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9 04:02: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综合监管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鉴于我国金融业尚不发达的现实情况以及实行严格分业经营的基本法律框架,目前我国不宜拆除在银行业务和证券、期货等业务之间的“防火墙”,直接采用德国全能银行模式。比较而言,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具有“集团控股、联合经营;法人分业、规避风险;财务并表、各负盈亏”的特点,是推进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一种现实选择。
根据我国目前的金融环境,以银行为主构建金融控股公司将成为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这是因为:
(一)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一个企业集团,必然要有一个足以控制和有效影响其他子公司的核心公司一一母公司。这个母公司通常是主导组建者或者说是组建的牵头人。在中国金融体系中,行业结构仍不平衡,目前金融资产中银行业占绝对优势,远非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所能比拟。但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凭借专有的经营垄断,却享受着令商业银行心动的高利润率,因此商业银行通过并购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动力极强。
(二)从发展趋势看,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金融业中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利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集团化改造和综合经营。对银行而言,通过控股公司的架构,即可保持原来商业银行业务的独立性,又可通过设立其他非银行子公司发展具有潜力的新业务、分离优质资产或用于其他特使目的。国内尚未集团化的银行,都表示集团化是其发展方向。中国银行的高层在不同场合表明,中行的目标就是金融控股,最终实现综合经营。招商局集团董事会主席、招行董事长秦晓也表示,如政策允许将把招商局旗下的保险公司交给招商银行运营,招商银行未来将成为综合经营银行、保险、基金业务的金融控股公司。
(三)监管层目前对我国以控股公司方式发展的金融集团也采取默许、鼓励态度,2004年6月28日,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正式公布的《三大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对金融控股公司身份作了直接认可。央行的2006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我国部分有实力的大型金融机构已经具备一定的资本运作、风险控制、交叉销售和业务整合能力,其中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也可探索通过跨行业投资其他金融机构的方式开展综合经营。”
二、中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监管模式的问题剖析
随着国内金融业综合经营态势的日趋强烈,机构监管中存在的监管漏洞、板块割据、制约创新等缺陷以及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效率低下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综合来讲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分业监管格局不能覆盖金融控股公司,可能促使其将一些特别的服务项目或产品置于监管成本最小或监管最宽松的领域,从而产生“监管套利”现象。金融控股公司没有统一的监管法规,存在监管真空。
(二)不同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监管重点不同可能导致冲突。证监会的目标是维护市场的公平与秩序,特别强调证券发行人和经纪人充分披露信息,不得有欺诈行为。而银监会注重审慎监管,关注银行系统的安全与稳健经营。保监会维护保险业的稳健经营与被保险人的利益,关注各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由于各个监管机构的目标不同、指标体系不同、操作方式不同,各监管机构的监管结论可能存在较大差别。当对金融控股公司有双重目标要求,又只受某一机构监管时,单个监管者可能不会去承担其他监管者的工作和责任。
(三)在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上三家监管部门协调难度大。“三会”及其派出机构是平级的,若金融控股公司发生风险,确定由谁作最后裁决等存在一定现实困难。尽管可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但仍会存在沟通不足和信息共享度低等问题,影响监管的有效性。
(四)我国监管当局对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关注不够。在分业监管体制下各监管者的监管对象只是一个金融机构,而对集团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的透明度并不关心。因此,在分业监管体制下,监管部门难以将监管对象和控股公司其他成员隔离,而且也难以综合性地审视控股公司的风险。
三、对中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监管模式的设计
国内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如何监管,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在我国尚不具备实施统一监管模式的条件下,美国伞型监管模式是最有可能解决我国分业监管体制和有限度综合经营矛盾的手段。这种模式一方面通过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分业监管体制下形成的机构监管优势,符合我国现有的制度约束;另一方面,通过伞型监管者的机制(在我国目前可以考虑有人民银行来充当)实现了各监管者间的协调,通过功能型监管避免了分业监管体制面临综合经营可能带来的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走向综合经营的过渡期间,这种模式无疑是一种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适合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监管体制。
(一)监管主体、职能及监管体制框架
监管主体主要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信托投资管理局。
主要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伞型监管者负责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包括市场准入、资本充足率、风险评估、信息披露等。银监会和信托投资管理局,分别负责对银行和信托投资业务的监管;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别负责对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同时证监会将投资业务的监管职能移交信托投资管理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及信托投资管理局均是功能监管者。
(二)基于伞型监管体系下的监管措施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以及机构之间的监管数据的共享建设。在现阶段,可考虑在强化各监管机关的责任、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各监管机关间规范化的协调制度和有关负责人定期联席制度。通过有关机关负责人的定期联席会议,解决监管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同时,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金融监管资料信息共享制度,提高监管效率。
2.监管者应从控股公司层次强化对控股公司的外部监管措施,包括对金融控股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和谈话机制,控股公司信息披露的方式和规格以及控股公司各子公司间的防火墙措施,如业务限制、人员限制和信息限制等。通过这些措施,配合其他功能型监管机构的工作,实施对金融控股公司整个业务流程的控制。
3.督促和鼓励控股公司建立基于自身业务风险管理的内部风险控制的机制和评价体系,实施自律性质的风险约束。防范经营风险不仅是外部监管对公司的强制要求,也是公司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监管者应积极支持公司的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并充分了解这一体系的运作和有效性。
4.监管当局应建立资本金与控股公司运作风险相联系的计算方式,迫使金融控股公司加强内部管理,降低风险资产的比重。综合监管者可以在各功能型监管者对各自监管对象所需要资本金的总量评估基础上确定控股公司应该交纳的资本金。
