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创新音乐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05 06:00: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创新音乐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创新音乐论文

第1篇

当今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所谓的创新教育就是指将培养人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将培养一种创造型的人才作为根本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的提出不仅仅是弘扬人的创新本性的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深化教育改革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需求。实施素质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只有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这一前提和基础之上,学生创新能力、创造精神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由此可见,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创新教育具有自身十分鲜明的特征。自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都是小学生自身的弱点。如果教师能够在音乐教学中十分巧妙地利用创新教育的优势,就能够有效地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并对小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进行适当的调节,从而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思考力以及观察力,并且有利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些小学音乐教师以及家长认为小学生学习时间本就十分有限,学习音乐就是在浪费时间,这种想法是十分不科学的。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审美教育,美化音乐教室其实就是一种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的措施,能够使学生刚刚步入教室就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再加上对优美音乐的欣赏,学生会更快地投入到音乐世界中,从而大大优化小学音乐教学的效果。所以,音乐教师必须要勤于动手和动脑,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来布置小学音乐教室。比如,教师可以改进原来横平竖直的座椅排法,设计出更加具有艺术性的半圆形、方形以及圆形的排法,这些排法具有更强的美感。音乐教室的墙壁上也可以张贴一些山水画或者著名音乐家的画像等,从而使小学生在这样优美的教学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熏陶和感染。

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今的音乐教育领域,备受争议的一个问题就是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究竟谁才是教学的中心。有些小学音乐教师认为,教师才是课堂的主宰者。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必须要保障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权威人士,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有的时候教师偶尔唱错了音,小学生也不敢指出来,这样做容易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抵触心理,也就更谈不上实施创新教育了。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必须要认识到,音乐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必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追求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双向交流、和谐、自由的音乐教育教学氛围,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小学音乐课堂没有强迫性以及权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进而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融洽、宽松的学习环境。

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提升自身素质

第2篇

针对以上小学音乐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型教育在音乐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性,并以此作为根据,不断深化小学音乐教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改革,使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达到飞跃式的进步。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音乐老师采用的教学理念思想和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创新型的小学音乐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在生活中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是一门关于美的艺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除了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音乐乐理知识外,提升音乐艺术的审美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有着积极作用。小学生好奇心较重,特别善于模仿事物,老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一特征,应用到日常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将音乐的艺术感染力转化为带动学生学习氛围的示范表演,这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才会得到激发。例如,老师在讲授《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时,可以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感受大自然,在生动地范唱这首歌曲时,也让他们感受到歌曲表达的生机勃勃的意境。另外,学生还可以在理解歌曲意境的基础上发挥联想能力,自主拓展想象空间,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2.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密切师生关系

目前的教学模式早已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尤其是在小学音乐教学问题上,素质教育模式成了教学界的主流方向。所谓的素质教学要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以记忆书本知识和应付考试测验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观念深入贯彻到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创新精神,强化他们动手创造的能力。要彻底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应用到实践中,老师必须增强教学主动性,多与学生进行课内课外互动。例如,教学《拉钩钩》这首歌时,老师首先鼓励大家根据歌曲的对应节奏,组织全班学生演示拉钩的游戏活动,并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同时培养学生听觉、肢体动作、口头表达等多方位的能力。老师在设计音乐活动类游戏时,应该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参与空间,引导他们展开对音乐艺术审美的讨论,培养创新型思维,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以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突出自己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处于被动从属的位置。

3.结合高级的科学教学手段,让小学音乐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小学音乐课堂上已经不再局限于音乐书本教材、录音机、电子琴等相对陈旧的教学设备。在电子图书馆资源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渠道发展的情况下,多媒体教学资源逐步走进小学音乐课堂,这些以高科技为主的教学资源设备无疑会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授课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其中,将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教学手段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就是教育创新模式。教师结合图片、音乐音频和视频、电影等多种多媒体手段,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中的刻板方法,避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遭到禁锢。另外,老师如何正确利用多媒体进行有效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多媒体教学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得越来越普及,但是音乐课堂上老师只是单纯地播放歌曲给学生们欣赏,这会逐渐背离音乐艺术欣赏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无从谈起。

