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5 19:30: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卫星应用市场调研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论文摘要】:全球定位系统(GPS),特别是车载GPS设备在我国应用广泛、发展迅速。但是我国车载GPS设备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了解,才能更好的促进车载GPS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GPS是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英文缩写,它是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建立的新一代精密卫星定位系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汽车正在逐渐走进每一个中国家庭。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培育,GPS系统市场也已进入规模发展时期。据相关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日本的GPS系统车载使用率高达59%,欧美约为25%。截止2007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300万辆,但是配备GPS导航设备的汽车不足60万辆,GPS系统车载率不到3%,远远低于国外的平均水平。这也说明了中国的GPS行业的潜在市场十分庞大。数据显示,到2008年,中国安装GPS系统的汽车至少将增加1倍,产值至少超过250亿元人民币。一汽、二汽、上海大众、通用等都已经在豪华轿车或普通轿车上将GPS导航系统作为标准配置。
1. 中国车载GPS市场发展现状
1.1 我国GPS车载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发GPS技术,车载GPS装置从系统的技术水平与产品的质量和成熟程度来说,我国GPS车载市场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与车辆跟踪系统市场相比,车载导航系统更加不成熟,例如:实时交通信息和完善的导航电子地图的提供与更新机制,均缺乏高效实用的解决方案和途径。
1.2 GPS车载系统以后装市场为主
市场上GPS车载系统的安装可分为前装和后装两种方式。前装系统是在车辆出厂前就组装在车辆上的配套产品之中。后装系统则是在车辆使用过程中安装到车辆上的。目前我国车载系统市场尚处于开发启动阶段,如将导航终端作为标配,则汽车的成本会有所提高,而用户对GPS设备的需求并不确定,汽车厂商要冒比较大的风险。所以采用后装形式给汽车用户提供一种灵活的选择无疑是更明智的策略。
我国目前的轿车拥有量大约为2300万辆,这部分车辆都是后装导航终端的潜在市场,因此后装市场在今后几年内仍将是市场的主流。相对于后装设备而言,车载前装设备可以将导航系统与车内系统完整地统一起来,在出厂前都经过严格的测试,其稳定性远高于后装设备。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成熟,后装市场所占比重将逐渐下降,更多的汽车生产厂商将会把GPS车载系统作为标配提供给消费者。
2. 制约车载GPS消费市场的四大因素
到目前为止,车载GPS系统市场并没有像人们预计一样发展迅猛,整个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有四方面的因素制约了其发展。
2.1 消费需求不强烈
在出行习惯方面,我国汽车使用者与发达国家有明显不同。在美国、日本,人们日常开车出行半径都在数百公里,而中国大多数车主的日常出行半径里程仅为其1/10,而且大多数是往返在至居住地固定的道路上。由于我国的汽车使用者对于路况更加了解,这就决定了在产品使用上,我国没有GPS导航产品市场发达的国家那样强烈的市场需求。
2.2 缺乏行业标准
标准化问题是GPS车辆跟踪系统产业化的核心问题。目前,不同公司的GPS产品及运营系统不能通用、兼容、联网。市场上主要的GPS行业标准有:《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赛格导航全国统一的GPS服务标准》以及浙江等省份制定的标准。客户很难在市场中选择最新最优的产品,以及将技术进行更新换代。此外,涉足该领域企业的实力和信誉参差不齐,服务质量有待完善。这些问题妨碍了该产品的推广应用。
2.3 产品价格过高
价格昂贵使GPS类产品不可能在中国市场迅速普及的原因之一,开发出中国大多数消费可以接受的价位的导航产品是当前各大GPS厂商的主要任务。目前,市场中主流的GPS系统高端市场单体接收机价格大约为8000元,中端市场价格为5000元左右,低端单体接收机价格为2000元左右。即使是简单车载系统平均价格也为2500~4000元,这样的价格让很大一部分潜在消费者望而却步。
转贴于
2.4 地图有待开放
在GPS导航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该产品所提供的电子地图了。可是在中国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政府对地图数据进行严格控制。
3. 车载GPS技术层面的发展趋势
第一个大趋势就是频率分集技术(frequency persity),实际上已经正在第二代GPS系统替换老化卫星过程中进行。完成以后,现代化的卫星星座将为民用用户提供三种新的定位信号。此外,欧洲联盟在2002年3月启动的“伽里略”计划也采取了此种技术。
第二个大趋势就是克服射频干扰(RFI)。GPS广播的功率特别低,一般为10到16瓦,很容易就会被周围的射频信号所干扰,而不能正常工作。GPS接收器将通过把接收到的测距码与储存在本地的复制码的相位进行匹配来穿透噪声。当相位一致时,接收器就能够以定时信号作为精确的参考,因此就可以准确的定位。
第三个大趋势就是安装保证定位误差小于某一个特定值的综合机械系统。采用微分GPS技术,系统将获得来自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最新误差校正信息,修正数据来自于地面参考接收器。过去GPS的误差为2米,现在将更小。
参考文献
[1] Brookfield Engineering Laboratories, Inc: Moresolution stosticky problems, aguidetogetting more fromyour Brookfiel dviscometer. (U.S.A.). 1994.
