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提干发言稿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21 02:34: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提干发言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提干发言稿

第1篇

统筹兼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随着发展实践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进步、思想认识不断深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仅仅依靠经济发展并不能完全实现我们想要的发展。

在起草“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建议的过程中,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更不是局限于经济领域”。我们在进行顶层设计时要统筹兼顾,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不能唯GDP论,不能再上高污染、高能耗项目,不能行买椟还珠、竭泽而渔的愚人之举。

一视同仁。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人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事情,欠发达地区还是得把经济指标提上去后再谈高质量发展,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想法。

如果欠发达地区为了经济数据“好看”,破坏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把生态环境、人民幸福给“弄丢了”,发展就会缺乏强大后劲,反而会被发达地区“越落越远”。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才是我们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2篇

关键词:干法磁选;高梯度;脱硫

引 言

煤炭在我国的能源消费中占主导地位,为我国提供了75%的工业燃料,76%的发电能源和80%的民用商品能源[1]。但是作为煤炭主要利用方式的燃烧却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其中,全国90% 的SO2和70%的烟尘排放量均来自燃煤,致使我国大气污染呈现煤烟型污染,仅每年因过量排放 SO2 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在1100 亿元以上[2]。因此,基于煤在燃烧过程中排出大量的有害气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煤炭脱硫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成为当前乃至未来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3]。

煤炭脱硫技术总体上分为燃烧前脱硫、燃烧中脱硫和燃烧后脱硫三大类。燃烧中脱硫主要指型煤固硫技术和循环硫化床脱硫技术,可脱除50%~60%的硫,效率不高,并存在易结渣、磨损和堵塞等难题;燃烧后脱硫又称烟气脱硫技术,属末端冶理,尽管脱硫率可高达90%,但其设备及运行费用极其昂贵,特别是废液二次处理问题等突出[4]。煤的燃烧前脱硫技术,由于其成本低、工艺简单等优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燃烧前脱硫又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种,化学选煤方法和生物选煤方法虽然可以同时脱出煤中的无机硫和有机硫,但由于生产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和易产生二次污染等因素,短期内难以实现工业化,而真正大规模应用于生产实际的只有物理法。

煤粉干式高梯度磁选脱硫技术就是一种基于煤(逆磁性)和煤系黄铁矿及其它矿物(顺磁性)的磁性差异而进行分离的物理脱硫技术。由于磁选脱硫技术能耗低、工艺设备简单,被国外有关专家认为是未来燃煤脱硫的主要工艺之一。

1、磁选脱硫的原理及研究现状

1.1 磁选脱硫的工作原理

煤中的硫分主要以无机硫(黄铁矿及硫酸盐硫)和有机硫两种形态存在。鉴于煤系黄铁矿和煤中绝大部分矿物质是顺磁性物质,而煤基质是逆磁性的,这就为煤粉磁选脱硫提供了条件。利用煤(逆磁性)和煤系黄铁矿及其它灰分矿物质(顺磁性)磁性的差异,在具有强大磁力分选空间中,受到磁力和机械力(包括重力、离心力、流体阻力等)的共同作用,沿不同的路径运动(如图1所示),实现煤与煤系黄铁矿和部分矿物质的分离[5],从而达到脱硫的目的。因此,作用在顺磁性矿石上的磁力F1必须大于与磁力方向相反的机械力的合力F机,即F1>F机。

图1 磁选脱硫的工作原理图

在我国高硫煤中,黄铁矿硫一般占总硫量的50%以上,占无机硫的90%以上[6]。因此,脱出煤中的无机硫对脱硫技术意义重大。

1.2磁选脱硫技术的研究现状

自从1932年Frantz首次提出了采用磁选从煤中脱出黄铁矿的方法后,1943年的Gaudin[7]、1959的Flinter[8]等人分选黄铁矿的试验,但由于高梯度磁选机尚未问世,而黄铁矿作为一种弱的顺磁性物质,与煤基体之间的比磁化率差值并不显著,因此试验未取得良好的结果。随着高梯度磁选技术的发展,高梯度磁选脱硫技术得到了技术上的保证。美国、日本、瑞典、英国等国先后进行了高梯度磁选脱硫试验[8-9]。我国对煤炭磁选脱硫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1990中国矿业大学的郑建中等

人先后测定了不同种类的煤及煤系黄铁矿、煤中矿物质的比磁化率,并进行了煤浆湿法连续式高梯度磁选脱硫的试验研究。徐州环保所从1987年到1988年在国内首次开展了在实验室内的干法煤粉磁选脱硫的试验研究[10]。

应用高梯度磁分离技术对煤进行脱硫除灰分有湿法和干法两种。湿法磁选脱硫技术研究较成熟,脱硫率高(50-80%),但由于湿法的分选过程是在水中进行的,其后续煤泥水处理系统十分庞大,要配套相关的浓缩、分级、脱水、干燥等工序,工艺系统复杂,投资及运行成本均较高,且易造成新的环境污染。而干法分选技术不仅分选效果好,而且分选工艺简单,投资及运行成本都比较低,也不会造成新的污染[11]。因此,无论是从环境保护、技术工艺角度而言,还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而言,煤粉干式永磁高梯度磁选脱硫技术都是最有前景的脱硫工艺。

