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7 23:59: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工程师职称评定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要】1.积极推广使用“四新”技术,营造建筑精品2. 努力钻研专业技术业务,做好本职工作3.推行无纸化办公,用高科技手段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4. 适应时展的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我,1999年12月认定为助理工程师,先后工作于河北省第二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唐山现代建筑工程有限公司,XX年9月在唐山现代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技术质量科任科长。在此期间,我努力钻研专业技术知识,在技术管理过程中努力推行“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对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倾注了满腔热情。任助理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以后,先后在丰南市国税局群体住宅小区工程和唐山一中第二教学楼工程中担任技术负责人,这两个工程竣工以后均被评为唐山市优质工程,而且唐山一中第二教学楼工程在评为市优工程的基础上又被评为XX年度河北省优质工程。在施工一线锻炼的几年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了业务能力。作为公司的技术和质量管理部门,在公司经理和公司总工程师的直接领导下,对技术管理一丝不苟,对工程质量从严控制。经过数年的努力,公司已建立了严格的管理体系,并且获得了国际承认的建筑施工企业的三大认证: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认证、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SHMS)认证、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认证,是河北省第一家获得三个认证证书的建筑施工企业。五年来,在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的过程中,也使个人的专业技术能力得到了充实和提高。总之,五年来自己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也存在着很多有待提高的问题。
现对几年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 积极推广使用“四新”技术,营造建筑精品
1999年12月,我在唐山一中第二教学楼工程项目部任技术负责人。工程质量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而要想获得好的工程质量,就要求技术管理人员要具有创优良工程的先进意识,作为该工程的技术负责人,由我牵头,首先着手建立、健全项目部的有关技术、质量管理制度。按照项目工程施工方法,以我为首,将工程质量目标分解到各个专业技术岗位,在按照技术岗位的要求组织施工。先后建立了技术复核制度、工程质量检查制度、隐蔽验收制度以及质量通病控制措施和半成品保护措施等一系列有益于保证工程质量的管理制度。根据本工程大开间及混凝土浇筑量大的特点,模板支撑选用工具式快拆体系,配合使用覆塑竹胶合大模板,保证竹模板间隙不大于1mm;接缝高低差不大于1mm,表面平整度不大于2 mm,顶棚可取消抹灰工序,既可以节省水泥用量,又可以彻底根除顶棚抹灰空裂的质量隐患,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内外墙瓷砖表面平整、洁净、色泽协调一致,接缝填嵌密实、平直、宽窄一致,颜色一致;屋面防水层细部均经过精心处理,做法一致、美观;门窗表面洁净,无划痕、碰伤,涂胶表面光滑、平整、厚度均匀,无气孔;楼梯踏步相邻两步宽度和高度差不超过10mm,齿角整齐,防滑条顺直。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图和国家规范、规程和通用图集的要求施工,并按照创精品工程细部做法要求精心完成每一个分项工程,实现了“创高标准优质工程”的质量目标。通过对该工程技术工作的直接参与和控制,使该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效益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唐山一中第二教学楼工程荣获XX年度最佳优质工程(金牌奖)及XX年度河北省优质工程奖。
二、 努力钻研专业技术业务,做好本职工作
自从到唐山现代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以来,各项工作干得更是出色。调任技术质量科科长之后,恰逢公司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该同志自愿放弃个人休息时间,一心铺于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以及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和修改工作中,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充分体现了一个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总结我公司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经验,我形成了《浅析建筑质量管理体系》一文,并获得河北省建设系统科技技术论文一等奖。
在日常工作中,该同志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工作中如鱼得水,从施工现场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验收到施工技术资料的核查和管理,各项工作样样精通。在工作中形成的技术性文件和各种申报资料做得结构严谨、术语规范、见解独特、论断精僻,送到市里交流的技术性文件多次受到唐山市建设局、唐山市质量监督检测站有关领导的表扬,为企业赢得了荣誉。
随着公司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公司领导决定启动OSHMS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上述两个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该同志又一如既往地投入到体系文件编写、初始状态评价、重大危险和环境因素辨识、管理方案的制定等工作当中,为企业顺利通过注册认证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参与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我个人也学到了国际通用的许多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作为三个体系的内审员也时刻为三个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做出艰苦的努力。共2页,当前第1页1
三、 推行无纸化办公,用高科技手段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该同志在潜心钻研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努力探索和研究电脑的软、硬件知识,把微软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和AutoCAD系列软件成功应用于日常施工管理之中,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努力推进工程管理资料的无纸化管理,应用Word完成字处理工作,打印各种记录表格以及文字材料;应用Excel完成工程信息的存储和分析处理,为工程决策提供量化依据;应用PowerPoint制作培训用的电子幻灯片,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形式,生动、活泼地讲解施工技术知识和施工构造常识,彻底改变了传统教育培训的方式,使高科技、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真正服务于生产和质量管理。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软件在工作中的推广应用,使施工技术人员彻底甩掉了笨重的绘图板和铅笔手工作图的重担,使工程绘图变得异常轻松。
我通过学习和钻研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积极动手实践,完成了企业内部计算机局域网的建设,使各个科室的计算机实现了资源共享,除了共享数据以外,还能够共享诸如打印机、绘图仪等硬件设备,节省了大量宝贵资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至于更深层次的应用,如共享Internet连接上网,利用Netmeeting实现视频会议等连接手段的应用更是前景广阔。这一切都为最终企业内部的文件实现无
纸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总结建筑业企业实现无纸化办公的经验,我写成了《建筑企业办公局域网-搭建实例》一文;为了适应企业科技技术文献检索的需要又写成了《用Web浏览器查询工程信息资源》一文,这两篇论文上报到河北省建设厅参加河北省建设系统科技论文评审,均荣获二等奖。
