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0 23:41: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皇帝的新装的作者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提升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探索性以及创新性生成的前提,更是学生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学生具有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一定能获得语文学习、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指导学生懂得语文怎么自主学习
素质教育需要我们老师转变观念,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一般采用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预习,去获得语文知识的提升;自己发现问题,形成困惑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初中语文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的教学时,我们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会预习。让学生自己先解决如诠释、憧憬、裨益、危言耸听、广袤、跌宕等生字词的意思,能够关注一些富有深意的句子,如“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中“高智商的野蛮人”什么意思,这里的“野蛮人”有哪些含义,文中后面几段分别从那几个方面谈到了“野蛮”。能够读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够适当进行概括,如该篇课文中作者对“文学”有着怎样的认识?文中“文学”的魅力表现在哪里?再有就是能够读出作者创作的情感和意图,赵丽宏本文用精美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的独到见解,殷切地盼望我们青少年们能够打开文学之门,感受文学之美,深深爱上文学。文章围绕什么写的,是怎样写的?也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感受作品的语言、结构、手法、情感和思想。
可见,自主学习需要学生知道自主性学习的内容、方法和方向,能自主开展文学阅读活动,在阅读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收获,能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能力。
二、课堂有效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学生知道如何自主学习是有效学习的前提,但是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还需要我们老师的精心点拨和引导。我们要结合教材特点、创设情境,推动自主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1.问题引导有效互动,提升自主能力
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生有着好奇心理和强烈的表现欲,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通过问题激发他们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兴趣,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质量。如《皇帝的新装》一课较长,但是阅读难度不大。我们通过问题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方向。如提出“皇帝为什么会被欺骗,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们已经阅读了,他们会将阅读思考表现出来。有的说皇帝本身就比较愚笨,骗子的欺骗手段高明,有的说三人成虎,都是几个大臣的糊弄。学生纷纷发表看法之后,我又问:“这样荒唐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呢,根本原因是什么?”于是学生再次阅读,从第一段的皇帝爱穿新装找到答案——皇帝出丑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的欲望。继续提问:这样的皇帝现实生活中有吗?于是学生们联系生活、联系自己进行思考,之后我们得出这篇童话故事的寓意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阅读和思考的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分析的能力。当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多种调动学生参与的方法。如课上让学生分组表演穿着新装的皇帝的样子,展示皇帝的傲慢和愚蠢,学生们在参与中感受作品人物的心理,获得对作品讽刺性的感受和理解。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让他们将《皇帝的新装》与叶圣陶先生《皇帝的新衣》进行对比阅读,感受文中皇帝的性格的异同,谈谈阅读感受。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比较中获得新的阅读思考和感悟,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2.学会质疑深入思考,提高感悟能力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中学生来说是颇具吸引力的。它不但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听课注意力,而且能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收到良好的授课效果。如讲授《孔已己》一文时,可把《孔已己》的整个故事情节向学生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故事中来,由对故事中孔已己的理解引申到对课文中孔已己的理解。这样,不仅使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还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永记不忘。凡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小说体裁的文章都可采用此法。
二、情境导入法
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教师人为地设计一种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如临其境”,亲自领悟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如讲授《皇帝的新装》时,可设置这样的情境:“皇帝的衣服,在大家的印象中师华丽而贵重,它是权力的一种象征。我们就来看看安徒生笔下的皇帝新装,它是否和你想象中的一致?”由于我和学生建立了一定的师生情,所以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语,把学生置入皇帝新装的境地,让学生积极探讨他们对皇帝新装的认识。授课结果表明,这堂课学生听讲最认真,课文内容掌握最好。
三、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他们的知识积累也是个递进的过程,不可能要求一下子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例如:在讲授《鼎湖山听泉》一课时,我就使用了谈话导入:同学们有没有在见过泉水呀?你是在哪里看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鼎湖山听泉是怎样的一种感觉?作者听泉听出了什么?进而联系到听风、听雨、听潮、听雷等等的感觉。由于这一类的导语是由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引出文章,使之感到亲切,并愿意去讲、去说,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得益匪浅。
四、悬念导入法
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从这些俗谚中,我们可以想象科举考试对于封建时代的读书人来说,具有多么大的诱惑力。文中主人公范进在中举后竟然疯掉,你认为可能吗?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五、情感共鸣导入法
