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1 18:29: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考研学习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计划内容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1)全学期学习的总目标和时间安排。
(2)分科学习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3)系统自学的目的、要求和时间的安排。
(4)坚持身体锻炼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2、周学习计划的制定方法
在执行总的学习计划过程中,还要制定月计划和周计划。周计划最常用,现说明其制定方法:
(1)统计非学习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占用的时间总量(确定不可缺少的时间)。
(2)计划可用于学习的时间及其分配。
3、学习计划的调整及注意事项
(1)制定的学习计划要避免对自己提出苛刻的要求,不能有急于求成的心理。
(2)在执行学习计划过程中,如果计划不现实,或你的活动和应尽的职责有所变动,修改计划是必要的。因为这是你的计划,所以应该让计划适合你,为你服务。
(3)制定的计划应充当向导。
(4)由于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而各人制定计划的重点和要求是不同的。
(5)在计划安排的学习时间里,有时有学习的愿望,但有时候感到学不进去,积极性没有了,那么就随心所欲地娱乐一下,但应有节制。因为你是惟一主宰你自己的人。
4、制定适合你的学习计划
首先必须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明确你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要夯实基础,还是要提高答题能力,是要应付即将到来的一次性全部通过,还是准备长期作战,这一切,心里总要有个底。第二,自身的定位。自己掌握了哪些,欠缺了哪些,优势在哪,劣势在哪,第三,时间的允许,最主要的应该是你的学习计划有时间可执行,而不至于成为一纸空文。
数学的复习对于报考理工类和经济类考生来说,如何复习好数学是他们整个考研复习的关键。很多同学在复习数学时,之所以会陷入误区,搞题海战术,就是在认识上还没有理清几个概念:基础知识、做题和解题。大家都知道数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复习方法,就能事半功倍。但是不能端正认识,只会事倍功半,建议大家在开始复习数学之前将考研数学三复习计划好好的规划一下再来复习!
基础知识:加深理解 形成体系。
我们需要把握知识点,需要从一定的深度去把握和理解知识点,同时又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知识点,去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熟悉常见的变通形式,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认识是不断丰富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随着复习的深入,随着知识点与题目的结合,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都是要不断加深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不断的重复着回归课本,回归最基本的概念,方法。数学题实际上就是基础知识的具体运用,就是知识的实践。因此我们就需要在解决题目的过程中,在实践的基础上,来反复加深对题目所用知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整个数学知识体系的理解。
做题:检验成效 提炼方法
对具体题目的解决,这就是我们考试的形式,也是检验我们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的一种方式。因此,一道题目的正确解决,首先需要你对这道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的正确的,深刻的理解;同时,需要你能够采用正确高效的方法,将知识合理运用,进行正确的推理、计算,到最后正确地给出题目的解答。我们平时的做题和考试时又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平时我们的题目演练,目的是为了我们自身的提高。而一道题目能给我们的提高又是有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加深了我们对基础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加强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真正考试的时候,那是作为一种检验,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展示自己,去在乎每一道题的正确与否,去对分数斤斤计较。因此,作为平时的做题练习,包括模拟考试,我们不去在乎会做与否,不必去为了一次模拟考试不如意而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懊恼的情绪。我们需要做的,是从这一点一滴中来发现自己的不足,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来弥补自己的缺陷,来进步自己的思维,来升华自己的认识。因此,每一次做题,都需要一个比做题时间更多的回顾过程,从这中间来加深认识,提高解题能力,挖掘出里面的精粹。只有大家把数学知识的底蕴都学习透彻了,那么相信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就好复习了!
考研数学复习计划范文二
考生应了解考研数学的命题原则、知道考题题型及试题难度近几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基本倾向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命题,特别是从20xx年开始,全国各个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下降,所以试题的难度在这几年均有所降低,特别 20xx年试题难度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数学试题以考察数学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为主,并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对考生的运算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和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具体遵循下列四原则:
1.科学性与公平性原则
作为公共基础课,考研数学试题以基础性、生活类试题为主,尽量避免对于广大考生来说过于专业和抽象难懂的内容。
2.覆盖全面的原则
考研数学试题的内容要求涵盖所有考纲要求考核的内容,尤其涵盖数(一)、数(二)、数(三)、数(四)相区别之处。
3.控制难易度的原则
考研数学试题要求以中等偏上的题为主,考试及格率控制在30%-40%。
4.控制题量的原则:
考研数学试题的题量控制在20--23道之间(一般6道填空题,8道选择题,9道解答题),保证考生基本能答完试题并有时间检查。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数学试题从知识内容来说有覆盖面较大的特点,从题型与难度来说有以下特点:
1.填空题(现在一份试卷中有6个填空题、共占24分)
填空题实际上相当于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用于考察三基及数学性质,主要是为扩大试卷的覆盖面而设计的,一般以中等偏下难度的试题为主。
2.选择题(现在一份试卷中有8个选择题、共占32分)
选择题大致可分为三类:计算性的,概念性的与推理性的。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数学概念、数学性质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判定和比较。
3.证明题
以数学一为例,整张试卷中,一般有两道证明题:高等数学与线性代数各一题。高等数学证明题的范围大致有:极限存在性、不等式,零点的存在性、定积分的不等式、级数敛、散性的论证。线性代数有矩阵可逆与否的讨论、向量组线性无关与相关的论证、线性方程组无解、唯一解、无穷多解的论证,矩阵可否对角化的论证,矩阵正定的论证,关于秩的大小并用它来论证有关问题等等,可以说线代的证明题的范围比较广。至于概率统计证明题通常集中于随机变量的不相关和独立性,估计的无偏性等。此类题难度一般中等偏上,无过难的题。
4.计算与综合题
一份试卷中,包括填空题在内计算题或计算性质的题占80%以上。计算题中有一部分是综合题。综合题考查的是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此类题难度一般为中等难度。
5.应用题
每一试卷中都有一道应用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建模能力,而不是考查专业知识面(如微分方程部分不会考到涉及流体力学、电力学知识的应用题)。不会出现对某一群体明显有利或明显不利背景的题。应用题大致有几何、物理(一般限于力学和运动学)、变化率,等方面的问题,数三、数四应用题常涉及经济方面。
二战考研数学复习计划范文三
自20xx年2月中旬开始,各研究生院校陆续都有13考研初试成绩查询功能。截至到目前,34所自划线院校20xx考研分数线以及复试线已全部公布完毕,报考其余院校的考生也可登陆报考院校系统进行查询。虽然国家线尚未公布,但参照往年国家线基本可以判断出自己能否进入复试。没考上的纠结于调剂和二战之中,考上的也可能因为院校不好而不考虑就读,考研辅导老师建议同学们一定要慎重选择。
对于理工科和经济类考生来说,考研失利的主要原因往往是数学考得不好,数学单科就与其他考生相差几十分。这里并没有夸张,因为数学是一门容易提分,也容易丢分的学科,能否取得高分,和其他考生拉开差距往往取决于数学成绩。对于二战的考生来说,如何进行数学备考显得尤为重要。考研数学辅导团队老师对二战考生提供一些数学备考策略,希望对二战考生今后的学习有所帮助。
对于二战考生来说,首先需要做的是认真总结13考研数学成绩低的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二战考生务必加以重视。
考研数学复习计划范文四
目前,20xx考研初试已渐渐远去,各高校陆续在放寒假,对于那些没把握考过而打算重新考研的同学和计划20xx考研的同学们来说,这个寒假正是一个制定20xx考研计划的大好时机。下面,由帮大家拟定20xx考研数学复习计划,但愿可以帮助大家20xx考研数学复习顺利!