二、结语

第3篇

从中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来看,不少的科学家和学者不仅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里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音乐艺术面方面的修养也达到了一定的境界。爱因斯坦被称之为20世纪的科学巨匠,在物理学上取得的成就犹如一颗颗璀烂的明珠,照亮着现代物理学前进的道路。爱因斯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坚贞地探索科学的真理外,他对艺术,尤其是音乐艺术十分偏爱,他既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又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音乐这个充满艺术幻想的精灵常常不知不觉的融入到他的脑海中,与他的科学创造不断撞碰出火花,这种充满幻想与神秘的火花最终摧生出举世闻名的相对论说学体系。从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爱因斯坦对古典音乐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而现代脑科学研究证明,古典音乐对人的创新潜能的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充分开启人的想象思维能力,爱因斯坦从他的音乐学习与欣赏中深深地感到了这一作用,因而,他十分重视从音乐的学习中去发展自己的想象力,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爱因斯坦的论述和他所取得的成就中可以看出,音乐是他进行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手段,是他的科学创新取得辉煌成就的动力和源泉。爱因斯坦对音乐的学习与运用是有选择性的,他在学习中对不同风格的音乐家及作品都有十分内行而精辟的分析评价,并以此为依据选择出他所需要学习和欣赏的音乐。他非常喜爱巴赫、莫扎特、海顿和舒伯特的音乐,这些音乐不仅使他联想到耸入云霄的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形状,而且还联想到数学结构的严密逻辑,在他与朋友的交谈中说:“舒伯特是我最喜欢的音乐家之一,他非常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旋律创造性很大,但由于缺少某种结构而使我感到不安”,“舒曼的作品对我有吸引力,这些作品风格独特,感情丰富”,“门德学松有相当的天赋,但他的思想深度不够”,“勃拉姆斯的浪漫曲和乐曲很有意义,结构也好,但他的大部分作品在我看来缺少内在的说服力”。从上述爱因斯坦的评述中可以看出,不少音乐作品的思想已深深地扎根在他的心灵深处,并对他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与他的科学研究相互作用,使他步入了世界科学技术创新的最高点。我国著名科学家、导弹之父钱学森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艺术教育,后来又受到了音乐家妻子的艺术熏陶,因而他具有很好的艺术修养,从他的谈话中可以看出,音乐常常会渗入到他的严密的科学思维之中,激发出丰富的联想,这种联想帮助他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推动着他的科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关于音乐对他创新思维的激发作用,从他平时多次与人交流中可以看出,他曾深情地说道:“44年中蒋英(妻子)给我介绍了许多内容丰富的音乐艺术,正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这种认识使我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是因为我受到了这些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更宽一些,活一些”。而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音乐对人的创造能力的激发作用曾有过深刻的评述,他说道:“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从上面著名科学家、作家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创新能力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一种潜能,这种潜能需要一种外力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这个外力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过程,其中音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从“三个能力”的培养上,谈音乐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激发作用

从创新能力的内含中我们知道,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我们的创新就是一句空话。但是,在创新活动中,如果仅仅依赖专业知识,而没有创新的综合素质能力,我们的创新活动就不能有大的突破,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大量有关创新能力培养资料的分析研究及国外影响较大的几种音乐教育体系来看,音乐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作用,主要体现在想象力、记忆力和意志力的激发作用上,日本的铃木教学法、美国的《综合音乐感》课程、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虽然都具有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但总的看来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通过音乐这把钥匙最大程度地开启人类的智慧,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其中心思想概括起来是突出对人想象力、记忆力和意志力的挖掘与培养。首先,谈谈音乐的抽象性、模糊性和可塑性。这些特性让音乐具有无穷的魅力、无际的遐想空间,它为人的情感体验、形象思维方面提供了其它学科所不能取代的广阔想象空间,给人们在幻想与现实、意识与无意识、清醒与梦幻中架起一道彩虹,使人的想象得到升华与释放,实现在现实世界中不能满足的愿望,促进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用什么风格音乐来促进人的想象力发展上,每个人根据各自的性格和爱好会作出不同的选择,爱因斯坦倾向于古典的音乐,他这一观点得到加拿大物理学家格哈德•赫兹堡的赞同。其次,谈谈音乐对人的记记力的促进作用,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艺术,它对人的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强硬的灌输,而是通过生动的内容、优美的旋律、鲜明的音乐形象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这些跳跃、欢快、优美的音乐不断转送到人的大脑中,使人心情舒畅,轻松愉快,精神振奋,让人们从烦恼和紧张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尽情释放工作上的疲劳和压力,使人的思维变得十分活跃敏捷、精力更加集中,从而促进人的记忆力的提高,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少伟大的科学家和普通的科研工作者都有较深的体会。正是音乐所具有的这一特殊功能,人类才有了丰富音乐题材的产生和运用,不少歌曲和器乐曲我们听上几遍就能熟唱,甚至能背唱,如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歌曲的形式来唱上几遍就能背唱,这正是充分运用了音乐对人的大脑记忆功能的促进作用。最后,谈谈音乐对人的意志力的激发作用。心理学告诉我们,意志是人为达到一定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科技创新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科研性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科研人员将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我们的研究人员就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人的意志、情绪和情感有密切的联系,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从音乐的本质上看,它既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又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因为它的旋律中包括着丰富的情感倾向,如《义勇军进行曲》在创作中运用大调的主和弦作为全曲的动机并加以发展,其旋律以同音反复和三度、四度跳进为主要特征,如在歌词三个“起来”中连续运用四度和三度的向上跳进,使旋律产生出巨大的号召力。这种号召力曾经鼓舞着千千万万的抗日英雄浴血奋战,为国捐躯,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取得的伟大胜利。解放后,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至今仍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为祖国的繁荣而拼搏,在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今天,我国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科技创新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我们要通过积极健康、摧人奋进的音乐作品去培养我们广大科研人员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爱国主义信念、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为国增光、献身科学的坚强意志,激励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勇攀高峰,为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科技创新的进步作出贡献,努力使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上一个台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三、结语

