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9 11:00: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学生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差异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如基础知识水平的差异、能力水平差异、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我们应该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一现象,因材施教,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二)广泛性中学生的课外语文的学习就理所当然地提上日程。但是,语文的课外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涉及的范围很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想而知,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加大。这就是语文教育中所说的全面性、综合性和广泛性。
(三)多样性语文的课外学习途径多种多样,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课外语文学习不同于课内,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加大,学习手段多样,课内学习的局限性在课外得到了弥补。这不仅促进了课外语文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培养中学生课外学习能力的策略
课外语文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可以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
(一)校内的课外语文活动学校的课外语文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很多学校组织的文学社、记者团、语文课外兴趣小组;书法、作文、朗诵、演讲、语文知识竞赛;辩论会、读书报告会、故事会,影剧评论会,各种专题讲座,出墙报、特刊,编手抄小报、油印小报等,都活跃了学习气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课外的语文活动社会语文学习资源是丰富而广泛的。“大语文教育”中的“大”其实就体现在充分利用“社会”这个语文学习资源上。它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广泛应用于社会,在社会生活中熔铸、充实、修正并得以检验。对于广大的中学生来说,要想学好语文,不仅仅要学好或掌握住语文课本上的知识,还需要在生活中体会语文的魅力与实质,积累点点滴滴语文知识。“生活即语文”,只有真正融入到语文大的语言氛围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语文。
(三)家庭的语文活动相对学校和社会而言,家庭课外语文学习资源数量不大,规模较小,家庭拥有的空间也相对较小。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较大,因此我们应注意家庭环境对语文教学的作用。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会给孩子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父母子女相聚一处,纵论人生,谈天说地,评论文艺,讨论影视,谈论国际国内焦点热点问题……这样,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还能增进两代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对语文学习很有利。
三、中学生语文课外学习的意义
(一)拓宽语文学习视野传统的语文学习只将目标锁定在几本教科书上,只能是一只“井底之蛙”。通过课外语文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在课内接触不到的知识。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吸收民族文化营养,开阔文化视野,增长多方面的文化科学知识,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就可以自由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知识丰富了,反过来又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较强的阅读能力,是学生今后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而这种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中学生同样也需要掌握大量的、准确的信息来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确定自己新的学习目标。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承,采用的是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从而导致学生收集信息、能力薄弱。而学生在课外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某一课题,需要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以逐步提高和强化。
(三)培养团结合作意识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养成了“唯我独尊”“凡事以我为中心”的习惯,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合作。这样的人就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而课外的语文学习恰恰有利于对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在课外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一个有趣的语文活动,或是解决一个问题,常常需要在一起进行研究与实践。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将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合作的技巧。
(四)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在课外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爱参加的活动,本身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而学生由封闭式学习转为开放式学习,本身又极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大力推动课外语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掌握,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求知欲望,最终形成习惯。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还有达到了塑造学生主体人格的目的。
具有目的性的思维是必须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该堂课的学习目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数学教师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引导学生明确其目的性的思维,其意义是重大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并引导学生培养正确思维的重要性,明确其学习数学思维以及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学习当前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都带来了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和帮助。只有学生明白了思维培养对自己的重要性,才会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思维,才会在学习中更好配合思维。
2通过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知识来源于对疑问的解答,然而较大疑问的过程中正是让学生进行思维分析的过程。可以这么说:提出的疑问也就是思维的目的,有了疑问,学生的思维才会有了明确的方向。因此,在新课标的数学教学中,对数学教师的提问的水品越来越高,所提的问题必须要具备两个特征:启发性和质疑性。以往传统式的教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及的问题基本上是课本中例出的问题,不具有创新、新颖性,相当于是照本宣科,学生只需要是望着书本进行作答就行了,这样一问一答的教与学的模式,45min的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不需要动太多的脑筋思考,只需要根据书本上了“朗读”就行了,学习思维的培养根本就无从谈起。所以,初中数学教学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要不断的创新特问的方式和新颖的问题,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分析其问题,并结合该堂课的数学内容进行作答。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不能盲目的提问,必须要满足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难度适中、独特、新颖、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目的性的特点等。
3加强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师在口头上的教导,它还需要通过各种相关的训练来加强、熟练、掌握。
3.1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以及比较水平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涌入了较多新的知识点、新的概念,通过这些新知识的涌入之后,不仅增加了知识的全面性,还提升了知识的复杂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下功夫了解各项知识之间的个性与共性。
3.2训练学生抽象的、概括性的思维
思维的过程就相当于寻求解答问题方法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有长有短,长者达到几年,甚至几百年或者是更长;短者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几秒钟。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目前所要解决的问题肯定是后者。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在短时间内解决若干个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自己提出的关键性的问题需要对学生进行点拨甚至是引导。使学生通过客观事物的本质了解,掌握其相关的知识点,并且让学生对自己所见的事物经过抽象的概括,从中找寻出问题的答案。
美国学者伊顿指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将主要取决于我们同胞的创造才智,而不取决于我们的自然资源。”“中国学生缺少什么素质?中国校园缺少什么氛围?”问题早被提出,答案早已被找到。素质教育的呼声、新课程的改革……可过去了这么久,我们现在大多数学校的现状依然是教师说,学生听,然后大量的解题和考试,使之成为一种应试训练,使大部分学生成为思维呆板的考试机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是什么使我们改革的步伐走得这么慢,这么艰难?