[2] 杨天军,杨晓光. GPS/GIS车辆实时监控调度系统研究. 城市交通. 2004年第一期.
信息化时代,通信技术和设备飞速发展,如何使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能更快的适应社会需求,必须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对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探索。
【关键词】
通信工程;应用型;研究
依据学校指导性意见、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版)中关于“通信工程专业表述为基础,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从2015年5月份开始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成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研究的主要内容
1.1科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遵照学院的“科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原则,我们首先进行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论证工作,我们调研了辽宁省内与通信相关的公司,了解到了通信产业的背景、企业的需求方向。其次,结合通信行业的岗位需求、社会需求、学院培养目标我们进行了专业生产岗位群类型分析,分别从无线通信、计算机网络通信、数据传输三个行业类别出发,进行了各自的岗位职责分析以及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并建立了通信工程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群分析表,最终总结出来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1.2结合实际、建立培养要求首先,我们明确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获得能力要求。第一方面是学习研究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学生交流能力。第二方面是技术应用的能力,包括基本实验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开发能力,其中基本实验能力是通过电工实验、电子技术综合实验、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等方面的训练学生应具备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对它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有用信息并出去的过程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工程实践能力是通过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使学生在工程现场直接参加工程项目实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门路,还为企业解决了工程技术问题,设计开发能力实现校企双赢。为生产新的产品、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而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工作的能力。最后一方面是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团队协作、组织管理、人际交往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其次,我们围绕着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获得的具体知识结构,第一方面扎实的公共基础知识、包括数学知识,思想政治,外语,体育等基础知识;第二方面是专业基础知识,地基的牢固性决定了上层建筑的稳定性,因此根据通信工程专业制定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应该包含电路基础知识,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基础知识;第三方面是专业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知识,有线通信,嵌入式等知识;最后一个方面是综合素质知识包括计算机,外语,团队协作组织协调等知识。再次,我们围绕着通信工程专业所需要的工作岗位素质建立了工作岗位素质支撑体系,该体系从职业道德素养,爱国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健康的身心素质,人文科学素养,人文科学素养,工程素质,技能素质,管理素质这几方面出发,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加强学生爱国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健康身心素质方面,制定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通过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通过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学习对学生工程素质进行支撑。通过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专业课的学习对学生技能素质方面进行支撑。我们通过军训,毕业实习等活动对管理素质方面进行支撑,最终我们确立了毕业生应获得的具体知识、能力和素质。
1.3遵循培养应用人才,制定教学体系根据这些能力我们要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体系。教学计划包括学分汇总表,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进程表,理论课程汇总表和工程实践环节。我们立足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建立了专业核心课程,如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光纤通信等。通过专业核心课的学习,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本科人才。同时我们根据就业需求将通信工程专业分为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为无线通信方向,计算机通信方向,数据传输方向,并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立了特色专业方向课。无线通信方向我们设立了移动通信系统、卫星通信、专用无线通信系统、微波技术与天线、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应用等课程。计算机通信方向,我们设立了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通信、语音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数据库原理等课程。数据传输方向我们设立了IP电话原理、电视与视频技术、数据通信、信息理论与编码等课程。
