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9 16:20: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产线实训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与检修;重点课程;岗位要求;课程结构;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146-02
重点课程建设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实训室、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本文从院级重点课程《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与检修》建设的实践出发,主要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自动生产线作为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融合了机械控制、PLC控制、网络通信、触摸屏、电机与变频控制、传感器、气压传动等技术。《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与检修》课程适用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群,通过该课程训练,使学生巩固机电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生产线自动化技术领域中的前沿技术,具备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适应机电行业现状和发展的理实一体化新型人才。
一、教学目标
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从而进一步指导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经过课程组的调研,确定机电一体化专业面向的岗位群主要有:PLC程序员、高级电工、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工、机电设备维修工和机电设备设计师。岗位需求的核心能力主要有: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能力、机电设备的检修维护能力、机电产品的加工或设计能力以及机电设备的控制与操作能力等。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与检修》课程以自动生产线实训装置为载体,针对其安装、控制、调试运行以及维护等过程所应掌握的核心技术进行课程开发,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常用设备及器件的安装、调试、控制、保养、故障诊断与维修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具备在生产一线从事机电和自动化控制设备的操作、调试、维护、营销、车间生产组织与管理工作及技术服务等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二、教学内容
我院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现有6套天煌教仪THJDAL-2型自动化生产线实训装置,为本门课程的校内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根据该实训设备的工作流程设计了教学模块,分别为:认识自动生产线、供料单元、加工单元、装配单元、分拣单元、输送单元、自动生产线的整机调试等7个模块。由于有些模块包含很多工序,在这七个模块中又分了21个工作任务,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另外,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还要完成以下内容:(1)完成完整的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2)完成课程练习题库和测试题库建设。(3)完成实训项目、设计教学内容资料建设。(4)所有教学内容均实现校园网共享。(5)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不断加入先进的技术内容。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教学的方法,又包括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高度融合和有机统一。因此,掌握好的、合理的、有效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更快、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针对课程性质和本校学生特点,采用分组讨论、视频教学和启发等方式相结合进行教学。
1.任务驱动法。通过对教学任务、教师情况、学生情况和教学资源的综合分析,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学习过程工作化,工作过程学习化”,以落实“从做中教,从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理念。
2.视频教学法。考虑当今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能力,单纯的理论讲解会让学生产生疲劳和乏味的感觉,注意力得不到缓解,很难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引入微视频教学,既给课堂注入了新鲜气氛,又能简明扼要地将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事实证明,学生普遍乐意接受该教学方法,且能较快地掌握该任务的知识点和重点内容。
3.分组讨论法。首先由教师按学习任务的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作答,在教师引导下,由小组成员围绕这一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
4.启发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
在教学方法的研究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总结反思,以研究出更加适应本校学生的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后期的工作重点主要有:(1)总结现有的教学方法,做教学经验交流。(2)研究可行的新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实践。(3)研究实践性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技能能力。(4)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四、教学评价
评价对教师和学生具有监督和强化作用。通过评价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对学生学的评价”、“对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三部分,目的是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其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采用学生自评、组内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教学效果总评是指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统计,通过计算达标人数比率来衡量整体教学效果。通过对教师、学生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效果会从不同角度得到反馈,促使教师及时改进策略,制定整改措施,完善教学设计方案,最终形成教学过程循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本重点课程的建设不仅能有效提高课程组教师的业务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能够使得课程资源更加全面,学习资料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并且在重点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经验,能够为本课程申请自治区精品课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本课程组成员将会不遗余力的致力于重点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魏海波,张君薇,等.《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22-25.
[2]吕景泉,等.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关键词 汽车车门装配 项目教学 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汽车拆装与调试课程性质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职院校的汽车类专业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课程改革,汽车拆装与调试是高职汽车类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主干课程,是根据汽车制造企业汽车装配岗位的工作情况,在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汽车装配工”标准,明确了该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并依此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 汽车拆装与调试课程教学思路
其课程的教学内容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汽车分装线装配—内饰线装配—底盘线装配—最终线装配—调试返修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遵循“岗位职业素质培养”和“岗位操作能力培养”相辅相成的原则,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汽车装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将汽车装调工艺基础知识、班组管理基础知识和生产现场管理知识等融入教学过程,同时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汽车车门装配项目教学案例
汽车车门装配就是汽车分装线装配子项目,根据汽车厂汽车厂工作实际情况,安排汽车车门装配项目教学一般步骤如下:布置车门装配工作任务、收集相关信息(学生预习、查阅资料)、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交流讨论及老师进行总结点评。
3.1 布置车门装配工作任务
针对车门装配工作任务主要有以下2点:(1)个人能独立按规范完成长安微车车门装配;(2)按流水线装配的形式能顺利完成各个操作工位的装配任务;
3.2 收集相关信息
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查阅汽车维修手册、电脑上网等对长安微车车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掌握,特别对玻璃升降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和装配过程重点进行掌握。