四、 适应时展的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十分迅速,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不经常进行不间断的学习和交流,就不能适应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需要,就要被淘汰。为此,我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各种培训班、技术交流活动。在助理工程师任职期间,先后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专题培训十余次,获得质检员、施工员、安全员、土建三级预算师、资料员等岗位资格证书;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OSHMS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内审员资格证书;获得河北省建设厅颁发的贰级项目经理资质证书。通过各种继续再教育培训班,使我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同时也让我本人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
以上是我近五年来从事的主要技术工作的情况,通过从书本上学习、从实践中学习、从他人那里学习,再加之自己的分析和思考,确实有了较大的收获和进步。成绩和不足是同时存在的,经验和教训也是相伴而行。我将继续努力,克服不足,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
总结人:** 200*年11月7日
一、坚持认真备课,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在工作中, “德高为师”在我心中根深蒂固,“为人师表”是我的行动指南,并时刻以《师德规范》这面镜子来要求自己。
二、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英语课,就连以前极讨厌英语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与同事交流,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完善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而是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英语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关键词:职业教育 职业化 措施
一、职业教育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1.熟悉一线,注重应用。
有理论、会教学是初、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不同于初、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4.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特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研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体会,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研究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1.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1)缺乏系统先进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职教教师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初、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工作效果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关于职业技术教育职业理念。
(2)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总结,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
(3)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关于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最新进展。课程安排的时间紧迫,使得教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第一线调查、联系、准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了。
2.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教育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毕业生,也有初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还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点复杂和参差不齐。但一些教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方法、内容、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初、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3.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或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目前许多企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上有人认为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教师特别是从普通初、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教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与管理的效果。
4.教师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教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教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三、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1.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学习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2.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全面发展,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宗。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教师们如果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准备,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4.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定尚无政策,其标准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这样一来,职业教育教师就处在教学(理论、技能)、科研双重压力之下,精力相对不济。也就往往疏于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梳理,传授知识、技能缺乏集成性,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相当不利。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在政策上应做到与科研成果同样对待,在评职称、申报相关成果奖时同样有效。
为了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职称评定时可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如教授―工程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如高级工程师―讲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的待遇按与技术职称级别相当的教师职称级别来考虑,如一个高级工程师―讲师型教师,与一个教授―工程师型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参考文献:
[1]陈树梅.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职教论坛,2006,(8).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化措施
1职业教师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1熟悉一线,注重应用
