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0 01:03: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调研报告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近一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
一、管理者的管理
在公司里边,有很多的管理员,他们就如我们学校里边的领导和班级里面的班干部.要想成为一名好的管理,就必须要有好的管理方法,就要以艺术性的管理方法去管理好你的员工,你的下属,你班级里的同学们!要想让他们服从你的管理.那么你对每个员工或每个同学,要用到不同的管理方法,意思就是说:在管理时,要因人而异!
二、自强自立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招难!意思就是说:在家里的时候,有自已的父母照顾,关心,呵护!那肯定就是日子过得无忧无虑了,但是,只要你去到外面工作的时候,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是靠自已一
个人去解决,在这一个多月里,让我学会了自强自立!凡事都要靠自已!
现在,就算父母不在我的身边,我都能够自已独立!
三、认识来源于实践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四、专业的重要性
选择了会计为专业的我,在这次实践中自然比较关注这一环。虽然在实践中只是负责比较简单的部分,但能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
真正运用出来也使我颇感兴奋!在学校上课时都是老师在教授,学生听讲,理论部分占主体,而我自己对专业知识也能掌握,本以为到了企业实践应该能够应付得来,但是在企业里并没想象中如此容易。平时在学校,数字错了改一改就可以交上去了,但在工厂里,数字绝对不可以出错,因为质量是企业的第一生命,质量不行,企业的生产就会跟不上,而效率也会随之降低,企业就会在竞争的浪潮中失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要时时保持着这种竞争状态,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因为这样,企业会对每一个在厂的员工严格要求,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这种要求在学校的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在学校里可能会解一道题,算出一个程式就行了,但这里更需要的是与实际相结合,只有理论,没有实际操作,只是在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所以一定要特别小心谨慎,而且一旦出错并不是像在学校里一样老师打个红叉,然后改过来就行了,在工厂里出错是要负上责任的,这关乎工厂的利益损失。
五、小结
很多在学校读书的人都说宁愿出去工作,不愿在校读书;而已在社会的人都宁愿回校读书。我们上学,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为的都是将来走进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应该在今天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明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一)**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成就
**以来,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高技术产业增加值340亿元,比**年增长15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年的4.58%增长到8.14%;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达38.7亿美元,比**年增长49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年的3.36%增长到6.65%。
**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区)与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明显,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实力持续增强。**底,全省有13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区),27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2个省级信息产业特色基地(园区),168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园区(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361.56亿元,比**年增长2.47倍。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751.67亿元,比**年增长2.92倍。积极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计划,先后实施了省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58项,**正在执行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604项,到**累计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471项。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大增强,高新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到**底,已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6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03家。正式投入使用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达41家,孵化场地面积65万平方米,在孵项目2397项,分别比**年增长3.1倍、4倍和18.18倍。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已达38家,其中6家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国家级生产力示范中心。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成效日益明显。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效果显著,**省被科技部列入首批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省,杭州、宁波、绍兴市被列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城市。实施纳米技术重大科技攻关及示范应用工程取得实效,对纺织、建材、模具等传统产业组织实施了17个重大攻关及示范应用项目。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取得较大进展,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开发应用取得了很大成绩。服务业电子化重大科技攻关及示范工程的实施,推进了教育、文化、旅游、商贸、外贸、物流、金融、社区等领域的信息化技术应用。
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全省风险投资公司已达40家,注册资本28亿元,累计注入风险资本10亿元。已有12家企业登陆中小企业上市板,共筹集资金30.08亿人民币。中国**网上技术市场为**省企业和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提供了技术流动和科技成果转化新的平台。国家“863”计划成果与**民营企业对接活动进展顺利,**年以来实现对接项目9项,总投资3亿多元。
(二)**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
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仍然偏低,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不显著,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与**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明显不匹配。**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4%,比全国平均低3.6个百分点,与北京(28.7%)、广东(27.1%)、天津(20.8%)、江苏(16.7%)、福建(15.6%)、陕西(16%)和上海(13.8%)等地的差距较大;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2%,远低于江苏(15.5%)、上海(17.7%)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7%左右,比江苏的23.2%和上海的28.2%低得多。科技部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27.46%,比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43.38%低15.92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发展速度没有走在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不但发展规模与江苏、上海相比有较大差距,在发展速度上也没有优势。****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5.9%,而江苏和上海分别增长46.0%和45.7%。
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提升速度缓慢。**期间,**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已经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但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并没有同步提高,近年来一直在25%左右徘徊,而且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的年均提升速度仅为2.12%,远低于高新技术产值26.28%的增长速度。而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年就已经高达40%,日本近三年高技术产业附加值年均提升率达到8.2%。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严重偏低。**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商品总值的比重,**年仅为5.0%,**为6.65%,江苏、上海**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41%和39.3%,可我省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差距很大。
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不足。目前,我省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依然沿袭外延改造为主,虽然积极引进机器设备,但关键工艺装备还较为落后,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开发投入很少,导致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增长缓慢,既延缓了对我省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又制约了现有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不够
有些政府部门和领导受急功近利的不正确政绩观的影响,至今对科技与经济的互动关系特别是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关系没有很好认识,比较重视短期生产总值增长快、税收高的产业,而对发展基础投入大、短期效益尚不显著的高新技术产业重视不够。目前我省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制度性和政策性安排上,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积累、队伍的培养等长期安排重视不够。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急功近利,过多通过短平快的技术引进策略占领市场,相对忽视了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升,更不够重视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的培育,导致技术创新后劲不足,产业发展只能长期停留在价值链的低端,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权。
(二)科技投入力度不足
**年,**省科技活动经费占GDP的1.88%,比全国平均的2.87%低0.99个百分点,比江苏的2.71%和上海的4.61%分别低0.83和2.73个百分点,经费投入总量只有江苏的51.5%、上海的63.1%。对科技投入的不足导致**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创新能力不强,2002年上海新产品产值率达14.3%,江苏省为10.5%,而**省仅为9.5%。**年**省R&D活动经费支出75.2亿元,只有江苏的50%和上海的58%,仅占全国的4.9%;人均R&D活动经费支出163.7元,只有江苏79%和上海的20%;R&D占GDP的比重为0.8%,低于全国同期(1.3%)0.5个百分点,在全国仅居中游水平。R&D投入水平偏低已经成为制约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现有的政府财政有关科技的投入,对企业R&D引发作用不明显。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1.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表现为:中小企业“小而散”的组织形式与发展高新技术所需的规模经济相矛盾,企业规模小,低层次重复多,组织化程度低,无法具备高新技术的规模基础;中小企业人才短缺、技术力量落后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高智力条件相矛盾;中小企业薄弱的经济基础与发展高新技术所需的高投入条件相矛盾。
2.高水平的科研机构缺少。**研发机构数量少,且基本没有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科研机构,在短期内难以满足**产业向技术密集大规模转型的需求。至**年底,**省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只有5家,国家级重点学科只有2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家,其数量均处全国中下位次。因此,**技术创新的技术源70%以上在省外购买,不利于**产业由中低端向产业高端的升级。