5.健全金融自律型组织,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金融自律型组织是金融业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一种民间管理形式,它可以通过行业内部的管理,有效的避免不正当竞争,规范其行为,与监管当局共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金融自律组织参与监管,主要负责金融从业人员的培训、会员的管理、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及时与监管当局沟通情况,及时向社会有关监管信息等。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我国综合经营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商业银行监管模式的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针对我国实际,我国银行业向综合经营逐步发展的现实路径是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它具有协同效应、风险分散和业务多元化的优点,并且这种模式也已得到了监管层的确认,适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监管模式是多样的,并且与其经营模式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而且各种监管模式的划分界限也并不明确。这意味着金融监管模式并未因经营模式的趋同而统一化。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简单的分业与统一的争论,而在于监管的有效性和前瞻性,这取决于监管手段和监管目标的兼容性以及监管的内控制度。
1.新公共管理的典型实践。上世纪80年代,一场追求3E(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目标的政府改革运动率先在西方国家展开,并逐步扩展到全球,引起了强烈反响。新西兰改革因其系统和持久被誉为“新西兰模式”。虽然各国具体改革实践有所差异,但都表现出共同倾向:“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这里以“企业家政府”为例,介绍新公共管理的典型实践。美国的新公共管理改革开始于1978年卡特政府实施“文官制度改革法案”。1981年里根上台后成立格鲁斯委员会负责推行改革,大规模削减政府机构和缩小公共服务范围。克林顿1993年后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塑政府运动”,成立了国家绩效评价委员会,主张放松行政规制,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努力创建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政府”。改革的理论支撑是奥斯本和盖布勒的《改革政府》。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美国政府的改革仍延续,改革继续重点关注政府绩效。布什政府重建了总统管理委员会,负责在不同机构和跨部门之间提供政策执行的整合机制。总之,美国“以顾客为导向,以结果为中心,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表现出明显的“管理主义”。经过改革,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很大改善,政府重获了民众的信任与支持。
2.新公共管理的基本主张。目前关于新公共管理尚未形成统一的内容与形式,但各国理论和实践包含着共同倾向,构成了新公共管理的基本主张。(1)公共部门管理与私人管理并无本质差别,政府应广泛引入私人部门优秀管理方法,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等。(2)政府的管理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应将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分开。(3)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只有顾客驱动的政府才能实现高效管理。(4)政府应采用授权和分权的管理方式,将社会服务和管理的权限通过民主参与方式,下放给社会基本单元。(5)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管理领域,这是新公共管理最鲜明的特点。公共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打破了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极大改善了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6)放松严格的规制,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管理者应适度放权并为组织和个人制定明确目标,定期对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并作出激励,使组织更具灵活性和创新性,更好地管理和服务社会。(7)重视产出和结果,强调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按效果决定投入和预算。(8)公务员可不必政治中立,文官与政务官之间可密切互动。尤其主张对部分高级文官实行政治任命,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责任,以保持他们的政治敏感性。
二、新公共管理的成效及评价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场超越经济政治体制和党派斗争的政府改革运动吹响号角。改革不仅解决了各国的管理困境,还促成了一种新治理模式的萌生。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遭受批评,在公共行政领域引发激烈争论。
1.新公共管理的成效。新公共管理运动起源于英美澳新,随后发展到欧洲大陆,最后波及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我国学者周志忍将西方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三方面:调整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优化政府职能;利用社会力量,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政府内部的管理体制。经过新公共管理改革,各国政府纷纷宣称缩减了政府规模,降低了政府支出,改善了公共服务,提高了管理效率。但改革效果究竟如何?英国政府的“雷纳评审”、“下一步行动方案”和“公民”等改革计划成效显著。但过度分权导致了公共服务碎片化,“整体政府”理论对改革进行修正。美国1993年通过《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以改善政府绩效管理,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改革出现许多问题。法德等国渐进、碎片式的改革也没有明显成效。发展中国家的私有化改革不仅没有促进经济增长,反而加剧了社会不公。可见源于西方的新公共管理并不具有普适性,即使在其发源地,改革也出现了新问题。新公共管理“市场无所不能”的神话被打破,人们纷纷提出新理论,以回应新公共管理改革。
2.对新公共管理的评价。新公共管理提倡市场导向的公共行政,坚持管理和服务的效率至上,给政府注入了活力。但过分注重效率而忽视社会公平等价值的新公共管理也遭到了各种批判,集中表现为:(1)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存在本质差别,即效率和公平的分歧。新公共管理忽视公共管理的公平价值,一味强调提高效率,最后导致公共部门公平价值和公共责任的缺失,损害公共利益。(2)新公共管理顾客导向降低了公民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合乎民主的要求。(3)新公共管理主张建立小型分散化的公共机构,专门负责某一公共服务的供给以提高效率,但却导致服务供给碎片化。(4)新公共管理过分崇拜市场,倡导公共服务市场化,夸大市场作用。诸如服务外包、合同出租等市场化方式也会产生寻租,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低效率。公共服务的盲目市场化会产生许多负面问题。此外,新公共管理对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之间的责任分配也未清晰界定。正是由于新公共管理的内在缺陷,“新公共服务”、“整体政府”和网络化治理等一系列新理论相继诞生。新公共管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各国要结合国情批判吸收其合理因素。
三、新公共管理对我国公共管理的启示
西方新公共管理作为传统官僚制的替代物而出现,提出了与官僚制截然不同的主张。两者最重要区别在于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公共管理打破了官僚制中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提倡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但西方新公共管理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我国公共管理亦具自身特色,在借鉴国外经验时绝不能盲目照搬。
1.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不同背景。新公共管理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确实取得了突出效果,但这是基于发达国家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虽然我国也面临全球化、信息化和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要求,但我国公共管理改革有着特殊背景。第一,西方正步入后工业时代而我国仍处于工业社会。作为工业社会产物的官僚制行政在西方后工业时代显示出种种弊端,不适应公共管理新要求。但对处于工业社会的我国而言,官僚制中许多合理因素仍有重要价值。官僚制在我国实际上发育不足,公共管理改革不能全盘否定官僚制而是要对其改造,克服等弊端,充分发挥其优势。第二,西方法治化水平高而我国法律体制机制不健全。新公共管理中诸如放松规制实行绩效控制、公私合作等公共服务社会化措施都需要健全的行政法律法规作支撑,使政府合理地自由裁量,保证公共责任的实现。而我国当前法律法规不健全,行政法亦缺乏统一法典,依法行政水平有待提高。政府滥用行政权力侵蚀公共利益随处可见,行政审批领域腐败案例频发。现实决定了我国不能照搬西方改革实践。第三,西方市场化程度高而我国市场经济不成熟。新公共管理强调公共服务市场化,主张通过各种方式将服务外包给市场和社会,以提高服务效率。西方发达的市场和社会为这种外包提供了基础。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社会中介组织发育不够,市场和社会还无力承接政府待转移的职能。如果盲目进行市场化和社会化,会导致公共服务偏离公共利益,损害社会公平。