第4篇

(一)学生不感兴趣

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使得有一部分学生学习音乐是因为文化成绩较低,而高考对于艺术生的文化成绩来说要求比较低。所以很多学生学习音乐并不是真心对音乐感到有兴趣。还有一部门学生喜欢音乐,但是不喜欢上枯燥死板的音乐课程,他们更加向往的是比较自由随性的去学习音乐。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音乐的学习是一个比较艰苦的过程,想要入门不难,但是想要学深学透学精是很难的,需要不停的练习,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有很多学生,因为学习音乐太辛苦而最终选择了放弃[1]。

(二)教师教学问题

第一:由于现在我国的应试教育,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经常用死板的分数或者优良差的等级评定学生音乐学习的好坏,这对于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第二:由于课堂时间比较短的关系,所以比较缺乏对每一个学生音乐教学的单独指导。相信每一个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和演奏都有其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所以老师不能简单的用分数对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评判,而应该单独指导学生并让学生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经常还让学生一个一个在班上当众演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虽然能够对学生练习音乐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会引起音乐练习不熟练的学生的自卑心理,使得他们下次更加不愿意练习,对音乐课不感兴趣。第三:很多教师本身音乐水平有限、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仅仅通过让学生练习书本上的练习曲目或者听名家名曲的方式来向学生培训音乐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考试科目也比较单一,仅仅让学生弹奏书本上的练习曲,老师再打出分数,这样使得学生的创作思维没有得到锻炼,仅仅局限在书本上,音乐演奏形成了固定模式,音乐风格也缺乏新意难以有突破[2]。

二.音乐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音乐教学创新思维案例分析而我国某学校音乐老师再对于学生音乐教学培训上有着独特的方式,该老师在给学生教授著名小提琴曲《梁祝》的时候,通过组织班上同学排练音乐剧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需要配合乐曲表演出《梁祝》的剧情内容,那么他们对名曲的赏析就不仅仅停留在听的层次上面,而会更加仔细的揣摩和研究《梁祝》曲目中每一段所表现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在加深音乐的赏析和感悟的同时,也能够通过表演来锻炼学生演奏《梁祝》曲目时所呈现的感情,激发学生对于表演和音乐的创作欲望。像这样的音乐教学案例无疑是成功的,它做到了以学生兴趣和意志为中心,是从学生音乐教学和素质培养的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的。

(二)培养创新思维注重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方面尽量多样化,因为音乐的学习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比较自由和开放的。在教学方式上面可以采用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比如音乐欣赏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比如练习法,律动教学法,创作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言语性音乐教学法,比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探究性音乐教学法,比如发现法等等。[]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最缺乏的就是创作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但是这两种方法对于音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比如可以让学生的课堂练习即兴创作一段小的音乐,或者几人组成小组创作音乐,或者小组中每人根据自己拿手的乐器或者唱腔创作属于自己的一段音乐,再想方法将成员的音乐小段融合或者衔接起来等等[3]。

三、结语

第5篇

其一,“创新”并不专指科学发明创造,如果把指导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当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惟一途径,显然是从狭义上理解了创新教育的含义。这种模糊认识的存在,导致部分音乐教师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实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学科密切协调,需要教师全员参与。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胆识,具有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要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基本方法,绝非单靠某几门学科的教师所能完成。相反地,音乐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故而音乐课堂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

其二,对“创新”的含义不可定位过高,新与旧是相比较而言的,以什么作为比较的参照系,决定了音乐教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持有的态度。那种把“创新”的含义定位为“前所未有”、“世界首创”的认识显然是以人类历史作为参照系的。在中小学生中有多少人能搞出这种意义上的“创新”呢?对“创新”的含义定位过高,直接地引发了教师们的畏难情绪:就凭我们这样的水平,能指导学生创出什么新玩意儿来吗?其实在创新教育中,“新”的比较参照系是被界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的。班级或团队中别人没有说过、没有做过的可以看作是新的,甚至在学生个人历史上没有说过和做过的也可以看作是新的。当然,判断某行为是否属于“创新”,还牵涉到价值取向问题。在学校创新教育中,如果过于看重创新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则很容易滑入“功利主义”的泥沼。学校创新教育应该着重于评判“创新”的发展价值,假如学生能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思考某一问题,能用别出心裁的方法完成某道习题,都应视为有较高的价值的“创新”,因为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样的学生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创新并不神秘,创新教育并不是无从下手。