2、干法磁选试验研究

2.1 试验设备

本干式永磁高梯度磁选机主要由机架、机壳、主磁系、辅助磁系、分选腔保护套、给料漏斗和聚磁介质等部分组成(外观如图2所示)。采用软铁挤压导磁、铠装聚磁等手段的多面挤压的技术,把不同磁化方向和结构参数各异的磁块组合成特定的磁路结构,在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磁场强度的同时,获得了较宽分选空间。其分选空间为φ30mm时,对称中心轴线上的磁场强度可达1.3T。工作时,将磁选机平置或竖置,将直径略小于分选腔内径的聚磁介质筒置于分选腔内,而后通过给料漏斗将物料给入聚磁介质筒,物料可通过风力输送(干选)或以矿浆的形式(湿选)流经聚磁介质筒,磁选机水平放置时,物料可自上向下进入,也可自下向上进入,非磁性料顺利物通过聚磁介质的间隙成为非磁性产品,而磁性矿物则在磁场力的作用下吸附在聚磁介质上,待聚磁介质吸附饱和后,停止给料,将聚磁介质筒从分选腔中取出,吸附于聚磁介质上的磁性物料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脱落成为磁性产品。

2.1试验结果及分析

结合干式永磁高梯度磁选机的特点及含有弱磁性粉体黄铁矿的煤粉的物性问题,本试验采用北宿煤和宜洛煤对干式高梯度磁选的脱硫效果进行研究,确定试验方案流程如图3:

根据方案进行试验,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绘制北宿煤、宜洛煤在不同粒度条件下精煤产率、脱硫率的变化图如图4。

由表1和图4可知:在对磨制煤粉的极弱磁性的煤系黄铁矿物质进行分选时,取得了良好的脱硫效果。其中,北宿煤和宜洛煤均在粒度级为100-200目(0.15mm-0.074mm)时精煤产率(95.61%、82.78%)和脱硫率(44.44%、42.03)达到较高水平,因此,可以将100-200目(0.15mm-0.074mm)做为两种高硫的煤粉脱硫最佳粒度范围。同时表明,煤粉直接干法高梯度脱硫效果明显,精煤产率也较高,具有较高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图4 产率、脱硫率、降灰率与粒度的关系

3、结论

(1)对磨制煤粉中极弱磁性的煤系黄铁矿等物质未进行选前磁性强化而直接进行地分选实验表明:采用干式高梯度磁选对煤粉进行脱硫效果显著,若用于火电厂燃煤脱硫,实现微粉煤燃前深度脱硫,将可有效缓解我国煤烟型大气污染状况。

(2)和电磁磁滤器相比,永磁磁选脱硫耗能低,节省能耗约80﹪以上,且辅助设备少,操作维护方便,制造成本低、占地面积少,具有显著的市场优势。

参考文献

[1] 王卓雅,赵跃民,高淑玲.论中国燃煤污染及其防治[J] .煤炭技术, 2004,23(7):4-6.

[2] 濮洪九.洁净煤技术产业化与我国能源结构优化[J].煤炭学报,2002,27(1):1-5

[3] 焦红光,崔敬媛,刘鹏.煤粉磁特性及干式磁选脱硫降灰的试验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9,38(1):131-136.

[4] 刘鹏,樊向林.煤粉干式永磁高梯度磁选试验研究[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4):515-519.

[5] 谢广元.选矿学[M].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5

[6] 刘鹏,焦红光,惠兵等. 高场强永磁磁滤器的设计[J].磁性材料及器件,2009,12:31-35.

[7] KELLAND D R, LAI-FOOKM, MAXWELL E, et a.l HGMS coal desulfurization with microwave magnetization enhancement [J].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 1988, 24 (6): 2 434-2 436.

[8] HISE E C, HOLMAN A S, FRIEDLAENDER F J. Development ofhigh-gradient and open gradientmagnet separation of dry fine coal [J]. IEEE Transaction onmagnetics, 1981, 17 (5): 3 314-3 316.

[9] VaclavZezulka,PavelStraka,PavelMucha.The permanent NdFeB magnets in the circuits for magnetic filter sand the first technological tests.Int.J.Miner.Process.2005,(78):31-39.

第3篇

关键词:法学;模拟法庭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模拟法庭活动是人文社会科学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一项特色实践教学活动。随着中国的法治教育由注重理论教育向注重实践教育的转变,模拟法庭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法学教学中。模拟法庭的教学模式无疑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缺陷的弥补,为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开辟了一条新路。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课堂教学无法完成的技能训练,即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模拟法律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实践技能训练;同时,它还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法律多元性视角的平台,一个对现行实体法和程序法不合理之处进行批判的阵地。

一、模拟法庭建设的必要性

通过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全面介入模拟诉讼活动,扮演各种诉讼角色,体现实际动手能力的综合“演习”。我国传统的法律教学模式是以听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书本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检测、考试。其整体综合应用性与实践性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而模拟法庭则会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场所,学生在模拟法庭中体验法官、检察官、律师、原告、被告等角色的活动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模拟法庭中必须从提供的零散案件材料入手,进行分析、归纳、筛选,从而形成向法庭陈述的事实,找出有关的法律要点、寻找适用的法律规范、形成自己的辩护或意见、书写有关的法律文书、了解出庭辩护、案件审理等全部环节。模拟法庭教学使得模拟法庭审判从情景走进实战,将所学的法律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成为培养学生实际运用及驾驭法律能力的好课堂,因此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参与,了解案件进展的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案件的进程和结局。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庭审中,还能够进一步加深书本知识的理解。

通过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法律人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方面是发现法律问题的基本思路的培养, 另一方面是提供解决法律问题的基本思路的培养,而模拟法庭教学法将静态的、枯燥的法律条文通过动态的、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促使他们仔细鉴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如何在庭前形成法律意见和开庭时进行法庭陈述和辩论,并找出法律要素之间的冲突,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促使他们进行创造性思考,培养学生在意志层面冲破常规思维的阻碍,顶住习惯势力的压力,坚持正确见解。模拟法庭是在特定场所内再现真实法庭场景并对法庭审理过程进行模拟。