3.3 制定计划
制定计划主要在实操之前确定以下几个内容:(1)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2)制定长安微车车门个人装配工艺及学生组成流水线的装配工艺;(3)装配中每个工位的工具使用;(4)装配中每个工位的装配标准以及以及车门装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5)实训操作环节。
3.4 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就是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组织教材内容、装配工艺卡及维修手册等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车门装配实训, 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装配、检测设备的认识和理解。要通过对车门装配实训的操作训练、分析,查找相关汽车维修手册及教材等增强理论知识,增加实践实操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5 检查评估
车门装配实训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车门个人装配及分组流水线装配两项实训检查评估,主要是考核学生个人操作车门装配技能及团队协作车门装配流水线工位操作技能。
技能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工具使用、工艺卡片的识读能力和现场5S管理是否到位等。
3.6 交流讨论及老师总结
考核完成后学生之间分组互相交流车门装配的技能,互相指出对方的装配优缺点,并在现场互相进行实训操作来达到学生掌握该次课的教学目标。
老师总结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指出学生的问题:(1)安装的实操技能:主要总结学生安装过程各工位工具使用是否正确,装配是否按工艺卡片执行情况,特别是玻璃升降器等重点工位的安装是否到位。(2)理论知识:主要总结汽车车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4 教学思考及建议
综上,汽车装配于调试课程汽车车门装配项目教学案例中有以下几点教学思考及建议:
4.1 怎么布置教学实训工作任务
教师布置教学实训工作任务时,应着重考虑下列问题:
(1)布置实训工作任务时,应考虑不同班级以及同班级学生基础的差异性,学生分组应尽量同一基础性的分在一组。实训工作任务中尽量培养学生的个人技能和个人在团队实操工作中的技能。
(2)授课前应研究实训工作内容和过程,实践项目应自己课前操作,充分准备在实训工作过程讨论中可能会涉及的相关汽车装配与调试知识,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及可能会提出的疑问。
(3)布置实训工作任务时,如何使实训工作任务的介绍具有吸引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讨论的热情?如车门教学过程中自己设计组装车门生产线等。
(4)在实训工作任务评价时,采用合适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工作过程,切记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以鼓励为主,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寻求更优化的工作方法。
4.2 怎么对学生分组
在项目教学中,将学生分组是一个重要的准备环节。学生的分组应根据班级学生人数和实训设备台套数来决定。考虑到既要让小组的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工作过程、有动手的机会;又不能因为小组过多而导致教学时间过长,因此每小组的人数要合理。我校的汽车装配与调试课程所能利用的各类实训设备均按 10台套配置,因此每 4人组成一个小组,每 40人为一个教学批次。
学生分组后,为使每个小组的学习和工作能有序开展,由教师指定一名综合素质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各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根据任务要求,遵循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普适工作过程,团队协作地完成任务,达到任务目标。
4.3 怎么进行教学实施
根据汽车车门教学案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在汽车整车、零部件装配与调试教学过程中,应完全建立企业总、分装生产线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汽车总、分装生产线实际操作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未来进入汽车生产企业工作培养很好的汽车装配岗位的适应能力。
(2)由于各个学校的实践场地及设备不同,很多学校很难满足按企业生产线教学模式,进入对口的汽车企业生产线现场教学肯定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可以使用简单的周转车作为流动的生产线(人工推),将所要装配的部件的各个零件按企业生产线工位的模式进行放置,对学生进行每个工位分配并任命组长、巡验员等组成简单的汽车企业的零部件的生产线的生产教学模式。
(3)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一个班中分成几个组同时对其中的汽车部件进行生产线装配比赛(主要考核装配规范性、完成时间及装配完成质量),让学生感受团队操作带来的生产效率。
(4)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应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对理论及实践掌握能力的不同,对每个学生的不足处分别进行重点教学。
(5)教学教学过程完成后,应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老师应对实践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总结。
(6)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应重视汽车专业领域新技术(如新能源汽车技术)、新的装配工艺、智能装配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汽车装配与调试的实践职业技能和创新技能。
4.4 怎么进行教学检查评估
(1)改革传统对学生单一理论评价手段和方法,多采用平时项目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作为评价手段, 并对汽车装配与调试课程各个操作项目进行个人操作与团队操作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2)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如专业知识、技能、班组管理、现场管理、职业素养等考核项目。
(3)应注重考核学生装配调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动手能力、装配调试过程中碰到问题的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对在装配与调试汽车实训过程学习中有独特见解创新能力的学生应予以特别激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4)该课程的最终考核为平时实训和期末考试各占50%方式。
关键词:自动化生产线 教学做一体化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82
1 引言
《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是一门综合性和系统性很强的专业课。综合性是指在该课程中,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工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触摸屏技术等多种技术有机结合,并综合应用到生产设备中;系统性是指生产线的传感检测、传输与处理、控制、执行与驱动等机构在微处理单元的控制下协调有序地工作,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全面实践工业控制自动化职业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具备在生产一线从事机电和自动化控制设备的操作、调试、维护、生产组织和管理及技术服务的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2 教学方法的选取
目前,在我国职业教育大力改革,更关注学生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背景下,特别是职业教育强调“工学结合”的实践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下,《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教学,将课堂移到实训室进行现场教学,通过情景教学,将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种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二是将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可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工作任务,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工作任务由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3 教学内容的选取
以YL-335B自动化生产线为教学载体,该生产线包含供料、加工、装配、分拣及输送5个单元,涵盖了传感器技术、气动技术、低压电气控制技术、变频技术、步进电机技术、工业网络技术、PLC技术、电气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技术、机械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技术、系统的维护与故障诊断修复技术等,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教师需要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取应遵循职业性、针对性、适用性和实践性,即既要重视学生职业素养,使培养的学生适应企业对自动线的安装与调试的需求,也要依据认知规律,内容安排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依据这样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取首先应该从机电设备类企业的调研着手,了解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包括诸如生产线操作、生产线的控制编程、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生产线的维修、生产线的管理与维护等;其次明确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包括生产辅助设备准备、生产线的调试与使用、生产加工工艺的制订、PLC控制程序的编写、机械电气及驱动装置的安装与调试、故障的诊断分析与排除、生产线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再基于这些工作任务进行能力重构,需要学生具备机械结构的装配能力、精度与灵敏度调整的能力、气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能力、传感器的选择安装与调整能力、电路的布线、电气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能力、变频技术与伺服驱动技术的控制能力、PLC编程调试能力等;然后进行学习性任务的建立,包括:自动线结构与功能的认知、自动线的操作、单站的机械安装与调试、单站的气动安装与调试、单站的传感器安装与调试、单站电气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单站PLC编程与调试、通讯设置及总线连接、整机调试运行及故障诊断与分析排除,结合这些学习性任务和YL-335B明确教学任务包括:自动生产线的认知、供料单元的安装与调试、加工单元的安装与调试、装配单元的安装与调试、分拣单元的安装与调试、输送单元的安装与调试、自动生产线整机运行与调试。