1.4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加强工程实践环节1)前三年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包括实验教学体系改革设计;建设通信工程专业平台;与企业加强合作;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不断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与水平,提高教师工程教育能力,改善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的实现原则;课程设计的特色创新。2)第七学期集中实践组织方案,第七学期为集中实践阶段。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与校企联合办学的资源优势,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有组织的安排学生到这些实习基地进行实习。3)第八学期为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共12周,计12学分。在毕业设计组织方案中包括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毕业设计的答辩等环节。
2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在市场调研阶段,认真开展工作,但在调研报告提交时,由于本人理解有误,未能将前期的调研结果按学院的要求格式完整的展示出来,造成通信工程专业的调研报告严重缺乏规范性、内容过于简单。2)在提纲撰写阶段,由于有些老师有课,存在系领导开会不能保证全部在场,导致在信息的传达以及提纲最新版本发送过程中,存在不是最新版本的情况。针对此问题,采取解决的办法是,无论哪名老师修订为最新版本后,都先传给专业负责人,然后再由专业负责人传给系领导。3)存在通信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内容把握不是很好。4)在培养方案汇报阶段,存在的问题是将通信原理课程放到了专业课中。在汇报当天,学院领导指出:应夯实基础,不要拘泥于学分的限制。针对这种情况,系领导带领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组员,积极研讨,最后将通信原理课程调整到专业基础课中。
3结束语
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意识深入企业发展骨髓的时候,国家也早已把“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早在今年的2月,国务院曾《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其中指出,在信息技术领域,我国的信息技术将继续向高性能、低成本、普适计算和智能化等主要方向发展,未来15年力争在智能感知技术、自组织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而在当月的26日,国务院又《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配套政策》”包括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在内的10项措施,激励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这一政策的出台对起点和研发投入都相对较低的国内科技企业而言,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然,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才是市场发展的主体。在IPTV、IPV6、3G、RFID、蓝牙和数字电视等新型技术破局的前夕,任何乐观或悲观的估计都是枉然,一切只待市场检验。
IPTV:一场豪门盛宴
电信和广电如何分工,在IPTV业务的磨合过程中会逐渐产生出来。如果中国政府能够根据两方所关注的价值及他们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的不同,在合作的基础上来推动IPTV的发展,那样产业链会顺畅很多。
―埃森哲通信及高科技事业部解决方案小组
融合业务全球主管Gregory K. Douglass
发展现状:
目前,仅有央视和上海文广获得了IPTV的运营牌照,但在全国广电诸侯纷争的格局下,IPTV的推广难度相当大。
关于IPTV的新闻,目前焦点集中在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身上。作为国内首家获得IPTV牌照的传媒集团,上海文广计划于9月份将IPTV业务覆盖上海全市。全面覆盖上海后,除了影视节目收看、点播外,可视电话、远程医疗、IPTV游戏等新应用亦将登陆IPTV,VOD点播也将增加到3000小时以上。在此之前,上海文广下属子公司百视通已经在上海闵行和浦东区以及哈尔滨市开展试点。截至今年6月底,百视通已在哈尔滨发展了6万多名IPTV用户,而上海IPTV的用户数迄今不足1万。
数字:
市场调研公司Informa Telecoms & Media在一份调查报告结果中预测,到2010年,全球IPTV的用户将增长10倍,而全球最大的IPTV用户市场将出现在中国,用户将多达490万户,而美国位居第二,其用户将达到390万户。
焦点问题:
无论调研报告多么具有吸引力,在产业第一线的企业却要不时面对各种尴尬局面,包括IPTV在一些地方被叫停,以及标准的暂时缺失。
在2005年底中国电信宣布将试点城市由5省17市扩至23市,中国网通也将试点城市的数目由1个扩至21个时,全国40多个城市试点与招标的消息,一度让IPTV再度升温,而宣称涉足这一领域的上市公司曾多达几十家,但竞争的加剧使这一产业逐渐成为中兴通讯、华为和UT斯达康等老牌劲旅的游戏。此前借助IPTV风光一时的思华科技、聚友网络、欣网视讯等企业,在几家巨头面前也逐渐暗淡下来。
IPTV概念股:
欣网视讯、中兴通讯、烽火通信、聚友网络、UT斯达康、*ST成功(原名甬成功)。
数字电视:摸索中疾行
广电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技术变革,最大的一次发展机遇和最大的一次严峻挑战。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张海涛
发展现状:
在许多人还不知道IPTV和数字电视的区别时,“中国数字电视元年”已经过了三个年头。最通俗的解释是,数字电视的卖点是“高清”,而IPTV的卖点是“互动”。数字电视是人们对电视清晰度的要求不断提高的结果,而IPTV则算是三网融合的产物。
数字电视是从电视信号的采集、编辑、传播、接收整个广播链路数字化的数字电视广播系统。按图像清晰度分类,数字电视包括数字高清晰度电视(HDTV)、数字标准清晰度电视(SDTV)和数字普通清晰度电视(LDTV)三种。
国家广电总局2006年加紧了数字电视的普及工作,在2006年初国家广电总局的《有线数字电视试点验收管理办法(暂行)》文件第十条中明确表示:“到2006年6月30日,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还未启动的试点单位,国家广电总局将取消其试点资格,该单位不再享受试点单位相关政策。”
