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地质考察报告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17 10:25: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质考察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地质考察报告

第1篇

一、征占土地的几种方式成都市在拓展城市空间,加快工业化进程中,探索形成以下几种成功的土地使用办法:

(一)土地换社保(又称“双放弃换社保”)由政府对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按规定给予补偿,并解决社会保障,以此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激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承包地,由农村走向城镇,实现农民变市民(也称“双放弃换社保”)。

(二)“两股一改”实现土地权利共享、共赢推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化和以转变农民身份为主体的村民委员会改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简称“两股一改”)。具体做法是:以村为单位将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到人、集体土地股权到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和集体土地股权化后,交由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合作社对全村的土地进行一次整理。对于有项目支撑的村由合作社统一与项目业主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按股份和股权享有相应的收益。暂时没有项目的,由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经营。

(三)“三个集中”加快土地优化重组和合理流转在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与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利益两者之间,成都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被归纳为“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通过“三个集中”,加快土地的优化重组和合理流转,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农民经济生活空间的转移。

(四)“五不一扶持”打造“五朵金花”成都市对于城市近郊发展,探索出一条不征地、不拆迁、不失业、不失利、不失权和加大财政扶持的“五不一扶持”的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使当地农民实现离土不离乡,就地市民化。如锦江区三圣花乡通过打造“五朵金花”(“花乡农居”、“荷塘月色”、“东篱菊园”、“幸福梅林”和“江家菜地”),使农民就地就业市民化,同时拥有租金、薪金、股金和保障金“四金”,成为令人羡慕的“新市民、新居民”。农民就地就业市民化后可获得四项稳定收入。一是租金收入: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土地向专业大户、工商业主和经营能人集中,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农民土地承包权流转,每亩每年可获得1800元以上的租金;农民房屋出租,每户每年可获得3-10万元租金。二是薪金:农民到龙头企业务工,每人每月可获得600元以上的薪金收入。三是股金:农户以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乡村酒店、农家乐等项目,以“保底分红”的模式分享收益。四是保障金:农民达到社会保障条件后,每月可领取养老金,住院可报销住院费。

二、拆迁的三大“法宝”——“法制、民本、市场”

第2篇

为了学习国外在生态农业治理沙漠化土地的先进经验和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和加快我国有关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进程和水平。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由中国作物学会负责组织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河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和青海省农业科学院等7家单位的10名专家组成发展生态农业治理沙漠化土地技术交流访问团,于2003年8月26日至9月6日赴加拿大进行了参观考察。

在为期12天的考察中,先后考察了两所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奎尔夫大学)、两个农业科研单位(渥太华国家农业研究所和奎尔夫Turfgrass研究所)以及两个中型农场(Kingston农场和Ontario农场)。与有关单位和部门进行交流24人次,调查生产单位3个,专访相关负责人10人次。就加拿大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农场的管理与生产、农业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交流。

一、农业资源管理在加拿大农业的研究中列为最主要的方向

加拿大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非常注重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工作。目的是在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这项任务涉及面非常广,涵盖了自然、社会及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多学科的协作攻关在加拿大的农业资源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加拿大农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开辟了道路。

加拿大的农业资源管理措施,主要是根据加拿大整个农业系统中迫切需要解决的9大问题制定的,并且还要能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做出快速的反应。这9个问题是:

1、肥料的有效管理与利用

其任务是,进一步改进方法,对园艺作物中的养分循环进行量化,确定在特定管理措施下产生的潜在经济效益;研究改良肥料配比对于改善有机肥中营养元素的平衡有何影响并制定出相应的施肥方法。

2、气候的改变——减轻与适应

加拿大的工作者积极探索,努力寻找有效的管理措施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探讨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探索出趋利避害的合理应对措施。

3、水资源的威胁——数量与质量

加拿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研制水质评价工具,提高鉴别污染源的技术,并分析改善水质的可能性;通过教育和技术改造进行水体治理;制定政策保证水分的持续利用和合理分配。

4、最佳管理措施

在农业资源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努力探索出事半功倍的最佳管理措施。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如何减轻水体和空气污染;评价新的技术措施;通过完善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来提高对肥料的管理;研究管理措施对土壤物理状况、养分有效性和去向的影响。

5、废物处理

废物不仅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还会造成水体和土壤污染。管理中需研究新的废物处理技术,减少农场废气的排放,并降低肥料和生物固体废弃物中潜在污染物的水平。

6、提高农业食品经济管理能力

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确定以经济管理、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为目的的农业信息系统与环境协调程度;分析各级政府出台的针对农业环境安全的立法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为农业食品贸易建立盈利性经济管理策略和模式。

7、革新农业食品市场

主要包括,如何加快农业食品部门的创新;分析和评价开发有机农业食品市场的经济利润;为私人和公共组织提高农业食品和农业生物技术创新能力制定策略和计划。

8、风险应对策略

为了避免大的风险,还必须进行安全网络计划累积效果决策;发展创新性新工具帮助农户及其顾问将传统风险应对措施与崭新的财政、经济管理策略相结合,形成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尽快制定出食品安全标准,减少国际贸易中不必要的损失。

9、完善贸易协定

预测加拿大在贸易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评价贸易协定对加拿大国内和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以及对贸易伙伴的影响

与加拿大相比,我国在农业资源管理上的有机组织,系统项目支撑以及重大问题上研究力量的协调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考察组建议有关部门加快我国农业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正在面临着日趋减少、土地生产力逐渐下降、有些地方土地沙化、风蚀,土质变劣,已经出现了严峻的趋势。我国的农业资源管理的问题的研究比加拿大更加迫切和需要,希望引起有关部门和认识的高度重视,可以参考加拿大的有关立题,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资源管理规划。

二、实施保护性耕作是加拿大农业生产最普及和长期坚持的主要技术

加拿大地处美洲北部,国土面积约997万平方公里,其中92%为陆地,8%为内陆河、湖,可耕地占陆地面积的12 %,总人口约2900万,是一个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国家。

20世纪60年代以前,加拿大土地普遍采用铧式犁翻耕方式,土壤过度翻耕,地表残茬太少,不能有效抵抗风蚀和水蚀,导致严重的土壤侵蚀。加拿大的保护性耕作的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除草剂和免耕播种机。1985~1995年,试验研究成功,除草剂价格下降、效率提高,更多保护性耕作机具可供选用,保护性耕作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1995年以后,集中在降低成本的研究。随着技术与机具的改进,保护性耕作农民的获利逐步增加。截止2000年,加拿大主要农业区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已经占到耕地的70%。

加拿大保护性耕作主要类型:

1、条耕

播种机的每播行中配有一个或多个犁刀(有时还配有秸秆清除器),在土壤中开出一条细沟,使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条耕技术可适用于多种作物及多种土壤条件。

2、垄耕

利用残茬清除器、圆盘式开沟器或犁刀等复合器械在地块上形成一条表层干净的垄,而作物残茬留在垄间的耕作方式。垄耕有利于垄内土壤温度的提高,促进种子萌发、出苗;同时,垄耕技术还有助于杂草控制,减少了除草剂的应用。另外,垄耕要求轮式机械,从而降低了对土地的压实程度。垄耕在粘土上应用效果较好,尤其是在冷湿的条件下垄耕效果更显着。