4 教学组织和实施
教学实施的过程应在学校自动化生产线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如果有校企合作,则可在工业现场,由企业专家边讲边做边评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活学活用,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子任务,每个任务的实施分为以下六个步骤进行。
4.1 提出任务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设定任务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启发学生思考要完成此目标需要哪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哪些是学生已经具备的,哪些是需要新学的。学生领任务书,明确任务要求。
4.2 制定计划
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引入,启发学生分析与讨论,制定合理的计划。同时要将学生分组,划分学习小组时,教师要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能力及综合素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采用让同组学生的理论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等形成互补,即“同组异质,组间同质”,通过这种分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分组自主分析与讨论,进行任务的拆分和人员的分配,制定实施计划。
4.3 方案决策
教师对各组所列方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决策方案。学生各组代表汇报计划实施方案。
4.4 任务实施
教师督查整个任务实施过程,进行现场的组织和管理,指导学生安全规范的操作。学生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4.5 任务完成情况检查
教师巡视检查各组学生完成情况,并做平时成绩的记录。学生各小组整理实训台,交验任务完成情况。
4.6 分析评价
教师对学生任务实施的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怎么解决的,并启发学生进行任务的拓展分析与思考。学生自评、互评,总结,写任务报告,进行拓展任务的思考与实践。
5 总结
该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实现了课岗对接,教学的过程就是以岗导学的过程,同时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到企业从事生产线的操作、控制与编程、安装与调试、管理与维护等工作,也是学以通岗的过程。教学过程采用以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方式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学生在做中学到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了教学的整体优化,保证了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自动化 生产线 调研 安装
《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课程是三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的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操作、维修等从业人员的必修专业课程。本课程需要《液压与气动技术》、《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机械制造技术》, 的能力,掌握一定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分析、设计、安装、调试、维护及检修的基本技能。本课程以模块化生产加工培训系统(MPS)为载体,通过综合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工具、仪器和仪表,根据给定技术资料,能独立完成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及维护工作,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团队协作,培养质量、实践创新意识等方面素质。
一、调研目的
(1)通过调研,明确行业对自动化生产线岗位职责和岗位知识、技能的要求,从而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提高学生技能。
(2)通过调研,明确行业对自动化生产线人才职业综合能力的要求,课程内容的设置注重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3)通过调研,了解相关行业对自动生产线岗位工作人员的具体要求情况,包括基本素质的要求、基本能力的要求、综合能力的要求。总结课程开发基本思路、实验实训具体操作方法。了解企业对《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课程的见解,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及技能的需求状况,以便进行该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模式,课程实践环节和课程教学大纲的更新完善,努力从课程的各方面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力争将《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精品课程。
(4)通过调研,了解机电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听取他们对《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课程的建议,现在工作中需要哪些自动生产线相关知识和实践能力。
二、调研内容
围绕着上述目标,我们着重确定了以下调研内容:
(1)岗位职责要求;(2) 岗位知识技能要求;(3) 职业综合能力要求;(4) 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三、调研方法
本课程调研于2010年8月到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11月到西安航天九院第16研究所,西安东风仪表厂,2012年5月至6月期间走访西安东方机械有限公司、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天虹电器有限公司、汉江螺纹磨床研究所等进行实地现场调查。采用调查、走访、开小型座谈会、发放调查表,专业毕业生座谈等多种形式,了解其他高校《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课程的建设情况及企业对课程相关知识及技能的要求,征求企业对该课程内容设置,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大纲的改进意见。调研过程中认真聆听高校和企业对《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课程好的建议和课程建设思路,认真记录调研的各个环节,调研中尽早发现自身课程建设的不足,与企业共同探讨好的改进方法。
四、调研结果及结论
本课程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30张,回收30张,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周密翔实的统计,结果如下,填写认为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技术的重要性较大的问卷为28份,填写自动生产线在企业中有重要应用的问卷为27份,填写使用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技术的岗位为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的问卷为29份,填写使用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技术的岗位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安装的问卷为26份,29份问卷认为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工作中液压与气动知识比较重要,30份问卷认为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工作中传感器方面知识比较重要,27份问卷认为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工作中电气控制方面的知识比较重要,30份问卷认为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工作中可编程序控制器方面,29份问卷认为课程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机械系统安装能力的训练,28份问卷认为课程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及故障诊断能力的培养,30份调查问卷认为课程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可编程序控制器软件编程与调试方面的能力,29份调查问卷认为课程教学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做中学,学中做,30份调查问卷认为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当能够获得机电一体化高级工及维修电工技能证书。
五、改进措施
(一)更新思路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教材内容往往滞后,课程的教学应该进一步、更深入的和行业结合,加大市场调研的力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建设机电综合创新实训室,采取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及维护的能力。
(二)注重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操作环节在课程教学中的比例,课程建设中题库和《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课程多媒体课件的建设还要不断地更新、完善,以适应行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授课的各个环节,努力建设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三)强化实践教学