有理论,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特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研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体会,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研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2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2.1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2.1.1缺乏系统的先进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那么工作效果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理念。
2.1.2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总结。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
2.1.3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关于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最新进展。课程安排的时间紧迫,使得老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第一线调查、联系、准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2.2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教育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生,还有初中生,中专毕业生,也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点复杂化和参差不齐。但一些老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方法、内容、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些或那样的偏差。
2.3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甚至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目前许多企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上有人认为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老师特别是从普通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老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与管理的效果。
2.4教师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老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老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3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3.1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学习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3.2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全面发展,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中。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老师们如果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准备,可以做到未雨缪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3.4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比如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尚无政策,其标准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这样一来,高职教师就处在教学(理论、技能)、科研双重压力之下,精力相对不济。也就往往疏于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梳理,传授知识、技能缺乏集成性,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相当不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在政策上应做到与科研成果同样对待。在评职称,申报相关成果奖时同样有效。
为了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职称评定时可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如教授—工程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如高级工程师—讲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的待遇按与技术职称级别相当的教师职称级别来考虑,如一个高级工程师—讲师型教师,与一个教授—工程师型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参考文献
1陈树梅.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职教论坛,2002(6)
关键词:教学能力;计算机;教师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入,用人单位对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但是培养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却难于跟上时代的步伐,大部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都难于符合企业的要求,这样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出现这种情况,虽然存在职业院校学生入校基础差的客观条件,但是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差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问题。因此对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能力提升是当前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研教教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专家和学者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作为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一员,希望通过这方面的研究来提升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1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能力要素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科教育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育人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本科教育是培养研究型人才,高职教育注重的是广度,而本科教育注重的是深度。因此高职教育对教师能力有着特别的要求,具体表现在,高职教师不仅需要基本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更需要对整个专业各门课程的认知广度。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又是一个相对于其他专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专业,其特殊性表现在,该专业知识更新快,淘汰快,这样一个专业特性,无疑对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研分析,高职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能力要素需要满足如下几个基本条件。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不仅要有理论基础,还要有扎实实践操作能力。2)知识面要广,不能只会讲授1-2门课,而且要讲授一个项目整个工作流程的所有课程。3)要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讲授技巧,能够将自己的知识以最好理解的方式讲授给学生,使学生学起来轻松,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职欲望。
2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欠缺之处分析