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没有真挚、强烈的感情,不可能把课上得成功。教师的感情,犹如一切艺术家的强烈的创作欲望,当他对学生、教材了如指掌时,感情激动了,灵感产生了,课堂气氛激活了,教学效果自然就最佳。在运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调、语速和口气叙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开始就向作者靠拢,能初步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情怀,这样一个开场白,一下子就能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作者的深切情怀之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六、图画导入法
图画具有直观性,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出示描述课文内容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由此导入新课。这种做法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能力。如讲《苏州园林》一文时,可先画一彩图挂在墙上,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概述苏州园林的特征,由此导入新课,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指引下掌握全文。
七、多媒体形象导入法
中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见识的有限性,使得他们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对生动的语言文字有很强的理解能力。但如果使用鲜明生动的图象和实物,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适当的直观教学对学生常常有很大的吸引力,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根据儿童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借助实物、图片、模型、多媒体课件、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媒介,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就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关键词 想象力 空白 阅读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63-02
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想象力在阅读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新课标也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但当前的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想象,以标准的解读掩盖学生的异议,这无形中是在扼杀学生的想象力。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大曾经说过:“阅读文艺作品――这是想象的最好学校,这是培养想象的最有力的手段。”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活学生想象力,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本文以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为例,对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阅读教学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一、利用文本“空白”,激活想象
“空白”,就是指“本文中未写出来的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它们是本文已写出部分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也就是说,“空白”是一部作品中悬而未决的地方,但是这种悬而未决,是与作者已经提供的现有文本紧密联系起来的,作者虽然没有将它们具体显示出来,但读者通过自己的联想想象,最终是可以从前后文中找到线索,从而在心里将整个故事构建完整。初中语文教材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这样的空白点,需要学生主动地去解读其中的内涵。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文本中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理解、填补“空白”,促成“完形”,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学作品,达到阅读中的再创造。教师可以采用续编故事、再现画面等形式引导学生填补“空白”。
(一)续编故事
叙事性作品中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但初中生对情节情有独钟。高尔基曾对情节作过这样的阐述:“文学的第三个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但文本中情节不是面面俱到的,出于表达的需要,有的情节写得详细,有的写的简略,甚至有的省略或跳跃。这就给了学生想象,填补“空白”的着力点。因此,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进行合理的构想,进行补充。当然,这种加工不是盲目地扩展,而是围绕文章的中心,围绕已经写出部分的暗示,有目的进行续编故事。
如在上《皇帝的新装》时,故事在皇帝更骄傲的游行中结束。这故事结束了吗?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续编故事,“游行大典后,皇帝回到宫中,他下一步会这么做?骗子会得到惩罚吗?”这种开放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续编的故事只要合情合理即可。学生的续写,有的说是“奖赏了骗子”,因为皇帝性格是自欺欺人,好面子。有的说,“骗子,早就跑了。”因为骗子很聪明。有的说,“骗子,是上帝派来的,是来教训皇帝的。”有的说,“骗子被抓起来,秘密地杀害了。”如果教师指导恰当,经过精心的点拨,学生在填补这些“空白”的过程中,定会兴趣高涨,思维积极。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续编故事的方式,填补“空白”,不但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使之逐渐养成了续编故事的习惯,而且学生在续编故事中也近一步理解了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二)再现画面
中国的古典诗歌,因为少言而含蓄朦胧多义,留下了诸多的空白点,所以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诗歌有了空白才更加美,才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独特的、回味无穷的审美享受。学生不可能完全真实地体验到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在头脑中再现作者当时的情境,想象诗歌创造的意境。如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学生只有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理解“澹澹”“竦峙”“丛生”“丰茂”“萧瑟”“涌起”,才能想象出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的壮观画面。“口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口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这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诗歌虚实相生,教师要引导学生赏读“空白”,通过想象再现画面,领悟诗歌中优美的意境,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除了诗歌,其他文学作品中还有很多的优美环境描写,它是非直观的,需要学生想象。如《济南的冬天》中的:“等到快口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图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两句描写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给学生解释也无法说明白,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想象,才能理解,才能与作共鸣,得到美的陶冶。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再现画面的方式,填补“空白”,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使学生获得了审美的享受。
