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1 18:32: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国道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道路施工;问题
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伟大进程中,随之而来的是道路基本建设也表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姿势。这是因为路施工工艺和技术进步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为道路工程的施工提供了条件。同时国家和社会对道路施工的质量也越加重视。但在实际的道路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旦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往往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目前,影响道路质量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有设计方面的,也有建材的品质方面的,同时还与施工人员的技能和素质紧密相关。在道路施工中资金的管理和运用更是直接关系到道路的质量保证和效率的提高。
道路施工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第一,路面不平是一个常见的道路问题。路面平整度作为市政道路工程的一项舒适性指标,在道路质量评估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因为道路不平会影响车速,同时还会促使行车颠簸,冲击力变大,车辆受损,安全隐患增加,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损。常见的原因主要有:基层压实度未收到严格控制,软土路基处理结果不好,形成波浪式起伏;路面施工程序控制出现偏差,摊铺机和压路机的施工人员技能素质较低。第二,水泥路面断板、开裂也是常见的道路问题。土基强度不够,也可能是不均匀,加上在夏季施工的混凝土路面因白天和晚上的气温不同而产生较大的温差,从而发生较大的翘曲应力,最终导致板体开裂。除此之外,板块混凝土的过振原因也足以促使道路发生分层离析和板块裂缝的现象。第三,我们经常发现的另一个道路施工问题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一般来说,沥青路面早期破损指的是路面在竣工后通车不久就发送了多处或者较大面积的裂缝或破损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应该归于没有做好施工控制措施的相关工作。现在,很多道理工程一味地追求道路的平整度,往往忽视了压实度的相关要求。一些材料到场或者终压温度较低,还可能在较低温度下进行过渡碾压,造成材料的变形。
1 道路土基施工出现的问题
在道路施工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沟槽回填施工的时候,并没有按要求进行回填复土,这样就会给道路的质量残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比如沟槽内水如果没有处理干净就开始回填土,会导致槽内回填土含水量较高。还有一些情况,比如虽然具备沟槽根基土方,但是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压实处理或者夯实处理过程不合格就开始实施回填工作。这些不良的施工现象会造成很多严重的安全问题。所以不少道路建成以后,那些沟槽部位不久后会在行车的作用下产生下沉的问题,沟槽两边的纵向裂缝和沟槽部位发生明显的凹槽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就是施工领导必须加大对道路施工过程的重视和监理,施工人员谨慎实施道路施工的各个过程,禁止带水还土,杜绝沥青块填进沟槽内,对于一些条件具备的地区可以进行必要的撼沙处理。另一方面需要进行分层夯实,必须始终坚持这项工作,包括天干粘土和其他材料。就目前来说,道路施工大多采用将填沟材料放进土基表面之后,运用震动压路机进行碾压,确保夯实的实效。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确保道路表面密实,因为震动压路机会收到实深度和宽度因素的影响,可能实现不了夯实的目的。所以在对深沟槽采取分层夯实的过程中,尽量不适用木夯,可以采用更加方便灵巧的机械夯实工具。
2 黑色路面面层的施工问题
黑色面层作为道路质量的重要方面之一,是建立在道路底层的各道工序的优良质量之上的。路面的平整度会直接影响行车的速度和舒适程度,也就是直接关乎道路的实际运行效果。道路的平整度一旦达不到标准,将会加剧车辆的振动频率,增强了车辆对路的冲击力,会加大对道路的损害。如果道路横坡没有达到标准,也会对道路的排水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减短道路的使用寿命。如何做好道路面层工作就变成十分重要的工作了。就目前来说,在道路施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几种情况。底层未经过严格处理:基层表面浮料没有清理干净,当底层铺装完成之后,在交通控制不好的情况下,没有做相关的技术处理,就直接铺筑沥青混凝土。对接边的处理不妥当:因为沥青混凝土设施的平面接触的压实工作比较难以理想完成,所以对新老混凝土的接边需要按技术操作妥善进行施工,一旦出现偏差,将会造成道路的弯弯曲曲,出现路面不平的问题,外观质量严重下降。平整度和横坡处理效果不佳:这主要是因为在铺筑之前没有预先放下小样,施工的过程中没有按小样进行摊铺,于是出现了道路的横坡和平整度出现很大的偏差。沥青混凝土温度出现了失误:对于来料没有测温,没有及时摊铺,摊铺后又没有及时碾压,冷却后压路机不能夯实,这些因素造成道路表面粗糙,裂纹和乱边出现,其中一部分通车之后,出现松散起砂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首当其冲的是要重视沥青混凝土和底层及边线的接角处理工作。然后就是必须依据小样,有序施工,确保施工程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证路面的平整度和横坡质量。稳妥地控制好施工温度,确保来料和碾压温度。最后就是在机械操作的过程中,对于机械操作者的要求是必须熟悉机械性能以及摊铺混凝土的要求,杜绝频繁调动厚度板等现象。
3 水泥石粉渣稳定层的施工问题
道路施工使用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材料,优良的稳定层直接决定了道路施工的质量。作为道路结构层中最重要的一层,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温度,水泥石粉渣稳定层的含水量没有控制好,洒水不均匀,可能出现存水的问题;石粉渣和水泥摊铺以及搅拌没有均匀;碾压,施工人员没有对石粉层采取重视的态度,忽视了碾压的实际效果。针对这些问题,在施工稳定层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下面几个工作。第一,洒水需要交付给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来做,确保洒水均匀,中间和各边沿适当,掌握洒水动作和技巧。第二,充分发挥现有的条件,最好能够实现大面积施工和摊铺,禁止边挖土边摊铺。需要根据预先设计厚度分层摊铺施工,确保摊铺厚度,拌合的过程注意均匀,防止画面和夹层等问题的出现,注意接缝和边缘处等重点区域;第三,在对稳定层进行碾压之前,需要检查稳定层的厚度和平整度的合理性,拌合有没有均匀,依据“宁高勿低、宁刮勿补”的原则,对处在最佳含水量的稳定层开始碾压。
4 道路施工过程中资金管理问题
随着国家投资结构的调整,整个建筑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充足的资金支撑和有效的资金管理对于道路施工越来越重要。资金管理问题并不直接参与道路施工的过程,但是资金管理的效果如何,能影响施工的效率和质量。如何把成本降低,并且保证道路施工质量,需要做好施工前的计划,施工中控制,施工后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制定合适的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包括施工方法的制定、施工机器的选择、工具的选择、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流水施工的组织等。对道路的材料费用的投入占了整个道路工程的大约70%,仍有很大的节约空间。如果施工的其他方面出现了亏损,需要从材料成本方面来弥补。临时设施费和现场经费组成了施工项目现场管理费,它们都是根据项目施工任务二制定的。一般情况下,这方面的支出实际上并不和项目工程量相对应,主要是由项目部来决定。所以,在工程完成后,应该组织相关人员及时整理现场的剩余材料和各种机械,支付应付的费用,避免工程竣工后的各项不必要费用的支出。
参考文献
[1]谷兰. 浅谈道路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经济师, 2000, (11)
[2]周宏. 交通安全的盲点――道路施工作业安全保护[J]. 交通企业管理, 1995, (05)
[3]丘慧强. 道路施工存在的质量问题及解决办法[J]. 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0) .
