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狼爸式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01 04:46: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狼爸式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狼爸式教育

第1篇

【关键词】教育模式;家长观念;个性化

一、虎妈狼爸式教育大致事件

2011年1月8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的官网率先刊登了一段书摘,题目很噱头:中国妈妈为何胜人一筹?事件当事人“虎妈”,原名蔡美儿,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她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并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传统式教育方法来管教两个女儿,最终将其女儿送入哈佛大学。虎妈事迹被美国主流媒体轮番报道并漂洋过海,也吸引了中国读者的关注。

无独有偶,继“虎妈战歌”之后,“中国狼爸”萧百佑逐渐步入人们视线,不久前他也因为自己的新书《所以,北大兄妹》“火了一把”。“中国狼爸”萧百佑以棍棒式教育、“军事化”管理和不许子女与同学在校外接触等种种严苛措施最终将子女3人送进北大而引发了大家的热议。

“狼爸”也像“虎妈”一样崇尚彪悍教育方式,但“虎妈”式暴力也只限于胁迫,不见于皮肉,而“狼爸”却“真枪实弹”上阵。两位家长的教育方式一时之间激起千层浪,关于教育方式的热议又再一次提到了众多家长面前。“教育孩子”是个痛并无奈的永恒主题。

二、对这种教育模式分析

“虎妈狼爸”式教育方式成为了教育界备受争议的焦点问题,毫无疑问既有媒体炒作的因素,又有社会上跟风盲从风气的推波助澜。其背后所隐含的问题,是广大家长对于如何教育孩子的迷茫。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日益增高,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加之现在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主,所以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投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在当前素质教育模式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不少父母逐渐将视野转到传统的教育模式,于是“虎妈狼爸”式教育就受到了追捧。

其次以考高分、进名校作为成功教育的判定标准由来已久。在当前通行的应试教育大旗下,学生的全面发展仅仅是一句口号,检验教学成果的主要指标或唯一指标还是分数。大多数家长坚信只有好的分数才能进好的大学,继而才能找打好的工作。所以在这狭隘的成才理念下导致了很多家长只关心分数。往常我们谈到这种“三天一顿打”的棍棒教育,公众舆论必然会立场坚定地认为这是一种落后、摧残孩子身心的教育方式。可是,一旦有了“孩子进北大”的诱惑,有的家长便失去了清醒的判断,忘记了先前所坚持的教育理念。在很多家长看来,只要孩子能进北大,无论采取什么手段,都是可以的。

家庭教育是个极具个性的教育,教育模式也因人而异,“虎妈狼爸”教育方式并不具有标准或者说是模式的意义,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教育模式是不可复制的极端个案,不能忽略两人成功所在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虎妈”本身是大学教授,家庭拥有良好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她在严厉要求女儿的同时,还能给孩子很多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再看看“狼爸”萧百佑,高考时他以广东省文科第8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暨南大学。1987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当时盛极一时的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该公司关闭后,他开始下海创业,三十年来,在金融、地产领域成绩斐然。两位家长的家庭条件、教育优势绝非大多数家长所具备。

再次,极端的打骂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奴性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蔡美儿从小被父母严格要求,萧百佑更是考不好被父母暴打,他们的经历和后来的成功造就了自己的独特教育方式和信念。在“虎妈”眼中,孩子始终是被动的,是个被教育者、被塑造者,不管你是否愿意,因为“我是为你好”,所以你必须服从。而“狼爸”更为夸张,在他看来,在0至12岁孩子的性格中,动物性占主要成分,很多行为都是无意识下进行的,所以要用鸡毛掸子给他立规矩。两个家长都用或打或骂的体罚方式,让孩子懂得服从。这种教育实质上就是“奴性教育”,是用暴力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在这种高压教育下只能增加孩子的叛逆心理和对家长暴力的恐惧感,你打他的时候他或许迫于皮肉之痛会暂时向你妥协认错,其实在他心里是不服气的甚至心中怀有仇恨,一旦家长不在他身旁或他足够强大的时候这种仇恨会变本加厉。