二、在授课时间上设置“空白”,培养想象力
“满堂灌”的课堂教师铺天盖地讲满45分钟,学生只是在听、记,这种没有留下“空白”的教学,学生也就没有了想象的机会。所以,教师要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在授课时间上留“空白”,在导入新课时、讲课过程中、课堂结束前,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白”。
(一)悬念导入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阶段,有效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教师通过设置悬念,“问而不答”,故意留下“空白”,引起学生的好奇。
如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世界上会有“看不见的衣服”吗?有人却用“看不见的衣服”骗倒了皇帝,骗倒了大臣,骗倒了满京城的人,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这个导语用“惊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想象,骗子到底是怎样行骗的呢,竟然骗倒了皇帝,骗倒了大臣,骗倒了满京城的人。
教师通过巧设悬念的导入,不但激起了学生想象的思维活动,而且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学习理解境界。
(二)自主探究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入阅读。自主探究是学生个性感悟、想象力张扬的最好展现。教师要设置“空白”,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和体验,拓展自己的想象力,并从中得到营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适当的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相关方面进行分析,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表达和总结。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既要敢于放手,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行解决各种问题,使探究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的动态过程。
如《皇帝的新装》中,可以从比较异同入手探究人物形象。“老大臣、官员和皇帝看新装时的心理有什么异同?”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也可从标点符号入手探究。“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一连用了四个感叹号,有什么作用?突出群众对新装的赞美,同时也突出了这些人睁眼说瞎话。又如“我的老天爷!”“我并不愚蠢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中的标点,老大臣用悲叹的语气,突出其衰朽;官员用不肯定的语气,突出其狡猾;皇帝用反问语气,突出其骄横。还可从文中看上去是矛盾的句子入手。“那正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我的王国里哪些人和自己的职位不相称;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这和前面皇帝最爱漂亮相冲突了,皇帝的关注发生了变化。皇帝更爱的是窥探别人的隐私。
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不但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想象力的提高提供了基础。
(三)开放作业
一堂好课不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应该是一个让人产生问题的问号‘或是浮想联翩的省略号。所以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要留下“空白”,设置开放性的作业,引发学生思考想象,使课堂教学显得余味无穷。如在《皇帝的新装》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你也身处这个童话故事中,你会说真话吗?或是续写这篇童话故事。写一写皇帝参加游行大典后,回来怎样会对待身边的大臣和两个骗子?
教师通过布置开放性作业,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给了学生展示自己想象力的机会,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想象力是人类很重要的智能,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多读文学作品,读好文学作品,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好奇心,同时在写作中大胆表达,让自己的思维视野更加开阔,想象的翅膀更加矫健。
参考文献:
[1]蔡少军.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提高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语文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节奏,要把新课改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项目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升语文课堂的效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结合数年来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一点感悟:
一、营造兴趣性学习氛围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课堂教学中采取何种方式能够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例如在教授《死海不死》这篇文章时,我会先将这三个问题写在黑板上,“死海”的“死”是什么含义?“死海不死”的“死”是什么含义,文章最后“死海真的要死了”的“死”又是什么含义?一时间同学们便被难住了,但却又想知道谜底,这就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如此开始本节课的教学将会事半功倍。再如在教授每篇文章我都会从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开始讲授,因为有的文章的中心思想需要放到特定的年代去理解,如《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或许有些文章的背景学生们很难理解,我采取就这个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讲述成故事,让学生们通过故事了解写作背景,故事的吸引力总是强过枯燥的照本宣科。
二、创新教学方法
作为老师,教学方法得当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有了相得益彰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励学生们达到《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的主动获取知识、科学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目标。我采取小册子教学、课堂讨论、系统提问、辩论等形式轮流激发学生研究文章的兴趣,以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如,教授《皇帝的新装》中,在备课中我原本根据段落故事的推进,提出来了:新装有何特点?皇帝是如何显示自己新装的?不同的人对皇帝穿新装的表现显示了什么性格特点?我们从文章中领悟了什么?这四个问题,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如果在过程中少提问,在整篇文章教授结束时系统的提出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而且能够回顾全文,让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得更深刻,这样微不足道的教学方法的改变却更有效率的达到新课标教学的目标。
