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德育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2-01-31 03:49: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德育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德育管理

第1篇

尽管“量化”对于调动学校专业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不考虑德育上作的特殊性,不顾量化管理的适用范围,在德育工作管理中强行搞量化,将产生一系列问题:

其一,追求量化目标容易导致德育工作囿于形式,做表面文章。为了便于管理,管理者将不得不把德能过程中可以量化的任务,如好人好事的次数,受奖情况,违法犯罪情况等作为目标,并以此来衡量德育工作质量。殊不知,这地只是实现真正德育目标,即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正确道德观念形成的具体工作或工作过程中的个别参量,并不是德育工作所要追求的最终成果。相对于德育工作的本质而言,这些只是表象与手段,与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并没有必然联系。

如有些学生平时遵守纪律,待人礼貌,表现较好,可一到社会上却“原形毕露”,往日的“风采”荡然无存。因此如果用这些表象的东西作为衡量德育工作质量的标准,就可能导致人们不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因为这些标准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加强纪律而强行办到,不必用费力费时的思想教育方法。

其二,追求短期目标,容易导致德育工作上的短期行为。德育工作要实现其“育人”目的,必须树立长期观念。因为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思想观念的转变更不能下命令,要有时间,要经过定的过程,甚至反复。德育工作和智育、体育工作的不同点主要是非常难以量化,以“育人”为目的的长远德育目标就更加难以具体化。学校如果回避德育工作的长期打算,不按品德教育规律办事,仅设短期目标,就会使德育工作只追求短期目标,出现短期行为,或拨苗助长,或自谓“铁路警察”,或扮演救火队员角色,在实际工作中忙于压“事故”,造成德育工作的失误。

第2篇

校园文化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校园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各种制度,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学生对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行为方式的接受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学校的德育要求、内容、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不管学生愿意否都必须接受,因而轻易被学生看成是一种非意愿的外界制约力,从而出现一种压抑感。学校在制订规则、规范时,要考虑不同年级层次提出要求,要认真探究其内容和形式是否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内在需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是国家制定的法规条文,其中充分体现了它在学生中的可接受性。我们在德育检查中看到,各校都有一套较完整的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其中有关对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大致也体现了这个原则。

此外,优化集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在教师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敬业爱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集体意识,培养主人翁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功能。课外文化是指学生课外文化活动。如第二课堂活动、课间活动等等。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品经济促进了市场文化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商业的特征。千姿百态,复杂纷繁的社会文化对学生产生着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吸收社会文化信息中积极有益的因素,充实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给校园文化注入时代色彩和生气。在学生身上反映出的形形的新问题,学校德育只能因势利导,教会他们正确辨析社会文化的“香花”和“毒草”。近年来,各级学校举办的“三百活动”,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双休日的喜好班,对增强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喜好、喜好,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的熟悉水平有着十分重要功能。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做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提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引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法,近年又推广“乐学”经验,归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喜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

改善课堂气氛教师起着主导功能。老师在继续和借鉴传统的和国内外的有益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要勇于改革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其中,中老年老师惯于坚持传统观念,接受新事物也比较迟缓,同学生的代沟比较深。在社会观念、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取向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而付出的气力要大一点。

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功能

学校的校园文化表现在学校校风和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校风包含学校管理、师生精神状态、行为作风、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等。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也是德育的手段。学生天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师生的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环境制约的功能。

这是因为校园和环境在德育中同时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的特征。

最近的德育工作检查中发现,各校都十分注重德育的经费投入,优化育人环境。我区规模最小的渔业小学,用于美化、绿化环境,建造宣传栏等主面就用了6000多元。各校都十分重视校园美化、环境绿化,并按照上级要求,做到学校100米范围内无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机室,无小摊贩摆卖零食。注重管理学生的仪表、环境卫生。扎实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活动。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文化形成新奇多样,龙蛇混杂,对青少年儿童适宜和不适宜新问题,学校要通过自身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入健康的适合少年儿童特征的内容和形式,充实发展校园文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外文化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黄岐中学组织歌咏队、管弦乐队,定期组织演唱会和音乐欣赏会活动。不少学校鼓励学生文艺创作,投稿《黄岐文艺》,写影评、社会调查报告,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既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又给予学生健康的熏陶。全区培养了一批小歌唱家、小画家、小书法家。1996年市艺术花会的各项文艺比赛,全部夺得了金奖。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了学校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凝聚力,有助于培养朝气蓬勃精神,增强了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力和自控力,自觉抵制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侵蚀。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健康地成长。

建设校园文化要注重形成学校特色

校园文化是校园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它的功能在于德育渗透。

对于校舍不足、场地窄小的学校,从整体美的角度出发,有计划地布置设置各种活动场室,完善各种制度,提高校舍和场地的利用率十分重要。各办学单位在近几年的教育投入中,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有四所学校已顺利通过市一级学校的验收,这是值得兴奋的事。在办学条件已上等级的学校,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更要注重布局的合理,总体协调,富有特色,兼实用性和艺术性;中学、小学、幼儿园的校园文化建设,要适合各类学校学生的年龄特征。

第3篇

关键词:关心;德育管理;关心型德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2-0088-02

德育管理,重在德育,它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心灵健康的人。为此,笔者在德育管理领域内引进了关心理论。关心,才是一个教育者应该持有的最根本的态度。

一、关心型德育管理的概念界定

1.关心的含义

要对关心型德育管理进行概念界定,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关心这一概念。何谓关心?

