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5 21:52: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化学科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微课初中化学教学
一、概述微课
对于许多现代教师而言,微课是一个相当熟悉的概念,教师在制作微课过程中,能够分割课堂教学内容,将教学时间控制在不超过10分钟,凸显出知识要点和重点,让学生学习活动变得更加具体,微课不仅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而且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若学生对微课内容存在疑问,或者没有完全掌握,可以再次播放视频,巩固知识内容,采用有效的方法来复习教学内容。
二、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化抽象为具体,克服知识难点和重点
化学学科具有大量的抽象概念,包括构成物质的离子、分子等等,但学生在传统的课堂上很少接触这些东西,难以有深层次的认知,仅仅单纯背诵该知识点。而适当引入微课,就能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在短期内通过微视频将离子、分子以及原子不断放大,将这三种微粒的组成与结构特征向学生展示。此外,还有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可以利用微课来解决。
(二)微课能够提供安全可靠的实验方式
相信大家都知道,化学实验具有较强的危险性,由于许多化学物质放在一起极易出现化学反应,造成爆炸事故或者其他的危险事故发生。化学实验的不成功,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化学药品以及不合理地使用化学仪器。但是要想学习化学,化学实验是不可或缺的,有些化学知识的呈现离不开化学实验。在该情况下,可以利用微课来有效解决。比如:讲解《我们周围的空气》时,教师可以使用赤磷对附近空气的成分进行检测,但我们都明白燃烧赤磷会导致五氧化二磷出现,这是一种具有较强腐蚀性的酸性氧化物。结合基本的常识能够发现,必须要尽可能防止触碰或吸入较强腐蚀性的物质,否则容易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这种排放有毒气体的实验就难以在课堂上向每个学生展示,所以应用微课能够发挥出重要的替代作用。
三、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运用微课打破化学理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化学属于微观科学,具有一定的不可触摸性及抽象性,正是如此,化学仿佛是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但学生都不敢揭开。因为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是十分好奇的,所以往往会出现矛盾的心理。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必须要合理运用学生的该心理,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入微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比如:讲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准确的微粒观,尽管通过肉眼是不能看见氧分子,用手也不能摸到氧分子,但可以依靠氧气来生存,其与我们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有些学生很有可能会质疑氧分子与氢分子组成水分子的概念,教师在这时需要运用微课视频向学生展示水通电后分解氧分子与氢分子的整个过程,使他们能够亲自观看到其变化的神奇魅力,而且加深其在大脑中的记忆,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充分发挥出微课突破重点和难点的作用。在课堂结束后若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讨论该问题。
(二)运用微课演示危险性高的实验
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是化学实验,所以其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科学,实验必须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只有具备各项条件才能够做好实验,并且实验过程是存在危险因素的。有些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物质具有较强的腐蚀性,这就要求在实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学生理解和认识化学反应的概念主要来自于化学实验,所以高危险性的实验无法在课堂上展示,微课就能够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拍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微视频,仔细记录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观察。比如:使用酸碱指示剂对物质的酸碱指数进行验证时,因为浓硫酸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只要与人体皮肤发生接触,极易导致重大的伤害。若教师可以在微课中将各种类型酸碱发出的声音模拟出来,势必会给学生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早是在美国出现的,最近几年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能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化为主动接受学习,这样有助于促使所有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大大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前运用网络媒介将微课视频,使学生提前进行观看。