3.行业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块状经济”中企业间技术趋同、产品相似、研发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需要通过构建行业创新平台,实现产业共性技术的有效开发和扩散,促进产业技术层次和竞争力的提升。但目前政府推进行业技术创新平台的组建力度不足,管理措施还不够有效。
(四)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缺乏
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尽管近年来**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不断加大,但**在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素质人才方面仍有很大差距。**年,**省科技人力资源综合评价位居全国第15位,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239.94人,科技活动人数为6.46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4.23人,而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为29.67%,列全国第23位,这与**省经济发展在全国的排名明显不相符。
“重物轻人”的制度性安排造成人才缺失。不少单位大量科技经费只能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不能用于人才本身。这种制度安排难以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稳定环境和激励机制,也是造成优秀科技人才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部分城市日益高昂的生活成本,也是不容易吸引和集聚高级人才的重要原因。
(五)政策措施与机制创新滞后
1.开发区配套优惠政策未能完全落实。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但目前**只有杭州一个国家级高新区,而这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又用地容量偏小,规划面积已基本开发完毕,发展空间极度缺乏,大量优质高新技术企业无法进入高新技术园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还没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特殊优惠政策,省政府(**)1号文件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在许多地区也没有得到落实。
2.部分政策已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如何加快新技术开发和有效地商品化,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最关键的问题,所以事前的政策优惠更适用于高新技术领域。但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多以直接优惠为主,表现为降低税率、直接减免税额等形式,对企业在进行研发、技术进步过程中的技术性扶持相对较少。这种强调事后利益减免,不强调事前减免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并不适用。此外,还有一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法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需要进行相应修订。特别是如何降低WTO条款对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必须做好相应的政策准备。
3.缺乏科学完善的投入产出引导体系。为准确反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态势,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引导作用,需要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合适的统计分析。目前采用按“行业”分类的高技术产业统计的内容与产业发展现实有较大的差异,缺乏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入产出引导。
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自主创新和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共识
1.高度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作用。虽然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经济运行中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发展后劲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要增强忧患意识,增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感。**要继续保持走在前列,必须依靠高科技。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2.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法制保障和政策扶持。要加快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立法进程。近年来,我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和效益的提高,但还存在着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保障作用和约束机制不强的问题,急需制定和出台一部促进与规范我省高新技术及产业健康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优化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保障。要以推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为重点,进一步研究高技术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并与财政、税收等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切实落实高技术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要通过推动相关立法以及颁布政府采购技术标准和产品目录,规定政府采购中本地产品的比例,制定在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中优先购买国内高新技术产品的鼓励政策,为这些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提供市场空间。
3.加大对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的投入。建议把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例及政府科技投入占GDP/财政支出的比例纳入政府考核目标,从政策上保证科技投入力度。要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从每年的财政支出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科技发展资金,积极支持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活动;进一步增加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基金的总量和支持力度,倾斜性扶持中小型高技术企业发展。要重视和保障对实现原始创新的基础研究的投入,为经济科技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为**经济科技的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4.优化统计体系正确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可借鉴江苏的经验,以OECD进行高技术产业统计的原理为依据,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调整和优化**省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以准确反映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态势,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二)构筑创新型区域
1.大力发展创新型区域产业集群。要根据块状经济特色,围绕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三大产业带建设的布局要求,积极引进和培育研发实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和重点龙头企业,带动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提升,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实现产业链各环节合理分工,形成以大企业和龙头为核心、具备较强竞争力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加快创新成果运用,培育一批知名品牌,逐步实现由初级简单生产和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创新、自有品牌为主转变,打造品牌大省。
2.加大对共性技术和关键支撑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产业特色主导对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的共性技术和支撑技术进行研发,或者由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组织企业共同进行产业共性和支撑技术平台的建设。我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财政支出应突出重点,主要应放在共性技术和关键支撑技术的突破和平台建设上,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的整体水平。
3.提升科技园区的辐射能力。要积极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扩大杭州国家级高新区规划范围,并促成条件较成熟的宁波、绍兴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更好发挥科技园区对全省经济科技发展的辐射作用。应研究市场发展趋势和园区优势,准确定位各科技园区的产业导向,加强规划调控对园区专业化发展的引导,各园区应围绕主导产业提高基础设施配套和综合服务水平,形成比较优势,在全省范围内实现科技园区错位竞争,协调发展的局面。
4.加大引进和扶植大院大所的力度。进一步积极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的优质科技资源,联合共建各种类型的科技创新载体,尤其要重视促成以企业为主体引进中科院、部属科研机构、国内外著名高校、国内特大型企业以及世界500强企业,到我省联合共建科技创新载体。
(三)创新高新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的体制与机制
1.建立**工业研究院。由于我省现有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独立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各自都有不同的科研目标指向,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存在着需求结构上的错位。也由于我省许多科研院所通过改制转型为科技企业,原有的行业科技进步责任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推广功能已经弱化。因此,建议成立“**省工业研究院”来承担研究开发产业技术,向企业进行技术转移的职能。
2.集中力量在关键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上形成重点突破。应面向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现实基础和发展需要,集中科技资源,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以及环保领域的重点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推广。
3.加强技术预见研究。技术预见是“长期预测科技趋势,综合选择重点方向,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的研究,强调对未来科技发展各种可能性的“优选”,已成为加强科技计划与管理工作特别是提高科技战略与规划水平的有效工具。应进一步加大研究深度和经费投入,使技术预见成为长期和连续不断的工作。我省应高度重视对科技未来发展趋势的主动引导,根据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结合**的产业发展基础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重点支持的技术研究方向。从技术预见规律及其特点看,**技术预见的时间跨度应以5-15年为宜。