在考研课程中,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强、知识覆盖面广、难度大的考试。与其他学科相比,只要肯下苦功、方法得当,考研数学提高分数相对要快一些。下面从四个阶段来制定20xx数学复习计划。
第一阶段(1月至2月底):20xx年1月初考过的同学可以好好的找一下自己的失分原因,对照题目和答案,全面总结、分析,对基础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式的复习。其他没考过研的同学可以了解数学考研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充分准备复习资料,调整自己进入复习状态。这一阶段学习的目的是全面夯实基础。考生应该根据报考学校及报考专业对高等数学的要求,对未学的内容补充学习,完善学习内容。此阶段的重点在于积累,先系统学习教材,全面整理基本概念、定理、公式及其基本应用。
第二阶段(3月至5月底):通过上一阶段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同学们应该已具备基本的做题能力,可以结合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展开全方位的做题练习,做题时要善于把试题按照知识点分成几个类型,每一类型都要做一些题目,要会举一反三,比较简单的题型可以少做练习,把练习时间多分给那些比较难的题目类型。这一轮的反复非常必要。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学习中一定要从联系的角度看问题,深刻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本阶段要求对高等数学课程进行总体逻辑框架上的整理,建立起整个专业知识体系。
做事情要有重点。眉毛胡子一起抓,往往事倍功半。什么是有的放矢的抓重点来复习呢。当你拿起上一年的纲后,以它为低级目标。用一天时间快速过滤掉你会的单词,剩下些自己曾有浅薄印象或是完全陌生的单词。这些所剩单词就是你下一步重点记识的重点。找到了自己薄弱环节后,集中精力重点攻克,做到有的放矢的完成学习目标。
2、短期计划,重实现
有了要攻克的目标词汇后,要有计划的进行记忆。建议制定几个小计划去完成。例如,将一天的复习计划分成上午、下午、晚上复习计划。上午背40个单词,下午背30个单词,晚上背20个单词(依个人能力确定单词数目)。第二天一早起来把头一天的单词浏览记忆一遍,加强记忆。第三天早晨把第一天和第二天的单词再加速的浏览记忆一下,以此类推。你的单词量将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越来越实。
3、不畏量大,重次数
不要担心自己制定的词汇记忆任务大,要对自己有信心。快速背,并不断重复记忆。将一轮记忆分成若干小轮,滚动记忆。这样做的好处,不但可以提高效率,也可较快的提高你的记忆力。记住,记忆超长的人是很少的,所以不要畏惧任务量大,更不要担心自己的能力与智商,每个人记忆的强度和结果都是在次数的升高中实现的。所以,如果你认为自己还没记住,那是因为你重复记忆的次数还远远不够。
4、看似无功,实有效
无论你的英语听力水平如何,你都要听英语。也许你认为这是无用功,其实不然。请把MP3好好的利用上。一方面你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英语阅读或歌曲进行下载,另一方面把所背单词尽量自己录进MP3,这样做的好处,不但走路的时候都可以听,练习了听力,最重要一点是帮你形成语感的同时也消化了单词。你信不信,一段时间后,如果你坚持这样做,你的英语进步程度一定会比不这样做的同学明显许多。
一、实验基本操作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包括药品的取用、物质的称量、物质的加热、物质的检验等.主要考查实验基本操作的正误判断.
例1 (2013年福建)下列有关试验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分液时,分液漏斗的上层液体应由上口倒出
(B) 用加热分解的方法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固体
(C) 配置0.1000 mol•L-1氢氧化钠溶液时,将液体转移到容量瓶中需用玻璃棒引流
(D) 检验NH+4时,往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微热,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逸出的气体
分析: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A)项正确;NaHCO3固体受热分解,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而Na2CO3固体受热不分解,(B)项正确;配制0.1000 mol•L-1氢氧化钠溶液时,转移溶液时需要用玻璃棒引流,(C)项正确;检验NH+4时,往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微热,产生NH3,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D)项错误.
答案:(D)
二、常用仪器使用
常用仪器包括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测容器-量筒、称量器-托盘天平、加热器皿-酒精灯、夹持器-铁夹、试管夹.主要考查常用仪器的结构、规格、使用等.
例2 (2013年海南卷)下列关于仪器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滴定管装滴定液时应先用滴定液润洗
(B) 锥形瓶用作反应容器时一定不能加热
(C) 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可以高于蒸馏瓶支管口
(D) 振荡分液漏斗时应关闭其玻璃塞和活塞
分析:滴定管装滴定液时要先用滴定液润洗,(A)项正确;锥形瓶可以垫上石棉网加热,(B)项错误;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位于蒸馏瓶支管口处,(C)项错误;(D)项,振荡分液漏斗时要关闭玻璃塞和活塞,(D)项正确.
答案:(A)(D)
三、物质分离提纯
物质分离提纯包括过滤、蒸发、蒸馏、萃取、重结晶等.主要考查物质分离提纯方法的选择、原理的判断等.