[4]乔惠福,姜雁. 浅谈道路施工的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2, (01) .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传统城镇化; 创新; 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095 ― 03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聚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有哪些区别,新型城镇化对传统城镇化又有哪些扬弃呢?本文拟通过对传统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对比,论述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一、传统城镇化道路的问题
(一)传统城镇化的概念
传统城镇化,指片面强调城镇化建设速度而机械性的减少农业、农村人口,忽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城镇化建设道路。
城镇化建设初期,由于发展经验不足、发展理念落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压力大等城市病,农村也出现了乱占耕地、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问题。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我们利用了体制中的某些缺陷,形成了一种低成本推进城镇化的格局,正是这种低成本才使得城镇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传统城镇化往往重外延、轻内涵,大规模推进农民卖地、进城、上楼,使土地由属于农村地域变为属于城镇地域,带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至于农业转移人口今后能否真正融入城镇生活等后续性的工作则置之不理,是一种虎头蛇尾的发展模式。
(二)传统城镇化的问题
应该承认,重速度、简单化的城镇化模式使我国在短期之内实现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是,随着经济持续发展,这种粗放的城镇化模式也显现出很大的问题。
1.忽视人的城镇化
地方政府为了短期之内提升城镇化水平,运用土地征收等手段,不顾现实条件地将农民赶进城。农业转移人口缺乏基本的职业技能,城市的就业竞争往往对其很不利。这样,农民进城后就处在了一种既失去土地又面临失业的尴尬境地。农民进城后,随之而来的还有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户籍等一系列问题,传统城镇化往往忽视这些问题。农民进城后难以享受市民待遇,无法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还要看到,人的城镇化的滞后,在城镇内部甚至衍生出贫富差距悬殊的城镇新二元结构。
2.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
传统城镇化采用了一种以资源消耗进行经济积累的方式。为了发展城镇经济,加快城镇化速度,地方政府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引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以低污染治理成本来节省建设资金。一味追求城镇化速度、规模,忽视了城镇化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3.忽视产业的基础作用
传统城镇化没有认识到产业集聚对城镇化的重要作用,产业支撑的缺乏造成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压力加大。由于一系列配套政策尚未出台,城镇吸纳农村、农业转移劳动力的产业条件尚未具备,农民进城后首先就要面临就业的难题,使城镇化本身也始终缺乏动力。
4.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割裂开来
传统城镇化对城镇化发展道路本身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认为城镇化就是要么发展小城镇,要么发展大中小城市。片面地强调小城镇或大中小城市,没有统筹协调意识。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割裂开来,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
二、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超越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指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缩小区域、城乡差距,贯彻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理念,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扬弃,是在城镇化的长期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而找到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思路是使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镇生活方式,其消费也必然由农村消费水平提升为城镇消费水平,从而扩大内需。由于城镇生活需要各种配套基础设施,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也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第二、第三产业和城镇转移,而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可以将转移人口退出的土地通过流转承包等多种形式进行承包耕种。这样,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的增加,也会相应地促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为农业现代化准备条件。
(二)新型城镇化的创新
我国新型城镇化是在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的前提下,把人的城镇化和物的城镇化结合起来而探索出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道路充分考虑到了我国农业人口多、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基本国情,吸取了传统城镇化道路的经验教训,并进行了创新。
1.贯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型城镇化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相应的建立一系列配套措施,使农业转移人口不再有后顾之忧。在离开土地后,他们能够在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各方面享受无差别待遇,最终完全融入城镇。新型城镇化作为促进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战略构想,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其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以人为本,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把提高人的物质文化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发展成果由城乡居民共享的城镇化道路。
2.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城镇
能源资源不足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这个国情决定了我国城镇化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子。坚持科学发展是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观的否定,注重发展内涵和质量,加强环境治理,集约高效地建设生态文明新城镇,是新型城镇化最明显的优势,并且只有绿色和谐的城镇生活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城镇化建设中来。
3.强调产业支撑和规模经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城镇产业的支撑,新型城镇化强调以发展城镇产业促进农业人口转化。城镇产业是实现农业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关键因素,也是农民市民化转化过程的中间环节。产业的集聚意味着农业转移人口的集聚,这是吸纳农业人口的前提,是城镇化的第一步。
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城镇化可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四化是密不可分的。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增加了城镇就业岗位,吸引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城镇化使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口安顿下来转为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减少。同时,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为农业生产规模化铺平了道路,使农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城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能够一举托两头,有利于促进工农和城乡协调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城乡居民收入。
4.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摒弃了传统城镇化片面强调小城镇或大中城市的做法,认识到了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在工业化、信息化起步阶段,大中城市率先发展,小城镇无法为大城市分散城市职能。同样,中心城市辐射发挥出的效力不显著,甚至只吸收周边资源,而起不到带动作用。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以高速铁路为核心的交通网络建设,使这种协调成为可能。新型城镇化把建设城市群、城市圈与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结合起来,在发挥中心城市规模效应的同时辐射周边中小城市、小城镇,有效地摆脱了无法协调发展的困境。
三、新型城镇化遇到的问题
随着新型城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一些积聚已久的制度性问题显现出来。这主要指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
(一)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之所以长期在中国实施是有原因的。由于长期以来的不平衡发展,城乡、区域差距非常明显。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凭借国家优惠政策和天然地理优势率先发展,基础设施完备;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长期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仍未达到平均水平。在这种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如果完全放开户籍限制必然会出现向大城市大规模迁移的浪潮,我们国家就会重蹈拉美地区国家出现城市贫民窟的覆辙。于是,这个问题就一直搁置下来。现在看,户籍制度已成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首要障碍。户籍制度不仅仅是一个农村户口还是城镇户口的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的系统性问题,户籍的限制已经阻碍了城镇化潜力的发挥和农民市民化的进程。
(二)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是限制农业人口离开农村融入城镇的又一个重要障碍。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农业耕作形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机械生产。因此,必须要发展产业化、规模化农业。然而,土地制度的僵化限制了关于土地使用权流转,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使土地使用权始终限制在分散的农民手中。
四、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1.逐步放开落户限制,完善居住证制度
城镇化最根本的是实现人的城镇化。要按照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坚持两手抓,一手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一手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合理规划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要因地制宜地逐步放宽落户条件,促进农民市民化;要探索户籍制度与农民工等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建设贡献挂钩的机制,增加户籍制度的灵活度;要明确地方政府责任,将人口城镇化水平与地方政府政绩挂钩;要完善居住证过渡制度,通过积累年限等鼓励机制缩小居住证与城镇户籍的差距。
2.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强经济适用房和保障房建设
同志指出,“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目的,除了有利于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外,就是要解决城镇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住房问题,并逐步让农民工进城后有个房子住,面积可以小一点,但得有住的地方。” 要不断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建立健全适合不同收入水平人群的城镇住房多层次供应体系。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增加对城镇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供给,为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提供住房政策保障。
(二)建立灵活的土地制度
1.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交易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是牵制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制度问题。目前,我国的土地流转还很不成熟,土地流转交易没有统一的规范的市场。由于农村土地流转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撑和政策解释,地方政府往往在引导土地流转有序发展时无所适从。所以,当前最重要的是出台规范土地流转的政策文件,探索使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适当分离,农民自主流转承包地、宅基地,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等灵活的形式。
2.建立健全土地占退均衡机制
建立健全城镇人口集聚退出耕地与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占退均衡机制。要明确地方政府责任,严格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审批,在建设城镇化过程中保护耕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五、结语
中国经济经过长期的高速增长后增速逐渐放缓,这其中既有全球经济整体趋缓的外部因素,也有中国传统经济增长点已基本发掘尽的内部因素。未来,摆在中国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第二次经济高速增长,而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无疑需要扩大内需来实现。中国扩大内需的潜力是巨大的,实现共同富裕,使人民都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就必须使农民富起来。而使农民富起来,最根本的就是减少农民。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消费潜力就是中国经济在今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保障,而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就是要释放这种潜力。
城镇化是造福后代的伟大工程,而上一代定居城镇也为下一代定居打下了基础。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重大战略目标的长期战略抉择,对于彻底改变中国发展面貌,实现乡土中国向城镇中国的转变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12-29.
〔2〕丁守海.中国城镇发展中的就业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14,(01):30-47.
