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综合实践课程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10 08:30: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综合实践课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综合实践课程

第1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综合之窄;实践之难

从字面上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在于“综合”和“实践”,其魅力也在于“综合”、“实践”。但它需“综合”,它还是课。因此,它又是复杂的。

“综合”之难在于综合。小学阶段,有很多的“专业”课程,如语文、数学、音乐、信息技术、科学……这些课程无疑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最基础的课程。但细细分析,在专业课程之外的空间,哪门学科填补?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其中之一。

综合什么?小学的课程,一般来说无须分得那些细、那么专业,理应侧重于“综合”。既是“综合”,里边应无所不包,除了语文、数学、英语,自然也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军事……。细细想来,在小学,既是语文,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综合的,只不过是以语文为主的综合;美术里,不也有数学、地理知识,更有光学、建筑学知识。所谓“触类旁通”,意思即是知识不仅有深度还要有宽度。

综合是无处不在的,自然的课程都是综合的,只是有侧重而已。但是,在应试教育之下,课程越来越显得专业,甚至到了考什么教什么的地步,课程意识淡化,考试意识浓郁,离课程的本质越行越远。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较强的自主开发空间,学校和教师都有着一定的开发权限。这样的权利交给学校和老师,那么,课程的开发可以根据地方和学校的实际开发,更可以根据教师自身的特长予以开发,物尽所优、人尽其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不断地探究和完善中,其间也有不少困惑。

综合之窄。本来综合在于其宽,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不能不从小处入手,走向狭窄。首先是地方资源、学校资源、教师资源的有限,还不足以有能力真正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刚开发时的热情和兴致遭遇了能力、眼光、意识的短板。事实上,一个地方、一所学校再怎么挖掘,大多是资源有限的,有的甚至不足以形成课程。开发课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线教师热情再高,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达不到一定的专业水平,是难以开发课程的。所以在开发的过程中,大多数学校只能从“小处”入手、从“低处”开始、从“狭窄处”寻求突破,但一般的结果是,探讨多年,当初在“小处”的依然是“小处”,当年是“低处”的依然在“低处”,从“狭窄处”出发的还没有找到开阔处。综合之狭,是综合实践课程的宿命。

实践之难。一是教师本身缺乏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实践水平更是有待提高。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实践能力有所退化,缺乏实践意识,更缺乏实践能力。殊不知,很多能力和知识都是在实践中习得的。书面学习、书面考试是永远无法代替实践的。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是探寻真知的重要途径,是科学研究重事实、证据的意识的渗透。二是学生实践机会少、实践材料不足、实践空间狭窄。学生被大量的书面作业捆住了手脚,加上实践机会少,即使有实践,也只不过是意思一下、走过场,大多数学校其实不具备实践的场所和条件。作为课程的实践,不是简单的工具、材料,而是要有科学的甚至实验室的装备,做科学的探索。即使是查阅资料,也最好能有高档次的图书馆。三是,作为无须考试的课程、自己开发的课程,有的学校并不十分重视,甚至课表上有,实际上不认真对待。总体而言,综合实践课程还未走上课程舞台。

综合实践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知识不但要广播,还有在某个方面比较精深,同时,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其次,综合实践,离不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个教师的创新能力的深度决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宽度。第三,要有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有科学性、趣味性等组成的。

如果能够把综合实践课程的理念渗透到其他课程中,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第2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239-0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几年来,很多教师都能够与学生一起践行课程的理念,体验课程实施的过程,感受课程具有的魅力。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有了更多的认识,所以我认为要想更好地开展这门课程,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外、校外活动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外、校外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国家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规定了不同学段学生要达到的基本教育目标,是每个3~6年级学生必修的课程;而课外、校外活动是学校根据学生需要和学校实际开设的,有一定的随意性,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来划分应属于校本课程,也不是每个学生必修的课程。

2.从两者追求的目标来看。综合实践活动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而课外、校外活动往往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校的特色来开设的,是以发展学生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为目标的。

3.从课程的类型及开发的内容来看。二者都属于活动课程的范畴,都以活动为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二者内容有交叉之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以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还包括班团体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而课外、校外活动的很多内容是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开展的。

4.从课程实施的时间安排来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以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采用长短课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来安排,有些内容还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外、校外时间。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平均每周要保证有3课时;而课外、校外活动的时间也是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来安排的,占用的都是课外和校外时间。