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知识水平差,是困扰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大难题,这也是计算机职业培训机构大量兴起的一大原因。甚至有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培训公司培训之后就喊出“学校学习三年,不如培训一个月”的口号,虽有夸大之处,但也印证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与培训讲师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知识水平不够,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差,虽然高职院校不像本科院校,是培养研发型人才,但是必要的理论基础还是需要的,理论指导实践,无理论为基础,实践操作无根无源,将操作步骤解释清楚明白,是要理论作为支撑的。之所有存在部分教师理论基础差,这与高职计算机教师的来源有关。高职计算机教师中有一些老教师就是从其他专业老师转行过来,他们根本就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学习,这就造成了他们在讲授过程中,忽视理论知识讲授,讲授实践操作时让大家记忆操作步骤,教学效果差。实践操作能力差,这主要是有些教师刚刚从大学毕业,没有任何的企业经验和实践经验,仓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是边学边教,尽量讲授理论知识,跳过实践操作,结果使学生不会实践操作,理论理解也不到位。知识面窄,高职教育不仅注重实践操作,还要注重知识的广度。有些高职教师只会讲授课程体系中的少部分课程,因此他们不知道这几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不知道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等,使他们在讲授课程时,出现讲授内容偏差,影响整个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偏差,带来严重的教学后果。目前高职院校中,很少有教师能够独立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实施与部署。这主要是很多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存在着一个认知上的误区,认为只要精通一两门课程教学就可以,实际上严重影响课程之间的衔接任务。课程讲授技能欠缺,缺乏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授课技巧。主要表现在,有些老师在上课之前缺乏必要的课程讲授设计,随意应付,率性而为,你自己认为的方式来进行授课,没有提高授课技巧意识。
3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式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也在采用各种途径来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以下总结了几种常用的提升方式。1)校企合作式的技能培训高职院校为了提升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效率和办学质量,以前走过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模式,企业派遣软件工程师对教师进行短期培训。2)国家培训国家教育部门为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技能每年都拿出部分教育资金,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提供了免费的寒暑假的培训。3)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国家教育部每年都举行计算机类的技能竞赛,希望通过学生的竞赛,来方向促进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国家教育部及其下属单位也经常组织各种教学大赛,通过大赛,使教师在大赛中成长,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4)技术经验交流座谈会每个高职院校所在的省市都设置有计算机协会等组织,每年定期地举行各种学术交流会,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和当前的技术动态等。以上各种方式,都是为了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其效果都不太理想。校企合作式的技能培训,由于时间太短,培训内容多,造成教师很难真正掌握。国家培训只是培训学校的部分骨干教师,名额有限,很难大面积铺开,收益面较窄,而且结业考核不严格。学生技能竞赛,存在着很多的不公平性,大多竞赛都有设备厂商的参与,使高职院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提高老师教学能力的效果有限。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只能提高教师教学方式,况且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时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只是为教学技能大赛而设计,平时教学中因其准备时间太长也会放弃,转而采用平时熟悉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教师也无法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只有先提高知识水平,再提高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能力。
4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法
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才能从本质上提高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能力。4.1改变不适合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提升的外部因素。1)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很难提升一个台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没有达到要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今社会,拜金思想严重,功利思想泛滥,不仅影响着社会,同样也影响着高职院校教师,对教师教育育人的人生目标没有深刻的认识,心中只想着自己,心思根本就没有用在教书育人上。学校如何对这些教师进行深刻引导,使他们回归教学的初心,是当前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严重问题。通过提高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提高教师的师德,提高教师的奉献精神,是当前各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2)优化教师评价体系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评价体系依旧还是停留在过去的教师评价体系或者是参考本科院校的教师评价体系,没有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制定灵活有效的评价体系。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高职教师的评判依靠全体学生投票和同事投票来决定,欠缺评价的公正性。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差,自制力差,价值观缺失,靠全体学生评判教师的优秀等级无疑是欠科学的,至少应该挑选认真学习的学生对老师进行优秀等级的评判。目前学生对教师评价方式也是直接武断的,让学生直接对教师进行等级评价。这样一种评价方式,让学生都感觉到模棱两可,无所适从。应该让学生对老师进行全方面地评价,至少应该包括授课态度,授课清晰度,授课完整度,授课深度,授课趣味性,答疑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然后根据各项权值进行综合评价等级,这样才更科学和精确。同事之间仅仅只在生活上有所交集,工作上互不了解,依靠同事之间的投票来评选教师的教学能力很显然也是不正确的。只有通过科学合理评价体系才能真正评选出高职院校的优秀教师,只有这样,优秀教师才能提高教学积极性及教学能力,反之,真真的优秀教师得不到荣誉,最后也会被无情的现实所打压而沉沦。3)改进岗位津贴结算机制高职院校的教师岗位津贴结算机制仍旧比较单一,讲究所谓的公平化。优秀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无论是根据哪种模式建立的,都应该是层次结构的,课程体系基本上都分为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核心高级课程三层及其以上架构。很显然,核心高级课程的课程难度都明显大于基础课程,授课教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所付出的工作时间明显要高于讲授基础课程所付出的工作时间,如果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岗位津贴结算,这明显会降低优秀老师的提升教学能力积极性,这对以后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新专业申报,新课程设置,高难度课程讲授等一切攻坚克难的工作带来无人响应的局面,最后很多新专业申报,课程体系改革等与时俱进的专业问题只能延时甚至搁浅。