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08 03:51: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国古代建筑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

第1篇

我们必须承认,绘画是二次元的东西,建筑是三次元的东西。而且因为绘画的意图有各种各样,会影响建筑形象描绘的精细度和写实性。但同时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古代绘画对中国古建研宄的可行性。

二、研宄方法

中国绘画与中国建筑同可在视觉感知上为人所认识理解,只要掌握相关的研宄方法,研宄者可在中国绘画艺术中提取较大信息量,再结合其他研宄方法,例如实务研宂以及研宄方式主要侧重研究阶段对资料的整理及罗列以及建立绘画与建筑之间的联系。其可通过分类研宄以及比较研宄再将建筑活动场景模拟重现,为其研宄的对象进行手法性基础。再通过对研宄对象分析,得以在不同方面,中国绘画体现出的中国古代建筑研宄中的资料性意义。

1.1相关其他文献研究,深入了解中国建筑的文化及历史及区别等

通过中国绘画研宄中国建筑,在具备基本的建筑素养与中国绘画艺术研究素养的同时,我们需要把握一般的研宄方式,再确定研宄对象,在图纸与空间的转化过程中,逐个深入,全面研宄了解需要研究的客体。

1.研宄方式

1.1分类研宄

分类研宄是中国古代建筑研宄重要的方法。在通过中国绘画研究建筑时,可以对绘画作品进行相应时间或者类型的分类,也可对研宄建筑进行时间或者类型的分类。之后通过对其进行下文探讨的研宄方向的共性总结或差异性总结,而整体服务于中国古建研宄。品,对建筑比较。而横向比较则是通过罗列整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绘画作品展等方面的知识资料。最后配合其他文献以及实物调查深入探讨。又比如探讨宋朝建筑形式。以清明上河图为例,研究者可片段性整理图中不同建筑,进行分类,分类可按功能分或形式分类。按功能分类即分为:城镇,城防,宫殿,衙署,宗教,祭祀,文教,会馆,园林,村落,塔,桥,枋等。而按形式则可以分为:殿堂,楼阁,亭,台,轩,榭,塔,坊等。分类后整理,根据下文谈及的研宄方向,整理其相关内容,深入了解其共性及差异性,结合其他研究方法,对宋朝建筑形式做综合性了解深入。

1.2比较研究

与分类研宄不同,比较研究主要注重通过研究建筑与其余建筑的差异性,来综合分析其建筑形式,建筑文化的特点,以及建筑转变缘由。比较分析的条理性主要有建筑纵向比体现的同种建筑类型,来比较分析,以得出研宄到碉楼,毡包等建筑类型。这些信息皆为简单对比分析得出的初步信息,如果进行深入探讨,其绘画作品为古建筑研宄提供的资料性肯定更为充实。

1.3建筑活动场景模拟重现

同时,对于写实性较强的建筑绘画作品,比如界画,其记载的史料是相当充实的。对于这类绘画,在研究时我们因此描绘连续的城市建筑也成为可能。画家把想描绘的地区沿着主要街路,不同地区视点有所变化,但各个地区的景观都能正确描绘,以此来正确地描绘连续的城市景观。《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彩虹方向的特点差异等信息。以横向比较分析为例,分析建筑形式特点。先将所收集的绘画作品进行整理分类,从绘画作品的色彩,主题,及其中涉及的建筑类型等进行比较。从上图简单分析则可以看出,相较于其他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藏族更带神秘宗教色彩,其对多,防卫性较强。这类从写实性绘画中得出的信息,可以为建筑提供资料性较强。包括虽然《清明上河图》的绘画不能全面的全方位的表达建筑,但是其轴侧的表达方式,可以清晰的展现建筑的两面,再通过中国古代建筑一般所具有的对称性,以及一般所具备的建筑学常识,及尺度感受。我们可以模拟出当时建筑的基本形态。再通过绘画作品中所展现的细节花样图腾等,则可以近乎完美地复制出当时的建筑,以服务于建筑研宄。2研宄方向通过上文所提供的研宄方式,我们可以将中国古代绘画与中国古代建筑相联系。之后将研究方向确定,分析可以从怎样的角度来研宄建筑,即为研宄方向。从中国绘画的二元视角到中国建筑的三元体验,我们可以从绘画作品中展现的建筑本身的形式与人在建筑之间的活动空间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宄,以完整并补充人们对古代建筑的知识。

2.1建筑本身的形式

从绘画中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本身的形式,即是注重建筑部分。其主要包括从古代绘画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类型,研究建筑符号象征等。而再进一步探宄,则会发现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人们同样在空间形式上追求美好的个人世界,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园林兴起。如左图对文人私家园林的图解,外面纷纷扰扰,主人以园林的形式将自己的世界与外面的世界隔开。同样这类从绘画艺术到历史及地方文化背景,再到建筑类型研究可以与“为何宋朝楼阁建筑会兴起”“商周时期建筑的简陋古朴原因”等等研究相联系。研究需引用前文的研宄方式通过绘画主题的不同,来对绘画进行分类或比较等,再通过绘画主题与建筑类型的联系进行研宄分析。研究不同绘画主题对应的建筑类型(如下表),过程为建立绘画作品题材与建筑类型之间的联系,即因果关系探究。绘画作品作为一种二元的物质体,其在史料中最大的作用可能在于其对于符号及图腾等文化的记载。绘画作为文化的传播方式,从古到今一直与人们的思想生活相关。而其对于不同时期对于不同地域,其信仰与崇拜不同则形成的图腾文化不同。这些也会在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得到剖析,无论是人物绘画,风景绘画,图腾绘画,还是建筑绘画,其中均会有体现。而该图腾文化转化为建筑语汇,则在建筑细部上体现,例如,鸱吻,脊兽,雀替,辅首,抱鼓石大样,悬鱼,各种雕刻彩绘等。所以在研宄复原中国古代建筑时,参考中国古代绘画会对建筑研宄的细节完整性产生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做研宄,其图腾绘画文化研宄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近期进行的老司城遗址复原图设计中,除参考考古报告,文献资料,实物测绘以外,对当地花瑶族居民的信仰及图腾绘画或刺绣作品的研宄也是必不可少。而这些图腾也可能会在其鸱吻等部分细节构建得以体现。按此理由复原遗址建筑也能使这类建筑文化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及资料客观性。

2.2人在建筑之间的活动空间从“人在建筑之间的活动空间”的角度分析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是指,通过前文提及的