要继续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加大实训的力度,增加实训的时间、按行业的要求培养出市场所需的熟练的技能型人才,实现真正的“零距离”。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到企业现场多看看,了解企业对学生的各方面要求。
(四)加强师资建设
《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课程是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必然是重中之重。继续引进机电类高学历的人才,鼓励现有教师深造学习,完善教师的培训学习制度,建立有效的学习进修机制,尽快建成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自动化生产线安装及调试课程的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 职业能力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苏教财〔2012〕177号)
高职院校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强、创业与创新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关键,因此积极主动融入区域地方经济,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思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优势,进行广泛调研和详实分析,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在中央财政支持的自动化综合控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创新思路、大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本文就该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方案等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实践融日常教学与技能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大赛训练、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系统仿真与生产实践、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六位一体”,具备教、练、培、鉴、研、赛等功能,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区域资源共享、高校资源共享,充满企业文化工作氛围,积极发挥引导、辐射和示范作用的实训基地建设发展模式。
一、实训基地建设必要性分析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作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省级示范院校建设重点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实践专业和学院第一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不仅沉淀了较好专业基础,多年来紧紧依托扬州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为扬州市和周边地区的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及“三新一网一书”等产业培养了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且与中石化下属多个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扬州嘉华电气有限公司、可瑞尔科技(扬州)有限公司等长三角地区的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子电气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实训基地项目启动奠定了良好基础。项目启动前期,对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产业发展的要求,产业发展对自动化技能人才的需求,需要建设功能完备的实训基地。近年来,扬州及周边地区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建筑工程三大主导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行业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现有实践性教学任务开出率和教学效果也迫切需要得到提升。
(二)订单培养的要求,提升“订单式”高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建设示范引领的实训基地。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南京工程公司等国内著名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组建了“中石化班”、“大众班”、“扬农班”,将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生产工艺、检验技术等纳入教学计划中,为确保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水平技能人才,确保学生成为拔尖技能人才,确保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非常重要。
(三)师资建设的要求,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和对外服务能力,需要建设理念新的实训基地。随着学院创建省级示范院校工作的启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科技项目开发等工作正在全面开展,要保证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与科研能力,对外服务能力是关键,需要完善的教学、研发、技术服务平台,需要紧跟技术发展趋势,理念新的实训基地。
因此建设一个理念新、针对性强、满足现代电气自动化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职场化氛围浓厚的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是非常必要的。
二、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创新
以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按照“职场化、情境化、生产性”的理念,围绕“一个核心”,遵循“四个原则”,突出“五类技能”培养,打造“六位一体”示范性综合实训基地是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一)一个核心:开展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以“突出重点、满足需要、资源共享、提高效益”为核心,围绕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依据企业职业岗位要求,突出供配电技术、PLC控制技术、DCS控制技术等实训设备建设重点,满足教学与科研需要,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二)四个原则:实施“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基地建设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调一致、全面建设,面向岗位、改建结合,不断创新、形成特色的四个基本原则,以确保基地建设质量及成效。
(三)五类技能:突出关键岗位职业技能培养,通过三种典型控制技术形成的综合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在工厂供配电、生产过程控制、工艺流程监测、工件加工装配、系统运行维护操作技能,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体系。
(四)六位一体:完善基地功能,按照“生产型、职场化”的理念建成集日常教学与技能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大赛训练、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系统仿真与生产实践、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的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
三、实训基地建设内容设计
实训基地以综合控制为目标,包含了自动化的核心控制技术,主要有供配电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PLC)、集散控制技术(DCS),因此整个实训基地主要由供配电控制、生产线控制、生产工艺控制三个控制室和综合中心组成。其框架结构图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框图
(一)供配电控制室:对变配电系统进行操作控制,主要包括变电站的送电与停电操作、断路器就地及远方自动分合闸、倒闸操作等,可完成变配室值班电工技能培训,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监控系统及模拟屏可实时监控操作过程。
(二)生产线控制室:以典型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为技能点,完成供料单元、加工单元、装配单元、分拣单元、输送单元等的安装,通过可编程控制技术进行系统控制功能设计、调试与维护,可进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培训等,监控生产线全过程。
(三)生产工艺控制室:以典型的工艺流程为控制对象,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通过先进的DCS技术实现工程项目组态,调试与运行维护,可进行化工仪表自动化技能大赛培训,职工技能培训与化工仪表维修工职业技能鉴定,可实时监控生产工艺全过程。
(四)综合控制中心:将三个分控制室的监控系统,通过先进网络技术、通信手段等接入控制中心的总监控系统,通过供配电模拟屏、生产线监控屏、生产工艺流程监控屏实现对每个控制室工作的实时监控。
通过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对工业生产工艺(过程)即可实现单独的供配电设计与操作、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艺流程控制与运行调试,而且也可实现从电能配与变、过程控制、流程监控、工件(产品)装配、系统调试与运行维护等一体化功能,集中了电气控制、自动化控制的核心专业知识和技术,将有效提升学生综合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总结