最后,不是所有的“虎妈”“狼爸”都能成为蔡美儿、萧百佑。2011年8月15日,广东男子徐文辉因为四岁女儿小茹玩耍摆放在阳台橱柜里的多种调料一事暴怒,棍棒教育将亲生女儿殴打致死。当事人徐文辉自认为他一直崇尚的棍棒教育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他从小也是被母亲打大的,并坚称打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她能够有一个好的发展,但是在悲剧事件的背后我们显然看到了并不是“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三、反思

透过现象看本质,“虎妈”“狼爸”事件的“喧闹”确实发人深省,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目前教育体制和方式的抉择问题,还有孩子个性品质的探索等问题无一不受到各界的关注与思考。

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毋庸置疑,家长对孩子成才举足轻重,家庭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终身教育,其重大的意义不言而喻。“虎妈”“狼爸”用惩罚、权威控制、干涉限制类的教育方式对于特定的孩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将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让孩子在自己设计好的框架中生活,沿着已铺设的轨道发展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这样的举措经不起时间考验,“爱之深,责之切”也要讲究一定的分量,严而有格、严而有理、严而有恒才是为人父母遵循的准则。同时“虎妈”“狼爸”教养观念也出现了错位,成才等于高分,等于进名牌大学,这样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从而决定了家庭教育的目标,这样的片面理解大大缩小了人才的范围,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及个性的发挥,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支配下,也容易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教育还是要回到教育的基本常识上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就好比给每把锁配一把合适的钥匙。总之,只有找到能打开孩子心锁的那把钥匙,你才会成为成功的父母。所以,家长们应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在尊重孩子自利之上给予孩子合理的引导和教育。

教育模式和教育氛围对孩子影响也不容忽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分数看得至高无上,学校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运转,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到竞争机制、政策导向都是为了高分和高升学率,就连社会上的评价体系都围绕着分数的高低来确立标准,学生优劣、教师职称、学校教学质量都靠着分数来衡量。目前国家教育体制、方式还有待完善,“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还有待增强,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成才目标应当长期坚持下去。

个性化成才教育着眼于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这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着这种教育模式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终究能够实现人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建移.何伟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黄希庭.郑涌.个性品质的形成:理论与探索. [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第2篇

创下“一门三北大”奇迹的“狼爸”萧百佑成为媒体争相采访的红人、访谈节目的座上宾,比他的成就更惊人的是他的豪言壮语:比如,孩子上大学前不要朋友;如果你们谈恋爱,我就到你女朋友或者男朋友家里面,当着对方的父母大小便,我先把自己的形象毁了再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狼爸”的确很成功。他在塑造孩子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甚至人生态度上都有可取之处;但这种教育方式更核心的秘密,一大部分是用时间汗水换取成功,更残酷的部分则是用冷暴力来对抗人的天性。它对社会的负面意义要比正面意义大。因为很明显,大家都要做“狼爸”,那事实上大家都做不了“狼爸”。“狼爸”只有在一群绵羊式爸爸的群体里才可以彰显自己的成就。大家都学得昏天黑地的,你要想出人头地,除非把睡觉的时间也搭上了。如此一来,中国高考的难度还得往上提一截。

“狼爸”的存在,只能逼迫更多的家长做“狼爸”。要不然,他们的孩子就可能在竞争中落伍。“狼爸”越成功,社会的负担越重,这意味着除了提高门槛以外别无他法。那么所谓的减负、高考改革还有意义吗?这岂不是给“狼爸”们留一个更好的发挥的空间?显然,“狼爸”们的成功,他们在民间的号召力会最大限度地抵消教育改革的成就,将教育往死胡同上引。

勤奋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很重要,在美国要想考上哈佛,也同样需要刻苦学习;但东亚式的勤奋最大的问题是不以人生,而以一张卷子作为目标。“狼爸”的目标可能是北大,更多的爸爸的目标可能是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所谓的勤奋只是不停地在有限的知识里反复、在熟练度上加码,而不是对新知识的追求,在一次次重复中走向了教育的反面。

