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地图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07 11:54: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图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地图教学论文

第1篇

地图种类很多,就内容而言分为两大类: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地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农业、工业、居民、交通图等等。地图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可以直观地将其包藏的地理知识、地理特点和地理规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地图在地理教材中的作用是地理教材区别于其他教材的标志,而且贯穿整个地理教材。新课改之前地理教材中图像和文字的比例就高达1:4,从当前的地理改革发展趋势看,地理知识更加图像化了。因此地图在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值得师生高度重视。

二、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图作为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理教学的主要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专家认为,中学生在课堂保持高度注意的时间很短,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知识性较强,枯燥乏味,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但是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地球仪、各种地理挂图、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出示有关地图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出示过程中,教师的展示、地图的颜色曲线等都可以引发他们的兴趣。教师也可以不出示地图,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空间印象,使形象直观的地理图片代替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和信息传递的通道。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集中体现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图。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地图中寻找所包藏的各种地理现象,并探究分析产生这些地理现象的原因,进而归纳总结出有关的地理规律。还要让学生能够进行图文转换,不仅把简明的图像转化成繁杂的文字,而且可以将繁杂的文字转化成简明的地图,这个图文转化的过程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又一个重要过程。总之,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教会学生阅读地图。

三、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一)直观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

地图是各种环境的图像表达,可以直观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包括事物的大小、高低、形态等。例如讲中国地形时,教师先向学生展示立体的中国地形分层设色图。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找到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以及它们的空间分布、所在地区和海拔状况。然后学生从图中找出他们的分布规律,归纳出中国地形的特点———西高东低、类型齐全。最后学生利用地图分析讨论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以及水能资源的影响。这样一张地图就将所需要讲的地理现象、特征、规律及影响呈现在学生面前了。由此可见,地图可以直观地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将复杂的地理知识图像化、简单化,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将零散的知识整体化

零散的知识用文字来描述不仅麻烦,而且学生不易记牢,也不易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学生还会产生厌烦感。地图是地理学的一种独特的语言,也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形式反映地理地理事物的形态、成因、规律以及各要素间的联系使其形成一个整体。例如,讲世界植被类型分布时,单纯地让学生记忆植被类型的世界分布是很难做到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世界植被类型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和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图。这三个图是环环相扣的,大气的运动直接影响气候的形成,气候的类型有影响植被的类型。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联系来记忆有关的地理知识,这样就将零散的知识通过地图变得系统化、整体化了,而系统化的知识更有利于运用,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三)地图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第2篇

在初中生中提起地图来,他们对此并不陌生,但也并非完全熟悉,因为好多人拿到地图后都不清楚如何去看,不清楚每一个标志表示的是什么。所以,在地图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地图,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等先给学生展示一下各种地图如何分类,每一类地图包含的内容。

2.学会如何分析地图

学生拿到地图后,想要得到需要的信息必须学会如何分析地图,因此,对于地图的分析就是地图教学中的第二个任务。对于地图的分析,主要是看图表的四个方面:标题、图例、注释、内容。标题会指明图表所属,明确了一个研究方向。图例与注释可以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帮助学生分析地图的补充与说明。最后是内容,在内容分析中学生首先要了解地图构成的三大基本要素是比例尺、图例和方向。因为这三者对于学生遇到的比例尺的大小比较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实际面积判断问题来说都是重要的分析工具。之后,学生需要掌握的是判断地形的方法,其中主要是等高线与分层设色这两类地形图的判断。由于地形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所以这些判断分析的方法更具有实际意义。

3.在实际中正确应用地图

在新课程中,应改变之前以老师作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技能与独自分析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在实际中正确地应用地图来教学与解决问题。对于教师来说,地图在教学过程中的正确使用不但可以缩短学生用于理解的时间,而且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活跃程度,让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积极度大大地提升。而且,地图的使用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关注到教师想要其关注的问题上。对于学生来说,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应用地图,加强学生在地图应用方面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的画图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让简单的地图成为学生日常使用的基本分析工具,如果遇到复杂地图,例如铁路、河流等相关地图,教师应结合课本设计相应的简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3篇

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到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此日,北京与广州相比,北京的白天长。(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到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到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此日,北京与广州相比,广州的白天长。(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到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到此也可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二、从动态看