〔3〕李珀榕.中国城镇化建设模式研究报告〔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47-49.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确认收入(完工百分比法)》对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方法及其会计实务处理都作了具体规定。其中,对于收入的确认,应同时符合以下四个条件时予以确认: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 风险主要指商品由于贬值、损坏、报废等造成的损失,报酬是指商品中包含的未来经济利益,包括商品因升值等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企业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后,如仍然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或仍然对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则此项销售不能成立,不能确认相应的销售收入。
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在销售商品的交易中,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即为销售商品的价款。销售商品的价款能否有把握收回,是收入确认的一个重要条件。企业在销售商品时,如估计价款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收入确认的其他条件均已满足,也不应当确认收入。
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收入能否可靠地计量,是确认收入的基本前提,收入不能可靠计量,则无法确认收入。企业在销售商品时,售价通常已经确定,但销售过程中由于某种不确定因素,也有可能出现售价变动的情况,则新的售价未确定前不应确认收入。根据收入和费用配比原则,与同一项销售有关的收入和成本应在同一会计期间予以确认。因此,成本不能可靠计量,相关的收入也不能确认,即使其他条件均已满足。如预收货款,应作为负债处理。本文主要对我国道路施工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法确认收入的利与弊做一初步探讨。
二、【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主要内容
(1)收入、完工百分比法的概念、范围及确定条件
(2)道路桥施工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法的好处
(3)采用完工百分比法再现实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4)提高完工百分比法在实务操作中可靠性和真实性的建议
(二)预期目标
(1)具体分析我国道路桥施工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法确认是收入的利弊
(2)提高完工百分比法在实务操作中可靠性和真实性的建议
三、【拟采用的方法、步骤】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经过大量的信息收集对我国施工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我国道路桥施工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的现状,找出了其发展的意义和存在弊端,为提出解决方案积攒资料。
本文同时采用了对比分析法,从道路桥施工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利与弊的对比中,分析归纳出我国提高完工百分比法在实务操作中可靠性和真实性的建仪。
第一部分:前言。说明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采用完工百分比发的好处以及收入的基本理论综述。阐明与完工百分比有关的概念、确定的条件及实施的范围等,以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第三部分:通过对施工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法确认收入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其中重点针对容易导致利用成本调节收入和利润和
对营业税核算上缴造成极大影响进行探讨,来分析我国施工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法确认收入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成因。
第四部分:对解决我国提高完工百分比法在实务操作中可靠性和真实性的建议,对我国道路桥施工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法确认收入在实际操作存在问题的对策进行深层次挖掘。
第五部分:总结全文。
四、【总体安排与进度】
第一阶段:2月前完成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3月底完成论文大纲
第三阶段:4月份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第四阶段:5月份彻底完成初稿
第五阶段:5月份底定稿
第六阶段:6月份答辩
五、【已研读的有关文献资料】
[1]孟辛.收入确认的会计处理[N].中国税务报,2019.
[2]陈炳辉、单惟婷.企业财务管理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9.
[3]杨 钰.收入确认新旧会计准则之比较[J].财会月刊,2019.
[4]钟国昌.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J].理财广场,2019-08-15.
[5]安保荣.财务管理教程[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9-09-17.
关键词:平整度直接式检测类响应式检测类
一、引言
平整度检测贯穿于路面施工质量检测、评定、验收及运营期路面质量检测等环节,其检测设备、原理和方法多种多样,检测结果因检测设备不同而有较大差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平整度检测技术处于领先水平。美国有多家公司研发和生产路面平整度检测仪,其中包括ICC公司生产的惯性激光断面仪和手推式断面仪;FACE公司生产的DIPSTICK(步进式断面仪)和手推式断面仪,及South Dakota DOT生产的惯性激光断面仪等(澳大利亚ARRB生产的手推式断面仪和惯性激光断面仪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市场)。
我国平整度检测技术的研究相对落后,由于公路建设的需要,在“七五”期间,由交通部公路研究所和西安公路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分别研制了颠簸累积仪和八轮仪等平整度检测装置,目前已在中国市场上有了一定的应用。在过去的十年中,有过一些应用和理论的研究,如我国规范规定了几种用于不同工程阶段、不同结构层次的平整度检测设备和相应的检测、评定方法,但总的来说在技术方面突破不大。近年来国内在仪器的评价和相关性的研究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工作,2001年交通部组织开展了平整度检定规程研究,并已初步完成。
二、路面平整度检测仪的基本分类
,q4U5e7lJ公路,交通,交通知识,交通技术,高速公路,国道,设计,工程软件,论文,规范与标准,交通量预测,路基路面,交通工程,监理,职称考试,注册工程师,国家高速公路网,7918,交通产业,智能交通)p%fzS$ZnP公路,交通,交通知识,交通技术,高速公路,国道,设计,工程软件,论文,规范与标准,交通量预测,路基路面,交通工程,监理,职称考试,注册工程师,国家高速公路网,7918,交通产业,智能交通路面平整度的仪器主要有两大分类:第一类为纵断面测定(直接式检测类),即测出路面纵断面剖面曲线,然后对测出的纵断面曲线进行数学分析得出平整度指标。第二类为车辆对路面的反应测定(响应式检测类),即测出车辆对路面纵断面变化的力学响应,然后对测出的力学响应进行数学分析得出平整度指标。对响应式检测类而言,其平整度指标的换算主要是通过对标准仪器测得的结果进行标定而得到。通常,第一类检测方法可用于路面施工质量验收与评价,而第二类检测方法主要用于路面周期性评价。但第二类检测仪器常要借助于第一类检测仪器进行指标标定。
1、直接式检测类
对直接式检测类平整度检测仪而言,主要的平整度指标为国际平整度指标IRI(InternationalRoughnessIndex)。国际平整度指标IRI是被广泛采用的路面平整度指标。国际平整度指标IRI的优点是具有很强的时间稳定性和空间稳定性,这使得不同时间和地点检测的国际平整度指标IRI值可进行直接比较。T c5Xv%g7^XZe公路,交通,交通知识,交通技术,高速公路,国道,设计,工程软件,论文,规范与标准,交通量预测,路基路面,交通工程,监理,职称考试,注册工程师,国家高速公路网,7918,交通产业,智能交通国际平整度指标IRI的计算是基于四分之一车辆仿真模型。四分之一车辆仿真模型是用于模拟车辆在实际路面行驶时车体对路面纵断面起伏波动的动态响应。J,y,[6\Lf省略
"H+`&U;pM3Fj$uc
四分之一车辆仿真模型用于模拟车辆机械系统在路面纵断面曲线输入的激励下的动态响应。通过四分之一车辆仿真模型计算模型车车辆悬挂系统的单向位移量,将各次计算的单向位移值累加(单位为m)并与路段长度相除(单位为km),既可以得到国际平整度指标IRI,其单位为m/km。国际平整度指标IRI计算的数学过程极其繁琐,具体计算公式可查阅有关资料。应该强调的是国际平整度指标IRI必须先获得路面纵断面剖面曲线,然后将路面纵断面剖面曲线输入到四分之一车辆仿真模型,由四分之一车辆仿真模型计算国际平整度指标IRI。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自动化路面断面曲线检测系统(直接式检测类)都包含国际平整度指标IRI的计算软件包。因此只要获得路面纵断面剖面曲线,就能较易获得国际平整度指标IRI。 B$~4ZdI[mjCk公路,交通,交通知识,交通技术,高速公路,国道,设计,工程软件,论文,规范与标准,交通量预测,路基路面,交通工程,监理,职称考试,注册工程师,国家高速公路网,7918,交通产业,智能交通2、响应式检测类 e V4k[ \8?;V响应式检测类的检测对象主要包括检测车辆的动态垂直加速度和垂直位移。当平整度检测仪检测的对象是车辆的动态垂直加速度时,此类平整度检测仪可归为电子响应式检测类;当平整度检测仪检测的对象是车辆的动态垂直向累积位移量时,此类平整度检测仪可归为机械响应式检测类。
三、主要特点
1、直接式检测类主要特点是:
(1)能得到路面纵断面曲线,根据纵断面曲线,平整度特性可直观地反映出来。
2|
GGphu/uo8C省略)o ^A8P?S省略(2)测得的路面纵断面曲线可输入到仿真数学模型而得到车辆对路面纵断面变化的仿真力学响应。过去的实验和研究已证明这种仿真响应与真实的车辆响应有很好的相关性。
AU8VB9oZ公路,交通,交通知识,交通技术,高速公路,国道,设计,工程软件,论文,规范与标准,交通量预测,路基路面,交通工程,监理,职称考试,注册工程师,国家高速公路网,7918,交通产业,智能交通3n(^xO#FJo9i T省略(3)检测路面纵断面曲线是较难的,尤其是长波长纵断面曲线,其原因是难以从检测仪本身直接取得路面纵断面垂直高度参照点。比较可取的方法是从检测仪本身的垂直加速度或与水平线的夹角之中间接地取得垂直高度的参照点。
(4)由于此类检测仪能得到路面纵断面曲线,因此可直接用于新路面施工质量的验收与评价,使验收部门有客观依据决定施工质量的优劣。
1sS|7c}`省略(5)若此类检测仪能测出长波长和短波长路面纵断面曲线,则可作为标准参照仪
`AwX'pCc0h
t8wv!P1m"Z2w用于对其它平整度仪进行标定和作相关分析。 ^+} ~U5U3l省略Ot*dFUa9qd$s)GO公路,交通,交通知识,交通技术,高速公路,国道,设计,工程软件,论文,规范与标准,交通量预测,路基路面,交通工程,监理,职称考试,注册工程师,国家高速公路网,7918,交通产业,智能交通2、响应式检测类主要特点是:
H)?