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紧紧围绕微课视频正确引导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比如:讲解“氧气”时,教师在课前可以使用软件camtasiastudio7.1制作微课视频,从而将微课视频在微信平台上,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自觉观看。为了可以对学生微课视频观看效果进行检验,教师在微课视频最后可以增加三道练习题:其一,什么是氧气的化学性质?其二,什么是氧气的物理性质?其三,氧气的用途有哪些?学生将这些作业完成后,可以将答案以微信评论的方式来上传,并且教师也能及时认真审阅,掌握学生的课前学习具体情况。在学生将微课视频观看完后,教师在教学中就能够围绕微课视频以及课本内容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大量的教学实践显示,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达到预期制定的教学目标,所以这种微课应用方法值得大力推广。
(四)通过微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化学
微课具有的优势关键在于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一些内容简单的学科时,学生能够在课前和课后自主学习,但对于化学学科而言,学生无法完成自主学习,而微课能够有效解决该问题。比如:讲解“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时,教师难以为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复杂的实验过程,但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展示金原子受到a粒子的影响,也可以向学生展示典型的卢瑟福实验,并且教师可以在播放视频的同时讲解知识。该化学知识是难点,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无法将化学实验原理完全渗透,所以教师可以在微信或者QQ上将实验视频发送给每个学生,使其可以在课后复习时重复观看此视频,正确认识实验的化学原理和内容。
轻松的课堂环境不是对学生的放纵,而是在个性张扬中的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成熟而且天马行空,教师如果不加以调控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脱离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变得难以控制而没有达到互动的效果;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兴奋点,优化学生的生成来引导调控课堂互动,从而引导互动能够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例如,在学习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时,结合学生爱喝饮料的素材,让学生讨论饮料中的气体是什么?学生都会回答出是二氧化碳;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观察饮料瓶上的说明,上面的表述却是碳酸饮料,从而在学生心中建立了问题:为什么进去的是二氧化碳气体,却写着碳酸饮料呢?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产生了质疑,有的学生说这是饮料商的表述错误,应该叫二氧化碳饮料,随着几个学生的附和,所讨论的问题变得有点脱离主题;教师这时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以参与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学生通过实验来对表述进行验证,学生转而讨论如何验证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经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和猜想,学生采用了紫色石蕊来验证,通过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发现溶液变红色,说明了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酸,结合学生对酸的认识从而确定了该酸为碳酸,也还了饮料商一个“公道”:称为碳酸饮料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互动,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成来及时地引导学生的正确互动,使得课堂教学高效、实用.
二、利用重点探究,突出互动内涵
课堂互动犹如层层剥茧,要能够逐渐地突出课堂的核心问题才是课堂互动的内涵所在.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引导学生逐渐找到问题的关键,从而由散开式讨论逐步过渡到集中式讨论,将学生的思维慢慢地转向对重点知识的思考上来,从而顺利地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时,利用“燃烧的手帕烧不坏”魔术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了手帕表面的酒精发生了燃烧,教师顺势让学生讨论酒精燃烧的条件?结合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学生了解到了燃烧需要可燃物和充足的空气;但是随着学生的进一步互动,又出现了新的疑问:为什么酒精燃烧完了,手帕不跟着燃烧而灭了呢?根据学生的经验手帕应该是特别容易就会燃烧的,这个实验与学生的经验发生了冲突,这也促进了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引发了学生对燃烧条件的怀疑,从而建立了问题的重点:是什么促使酒精能够燃烧而手帕不可以?在学生的不断互动中,学生会发现不同的物质在燃烧时需要的温度不同,就像一根火柴能够轻松的点燃一张纸而不能轻松的将桌子点燃,从而让学生理解了着火点的概念.解释了实验现象的真正原因:酒精和手帕的着火点不同,酒精中的水吸收了酒精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变为水蒸气,而没有达到手帕的着火点,所以手帕不会燃烧,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了解了着火点这个概念,掌握了现象背后的内涵.