1.昼夜长短的变化冬至日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北半球白昼长,但昼长<夜长;到春分日,昼长=夜长;过了春分日,白昼继续增长,昼长>夜长。(南半球恰好相反。)夏至日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北半球白昼短,但昼长>夜长;到秋分日,昼长=夜长;过了秋分日,白昼继续缩短,昼长<夜长。(南半球恰好相反。)教师可以在此引导学生做出小结:冬至日是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夏至日则是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南半球恰好相反。)2.极昼极夜的变化冬至日夏至日:北极圈内极夜范围逐渐缩小,到了春分日消失;过了春分日之后,北极点及周围开始出现极昼,且范围逐渐扩大,到了夏至日达到最大。(南半球恰好相反。)夏至日冬至日: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缩小,到了秋分日消失;过了秋分日之后,北极点及周围开始出现极夜,且范围逐渐扩大,到了冬至日达到最大。(南半球恰好相反。)由例子可以看出图表教学法的优势所在。

(一)、化难为易,加强理解

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部分门槛高,理论性强。其中很多知识学生在初学时都难以理解。要想让学生轻松攻破这些难点,在讲述时采用图表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比如“地球的公转运动”这一内容就可采取图示法结合多媒体演示进行课堂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弄清楚地球的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而不至于让学生凭空想象,难以理解。

(二)、通俗精练,利于记忆

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理概念多,地理规律和地理特征复杂,在教学中适当采用图表教学法,会将这些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学生的听觉记忆、视觉记忆及动态记忆。本来课本中许多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地理事物都用较大的篇幅来阐述,采用图表教学法,就可以很轻易地讲透这些知识的实质和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突出重点。例如,低压和高压天气系统就可以采用图示法和表解法结合的方法进行阐述讲授。又如,“我国的人口迁移”这一节在课本用了较多的文字阐述,其实要是把这个过程简化为图,内容就简单多了。

(三)、化静为动,直观形象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插图众多,学生普遍有地图册及常用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但这些插图和地图内容毕竟是静态的,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对某些地理知识的演变和形成过程,如果采用板图、板画教学,边讲边绘,化“静”为“动”,不仅阐述清楚了地理知识的相互关系、分布规律和时空变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形象直观的思维。

(四)、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第4篇

地理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纯文字性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厌烦,且学习效率低下,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图像,如果在教学中结合图像进行授课,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去,利于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出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来。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讲授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图像进行授课,让学生从具有针对性的图像中直观地去获取一些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举个例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就是向学生展示了各个地区特有的地貌以及地形等,当学生看见一些与自己的生活区域不同的地区状况时,也会产生一种好奇感,利于学生迅速的集中注意力,随着教学深度的不断推进,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会让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富有活力,无形中也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对图像知识的基本掌握

地图是地理教材最基本的插图,地图既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最必须的工具,而且也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地图进行教学,首先需要做的是,要明确读图的要求,地理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在地图上去寻找需要寻找的东西。其次是定位,就是根据教学需要,要明确地理事物的经纬位置以及海陆位置、地形位置和其他与之相关的位置,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此外,在地图上要找出有关的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再抓住这些主导因素,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点的印象。为了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要根据大纲的要求指导学生去理解记忆事物空间的分布特点,让学生能读会填。此外,教师在使用地图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结合图表的标题、图例或者是地理热点等对图表进行分析,从地图上获取必需的地理信息,并且适时的进行板书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达到观其“图”能够知其“地”,然后再知其“地”,能够求其“理”的学习目的。

三、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教材有三分之一的内容都是由图像组成的,图像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地图也是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师要教会学生直接在图像中获取自己必需的地理信息。在实践教学中,地理教师要充分的结合课本、图册等工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逐渐的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这也能够为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很多学生喜欢跳过枯燥的地图,直接去看教材上的彩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及时的引导,改变学生的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比如,组织学生探究“东南亚”一节内容时,我首先是引导学生去看《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一张地形图,这节课主要是学习“中南半岛地形的分布特点、对河流、城市分布的影响”,根据教学内容,再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看分层设色的地形图图例,让学生明白其中不同的颜色则代表的不同的海拔高度,然后在分组讨论,然后再将“中南半岛各地区的不同海拔高度以及范围”叙述出来,结合这些再回答教师提出来的问题。这个时候,学生们也会非常热情的展开讨论,课堂的氛围也异常的活跃起来。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们也很顺利的总结出是由于北高南低的地势导致了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然后再根据河流上、下游的相对高度推断出了上游的水湍急,水力资源非常的丰富;下游的河谷展宽,泥沙沉积则形成了冲积平原。这种让学生观看地图,然后再讨论的教学方式,既能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需要的地理信息,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四、地理示意图教学