二、模拟法庭建设原则

1.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法学实验教学改革,强化具体的实验教学演练,将有助于学生明确未来工作要求,运用理论成果于法务实践,提升职业素质、知识架构和适应能力。

2.构建仿真实验环境。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保证学生参与充分的分析案件、收集证据、人际沟通、起草文书等专业训练。

3.提供师生互动平台。实验教学以学生主动式学习为基础而展开,学生学习兴趣被激活,充分利用新技术,如网络、多媒体技术等,实现学生与指导教师就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实时无障碍沟通。

三、模拟法庭建设的主要内容

1.模拟法庭审判庭建设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的具体要求,添置国徽、审判桌椅、书记员席、原告席、被告席、旁听席、法槌和诉讼参与人员标牌,并参照正式法庭的样式摆放;配备法官服、检察官服、律师服、法警服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员服装及道具等;同时配有现代化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设备供学生开庭模拟。

2.法庭主要模拟各类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开庭审理程序,锻炼学生法庭审判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艺术和辩论口才,同时检验学生对真实案件有关的实体法律条文综合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实际司法审判工作的感性认识和实践适应能力。

除此之外,模拟法庭的建设还应该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传统法学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学术的培养,忽视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不利于法律系学生学习动力的培养。教与学是师生共享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法律技能只能由学生在具体化、情景化的实践环境中加以掌握。实践教学不再固定判断标准和统一答案,老师不再是权威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海量学习资源的引导者,自主学习方案的协助者,在指导过程中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在模拟法庭建设上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通过建立讨论组、论坛、E-Mail,教师可以建立博客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解决。

高校模拟法庭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同时也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法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滕明丽.法学实验教学改革模式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0(04).

[2]王中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高校法学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4).

第4篇

关键词:高校 学生干部 工作积极性

学生干部在高校中属于相对特殊的群体,大学生自我服务、管理、教育都需要学生干部这一力量加以支持。但是,学生干部任期时间一长就容易懈怠,不再像刚刚接手工作时那般尽心尽力,最终积极性甚至降低到几近消失的地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加以分析。

一、影响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工作和学习能力方面的限制

大部分学生干部工作时都依靠经验,他们善于动手却不会动脑,没有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这样一味的只是动手往往不具有主动性,一旦遇到不顺利的事,积极性就会降低。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学生干部也是一样,而学生干部对工作和学习关系的处理并非很好,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干部们通常会把工作先放一下,久而久之工作积极性也就降低了。

2.角色认知的偏差

很多学生都是出于功利目的才担任干部职务的,认为只要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或者获一些荣誉就够了,本身就没有太强的积极性。而且,有些学生、学校舆论甚至是担任干部的学生自身都在认知上存在一定偏差,并且认为学生干部在言行上都有些官本意识,学生们不服从的情况下他们会常常碰壁,长此以往威信就降低了,自然就削弱工作积极性。

(二)客观原因

1.管理者方面的原因

此处的管理者就是指为学生服务的教师们,很多教师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不是很重视,只是善于使用,他们没有把自己放在和学生们平等的位置,遇到事情交给学生干部去做,H仅关心事情结果,执行者付出的辛苦和劳动并没在他们考虑范围内。管理者的这种态度会极大降低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

2.管理机制的原因

首先,不健全的干部任用和选拔制度。学生干部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教师任命或者学校指定的,因此,学生们就会存在不认同心理,学生干部的凝聚力、号召力自然也就不是很强。其次,不完善的工作机制。各部门的学生干部工作不同,团干部大家都觉得无所事事,而班委、学生会干部却工作很忙。最后,培养机制严重短缺。学生干部工作的过程也是摸索经验的过程,但要想长期担任重要事务,制定出系统的培养机制非常关键,只有这样,学生干部工作起来才不会如此费力。

二、提高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的方法

(一)科学考核激励制度的确立

激发学校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确立科学的考核奖励机制。科学有效的考核奖励机制在学校学生干部工作中对学生干部的工作进行准确科学的评价的最根本的依据,与此同时还是学校学生干部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的客观尺度,同时也是对学生干部工作进行奖惩的依据。在对学校学生干部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时应该结合平时的考核成绩,结合学生干部日常的工作职责以及其工作表现对其进行全面而公正的考核评价。与此同时,对学校学生干部工作表现的还要结合学生,教师以及其自身对自己工作表现的评价,从而对学生工作干部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

(二)明确职责分工制度的确立

建立明确的职责分工机制是明确职责、因岗择人以及因事设岗的根本依据。通过这种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地避免多余无效职位的确立,让学生干部明白他们自己应该做什么,明白自己的职责是什么,从而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对学生干部的具体工作分工和职责的明确后,才可以让学生干部有一定的制度可依据,从而让他们才可以放心的工作,并能够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

(三)人性化学生干部管理制度的确立

确立人性化的学生干部管理制度,对学生干部的服务要更加人性化,与此同时也不能放松对学校学生干部的监管力度,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在学生工作方面才能够更加团结,从而工作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展开,这样在实际的学生工作方面才能够让每一位学生干部真正体会到学生干部工作的快乐和兴趣。

(四)学生干部整体工作素质的提高

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干部的整体工作素质,首先就要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整体培养,由于学生干部较为有限的工作能力,对学生干部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培训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相关学生干部进行相关的讲座,通过讲座这一趋势进行学生干部之间的相互交流,通过交流可以将学生干部工作的成功经验在学生干部之间进行分享和传递。与此同时,这样的交流方式还可以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干部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干部进行工作上的指导和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其次,就是对学生干部的选拔要严格把关。严格遵守学生干部选拔的标准,在学生中按照严格的选拔标准选拔出整体工作素质较高的学生干部,在整体上大幅度提高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水平,除此之外在对学生干部进行选拔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民主、实事求是的原则,让学生能够各尽其能,选拔出同学们都信任的学生来担任学生干部的工作。

总之,建设一个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对学校管理来说至关重要,这个过程也相当复杂,要求学生和教师之间完美配合和共同努力,而且要将提高和培养学生干部自身素质作为重点,才能从根本上将他们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

参考文献:

[1]王春雨.高校学生干部激励机制构建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2).

