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就业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09 16:25: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就业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生就业总结

第1篇

化工0901 XX年3月 目 录

一、调查背景. - 1 -

二、调查目的. - 2 -

三、调查内容. - 2 -

四、调查对象. - 2 -

五、调查方式. - 2 -

六、调查时间. - 3 -

七、调查结果. - 3 -

附录一:关于就业问题的调研结果. - 8 -

一、调查背景

总体来说,我们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好的宏观环境,社会安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并与全球一体化接轨,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文化繁荣自由,尖端技术、高新技术突飞猛进。

然而就XX年就业形势来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在1月20日召开的新闻会上说,XX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首先,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依然非常大;另外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同时,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对就业影响加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不断扩招,大学不再是"精英教育",大学生的"身份优势"一去不返。尤其这些年,大学生的就业难题逐渐突出,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待遇向民工看齐,以致于社会惊呼"大学生卖出白菜价"。 大学生要想毕业时找到合适的工作,在校期间积极努力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十分关键。

二、调查目的 为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时展、符合市场需要的精英人才,引导我校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企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同时给学校相关就业指导部门展现我校学生就业意识现状,化工0901班特开展此次大学生就业意识调查活动。

三、调查内容 就业意识相关热点问题

四、调查对象 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大三年级、部分大二年级学生

五、调查方式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模板参见附录一),到化环生学部09级本科生各寝室采取面访调查与留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包括19舍1、2、3楼,26舍6楼、4舍2楼、6楼。(19舍1楼、26舍6楼采取留置调查法,其余采取面访调查法)

六、调查时间 XX年3月15日晚上

七、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征集到的各方面问题由各宿舍楼调研负责人统计汇总后形成《就业问题调研信息汇总》(参见附录一)。

总的来说,本次调研活动取得了初步成功,在就业问题上收集到了许多学子最关注的各方面问题,为接下来的“报国企业行”活动以及指导讲座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下面,我们将从个人能力、企业选择以及面试技巧的角度简单分析一下本次调查结果: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总计做了291份有效调查问卷。其中大二年级的同学141张,占48.5%;大三年级为150张,占51.5%。在被调查的同学中不同类型的同学所占的比例可见下图。

不同类型同学比例图

一、个人能力方面

第2篇

首先,我要感谢学校的领导,他们的信任、支持和我们协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没有他们,也就没有就业协会的今天。当然,在此期间里,我们协会成员为了发展与进步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本协会的未来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本学期,我们协会在学院领导的帮助下,成功举办了首届”移动杯”大学生创业策划大赛;大型校园招聘会;首届”智远杯”就业文化周。使得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成为钦州学院最有影响力的社团之一。

二.开拓进取,面对现实

我们协会会员达到一百多人,这是我们相对其他社团的一大优势。我思考着:究竟我们社团的魅力在哪呢?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发展与进步,最终我能感觉到,协会里面的成员,每一位都是很用心,很认真的去做每一件事情,在遇到困苦的时,大家能站在同一战线上,共同的去面对,很多事情,关键是要看我们怎么去面对。

三.丰富生活,展现风采

细细回味在协会里面的生活,发现一切是那么丰富多彩,我们的硕果累累。我们一起举办了首届“移动杯“大学生创业策划大赛,它让我们提前认识什么是职业生涯,明白创业是一个多么艰苦的过程;我们一起举办了“钦州学院大型校园招聘会”,它让我们更好的学习就业知识,了解社会招聘人才的要求;我们一起参加了“雷锋月”冯子材故居义务劳动,它提高了我们劳动的热情,培养不怕苦,积极弘扬雷锋精神;我们一起参加了“与英语协会的篮球友谊赛”它让我们认识了更多朋友,懂得了一个团队协作的精神;还有我们一起到铭德烧烤,这联络了我们全体会员的感情,加大了会员之间的交流,活跃了协会内部气氛。还有最大的亮点就是,我们举办了首届“智远杯”就业文化周活动,这次活动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历经了“就业文化周”开幕式;“就业文化周”就业知识讲座;大学生就业才艺大赛初赛;礼仪培训讲座;大学生就业才艺大赛决赛曁首届“智远杯”闭幕式。通过“就业文化周”活动,它让我们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就业形势,了解就业市场现状,提高了就业及创业能力,增强了我们对就业的信心。