与之相对应的是,持续了6年之久的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即将对外公布。这一标准从1996年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至今已有10年。由于该标准是串起万亿元规模的数字电视产业链的核心,各研发单位与背后的企业联盟形成了争标准进而争天下的对抗之势。自2001年上交大、广科院、清华大学和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四家单位向国家报送五套标准方案起,各利益集团就进入了愈演愈烈的标准之争。直至2003年,清华与上交大才作为最后的选手留了下来。
数字:
根据CASBAA (亚洲有线和卫星电视广播协会)之前的报告预测,2010年,中国付费电视用户数量将达到1.28亿户。单就收视费所形成的市场规模而言,如果收费以1000元/年/户计算的话,将有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拥有数字电视的家庭的数量将从目前的790万户上升至2010年的1.66亿户,以平均每台电视3000元计算的话,市场规模达到5000亿元。
焦点问题:
版权保护问题导致数字电视节目内容匮乏、消费者对数字电视的认知度低、数字电视产业的标准滞后是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另外,数字有线电视主要通过有线网络进行传播,而由于广电长期以来实行的分级制度,使得数字有线电视网络在发展中无法实现全国意义的资源共享和分配。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之间的利益竞争也导致了双方在数字电视的发展上很难达成合作愉快的意向。
数字电视概念股:
清华同方、歌华有线、东方明珠、中信国安、聚友网络、广电网络、电广传媒、电广传媒、中视传媒、海信电器、力合股份与大恒科技、清华同方与上海科技。
IPV6 :有待时日
其实IPV6和现在我们用的互联网最简单的一个区别,就是它的地址多了很多。IPV4的地址是2的32次方,算出来是40亿,IPV6的地址是2的128次方,理论值每个人可以分配到几万甚至几十万个地址。
―清华大学网络中心副主任李星
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关于IPv6的话题讨论都处于不愠不火的状态。原因有二:一方面,诞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IPv6早已不能被称为一项新技术了,其用于解决IPv4地址匮乏的功用也已不再新鲜;另一方面,IPv6始终缺少令人兴奋的特色应用出现,成为IPv6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没有应用,再好的技术也只是空中楼阁。
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支持IPv6项目,例如由国家发改委牵头,8部委共同组织投资的CNGI工程,863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专项工程以及各省市的IPv6发展规划。
目前我国的IPv6网络基本上还是面向科研的试验网络,或向着商用网努力的试验网络。大规模的IPv6网络的升级和更新恐怕还有待时日。
数字:
专家预计在今后5年内我国电信运营商在IPv6路由器上的投资,将累计达到150亿元,因而IPv6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焦点问题:
目前IPv6最困惑的问题就是缺少需求与应用,而这却恰恰是目前IPv6产业发展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全球已拥有2亿多IPv4用户,IPv4与IPv6的非无缝兼容特征将导致其业务快速有效演进的障碍与阻力,并预示着时间、金钱、资源方面的巨大投入。
IPV6概念股
网络运营: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重庆路桥、道博股份、九龙电力;设备提供商:清华紫光、力合股份、清华同方、烽火通信。
VOIP:等待“戈多”
如何进行管理,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非常具体的措施,短期之内明确这一政策如何去管理这样一个东西并非易事,因为它涉及到的行业较多,包括电信、安全、紧急呼叫等。
―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张炎滨
发展现状:
VoIP,网络电话,是指基于宽带技术实现的电脑与电脑PC-PC、电脑与电话PC-Phone、电话与电话Phone-Phone之间按互联网协议开通的电话业务。
网络电话实际上推出了多年,随着宽带网络的迅速发展而呈现高速增长趋势,换言之,VOIP业务的增长拐点已形成。
2005年9月,电子商务巨头eBay出资41亿美元收购Skype。微软、雅虎、Google等也在积极介入VOIP业务。而国内的VOIP业务也呈快速增长趋势,TOM、263等均大力拓展该业务。
但国内的VOIP业务的发展仍面临众多的不确定性,而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了在VOIP业务的发展上,并非一帆风顺。所以尽管运营商并没有公开声明封杀VOIP,但发展的用户数却并不理想。
数据:
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调查数据显示,预计全球VOIP服务市场将从2004年的35亿美元迅速增长至2008年的210亿美元。
焦点问题:
首先是电信监管、安全及政治经济的影响,因此政府的电信监管就不仅仅是规范电信市场行为那么简单。没有哪个国家的《电信法》能适合VoIP的监管,甚至无法对它定性。
其次接入方式及基础电信运营商的态度,不借助基础运营商的宽带接入或SP提供的接入,独立的VoIP运营商犹如空中楼阁。
自有了SIP协议后,VoIP才有了质和量的飞跃。而SIP协议推崇尽力而为、免费服务与分散控制;而电信级应用的本源是ITU-T标准,其立足与出发点是服务质量、收费服务和集中控制。由此可见,运用质量不够稳定是目前VoIP最大的问题。
VOIP概念股
高鸿股份、大唐电信、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兴通讯、四川长虹、侨兴、TCL通讯。
RFID :开始走进生活
IT产业20年内的技术突破点在哪里呢?掐指一算,网格技术、无限接入、3G等等,似乎都很热,但都没有找到中心的技术点。RFID不一样的是,它极有可能像互联网一样对整个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实华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裁曾强
发展现状:
国内RFID技术起步虽晚,但电子标签技术已在我国电子身份证、城市公共交通支付、证照与商品防伪、特种设备强检、安全管理、动植物电子标识、现代物流管理等领域启动了应用试点,取得了一定进展。国内RFID产业在芯片设计与制造、标签封装、读写器的设计与制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实际进展,已具备一定的系统集成能力,并在几个特定领域开发了相关应用系统,提供电子标签应用的完整解决方案。信息产业部已在今年电子发展基金中组织落实了RFID技术、标准和产品的研发及应用示范工作,进行产业化部署。