创造性教育首先需要一个创造性环境:
1.从大的方面来看应该包括:人们对人才的界定、社会对学校所赋予的期望,从而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的人才评价体系,这一点我们做的还不够。在笔者实习时,高一年级正在讲第二章函数内容,班里有一部分同学是新课改的,初中新课改里分解因式、关于简单的二次函数知识都减了,而高考对函数的考查都没有变,抽象加上基础薄弱让学生学起来特别吃力,可教师又都还是用旧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觉得学生笨且难教。
2.从小的方面来看:实施数学的创造性教学,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而首先是数学观念的变革。实际上,也只有数学教学观念的变革,才能导致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真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教师必须彻底摒除片面追求升学率,只为学生考高分而采取急功近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转向加大思维能力培养力度,加大创新意识的培养。
3.创造型教师的缺乏:在写此文时,笔者常常想:“像我这样没有什么创造性思维的老师能培养出有创造思维的学生吗?”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可主导者是教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培养创造型的教师,它应该包括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教育改革不应该是几个教育者或学校的事,它应该成为一个社会从上而下的、从理念到行动的事情。它应包括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对教育的投入……
二、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充分认识数学中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的辩证关系
我国传统数学教学观念、教材与教学方法偏重于逻辑思维的培养,在思维形式上偏重于聚合思维方式的培养,忽视了知觉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把学生培养成很好地理解、消化和运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强调了在创造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形式,有些却贬低了逻辑思维的作用,甚至错误地认为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是对立的。若仅从知识传授角度考虑,传统教育并非没有优势(从学科考试成绩看,我们的学生成绩普遍高于西方国家同类水平的学生)。知识的多寡与能力强弱密切相关,孤陋寡闻的人绝对没有强的创造力。
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直觉思维是高度纯熟的逻辑思维的产物。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中的主导成分,直觉思维是数学发现中的关键因素,是逻辑的飞跃和升华。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充分认识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辩证关系,应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在培养逻辑思维过程中,重视发散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把握青少年特征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前提
青少年具有最富想象力、冒险精神和求新求异、求变求索的特征,青少年时代是培养创造思维、开发创造潜能的最佳时机。
(1)创造力的发挥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基础。首先学生要有安全感,要感到自己被承认受别人的信任,这样他才能抛弃虚伪而存在。其次必须心理自由,亦即表达、感觉、思维的自由,塑造自我的自由。心理调查表明,目前有众多青少年存有心理障碍,消除心理障碍已成为创造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有健康、稳定、正常的心理,只有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有真正的创造。
(2)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创造力较高的孩子多数表现为顽皮、淘气、荒唐,行为时逾常规,处世幽默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常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表现自我、对“不合常理”的思维要疏导、鼓励,表扬,绝不能“一棍子打死”,导致学生成为“师奴”。
学生个个都有创造潜能,只不过每个学生在创造潜能表现的内容、形式、层次上有差异,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个性。教育者必须清醒认识到:创造力并非独指智力,创造型人才也非高智商者,智力正常的学生也可造就成创造型人才。正如毕加索所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如何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
3.培养兴趣,激发创造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欢乐的愉快心理状态,正是引发思维的最佳时机。
(1)由于数学的抽象性会给学习数学带来困难,从而破坏学习的兴趣,为此在学习数学时要充分注意数学概念、数学问题与实际的联系,要加强实践活动,把纯粹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有关自然科学和实际问题中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2)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当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获得某一成功,定然产生愉快的情绪,若是不断得获得成功,则学习数学和愉快情绪就会建立稳定的神经联系。所以,教师应把学习的成功感还给学生,教育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3)走出课堂,充实课外。丰富、新颖、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让学生摆脱课堂的束缚,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在教师恰当的指导下,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到课内学不到的知识,领悟课内没有触及的深奥道理,获取课内无法取得的奥秘,并能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加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4.提供机会,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1)提供和创设创造性的问题情景。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数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而,我们应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时空,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提问,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引导学生在课始进行预习后的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从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2)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更要多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动手操作的时间,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将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5.开发习题功能,发展创造思维