第5篇

(一)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如前文所述,地理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其所研究的对象范围过于宽泛,所研究的时间跨度也较大,其所涉及到的地理现象也是极为繁杂。对于人类而言,不论科技多么发达,都难以亲身去体验,也不可能对一切都尽收眼底。同样,在地理课堂上所受到的限制更多,仅仅依靠生动的语言、多彩的图片来描述,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时候,教师口中所说的地理知识过于苍白,使得学生渐渐失去了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热情及兴趣。如学习中国旅游地理时,如果仅凭教师讲解,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很快会出现众多旅游景点、地名混淆不清,旅游资源记忆似是而非的问题,对旅游地理的学习产生望而生畏的情绪,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电子地图动态、丰富、多维的特点,将课本中的静态平面图变成配有背景音乐和解说词、融视频、动画为一体的电子地图,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毫不夸张地说,很多时候,地图是文字难以替代的,具有强大的先天优势。作为地图的另一种形式,电子地图能够突破时间、空间显示,将抽象的、概括化了的空间关系、结构分布等情况进行直观展示,从而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完美的教学情境,这显然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及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地理素养所谓地理素养,其本质就是学习者通过长期的地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格。地理空间素养就是在掌握地理空间的结构分布、变化规律等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利用自身掌握的空间知识及技能来解决空间问题的内在涵养。具体而言,一个人的地理空间素养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即空间认知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一方面,电子地图的有效利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空间的认知能力。通常情况下,地理事物总是居于特定的空间环境下,不论是水平维度,还是垂直方向,都具有一定范围。其中,水平方面主要体现在长度、宽度、大小以及范围等,垂直方面则主要体现在高低方面。电子地图恰恰是根据地理事物的自身特征、空间位置、空间形态、空间运动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等内容来制定的。借助于电子地图,能够促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其认识空间的技能及素养。另一方面,电子地图的有效利用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空间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这里所说的空间思维,就是突破以往的点、线、面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能够分别从上下左右等不同维度来思考问题。可以说,空间思维是一种多元思维。对于大量地理事物而言,不论是存在方式上,还是变化规律方面,都不可能仅仅局限于一个平面之内。电子地图的出现能够实现对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等不同情况的情景再现,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电子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探究

(一)不同图表的直观展示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图形便不存在地理。这里所说的图形既可以是地域类型、行政区划,也可以是降水量情况、气候类型,还可以是旅游交通、旅游线路、旅游资源分布等等。通常情况下,一般的地理教材、地图册内部也附属了大量的图标,但从数量、质量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考虑到图形、图标的清晰度,电子地图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动态交互显示方面,这一特点在学习旅游资源、讲解旅游景点、规划旅游线路时具有重要作用。从这一角度上看,地理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电子地图的优势,积极探索其使用价值。

(二)对现实物进行模拟旅游地理作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其主要侧重于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其研究内容不仅涉及到旅游者,更涉及到各类旅游资源。因为时间、精力、费用等方面原因,让学生到各个旅游点进行实际参观体验,是不太可能的。如此一来,便出现了地图这一重要学习工具。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地图的确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诸多方便,但不可否认的是,纸质地图存在许多缺陷。例如,当需要对某一事物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演示的时候,纸质地图显得捉襟见肘。与此相反的是,电子地图恰恰能够实现对不同事物变化过程的模拟,轻易弥补了纸质地图的先天不足。从这一角度上看,电子地图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客观现实,帮助人们观察到难以观察的事物或者现象,并通过高度仿真、模拟等来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三)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当今社会,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信息的更新速度也随之提高很多。对于我们来说,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已经不足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而对知识的自学能力反而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地理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单单依靠自己所掌握的那一点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唯有学会自我认知、自我学习,才能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得以生存与发展。当然,要实现自主学习,离不开各种学习资料及条件的有效支撑。对于地理知识而言,电子地图便是不错的选择,借助于电子地图如GoogleEeath,学生可以按照自身兴趣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浏览及学习。