国内的公众开始广泛关注RFID,主要源于四件事:麦德龙的“未来商店”、NPC(全国产品与服务统一代码)的“意外休克”、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换发和《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的。四件事,一件比一件来得突然。仿佛一夜之间,老百姓猛然发现这个名字颇为生硬的RFID技术正一步步走进生活。
数据:
IDC称,虽然2005年整个RFID在中国的市场容量仅为4.7亿元,但到2009年将膨胀到58.7亿元,其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5.6%。
焦点问题:
应用RFID技术,被提及最多的担忧是成本问题和标签内的信息安全问题。ARC咨询公司认为,各公司需要重点关心的问题将是:如何梳理用户流程,真正管理并使用RFID采集到的数据。
如何处理现有技术系统与RFID系统之间的冲突,成为RFID在推广过程中要面对的最大阻力之一。
RFID概念股
航天信息、上海贝岭、清华同方、高鸿股份、大唐电信。
WAPI :期待解冻
WAPI从自己的决策上首先要从市场出发,取消行政限制,由各单位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采用什么标准。不是消费者需要的东西绝对不能用行政手段去硬推。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
2005年1月12日,美国商务部长埃文斯在美国商会和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招待会上说中美在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WAPI)问题上达成一致,此事被美国商务部部长埃文斯看作2004年中美经贸关系七大进展之一。
Wi-Fi是一种帮助用户访问电子邮件、Web和流式媒体的无线宽带互联网技术。同时,它也是在家里、办公室或在旅途中上网的快速、便捷的途径。目前全球无线局域网正在疯狂地扩张,全球无线上网人数每天急速增长。而出于无线网络安全的考虑,中国要求在Wi-Fi近距离无线电脑网络中加进中国设计的资料加密技术,即无线网络WLAN国家标准―WAPI。
2006年3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以压倒性的86%票数否决了中国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标准WAPI成为国际标准的提议,最终批准IEEE802.11i为安全无线协议的基础,而中国的WAPI获得了“22%”的ISO会员支持。
在发改委、信产部及科技部三大部委的牵头下,3月7日国产标准WAPI正式在京成立产业联盟。此次产业联盟的首批成员有22家,既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四大电信运营商的身影,也包括联想、华为、华大电子、西电捷通、方正等软、硬件提供商。
数字:
资料显示,2003年全球Wi-Fi设备销售额高达20亿美元,而中国被视为是这项技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Wi-Fi联盟预测,中国的WLAN设备需求量可望在2007年攀升至5亿美元。而且按照规划,到2008年奥运会之前,仅仅在北京至少将建成5000个热点覆盖区,达到全市范围内公共场合WLAN无线宽带的漫游接入。
焦点问题:
WAPI没有成为国际标准,其发展只能局限于国内。然而,英特尔当前已经占据了国内2/3强的无线市场,部分运营商也布置了有限的基于802.11i标准的无线网络,而WAPI没有产业化,连商业化都差之甚远,如果没有运营商、设备商和国内企业的无私支持,WAPI并没有绝对胜出的把握。
关键词:新媒体人才;产业发展;供给分析;培养机制
一、网络新媒体兴起与行业发展
(一)网络新媒体的涵义
网络新媒体(Internet New Media),又称为“网络媒体”、“新媒体”或“第四媒体”,是指继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期刊(纸制媒体)等传统媒体之后,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和卫星等传播渠道,以电脑、手机及其他数字接受设备为终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形态。作为传播技术进步的产物,网络媒体以其巨大的信息负载能力、数字化技术、超时空传播等卓越的优势成为媒介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从媒介进化过程来看,“新媒体”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媒体形态,而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概念。随着无线网络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革新,传统媒体也在不断自我分化和创新,孵化出丰富多样的新媒体形态,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已成功构建新媒体4i框架,即利用自身传统报业优势打造出手机报(i-news)、数码杂志(i-mook)、公共新闻视屏(i-street)和电子报纸(i-paper)四大新媒体。
(二)我国网络新媒体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网络媒体产业始于1994年因特网的接入服务开始。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猛,短短15年时间就从当初单一的网站建设“热潮”发展到如今初具规模的产业。2005年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培育和推动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先后建立了多个动画产业基地和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更加刺激了该产业规模的增长,如2005年12月31日,首个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在北京大兴区成立,如今已初显集聚效应:30余家新媒体及其相关媒体机构已入驻园区,项目投资总额将超过20亿元;50多个电视栏目在基地录制,800多部的影视作品在这里拍摄;已经完成300多部动漫作品的创作;50多家国内外电视台已把节目制作间落户在这里。
此外,从新媒体的受众规模(网名数量)来分析,如图1所示,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简称CNNIC)统计,2000年至2008年,我国网民规模增长速度逐年加速,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普及率达到22.6%,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1.9%);网民规模较2007年增长8800万,年增长率为41.9%,这说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产业正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新媒体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扩大。