以目前城建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情况看,基层的城建档案管理人员是推进城建档案的实际推动者和执行者,无论政策、管理方针如何制定都需要基层城建档案人员的推进。所以要提高城建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应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1制定具体的城建档案管理人员守则,选择专业化城建档案管理人才。
挑选优秀的城建档案管理人才是确保城建档案管理取得积极效果的保证。首先,我们要根据城建档案部门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管理人员守则,做到管理的有理有据。再次,我们应加大人才的招募,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建城建档案的管理工作,同时注意培养年轻员工。
1.2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建档案工作也面临着新的环境和挑战,所以必须加强对城建档案工作人员进行有关的业务培训,以保证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适应更好的社会的发展。同时由于城建档案工作涉及重大,城建档案管理不当发生错误可能会决定城建工作的成败,所以在对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培养员工爱岗敬业、工作认真负责的品质。
1.3宣传贯彻法律法规,明确城建档案管理的重要作用。
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在目前具有信息化和法制化的特点,为此我们在城建档案管理中也要宣传和贯彻法律法规,使城建档案管理人员能够熟知城建档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城建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因此,对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
1.4加强对基层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引导,使其明确城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基层的城建档案管理者的素质是保证最终管理效果的保证,如何激发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其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灌输城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是全面提高城建档案管理质量的重要保证。
2做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要有明确的服务管理理念
在城建档案的实际工作中,要想做好任何工作,必须具备明确的服务意识,从某种角度来说城建档案管理业属于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服务管理理念的选择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确定主动服务的理念。
主动服务的对象是城建档案的利用人员,服务的内容很多元化,各类城建档案都包括其中。可以用查询、复制等方式对城建档案信息进行推广,使可利用城建档案者拥有高效、便捷的服务。主动服务是一个创新理念,是新形势城建档案工作的必经之路。当前城建档案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强化城建档案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要从传统的城建档案管理向城建档案信息系统管理过渡,改变以往仅限于提供城建档案原件的低层次的被动服务状态。
2.2确定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理念。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城建档案工作由手工操作向现代化方式转变,由实体化管理向信息化管理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对我国目前的城建档案工作现状来讲,网络化信息服务的兴起,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重新定位,做好过渡时期城建档案信息利用工作。实践证明,没有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手段应用于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就根本谈不上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建档案信息资源。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手段来开发城建档案信息,可以极大地提高开发能力和效率,从而提高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的服务水平。3.3确定提供优质的城建档案信息的理念。城建档案信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服务的基础,在新环境下工作人员应该抛弃传统的档案管理机制,积极的开发、大胆的应用新的档案管理方法,搜集有价值的信息,用优质的信息资源回馈社会、服务社会。
2.4做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既要分析现有问题也要制定具体解决措施。
在现阶段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由于一些体制原因和管理手段的制约,导致城建档案管理人员流动性太低,新鲜血液基本很难输入。由于管理制度很难在根本上得到改善,在一些城建档案所,看管疏忽,甚至无人看管的情况非常严重,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城建档案管理的投入。
2.5城建档案管理体制不成熟,城建档案管理制度需要统一和细化。
在目前城建档案管理中,受到城建档案管理体制的制约,城建档案管理体制还不成熟,城建档案管理制度也没有做到统一和细化,由此导致了城建档案管理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效果不理想,有时甚至还出现冲突。为此,我们必须对现行的城建档案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必须要建立完善统一和细化的城建档案管理制度,保障城建档案管理的有效进行,使城建档案管理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取得预期的效果。
3结语
综合管网GIS信息化最核心问题就是数据问题.首先需要建立完整、准确、现势的城市综合管网数据库,而综合管网GIS系统的生命力在于数据的持续更新,可通过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地下管线进行竣工测量,并将竣工测量数据整合入库,保证地下管线信息的现势性.
1.1数据源分析综合管网数据库由综合管线数据、基础空间数据及业务属性数据组成.其中城市综合管网数据是整个数据库的核心数据.为了获取全面的现状地下管线数据,可以通过管线权属单位和管理单位汇交的方式来收集,但各权属单位和管理单位的数据资料比较零散,已有的管线数据也多是示意性质的,精确度、现势性、完整性都较差.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城市地下管线普查的方式来获取最新、最全、最准确的地下管线数据.城市基础空间数据是整个综合管网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管网的查看提供地理空间参考.基础地理数据的获取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可以从当地国土或规划等部门获取,并可与国土或规划部门协商不定期提供更新.综合管网业务属性数据主要为在管线规划、设计、计划、施工、测绘、质保、维修、抢修、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业务数据,需要到管线管理单位及管线权属单位进行收集整理.
1.2综合管网数据库的建设城市综合管网数据库实现对给水、排水(雨水、污水)、燃气(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热力、工业管道等管线的空间坐标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统一管理.管线信息包含管线的走向、性质、规格、材质、埋设时间、权属单位等属性数据.根据制定的管网要素分类与编码标准、管网要素分层及命名标准、管网元数据标准等相关技术标准,对已有的管线资料或管线普查数据进行整理,以图层为单位对管线达到的无缝管理.实现对全市地下管线数据的集中管理和统一,为管网数据的共享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2地下管线数据更新体制建设
城市综合管网数据库是城市地下管线GIS管理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具有很强的现势性,建立城市地下管线数据的动态更新机制,及时更新和维护城市地下管线数据库,是保证已建系统生命活力和管理有效性的唯一途径.要建立地下管线数据更新体制.在综合管网GIS管理工具中要有动态更新模块,实现对竣工测量资料、外业探测数据的添加,实现综合管网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编辑,实现对竣工数据的监理等.在更新过程中要建立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同步更新,保持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之间的关联及管线数据和管点数据的拓扑一致性等.
3应用系统的建设
综合管网GIS应用系统构建以管理服务为中心,快速提供真实准确的综合管线信息,实现管网的浏览定位、查询统计、制图打印、辅助分析决策等功能,为城市地下管网的日常管理、设计施工、分析统计、规划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形成全面的集中管理和分布式应用的管线信息系统.综合管网GIS应用系统常见的功能有:
3.1浏览定位通过平移、缩放、全图等功能实现对管线图的自由浏览.通过输入地名、单位名称及道路名称等可以快速定位到对应的地方.