第6篇

对于地理这门学科来说,涉及到很多题目要求学生一定要通过读图才能探寻出真正的答案,要是学生在图形分析方面缺乏能力,就会对其地理学习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制约了地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所以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展开教学过程,读学生需要加强读图方面的指导,将图形分析方法与技巧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各种题型中对图形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能够对图形表达的地理信息做到正确的把握,从而使学生能够更为准确地解题。以对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方面知识学习为例,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解,可以对世界水稻分布图加以利用,第一、让学生对水稻分布的主要地区观察,接下来让学生对气候图进行查阅,对水稻主要分布地区的主要气候做到一定的掌握。第二、教师让学生对土壤分布图进行查阅,对水稻种植区的主要土壤做到掌握,也可以让学生就水稻种植区的光照条件、降水量等展开分析,通过分析相关数据,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容量,也提高了学生对水稻种植区地图的理解,能够对更多和这一图形存在一定联系的知识做到有效的掌握。第三、教师可以积极推广这样的分析方法,让学生对别的作物种植区的水文、气候、地形、土壤等状况展开分析。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掌握如何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并且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顺其自然运用这种方法展开读图,促进学生分析图形的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使应用图文教学的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落实。

二、在图文转换方面加强训练,促进学生解题能力实现提高

同其他课程比较,高中地理课程显现出很大的差别,即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考虑题目中涉及的图形展开思考,这样就会使解题思路的正确性有所保障。把图形表达向文字信息转化,在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加强训练学生的图文转化水平,使学生能够通过图形,对解题所包含的有效信息做到充分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文字、地图、数据信息相互转化能力加强引导,使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大幅度提升,使学生对视图解题技巧做到熟练掌握。以“风频示意图”为例,可以把这个图改写成很多其他相关题目,在题型中,这个图既可以对某地区各月份的降水量表示,也可以对温度变化量、光照时间表示。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训练学生对这种图形的分析技巧做大掌握,结合图形对相关的数据分析,之后以这些数据为依据,对当地的气候状况进行分析,与其他知识相结合,对问题的答案确定。同时教师还应当注意对学生的信息提取与筛选能力大力提高,以对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方面知识学习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我国中部、东部、西部1990年、2000年人口分布图认真观察。但就这两个图而言,所包含的信息非常之多,学生必须紧密结合教师的问题,有效筛选信息,这样有利于使答案的准确性有保障,也使得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三、重视训练学生的图图转化能力,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实现提高

第7篇

关键词:地图;历史教学;作用

历史地图以其形象、直观、简明、生动的特点,在时空与地理位置上更能体现历史不断发展、不断演变的重要进程。因此,能否熟练利用历史地图教学已日益成为展现广大历史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尺度。在课堂中正确、恰当地使用历史地图对我们的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运用地图,能有效地帮助教师讲清重点、难点

在教学《》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形势示意图》,使学生清楚中日军的进攻方向和清军的反击方向。通过指导学生观看地图,使学生明了中日双方的形势及清军水师全军覆没的原因。在学习《帝国主义掀起的狂潮》这一课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时局图》和《帝国主义列强简表》,通过两者对照,使学生加深对帝国主义狂潮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的认识。

二、利用地图,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地图册中的地图有不同的组合形式,如全图与扩大图、地图与图片等。在提供宏观、整体的历史大势的前提下,展现微观的、局部的历史近景,这就是全图与扩大图的有效搭配。如表示第二次,将《第二次形势图》与扩大图《京津形势》《塘沽形势》相呼应,整体与局部呈互补特点,在历史的长镜头与近镜头之间自如地切换,给人以完整的历史认识、美的享受。在地图册中穿插有不少图片,包括人物、文物与遗址、遗迹、历史场景等,为说明地图某方面内容而配置,图片绘制精美清晰、色彩鲜艳,展示了图片所处时代的特征,增加了历史的直观性和欣赏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历史人物的风貌,增强了地图在视觉上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

三、借助地图,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是课标的规定。通过比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历史的发展趋势。

例如许多历史特征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认知的,所以,比较和鉴别在教学中被大量采用。而教材中的许多插图恰好为历史比较法的实践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插图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事物的内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如在《世界历史》第二册中,关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节,教师可让学生先对比本课中的两幅扇形图,会很自然地得出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英、法相对缓慢的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柱状图,引导其分析出英、法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从而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解,把散乱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如果在教学中随时提醒学生把类似地图进行对比,养成一种习惯,比较能力肯定会有显著提高。

四、巧用地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从前自己做学生的体验,加之几年教学经验的积累,我觉得如果对课本中的一些地图加以深入研究,就能够运用它来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其思维能力。