4.加强科技决策咨询。科技研发重点的确定应来自于社会各方面专家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建议设立相应的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或者在省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中增加科技咨询专家的比例,充分发挥科技咨询机构在重点技术领域确定、重大项目选择和技术预见研究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咨询专家应主要是从事研究开发的专业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包括在相关领域中具有专业和广博知识背景的研究人员。同时还应考虑不同职业类别。
(四)落实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1.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鼓励和引导力度。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凡经省、市两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政府应给予相应资助。可允许企业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用于科技投资的一部分资本支出,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计入管理费用。加强与财税部门的沟通,争取在企业会计科目中增列研究开发经费项目。设立地方财政专项资金,具体参照高新技术企业纳税数额,以扶持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形式,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超过国家规定比例的再给予一定补贴。争取实施高技术企业加速折旧措施,加快机器设备更新换代。允许企业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提取未来投资准备金、风险基金和科研准备金。
2.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科技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对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的管理;鼓励大、中型企业拥有能作为赢利基础的核心技术专利,或足以制衡引进的核心技术专利的二次开发专利群。进一步加大对专利发明人的激励,自觉维护专利发明人的权益。加强各级专利管理和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查处和制裁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及时有效地处理知识产权纠纷,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3.引导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要建立一套系列配套培养与集聚人才的政策及相应的服务管理措施,如园区建设、环境配套(住房、交通、学术交流),购房、购车的个税减免等,切实提高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的待遇;鼓励知识、技术和才能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稳定和集聚人才。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多种方式,设立相关的优惠政策,大力招揽高技术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进一步吸引国内外高技术的带头人来我省创业和发展。要以实用化和国际化培养模式,采取多种途径超常规合作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建立适应多种需求层次的职业培训体系。
4.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借鉴国外的做法,把与技术相关的政府科技计划项目转化为以产学研为纽带的计划项目,促进产学研的合作。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及科研机构在知识创新、原创性和核心技术的研发中的重要作用;要依托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联盟来实施计划项目,推动产业化。要在继续抓好已有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网上技术市场的作用,积极组织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加强科研开发、人才培养、技术支撑、信息交流和融资投资方面的产学研合作和交流。
5.强化对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的支持。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人以股份制或有限合伙制形式,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加强与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的联系,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和投资机构对高技术产业进行风险投资。积极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以政府为主出资组建的担保机构要完善担保形式,扩大担保覆盖面,简化手续,降低费率;鼓励民间资本建立担保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用专利、非专利技术、商标等作为反担保。风险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对我省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的投资或担保比重达到其投资或担保总额70%的,可比照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协助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取上市。逐步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市场,实现非上市企业的资本流动。
(五)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1.大力发展孵化器。加快发展以企业为主体、投资多元化、实行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各级政府应把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有条件的地区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当地科技管理部门利用财政资金建设孵化器;积极引导各类非政府组织、企业和自然人利用社会资金和闲置房屋参与孵化器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对申报并获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专业创新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小额资助项目等,各级财政科技经费要给予配套扶持。
从城市活跃度上来看,跳槽人数第一梯队基本为一线城市,如广州、北京、上海。杭州、天津、成都等新一线城市排名也比较靠前。哈尔滨跳槽实际行动比为62.54%,排列全国第12名。
哈市80后、90后是跳槽主力
调查显示,在哈市,80后、90后正是当前职场的主力大军,尤其对职场的流动贡献较大。
企业发展前景也是跳槽主要原因
暑假教育实习调研报告(一)
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迅速,但地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国家不断加强对偏远山区建设的投入,但由于地域条件等问题,偏远山区各方面发展速度缓慢,经济结构改革困慢重重。扶贫工作一定程度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有利于先进物质精神文化的推广交流,也能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支援山区教育深受贫困地区人民的欢迎,对当地中小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他们对当前社会的认知都有启蒙和帮助,相互的交流和感化也意义重大。
关键字:贫困经济发展产业改革环境教育
三门峡卢氏县狮子坪乡毛河村是位于河南省最靠西位的偏远山区,全村178户,617口人,居住分散。介于交通与地理环境原因,经济发展落后,人均耕地面积处于全县最低,农作物产量低,主要经济来源极不稳定。近年,在各级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协助下,村民经济发展思路有很大变化。近年,有省委组织部派下的分包单位,全力扶助新农村建设,毛河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村。
毛河村党建工作原则及新农村建设规划
毛河村村办是一个年轻有活力有干劲,始终坚定以为人民服务为主责的领导班子。多年被评为五好党支部,先进村。村长夏明云带领各村联委班子成员在招商引资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借资,垫资,敢想敢干,大力投入公路,村基础设施,优势特色产业项目及村民居住条件和科教文卫等方面建设,初期规划近20年发展方向。
1.基础设施建设
(1)公路交通。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问题一直困扰其经济的发展和人文交流。近年,毛河村通过借资,垫资,已经通入近1300万人民币通入公路的修建,预计在2011年6月前将全面完成三条出境的主干道。方便人民的出行。
(2)住房条件。由于自然灾害及山区住房破旧分散等原因,毛河村按照新农村规划,扶贫建设69户房屋,将危房及过于贫困居住条件下的村民住房问题加以解决。不搬迁的加以规整,给搬迁户人均XX元辅助资金。为改善和丰富居民生活条件,毛河村正投资百万建设村级活动场所。包括村级办公室,大型舞台,洗浴中心,健身娱乐场所,超市,招待所,农家乐等设施建设。为实现对天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毛河村合理处理垃圾,牲畜粪便,实行厕所,沼气,猪圈等一体化,设沼气池,充分利用能源。
(3)经济发展规划。毛河村利用天然的水质,山林,规划并创新一批特色产业。毛河烧酒,毛河腊肉,食用菌,山货,烟叶,特殊养殖,有色金属,红色旅游及国家级森林公园都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并产生产业链条,比如毛河烧酒,腊肉及旅游搭配,相互带动。目前,由于封山育林,毛河村食用菌产业停滞。烟叶,农作物则由于耕地面积过少而不能作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有少部分村民正在进行娃娃鱼等特殊养殖的试验,如果经验成熟将得到大力推广。毛河烧酒腊肉的制作是每家每户都熟知的传统手艺,急需招商引资,集中发展壮大产业规模。有色金属矿山的开采进入最后审核阶段,它将解决大部分村民闲散劳动力问题。开采加工,出售成品,为期十年。十年后的人力资源则可以为即将开发的红色旅游业来服务。毛河村外出务工人员70余人,目前空闲劳动力200多人,村委也在动员村民外出务工,促进交流和提高村民的社会认知。
2.毛河村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资金问题。自新农村建设及改革经济体制以来,毛河村的资金问题一直很难解决。除国家发放以及帮扶单位捐助的资金外,用于道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建设的资金多是村民,村联委集资,借资,垫资来进行运作的。招商引资没有成熟的进行。传统特色产业无法大规模组建。
(2)如何宣传。地处偏远,经过长期的半封闭,毛河村如何面向市场化经济的大趋势,推销自主品牌,发展旅游产业也是个问题。
(3)科技人才。先进文化和技术知识紧缺。懂技术的人才太少,外出务工人员少,对外交流少,很难把生产推向灵活高端的进程。医疗,教育事业也发展缓慢。关键是人才的紧缺。如何吸引留住人才是个问题。
(4)环境保护。发展必定带来环境的改变。毛河特色产业离不开优质的环境资源保障。目前,已经封山育林,但开采矿山,发展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也值得关注。
(5)教育大业。贫困是教育问题存在的根本,学生对只是的渴望,家长对教育日渐的重视,针对偏远山村师资力量的缺乏和部分在职正式老师的职业态度,国家应给予关注和调整。
毛河村的发展总体上正处于瓶颈阶段,村领导带领村民积极地进行最基础的新农村建设,但资金,将来的出路,部分规划但未能预知困难的产业项目都紧紧的包围着这个偏远山区的村民们。村书记夏明云说:只要我们敢想敢干,作出成绩,自会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只要我们以诚信为本,自会得到投资者和来访者的信任和满意。
我的暑期时间感想:
毛河是一个环境清丽的地方,依山傍水,民风淳朴,山区的人民同样渴望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经济制约着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同样制约着渴望知识文化的孩子们去奋斗创造未来。在那里,村民齐心搞建设,渴求党和社会给予他们机会和帮助。我想,在中国现阶段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尽我们每个人的一份力量去关注并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早日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作为一名大学生,有了此次的支教经历,对我的人生价值观念和对社会的认知都是一个新的提高和丰富。百年大业,教育为本。只是改变命运,成才后才能回报社会,回报家乡。
暑假教育实习调研报告(二)
一、目的:
(一)对六个调研小组的全体成员进行现场培训。
(二)分析实地调研状况和预调研得到的一线资料。
(三)进一步微调、完善调研方法与工具,为下一步实地调研打好基础。
二、预调研方法与内容