例3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
选项目的 分离方法原理
(A) 分离溶于水的碘 乙醇萃取 碘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
(B) 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 分液 乙酸乙酯和乙醇的密度不同
(C) 除去KNO3固体中混杂的NaCl 重结晶 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D) 除去丁醇中的乙醚 蒸馏 丁醇与乙醚的沸点相差较大
分析:乙醇与水互溶,不能用作从碘水中提取碘的萃取剂,
(A)项错误;乙酸乙酯和乙醇互溶,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B)项错误;KNO3、NaCl都易溶于水,但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可以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分离,(C)项错误;丁醇和乙醚互溶且沸点相差较大,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D)项正确.
答案:(D)
四、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方案设计包括物质制备、物质性质和物质检验等实验设计.主要考查实验方案的设计、分析、比较和评价等.
例4 (2013年大纲卷)下列操作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目的操作
(A) 配制100 mL 1.0 mol/L CuSO4溶液 将25 g CuSO4•5H2O溶于100 mL蒸馏水中
(B) 除去KNO3中少量NaCl 将混合物制成热的饱和溶液,冷却结晶,过滤
(C) 在溶液中将MnO-4完全转化为Mn2+ 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H2O2溶液至紫色消失
(D) 确定NaCl溶液中是否混有Na2CO3 取少量溶液滴加CaCl2溶液,观察是否出现白色浑浊
分析:配制100 mL 1.0 mol/L CuSO4溶液,将25 g CuSO4•5H2O溶于水配成100 mL溶液,(A)项错误;除去KNO3中少量NaCl,选择降温结晶法,(B)项正确;将MnO-4完全转化为Mn2+,需要加入还原剂,H2O2具有还原性,可将MnO-4还原为Mn2+,
(
C)项正确;利用Ca2+与CO2-3的沉淀反应,可以检验NaCl溶液中是否混有Na2CO3,(D)项正确.
答案:(A)
五、气体制备实验
气体的制备实验包括气体的发生、净化、干燥、收集和尾气处理.主要考查气体制备的试剂、仪器的选择,仪器、装置连接等.
例5 (2013年安徽卷)实验室中某些气体的制取、收集及尾气处理装置如图1所示(省略夹持和净化装置).仅用此装置和表中提供的物质完成相关实验,最合理的选项是( )
选项 a中的物质 b中的物质 c中收集的气体 d中的物质
(A) 浓氨水 CaO NH3 H2O
(B) 浓硫酸 Na2SO3 SO2 NaOH溶液
(C) 稀硝酸 Cu NO2 H2O
(D) 浓盐酸 MnO2 Cl2 NaOH溶液
分析:实验室利用CaO和浓氨水制取氨气,选择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用吸收漏斗吸收防止倒吸,(A)项错误;收集SO2时选择向上排空气法,(B)项正确;制取NO2时选择浓硝酸和Cu,(C)项错误;MnO2氧化浓盐酸制取Cl2需要加热才能发生,(D)项错误.
答案:(B)
六、实验误差分析
实验误差分析包括由实验仪器和实验操作引起的误差分析.主要考查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分析的方法及纠正的措施等.
例6 (2013年天津)下列实验误差分析错误的是( )
(A) 用湿润的pH试纸测稀碱液的pH,测定值偏小
(B) 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
(C) 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终点读数时有气泡,所测体积偏小
(D) 测定中和反应反的应热时,将碱缓慢倒入酸中,所测温度值偏小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由此可以作出如下概念界定: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力,增长知识和积累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三大要素。研究性学习最重要、最突出的属性是研究性、探索性。此外,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专题性、学生自主性和实践性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或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以及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和相应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一系列的解释。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生观上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个体在学习新知识时,知识的获得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下自行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灌输的结果。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也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个体运能否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研究性学习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学习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注重思维的开发,注重学生认知的过程而不是行为产品或结果。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意义
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首先给学习下了一个明确的科学定义,即能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完成反馈的特定目的,使个体或系统行为模式能更加有效地对付其未来环境。他还指出:“人种之所以是强有力的,只是因为它利用了天赋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基于这一理念,维纳强烈抨击课堂中扼杀创造性的形式主义教育。贝塔朗非特别警告防止使人成为“博学的”,即在某一狭窄的专业领域中受过高度训练,而在另一方面人仅仅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他呼吁:“教师要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然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对于探索的欲望及其对成功的内在愉悦。”并指出:“合格的教育总是并且总将是在揭示人类潜能的意义上进行,纯粹功利性的教育最终与人类的目标背道而驰。”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挖掘学习个体的内在潜力,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和类型
1.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从学科领域开放辐射到联系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研究性专题的内容是广域性的,既可以单学科,又可以跨学科;既可以是科技的,又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偏重于实践活动,又可以偏重于思辩性;既可以是社会的现实问题,又可以是学术前瞻性的问题;既可以是以前没有结论的,又可以是暂时不作结论的。
(2)综合性。环境系统是复杂的,每一个实际问题都涉及到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组织多方面的跨学科的知识问题,从而使学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3)社会性。研究性学习内容上注重联系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自身发展的现实问题,具有现实社会性特点。
(4)实践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选取专题内容要着眼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要提供学生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成功愉悦的途径与机会。