3、穴播

在未耕土地上开出深度适宜的细长孔,播种后用镇压器等复合装置将孔封闭、压实。这是完全免耕的一种形式,特别适用于大豆、小麦和其他和谷类作物。但是,作物残茬多时以及潮湿的粘质土壤不宜用于这种穴播方式。

4、冬前条耕

冬前,在地块上间隔一定距离开一条细沟,有利于残茬的松动和分解、加速来春土壤干燥,以便春季早播。冬前条耕能够促进种子萌发和出苗,有利于作物轮作。虽然多了一道工序,但在一些地区,相对于产量的提高还是值得的。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

在加拿大的农业生产中,保护性耕作技术飞速发展,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体系中的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需要经过综合考虑,才能确定出最佳的保护性耕作模式。

1、土壤状况分析

在实行保护性耕作之前,首先要考虑土壤的一些特征、特性,如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水分状况及养分状况和土壤pH值等。

2、残茬覆盖

作物残茬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水分和防止土壤侵蚀等优点,但也存在延缓地温回升、影响施肥与播种的质量、抑制出苗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残茬的类型和数量也影响耕作方式的选择。

3、免耕播种机械

在免耕技术体系中,需要有合适的免耕机械和配套设备,使碎茬、破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操作一次性顺利完成。

4、杂草防治

杂草是实行免耕技术的最大障碍之一,了解土壤中杂草种子库、杂草谱,掌握杂草防治技术是杂草有效防治的关键。

5、病虫害防治

加拿大对病虫害的防治以预防为主,采用合理的轮作方式、合理施肥、种子处理、选用抗性作物品种等措施来预防病虫害。

6、肥料应用

较之传统耕作方式,在保护性耕作中肥料的类型以及施肥时期和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掌握肥料的成分及特性,则是免耕技术中肥料使用的第一步。

7、轮作技术

不管采用何种耕作方式,实行作物轮作都是一项最好的农业生产措施。合理轮作不仅能够破坏病虫生活史中的某一(某些)环节,起到防御病虫危害的效果,还能有效地控制杂草的滋生蔓延。

8、覆盖作物

有些生产者将覆盖作物引入保护性耕作系统中,对于土壤保护和杂草防治起到了一定效果。

9、品种选用

在保护性耕作系统中,加拿大的生产者偏重于选用抗病性强、出苗早的品种,而品种的高产性则居于次要地位。

与加拿大相比,我国在保护性耕作的推广面积和研究水平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我国近年来土地沙化,沙尘暴频繁爆发,原来优良的农田也在变劣,生产力下降,有机质得不到补充,干旱对作物生产的严重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均可以通过保护性耕作得到缓解。当然,我国生态条件、生产力水平差异较大,不可能照搬加拿大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但更主要的是在参考先进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投入更大的力量研究有我国自己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以适应我国不同区域和不同作物的保护性耕作。特别是保护性耕作的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的生产体系是我国的重大方向。考察组建议有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力量,支持保护性耕作优质、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保护生态的大计大策要长期坚持,形成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

三、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发展有机农业是加拿大全民责任

随着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加拿大有机食品已成为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一个部分,以每年12%到14%的速度迅速递增。与之相适应,有机农业也正在迅猛发展。

有机农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减少了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本,节省政府财政开资

加拿大的一些管理部门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用于农业环境保护的投入要远比用于环境治理的投入少的多。

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加拿大的传统农业生产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13%,其中N2O和CO2的排放量分别占N2O和CO2总排放量的61%和38%。而有机农业在增加生产者的利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同时,还大大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起到了保护环境的效果。此外,有机农业采用多种种植模式,通过绿肥、豆类等作物减轻对合成杀虫剂和化肥的依赖;减少了土壤耕作,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加速了乡村地区的复兴

加拿大联邦政府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可持续发展农业能够显着促进乡村繁荣,加快乡村地区的发展与复兴。

虽然有机农业在加拿大的几个省份发展势头很猛,但它所占比例还相当小,仅占整个农业生产的2%左右。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完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不仅需要联邦政府的政策倾斜,更需要接受与有机农业知识相关的训练与教育。在过去的几年间,加拿大大学中的农学院开设了有机农业课程,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生产中有机农业发展的需要。为此,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些自愿者学生自发组织,建立起了一个有机农场,旨在探索环境保护的有机农业生产模式,指导具体的有机农业生产。在有机农场中种植各种有机食品和养殖畜禽,有小市场让消费者知道和了解有机食品的生产过程。时常有小学生前来参加劳动,从小接受有机食品和人身键食,资源保护和人类环境等基本教育。

第3篇

新闻摘要:

南非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考察报告

南非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培训团

(四川省草原管理站,四川 成都 610041)

2003年11月,为学习和借鉴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以及发展畜牧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和四川省外专局联合组织的草地生态恢复和“三化”草地治理培训团一行14人,在南非比勒陀尼亚、约翰内斯堡、开普顿等地,就草地生态、人工种草、土壤肥料、牧草与饲料的生产和贮藏,放牧与农牧场管理、矿碴治理等内容进行了教学培训,对安格卢(ANGLO)矿业公司矿渣植被恢复区,比勒陀尼亚大学试验农牧场、开普顿家庭牧场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现报告如下:

1 南非基本概况

南非位于非洲的最南端,面积122.7万平方公里,人口4300多万人,西南部临大西洋,东南部临印度洋,最南端的好望角为两洋交汇处,地形地貌西部几乎是沙漠,中部和东部是草地和森林,多以平坦地貌为主,山丘较少见。海拔高度从沿海的几米上升到内陆的3000多米,气候特点则是从开普半岛的地中海式气候变化到夸祖鲁海岸的亚热带气候,但在东北部内陆则是草原气候。日照充足但变化较大,全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夏季,但时空分布差异较大。全国农耕地占10%左右,可灌溉地区占5%。干旱、半干旱地区占85%,湿润地区占15%。

南非的牧草生长受雨量条件的制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畜牧业以草原畜牧业为主。分布大致是:东部主要是肉牛、奶牛、猪、家禽等优良品种及杂交种,是畜牧业最集中的地区;北部降雨少、温度高,只适宜饲养当地的品种;西南部几乎是沙漠,主要饲养美利奴细毛羊;南部沿海地带主要饲养良种奶牛和肉牛;西北部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种植业主要是玉米、高粱、向日葵、土豆和小麦,也种植蔬菜、葡萄等。南非以矿产闻名,金矿贮量占全世界的51%,钻石和宝石贮量相当丰富,居世界第3位。铀矿贮量居世界第一。交通发达,全国已形成较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高速公路人均占有里程居世界第3位。从国民经济结构看,南非以矿产为主的重工业占国民经济的50%以上,畜牧业占30%左右,种植业、酿酒、旅游及其他产业约占20%。