第8篇

(一)对地图欠缺正确认识

很多教师都单纯地将地图的认知当做一种感性意识,认为它只可以形成一种直观的感觉,不能促进理性客观意识出现。但事实并非如此,地图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是一个特殊的表达方式,正是地图的直观促使人们抽象地进行观察和思考,形成感性意识。

(二)忽视读图能力的锻炼

地理图像知识、思维逻辑、感知力和读图方法是组成读图能力的四个重要方面。而读图能力又可以分为深层信息获取力与表层信息获取力两个层次。当对表层信息的认知到达某一程度时就会自动上升到深层信息的认知。在我国高中地理教育过程中,多采取文字取代地图简单传授知识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获得表层认知,教师们在学生的认知中提取有效知识点组织探讨。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只能获得表层认识,不能有效地锻炼思维逻辑,从而导致其读图水平的固步不前。

二、提高读图能力的方式

(一)学会看图

只有学会看图才能真正认识地图了解地图。而最佳的看图方式就是秉着整体的思维意识从全局角度多方位并遵循一定顺序一步步地进行分析。一方面,看图时不要把每个点独立出来研究,而应该放在图中,从一个面的立场上综合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知道每个点的作用。一根骨头单独拿出来谁也猜不出它的作用,而如果放置在人体的特定位置上我们就可以轻松明白它存在的意义。就拿我国铁路路线图来说,我们不应去单独观察它途经的某一地点,而应广泛了解其周边的地理环境。地形、人口、经济状况等都是我们思考的重点。将地图看为一个区域,系统地进行观察分析才是最科学的方法。尤其是在考试中,整体思考可以避免由于某一关键点错误或缺漏导致的扣分。另一方面,看图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有步骤地分析观察,并且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思考。比如观察稀土资源分布图时,首先要指出分布均匀与否,再观察哪几个国家占据主要地位,还要分析其进出口情况,最后综合各方面因素如气候、地形等多个角度进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维逻辑的加强,使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辨别地图认识地图,提高分析能力。

(二)学会分析

地理不是一个死记硬背的学科,它更偏向于理科性质,需要学生在熟悉基本知识并深刻理解地理原理的背景下主动进行分析,探索一切会发生的状况。这才是提高学生识图水平的重点难点。很多学生就是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对地理知识只会生搬硬套,不能对自己掌握的知识熟练运用。同一个知识点仅仅是变换了题型就不会解答。为了改善这个现象,必须引导学生形成辩证的逻辑,实现所有相关知识点的关联。由于这些关联点间的不尽相同,学生必须秉着辩证的思维从全局着眼进行分析。比如在分析中国的气候时,就要把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其所受季风环流结合起来,而并不是所有北半球受这一洋流影响的地区都会形成这一气候,因此要采取辩证的方法具体有区别地进行分析。这样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思路,促进其对知识的全方位应用,另一方面还能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三)学会画图

画图也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会画图才能更好地识图。为了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我们要做到四点:1.选取适合的素材,让学生不再被动,有目地地进行画图;2.把握画图的难易程度,有步骤地从简单而笼统的绘画提升到复杂而精细的更高层次;3.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鼓励学生自发进行绘图,激发其画图的积极性;4.积极对学生作品进行指导,运用一切辅助用图来实现对学生的锻炼。

(四)提高综合读图能力

第9篇

为了优化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我们应首先了解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首先,地理学科是人文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结合体,是相互交叉的学科。其次,地理教材涉及的地理知识类型多样,既包括较为深奥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又有众多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综合高中地理学科和思维导图的特点,笔者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构建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

二、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根据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下面以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节《农业与地理环境》第1课时为例,深入探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效果。明确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说出农业生产的特点;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判断影响某地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学习重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学习难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导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第57页情境材料,思考我国“明前龙井”在日本种不好的原因是什么?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57页第一段,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特点。探究学习:

(1)试举例说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地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2)农业生产的特点深刻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学生阅读教材57-58页文字及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思考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3)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是否会发生变化?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之后组间进行交流展示。制作思维导图作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梳理知识体系,绘制作思维导图。先确定本节课的主题,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然后确定次级主题,即农业的概念、农业生产的特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用线条连接起来。接着确定三级主题。学生可分别绘制思维导图,然后交换作品,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小组成员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将所有学生的观点都表达出来。教师在绘制过程中要进行正确的方法指导。提交作品,完善思维导图:学生完成本组的思维导图后,由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成品。师生总结: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根据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这样农业生产效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地理教学案例证明,该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只起到指导作用。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此外,在高中地理课堂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还能有效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