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考研 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A

1项目研究和实践情况

1.1前期准备

调研小组在网上搜集了大量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考研的资料,并且进行了分析,决定发放调查问卷,旨在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在校考研与就业意向,根据情况制定了试调查问卷,在与指导老师交流后,对试调查问卷进行了多次修改并形成正式调查问卷,随网上调查问卷并进行了问卷的发放调查工作。

1.2问卷调研

本次调研对象主要针对合肥工业大学在校本科生,共抽取148人作为本次调研的样本总体。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共22题,其中关于考研方面的有8题,就业方面的9题,发放160份,回收率98.75%,无效问卷10份,有效率92.5%。

2项目调研总结和收获

2.1总结

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专业2014年本科毕业生就业与考研情况如下:

上述数据显示:工程力学与车辆工程专业学生读研比例相当,约为35%,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考研比例约为5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人数约占总人数的40%。可据此推测:我校工科专业考研比例较理科专业考研比例低,相反就业人数工科多于理科。这一结果和理工科类院校也是相符的。

2.1.1大学生毕业生选择考研的原因

(1)想继续考研深造;(2)为适应社会需求而考研。各行各业相继出现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3)通过考研究生脱离自己本科时不专业领域,转换到别的专业;(4)逃避就业。

2.1.2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原因

(1)先找工作到社会上去锻炼一下,有了工作经验后再考研,这样读研更有针对性;(2)考研压力大,不想考研;(3)考研需要成研需要时间,三年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是一样的。

2.1.3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与考研的几点建议

(1)考研还是就业,应该从实际出发。(2)“先就业再考研”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3)无论考研还是就业都要适应社会发。

2.2收获

(1)大量的数据及其分析要求我们熟练运用相关软件,项目开展过程中,我们对word、excel、PPT这些常用的软件的使用变得得心应。(2)上网查阅资料时,学会了有针对性的搜索和筛选,而非盲目的大海捞针。(3)考虑问题、设计表格学会了从多角度进行全面考虑,注重细节,充分研究其科学性与合理性。(4)对大量数据的统计与处理,磨练了我们的细心与耐心程度,锻炼了我们对数据的敏感程度。(5)通过这次项目的实施,我们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开展工作前先对工作进行计划和安排,制定工作安排表;开展及时对数据进行整理并保持每个星期写工作总结等。

3研究中的不足和思考

3.1本次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调研范围略小,样本容量不够大,数据不够多,分析起来略显艰难。因为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难免受地域和数量的限制,但结果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2)在数据分析时,没能很好地进行地域、性别之间的比较。(3)在调查过程中配合的不够协调出现了时间浪费,没有很好的统筹兼顾。

3.2规划能力与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项目的进展过程中,无论是实地调查还是问卷调查工作开展之前,项目组都会事先做好工作计划与分工,这样,每次实施起来,所作都会有条不紊的进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每次调查统计好的数都按照要求及时记录并且做好整理工作,这样后期在处理数据的时候工作量就能大大减少了,处理起来也会更方便。

3.3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

因为是调研类项目,对团队协作能力相对而言要求较高。团队合作难免会因为观点的不同而产生碰撞,这时候需要我们以团队为重,为项目主,全身心投入,并充分尊重团队中的成员。同时,在面对庞大的数据统计工作时,应该合理分工,高效率的完成统计工作。当项目遇到瓶颈的时候,通过分工合作和讨论,问题也总能迎刃而解。

4结束语

在处理和分析问题方面,项目组成员听从姚禄仕教授的教诲,逐渐培养了严谨的思维和周密的逻辑能力,遇到问题可以做到有条不紊。在创新方面,明白了灵感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任何创新问题最终都归于实践。