为了预测调研的情况,及时发现调研内容的不足之处和培训参与调研人员的调研能力,使他们熟悉调研过程,调研组首先进行了预调研工作。为了达到预调研的目的,预调研所采用的方法与内容是和正式调研一致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与录像。
(一)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包含五个方面的问卷:实习生问卷、实习学校学生问卷、实习学校主管教育实习校长问卷、实习学校指导教师问卷和语数外学科专业教师知识问卷(包括中学教师和师范生两种)。通过广泛的收集数据,和同类样本间与不同样本间的横纵对比,研究分析此次教育实习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问卷调查样本抽取原则是:实习生问卷的调研样本为所有调研学校的所有实习生;实习学校学生问卷的调研样本是每个县域块内各选择一所初、高中学校,每校抽取两个班级(不同年级,有实习生工作的班级);实习学校主管教育实习校长问卷的调研样本是实习学校主管教育实习的校长1人;实习学校指导教师问卷的调研样本为县域内实习学校的所有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语数外学科专业教师知识问卷的调研样本为参与问卷调查的数语外专业的实习生和指导教师。
根据样本抽取原则,把样本确定为:实习生问卷的预调研样本为在永吉七中实习的我校全部实习学生,共十五人;实习学校学生问卷的预调研样本为永吉七中两个班的学生;实习学校主管教育实习校长问卷的预调研样本永吉七中副校长;实习学校指导教师问卷的预调研样本为永吉七中的所有指导教师;语数外学科专业教师知识问卷的预调研样本为参与以上问卷调查的数语外专业的实习生和指导教师。
(二)访谈
访谈的对象包括四部分:实习生访谈、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访谈、实习学校学生访谈和实习学校主管教育实习校长访谈。访谈的内容是访谈者依据访谈提纲上的内容进行访谈,主要分三大块内容:基本情况访谈、教育心理访谈和教育技术访谈。
访谈样本的选择原则是:实习生访谈对象为每校选择3-5名不同专业实习生,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访谈对象为每校2-3名指导教师(其中要有班主任指导教师),实习学校学生对象样本为选择6-8个学生进行访谈,实习学校主管教育实习校长访谈对象为实习学校主管教育实习的校长1人。
根据样本选择原则,把样本确定为:实习生访谈对象为在永吉七中实习的我校实习生,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访谈对象为永吉七中的一名女英语教师,实习学校学生访谈对象为永吉七中的六名学生(三男三女),实习学校主管教育实习校长访谈对象为永吉七中副校长。由于此次预调研目的之一是为了培训参加调研的全体成员,因此进行访谈的学生都是有过访谈经验的或者之前受过访谈方面培训的,其余参加访谈的调研组成员则是见习这些访谈者访谈,向他们学习访谈的方法与技巧,吸取经验。
(三)课堂观察与录像
课堂观察与录像的样本选择原则是:随机抽取有我校实习生实习的班级进行课堂观察与录像的工作。
预调研的课堂观察与录像工作一共记录了三节课,分别是:初中一年一班的地理(授课人:刘伟),初中一年一班的政治(授课人:吴静)和初中二年五班的英语(授课人:文雅)。
三、预调研过程
(一)预调研的时间和地点
1.时间:20xx年10月8日上午7:3018:00
2.地点:吉林市永吉县第七中学
(二)预调研准备工作:
1.分配工作:侯恕安排此次调研的工作分工,提出基本要求。
2.协调工作:向永吉七中学校领导说明调研目的与内容,协商具体的调研事项,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三)预调研工作内容:
预调研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三项:访谈、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与录像。
1.访谈
(1)学校主管教育实习领导(此次访谈对象为永吉七中副校长)的访谈,访谈时间为15分。
(2)我校实习生的访谈,访谈时间大约为15分钟。
(3)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访谈(英语,女),访谈时间约5分钟。
(4)学生座谈(6人,三男三女),访谈时间约为5分钟。
2.问卷调查
(1)学校主管教育实习领导问卷调查,为5分钟,在访谈之前。
(2)我校实习生的学科能力试题和我校实习生的问卷调查,发15份试题全部收回,调查问卷发15份返回13份。
(3)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调查(学科能力试题和调查问卷),共持续约一小时。学科能力试题全部做完收回,问卷调查做了10份。
(4)学生问卷调查(两个班),每班的问卷平均都用了40分钟。
3.课堂观察与录像
共录了三节课的教学录像,分别是:初中一年一班的地理(授课人:刘伟),初中一年一班的政治(授课人:吴静)和初中二年五班的英语(授课人:文雅)。
(四)下一步调研工作安排:
1.问卷相关部分负责人对问卷调整(周五完成),周六合卷,周日印出(杨明)。
2.侯恕协调带队老师分组,参与调研的研究生分组(专题负责人分本专业学生,统一调整)。
3.联系六个调研县域的学校带队教师,与调研学校提前协商(张丹)。
4.调研设备落实(李广负责)
5.调研预算(侯恕)、借款(张丹)
6.下周开始进行实时实地调研工作。
(五)预调研材料的简单处理
预调研结束后,为了进一步完善和微调调研的方法与工具,科学有效的进行实地教育调研工作,为下一步实地调研打好基础,课题组成员将收回的问卷、访谈录音和教学录像内容做了一些处理与分析,并对实地调研状况作了分析讨论。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永吉七中领导和我校实习生的积极配合下几乎所有问卷的完成质量都比较好,而且收回了绝大多数的发放问卷。问卷内容基本真实的反映了教育实习的实际情况,能够达到了调研的目的。但是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的问题。实习学校领导问卷、实习生问卷、学生问卷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问卷这几类问卷中,只有实习学校领导问卷的问题数量适中,便于回答。
实习生问卷、学生问卷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问卷的问题数量都较多,但是实习生问卷的问题数量虽然较多却并没有影响实习生的回答。学生问卷的问题一方面问题数量比较多,另一方面其中教育心理的有些问题问得比较晦涩,学生难于理解,因此平均每个学生回答问卷的时间在40分钟左右。实习学校指导教师问卷的问题数量较多也影响了对问题的回答。
(二)访谈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访谈者依据访谈提纲的内容都进行了访谈,并且能够就一些问题展开提问,进行深度访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见习访谈的学生也通过当场观察、学习访谈者的访谈过程,得到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对访谈的整个过程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学会了访谈的一些基本方法与技巧,为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有的访谈者虽然就某一个问题问的较为详细,却忽略掉了一些问题的访谈,尤其是对基本情况的访谈并不全面。
(三)课堂观察与录像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新授课的录像图像清晰,教学情境反映的较为全面。不仅有对实习生的讲课情况进行录像,还有对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录像,而且质量很好,可用性强。但是此次预调研只有新授课的录像,可参考的维度太少,给课堂教学的分析讨论带来不便。
基于以上对预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课题组成员为教育调研的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使预调研的工作顺利进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在后续的工作中改进。为了使实地调研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取得完满的成果,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五、建议
(一)对问卷的建议
由于各类问卷中,只有实习学校领导问卷的问题数量适中,其余问卷的内容都过多,而且学生问卷中教育心理的有些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建议精简除了实习学校领导问卷的所有问卷的内容,使问题少而精,浅显易懂便于回答。
(二)对访谈的建议
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访谈者进行访谈时并不能对所有相关问题进行提问,有遗漏的地方。因此,建议访谈者在访谈之前要熟记访谈提纲的内容,对相应部分的问卷内容也要有所了解,使访谈全面深入的进行。
一、劳务输出的基本情况
1、劳务输出发展及现状。我乡劳务输出起步80年代中期,当初输往地区仅限于本省本县威远镇、西宁、海西等地,输出对象主要是头脑灵活的农村青年,从事的工作多数为建筑、服务性质,后期逐渐扩大到纺织、机械、电子等行业,输往地也从本省扩大到广州、深圳、天津、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
根据调查统计,我乡有农业人口2.0495万人,农村劳动力1.2025万人,已外出劳动力有4864人,占总劳动力的40.4%。并且输出人数从*年的3900人次,达到20*年7000人次,劳务收入也从*年的516万元,增加到20*年的2544万元,可以说,外出务工者绝大多数都是吃苦耐劳、敢闯敢干的青壮年,是农村人口中最具创造力的人,他们的文化水平、技术能力和整体素质普遍高于农村平均水平。
2、劳务输出的主要途径。基于目前农村的现状,我乡劳务输出有两类途径,即有序输出和无序流动。其中有序输出包括劳动就业部门、县、乡政府、团委、妇联等部门的介绍输出;而无序流动则包括亲朋帮带的、自闯天下的输出,这也是目前我乡劳务输出的主渠道。
3、劳务输出产生的积极作用。我乡富裕劳动力8415万人,占全乡总劳动力的70%,2009年我乡提出了劳务收入突破3000万元的目标,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农村人口能否实现小康。而劳务输出则为农村人口增收致富起到了最为直接和有效的作用。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能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素质,而且为加快农村奔小康步伐注入新的活力。
二、我乡农村青年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
1、择业期望值过高,吃苦耐劳精神不够。我乡农村青年劳动力虽然大部分已外出务工,但仍有一部分保留着靠山吃山、守田为家的陈旧观念,摆脱不了“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吃苦耐劳精神不够,认为外出务工辛辛苦苦一年也挣不了几块钱,不愿到薪水较低的一些的岗位去就业;而有的通过政府组织外出到企业,刚到企业后,不了解企业的工作制度和工资制度,更不去熟悉掌握工作技能,而是看到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而且工资较低,第二天就走人了。
2、劳动力素质不适应。随着科技的进步,产业加快升级调整,用工单位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完全体力型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小。而目前我乡的农村青年劳动力大多是无序流动,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没有一技之长,不但外出后工作比较难找,而且找到了工作,薪水也不高,真正地成为了廉价劳动力。
3、信息供求渠道不畅通。目前我乡甚至全县的劳动力市场培育乏力,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仅有的几家职业中介机构也只能停留在小打小闹的水平上,难以形成规模。信息的上传下达没有一个可以全面覆盖的网络,最好的也只不过是利用电视游字广告信息,以至于造成有的农村青年想外出没有信息,职介机构有岗位却招不到人的两难境遇。
4、对农村青年创业扶持力度不够。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有相当的一部分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有了少许的资金积累,但要他们在这样的基础上回乡创办企业或经营,还是存在非常大的难度。虽然县政府、县就业局、团县委、县妇联等组织在信贷支持农村青年创业发展、培训、咨询等方面做了一些服务工作,但相对于他们的创业来说作用并不是很大,还需要更多政策上的优惠及扶持。
三、扩大农村劳务输出的建议和对策
劳务输出从浅的层面上看只是劳动力的转移,但更深入去研究则是一项经济,是劳务产业的优化和升级。*乡作为互助县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扩大劳务输出就是一条捷径。扩大农村劳务输出,使其形成劳务经济,长远有效地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必须从以下几个层面切实给予加强:
1、加强宣传力度,切实转变观念。要扩大农村劳务输出,进而使政府的职能部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政策上大力扶持,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责,尽其所能,要在全社会营造“外出务工光荣,劳务输出快富”、“一人打工,致富一家”的浓厚舆论氛围,使农村青年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认识提高,消除顾虑,自觉、主动、勇敢地走出去。同时要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积极鼓励青年务工人员就地创业。
2、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劳务输出者整体素质。动员农民外出务工,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是基础性工作。通过县职校加大职业技能的专业培训,进而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竞争力,作为动员农民外出务工工作水平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来抓,要确立素质第一的观念,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培训”和劳务工自主选择的“自主培训”多样形式,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此外,还可在现有专业培训的基础上,尝试应试培训和创业培训的新课题,提高农村劳务输出的成功率和自我创业的水平。