三、灵活教学手段,提高互动效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科学性教学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不同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老师们在备课时,其教案中已体现了一些科学方法的要求。但是大多数的教案对方法的描述过于笼统,很少有人将科学方法教育的目标明确细化。同时,通过了发现教师们在进行方法教育的教学设计时,大都是从学生易懂,条理清晰,和自身经验积累,或者是依据教材中的顺序,或者认为这样编制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的。可见,教师对科学方法教学策略的用还停留在自发状态。虽然教师对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也能注意到科学方法的教育,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科学方法的学习目标设计上、学习顺序安排上、教学评价等方面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从而导致学生对知识学习和活动探究中渗透的科学方法不能有效地进行内化,不能及时了解学习的效果。因此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科学性教学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基于此,本人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并依据初中化学科学方法学习内容、影响因素和学习过程的研究,对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提出了一些思路。
首先,在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科学思想和方法,但教材中并未直接出现科学方法的名称,而是通过选择适宜的知识载体,结合某些知识的形成和获得过程来体现和渗透科学方法和思想。化学知识的教学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原理和规律、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等。如学习酸、碱、盐性质时,可以先研究单个物质的每一个具体性质,然后再综合为物质总的性质而得出该类物质的通用性质,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推理能力。其次,结合化学概念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化学概念是从大量同类化学现象和化学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所提示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是构成化学理论的基础。因为每一化学概念的形成都必然包含着科学方法的因素,形成概念的过程就是应用化学科学方法思维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概念的教学中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给学生形成概念的科学方法。即化学概念的形成一般经过这样的过程:提出问题、观察实验一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演绎化学概念。最后,在化学理论和化学规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化学规律是化学现象或过程内在的本质联系,是构成化学大厦的砖石和框架结构,和化学概念教学一样,在探索、总结化学规律时,也应重视科学方法的传授。
其次,创设合理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科学方法训练。
“问题是激发思维的火花”,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对结论迫切追求的欲望,产生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行动。教师在这种情况下,适时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猜想、特殊化、一般化等方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逐步进行化学科学方法的教育。例如在进行酸、碱、盐教学时,提出酸、碱、盐之间反应的实质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许多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分类、综合得出反应的本质是离子之间的重新组合,生成了水、气体或沉淀。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实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等科学方法,而且在实践中还了解实验的结果要经过多次实验的验证。
再次,剖析历史案例,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化学家们在取得伟大成就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构思精妙绝伦,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科学方法教学素材。结合教学内容介绍化学科学发展的史料,将化学概念、定律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使之熟悉化学家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和科研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科学方法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教学中化学史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1)根据教材课文中提供的事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等化学史内容在教材中均有介绍,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材料来介绍科学发现的历程,也可以查阅一些资料来补充和丰富教学内容。(2)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关于科学发现的阅读材料,例如水的组成揭秘,质量守恒定律的建立。(3)根据教材挖掘出隐含的有价值的史料,如空气成分的发现史、原子和分子概念的发展简史等。
最后,在化学实验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纵观化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几乎每一项科学发现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实验的过程既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让学生领略化学科学方法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接受科学方法的教育。
在通过典型实验,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归纳和演绎的科学方法的同时,也要抓住实验异常现象,充分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反常实验现象。在教学中,教师不可以忽略这些异常实验现象,而应充分利用这些实验异常现象,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客观、全面、准确地找出真正的原因。在找原因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猜想和假设,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反复实验,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来论证猜想和假设,可见,利用实验的异常现象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更可以充分地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在中学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然而在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而应试教育仍然搞得轰轰烈烈的今天,实施科学方法教育仍然有一定的难度。我们还没有完全摆脱旧的教育体制的影响,为数不少的教师仍然以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为主,而忽略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忽略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这在教学中是极其普遍的,因此加大对初中化学的科学性教学的推广力度,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
参考文献:
1.1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与学生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情感意向的交流,并不是教师的个人“演说”。然而这种交流需要建立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教学气氛的基础上。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常用并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在课堂上,有效的提问能够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这样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同时还有利于让教师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与内心的真实想法,以便于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
1.2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够像磁石一样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是每一个教师都在关心、思考的。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基本上都能够让学生去主动的思考,从而让他们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问题提出后,学生们或进行独立思考,或进行相互讨论,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活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但都会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良好的教学提问艺术既是一种镇静剂,又是一股凝聚力,它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
1.3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问题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问题是个体在满足需要的认识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因为主客观要素的缺损和障碍而使活动中断时所派生的一种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一个巧妙的提问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让他们的思潮翻滚,能够获得启发,有所发现和领悟,从而能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有效的提问还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提取已有的相关信息,并且在对各种信息与观念进行加工和转换的基础上,将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整合并作出合理的推论,对当前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其各种思维能力,这是教学提问艺术最主要的功能。
1.4课堂提问能够提供反馈信息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提问,教师与学生能够从中获取对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从而能够调整教与学活动。通过提问教师还能够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对是否掌握了那些重点内容的进行检查,对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与产生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全面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对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着缺陷与错误进行反省,然后再根据从问题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对后面的教学活动进行灵活的调整。同时,学生还能够通过答问,从老师那里获取足够的评价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从而能够不断的审视自己,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进行改进,让自己后继的学习活动能更加的富有成效。因此,教师应该要充分的认识到课堂题问的重要性,并积极的用好课堂提问,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2努力提高问题本身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1课堂提问应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课堂提问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对学生进行评价、检查,并且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设计出具有明确针对性的提问。例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氧气中的演示硫燃烧实验时,一位教师在实验过后提问:“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呢?”