第4篇

一、建构高职大学生就业质量滚动调查的测评体系

经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模式虽然很多,其中以柯羽的研究比较合理,且易于操作。同时我们参考国内外其他人研究,制定了新的测评模式,该模式由核心评价指标和辅评价指标共同构成,本文只针对核心指标进行数据分析。

二、核心指标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率的结果

2010年至2012年,我校毕业生从毕业至当年年终的就业率都相当高,分别占94.4%、98.7%和97.8%。就算当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找到工作,但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找到了工作,也就是说到调查前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比率是相当少的,如2010年和2012年仅为4.6%和1.6%。

(二)毕业生供需关系的测评结果

一是就业单位的层次。2012年统计的毕业生在较高层次单位(在国际或国内知名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占35.1%,在其他单位就业人数占58.7%,与上年统计的数据比较,在高层次就业人数有明显提高。上年在高层次单位就业的比例为32.3%,其他为65.5%。二是就业岗位层次。2012年统计的毕业生在重要工作岗位(包括部门主管、从事研究、高级管理人员)工作的占28.9%;在其他岗位工作的占63.5%。上年统计的这一数字分别为30%和65.5%,大体相同。三是专业对口情况。2012年统计结果是,很对口(11.9%)和比较对口(44.9%),两项总计占56.8%。不太对口(30.4%)和完全不对口的毕业生(10.7%)共占41.1%。这一结果与2011年的统计结果大体一致。

(三)毕业生薪金水平的测评结果

一是初次就业起薪水平。2012年调查结果显示,65.3%的学生在1000-2000元间;这个数据比上年本项调查的数据56.0%高了9个百分点;29.8%的学生在1000以内;16.8%学生达到2000-3000元,这个比例比2011年的调查的数据高。3000元以上学生占1.1%,其中有0.2%学生在5000以上。二是就业半年后的薪金水平,2012年28.4%学生为1000-2000元,52.4%学生为2000-3000元;3000以上占10.6%。学生工作半年后薪金水平在2000―3000元这一档的比例从16.8%提高到了52.4%,提高是非常明显的。

(四)毕业生就业结构的测评结果

一是就业单位性质。2012年的情况与上年相比,就业结构有些可喜的变化。(1)在自主创业企业工作的比例提高,由上年排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由占6.74%,上升到占7.5%;(2)到国家事业单位工作的比例也明显提高,由2011年排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由2011年12.9%,上升到15.2%;(3)到外资企业的比例有显著提高,由2011年排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由占7.7%上升到9%。不过从总体看占第一位的仍然是在民营企业就业,2011年占41.5%,2012年占41.3%,略有下降。二是就业单位所在地的分布情况分析。从2011年至2012年,毕业生都喜好在中西部大中城市(比例分别为43.3%、44.9%和42.4%)和到东部发达地区(比例分别为32.6%、26.9%和30.3%)找工作,随着国家政策逐渐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也有一部分学生愿意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找工作,如2010年为14.0%,2011年为12.8%,2012年为11.5%。三是愿意到西部、基层和不发达地区工作情况。2012年志愿到西部、基层和不发达地区工作指标比例也有明显提高。2011年占7.2%,2012年占10.4%。

(五)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测评

一是毕业生本人对就业单位的满意度。很满意占11.2%,比较满意32.9%;一般满意占32.6%。总满意度为76.7%。低于2011年91.1%的平均水平。二是家庭对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分析。很满意占9.2%;比较满意占32.1%;一般满意占34.0%。总满意率为75.4%。也低于去年测评结果的平均水平73.1%。

三、近年来高职生就业质量的变化特点与启示

从总体看,大学生就业质量正逐步提高,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其变化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就业率上升,而对就业单位的满意度下降