美国创造学家帕内斯制定了创造性解题模式(CPS),它在大量的训练计划中得到应用,被认为是效果最佳的教学模式之一。CPS的5个阶段首先都要进行发散思维,随后进行收敛思维。在教学中,应抓住数学习题特点,进行多向思维训练:
(1)多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变式训练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训练,通过变形变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复杂变为简单。在进行解题过程中,鼓励学生不受习惯限制,不受思维定势干扰,打破框框、勇于创新,全方位、多角度地寻求解题方法,并能选择最简、最优的方法,发挥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独创性。
(2)以开放题为出发点
数学开放题的特征包括:
①问题内容的新颖性。传统的数学封闭题条件简单,结论固定,解法呆板,往往有一定的模式可套用,通过大量机械重复训练可以套用模式解决,解题者是在复制别人设定的解法,产生许多高分低能现象。而数学开放题,条件复杂,结论不定,解法灵活性,综合性强,无现成模式可套用,需要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极富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②问题形成的生动性。数学开放题有的要探求多种答案,有的寻找多种解决方法,有的追溯多种成立条件,有的由变求变,有的以动带动,很能体现现代数学气息。
③问题解决的发散性。解题者需要运用观察、想象、分析、综合、类比、演绎、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同时探索多个解决方向,创造新思想和新方法,获得多种结果,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2)布置一些和学生生活相关的数学作业,并引导督促其完成
如要求学生:①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②挑出教材、学习参考书、习题集等正式出版物中的若干个非印刷性错误,并予以改正。③就学过的内容自拟三个数学小综合题并附解,要求写出设计的用心和得意之处。④制作立体几何的纸模型若干个,如柱锥台、正多面体、烟囱的直角拐脖、由正多边形构成的非正多面体等。⑤撰写小论文,选题有阅读科普文献或参考书的心得与读后感,学习某段教材的体会或专题小结,解题或研究中的小发现,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求解等。这些措施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能完成这样的作业,再与学生课堂教学的学习相辅相成,将使学习变成充满创造活力的过程,这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目的。
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创造教育将会引起更广泛高度的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成为创新人才,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必将更有利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名符.数学教育学学原理[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6.
[2]袁贤琼.数学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J].数学通讯,1998(5).
[3]马富荣.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的途径[J].中学数学教学,1998(5).
Abstract:Innovativeeducationandthecultivationofinnovativethinkinghasbecomeanimportantcontentinthecurrenteducationresearch.Thispaperpointsoutsomesolutionstocultivatemiddleschoolstudents’innovativemathematicsthinkingstartingofffromthecurrentsituationofeducation.
Keywords:quality;innovativeawareness;innovativethinking;innovativeeducation
针对现阶段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偏低的现状,需要在教学方式与学习模式上来创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可以采用如下的模式:
(一)注意中学生自主行为的培养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注意到每一个层次学生的“自主行为区”,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改变各种行为失调问题,让教学活动真正为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而服务。为此,可以应用问题导向式学习模式、研究式学习模式,合理应用这些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既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此外,还要采用各类创新性的学习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理应用问题式教学法与体验式教学法,注重对学生形象思维水平、辐射思维水平以及发散思维水平的培养,根据教学活动进行整改与调整。同时,还要借助各类手段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好习惯,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将传统“教师主宰”的模式转化为“学生主导”的模式,引导学生主动的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在所有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不应该仅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心声,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来科学选择教学方法、教学途径与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学习时间。此外,还需要利用教材的实用性以及趣味性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枯燥的知识为形象的呈现出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科学应用案例教学法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虽然中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但是往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鉴于这一因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的传授,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科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多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在情况许可的条件下,可以鼓励学生自行来编写教学案例,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四)应用积极主动的教学方式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多采用正面激励法,避免惩罚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学习目标,这种学习目标需要适当高于学生的能力,让他们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够完成,学习目标难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之后,会产生极大的满足感。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发挥出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获取到良好的情感体验。