(一)基地投运后,实践教学质量提升。不仅已成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的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基地,同时是学生进行“化工仪表自动化”、“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基地,是学生获取中、高级维修电工,仪表维修工等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基地,更是学生进行科技作品设计、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毕业设计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每年可承接电气自动化专业(群)300多人次的技能实训,且可承担本校其它电类、化工类专业近600多人次的技能培训;学生荣获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化工仪表自动化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主持建设多项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成绩,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二)基地投运后,社会服务效果突出。由于系统装置的工业化、职场化氛围浓厚、生产线的真设备与真产品、过程控制的真系统与高仿真装置,完全符合化工、电气、电子等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已成为企业职工职业技能的培训基地,投运使用以来,DCS系统先后完成了DCS应用技术工程师培训、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泰兴中等职业学校全国化工仪表自动化技能大赛培训等工作,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合作和申请专利多项等,提高了对外服务能力,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基于师资队伍及先进设备,将为更多专业的学生、更广泛的制造业行业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基地投运后,示范引领作用增强。本实训基地运行以来,学校电气类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电气自动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向校企无缝化对接的步伐更加深入迈进,进一步满足了上海大众、中石化金陵石化公司、江苏曙光光电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工程公司等现代化大型企业生产一线自动化人才的需求,不仅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更是一个立足扬州,辐射全省的特色化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其社会和经济效益非常显著,为全省电气自动化及相关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开创了有效路径,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利平.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6):19-21
[2]梁燕.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3(07):48-52
[3]魏林.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2):61-62
[4]周兰菊,顾青.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14):40-42
关键字:校企合作教学;自动生产线;模拟+实战
中图分类号:TG6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207-02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往往是分开的,两者有各自的目标和任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由不同的教师分别进行,这是一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组织形式。这样的教学有许多弊端: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降低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满足现代生产活动对人才的质量需求。[3]“一体化”教学正是为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的不足之处而引入的。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服务、科技开发等内容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现今高职教育正在实施教学改革,课程则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及“项目教学”等教学理念为指导,高职的课程教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那么不管是“任务驱动”还是“项目教学”,其大部分的教学实施都在一体化教室完成,通过“实践操作理论总结实践”这样的教学过程来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达到传授知识技能的目的。但是不管是传统的教学还是现今一体化课程的教学,都一定程度地存在着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脱离的现象。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分割,使得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之后仍然是对实际操作以及应用无从下手;一体化教室里的教学由于理论与实践同时传授,使用的是来自企业真实的或者是相类似的载体,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很快上手,但是存在的问题是所选用的载体又并不能囊括所有的知识点,在企业实际工作中,设备与教学载体不一致,都会使得学生无从下手。《自动生产线装调与维护》课程教学针对这样的弊病,对实际教学展开了探讨和研究,实施了“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依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遵循认知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每个学习情境(或子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均设计相应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和真实工作任务。“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
1.模拟教学阶段。在此阶段,教学在校内实训基地的一体化教室完成,主要是实施模拟训练项目,将自动生产线上的各种控制方式独立出来,以实训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学生掌握自动生产线的结构原理、操作运行、维护保养以及故障排除的基本技能和工作方法;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建构意义,将知识、技能以及方法策略内化为自己的经验。课程按照“实践―归纳―推理―再实践”的教学模式授课,将讲课与实验台合二为一:教师“在讲中做,在做中讲”,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采用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将任务执行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更利于学生在项目实训的过程中熟练地掌握教学知识点和各项技能,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反思习惯与问题解决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建设精神。
2.“模拟+实战”阶段。此阶段的教学针对校内实习工厂柔性自动生产线来实施,我院柔性自动生产线设备除了肩负着教学功能之外,还是一条对外生产真实产品的机加工自动生产线。该自动生产线以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某轴承挡圈为加工对象,结合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需求而研制的挡圈自动生产线,可实现毛坯供给、数控机床加工、产品质量检验、废次品回收、合格品入库等多个工序,自动完成从毛坯供给到成品入库的全套工艺流程,此阶段的教学由专业教师配合校内工厂技术员来实施。从教学内容上划分,专业教师主要从自动生产线的结构组成、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构架,各种控制模块的使用等方面内容进行指导,校内工厂技术员则侧重于讲授自动生产线的操作,维护、监控以及常见故障的分析与诊断,除了加强模拟训练的教学内容外,同时培养学生的实战技能以及职业素养。
3.“实战”阶段。将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的真实生产线岗位上实施,由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和任务安排,学生操作、维护企业正在进行生产的真实自动生产线,并与一线维修工一起分析解决自动生产线的日常故障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配以一名指导教师从专业角度和理论角度上帮助学生对各种生产线进行分析对比,将模拟阶段所学习的知识在实际岗位中进行印证和拓展,达到理论跟实践相结合的高度。
4.课程的教学评价遵循鉴定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采用“334”考核方式,即:期评成绩=职业素养考核评分(占30%)+平时考核评分占(30%)+期末测试评分(占40%)。职业素养考核评分由校内工厂技术人员以及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打分,平时成绩由各个阶段的指导老师根据平时表现进行打分,期末测试采取“理论+操作”的方式进行考核,最终的期评成绩由各项成绩乘以相应的百分比后相加获得。经过以上三个教学阶段的学习,学生从模拟训练一步步走上真实自动生产线工作岗位,将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的教学训练合理地放在学校以及企业真实现场实施教学,在校内侧重模拟,在企业现场侧重实战教学,通过“模拟+实战”的过程,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方法能力获得螺旋式迁移和上升,学生能自我建构工作过程知识,积累工作经验,养成职业素养,实现教学与上岗的零距离。
通过对《自动生产线装调与维护》课程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做的一些积极探索,总结了“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通过校企两地专业教师、技术员以及一线操作维修工三方共同实施教学,学生理论和实际技能得到了提升与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部门具有一定规模的教学设备,需要学校与企业建立有良好的合作方式,同时教学内容和教学场地的分散也对指导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寻求出更加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案完善该教学模式,达到人才培养从学校到企业零距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
[2]陈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中的实践与应用[J].职教论坛,2007,(3).