一门三北大确实荣耀,但哪怕以最世俗的标准去衡量,也不能得出北大学子一定会成功的结论;哪怕他们的人生路很成功,但他们是否快乐愉悦、是否平和从容、是否有责任敢担当呢?这都是未知数。我不知道“狼爸”的孩子未来怎么样,“狼爸”的教育方式到底能支撑孩子们走多久,但就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式的教育并不是成功的。“狼爸”的孩子也许足够坚强,但就一个社会而言,他们不可能在这样的重负中健康前行。

第3篇

做狼爸虎妈没关系,但你必须有榜样的感召力

狼爸和虎妈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主要来自他们自身的成长和经历。无可否认,狼爸和虎妈都是非常努力和自律的人,无论按中国还是美国标准,他们在主流社会都是一等一的成功人士,而且好学不倦、进取不止。

具有高度自尊的人,自我认可程度很高,期望把事情做好,会努力尝试,所以更容易成功。同时他们愿意检验他们对自己的推断的有效性。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自我验证对自我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在一个无法预测的世界里,自我验证赋予人们一种心理稳定感。对于有着强烈不安全感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带给他们安全感的所在。在孩子们眼里,只有看到父母对信念和规则的确信和知行合一,才会令他们把这样的父母当成可靠、可依赖的对象。

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的社会学习理论,我们的知识和行为大部分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事件和他人,从而通过模仿而学得知识的方法。狼爸虎妈的言行举止和社会成就让他们提供了一个自我成长的上佳榜样,让儿女看到自己父母通过这样的自律和努力,是可以达到成功的。这样一来,孩子们就容易从被动跟随变成自愿跟随。

这其中的转变也是因为孩子们从严苛的规矩中,自我验证到每一个小成绩给予自身带来的优势功课出类拔萃、气质超群脱俗、从同龄人中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以及更高的自我认可。而这种自我提升又不断地通过一个又一个小成绩得到自我验证,使得孩子们会在狼爸虎妈严苛的规矩下,还能充满自信地发展自我,不断从成绩累积和社会认同中获得与狼爸虎妈一样的高自尊。

可怕的是,有些父母只对孩子严苛,自己却无法证明这种方式对孩子的人生到底起到了何种改观和成就。当父母的教育理念与他们自身的成就产生强烈反差时,不但无法令孩子从父母身上预测到依从这种规则和方法能够取得成功,还会使孩子对父母制定的条条框框、生硬体罚产生厌恶甚至叛逆,从而无法实现父母的期待和孩子们的自我认同。

有狼爸虎妈没关系,只要还有羊妈熊爸来

其实,狼爸虎妈在亲子教育上都不是孤军奋战,大家忽略了他们背后与他们同心协力的配偶。根据心理学一项家庭调查,婚姻成功最强有力的预测因素是“情感肯定”:爱的沟通,接受的态度或对伴侣的无条件赞同。

虎妈的丈夫,这位美国大叔欣赏自己精明能干的妻子,认同她的教育理念,当女儿受到委屈、内心纠结时,他并没有在女儿面前责备妻子,反而耐心地倾听女儿的心声,安抚她们的情绪,同时还不断就妻子的出发点与孩子们进行沟通,用温柔的姿态坚定地与虎妈站在同一立场。他是一个外表温暖、内心坚定的熊爸。

而狼爸在结婚的时候就和妻子约定了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温柔体贴的羊妈无条件地支持狼爸所做的一切。当狼爸的做法受到外界批评时,羊妈对狼爸的辛勤付出和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给予充分肯定。

可见,如果伴侣中的一方接受另一方的教育理念,倾向于按照配偶的方法去做事,这样,在家庭教育中就始终只有一个教育原则在发声,这对家规的形成非常重要,而配偶之间互补的性格特质,更是将“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4篇

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长大以后无忧无虑?后患无忧?然而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演变成现实中这位父亲所对孩子们实施的“棍棒教育”。一切在旁人看来几乎是不近人情的要求,却是他基本的家规。

狼爸的成功是我们所议论都是话题。反对的人不计其数,但是支持的人也数不胜数,前者的选择我们有着相同的理解,但是后者又为何去接受、同意尚无人情的狼爸式教育?他们是看到了狼爸的成功,狼爸孩子无量的前途。

考进北大是否意味着成功,以考进好学校作为成功标准,是否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成功的真正标准难道不是自我实现吗?