二、合理确定指导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水平。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可以是专职的,也可以是兼职的,或者专兼职相结合。

1.从学校教师中选拔。在学科教师自由报名的基础上,挑选出知识面宽、组织能力强、性格开朗、思维活跃的教师来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同时,挑选出那些对某个领域有过钻研或精通某门学问、某种技能的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顾问教师。

2.设置教师指导小组。所谓教师指导小组,即学校在没有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情况下,将不同学科或课程背景的教师组建成若干个教师指定小组,并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班级分配给各个教师指导小组,实行教师指导小组班级负责制,每个指导小组设置一个组长,实行组长轮流负责制。

3.从社会上聘请。这门课程不管是在设计上还是在实施乃至管理和评价上都带有很强的社会性,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与社会密不可分,又因为它常常以社会问题作为主题而面向社会现实,需要与社会各界人士打交道,而广阔的社会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以开发,可以获得大量的社会力量支持,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可以从社会中来。

三、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与传统的学科相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者。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教师的引导与指导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活动的前提。正确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首要的和基本的要求。

2.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从内容上看,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同步的教学内容,这需要教师的组织;从活动形式上看,综合实践活动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也需要教师的组织与协调;从活动过程来看,不同小组的活动时间、活动空间需要教师的指导;另外,学生不是永远在教室里进行活动的,一旦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进行调查、采访、观察、劳动、服务等,就涉及联系、安排、安全等问题,更需要教师的组织;从活动的评价看,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是倡导学生、教师(包括所有指导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等方面评价的综合权衡与认定,也需要教师的组织与协调工作。

3.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者。由于教师的信息储备、人生阅历、思维能力总体上比学生强,加上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首先还是组织者、指导者,因此,参与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并进行合作研究,教师要参与进去。

4.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者。从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和本质上看,管理是多元的,包括自我管理、家庭管理、社会管理等,其中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管理是动态的,既有预设的“审阅计划”、“批准外出”等,更有生成的带有阶段性、细节性、偶发性的事项需要指导教师管理。

第3篇

1.误区

1.1部分学生语、数掌握较为牢固,成绩较好,便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学也会,实则不然,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不是多个科目的拼盘,也不是一般的综合,而是横跨多个领域的有机整合,既是语、数掌握较好,也要虚心,努力地学习。

1.2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人为增加不必要的难度,在学习过程中,不必对某一方面的知识点过于探究,要注重基础性知识,培养自身整合性能力。

1.3在学习中,学生轻视活动实践,死记硬背知识,不能理解,不会联系自身生活,活动中走马观花,形成了比葫芦画瓢,试图走捷径。

2.关于走出误区的几点建议

2.1正确理解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目标。“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及科学与人文素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围饶这些知识、技能,而归纳总结的一门学科。其主要包括创新、创作、绘画、艺术、折纸、科学六大领域。综合实践活动重点考察学生理解、判断、分析、综合、表达与应用,艺术鉴赏能力等人文科技综合性素质。但部分学生,却错误地把该学科当作一种负担,他们认为仅语、数、外、音、体、美就难以学好,现在又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有违减负之思想,学生只是硬着头皮去学,显然是一种错误观点,我仅举一个例子予以反驳,在该学科的基能中我们学到了一些图标,学生在上学、放学路上安全行走,这些路标,路牌,红、绿灯标志对学生出行有很大帮助,然而这些知识点在文化课程中不会学到。

2.2“趣”陪学习。在学习中,教师可创设有兴趣的游戏,趣味的活动或从特殊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能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活动内容的选题既围饶教学主题,又不拘一格。自然界的相关现象都可以编成活动课题,让学习活动灵活多样。

第4篇

一、打破课堂的界限,实现语文与综合实践的整合

语文包罗万象,翻开语文书,你就如同走进了生活的“万花筒”。阅读语文,你会发现,语文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知识,但有的知识单靠课堂教学是无法真正让学生掌握的。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范围恰好包括了学生与自然、社会的问题等。它的主题的设计和实施体现了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学科整合会带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以《身边的传统文化》为例,在“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这一活动中,我安排了以下一些小规模的活动:

1.你的家乡有哪些传统节日?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说说它的特点,你和家人是怎么过节日的?