(5)问题性。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选取的研究专题必须具有问题性,一定要体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研究性学习的类型
(1)文献研究型。一般是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或者网上资料,可以是对某一对象的描述、判断与解释,有关反应规律的探究,有机反应机理的探究或反应条件的确定研究,等等。
(2)实验研究型。主要是研究化学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实现,实验装置的设计、制作和改进,实验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实验设计方案的研究,等等。
(3)调查研究型。是指学生通过对某一事件的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再通过整理、分类、综合和分析,而获得问题解决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方式。
108年高考考查内容
1.108年高考有机化学试题统计
1.2统计分析
①有机试题的考查层次大多在理解、掌握和应用的级别,在整个卷区分布中担当重要作用,从上面提到的三份试卷中看出推理力度不是很大,大多数题目比较基础,所以练好基本功,规范化书写仍然是最需要的。
②考查的有机基础知识集中在: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分类、官能团及其转化、同分异构体的识别、判断和书写、物质的制备、鉴别、分离等基础实验、有机物结构简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高分子和单体的鉴定、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有机分子式和结构式的确定。综合性的有机试题一般就是这些热点知识的融合。
2高考试题的命题研究
2.1有机试题在高考试卷中的分布
两道左右的选择题,着重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反应原理;非选择题部分设立有机版块,一般是根据官能团性质和反应结合有机计算进行推理及信息给予性的有机合成与推断。
2.2试题的呈现方式
①将课本知识置于新的背景下,考查的问题与新的背景有一定的联系。
②试题提供一种新物质,这种物质是新科技或新发现的成果,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往往是多官能团的复合体,试题借以考查官能团的性质以及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判断等。
③有机试题与无机试题结合考查。江苏卷4,9,14,上海卷的26(B)都是将有机制备实验与无机实验基本原理相结合。
④试题给出若干数据以及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若干信息,要求推断有机物的分子式和结构式,这类题目往往还考查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和有机反应等。
⑤试题给出某些有机反应的信息,要求考生结合某新物质的合成流程图进行推断;或者设计简单的合成路线。这类信息给予题中的信息给予方式有:
a.给予定性信息
b.给予定量信息:从定量的角度来认识和描述事物是认识事物过程的一个较高层次,给予定量信息的信息迁移题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如全国卷第29题。
c.给予多余或干扰信息
d.给予方法型信息,如上海卷29题给出了狄尔斯-阿尔德反应的信息
e.给予扩展信息
f.给予隐含信息
第二部分 复习策略和应对方法
1复习的基本思路
一轮复习从有机物的类别入手,对有机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然后以官能团为中心,归纳有机物的性质和有机反应类型,再以有机物性质和反应方程式为平台,整理典型代表物的制备以及有机物的合成和鉴别方法。通过知识的前后联系与比较从不同角度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对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概括,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形成开放、灵活的动态知识体系。二轮复习则是通过综合训练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机物的属类、官能团判断、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有机物性质、有机反应等之间的互推。根据有机化学知识的重点和考试的热点,对有机知识进行版块划分,通常可分为以下几个专题:
1.1同分异构体的判断与书写
①书写同分异构体的一般方法是(官能团异构碳链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
a.官能团异构(物质类别异构)
b.碳链异构:主链先长后短,支链由整到散,位置由心到边,连接不能到端。
c.位置异构:变换官能团的位置(若是对称的,依次书写不可重复)。
d.氢饱和:按照碳四价理论,碳剩余价键用氢补齐。
e.多元取代物一般先考虑一取代,再考虑二取代、三取代等。
②判断同分异构体种类的常用方法
a.等效氢法判断一取代产物的种类
b.分类组合法确定方法:首先找出有机物结构中等效碳原子的种类,然后两两逐一组合。适用于二元取代物同分异构体的确定。
c.结构特征法:充分利用有机物分子结构的对称性和等距离关系来确定同分异物体。
d.换元法(变换思维角度法)
③常见烃基的种类(-C3H7、-C4H9、-C5H11、 -C3H5等)要熟悉。
1.2有机物的组成、结构与性质
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是高考的热点,每年必考。考查的重点是:常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单体和高聚物的判断;由有机物结构推测性质;由有机物的性质判断结构。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规律,如:①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可跟H2、H2O、X2、HX等加成;而醛或酮中的碳氧双键跟H2加成,与X2不加成,羧酸和酯中羰基不加成。②哪些卤代烃、醇可消去小分子生成不饱和化合物;哪些醇能被催化氧化,被氧化成什么物质。③卤代、硝化、磺化、酯化、水解、皂化、分子间脱水等反应本质上均属于取代反应。因此对这部分基础知识必须通过默写、练习, 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做到滚瓜烂熟。
1.3有机推断、合成、信息迁移
有机推断、合成、信息迁移题的命题特点是以推理能力为核心,以自学能力为主线来考查学生各方面能力。从解答问题的角度来说并不困难,但首要条件是学生要有扎实的有机化学知识并具备一定的阅读、自学能力,接受题目中给出的新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答题目给出的问题。该题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构。
①有机推断
有机推断题的解题过程通常可分为三步:计算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通过计算得出有机物的分子式或最简式,并判断其不饱和度;根据题给的性质、实验现象等,推导出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常见的实验现象跟结构的关系有:
a.使溴水或溴的CCl4溶液褪色:CC或CC;
b.使石蕊试液显红色:羧基;
c.使FeCl3溶液显紫色:酚羟基;
d.能与Na反应产生H2:羟基(醇、酚)或羧基;
e.能与Na2CO3或NaHCO3溶液反应产生CO2:羧基;
f.能与Na2CO3溶液反应但无CO2气体放出:酚羟基;
g.与NaOH溶液反应:酚、羧酸、酯或卤代烃;
h.常温下能溶解Cu(OH)2:羧酸;
i.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砖红色沉淀:醛、甲酸、甲酸某酯;
j.能氧化成羧酸的醇:含“―CH2OH”的结构(能被铜催化氧化的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含有氢原子;能被铜催化氧化成醛的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含有至少两个氢原子)
k.能发生消去反应的醇:羟基相“邻”的碳原子上含有氢原子(能发生消去反应的卤代烃:卤原子相“邻”的碳原子上含有氢原子)
l.既能被氧化成羧酸又能被还原成醇:醛;
m.能发生水解反应:酯、卤代烃、二糖多糖、酰胺和蛋白质;
②有机合成
有机合成题是高考化学的难点题型之一,有机合成题的实质是利用有机物的性质,进行必要的官能团转化。解答该类题时,首先要正确判断题中要求合成的有机物的类别,含哪些官能团,再分析原料中有何官能团,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或题给的信息,寻找官能团的引入、转换、消去等方法,完成指定合成。