3.2查询统计以综合管网数据库为基础,根据图形查询管线设施的属性信息,也可以根据设施的属性定位设施的位置,可以实现对全图或指定范围内管线的埋深、材质、管径、埋设年代等各种属性的快速查询和统计.可以在地图窗口上进行距离和面积测量查询.
3.3制图打印实现对管线特征点的标注、管线属性的扯旗标注等,实现地图图廓的定制.可以实现指定区域、图符或某条街道范围管线图的打印.系统支持专题图和不同比例尺的绘图输出.支持工程设计所使用的各种标准图幅和自定义的图幅.
3.4应急抢修当城市内某段管线发生爆管事故时,利用系统在地图上搜索需要关闭的阀门.并以半透明的形式显示受影响区域,并弹出爆管关阀分析结果表格,列出需关阀门的基本信息(口径、阀头、关阀圈数、当前状态等),并能自动生成辅助决策报告,为领导机关和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如事故分析、抢险救灾、预案生成、管线规划等)的功能.
3.5格式转换利用数据转换功能模块实现不同格式、不同比例尺空间数据的准确转换,支持的格式包括:ArcGISE00/SHP、MaplnfoMIF、AutoCADDWG/DXF等.
3.6管网分析管网分析模块是由综合管网业务相关的分析功能组合而成.管网分析是系统分析功能中最重要的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到系统的使用效果,管网分析所包含的内容有:1)剖面分析系统根据管线埋深数据做出纵横剖面,剖面处的位置属性、管段埋深、管径等数据自动标注,直接反映管线在地下空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包括横断面分析和纵断面分析.2)覆土深度分析覆土深度分析可以直观地查看管线在地下相对于地面的管顶埋深信息,并结合国家标准,将不符合标准的管段用红色表示.3)净距分析净距分析包括垂直净距分析和水平净距分析.水平净距分析可对两条埋设于地下的平行走向的管线进行分析,判断其相距距离等,最终判定其埋设是否符合国家规范.垂直净距分析可对埋设于地下的交叉走向的管线进行分析,判断其在地下的上下关系,计算其在投影交叉处的坐标、高程、相距距离等,最终判定其埋设是否符合国家规范.4)连通性分析在管线密集的地方,单击管点,作连通分量分析,和此管点直接相连的管段会变色显示;作连通检查,系统会变色显示与此管点有连接关系的所有管段.5)缓冲区分析缓冲区分析是GIS系统中一个很重要的分析功能,在邻近性分析中很有价值.例如在一条规划中的道路周围建立缓冲区,可分析该道路的建设将对哪些地下管网构成影响.6)最短路径分析可根据管网的网络拓扑结构,计算从指定的起始管点到终止管点的最短路径,并给出路由,为其业务提供决策支持.
3.7编辑更新编辑更新功能分配给系统管理人员或数据编辑人员使用,实现对数据的维护,可以将竣工测量数据、外业探测数据通过编辑更新功能导入到数据库中,支持从Access、Excel数据库中导入源数据,可进行拓扑连接检查、字段值重复检查、孤立管点(管线)检查、超近点(线)检查以及空值、负值检查等.检查后的数据可以直接成网进入系统.在导入的过程中要保持坐标的一致,实现管线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同步录入.支持对空间要素的修改、移动、增加、删除及属性修改等操作,实现对图形和属性数据的编辑.
3.8预警分析该功能可以根据管道的使用寿命,并通过比较管网的建设年代,可以查看已经超过使用年限的管网,同时结合管网的维修次数等参数可以计算出管网是否需要更换.
3.9版本管理用户可以自如的浏览历史数据,同时还可以对数据库中存在的时间点做合并或者是删除的维护,包括指定的某几个历史时刻的数据合并成为一个版本,指定数据回溯到用户指定的一个时刻点.通过该功能,还可以对比同一位置不同时间点的地下管线数据情况.
3.10三维分析在地图上划定需要进行分析的区域,弹出管线三维分析窗口,并可以进行简单的三维查询、量算、分析等功能.并可实现二三维联动显示、二维空间分析结果在三维上的联动显示等.
3.11共享应用综合管网共享应用模块整合综合管网数据库和基础地形数据库,从城市地下管线数据中心数据库提取所需的最新管线数据,通过数据交换分发平台,将相应的数据等分发到相关政府委办局和各管线权属单位.
4综合管网GIS信息化注意事项
4.1加强制度建设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设最困难的不是技术与资金,而是管理与协调.为适应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出台一系列规定,明确和协调政府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部门和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之间在数据信息获取、交换和有偿(或无偿)使用中的义务、权利和责任.在相关法规中要明确各管线运行管理、竣工测量、数据入库与系统维护、档案管理以及政府有关监管等机构的职责,并明确对地下管线数据进行动态更新的实施机构.建立地下管线项目管理机构,成立了由全市各有关部门和管线权属单位组成的地下管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管线各有关部门的工作和业务关系,指导项目工作的开展.建立管线联络员制度,由各管线权属单位和相关部门派出一名联络员,负责本单位与管线办的联络,协助解决地下管线探测工作各种问题等.
4.2加大推广应用建立城市综合管线GIS信息系统的目的在于为城市管线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但一些城市在数据普查和系统建立后,仅仅将数据和系统为本单位提供地下管线图输出服务,而未对地下管线信息的利用进行深层次开发,没有将普查的数据向相关委办局和管线权属单位共享,使普查的数据和应用系统的效能大打折扣,同时也造成财政投资的回报率不高,因此在综合管网GIS系统建设完成后,要加大在管线管理部门及权属单位的推广应用.
4.3建立标准规范地下管线信息应用与共享是系统建设的目的,而标准是地下管线信息应用与共享的前提,统一标准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条件,是实现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基本要求,城市各级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应该依据统一的功能规范,统一的业务流程,统一的数据定义与编码,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进行建设,最终达到在统一的网络平台、统一的规范标准、统一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和统一的安全保障体系支持下,建立一个能够支持分布式地下管线信息集成应用和共享的框架,实现城市各部门间地下管线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应用,使各部门不再重复采集、处理同一信息,从而降低地下管线数据的更新成本.