(五)应用多样化学习路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非朝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努力,只有采用多样化的学习路径,才能够帮助学生产生持久的自主学习能力。考虑到这一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学法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扭转不良的学习方法,只有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才能够实现既定的教学目的。
二、结语
对人类威胁较大的气体,世界每年的排放量达6亿多吨……;估计到下个世纪中叶,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临着沙漠化的危险,每年有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威胁着60多个国家……看见这一组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朋友,你有何感想?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不是吗?从古猿的出现到现在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人类从未停止过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也是“有求必应”,这更滋长了人类的贪欲。他们在地球上大肆砍伐树木,建立化工厂,排污排废……。于是,曾经山青水秀,一片蔚蓝的地球母亲望去已是满目疮痍,污烟瘴气。这怎不叫人寒心呢?更多环保作文()
环境污染也使人类自食了苦果,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看看前人是怎样受到自然的惩罚的,这就是世界着名公害事件:
(1)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排放的工业有害废气和粉尘对人体造成综合影响,一周内近60人死亡,市民中心脏病、肺病患者的死亡率增高,家畜死亡率也大大增高。
(2)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本世纪40年代美国洛杉矶的大量汽车废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的光化学烟雾,造成许多人眼睛红肿、咽炎、呼吸道疾病恶化乃至思维紊乱,肺水肿。环保作文
(3)美国多诺拉事件:1984年10月,美国宾西法尼亚洲多诺拉镇的二氧化硫及其氧化物,与大气粉尘结合,使大气产生严重污染,造成5911人暴病。
(4)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引起的煤烟性烟雾,导致4天时间内4000多人死亡,两月后又有8000多人死亡。
(5)日本水俣病事件:1953年--1968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由于人们食用了含汞污水污染的海湾中富集了汞和甲基汞的鱼虾和贝类及其他水生物,造成近万人的中枢神经疾病,其中甲基汞中毒患者283人中有60余人死亡。
(6)日本四日市废气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骤增,尤其是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形成了一种突出的环境问题。
(7)日本的爱知糠油事件:1963年3月,在日本的爱知县一带,由于对生产米糠油的管理不善,造成多氯联苯污染物混入米糠油,人们食用了这种被污染的油之后,造成13000多人中毒,数十万只鸡死亡的严重污染事件。
(8)日本富山的痛痛病事件:1955年--1977年,生活在日本富山的人们,因为饮用了含镉的河水和食用了含镉的大米,以及其他含镉事物引起痛痛病,就诊患者258人,其中死亡者达207人。
当然环境问题还不只这些,如乱伐森林、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等等无一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无知而自掘坟墓。的确,环境问题每时每刻地困扰着整个世界。然而,这一幕幕悲剧又是谁一手导演的呢?是人类。当灾难再度落到了人类自己身上,大自然对人类无休止报复时,人类终于觉醒了,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类如果想征服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对于改造自然理应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阔斧,勇于实践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与自然协调发展。找范文。
面对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绝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先污染,后治理”是十分不明智的选择,其治理的代价很高。我们既要加速发展,摆脱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制约,又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来保护环境。
“勿以善小而不为”,想必大家都明白。保护环境正是从点滴的小事做起,拾起一节被丢弃的电池、回收废品、拒绝使用超薄塑料袋等等,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话,世界的环境必大有改观。如果你已经做到了,这意味着你已经对保护环境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如果你尚未做到,那么从今天开始坚持做下去,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你所做的一切都产生了奇妙的效果
范例二:
空气污染对人体影响研究获进展
清洁的空气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物质基础,一个成人平均每天要呼吸15立方米空气,人们若呼吸了严重污染的空气,无疑对健康是有害的。因此,研究空气污染的影响,认识清洁空气的价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前沿科研课题。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是对外界空气污染最敏感人群,研究空气污染对儿童的影响更易获得有价值的结果。
基于此,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工魏复盛为中方首席科学家的中美科技合作项目一一空气污染对人体呼吸健康的影响研究,在广州、武汉、兰州、重庆等城市和郊区分别选点,对空气中直径2.5微米颗粒物、直径2.5?0微米颗粒物进行调查、监测,取得8196份调查问卷,测试儿童肺功能约15000人次,包括环境监测数据,共获得了约300万个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对空气污染对人体呼吸系统健康(特别是儿童)的影响有了定量化的认识。
研究结果证实,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空气中细小颗粒物污染最为严重(我国有2/3的城市超标),其次是二氧化硫污染(我国有1/3的城市超标),氮氧化物污染的影响相对较弱。可以说,细小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是人体健康的第一杀手。据专家介绍,颗粒物上附着的有毒重金属、酸性氧化物与土壤相比富集几百倍、几千倍,甚至上万倍,并可在空气中飘浮多达几十天,有害物质随可吸入颗粒物进人体肺部,并有可能透过肺泡进入血液,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近日,这项历时8年的研究成果在京通过了由国家环保总局主持的专家鉴定。专家们认为,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认识清洁空气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及领导层的环保意识有着重要意义。研究成果的数据为国家空气环境立法、制定、修订空气质量标准、排放标准及空气污染治理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范例三:
我,热爱生命,更喜欢那滴滴清泉水。每天,用炉子烧开一壶清泉水,喝得甜甜的,身上爽快极了。就是这水,浇灌着我们几千年来的生命。
水果里,蔬菜里,庄稼里,花朵里,小草里,田野里,小河里……它无处不在,不休不息,变化着各种状态,雨、雪、水蒸气,是你的身姿,你太平凡了,使我们拥有你,像拥有自己一样的自然。然而,你这博大的胸怀,变化着的身躯,当你流过污物的时候,你清洗了它们,却把伤害留给了自己;当你流经工厂排污渠道的时候,那可是致命的伤害,你痛吧!当你飘回蓝天的时候,你却遇到了废气,你这纯洁的灵魂,哪能经得住它们的吞食,你哭了吗?