4)改变教师职称评定方法目前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定方法中,很多职称评定内容中,有本科教师职称评定的影子,没有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制定出相适应的职称评定方法。在高职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依然重点查看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定材料是否有核心期刊论文,是否有省级课题和国家级课题。优秀高职教师大多在学校里进行高难度课程教学,准备着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占用去了大多数工作时间,为了职称评定,不得不花精力去进行科研,写核心期刊论文,还要和本科教师去竞争省级课题和国家级课题。长此以往,无疑会降低优秀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动力。只有改变当前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定方法,制定出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职称评定方法,才能提升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4.2通过多种途径对高职教师进行教学能力提升1)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学习互联网云技术的出现,使大数据存储成为了现实,互联网上出现了大量优秀的高职计算机教学资料和教学视频。使高职教师能够足不出户的从互联网上得到想要学习的教学资源和视频材料。通过教学资料,教师可以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视频,教师可以学习行业内最新的it技术和项目开发流程,教师可以学习和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师技巧。2)提高技能培训方案和优化结业标准高职教师通过寒暑假进行专业培训,依旧是目前提升高职教师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提高技能培训方案,使教师真正融入到技能培训的氛围中,通过优化技能培训结业标准,使高职教师培训过程中有压力和动力,能够真正学习到高超的技术水准和教学技巧,摒弃以往高职教师培训走过场,流于形式的结果。3)鼓励教师企业兼职鼓励优秀教师到企业兼职,从事it企业的重要工作岗位,通过在重要工作岗位上的锻炼,掌握项目的工作流程,掌握项目过程中所需要的完整的技术及其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掌握企业对人才需要的职业素养。通过企业的工作经验,总结企业工作心得,提出教学体系改革建议,修改课程标准,将自己过硬的知识技能讲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标准。
资料与方法
选择我院在职临床护理工作人员112名,其中护士20名,护师49,主管护师40名,副主任护师3名。
方法:采用半结构式个人访谈法收集资料。通过访谈了解护理人员的工作体验,以期提高工作满意度的告示,对112名护理人员按年龄、护龄、工作经历、婚姻家庭情况和所属科室进行访谈。根据预先拟定的访谈提纲进行访谈。访谈提纲包括以下问题:你怎样看待护理工作;请问工作的感受如何;在你的工作经历中最难忘的是什么;当你在工作中受挫折时怎样解决;朋友、家人如何看待你的工作;在怎样的情况下你继续愿意从事护理工作等。访谈时充分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鼓励护理人员描述其护理工作体验、表达其感受。
结 果
对112名临床护理工作人员访谈分析,总结出以下造成护理工作疲溃感现象的原因。
(1)对本职工作不满意,无成就感,心理负荷过重。护理工作人员职业心理的主要需求,从总体上来说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方面,由于她们的人生经历和工作经历丰富多彩,其职业心理需求是多姿多彩、多方位、多层次的,可现实的情况总是不尽人意,满足不了这种需求。
职称偏低:医疗系统工作环境中,医护人员的技术职称评定大体上是对医护人员个体工作能力及心理需求的具体肯定及满足,它对医护人员工作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现在职称评定条件主要是看学历、的多少、外语水平,其次才是看工作能力,但由于历史原因,护理人员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护理人员中专毕业生较多,而且护理方面的论文又比较难写,虽然工作没少做,但与自己同龄的医生相比,人家大部分已经是主任、副主任医师职称了,自己确是护师或主管护师职称。
付出多回报少:劳动付出的多少应得到相应的回报。但护理工作人员与医生一样努力工作,辛苦劳累,甚至比医生的付出还多还累,但等领奖金时,医生总是比较高。
职业自豪感缺乏:做护理工作,似乎没有什么工作成果值得自豪。与自己的同学、朋友、亲属相比,人家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也卓有成效,已经是专家、教授、工程师等,而自己确整天围着病人和医生转,感到自己的职业很低级。
恐惧而无助感:护理工作常需单独完成,特别是值夜班,遇到问题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考虑问题复杂全面,担忧多,遇到意外情况产生紧张、恐惧、无助的感觉。白天人多,有事情可以请人帮忙,有什么责任还有护士长担着,而夜班时,有时病房内医生会处于“真空”状态,心理的恐惧和无助无人诉说。护理工作除了完成常规的治疗护理工作,还要负担各种杂务,长期超负荷运转,对工作产生厌倦感。有时到病人床边稍晚了一会儿,患者就大叫大嚷不满,致使护士心情很差。
护患纠纷的人际冲突压力增加:近年来病人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对医院要求日益增高,医疗纠纷时有发生,临床护理工作人员作为面对病人和家属最直接的群体,要承受各种压力。
医护冲突压力:医护职责不明确是造成护理工作人员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夜班时病人病情变化,而医生在睡觉,该不该叫醒医生有时也很矛盾,遇到责任心不强的医生很难缠,多次叫而不起来,起床后态度又很恶劣,一旦有什么事情,又把责任推到护理人员身上。
(2)身体健康的危害:①睡眠障碍:频繁的昼夜轮班扰乱了人体生物钟的正常节律,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体力恢复不好,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感体力不支,影响日趋明显。易至护理人员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产生。②影响营养的摄入:长期生活不规律造成用餐时间错位,消化酶分泌规律破坏,影响食欲,降低消化功能。③持续生理疲劳:白班夜班不断轮换,常常是上一轮夜班造成的疲劳还没恢复,下一轮夜班又到了,身体长期处于超负荷应激状态。夜班后常感到头痛乏力,腰酸背痛。长期值夜班,由于生活,饮食不规律,导致面色晦暗、憔悴而影响容颜。因频繁倒班,休息无法保证,想上夜大、函大提高学历,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3)精神上受打击。由于社会上对护理专业的认知度低和护士不如医生的偏见,一些老护理工作者在对外交往中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职业,本来自我感觉还可以,但人家一听说还是一名护士,总加一句“挺辛苦的呀”,言外之意,你真没本事,工作比较低人一等。不良情绪难以排解:在医院特定环境中,由于医生具有处方权,而护理人员仅有建议权,但护士接触患者的机会多,高年龄护理人员由于具有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容易发现患者存在的潜在的健康问题,当向医生反映患者存在情况时,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医生不但不采纳引起重视,甚至将护理人员作为发泄对象,把工作、生活、家庭中产生的不良情绪迁怒到护理人员身上,无形中使老护理人员感到伤心、情感受挫,精神上受打击。
讨 论
导致临床护理人员身心疲惫的主要社会心理因素是护理职业紧张及压力。人们在面对职业压力时会出现心身的紧张性反应,如不及时调整身心状态会出现职业疲溃感。职业疲溃感是一种因心理能量的长期奉献别人的过程中被过多索取,而产生以极度的心身疲惫和情感枯竭为主的综合证[1]。表现为工作效率低,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情绪低落、易激怒、个人无成就感,严重者会离开工作岗位,它主要涉及护理工作者等从事助人的行业个体。有报道,护士的情绪疲溃感占59.1%[2]。
据我院112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人员来看,对本职工作不满意无成就感、心理负荷过重;因职业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因职业偏见造成精神上的打击是造成护理人员工作疲溃感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认为医院特别是医院领导应采取各种促进对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水平,在工作报酬、培训、晋升职称、调理好夜班次数或夜班后多给休息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和照顾,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减轻职业疲溃感,减少护理人才流失,稳定护理队伍,使护理工作者满腔热忱地把自己奉献给护理事业。
参考文献