3、加强信息保障,构建服务体系。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规划,建立外出务工需求的信息网络和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使用工需求信息能上下畅通。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中介机构,建立健全制度,规范运作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构建中介服务平台。要拓展信息收集渠道,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地引导农村青年有序输出。
4、加强创新工作载体,形成推动合力。要在原有工作载体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可在外出务工较为集中的行业或城市建立协会,便于沟通和掌握信息。要实现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共享,合理利用,充分发挥作用。如可以更多地发挥职校培训专业针对性强、培训后输出率高的优势,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务输出对象的竞争能力。同时加大培养劳务输出经纪人(带头人)力度,充分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形成整个社会群体共同促进劳务输出工作的合力。
社会调研报告
摘要:产业结构的自然变动和主动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赣州市积极调整本地产业规划,结合本地区域优势,发展产业集群,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次调研,笔者试图对赣州市的产业规划和产业集群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并试图给出一点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赣州市;产业规划;产业集群;调研分析
ABSTRACT:Itistheintrinsicrequestforeconomicdevelopmenttoadjusttheindustrialstructurenaturallyorartificially.Withthechangesoftheinteriorandoverseaseconomiccircumstance,thegovernmentofGanzhoucitymakesefforttoadjustthelocalindustrialstructureanddeveloptheindustrialaggregates.ThisthesistriestomakeananalysisandgivesomeadvicesaccordingtotheeconomicconditionofGanzhoucity.
KeyWords:Ganzhoucity;adjusttheindustrialstructure;industrialaggregates;analysis;advices
赣州市地处江西省南部,也称赣南,东邻福建,南接广东,西靠湖南,北连江西省吉安、抚州两市,是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往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沟通长江三角洲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赣州市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省的1/5和1/4,是全省最大的设区市。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已成为赣州各级政府的一个共识,自2001年以来,赣州各县、市、区都在加快工业化步伐,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集群化调整,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本次调研,笔者试图对赣州市的产业规划和产业集群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并试图给出一点粗浅的建议。
1.赣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健康发展的前提,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提高区域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相反,产业结构不合理,会导致区域资源配置失当,总供求失调,削弱地区的经济竞争力。
1.1理论依据
产业协调是各产业间具有较强的结构转换力与互补关系的和谐运动。从社会供求关系上看,产业结构协调既是产品结构的合理化,又是生产要素结构的合理化。因此,产业结构是动态发展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高级化。威廉·配第和克拉克通过对若干国家历史时期劳动力在三产业之间的变动情况的分析得出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逐渐由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结论。库兹涅茨通过对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三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的统计分析也发现: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呈现“三、二、一”的趋势变动。可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
1.2现实基础
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珠闽”地区相继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迅速上升,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和技术升级,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在全国和全球的竞争地位,必须将劳动密集型和占用土地资源相对较多的工业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由此形成了新一轮产业重组、分工和协作的大调整。赣州作为江西的南大门,是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区发展的共同腹地,区位优势明显,生产要素成本低,资源丰富,生态优美。目前,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的交通设施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明显完善,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投资环境日益优化,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综合优势凸显,面临着加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全国经济正呈现出东部一马当先,西部积极推进,中部加快发展,东北重振雄风,各地竞相加速发展,地区竞争更加激烈的发展格局。而国内大部分传统工业消费品市场已经出现低水平过剩,相当一部分产业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市场空间,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的赣州,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赣州要加快发展,必须正确分析和把握产业发展规律,科学进行产业规划,建设产业集群,形成一批能够对地方经济起到强劲支撑和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
2.赣州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2.1.1产业发展突出六大优势产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赣州市已经形成以传统产业为主的门类较全的工业体系,在全国统一划定的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涉及35个行业大类。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470户,完成工业增加值30.1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1.1亿元,利税总额13.46亿元。近几年,特别是2001年实施主攻工业战略以来,全市突出重点抓大做强,集中力量培植壮大以稀土、钨为主的有色冶金工业,以烟、酒为主的食品工业和生物制药业三大产业,不断改造提升以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为主的机电制造业、以新型干法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引进发展以造纸、制鞋和服装纺织为主的轻纺业,现已成为全市工业的六大优势产业。这六大优势产业涉及16个行业,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4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8%,2003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1.3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3.20亿元,利税总额10.98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0.59%、74.89%和81.57%。六大优势产业已经成为全市工业快速稳定发展的龙头和实现利税的主要来源,对整个工业起着强劲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也为赣州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2003年六大产业主要经济指标情况见下表。
单位:亿元
产业名称
销售收入
工业增加值
利税总额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有色冶金及新材料
33.4
30.06
7.0
23.19
3.33
24.74
食品
22.09
19.88
7.4
24.51
4.83
35.88
现代轻纺
7.2
6.48
1.4
4.64
0.5
3.71
机电制造
12.31
11.08
3.01
9.97
1.22
9.06
新型建材
5.9
5.31
1.6
5.3
0.6
4.46
制药
2.3
2.07
0.9
2.98
0.5
3.71
合计
83.20
74.89
21.31
70.59
10.98
81.57
由上表可以看出,赣州市的产业发展中传统工业、国有工业比重较大,六大主导产业基本属于第二产业,这反映了赣州的产业发展能与其地理位置及地域资源特色充分结合,发挥已有的产业优势,但这同时也反映了赣州市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投入少、规模小。由于赣州市工业基础差,长期投入不足,总量小。支柱产业缺乏重大项目的带动,规模还比较小,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
②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尽管赣州市已经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整个工业结构表现为小而全、小而散,集中度低,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产业布局不合理,没有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产业层次较低,相当一部分停留在资源的初加工。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
③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研发能力弱。一是人才缺乏,特别是科技型人才匮乏,在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技术密集型行业表现尤为突出。二是研发投入不足,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没有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三是整个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④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表现为企业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机制转换还不到位,国有经济比重仍然过大,相当一部分改制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改革还有待深化和完善。民营企业的发展不快。
⑤市场体系建设不健全。消费品及生产资料市场规模小,数量少,布局不合理。生产要素市场不健全,不活跃,配套体系不完善。统一、公平、规范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2.2工业园区建设与产业集群
2.2.1赣州市关于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建设的布局规划
在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赣州市按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逐步建立“一区一圈两翼两线”的主导产业发展格局,即围绕赣州中心城区、“一小时都市经济圈”、瑞金市和龙南县二个次中心城市、赣粤高速公路和赣龙铁路沿线展开产业布局,实施区域分工,统筹协调,全面发展。
具体布局规划如下:
河套内老城区不再新建工业企业,保留环保型、都市型工业,并鼓励和支持原有工业企业“退城进园(郊)”发展。河套外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沙河工业园为主要平台展开工业布局,延伸辐射赣县和南康市现有工业园区,重点发展以精深加工为主的有色冶金及新材料业,以酒、烟为主的食品业,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机电制造业,以造纸、服装为主的现代轻纺业和制药业。在赣州市中心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要求内,在赣江下游适当区域,设置轻化及有色冶金工业区,发展达标排放的造纸、纺织印染、有色金属冶炼等工业。
“一小时都市经济圈”围绕中心城区展开产业布局,区域内的于都、兴国、上犹、大余、信丰等县发挥优势,依托工业园,分别培育形成1-2个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建材业、特色食品业和有色加工业。
“两翼”以瑞金市、龙南县两个次中心及周边县展开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新型建材业、稀土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贸易产业。
沿“两线”县市及其他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强化干线各城区和工业园的产业集聚和带动作用,选择1—2个特色产业进行布局,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配套的加工制造业,加速培育成为赣州市经济增长的“隆起带”。
2.2.2园区建设存在问题
①园区内部各企业未构成互动网络,集群效益并未明显实现。由调研中发现,园区内各企业间未自发形成专业化分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既竞争又协作的网络关系,企业间及其与支撑机构间缺乏有效的合作,集群的特点和区域产业整体功未得到充分的体现。
②园区内部还没有充分形成布局集中、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园区内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存在技术水平偏低、项目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偏低等问题;而且相当多的厂房仍然处于空置状态。
③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资金短缺,融资困难,一向是束缚中小型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赣州市尽管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但由于其宣传力度不够以及企业对其认识存在的误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
3.赣州市产业规划对策建议
3.1引进重大项目,形成自己的名牌产品
加大项目引进力度,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规模大、后劲足、前景好的企业进园区安家落户,以骨干企业的发展形成园区的框架;围绕发展前景好的优势产业,既鼓励现有企业加大投入,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政府应重点扶持前景好,技术含量高,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并借此在国内外市场打响自己的品牌,如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浙江嵊州的领带产业、福建晋江的运动鞋产业、珠三角一带的家电产业、广东茂名的石化产业、江苏的纺织品产业、云南的烟叶加工产业、重庆的摩托车产业等。
3.2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优势,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程度是产业高级化的标志,其发展速度和总体水映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优化程度,赣州还必须大力扶持和发展第三产业,进行产业升级,才能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
3.2.1大力发展教育产业
赣州作为一个地级市拥有三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在全国是罕见的,也是与周边省份地级中心城市相比较最突出的优势。政府应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学科研环境,逐步将社会力量和更多激励机制引入高等教育,形成教、产、研一体化、教育产业化的良好环境。目前赣州已有近三万名高校学生,他们不仅为赣州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提升了赣州的文化品位,而且给赣州城市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动力,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应将赣州的高等教育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只有进一步加快赣州的教育产业发展,才能为2020年赣州建成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提供智力支持,也才能保持住赣州作为四省交界地区科技文化中心的地位。
3.2.2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服务业。
据原国家计委发展规划司《为什么“十五”期间必须加快服务业发展》一文分析:“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2000年我国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8%,比1995年提高5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了40%,呈现与工业并驾齐驱的态势。”加快发展服务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要。赣州不但工业落后,而且服务业(除高等教育以外)也落后。因此,在加快赣州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必须提高赣州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以适应未来赣州特大城市的发展需求。
3.2.3发展信息化建设
入世后国内市场成了国际市场,国际市场成了国内市场。赣州行业和企业要站在全球化角度思考自己的发展。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及信息化工作,提高企业的科技化和产业信息化水平,是赣州优质行业和企业走向全国与全世界的必由之路。
3.2.4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建议各级政府出面组织银、企联席会议,落实建立专项银团贷款,扩大特色产业集群的信贷规模,并采用授信贷款、贴息贷款等方式,直接将信贷资金分配到产业特色明显、发展比较健康的产业集群。同时,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征集和评价体系工作;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各类担保机构;建立特色产业集群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操作办法,完善法规体系,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大对特色产业集群的资金扶持力度。
3.3利用财税政策吸引沿海产业的转移
目前,广东落后地区都在实行产权分税制,充分吸纳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产权分税制是针对我国税收制度的分配弊病,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设计的一种新型税收制度。这种制度的优点是企业注册地和投资者所在地均有权分配一定数量的地方税,因而能够消除地方政府针对企业对外投资设置的障碍,促进社会资源向优势区域转移。例如,中山市的企业到韶关市投资兴建一个注册资本1亿元的大型企业,中山的企业控股80%,韶关的企业控股20%。企业投产后每年能上缴国税和地税共计l000万元,其中地方政府可得税费400万元。按照产权分税制中山市依据中山市企业的投资比例能够分配到80%或一定比例的地方税收。这一制度设计对两地的企业和政府都十分有利。赣州市政府亦可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主动吸纳沿海产业转移,并在东南沿海加大宣传力度。
3.4打造技术创新平台,提高产业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政府要面向行业的共性和关键技术,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引导与带动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通过对产业集群中关键性技术与共性技术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援与财政扶持,提高集群中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基金,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政策手段,引导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逐步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建立科技创新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有效机制,实现经济与科技互动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周运锦,袁庆林.赣州市产业发展战略与产业规划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4)
[2]李俊杰.武汉市产业结构分析和产业规划.湖北社会科学,2003,(3)
[3]柳德舫.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南方经济,2005,(6)
农业技术调研报告范文(一)
为促进转型跨越发展,全面落实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提升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按照xx市农业局要求,我于2月1日对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市农业科技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坚持以抓产业,建基地、上龙头、求高效、重生态、保安全的发展理念,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全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特色产品规模化生产趋势凸显。
我们活用国家惠农政策,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强化机械作业等关键技术措施,使全市粮食总产稳步增长。同时,加快推进了农业种植业优势区域发展,现基本形成了西部水稻、东部玉米、中部水稻、玉米、杂粮混合种植的粮食生产优势板块,连续三年实施了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田建设,提升了全市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
特色农业也呈现出规模化发展态势,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以上营、新安等为主的食用菌种植;以平安镇为主的绿色水稻种植;以溪河、白旗为主的肉鸡养殖;以法特、亮甲山为主的生猪养殖;以朝阳、舒郊、二道等为主的绿色蔬菜种植等等一批特色农业专业村、示范村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截至现在,我市本着早认识、早部署、早准备、早安排、早行动、早落实、早出成果七个方面,在行动上坚持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宣传到位、培训到位、服务到位、督导到位、落实到位,坚持农业科技攻关不动摇、坚持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不动摇、坚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不动摇、坚持扎实农民科技培训不动摇、坚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不动摇、坚持千方百计推动农民增收不动摇、坚持惠农政策农民致富不动摇。在工作上重点完成七项工作:完成农村沼气池建设工程、双通工程、安全饮水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农村科技创新工程。
(三)农业科技推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示范辐射效应正在逐步扩大。
近年来,我市农业新技术推广步伐不断加快,立体间作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先玉335玉米良种推广,优质玉米地膜覆盖,玉米新品种种植示范,土地深松旱作农业技术等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得到重点应用,农业产出效益明显增加,特别是我市今年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成绩: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产粮大县。
二、当前xx市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我市农业科技发展已经迈开了可喜一步,部分资源优势、人文优势、政策优势得到了发挥,但仍蕴藏的巨大可挖掘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我市幅员辽阔,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适宜于水稻、玉米、小杂粮、药材等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发展特色农业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二)政府政策有力推动