常见官能团的引入:
a.引入C―C:CC或CC与H2加成;
b.引入CC或CC:卤代烃或醇的消去;
c.引入―X:I.饱和烃被X2(光照)取代;II.不饱和碳原子上与X2或HX加成;III.醇羟基被HX取代。
d.引入―OH:I.卤代烃或酯的水解;II.醛或酮加氢还原;III.CC与H2O加成。
e.引入―CHO或酮:I.醇的催化氧化;II.C C与H2O加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f.引入―COOH:I.醛基氧化; II.―CN水化;III.酯水解。
g.引入―COOR(R为烃基):I.醇酯由醇与羧酸酯化;II.酚酯由酚与羧酸酐酯化。
h.引入高分子:I.含C C的单体加聚;II.酚与羧酸缩聚、二元羧酸与二元醇(或羟基酸)酰胺化缩聚;III.二元醇分子间脱水缩聚成醚
③有机信息迁移题
有机信息迁移题是指在题目中向考生阐述一些没有学习过的信息,考查学生的思维、自学、观察等能力,着重考查学生的潜能。有机信息题所给的信息往往很新颖,要求考生自己思考开发、筛选。有机信息题往往以推断、合成题的形式出现。
1.4有机实验基础知识的梳理
(1)典型有机物的制取:①CH4②CH2=CH2③CHCH④C2H5-Br⑤CH3COOC2H5
(2)有机实验基本操作:
①水浴加热:I.银镜反应;II.制硝基苯;III.制酚醛树脂;IV.乙酸乙酯水解;V.糖水解
②温度计水银球位置:I.制乙烯;II.制硝基苯;III.石油蒸馏
③导管冷凝回流:I.制溴苯;II.制硝基苯;III.制酚醛树脂
④冷凝不回流:I.制乙酸乙酯;II.石油蒸馏(冷凝管)
⑤防倒吸:I.制溴苯;II.制乙酸乙酯
(3)有机物分离提纯方法:①萃取分液法;②蒸馏分馏法;③洗气法(还有渗析、盐析、沉淀法等)
(4)实验条件控制:①制CH4时CH3COONa需无水;②制CH2=CH2浓硫酸170℃;③银镜反应需碱性条件
2复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1加强体验和感悟,重视解题思想和方法
①摒弃题海,精选试题,选题时要根据知识点、考点、重点、热点、难点;要根据该部分内容的能力层次要求;要根据内容与层次相结合的典型题型。
②将化学试题当作化学问题研究解决:怎样看、怎样想、怎样做、怎样变;为何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还可以怎么做等。
③在解题时应让学生多体验和感悟解题的思想和方法,让他们在尝试和体验中逐步形成有效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体验解题的快乐与痛苦。
2.2注重知识再生性,活化复习思路
高考有机试题不是课本知识的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注重对基础知识进行升华和深化,构建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再生性知识。在平时复习时要注意基础知识中存在的再生性知识的生长点,注意培养学生从这些生长点对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一般知识再生的途径有:①不同官能团之间的组合;②非反应部位的扩大;③引入官能团的先后和位次;④旧知识与新情景的融合。
2.3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①仔细审题充分挖掘、筛选题给的各种条件,明确所要回答的问题。如要写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反应类型、反应方程式等。
②仔细作答,注意书写的规范、公正、清楚,如结构简式、官能团的书写,方程式的配平与反应条件等。
关键词:20世纪;炎黄文化研究;回顾与思考
一、前言
早在先秦时期,即出现了“百家言黄帝”的局面,自汉代司马迁“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择其言优雅者”作《史记·五帝本纪》以来,中国上古史研究经历了信古、疑古到考古这样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司马迁建立了“五帝”的上古史体系后,后世多认为信史,把黄帝时代看作中国上古史的开端,并把黄帝或炎黄二帝看作是华夏的人文始祖。一方面,这种民族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了极强的凝聚力,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历代添加甚或虚构而“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也使治上古史的学者们产生了许多困惑和怀疑。于是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盛行,认为东周以前无信史,主张“宁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然而正如中国考古学的创始人李济先生指出的,“这段思想十分混乱的时期也不是没有产生任何社会价值,至少它催生了中国的考古学”。正是考古学的出现开辟了认识上古史的新途径,才为解开中国史前史之谜找到了一把钥匙。中国上古史的研究经历了信古、疑古,最后走向考古。
从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诞生起,经过几代考古学家们数十年的发掘和研究,获得了大量的前所未有的考古资料,中国的史前文化和三代文明,在考古学家的锄头下逐渐显现出来;人类的起源、农业的起源、文明的起源这些重大的学术问题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就炎黄文化研究而言,“考古发现已日益清晰地揭示出古史传说中‘五帝’活动的背景,为复原传说时代的历史提供了条件”。人们认识到,只有把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乃至其他学科的资料结合起来,相互印证,才是重建中国上古史、研究炎黄文化的正确道路。
然而,“对古史的怀疑与对古史的重建是二十世纪中国古史研究的最主要的两种思潮,这两种思潮不但贯穿于二十世纪的始终而且将波及下个世纪。”因此,对中国上古史和炎黄文化的研究历程的回顾与总结,是十分必要的,但实际上,笔者并没有能力对数十年来炎黄文化的研究做一个全面的总结,只能从考古学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历程做简略的回顾与思考,企望能对今后的研究有所促进。
二、炎黄文化研究的回顾
(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
20世纪前期,考古发现对中国上古史研究的最大影响,是“用地底下掘出的史料,慢慢地拉长东周以前的古史”。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卜辞和敦煌汉简等的发现开始,学者们就开始尝试将地下材料与文献材料相结合研究古史。特别是王国维利用甲骨材料撰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证实了《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商世系基本可靠,进而建立了“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的二重证据法。由殷墟甲骨发现而引发的殷墟考古发掘和一系列新发现,则进一步把殷商史建立在无可置疑的实物证据基础之上。
20世纪20年代中国史前考古的一系列新发现,则把中国境内有人类的历史追溯得更为古远。1920年法国学者桑志华在甘肃庆阳首次发现了旧石器;1921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猿人牙齿化石,同年在河南渑池发掘了仰韶村遗址进而确立了仰韶文化;1922年在内蒙古河套地区发现了“河套人”化石和石器;1928年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发现了龙山文化。这些考古新发现、特别是北京猿人化石的发现,使学术界认识到,中国有^、类及其文化的历史已很古远了。
新的发现改变了上古史茫昧无稽的疑古观点,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利用考古资料并结合古代文献来探索中国古史。如徐中舒先生根据当时所发现的仰韶文化的分布地域及其文化特征,结合文献记载的夏部族的活动地域,认为“从许多传说较可靠的方面推测,仰韶似为虞夏民族遗址”。而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东、西对立分布似乎为当时颇为流行的“夷夏东西说”提供了依据。特别是徐旭生先生,20世纪30年代在陕西渭水流域调查时,曾发现了西安米家崖、宝鸡姜城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并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将传说时代的部族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认为“炎帝氏族的发祥地在今陕西境内渭水上游一带”,“黄帝氏族的发祥地大约在今陕西的北部”。
但新的考古发现对古史传说时代的研究而言,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及石器的发现,虽然证明中国在距今数十万年前的远古时期就有人类生活、居住,但这些文化与传说时代或炎黄时期相距太远。新石器时代大约相当于传说时期,“尤其是仰韶、龙山两大系文化同传说时代的古氏族的关系一定很密切。但关系的详细情形如何及如何地变化,我们一直到现在还是几乎毫无所知。我们也不敢捕风捉影地去附会,所以暂时也还不能谈。”当时的考古学家们对炎黄文化的研究大都挣慎重的态度。