一个被称为“斗妈大全”的帖子近在微博和网络上迅速蹿红,作者用稚嫩的笔触和配图把自己如何与妈妈抗争描述得诙谐十足。令广大网友惊奇的是,作者竟是两位10岁的四年级女孩,而书中所呈现的20余个“斗妈”招式,招招都令人忍俊不禁。

在我看来,“斗妈大全”的走红并不是偶然,家长们并不能避免与孩子的冲突。此时,往往聪明的家长会依据孩子的独特秉性和具体情况来掌控实施最适合的家教。同样的道理,一些聪明的孩子也会根据父母的特点、个性和常用的做法,选择最有利的保护、应对方式。而“斗妈大全”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个帖子,满载着孩子与父母冲突过程的积累,不失为一本让所有人阅读,从中得以启发的结晶。

在我国的传统式教育中,父母和其他长辈对于孩子而言是绝对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便到了今日,一般家长也都不顾自己的对错与否,让自己的孩子公然反驳自己,倘若不听从管教,“轻则骂,重则打。”于是乎,孩子在家中就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成为不听话的“问题少年”,要么成为听大人话的“baby”后者招人喜欢,前者则引起家长的爆发或无奈,无奈的家长便是对孩子放弃了希望,只愿“船到桥头自然直。”在这样的家庭中,由于家长与孩子的不平等,总以为孩子不懂事,需要严加管教。

他们殊不知,他们长期的严重打骂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身体上与心灵上的创伤,甚会导致孩子一生的自卑、懦弱、抑郁、自闭。还有可能当孩子遇上挫折时轻生的心理。造成人际交往、学习的退步。家长们的“棍棒教育”可能将会适得其反。

第5篇

[关键词]中国教育;鹰爸;狼爸;总结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016-01

我们都知道,老鹰对小鹰的教育是一种“置死地而后生”的方式。老鹰在训练小鹰飞翔的时候,将它们从万丈的绝崖上推下,让小鹰在巨大的恐惧与求生欲中发挥自己的潜能。老鹰的这种精神让人们深深叹服。可是若是人类社会中真的出现老鹰这样的教育方式,人们又会是怎样态度呢?

一、“鹰爸”的教育

近日,一段名为“实拍父亲让四岁幼子在美国-13度的暴雪中裸跑”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在迎来数万点击率的同时也得到了人们或赞同或中立或否定甚至谩骂的评论。这段视频的主人公便是“鹰爸”何烈胜,据了解,在任何刮风下雨的日子。何烈胜都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儿子多多做特殊的训练——在雨中、雪中裸跑,以此吸收泥土、雨水的灵气。另外,父亲还为儿子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智能、体能、情商、单商等各个方面的训练计划,每天坚持游泳3公里,快走、慢跑、爬绳、荡桥等,这一系列带有几分苛刻的训练方式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强烈斥责,甚至骂何胜烈虐待、变态。但是当人们了解到多多是七个月的早产儿,先天严重不足,伴有左脑室出血,脑蛋白密度低下,血管瘤等多项并发症而不得不进行这样的训练时,更多的网友表现出了敬佩,何烈胜的睿智,也敬佩多多年少不可多得的坚强。

二、“狼爸”的教育

相比之下,另一个以严格著称的狼爸的教育显得更加有争议。“棍棒教育出奇迹”,“狼爸”萧百佑定立了数百条的标准来规范孩子们的言行举止,甚至包括睡姿,这一切让人看起来格外匪夷所思,在那样一个窒息的环境中,孩子们的性格感情从小便受到压抑,连健康成长都有问题,何况是成长呢?家长的眼中只有“北大”,却没有“童年”!

