喻、借喻;不同的比喻词;同一句比喻句中不同喻体等。并且能鉴赏比喻句的恰当和精妙。只有深入了解学生不同年段的学习要求,教师才能更好地进行句子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四)关注实践,反复练习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