这是我们伤害了你,你给予我们的太多,可我们却给予你的太少。我们要对得起你。洗完菜以后,我们把你再浇到地里,让庄稼再吸收你;工厂里,我们不再将废水排放到你的怀抱里;我们不让烟尘废气飞上蓝天,还你纯洁的灵魂。这是我们的向往,我们还要进一步努力,发明科学的方法,就像你对我们一样地对待你。
你看吧!农民们用他们辛勤地汗水呵护着你,那滴滴汗水,已把你洗礼得更加纯洁、无畏;工人们用他们艰辛的劳动保护着你,再不让污水迫害你;科学家们用他们毕生的精力袒护着你,研制着生态农药、生态化肥;最可敬的是我们的白衣战士,他们坚持在工作岗位,连续数8个小时,耐着生命的极限,不让一点毒素进入你的身躯。
因为,我们已知道你虽平凡却又太珍贵了。江河里,你的身躯变得又细又瘦,酷热的夏日,禾苗都盼你盼得奄奄一息,你却不来看他们一眼,你让我们等得如此焦灼,就连平时最慈祥的大地母亲,都烦躁了,变得暴躁起来,一阵阵狂风肆虐,黄沙漫天,都是因为没有了你。我们要修河渠,筑堤坝,珍藏着你,根植一片片树木养育着你。
【关键词】需要激趣;内容激趣;媒体激趣;活动激趣;兴趣迁移
我国的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则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又该如何激发和培养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呢?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这种倾向总是伴随着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她是一种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具体表现为对学习的好恶程度。兴趣又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类。前者是指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如有的学生对英语这种语言的学习本身感兴趣,后者是指对事物本身没兴趣,而是对该事物所带来的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如有的同学对英语学习本身没有直接兴趣,但是感到学好了英语对自己升学、工作和生活以及祖国的腾飞非常需要,也非常乐于学习英语,便产生了间接兴趣。这两种兴趣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不少人最初也许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学习英语,对英语本身并无好感,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了一些进步,开始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间接兴趣向直接兴趣转化。这也说明了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和改变的。
一、需要激趣法
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国家为什么把英语学科作为三大主科之一的原因,明确英语的主要性和学好英语的必要性。教师可用数字来说明英语使用的广泛性。如:全世界50%的报刊和60%的广播使用英语,最有价值的科技论文每年达500万篇,有半数以上是英语发表的。教师也可以结合时事宣传英语的重要性,如:中国加入WTO、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广州准备申办亚运会、教育部公布并将实施英语新课程标准、北京警察和出租汽车司机必须要拿到英语合格证、广州从明年起引进人才要提高对英语的要求等等。
二、内容激趣法
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愿望。因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选择图文并茂,能反映时代生活,内容新颖有趣的教材。(2)内容的深浅要适度。内容过深或过浅都会使学生丧失兴趣,要让不同学生能摘到相应的果子。(3)通过引人入胜的导入,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4)讲幽默故事、个人经历、趣闻轶事融入课题中。(5)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6)经常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如:我发现学生易拼错prensent,parent,peasant,先分别划出sent,are,ant,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礼物“是”送“给别人,所以preant以sent结尾;”双亲“是复数,所以之间是are;“农民”在山地劳动,所以常见“蚂蚁(ant)”.又如hang作“挂”解,可把hang视作一物,当然将a处挂于铁钉上更牢靠,由于该物太重,a处上方开裂开了,便成u,所以hang“挂过”就是“hung”。Hang作“绞死”解,是规则动词,其过去式和过去分词是hanged,连写的ed可想象成一根绳子在颈部绕了两圈,然后,吊死梁上。(7)对有些枯燥的内容,也要通过采取适当的教具或身势语,或者编写顺口溜等将其趣味化。如用“提出学会的打算,要求答应来帮忙;准备决定遭拒绝,敢于设法抱希望;未能做到莫假装,破釜沉舟要自强。“来帮助学生记住后面只能接不定式而不能接动名词的动词:offer(提出),learn(学会),plan,intend(打算),demand(决定),refuse(拒绝),dare(敢于),manage(设法),wish,hope,want,expect(希望),fail(未能做到),pretend(假装)等。
三、媒体激趣法
媒体指直观教具和电教设备。直观教具包括实物、图画、地图、图表、卡片、模型、简笔画、教师、学生以及师生的体态语言等;电教设备包括录音机、幻灯机、投影机、电视机、影碟机、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电影机等。媒体可为教学提供各种教学情景和真实的交际场面,有助于创造英语环境,使学生直接用外语思维,并增加学识使用英语的机会,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动觉器官都可参加活动,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直观,容易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媒体的使用对小学、初中学生尤其重要,如:叫鸡蛋、香蕉、苹果等英语单词,若老教师从口袋里一一拿来这些实物,会很快吸引学生注意力;开门和关门的动作来教动词的将来时、进行时、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态,叫几个学生站起来教形容词的比较等级等都会受到较好的效果。如果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来做卡片、制挂图、制幻灯片,甚至制课件。学生在课外都兴趣盎然地制作,期待自己的作品在课堂上出现,都乐于上英语课。开展这样的活动,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活动本身,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这种成功的喜悦会大大激发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
四、活动激趣法