三、总结与思考

在这里,我并不想针对“鹰爸”、“狼爸”本身做出过多的评价,毕竟不是任何事情都会有统一的客观标准,但是,中国人尤其是学生看到这样的新闻首先进发出的是强烈的谴责,甚至侮辱性质的谩骂,看似在用锐利的武器维护所谓的正义,实则深刻地表现出中国学生沉溺于享乐、不思进取的本质心理,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长河中,孩子一直被视为全家的重心。同样的18岁,西方的孩子就需要开始独立的生活,而在国内恐怕直到父母老去,还需要担心着孩子的生活。在日本,中学生都要进行野外训练,以锻炼自己的意志,获得独立生存的能力,而中国的孩子出趟门家长都要千叮呤万嘱咐,若是爬山、游泳等略带危险性的游戏,变更是恨不得自己能和他一起去以保护孩子。

曾有报道称:在日本东京的一家幼儿园,小朋友们在操场上用干毛巾摩擦身体。这家幼儿园的400多名小朋友每天都会以这种方式在寒冬里锻炼身体,以增强抗寒能力。大坂市冬天的气候比北京暖和一些,但还是有几分凉意,宾馆附近的树木,树干都用布包裹了起来,而在街上行走的日本小女孩却穿着及膝短裙。“树木都穿上了‘裤子’,怎么孩子们还穿短裙”?这里的父母却主张孩子从小锻炼耐寒力,以免以长大后成为‘暖房花草’。儿童一般都穿得比父母少,但他们患呼吸道疾病的并不多。

第6篇

曾几何时,“虎妈”、“狼爸”鼓噪四方,单是这名称的出现就够骇人听闻。而这“虎狼之喻”皆因“教育子女”而起,意在证明,不发“虎狼之威”就难以让孩子“顺利成才”。这里先不说“虎妈”是不是一只名符其实的“母老虎”,也不说“狼爸”的“狼性”到底有多重,把某些家长教育子女时的所作所为拿“虎”“狼”作喻本身就有问题。

不由想起鲁迅先生写的一首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头时看小於菟。”诗中讲得很明白,冷酷无情未必就是真豪杰,儿女情长同样能成大丈夫。就连狂啸生风的兽中之王,也时时流露出爱怜虎仔的顾盼之态。在虎的世界里,“虎妈”与“人妈”一样,对于自己的子女都是呵护有加,怜爱备至,绝非凶暴无情。常言所讲的“虎毒不食子”,只是一每最基本的底线,人们眼中的母老虎之所以厉害,皆缘于“护犊情深”。同样,在狼的生活中,狼爸狼妈们为了狼仔的生存而终日奔波,它们通常要到很远的地方寻觅食物,然后跑回去把自己吃进去的东西再吐出来给狼仔吃,其情其景,可感可叹。现如今人类把自己的无情或矫情强加给这些动物,让它们背上莫须有的罪名,其中的自以为是与蒙昧无知是显而易见的。

假如站在虎狼的角度,相信它们一定会把那些凶狠严厉地对待子女的母虎公狼们称为“人妈”、“人爸”,因为虎狼眼中的我们比我们眼中的虎狼应该更可怕,更凶残,也更无情。因而它们对不听管教的仔子们也一定会说:再不听话,就把你送给人妈人爸去教育,看你还捣蛋不?

当然,个别人拿虎狼作招牌,也许只是为了炒作。现实社会中,一个人只要成功了,说什么和怎么说,完全由着自己的那张口,背后的是非真假其他人是很难辨明的。所谓的“成功人士”的许多说辞都是靠不住的,大可不必作更多的分析解读。但不容忽略的是潜藏其中的一种人性的“恶”:当许多家长在教育日益功利化的大背景下不知所措时,这些靠不住的“成功经验”就会被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借鉴和效仿,如同有些组织蛊惑信徒去自残一样,伤害的都是别人,而鼓动者自己是不会“以身试法”的。现在的教育已经到了严重异化的境地,而“虎妈”、“狼爸”之类的喧嚣,会使更多的人难以抑制“恨铁不成钢”的教育冲动,从而使“学习暴力”不断升级,让那些幼小的生命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重压下步入绝境。这并非虚言,只要上网一搜便知,近年来已有不少孩子因不堪重负而自赴黄泉,可谓触目惊心。真正的虎狼可曾如此?我们又怎么好意思拿虎狼说事?