诺丁斯认为“关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作者注:关心者与被关心者)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而且关心者与被关心者必须具有如下的条件才能构成关心关系:(1)W关怀X。在这一过程中,关心者即W的心理状态是以专注和动机移位为特征的。专注是指关心者对被关心者的开放的、不加选择的接受;而动机移位则是指关心者感受到了被关心者的需要,同时也感受到一种要帮助他的愿望。(2)X承认W关怀X。在这一过程中,被关心者即X显示了接受(接受他人的关心)、确认(显示接受了关心)、反馈(这种确认反过来又被关心者所认知)的心理状态。只有满足这样两个条件,关心的关系才能得以完成。

为了实现这样一种关心,诺丁斯认为应该“把关心作为线索,贯穿生命最本质的部分,连接那些我们真正重视的东西:激情、态度、连续性、忧患和责任感”。在组织这些不同形式的关心时,必须注意关心的“目的的连续性、地点的连续性、人的连续性、课程的连续性”。

2.关心型德育管理的含义

在明了何谓关心之后,笔者尝试这样来界定关心型德育管理:关心型德育管理是指教育者以关心为指导思想,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组织、指导和协调,在管理过程中,学生接受了关心并反馈给教育者,最终的目的在于提高德育效绩,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关心型德育管理的原则

1.关心主导原则

这是关心型德育管理的核心原则,它必须贯穿整个管理过程之中。目前德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以党代政、德育与行政管理互相脱节、教育的不一致、信息反馈不灵、管理方式单一封闭、管理上重形式轻效果等缺点都是管理过程中缺乏关心导致的。

2.多层次原则

关心也是有层次的。诺丁斯认为关心应该由近及远,首先是关心自我,然后关心最亲近的人、关心所有与自己有关系和没有关系的人。关心非人类的生命,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关心环境,到最后才应该关心意识形态的知识。根据此理论,笔者认为,我们在实施关心型德育管理时也应该有层次,不能要求学生一开始就有崇高的理想。可以遵循多层次原则,首先做到爱自己,而后逐渐的提升自己的德育情操,做到爱他人,爱环境,爱学习。

3.互动原则

关心最根本的特征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1)W关怀X;(2)X承认W关怀X。这就要求关怀的双方必须进行互动,及时了解对方的想法。放到关心型德育管理中来,就需要领导层面互通有无,需要领导者和学生及时沟通。

4.连续性原则

关心是个连续的过程,教育中的关心必须建立在一种牢固的信任的关系基础之上。这就决定了在德育管理中必须保持连续性,包括目的的连续性、地点的连续性、人的连续性以及课程的连续性。

三、关心型德育管理的方法

1.榜样

诺丁斯认为榜样是实现关心的关键因素。“教育学家和学校管理者不能以讥讽和威胁的手段迫使教师去关心他们的学生”,只能通过“向学生展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范围内怎样去关心”。这种方法同样适合德育管理。

在德育组织的过程中,我们要确立目标、组建机构、组建队伍、制定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科渗透德育目标、通过活动补充学科教育的不足、通过家校合作确保教育的一致性。无论哪一个环节,我们都不可避免地成为榜样。而当我们成为榜样的时候,就要时刻提醒自己的言行必须是以关心者的姿态出现,我们所面对的对象是学生。“以关心者的身份对学生的需要做出反应,这是源于我们内心的道德反应”。

2.对话

所谓对话,参与者在对话的开始并不知道对话的结果,是一种开放性的交流。它的作用在于能够帮助人们养成一种习惯,就是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必须充分地占有信息。因此,它可以让对话者双方建立一种充满关心的关系。

在德育管理过程中,我们要确立德育目标,就必须了解学生到底能达到怎样的目标,对话是最好的途径;我们要制定制度,就必须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同样需要对话来实现这种沟通;我们要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目标,对话仍然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我们要进行课外活动渗透德育管理,还需要对话来协助;家校合作,同样是由对话来沟通学校家长的关系。“对话是双方共同追求理解、同情和欣赏的过程”。