2 草地生态恢复和“三化”草地治理的主要特点

通过培训和学习,感受到南非草地生态保护和“三化”草地治理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法和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2.1 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把草地建设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南非的自然条件并不算得天独厚,草地和森林资源不算丰富,缺水十分严重。但是,南非从城市到公路,从机关、工厂、学校、商店到私人住宅周围生态植被良好,青草、绿树、鲜花是他们的主旋律,形成了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由绿色植物覆盖的世界。长期以来,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环境立法和执法已实施多年,政府对农牧业生产的投资并不多,但不惜投巨资用于环境保护,大力提倡种草和植树,并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严格的规定。对采矿企业,在开矿之前必须要有恢复生态植被的规划,政府才发营业执照;如果在经营过程中没有及时恢复生态植被,政府则立即吊销营业执照,关闭采矿企业。城市和公路建设注意保护原有植被,同时规划了足量的草坪建植和树木种植面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南非在干旱、半干旱生态十分脆弱的地区,建立规模较大的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政府规定造纸厂必须先植树,只有一片山林成材后,才允许伐树用来造纸。从而形成先造后用、造用结合的良性循环。在南非种草和植树,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2.2 矿产企业以种草为主要途径,恢复矿渣生态植被 南非是矿产大国,如果管理不当,乱采滥挖会给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矿业公司十分注重生态环境、劳工健康、人身安全三方面工作,把恢复矿渣生态植被作为己任,实行一边开采一边进行植被恢复。根据矿渣上层回填土层的高度,种植不同的植物恢复矿渣植被。回填土层高度在60cm以上,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30~60cm种植一般农作物,低于30cm就种植牧草。矿产企业几乎用种植牧草来恢复矿渣植被。我们到安格卢(ANGIO)煤矿公司实地学习,了解到该公司为提高矿渣草地植被恢复的科技含量,与比勒陀尼亚大学合作,解决矿渣草地植被恢复的技术问题。

2.3 发展人工种草,实行围栏轮牧休牧 南非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成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最大制约因素。畜牧业主要靠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来解决牲畜的饲料来源。因此,家庭牧场都十分重视利用雨季开展人工种草,尤其是在东部和沿海畜牧业比较集中地区的奶牛场和肉牛肥育场,几乎靠人工种草发展畜牧业。种草面积视饲养规模而定,以栽培禾本科牧草为主或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播,选择耐旱、产草量高、草质较优的品种,在牧草生长季节进行放牧利用;雨季结束后牧草因干旱缺水而干枯,其枯草的营养价值仍较高,也可在旱季(或冬季)放牧利用,但大多数牧场都在雨季刚结束时割草调制青干草。家庭农牧场在种植牧草的同时,一般都安排一定面积的土地种植玉米,作为枯草季节饲草料的主要来源。种植饲草料,实行机械化播种、收割和管理。人工种草,既发展了畜牧业,又恢复了草地植被。

与此同时,牧场主十分重视合理利用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大力推广草地钢丝围栏技术,实行划区轮牧。在当地的春季,牧场主利用雨水和光热条件相对较好的季节,实行休牧,让草地有休养之机,使草地得到可持续利用。

2.4 提高牲畜质量,实行草畜平衡 南非把减少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既作为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关健措施,又作为保护好草原的重要手段。除北部地区因温度高、降雨少,主要饲养当地的山羊品种外,其余地区都饲养良种畜和杂交种。肉牛品种主要是安格斯、夏洛来、海福特及其与本地牛的杂交种,奶牛品种以黑白花品种为主;南非是波尔山羊的原产地,山羊品种主要是波尔山羊;绵羊品种主要有饲养美利奴细毛羊和Dorper肉用绵羊。国家十分重视家畜良种的培育和推广,设立了国家和民间的良种公牛中心,专门向全国各地的奶牛场、肉牛肥育场提供优良种畜。全国基本形成了国家的、民间的良种中心到生产场的良种繁育推广网络体系,牧场主通过限制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的措施来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并根据草地的生产能力来确定牲畜的饲养量,实行草畜平衡,既能避免破坏草原,有效保护草原,又能实现长久的经济效益,推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5 灭治草原蝗虫,治理虫害草地 南非蝗虫对草原的破坏十分严重,在蝗虫危害区域每平方公里有蝗虫4000~8000万只,3400只蝗虫一天的采食量相当于1只羊的采食量(1.5kg干草),全国蝗虫每天要损害6000t牧草。南非政府对治理草原蝗虫十分重视,建立了蝗虫预警制度,要求发现蝗虫必须立即上报,每年政府投资3000~5000万兰特专项用于灭治草原蝗虫。灭治方法主要是在草原专家的指导下,一般在蝗虫的产卵季节农牧民喷撒化学药剂灭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6 实行科学饲养管理,注重科研与生产结合 南非的草地畜牧业是以家庭牧场为基本生产单位,牧场主一般都有大专以上学历,从事农牧和生物技术科研、教学的专家、教授,大都有自己的农牧场,实行科学养殖,其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也较高。牧场主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实行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注重投入、产出和效益。

南非国家设立了农牧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农牧高新技术研究;地方设立了农牧科研所或站,主要研究农(牧)场的实用技术;大专院校也设立了专门从事农牧科学研究的机构和实验基地,大多数从事基础研究。农牧科研单位的人员工资由政府提供,但科研经费由公司或农场主提供,公司或农牧场主根据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关健性技术难题,与有关科研所和大专院校签订协议,出资进行研究,其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出资者,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从而避免了科研与生产的脱节,这一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ANGLO矿业公司的矿渣植被恢复,就是该公司出资由比勒陀尼亚大学进行试验研究,在矿渣上种植牧草和农作物均获得成功,并在全国进行大面积推广。

3 几点建议

通过20多天在南非的培训和学习,很受启发。结合四川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进一步抓好“三化”草原治理,恢复草原生态植被 我省草原位于长江黄河上游和源头,草原面积3.13亿亩(合2087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43%。近30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到2002年,全省有沙化、鼠虫害、其它退化草原面积达16010万亩(合1067.33万公顷),并集中分布在川西北牧区,这是我省草原保护建设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借鉴南非恢复草地植被的经验,切实抓好我省“三化”草地治理工作。积极开展沙化草地治理的科学研究,推广沙化草地治理的实用技术,恢复沙化草地植被;继续采取生物、化学、物理、保护天敌等综合措施,治理草原鼠虫害;大力推广补播、除杂、施肥等草地改良技术,治理好一般退化草地。特别是在川西北牧区,因采金、挖矿毁坏草原植被的现象很突出。借鉴南非恢复矿渣草地植被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切实抓好矿产企业的草地植被恢复。

3.2 建立草畜平衡等三项草原保护制度,合理利用草原 一是以乡为单位划定基本草原保护范围,树立标志,并公告保护,建立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二是根据草地资源状况和草原承载量,合理确定牲畜发展数量,防止超载过牧,建立草畜平衡制度。并通过加强技术服务和市场引导,加快畜群周转,优化畜群结构,提高牧畜质量,使传统型的数量畜牧业向质量型的效益畜牧业转变。三是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实行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视其退化程度分别进行禁牧、休牧,建立禁牧、休牧和轮牧制度。

3.3 加强草原基本建设,提高草地生产能力 草原建设,是抓好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和推进畜牧业发展的根本措施,是解决好我省草原所有问题的关健。多方筹集草原建设资金,加大草原基本建设的力度。重点抓好围栏改良草地、人工草地、饲草饲料基地、牲畜棚圈以及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草原生产力,缓解畜草矛盾,逐步改变传统的饲养方式,实行科学养畜,既发展畜牧业经济,又保护草原生态。