2009、2010、2011、2012等四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依次为79.1%、86%、95%、97.8%。这就是说绝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都能找到工作,就业率不断上升。而另一方面,学生对找到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下降。这说明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面对日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理性地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因此他们虽然就业了,但对初次就业的单位并不满意。

(二)就业层次下降,而就业信心不减

从单位层次看,高层次单位比例2009届为57.5%,2010届为33.1%,2011届为24.8%,2012届为35.1%。从岗位层次看,高层次比例,2009年为47.5%,2011届为39.0%,2011届为22.9%,2012届为28.7%。虽然如此,而大学生的就业信心不减。以2012届学生为例,有信心找到工作的学生占70%,有信心找到满意工作的学生占45%。多数学生并不十分看重一毕业就找到工作或找到很满意的工作。他们变得越来越务实,其就业心态更趋成熟。

(三)对就业的个人发展环境的满意度下降,而把个人发展作为求职第一因素的比例上升

个人发展环境的四个指标都有所下降。但是学生把个人发展作为求职考虑的第一因素的比例明显上升。2009年求职应考虑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符合自己兴趣和专业(占42%);个人发展机会(占26.6%);收入情况(占13.9%)。2010年,排在前三位的虽然依然还是这三项,但三项比例有明显变化,符合自己兴趣和专业只占28.2%,下降了近14个百分点,“收入情况”上升到第二位,占26.4%;个人发展机会退居第三位,只占15.8%。而2012年排在第一位的是“个人发展空间”,占37%;“企业或单位的发展前途”为第二,占31.6%;“薪金水平”降至第三位,只占10.5%。

(四)就业结构渐趋合理,而愿到艰苦地方工作的比例依然很低

首先,从单位性质看,到民营企业的毕业生比例明显上升。2009年为28.7%,2010年为39%,2011年为45.8%,2012年为41.3%。自主创业的比例有较大提高,2011年自主创业排第五位,占6.74%,2012年上升至第四位,占7.5%。其次,从就业单位所在地分布情况看,也在逐渐趋向合理。但值得重视的是,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作的比例不断减少,而且逐年下降,2010年为14.0%,2011年为12.8%,2012年为11.5%。

(五)专业对口比例偏低,而越是就业专业对口的学生越认为素质教育重要

第5篇

>> 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培养路径研究 就业能力的概念、结构和实证研究成果 中职生就业能力内涵及策略探微 反就业歧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与结构思考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能力培养研究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农业类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度及对策研究 与就业相关的三类资本之研究现状、结构测量与趋势综述 服务补救的内涵及其研究现状 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内涵及判别标准研究述评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适应性研究 东北地区城市就业能力的地域结构研究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差异研究 基于市场需求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失衡问题研究 武汉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 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内涵建设的创新研究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10,20/2016,3.

[3][4][6]施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2.

[5]陈浩.人力资本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7]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8]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7:6-10.

[9]肖贻杰.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高职教育对就业能力影响的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10(13):70.

[10][16]张秀,庄西真.基于CareerEDGE模型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4(5):112-114.

[11]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02):91.

[12]金宏伟,李常香,杜才平.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与社会需求的差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4):98.

[13][17]王培君.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9(11)中:20-22.