澄清了以上两点模糊认识,也就解决了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问题。有了这个大前提,我们才有可能探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的观念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于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当作知识的承载体。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传输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增大课堂容量,于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几乎成了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反映在音乐教学上,教师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讲解乐理知识,要求学生背诵大量音乐家的生辰年月、代表作品等等。这种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客体的做法,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古代中国尚有四大发明,而当代中国虽然拥有的科技人员的绝对数在世界名列前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发明却聊聊无几。中国人突然变笨了吗?当然不是。说到底,还是教育出了问题。在中国的学校里,教师是学生的管教者,是“上帝”。而在美国的学校里,学生是教师的“上帝”,是教师服务的对象。前不久新闻媒体曾报道:美国有两名女教师赤身给学生上生理课,此事引起舆论哗然。我们姑且不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评说此举的是非功过,但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去观察美国的教师是如何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体的。此时的教师既是学生探索人体奥秘的引导者,又是学生观察、了解的对象,这种煞费苦心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不正是我们的教师所缺乏的吗?当然,国内也有不少教师正在尝试角色的转换,比如有的音乐教师一改过去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俯视众生的做法,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围坐在一起,甚至也像小孩一样戴着头饰与学生一起唱唱、跳跳,把个音乐课上得生动活泼、轻轻松松。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上课形式的变化。其实,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学生创设高度自由的想象与创造的环境,才是这种变化的实质。归根到底,教师观念的变化才是这种变化的实质。

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接着就应该考虑从哪些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应该着眼于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学生创新的意识、胆识以及意志品质均属于非智力因素。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学生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不想标新立异,即使偶有另辟蹊径的“非分”举动往往也会在初尝失败的苦涩后就心灰意冷,这就反映了学生在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要弥补学生这方面的缺陷,首先要打破学生对老师的迷信,不要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要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因为没有怀疑就没有科学的发明,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

许多成功的教学实例给我们一个启迪,教师在课堂上故意作错误的讲解和示范,可以打破学生对老师“盲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现在我们习惯于把学生当作一群羊,驱赶着他们在一条狭长的巷道里“一直向前走,不要朝两边看”,这样的学生怎么可能有创新的精神呢?如果我们的音乐教师能作一些尝试,我想一定受益匪浅。如在上音乐课之前告诉学生,老师在讲解音乐作品、音乐知识时,在示范演唱和演奏时都故意安排了一些错误,谁发现的错误多,老师就会奖励谁。可以想象,只要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的学习态度定会由“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探究”型。长此以往,学生的求异思维将会逐渐养成,创新的意识亦将由此而生。

有了创新的意识不等于就能进行创新。我们的学生普遍地还缺乏创新的胆识。其实这胆识孩子们本来是有的,只不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胆识就在家长和老师的“紧箍咒”中逐渐消失了。比如说:幼儿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看见新奇的玩具一定会拆开来看个究竟,然后再随意地东拼西凑,哪怕那是家长花几百大元新买的遥控电动玩具也照拆不误。碰到这种情况,恐怕很少有家长为之拍手叫好,而让孩子尝点皮肉之苦的做法,倒是司空见惯。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学校里。孩子们进了音乐室就喜欢摆弄陈列在教室里的乐器,他们从自己胡乱“制造”出的嘈杂音响中获得无限乐趣。在国外,老师会用赞赏的眼神鼓励学生们的“胡作非为”。而在中国,这种“不轨”之举一旦被老师发现,照例会遭到一通臭骂。可想而知,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造冲动也就随着老师的臭骂声飞到了九霄云外。由此而造成的对学生的伤害还只是浅层的。有极少数教师以粗暴的态度嘲讽、训斥那些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学生,从而彻底、干净地摘了学生的“胆”,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的例子,充分说明了这种情况的严重性。

在一节音乐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们欣赏琵琶曲《大浪淘沙》,讲到兴头上,教师像是在提问,又像是在自语:“那起伏的旋律描绘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色呢?”一学生抢嘴道:“像空中乱云翻滚。”教师听罢,脸色一沉,讥讽道:“就数你神气!也不想想这首曲子的曲名是什么。是大—浪—淘—沙!难道乱云是可以淘沙的吗?信口开河。”