5结束语
(一)总承包设计单位
负责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后期相关服务。其选择要点为:熟悉医院建设流程及相关建设规范,了解地方的项目核准、规划要求、消防要求、施工标准等,能充分配合各个分包设计单位的设计实施,并对分包设计进行审核管理。
(二)医疗相关分包设计单位
包括净化区设计单位(手术区设计单位、静配部设计单位、动物实验室设计单位、中心供应室设计单位等)、医疗流程设计单位(ICU 设计单位、EICU 设计单位、CCU 设计单位、检验科设计单位、细胞实验室设计单位、透析室设计单位、净化区设计单位等)、医疗防护设计单位(放射防护设计单位、电磁防护设计单位等)、医用气体设计单位、物流传输设计单位、污水处理设计单位等。对于医疗相关分包设计单位的选择,应以医院工程的设计经验作为首要判定条件。
(三)一般性分包设计单位
包括内装修设计单位、外幕墙设计单位、钢结构设计单位、弱电智能化设计单位、厨房设计单位、VI 设计单位、景观设计单位等。对于医疗相关分包设计单位的选择,应以医院工程的设计经验为主,同时,施工结合及指导能力较强的优先。
(四)配套分包设计单位
包括基坑支护设计单位、人防工程设计单位、变电设计单位、二次供水设计单位、燃气设计单位、供热设计单位、外排水设计单位等。对于配套分包设计单位的选择,应以本地设计经验为主,同时,通过配套审批能力较强的优先。
二、设计流程管理
为采用项目管理公司情况下的设计基本流程图;无项目管理公司的可以把业主及项目管理公司的工作合并考虑。下面探讨设计流程管理的重点——
(一)编制设计委托书
医院设计管理团队通过研究、熟悉项目前期的有关文件的内容、要求,提出各种设计参数,确定设计的范围,并编写设计委托书。委托书的主要内容为项目概况、规划设计要求、建筑设计要求、设计的界面、设计深度、设计成果编制要求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计委托书的要求越详尽越有利于设计单位的实施。
(二)协调程序
在综合医院的设计过程中,项目设计协调程序要明确总承包设计单位、分包设计单位与医院之间在设计工作方面的责任关系、联络方式和报告制度。在此特别指出,医院设计管理团队要明确划分总承包设计单位和分包设计单位的设计界面,设计责任也同样需要分开,这有利于在协调程序执行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问题。
(三)确定工作分解结构及其编码
医院设计管理团队应协助设计单位确定工作分解结构及其编码,该编码将作为项目的标准编码,该分解结构将成为编制设计计划、设计文件和概预算乃至工程款支付的重要依据。
(四)编制项目设计计划
医院设计管理团队应协助设计单位编制符合项目总体计划的设计计划,主要包括项目概况,项目的质量目标和要求,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项目设计进度计划,设计进度报告的提交,设计评审、验证、确认活动的时间和方式,对资源的特殊要求(如软件要求、环境要求),对设计成果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提供现场服务的要求等。
(五)医院自身对设计工作的配合
综合医院由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手术部、医技科室、后勤保障、行政管理、教学科研、生活服务等部门和科室构成,24 小时营业全年无休。复杂而且庞大的机构永不停息的运转过程中,所有相关部门都会对建设项目有所要求或期待,医院设计管理团队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判断力,把医院各个部门的需求筛选后传达给设计单位,否则项目会在意见与调整间反复徘徊、停滞不前。
三、设计进度控制不M的设
内矜冇不同的设计周期,而且各个设丨|周期是相互交叉制约的由于院方只关注总承包设计的进度控制、对分包设计的进度控制失效而
造成的牿体进度减慢的例?很多:施I:单位进场但裉坑支护方案还未确定;+:体及二次结沟完成但内浆修I?丨纸尚不完冓;逑筑完工似配套尚未审批等等W此对设计的进度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而:一是-列出涉及所行设H 内容的进度网络图,明确交乂设计的前后衔接或介入时问,对设计周期进彳丨整体棠握;二楚对又键节点进行:取点控制,关键节点包怙涉及审批的设计内容,例如人防设汁.深甚坑支护设汁、配套设iI 等,以及像内装修这种出m时间长a调整较多的设汁内容在设计过程中,M院设汁管理团队负责定期收集、分析和评价设i卜单位的设iI 进度报告,对设iI-单位的设丨I-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核奄,并提出核査报告M'i设计进度严歡偏离控制目标时,医院设计管理W队应对产生偏差的原W进行调查,料促设丨十单位提出整改措施
四、设计投资控制
在初少设计阶段,K院nj"以委托Yf妗验的造价咨洵公司对设计概算进行市杏审杏内容包括:概算编制依据的合法性.时效性和适用范闹.单位I程设计慨算、综合慨灯和总概兑以及概算指标的合理忡:当初步设i卜投资严It偏禽柠制丨I标时.丨矢院设i丨 管理队应会同造价咨询公,fJ对产生偏差的原因进行调杏,督促设计中.位提丨Ii整改措施在施ii團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目标为施r.i冬I设i卜总预算不超出批准的初步设i丨 总概算医院设iI管现W队须认过进行检杏和监督.使施r图设计不超出初步设f十r程范围,并督促设i丨-单位幵展价值丨:_.裎研究,E视多种设计力 案的比选医院设计符现团队耍严格市作监督施T 图设计,深入技术领域,参加方案比选会议.研究节约投资的口了能.使投资控制的经济I:作均技术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最终使投资在可控的范闱之内
五、设计质量控制
初步设计阶段,医院设i卜管理W队(也||丨'邀萌々家组成审查小組)负度审查设i十单位的全袞初步设计文件对于总体设i卜方案,要重点审核其设i卜依倨、设H 规模、:丨:艺流程、设备配套、防灾柏;灾、项目组成及布局等的可靠性、合理性、经济性、先进性和协调性,是否满足综合医院的要求。对于专业设i卜方案,要重点审核其设计参数、设计标准、设备和结构造迆、功能和使用价他等方而是内满足迠ffl.经济、美观、安令、可靠的耍求在施「.图设i丨阶段,医院设汁管理团队应参加设汁单位召开的专业_会、技术方案研讨会等,了解和掌扼所采用技术的合理性、先进忭、安全件与经济性医院设汁管理团队组织对施n冬丨进行审査,其中总承包设计单位由专n的施工图审査单位审查,审査内容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消防、许能等多个方面,对重点部位的设iH十算书进行复核,对不符合强制性条义及相关规范的内容提;II修改怠见分包设丨丨单位的施I:阁审查Itiis院设丨卜管理闭队W行纟ft织或片按照W关筲理部门规定
六、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
[关键词]人文精神培育综合素质
一、人文精神阐释
人文在原初意义上,指人从纯粹的自然界中脱离出来,与动物的本质属性相对,把自然界当作一个对象来认识。近代带有强烈工具理性色彩的自然科学兴起以后,科学与人文逐渐分野,科学知识教育占据了学校教育的重要一席。但是对科学实用层面的过分张扬带来了一系列严峻后果,引发了人类对纯粹技术和纯科学的深刻反思。今天,很多人意识到,人文知识的教育和其价值精神的培养应当重新回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
其实,科学与人文是相通的,它们之间没有泾渭分明的区别和水火不容的矛盾。从始源上讲,古希腊的哲学家也就是自然科学家,17世纪西欧兴起的科学本身是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的;从认识上看,科学和人文都是人类对对象世界的认识,都蕴含着人的理性和情感。所以,那种人为划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做法并不妥当,认为在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人文知识课程任务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人文和科学只是一种学科分类,以便于人们科学研究或其他需要。人文与科学都体现了人类的情感、精神和认识水平,都是人类在追求自由心灵和生命意义上的探索,本质上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求真、人文寻善是狭义的认识。求真的目的如果背离了善,就会使科学走入惟科学歧途,从而失去了人本身;同样,人文知识也源于生活,源于人类的实践,人文的创造也需要尊重客观的实际、本质与规律。狭义的人文和科学其实是某种文化发展到比较充分的阶段后,形成的一套自身的价值观念体系和技术器物体系,即我们常说的“形而上”与“形而下”。“人文精神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构建各种制度、规范与生产物质产品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观念、风俗、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它是文化‘形而上’部分的最高层次,包括维持人类正常生活的价值追求、伦理观念、群体意识、生命激情、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包括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反省意识、远大理想、民族精神以及政治信仰”①。
二、人文精神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此具有很高的要求。而无论哪一个方面的教育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支撑和培养。