3.实践

“关心的实践活动应该有助于变革学校并且最终变革我们的社会”。如果时间囿于现行的学校结构,那这种实践就失去了它的关心意义。

我们在进行德育管理时,无一不是实践。但我们必须时刻记住我们的关心主旨,让我们的行为充满关心,否则,实践就会扭曲。假如我们制定目标只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而不考虑受教育者的水平,那这种实践就不是关心;假如我们通过学科来渗透时,通过考试打分这种形式,很有可能让本来蕴含着关心的课程变成了竞争,从而失去了关心的本来含义。总之,实践活动应该在新的理念下进行。

4.认可

在德育管理的过程中,当学生做出关心行为时,教育者还必须鼓励他发扬光大,这就是认可他的做法。但是假如学生做出了本来应该受到谴责的行为时,教育者是不是还能够体现出关心呢?我们可以试图通过对话了解他这么做的动机,这才是我们关心的开始。教育者应该传递一个清楚的信息:我不赞成你的做法,但是我肯定你的动机,这是另外一种认可。学生从这种认可中能够感受到关心:他知道我的本质是好的,我只是这次的行为不合适,我还能够改正。

必须说明的是,这几种关心型德育管理的方法并不是在德育管理的某个过程中单独的出现,而是贯穿于整个德育管理过程之中,在某一个环节中可能会同时运用几种方法。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促进学生的心灵健康。

参考文献:

[1]赵翰章.德育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2]胡守.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第4篇

一是重灌输,轻体验。有人说儿童的头脑不会自发地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需要灌输,还说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基本原理。于是把古今中外的美德和规范收集起来,一条一条灌输下去,但真正在儿童头脑里扎下根来,并影响他的人生轨迹的,必须通过他们自己努力探究并获得真实体验才有可能。

二是重防范,轻赏识。学校制订几大类几十项便于操作的规章是必要的,有的学校有的教师不以赏识教育为主,却以防范为主,把重点放在检查和纠正错误行为上,一旦学生违反了规章制度,就像交警对付违章车辆一样,唯章独尊,把儿童赶进机械服从的狭路。这样虽能取得短期的效益,但禁锢了儿童的思想,培养了奴性的人格。

三是注重大道理的说教,轻视基础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首先要让他们遵守做人的最起码的准则。国外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老人在回答记者有关“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老人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洁等等。这些最基础的文明行为习惯成为他成功的起点。

四是以往的德育工作还有一个误区,就是用同一目标培养儿童,用同一模式教育儿童,用同一标准评价儿童——以大工业标准化生产流程对待教育。

新的世纪对学校德育提出新的挑战,我们的策略是,确立“生活德育”思想,提出学校德育应走到儿童生活中去,应充分释放儿童的生命潜能,激活儿童的创造精神,努力践行“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突出“活动”和“渗透”,强调“实践”和“体验”。

德育应走到学生生活中去

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国外有位教育家说摘要:学习就是学生的活动,社会生活是最好的课堂,而学生就应成为广阔天地的大课堂中的自主学习者。杜威曾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参加社会生活出发,“离开了参和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学生接受教育,接受磨练,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

学校德育如何走到儿童生活中去呢?

在观念上,教师要熟悉到我们手中是正在成长的活生生的生命,每个儿童都是大自然的作品,每个学生都享有学习的基本权利。当今的学生思想活跃,喜好广泛,富有创新的潜力,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对新事物的追求和敏感往往超过成人,教师是他们平等的朋友,爱他们是我们的天职。不尊重他们的人格,强迫他们服从,歧视顽皮儿童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对学生权益的侵犯,是对神圣的教育的亵渎。

在行动上,教师要亲近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感受和了解学生鲜活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童年时的生活是真正独特的、光彩夺目的、不可再现的生活。我们认为,一旦我们走进儿童的生活,就会发现色彩斑斓的儿童世界,他们的想法是成年人所没有的。例如,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见报后,有一些学生产生困惑摘要:“可惜我遇不到歹徒,成不了英雄。”这时,我们的德育就可和儿童向往英雄、又不全面熟悉英雄的鲜活思想相沟通,提炼成一个个热点、焦点和是非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对话和辩论,发动一场有关“英雄观”的讨论,明确了只有平时“见难相助”,关键时刻才能“见义勇为”,同时碰到突如其来的情况也要机智应对,量力而行。而那些默默无闻地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人都是无名英雄,也是最可敬的人。

儿童的生活有多宽广,德育的途径亦有多宽广。

1、课堂生活,应重在感悟和体验。

学科本身就蕴涵着许多德育内容,如语文课,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迅速感悟课文规定的情境,在情感上同作者产生共鸣,和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这样才能收到陶冶情操、震撼心灵、影响一生的教育效果。数学课,要让学生多体验辩证的思想,严密的逻辑,精确、简洁的语言表达。社会课,要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环境保护的重要等等。在课堂上,老师要有目的地向后进生倾斜,让他们朗读和发言,让他们体验成功,寻找自信,缩短差距。