三、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语文课堂应该要有灵性,因为它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熏陶。因此,延展教学内容,并放置于学生的生活文化中,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课堂教学若能还原课本内的情景,让学生以课本内的人物去亲身体验、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内涵,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学生会从生活中获取信息,经过加工,融入到课本内。因此,课堂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才有利于学生吸收知识,开启智力,品味到语言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我用多媒体播放了大家熟悉的周杰伦的歌《千里之外》作为开场。学生很快兴奋起来,情绪高涨。我把这首歌中的“雪犁花白”、“天在山之外”两句挑出来,让同学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有些同学虽然这首歌唱得很好,但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此时,我把大家引入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并问同学们,这首诗与周杰伦的《千里之外》有哪些共同点。这样,学生热情高涨,朗读、解释、归纳、理解内涵,学习自然而然地完成了。通过创设这样的情景,学生受到了启发,古诗词的很多表达手法是相通的,很多现代的诗歌也从古诗词中汲取营养。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让学生体会到了语文的蕴涵美。
四、把握“亮点”,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形象的、生动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而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的东西不愿接受。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教师要先划出作品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使人动情的词或句子,这些“亮点”往往是作者感情的焦点,抓住这些“亮点”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表达方式上看,这些“亮点”往往是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结构上看,这些“亮点”有着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的作用;从内容上看,这些“亮点”能揭开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创作意图,或能概括段落的主题、段意。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找出“亮点”,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涵。例如在《孔乙己》的阅读中,在学生通阅全文后,要细细品味文章的“亮点”。如“曲尺形的大柜台”说明来这里的人们的不同社会地位的“分界线”,柜台内外两重天;“短文帮”和“穿长衫”的鲜明对比;孔乙己出场时,大家看着他“笑”,指“笑”相貌、“笑”衣着、“笑”语言、“笑”外号、“笑”伤疤、“笑”偷书,逐渐深入由表及里……在此阅读时,抓住这些“文眼”,能通过孔乙己的外形,服饰的描写提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生活习性;通过对肖像描写提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通过对孔乙己的动作,神态描写,揭示了孔乙己的善良。由此可见,能否精心设计教学的“亮点”是奠定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因素。教师在充分备课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智慧火花。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瑕疵,关键是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 教学探讨
现代文阅读与文言文比较起来,与学生的生活、情感、知识体验更为贴近,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所占的课时量也很大,抓好现代文阅读教学,能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能力,并且能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实际的初中语文课堂上,并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有的是教师为了追赶课时,开篇就是讲授教学内容,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文阅读,还有的虽然组织了学生进行阅读,然而并没有教授相关的阅读技巧,致使学生虽然进行了阅读却没有明显提高阅读能力,没有准确体会作者的创作理念,下面,笔者将结合语文阅读课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期望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与学习文言文一样,现代文的阅读教学也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前提,教师在开始新课的讲解时要设计出有趣的导入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注意力集中到即将要开始的课堂教学中来。不仅是要具备有趣的课堂导入,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持续保持学习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亲切、温和的态度,还要有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心情中接受知识。
例如,在开始七年级下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的学习时,由于这篇诗歌表达的是在人生路上遇到挫折,应该如何面对的文章。教师在开始讲课之初就可以通过师生问答互动的形式,询问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鼓励学生分享这些成长的烦恼,大家都融入了热闹的课堂氛围中,争先恐后地诉说自己遇到过的烦恼和挫折,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展开新课的学习,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就是展现作者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之后,如何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的态度,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为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努力拼搏奋斗的人生态度。
而在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探索。当然,这一探索活动需要教师给出相关的主题。毕竟对大多数初中学生而言,自己找话题去探索相关的知识是存在相当大的难度的。至于探究主题的确定,要看教师的教学计划,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主题,作为自己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与父母分享这篇课文,然后让父母表达自己的意见,谈谈他们怎么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这样的课堂教学延伸,有助于学生与家长在学习上和情感上的沟通,也有助于学生吸取到更多的生活经验,进而能够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次挫折。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高质量的阅读效果离不开正确的阅读方法,对于初中生阅读现代文来说,首先要弄明白整篇课文的主旨大意、结构层次,将这些文章框架结构梳理清楚之后,再去认真体会其中的语言魅力,则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课本中收录的记叙文居多,在阅读时首先要弄清楚记叙部分所要展现的人物、事件、场景,接着要对抒情部分进行重点的解读,把握全文的主旨,领会到了全文的中心意思之后,再细化到课文的句子、段落中去分析其语言特色。
如在《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对文章的整体脉络,即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有清晰的了解。这是学生在阅读中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如果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不足,那将很难对文章的叙事有动态的认识,也就很难真正的把握文章内涵。