第5篇

【关键词】 课程管理 课程领导 战略领导 价值领导 多元文化领导

【作者简介】 陶思亮,上海中医药大学团委书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夏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

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提高教育质量,关涉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若干因素中,课程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但种种迹象表明,我国高校目前的课程实施状况却令人堪忧,高校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这类报道频频见诸报端。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课程评价等本是高等教育领域内部的学术概念,却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因此,各高校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均把课程建设作为加强高校内涵建设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工作来做。从国内外对于课程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来看,提升课程领导力对于促进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

在国外,课程领导(Curriculum Leadership)的出现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课程领导”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教育文献中。70年代,美国管理学界掀起了一股批判科学管理的浪潮,新兴的领导理论代替了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人们认为一个成功领导者的角色不是去命令、控制、监督,而是倾听、合作、引导、协调,这种领导思想与当时社会追求民主、公平、公正的社会思潮遥相呼应,广泛影响着社会的变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领域也开始探讨从管理者的角色向领导者的角色转换的问题,课程领导的概念开始受到重视,并成为一项研究热点。

国外对于课程领导力的关注和研究成果丰富,如美国东北大学已经有课程领导力的博士专业学位,此外还有一批著作以及专业杂志专门发表关于课程领导力的研究成果。目前,以 “Curriculum Leadership”为主题的研究专著有近千本。

从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的区别来看,其核心在于管理和领导的区别。关于管理和领导的区别,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以下描述常常被认为是共识:领导做正确的事,管理把事做正确;领导引领改变,管理维持现状;领导着眼未来,管理维持现状;领导者打破秩序,管理者寻求秩序;领导重在开发资源,管理重在利用资源;领导激励他人,管理监督他人;领导授权他人,管理控制他人;领导者倾听,管理者命令等等。课程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把事情做正确”,强调的是如何实施好既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课程管理强调基于技术理性的规范、统一、标准、控制、效率等因素。强调标准化的课程管理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课程内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成为标准的生产活动,而忽视了教师和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忽视了因社会变化和学生变化而带来的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等因素的变化,忽视了顺应这些变化而进行的课程管理变革。

课程领导则强调“做正确的事情”,课程领导在于把领导看作一种行为、一个过程,基于师生需求,引领改变,不断创造课程发展的远景。课程领导实现了课程管理体系中主体的改变。课程管理的主体往往是制定游戏规则的一方,而客体是游戏中的人,即课程管理者是主体,师生是客体。课程领导所倡导的主体是课程目标的制定者、课程内容的设计者、课程内容的实施者以及课程的学习者,他们在课程领导中扮演着不同的重要角色。换言之,在课程领导体系中,广大师生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领导者。他们组成了课程领导的共同体,共同制定、修正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并参与实施。

值得关注的是,在学校系统实现课程管理向课程领导的转向过程中,上海率先在中小学(幼儿园)实施了课程领导力开发计划。《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年)》(沪教委基〔2010〕33号)指出,课程领导力是以校(园)长为核心的课程团队为提升学校课程品质,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划、执行、建设和评价的能力。

二、课程领导中的战略领导

从高校课程领导的维度来看,首先涉及的就是高校课程发展的愿景(vision),即高校课程的发展目标,具体说就是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目标。

广义上说,各所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共同的宏观目标,即高校的人才培养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具体到每一所高校,因其学校定位、办学特色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实施课程领导的过程中,必须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发展愿景,这就需要高校课程领导者具有课程战略领导力。

对于战略领导,浦东干部学院的奚洁人教授把其价值取向归结为全局性、前瞻性、主动性和可行性,其相对应的战略领导力是整合力、预见力、创造力和执行力。由此可见,实施战略领导的主体无疑就是高校的主要领导或领导集体。

对于高校课程领导中的战略领导者来说,要对课程的发展目标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课程领导首先要服务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战略目标,这一目标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人”,其次,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的人。把学生培养成“人”,关注点在“价值”层面,即培养成一个“好人”。因此,在高校课程领导的过程中,或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设计中,首先关注的无疑是关于学生成“人”的层面,即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普遍性价值追求。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人,他们勇于探索,具有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具有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领导中,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普遍性的价值追求,就要求我们在课程领导中,要把实践类课程和活动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并对其进行系统的设计和领导。实质上,部分高校当前开展的通识教育课程,可以理解为是对高等院校培养大学生成“人”的战略课程,也是高校课程领导中战略领导的核心。

另一方面,高校课程领导中的战略领导还必须服务于把学生培养为“专业”人才这一战略目标,这一目标涉及每所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这种战略定位的前提是对每所高校进行准确定位,如区域性高校、行业高校、全国高校,乃至全球高校。如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外向型大学等等。实质上,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高校发展的战略定位,而该定位也决定了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从而决定了学校课程发展的战略目标,也就决定了课程领导中的战略领导。如把大学的定位为外向型,在课程的领导中,就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学校的课程发展就要有“外向型”、“国际化”的价值追求。