第4篇

一、科技情况考察报告

科技情况考察报告其内容深度是介于科技论文和科普作品之间的。比起科普作品,它常常使用专业词汇和术语来介绍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和复杂的生产技术;比之于科学论文,则不像科学论文那样注重论证说理。科技情况考察报告是运用通俗易懂、明白入理的文字直述其所见到的科学技术事实,为科技工作者传达科技方面的最新发展动态,进而为科研提供情报线索。

随着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科技写作的研究也硕果累累。在体裁上,科技情况考察报告由过去的类别单一发展为现时的多种类别并存,其中有:某一国家科技情况的考察报告;某一国家某一学科的考察报告;几个国家某一相同学科的科技情况考察报告。体裁形式的多样化,增强了科技情况考察报告的表现力度,为科技情况考察报告的写作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科技情况考察报告的格式为前言、概述、考察细目三个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是简单地介绍本考察团的名称、组成,考察过程中所访问的国别、城市、机构、参观的具体单位等。

“概述”,也有单独写,或者和前言放在一起写的。这部分主要是交待考察的总体情况。写这部分内容时,不但要写得通俗易懂,而且要清楚地写出考察的内容和收获。

“考察细目”是考察报告的主体,主要内容都在这部分。写法上,可把考察内容分成若干条,然后逐条详细介绍考察所获得的专业内容。可以使用科技术语,语句力求简明扼要。

科技考察报告

例文:

《日本半导体器件技术概况考察报告》的提纲是:

(1)题目

(2)考察团名称

(3)前言

(4)综述(介绍日本半导体的发展现状、动向以及特点)

(5)日本集成电路发展概况和工艺

(6)日本集成电路的制版工艺

(7)日本集成电路生产的净化技术

(8)日本集成电路的生产设备

(9)日本集成电路的外壳封装

(10)日本微波半导体器件的发展概况。

二、科技会议考察报告

科技会议考察报告是为完整地反映各种科技会议所取得的成果而写成的综合材料。在这里,科技会议是其考察的基础,会议上宣读的各种文献则是它要深入考察的所在,因为会议的主题内容都反映在会议文献中。

科技会议考察报告的写作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部分“概况”,要写明会议名称、主办机构,会议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会议的主要议题、开会的方式等等。

第二部分“收获”,这是考察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本次会议上本学科在研究方面的新动向,出现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那个分支领域将成为学科发展的主流。

二是介绍会议的主要论文,要具体到图表、数据、方法、论证、结论等。在方法上要注意选择会议中最主要的论文,摘取其精华进行介绍,不能流水帐式地进行介绍,也不能照录全文。

三是结合国内具体情况,介绍国外在本学科上的科学管理、学科方向选择、技术设备、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以便国内借鉴、汲取、运用。

三、学科研究考察报告

学科研究考察报告,是科技研究人员为了某一科研目的,通过实地考察,得到研究成果而写成的报告。

学科研究考察报告的范围很广。搞地质的科研人员可以对某一地区的地层地质发育情况进行考察,也可以对某一雪山的冰川进行考察;学生物的科研人员可以对某一稀有动物进行考察,也可以对某一经济作物的生长习性、经济价值进行考察。只要他们对实地考察得来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用文字表达出来,就可以成为学科研究考察报告。

学科研究考察报告的结构方式灵活多样,有直贯到底的,有分成几部分的,还有采用日记体裁写的。例如,我国古代地理学家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采用的是日记体裁;物候学家竺可桢的《雷琼地区考察报告》在结构方式上是“小标题式”;地理学家徐蓉的《天目山冰桌的发现及其古气候意义》在结构方式是分成几部分叙述和论述。

考察报告格式·民办教育考察报告·服装企业考察报告·赴外地学习考察报告

学科研究考察报告的格式是:

(1)题目;

(2)作者及单位;

(3)摘要;

(4)引言;

(5)考察方法;

第5篇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新建、扩建和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评审的具体指标和指标的赋分标准。

1.2本标准适用于评审新建、扩建和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

2.名词解释

省级自然保护区——在本省境内具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影响或者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并由省政府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以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生物群落及其生境组成的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具体分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海洋与海岸生态系统类型、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和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

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以野生生物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具体分为野生动物类型和野生植物类型。

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以特殊意义的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等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具体分为地质遗迹类型和古生物遗迹类型。

3.申报与评审

3.1申报新建、扩建和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商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后向省政府提出申请,或者有关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商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同意后向省政府提出申请。

3.2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负责新建、扩建和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根据有关规定程序建立。

3.3申报新建、扩建和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必须提交下列材料:

3.3.1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书;

3.3.2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3.3.3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含全岛1:100万或市县区域1:20万的交通位置图);

3.3.4自然保护区地形图、水文地质图、植被图(自然生态系统或野生生物、自然遗迹分布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规划图等1:1万~1:5万图件资料;

3.3.5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景观及主要保护对象的录像带、照片集;

3.3.6拟新建立、扩建和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市(县)政府意见;土地使用证、林权证或土地(海域)使用权属证明文件等;

3.3.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

3.4自然保护区申报材料评审专家组由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专家5人或7人组成,与申报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专业性质相关的专家应当占评审专家组成员的80%。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根据申报拟建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及主要保护对象,提出自然保护区申报材料评审专家组名单,经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批准。

3.5自然保护区评审工作采用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及申报材料会议评审的方式。自然保护区申报材料评审会由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组召开。专家组通过对拟建保护区实地考察和审阅申报材料,根据各位专家填写的自然保护区申报评审表,形成专家组书面评审意见。

4.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必须具备的条件

4.1省级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必备条件:

4.1.1生态系统在本省辖区内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4.1.2生态系统在本省辖区内为或属仅有的生物群落或生境类型;

4.1.3生态系统被认为本省所属生物气候带中具有高度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4.1.4生态系统保持较好的自然性,虽曾遭到人为干扰,但破坏程度较轻,尚可恢复到原有的自然状态。

4.1.5生态系统完整或基本完整,保护区的面积基本上尚能维持其完整性。

4.1.6生态系统虽未能完全满足上述条件,但对促进本省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如对保护自然资源、保持水土和改善环境有重要意义的自然保护区。

4.2省级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必备条件:

4.2.1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的主要分布区和省级重点保护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区、主要栖息地及繁殖地;或辖区内或所属生物地理省中较著名的野生生物物种集中分布区;或国内野生生物物种模式标本集中产地;或辖区内、外重要野生经济动、植物或重要驯化物种亲缘种的产地。

4.2.2生境维持在较好的自然状态,受人为影响较小。

4.2.3其保护区面积要求能够维持保护物种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4.3省级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必备条件:

4.3.1在本辖区内、外同类自然遗迹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4.3.2在国内稀有,在本辖区仅有;

4.3.3尚保持较好的自然性,受人为破坏较小;

4.3.4基本保持完整,保护区面积尚能保持其完整性。

5.评审指标

5.1申报拟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指标由自然属性、可保护属性和前期基础工作三个部分组成,其下分为不同的具体指标。根据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于一定分值,总分为100分。评审指标总得分为60分以上(含60分),且分项评审指标得分不出现0分时,具有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条件;评审指标总得分小于60分时,或分项评审指标得分出现0分时,均具有否决意义。