活动就是指为学生提供运用英语的机会所开展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组织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激发兴趣。许胜三说:“实践活动是培养兴趣的基本途径。”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兴趣,把握中小学好新、好奇、好动、好玩、好胜、好表现的特点,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他们最大限度的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在运用中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课堂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常见的课堂活动有:三分钟freetalk、值日报告、新闻报告、问答、对话、朗读、复述、角色扮演、情景对话、专题采访、辩论、讨论、想象、讲故事、猜谜、游戏、抢答等各类比赛等。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也是激发和培养其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活动称为“第二次兴趣的发源地”常见的课外活动有:英语电影、英语歌曲、英语晚会、英语演讲比赛、阅读比赛、英语故事会、英语短剧、小品表演、英语角、英语节、交英语笔友、收集和辨认日用品上的英语等。当然,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要有新颖性,无论那一种活动都不可长期进行简单机械的重复,要以能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前提。
五、兴趣迁移法
兴趣迁移法,就是以学生直接感兴趣的某项活动为基础,有意识地用“迂回包抄“的方法,使学生对英语产生间接兴趣。如可将其业余的兴趣爱好迁移到英语学习上来。感恩中学的林建新老师就曾把几个热衷于打电子游戏的同学成功地将其兴趣迁移到英语学习上来。有一次,他把几个常逃学到街上打电子游戏的同学叫到宿舍,打开电脑,让他们见识”红色警戒“、”沙丘2000“和”星际争霸“等游戏。那令人震撼的32为音效,赏心悦目的3D动画,人性化的交互式操作,让街上游戏厅的16位到8位的游戏望尘莫及。很快他们就融入游戏当中。但每每就在他们指挥着千军万马,即将解放全人类,实现心中梦想时,屏幕上却出现数行英文提示,这些学生全傻了眼,这时他就在旁边轻描淡写的给予翻译。学生顿悟:玩,也要懂英语。事后这几个学生就开始对英语感兴趣了。还有,有的同学因对某一老师的爱好和敬仰而迁移到对他所教的学科上来。因此,我们要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做到博学多才,获得学生的敬佩与信赖;同时要热爱、尊重、关心、宽容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我们所教的英语学科上来。
【参考文献】
[1]冯克诚.《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
[2]刘善循.《快乐学习法》.
[3]李维.《学习心理学》.
强调一题多变深化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通过一题多变训练不但可以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加深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运用转化思想,从而提高解题能力,深化创造性思维。如已知甲数是7,乙数是5,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学生很快说出了得数。为了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深化,教师让学生继续动脑思考,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展开联想,提出不同问题。学生提出了:⑴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⑵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⑶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⑷甲数是乙和甲和的几分之几?⑸甲乙两数和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等。这样通过一题多问的训练就深化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a.例如:在教学生“水”“饭”等生字时,除了教学生用学过的生字组成词以外,还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口头组词,并口头用组成的词语再说一句话或一段话。这样,既为学生学词、学句、作文打下基础,又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生字“水”时可以让学生口头说:“水”;“河水”;“河水清清”;“一群白鹅在清清的河水中游来游去”。水:矿泉水;我爱喝矿泉水;我家附近的商店里有很多瓶矿泉水;可供全村人饮用。水:雨水;地上的雨水不断的流向低处。饭:米饭我爱吃米饭;妈妈做的米饭又白又香。我请小朋友来尝一尝。饭:饭桌;饭桌有各式各样的。园的,方的,大的,小的,颜色也有很多种。饭:饭后;饭后我帮妈妈洗碗。饭:吃饭;我看爷爷吃饭很香。我特别高兴。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连字成词,连词成句。例如:学、写、学、生、字、习。可连词学习;学生;写字。可连句:学生学习写字。
b.在学生掌握了所学生字后,把生字分成部件让学生重新组成生字。在活动过程中即巩固了所学生字,又给学生一个崭新的视角,有了新的启迪。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些出题方式来考所学生字,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而不是枯燥的重复练习。例如:学习生字早、妈、灯、爸、看、送这些字时,在教学完生字后,教师可出“找朋友”一题:日、父、十、火、巴、丁、关、手、之,目。让学生用连线的形式或卡片重组的方式找到朋友。学生会很感兴趣,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生字,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把上面的形式变化成:看谁找错了朋友,请你帮帮他们。教师出示错误卡片,请学生重新组成正确的字。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出题方式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体育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做游戏,也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例如,在教师带领学生跳绳时,可以让学生做出各自不同的跳法,让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的跳绳方法多。还有在玩皮球时,也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创新教育。
四、在劳动中对初中学生实施创新教育
在劳动中,学生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此时,应及时启发鼓励学生有创新意识,想出新方法、新路子,使学生爱创新敢创新,有浓厚的创新意识,真正做到把创新落到实处。
五、在音乐课上对初中学生实施创新教育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主张利他主义。从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体现了利他主义的精神。事实上,我们从儿童身上就能够发现利他主义。“儿童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使在儿童面前表达出来的感情很容易得到内化,他效仿这些感情,分享这些感情。他会因为见到被表达出来的痛苦而感到痛苦,他分享着他人的快乐”。当代中学生利他行为缺稀表现在:有些中学生为了学业的竞争,不愿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与交流学习经验;有的甚至恶语相向,欠缺合作精神;还有些中学生对他人冷漠,面对需要让座的孕妇和老人,往往抱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
1.中学生心理特征的影响