[3]徐少红.“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07,(2).
[4]王克武.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培养新模式的构建[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关键词:工作过程 自动生产线 项目 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a)-0186-01
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教材的编写形式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教材编写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叙述,不能满足项目化教学的需要;还有一种就是教材完全采项目进行教材的编写,没有知识的储备和运用方法。第二种教材虽然能配合项目化教学但由于这类教材大部分以适度够用的原则来编写,为了使项目完整不得不将知识体系打散,对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拓展以及知识的连续性产生很大的影响。根据这种情况要求我们编写教材的时候对教材内容的选择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上进行研究,使教材不仅能够贴合我们的课程实际适合我们的项目化教学的要求,还要高于我们的课程内容,保证知识体系性的前提下,更好地完成课程的实施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这本教材中,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依据工学结合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充分注重“教、学、做”的有机统一,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把大赛的内容和要求也融入到教材当中,依托企业工作实际结合竞赛内容和要求来选择教材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并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及知识认知的完整性对教材进行编写。
1 内容的组织
基于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的综合实训课的特点以及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为了既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还要适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教学的需要。本自动生产线项目化教材不是完全按照传统教材那样,以章节、知识点和语言体系组织教材内容的框架,也不是完全按照项目来组织内容完全以项目来贯穿教材的始终;而是将整体内容分为基础理论篇和实践篇两部分,基础理论篇以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过程中所需的核心知识来进行组织,内容主要包括气动技术、传感器技术、变频技术、伺服驱动技术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以及人机界面技术7个部分。每部分都比较详细地叙述了自动生产线中所涉及的内容。而实践部分以自动生产线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自动生产线各作站安装与调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组织教学内容,将具体知识点的运用合理安排到相关项目中去,做到教材中不仅包括项目所需要的知识,也含有各项拓展内容。使这本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知识和技能的参考书,也是学生将来进行知识和能力扩展的工具书,通过本教材可以使原先比较琐碎的知识和技能,变得更加有系统、有条理,课程实施起来有依据性。
2 项目的选取
在进行项目化教材开发时,项目选取是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决定着教材的质量。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项目的设置应遵循如下原则:项目内容应能够涵盖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所需的绝大部分知识点和技能点;项目的内容应该能使学生感兴趣,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有利于学生更专注于相关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项目还应有一定的综合性,且要具有一定的难度、深度,不能过于简单,难度太小,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难度也不能太大,学生容易丧失信心,还有就是项目完成后应能看到具体的实践效果,学生经自己的努力工作以后看到自己的成果就会有成就感,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所以这里我们在实践篇中选择YL-335B自动生产线为载体,以生产线的各工作站的安装与调试为单一实践项目,即以供站站、加工站、装配站、输送站及分拣站的安装与调试作为单一的实中项目;以自动生产线整体安装与调试为综合实践项目进行项目的选取。
3 项目设计
在本教材中的实践篇中项目中的内容与结构总体上设计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项目描述、项目要求、项目资讯、项目实施及综合评价。项目描述和项目要求是对每个项目内容的准确描述和具体要求;项目资讯则是项目所必备知识与理论运用包括完成每个任务必须具备的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技能。在教材中理论知识的回顾和补充部分知识在基础篇中学生可以自行学习,实践篇中主要是所需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提高;项目实施是用来指引学生根据项目要求进行任务的实施,包含具体的工作步骤、注意事项;最后要对整个工作过程进行总结评价。以工作过程为主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进一步完成的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4 立体化教材
与纸质教材配套的实验指导书、电子课件和电子教案等是今后立体化教材建设的主要方向。我们编写的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项目化教材是包括纸质教材、实训指导书、电子教案、电子课件、音像媒体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教材。
5 结语
通过编写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项目化教材以及本教材在我院两届学生中的使用证明本教材从内容选取到实践项目的设计都与我们的课堂项目教学相配套,这本教材适合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六步骤教学法。通过进行这些实训项目,学生可以对课程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熟练和创新,还可以有效促进问题解决方法的迁移。
从我们编写的教材的过程和教材的使用可以得出编写适合项目教学的专业教材是新的职业教育背景下的重大课题,在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的编写者要了解当前自动化类教材的现状,明确教材的开发思路与教材建设目标,认清在编写过程应该注意的问题。才能编写出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并对学生的拓展和发展起到提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庆斌,郝超.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6):120.