其次,要对文章叙事的重点部分进行分析研究,让学生理解文章每一部分所起的作用。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故事一开始作者花了许多笔墨极度渲染皇帝爱新装的程度,这个开头可否去掉?”这个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对文章的开头部分进行细读,以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和“皇上在更衣室里”,这样极尽夸张的描写,突出强调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穿衣上而不顾国计民生,这样才能为两个骗子的行骗奠定基础,也才能凸显皇帝的昏庸和荒无度。这样的理解对学生理解后面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再次,要让学生把握文章主旨,以及思想精髓。这篇著名的童话故事,折射的是现实社会的丑恶现象,这样看似荒诞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不仅是在丹麦的童话故事里有,在中国的秦朝,也出现“指鹿为马”的荒诞事件,尽管这个事件与《皇帝的新装》有所差别,但是本质上都是反映出人们对权力的盲从以及人性的虚伪。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皇帝、老大臣、官员、随从、百姓都会上当受骗?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作者塑造这样一群人的目的何在?”通过这个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真正把握文本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
阅读议论文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找准论点,一般论点会被安排到课文的开头或者结尾,其次是在课文中找出论据,学会议论文的布局结构,为将来自己进行创作打下基础。针对这些不同体裁的文章运用不同的阅读技巧,在课堂上和课余时间进行练习,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注意培养学生投入感情到阅读中
阅读现代文,因为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很容易就能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但是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投入丰富的感情到文章阅读中,正如在读文言文时要体会作者在情景中寄托的感情一样,在读现代文时,学生也应该投入感情去体验文章中所呈现的画面,去感受文字魅力带来的审美愉悦。特别是一些精彩语段,要尤其注意调动学生的感情去走进文章,去亲身体会,积极主动地去朗读。如前面提到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短短几句诗,却富有无限的艺术感染力,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形中传给了每个人。而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这些话语中,体验到诗人丰富而充满激情的情感,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恰到好处,符合诗歌意境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读出自己的情感,读出自己对生活的憧憬。
当然,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诗歌中的情感,教师除了让学生进行朗读之外,还可以通过“仿写”这个环节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在自己写作的过程中,也可以感受自己对生活的态度,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去理解文本的情感世界,去融入文本的情感世界,最终能够与文本、与诗人形成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
四、小结
综合以上所述,在认识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本文针对这一部分进行了教学方法上的探究,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除了本文谈到的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经典,广泛涉猎课外书,结合课堂上教师传授的方法,针对课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摸索,相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刘华英.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如何化难为易[M].新课程中学.2009.4.
2.邓艳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M].中小学电教.2009.6.
【关键词】语文教学想象力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089-02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之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之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更佳途径。可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让想象驰骋于中学语文课堂,可以给学生的思想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引领学生运用想象来搜寻新的构思,引发新的思想,唤起阅读的创新意识,把固定的文字激活、学活、用活。
一 激活文字,创设情境
当前,语文教材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若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仅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大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非但无欣赏乐趣可言,更是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英国哲学家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写道:“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枯燥文字看到生动图画,透过平实语言看到多彩生活,置身于作品情境意蕴之中,获得深刻的人生感悟和纯美的艺术享受。
例如,在教授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笔者要求学生依据文中刻画的荷叶结合生活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的裙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丰茂的荷叶,荷叶盘盘相连,因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典雅优美的芭蕾的蓬裙——于是,幽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感的舞台,们身着绿裙,翩跹起舞,轻盈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朦胧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干瘪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复活,得到新生。
又如,《皇帝的新装》一文塑造了一个愚蠢可笑的皇帝形象,笔者在教授本文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带上道具,上台表演皇帝试新装的情节,这一环节把课堂教学推向。皇帝在镜子面前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它要求学生透过字面大胆想象。有的学生表演出皇帝整整皇冠,摸摸衣角的细节;有的学生表演出皇帝疑惑却故作镇定的虚伪表情。学生把文中的潜台词通过想象表现出来,一位愚蠢可笑的皇帝形象跃然纸上。
二 牵线搭桥,感悟内涵