首先,人文精神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基础。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任的公民。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更要教育他们学会做人。仅仅教给他们实用知识,仅仅为他们提供就业准备,是难以保证学生进入社会后既有人性又有灵性,既有道德责任感又有社会义务感的。人文精神的培育能使他们的责任感得到陶冶,心灵得以升华,精神境界纯洁而神圣,个性人格健康而完善。因为人文精神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善、求真、求美的统一,可以给他们许多直接或间接的人生经验、人生哲理,帮助他们了解自我、了解国家、了解世界。
其次,人文精神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的主要环节。文化素质包括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人文精神与科技教育相交融,可缓解高科技对人性的扭曲,体现现代科学理性和科技伦理的结合,使大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全面发展。在价值观念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举,能使学生降低科技工具理性的种种不良反映;在培养目标上,人文精神与科学教育统一,一方面提升了大学生的人性境界,另一方面提高了大学生的人力水准,并使两者融为一体;在学习内容上,人文精神与科学教育融合,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知识经济时代必备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在现代性危机中的人文关怀情愫。
再次,人文精神是大学生形成良好专业素质的航标。良好的专业素质是大学生成人的必要条件,而人文精神能从研究方法、治学态度和研究方向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产生影响。研究方法和治学态度反映一个人的宇宙观、价值观及哲学素养,研究方向则反映鉴识能力。
最后,人文精神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愈演愈烈的学科分化、扩张趋势,人文学科的领地日渐狭窄;学问普遍的科学化倾向和功利化,使人文学科的地位进一步下降;重视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体制,人为地造成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疏远和隔绝;自然科学自诩的道德中立,使得很多科学家心安理得地拒绝人文关怀②。在这种背景下,大学培养出来的人,很多人心理素质差,社会适应能力弱,对人类的终极价值缺乏思考,对宇宙、自然缺乏敬畏,残害动物、损害同类甚至摧残自己,这样的事时有发生。发挥人文精神在疏导心理、重视人性、完善人格方面的作用,可以帮助他们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成为既有生活目标和审美情趣又能创造并热爱生活的人。
三、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实施途径
1、树立培育目标。
大学是引领社会文明的轴心之一。但是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带有强烈的功利意识,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中又有意无意地跟随学生需求,偏重学生专业技术的教育,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所以,我国高等学校应树立人文精神培育目标,以改变这种不正常状况。
2、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阐释和渗透人文精神。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笔者曾指出当前存在人为划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认为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是人文知识课程任务的错误认识。其实,人文精神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而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不论是关于自然、社会还是人本身的教育,都应当在其中阐释和渗透人文精神,这是当前高等学校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和应当承担的崇高责任。
首先,教育管理者应当具有自觉意识和反省意识,在管理中渗透人文精神,例如志存高远的创一流意识、坚持真理的大无畏气度、自尊自信自豪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高超的组织领导方法、深厚的人文底蕴。
其次,挖掘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的人文精神。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直接表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生活和人生意义,人文关怀更浓,所以高等学校应充分挖掘潜藏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人文精神。例如,社会进步赖以存在的基础需要社会成员具有某种反思精神,它的典型意义是去除陈腐的信条,达成新的信仰。但是反思精神的养成必须经过哲学思想及其方法的训练熏陶。再如,生命的个体性决定了人的孤独和软弱,受到伤害时需要慰藉和温暖,而宗教在抚慰人的心灵上起到一种光、一份温暖、一线希望、一块精神馅饼的作用。伦理学使人思考“一个人应当怎样行为?”“人怎样生活才是善?”美学使人在平常事物中寻觅到圣洁和神奇。
再次,提炼专业知识中的人文精神,结合专业教育进行人文教育。专业教育起于知识,但学科专业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例如讲授学科、专业的发展史,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学理论的社会价值;介绍学科发展中优秀科学家献身真理的感人事迹,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崇高的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感;介绍学科中与当前国计民生相关联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献身于造福人类与社会的热情。专业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以自己的人格熏陶感染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3、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须做到。要以关心学生、关心同事、以心比心激发学生的关心意识,以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以与时俱进、善于创造、敢于拼搏锻造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要深入研究“什么是教育?怎么教?怎么学?”等教育的基本问题。如果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仅仅是“我是教知识的,教专业的”,那么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必然只是“我是学知识的,学专业的”。教育的过程就失去了智慧、灵魂、思想。
再次,认真学习,广泛阅读,形成自己多方位、宽领域的知识结构。要对当代人类的重大问题有敏锐的感受与认识;要努力拓宽知识面,形成开放的知识结构,切勿固守专业疆域;要学习传统文化,阅读《老子》、《论语》等经典名著,积淀人文素养。
4、优化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牛津、剑桥等都拥有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北京大学因在现代中国风云变幻中的巨大影响而成为许多中国青年的精神圣殿。当然,并非每一所高校都有载入史册、留芳千古的名事名典,但许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与教师的感人事迹也能成为后来师生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应认真梳理积淀。另外,加强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合理规划校园,加大绿化力度,也是优化校园环境的重要内容。
注释:
[关键词]综合管廊;土地资源;财政支持
中图分类号:TU9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38-01
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现代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为了更好地规划管理城市,我国开始在全国推广市政综合管廊建设。市政综合管廊能够将各类市政管线综合起来,统一进行管理,这种建设方案能够减少城市道路的重复开挖,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提高管线管理及资源利用的效率,为以后的发展预留地下空间。
我国政府也正是因为看到这点优势,越来越重视推广综合管廊,现在已经投入大量财力和精力来建设市政综合管廊,发改委、财政部等都下发了各类文件来支持综合管廊的建设。但由于建设时间过短,缺乏经验,不能清楚地认识这个建设项目,所以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体制不完善,计划不准确等,本文为了更好地进行市政综合管廊建设,积极分析了我国市政综合管廊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对策。