第7篇

家长是务实的,在升学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在举国应试的现状下,“不管白猫黑猫能逮老鼠就是好猫”,考得好便说明教得好,教师教得好的唯一标志是学生考得好,家庭教育成功的标志同样是孩子考得好。考试是硬道理,从旗帜鲜明的家长到羞答答学校和教师,其实都是用这个标准评价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望子成龙心切,鲤鱼跳龙门是千古神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通过读书和考试改变命运,是寒门学子唯一的希望。读书――考试,既是文化的传统,也是严酷的现实,能否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极大地影响人生的发展和幸福,这是不争的事实。高考的竞争必然地向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延伸,“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一个流行的口号,足见全民性的升学竞争焦虑。

应该承认在现存考试制度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制约的社会文化和舆论中,“虎妈”、“狼爸”的教育是成功的,受到广大家长的认同和赞美是情理之中的。尽管这种认同和赞美不符合教育的应然之义。专家们的批评大多是理想化的,看来有失偏颇。教育就必然地体现规训,受教育的个体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接受和遵守社会规范,完成社会化的进程,这一过程决不是完全自觉自愿的。自有教育以来,打骂便相随,无论中外,从来没有绝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性三品”之说,民间的俗语“上等之人自成人,中等之人打成人,下等之人打死也不能成人”。这种说法作为父母教育孩子的经验谈,由来已久。另有所谓“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要变坏”,使打骂教育除了现实的效果以外,还多了一层伦理的色彩。

平心而论,“虎妈”、“狼爸”的说法和做法虽然偏激,但并非全无道理。比如,对孩子严格要求,而非一味地放任和溺爱。又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真的学习态度,培育契约意识和法纪观念,培养耐挫力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等。同时对孩子的责罚也非“不教而诛”或一味意气用事,而是事出有因,责罚有据,责罚的时间、事件、程度有其分寸和相应的方式,责罚中也包含父母对子女成长的期盼和关爱。“虎妈”也罢,“狼爸”也罢,毕竟不是冷酷的专制暴君或血腥的法西斯。某些专家对“虎妈”、“狼爸”先予丑化,再自我标榜为道德的化身进行挞划与批判,这种批评是苍白的,甚至显得有些迂腐和虚伪。当以考试作为衡量学业水平的唯一标准,高校又以此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时,能帮助孩子考进清华、北大,这种家庭教育当然是成功的。至于专家质疑说:“难道只要考进清华、北大就意味成功吗?他们的未来一定幸福吗?”这实在是偷换了概念。在面对同一个标准――考试时,考得好就是成功,考得不好就是不成功,至于“幸福”云云,那是另一个议题。没有谁保证考进北大、清华一定终生幸福,专家们同样也不能证明,名落孙山就一定大有前途。专家们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人们的信任,甚至被人笑话,大多由于他们莫测高深的理论常常违背生活的常识。

第8篇

“狼爸”萧百佑认为,自己学生阶段的成功(当年高考广州市第八名)主要受益于母亲“动辄就打”的教育方法,所以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他也习惯性地选择了家族传统。这与“虎妈”严厉的教育方式极为相像。请看“狼爸”所谓的教子理念:完不成作业要打,背不好课文要打;体罚是师长和家长的权力,是孩子的福祉;家庭民主就是孩子们是民,家长是主;年幼的孩子不需要独立思考;不许随便喝可乐、不能随便开冰箱门……所有努力,都服务于考试成绩,至于人格成长如何,综合素质如何,都可以被“学识”掩盖。