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从书中、家长的讲述中,学到了不少知识。把写作、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从而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在教学中敢于把语文知识的丰富内涵放到开放的综合实践天地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实践,自由地交流总结,那么学生的收获会远远超乎课堂所获,远远超乎老师的想象。

二、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实现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

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对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活动的实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在教学《花钟》这一课时,学生都被这篇课文吸引住了。“花也会有它的开放的时间?”、“为什么不同时间里会有不同的花开放呢?”、“我要是有一个花钟那该多好啊!”……学生一下子产生了很多有关花的问题,面对学生如此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个以《我是小小花卉家》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就产生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安排的活动有描写花的词语竞赛,花的诗词的收集、理解和朗诵,花卉知识的竞赛等。学生在课外书籍、网络中自主探索,搜集到了很多有关花的知识,获取了课文中没有的知识,让学生走进了更广阔的学习天地,让学生更快乐地接受了知识。

三、在学生的实践中,实现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

第5篇

关键词:药学;综合实验;教学改革

一、引言

药学是以现代医学、化学为主要理论指导,研究、开发和生产用于治病防病药物的一门科学,涉及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生药学及微生物与生化制药学等多门学科[1]。近年来,随着药学行业的飞速发展,药品企业对于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传统的药学教学模式下的实验教学多伴随各自的理论课开设,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已不能满足当代人才培养的需要[2]。面对这一新的变化、新的形势,吉林医药学院从2011年开始对传统的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和药物分析等课程内容进行精选和整合,在药学、药物制剂和临床药学本科学生中开设药学综合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药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基本构建

第一,药学综合实验内容的选择。药学综合实验在实验设计上按照从天然药用植物中开发新药和通过化学合成研发新药两条主线进行。吉林医药学院组织相关课程专家、教授对现有实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和反复论证,最终选取“三的制备与质量检查;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鉴定、含量测定及其制剂的制备和质量检查;盐酸小檗碱控释片的制备及释放度的测定”三个实验作为药学综合实验的教学内容。[3]第二,药学综合实验的教学安排。其一,开设时间。由于药学综合实验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要求较高,因此将实验开设在四年制药学专业的第七学期,各门专业课的讲授之后;其二,教学安排。本门课程总学时90学时,三个实验的课时分别为46学时、24学时和20学时,每个实验集中在一周完成。

三、药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实施

第一,预习实验。实验前要求学生进行充分预习,并提交预习报告。以“实验一,三的制备与质量检查”为例,设置的预习问题包括:①为什么叫三,三的作用有哪些?②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③片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哪些?片剂中常用辅料由哪些?学生还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教材、文献数据库或网上资料开展进一步的学习。第二,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由于实验周期较长,因此,要求学生在每天的实验结束后及时分析和处理数据,为下一步实验奠定基础。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指导教师主要起监督和辅助作用。第二天实验工作开始之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加以改进,不断提高药学综合实验的教学质量。第三,实验考核。药学综合实验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验技能两部分,理论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40%,实验技能部分占总成绩的60%,其中,实验操作占40%,预习实验报告占10%,实验报告占10%,主要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对实验室规章制度等进行综合考评。由此可见,在培养过程中侧重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药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实施效果

药学综合实验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参加这门课程的学生,在后来的面试求职和毕业论文设计中都能很快地进入角色。可以说,药学综合实验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体会及展望

第一,指导教师必须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缸水”。由于药学综合实验涉及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指导教师除了要求掌握本学科的相关知识外,还要加强其它学科的学习,并虚心向其它学科的教师请教,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满足教学要求。第二,课前预习是关键。课前预习对实验的正常开展产生很大影响,如果学生没有很好的预习,在操作中就容易出现错误,造成后续的实验无法进行。

六、结束语

总之,通过本课程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将来的考研或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吉林医药学院将把这一教学模式坚持下去,紧跟学科的发展,结合本校实际,不断改革与调整,争取培养更多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应用型药学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春福主编.药学概论(第3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第6篇

关键词:小学实践课程;学校活动;理论思考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实践课,但是告诉我们,任何实践都是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只有正确而又系统的理论才能对学生实践有促进作用,才能让学生的实践事半功倍。具体来说,小学综合实践课程需要遵循两种原则的指导,一是关于国家、学校、家庭的基本价值观,二是整合学校定位,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要求。