作品的创作者与身为学生的读者,彼此的生活阅历、文化底蕴、思想深度、语言素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鸿沟有时简直难以跨越。语文教学中,需要点拨让学生想象起来。运用想象架设这座在心灵之间的桥梁,让读者走近作者,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实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狡黠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翁公然做贼,抱走稻草,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诗至此,若不细想,不想象,就只会感到杜甫真幽默,能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景。但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联想到“贫困”,再一点拨,便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社会生态。群童正因家境贫困,才会“对面为盗贼”,抱走那些被今人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由此悟到这些正是结尾抒情议论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要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进而表现社会的动荡、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无私、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打动。
“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家贝多芬如是说。随着多媒体等电教手段的普及,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日渐频繁,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大有裨益。教学中借助音乐为媒,调动情感,生发想象,烘托、渲染文章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执教《我与地坛》一课,笔者适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母爱的认识。因为史铁生的文章开启了学生的认知,学生各抒己见,谈得十分动情。这时,“花,轻轻地绽放……”满文军《懂你》的歌声在不知不觉间轻轻响起。当课程在《懂你》的歌声里终止,但母爱的旋律却久久在学生心中回荡。歌声成了授课内容的延展,成了授课内容另一种艺术形式的阐释。
三 放飞思想,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文艺创作是想象力的深层体现。笔者组织班上语文兴趣浓、作文能力较强的同学自编自办《班级小报》,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文学社、通讯社,指导他们写作诗歌、小说、剧本等,并鼓励他们积极投稿,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有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孔乙己新编》,让咸亨酒店变成了一“网”情深的网吧,孔乙己成了穿着长衫的网迷。他们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演在“学生综合素质汇报演出”中获得一致好评。看来,只要有适当的情境,学生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足可以令人大出意料。
当然,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还有很多方法和途径。还需指出的是,离开生活本身的胡思乱想不是创造性想象,只有与生活愿望本身结合并指向未来,开拓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才是特殊的创造性想象。所以,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时候,要善于调控把握,不可没有逻辑,过于荒诞。何时学生思维能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时。
参考文献
关键词:想像力 创设情境 形式训练 创新思维
想像可以给人们的思想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突破时空限制,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高妙境界;可以激发人们大胆求索,敢于探求未知的领域;可以鼓励人们努力创造,勇于去摘取为人类造福的智慧硕果。美国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到:“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之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之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更佳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情境
语文教材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若不展开想像,不懂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仅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大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非但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很难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写到:“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枯燥文字看到生动图画,透过平实语言看到多彩生活,置身于作品情境意韵之中,获得深刻的人生感悟和纯美的艺术享受。
如教授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要求学生依据文中刻画的荷叶结合生活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的裙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丰茂的荷叶,荷叶盘盘相连;因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典雅优美的芭蕾的蓬裙――于是,幽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感的舞台,们身着绿裙,翩跹起舞,轻盈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朦胧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复活,得到了新生。
又如《皇帝的新装》塑造了一位愚蠢可笑的皇帝形象,我在教授本文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带上道具上台表演皇帝试新装的情节,这一环节把课堂教学推向了。皇帝在镜子面前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它要求学生透过字面大胆想象,有的学生表演出皇帝整整皇冠,摸摸衣角的细节,有的学生表演出皇帝疑惑却故作镇定的虚伪表情,把文中的潜台词通过想象表现出来。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作品的创作者与身为学生的读者,彼此的生活阅历、文化底蕴、思想深度、语言素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鸿沟有时简直难以跨越。语文教学中,需要点拨,让学生想象起来 运用想像在这座架设在心灵之间的桥梁,让读者走近作者,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实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狡黠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翁公然作贼,抱走稻草,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诗至此,若不细想,不想像,就只会感到杜甫真幽默,能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景。但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联想到“贫困”,再一点拨,便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社会生态。群童正因家境贫困,才会“对面为盗贼”,抱走那些被今人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由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抒情议论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要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进而表现社会的动荡、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无私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打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它们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教育的重任之一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