因此,相对于中小学来说,高校课程发展的自主性较为“自由”,因此,对课程的战略领导便是课程领导的重中之重。由此可知,高校课程领导者的战略领导力(即领导者或者领导集体的全局观念、前瞻性、主动性、预见力、创造力和执行力)的开发和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课程领导中的价值领导

从领导力的维度来看,领导力表现为价值、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领导力作为外来词,是Leadership的翻译,基于中国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当把Leadership翻译为“领导力”后,出现了对领导“力”或“能力”的关注,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们对于领导力开发的自觉和自信,作为领导“能力”,我们是可以“开发”(develop)、“教育”(educate)和“学习”(learn)的。

但是,在注重领导“力”或“能力”的同时,也易使我们对于领导力的理解过于简单或片面,往往把领导力等同于领导能力,特别是当我们进行领导力开发、教育和培训时,较为注重“能力”的提升。如决策能力、沟通能力等。而忽视了领导力的价值、艺术等内涵。而作为领导力的“价值”,对于个体或组织来说具有核心意义。

从价值领导的维度来看,我们往往要思考的是“领导是为了什么?”这一核心问题,换言之,领导力的核心价值是什么?领导力的基础是领导者的人格特征、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因此,在进行课程领导力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思考这样的问题:课程领导力开发的目的是什么?换言之,课程领导为谁?这是课程领导力的核心问题。而对于高校课程领导力的核心价值,无疑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在课程领导力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建构属于课程领导者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同时,这个价值还必须是课程领导者的共享价值。从诸多领导理论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共识,当组织中个体的价值追求和组织的价值追求达到高度统一时,该组织是较为高效的。

对于高校课程领导来说,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无疑是诸多价值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这就要求在课程领导过程中,实现学校课程战略领导者、相关课程职能部门、教师共同体对这一价值达成共识,学校的所有课程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当前的高校课程领导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某些背离“服务于学生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领导价值观。因此,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于大学课程不断提出质疑。2006年7月,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了《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回答“改革学校教育包括改革课程体系是否有助于改善大学生就业状况”这一问题时,25.61%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41.27%的学生认为比较有帮助。用人单位对大学课程设置方面的态度似乎比大学生更明确。在接受访谈的44家单位中,有59.1%(26家)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22家)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教育中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制约因素,两者存在相关性。

因此,在课程领导过程中,我们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价值,把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课程领导的出发点和目标,提升课程领导者的价值领导力。

四、课程领导中的多元文化领导

中小学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说,培养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评价体系都相对单一,具有一定的规范可循。高校课程领导则面临着更为多元的学生群体。一方面,高校学生来自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家,具有多元的文化背景;另一方面,高校中有不同的专业,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也不尽相同,同中小学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高等院校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学生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学生需求的多样性都决定了高校课程领导中必须实施多元文化领导,开发高校课程领导者的多元文化领导力。

当前,大多数高校都面向全国招生,有些高校还面向港澳台招生,且人数逐年增加。同时,随着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招收的留学生人数和国别也日益增加。以面向港澳台招生的高校为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港澳台学生同大陆学生在语言上的一致性,有的学校对港澳台学生和大陆学生等同视之,对原有的课程不做任何变革,这种做法,就是在课程领导过程中忽视了港澳台学生文化背景及其需求的特殊性;有的学校恰恰相反,更多的考虑了港澳台学生的特殊身份,为该群体给予了有针对性的系统课程设计。从实践来看,这两类课程领导方式具有较大的差异,其效果显然也大相径庭。由此可见,多元文化领导力的提升,对我国高校领导集体来说显得尤为紧迫。

在教育领域逐渐扩大对外开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到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为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培养大批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层次人才,高等院校在课程领导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多元文化群体的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设计,提升课程领导者的多元文化领导力。

参考文献:

第6篇

“十二五”期间,全省公路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两个率先”,服务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路网完善、管养提升、依法治路、科技创新、安全保畅、惠民服务、资金保障、人才支撑工程为重点任务,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总体发展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概括起来说有以下五个主要特点:

“十二五”以来,__公路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和制度设计等核心要素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查摆出了多年来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次调研既注重对长期以来存在问题的梳理和回应,更注重对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对照新的宏观形势和发展趋势,分析、挖掘公路交通转型发展深层次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上述问题的产生,从客观上讲,是__公路交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决定的。__在全国率先面临公路养护管理现代化问题,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五种运输方式中,公路交通率先面临转型发展的压力。从主观方面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前不久,国务院马凯副总理专题就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开展工作调研,对下一步全国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按照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坚持公路建设、管理、养护、服务、安全五位并举,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深化公路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完善法规政策,以实现公路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做出更大贡献。结合基层的意见,建议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公路交通工作中,要着力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要以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公路交通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以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指导,深化公路交通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需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条基本原则:一是好字优先。适应“经济新常态”,告别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特征的新阶段。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提高发展的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更加符合公路交通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二是市场导向。继续探索扩大管养分离和养护市场化改革,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公路养护模式,根据不同养护工程的特点和市场化条件,选择性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既发挥养护工区及区域性应急养护保通队伍的作用,也充分发挥群众参与日常养护,从而进一步明确应急保通和日常养护、专业养护和群众养护的关系。三是权责对等。强化普通公路公益产品属性,并按照有利于干线公路网集中统一管理的思路,明确各级政府承担的公路交通发展职责,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以及相应的财政支出责任。在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界定各级公路管理机构代行政府职责履行的各项行业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实现行政资源的集中统一配置。以两个“集中统一”实现财权和事权相匹配、机构和职责相对应。四是职权法定。树立法治思维,用法治理念和法治方式促进顶层设计的科学性。树立决策终身负责的理念,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行政。公路管理机构履行职责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更多依靠法律手段而非行政手段,加强行业监管和公共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依法监管。