1.市政综合管廊建设概况
1.1 发展历程
我国综合管廊发展历史较短,主要是开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最主要的成就是在上海浦东新区建设了第一条规模较大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而此时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综合管廊的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并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政府在意识到综合管廊建设的必要性之后,开始采取了相应措施。2015年8月10日,我国公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些关于建设综合管廊的目标。
1.2 概念
每个城市每一天都有很多工程在运行,工程的实施也就意味着各种管线的出现,而综合管廊就在这时发挥了它的作用,作为市政公共基础建设项目,它能将市政工程的管线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管理,为城市的高效运行奠定基础,最终实现市政管线的统一规划和综合设计。
1.3 综合管建设益处
我国通过上海、苏州等地区试点推行发现市政综合管廊建设能给城市的发展带来许多益处。首先,一旦管线出现了损坏,工作人员就能直接通过综合管廊来进行维修,不需要再重新开挖道路,避免资源的浪费,也避免了对市民生活造成的种种不便。其次,大部分管道都被安置在地下,如果失去了综合管廊的保护,管线就会和土地和地下水直接接触,时间一长,管线容易被腐蚀或者被其他物质损害,降低管线使用寿命。
综合管廊建设还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就是节约土地资源。因为传统的管线埋设要求管线和管线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就造成了管线之间有许多空隙,浪费土地资源,而通过综合管廊这种集中埋设的方式,土地资源被充分地利用了起来。尽管综合管廊建设有很多优势,但事实上,目前我国市政综合管廊推广情况不是很理想,要想加快步伐,冲破阻碍还需要找出有针对性的方法来解决现有矛盾。
2.建设市政综合管廊中存在的问题
2.1 法律法规不完善
由于我国市政综合管廊发展时间较短,所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也不是很完善,在考虑城市规划或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也时常忽略综合管廊的建设发展。表面上看,我国在法律层面对综合管道的发展有一定的进步,《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98)和《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94)等都规范了综合管廊的建设,但这并不意味着综合管廊的实际实施情况就完全符合技术规范。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城市执行力度差,实际施工情况往往和技术要求有或多或少的偏差,更严重的是许多普通城市不重视综合管廊建设,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偏差的原因除了技术水平实在不能达到一定高度以外,也包括城市建设者忽视综合管廊建设,没有严格按照法规条文来建设市政综合管廊这个因素,政策往往不能落实到位使市政综合管廊建设进度停滞不前。
2.2 初期投入成本大
虽然市政综合管廊建设具有种种益处,但在其实施前期需要大量钱财来支撑,初期投入成本太高也使得一些中小型城市没有实力来推进综合管廊建设。挖掘隧道和铺设管线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在初期建设就要投入如此大的一笔费用会让许多缺乏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城市从一开始就缺乏市政综合管廊建设的前期条件。
2.3 技术水平不到位,材料选择失误
首先,综合管廊的设计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因为初期设计时需要统筹考虑整个城市的工程系统,将各种管线集中在一起,同时还要考虑新旧工程系统之间的联系,有的新分支也需要和原来的路线进行对接,将原来的管线改建到新的综合管廊中难度颇大,种种需要考虑的因素夹杂在一起,无意间就提升了技术难度,而中小型城市没有相应技术人才,就很难完成整体设计。
3.解决市政综合管廊建设问题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
有关部门应重视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组织培训,给他们提供一定的学习平台。设计人员在设计时要注意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包括所选择的材料、新旧管道的联系、区域的扩充等都需要仔细思量。
3.2 综合管廊重要性普及
一个城市的态度就能反映出这个城市建设者的态度,一个城市对综合管廊概念的茫然就能反映出这个城市建设者对综合管廊建设的忽视。所以要想推进市政综合管廊的建设,最主要的还是让所有城市管理者意识到综合管廊建设的重要性,让他们多加关注最新出台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普及市政综合管廊的概念意义,让城市管理者清楚知道综合管廊的设计及建设方法。同时,国家也要注意政策的落实情况,积极督促各级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进度。
3.3 国家财政支持
由于初期投入过大致使中小城市难以推进建设,国家应该在最初阶段加大财政在综合管廊方面的投入来增加城市的资金预算。为了提高资金利用率,可以先在部分城市进行试点,等到情况稳定并摸索到一定经验的时候就可以继续推广了。
3.4 加强综合管廊管理力度
我国综合管廊建设的责任分担制度不完善,不同的管道建设归属于不同的机构来进行管理,这就增加管理的难度。当管道建设出现问题时,无法问责到具体部门,没有部门来承担责任自然也提不出完备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利益纠纷也是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加强综合管廊的管理力度,就需要设立出独立的机构来专门管理工程建设,这个机构需要负责制定准确的责任分配制度,承担综合管廊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并且根据规章制度及时协调利益就纠纷,给综合管廊的正常运营提供保障。
4.结束语
市政综合管廊建设能提高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延长管线的使用寿命,虽然短期之内需要投入一笔较大的资金,但是经过长期发展能得到相应回报。只有解决了以上出现的问题,综合管廊的建设才能真正步入正轨,并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为提高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针对本科教育的特点,通过走访高校、问卷调查等措施,开展了“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毕业论文质量监控、毕业论文质量评价”3个系统的研究;结合工作实际,总结出有效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监管体系。
近几年来,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师生比例逐步加大,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考研过热等,导致学生没有投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为此,研究和探索建立层次分明、职责清晰的教学质量监管系统,确保毕业论文教学的质量,应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1毕业论文的意义
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直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集中的一次检验。其目的在于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间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查阅文献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一与创业能力等方面得到综合训练。
本科毕业论文在整个教学过程占用学时最长,最能衡量学生综合水平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衡量和检验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教育部推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毕业论文作为一个重要的二级指标被单列在评估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教学效果之中。
笔者随机走访了安徽省4所、省外2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普通高校,并通过问卷的方式,调查了100名本科毕业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结果如表1.