【关键词】师德 师风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51-01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以自己的知识培养学生,既传授知识,又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老师对学生的教导,离不开老师的知识和能力,更需要通过老师高尚的品德去引导、塑造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学生求知成才的需要
老师是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师德师风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纽带,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老师的职业道德是决定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在学生心中,老师是求知途中的指路明灯,受老师的影响选择前进方向。学生从老师的身上不仅学到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习老师为人处事的方式。老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品德高尚的老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并懂得为什么而学习,从而成为品学兼优、对己有利、对国有用的人才。若一个老师自身品行差、作风不好,就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比如对学生发表错误言论,差别对待学生,甚至辱骂、体罚学生等不当行为,就会对学生内心造成伤害,使学生产生厌学,甚至厌世的心理,对学生的人生之路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爱岗敬业的需要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立足岗位,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老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师德,才能更好的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学生。才能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才能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去影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到为人师表。教师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教育工作,才能不辱自己所承担的神圣教育使命。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只有具备优良师德师风的老师,才能坚守并热爱这份清苦的教师职业,并满怀喜悦的感受因学生成功而体现的成就。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力量,教师积极工作才能推动学校持续发展。教师的言行举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风貌。学校引进和培养老师,不仅要注重对老师知识能力的考核,还要注重对老师品德和作风的考核。师德师风考核,不能流于形式,需要在老师工作过程中实施全程考核。只有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师风,才能在学生中产生良好的学风,才能在学校营造良好的校风,从而推动学校持续向前发展。师风、学风、校风三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也互相促进。师德师风建设不好,将对学校学风和校风造成消极影响。老师不好好教、学生不好好学,学校的教学秩序就会陷入混乱,长此以往,学校声誉受损、发展受限,整体陷入不利局面。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规划和投入,营造完善师德师风孕育和生长环境
通过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加强教学工作的软硬件建设,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为师德师风的孕育和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在硬件建设方面:一是加强信息化网络办公教学系统建设,为教师查阅教学资料、撰写学术论文、实施网上办公提供便利;二是加强现场教学场所建设,在教室内备齐教学设备,为教师的现场教学工作做好全方位保障;三是加强教师办公环境建设,使教师能够舒心愉快地备课以及批改学生作业。在软件建设方面:一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省市区组织各种教研活动和培训活动,为教师的成长进步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在学校内部有计划地组织课堂比武、教学竞赛等活动,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促使教师提高师德师风和教学水平,在彼此竞争中不断成长;三是通过师德征文、师德演讲、巡回报告等主题活动,或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校报等形式,在广大教师中不断宣传师德师风的重要性。
(二)加强监督和领导,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约束和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约束和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价值引领,教师基本遵循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就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因此开展师德师风考核,规范教师的行为。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考核,完善教师职业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提高广大教师队伍师德建设水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师德师风的考核:①爱岗敬业、热爱学生②依法执教、严谨治学③团结协作,为人师表。并将教师的师德师风考核和绩效考核挂钩,作为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的必要条件。若师德师风考核不合格的当年不得评优、晋升职务,并扣发绩效工资。若违反师德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应给予处分或撤销教师资格、甚至解聘。师德师风考核优秀的,在职务评审,职称评定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三)加强教育和引导,培养提高师德师风规范和遵守意识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就必须要树立师德师风的规范和遵守意识,认清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领会师德师风的具体内容。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比如:召开师生座谈会,收集师德方面的存在问题;明确师德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好书,育好人;结合师德存在问题,精选教育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安排观看一些师德师风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帮助提高道德认识,坚定师德信念;要求教师对照检查自身在师德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制订提高自身师德水平的计划;结合职工年度考核,总结师德体会,评比师德成果,树立师德楷模,巩固发展教育成果等等。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教育和引导,在广大教师中培养提高师德师风的规范和遵守意识。
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根本。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在学校政治思想工作中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教师自身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严格要求自己,要能够正视和重视师德师风问题,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新时期学校教育者的崭新形象。通过扎实的工作,不懈的努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参考文献:
[1]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谈话
关键词:工业设计;职业资格认证;推行阻力;高校教育;应对策略
一、概述