J9k$v2e5e(`&n公路,交通,交通知识,交通技术,高速公路,国道,设计,工程软件,论文,规范与标准,交通量预测,路基路面,交通工程,监理,职称考试,注册工程师,国家高速公路网,7918,交通产业,智能交通 (1)此类方法的依据是车辆对路面纵断面垂直高度变化的力学响应,如振动等,然后对这种响应进行数学分析,从而得到平整度指标,如垂直加速度均方差和颠簸累计值等。
(2)由于此类检测方法相对于第一类方法要简单,检测速度要快,因而适用于高速检测和长距离检测。 (3)此类方法无法得到路面纵断面曲线,因而主要应用于现存路面平整度评价。
(Ap3Z9_ q公路,交通,交通知识,交通技术,高速公路,国道,设计,工程软件,论文,规范与标准,交通量预测,路基路面,交通工程,监理,职称考试,注册工程师,国家高速公路网,7918,交通产业,智能交通(4)由于无法得到路面纵断面曲线,此类检测仪需依赖于能测出长波长和短波长路面纵断面曲线的平整度检测仪对其进行标定和作相关分析。
四、平整度检测仪的标定方法
1、基本原理
响应式平整度检测仪主要依据检测车对路面不平整的动态响应来获得平整度的指标的。因此,检测本身的机械性能将直接影响到平整度检测的结果。从概念上讲,不同的检测车针对同一条路面将会有不同的动态响应,即便是同一台检测车,当使用一段时间后,其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针对这两种性能前后时间的不一致性,在路面平整度检测的实践中,往往采用技术标定(也称系统标定)的方法来使各种响应式路面平整度仪的检测达到一致性,或归结到标准的检测。
O-NK6?8U |A,WQ|省略在国际上,路面平整度的标准检测主要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采用精密水准仪检测路面平整度,即采用精密水准仪检测出路面的纵断面剖面曲线(标高),然后采用计算机软件将测得的路面纵断面曲线转换成国际平整度指标(IRI),从而获得该路面的平整度指标的标准检测。第二种方法是采用手推式断面仪(也称路面纵断面剖面仪)检测路面纵断面剖面曲线,然后采用计算机软件将测得的路面纵断面曲线转换成IRI,从而获得该路面的平整度指标的标准检测。不论是采用何种标准检测,其基本要求是:
+S }-W5|_
~(T
z省略2q2F D!IU2d)y+[r[a.检测结果不受检测设备机械性能的影响;
t5@M k5B!|Fb省略b.检测精度要求较高;
'z+~G1G!Bk*~公路,交通,交通知识,交通技术,高速公路,国道,设计,工程软件,论文,规范与标准,交通量预测,路基路面,交通工程,监理,职称考试,注册工程师,国家高速公路网,7918,交通产业,智能交通C.能直接获得全波长的路面纵断面剖面曲线;
d.能直接计算出IRI。 2]QM vv"OSreHtQ
p/BK路桥先锋论坛―省略对于响应式平整度检测仪的标定,一般要求至少5条以上的路面(包括较为粗糙的路面、中等平整的路面和较为平整的路面),其长度为100~200m左右。对这些选定的路面,分别采用标准仪器(精密水准仪或手推式断面仪)和被标定的响应式平整度仪实施平整度检测,获得的平整度指标即可用来作为系统标定之用。
五、结束语
路面平整度是评定路面使用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既是一个路面外观指标,又是衡量路面质量及现有路面破坏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其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以及车辆的通行能力和运营的经济性,还影响着路面的使用年限,但近年来由于各种车载高效检测设备拥有测试精度等级高,人为因素少,不用中断交通等优点,这些方法已经被各省市的质监部门所采用平整度检测事业也正朝着精确、快速、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张超、郑南翔、王建设 《路基路面试验检测技术》 人民交通出版社
关键词:老路改建,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技术指标
官山路位于肥西县西南部地带,起点位于国道G312与官亭街道交口处,终点省道S311杨桃路山南镇汽车站,路线全长22.210km,三级公路,设计速度30km/h;荷载标准为公路-Ⅱ级;路基宽7.5米,路面宽6.5米。免费论文。
1 选择改建、扩建设计的要求
当公路交通量接近或达到饱和时或对行车安全有影响时,应对公路改建、扩建与新建进行充分比选论证。采用改建、扩建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改建公路应遵照利用与改建、扩建相结合的原则,按规定公路级的技术指标,合理、充分地利用原有工程。
(2)公路改建、扩建应符合相关等级公路标准的规定。利用有公路的局部路段,因提高设计车速而可能诱发工程地质病害时经过综合分析和技术经济论证并报主管部门批准后,可维持原型计速度设计,但长度不宜大于相应设计路段长度。改线路段按新建公路标准执行。
(3)其它公路改建、扩建时,应做保通设计。并确保既有公路通行安全。
(4)公路改建、扩建设计必须遵照“远近结合、设计要有预见性”的原则。改建、扩建设计时,应为为后续改建、扩建留有余地和创造有利条件。
2 平面线形设计
2.1 平面方案
官山路改建工程自北向南布设,起于国道G312与官亭街道交叉处,经官亭街道后在K2+179处上跨宁西铁路;至K5+150处下穿合武高速铁路;在K10+699下穿肥西水利渡槽;拟合磨墩水库坝上现状公路中心,在K21+260大房庄处向南改线,终点位于省道S311杨桃路山南汽车站处。本项目牵涉到街道段的利用、下穿铁路和渡槽的处理、水库段的老路加宽和利用,老路的局部改线处理等诸多影响公路平面方案确定的因素,具体我们都根据现场和设计要求进行设平面设计和调整。
2.2 路线方案的确定
官山路改建工程由于终点路段老路两侧房屋较多、线形较差,如其沿老路改建方案存在安全隐患,且局部路段侵占河道。为了合理布设路线线位,首先在1 / 10000 地形图上进行纸上定线。布设在1 / 2000 的地形图上,针对路线平、纵面进一步优化和多方案比选论证,选择合理方案。经过方案比选,确定采用K21+260~终点路段线位改线方案作为推荐方案。
改线方案的优点:拆迁房屋减少1000平方米;减少侵占河道150米;消除终点交叉口山南路、山双路与省道S311交点错开36米的安全隐患。
2.3 平面线形设计
2.3.1设计一般原则
平面线形设计时,应以老路为主要控制物,充分利用老路,同时还应将大型建筑物、大河等作为控制点。在一般较为顺直的路段,尽可能采用较高的指标进行调整,以求改建、扩建后的良好行驶条件下;在较困难路段,应充分利用规范允许的曲线组合,在满足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老路;穿越城镇区时,应注意结合地方发展,尽量与城镇规划相协调。
2.3.2 直线及其应用
现行规范对长直线没有具体规定,本次设计中长直线控制为20V,即72秒的行程,使线形更趋合理。平曲线间最小直线长是基于保证线形连续性考虑。按公路路线规范规定,官山路设计时,我们通过计算,并参见相关设计经验,针对官山路设计速度30 km/h;同向和反向曲线间直线最短长度取50m ,这对司机调整方向盘和心理感受基本不会有影响。在达曲线间直线达不到上述要求时,将其设为复曲线。
2.3.3 圆曲线及其应用
目前规范针对大半径小偏角问题。在官山路定线时,一般将转角控制在7°以上,平曲线长度控制在150m以上,最小值也在50m,这对提高老路利用率十分有帮助。S形曲线的设计中,充分使用以反向曲线为主的曲线线形。本段路线在定线过程中,对S 形曲线的转角、圆曲线半径反复进行了调整,将相邻圆曲线半径之比控制在1 ~1 / 3 范围之内,全线线形组合成一条整体美观的水波线形。官山路设计缓和曲线均采用了回旋曲线,其长度基本与圆曲线等值。
3纵断面线形设计
老路改建、扩建项目的纵坡设计,追求路线的提高老路的利用率。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拟合老路纵坡,减小公路的平均高度,降低工程造价。免费论文。免费论文。
3.1 纵断面设计
本项目纵断面设计时尽量利用老路的路面作为新建结构层的底基层,以减少对老路的破坏,降低工程造价。根据对老路面弯沉的检测,通过验算确定老路的最小补强厚度。在路线纵坡设计时,本着最大限度地降低路基高度、减少工程造价的原则,对路线纵坡反复进行了调整,从而达到平纵组合较好、整体线形在视觉上连续的效果。
3.2 平纵线形组合
平纵线形组合原则为:合理设置平曲线内变坡点位置及变坡次数,在视觉上能自然地诱导驾驶员视、线,保证平面、、
纵断面线形指标大小均衡。老路改建、扩建公路变坡点较多,平纵线形组合不容易达到一一对应的要求规范规定,驾驶员在任一点所看到的纵面线形起伏一般不超过5 个。
4 先进技术设计手段
在路线设计中,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技术。将GPS 全球定位系统用于公路勘察设计全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平、纵、横断面的测量速度和线形组合设计的合理程度。设计中运用了众多的设计软件。其中有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和西安海德公司的纬地三维道路CAD系统、广州阿安毕路桥软件公司的RoadCAD路线设计软件及东南大学的路面结构分析软件成图系统等。
5 结束