其实萧百佑把三个孩子送进了北大的校门,这并不意味着他“成功”了,也不意味着他的教育方式是“科学”的,这只能代表他的教育方式适合他的三个孩子进入北大校园的路径。其他,则意义不大。这种剥夺孩子童年快乐自由幸福的“奴性”教育,带来的只能是对孩子的伤害,个性的泯灭,兴趣的缺失,发展的不完善。“有可能因为打骂,孩子取得了好成绩,但却让孩子产生了无比的 顺从感,失去了主见和自我创造力,人格发生变化,很可能在以后的人生某个节点中就会再次失败”。

事实上,现在的许多家长越俎代庖替孩子规划一切、操办一切,不但把手直接伸进了课堂,甚至连孩子的业余时间都不放过。在“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下,整个社会都在上演着一场“鞭打快牛”的大戏,他们也同样开始将“自身梦想”甚至“未竟的事业”转嫁到孩子身上。

众所周知,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通过玩来了解世界。玩,不仅有助于拓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坚强的毅力和互助精神,增加他们与人交往的机会,以及学会理解他人、控制自己的本领。因此家长要给孩子宽松的成长环境。只要没有什么危险,孩子玩耍时尽量不要干涉他。不要管得太宽太细,不要过度保护。不要以为孩子太小,不需要自己的空间。其实,孩子也需要自己的领地,一个好的游戏空间,能吸引孩子想玩的动机。父母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提供符合孩子生理需要和年龄需要的器材条件。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没时间玩是无奈的现实。越来越多的功课,没完没了的“培优”,剥夺了孩子享受童年的权力。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向社会诉说着童年的痛苦与无奈,宣泄着心底的渴望与反叛。如同吃饭、睡觉一样,“玩”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他们在玩耍中接触人生、感悟亲情、认知世界。应该说,“玩”不是有原罪的贬义词,它对于孩子的人际、道德、自控、性格等情感发育以及智力、生理发育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意义。“玩”也是孩子们的权利。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但曾几何时,人们对“玩”持有偏见,认为是对时间的浪费。“虎妈”、“狼爸”都惯用的是对孩子的钳制和奴役手段,培养出的只能是百依百顺、唯唯诺诺的“羊子、羊女”。

家庭教育是尤其需要注重孩子个性的教育,也是最能体现教育个性化的地方。在我国,家庭教育存在一种“概念化”、“模式化”的倾向,一些家庭出于对管教孩子的焦虑,总想“拿来”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取得立杆见影的效果。“虎妈”、“狼爸”受到一些家庭的追捧,与此关系密切。但是,由于自己的家庭环境不同,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情况不同,孩子的个性和兴趣不同,适合他人的模式,不一定就适合自己,甚至极有可能起到完全相反的效果,到头来,模式没有复制成功,倒弄得自己和孩子精疲力竭。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家长似乎很欣赏“狼爸”,于是把孩子送给“狼爸”管教,这不是完全请他人来代替自己完成家庭教育吗?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切教育的真谛。对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孩子做人的教育。由于家庭教育的这种功能,往往成功的家庭教育,与父母有无知识无关,而与有无教养有关,很多农村家庭文盲父母培养出懂事、有尊严的孩子,就是这个道理。分析我国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大多与父母不关注孩子的人格健康、采取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与孩子之间的亲子交流沟通缺乏有关,这需要的是父母花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一起生活,共同成长。

送进名校就一定是“教育的成功”吗,最终就一定能够成才?当然不是。肖川教授说:“只有能够关注生命、促进生命成长并进而成全生命的教育,才是真正具有‘善的目的’的教育。”中国的应试教育、文凭至上已相当严重,很多父母单纯以成绩、升学、考入名校来评价家庭教育的效果,而对学生社会适应力、交际能力、独立判断力、动手应用能力等培养不足,已造成许多“高分低能”和徒有文凭却不适应社会竞争和需要的“生理成人、心理幼儿”。“狼爸式教育”,比弊端百出的“应试教育”、“填鸭教育”更甚。