5.2省级自然保护区扩建,市县级自然保护区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由自然属性、可保护属性、前期基础工作和保护管理基础四个部分组成。其中,自然属性、可保护属性和前期基础工作的得分占总评审分的70%,保护管理基础得分占总评审分的30%。四个组成部分评审指标总得分小于60分时,具有否决意义。分项评审指标得分出现0分时,同样具有否决意义。

保护管理基础由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建设管理条件两部分组成,作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扩建,市县级自然保护区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评审用,总分为100分。

6.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

6.1自然属性(60分)

6.1.1典型性(15分)

a、属本省同类型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典型代表。(15分)

b、属本省的很好代表。(12分)

c、属本省的较好代表。(9分)

d、代表性一般。(0分)

6.1.2脆弱性(15分)

a、地理分布狭窄、破坏后极难恢复。(15分)

b、地理分布较狭窄、破坏后较难恢复。(12分)

c、地理分布比较狭窄、但破坏后恢复的难度不大。(9分)

d、地理分布较普遍,破坏后容易恢复。(0分)

6.1.3多样性(10分)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极为复杂,类型复杂多样;物种相对丰度极高。(10分)

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比较复杂,类型比较丰富;物种相对丰度较高。(8分)

c、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比较简单,类型较少;但物种相对丰度较高。(6分)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物种相对丰度较低。(0分)

6.1.4稀有性(10分)

a、属国内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10分)

b、属省内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8分)

c、在省内分布较少或有特殊保护价值。(6分)

d、在省内分布比较普遍。(0分)

6.1.5自然性(10分)

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保护区内无居民。(10分)

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且核心区内无居民。(8分)

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干扰,核心区内有少量居民分布,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6分)

d、人为干扰非常明显,且核心区受到人为破坏。(0分)

6.2可保护属性(30分)

6.2.1面积适宜性(12分)

a、面积足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核心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5%以上。(12分)

b、面积基本满足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核心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5—30%。(9分)

c、面积尚可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核心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0—25%;核心区面积以岛屿状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7分)

d、面积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且不能满足c款有关条件的自然保护区。(0分)

6.2.2科学价值(10分)

a、在生态、遗传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10分)

b、在生态、遗传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8分)

c、在生态、遗传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价值。(6分)

d、在生态、遗传等方面没有研究价值。(0分)

6.2.3经济和社会价值(8分)

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8分)

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6分)

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4分)

6.3前期基础工作(10分)

6.3.1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5分)

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证(提供土地红线图或市县有关部门核准且盖印的拟建保护区范围图);拟建保护区范围含有海域的,须提交海洋部门出具的海域使用批准文件。(5分)

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证(提供土地红线图或市县有关部门核准且盖印的拟建保护区范围图);拟建保护区范围含有海域的,须提交海洋部门出具的海域使用批准文件。(4分)

c、虽未获得土地(海域)使用权、林权证,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3分)

d、边界不清,土地(海域)使用权属或林权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

6.3.2基础工作(5分)

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5分)

b、完成多学科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样本材料。(4分)

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特征,完成了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3分)

d、开展科学考察,编制总体规划和考察报告,但选择主要保护对象依据不足,不明确,研究不深入。(1分)

e、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

7.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

7.1自然属性(70分)

7.1.1物种珍稀濒危性(30分)

a、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一类重点保护物种。(30分)

b、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二类重点保护物种。(24分)

c、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三类重点保护植物、省重点保护物种或三有名录保护的动物,或虽未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但确实属于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18分)

d、主要保护物种未列为省以上重点保护物种,但属珍稀或地方特有种。(15分)

e、主要保护物种为普遍常见物种。(5分)

7.1.2物种代表性(10分)

a、区系和分类学上具有全国性代表意义。(10分)

b、区系和分类学上具有全省性代表意义。(8分)

c、区系和分类学上在省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6分)

d、区系和分类学不具有代表意义。(0分)

7.1.3繁衍能力(10分)

a、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具有合理的种群结构,能保证物种的正常繁衍。(10分)

b、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结构单一,数量较少,但具备繁衍的能力。(8分)

c、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结构不合理,数量少,不具备繁衍的能力,或为偶见种。(6分)

d、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结构不合理,数量极少,在样方面积内仅为偶见种。(0分)

7.1.4生境重要性(10分)

a、省唯一的极重要生境。(10分)

b、省内极为重要生境之一。(8分)

c、国内重要生境之一。(6分)

d、普通生境(0分)。

7.1.5生境自然性(10分)

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10分)

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8分)

c、受到明显的人为干扰,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6分)

d、受到严重破坏且难以恢复。(0分)

7.2可保护属性(20分)

7.2.1面积适宜性(8分)

a、面积足以保证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且核心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5%。(8分)

b、面积基本能保证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且核心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0%。(6分)

c、面积尚能达到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且核心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5%。(5分)

d、面积不能达到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且不能满足c有关条件的自然保护区。(0分)

7.2.2科学价值(8分)

a、在生态、遗传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8分)

b、在生态、遗传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6分)

c、在生态、遗传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价值。(3分)

7.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

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4分)

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3分)

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1分)

7.3前期基础工作(10分)

7.3.1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5分)

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证或林权证(提供土地红线图或市县有关部门核准且盖印的拟建保护区范围图);拟建保护区范围含有海域的,须提交海洋部门出具的海域使用批准文件。(5分)

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证(提供土地红线图或市县有关部门核准且盖印的拟建保护区范围图);拟建保护区范围含有海域的,须提交海洋部门出具的海域使用批准文件。(4分)

c、虽未获得土地(海域)使用权、林权证,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3分)

d、边界不清,土地(海域)使用权属或林权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

7.3.2基础工作(5分)

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制作多媒体录像、图片资料。(5分)

b、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样本材料,制作多媒体录像、图片资料。(4分)

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制作多媒体录像、图片资料。(3分)

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

8.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

8.1自然属性(60分)

8.1.1典型性(20分)

a、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国际对比意义。(20分)

b、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全国性对比意义。(16分)

c、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学意义。(12分)

d、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属国内常见。(10分)

e、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较为普通。(0分)

8.1.2稀有性(10分)

a、属世界上唯一或极特殊的遗迹。(10分)

b、属世界上少有或国内唯一的遗迹。(8分)

c、属全国少有的遗迹。(6分)

d、在国内外均不具特殊性的普通遗迹。(0分)

8.1.3自然性(15分)

a、基本保持自然状态,未受到或极少受到人为破坏之遗迹。(15分)

b、虽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破坏,但影响程度很低或稍加人工整理可恢复原有面貌之遗迹。(12分)

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破坏,但经人工整理后仍有较大保护价值之遗迹。(9分)

d、人为破坏严重,极难恢复之遗迹。(0分)

8.1.4系统性和完整性(10分)

a、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系统而完整,内容丰富多样。(10分)

b、遗迹的形成过程的表观现象保存比较系统、完整,内容较多样。(8分)

c、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不够系统、完整,但基本能反映该类型遗迹的主要特征。(6分)

d、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较少,内容单一,不能反映该类型遗迹的基本特征。(0分)

8.2可保护属性(30分)

8.2.1面积适宜性(10分)

a、面积足以有效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核心区面积占总面积的40%。(10分)

b、面积能够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核心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0%。(8分)

c、面积基本能够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核心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0%,但能有效保护遗迹的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6分)

d、面积不能达到遗迹保护的最低需求,内部功能分区无法满足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要求。(0分)