文艺创作是想象力的深层体现。我组织班上语文兴趣浓、作文能力较强的同学自编自办《班级小报》,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文学社、通讯社,指导他们写作诗歌、小说、剧本等等,并鼓励他们积极投稿,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左丰伟等同学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孔乙己新编》让咸亨酒店变成了一“网”情深的网吧,孔乙己成了穿着长衫的网迷,他们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演在“学生综合素质汇报演出”中获得一致好评。看来,只要有适当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大出乎人意料的。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还有很多方法和途径。这里还需指出的是,离开生活本身的胡思乱想不是创造性想象,只有与生活愿望本身结合并指向未来,开拓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才是特殊的创造性想象。所以,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时候,要善于调控把握,不可没有逻辑,过于荒诞。何时学生思维能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参考文献:
[1]《语文课本的生命力在哪里》 朱绍禹 《教学争鸣录》 2001年 上海教育出版社
[2]《语感的外延到底有多大》 程良焰 《教学争鸣录》 2001年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一、主次搭配,掌控文本解读节奏
文本教材有自身节奏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须要对文本展开深度解析,理清文本内涵、重点、难点,特别是学生感知思维启动点,这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节点。教师要通过节奏调控,在重点难点上施以重锤敲打,其他方面可以简单带过,凸显文本重点难点突出地位,消除学生学习思维阻碍,对优化学生学习环境有重要帮助。课堂教学有高低起伏,其节奏感鲜明,学生学习思维自然顺利跟进,并形成高度契合,这是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对文本教学重点、难点有清晰的把握,这样才能展开科学设计。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介入作者作品学习,然后设计导语,进入文本解读学习环节,前面每一个环节用时都比较少,展开文本解读时,教师主要是设计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复述课文:课文是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两个骗子用什么手段取得皇帝的信任?皇帝派出老大臣、诚实的官员去参观织布,他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不敢说真话?皇帝亲自去观看,他又看到什么?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进入到课文复述阶段。教师让学生分段复述,并组织学生对复述情况展开评价活动,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大多能够圆满完成任务。
教师在文本教学时,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学生课文复述环节,而对其他环节进行简单处理,这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文本学习侧重学生课文复述,其训练目的有明确指向性,就是要通过复述训练,以提升学生理解、表达能力。至于生字词、语言、结构等内容,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可以达成目标。课堂节奏感鲜明,教学效果呈现显性化。
二、动静搭配,调动课堂积极因素
语文课堂教学中,动与静结合是最为常见的教法应用。所谓“动”,是指教师的讲解、演示,以及学生的讨论、朗读、实践操作等;而“静”是指学生的观察、思考、笔记、默读等学习行为。动静结合如何科学设计,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走势有清晰判断。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或者沉闷,都不适合学生学习,教师要时时观察课堂学生反应,当课堂气氛较低沉时,及时介入“动”因素,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当学生太过张扬时,教师不妨给出“静”设计,让学生尽快平和心态,投入正常学习之中。
《甜甜的泥土》课堂教学展开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习,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清课文脉络,教师对文本题目展开解读,引导学生感知文本主题。在文本解读时,教师找学生朗读课文,引出小说三要素,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教师对重点段落进行范读,给出思考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课堂训练设计时,教师让学生以“母爱”为话题写习作片段,结合自己经历写母爱,展示母爱的伟大,让学生朗读习作,进行课堂评价活动。
从教师课堂教学进程中可以看出,教学设计本着动静结合的方式展开,多媒体播放歌曲、朗读、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展示、评价等,都属于“动”环节,而学生自主阅读、思考问题、习作等则属于“静”环节。“动静”间隔搭配,体现了张弛有度原则,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三、教辅搭配,激活教学多元思维
教学与辅助本来就有主次之别,何时介入教辅手段要综合考量多种教学制约因素。课堂导入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动图片、形象动画、丰富视频等材料,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立体感知机会;在文本解读时,利用实物展示、信息媒体搜寻,也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思维启动机会,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以给课堂教学提供海量信息服务,对提升课堂教学厚度有重要帮助。
《小石潭记》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后展开文本解读。首先给出思考问题: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潭上景物的?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鼓励学生提出质疑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小石潭图片,引导学生展开细致观察,结合文本描写,进行比对学习感知。在学生问题解答时,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思路配合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解答,学生大多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给出思考问题,并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这是教学的一般组织方式。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信息,给学生带来重要学习启迪。学生结合图片和文本相关描写展开问题解读,其命中率自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一、感受形象,服务写作
记叙文是初中生经常接触的一种文体。在记叙文中,作者往往通过多种描法来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了学生要具有写记叙文的能力,而教师的课堂阅读教学就恰恰为写作记人类的记叙文提供了一个契机,通过在阅读中体会文本中的描写方法、感受人物的形象来指导自己的写作,可谓一箭双雕之法。