2、课余生活,应重在交往能力、做人准则的培养。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非凡的交往活动。”现代德育学理论揭示,在德育过程中必须经过由外到内、由内到外,不断内化、不断外显的循环往复之后,受教育者的道德才可能形成。并不是把外在规范告诉给受教育者之后,就会变为他的美德。因而,在课堂学习之余,师生在“生活”中以完整的人格相互交流和沟通,在创造师生间交往关系的同时,也创造着生活,体验、内化着生活的要求,从而也建构着自我。另外通过生和生、生和他人间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交往,在自然、真实、直观的冲突交往和生活情境中,学会如何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如何和他人共同生存、共同发展。

3、家庭生活,应重在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

过去,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物质的贫乏,艰苦生活的磨练,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弥补了学校德育的软弱。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的家庭教育,往往把生活中的困难、劳累和挫折都由家长去代劳,民谚说得好,“勤劳的母亲养了个懒女儿”,而这些孩子一旦进入社会,碰到困难、碰到挫折时往往束手无策。不论是出于现实的需要,还是面向未来的要求,都要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4、社会实践,应重在参和。

同志在《有关教育新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我国的社会生活涌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气和活力,社会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求知锻炼的大课堂。但是,假如学生不去参和,或有所见闻却没有深刻感悟,学校里所获得的道德熟悉、道德情感,仍然不能上升为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

我们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让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这片热土,从看四周的变化来感受改革开放的大成果。同时,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新问题,让学生自我思索、自我提高,以学生的眼光来分析新问题、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例如,我们依托红领巾法庭、红领巾劳动实践基地、“红领巾一条街”等校外教育阵地,开展“法庭听证”、“学农学工”、“我当售货员”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价值,体验各种社会职业的功能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东西部手拉手”、红领巾献爱心等活动,体验友情和爱心、体验小伙伴顽强进取的学习、生活态度,体验弱势群体生活的艰辛和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等等。

德育应充分释放儿童的生命潜能

“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在于活动”,生活德育观倡导德育以活动为中心,一切德育活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德育过程中,把学生看作一个有丰富内心世界、独立人格尊严和巨大生命潜能的活的生命体,主张尊重他们,解放他们,关心保护他们,通过创设有利于他们全面、主动发展的多种多样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熟悉活动、教学活动、劳动活动、创造活动、品德方面的活动和情感方面的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让他们的生命潜能在丰富多样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分释放,培养学生对待世界、对待社会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体系。

1、注重发扬主体精神。

每次德育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动中熟悉自我、发展自我,学会自尊自爱,学会和人合作,品尝成功的快乐。如我校的“小龙人中队值周活动”,通过鼓励和支持学生自治、自理、自立,培养主人翁意识,并使每个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历“他律”和“自律”,既学会自我评价,又学会自我调控;既学会管理自己,又学会管理别人,真正达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2、注重坚持全体参和。

开展各项活动,班干部和音、体、美等尖子学生锻炼和提高的机会非凡多,相反,一般学生大多只充当配角。我们应抛却浅薄的功利观,走出应付中心工作的任务式小圈子,真正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教师应努力唤醒蕴藏在这些学生身上的潜能,激活他们身上最优秀、最灵动的天性。我校在“雏鹰争章”活动中,教师能洞察儿童心理,成功地在班里设立水长、花长、灯火管理员、师生静静话传递员、童画廊廊长等“十佳自我服务岗”,定期评选班级的“卫生功臣”、“作业标兵”,颁发班级大雁奖、新星奖和金苹果奖。不仅所有班级有值日班长,有的班级还有两套班委。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很好弘扬,以前一直默默无闻的学生同样表现得生龙活虎。

3、注重良好环境的创设。

学校的一切活动,如升旗仪式、班队活动、晨会活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创建活动等,均从学生实际出发,坚持做到德育活动系列化、制度化、阵地化,努力构成一个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立体化的德育环境,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实现潜移默化。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晨会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自主晨会活动探究,开创了“生活万花筒”、“欢歌一曲”、“一周望”、“知识爆米花”、“实话实说”等富有时代气息的栏目,为学生喜闻乐见。班队活动也根据学校、级部、班级特色,开展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天降大雪,带领学生赏雪、画雪、写诗;春风送暖,和学生一起踏青、放风筝;在野外开展自护、自救的演习;组织学生写友情劝诫信,帮助好朋友一起改正一个缺点;开展丰富多采的小龙人龙年系列活动,鼓励学生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德育应激活儿童的创造精神

传统德育中,教育者充当着德育过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监督者,而受教育者则成为配角甚至看客,主观能动性未得到充分发挥。再者,一味强调规范在德育管理中的功能,对日常行为规范的练习表现出过分的热情。这种程式德育把全人类的道德真理变成了一些狭隘的日常生活的准则和规则,只有马后炮式的查漏补缺,没有师生的创造性,德育便如一潭死水,何以能育人?