在另一节音乐课上,老师问学生们:附图的节奏型模仿了什么动物奔跑的声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马──。”然而混杂其中的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引起了老师的警觉:“刚才是谁在说‘牛’?”老师大有兴师问罪之意。这时,一个毛头小子怯生生地站了起来:“是我。”老师一见,气不打一处来:“我看你倒是像头牛,不动脑子!”学生一片哄笑。在这哄笑声中,坐在后排听课的我,隐约听到那学生在低声嘟哝:“笑什么?牛急了也是会奔跑的嘛。”我不知道上课的老师是否听到了这句话,也不知道这位教师是否熟悉名曲《西班牙斗牛士》的旋律。

音乐确实是一种语言,但不是一般意义的语言。它所描述的形象通常带有模糊性,正是这种模糊性,给人们提供了展开想象的巨大空间。如果我们的教师一定要以自己的理解去统一学生对某音乐形象的认识,这无疑是给学生的思维罩上了一具大铁笼,对学生与众不同的言行作不适当的评价,更摧毁了学生的自信心。我想,上述事例中的两个学生,恐怕这辈子也不敢“乱说乱动”了。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学生的“胆”其实是教师给的。当你要求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而学生依然正襟危坐,默不作声时,不要埋怨学生;当学生在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中因碰到困难而退缩时,不要埋怨学生。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干”的氛围。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应该积极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应该鼓励他们不要惧怕挫折和失败。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坚毅的创新意志品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新世纪的中国培养出一群“虎”,而不是一群“羔羊”。

学生仅仅“敢创新”还不够,还要“会创新”。要使学生会创新,就必须帮助他们储备丰富的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养成多向可变的思维习惯,学会基本的创新方法。一言以蔽之,要注重从智力因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世界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与已知元素密切联系,都建立在旧的知识基础之上。实行传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的转变,不等于就可以降低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那种把“传承”与“创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没有“传承”何以“创新”?如果让一个既不认识也唱不准乐谱的学生创作一段短小的旋律,他能做到吗?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创新性教育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问题是: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该废止,那些并非经常使用的知识信息不要强塞给学生。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有条件的地区要让学生学会使用电脑,学会通过互联网络检索、调阅所需的资料。谁都不会怀疑这一点:电脑在记忆的容量与准确程度方面远远胜过人脑。而人脑与电脑相比,其优势在于,人能够利用已知信息进行创造性思维。如果我提出让小学生完成一份“维也纳古典乐派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报告,你一定会说:“这种研究生做的题目,小学生怎么做得出来?”然而,这题目如果让美国的小学生去做,他们一定会让你吃惊!奥秘就在于他们会迅速敲击键盘,把世界各大图书馆中有关的资料统统调过来,经筛选后连拷贝加摘录,最后成为自己的文章。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否成功地进行创新,创新成果是优是劣,其知识储备是否丰富是重要的,但不是决定性的。起决定作用的是,他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信息,如何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就存在一个创新思维的质量问题,也就是创新性思维是否具有逻辑性、多向性的问题。有一例子能清楚地说明这一点。

在一节音乐课上,老师教唱歌曲《小熊请客》。这首歌有三段歌词,第一段歌词是:“喵喵喵,真呀真快乐,今天过节小熊请客。我们到它家里去,又吃又玩又唱歌。喵喵喵,喵喵喵,真呀真快乐。”另两段歌词除了动物的叫声换成小狗、小鸡的叫声外,其余部分均不变。学生会唱后老师说:“小熊不仅请了小猫、小狗、小鸡来作客,还请了其他许多动物。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创作一段歌词,唱出别的动物快乐的心情呢?”这个创作要求并不高,学生们很快地就把小羊、小鸭、青蛙的叫声填进去创作了新的歌词。但有一个同学在创作时碰到了困难,他起先想创作小白兔的歌,觉得不行;接着想创作小刺猥的歌,还是不行;第三个他想到了大象,又不行。老师问他:“为什么不能给这些动物创作歌呢?”学生回答:不知道这些动物怎么叫。这时另一个同学急切地向老师表示:他能够创作大象的歌。原来,这位学生用大象的脚步声“噔、噔、噔”替代动物的叫声,创作了大象的歌。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前一位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没有问题,因为他明白:不知道某种动物怎么叫,就不能创作该动物唱的歌词。从逻辑学的角度讲,这是一种因果关系。然而,他在思维的多向性方面出了问题,“模仿动物的叫声”这种思维定势,限制了他的思维方向,使他的创新进程受到了阻碍。在学生进行创新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思维的轨迹,并加以引导,提高他们思维的质量。