工业设计是与制造业关系最紧密的文化创意产业类别,属于“十二五”重点扶持的十大产业之首,其健康发展对处于经济转型期中国制造业意义重大,也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关键环节。温总理于2007年2月13日做出了“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的批示后,工信部等十一部委于2010年7月22日联合发文《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该文第七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中明确提出建立工业设计的职业资格制度、开展工业设计专业人员的职称评聘工作。广东省于2010年12月率先组织全国首次工业设计职业资格考试,颁发了首批工业设计职业资格证书。2012年底,浙江省成为全国第二个推行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的省份。可以预计,在今后的几年内,工业设计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展,使这个行业走上规范化发展与管理的道路。因此,对认证工作中可能存在的质疑、误解、情绪等阻力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这既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也是行业发展促进的需求。对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舆论滋生的共性原因的深入研究,也对各类政策的推行有很大借鉴价值。
由于设计师创造性工作的特殊性,设计师群体对职业资格制度的接受程度将大大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业绩。而设计师由于其个性原因,一些对现状不满的情绪极易借助各种渠道迅速发酵蔓延,造成一种整体不和谐的舆论环境。目前除广东和浙江外其他省市都尚未推行工业设计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认证制度先期推行遭遇的阻力不可忽视,弄清其中的深层原因并制定相应对策是必要之举。
二、工业设计师职称制度对人才双向流动的意义
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制度的推广对高校教育系统尤其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主要表现在职业资格促进了学校与产业界的人才双向流动。
由于历史原因,高校的人才进入门槛近年来越来越高。我国工业设计专业发展所急需的有着一线研发经验的企业高级人才由于没有学历和职称,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进入高校。因此,目前的人才流动主要是从高校到产业界。而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师则多数是从高校到高校,学历职称均高而实践经验不足。而工业设计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有实践经验的设计师进入教育体系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十分有利。事实上,调研表明,企业或设计公司中经验丰富的高级设计师大部分都有进入高校当教师并传播个人经验或理念的想法,即使高校的收入远不如企业。优秀工业设计人才从产业界流向教育系统的主要障碍有两个:一是学历,二是职称。其中后者又以前者为基础。工业设计师的职称制度对创建高校与产业界的人才双向流动格局是一个突破性的举措,它为产业界既有经验又有教育热情的设计人才进入工业设计的高等教育体系创建了通路。
三、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调研结果
工业设计人员的职称评定一贯走工程师系列,设计师被迫花大量时间去准备不熟悉的工程师职称考试。工业设计职业资格认证对确定工业设计的产业地位、规范从业人员资质评价体系、帮助初入职者迅速定位和降低企业聘用考核成本等均有益处(王丽,2009)。但是笔者对认证制度的调研结果显示,工业设计界对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支持情况并不乐观,调研结果如下图所示:
针对来自设计师群体的反对声音,笔者在广东省首次认证结果后开展了调研工作,重点调研了设计职业人反对工业设计资格认证的原因,调研结果如下图所示:
四、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网络匿名投票调研和访谈结果,归纳出主要的反对原因有如下几点:
1.行业认知差异
设计职业人对工业设计行业本质的认知更偏向艺术类,而不是服务业(目前国内对工业设计的行业划分属于设计服务业)。8个调查选项中有2项(第1项,57.02%;第3项,45.61%)是考察设计职业人群体对本行业的认知情况,它们都得了高票。
2.约束抗拒心理
认为认证是政府“强加管理”、“外行管内行”,以及对设计职业人创意活动的限制约束(第6项,46.49%)。在访谈中部分职业人还透露出对传统考试制度的厌恶,担心考证会导致“高分低能”者胜出而失去鉴别人才的作用(第3项,45.61%)。
3.官方动机质疑
公共媒体上大量针对官方的负面舆论信息引发了设计师对认证制度的不信任情绪,把认证理解为某些机构敛取报名费、培训费的借口(第2项,50%)。访谈得知,相当多的设计职业人对国外相关认证情况相当不了解,认为国外“绝不会”有工业设计职业资格认证(其实是有的),认为政府此举是“无事生非”、“制造矛盾”,从而加深了对认证制度的对抗情绪。另外,对认证程序执行合法性的忧虑也大量存在,可能存在的阅卷不公甚至伪造证件的非法行为都构成了对认证制度的反对理由。
4.意图误解
把认证理解为工业设计行业的强制性“准入门槛”,如医生、律师、建筑师等,担心不考证会被限制就业(第5项,35.09%)。访谈发现,这一误解强化了对官方推行认证的动机的质疑(第2项,50%)。
5.对“创意”理解的拓展
工业设计的创意工作带有无约束、无限制、无固定规则等特性。不少设计师把这种理解拓展到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上。对抗制度、拒绝规则同化被理解为创意型人才的一种个性化品质,设计师们普遍表现出崇尚自由、蔑视规则的心态。
6.从众与相互影响
大部分反对者对自己在竞争中胜出是缺乏信心的(第4项,24.56%),并且清楚地知道学历的作用有限(第7项,16.67%)。部分有成就的、自信的设计师对规则的蔑视态度(第4项,24.56%)影响了一大批以他们为榜样的初入职者和能力普通的人,而实际上认证对这些缺乏自信的人(75.44%)才是真正有帮助的。
7.改变现状的惰性
访谈中多数反对者透露出对行业恶性竞争状态的不满,但是他们宁愿苟安于混沌无序的现状也不愿接受对职场秩序的重新整理。
五、高校教育系统的应对策略建议
针对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推行中遇到的阻力,笔者认为应对策略应该从教育系统抓起。因为参加调研的人有一多半是在校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理性引导有助于缓和不满情绪并改善工业设计行业的就业情况。
1.国外的成功经验借鉴
国外的一些经验可以为国内教育系统采取应对策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李敏谊,2010)。笔者总结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经验如下:
(1)英国的经验(吴雪萍,1995;左其琨,2005;黄日强,2005)。英国1995年开始实施的“国家资格认证”(National Vacational Qulification,NVQ)是职业资格认证界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最被广为认可的。NVQ的职业认证种类多达几千中,门类齐全而细致。其中设计类的职业资格有:设计、设计管理、设计支持、应用艺术与设计、艺术与设计等,隶属“工艺、创造性艺术与设计”门类。NVQ标准的实施目的是促进就业。国外失业和改换职业是经常性的事,NVQ可以替招聘机构把一道关(针对无经验者进入新行业),同时也隐含了举荐的意思,属于“国家担保”的就业促进措施。NVQ的考核体系健全而完善,其中有两点值得我国学习:一是鼓励企业参与考核,企业经严格审查后授予考核与颁证资格;二是改变了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评定方法,有现场操作考核环节,重点关注能力的现场测试。
(2)日本的经验(蓝欣,2005)。日本1985年颁布的《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把资格证书作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与学历教育并行推广,其目标是帮助普通劳动者就业,并不鼓励高级水平的从业者参与资格认证。高校刚毕业初入职场的学生属于该资格证书直接面对的群体,在高校学习阶段就进行普及是十分必要的
(3)澳大利亚的经验(吴秀杰,2010)。澳大利亚1995年开始逐步推广全国统一的资格认证框架(Australia Qulification Framework,AQF),并且建立了AQF与文凭级别之间的对应关系。
(4)韩国的经验(李敏谊,2010)。韩国于1973年颁布了《国家技术资格法》,并强制性规定为专科教育必须通过的考核内容。
2. 教育系统的职责
国外职业资格认证的最重要作用是促进就业,尤其是转业和再就业(杨延,2006;张国云,2009),尽量减少职业人失业待岗的时间,解决这个世界性难题。从各国多年的实施效果来看,资格认证对就业的作用是可以肯定的。从工业设计职业人的调研结果来看,大部分人对认证的态度是基于个人立场,即从认证是否对个人有利来决定支持还是反对;只有一小部分人有行业立场的意识,即从保护行业发展的角度看待认证是否能够带来一个健康的行业秩序;而能够从就业环境立场的高度来审视认证的职业人则十分稀少。而从这个立场出发,在教育中采取对策从正面进行引导应该是高校的责任所在。