2、要以财权事权统一为原则,进一步理顺公路管理体制机制。这已经成为全省公路系统的普遍共识和迫切愿望。交通运输部对此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已经把公路管理体制改革作为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先行示范,从中央层面开始谋划推进。一方面要从__自身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管理养护和服务的事权,积极争取管理养护方面的资金。对于目前设定的公路管理养护资金计划和定额标准,与实际工作的资金需求之间的差距,提前做好全面、准确的分析和测算,建议根据车流量建立燃油税转移支付增加机制。在大规模建设时期,公路建设管理体制主导决定了养护管理体制。但是在以管理养护和服务为主的发展新阶段,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应该占据更加主导重要的地位,公路建设管理体制的调整应当遵从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步调。另一方面是要从“有限政府”的发展理念和要求出发,在遵循交通运输部关于公路事权划分的政策指导下,按照功能分类的理论,遵循“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对全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进行重新梳理分类,其中主要承担区域、过境交通,连接县以上经济节点的国省道列为省级事权,由省级财政承担支出责任,由作为省级公路管理机构派驻机构的市级公路管理部门实施日常管理和养护;对列入省道公路网规划,但是主要服务于局部、地区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公路应当列为省和县共同事权,由省市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支出,由县级公路管理部门实施日常管理和养护。农村公路因为实施主体、支出责任和相应的燃油税替代转移支付均落实到了县级及以下政府,故事权应全部下放到县乡两级政府,省级主要负责政策引导、技术支持和行业监管。

3、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进一步推进公路养护管理现代化。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一要把公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继续发挥好国检的“指挥棒”作用,激励引导全社会公路系统始终保持全国领先的发展定位。同时更加紧密地结合__实际,按照公路建设、管理、养护、服务、安全“五位并举”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公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方面的投入和重视,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二要实实在在提高公路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干线公路服务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基地除了建设资金的投入,更要在应急和服务的运行机制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并在加强地方政府供给方面提供政策引导。三要进一步深化__普通收费公路管理改革和收费站点布局调整的方案研究,既算经济账,更算社会账、政治账,真正落实交通运输部关于“两个路网”的发展思路,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普惠于民。4、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改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改革特别是有效的改革,往往是问题倒逼的,否则就不会有内生动力;依靠外部推力的改革,往往也都是被动的,难以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转型发展,在抓好顶层设计的同时,更好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问题作为改进管理、推进发展的首要举措,从内部催生改革动力。一方面在指导基层工作时,切实改变过去“下指标、提要求、搞检查多,政策引导、法规支持以及其他保障条件和措施少,资金杠杆、项目杠杆、计划杠杆用的多,技术支持、管理服务少”的做法。省厅、省局制定政策、研究思路时,要进一步加强工作调研,更多地倾听基层的呼吁和想法,使行业主管部门的话语权落地生根。同时,在行业发展重大政策、举措制定出台过程中,对__、__、__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性要予以充分考虑,统筹全省公路交通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全省在改革转型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及时下发指导性意见,改变很多工作中摸着石头过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状况。如针对养护市场化改革推进难的问题,可采取鼓励大型国有企业收购兼并养护公司的做法,进一步壮大培育养护市场主体,发挥规模效应,同时鼓励加强分类专业养护。

第7篇

感恩是礼貌。有人帮助了我们,我们随口说声“谢谢”,可能会给对方心里带来一股暖流。有人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感谢他,他可能会更加多的帮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是有礼貌,是知恩图报。所以,感恩,是一种有礼貌的品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发言稿范例,供大家参考学习。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发言稿范例1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所谓感恩,就是记得别人的好,给予加倍回报。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而能真正做到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生命来自父母,教育来自学校,服务来自社会,工作来自单位。人的一生,时刻都在享受他人的付出。感恩之心很容易激活,只要幡然醒悟,只要记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工作单位的教诲之情,善待一切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之心就会充盈在心。

x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历,使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不是吗?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专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是后进生转变的催化剂;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我的工作生涯中,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这强烈的意识不断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与孩子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使我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俗话说:教师的活儿是良心的活儿,家长把天真烂漫、聪明伶俐的孩子交给我们培养,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我又怎么能不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呢?我坚信,皮格马利翁能用真情使石头变成少女,我们也一定能以一片至真至诚的爱心感动上帝,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我面对的全体学生。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但是,我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无怨无悔。“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今天,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并驾齐驱为教育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育人”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而是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以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做好今日的教育教学工作。虽然我不可能把学生步入社会后几十年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但我可以培养他们扎实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欲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造的激情。因此,我愿以一个平凡教育工作者的诚挚,投身于教育改革的风尖浪头,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赢得世人的尊敬,社会的肯定,努力实现我真诚的教书育人的理想来感谢报答学校长期给我的关心、教育和帮助。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的事业是常青的。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发言稿范例2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我们从婴儿的“哇哇”坠地到哺育长大成人,父母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父母,生育我,养育我。如果没有父母,那现在也就没有我。我的生命,我的身体,我身上流淌着的血液,都是父母赐于我的。我生活的种种条件,包括吃住行都离不开父母。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不需要回报的,是无私的,世界上最平凡的爱就是父母的爱,最伟大最特殊的爱也是父母的爱。有人说,感恩是鞋,穿上它,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健步如飞。而我觉得,感恩更像是生命中那一朵朵不谢的花。因为感恩,所以我们的生命变得五彩斑斓。