8.2.2科学价值(15分)

a、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15分)

b、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12分)

c、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一般的科学价值。(9分)

d、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不具有科学价值。(6分)

8.2.3经济和社会价值(5分)

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5分)

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较有大意义。(4分)

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3分)

d、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没有意义。(1分)

8.3前期基础工作(10分)

8.3.1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5分)

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证(提供土地红线图或市县有关部门核准且盖印的拟建保护区范围图);拟建保护区范围含有海域的,须提交海洋部门出具的海域使用批准文件。(5分)

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证(提供土地红线图或市县有关部门核准且盖印的拟建保护区范围图);拟建保护区范围含有海域的,须提交海洋部门出具的海域使用批准文件。(4分)

c、虽未获得土地(海域)使用权、林权证,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3分)

d、边界不清,土地(海域)使用权属或林权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

8.3.2基础工作(5分)

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制作多媒体录像、图片资料。(5分)

b、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的样本材料,制作多媒体录像、图片资料。(4分)

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制作多媒体录像、图片资料。(3分)

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

9.保护管理基础(100分)

9.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60分)

a、已建立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且管理机构经政府或编制委员会批准,管理人员纳入事业编制(须附文件复印件);管理人员岗位责任明确,中专以上学历管理人员占总管理人员的比例≥40%。(60分)

b、已建立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且管理机构经政府或编制委员会批准,管理人员纳入事业编制(须附文件复印件);管理人员岗位责任明确,中专以上学历管理人员占总管理人员的比例≥25%。(48分)

c、已建立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管理机构经政府或编制委员会批准(须附文件复印件),但管理人员没有纳入事业编制;保护区巡护工作正常开展,管理人员数量尚能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36分)

d、管理机构尚未取得政府或编制委员会批准,但现阶段设有临时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保护区巡护工作正常开展,管理人员数量不能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24分)

e、没有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而管理目标不明确、不合理,只能维持一般的巡护工作。(10分)

f、没有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但管理人员由其他管理人员兼职。(5分)

9.2建设管理条件(40分)

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档案资料房等设施,巡护日记资料齐全,资源、资料档案归档,设有专人管理。(40分)

b、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档案资料房等设施,巡护日记资料齐全,资源、资料档案归档管理。(32分)

c、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巡护日记有记录,但资料不齐全。(24分)

第6篇

【摘要】笔者在实际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系统的理论进行分析,采用AHP法选取了14个评价因子建立了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用Delphi法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新乡市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利用该模型针对新乡市主要的9个地质旅游资源富集区进行了评价,找出了地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为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地质旅游资源;评价;判断矩阵;AHP;Delphi;

新乡地处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北依太行,面积8049.45km2,总人口557.2万人。新乡地质旅游资源丰富,有着25亿年的地质演变史的太行山在新乡市域范围内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地质旅游资源优势十分突出,现已开发出关山国家地质公园、跑马岭省级地质公园和凤凰山省级矿山公园等地质旅游景区,是新乡市旅游业发展的主打品牌。

高品位、内涵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为新乡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长期以来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产业优势,地质旅游经济规模不大,地文景观资源开发相对落后于周边地市。本文在对新乡市现有地质旅游资源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旅游学、旅游地理学、计量地理学、系统论、层次分析法(AHP)和特尔菲法(Delphi)的相关理论,探讨减少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结果中主观色彩的综合评价方法,选取14个对旅游资源开发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新乡市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模型,并应用此模型对新乡市主要的9个地质旅游资源富集区进行了评价,为新乡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1、新乡地质旅游资源赋存状况

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山区。具体到各景区和景点,地质旅游资源赋存如下表1-1所示:

2、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相关理论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极为广泛,不仅涉及到旅游资源本身,还涉及到资源环境和开发条件等因素[4]。旅游资源的价值决定了旅游开发的功能,关系到该旅游资源的地位、意义、开发规模等级和市场走向,进而影响到开发和保护的前景;资源环境关系到旅游地的接待规模、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条件直接对旅游活动的方方面面构成影响。

目前各国采用的评价模型来看大体有两类[5]:一类为主观评价,是基于评价者(旅游者或专家)对于旅游资源的质量个人综合体验而进行的;另一类为综合型定量评价模型,是在考虑众多因子的基础上,通过对旅游者或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并用数理方法确定各个方面的权重值,建立较为客观的评价模式。如我国北京大学陈传康、中山大学黄进等对丹霞地貌的旅游评价;中山大学保继刚提出的总目标评价模型;南京大学楚义芳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观赏型旅游地建设的不同旅游资源评价系统。

本文应用系统的理论,采用AHP和Delphi法建立模型来对新乡九个主要的地质旅游资源富集区进行评价。其主要步骤是:

(1)确定评价目标和评价因子,建立层次模型,构造多目标决策树

首先确定评价目标,采用系统的观念分析影响评价目标的主要和次要因素,确定出不同层次不同组织水平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总目标层之下,划分评价项目层和评价因子层,

不同层次间的各因素构成多目标决策树。

采用特尔菲法对所构造的多目标决策树(层次模型)向评价者发出征询问卷,并根据回收有效问卷进行归纳总结并修改,直至所有评价者对多目标决策树(层次模型)都满意为止,确定层次模型的最终因子。

(2)构造判断矩阵

对于某一评价目标建立的层次模型,采用Delphi法向被调查人发出征询问卷,应用1~9标度[6](见表1)作为量化标准,对同一层次上的各因子对于上一层某项因子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判断,构造判断矩阵。

A= =

式中 为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显然判断矩阵有如下性质:

对于 ,有aij>0,aij=1/aji,因此此判断矩阵为正负反矩阵。

对于 ,有,aij=ajk=aik,则称A为完全一致性矩阵。

2、4、6、8 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倒数 前者(fi)与后者(fj)重要性之比为aij,后者(fj)与前者(fi)重要性之比aji为aij的倒数

(3)判断矩阵的计算及层次模型各因子相对权重值的确定

对于判断矩阵进行计算,求取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根λmax。

由于评价者是凭借自己的判断来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难免存在主观性和误差,因此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正。对判断矩阵修正的依据是随机一致性比率,即利用判断矩阵的完全一致性特征进行一致性检验,求得一致性指标,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对于不具有一致性的判断矩阵,对其进行修正,直至满足一致性指标[6]。一致性检验计算公式为:

一致性指标

随机一致性比率

R.I.为同阶平均一致性指标(见表3),当C.R.≤0.10时,即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当C.R.≥0.10时,即认为判断矩阵不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要对该判断矩阵进行修正,直至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具有满意一致性的判断矩阵,其特征向量即可作为该层评价因子相对于上一层目标的相对权重值。