能否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这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世界上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创新成果问世,然而细细分析这些成果的作者们所采用的创新方法,也不过就那么几种!比如“加减法”、“重组法”、“模仿法”、“迁移法”等等。把铅笔加上橡皮,就有了橡皮头铅笔;坦克加上船,就有了两栖坦克;雨伞去掉柄,就有了降落伞;火车去掉轮子,就有了悬浮式列车。以上就是“加减法”。把原先手术室中无序排列的灯重新组合,就有了无影灯;把传统式店铺的柜台、货架重新排列,就有了超市。这就是“重组法”。模仿鸟的飞行,就有了飞机;模仿蝙蝠捕虫的方法,就有了雷达。这就是“模仿法”。由利用电话线路开发电脑网络,想到利用有线电视线路开发电脑网络;由利用电视台开办远程教育,想到利用电脑网络开办网上学校。不用说,这就是“迁移法”。

以上这些创新方法,教师必须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逐步“发现”,加以总结并学会运用。其实,不少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这么做了。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节奏创作时准备了四张卡片,卡片上分别写有如下节奏:附图。把四张卡片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就形成了含有四个小节的节奏谱。老师提示学生用重新排列这些卡片的方式创作新的节奏谱。这实际上就让学生了解了创新的方法之一:“重组法”。再如,有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旋律创作时,要求学生在附图后面续写两小节,有的学生感到困难。这时老师提示学生:“能不能从老师给的两小节曲谱中‘抹’去一些音,把剩下的音调整时值后,用来作为后两小节呢?”经过讨论,学生们终于完成了这个创作任务。下面的曲谱中,后两节是学生们的得意之作(箭头所指的音在后两小节中被‘抹’去):

附图

在这次创作实践中,老师让学生掌握了“加减法”这种创新的基本方法。这样的例子很多,在此恕不一一列举。

我们切不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能通过作曲训练来实现。其实,在音乐教学的各项活动中均可达成这个目标。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途径是广泛的。

在唱歌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歌曲;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

在欣赏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边听边用体态及简单的动作表现自己的感受;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对某段音乐的感受尝试用文字或语言表达出来,甚至可以要求学生画一幅画来表现音乐的意境。

在律动和歌表演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动作;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自由分组,并设计本组的队形变化等。

在器乐教学中看来很难有机会渗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有的老师在进行打击乐训练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简易的打击乐器,这不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吗?还有的老师在训练学生吹奏竖笛时,自己吹出一个“问句”,要求学生吹出“答句”,虽然这“问句”与“答句”都是极短的旋律,但对一个相同的“问句”,被“问”的学生要作出与其他若干同学不同的“回答”却是要费一番脑筋的。

有人说,在乐理知识教学中很难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某教师在讲解渐强、渐弱的力度记号时,不是先写出这两种记号,而是先让学生听老师敲鼓声的力度变化,再要求学生用动作或图形来表示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听完后用渐渐蹲下又渐渐站起来表示渐弱、渐强的变化;有的同学用吹气球时气球大小变化的动作来表示这种感受;更多的同学用五花八门的图形表示了自己的感受。下面列举几种表示渐强的图形:

附图

老师根据这些图形的共性,抽象概括出了音乐常用力度记号“∠”,从而既讲解了乐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6篇

关键词:音乐;文化创新;中等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3-0206-01

1 文化创新概念的提出

文化创新是一种文化形态的更新和进步,指人们在文化实践过程当中的创新行为,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个侧面。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活力的增强,是党的十七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出发,作出了关于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战略部署。他明确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文化创新建设的提出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年教育直属高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是一种发展文化,加强校园创新文化建设,要把人的科学素质的提高、科学精神的树立、科学道德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要弘扬解放思想、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积极合作的精神,要有宽容失败的气度,潜心研究的修养,严谨求学的学风,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摒弃浮躁之风”。科技部副部长尚勇在《简论创新文化》中也曾经指出:“文化实质是‘个性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创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力、智力和能动性的创造性活动,是突破原有思维与行为模式的创举。因此,重视乃至尊重个性,张扬特长,是创新的基本要求。尊重个性、培育创新精神,首先要从小培养孩子自信、自立、自强的独立人格。注意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顺其特长而不是遵从家长意志去发展,让其在选择自己成材道路方面有更多的自决权,大胆放手让孩子去做。建立自信、自强的品格,是创新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之一。其次,要培养和激发创新的激情。创新激情源自于浓烈的兴趣、远大的抱负、成功的欲望、执着的追求。它将大脑的每根神经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把智慧潜能激发出来,把全部心血投入进去,聚精会神。废寝忘食,使其特长大放异彩。这是创新成功必有的精神状态。其三,为创新营造宽松的人文环境。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人才管理,都要为人才创造更多发掘其潜能、发挥其特长的自由空间。培养兴趣比灌输知识重要,使兴趣化为激情进而成为成功之内在驱动力更为重要。切忌用一种模式去培养人才,以一个尺度、一刀切方式去选拔人才。更不能以好心误人子弟,扼杀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中等职业教育层次上,就应该特别注意对学生人文素质和个性和谐的培养。