老路改建、扩建公路线形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官山路的设计经过反复地平面定线、纵断面设计、横断面检查、平面调整及技术经济比较,经过多次优化设计、方案比选,才设计出经济上合理、技术上适用的路线方案。对于老路改建、扩建工程应灵活运用线形设计指标,在困难地段适当调整,在满足线形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老路。以上为笔者的一点浅显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张雨化.道路勘测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 李嘉.公路设计百问.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3] 黄兴安.公路与市政道路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近几年,我国道路运输业在不断向前发展,运输量也在不断增加,原有的道路运输管理系统已经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从原有的信息资源出发,重新设计道路运输管理系统是当务之急。本文主要从道路运输管理系统的现状及需求分析出发,提出了对道路运输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关键词】道路运输 管理信息系统 设计
所谓道路运输系统指的是道路运输行业管理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该系统通过互联网的应用从而实现对各级道路运输机构的行政管理工作,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道路运输行业的不断改革,对道路运输的管理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道路运输管理系统的现状及需求分析
1.1 道路运输管理系统的现状
1.1.1 网络现状
总体来看,我国的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建设还是比较全面的,各地区的运输管理处都建有网络信息平台、软件系统、GPS车辆系统、呼叫中心、还有负责监视的视频监控系统。各个系统都有效的布置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中,在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布在交通运输局、客运场站以及运管处的服务器上,而且对于各个节点还配了防火墙系统,使网络更加通畅。
1.1.2 业务应用系统现状
(1)客运站务系统。客运系统由客运站管理系统和信息中心管理系统两部分构成。客运站管理系统主要办理日常业务,被部署在各个客运站,而信息中心管理系统主要负责传递、保存客运站的各种信息,以便管理部门对客运站营运的查询、统计工作,主要部署在省运管中心。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顺利进展联网售票工作,方便了大众。
(2)运政系统。运政系统主要包括货物运输管理、客运管理、公交管理、出租车管理以及驾培管理等多个系统,主要是对运输的企业、车辆以及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和审查工作,从2001年起,我国开始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也是时时更新。但是运政系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技术陈旧,设计不合理等多种弊端。
(3)信息资源现状。信息资源主要包括车辆信息、业户信息、工作人员的信息、线路信息、危险品货物运输信息、以及联网售票信息,我国道路运输管理系统中信息资源正不断完善,不断更新。
1.1.3 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道路运输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对于各种资源和信息储存都比较分散,不同地区也存在着不少重复的信息,不利于信息管理。对于业务实现的方式也没有做到方便、快捷,相对来说比较落后,无法适应未来业务的发展需求。
1.2 道路运输管理系统设计的需求分析
1.2.1 综合数据中心的建设需求
数据中心是关系到交通运输行业的各个部门的业务需要,为各部门的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因此对于其建设必须要合理规划、统一布局。
1.2.2 政务办公管理信息平台的需求
政务办公管理信息平台是对全省的交通管理的指挥中心,是对车辆、业户以及各种事宜的管理工作,因此,信息系统要提供方便、灵活的查询、统计报表,完善道路运输网站。
1.2.3 资源整合需要
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要有统一的规划,合理利用资源,因此,对于资源整合尤为重要,不能出现重复、无效的信息,对于数据的整理、录入工作要认真审核,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
1.2.4 安全保密需要
由于道路运输管理系统涉及到各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对于信息资源的保密工作也要做好,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要更加周密、安全,提高防火墙系统的防御能力,对于访问数据库的用户也要进行严格的身份验证,保证数据的安全运用。
2 道路运输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设计思想
2.1.1 符合国家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需求
作为电子政务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道理运输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必须要符合国家对电子政务的基本要求。
2.1.2 结合现状,明确目标
对于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结合我国交通管理体制的现状,确定整体建设模式,建设先进的运政业务应用系统,建立全面的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全省业务管理及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2.2 系统框架的设计
对于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公路水路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系统、道路运输市场信用信息系统,以及交通行业信用信息服务门户网站。
2.3设计语言
对于道路运输管理系统的语言设计要采用Visual FoxPro6.0,这种语言系统工具丰富、速度较快,而且是唯一的带有自编程语言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操作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强的功能,对于道路运输管理系统的设计有着简单、快捷、方便、有效的优势。
2.4 关键技术路线
2.4.1 SOA组件化设计
由于道路运输管理系统有多个信息化系统,而且网络环境也比较负责,对于运用SOA组件,可以预见业务的不断变化,使信息化框架能够更加清晰、明了。
2.4.2 服务型绿色数据中心
随着我国运输事业的不断改革,对于运输管理业务也在向服务型方向转变,传统的数据中心已经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采用新的面向服务型绿色数据中心技术框架,通过技术手段,建立有效的数据库资源,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管理流程,实现资源整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立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道路任重道远,也是势在必行,因此,相关部门应在新形势、新理念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改革,加大对道路运输系统的研发和投入,运用科技手段建设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让信息系统更好、更有效的行使职能,更全面的为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智武.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评价[D].吉林大学,2011,(6).
[2]周斌.省域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综合解决方案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6).
[3]徐美进.公路运输管理系统的设计[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5).
[4]路成章,王文龙.对我国道路运输行业管理方针的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2010,(05).
[5]许晓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信息系统[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11,(05).