学生1回答道:“硫能够燃烧,并且在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的火焰。”
学生2回答道:“我和他(她)看到的一样。”
……
教师在连续喊了多位同学后,这些学生的回答基本都一样。这样的提问因为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很难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如果教师能够将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回想一下,硫粉在加热时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硫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分别是什么样的颜色?燃烧后的生物物又具有什么特征?”这样的提问,具有较为明确的针对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提问中很快的领会出教师的意图,从而能够回答出比较重要的实验现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而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来回折腾,而且还起不到相应的作用。为了能够让课堂提问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师需要做好一下几点:(1)要能够掌握学生的思维原点,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进行掌握,从而能够选择出较为合适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提问,以能够通过提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2)需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课堂提问最适合的时机就是学生的思维已经展开,并急于寻找到突破口的时候;(3)提问的语言应该尽量的简练精准,好的问题应该用直接、简练的语言呈现出来;(4)不能够一味的为了追求提问的数量,而使得问题不具有针对性,提问是为了给学生创造出思考的机会,通过思考来解决各种心中的疑难,不能够单纯的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形式。
2.2课堂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
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问题的深度。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如果问题设置过于肤浅,那么就很难使得学生充分掌握学习内容;而如果问题过难、过深,则又可能让大部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畏惧,难以深层次的进行理解掌握,从而失去学习信心。例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时,在演示了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占1/5的实验后,直接对学生提问:“某同学实验结果小于1/5,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问的有点突兀,同时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由于化学知识的缺乏,这个问题就显得难度过高了。学生们基本都不知道应该从哪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会胡思乱想,不知道想到什么地方去了,从而起不到思考的目的。为了能够控制好这些问题的难度,教师可以在提问之前就做一些处理,例如:先让学生对这个实验中的注意点进行分析,分析应该注意那些地方;如果做实验的过程中没有把握好这些注意点,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等等。学生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后,就能够较为容易的对开始的那个问题进行正确的回答。
2.3课堂提问应该注意层次行
课堂提问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要尽可能的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例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课中,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颜色由紫变红,溶液为什么会变色呢?学生们面对这个问题,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因为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他们的知识范围。为此,教师可以将这个问题进行分解,可以这样做:先将盐酸、白醋、蒸馏水分别加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发现加入盐酸、白醋的溶液颜色由紫变红,而加入蒸馏水的溶液颜色却没有改变。教师这是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类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的就能够得出结论“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然后教师可以在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中放入浸过紫色石蕊试液的纸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干燥的二氧化碳能否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通过这两个问题的逐层引导,能够让学生通过推理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这里就是将一个学生难以理解、解决的问题分为了若干个小问题,并通过实验的方法,层层推进,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着纵深方向发展。同时教师的提问还不能够仅仅局限与少数的学生,一般的情况下课堂提问很难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要尽可能的将问题相关的分解成一串,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2.4课堂提问可以在一定的情景的支撑下进行
如果没有一定的情景进行支撑,那么问题就有可能变得空洞乏味。在教学的过程中,好的情景不仅仅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够提高问题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但是化学课堂上又应该如何创设出提问的情景呢?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2.4.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是来源于生活之中,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化学也是如此。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化学,用化学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如果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创设情景,那么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重要性。例如在讲解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的时候,先通过煮沸的水不能养鱼与人不能够在水下生存的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创设出问题情景,然后再让学生思考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怎么样?这样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得出“氧气在水中可以溶解,但溶解性不大”这个结论