一、基本价值观的指导

小学的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可以概括为三方面:爱国教育、学校活动以及家庭活动。小学教育实际上是养成教育,一些道德品质的启蒙,一些做人基本准则的启蒙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因课时有限,需要把更多的品德教育放在实践课程中来。例如,在《懂得感恩》实践课程当中,需要教育学生懂得父母为生活而操劳的艰难、懂得教师为了照顾学生而早出晚归的责任、懂得国家今日之强盛是因先辈们的流血与牺牲,培养学生尊敬家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品质。

二、符合学校办学特色

第7篇

关键词:实践活动;课程;哲学思考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1.从两个活动说开去

活动1:一位教师在课上展现了学生研究小组对“秦淮小吃”的研究成果PPT,图文并茂地呈现出南京秦淮小吃的历史起源、特色小吃、评价等多媒体信息,可谓制作精美,夺人眼球。

活动2:“走进明城墙”研究活动成果展示课上,研究小组展示了一块破损的明城墙砖,并围绕这块“来之不易”的城砖,成员分别介绍了这一城砖所处的环境、本身的质地与重量、与普通墙砖的区别、城砖上的文字信息及其意义等研究发现,并没有丰富多彩的课件。

如何评价两种不同的研究成果展示方式?如何评价学生两次的研究行为?

2.课程的核心与特质

很少有人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什么提出要在3~9年级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其实,产生问题的原点就在当下。

(1)前不久,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对中国学生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常常有人说,中国的教育基础打得比较扎实,只不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比其他国家的学生弱一点,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在10多年前,我招收的中国学生都非常优秀,但是现在的中国学生在哈佛的表现并不那么出色,遇到问题根本无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甚至不能继续读下去。”

(2)现在如果输入关键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进行百度搜索,可以获取的新闻总量约为1520000多篇。

(3)据权威预测,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100倍,而且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其基本点都集中在如何使本国的青少年具备21世纪社会所必需的“关键能力”。这种“关键能力”可以比较集中地概括为运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及责任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而要培养这些能力,传统的以知识存储为目的的教育就显得难以胜任了。

当我们把学生需要的这种关键能力映射到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中去,那么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也就越发明显,简言之四个字:学会研究。

在“学会研究”这一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课程也就具备了这样两种特质: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其次,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面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3.回眸审度活动价值

再将目光回转到上述的两个活动,我们可以鲜明地发现活动1的研究活动并不成功。因为这是一种缺少实践行为的研究,是一种建立在收集资料基础上缺少深入分析与研究的一种伪成果,而活动2的研究小组的全体组员基于这一“物体”,结合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进行多角度的发散思考与探究,获得了第一手的丰富资料,并有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可能这些成果并不那么“醒目”,但动人心魄,这是真研究。

二、课程领域中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态是什么

1.现状

由于目前教育界整体对于课程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了课程的实施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笔者所见为例:概念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普乐课堂、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翻转课堂、头脑风暴、各种各样的校本课程等都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形态。

2.厘清

(1)综合实践活动隶属活动课程,既不是学科课程,也不是综合课程。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2)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四大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

(3)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不等同于学科课程中的综合性活动。

反观其他学科课程、综合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中设计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数学则注重引导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科学课程更注重通过观察、测量、实验、探究等“做中学”实践方式学习;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同样十分强调观察、考察、探究、辩论会、社会宣传等学习方式。但是,这些都是不综合实践活动。

学科类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中展开的,所开展的活动内容都与其相应的学科领域直接相关。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面向学生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它不具有特定的学科体系。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但它并不受体系化知识框架局限。

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目的:必须以掌握系统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发展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以及综合素养。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学科类的综合性实践学习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则因活动主题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与属于课堂教学任务以外的课外活动也互不隶属。

3.形态

由于人类研究活动具有可持续性、可生发性的特点,因此,课程领域内的研究性学习不是一种“点”状的教学模式,它必然是在具体主题的统领下构成一个主题课链:

三、课程能够在哪些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契机

1.给学生一片关注的天空

引领他们关注自我、关注学校、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从2010年起,笔者所在学校每年的寒暑假都要全校分低、中、高年段布置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业,让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展开主题研究:2010年寒假“探讨春节习俗”,同年暑假“我眼中的家乡”;2011年寒假“十二生肖文化内涵”,同年暑假“倡导‘低碳’生活,打造‘绿色’青奥”;2012年寒假“提倡‘科学饮食’,促进‘健康成长’”,同年暑假“推广垃圾分类,迎接青奥盛会”;2013年寒假“拒绝垃圾食品,关注健康人生”,同年暑假“红领巾寻访美丽江苏”;2014年寒假“认识雾霾天气,提高自护能力”……