(4)选取一定的指标对各评价因子进行赋分评价,并乘上该因子的权重值,从而得到最终定量评价结果。

3、新乡市主要地质旅游区资源评价因子的选择及模型的建立

本文根据新乡市旅游市场实际,应用系统和层次分析法(AHP)的理论,采用特尔菲法(Delphi)向被评价者(地理学教授、高校旅游学专业教师和学生、政府机关领导、旅行社负责人和其他旅游从业人员)发出征询问卷,并不断根据回收有效问卷进行归纳总结并修改,最终确定了影响该市旅游资源开发的14个因素,建立了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层次模型[7](见图1)。该层次模型共有三层:总目标层(O)体现该评价体系的目标;综合评价层(A)为评价目标层的具体化,以资源价值、社会影响、景点规模和旅游开发条件四个要素具体描述评价目标;评价项目层(B)是综合评价层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综合评价层各因子的量化指标。

针对上述模型,建立如下5个矩阵,并计算如下表4-8:

经过数据整理,得出该评价模型同一层次相应因子对于上一层某因子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如下表9所示。

从各评价因子的相对权重值来看,资源价值对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最大,而这当中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起着主要作用,历史文化价值次之;社会影响对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仅次于地质旅游资源本身,其中知名度起着主要的作用;旅游开发条件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次于以上二者,区位条件、餐饮服务条件和交通通讯起着主导作用;景点规模对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4、新乡市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依据评价模型设计了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调查表,各评价因子取自前文建立的模型,各因子总分均以100分计。为减少主观性,参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价标准》,制定了综合评价的赋分标准(表10),向评价者发出征询问卷,对全市9个主要的旅游区进行评价。

综合评价利用前文建立的评价模型各因子权重值和各因子相对得分,得出各景区定量评价结果如下表11所示:

5、结论

通过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的建立,结合定量评价的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1)从旅游资源价值来看,新乡市具有较高观赏价值或科普教育价值的地质旅游资源较多,部分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从旅游资源的社会影响来看,新乡市的旅游资源社会影响与周边地市景区相比普遍不高,这说明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和宣传程度不够。

(3)从景点规模来看,新乡市的旅游资源的形态结构保持较完整,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和谐,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较大,疏密度一般。

(4)从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来看,主要旅游客源地集中在省内,区内旅游资源与邻近地市有很大的连续性;餐饮住宿条件一般;交通通讯条件一般;反映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开发程度不够;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因此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最大限制因素主要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资金及其人才短缺。

(5)从旅游开发的方向来看,区内以万仙山、关山为龙头的地质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广阔,这正好与国际旅游发展的潮流――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相合拍。

(6)从旅游开发的前景来看,一方面区内高价值、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有待于转化成高质量的旅游产品,转化成高效益的旅游经济;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这些潜在的旅游资源、重新认定的旅游资源与目前普查认定的旅游资源一起,构筑了新乡市旅游发展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冯祖杰、朱世刚、符光宏等,河南关山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新乡市人民政府,2007,67

[2]杨涛、赵东力、宋红伟等,河南跑马岭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卫辉市人民政府,2007,44

[3]张建斌、张修田、兰自亭等,新乡市凤凰山矿山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新乡市凤泉区人民政府,2007,49

[4]陶梨主编,《旅游地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1994.12,p47―68

[5]吕燕,《关于层次分析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论文[D],2003,p7―11

第7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学生 社会实践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84-01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复杂的地质地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复杂的地质地貌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影响着地区的降水、光照、耕地的数量分布,对大规模发展种植业限制较大,粮食产量不足。另一方面又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直接影响着地区的商品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是湘西地区长期以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难以实现对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经济综合发展的症结所在。

复杂的地形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有诸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复杂的地形地貌有利于农、林、牧、渔、猎等多种经济的综合发展;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的种植和栽培以及多种经济林木和用材林的发展;有利于山区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多种环保、健康、高效的农业发展模式的推广和发展。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有利于多种矿产资源的储藏和分布,矿产资源丰富。复杂的山区地形使河流多险滩、瀑布,水流湍急,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有利于对河流梯级开发,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障。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地质地貌孕育了大量的旅游资源和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和资源,这里的山水将面貌一新,夕日的“穷山恶水”将会变成今日的“山清水秀”。夕日落后、单一、自给自足的经济将转变成今日综合开发健康、养生、营养的生态农业和商品经济。

二、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对当地的地形进行实地综合考察

教育教学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理教育教学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尤为突出。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的培养。为实现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笔者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并对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方式方法做了明确具体的布置。

1.明确考察内容。将考察内容分为六个主题:①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②地质地貌与气候,③地质地貌与交通,④地质地貌与河流,⑤地质地貌与人类活动方式,⑥地质与矿藏。

2.社会实践调查范围。对学校周边地区以及学生自己家乡进行考察。

3.社会实践考察时间。双休日和节假日。

4.学生分组及社会实践考察任务分工。将班级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分别负责对以上六个主题进行考察。

(1)考察前的准备工作。指导学生写好考察计划书,设计考察路线图。要求各考察小组根据各自的考察内容设计考察方案、准备考察器材和考察表。考察方案中要求学生在考察区内选定三至五个考察点,确定考察方式和时间、小组成员的分工等。因考察内容不同,所需器材和小组成员分工也不尽相同,每个小组要根据自己的考察内容做好周密细致的安排。老师对每个小组的计划要进行仔细的研究和指导。

确定考察点的考察内容:根据计划中所选考察点,明确该点的主要考察内容。如:第一小组考察内容主要是“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所选考察点必需要有较为明显的断层构造或山地公路的明显剖面处,这样才能更加容易观测到地质构造状况。

确定考察方式:一方面到相关部门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当地的一些自然地理状况,然后再到考察点进行现场考察。

明确考察时间:何时到何相关部门找资料,何时到实地搞调查。

器材准备:主要是摄像机或照相机、录音机、卷尺、绳子、小铁锤、纸、笔、食品和水等。

小组成员分工:安排好相关人员分别负责摄像、录音、测量、笔录和后勤等工作,各就各位、各司其职。

(2)实施考察工作。该阶段的工作重点,一是考察工作。安排学生按考察计划书中的设想一项一项地进行,并根据实际情况可对考察内容或对象做适当调整,做好考察工作。二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考察过程中应做好人身安全考虑工作,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安全隐患的能力,并学会一些基本的应急手段和自救方法,在考察过程中尽量有教师或家长陪同。

三、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开动脑筋,提升能力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遇事敢想,有独特的见解,但因与外界联系较少,自卑感较为明显,因此在他们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意见时总是显得十分的拘束。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信心,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掌握着当地地质地貌的第一手材料,有依据就有发言权,这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机会。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享受工作的乐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笔者对本次考察活动又做了进一步的工作安排。

1.各小组将自己考察所获得的材料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通过制作和展示课件,看到自已的作品,无不感到成就的喜悦和乐趣,更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第8篇

1、积极推进明珠**大门地区旅游项目建设,基本完成花桥招投标;

2、加快推进明珠湖污水处理厂前期规划设计等工作;

3、完成了申办**第八届园博会规划编制和申报材料的准备;

4、将**岛国家地质公园成功申报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5、前卫村等五个景点3a级景区创建初评结束;

6、完成**岛国家地质公园西沙湿地公园沙盘模型制作;

7、启动了西沙湿地二期改造工程规划;

8、完成我县旅游管理体制调研报告和“关于杭州公共自行车租赁运营情况的考察报告”;

9、积极推动“规范设置我县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工作;

10、旅游信息化服务平台项目景点三维展示、内部办公系统正有序推进之中。

(二)旅游节庆活动

1、策划起草了**年稻香节活动方案、北沿公路现代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带策划方案、首届**尝鲜节活动方案、**年长三角旅游宣传促销方案、**年****柑桔节方案;