而这些工作的开展,就有必要加强校园音乐文化创新建设,这项工作的搞好,有助于学生培养艺术气质、和谐的个性品质,为今后走上社会和幸福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的意义会让学生踏上人生旅程时一直有一种精神上慰藉,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富,更有助于在工作和生活中与人交流,与自我交流,更可以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锻造和谐优美的心灵空间。音乐文化创新要求培养学生获得一种敏锐的艺术感受,广博的艺术视角,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并具有博采众长的技艺,以应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越来越高的需求。

3 制约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文化建设的因素

(1)教育的目的太过于功利,缺乏人文精神。当前的中专教育存在一种功利化、工具化的倾向,表现在教育单纯以学生就业为目的、追求招生数额和就业率为导向。教师缺乏对人才进行整体培养的理念和方法,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以素质教育为主导的价值观都未形成,到只有上而下的对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文化建设的不重视。

(2)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甚至忽视。在这方面,教师积极性不高,教学内容、专业结构、教学手段落后,学生积极性相对也不高。认为学这些东西没有用,两方面共同造成了学科建设的落后,以及相对应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都无从开展。

(3)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国外同类型学院相比,培养创新人才及素质教育的力度不足。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艺术素质能力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普遍存在着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倾向。教学模式和评价体制的缺陷使得学生潜能不能够开发,思想不能够拓展,素质不能够完全培养。个性发展受到制约。

(4)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这样一种情况,办学上重数量扩张、轻质量提高、重学校升格扩大,轻办学特色创造、轻人才培养成果、轻学生整体人格培养和和谐成长,办学理念带来了文化趋同和学科设置的模式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艺术氛围的营造和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

4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文化创新建设的有效途径

(1)创新办学理念。当前,各个阶层的学校教育面临的教育环境和国际国内环境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其肩负的使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学校办学理念也应该随之而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为自身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在音乐文化建设方面,可以通过举办音乐欣赏活动、合唱比赛、校园广播等形式加强建设,帮助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努力营造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校园。

(2)发挥学生主导作用,推进音乐文化创新建设。将学生的课外活动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作为一种全面素质教育活动推出。并开发可利用的资源,充分发挥校报、校刊、网络、广播台、宣传橱窗的文化载体中的宣传平台和舆论引导作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专学生年轻好学,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文化,在学习阶段接受良好文化的熏陶和培养,对今后的人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3)教师、学生、管理者共同努力开展工作。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种音乐文化活动,结合党的政策方针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整合推进音乐文化创新建设,积极组织学生文化艺术节,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用音乐文化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第7篇

教师怎样增强学生表现欲望的自信心并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应该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关爱他们,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做法,以此减少或消除学生的内心理障碍,使学生轻松的表现自己并鼓励学生的创新,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另一方面是音乐教师应该组织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加并积极表现,尊重学生的创新。把学生引入音乐的世界,使学生着迷于音乐,给学生创造了更好的表现机会和创新时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音乐教师要适当加强学生的音乐技能训练,帮助学生的表演更加自如优美。有的学生天生聪明伶俐善于音乐表演,也有很好的表演设计,也有很好的创新,但是因为音乐技能的缺乏以至于表演行为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所以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时,学生才能更加自由、更加深入、更加灵活的参与到音乐的表演里。

二、在音乐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适宜环境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生动有趣的创新活动,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艺术创新潜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在课堂上学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来对作品进行分析和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使音乐课堂更有学习氛围和活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教室进行精心设计,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了音乐的海洋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进入音乐创新的状态。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自己喜爱的课外音乐活动项目的机会,满足了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欲望,发展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的课余文化得到了充实,所以音乐教师可以拓展音乐教育空间,组织课外活动。通过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类型,让学生没有了课堂的束缚,使学生可以大胆的、自由的、自信的进行自我展示。因此,音乐课外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更能彰显学生的个性创新魅力。

三、在音乐教学的创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给学生选择创作内容时,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生活经历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来适量的给学生选择创作的主题。如果学生创作的主题为学生所熟悉的内容或素材选自学生们的生活,这样就会很容易的激起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灵感,这样才可以很容易的让学生找到创作的思路,更加容易的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进行创作之前,教师准备一些作品为学生进行示范和作品分析,从而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创作表现手法。音乐创作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只有灵感是不够的,学生必须掌握创作的技巧,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广阔。比如,教师再给学生讲解“重复”创作的手法时,教师可以列举出这种风格的音乐作品,然后为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在作品分析的过程中学习到“重复”的创作手法。如《走进新时代》(旋律节奏重复)、《映山红》(旋律重复)等,学生通过作品分析来掌握“重复”的创作手法,学生学会了这些创作技巧后,才可以自由的进行音乐创作和创新。