2.2.1从绘画研究建筑城市规划政策

通3D成及较及节点放大模拟现场的方《宋史?舆服志》也记载了宋代一般宅第制度”私居执政亲王日府,余官日宅.庶民日家.诸道府公门得施赣,若私门则爵位穷显经赐思者许用之.口口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父祖舍宅有者,子孙许仍用之。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由此可见.宋代宅第建设同其他朝代一样要遵守封建社会的整体秩序的原因了,因其非”官舍”。从《清明上河图》上反映的市井繁华可以看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并不强烈抑制工商的时代。《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东京的奢侈消费行为做了极其细致的描绘。其中对街巷的介绍一笔带过,详细描绘了酒店、饮食店和瓦子勾栏.即餐饮和娱乐场所。《清明上河图》中也有类似的反映,在所有店铺中酒店和餐饮占有绝对优势,以彩楼欢门装饰门面者除城内十字路口处刘家香铺外,其余皆为酒店。证明北宋东京的消费观念中,虽然“器物服玩”皆为奢侈消费的对象,但餐饮娱乐却是引领奢侈消费的最重要载体,超出其他消费。

2.2.2从绘画研宄城市界面

从绘画研宄城市界面以宋朝绘画作品为例。

三、结语

第2篇

本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在世局艰困的大环境下起步,凭着少数学者的学术自觉与抱负,从传统诗文评的基础上,建立了学科的规模格局,而为数不多的大学,相继设立文论史以至文论专书的课程。透过建制,树立学科地位,更有效培养研治古文论的专门人才,普及有关的学科知识。当今中国古代文论在中文系知识结构中比重日益增强,是抗战前的草莱状态所始料不及的。由于古代文论是中文专业的重头戏,近年来,“教程”或“选读”这类讲义式读物和补充教材如雨后春笋,反映社会对有关知识的入门指导需求甚殷,显示古文论已经是中文系课程结构中理所当然的部分。港澳地区专业院校中文专业无不开设文论史或文论专书如《文心雕龙》等必修或选修课,一直维持1949年前国内大学的课程架构,未受国内和台湾这样那样的外来干扰,学术问题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讲者尽情发挥,悉性解读,没有官家意识形态的框架,亦当然不存在外来的扶持,所以一切精彩皆尽在课堂的教学,如徐复观之在新亚研究所,苏文擢之在中文大学,陈湛诠之在岭南学院,他们的讲论,各自展示精彩的生命演绎,文字撰作反而不显真面目。所以,若计较学科文字成果,港澳地区实无足观,根本不可和大陆及台湾相提并论,但薪火相传,于言传身教的过程中,令学科宗绪不坠,有赖于是。因此,于总结大中华古代文论研究,不能一概以文字成果来衡量。

学科的格局规模已根本确立,当下只有补充与修正,但不表示修补的功夫次要,其实同样耗费学者精力;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经过代代努力,方能令学科达至比较成熟的状态。学科的发展犹如生命体,新陈代谢,势所必然;而遗传基因,亦令生命体代代保存其独特面目。尽管学科内容有更新补充,亦不会令古文论的学科格局面目全非。因此,学科前辈不必因后起之秀的冲击而耿耿于怀,而秀出学者亦不必以一时创发而盛气凌人,甚至党同伐异。近数年司空图和《诗品》的论争是一例。无论怎样说司空图和《诗品》,都不足以影响一门学科的格局,若学界目光紧盯着此,反酿成不必要的意气之争,由此而导致的偏颇,加深了中国学术界的门户之见,这实非文论研究之福。因此,学术胸襟在未来古文论学科发展至为重要,古文论的学术生命,兴旺与否,实有赖坦诚的治学态度,以宽容互赏相激励;宽容是对不同见解的肯定,互赏不掩善;不因人废言,亦不以一眚掩大德。方今很多研究重复“劳动”,原因实不全在学术消息的不灵通,更多的是有意抹杀。这只会导致学术研究在原地踏步,甚至萎颓不振,对学术的新陈代谢极为不利。因此,既需尊重权威,也要重视无名后进,同时更需要独立思考判断。文学研究含强烈的个性特点,能独立思考,不囿成说,是显露研究个性的起步,学术生命始见苗头。至于视学术为公器,研究者以公心对待学问,则尊重个性特点的同时,可免于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的走火入魔的地步。因此,新世纪的古文论研究,应该驰骋广漠,学术格局恢宏,而造境精微,各尽其才,各展所能,带领整个中国文学研究的步伐,尽现轩昴的生命活力。

古文论的研究带有综合的性质,既主导文学才情的舒展,也包容哲学浩博精微的造境,亦蕴含史学通鉴全局的识见,至于文献考索等求实的朴学功夫,自不可免。现今藏上海博物馆的先秦楚简,知情人士相传有先秦儒家诗学文辞,若传言属实,则大可补充先秦至汉一段时期的文论内涵,而更重要的是令学术界正视儒家在文论构建上所起的积极作用,从学术思想深处慢慢矫正百年来文学研究界简慢儒学的积弊。不过这批竹简文字久不刊布,未知是否独占材料的私心作祟。材料固然重要,但对古文论这门学科而言,其大体规模已定,即使材料完全公布,亦属补充性质,不可能改变学科的外延和内涵,因此,对这些出土新材料亦不必寄予厚望。反之,在传世文献中,还存在多不胜数的材料留待发掘整理,就以明代文论及古代文体论来说,黄佐的《六艺流别》便久遭忽略;至于唐宋儒家著述中的文论材料,亦多不受重视。若不先存简慢之心,以求真备全的态度治学,则传世文献中文论材料的整理,犹如对新世纪学科的“基础建设”。整理材料,解释材料,若先入为主,适足以入主出奴;因此,通鉴全局的史识至为重要,以识力驾驭材料,真伪自可鉴别,轻重自有鉴裁。若死守当今学科的分类领域,便不可能开出恢宏的学术生命。 畛域分明,是当今学院派学术的特点,但对古文论研究来说,无疑筑墙自困。古文论研究和学术思想及哲学的关系至大,古文论在很大程度上对文学的哲理性省察,像孔子以《大雅》中“思无邪”一语概括《诗三百》,引诗以说诗,背后便有非常深刻的哲学意义,若草率地以泛道德论来解说,再任意引申为儒家重道轻文,则与原意相违不啻千里。若把“思无邪”放在向重“中庸”的儒家义理来理解,结合《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的批评,便不可能率意妄断。因此,罗宗强教授力主文学思想的研究,实深得学科三昧!复旦大学中文系主持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已完全刊布,在世纪结束前为学科的总结奉上珍贵的献礼;至于《原人论》等三部专著,从三个方面树立古文论的大旗,学术之功甚伟。新世纪初期,文学思想的研究和整理应提上日程,透过文学思想打通艺与道的畛域,重新接上艺道并存的文学传统。

第3篇

【关键词】现代设计,仿古建筑,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居多.木结构有很多优点,倒如卯榫结合整体抗震、雕粱唾栋艺术纯粹、单体组合空间丰富等;但也有许多致命的缺点,例如取材匮乏、腐朽老化、制作复杂、单体空间单调等。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如何合理化、规律化的在古建筑中应用,使现代结构的仿古建筑既保持浓郁的中国古代特色又能摒弃木结构的致命缺点,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现代设计中仿古建筑的特点分析