2、形成**年**森林旅游节总体方案(讨论稿)。

(三)旅游宣传促销

1、起草了**年**生态岛建设和旅游业宣传促销总体方案;

2、组团参加了5个旅交会,其中包括:南京长三角旅游交易会、南京路五省市旅游交易会,**世界旅游资源博览会、大连全国旅游交会、**浙江(**)旅交会,并赴启东、海门、南通等地进行宣传促销;

3、《**旅游指南》再版小样已完成,正在进行小样修改工作;

4、设计制作了旅游促销用环保袋并启用;

5、联系分众传媒和框架传媒宣传国际女子自行车赛和**农产品;

6、策划并启动了**年度**社区宣传促销。

(四)旅游行业管理

1、完成了旅行社和导游年审工作;

2、布置了三个小黄金周的旅游安全工作,并在春节前和五一前分别对景点进行了检查;

3、与县文化执法大队联合举办新版《旅行社条例》培训;

4、办理了新开办的东文旅行社以及两家二星级宾馆申报的相关审批手续;

5、新评定了两家“规范达标”社会旅馆;

6、召开了绿色饭店创建协调会;

7、重新聘请了10名旅游行风监督员。

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旅游项目建设

1、完成3a级景区创建及旅游景点道路交通标志牌规范工作。

2、年底前基本完成花桥主体工程、明珠**大门停车场及道路一期工程等。

3、明珠湖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争取年底之前完成30%。

4、启动地质公园**年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总结及申报**年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等工作。

5、完成西沙湿地二期改造规划,启动并加快推进工程建设。

6、旅游信息平台年底前进行部分试运行。

(二)旅游节庆

1、进一步做好**年****森林旅游节庆活动方案的调整、完善、推进等相关工作;

2、配合做好******柑桔节举办的相关工作。

(三)旅游宣传促销

1、全面完成**社区促销、大众媒体、户外广告、分众传媒和框架传媒的宣传工作;

2、组团参加第四届海峡旅游博览会;

3、做好《**旅游画册》、《**旅游指南》、《**旅游》宣传折页等宣传资料的设计、拍摄、校对、出版等相关工作;

4、做好旅游5号线与隧桥同步开通工作;

5、启动旅游纪念小礼品的设计、制作工作。

(四)旅游行业管理

1、继续抓好农家乐接待户再教育培训、星级饭店管理人员培训及服务人员岗位培训、导游培训工作;

2、在做好日常安全监管的同时,认真做好“十一”黄金周和森林旅游节期间的安全工作,并会同相关部门开展联合安全执法大检查;

3、完成102户农家乐接待户星级复查、84名导游年审、11家达标旅馆年审、12家星级饭店的年审工作;

4、继续加强世博宣传力度,营造氛围,特别要开展好旅游环境整治和每月5日的迎世博主题活动;

5、组织旅游政风行风监督员开展2次检查活动;

6、抓好50家旅游企业统计工作;

7、指导宝岛、顺利、锦绣的绿色饭店完成创建工作;

第9篇

我校地处黄土高原的腹地――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乡土地理资源有两大突出优势:一是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典范南小河沟(中学地理课本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二是甘肃省能源化工基地。为把这两大社会资源整合成教学资源,我从人文、自然两个方面出发,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亲身参与,锻炼他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提高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同时增强创新意识和环境意识。

一、开展探究性的教学活动

1.组织对南小河沟的实地考察,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南小河沟位于距西峰城区13公里的董志塬西畔,沟壑纵横,谷坡陡峭。南小河沟流域面积36.3平方公里,是黄委会西峰水保站坚持半个世纪研究水土流失规律的基地,也是全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样板。根据这里土壤侵蚀的规律,实行了“保塬、护坡、固沟”的治理方针。南小河沟的治理经验已在董志塬周围乃至整个黄土高原广泛推广应用,仅庆阳地区按南小河沟治理模式进行的小流域治理可谓遍地开花,收效显著。这种治理目前正在以更大的规模进行。西峰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一面就近学习西峰水保站进行小流域和小区治理的新鲜经验,一面接受专家的指导,将水土保持与发展山区经济、脱贫致富的目标结合起来,创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农林牧生态结构优化模式,大力进行以保持水土、防治泥沙流失为中心的经济作物的开发利用、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做到土不下坡,青水常流,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南小河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方法和显著治理成效受到国际水土保持界的关注,先后有俄罗斯、加拿大、英国、荷兰、美国、澳大利亚的专家、学者来进行科学考察和学术交流,国际声誉很高。如今被誉为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一块翡翠的南小河沟,已经驰名中外,其青山秀水,苍松翠柏,吸引人们常去领略她那迷人的风光。通过利用周末、节假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学生既理解了课本上抽象的地理知识,又接受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洗礼。

2.组织学生参观庆阳石油开采基地和石油化工厂。我市位于陕甘宁盆地边缘,有大面积的古地理成油环境。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5亿吨,新近探明的西峰油田石油地质储量1.0822亿吨,控制石油地质储量2.0316亿吨,预测石油地质储量1.2383亿吨,三级储量合计达4.3521亿吨,被称为中国石油近十年来的最大发现,日产塬油1600吨,已建成生产能力93万吨,开发前景广阔。通过实地考查,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尤其是看到石油化工厂高耸的烟囱大火熊熊,浓烟滚滚,对环境污染很大,同学们深感忧虑。

二、组织学生撰写研究性教学活动的考察报告

1.根据活动前的要求,考查结束后要求每人要撰写。800字以上的小报告,而很多学生写了近2000字,还提出了一些有创见性的观点,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

2.在个人小报告的基础上,开展班际优秀论文交流。每班选出2―3篇,学生对推选的文章进行认真筛选,力争为班级争光,这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积极上进的精神。

3.在优秀论文汇展后,积极推荐参加中国地理学会举。办的“地球小博士”论文大赛,很多学生获奖,指导教师也受到地理学会和学校的表彰。通过这样的活动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社会实践经验和受到了环境教育。

三、探究性活动的意义

1.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初步体现。此次活动不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体验成功与快乐,而且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活动前播放录像片,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实地调查,提出创新性的见解。如将南小河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的成功经验以小论文的形式推荐给自己的家乡,给石油化工厂写信,言辞恳切地和他们商谈如何保护大气环境和地下水资源。探究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发展自我、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研究性学习目标初步实现。通过此次活动,学生激发了观察生活、研究问题的兴趣,提高了鉴别、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参与活动,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培养积极的社会责任意识。

3.新的学习方式的一次尝试。通过此次活动,学生对学习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学习不再是一种外在的强迫过程和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积极、主动的过程,在组织活动中灵活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去发现。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身临其境,社会责任意识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明确了,体现了学习为其终身服务的理念。

四、探究性活动的教学启示

1.单一的教学方式由灵活多样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所代替。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挖掘一些本地传统乡土地理资源和优势的教学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进一步提高,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也为其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基础。在考查活动中,学生的反应、表现和情绪是平时在课堂中难以发现得,如有些学生平时学习中表现并不突出,但从其考察过程和撰写的报告来看,却表现得很积极。这是开放教育的成功范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