第6篇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择业观。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群体对利益的追求加剧,这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择业时偏重于工作稳定、工资待遇与环境较好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对未来的自身理想和人生价值能否实现不去考量。另一方面,不少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到位,从而没有一个合理定位、合理规划,导致他们在择业时,与市场实际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脱离。2.主观能动性有待提高。许多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被动地等待别人为其传递就业信息,甚至一味地靠家庭资源等去获得就业。然而,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是客体,在劳动市场上是供方,是否学会向单位推荐和展示自己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获得和提升。3.专业技能不足。专业技能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入职的关键,一些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扎实地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在就业过程中常常被问得哑口无言,手足无措。大学生专业技能不足的现象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是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4.实践操作能力欠缺。企业单位期望招聘的大学生一入职就能够立刻胜任工作,所以大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进行人才招聘时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大学生在校期间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使许多大学生有资格证书、学历,却不会运用。5.创新能力不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只会读书考试,缺乏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用人单位比较重视的,也是毕业生竞争实力的重要体现,大学生自身创业能力加强的同时也让其就业能力得到提高。6.社会适应能力尚有差距。随着经济结构向服务业的转型,与“人”相关的自我调节、沟通合作、组织规划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大学生作为职场新人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当环境变化时,在校大学生对社会怀有恐惧、逃避感,职位适应缓慢,往往导致大学生不能融入到工作环境中。7.职业素养认知较差。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大学生一旦从业不顺就频繁跳槽,很难持之以恒,不仅影响了企业用人计划的顺利实施,而且使学校的诚信受到质疑。8.就业心理素质较低。竞争激烈的人才就业市场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长就业不可缺少的因素。面对就业市场双向选择带来的权利、机遇、竞争与挑战,毕业生的心理是错综复杂的,在就业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提高途径

1.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影响很大,动态地提高老师的就业指导能力素质,可以充分发挥其贴近学生的优势,帮助大学生准确分析就业发展动态,综合利用自身的经验与知识对大学生进行时效性、个性化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2.引导转变就业观念。随着社会就业形势不断变化与竞争的不断激烈,竞争上岗、人才流动、再就业以及就业岗位不断改变等,这些都成为普遍现象和常规性状态。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动态就业观,克服不切实际的想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多渠道地拓展大学生的就业能力。3.强化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必要措施,高校通过鼓励、支持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充分运用多方面的资源,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高相应的专业技能,从而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在就业时充分发挥优势,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4.提高创新能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对用人单位来说更为难得,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一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后,注意借鉴和总结,从多方面考虑,进行思考和创新,加强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5.培养大学生的“软技能”。“软技能”指大学生的社会与关系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对其今后的职业和人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个体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交、沟通、适应、组织、合作等方面的培养。6.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按照学生不同阶段、不同特点,构建有针对性的培养体系,促进大学生主动、自觉地积累社会工作经验,加强自身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求职能力。7.丰富心理疏导教育。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压力会使部分大学生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消极情绪,开展心理疏导和教育,帮助大学生准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学会自我调节,树立正确的择业心理,以积极的态度去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

三、结语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大学生要在就业及以后的职业中拥有持续的竞争力,就必须具备充足的就业能力。为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从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从中找出存在的差距与问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系工程,本文从多方面进行探讨,期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作者:朱旭菲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荣.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2):48-53.

[2]查良松.试论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低的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120-122.

[3]吴御生.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述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3):54-57.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5日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比较困难,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多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的因素。高校不仅仅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需要肩负起为企业和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课程设置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课程设置的内容及课时的安排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具备的能力等等都是从课程中进行学习的。因此,高校的课程设置对于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二,高校就业指导的影响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高校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就业观,进而不断学习相关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才,找到适合学生自身的工作。

(二)用人单位的影响。用人单位是学生未来的工作场所,其对大学生就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用人单位存在错误的人才选拔理念,认为人才的学历越高能力就越强,所以很多岗位的学历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可能会使得企业错过很多能力较高的人才;第二,企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影响。企业在发展快速的阶段对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在发展平稳期对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少,这些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三)毕业生自身因素的影响。毕业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对于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毕业生专业能力方面的影响,在学习期间是否掌握企业要求的专业知识,是否能够符合企业及用人单位的要求,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二,毕业生其他综合素质方面的影响,如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团队意识、职业道德素质等,都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影响。

二、国内外大学生服务体系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仅是我国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在其他国家中大学生依然面临着相似的问题。所以,很多国家都开始构建大学生服务体系,经过本文的总结和分析,认为这些服务体系的特点如下:

(一)美国大学生服务体系的特点。美国大学生服务体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业指导始终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始终,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到更为全面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对于学生进行不同的就业指导,让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全面和具体;第二,就业指导的支持力度较大,美国的很多高校都认为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非常重要,并且加强了基础设施的相关建设,例如:很多高校建设了就业指导基地,并且为学生安排了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服务体系的完善。