调研中频繁出现的“有了学历证书为什么还要搞职业资格认证”的质问声表明,国内对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工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对此可以借鉴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成功经验,提高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在学生群体中的接受度与普及率,改善国内高校“严进宽出”造成学历公信力下降的事实弊端,提高在校学生实现“能力接轨”的主动意识,同时为高校学历教育提供指导性方向,从而缓解创意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调研表明,工业设计人才普遍对自上而下的等级式管理带有一定的抗拒心理,有成就者尤甚。创建一个有信任基础的信息环境,提高有价值信息的“可见度”,也是高校能力所及范围之内的事情。构建信任环境包括三方面内容:流程透明、信息对称和构建理解基础。流程透明即打造一个全透明的认证操作流程,消灭各类流言产生的触发因素。就职业资格认证而言,高校等教育体系应该对国外的认证情况、流行的认证体系以及对促进就业的效果等进行普及教育。理解基础则通过三方面的沟通来构建:一是层次沟通,即处于不同能力和经验水平的设计职业人之间的沟通;二是群体沟通,主要是预备设计师(在校学生)、设计师和服务对象企业之间的沟通;三是立场沟通,即个人、行业和就业环境三个不同立场上的代表群体之间的沟通。
结论
笔者认为,对于解决调研中出现的问题,教育系统应该发挥关键作用。具体措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高认证在学生群体中的接受度与普及率,改善高校“严进宽出”造成学历公信力下降的事实弊端,提高在校学生实现“能力接轨”的主动意识,同时为高校学历教育提供指导性方向,缓解工业设计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丽.浅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甘肃科技,2009.25
[2]李敏谊,姚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国际比较[J].大学(学术版),2010.9
[3]吴雪萍.英国国家职业资格的评定方法[J].比较教育研究,1995.5
[4]左其琨.英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5]黄日强,邓志军.英国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经验[J].清华师专学报,2005.1
[6]蓝欣,新井吾郎,张楠.从对日本职业资格证书的分析看职业证书的功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
[7]吴秀杰.澳大利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特点及启示[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
[8]张国云.国内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概述[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2
[9]杨延.发达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成功经验[J].考试研究,2006.2
关键词:木材检验员 管理工作 素质 意识
木材检验工作是林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林场的经济利益。林场要为木材检验员加强培训提供良好平台,制定木材检验管理办法,严格奖惩措施,提高木材检验员的积极性,预防违法违纪行为发生。木材检验员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服务、安全、管理、廉洁等意识,掌握好工作技能。
1、加强木材检验员的管理
拟从事木材检验工作的人员,必须先参加经省厅批准并由省木材检验技术协会举办的“木材检验员培训班”学习,经理论和实践考试合格和见习满半年后,由省厅再进行定级考核合格后,才具备上岗资格。一名检验员按晋升到技师级别,最快的速度要经过十年。木材检验员必须持证上岗,可发给在全国范围内通用的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分别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检验员。同时,级别分为三级,二级,一级、技师、高级技师,每一级别报经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审批。此外,凡符合各级人事部门技术职称评定条件的检验员同时也可申报木材检验专业的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审。
2、增强木材检验员的工作意识
木材检验员是接触客户较多的岗位,应及时向客户了解市场对木材种类和木材的需求等市场信息,为合理造材和价格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木材检验员在实际木材检验工作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要本着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精神,及时与客户、驾驶员、工作人员互相沟通,协调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向上级领导或部门反映,不可产生互相抱怨、争吵、漫骂等过激行为,影响工作,破坏林场形象,木材检验员服务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林场的形象,因此必须木材检验员对客户的服务意识,是林场对客户的承诺。必须本着工作认真负责,为客户提供高效服务的意识,做到工作热情周到、诚实守信,耐心接受客户的咨询,有问必答。
3、注意对木材检验组织结构的管理
确定原则与生产紧密结合,尽量减少木材检验与生产部门的矛盾起到促进生产、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与产品销售工作密切相连,做到产销结合保证产品价值的顺利实现。以合理造材工作为中心职能能。满足山场和贮木场合理造材工作的需要。保证木材检验业务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尽量减少多头领导使之在生产中能高效灵活的运转。生产部门木材检验与销售部门在工作上,两者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检验队与林场经曹所及贮木场的关系是:各林场经营所及贮木场的检验队在行政领导和业务指导上要受命于各自的检验大队,但在生产上要接受所在单位领导的监督、指导,保证生产的顺序进行。
4、木材检验工作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木材检验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木材检验是贯彻实施森林法、木材标准法和计量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保证木材商品流通有序进行的主要环节。建国50年来,我国木材检验工作有了很大发展,在木材标准、检验技术、检验组织、合理造材、产品交接验收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和改进。随着木材生产工艺的变革,大多数森工企业采用原木生产工艺,为了适应生产工艺的变化,在木材检验(合理造材)与产品交接验收方面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从原条合理造材方面来看,森工企业经过多年的大胆探索,总结出一套比较可行的山上、山下合理造材(木材检验)的技术要点和控制管理办法,极大地促进了山场和贮木场的合理造材,减少了企业效益流失,为企业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5、提高木材检验员素质
要做好木材检验工作,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木材检验队伍。木材检验员要按国家和行业标准,公平公正做好工作,检尺时不能损害单位和客户的利益,更不能拿原则做交易,损公肥私。为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充实安全生产管理队伍,推行木材检验员为安全生产协管员的制度,做到只要有作业现场就有人管安全,在最需要管安全的现场有人抓安全。各国有林场在签订的年度岗位安全责任书里,明确木材检验员的现场安全协管职责。要求全体木材检验员必须掌握应知应会的安全生产基本知识,认真履行岗位安全生产协管职责,强化现场安全监管。木材检验员必须按规定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上岗,严禁酒后上岗、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在伐区现场作业时,必须要查看作业山场,制止上下重叠作业;查看作业现场,制止吸烟以及其它违章用火行为;查看集材是否规范作业。查看陡坡装车有无防滑措施;查看装车是否做到材长一致、重心平稳、不超高、不超长、不超载;查看是否存在重车载人、人货混装。查看山场集材道路是否存在不安全因素;查看作业伐区有否按规定设置警示牌;观察现场作业工人的健康状况,制止带病、过度疲劳作业;林场首先必须加强木材检验员思想政治教育。
6、结语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木材产量逐年调减,森工企业为了达到强化管理、挖潜增效的目的,在木材生产领域势必要强化对木材检验与合理造材的管理,这为木材标准化与检验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木材检验在这一时期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庆福,王伟.木材检验实用技术[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1999.
[2]吴燕,齐福德,侯海波,邢福新.浅谈加强木材检验提高经济效益[J].中国西部科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