[2]叶健华.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化教材建设初探[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79-80.
一、经营状况分析及总结
14号上午沙盘实训正式开始,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了十六组,每组三人或四人并详细讲解了相关规则。之后沙盘角逐拉开帷幕,由于初次接触大家难免有些小紧张经过一期的经营摸索有些同学开始变得得心应手了。在接下来的角逐中更富有激情和挑战,都想成为新一轮的“沙王”,在模拟经营中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对内畅所欲言,运用头脑风暴法、swort分析法等方法寻找各自对经营有利的想法策略;对外保护好本小组的商业信息不泄露、不被“不法分子”窃取。此时我小组也在为经营自己的公司而奋斗着、努力加油。
第一年的时候我们进行了区域市场的开拓和iso9000的资格认证申请,争取在第一时间内进入市场并占取p1或p2的市场份额。但是我们在广告竞单方面没有规划好,导致我们投入大量的广告费,而没有竟得大量订单,从而影响了p1产品在今后本地市场的销售量,利润也随之减少。其次生产线还在继续生产增加了5个单位的p1产品库存。经过这一季度的经验总结大家一致认为要继续在市场开拓、产品研发和生产线等方面保持不变继续前进,在让我们导致亏损的方面减少各方面不必要的支出,另外还要调整一下我们的思想策略和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
第二年的经营主要工作重点是进行p2的研发和生产以及生产线的投资改造。第2年比较平稳,每一步都是按照计划在执行,期间并卖出一条手工生产线,转产成一条半自动化生产线,以提高生产率,为第二年的p1市场占有率与第三年p2的生产率作保障。由于在上一年中p1产品库存很多,所以我们控制了p1的生产量。根据波士顿矩阵图分析p1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增长率已降低,没有必要再继续生产, p2产品也同样如此。这样的策略是为了在下一年里承前启后有一个更明朗的发展空间。
摘要:本文介绍了基于企业生产模式,以生产作业指导书为载体,以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为主线,以形成产品为导向的教改模式,在以接近企业化为工作任务培养学习中,培养和提高教学的综合实效性及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升其职业竞争力。
关键词 :企业作业指导书课程改革
一、背景资料
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是笔者所在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模拟企业生产,基于产品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改革理念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同时,学校以往的常规教学流程是“理论-实验、实训教学”,这基本上是保留在单一的技能培养层面上,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所需的人才需要、技能要求、素质要求相距甚远。因此,有必要通过课程改革引入企业生产线的岗位生产作业指导书(以下简称作业指导书),为学生创造接触实际企业生产的学习情境,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及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在国家级改革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在重点专业“电子技术应用”建立了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以企业作业指导书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按企业要求改造相应实训室,同时加大教学过程的改革,由之前的“理论+实验、实训”改为“企业+产品+生产线”的以生产过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二、实施企业化课改的准备工作
1.建立生产性实训车间
为了打造既能满足教学需求又能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生产实训一体的现代化生产型实训室,学校聘请了社会企业一起参与建设了首条带有生产性的电子技术综合应用实训车间,完全按照企业标准厂房设计和布局,配置了2条生产流水线,共有工位50个,其中生产工位48个,检验工位2个。2套生产检验设备,24套通用设备,焊接机以及点胶机、先进的焊接机、制板机、产品检验等专用设备,满足了生产小型电子产品和专业课程的需要。
2.配置了不同产品生产(工作)任务情境下的作业指导书
为把企业的标准、规范、科学、市场化的理念融入到作业指导书中去,在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的课程中,学校配置与之对应的作业指导书(《电烙铁使用作业指导书》《分立件插件标准作业指导书》《质检员操作标准作业指导书》)和《分立插件外观检验标准》等多个文件。
作业指导书分布在具体的各个教学工作任务中,也相当于企业生产各工序下的具体工作任务。这些生产任务、生产流程,在生产线的工位牌上明白、准确、清晰地标示出,让学生知道在生产或实训教学中要做什么、怎么做,操作步骤是什么,做到心里明白,同时体现了企业对生产过程的标准控制。作业指导书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①作业名称、适用范围;②作业质检具的准备;③操作流程图;④技术标准、工艺要求、安全注意事项;⑤编制者、审核、批准、修订;⑥作业前后的要求及验收、交接等。
3.编制丰富多彩的理实一体化教材
除了给学生配置图文并茂的作业指导书外,学校配置了网络资源,网络上有自主编写的理实一体化教材、动画课件、学习任务书、相关电子产品安装工艺标准、课程学习标准、微课视频教学等。这样极大方便了学生课余时间的学习,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
学校除了安排专任教师教学外,还聘请企业方技术骨干、行业能手一起参与教学,以保证教学不脱离企业的实际需求,并且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实现校企对接,管理对接。
三、作业指导书编制原则
采取企业作业指导书的形式教学的目的是使教出的学生更能接近企业的实际生产用人需求。为此,在编制作业指导书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由企业的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编制
作业指导书专业性非常强,不可能由任课教师独立完成,当然也不能完全由企业人员单方完成,要根据企业的技术目标要求和危害(隐患)辨识分析以及教学需要进行编制。要由企业方的班组长或技术骨干与校方的教师共同收集相关资料,并按作业指导书的项目内容及要求进行筛选整理,最后形成一个系统可执行又便于教学的作业指导书。