第5篇

笔者在这里所指的德育自身,是指有关的德育课程和专门的德育活动,对于学校德育工作,这两方面自然是最基本的教育因素。但是,德育与其它几育相比较,其独立性要弱得多,光靠德育自身(如政治课和政治活动)而忽视其它几育的德育因素,就不可能收到好的德育效果。同时,德育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还得看其它几育效果的好坏,其它几育的教育效果,直接反映出德育的教育效果。故笔者认为:广义而言,学校的所有老师都是德育教师,学校的所有课程都是德育课程,学校组织的所有活动,都应是德育活动,整个学校就是一所德育学校。如果我们把德育同其它几育割裂开来,或藐视其它几育的德育功能,那么,德育工作是难以有大的成效的。下面,我们将主要探讨美育的德育功能以及德育与美育二者的关系问题。

事实上,对于美育的德育功能的探讨,已不是什么新课题,许多人在这方面已有过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诸多的结论,如美育具有辅德功能,能陶情冶性、令人高尚,是德育的有效手段和途径等等。遗憾的是:往往只是在谈到美育时,人们才想起美育的德育功能,而在谈到德育时,我们又很容易忘记美育也具有德育功能。在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我们是从美育的角度去谈美育具有德育功能,而不从德育的角度去谈美育的德育功能,美育的独立地位就很难得到保证,以致它只能被看成是德育的附庸而受到轻视,这样,美育的德育功能也就无从实现了。我们认为:孤立地谈德育,孤立地谈美育的德育功能,而不考虑德育与美育二者的关系,德育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美育的德育功能也难以实现。为此,笔者提出“德美并重”的观点,并认为这将是一条解决德育低效问题的有效途径。

《乐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音乐美学著作,也是一部社会美学著作,它从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层面对于礼乐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较深刻的剖析,对于艺术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作了详尽的阐述。依《乐记》所见,礼与乐、德与美无论对社会发展、国家治理、人的身心和谐、言行协调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二者相反相成,缺一不可。从《乐记》中,我们不难发现:德美并重、德育美育化,乃是中国古代儒家德育思想的精妙所在。西方国家从古至今也莫不如此。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说过“善就是美”。德国古典美学家、美育的创始人席勒提出“美育”的初衷是:通过美育来挽救被大机器生产所扭曲肢解的人性和片面发展的人,进而拯救整个社会。现代西方德育界所盛行的“行为技术学”更是与儒家的德育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反对灌输与过分的约束,反对与人为敌的清规戒律,注重暗示与心理感召,因而强调创造出一种舒适富有美感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的行为能有效地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且又能提高工作积极性与生产效率。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德育管理;实施;检控;创新

一、制定德育工作计划

(1)制定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缺少它就象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船只一样,一切德育活动将无处着手。

(2)制定德育工作的内容及实施步骤。德育工作内容应根据小学的德育目标来确定,使内容符合于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当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及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等放在重要位置。

(3)确定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影响小学德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针对德育的固有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以及发掘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德育效果。此外,计划阶段还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经验不足和体力不强等特点,注意德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意外事故,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二、组织实施

(1)建立健全小学德育管理网络和统一的指挥系统。学校应建立在校长领导下的,由校长、党支部(总支)书记、部分师生、家长代表等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其职责是组织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协调校内各组织、各职能机构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关系,宏观指挥并指导德育工作的进行,监督检查各方面的工作,做好德育质量的评定以及总结等工作,这是进行德育工作的组织保证。

(2)开辟多种教育途径,使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无所不在。在新的形势下,以往的仅通过思想品德课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单一途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要求,因此,开辟德育工作的多种渠道和多种途径已是大势所趋。学校除了上好思想品德课外,还应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和全体教职工的作用,把德育寓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寓于课外和校外活动之中,寓于社会实践和劳动中,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

三、质量检控

(1)制定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衡量工作及成果的尺度,没有它,就失去了参照度,也就无法做出科学的评价。制定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应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及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

(2)加强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德育质量的检查是通过调查统计、测量等方式对学校或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的质量进行分析、检查的过程。检查可分为平时检查与阶段检查,全面检查与专题检查等,并把通过检查所获得的实际资料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从教师、学生、德育资源、德育手段、德育管理及德育环境等方面寻找影响德育质量的各种因素。然后制定相应措施,进行有效地控制。德育的质量控制是通过对影响学校德育质量多种偶然因素与系统因素施加干预,而使德育质量向理想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德育的质量检查是德育控制的基本依据。