2.给学生一个交往的场景

引领学生超越自我,应对各种人际互动,在交往中学会交往。

为了更好地给学生提供研究的契机,笔者亲自带领学生去实地探访,让学生亲历采访与调查的实践过程,为主题研究提供最准确的资料。

在“庄稼的生长”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下农田、访农户,在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中探索庄稼生长的奥秘。

在“飞机的秘密”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但积极搜索资料,合作研究,还来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展览馆,在讲解员精心的介绍中,探索飞机的秘密。

在“植物王国寻秘”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合作发现,了解植物王国的奥秘。这三张照片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到中山植物园,实地考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在“中国传统美食”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悉心学习厨艺,亲自买菜、择菜、洗菜、烧菜,发现了美食制作的秘密,还举行了班级美食汇,邀请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美食……

3.给学生一个展现个性的舞台

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个性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在一次“垃圾分类”活动经验总结会上,学生深情回顾了研究过程中知识学习、采访指导、调查设计、信息反馈、归纳统计、展示汇报的全过程,畅谈自己的经历或体会:有的说,借助实地采访,自己掌握了采访的一般方法;有的说,通过调查统计,自己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交流;有的说,基于归纳统计,自己巩固了数学课上所学的知识;有的说,运用小组合作,自己在同伴面前有了更多的发言权;还有的说,通过家长的帮助,自己体验了不同于学校的社会生活……

四、当下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主题资源包(库)使用的硬伤

(1)缺乏系统。资源包通常是将一些主题整理后编辑在一起,其中主题内涵与外延大小不一,各年级内容重叠,甚至活动方式、方法、流程重复严重,无视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水平、认知需要。

(2)可操作性不强。有的主题内容过于简单,但仍然安排数个课时,怎么教让人摸不着头脑。

(3)缺少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十几个主题,哪个上,哪个不上,仅仅凭学生的兴趣进行选择行不行?然而,学生的兴趣能够始终保持稳定吗?

2.课型的高度重复与流程化

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很少去思考是不是各种活动都适合这些课型、是不是各个年级都适合这些课型、简单呆板的课型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具体情境。

3.方法指导的“度”难以把握

科学方法都有相应规范严格的体系和操作流程,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难以把握。

4.学生研究活动的质量难以评价

当合作团队完成了合作研究后,教师评价的依据是研究的过程还是研究的成果?评价的标准又是什么?

简言之,目前“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如何检测学生的研究质量”已经成了课程进一步推进的关键,所以“能力目标(序列)的构建”和“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成了课程开展的当务之急。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和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固能写之;出乎其外,固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实施,深入研究课程活动特质,找寻其高效开展之道,就是“入乎其内”;站在课程论的价值高度,审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不断实践与研究中发掘、反思问题,尤其是关于核心价值的问题,就是“出乎其外”。在“出”与“入”之间,去寻找最佳的课程实施途径与方法,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之路走得更快、更稳!

第8篇

一、专业人才培养

1.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必须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我校过程装备与自动化专业方向的前身是化机专业,2005年改名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过程装备与自动化专业方向。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过程装备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理论,掌握过程装备制造技术,具有过程装备初步设计能力,过程装备管理、维护,自动化监控能力,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人才培养采用的是“工学结合、半工半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2+0.5+0.5”的方式实施,即在学校学习两年,在“厂中校”或“校中厂”中开展职前综合训练、毕业设计、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半年,最后开展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

2.职业岗位与工作任务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的职业范围与主要就业岗位见表1,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见表2 。

表1 职业范围与主要就业岗位

表2 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二、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教学

1.课程总体目标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需选取1~2个真实的专业性工作项目,在“厂中校”或“校中厂”中开展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独立或集体完成工作项目,得到本专业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技能训练。

2.课程设计

本专业知识体系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涉及机械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化学化工、化工机械等相关知识,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项目的选择及项目所依托的“厂中校”或“校中厂”的选择,要求相当高,项目选择得好坏,“厂中校”或“校中厂”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以学生就业和发展为原则,精心选取项目,制定可行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综合性项目,项目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能够满足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现场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尽可能地拉近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距离。