1.现代设计中仿古建筑的概念简述

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远,形成独特,建筑物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宏伟中不失细腻,庄严中不失优雅。而“仿古建筑”一词正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上世纪末学术界在理论上的探讨, 褒贬不一, 可以说它经历了一个坎坷不平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 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 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

2.仿古建筑的特点简述

仿古建筑通俗点讲既是用现代的施工工艺体现古代建筑的外形。而我们知道由于古代建筑材料和理论的局限性,古建筑并不存在高层结构;故而现今的仿古建筑多以单层和多层为主。众所周知,现代多层建筑多为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所以在仿古建筑中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

(一)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体现在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保持构架制原则。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鉴于木结构的耐火性很差且使用周期短,在现今建筑中已经不提倡使用;而构架制的结构形式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极为相似:传力途径明确,主体的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开。这就说明框架结构是最能体现古建筑精髓的结构形式。这也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二)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但彩画制度这一形式在现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也只能通过外贴或喷绘等装修手段才能达到。

(三)中国古代建筑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所特有的形制,它既是梁和柱之间传递荷载以及承担抗震作用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为一体的精华所在。随着现代结构形式及建筑材料的发展,斗拱这一重要的结构构件应用在仿古建筑中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实质性作用,而仅仅作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装饰构件。但是它作为古建筑的代表性构件是不可或缺的。

(四)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正是由于这种理念,古代建筑的单体建筑形式也是高度统一,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这些特点难免单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古建筑的多样性,而古代建筑师则从建筑组群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从而使庭院变化丰富多彩的。而在古代园林的设计中这些特点并不明显,原因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这才有了现在我们熟知的各式园林。

三、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

仿古建筑中应尽可能的以现在设计方式来使得各个方面的特点得到显示。中国古建筑中以明清时期的苏式园林古建最具代表性,也最为人们熟知;所以在仿古建筑形式中以仿明清苏式古建为主。仿古建筑的主受力构件大体可分为:柱、梁、桁、檩、椽。传力方向为:屋面椽檩桁梁柱;途径明确,受力简单。笔者将以一个简单的仿古建筑设计做出分析。

1.景点的整体规划

如图1,该景点是为纪念一个上古凰落架”的传说依山而建。简单地分为两个标高平台。

首层平台是一个小型的游园,二层平台是围绕一颗老梧桐树的纪念游园。两个高差所形成的两个立面采用汉阏组合造型,第一立面两组组合,中间设神道,通过神道台阶上至第一层游园平台,该平台采用对称手法完成以铺装、落差广场、旱地喷泉等要素组合的休闲广场;第二立面一组组合,中间设过门阀门,阕门两侧分列两组阁和宫墙,通过阕门上至二层纪念平台。该平台上设纪念亭和老梧桐树遥相对应。其间夹杂绿化、铺装、廊道、水池等园林设计因素。

2.单体设计

如图2,汉阕的造型古朴刚劲,别名凤阕,能够很好地突出该景点纪念。凤凰落架”的古老传说。将单体的阗分体量大小,前后不一地组台在一起形成立面造型就要求单体的阔比例及大的构件仿古特点明显,且利于现代结构施工。

设计中通过对古代汉阋造型有选择取舍,强调大形体的同时忽略某些结构细部,尽量通过小型装饰构件体现古朴的昧道。单闫分上下两层檐,中间是空口回音腔体,内置风铃致枚,每当山风吹过铃声清脆引人寻觅。戗脊、覆瓦条等构件粗拙刚劲.线条挺拔。双层阕顶面覆墨绿琉璃平瓦,其余外露面铺青灰陶土砖。阕体正面中间置古式青铜浮雕。总体组合色调以青灰的阕墙、青灰的铺装地面、墙上铜制金属花箍、古松柏、红绿的花草构成既庄重又活泼的纪念场所。单体组合方面通过阕体的高低、前后错落,材质的转换,横向竖向线条的对比,墙体古式花盆的点缀形成单体的统一,丰富的多角度观感组合立面。

3.结构分析

如何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百分之百解决建筑设计的思路,在基础承载、基础形式、墙体形式、阕头形式、细部构件等方面分别对待,既要考虑安全合理.又要考虑经济实用。由于该地盛产石灰石,所以在基础和墙体上采用了M7.5水泥砂浆浆砌MU20石灰石,在围头标高范围内采用了内部框架,两层檐板和竖向腔板从框架梁上以折板的形式挑出,板厚100 mm,壬10配筋,根部由于双层板厚承载剪力不是问题,主要荷载考虑板自重、瓦板重量、风荷载、雪荷载。内部框架柱基础伸人浆砌石灰石满足锚固,并每隔800mm环形拉结一道框架梁,框架梁内侧挑出基础板,上浆砌石灰石作为压载。且为防止风的侧向力,必须在框架基础上砌够足够压载的石灰石,防止阕头的侧倾。其余戗脊等构件按照加工尺寸,用细石混凝土9号铅丝做骨架,壁厚15 mm,预制后,焊接在相应位置的预埋铁件上。外露装饰分90采用铺装、抹面涂料、斩假石等做法。

四、结束语

通过对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对现代结构的仿古建筑借助古老传说的优美意境,和谐地与景观规划有机地融为一体有了浅显的认识和大胆的尝试。该景点建筑建成后,给人以建筑总体布置。彰显雄浑大气,单体建筑突出沉稳厚重,细部装饰刻意精雕细琢的感觉,是谓成功的现代设计思路,同时也成为人们在闲暇时观赏、游览、休闲、散步的理想场所

参考文献:

[1]牛毅胜 浅析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山西建筑》 -2007年28期

[2]张向东 肖胜利 夏琪谷 洪勋 马学 仿古建筑地震灾后重建施工技术 [期刊论文] 《施工技术》 ISTIC PKU -2011年6期

[3]张福萍 仿古建筑结构设计实例简介 [期刊论文] 《煤炭工程》 PKU -2003年9期

[4]谢海燕 浅谈仿古建筑的设计――永定下洋温泉度假酒店设计 [期刊论文] 《建筑设计管理》 -2012年7期

第4篇

论文关键词:成语;中国文化

汉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语又是汉语中的精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成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

一、成语中展示出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1.成语与农业生产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黄河、长江哺育了我们肥沃的家园,农业生产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农业成为国家赋税的基本承担者。有许多成语对古代先民农业生产生活进行了描写。“田连阡陌”,谓田地广袤,接连不断。“精耕细作”谓精心细致的耕作。“寒耕热耘”寒冷时耕种,炎热时除草。形容农事艰辛。《管子·臣乘马》:“彼善为国者,使农夫寒耕热耘,力归于上。”这些成语都体现了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历代封建帝王都提倡“重农抑末”,把农业看作是国固邦宁的根底,成就霸业的基础。

农业生产者也逐渐养成一种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起居有定,耕作有时。例如,“躬耕乐道”是指亲自耕种,乐守圣贤之道。《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胡]昭乃转居陆浑山中,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警世恒言》卷一七:“隐于田里,躬耕乐道,教育二子。”