2.4.2通过实验来创设出问题情景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学生能够从实验中获取各种知识,并锻炼自己的能力。通过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例如在讲解《氧气》时,有一个炭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在完成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后,可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为什么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的多?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进行讨论。在学生分析综合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出下一个问题:在空气中不易燃烧的物质能否在氧气中燃烧呢?这可使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并鼓励学生对此问题进行猜想,从而引出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在结构化学课程教学中设置课程论文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知识和课程评价的手段。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结构化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课程论文研究中,达到学以致用效果。论文指导过程中,注意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的培育,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课程论文研究的过程上,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结构化学 课程论文 创新思维
《结构化学》是理科院校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专业课。这门课程以严谨的数学逻辑推导为基础,建立比较抽象的理论概念,学生一般感到难学难懂。因此,学生易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到教学效果。根据结构化学教学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设置课程论文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知识和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对此,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在掌握学生基本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设置与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注重理论研究和解释实际实验现象的课程论文题目,引导学生尝试应用结构化学/量子化学的理论计算结果来解释化学实验,深入了解分子结构和理论性质,揭示其内在规律性。从而在应用理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设置课程论文的重要性
与其他化学专业课程不同,《结构化学》的内容主要是抽象理论,缺乏合适的配套实验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加深、拓宽和巩固。该门课程的对象一般是大学三年级学生,具有相当的化学专业知识。设置课程论文可以让学生在搜寻研究对象或者范围时,对以前专业知识进行回顾和分析,思考大学一年级以来学习的知识是否存在可以采用结构化学理论解释的地方,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原理和现象进行思考,在自由选择题目范围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在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论文研究时,注意讲述一般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及科学工作者所应当具备的科学道德,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论文撰写时,着重讲授一般论文的写作格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形成一定论文写作规范。这对于一般理工科学生尤其重要。设置的课程论文同时为四年级毕业论文研究阶段所需要的逻辑思维和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2 理论化学计算软件的讲授
让学生进行课程论文研究,首先必须先教导学生使用理论化学的计算软件,让计算软件成为学生进行课程论文研究的工具,所以教师本身需要对该类软件非常熟悉,同时具备利用该类软件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经验,这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众多量子化学理论计算软件中,HyperChem比较适合一般学生使用。可视化软件使深奥的理论计算结果形象化、直观化进行表达,让学生好学易懂,同时操作简单,适合用来作为课程论文研究的计算软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只需要1学时就能教会学生有关HyperChem的基本操作和应用于简单的理论计算。谭君[1]介绍了HyperChem软件的一些使用操作和特点,这里不再重复叙述。
3 科学研究思维和步骤的指导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所以我们在课堂上,教导学生一般的科学研究思维和步骤。课堂上以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作为计算例子,采用Hyperchem软件计算各原子电荷并解释定位规律的实验现象。众所周知,苯环上的取代基分为邻对位定位基和间位定位基两类。这里选择了氨基和甲醛基分别作为邻对位定位基和间位定位基两类代表,通过计算其量子化学指数,讨论其计算结果,从理论上解释定位效应。
首先分析影响亲电反应的因素。一般认为碳原子的电子云密度是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计算苯环上的碳原子电荷来解析亲电反应规律。
在Hyperchem构造并以PM3分别计算氨基苯和苯甲醛,按display中的labels,选定charge项,在分子中显示各碳原子的电荷分布。
电荷分布显示氨基苯上邻位和对位的C原子带负电荷,分别为-0.191和-0.169,均大于间位C原子电荷(-0.05),所以对于氨基苯来说,亲电基团会首先进攻邻位和对位。而在苯甲醛的情况恰好相反,间位C原子电荷为最负,为-0.119。亲电基团会首先进攻间位。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和讨论,应用原子电荷的规律变化很好地解释了亲电取代定位规则。
转贴于 4 拟定结构化学计算题目
自由选择题目范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教学中,我们设定以下方向(题目):
① 药物分子的结构与活性关系
通过对分子的结构计算,讨论结构与活性关系,寻找分子活性中心和主要影响活性的因素。
② 化学反应原理与规律解释
以理论方法计算和解释常见化学反应的产物与规律,如丁二烯的加成反应。
③ 分子结构与性质
计算出分子的量化指数,寻找量化指数与分子性质的关系,如HOMO、LUMO与颜色的关系。
④ 光谱的移动
研究分子结构与光谱移动的关系,如分子中的键长的变化直接影响红外吸收峰的移动。
⑤ 分子的结构/构型/构象
以理论方法研究分子的结构、具体构型和构象。