现在新课程改革已进行10年,教育应提倡学生自主管理,强调孩子多方面综合发展,不能一味只盯着学习成绩看,“不要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也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教育要少一些强制压制,多一些真心实爱,多一些心灵的感动与发自内心的尊重。这样的教育才像是真正的教育。

第9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气质类型;方法

“虎妈”蔡美儿,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以其严厉的教育方式闻名美国。她骂女儿,不准女儿看电视,要求每科成绩必须拿A……在她的严厉管教下,她的两个女儿出类拔萃、成绩卓著。无独有偶,在中国,有一位叫萧百佐的商人,凭借严厉的教育方式将三个孩子培养成北大学子,被形象地称为“狼爸”。

“虎妈”“狼爸”的成功案例使万千家长为之羡慕,同时他们也开始效仿“虎妈”的做法,对其子女进行严厉的家庭教育。为孩子制订一个又一个学习计划,报各种各样的特长学习班。但这种严厉的教育热潮同时引起人们的争论,尤其是当一些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并未表现出配合甚至出现逆反情绪时,家长开始反思“虎妈”式的教育是否真正可行。

与“虎妈”“狼爸”式教育形成对比的是,周弘的“赏识教育”采取了与他们截然相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采取鼓励的态度,使之获得信心,取得成功。

为此,众多家长开始烦恼,他们不知道该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不知道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孩子的潜能。

对此,笔者认为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的孩子采取不同方式的教育方法才是最明智有效的。

要因材施教,就要首先了解孩子属于什么样的类型。所谓类型,即气质类型,气质类型是表现人的情感、认知活动和言语行动中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心理学将气质类型划分为四种: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胆汁质的人具有热情开朗、精力充沛、动作敏捷有力、工作效率高的特点,但也有脾气暴躁、易冲动和感情用事的缺点。

――多血质的人具有活泼、热情及适应性强的一面,同时也具有变化无常、缺乏一贯性和坚持性等消极的一面。

――粘液质的人反应迟缓、对事冷淡、固执;但稳健、自制、有毅力是别的气质类型所不具备的。

――抑郁质的人生性多疑、孤僻、抑郁、怯懦;但有细腻、敏锐的特点。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存在着巨大差异,不同类型的孩子具有他们特有的优点和缺点,如果我们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盲目模仿个别成功家长的做法,可能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因此,笔者的看法是,不论“虎妈”“狼爸”的教育方式,还是周弘的“赏识教育”都是正确的,但必须符合自己孩子气质类型的前提下才适用。

反观“虎妈”“狼爸”式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其子女制订一系列的规则,对他们提出高标准的要求,并采取严厉的措施监督他们,我们不妨称其为“规格教育”。此种方法适用于胆汁质、多血质的外向型孩子,尤其对缺乏毅力、变化无常的多血质类型的孩子更加适用。此类孩子大多性格活泼,适应性强,反应灵活,但不喜欢循规蹈矩,在学习中他们可以快速领略要点,一旦他们将知识掌握就不思进取,出现抵抗心理,不想被困在一个地方继续学习下去,这时家长的任务就是采取措施对子女进行有效的制约,“虎妈”式“规格教育”对此种情况尤为适用。父母的一系列要求和约束可以使孩子在某一领域坚持下去,对其更深入地学习带来帮助,并使他们出类拔萃,获得成功。

而周弘的“赏识教育”更适用于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内向型孩子,因为此类孩子生性孤僻,缺乏信心,对其适当的鼓励会激励他们进取向上,克服心理障碍,从而实现自我肯定。粘液质和抑郁质型的孩子在学习方面反应相对迟缓,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慢,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智力低下,此种特点会使他们存在自卑感,家长若在对其教育时横加指责,要求严厉,不仅效果不明显,而且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若家长采取“赏识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耐心疏导,从其自身情况入手,为其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不可急功近利,对其取得的每一项小的成就都表现出赏识。其实,这一过程会对孩子的内心产生深远影响,使得他们的自卑心理减小并最终获得自信,发掘潜力,获得成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