还有一些成语字面上描写农业生活,现在经常使用它们的比喻义。例如,“蹊田夺牛”(牵牛的让牛踩了田地,因此,被人把牛夺走。比喻惩罚过重),“解甲归田”(军人退伍回乡务农,现泛指离职回家),“拔苗助长”等等。

2.成语与建筑

中国的古代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宫殿,陵墓,寺庙和园林四大类型中,成语表现了它们的某些艺术特点。例如,“堂皇富丽”(宏伟美丽,气势盛大),多形容建筑物,特别是宫殿的宏伟华丽。又如,“雕梁画栋”亦作“画梁雕栋”,谓彩画装饰的梁栋。形容建筑物的美丽华贵。元·郑廷玉《看钱奴》三折:“这的是雕梁画栋圣祠堂。”元·王子一《误入桃源》二折:“光闪闪贝阙珠宫,齐臻臻碧瓦朱甍,宽绰绰罗帏绣栊,郁巍巍画梁雕栋。”《西游记》第十七回:“入门里,往前又进,到于三层门里,都是些画栋雕梁,明窗彩户。”《醒世恒言》卷二九:“中间显出一座八角亭子,朱甍碧瓦,画栋雕梁。”

中国古代的建筑强调群体的宏伟,如果是“独门独院”,则显出一家独住,而与四邻不相通,和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相违背。另外,建筑物形成群体结构时,屋与屋之间有很多“空”,亭池草木点缀其中,显出主次之分,虚实相间的效果,特别是楼台亭阁,总是以其“空”面向外界,达到和自然的交流,身在“琼台玉宇”(指华丽精美的建筑物。常用以形容仙家楼台或月中宫殿),使人如置仙境。

建筑结构中的一些各称也经常用在成语中比喻人或事情。例如,“栋梁之才”(比喻能担负重任的人才。)“栋折榱崩”(栋,房屋的正梁,榱:椽子。正梁断裂,椽子倒塌。比喻倾覆。)“抚梁易柱”,传说中商纣王能手托屋梁,抽换房柱。形容力大无穷。)还有“添砖加瓦”,“偷梁换柱”,“铜墙铁壁”等等。

3.成语与服饰

从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衣着主要的是体现个人的身份或地位,这里主要介绍几个。例如,“高冠博带”,亦作“峨冠博带”。指带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阔的衣带。形容儒生的装束,或指穿着礼服。《墨子·公孟》:“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元·关汉卿《谢天香》一折:“恰才耆卿说道好觑谢氏,必定是峨冠博带一个名师大夫,你与老夫说咱。”《三国演义》三七回:“忽人报:‘门外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

形容帝王官僚阶层的有“黄袍加身”(以天子黄袍加载身上,即用为天子之意。)“凤冠霞帔”,“衣紫腰金”(衣紫,穿紫袍,紫袍为古代官服。腰金,腰间佩戴金印。指做大官。元·关汉卿《蝴蝶梦》二折:“陈母教子,衣紫腰金”。明·无名氏《精忠记·说偈》:“感吾皇,博得个衣紫腰金,朝野为卿相,方显男儿自强。”)

二、成语折射出的中国古代精神文化

中国古代的精神文明包含了教育制度,宗教文化,政治制度,古代哲学,传统伦理道德等等方面,本文主要分析成语体现出来的古代教育思想和中华传统美德。

1.成语与古代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数著名的教育家,流传下来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成为优秀的教育遗产,至今仍具有不朽的魅力。

中国古代教育家意识到教育对于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重要作用,十分重视个人自身道德修养的教育。古代的教育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在教授知识技能之外,尤其重视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提升,比如从以下这几个成语中,我们可以感受中华民族对气节、操守、和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立身行道”(谓修养自身,奉行道义。南朝梁·萧统《与晋安王纲令》:“明公儒学稽古,醇厚笃诚,立身行道,始终如一。”)“克己奉公”(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改过迁善”(认识并改正过错,诚心向善。)……这些成语在漫长的中国历代教育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古代教育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出现了一系列独特的、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这些优秀的教育理论,好多都浓缩为成语,脍炙人口:

公认的最优秀的传统教育方法之一就是“因材施教”(依照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2.成语与中华传统美德

中国文化价值系统以“善”为核心,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人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有道德,有自我的约束和完善。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至今为人们继承和发扬,在成语中我们能充分体会这一点。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仁”,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核心,仁的核心就是爱人,“仁者爱人”,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家族内部把这种爱延伸到社会,就成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对国家也要有担当,甚至危机时刻可以“为民请命”,“杀身成仁”。

现代社会人们交往的诚信原则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待人做事都要“诚心诚意”,“言而有信”,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国人从古至今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的美德。如果是“背信弃义”必然会到严厉的道德谴责。

勤劳节俭,清正廉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三国的诸葛亮提出要“俭以养德”,“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人需自我约束,不贪求太多,才能表现出“刚正不阿”,才能正己,正心。此外,“厚德载物”“荣辱不惊“天下为公”“不屈不挠”等成语也能让我们领略崇高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中华美德的精髓。

第5篇

关键词:皇家园林;离宫御苑;避暑山庄;自然山水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161-01

一、前言

避暑山庄可谓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集大成者,它汲取前代园林之精华,融合江南园林之风韵,并加以创新,形成独特风格。品味避暑山庄,可从中窥探出中国皇家离宫别苑的历史变迁。

二、清·避暑山庄(康熙时期)

清朝康熙时期的避暑山庄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成熟时期的典型代表。此时,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经历千年的积淀,已臻于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草木茂,绝蚊蝎,泉水佳,人少疾”,是难得的天然胜区,正所谓“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

水系的规划承袭前代,开辟池沼,疏浚筑堤。山区的山泉沿山岭汇入湖中,热河从平原北端导入园内再沿山麓流入湖中,加上湖区北端的热河泉,构成湖洲区的三大水源,湖区出水再流入热河,构成了完整水系。

从山庄的分区来看,山庄可分为大致湖洲区、谷原区、湖冈区、山岭区。各个区的景观各具特色,彼此又互为成景。

从园林建筑上看,与前代相同,山庄在建筑选址上以自然山水为依托,在富于变化的山水间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环境,分别构筑殿宇亭榭、洲岛堤桥。山庄建筑因势而筑,尺度亲切宜人。朝宫、寺观的平面设计采用严整对称的格局,其余风景建筑则随山势而筑,空间既有围和,又有流动。

山庄建筑外观不似秦汉隋唐追求雍容华丽,而是简素淡雅,顶用灰筒泥瓦,楹柱不施丹粉,栋梁不施彩绘,以淳朴素雅的格调为主,使得殿屋轩榭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呈现出恬淡古朴的情趣。