市委政府十二五期间提出实施五大战略的宏伟构想,其中在农业富民战略中对今后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提升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目标,为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在科技为先导引领,政策为主导推动,利益为根本驱动的前提下,全市17个乡镇都具有产业基础,且初具一村一品雏形的特色产业显露端倪,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农业新技术运用与推广势头强劲
到目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已从体制上、规划上有了较好基础,开局良好,广大农民群众已经认知,产业发展中科技贡献份额逐年加大,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然而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现代农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着眼点和立足点没有完全找准,农业部门协调配合需要更加统一。
虽然近年来,政府对三农十分重视,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兴农方面没有制定出完整的现代农业发展统一规划,投入只偏重基础建设开发,各乡镇对本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目标不够清晰,涉农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配合,资金难以整合,各自为战突出,因此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没有统一规划目标,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不足,举步维艰,基础脆弱,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我老秘网县农业项目长期以来重基础建设,轻产业发展,重传统产业生产,轻科技提升,使农业产业化规模层次不高,规模不大,基础薄弱,加之各类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难以增收增效。全县10万亩沟坝地,可谓旱涝保收,但种植单一,传统耕作方式占主导地位,产业发展滞后,难以产生经济效益,龙头企业只能维持现状,扩大再生产能力较弱,小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技术设备落后,生存困难。
(三)农业生产组织经营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尽人意。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层次较低,目前我老秘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以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和组织农产品统一销售等初级合作为主,而入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农民企盼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开展的较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作还很不规范,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力度不够,各级财政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资金较少,有关部门对合作社的扶持没有完全形成合力。
(四)农技推广体系与服务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在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被转、并、撤,乡级农技推广网破线断状态,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没有形成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不能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作用,县直涉农部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短缺乏、老化、青黄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励机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五)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不完善,门槛高,农业企业和农民融资困难。
一是小额贷款公司少,农民创业缺乏启动资金,商业贷款程序繁,利息高,担保困难,不能适应农业季节性所需的企业资金需求。二是门槛高,贷款数额少,由于农业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等不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条件不能满足贷款要求。
(六)农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土地流转渠道不畅。
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要求土地集中连片开发,现行土地政策是承包到户,土地经营权可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进行流转。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农民小农经济意识淡薄,存在恋土情结和红眼病现象,加之土地流转费相对较低,农民担心今后的保障问题,而不愿进行土地流转,从而使土地难以有效的集中,形不成规模经营,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七)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链延伸不长
农产品加工领域,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完整产业链系统没有建立,产品流通领域也缺乏完善的物流系统。
三、 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加强各部门之间统筹协调
各级领导应该充分重视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协调全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二)制定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应该抓紧组织农业各相关部门充分调研全市的农业发展的现状,借鉴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使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有序、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大农业科技发展投入,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围绕粮食、蔬菜、药材、食用菌、特色养殖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大推进基地建设,提高基地标准、打牢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强力推进农业招商,以招商为载体,紧盯大型龙头企业,主动对接,力争在引进龙头企业上实现新突破。准确把握国家新的投资重点,完善项目储备,进一步加快跑省跑部力度,争取更多对农业发展具有支撑性的项目落户我市,适时举行和参加名优产品展示展销会,做大做强产品品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主打品牌效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扶持一批前景好、市场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其扩规模、提档次、升水平,提高其辐射带动力。
(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
进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能力,出台并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完善网络服务平台,创建农产品产加销和信息化服务新机制,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五)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农业科技人才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乡镇站、区域站建设,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大力推行农技人员联合作经济组织,联企业、联基地、联专业大户制度。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和植保专业化防治体系,提高社会化水平。加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进一步扩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不断增强农民科学生产和就业创业能力。
农业技术调研报告范文(二)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当前,农业正逐步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时期,这将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以现代农业发展为调研课题,在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施明生同志的带领下,组织农口部门领导和部分市人大代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开展了详细调研,同时考察学习了XX市XX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学市XX区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基本情况
XX区白鹿原现代农业区位于XX区东南部和东北部,包括席王、红旗、灞桥、洪庆、新筑、狄寨、新合7个街道办,128个行政村,农业总人口24万人,耕地总面积80000亩。规划区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特色鲜明,重点突出,适当集中,接二连三,关联互动的规划思路和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深度挖掘农耕文化与白鹿原文化,集示范性、效益性、生态性与休闲性于一体的三区、两带新格局,其中白鹿塬核心区形成一心、三带、六园、九点格局。
(一)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XX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和农业部关于主导产业强村、工商企业富村、科技人才兴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的新农村建设思路,结合该区植被茂盛、特产丰富、自然风景秀丽、又靠近城市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加快发展养殖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
(二)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2015年全区耕地面积18.7万亩,农业总产值21.75亿元。其中以小麦为主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10万亩,年产粮食5.2万吨;以樱桃、葡萄、猕猴桃及小杂果为主的特色水果基地9万亩,年产各类水果12万吨;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基地1.6万亩,年产蔬菜15万吨;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5.5%,形成21.5万亩林地;奶牛存栏量达1.3万头左右,年产奶类6万吨;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8个,认证无公害产品23个,灞桥樱桃、灞桥葡萄获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荣获2015年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荣誉称号,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南果、北菜、沿河生态的基本格局。
(三)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发展现代农业意识不断增强
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91元,是2015年的2.7倍,年均增长21.6%,增长在XX市排名第一。全区已培育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和龙头企业9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化组织121个,创建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55个,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已成为XX市统筹发展示范区和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