作者简介
张贤娜(1984-),女,山东省蓬莱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蓬莱市道路运输管理处助理电子工程师。
论文关键词: 道路运输 管理 问题 措施
论文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道路运输已迅速成长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的地面运输方式。我国的道路运输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道路运输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1 我国道路运输管路存在的问题
现在,我国运管机构沿用“市、区分级负责”的传统管理体制。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也显露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运管机构职能的发挥。
1.1 现行运输管理体制缺“效”
第一,人员编制不规范,机构性质不统一,我们主要以我市为例来谈,按照交通部对运管机构每百台车定一人、每百站(场)定三人的设想,运管队伍应是一支精干高效的队伍。但由于我市的交管所都分属地方政府管理,而市运管局对区交管所无人事权属关系,导致区运管机构的人员与业务出现不平衡现象,存在“管事不管人,管人不管事”等诸多问题,甚至出现个别运管人员素质低、业务能力差、服务意识淡薄等现象。另外,我市各区县运管所的建制不规范统一,多为科级建制、甚至还有股级建制。科级单位要负责一个区的道路运输行业管理和指导,还要对运输市场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预测,其实际能量实在有限,很多运管所都有“小牛拉大车”的感觉,难免在道路运输管理中存在着缺位问题,平日里往往疲于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处置各种道路营运纠纷,很难静下心来思考辖区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问题。第二,执法分离后弊端日益显现我市于06年成立了交通行政执法总队,在主城区实行了行政审批管权与执法处罚权分离,这种改革避免了执法部门间的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等现象,加强了相互监督,提升了交通形象。但作为道路运输行业的许可管理部门缺失了执法权,或者说执法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就像失去了“一只手”一样,在行使管理权的时候有时出现尴尬和不到位的情况。如对辖区维修企业超范围经营的治理上,没有了执法权,不能对其违章违规行为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第三,职权责任不明确。从对外来讲,运管部门所担当的职责是对道路客运、货运经营,站经营、机动车辆维修经营、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等的管理,具体行使着法律赋予的对以上行为的行政许可、行政管理、道路运输安全监管职权,并在某种意义上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但这些管理职权实际被公安、建设、农机等部门所肢解,因而在管理职责上存在着重叠现象。如我区在进行的农村客运投放工作上,要与区属很多部门进行接洽,在参与类似的地方交通规划建设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从内部来说,市和区级的运管机构权责关系不明确,区交管所对客运企业及营运线路仅有初审权,而又要对本辖区的客运企业进行管理,而有终审权的市运管局对客运企业又没有直接参与管理,出现了“审批的不管理”、“管理的不审批”的局面,一旦发生线路纠纷,由于区交管所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所以导致纠纷升级,很容易演变成集体上访、甚至堵塞交通和罢运的现象,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坏的影响。以上因素导致在运输管理工作中,权、责、利不够明确,运管部门缺乏手段,对运输矛盾纠纷的处理不够及时等,工作难以实现高效率。
1.2 营运公司管理缺“责”
第一,经济意识过强,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就目前而言,我国客运市场普遍存在“乘客叫差、驾驶员叫累、承包者叫苦”的现象。究其原因,部分营运公司为追求垄断利润,为争取营运指标,不考虑任何社会责任,不惜公司形象和代价,甚至有意制造事端,以此作为向政府部门换取线路或指标的筹码,一旦得逞后,即刻转变目标,将资金风险、安全风险转嫁给承包者,根本不会在社会责任的承担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上下功夫。第二,管理松散,对驾驶员制约性差。交通行业是一个城市的窗口行业,代表着城市的文明程度。驾驶员言语不文明,着装不雅、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外界对重庆的评价和认识,尤其是在出租车和客车表现尤为突出,公司对驾驶员的管理只重经济效益,不重服务质量,缺乏经常性的沟通。货运公司大都采取挂靠的经营模式,公司只要收取了管理费,对驾驶员的其他行为根本不做任何要求,货运行业驾驶员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1.3 解决我国道路管理问题的具体措施
(1)加快运管机构编制体制改革步伐。
在我国的新疆运管机构全部纳入了公务员管理,江苏、山西和陕西等省市也在积极探索运管部门的机构体制改革。云南省的主要做法是:一是积极主动争取省交通厅、省人事厅、省编委办公室等部门的支持,将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纳入公务员管理;二是采取清理编制、严格控制人事调动、经费控制等措施推进机构改革;三是对新增录用运管工作人员提出“从严控制,逢进必考”的原则,按年度增人计划,严格执行《国家公务员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办理新增录用运管工作人员。
(2)加大监管力度,发挥市场调节功能。
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采取有力措施,应对市场变化,维护市场稳定。进一步加强对运输市场特别是出租汽车市场的监督管理,对无照经营的车辆要进行彻底清理。通过整治“黑车”,规范市场秩序,为合法运营的出租车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积极探索和研究各类运输市场主体的准入、退出及日常监管的办法和机制。建议出租车经营推行市场化,首先,要放开出租车行业的特许经营权,让经营权真正成为商品,这样做只是减少了政府批指标的权力,把政府不该管的事,放给了市场;其次,在行业内部应建立起竞争机制,奖优罚劣。
(3)明确权责关系,充分发挥区县运管机构职能。
一是应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职责权限,明确市、区级运管机构的权利和责任,严格落实“谁审批谁管理谁负责”。杜绝“好处大家抢,麻烦大家让”的不负责现象。二是明确区运管机构在区里的职责,以便更好的参加地方交通规划及建设。另外,尽可能实行着装标示上的统一,维护运管部门的威信,现在的运管机构“卸装”上门指导检查工作,很容易产生误会和误解,有形无形地破坏了运政管理部门的形象。
(4)建立和完善客运市场准入、监管和退出机制,规范客运市场管理。
在市场准入上,深化客运班线管理改革,全面推行客运线路经营权服务质量招投标。通过招投标,公开、公正、公平选择经营者,实行公司化经营模式,从源头上规范客运经营,提高行车安全保障系数和服务质量。在市场监管上,一是要大力推行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制。对客运企业的经营行为、诚实信用、安全生产、服务质量进行年度质量信誉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作出相应处理。对违法经营活动和公司蓄意制造不稳定事件,非法堵塞交通等行为要坚决打击,决不手软。二是积极推行安全行车和服务质量承诺合同制,各客运企业新增班线、新增车辆以及车辆更新要作出以服务质量为主的相关承诺,层层签订安全行车和运输服务质量承诺书。在市场退出上,积极推行客运线路经营期限制,废除客运线路终身制。运管部门要根据客运线路的流量、投入运力的价格和效益情况合理确定客运线路经营期限。经营期满后,运管部门根据经营者在经营期限内规范经营和服务质量情况确定其能否继续经营,切实解决客运市场“只进难出”老大难问题,做到有进有出,有序发展。
(5)创建道路运输企业品牌。
第一,加强管理者品牌意识。运输企业要不要创建自己的品牌关键在于管理者的有没有品牌意识。管理者没有品牌意识,就不可能打造出运输企业自己的品牌。因此管理者要加强品牌意识,注重做好品牌创建的策划,建立品牌创建组织,制订品牌创建规划,落实品牌创建责任,推进品牌创建,强化品牌管理和维护工作。第二,加强员工的培训教育。任何品牌的创建都离不开单位员工,道路运输企业品牌的创建同样对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路运输企业可以通过对员工进行有计划地培训,有组织地练兵,有目的地比武,来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持之以恒和潜移默化地教育和星级服务制考核等来增强员工的文明、优质、诚信服务意识。努力发现和培养员工中的先进典型,并逐步培育成企业的品牌。第三,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安全是道路运输企业的生命线,要通过不断完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充分利用GPS卫星定位、行车记录仪、电子巡更、电子监控、危险品检查仪等科技设施加强安管,加强车辆人员的资质管理,提高安管人员素质,加强安全隐患检查整改,大力弘扬安全文化,努力营造安全氛围。第四,加强企业品牌的管理。要对企业品牌有计划地进行宣传、推广和维护。形成一套管理制度和体系,通过举办各种竞赛、创建、评比等活动进行品牌提升,借助竞赛、促销等营销手段进行品牌推广,充分利用简报、板报、条幅、橱窗、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的品牌创建氛围,不断提高顾客的知晓度和认知率。
(6)加强道路运输企业的文化建设。
第一,企业领导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当成一件大事来做企业领导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把企业文化建设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来干。以真抓实干、率先垂范的作风,做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者、组织者和推动者。要率先学习理解企业文化理论,认真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信息,以科学理论、现代管理和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做企业文化建设的“传教士”,承担领导企业文化建设的职责,做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设计者、第一宣传者、第一实践者。通过自身的行动,从基础抓起,结合岗位规范、职责,在日常行为规范上下功夫,在职工普遍接受上下功夫,进行潜移默化的养成教育,塑造优秀的车站文化、班组文化,使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进车站、入班组、到人头。第二,企业职工要加强自己的主体意识,强烈的自主意识。企业职工要以企业为家、以主人的姿态全面地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为企业的兴旺发达出谋划策,为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奉献力量,与企业拧成一股绳,与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同呼吸,同进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企业职工要以对国家、社会、旅客高度负责的精神,尽职尽责,忘我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要以方便快捷、安全舒适、优质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旅客的满意和社会的认同。真诚的敬业精神。企业职工要热爱工作,勤劳肯干,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在业务上要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在工作中恪守职业道德,真诚待人,热情服务,让旅客“走好、走了”。热爱集体的团队精神。企业职工要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和集体主义精神,将个人与群体紧紧地连在一起,和谐共处,携手并肩,团结一心,勇于奋进。
2 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运输乃至整个交通运输体系都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道路运输因其具有灵活机动的特点,而成为人们最早采用且应用最普遍的运输方式。随着道路运输工具的发展、道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和运输需求结构的变化,道路交通已成为区域间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人类社会已经形成了以道路运输为主体的新的运输大动脉。道路运输的快速发展与道路运输的管理是息息相关的,只有道路运输管理的好、管理到位,才能保证道路运输市场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光等.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毛德维.我国道路运输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D].硕士论文,2004.
关键词:道路;桥梁防水;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我国道路桥梁防水发展状况
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重视桥面防水技术.目前,我国的桥梁防水层主要为:北京地区采用厚4mm的热熔法APP改性沥青桥面专用防水卷材,而南方各大城市采用厚l㎜的聚合物改性沥青桥面防水涂料.}4J从这两类比较流行的桥面防水材料的实际工程实例来看,均存在不同的缺陷.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沿用建筑屋面防水卷材的做法,由于厚度偏厚,过多的沥青在水泥砼面板与沥青铺装层形成作用,导致高温下层问抗剪强度不足,使沥青铺装出现滑移、脱落等病害.聚合物改性沥青桥面防水涂料易于施工,但由于涂层太薄,在沥青混凝土摊铺时容易受到损坏,从而影响防水效果.