通过走访口头对话和以上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是走形式,随便应付就可以通过,对学校布置的要求、进度不以为然,对选题的意义认识不够;就业形势严峻及考研过热,高校毕业论文基本安排于第八学期,此时正值大学生参与毕业分配与研究生人学考试录取的关键时期,由于时间上的冲突,许多毕业生把时间和精力投人于关乎自身就业前途的奔波中,这也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质量监管体系的内容
3.1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系统
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系统包括学校教学行政组织、学院教学管理组织、教研室教学管理组织等,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计划、组织、指导、协调、监督毕业论文教学工作。
3.1.1学院教学管理组织负责贯彻落实学校有关毕业论文的管理规定,拟定本院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统一安排布置院毕业论文工作,组织学生选题、组织安排论文的中期检查和评阅工作,协助答辩委员会对学生论文进行答辩和成绩评定工作等。
制定毕业论文工作计划。落实毕业论文任务应该制定详细的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包括毕业论文的选题及开题报告、论文的指导与撰写、论文的要求及格式、论文的答辩及评审、论文的工作时间安排等。严格规定好毕业论文的写作程序,对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完成初稿、修改定稿、打印、答辩、评审等程序作出详细的规定。除此之外,还应该设计各种表格,如选题表、评审表、答辩记录表等,以及答辩程序和评分标准等。
3.1.2教辅人员实施落实目前院系教学设施紧张,教师任务繁重,教辅人员应设法协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场地、时间、人员,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及时跟踪了解实践教学课堂教学效果,收集教与学的情况,分析总结教学信息,定期向院系教师反馈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不断改善科研教学方法。
3.2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系统
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系统主要任务是分阶段实地检查毕业论文进展状况。实事求是地分析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选题、中期检查、答辩和成绩评定等方面严格把关。具体实施包含自检和抽检等。自检为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检查和教研室对本系学生毕业论文情况的检查了解,抽检可以由学校、院组织毕业论文质量监控机构成员分阶段进行检查等。
3.3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系统
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系统主要由学校、学院和教研室构成,主要负责对毕业论文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与鉴定,以肯定工作成果,发现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的方案与措施,从而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
恰当的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必要条件和前提。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国家对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同时各个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招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从目前全国319所设有软件工程专业的学校看,2013年该专业平均招生300人左右。专业招生人数的增多给毕业设计选题带来了带来巨大挑战:一方面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要求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创新性,同时还要与行业需求相吻合;另一方面要保证选题的唯一性,不仅要避免学生之间的题目重复,还要避免与之前毕业生的题目重复,因为重复的选题会使学生产生投机的心理,导致“打酱油”现象。针对上述问题,黑龙江大学软件学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1.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对一部分在企业实习的学生采取“三位一体”的双导师指导模式。即企业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主体的模式,校内和校外导师为主导。这部分学生一般是在大三下学期暑假就已经进入企业实习,而我们每年毕业设计选题工作是在十一月末,也就是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三到四个月的时间,学生经过企业阶段的培训,对企业的生产过程、企业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学院组织校内外导师和学生共同协商,以企业项目或子项目为学生确定毕业设计选题。
2.充分发挥导师的资源优势
学院大部分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课题,这些科研课题有些是直接来源于企业的横向课题,还有一些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课题,我们鼓励教师从这些课题中提取出一些子项目让学生实践,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
3.充分挖掘学生的专业技术特长和兴趣点并结合学生的择业倾向
确定最能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的选题。毕业设计的选题不仅要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兴趣。只有学生对选题有兴趣,他们才能尽早地进入状态,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和积极主动意识。所以,选题阶段导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沟通导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兴趣和择业倾向,学生也可以对选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对于不感兴趣的选题学生也可以通过与导师进一步的探讨进行题目的修订。
二、注重环节审查
加强过程监管虽然“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如果缺乏中间环节的监管,仍然不能保证好的效果。因此,为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我们制定了明确的质量标准、管理条例,并由院长、学术委员会、系主任和教务办主任组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委员会,负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评定和监管,同时保证管理条例的严格落实及各个环节工作的正常进行。为健全毕业设计(论文)的监管机制,学院先后规范和完善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开题报告》《开题评分标准》《中期报告》《中期检查标准》《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及模版》《毕业设计(论文)盲审表》《答辩程序和评分标准》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文档标准,使毕业设计工作在制度和规范下能顺利有效地进行。每年毕业设计工作之初,我们都要给学生开一个动员会,在会上阐明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以及毕业设计对他们未来工作的影响,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系主任还要向学生介绍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各阶段的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以及各环节检查的内容、需要提交的文档,使学生在毕业设计开始时能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我们也要求指导教师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坚持每周开例会,检查学生的工作完成情况,并提出一些有技术含量和理论深度的问题启发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与学生一起确定后续任务。此外我们组织开题检查、中期检查,对开题检查成绩后30%的学生,不但检查中期报告,还要现场检查程序。对于中期检查不合格的学生,要求限期整改,如果仍然不合格则取消答辩资格。在答辩之前,我们还要对论文进行盲审,盲审不合格的学生不允许答辩,对有异议的论文要提交学术委员会做最后论证。虽然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各个环节上的审查都非常严格,但我们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研讨交流,博采众长,相互提高,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抓出多少不合格的学生,而是想通过大学阶段最后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沟通交流等综合素质。
三、严把答辩关,保证毕业设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