(二)德国大学生服务体系的特点。与美国相比,德国大学生服务体系有着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政府为主导。德国政府比较重视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因此在建立大学生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政府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例如:政府制定完善的就业政策,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同时,积极主导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更好地解决高校的人才输送问题;第二,大学生服务体系更加具有信息化的特点。主要是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及信息社会等相关的背景,从而使得大学生服务体系能够方便地建立起高校、企业、大学生之间的信息通道,使得各方能够方便地获取信息,从而满足自身的需求,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日本大学生服务体系的特点。日本大学生服务体系也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构建的,但是除了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就业指导机构更好地贴近高等院校的自身特点。例如:在日本,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有着不同的就业指导体系,相关的教学内容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但是都对大学生的就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第二,就业指导工作是从小学开始的。所以可以说日本的大学生服务体系比较完善,而且就业指导的开展形式比较多样,能够使得大学生适应不同的工作。

(四)香港大学生服务体系的特点。香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区,在推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其服务体系也有着显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服务体系的参与人员比较广泛,不仅包括高校、政府、大学生等,还包括企业人员、学生家长、专家学者等,从而能够通过各方的共同参与,更好地完善大学生服务体系;第二,注重对大学生服务体系的宣传工作,使得相关人员能够更好地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且积极配合政府或者高校的相关政策,为完善大学生服务体系提供条件。

三、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知,目前我国大学生依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在其他国家中存在,国内外的高校通过建设大学生服务体系,为促进大学生的就业提供相关的服务。本文对这些服务体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找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启示,进而总结出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中发挥作用。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肩负着发展国家各项事业的重任,所以政府必须要充分重视起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且积极地参与到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中,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需要完善相关的就业政策,积极引导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不断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地交流,使得高校能够全面地把握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从而制定更加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目前很多大学生都选择创业代替就I,而创业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尤其是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所以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更好地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扶持;第三,进一步规范人才市场的相关行为,营造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就业环境,从而更好地建立起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使得学生和企业能够处于更加平等的位置。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高校作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引导者,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才能够更好地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并且提供相关的服务。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应该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可以为企业推荐更加适合的人才,并且对人才的各方面能力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取得企业的信任,并且愿意与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第二,不断优化人才的培养方式,更好地面向企业和社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不断完善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完善,从而使得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符合企业的需求;第三,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成立专门的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更加专业的指导工作,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另外,需要对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深入地分析,让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更好地享受相关的政策和支持,从而能够不断促进自身的就业。

四、小结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很多高校都需要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高校不仅仅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且高校作为社会重要的人才培育机构,也必须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与其他单位一起做好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相信,在高校、政府和社会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之下,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苏薇.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在“新常态”下的构建[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0.

[2]王茹.对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3.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经济纵深化以及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和家庭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关乎国家发展稳定的大事。笔者在梳理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发现这些论文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就业概念的界定、就业现状调查、就业难原因分析和就业对策建议等方面,具体综述如下。

一、概念界定

“就业”是本研究需要界定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就业”,学者们有多种解释。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进行的活动。戚新总结就业主要概念为:就业指的是“处于受雇用或自我雇用(自己从事有收入的工作)”的状态。就业是一个过程,它包括就业前的身体和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准备阶段、劳动力的实际使用的直接就业阶段、就业者就业能力的恢复和增强及企业雇用能力的再生及发展过程的就业后阶段。

二、现状调查

关于就业现状研究主要是专业部门研究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从不同层次、学科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情况。

根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9-2010)》统计报告,2009~2010年大学毕业生总体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1.0%、85.4%。2010年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8.2%、83.9%、86.4%和84.8%;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为70.8%、85.7%、76.4%、78.4%、82.6%、74.2%、80.5%、88.9%、79.8%、77.9%、86.1%、86.8%。