训练项目设计及教学实施要求可参照表3,训练项目设计依据人才培养要求,根据学生特点,联系实际等情况,可做调整,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授课计划。

表3 学习情境设计与教学实施要求

3.课程的组织实施

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校企合作,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以2010级为例,即是在企业中开展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学习,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企业文化、管理机制、岗位职责,掌握岗位技能,为就业做准备。

课程实施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企业调研(企业类型、企业生产现状、企业岗位特点、企业信誉及社会责任等),企业相关负责人与专业教师交流研讨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后勤保证,制订授课计划和考核量化表等。

课程实施过程,包括:(1)通过企业参观、员工培训、师傅指导、岗位标兵座谈交流的形式开展学生岗前教育,下发任务单和学习实践管理制度手册。(2)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特点、岗位意向、企业岗位实际等情况给学生安排真实的岗位,以2010级本专业学生(共3名女生)在某一化工容器管道制造类企业开展专业综合实践学习为例,最终学生在普车加工、数控加工、电焊、电火花切割、管道制造、仓库管理(1名女生)、行政助理(1名女生)、财务助理(1名女生)、销售、质量检验(压力试验、无损检测)、管道工程安装、机修等岗位上开展课程学习。(3)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同时向企业相关人员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

课程实施注重学法指导,包括:(1)实践要联系理论.锻炼、掌握岗位特点、需求,掌握职业规范,在此基础上提高职业素养,提升理论水平。(2)注重交流、经验积累。积极向经理人、员工等咨询,加强不同岗位工种间交流讨论,加深对职业的理解。(3)吃透重难点,注重练、分析相结合。项目中的难点、疑点、重点教学,培养学生胆大心细的做事风格。(4)学好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多听、多看、多动手、勤问、勤思考;注意企业的运转,岗位需求及职责;注意职业技能的培养;要胆大心细、注重交流、协作;训练实习中吸收尽可能多的专业知识。

4.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过程考核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及成效为依据,由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共同评价,分为优秀≥90,90>良≥76,76>及格≥60和不及格

表4 评价模式

三、注意事项

课程的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目标,要处理好三方面问题:

1.企业选择问题

首先,企业岗位要能体现专业职业岗位与工作任务,这样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才可以在此开展;其次,企业要有良好的信誉及社会责任,管理规范,后勤服务跟得上;最后,企业生产现状良好,由于企业和市场接轨,劳动强度、饱和度与企业订单量分不开,要避免出现企业中途严重减产甚至停产,影响课程开展。

2.学生思想教育及监督管理问题

由于学生身份由单纯的学生转变为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教育环境由单纯的校园环境到处于社会环境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生产劳动、严格的企业管理中,部分学生不适应,怕吃苦,不能持续遵守公司规定,对自己的定位不明,导致了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没有严格履行岗位职责[1]。例如在机修岗位上的个别学生出现玩手机的情况;管道制造岗位一名学生出现旷工现象;普车加工岗位的两名学生工作懈怠,废品率升高;电焊岗位的一名学生对电焊工作环境不满意,出现消极怠工情况等。究其原因,大部分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因为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思想准备不足,理想和现实有一定距离造成的,因此要在课程开展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

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这既是学生专业技能得到训练的保证,也是学生安全的保证。本专业对相关岗位的安全防范要求比较高,学生若不重视,极易产生安全隐患,因此要做到及时巡视,及时指导,及时教育,做到有备无患。

3.课程指导教师、企业负责人、企业指导教师及时协调沟通问题

课程指导教师同时承担班主任的职责,要与企业负责人(人事部门负责人、车间厂长)、企业导师协调沟通,共同完成对学生的管理与教育。以2010级为例,由于合作企业有两个厂区,空间上有一定距离,有时需要在两个厂区之间调换学生,2名学生抓住空子旷工上网;由于学生是非正式员工,企业的考勤管理要求略低,出现对5个学生没有考勤记录,相应补助报酬不能正常发放的情况。