(二)20世纪50—80年代
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量的考古发现不断拓展着人们的视野,学者们相信:“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素质,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一些考古学家们开始自觉地将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相结合来研究上古史。随着考古发现确立了夏、商文化,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成为上古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文明起源的探索又必然涉及到夏以前的“五帝”时期。因此考古学界关于炎黄文化的研究多与文明起源的研究相关联。
20世纪50年代,石兴邦先生主持发掘了著名的西安半坡遗址,使学术界对仰韶文化内涵有了更多的了解。安志敏先生在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发现的由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中间环节——庙底沟二期文化,初步建立了中原地区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时期的史前文化连续发展的体系。这些发现使学者们似乎看到了从仰韶文化经龙山文化到夏商周文化的一元发展轨迹,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原地区是中国文明发生地和演进的中心。这样,一个祖先——黄帝,一条母亲河——黄河,一个中心——中原地区就构成了“中原中心论”的主体认识,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而当时已知最早的仰韶文化自然被看成是中国文明的源头,并与“黄帝文化”相关联。如范文澜先生认为:“仰韶文化所在地,当是黄帝族的文化遗址。”
1959年,徐旭生先生依据文献“伊洛竭而夏亡”(《国语·周语上》)的记载,来到豫西寻找“夏墟”,并在偃师二里头遗址找到了一种晚于龙山时代而早于商代的考古学文化。以后的多次调查、发掘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由大
型宫殿式建筑和围墙、高等级的墓葬、青铜器和玉器构成的复杂社会的遗存,它广泛分布于文献记载的夏人活动范围——豫西和晋西南。大多数考古学家倾向于二里头文化属于文献记载中的夏文化,二里头遗址应是夏代的都城。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使得从仰韶时期,经龙山时代到夏商,形成了一个文化连续发展的链条,初步显现了由史前文化到夏文明出现的轨迹,从而揭开了考古学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序幕。
20世纪60年代,随着考古资料、特别是史前考古资料的增多,考古学家们已不满足于证史或补史,而是寻求解决如何重建中国的上古史问题。李济先生指出:“现代中国考古学家的工作,不能仅限于找寻证据以重现中国过去的光辉,其更重要的责任,毋宁说是回答那些以前历史家所含混解释的、却在近代科学影响下酝酿出的一些问题。这样产生的问题属于两类,但两者却息息相关。其一是有关中华民族的原始及其形成,其二为有关中国文明的性质及其成长。”之后,如何重建中国的上古史问题,成为史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术课题。
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登封王城岗发现了一座距今4 000年以前的龙山时期古城址,安金槐先生提出的王城岗城址即文献记载的“禹都阳城”的观点,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关注和讨论。这一发现为探索夏文化的起源提供了线索,客观上把夏文化与史前文化联系起来。不久,在山西襄汾陶寺找到了比“禹都阳城”更早的陶寺文化,先后发掘清理了上千座墓葬,其中大型墓随葬有石馨、鼍鼓、彩绘龙盘、玉钺、玉琮等分礼乐器,还出土了1件铃形铜器。晋西南向有“夏墟”之称,先秦文献有“封唐叔于夏墟”(《左传·定公四年》)的记载。因此,有学者认为活跃于“夏墟”,以龙为族徽、名号的陶寺类型文化,应是探索夏文化源头的重要线索之一。也有的学者认为,陶寺遗址当为陶唐氏尧部落中心的所在。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业考古的新进展和新石器时代初期陶器的发现,使得中国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时间推进到距今10 000年前后;聚落考古在探索史前居民的社会组织结构及其演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环境考古则为探索文明起源的外部条件提供了许多新资料。在这些发现与研究的基础上,文明起源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也不断发展,促使相关学术研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首先,考古学和文明起源理论有了较快的发展。1981年,苏秉琦先生提出“区系类型理论”,把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为6个区系。而这一文化时空分布格局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有着多个区域演化中心,于是传统的中国文明起源“一元论”或“中原中心论”受到了挑战。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古代文化是多源的,它的发展并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通过区内外诸考古学文化的交汇、撞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不断地组合、重组,得到不断更新,萌发出蓬勃生机,并最终殊途同归,趋于融合。”张光直先生也指出:“中原文化只是这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有它自己的历史,也有它作为大系统中一部分的历史,即影响其他文化与接受其他文化的历史。”当然,在强调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的同时,并不能完全否认中原地区在文明起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严文明先生认为:“由于中原在地理位置上处在各文化中心区的中间,易于接受周围中文化区的先进成分,在相互作用和促进下最先进入文明社会,从而成为这种多元一体结构的核心。”这样,“多元一体”文明起源观点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认识。
其次,文明与社会演进过程的研究受到普遍的重视,提出或借鉴了多种社会发展理论与模式。1983年,张光直先生首次将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塞维斯(Elman Serrice)的人类社会演进由游团一部落一酋邦一国家的4个阶段构成的模式介绍到中国,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龙山时代属由平等社会向国家过渡的酋邦阶段。之后,所谓的“酋邦理论”受到国内一部分学者的重视,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1986年,苏秉琦先生提出了“古文化一古城一古国”的文明起源过程三阶段模式,古文化指原始文化,古城指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和镇,古国则指高于部落之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严文明先生认为:依据相关文献记述,“五帝时代是一个普遍筑城建国的时代,这恰恰与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相合”。中国古代把城叫做国,城外的乡村叫野,包括城乡的政治实体有时也叫邦。如果套用酋邦的说法,龙山时代似乎相当于酋邦阶段,但“我主张先不要硬套,就用中国古代习用的名称叫国。因为这时期的国刚刚从部落社会中脱胎出来,还保留浓厚的部落社会印记。为了跟后来比较成熟形态的国家相区别,可以称为原始国家或古国,代表中国古代文明的黎明时期。”进而提出古国(龙山时代)一王国(夏商周三代)一帝国(秦至清)的文明起源与发展三阶段模式。