(四)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区重点发展了西安灞苑葡萄科技园、广茂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兆龙有限公司、西安东方乳业有限公司、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洪塬鑫养鸡场等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了一批初具产业园区化、生产规范化、组织合作化、环境生态化的加工龙头企业和公司龙头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小区。目前,全区注册的农产品品牌有灞苑牌葡萄、白鹿塬、东李牌樱桃、新合牌蔬菜、东方牌乳品、兆龙牌牛肉、洪塬鑫牌鸡蛋等10余种,有力地促进了示范村果蔬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五)农业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XX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和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近年来,在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给(排)水工程、电力电讯和热力工程等方面,区政府先后投入数十亿资金,对其进行了整修和修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二、南康现代农业的现状
20**年10月,我市被省农业厅列为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后,我市为实施好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充分发挥自身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等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把我市打造成集规模种养、精深加工、商贸流通、科研实训于一身,融低碳示范、客家风情、民俗文化、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一流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聘请了西南大学和中柑所的农业规划专家精心编制XX市芙蓉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财政拨付规划编制费80万元。力争把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三星级休闲农业旅游区。
我市立足本地实际,按照三园五化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循环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农民创业园,生态化种植、清洁化养殖、合作化推进、品牌化经营、标准化建设),创建了面积超过19.69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循环农业,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开发建设,推行猪沼果立体开发模式,做到山顶带帽、山腰种果、山脚穿裙、山底养殖,果园之间种植生物隔离带,水保措施同步跟进,力求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把示范园区打造成集生态、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目前,根据农业资源条件及产业特色,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打造出特色突出、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产业新格局,形成一带、四区的布局结构。即 一带:章江滨水景观-休闲农业带 四区:(一)高科技农业示范区(二)低碳循环农业示范区(三)现代农业科教园区(农三所)(四)绿色甜柚产业示范区)。
三、南康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提升园区建设档次、增强科技研发水平、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整体效益有待提高。从我市园区来看,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靠广种薄收和政策扶持来维持的,从中反映出我市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不强,尚未真正成为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园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经济、社会、生态三合一的综合效益还没有完全显现。
2、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的短缺成为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园区技术人才普遍不足,科技力量薄弱,尤其缺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园区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周转慢、回报低,受到业主资金有限,信贷额度不高,国家扶持不足等影响,资金缺口较大。部分乡镇土地流转工作推进缓慢,大面积连片土地供给不足。
四、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和对策
1、统一认识,强化领导。要充分认识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深层意义,应以建设工业园区那样的热情来建设农业园区,要对农业园区工作高度重视。专门制订扶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引进业主。成立园区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为园区建设提供服务。
2、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充分考虑农业生产要素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合理区域布局。要运用现代化的建设和管理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使园区成为农民、市场、企业三者相连的桥梁。要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要把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业主主导。政府主要是增强服务职能,加强调查研究,提供信息,抓好典型推广,在制订政策、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引导发展上多下功夫。有选择的引进新品种,让园区在新品种的引进、研发、试验、推广上起到农业科技孵化器的作用。要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重,要在致力发展农业园区的同时,实现企业与农民的双赢。
3、多方筹措,增加投入。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和扶持政策,同时要管好和用活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资金,整合涉农部门的力量、资金、项目资源,向园区建设重点倾斜。另一方面要制订一些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各类社会资金。在搞好园区规划前提下,加大宣传力度,千方百计引进业主,广泛吸引龙头企业进区开发建设,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入股或进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承包开发。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一、当前我县继续教育工作现状
(一)从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结构和分布看,我县继续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至2006年底,全县专业技术人员共有14088人,其中:高级职称83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其中教师高级职称约占3.5%),中级职称5376人,占总数的38%,初级职称7880人,占总数的56%;教育系统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其余专业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这种“人才总量少,高职称高学历少,行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的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二)从继续教育基地规模看,还有待于做大做强。培训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培训质量的高低。我县根据各专业培训的需要,已经在县行政学校、县农广校设置了继续教育基地。目前,两所继续教育基地的建设均已逐步完善,都有稳定的师资队伍和必需的教学设备,但规模还相对较小,承担的培训项目不多。
(三)从思想观念和保障措施看,还有大量艰苦和具体的工作。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认识不到位。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单纯追求文凭、应付考试、为评聘职称与工资挂钩而学习,对继续教育认识不够,未能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有的单位领导不管不问,认为专业技术人员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可以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继续教育是“软任务”,可参加可不参加,把继续教育看作是一种消费投资,继续教育理念缺乏前瞻性。二是培训工作自身吸引力不足。目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仅限于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而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的培训又只限于拓宽知识面,了解一些新知识。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师资参差不齐,培训本身的趣味性、吸引力亟待提高。三是工学矛盾突出。现在都是在一岗一人,工作量大、负担重与工作迫切需要的矛盾是在职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一大难题,“培训报个名、上课不见人”现象普遍。
二、发展继续教育的对策思路
(一)要发展继续教育,必须确立人才培训教育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把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协调机制,定期研究继续教育工作,解决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把继续教育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以继续教育促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促经济社会发展。
(二)要发展继续教育,必须加大继续教育宣传力度,树立现代培训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引导,认识有高度,工作才会有力度。要利用各种场合、各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和舆论引导,使人们端正态度,消除认识误差,树立正确的继续教育观念,为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发展继续教育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投入支持。重点要引导专业技术人员树立不学习、不参训就不能胜任工作,就要落后的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各级领导树立起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就是对单位、对事业跨越式发展长远投资的战略理念,高度重视继续教育,舍得投资继续教育。
一、白纸门到站运输项目的基本情况
该项目的客户是海南金海纸浆有限公司。我公司负责该客户的产品运输工作。路程全长X公里,运输费用XX元/吨。作为大型的物流运输企业,XX铁路公司拥有庞大的运输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的铁路运输网络上,都能看到我们XX列车的身影。因此,不论从列车管理体系、货物吞吐量、仓储面积等方面,都可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群体需求。该项目从XX出发,目的地是XX。路程全长X公里,运输费用XX元/吨。
二、该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一)运输条件
随着XX公司的不断发展,不管是旅客发送量还是货物运输量,都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我们铁路旅客发送量突破XX大关,货运总发送量也完成XX万吨。并且,在保证运输量和运输效率的同时,运输安全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此外,我公司在货运运输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货运体系比较完善,物流运输十分便捷。
(二)安全可靠性
铁路在我国运输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其它运输方式相比,铁路交通覆盖面广泛、运输量大、速度迅速、能耗较低、污染较小、安全性也较好。2012年全年我公司未发生责任重大及以上铁路交通事故,责任行车一般A类及以上事故同比降低*%,铁路交通事故路外死亡人数同比降低*%。
(三)经济性
相比其它运输方式,铁路运输更经济实惠。本项目中,出发地为XX,目的地为XX。全程共XX公里,按照每次运输XX吨,每吨X元计算,总收益为X元,其中,除去运输支出与损耗X元,净收益为X元。由此可见,该项目可获得不错的经济收益。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