⑥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分子间的作用一般为氢键和范德华作用,与化合键作用相比,属于弱作用,是生物大分子主要相互作用。
5 论文指导与创新思维模式的培育
创新思维的特征是求同与求异的统一、发散与收敛思维的统一、敏锐的直觉与理论思维的统一。课程论文布置下去以后,学生在对课题的思考会有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想法,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对新的问题进行创新思维。安排课程讨论,将学生的想法在课堂上讨论,尊重学生的新想法,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结构化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课程论文研究中。
具有独立思考判断能力是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的主要表现。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缺乏互动的教学模式已表现出许多弊端,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素质及其能力的形成。学生自己选题,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能力跨出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独立开展课程论文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课程论文研究的过程上,而非结论。教会学生从抽象的数理推导中评选出适合个体所需的条件。同时,学生只有具备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在终身教育过程中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不断实现知识的更新[2]。
【参考文献】
1 谭君. HyperChem 在结构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17(6):20~22.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很有必要.只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化学课本中的很多知识都能够在生活实际中得到体现,还可以用于解释一些让学生困惑的生活现象.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化学课程的这一特征,要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意思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参与的同时,也能够展开对于学过的知识的应用实践.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且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来找到最后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培养.例如,在讲“水的人工净化”后,我让学生自制简易净水器,我给了他们大约一周的时间.一周以后,每个学生都带来一个形式多样、取材各异的净水器.从学生的“作品”中,让我感叹他们的各种奇妙、独特的构思,学生还能相互讨论自制净水器的优缺点和制作心得.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都很有兴趣,动手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化学课程的学习乐趣.只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才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力.
二、鼓励学生探究学习
在合理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凸显对于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会起到推动作用.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将知识的讲授甚至灌输逐渐过渡到学生自主的知识获取上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鼓励学生探究学习便是很好的途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疑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完成.无论是采取哪种教学模式,教师都应当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瓶碳酸饮料,随后提出疑问:你怎样确定其中溶有二氧化碳呢?这个问题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纷纷讨论起来.接着教师提问:由这瓶饮料,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经过分析后得出:既然饮料中可逸出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然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用了很多方法,如探究对比实验:取两瓶内盛同等量水的塑料瓶,一个瓶中充入二氧化碳,一个瓶中是空气,充分振荡,观察两瓶中的现象,从而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透过这种逐层剖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探究学习得到发挥,学生也在自主学习中深化了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掌握.
三、深化实验能力培养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化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也应当在教学设计中得到体现.教师要鼓励学生更多地尝试自主实验,针对特定的教学主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来进行实验方案的探讨,实验过程的设计,直至最后将整个实验完成.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仅充分得到发挥,学生也展开了对于学过的内容的有效实践.只有这样,学生的实验能力才能够真正得到提升,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透彻.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我有意识地补充了氢氧化钠与CO2、S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我分别将充满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通过气球的鼓大和喷泉的形成,来证实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的反应,并让学生来思考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整个教学过程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又能够与所学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透过这组实验,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演示实验中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他们可以完成的自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仅是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良好巩固,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巧与实验能力.