再次,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前考古的新发现、特别是龙山时代大量的城址、铜器和陶文等发现,为中国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的理论提供了许多新证据。就炎黄文化研究而言,“考古发现已日益清晰地揭示出古史传说中‘五帝’活动的背景,为复原传说时代的历史提供了条件。在黄河上游齐家文化出土了许多铜器,有铜锥、铜刀、铜钻头、铜凿、铜环、空首斧、铜镜等,这些铜器有锻造,也有单范铸造的。有学者认为,中原地区铜器的出现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有一定的关系。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现有许多城址,其中在陶寺遗址新发现了陶寺文化是、中期城址,中期的大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特别是在一件陶扁壶残片上有朱书似“文”和“易”字的陶文。此外,在山东邹平丁公遗址也发现—块刻有11个字Y的陶片。这些发现为探索文明和文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在长江下游,发现有瑶山、反山等高规格的祭坛墓地和以莫角山巨型夯土台基为中心的城址,面积达290万平方米。在长江中游,发现面积达120万平方米的湖北天门石家河城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陶塑动物。严文明先生指出:“这个时代确实是处处闪耀着文明的火花,对于后世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这样的时代自然会长期为人们所怀念,宜乎后人把黄帝推崇为人文始祖。”因此“把龙山时代同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相比照,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甚至有学者主张将这一时期称为“五帝时代”,认为“惟有称为五帝时代,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中国古代的历史实际和这一阶段的时代本质”。
三、炎黄文化研究的思考
20世纪20年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学发现与研究的进程,包括炎黄文化研究在内的上古史和文明起源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推动这一课题研究不断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但我们还应看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也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炎黄文化应属中国上古史(或史前史)和 文明起源研究的一部分内容。张岂之先生指出:“我们研究中国文化的源头,研究先秦时期原创性文化,都需要和中国文明起源的大课题相联系。”依据“多元一体”的理论,炎黄文化仅是史前诸多文化中的一支,尽管这一支文化在文明起源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炎黄文化本身的形成乃至文明的起源,应是多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的结果,故探索炎黄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研究其他文化及与炎黄文化的关系研究。因此,研究炎黄文化应将其纳入中国上古史和文明起源研究的体系之中,在“多元一体”的框架内,首先努力从考古学文化的内涵分析来探讨传说时代或“炎黄文化”的历史面貌,探索炎黄文化的形成及基本特征,炎黄文化的发展直至文明的出现等。但目前,史学界仍有部分学者忽视“五帝”时期文化多元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对古代传说和记载又不加检视地应用,热衷用文献附会考古发现或者用考古发现附会文献,甚至直接将考古发现与古史传说中某些人物或事件对号入座。这类研究显然是不可取的。
其次,包括炎黄文化在内的中国上古史(或史前史)重建,应建立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基础之上,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乃至现代科学技术的参与协作。早在20世纪60年代,李济先生在《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中指出:“我们讲现代人类的上古史,固然大半属于人文科学的范围;同时也是很重要的自然科学研究的题目”,并提出了上古史重建的材料范围包括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历代传下来的秦朝以前的纪载。苏秉琦先生也指出:“一部史前史,既是人类社会发展史,文化史,又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这种性质决定它必须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成果,不仅需要吸收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成果,还要借助地质学、古生物学以及许多自然科学或新技术手段。”但目前,多学科协作仍不甚理想,各个学科各自为战的现象仍较普遍,特别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合作尚需进一步加强。
四、结语
从上述回顾可以看出,从20世纪考古学产生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中国史前考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已建立了较为清晰的史前文化时空分布框架。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或探索的问题,文明起源和炎黄文化研究仍任重而道远。
英语是一门重视基础的公共学科,而英语的根本立足点就是词汇。要想学好英语,首先就应该打牢英语词汇的基础,方能一砖一瓦建好英语的塔楼,在最后的考研英语中取得好的成绩。
寒假,作为2011年考研学子们迈出复习第一步的黄金时间,如何把握好这段时间有效科学的攻下英语的关键点——词汇呢?万学海文在此介绍五种方法,为大家提供系统详尽的考研寒假英语词汇复习方法。
1、有的放矢,抓重点
做事情要有重点。眉毛胡子一起抓,往往事倍功半。什么是有的放矢的抓重点来复习呢。当你拿起上一年的英语大纲后,以它为低级目标。用一天时间快速过滤掉你会的单词,剩下些自己曾有浅薄印象或是完全陌生的单词。这些所剩单词就是你下一步重点记识的重点。找到了自己薄弱环节后,集中精力重点攻克,做到有的放矢的完成学习目标。
2、短期计划,重实现
有了要攻克的目标词汇后,要有计划的进行记忆。建议制定几个小计划去完成。例如,将一天的复习计划分成上午、下午、晚上复习计划。上午背40个单词,下午背30个单词,晚上背20个单词(依个人能力确定单词数目)。第二天一早起来把头一天的单词浏览记忆一遍,加强记忆。第三天早晨把第一天和第二天的单词再加速的浏览记忆一下,以此类推。你的单词量将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越来越实。
3、不畏量大,重次数
不要担心自己制定的词汇记忆任务大,要对自己有信心。快速背,并不断重复记忆。将一轮记忆分成若干小轮,滚动记忆。这样做的好处,不但可以提高效率,也可较快的提高你的记忆力。记住,记忆超长的人是很少的,所以不要畏惧任务量大,更不要担心自己的能力与智商,每个人记忆的强度和结果都是在次数的升高中实现的。所以,如果你认为自己还没记住,那是因为你重复记忆的次数还远远不够。
4、看似无功,实有效
无论你的英语听力水平如何,你都要听英语。也许你认为这是无用功,其实不然。请把MP3好好的利用上。一方面你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英语阅读或歌曲进行下载,另一方面把所背单词尽量自己录进MP3,这样做的好处,不但走路的时候都可以听,练习了听力,最重要一点是帮你形成语感的同时也消化了单词。你信不信,一段时间后,如果你坚持这样做,你的英语进步程度一定会比不这样做的同学明显许多。
5、避免哑巴英语
很多人学英语许多年,可依旧只能达到哑巴英语的水平。为什么会这样?心理作用使很多人怯于张口去说。把英语说出口的好处想必不用详说。但是方法却要提一下。也许复习时间的紧张让你没有张嘴与其他人交流外语的机会,但是一定要去读。让自己听到自己的声音。你可以对着复读机“鹦鹉学舌,然后进行纠正,你也可以每天抽出一小段时间大放嗓门来读。你的英语口语和水平真的会在你的坚持与努力下提高,不信,你可以尝试一个月。
以“工业碳酸纳的质量鉴定”为基础,设计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性分析化学实验教学项目。教学环节包含自主设计、师生讨论、自主实践和教学评价4个阶段。教学实践表明,该实验项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增强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自主性,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关键词
自主式学习;综合分析化学实验;工业碳酸钠;质量鉴定