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其心理发展状况还达不到成年人的水平,因此,中学生还不能抵制外来因素的干扰。他们的意识多数还处于易变、易受干扰的状态,对外界事件的体会和看法容易受到来自他人强烈暗示的影响。近期,助人为乐反被讹诈的新闻事件时有发生。面对求助,帮还是不帮,成了社会讨论的话题。作为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中学生们来说,他们还没有能力去辨别事情的真伪,周围人的言论很容易影响他们。若周遭的大部分人都反对帮助他人的这种行为,那么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中学生就会拒绝去帮助他人。学者李丹研究发现,性格开朗外向的儿童的利他行为较强,而焦虑、神经过敏性的儿童的利他行为较弱。可见,孩子的心理特征确实能够影响其利他行为实施的多少,而这种影响力体现最为明显的是在中学时期。
2.家庭教育的弱化
父母的价值取向是父母的教育实践、与儿童言语沟通的内容以及作为儿童榜样的父母行为的基础,它影响着儿童生活的诸方面。首先,一个温馨甜蜜的家庭,对子女身心健康发育相当重要。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会学会如何去爱人,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容易形成最初的利他倾向。一个生活在充满斥责和暴力的家庭氛围中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冷漠,毫无怜悯之心,也不会产生帮助他人的想法。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激烈,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升高了。很多父母只注重孩子的学习,而不关注孩子的道德教育。父母这种“重智力、轻德育”的教育方式势必导致孩子利他行为的弱化。最后,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发展。父母对帮助他人的态度冷漠,也会影响到孩子。有些父母在和孩子一同看新闻时,常会对有争议的新闻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若此时父母不能给出积极和正面的引导,很容易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孩子利他行为的弱化。
3.注入式的道德教育
目前,注入式的道德教育普遍存在于中小学校。注入式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德目主义”。所谓“德目主义”指的是道德教育仿佛是一个“美德袋”,是把经过选择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如诚实、守信、勤劳和俭朴等等,开列目录,逐步加以讲解和训练的一种思想。这种注入式的道德教育,只是灌输,远离学生实际生活,效果不佳。时下,很多学校试图单靠政治课和班会来完成德育工作,如此空洞的说教达不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而且学校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时,德育部分也是通过一些具体标准予以量化考核的,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的目的。
4.网络媒体的影响
网络媒体对利他主义的引导和宣传,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和快捷的同时,也给中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一方面,中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网络媒体对一些事件不切实际的报道和不良舆论宣传的影响,误导了中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倾向于关注娱乐新闻等,不重视对助人为乐之类事件的报道,这种导向的偏离使得中学生们远离了利他行为。
二、中学生利他行为的道德教育
1.培养中学生积极的心理情感
要培养中学生的积极的心理情感,需要运用移情方法。移情是一个人在观察到另一个人处于一种情绪状态时,产生与观察者相同的情绪体验,也就是一个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识别并体验他人情绪和情感的心理过程。移情是利他行为产生的基础。正值身心飞速发展期的中学生,情感丰富,热情奔放,极富同情心。在这个时期,应该增强中学生对移情的感受。移情对利他主义行为的影响是通过“移情—同情—利他主义行为”这一模型来实现的。通过移情训练,使学生获得同情心,而富有同情心的人更有利他主义行为的倾向。因此,家长或者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移情训练来强化中学生的利他主义行为。以下是两种比较常用的移情训练法。(1)情景表演法教师在课堂上给中学生们播放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利他行为的视频短片,然后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形式进行类似利他行为的编排,然后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换位表演,学生们能够体会到对需要帮助的人的同情,以及帮助他人获得的满足感和喜悦感。(2)讨论法教师在课堂上给中学生们讲述一个真实事件,例如“小悦悦事件”,让全班同学进行讨论,让每位学生表达个人见解,在平等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最后教师做出总结,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良好的社会行为去关心他人,强化学生的利他行为。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其对孩子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利他行为是十分重要的。第一,家长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孩子能够学会如何去爱家人,学会如何去体谅亲人,从而演变成去爱他人、去体谅他人。第二,家长要将道德教育放在与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让孩子成为高智商、低情商的高分低能儿。第三,家长不能溺爱孩子,应该为孩子做榜样,身教胜于言传,要鼓励孩子的利他行为,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正确引导孩子的利他行为。
3.加强中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
学校要加强中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学者芦咏莉等人研究发现,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与青少年的利他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在集体生活中,同学之间需要沟通和交往,利他行为就产生于这种集体环境中。因此,学校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让中学生养成热爱集体、注重集体利益、乐于助人的品德和习惯,从而培养中学生的利他行为意识。要发挥学校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利他行为的道德教育。
4.提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优化验证性实验项目,全面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渗透实验设计思想