四、结语
差异目标的制定需要以学生目前学习的情况与现有水平(即学生对于任务独立完成的情况)为基础,很多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并没有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因此制订的计划具有盲目性,未真正发掘学生的可发展区间.学生可发展区间的明确能够让教师进一步了解现有水平与可到达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作出正确合理的引导,实现学生的成长.为了改善差异目标的盲目性,提高目标的可实现程度,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掘,通过对学生在个体情绪、兴趣特长、思维意识等多方面的了解,来进一步确定学生的可发展区间,从而对差异目标进行灵活调整,制订“滚动性”的学习计划,强调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将单一的目标转变为多元化的目标,使得学生能够脚踏实地,根据现有水平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由量的增减达到质的飞跃.另外差异性目标的制定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现有水平的不足,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现有水平对于个人发展的影响力,根据现有水平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制定差异化目标.而差异性目标的制定应该分为以下步骤,首先确定基础性目标,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基础性(识记、理解、应用)的学习方法,对基础性知识进行传授,保证学生能够对于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方程的基础性解法教学;其次需要制定中层目标,将较为复杂的数学知识、学习技巧传输给绝大多数学生,主要侧重于综合性、提高性的教学,例如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增加一定的难度来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最后需要制定发展性目标,这一目标的制定主要是针对少数可以掌握复杂分析与综合运用教学内容的学生,通过加强性的教学让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得以更加完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来解决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只有通过分层式的教学才能以学生现有水平为基础,分别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展开针对性教学,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二、鼓励差异思维,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学、好学、求学.现下我国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地位都出现了偏差,教师始终未将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这不利于个性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对此教师应该明确自身的主导地位,通过建立高效的沟通渠道,来进一步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从而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每一名学生的思维,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有益于打破现下师生之间互动少的僵局.例如在原有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数学课堂上缺乏生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到严重的打击,教师往往将此看作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的表现,而学生也不能感受到数学中的神秘,只看到其中的枯燥乏味.教师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对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忽视是造成这种课堂气氛形成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行为习惯、成长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都存在差异,因此在思维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应该通过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于自己的肯定,从而找到学习的自信,增强主动思索、提出问题的勇气.只有平等的关系才能促进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才能将互动与沟通引入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化生硬为融洽,让学生的求知欲得以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巧妙设计,来收集学生具有差异性的思维表达方式、具有差异性的解题思路与解答结果,并且尊重每一名学生对于数学题目解答的个性化思路,不应该片面强调应用某一种思路来解答问题;对于思路独到的学生应该进行表扬,同时补充其中的不足;另外也应该尊重存在缺陷或者走向误区的解题思路,在倾听学生想法的同时进行引导.
三、提供机会,促进个性化发展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问题的点拨,让学生能够找到不同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在课堂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习题内容.在知识应用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理解为基础,加强与现实的联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每一名学生的不同需求,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知识的补充与延伸,例如可以利用教室内的资源(黑板报、墙报)设计解题技巧、竞赛园地、趣味数学等栏目,布置动手操作、合作测量、调查统计等形式的作业,来拓展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例如在“图形的相似”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提出相似三角形具有哪些特点的问题,鼓励学生利用不同的方式找到答案.有的学生画了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来进行对比,有的学生通过不同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的综合对比来进行分析.各种思路、各种方法使得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了知识,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资源,强化主体地位
对于学生个性化解题思路的尊重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此,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利用活动与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其思维发展的过程.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在教学中的活性得以提高,从接受知识的被动方逐渐成为展示个体个性的主动方.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正确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图形的相似”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拼剪、创作,制作成相关的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贴近数学的奥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掌握到课程的相关知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方略
一、转变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学习方式,合作探究进课堂。