例如在《草》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利用作者采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写作训练,文中在刻画杨光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便采用了多种描法,比如说“立时惊住”“惶惑”“不安”等心理描写的手法,再现了杨光在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时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真切地体现出了战士对于周副主席的一种爱戴之情。除此之外,课文中对于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草时,也运用了很多的动作描写,更加深切地体现出了生命高于一切的革命情怀,比如说“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等。这些动作和心理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在让学生阅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让学生体会这些描写对于人物刻画的作用。并且在学习完后,安排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采用这些描写方法去刻画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比如“我的同桌”“我的老师”等等。
写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教师不断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渗透,体会文本中对于人物描写的方法,以第一人称的描写角度去表现人物的性格。
二、品味词句,指导写作
初中语文课本中蕴藏着无数优美的词句,品味这些词句、理解作品思想内涵,对于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在品味的同时,如果能让学生在其中有所收获,指导自己的写作,将是对于提升语用意识的一种完美解读,只有在语言实践中才能凸显出语言的实效和魅力。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了语文教学活动应在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基础上开展,故而在阅读教学中,关注重点词句的理解,并进行仿写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有所帮助的。
例如在《春》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的方式,进行写作训练。朱自清在描写春天的景色时,语言生动形象,优美,意境深远,而且其中有很多值得初中生在写作实践中去学习的写法。比如在描写春雨时,作者这样写到:“说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采用了三个“像……”的排比句式,将春雨的可爱写得淋漓尽致。还有在课文结尾处,同样也采用这样的排比句式,对春天的特点进行的生动的总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教师在让学生品味这些语言的妙处时,还可以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写作练习。比如说让学生采用同样的排比或者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对秋天、冬天、夏天进行描写,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教育者,教语文不是教课文,要在立足学生实际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对于文本的深刻体验来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尤其是文本中一些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语句,将其作为自己写作方法的一个指导,无疑会为学生的写作增色良多。
三、立足教材,提升写作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本身就能够给学生带来无尽的想象,这些课文本身就是优秀的习作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发现可利用的资源,经过自己的转换或者是思想的延伸来对课文内容形成一个更加透彻的感知,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独特的想法中,去重新解读文本,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语文运用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欣赏作品,对于学生的习作能力大有裨益。
例如在《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在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的内容组织下,体现了皇帝大臣的虚伪本性,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了解了文本的内容后,对这个故事进行情节上的补充。在皇帝游行回来后,会怎么对待大臣,对待织匠呢?以后会对漂亮衣服的态度有什么样的转变呢?这些悬念都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内容,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付诸笔端……基于此,教师便可以安排学生习作课文《游行之后……》,以此来唤起学生无尽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想象,进而形成文字,流露于自己的作品之中,这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实践方面的创新,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沉浸于课文带来的想象中,而写出来的作品必定是属于学生自己的优秀的作品,这于写作而言,是一项有效的填充。
四、超越文本,拓展写作
中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有了更独到的见解,他们会有一种改变自己认为不合理的现象的冲动。本质而言,他们的内心是充满着真善美的。而在阅读文本中教师要充分地挖掘出课文的思想内涵,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们的作品中充满着对未知世界的幻想和对现有世界的正确态度,超越文本本身的思想内涵,进行合理的创编。在练笔中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使自己的作品在思想内涵上超越本文,形成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优秀作品。
例如在《蝉》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们通过自主性的朗读,体会蝉所具有的精神品质。诗人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在歌咏蝉,主要是在歌咏蝉的基础上借物言志,抒发自己的情怀,意在告诉世人,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而这种居高致远,并不是依凭见风使舵,或者阿谀权势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它源自于人格美的力量,咏蝉中深切地饱含着虞世南的夫子之道。教师要在阅读中向学生渗透这种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将自己深藏的情感,通过事物来表达出来。实际的写作题目中,有很多这样的材料是可以借鉴的。例如说小草,当我们想描写生命中顽强意志力的时候,便可以借它来完成,亦或是仙人掌的坚韧品性,也可以作为我们优秀人格的一个标签来表达。不仅仅是他们,那在一瞬间绽放最美好时刻的昙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都是同学们可以借物言志的代表意象。教师在学习此类诗歌或者是课文时,要积极地引发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上独具一格,形成思想内容上的有效提升。
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在思想内涵上也要有所拓展,阅读才能真正地服务于写作,才是实践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结合。教师要引领学生不断地去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将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倾注于自己的作品中,方可实现写作中真实自我思想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