从造园艺术上看,避暑山庄开创性地将北方雄浑粗犷的高岳大川与江南精致玲珑的明山秀水巧妙融合在一起。遍览山庄周围之山,苍穹雄浑,尽显豪壮;而在湖洲区特定的局部空间中,又有仿效江南园林而构筑的小巧之景。两相对比,正是“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思想的一脉相承。

山庄凭借在山峦上筑建筑来增加气势,如在西部山区的若干制高点上设风景点如锤峰落照、南山积雪、四面云山等,使人有居高临下、指点江山之感。

山庄还巧妙运用了借景、对景等手法。整体上,山庄四周环绕的延绵群山以及期间的奇峰秀岭构成了宫苑的主要借景,是园景得到无限扩展。局部上,狮子沟北岸的远山层峦叠翠,热河东岸和山庄的南面一带多奇峰异石,提供了很好的借景条件。

在组景上,避暑山庄集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于一身。整个山庄凭借不饰雕琢的自然山水,加以局部堆山理水、疏浚河湖,自然情趣与人工技巧相得益彰。

另外,山庄充分运用自然植被和人工补植以润饰和创做植物景域,优美的植物景观令人咏赞。

下面就我认为较为典型的几个景点进行分析,来说明避暑山庄所运用的造园艺术手法以及规划思想。

湖洲区水面被分割成大小、形状不一的若干湖泊。由于跨水的水心榭的筑造,下湖和银湖的水面标高不同,落差在桥下形成水幕,生动有趣。澄湖的水面形状东西开阔,由于热泉水温高,而形成了悠悠烟水之意境。

湖洲区面积最大的洲岛是如意洲它四面临水,为使景色不被一览无余,在其东北、东部和东南三面堆有土岗,西面平坦地势上建有临水的建筑群,作居住用。建筑群以轴线上整齐排列的三重殿屋为主体,整个建筑群布置灵活。

总之,清康熙时期的避暑山庄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追求古朴恬淡的意境,凝结着中国古人朴素的自然观。它集前代园林艺术之大成,融合江南园林之韵味,代表着中国古代天然山水宫苑的最高成就。避暑山庄将中国的自然山水式园林推向高峰,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发展的最高成就,也是东方自然山水园林的代表。

三、结论

皇家园林集天下园林之大成,代表了当时园林艺术的最高成就。离宫御苑作为皇家园林的一个类别,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对自然的眷恋与追求。

离宫御苑因借天然山水胜地,充满古朴自然野趣,同时又兼具皇家恢弘雄伟的气魄。它们是是“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王者气概,是“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之凝结,又是华夏民族对自然山水的依恋与执着追求。

第6篇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特点;布局;形象特色;差异性

Abstract: in the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due to improper thoughts, ideas and feudal hierarchical view, the effect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makes our present a unique style and form, this paper from the construction concept, layout characteristics, image ar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hese four aspects are discussed, analyses the uniqueness of the ancient buildings.

Keywords: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Layout; Image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ce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特点及建筑特色,首先就得从建筑者的文化心理入手。我国古代建筑的产生与发展,与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封建社会的君臣伦理思想、皇权等级观念等,都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所以要分析我国古代建筑的布局特点、艺术特色以及中西建筑的差异性,就必须从建筑者的营造观念出发。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观念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观念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敬天祀祖的礼制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和以家长为中心的家族观念。这些中国传统的观念与思想,直接影响了古代建筑的构造特点,例如在宫殿的建造中,许多殿堂建筑的屋顶、台基、斗拱和装饰都体现了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具体而言,就像是故宫太和殿是皇帝上朝处理政事的地方,就会使用最高级的屋顶、台基和彩画,其开间和进深的数目也最多,以体现帝王“君王之尊”的思想。

而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则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北京天坛上,整个天坛建筑群是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内外墙的南面为方角,北面为圆角,象征着“天圆地方”。此外,古代宫殿的辉煌、雄伟、崇高、灿烂等外观特征,也蕴含着古代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肃穆的特色,体现出中国古建筑的营造观念。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特点

所谓平面布局的规律,就是每一处宫殿、寺庙、民居等建筑都是以“间”为单位,从而构成了单体建筑,然后再以单体的建筑组成庭院,以庭院为单元,形成了风格各异的群体建筑。而庭院这种群体建筑,一般都是前后串联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思想意识的产物。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这些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建筑群与布局特点,通常是使用均衡对称的方式,这与我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一脉相承,这种建筑群会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然后将较为重要的建筑安置在纵轴线上,例如一国之君、一家之主的起居室;而次要房屋,则安置在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这样才能使得建筑群体主次有分,相互映衬,层层有序。北京的故宫和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皇权的至高无上、封建的等级观念;又如,北京四合院由三进院落组成,每一进院落内又有东西厢房、正厅房,正厅房两侧有耳房。四合院各房的使用一般按长幼、内外、贵贱来安排,体现了以家长为中心的家族观念。

三、中国古代建筑丰富多彩的装饰特点——以彩画为例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及其自身风格的独树一帜,是长期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后的表现,集中国式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色于一体,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形象,因此,下面就以彩画作为切入点,探讨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形象特色:

彩画多出现于屋顶内外檐梁舫、斗拱及室内天花板、藻井和柱头上。原来用以防潮、防腐、防蛀,后突出其装饰功能,因而具有保护、装饰、标志、象征等多方面的功能。明清时期彩画已成为宫殿和王公大臣等宅第不可缺少的装饰构件。明清的梁舫彩画最令人瞩目,主要有三种:

一是和玺彩画,这是清代宫式彩画中等级最高的彩画,这种彩画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主要应用于主宫殿中梁枋檩等大木构件上面的装饰,构图受当时较为成熟的旋子彩画影响,为三段式构图,中间为方心,方心占整个构件的1/3,方心两边是找头、盒子、箍头。和玺彩画比较突出的特征:一是折线形彩画大线;二是其纹饰主要为龙纹和凤纹,龙凤是帝王家族的象征,彰显着统治者身份的高贵;三是所有纹饰均贴有金箔,放眼望去,金碧辉煌,富贵华丽。

二是旋子彩画,等级地位仅次于和玺彩画,是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的一个主要类别,运用范围很广,例如应用在皇宫的次要建筑、贵族府邸、衙署、城楼、和一般的佛庙、寺院建筑。旋子彩画品种繁多,历史悠久,于元代便初具雏形,经过明代的不断规范,至清代早期,构图、纹样、设色(彩画三要素)就基本固定下来。

旋子彩画最突出的特征是被施建筑构件上的旋涡状花纹,这也是称其为旋子彩画的原因。梁枋檩上施旋子的部位称为“找头”,找头左边往外依次是箍头、盒子、箍头、副箍头,找头右边是方心。因为古建筑的梁枋檩构件长短不一,所以有的构件亦可不设盒子,找头的长短形式也不尽相同,常用的构图方式有一整二破、喜相逢、勾丝咬等。