存在企业指导教师教育方法不当,没有完成对学生的指导教育,也存在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的情况。由于有的企业指导教师的待遇和岗位的工程完成量挂钩,部分企业指导教师教育方法不当,迫使学生过度劳动,致使学生逆反心理严重。以机修岗位为例,企业指导教师给学生半个小时吃饭时间,一天工作近10个小时。课程指导教师要积极和企业相关教师沟通解决此类问题,要定期在岗位上对学生进行指导。

完善三方签字请假制度。学生请假,首先需要实习指导教师批准,然后企业指导教师批准,人事部门备案。杜绝请假不规范引起生产事故,避免因学生旷工对企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

四、课程实施成效

(1)大部分学生理解了岗位需求,进行了相应技能训练,履行了岗位职责,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或集体完成工作项目,得到本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的综合职业技能,为顶岗实习和就业创造了条件。

(2)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工程意识与职业素养,提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心智更成熟;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3)学校利用企业资源培养技能型人才,企业利用学校建立技能型人才储备基地[1]。通过课程学习,企业已与多名学生签订了就业意向书。

(4)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学生与多家企业员工在我校“工院杯”操作技能大赛上同台竞技,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以机修岗位钳工工种为例,本专业两名学生在钳工项目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5)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申报专利的数量也在增加。

第9篇

综合实践课程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目的”的一门新型课程。它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理念上与少先队活动具有一致性。它强调在“实践中发现”、“在体验中探究”,而以往我们的少先队活动注重于对学生品德的教育、情操的陶冶、荣誉感的培养;在教育模式上单纯突出体验教育,却忽视了在少先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亲身实践的意识。学生在活动中没有真正去主动发现问题,更谈不上通过研究去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也直接影响了少先队活动的效果。那么,究竟如何让少先队活动走综合实践之路呢?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关键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管理中整合

学校要想把少先队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必须进行统筹安排、整体规划,做到人员保证、时间保证、内容保证,扎扎实实搞好少先队活动和综合实践的整合。

1.1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把班队活动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安排在一起。这样既有利于两者活动的结合开展,又为更好的进行活动保证了充足的时间,更利于两者间的整合。

1.2在计划协调上,把学校、年级、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与少先队大队部、中队活动计划相匹配。做到协调一致,有统一规划但又不乏灵活性,确保活动的有序开展,但又不限制其生成性。

1.3在人员安排上,将综合实践活动的任课教师与少先队辅导员进行整合。这样有利于精干教师队伍,提高师资整体素质。综合实践活动在现阶段还没有大面积铺开,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还不是很到位。而辅导员老师都是各校推选的年富力强、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老师担任的,而且辅导员队伍总体上是稳定的,这样就能为综合实践活动真正在学校开展起来提供师资方面的支持,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走进校园,走进学生。同时也有利于少先队与综合实践活动更好地整合。

2.在“体验”活动中整合

少先队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都注重少先队员的体验。因此,体验就是这两者的整合点。但综合实践课程的“体验活动”比起少先队的体验活动更强调的是“在体验中研究”,课程为学生进行体验、实践活动提供了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的理论及操作指导,这大大拓展了少先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队员们在进行活动时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减少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也为辅导员开展各种活动缔造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活动骨架,为少先队活动注入新鲜的血液。因此,我们可以以此为载体,两者结合,让队员选择多样的探究、实践方式,使队员们通过亲身实践、探究,从而使动手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有所获益。

3.在评价体系中整合

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在评价的功能、目标体系和评价方式方法上都与以往其他的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不同。而少先队以其品牌活动“雏鹰奖章”为主要激励措施的评价机制,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求相一致,反对通过单一的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少年儿童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强调多元价值取向,重视评价内容的过程性。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入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研究中的成果,积极推进雏鹰争章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研究的整合。

3.1完善“雏鹰争章”。将少先队活动引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争章,并纳入学校综合综合和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通过调整必修章,创设实践章、综合章和探究章等来提升奖章质量,并将争章与“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等评比挂钩,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参照指标之一。

3.2建立“争章档案袋”。建立“档案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方式之一,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而在雏鹰争章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建立“争章档案袋”,能如实记录和反映队员在各个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思想变化和成果,它能深入队员发展的过程,及时了解队员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对队员今后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反馈,也便于少先队组织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

3.3形成多元化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评价主题的多元化,那么我们在争章活动中可以让队员自主评价,同伴相互评价,家长参与评价,社会各界协助评价,并强调多元价值取向,重视评价内容的过程性。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