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1-2]。具体到实验教学中,就要求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发与建设,引入自主式、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与自我创新意识[3-7]。我们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中,一方面保证基础性实验的开设,确保“三基(基本知识、理论、技能)”融入到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素质。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设,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基础实验内容主要偏重验证性,有很多成熟的实验项目可选择。而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者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知识,必须具备综合性、探究性、实用性、普遍性与先进性的特点[8-9]。目前许多已有的综合性实验仅仅是基础实验的粗略改造,真正具备综合设计性特点的实验项目很少。因此教师需要整合现有的实验资源,积极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设计与开发。在国家标准“工业碳酸钠及试验方法”(GB210.1-2004)里,工业碳酸钠的质量技术指标项目包括总碱量、氯化钠、铁、硫酸盐、水不溶物和堆积密度[10]。其中前4个指标分析涉及到了酸碱滴定、沉淀滴定、重量分析和光度分析等分析化学实验内容。我们以此国家标准为基础,结合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精心设计了“工业碳酸钠的质量鉴定”这一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综合性实验项目。
1自主设计
教师采用“任务式”教学方法,首先下发“工业碳酸钠质量鉴定”实验方案的设计任务书。任务书中明确了设计实验方案的要求。(1)要求学生进行文献信息调研。如查阅工业碳酸钠生产的工艺流程;了解物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国家标准的检索;解读工业碳酸钠的质量标准。(2)根据国家标准确定检验项目,编写工业碳酸钠的质量分析方案。要求详细列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试剂与仪器、实验步骤、数据记录与处理。鼓励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查阅的文献资料独立设计出新的实验方法。该“任务式”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体验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师生讨论
教师提前一周组织学生对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分组讨论”与“个别讨论”,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提交的分析方案主要来自对教材基础实验的修改,国家标准的分析方法及专业文献的新方法。其中,也不乏个别学生自主设计的新方案。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具体的分析评定,对学生设计的新方法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讨论。这中间会涉及到许多实际应用的基础知识点:实际样品的取样;样品的前处理(如样品溶液的酸度调节);标准溶液的选择、配置与标定;混合指示剂与基础实验常用指示剂的不同;不同分析方法(如比浊法、重量分析法和光度法测定硫酸盐)的比较等等。通过对分析方案分组讨论,师生一对一讨论这一教学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分析化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化与系统化理解。
3自主实践
为了方便实验室药品采购与管理,在方案讨论结束后对实验方案进行了统一,并在实验室条件允许下鼓励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新方案进行自主实践。表1列出了“工业碳酸钠的质量鉴定”的实验方案中所选用的测定方法。学生在这一综合性实验方案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基础性实验的内容,拓宽了分析化学实验的应用面,提高了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例如,在酸碱滴定法测定总碱量的实验中切身体会了溴甲酚绿-甲基红混合指示剂与甲基橙指示剂变色的不同;沉淀滴定法测定氯化物时学习了如何在大量沉淀存在下判断滴定的终点;光度法测定铁时样品溶液酸度的调节方法;个别同学还自主实践,比较了采用目视比浊法与光度法进行硫酸盐限量分析的实际区别。面对实际工业生产的样品分析,在整个实验方案实践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实验兴致,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尝试,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得到了充分施展和显著提高。特别是,在实验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改变常规的由实验员教师准备试剂药品的做法,要求学生列出所使用试剂仪器的详细清单,亲自配制实验所需的试液、标准溶液、指示剂等。这一具体的实践环节锻炼了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教学评价
数据的记录与处理部分要求学生科学地、规范地记录原始数据,计算实验结果和相对平均偏差。要求学生在保证精密度前提下提高样品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根据国家标准里各项指标的要求,评价工业碳酸钠的质量等级,编制工业碳酸钠质量等级认定报告。最后,要求学生总结实验的心得体会,进行“自我评价”。学生普遍反映该实验项目更贴近工业生产实践,给了学生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提高了分析化学实验的兴趣。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我们把该实验项目的开设学时数定为8学时,相当于2个基础性实验项目。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包含了2个部分,首先是对设计方案的评价,从中可以了解课后学生查阅的文献量,对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和规范性进行评价。其次是方案实施过程中的规范与实验结果的准确度,从中可以掌握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与作风。
5结束语
3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结果说明,该综合性实验项目充分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的兴趣。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一步拓宽了专业知识面,实践了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另外,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逐一评价学生的设计方案,处理学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需要教师投入比常规基础性实验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但教师也因此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实际程度,发现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从而不断优化后继的教学过程。教学双方做到了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訾学红,陈永宝,张红光,等.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6):321-323
[2]皇甫倩,王后雄.化学教育,2014,35(3):64-68
[3]孙纯学,高若宁.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128-130,153
[4]漆红兰,刘晨,范晓荔.化学教育,2014,35(10):25-28
[5]卢怡,刘金库,徐志珍,等.化工高等教育,2012(1):30-32,58
[6]马新起,郭泉辉,杨显.大学化学,2014,29(3):57-59
[7]施鼎方,徐竞成,朱毓秀,等.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85-87
[8]曹小华,谢宝华,叶姗,等.化学教育,2011,32(5):60-63
[9]肖建富,高瞻,李桂新.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2):143-145,165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业碳酸钠及其试验方法GB210.1-2004.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