(3)德育质量的评定。它是对小学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作出评价,并以德育质量为依据来衡量德育目标达成度的一项工作。科学的评定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与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和学生的发展。’要防止片面地以开展教育活动的次数多少和活动的热闹程度等表面现象来评定德育质量的倾向。评比是激励人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好方法。评比只是手段,导向才是目的。而且评比的过程也是德育渗透的过程。对学生的评比要抓“三头”带全校,期末,学校对三类学生代表表彰:进步大的学生,兴趣特长获奖学生,三好学生好干部,针对不同情况正面引导,鼓励他们全面发展,更上一层楼。同时,分别让他们代表在校会上发言,带动各类学生前进。激励其他学生争做品学兼优,全面发展,有个性特长的好学生。

四、总结创新

一个月的德育计划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总结,总结要以德育工作计划为依据,用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发扬工作中的成绩,寻找差距。因此,总结可以积累德育工作经验,提高德育管理水平。它不仅仅是为了回顾和总结前一段工作的实施情况,最为重要的是依据以往的经验,结合下一阶段的实际,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更加完美的德育工作计划。

因此,总结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又是促进德育管理科学化的一条基本途径。小学德育管理除必须重视以上四个环节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不断提高小学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使他们明确德育目标和任务、增强责任感,通晓思想品德教育的艺术。其次,要切实处理好小学德育工作中各方面的关系。由于德育工作细致复杂,牵涉面广,因此,一定要协调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等,以形成教育的合力。再次,德育管理工作一定要贯彻方向性、统一性、示范性、连续性、吸引性等原则。

总之,加强小学德育管理,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是促进小学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也是小学德育工作实现规范化、系列化、具体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同时,也只有切实地抓好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才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使小学教育真正高质量地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孟涛.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董祥智,萧斌衡.学校管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3

[3]孙莉莉.网络对学校德育上作的挑战及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0.

[4]刘敏.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和应对[J].教学与管理,2008.5

第7篇

一、充分熟悉市场经济对德育的负面影响

首先表现在外向型经济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外向型的“三资”企业,中西方文化混融,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使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开始静静侵蚀学生的灵魂。涉外企业中的外方管理方法、手段及思想意识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学生盲目崇洋。收入待遇等因素使一些毕业生将外企作为择业的热点目标,国营企业即使有正式录用名额也不受他们青睐,祖国意识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淡化。其次是市场经济和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由于部分学生对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熟悉不足,界线划不清,不能全面理解其共性、特性和功能,以及积极主流和消极支流的关系,致使熟悉上出现误区,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原则,一些学生错误地将其视为思想行为的准则,导致了做事讲价钱,付出要索取,把自己的行为用“等价交换”来衡量。在为社会付出的价值观上具有浓厚的“务实性”,在利他的同时首先要利己,更有甚者表现出只顾自己的方便和利益,而不顾他人和社会公德,认为生活的真谛就是享受。无私奉献已不再成为人的价值范畴,造成理想境界的空虚。第三是劳动力市场及用人制度的变化,提出了新的人才质量要求。

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为企业输送人才的院校在培养人才上向质量要效益,应培养出觉悟高、能力强、懂理论、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企业为适应商战竞争,还突出表现在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上的变化,强调制度的执行和制裁要奖罚分明。培养人才和工厂生产的产品一样,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培养的人才类型、规格、特征、素质及管理手段,必须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管理制度相吻合;否则,我们的毕业生将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失去竞争力,甚至失去人才市常第四是市场经济给思想品德教育带来的困难。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社会观念的变化,知识的更新,信息的接受,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几乎是同步的。

就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接触面及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远比在校门内的教师要广、要快得多。因此,教育者往往不能提前把握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当学生身上已反映出一定的思想新问题时,教师才被动地去进行教育,这给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使教师的说教显得软弱无力,针对性不强,更谈不上“及时”甚至“超前”了,造成对在校生思想品德教育滞后的局面。

二、对在校生进行德育的思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德育工作的思路应是摘要:

(一)突出爱国主义的教育主线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院校德育要坚定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将其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旋律,引导学生在接触开放的文化环境时,自觉抵制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的思想,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由爱父母———爱师长———爱他人———爱集体,最后上升到爱祖国。

(二)加强对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引导德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悟”性,使其熟悉到如何做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然而学校的德育必须坚持一元化的导向,使学生明白社会所容纳的并不都是时代所提倡的。价值的真谛在于无论是社会价值还是自我价值,都要通过自身劳动来实现。说到底,人的价值就是更多地为社会创造和奉献。进行人生观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人活着为什么,怎样生活和做什么。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理想教育,从学生生活的最贴切处入手,诱发他们的生活理想,从而激发出强烈的职业理想,把社会理想、为祖国做贡献的理想教育落实到学生的职业理想上。理想是动力,也是激励,在理想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树立新时期人才质量的德育观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熟悉到,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根本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才资源,当今市场的激烈竞争,实质是人才质量的竞争。做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高等院校,在德育上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建立新时期的人才质量标准。新时期人才质量标准,已不再单纯是过去那种踏实加肯干、服从命令听指挥的类型,而是思想和能力是复合型、适应型、开拓型的人才。因此,在德育上要给学生全方位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职业意识、创业意识、敬业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公关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制意识,同时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省能力,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