三是苏式彩画,这是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的一种,而非字面上理解的“苏州地区彩画”。苏式彩画与苏州地区彩画在构图、纹样、设色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苏式彩画色调与其他官式旋子、和玺彩画类似,以青绿两色为主,早期常用吉祥图案,表达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美好祝愿,晚期写实性绘画渐盛,其整体仍是华丽富贵。苏州地区彩画则不然,它的图案以锦纹为主,用金量小,追求的是淡雅清丽之格调。

四、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古代建筑的差异性

1、封建等级观念VS自由平等观念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封建制度的统治,因此,在古代建筑的营造中,也明显地受到了这一严格的等级观念的影响,但是,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虽然西方国家在一定的时期里,跟中国一样经历了封建专制和君主专制的制度,但是,到了欧洲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以后,西方国家就已经基本了君主专制制度,加上之后席卷而来的英国工业革命,使得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随后涌现出一批具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艺术家和思想家,建筑当然也经历了这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革命。

民主、自由、独立、博爱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迅速在西方各国散播开来,因此,在这种朝气蓬勃的艺术思想指导下,建筑设计与建筑的风貌也逐渐走向了自由化和个性化,呈现出多样化的色彩,在建筑的装饰上,更加崇尚自然、真实、合理,并且将“方便、坚固、美观”奉为了当时建筑设计的三条经典原则。

同时,一些受到启蒙思想影响的建筑设计师还大力提倡建筑要要合乎自然,要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在建筑中还要宣扬人的“个性”,提倡从建筑的外部结构到内部装饰,都要体现出人文色彩,表现出平等、自由的观念,因此,与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观念截然不同。

2、注重群体统一性VS注重单体的差别

纵观中西古代建筑,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建筑非常注重群体的设计,但是西方的古代建筑,则侧重于单体个性化的建筑。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个人必须服从群体,强调社会的服从性、等级性,要先“大家”,后“小家”, 例如中国华北地区古代仿生名城,还有明清时期的傲州仿生村落,无不体现着城镇与天、地、人三者形成有机活体的宏观整体概念。所以,中国古代建筑群的艺术成就是卓越的,而单体的民房建筑则是鲜为人知。

而在西方哲学中,从“我思故我在”就可以看出,西方文明的源头是从强调个人自身的生命意义出发的,先个人,才考虑到社会群体。因此西方古代建筑的构造设计历史多以建筑单体为突出,成就也是最大的。

参考文献:

[1]栗德祥、周榕,建筑学的千年涅槃——建筑的学科困境与自我拯救,[J]建筑

学报.2011.04.

[2]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J]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3]连蓓,江南乡土建筑组群与外部空间.[D]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第7篇

关键词:文化 建筑

中图分类号:K928.71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了的诗,其实,建筑比诗更华美,更厚重,更感人至深。建筑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还渗透着由历史积淀而来的人文情怀。任何建筑,反映的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建筑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水平。还折射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与审美情趣,立体的反映出时代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古代帝王与宫殿的恢宏精致凸显了皇权的威严与伦理的咄咄逼人;陵墓与坛庙的庄严肃穆昭示着古人对“慎终追远”的重视;叠山理水的山庄、园林,把山、水、石、树融汇一体,又是中国文化追求适意自然与诗意自然的表;中国古代建筑不张扬的个性,而以建筑群体的和谐为至境,也是中国文化追求有序、和谐的绝佳体现。

人类的文明是以人们学会使用工具为起点的,从此之后,人们学会发明使用各种工具,各种技术,并且逐渐拥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文化。随着人们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不能忍受风餐露宿的生活,所以使用工具制造供人们进食,休息,并且能够遮风挡雨的场所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所以建筑也就随之产生了。

在世界不同的地域,由于不同气候,地理条件,以及各种偶然或必然的事件的发生,形成了几乎全然不相同的技术,文化。归结起来,就成为了我们所说的四大文明古国。我们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中国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三大体系(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之一。

中国古建筑在其千年的发展史中,以中华文化为脉络,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特色的建筑体系。可以说,中国古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徜徉,你又不仅流连在精美的楼台殿阁、亭榭廊阙中,还在与古人进行着无言的交流,他不动声色地告诉你:几千年来,帝王权贵是如何展示自己的无上权威,富商大贾是如何追求自己的逸乐奢侈,布衣隐士又是怎样装饰自己的精深家园,平民百姓又是怎样营造自己的斗室蜗居……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民族,又使得中国建筑异彩纷呈,别具特色。藏族建筑粗狂豪放,傣族建筑玲珑纤巧,侗族建筑古拙质朴,苗家的吊脚楼别具风情,等等,都各有千秋,而又不同程度的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即使是汉族建筑,南北东西又风韵独具。北京四合院像中规中矩的士子,温文尔雅;山西的晋商大院,敦厚拘谨;江南水乡宛如处子,清新秀丽;天井式民居白墙青瓦,明朗而素雅;聚族而居的各家圆楼,亲切祥和。多元一体的文化,造就了和而不同的建筑,如繁星点点,共同组成了中国建筑的灿烂银河,使中国建筑以独特的风姿独立于世界之林。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又被称为世界奇观的万里长城,有造福后世的京杭大运河,有独奇千古的都江堰,有巍峨壮丽、气魄非凡的古都西安,有富丽堂皇的紫禁城,有代表天受神权的天坛,有千军万马之势的秦始皇兵马俑,有秀丽婉约的江南园林,有亲切祥和的四合院…….他们不但代表了中国的古老建筑文化,同时也记录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与科学,是古代社会的全面载体。

大楼让人抬头看着很是压抑,我问学建筑的同学,为什么要把建筑设计成这样。他回答道为了更大的节省成本和创造效益,我默然。现代城市中的建筑大抵都是如此,在有限的土地上高高的树起钢筋水泥铸就的摩天大楼,生活其间忙碌的人们也许已经习惯这样的建筑,并且更多的人把建筑的高大宏伟作为财富的象征。

在一个文化系统里面,建筑无疑是最具有特色的表现形式。比如中国南北建筑最大的区别就是北方多为砖石结构,南方多为木结构;北方多为平屋顶,南方多为斜屋顶。这是中学教科书上内容,笼统而概括,并不见得详实。而这段时间,通过对《中国建筑史》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了瑰丽华美的建筑有着深深地文化内涵,让我感受了一次不同建筑和文化的冲击。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那究竟什么才是中国文化的建筑呢?中国的建筑文化的精髓又是什么呢?怎样用现代的材料去表现中国的建筑文化呢?