2.根据培养对象融合教学需求和企业生产来编制
在编制指导书时,不能一味只考虑企业的要求。在满足企业生产基本前提下,融入教学知识,同时注意生产对象是学生,不是员工,其最多算个准员工,另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编制。
3.编写形式上可灵活多样,通俗易懂
编写作业指导书最终目的是给学生生产和学习使用。为了给学生增加学习兴趣,提高效率,在编制指导书时,多采取图表、填图、图形等形式多样又通俗易懂的模式。例如对于电阻、电容的安装,要求采取实物图片的样式标明安装的技术要求、最佳的安装参数、容易出现的安装问题等等。同时均配制有相应的视频,以降低学习难度,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基于企业作业指导书教学过程实施及应用
1.实施前准备
教学实施前准备相当于企业的岗前培训。在作业指导书编制完成后,组织学生(准员工)学习培训,掌握其中的内容,为上线生产(实训)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同时,新上岗的学生(准员工)学习培训完成后,要经过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严格按企业制度要求执行,同时,每个生产现场的工位牌上均放置有作业指导书,以便于学生在每天的工作学习中予以实施。
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拟企业工作机制。实训室采用小组化教学,学对应企业的线长,副组长对应线长助理,学习委员对应品管员。电子专业实训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要模拟企业的工作流程,模拟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以小组生产线合作的形式开展教学。这样能让学生在仿真的企业工作情境下学习,完成实训或真实的生产任务,培养学生在学习生产过程中学会与人沟通、交流的方法,培养其职业习惯与职责履行的自觉,提升职业素养。
2.过程实施
以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课程为例,该课程的教学生产实训在校内新建设的电子技术综合应用实训车间进行,以实训生产的方式组织实施。比如生产(组装)“音频功率放大器”这一电子产品,其教学流程为:开班前会下达任务领料检测安装测试、检验总装产品终检及评价成果展示、总结7S作业结束。课程的教学流程如下。
(1)开班前会:教师总结过去的学习工作以及安全等方面的检查;学生作自我着装、仪表的检查。
(2)下达任务:教师布置当天的学习和工作任务。
(3)领料:助教发放,线长签领生产物料和生产用具。
(4)检测:上线前,检验物料(元件)的好坏,品管员监督,确保产品质量。
(5)安装:上线组装生产产品。务必对照作业指导书,按标准工艺要求安装。
(6)测试、检验:按标准对半成品进行测试、初检,品管员监督,保证产品合格。
(7)总装:对合格的半成品进行总安装。
(8)产品终检及评价:对成品进行终检后入库,同时对完成的产品进行评价(与课程成绩挂钩)。
(9)成果展示、总结:展示产品,增强自信心,并对所做工作进行总结。
(10)7S作业: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按照企业的标准进行7S作业,学习企业管理方式,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达到提高企业形象、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员工精神面貌及提升员工职业素养的效果,最终形成良好职场素养。
3.应用注意
为充分发挥作业指导书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来要求自己,并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要求执行。
(2)带班教师要不厌其烦地教育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生产,以避免事故及伤害的发生。
(3)带班或实习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包括出勤、精神状态、学习状况、生产情况等,并及时评价。
(4)不同电子产品按难易程度安排教学学时。
(5)提醒学生在生产学习过程中做好详细的记录,并将指导书及记录用于生产结束后存档作为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依据。
(6)在实施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或需要补充的地方,要及时补充完善,做到持续改进,使作业指导书保持真实有效性。
4.应用效果
通过以电子产品生产工作过程导向的“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的课程学习,学生的一致反映如下。
(1)把理论课本改变成作业指导书的形式,学起来通俗易懂,很容易上手,并达到项目要求,按照指导书的步骤一步一步去做,可逐步学到教学知识。
(2)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作业指导书被视为“学习宝典”。
(3)比较容易形成较好的职业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对学校2013级电子专业的学生依照作业指导书实施教学以来,得到了全校的教改评价中的较高评价。事实上,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端正学习目的均有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五、小结
事实证明,在经过企业化的“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课程学习和训练后,学生在生产、学习过程中与人沟通、交流方法以及职业习惯与职责、职业素养方面有了较大提升。在学校2012级、2013级电类学生使用后,企业优先录用。其中2012级不少学生工作几个月就走上了一线生产管理岗位,如2012级电子电路班有5位学生当上了生产线长、班组长等。还有的进入了工艺部门工作,这些都说明了课改的作用。下一步对课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作业指导书中的不足之处还要进一步解决完善,使其在课改中发挥更大的实效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惠群,陈桂兰,张莹.高职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
[2]王建民,杨靖,刘春奎等.《烟草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及应用[J].轻工科技,2013(4).
[3]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吴冰冰.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