此外,2005年以来我国无线网络媒体业务(WAP)也在迅速成长。截至2007年3月底,我国WAP活跃用户数约为3900万人;我国具有独立域名的WAP站点数量约为6.5万个;网页数量约为2.6亿个,特别是随着我国移动多媒体和3G网络的实现,通过手机、移动电视等数字终端来接收和传播信息会成为人们的时尚选择。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2月底,我国使用移动通信服务的用户已达6亿5978万,占全国人口的48.5%。此用户量比比2008年2月增长了16.73%。这预示着网络媒体正从“有线网络”向“无线网络”延伸和拓展,其发展已从最初“新经济”现象发展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的产业。
二、我国网络新媒体人才供给分析
我国媒体产业正处于大分化和新整合的关键时期,新媒体发展突飞猛进,其惊人的技术革新速度和产业增长规模使得该行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国内高校作为新媒体人才的主要供给主体,成功应对这一挑战首先需要对自身供给现状进行正确分析和判断。
(一)新媒体人才供给的高校规模分析
从1995年开始,国内的广播电台、报刊社、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纷纷上线组建门户网站,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媒体研究和教育机构的极大关注,不少高校开始进行网络传播和网络多媒体技术等相关研究并尝试进行网络媒体专业教育,总体数量经过短暂的平稳增长后于2003年开始大幅攀升,如图2所示:
1996年,仅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一所院校率先在全国招收22名网络新闻传播专业的本科生;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全国也只有7所高校设立网络传播专业;到2003年发展成为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10多所。然而,截至2005年,国内开设有网络新闻传播专业(方向)的新闻院系却猛增到110多所,而且近些年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这说明:第一,网络新媒体人才备受推崇,属于行业的“稀缺资源”,供需缺口增大。第二,近几年开设新媒体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新媒体专业教育市场出现泛化趋势。事实上,这种泛化现象对传统的媒体教育市场是不利的,它使得媒体人才培养环境有所恶化,整体人才质量有所下降,致使输入市场的人才参差不齐,所学技能与现实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导致人才供给难填企业“胃口”而出现“相对过剩”。正如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在“2006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上所言,为了人才先行,有些学校在没有条件,不了解市场和这一产业学科的前提下盲目上马,造成很多资源的浪费。
(二)高校新媒体专业办学模式分析
由于国内高校对新媒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新媒体专业的院系所设置不敢大张旗鼓,多采取依托学校传统媒体院系的办学资源,采取挂靠方式进行办学,专业与相关院系所的设置一般通过两种途径进行,如图3所示:
第一种途径是从增设专业方向开始到试设新媒体专业再到开设系所和研究中心的途径,如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数字艺术系和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Digital Media Research of CUC)、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系与新媒体营销传播研究中心等;第二种途径是通过先设置新媒体研究中心(部所)到开设研究生相关专业或研究方向,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候再下行延伸,开设本专科相关专业,如中国美术学院首先于2001年9月组建了新媒体艺术中心,在此基础上再于2003年6月设立了“新媒体系”。
(三)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层次分析
目前高校对于媒体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和本科生层次,在研究生层次中以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主,博士研究生培养占总体比重非常小,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高校通过专业挂靠培养一些技术型专科人才。各层次比例如图4所示。
其中,具有本科办学层次的高校有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110多所;具备硕士生办学层次的有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广西大学、上海大学、福州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科研单位30余所;博士生培养层次的高校仅有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专业)、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专业新媒体传播方向)等几所。不难发现,当前新媒体高层次研究型教育急需加强,尤其在新媒体技术、新媒体产业运营和新媒体未来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型和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上。
(四)新媒体专业培养模式差异性分析
1、培养目标定位差异性。突出表现在偏文和偏理的院校在新媒体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技术型人才(技术主义)和人文艺术型人才(产业主义)定位之争。