感恩是牡丹。人人都知道牡丹的惊艳,可没有多少人能真正地沉下新来领略其中的美。就象,人人都知道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无私的爱,却没有多少人真正地学会了感恩这至亲的亲人。在这个世界,在芸芸众生中,我们可以没有朋友、没有同学,甚至没有兄弟姐妹,但是,我们不能没有父母。是父母赋予我们血肉之躯,养育我们长大,又教会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做一个有用的人。父爱是山,伟大坚实而又广博,他教我们学会了坚强,记住了宽容,懂得了自制。母爱是海,温暖无私而又细腻。她教会了我们如何用爱去善待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只要你学会珍惜生活中的幸福点滴,总有一天你会发现那个老冲着自己发火的爸爸和那个老爱唠叨的妈妈,在他们的伪装下藏着深沉的爱。感恩是牡丹,他告诉我们要学会感恩,就要先学会感恩我们亲人。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发言稿范例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以及同学们,怀着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在这里演讲,我特别地激动。

我们生活在新时代的人生之路上,似乎总是阳光明媚,鲜花簇拥。然而到底哪一缕阳光更耀眼?哪一朵鲜花最美丽?你也许会说,是一顿香甜可口的饭菜;是一身漂亮崭新的衣服;是一张张三好学生的奖状;是优异成绩之后的一声声称赞和表扬。可我则认为,在我人生之路上最灿烂的阳光、最美丽的鲜花应属于——感恩。感谢帮助我、呵护我、关爱的每一位长辈、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学。

但是,今天我要说的最值得我感恩的人莫过于我的父母。

当我还是很小很小的时候,是我的父母教会我蹒跚学步;教会我伊伊呀呀说话;教会我用筷子自己吃饭;教会我穿衣服、绑鞋带、扣扣子。等到我稍大一些的时候,又教会我读儿歌、讲故事;还教会我数天上的星星。母亲说:天上的星星一颗两颗三颗……怎么也数不清,可颗颗都是母亲微笑的眼睛。这些不起眼的点点滴滴一直像水晶一样串在我的记忆里。

现在,我已经是一名高年级的学生了,可在父母的眼里,我还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淘气的孩子。

记得上二年级的时候,一次,无意和妈妈一起在电视上看到一部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当听完电影里的主题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的时候,妈妈一把把我抱入她的怀里,并流出了夺眶的泪水。我也不自觉地流泪了。当我的泪和妈妈的泪重叠相容在了一起。那时候,我真的感到: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孩子;母亲的怀抱是世界上最温暖最甜蜜的怀抱。

我知道今天我能上学,能站在这个演讲台上,是父母一直用他们无声的爱伴我走来。父母的每一声叮咛都像缕缕春风,滋润着我幼小干渴的心田。所以我也总是情不自禁的暗暗对自己发誓:等我长大了有出息了,一定好好孝顺父母,时时不忘感恩,用知识、智慧、和相同的爱心来报答父母对我的生养之情、培育之恩。

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感恩像风中的风铃,是一首唱不尽的歌;是一湾永不会消逝的彩虹,挂在我纯净而又渴望成熟的无边的天空。

我的演讲就要结束了,可此时此刻,在我即将演讲结束的时候,我再一次想对我远在温州工地上打工的父母说一声:“爸!妈!你们辛苦了,你们对我的涌泉之恩,我一定会以深海相报!”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发言稿范例4众所周知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里,感恩是个恒久不变的主题。然而当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爷爷奶奶关怀备至,宠爱有加,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些孩子慢慢地养成了只懂得索取不懂回报的习惯,感恩在他们的思想里也慢慢淡化了……

记得曾经有一份倡议书里写道:有一种感情,始终包围着你,以至于让你忽视了它的伟大;有一种感情,永远呵护着你,以至于让你麻木了它的厚重。也许,朋友的嘘寒问暖让你感动;也许,陌生人的迷途指路让你感激;也许,师长的关爱之情让你感谢。可是,始终如一关怀着我们的只有父母。我们是否曾为之感动、感激、感谢过?在这个世界上,惟有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最真挚,最无私的。可是,父母懂得爱,父母懂得奉献,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有一颗感恩的心呢?

然而,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用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人的一生中,从小时候起,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应该心存感恩,并用实际行动回报我们的爸爸妈妈。感谢生活,感谢父母,感谢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体味人生的真谛!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发言稿范例5从没有想过该用怎样的语言去赞美父母,直到大学;从没有思考该如何诠释父母的爱,直到大学。一切的一切,似乎冥冥中自有安排。那种名叫时间的东西,无情地侵蚀着我们。父母如一部大书,无论翻多少页,都不会到尽头。曾经的美好,昔日的呵护,像影片翻来覆去的播放。感恩,我们要懂得回报。

走进陌生的城市,体验的是无助和悲伤,隔三差五的电话,成为可以缓解疲惫的良药。任凭酸楚的泪水从脸颊滑落,体味别有一番情伤。独在异乡的日子有些凄凉,总让人想家;度日如年的季节似乎漫长,常使人难忘。脑海中没有一时停止思考,真想此刻就陪伴在父母身旁,聊天、捶背、给他们读报。

平凡也是一种好。感恩,就在此刻生效。总是不愿提及往事,因为有太多的惆怅。每每做事都会让父母失望,从小到大的娇惯,使我脾气见长,无休止、的争吵今天想来悔心悔肠。扪心自问,真心为父母换位思考的太少太少。不经意的顶撞,细细品位泪却千行。年少的我们多少都有些轻狂,看着父母脸庞刻下的烙印,愧疚,无处可藏。感恩,由心底绽放。一天天的成长,很多事情都该由自己面对,脱离父母的羽翼,期望明日的辉煌。