总之,新时期的院校德育应培养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现代的人和国际型的人。

(四)德育管理制度和手段要和企业管理相衔接学校的德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德育必须把参照系由封闭的院校教育转向人才市场和企业要求上来,这一转变要求学校在德育管理制度和教育方法上都随之进行相应的转变,使之和企业的要求相衔接。如若不然,学生在校接受的是一套管理方法,到企业后是另一套,这将增加学生的不适应性,减低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为此,必须做到摘要:

1、在日常行为规范上要和相应的企业要求衔接,把企业要求职工的行为规范,作为学校培养学生日常行为的部分规范要求,同时要设置专业环境,在环境中练习学生的日常行为。

2、德育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要和企业管理相适应。一位饭店的总经理说摘要:“你们学生不及格还有补考机会,而在企业做错了一件事就难以挽回”。因此,在校的德育管理要和企业要求吻合。首先,应突出制度化管理,将规章制度熟知熟记,严格按制度办事,奖罚分明;其次,是在制度的执行上不能沿用“事不过三”、“下不为例”等旧的教育方法,制度不容违犯,否则就要受到处罚;第三,要适当减少耐心说服的思想教育过程,加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培养学生自律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否则就不能适应企业化管理的环境。

3、使学生进入人才市场参和竞争。创造条件使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供需见面会。在平时的学习、社会工作及各项评选和比赛中为他们设计竞争舞台,创造优胜劣汰的竞争氛围,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达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共同的目标导向下,进行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

4、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市场经济活跃,人才竞争激烈,毕业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他们能否承受竞争机制冲击的淘汰和排挤?能否经受挫折的考验?实践证实,学习好的学生不一定能在社会中经受住挫折和胜利的考验,这就要求德育应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放到首位。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包括摘要:道德品质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保健医”,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培养新时期人才的着眼点,使学生增进心理环境的内稳性和肌体对环境的有效适应性,以积极主动、平衡灵活、正确理智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和协调社会环境,成为竞争中的强者。这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竞争的心理适应力。在校期间应为学生设计竞争的舞台和竞争的环境,练习学生对竞争的适应力。教师针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心理诱导,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优势,积极参和竞争。其次是培养学生的预见性。做好上岗前的心理预备,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了解人才市场情况,理论联系实际,交给学生解决新问题的理论方法,塑造出身体健康、道德健康、心理健康的人,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健康成长。

第8篇

一、促进“学生自主”的德育管理理念

华东师大二附中学生群体客观上是一群资优学生,是未来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具备基于科学认识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竞争基础上的团队合作精神,富有激情而又持续稳定的心理品质,以及较强的民主与法制意识。围绕这些德育目标,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学校重点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发展”上下功夫。例如,学校在贯彻落实“两纲”教育中,鼓励各科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加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力度。与此同时,鼓励全体学生走出课堂积极投入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教育自己,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学生自主研讨的方式制定并形成华东师大二附中学生形象、日常行为规范、班团队活动、学生社会实践、以及学生干部测评等各种自主评价制度,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不断完善了评价机制。注重在各项重大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二、探索“六个百分百”模式

“六个百分百育人模式”是华东师大二附中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引领下,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在长期的育人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六个百分百”为载体的育人系统。所谓“六个百分百”就是指所有的二附中学生高中在学三年必须做好六件事:

第一,百分百的学生做100课时的志愿者。即,学生在校三年期间,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做100课时的志愿者。培养未来精英人才的国家意识以及对个人、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增强其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百分百的学生参与小课题研究。全体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参加小课题研究,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参与研究、亲历研究过程中,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基。

第三,百分百的学生选修校本课程。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宽广扎实的基础和多元发展的能力,同时赋予学生课程自主选择学习权,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第四,百分百的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全体学生至少要参加一个以上的社团,推动学生自主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社会交往能力。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第五,百分百的学生完成100个实验。通过这些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同时,在科学探究实践中印证和探求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第六,百分百的学生学会游泳。通过学生的游泳锻炼,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磨练承受挫折和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塑造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六个百分百”的育人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新腾飞的重要平台。

三、采用以德育研究引领德育创新的策略

学校德育是世界性难题,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在现代社会遇到了挑战。学校坚持以德育科研引领德育创新,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研究和尝试。