2、课程设置体系的差异性。以本科生为例,我国不少知名高校就显现出各自不同的倾向性,如表1所示。以上5所高校在网络传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代表3种典型:第一类以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其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总共19门,传统新闻学方面的课程有13门,网络信息传播方面的课程只有4门,课程设置特点是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主,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第二类以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其总课程20门,其中互联网应用技能技术方面的课程9门,占课程总数近一半,课程设置突出特点是以互联网应用和技能训练为主,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辅;第三类以复旦大学为代表,其16门专业核心课里,网络类课程只有2门,和传播学有关的课程有7门,其他课程大多以新媒体人才综合素养教育为主,如组织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课程,课程体系突出以传播学训练为主,以媒体综合应用能力为辅。此外,高校对新媒体课程名称及所含内容也颇有争议,如将“新媒体基础”称之为“网络传播学”(南京大学)、“网络传播原理与应用”(复旦大学)、“电子传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媒体导论”(清华大学)等多种。
3、培养方法的差异性。由于新媒体是一个新兴学科,其培养方法上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尽管不少高校都在呼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大实训模块的比重,提出“课程外包”、“实地教学”等主张,但是这些方法大多因为办学条件不足、跨行业合作机制不完善、教学难以管理等原因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优化新媒体人才供给,调节供需矛盾的途径
(一)强化对新媒体办学市场的监管
从公共经济学角度而言,高等教育是一个准公共物品。作为这一物品的最终供给者,政府拥有对高等教育市场供给进行调节和监管的权力。当前新媒体人才供给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导致人才供需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近些年高校“培养热”造成的,因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制定完整的新媒体人才办学资质审核标准,对高校新媒体专业的办学现状进行全面核查,整顿现有办学市场并对后期申办相关专业的高校进行严格把关,设置准入门槛,控制办学质量,为新媒体人才的培养营造更加规范的教育环境。
此外,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与传媒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长期以来,我国的传媒管理主要靠方针政策和行政手段进行,有关传媒的法律法规数量相对较少,应当针对当前媒体产业发展新趋势完善传媒法律法规体系及依法管理的制度,这样行为能够对新媒体教育市场具有明确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二)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导入市场需求管理
尽管需求管理是企业管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但它对于企业剖析市场需求以及调节生产具有重大实践价值。需求管理是一个包含市场需求调研、市场需求分析、产品生产调节、产品需求反馈4个环节的循环管理活动,如图5所示。
需求管理可以实时发掘市场需求信息,通过调研和信息反馈一方面可以准确获取“售出产品”的反馈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识别市场新需求,快速做出反应以调整生产线,制造新产品满足新需求。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培养的人才也早已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优化配置,高校培养出的“产品”能否符合市场需求直接决定该校的未来发展,因此,现今高校的职能已不能简单停留在培养上,而应该更加关注培养的学生市场竞争能力。要实现这种转变,除了更新教育理念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对于行业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新媒体专业教育而言,本文倡导的市场需求管理就是调节人才(包括新媒体人才)供需矛盾、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在高校管理上如何导入人才需求管理呢?可以通过以下链接来实现:
1、在高校设立人才需求研究中心,建立职能机构,专门从事人才(包括新媒体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和信息处理工作,对行业人才需求进行及时地扫描和监控,对输出的人才开展调研反馈,评估培养成果。
2、实现人才需求中心与学校具体培养部门(系部)数据共享,确保人才需求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到具体培养部门,其信息流程如图6所示。
如图6所示,高校设置人才需求中心后,该中心与各具体培养部门(系部)的数据信息交换是双向的。第一类数据交换是关于市场需求新信息的交换:一方面,研究中心将新媒体行业人才需求新信息和新媒体教育市场信息定期向本校承担培养任务的系教务机构和招生部门反馈,系(部)教务机构再传递至相关教研室并组织教师进行集体讨论和研究,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报告并报教务主管部门审批并下达执行;另一方面,研究中心将信息输出到招生就业部门,并报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招生专业和招生规模的调整并下达执行。第二类数据交换是内部调研需求信息的交换:相关系部教务机构和招生就业部门也需要定期将培养信息和就业信息以及调研需求输入研究中心,由中心根据部门调研需求指令组织市场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再次反馈到需求提出部门。
3、人才需求中心的调查方式可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两种方式进行。定期调查包括定期召开已就业学生座谈会、组织媒体用人单位联席会等方式。调查既可以通过在门户网站上设立调研窗口进行网络抽样调查和电子邮件调查,也可以通过电话约谈、电视会议等方式进行,还可以针对性地与相关媒体咨询公司和公关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委托调研和构建数据交换机制。
(三)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规范课程体系,实行层级模块管理。针对当前新媒体专业课程设置种类繁多、专业课程开发不规范的现状,当务之急是尽快构建高校间沟通合作机制,在规范课程设置、开发相关核心教材等方面密切合作,通过举办新媒体研讨会和论坛等活动加强国内外高校成功办学经验交流和学习,对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核心课程内容及创新性的教学方式等领域展开广泛探讨,使新媒体课程设置趋于规范化。新媒体专业的理论课程模块可以按照基本素养课程、新媒体专业课程(包含实训课程)和综合能力塑造课程3大部分来构建。现以本科为例,如图7所示。