根据麦可思公司的《2012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全国 2011 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90.2%)比2010届(89.6%)略有上升,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92.5%),最低的是法学(86.8%),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1.6%,比2010届(1.5%)略高0.1个百分点。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彭拥军从多学科视角总结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教育学视角来看,大学生就业与高等教育质量本身存在内在关联,切实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从历史学视角来看,大学生就业在精英高等教育、大众高等教育等阶段具有不可避免性,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从政治学视角来看,大学生就业状态反映了社会中权力与权利的实现程度,以及政策的颁布实施情况;从社会学视角来看,个人的教育水平与其经济社会地位等互为因果关系,大学生就业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对教育机会和社会机会的竞争;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会产生渗漏效应或选择性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变成了投入与产出的回报性问题。

高等教育质量从多方面影响或者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率。邢志杰等认为,高校扩招的速度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以及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结果导致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肖文海等指出,高校专业调整力度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升级,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张育广强调,高校在大学生实习见习方面力度不够,例如,就业实习机会较少、质量不高,创业见习少、指导性不强,“传、帮、带”的培训指导环节比较薄弱。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政策法规的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王丽娟等强调,大学生就业权特殊保护严重不足,这一保护主要依政策而非法律,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大学生本应当享受的利益落空,同时还缺乏相应的失业保障机制。孟芳兵的研究表明,西部志愿者计划有利于大学生就业,但优惠政策保障不足、跨省落实困难、配套设施不健全、优惠政策可操作性欠缺、普遍收入偏低、劳保制度不健全,导致多数人不远继续留在农村。

通常状况下,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的观念环境和制度环境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郑功成认为,在中国的就业市场上,90%以上的招聘均含有歧视性,包括性别、学历、户籍、经验歧视等。宋真指出,高校、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这三个就业市场主体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同时也使供给的结构性失调和毕业生盲目择业。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导致大学生很难就业。李星云指出,目前大部分学生及其家长思想观念还停留在精英化教育时代,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期望值过高,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工作地点、工作岗位、工作薪资等。柳小玲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不强,同时也没有认识到个人理想及价值的实现必须与社会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1.社会方面的对策建议

王丽娟指出,需强化大学生就业权的特殊保护,多方面多视角予以帮助,例如,建立大学生失业救助和失业保险制度、面向市场改革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权特殊保护的救济机制、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和扶持的立法工作。王庆华提出东部沿海地区需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将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业转入内地,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耿相魁认为,政府要负担责任,完善大学生就业管理体制,出台相应的就业政策,调整户籍及人事管理等,通过宏观调控来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龙必尧和陈峰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提出利用竞争情报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2.高校方面的对策建议

李海萍等提出大学应积极作为,区分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学术本位,促进工学结合,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田一认为,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要着重提高学生在策划、组织、领导、管理、沟通等方面的技巧,且就业创业指导应从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是专业理想与职业理想教育阶段、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就业与创业政策及技巧指导阶段。

3.劳动力需求方面的对策建议

李雄等认为,要不断扩大用工需求,规范招工行为,改革供给体制,提升就业能力,完善就业供求匹配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宋真提出,对于信息不对称,用人单位在高校吸纳人才时,可选用订单式培养,全程参与。

4.大学生个人方面的对策建议

边文霞提出大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五层递进方案,即大学生的学习行动力、思维能力、表现力、“读写算”基础学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淡华珍等认为,大学生应当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要既能当干部又能当工人,既可在国有企业就业又可在集体所有制企业、乡镇企业及民营企业就业,在就业地区上,既可城市,也可乡村,既可内地,也可边疆。

五、结论与建议

学者们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见仁见智地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和剖析,提出了许多新颖、有建设性的建议,对深化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有巨大的贡献,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一,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索研究文献很多,但多停留在表层研究,且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很少,今后应加大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力度和立项。