四、通过音乐欣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8篇

在音乐教学中,除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外,还可以将学科进行合作。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两者互相结合,可以是音乐变的更加的具体,不再显得枯燥无味。多媒体具有着直观性和生动性的特性,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很大程度上激发出其兴趣,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感情上的共鸣得到提高,这些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是有着促进的作用的。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听觉和视觉上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以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接受教学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及其容易使学生出现逆反的心理,这种合作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的去接受学习的内容,使高中音乐教学更加的合理化和人性化,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从教育的观念着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如果想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师要敢于创新。对于高中教学来说,教师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模式上的创新以及思维上的创新等。在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同时掌握学生们的爱好,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打破传统教学的弊病,解放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和想象力,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注重的只是课本上的知识,很少进行扩展,同时还忽略了学生们对于音乐的感悟能力,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挫伤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原本对学习兴趣就不高的学生很难再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是教师们所不愿意见到的。因此教师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充分掌握学生们的喜好,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然后投其所好,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2.以情景模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人曾经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兴趣多是来源于好奇心,高中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应该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这一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们的好奇心来设计出相应的情景,激发出学生们的创新欲,再由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们自己去尝试着创造,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情景的设计,在设计情景时,首先要考虑学生们的兴趣,然后将教学的内容也融入到情景之中,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学习,让学生以其独特的形式将学到的内容表演出来,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3.更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第9篇

关键词:环境兴趣创新能力

总书记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只有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一、改变教学方法,提供创造的机会

1.先形象、后概念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概念、后举例、再练习”。在一次“连线”教学中,我感到学生在分辨延音线和圆滑线时比较困难,所以我改变了这种传统的作法,试用“先形象,后概念”的做法,效果真是出人意料。

首先我从感性入导,我出示了“︵”。提问;“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这条狐线象什么?”。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这时,我便告诉他们:“在音乐旋律中,它叫连线。”。然后我让学生听范唱,再划拍节试唱,这样,学生便牢固地认识了延音线。这种教法比纠缠于概念不放而勉强为其死记硬背教起来轻松的多,学生学起来也非常愉快,达到了学生自己尝试的目的,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主体参与,激励创新

现代课堂教学论认为,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是创新教育儿童观的真谛所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大胆地去尝试新知识、新问题,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从而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演唱歌曲《赛龙舟》的过程中,我先提出问题“用什么表现方法能使歌曲听起来更热闹?”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提出,可以一半学生唱,另一半学生喊:“加油、加油”。同学们很来劲,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顺势将他们分成两组,一齐来感受这种形式的实际效果,果然,歌曲听起来层次感丰富了,热闹了许多。接着我又激励学生畅想:赛龙舟的的场面可热闹了,大家争先恐后,一会儿你快,一会儿我快,我问:“同学们能不能试着改变它的演唱形式来表现这激烈的赛龙舟的场面呀?”这样,学生在初步接触到音乐和谐、丰富的同时,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培养。

二、提供说的空间,给予表达的机会

1.说想法,谈体会

想法也就是感受,是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个回味和小结。一个积极的想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在活动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由设计活动内容。

2.说标题,想内容

作品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体现于歌词、旋律、节拍节奏,体现于创作的背景,同时也体现于作者付于作品的标题上,可以说,标题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所在。如欣赏《扬鞭催马运粮忙》在告诉学生乐曲标题后,让学生就题目展开想象,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说:“好像看到一个人赶着马车、挥着鞭子在运粮食。”“不对,应该是有许多辆马车,这样才能突出运粮忙,”教师趁机启发学生“能想象一下是怎样的场面?”学生很快就想到了热烈、忙碌、喜庆的场面。“老师,我还听到农民伯伯愉快的歌声。”“农民伯伯粮食大丰收了,心里乐开了花。”……学生们尽情表达着想说的话,没想到题目上简简单单的七个字竟能引起学生这么一大堆的话语,学生越说思维越活跃,对乐曲的理解也越深刻,象这样有目的、有选择地说标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为下一步的“听”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三、结合生活经验,发展创作的空间

音乐创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在音乐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适宜于学生开展模拟性实践,进行发散性创编,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这种时机,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通过创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

1.结合表演创作

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小学生好动、爱表现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尝试自己创编表演,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如可通过歌表演、用动作表现节奏,根据音乐自编动作表演等等形式,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身对歌曲的感受、情感体验客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体验到歌曲情感,对内在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歌曲的情感,内在的美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美的一种表现。

2.结合歌曲创作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