总课程体系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分体系,以本科四年为例,人才培养随着学年的递增而实施不同的课程模块,其培养的目标层次也在不断由学科基础层向专业中心层以及综合提高层上升。大学第一学年主要修学基本素养课程,属于学科基础层次,包括大学英语和数学和政治等基础课外,还包括如新闻学导论、传播学概论、计算机基础等媒体基本理论课程;大学第二学年主要修学新媒体理论和技术课程,属于专业中心层,包括网络新闻采编、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动画等;第三学年的综合能力塑造课程及第四学年的实习模拟属于综合提高层,能力塑造课程包括新媒体运营管理、媒体市场营销、传媒法律、财务管理等课程。
2、创新人才培养过程。总体来说,新媒体人才培养包含3个重要过程:基础理论教育过程、实践教育过程、研究和再学习过程。基础理论教育过程指系统性的大学本科教育或研究生教育,这一过程主要完成新媒体的理论教学,过程创新点是积极探索教学新方法,在明确教学目标前提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新媒体教育会涉及到网络和软件技术、媒体管理以及法律等非媒体专业课程,需要做好这些跨专业师资的调配和协调工作,开展诸如跨系研讨会来集体探讨新媒体教育问题。实践教育过程可以分为实验室教学、协助科研活动、创新竞技活动和实习活动等过程。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新媒体相关的竞技、设计、成果展览和推介等活动,营造学习氛围,提升学生操作技能。研究和再学习过程是在工作实践中通过自我研习前沿理论技术以及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来更新知识、提升从业技能以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过程。这一过程容易被忽视,但这是新媒体教育过程创新的重点。
3、拓展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新媒体行业是一个技术性强、变化速度快的新兴产业,对人才技术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应重点放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关键在于探究实践教学新方法,而实践平台是构建实践教学的基础和硬件,它直接决定了新媒体人才实践教学的空间和效果,因而创新实践教学应该从如何搭建完善的实践平台入手。当前新媒体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实践平台”的缺失或管理机制不完善,如果将为数不多的实验实习课程和学术活动等同于新媒体实践教学的全部内涵是不准确的,可以通过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来构筑融合性的“实践平台”,如图8所示:
内部平台建设可以通过课堂仿真教学、专业实验室建设、校园竞技及学术活动的开展以及校园产业基地建设来完成。在高校内部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硬件”。其中校办产业园建设尤为重要,尽管目前国内高校由于政策、资金和人才等条件限制而在此方面还少人问津,但产业园建设具有重大的长远价值:可以丰富教学资源,营造教学氛围;有利于产学研结合,便于开展新媒体研究及成果转化;为外部合作创造良好通道,有利于引进高端媒体机构、高端项目和高端人才,为新媒体产品的代工生产提供便利。外部平台建设主要包括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以及高校与科研培训机构合作3个平台。其中,校企平台可以为实训基地建设和新媒体产品“代工生产”提供支持,通过新媒体专业合作办学、参与内容制作和媒体管理运营;校际合作是便于教学资源互补利用,包括教学实验设备和优秀师资调配等方面;扩大与媒体科研机构以及媒体培训机构合作是便于新媒体项目协助研究、新媒体人才单项技能培训等业务开展。总之,新媒体人才的培养需要“多管齐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更需要一个复合型“实践平台”。
4、构建继续教育和再学习机制。众所周知,在我国会计行业,由于会计准则和财务管理技术不断变化,为了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以适应变化的需求,我国政府通过委托财政部门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一年一度的综合素质继续教育和资质年检。从实践结果来看,这项举措效果斐然。那么,新媒体行业与会计行业具有相似的特征,都是技术不断革新的行业,如何使现有的新媒体人才保值增值并满足行业变化的需求,建立继续教育机制和资质定期审查制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事实上,当前不少媒体从业人员也正在为自身技能滞后于时代而四处问道,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委托或授权相关机构包括定点高校、私人培训机构、政府职能部门建立关于新媒体行业的正规化继续教育制度,构建新媒体人才再学习机制。
四、结束语
新媒体竞争实质是媒体人才的竞争。如何在媒体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探究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极具争议而又必需认真探究的课题。在历时半年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力求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猎取相关研究的最新资料,然而在研究过程中却发现一些当初很“新”的资料已经悄悄变得些许陈旧,新媒体发展之快令人叹服,对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更是时不我待!本文主张从宏观层面入手规范办学环境到微观层面进行创新培养模式、导入需求管理等两大层次来优化人才供给,这是一个系统的实践过程,更需要实践中进行检验和修正。
参考文献:
1、付荣校,杨福康.网络传播与教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闵大洪.网络传播学科发展报告[R].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1).
3、王灿发.中国新闻人才发展报告[J].现代传播,2006(2).
4、徐晓波.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应以新闻传媒发展变化为导向[J].今传媒,2007(8).
5、李永晖.北京大兴区新媒体产业基地初显集聚效应[N].文化创意产业周刊,2007-06-25.
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1).
7、2007年中国WAP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简版)[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7(5).
8、张芹,黄宏.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