第二,从研究的成果形式来看,文献较多,专著较少;从内容来看,大多集中在大学生就业的某一方面来谈,系统性不强。

第三,实践结合得不够,大多数文献只是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剖析,未进行实证调查,也就不能抽象、概括地“深加工”,提升出能够说明现实现象、解释现实问题的可操作的方法、手段、程序等。

参考文献

[1]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戚新.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5)

[3]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9-20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麦可思研究院.2012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彭拥军.多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招生与就业,2009(5)

[6]邢志杰等.我国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供需分析.理工高教研究,2004(1)

[7]肖文海等.千方百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经济管理,2004(5)

[8]张育广.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服务.中国青年研究,2010(8)

[9]王丽娟等.论大学生就业权的特殊法律保护.江苏高教,2012(2)

[10]孟芳兵.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期满志愿者就业对策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0

[11]郑功成.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中国劳动,2006(4)

[12]宋真.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11(1)

[13]李星云.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9)

[14]柳小玲.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高质量人才.中国林业教育,2000(11)

[15]王庆华.基于“刘易斯拐点”的“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改革与战略,2012

[16]耿相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探索与争鸣,2007(12)

[17]龙必尧等.利用竞争情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思考.图书情报工作,2007(11)

[18]李海萍等.大学生就业困境中大学应如何积极作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2011(6)

[19]田一.求知、求实:创新就业与创业指导模式.辽宁教育研究,2008(4)

[20]李雄等.我国大学毕业生平等就业保障研究.政治与社会,2010(5)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中国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处理不好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国家的繁荣富强造成影响。党和政府出台正确的就业政策是必要的,高校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主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1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而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第一,高等院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无论是在教育机构人员机构建设还是在经费以及各种硬件设备的投入上都有所加强,很多院校都积极选拔、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小组,甚至专门配备多媒体教室、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及其他相关设施。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从就业技巧向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教育方面转移。第二,很多高等院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心理素质的不同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及内容。每个学生情况不同,所遇到的就业困难也就不尽相同,教师因材施教,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第三,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及途径进行了改革,以结合实际就业案例提高学生就业素质的方法取代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然就以上介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受到各方重视,并实际改革了教学内容与方式,总体趋势是良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第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严重脱节。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由国家包分配,因而不会面临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也就不重视,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市场经济到来后,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各高校主要注重传授就业技巧,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导致了如今各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与从事就业指导的人员工作互不交涉,两者不能紧密结合使得两者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第二,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针对性不强,没能紧跟国家最近的就业发展趋势,没有结合最新的就业政策,忽视了对于理想信念的培养。第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且落后,没有重视课堂的趣味性以及时效性。第四,高校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素质以及能力不足,其知识结构单一、就业信息了解不及时、就业政策了解不充分、就业精神把握不准并且不具备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高校应注重此方面人才的选拔与任用,选择有强烈责任心、较高的政治敏感度并且掌握相关方面知识的人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解决我国现存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各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已然成为社会各界普遍认同的途径之一。然而,国内外的各种实验结果以及各种理论均已证明要想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真正作用就必须结合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将会最大程度提高大学生就业技巧及素质。

2.1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重要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处于首要地位。面对全球化的国际大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已然成为大势所趋。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政治、文化渗透以及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我国大学生面临着西方价值观以及文化思潮的冲击,很多学生被享乐主义、个人极端主义、拜金主义等不好的思想所腐蚀,缺乏理想信念,缺少诚信等传统道德观念。在如此情况下,国家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社会各界尤其是各高校应帮助大学生认清我国的国情、制定正确合理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2.2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旗帜。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不管是在就业或其他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只有具有顽强的意志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才能使青少年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被挫折所打倒,勇往直前,而科学的理想信念可以为大学生就业指引奋斗方向,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的支撑,大学生就会在困难面前不堪一击甚至迷失就业方向。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在就业中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3总结

面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必须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以提高大学生就业技巧与就业素质。通过上文中笔者指出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仍需改进,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张英楠.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4,(12):8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