二、道路桥梁防水技术的现状
1、所使用的防水材料落后
目前在道路桥梁的防水过程中使用的主要防水材料仍然是沥青混凝土,虽然沥青混凝土在道路桥梁的防水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很难达到日益提高的交通量对路面的要求。由于沥青混凝土的半刚基层抗低温能力很差,而且在温度降低时发生低温收缩裂缝的现象十分普遍,因而沥青混凝土道路桥梁的使用寿命往往都比较短,相比之下造价十分昂贵。在水分渗透到路面以下后,在水分的散失过程中沥青混凝土道路桥梁很容易发生干缩裂缝,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在形成反射裂缝。此外道路桥梁的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的连接也比较困难,在结合面上的不连续应力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也会对其使用寿命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水分散失比较困难,从而使得水分大量滞留在半刚性层而形成泥浆,使整个路面的承载能力下降,严重时还可能导致界面形成滑动,从而使整个路段严重损坏。
2、道路桥梁的结构设计不合理
在道路桥梁的防水过程中,使用好的防水材料固然重要,然而道路桥梁的结构对于其防水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在我国的道路桥梁的设计过程对于道路桥梁的结构显得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道路桥梁的结构都很不合理。很多道路桥梁都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和渗入水排出系统,这些在结构设计方面的缺陷严重的影响了道路桥梁的排水能力,降低了其使用的寿命。经研究表明若干细微构造设计的不合格而形成的道路桥梁的薄弱环节是道路桥梁渗漏的主要原因。例如在桥梁建筑时,如果桥头的搭板、桥墩甚至是栏杆底座等设计不合理都会对整个的桥梁产生极大的影响。
3、相关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在关于道路桥梁防水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显得很不完善。由于对于道路桥梁的排水系统的建造会增加成本,加上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因此很多的不法承包商在道路桥梁的建设过程中偷工减料,不注重对道路桥梁排水系统的建设,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使得道路桥梁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在道路桥梁的设计过程中,很多设计图纸都没有非常细化的防水设计,更没有详细的防水材料的选择方案,有时候是由于设计人员的工作态度所致,然而更多的是因为没有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规定,在设计的过程中无章可循。没有一个完善的行业标准不仅会使得当前的道路桥梁建设出现很多的问题,而且出于长远的考虑其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4、施工环节没有做到位
由于城市道路与桥梁结构防水现在还没有一个严格的检验标准,也没有在施工质量上形成一套统一的操作规范和验收标准,这对于防水施工来说无疑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而现在极少有专门的城市道路和桥梁专业施工队伍,由普通的施工队伍负责防水施工工作,无疑也会对施工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改进道路桥梁防水性能的措施
1、加大投入研究新型的防水材料 防水材料作为提高道路
桥梁防水技术主要因素,其在道路桥梁防水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现阶段我国使用的主流的防水材料与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显得非常落后。使用好的防水材料不仅可以使得防水层的厚度大大降低,而且其抗拉强度、耐热性、低温柔度抗裂、不透水性等性能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例如自粘YN——桥面防水卷材,其需要的厚度仅为1.6~2mm,但其高温抗剪强度却大于0.5MPa、其沥青混凝土的摊铺温度在130~180度的范围内,而且其经高温碾压后完全不渗水,拥有如此优越的使用性能,你可能会认为他的造价会非常高,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工程造价仅为30元/m2,这比几乎所有的防水材料的造价都低。
2、改进我国桥梁防水结构设计
应充分认识到桥梁结构自防水是解决桥面漏水的症结所在,要重视、加强和提高混凝土自防水功能。在混凝土材料上,要提高本身的密实程度,抑制和减少混凝土内部孔隙的产生,堵塞和杜绝渗水的通道,使外部水分无法渗入材料的内部。同时对混凝土外加剂也应进行系统的研究,对桥梁施工中采用早强剂,从而产生大量水化热,造成混凝土干缩裂缝及徐变次应力等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 3、采用透水性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高速水泥稳定碎石的级配,应在组成级配试验时充分考虑到排水性的要求,总的原则是在级配符合基层施工规范要求的同时,还要作如下调整:减少4.75毫米以下的细料(300m/d,要作变水头或者常水头试验,以确保其可靠性
4、要重视桥梁结构安全度和耐久性的研究
在我国沿海地区,空气中含氯化钠成分较高,同时北方城市冬天消除桥面积雪采取洒盐方式(新型环保型的融雪剂亦含氯离子成分),当结构开裂后,内部钢筋容易受氯离子侵蚀。因此应从总体上提高混凝土的品质,积极采用高性能混凝土,以达到桥梁结构高耐久性、高强度的目的。提高结构防水性能的同时,也应重视和加强对现有混凝土桥梁的维修养护工作。
5、真正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任何事情的发展如果没有相应的约束,其发展的速度必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当前我国在道路桥梁防水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在很多时候都会出现无章可循的现象。对此政府部门要切实加速完善《城市道路桥梁防水系统的设计、施工、检测技术规定》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在道路桥梁的排水系统的设计中在设计图纸的细化、防水材料的选择等方面有相关的行业标准可以参照。一个好的行业标准是整个行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保证,为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6、桥面排水的对策
道路桥梁的防水问题说白了就是防治水对于桥梁和道路的损害,从另一个方向考虑,如果我们从根本上就杜绝了水的入侵,在桥面上就把水排出,没有积水的情况下就不会出现任何危害了,针对这一点,出现了桥面排水这一新对策。桥梁结构防水采用防排相结合的方针。城市桥梁桥面排水系统是由桥面边沟排水和桥面泄水孔设备组成的。桥梁车行道桥面排水,按不同类型桥面铺装设置l%一2.5%横向坡,形成边侧排水;如有人行道时,应设置向行车道倾斜1%的横向坡。桥梁较长时,桥面排水应由设置的纵向坡完成。桥面边侧泄水孔设置的间距,应视桥梁的长度和纵向坡的大小而定:(1)桥梁纵向坡小于l%时,桥梁泄水孔间距一般以5 m为宜;(2)桥梁纵向坡大于1%时,中小(长度≤50 m)桥梁,一般可不设泄水孔,可排至桥头雨水口或桥头簸箕。桥梁较长时,泄水孔间距可适当加大至10~20 m。泄水孔设在桥梁跨河桥上,直接向桥下排水;跨线桥泄水孔应借助在下部结构墩柱侧面设置的落水管排至地面雨水口。要求桥面排水作好细部布置,确保桥梁结构的任何部分不受水流侵蚀。桥梁横断面悬出部分两侧下缘应设置供排水用的滴水槽。桥面铺装顶层为沥青混凝土时,需排除伸缩缝较低端积水,应采用直径4 cm三层土工布包直径为O.5 cm的小豆石,排水槽由侧向排至桥外。排除桥台伸缩缝间积水,需在台帽顶设置带有横向坡的排水槽,再接至台身内两侧竖向封闭型排水管(直径为15 cm塑料管),将积水排至地面。
7、 加设土工布防水层
现在在城市道路施工当中一般采用乳化沥青防水层,这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路面的防渗能力,但是公路投入使用以后受到车辆载荷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旦路面出现病害,乳化沥青防水层的几乎都没有。这种情况下,施工人员可以在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与细粒式沥青混凝土的中间增加一层土工布防水层的方法,这样就在沥青混凝土表面上形成一种类似有机玻璃的结构,使混凝土的面层抗裂能力明显提高。下乳化沥青层在这一结构当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填充粗粒式沥青混凝土的表面空隙,这样能够增加面层的密实度,使上下层乳化沥青的整体性明显提高,提高面层的抗裂能力。在土工布防水层铺设以后,可以用慢裂型乳化沥青撒布,这对于提高城市道路整体性和防水性也具有不错的效果。
结束语
总之,我们必须重视城市道路和桥梁防水技术的标准化建设,发挥科研、材料、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作用。掌握道路和桥梁防水构造,提高道桥防水技术,已经是未来道桥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抓好道路防水技术的施工要点,是保证道路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董安强.张丽浅谈道路防水技术的施工要点[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12)
05交运2班 于鸿泽 20052612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交通运输量的持续增长,利用智能交通系统(ITS)来提高道路的利用率、道路交通的安全程度和道路使用的舒适性,已成为未来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ITS在道路交通中的应用。
【关键字】道路 交通智能交通
【正文】
今天,道路运输已经成为超越铁路的最重要的地面运输方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汽车的普及、交通需求的急剧增长,进入80年代以来,道路运输所带来的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和环境污染等负面效应也日益突出,逐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全球性共同问题。