新课程理念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1、合作学习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的实施中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教会把学生置于集体之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2、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节教学中,讲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时,先把盐酸滴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又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让学生去分析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后,学生通过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设计实验,交流讨论等环节,最终得出了科学结论。这样就成功地把书上的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二、培养和强化兴趣,激发求知欲。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教师在给学生开始上化学课时,以实验首先展示化学的奥秘世界:(1)?把一张已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晾干的挂在黑板上,再用装有3%的氢氨化钠的小喷雾器喷射在白纸上,立即呈现“化学”二字。(2)?水中生火(将一小粒白磷投入盛装沸水的烧杯中,用小气筒通入空气)。(3)?清水变牛奶,白酒变汽酒。等上述实验使学生情绪高涨,渴望知道其中奥秘,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这些奇特现象的奥秘,将在初中化学中一一学习。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三、贴近学生的生活,开发化学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要求我们不仅能使用教材还要能驾驭教材、补充教材,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日常生活就可以成为化学学习资源;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设计成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从熟悉的周围事物中学习,理解知识,感受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我们的教学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上,还要更多地在“如何做”上下功夫,贴近学生的个体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改革化学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问题化教学,探究
一、引言
在现在的初中教学课中,已经将学生在探究科学的过程中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作为改革教学的指导思想。但是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问题”并没有引起重视,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任旧是处于被动式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的状态是(不主动提问、对问题没有好奇心、不主动发现问题)。因此,解决当前学生出现的状况是老师的首要任务,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学生出现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考能力,以及利用已学的知识来进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
二、概述问题化教学
问题化教学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一系列学生不懂的问题,来调动的好奇心、求知欲,然后在运用引导、启发等方式来进行引导,让学生从现有的教材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还要概括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原则和规律,从而让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采用“问题化的教育“模式,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问题”的氛围和气氛,让学生在“问题氛围”气氛的感染下逐步增强问题意识。在初中的科目中,《科学》这一课程与“问题化教学”的实际比较符合,它有效的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与课本中所学的内容进行结合,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问题意识”将问题化教学实际的运用于初中科学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学习的过程中关键是设计有效的问题,并建立良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将课堂教学组织演变成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
(一)、在初中的《科学》课程中设计有效的问题
要达到“问题化教学”的效果,就必须以有效的问题作为基础,该问题必须要具备(有意义、有价值、情境化)。这也是有效问题必须要具备的要素。在课堂中设立的问题,要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疑问,从而引发关注,引起争论。让学生在这种疑惑,充满好奇心的争论环境中引导学生不断的进行探索,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紧密的联系起来,进入“问题化教学”的情景之中。
在初中的《科学》课程中设计有效问题的原则是:①在教学的课堂上设立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去学习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所以在设立问题的时候,要参考教课书中的内容来进行提问,要根据教学课程中的内容来拓展相关的“问题化教学”。例如:老师在跟同学讲述牛顿研究的“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以根据这个事例来提出相关的问题。②在“问题化教学”课堂中,老师在给学生设立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留出合理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意识。例如:把一盆原本生长在大自然环境中的绿色开花的植物移植到有一定量的硝酸钾溶液中,刚开始,花会出现枯萎的现象,但是过不了几天,这盆花又会开始慢慢的适应环境,逐渐的恢复原样,变得极为茂盛,这又是什么道理?老师可以适当的给出一些提醒,老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植物吸收水分、失去水分具体是因素是那些?以及植物要生长具体是需要具备哪些因素。③老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本身的知识性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来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要尽量贴合学生个人的生活实际。还可以适时的增加所提出的问题的趣味性,例如:蚯蚓通过表体是怎样呼吸的?以及为什么雨后蚯蚓会大量的爬出洞穴。那么,结合这两个问题,您会发现这两个问题的本质实际上是一样的,但是问法却完全的不一样,前者给人的感觉就是硬邦邦的,会让人产生死记硬背的效果。后者使用的是设问句,设问句会让人产生疑虑,人在有了问题的情况下,就会想要去解决它,战胜它。一旦有了这种欲望,就会想要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这件事情。使用后者的这种方法会调动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隐含在课程知识中的教育问题。④老师在设立问题时,应该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来进行设置教学问题,要让学生能在思考问题之后,能够联想到相关的问题,让隐含问题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冲突。例如:农民伯伯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给农作物使用了大量的塑料薄膜,使用塑料薄膜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是会污染到环境。可以根据使用塑料薄膜的优点和缺点来进行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积极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为初中的《科学》课中常用的问题设置情境的创设方案。
发现问题是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前提,那么,从课程的特点上来看,初中的《科学》课堂应该是属于一个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一个思维过程方式。因此,老师要努力的创建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然后引起学生的认知方面的冲突,是科学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因素。如果说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看,设立问题的情境是引发认知冲突的必备条件之一,当有了冲突,才会去探究自己的思维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将教学的过程融入到一个情境中,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的提高。
三、结束语
人来对知识的学习是来源于思考,而思考又是来源于人来的好奇心,这表明了好奇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那么,老师如何把学习置于有效的问题中,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参与,并且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探究,解决问题。如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构建隐含在问题中的科学知识,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实际解决的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还要逐步的形成探究精神,还要不断的培养创新的意识。系数世界上大多数的伟大发明,或者是震惊世界的创作,都是来源于一个“疑”字。“疑”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车轮。
参考文献:
[1] 郑叶飞.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176-177.
[2] 郭聪聪.初中科学课堂开放教学的实施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