现在建筑界的大师们对中国建筑文化有很多的看法。一些人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就是一种形式,主要是大屋顶、廊子、院子;不了解中国这些特殊建筑形式形成的内涵和人文精神,只会在现代建筑的楼体上硬搬某种廊子、亭子。我个人认为在现代的一些西方建筑上面强加一些中国的建筑元素上去很可笑。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济南洪楼周围的一些建筑群,都是在现代的一些建筑的边上加一些中国建筑的屋檐之类的。也许建筑的设计者是想要与周围的环境协调,但是那样一做后不是协调了,而是别扭了。所谓和谐,就是和而不同,和而同了就没有协调可言了。一些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已经过时了,感觉不够时尚气派。他们承认中国建筑文化很有特色,但认为这些传统已经与现代的技术和材料不相适应,是过时的文化;因此,在是否需要发扬传统的问题上犹豫不定。其实,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

作为一个建筑师,不但满足人们对建筑的物质要求,而且给人类精神提供丰富的空间感受。文化,也就是要“人化”,每一种文化都是靠人的活动和思想来支撑的。

中国的建筑不仅有外观的瑰丽华美,更具深深地文化内涵。无论是小桥流水的庭院,还是巍巍高耸的殿堂,无论是斑驳陆离的雕饰,还是长河落日的雄关,都能于其中品味到历史的沧桑,与古人进行精神的沟通。

中国建筑往往把和精华放在最里面、最后面,而前面则是质朴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本论文化解之中,农耕文化内向型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正因为如此,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精神之一――中庸,“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中国建筑造就了人们在人格思想上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

整个中国古代建筑史,就是中国历史文化,艺术与技术的映射。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史是理解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一个很好途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学好中国古建筑史的必要条件。建筑与文化相辅相成,共同谱写了中华历史的伟大篇章!

参考文献

[1] 罗哲文.再读梁思成《中国建筑史》[J].中国书画.2005(01)

[2] 刘大平,李晓霁.中国建筑史与文化地理学研究[J].建筑学报.2005(06)

第8篇

关键字:古建筑文化;中式建筑;民族建筑;特点;风格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建筑是人类为居住和相关社会活动而创造的一种特殊器物。建筑是从本土生长出来的,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结晶、载体。世界文化的交融给建筑刻上了外来文化的痕迹,但这种痕迹不能替代建筑的本土特征。建筑是多元的,这种多元化主要表现为建筑的民族化和地域化。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早、中、晚五个历史阶段,在封建奴隶社会时期,木构架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主流,随着公元5世纪左右建筑技术的长足发展,建筑艺术形态日渐成熟,至汉代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已基本形成,而后经过500多年的发展演变,至唐宋时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时代,中国古建筑在某些方面更趋完美,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圆明园、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则以江南的苏州、扬州等地最为兴盛,名园佳作不胜枚举。此外,在明清时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相当的发展,现存的著名建筑有的“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札时伦布寺”,以及云南傣族的“缅寺”、贵州侗族的“风雨桥”等等,形成了各族建筑群芳吐艳、异彩纷呈的现象。

二、关于我国古建筑的特征表述

以汉民族木构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自古以来就以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而称颂于世。这种建筑风格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体系和鲜明而一贯的特征:它以木构架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这种结构方式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形式和外观造型,常采用的是一种被称为“抬梁式”的木构架结构体系。

由建筑单体的外部造型特征看,中国古典建筑基本上由:台基、屋身、屋顶三大部分组面。台基―由砖石砌成,承托着整座房屋,一方面起保护木柱不受雨水和潮气侵蚀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与柱的侧脚、墙的收分相结合增架建筑物的稳定感,使其显得庄严雄伟。如故宫太和殿及天坛祈年殿的台基,前者显示了皇宫难以企及的尊贵;后者则表现了祈天建筑的高耸云霄、与天相通的气度。

架设于台基之上的屋身,一般采取明间略大,两侧面阔递减的方式,既满足功能要求,又使外观取得了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在较为重要的建筑物上,在其屋身和屋顶的交接部分设置有一种称为“斗拱”的构件,称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所谓“斗拱”,实际上是用短木块,木枋所组成的一种悬挑结构,主要起支撑巨大的屋顶出檐和减小室内大梁跨度的作用。明清时期斗拱逐渐蜕化,成了柱网与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屋顶部分是中国古典建筑最具特色的造型要素之一,它不仅为建筑特在美观上增加了不少神韵,而且也对其性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屋顶的形式归纳起来有五种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和硬山顶。

在建筑色彩运用上,中国建筑也是极富特色 。最突出的表现使用原色及大面积的色块对比与烘托。以故宫太和殿为例,蓝蓝的天幕上映印着金黄色的琉璃瓦顶,这正是建筑物与环境色调的对比,烘托出建筑物壮美的屋顶轮廓。檐下运用青绿色调的彩画,它们在深深的阴影下同阳光下暖色调的黄琉璃瓦顶、红色柱身、墙面和门窗形式对比,使建筑物的色彩效果格外的响亮夺目。素洁的玉石栏杆和台基又与富丽堂皇的柱梁颜色形成对比,烘托出建筑物的圣洁,并使其与地面有一个协调的过渡。

中国古典建筑由于主要为木结构,故单体建筑的体量一般不可能很大,因此除了利用高隆的地势,巨大的台基的烘托及向高层发展外,更常采用的是借助于建筑群体组合取得宏伟壮丽的艺术效果。通常是利用一系列紧凑的院落的递进,富有层次和秩序的将空间画卷随时间顺序展开,强化了古建筑的艺术感染力。

三、我国古建筑的风格特点小议

风格就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一个人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点。不同时代的特征和文化背景反应在建筑装饰中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材料,加工工艺可以形成建筑装饰的独特风格,甚至是不同的地域环境、气候条件也可以形成建筑装饰的不同的风格等等。

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艺术,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辉煌的成就。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供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商殷时已出现高大宫室。西周时已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春秋战国时期更有建筑图传世。京邑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装饰,墙壁上饰以壁画。秦汉时期木构建筑日趋成熟,建筑宏伟壮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佛塔迅速发展,形式多样,屋脊出现了鸱吻饰件。隋唐时期建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丽堂皇,当时所建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犹存,举世瞩目。五代、两宋都市建筑兴盛,商业繁荣,豪华的酒楼、商店各有飞阁栏槛,风格秀丽,明清时代的宫殿苑囿和私家园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较宋代华丽繁琐、威严自在。

具体而言,中式风格主要包括的内容: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背景下的演绎;一是在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中式风格并不是元素的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提炼,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相结合,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空间,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以体现。中式风格在设计上继承了唐代、明清时期家居理念的精华,将其中的经典元素提炼并加以丰富,同时摒弃原有空间布局中等级、尊卑等封建思想,给传统家居文化注入了新的气息。

要把握好现代中式风格的设计,与设计者本身的文化修养和设计功底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多方位的知识累积,需要对传统中国文化的了解及对当代社会时尚元素的敏感有效结合在一起,并使之相得益彰、水融方可。两者细入后都是一门甚至数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前者包括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古典建筑、儒家、佛家、道家、绘画书法、园林、风水……等等知识的融会贯通;后者包括现代及西方建筑、美术,对生活的理解和现代生活各项流程的熟知、对流行元素的敏锐和理解,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在继承优秀传统,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四、结束语