高分子精细化工实验课程相关实验教材极少且不完善,实验时间较长且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对实验现象及过程的描述和分析,依葫芦画瓢,缺乏实验的目的性和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为此,一方面可从实验选材入手,将一些形象、有趣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元素融入到实验项目中,紧密联系实际,做到知识性、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高分子材料阻燃性的测定”、“高分子材料导电性的测定”等实验中,可由学生自由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材料如塑料瓶、快餐盒、塑料袋等作为样品进行测试,让学生在较高的实验热情和兴趣下轻松地掌握阻燃高分子材料及导电高分子材料的表征方法。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实验教学,优化验证性实验,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实验设计意识和动机。如在讲解“聚芳酰胺的溶液缩聚”实验项目的实验原理时,可从单体二酰氯非常活泼在常温下就能与二胺单体反应,但酰氯遇水很不稳定等这些性质来启发学生对反应条件的思考,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发现学习”、“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实验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发散学生思维,渗透实验设计思想,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2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提高实验设计思维品质
高分子精细化工实验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实验原理并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迁移,运用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等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设计出实验新方案的能力。综合、设计性实验着眼于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理论原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项目。该实验教学模式可充分激发学生形成实验设计的观念和意识,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到高分子精细化工课程中高吸水性树脂章节内容时,可提供不同的实验原料和条件,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的影响吸水性性能的结构因素知识,设计合成不同的高吸水性树脂。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的过程加深了对吸水性树脂的合成方法及影响因素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实验设计的过程的进一步了解。
3开发开放型研究性实验,形成实验设计能力
开放型研究性实验通常是以科研实践为主题,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进行新实验的创新设计或是传统实验的更新和改造。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开发开放型研究性实验项目,以课题组为组织形式,让学生查阅资料确定实验方案,自行地进行实验设计。这彻底打破了学生实验“照方抓药”的传统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一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自主发展,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例如,聚酰亚胺类材料具有高强、高膜及本质阻燃等特性,是本课程中的一类非常重要的高性能材料,让学生掌握该材料的制备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该材料的制备周期长,从聚酰亚胺的预聚体聚酰胺酸的合成、铺膜到膜的热环化需近3天的时间。为此可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开发“聚酰亚胺类高性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开放型研究性实验项目,让学生自己查资料确定实验方案和实验计划安排,进行相关实验。这种研究性实验项目不仅能充分锻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4将现代仿真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开拓实验设计思路
一方面高分子精细化工实验中功能高分子的合成实验耗时长,而实验教学课时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实验条件以及学生实验能力的限制,对设备及技术要求较高的实验项目无法开展。针对这一现象,可将现代仿真技术引入高分子精细化工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在仿真机上模拟高分子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状态,感受实验室操作与工业化大生产的差异,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高强高模纤维产品的制备,首先要通过聚合反应合成相应的聚合物,再经过纺丝及一系列的后成型阶段才能制成,整个过程对设备和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实验室很难重现整个加工过程。可用仿真技术展现高强高模纤维的合成及纺丝技术,可使学生亲身感受高分子精细化工实验技术和实用价值,能强烈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5构建科学的能力评价体系,促进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建立科学完整的实验成绩评价体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促进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目前,高分子精细化工实验成绩的考核主要以实验报告为主,这种考核办法重实验报告,轻实验过程、操作技能及创新能力等,缺乏全面、客观的考察。为此,我们建立了一套符合高分子精细化工实验特点的评价体系,采用平时考查和期末考查相结合的方式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和能力。其中平时考查又分为课堂实验和开放型实验两部分,分别占总分的50%和30%。课堂实验的考查主要是通过预习报告(占总成绩的10%)、实验过程(占总成绩的30%)、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10%)等形式对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处理等能力进行考查。开放性探究实验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作能力以及实验效果等。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主要分为实验操作和笔试两部分。这种考核体系侧重于实验过程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较为公正、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成绩,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