1.坚持“学科德育”的实践研究,有效落实“两纲”教育。新时期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面临着诸多新挑战与新问题,学校德育必须与时展和社会生活结合,必须与师生的日常行为结合。学校致力于一种“无痕”的德育,尤其注重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即“学科德育”。学校的做法是建立课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推进学科德育;循序渐进,以案例研究的方式落实学科德育;营造氛围,以交流研究的方式加强学科德育。

2.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德育课程系统,适合并满足学生需要。学校德行教育是与学校学科教育并驾齐驱的两大任务,也是培养未来一代合乎社会要求人才的两大驱动引擎。针对学校德育工作或活动中一直存在的、迄今为止尚未找到较为理想的解决之道的“老”问题,如随意性、零散性、灌输性、时效性等,在学校德育的生活化、体验化、参与化等基础上,可以借鉴学科教育的有序性、有效性特色即课程化。这样既能保持德行教育之长,又能汲取学科教育之长,两“长”并举,实现全体教师参与德行教育的可能性、学校德行教育活动的科学性,为最终解决德行教育的有效性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发动全体教师,共设计了41门学校德育课程,4门年级德育课程,30门班级德育课程。在开设这些课程的过程中,老师们还进行了课例的研究,收入《学校德育与德育课程化研究》一书中,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3.抓好教师育德行为机制的研究,提升教师育德行为的水平。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往往在观念、理念、概念上讨论得比较多,科学的、机制性的研究比较少,这也是学校德育一直以来难以深入发展的重要原因。为了突破这些难题,学校开展了以课题引领的研究工作。《学校教师育德行为机制研究》以及《卓越学生群体的班主任育德素养与行为机制研究》。课题着力探究教师育德行为内在机制,探究教师育德行为活动的方案化设计与案例化实践,从科学性、操作性层面回答并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学校德育与教师育德的难题,用切实的育德行为活动及积极效应,改善或提升学校德育成效与水平。伴随着实践层面的探索,通过及时、不断地概括和总结,形成了2010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卓越学生群体的班主任育德素养与行为机制研究》结题报告以及《学校教师育德行为机制研究》一书。

第9篇

聚焦云雾,表现为六“差”:

--单一招生制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存在着“反差”;--改革的社会现实与学校传统的德育内容及方法存在着“反差”;--开放的社会环境与学校德育相对封闭性存在着“反差”;--学校的正面教育与社会的负面影响存在着“反差”;--学校全面发展的目标与家长的单一要求存在着“反差”;--学校德育的不变性与青少年学生思想的时代性存在着“落差”。

总之,改革开放的社会大潮,一日千里。我们教育的航船却慑于大潮冲击,蹒蹒跚跚前进,有的学校不思适应而遁入桃花园里,颇赞尝高打院墙。紧锁大门,有封闭式,所谓“桃花园里好教育”。

面对学校德育层层困惑,我们认为需要采取必要的对策。与市场经济的潮汐共涌,与时代脉搏共振,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改革招生制度的德育考核,促进德育工作的加强和落实。

升学考试是个“指挥棒”。现存的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主要是凭文化考试成绩录取,至于德育素质却很少考虑。这种招生制度必须改革,增加德育考核成绩的录取比重,才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加强和落实。

1、可通过学生座谈,问卷了解,班主任的反映等途径,对考生进行品德考核,作为录取新生的第二大依据。

2、取消不切实际的“三好”生,“优干”生的优惠加分。

3、改革政治课考试办法,政治课成绩要与平时思想品德表现挂起勾。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使社会、家长都来关心德育。

二、面向改革时代,转变教育观,改革教育内容。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改革开放时代的青少年,要确立符合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德育观点。这就要做到既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又必须剔除形式主义和“左”的影响;既要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又必须借鉴外国的伦理道德教育;既要进行艰苦创业教育,也必须进行消费教育等。

2、要压缩超越当代少年思想接受能力的部分德育内容,增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观念的新知识,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学生是社会大环境中学生,脱离现实的德育,是收不到好效果的。

3、要建设好一支有时代特点的德育队伍。搞好班主任,政治课教师,团干部的培训。

三、走向社会,建立基地,变学校德育封闭式为开放式。

改革开放的年代,学校封闭式的德育当然是行不通的。应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和认识社会,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去看待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从而锻炼学生的生存能力。

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德育资源,建立德育基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要以市尝商店为基地,进行改革开放的商品经济观念教育,提高学生的商品意识,培养学生将来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四、优化教育环境,建立学生、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1、公安、文化和教育部门要共同整顿文化娱乐、书刊市场,清除“病菌”,净化育人大环境。

2、建立社会德育管理委员会。

可由当地政府、团组织、学校、家长等各界代表,吸收退休干部和教师组成。

3、建立家长学校。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