在世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朵奇葩,它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绵延数千年,直至20世纪初还保持着自己的造型特征和布局规则,并传播影响到东亚等邻近国家。中华民族是历史文化非常悠久、建筑传统文化非常丰厚的民族,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师和文物建筑保护工作者光荣的历史责任。

参考资料:

[1] 姜晓萍;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意蕴[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王贵祥;;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基址规模问题探讨[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2012年

第9篇

风水是一门独特的中国文化分支,在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风水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理想生存环境的代名词。对于风水,《辞海》的定义是:“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在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风水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理想生存环境的代名词。在传统建筑的建造中,大到城镇选址、景观营造,小到建筑布局、室内布置,无不以风水理论作为指导,了解风水理论对我们认识传统建筑、理解中国古代规划和营造有着重要意义。

风水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同一个有机整体。风水思想的基本原则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要求人类居住的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风水的这种整体有机自然观,不仅造就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城市景观的独特风格,而且得到近现代建筑和城市设计思想的认同、筛选乃至升华。

近年来, 风水在我国南方发达地区日益盛行。风水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学界的热点。对于风水文化的解读,也多了很多理性的成分。风水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单单把它理解为迷信,是不客观的。至于把风水当作集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气象学和人体信息学合一的综合性科学,也是不理性的。

中国的建筑史,很大程度上就是风水史。风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了下来。从西安半坡发现的6000 年前的氏族村落,到清朝的颐和园,无不渗透风水观念。把风水理性的应用于景观设计,是当前景观设计界的研究热点。风水应用于景观设计应该遵循几个原则:第一是系统原则。系统思想早在中国古代就产生了,历代都城选址都综合考虑系统要素,要求地处中心、交通便利、易守难攻、地域开阔。二是因地制宜原则。即根据环境的客观性,人应主动地适应环境。所以中国古代的建筑形制在北方是窑洞, 在南方是干阑式吊脚楼,在中原是土石房屋。因地制宜,可以节省建筑开支、保护生态环境,达到我国传统哲学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第三是负阴抱阳原则。因为中国处于北半球,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照射到房间,所以房屋宜朝南。在现存的古代建筑中, 如故宫、丽江古城、苏州园林也有很明显的体现。理性的应用好风水文化,摒弃其中的糟粕迷信成分,对当前我国城市规划有着积极的意义。

风水的实质,实际上就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与自然相平衡、相协调,保护自然,使建筑物和自然相融合。风水理论关于建筑选址的基本原则之一,叫做“相形取胜”,即选用山川地貌、地形地势等自然景观方面的优胜之地。《阳宅十书》中写道:“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择优选址,讲究“穴位’,风水论穴,是一种比喻。所谓“盖犹人身之穴,取义至精”;“穴者,山水相交,阴阳融凝,情之所钟处也”。按照这一原则,风水中关于聚落选址的最佳格局,即:“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具有这样相对较为封闭的空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小气候,背山可以阻挡冬季北向的寒风,面水可迎来南向的季风,朝有良好的日照,缓坡避免淹涝之灾和保持水土。中国古代在建立城市的时候,把周围的山川形胜看得比规矩准绳还要重要。《管子・乘马篇》中说到:“凡立国者,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按照这一原则所选择的建筑基址,有利于形成优越的小气候和良性的生态循环。在这样一个自然环境中安家落户,必然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健康。所以在居住区的选址上,我们可以充分借鉴风水的选址方法。

大自然姿态万千,并非都是佳境。风水的主要目的,一是挑选出吉祥的地址,一是把凶相的地形改善成吉详的地形――例如把不吉详的水塘埋掉,在其上造林,控制洪水和潮湿的沼泽地,使阳光得以充分照射,或为便于交通而修筑道路。虽然这些改变,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凶吉,但是后来重点渐渐的转移,而更多地从改进景观的角度出发了。为了使环境能够平衡,给人以较好的景观感受。

在当前社会,建造人居环境最常采用的办法是先把基地推平,在平地上设计景观,然后开湖移树,将环境重新建立起来。这种办法的好处是可以随心所欲的设计景观,但是同时也出现两个问题:一是造价较高,二是不易和周围的环境协调。比如推平的基地边缘就容易产生较大高差,影响景观效果。而如果借鉴风水的处理方法,将可以利用的地形和树木保留,将不利的环境适当的重新设计改造,这不但能节约很多造价,还能取的和周围环境的共生协调。面对不理想的地形,风水不一味放弃,也不完全“顺应”自然,认为“以地气之兴,虽由天定,亦可人为”,即在“顺天”的同时对地形进行积极处理,合理的布局,使之趋于理想模式。

近年来,随着各方专家的深入探讨,山水城市的概念得到了广泛的深入和提高,我国许多城市纷纷提出了建设花园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等生态城市目标,我国城市建筑选址大多注重与山水环境的融汇,如常熟的“十里青山半入城”、桂林的“城市山林自郁葱”,山林水网与城市密切结合,使山水城浑然一体。这些实际经验无一例外的告诉我们,风水理论所突出的关于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对于我国城市化建设有着相当大的参考意义。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雅典、马丘比丘,再到如今的山水城市、生态城市、城市经营等理念,随着城市规划事业的不断发展,优秀的规划理念也在不断完善和成熟。亲和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创造开放灵活的空间。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原态,是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建造同自然和、表达自己独特风格的城市,是历来规划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风水理论历来都是有争议的,从其发展过程看,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凝聚着强烈的传统文化色彩。它应当被看作一种文化观念来研究对待。风水理论对于城市规划产生的影响,积极成份占主导地位。在处理城市规划与自然要素的关系方面,它用全新的理论方法为我们提供理论支撑。我们应当重视这份文化遗产,对它进行科学研究和剖析。

风水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了城市整体规划观念。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从选址到规划实施到环境布置,虽然我们一般都按照科学的方式去进行,但是其中也必然包含有风水里面的相关哲学内涵,比如背山面水;第二,“法天象地”的思想对于城市以及城市内建筑的布局都有很大的启示,尤其对于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的创造很多方面都模仿天地万物;第三,虽然城市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全球环境问题爆发后提出来的一种适应社会自然需求的理念,但是古代的风水学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就体现了这一点,因此,风水思想对于生态城市的构建也是十分重要的。

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在当今科学化水平提高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规划的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要综合地方自然与人文要素地方精神与民间文化,达到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寻求天人合一,达成人与居住环境的共惠共荣,正是风水理论运用于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所倡导的。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适宜人居的城市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亢亮,亢羽.风水与建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2.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 冯建速、王其亨.关于风水理论的探索与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4. 王复昆.风水理论的传统哲学框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5. 徐苏斌.风水说中的心理场因素.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6. 盖光.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生态化与人居环境美.管子学刊,2005.

7. 汪溟.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与园林景观.武汉:中南林学院.

8. 李蔚.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自然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大学.

9.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