解决车和路的矛盾,常用的有两个办法:一是控制需求,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限制车辆的增加;二是增加供给,也就是修路。但是这两个办法都有其局限性。交通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条件,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出行的增加,而且在我国汽车工业正处在起步阶段的时期,因此限制车辆的增加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而采取增加供给,即大量修筑道路基础设施的办法,在资源、环境矛盾越来越突出的今天,面对越来越拥挤的交通、有限的资源和财力以及环境的压力,也将受到限制。这就需要依靠除限制需求和提供道路设施之外的其它方法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智能交通系统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本站论文由中国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
一、ITS的主要功能
智能交通系统实质上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的运输系统进行改造而形成的一种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运输系统。它能使交通基础设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使社会能够高效地使用交通设施和能源,从而获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它不但有可能解决交通的拥堵,而且对交通安全、交通事故的处理与救援、客货运输管理、道路收费系统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1、 顺畅功能
ITS可以提高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效率;提高道路、设施的使用效率;提高汽车运输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据统计,仅美国每年因交通拥挤而造成的燃油和时间浪费就超过720亿美元。而智能交通系统(ITS)将大幅度提高运输效率,从而大大减少浪费,减少损失。
日本每年因交通堵塞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2兆日元,时间损失达56亿人小时,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如此的交通堵塞还直接导致沿路生态环境恶化、增加大气污染、增大能源消耗等深刻的问题。虽然个人因ITS技术而节省的汽油钱并不多,但缩短每天的行车时间、降低人们的紧张程度却在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另外,ITS技术的应用将提高道路上的文明礼貌程度。
就ITS使往返交通更容易的程度而言,该技术可能加快近郊化和远郊化的趋势,人们将住得离城市和工作地点越来越远。[本站论文由中国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
2、 安全功能
自动化汽车和自动化公路的普及将有益于因不能再开车而活动范围受到限制的老年人,以前赋闲在家的年长者可以重返工作岗位或更积极地参加社区生活。
3、 环保功能
二、ITS的主要技术
1、智能汽车
主要是在汽车上加入更多的电子控制系统,大大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和效率。日本最近推出ITS的概念车HSR—VI,该车既可以手动驾驶,也可以完全自动驾驶。在自动驾驶状态下,车载电脑搜集来自激光雷达、立体图像传感器、多用途通讯系统以及交通管理方面发出的各种信息,以操纵汽车的行驶。这些装置还可以将外部的情况提供给驾驶员以避免发生交通意外,如果驾驶员未能及时刹车、误入禁行区、超速行驶或是其它操作错误,汽车的自动信号系统会发出警告,并自动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变换车道等;电子制动系统则可以避免因紧急情况而惊慌失措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2、自动化公路系统(AHS)
美国正在对自动化公路系统进行由计算机控制的驾驶试验,并将很快投入实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级公路和交通研究计划”已经建成了未来可供无需驾驶员驾驶的汽车行驶的公路原型,并在1997年8月进行了实用成果的演示。这种思路是通过提高现有道路的利用率,而不是修建更多道路的办法来满通对道路的需求。具体工作是开辟专用车道,利用专门敷设在路面下的磁体来引导汽车的行驶,并确定汽车在公路上的位置;用高效雷达来控制车速,并保持与其它车及障碍物的间距。汽车在其上自动行驶,全无人为干预。目前汽车制造商们也在考虑给所生产的汽车装上计算机导航系统,以适应情况更加复杂的道路。研究人员已经证明,在这种公路上汽车可以高速行驶,即使在转弯处车速也可以高达100km/h以上,而且汽车的间距可以很小。所有汽车都以同样的速度行驶,因此不会增加交通事故,大大提高了道路的通过能力。
4、 交通信息服务系统(ATIS)
ATIS是建立在完善的信息网络基础上的,交通参与者通过装备在道路上、车上、换乘站上、停车场上以及气象中心的传感器和传输设备,可以向交通信息中心提供各地的实时交通信息;该系统得到这些信息并通过处理后,实时向交通参与者提供道路交通信息、公共交通信息、换乘信息、交通气象信息、停车场信息以及与出行相关的其他信息;出行者根据这些信息确定自己的出行方式、选择路线。更进一步,当车上装备了自动定位和导航系统时,该系统可以帮助驾驶员自动选择行驶路线。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已经提出将ATIS建立在因特网上,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这将使ATIS的服务功能大大加强,汽车将成为移动的信息中心和办公室。
5、 交通管理系统(ATMS)
这个系统有一部分与ATIS共用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系统,但是ATMS主要是给交通管理者使用的,它将对道路系统中的交通状况、交通事故、气象状况和交通环境进行实时的监视,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交通进行控制,如:信号灯、诱导信息、道路管制、事故处理与救援等。
6、 公共交通系统(APTS)
这个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公共交通的效率(包括:公共汽车、地铁、轻轨交通、城郊铁路和城市间的长途公共汽车),使公交系统实现安全便捷、经济、运量大的目标。
7、车辆控制系统(AVCS)
AVCS目前还处于研究试验阶段,从当前的发展看,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车辆辅助安全驾驶系统,该系统有以下几个部分:车载传感器(微波雷达、激光雷达、摄像机、其他形式的传感器等)、车载计算机和控制执行机构等,行驶中的车辆通过车载的传感器测定出与前车、周围车辆以及与道路设施的距离和其他情况,车载计算机进行处理,对驾驶员提出警告,在紧急情况下,强制车辆制动。
二是自动驾驶系统,装备了这种系统的汽车也称为智能汽车,它在行驶中可以做到自动导向,自动检测和回避障碍物,在智能公路上,能够在较高的速度下自动保持与前车的距离。必须指出的是,智能汽车在智能公路上使用才能发挥出全部功能,如果在普通公路上使用,它仅仅是一辆装备了辅助安全驾驶系统的汽车。
8、货运管理系统
这里的货运管理系统是指以高速道路网和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利用物流理论进行管理的智能化的物流管理系统。综合利用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及网络技术有效组织货物运输,提高货运效率。
9、 电子收费系统(ETC)
道路收取通行费,是道路建设资金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是随着交通量的增加,收费站开始成为道路上新的瓶颈。电子收费系统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开发的,使用者在市场购买车载的电子收费装置,经政府指定的部门加装安全模块后即可安装在自己的车上,然后向高速公路公司或银行预交一笔通行费,领到一张内部装有芯片的通行卡(即IC卡),将其安装在自己汽车的指定位置,这样当汽车通过收费站的不停车收费车道时,该车道上安装的读取设备与车上的卡进行相互通信,自动在预交帐户上将本次通行费扣除。
不停车收费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路桥收费方式。通过安装在车辆挡风玻璃上的车载器与在收费站ETC车道上的微波天线之间的微波专用短程通讯,利用计算机联网技术与银行进行后台结算处理,从而达到车辆通过路桥收费站不需停车而能交纳路桥费的目的,且所交纳的费用经过后台处理后清分给相关的收益业主。在现有的车道上安装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可以使车道的通行能力提高3-5倍。
10、 紧急救援系统(EMS)
紧急救援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系统,它的基础是ATIS、ATMS和有关的救援机构和设施,通过ATIS和ATMS将交通监控中心与职业的救援机构联成有机的整体,为道路使用者提供车辆故障现场紧急处置、拖车、现场救护、排除事故车辆等服务。
三、结语
中国既是当今世界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最快的国家,又是交通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根据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未来的十年,这种趋势将不会改变。这一期间正是智能交通系统在世界主要国家进入全面实施的阶段,因此,中国也迫切需要根据中国道路交通的实际需求尽早启动在运输网中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来提高运输效率、保障安全和保护环境的工程,以实现道路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智能交通系统的功能将会扩展到道路交通运输的全过程及其有关服务部门,发展成为带动整个道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智能交通系统。
【 1. 陆化普,史其信. 智能交通系统研究发展动向与启示. 科技导报;
2. 史其信. 中国道路交通的现状与ITS研究展望;
3. 陆化普,史其信. 智能交通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