转眼间,已是进校三个月,每一次通话,那滋味依旧不变,亲情已超出语言,明天的我们将各走他乡,父母的爱仍然陪伴在身旁,对于他们的付出,我只能暗暗回报。

第8篇

关键词:高校;法制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目前,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依法治国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全社会对于法制化管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大高校作为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当前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我国高校法制建设若干问题探究,有利于高校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及依法办事行为、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就构建和谐校园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高校实际教学活动中,重视我国高校法制建设工作,积极的探究我国高校法制建设若干问题,以便可以采取有效的策略。

一、我国高校法制建设问题

(一)缺乏法律文化土壤

在我国高校法制建设的过程中,高校法制化管理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缺乏一定的法律文化土壤,也就是法律精神和法律思维。目前,由于我国教育法制还不够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也相对滞后,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仍存在着法制观念淡薄等问题。其次,由于历史存在和现实发展之间的种种原因,高校管理者在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表现出知识匮乏的问题。通常情况下,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背景不同,高层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法律知识的状况较为普遍。因此,在我国高校法制建设中,仍存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的探究。在我国高校法制建设中,只有正视存在的问题,并积极的寻求解决的对策,是当前发展我国高校法制建设工作的有效策略。

(二)制度建设不健全

在我国高校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大多数高校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一措施,并没有有效的解决我国高校法制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其中,高校法制建设内容混乱、程序缺失、与现行法律法规冲突等几个方面。综合我国高校法制建设中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可以发现高校为了法制化建设制定的法律法规的范围较为广泛,其涉及的领域几乎涵盖了民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部门,这些因素汇集在一起,给我国高校法制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导致高校学生对高校法制建设的规章制度的理解产生了问题。因此,在我国高校法制建设的过程中,重视我国高校法制建设制度的不健全问题,并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非常重要。

二、我国高校法制建设需要做的工作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些观念的落实,同样有利于高校法制化建设的发展。为了更好的进行我国高校法制建设,结合我国高校法制建设的实际状况,深入分析我国高校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积极的寻求解决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高校法制建设全面、快速的发展下去。因此,我国高校法制建设需要从加强依法治校的选宣传和教育、不断完善制度建设、重视监督和机制的完善等方面进行。

(一)加强依法治校的宣传和教育

在高校法制化发展进程中,加强依法治校的选宣传和教育,是有效完善我国高校法制建设问题的有效策略之一。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与发展,高校法制化进程不断推进,加强依法治校的选宣传和教育,成为高校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在高校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加强依法治校的选宣传和教育,深化法制观念,使学生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感受到高校法制化建设的优越性。在高校的网站、校报、电视、广播、橱窗等,进行广泛的普法宣传。其次,定期为教职员工举办法制讲座,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律知识竞赛等方式,使师生员工不断增强法制观念,从而最终为实现学校管理的法制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高校管理者自身应该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修养,树立法制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高校法制化建设的发展。

(二)不断完善制度建设

在实践工作中,只有不断的完善制度建设,有效的解决高校法制化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进一步促进高校法制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法制化建设进程中,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必须重视制度内容合法合理、程序合法、正当。避免在高校法制化建设工作中,出现规章制度与管理法制化之间的矛盾,给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其次,高校应在实际工作中,全面修订学校学生管理、教学管理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于有关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的作出有效的修改。此外,在不断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高校法制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不能顾此失彼,在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忽略了高校法制化建设措施的顺利实施。因此,在高校法制化建设进程中,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是有效促进高校法制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三)重视监督机制的完善

不断的社会经验表明,重视监督和机制的完善,有利于促进高校法制化建设中问题的解决。在高校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重视监督和机制的完善,首先需要明确监督主体的具体情况。高校管理者应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将重视监督和机制的完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环节。对于监督方式和法律法规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考察,并组织专家学者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其次,在高校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倡导透明的监督工作机制,对于法制化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师生积极的提出。高校管理者可以综合师生反映的问题,进一步分析高校法制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影响了整个法制体系的建设情况。

(四)重视信息化在高校法制化建设中的影响

随着当前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高校学生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发生重大变化。在高校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信息化社会是网状的,在信息网络里,人成为个性化、具有高度意志和创新的信息处理中心。人们必然要求在规范、有序的规则制度下,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的价值将得到凸显。在高校法制化的建设中,重视信息化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高校法制化的宣传和教育方面。通过信息化的方式,积极的在校内开展法制化知识的宣传,使更多的师生可以在了解基本法律常识的基础上,客观的认识高校法制化建设的优势及必然性,提高师生参与高校法制化建设的积极性。其次,在高校法制化建设的同时,还应重视完善各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相对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法制教育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在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标志着我国教育法制建设有了新的起点。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以法制为基础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可以促使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随着完善教育法律制度工作的发展,我国高校法制建设若干问题将会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重视我国高校法制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并积极的寻求解决办法对于高校及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刘霖 单位: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分院

参考文献:

[1]张英超.我国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应对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

[2]董圣足.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陈晓因.高校法制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

[4]柴娟娟,李国强,闻建华,等.我国继续教育法制建设现状分析与策略建议[J].开发研究,2010(05).

第9篇

呼唤日久的《证券投资基金法》修订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布后,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其中涉及到的诸多问题,值得人们认真思考。

此次《证券投资基金法》(征求意见稿)对“证券”进行了扩大解释。除上市交易的股票和债券及其衍生品种外,还包括非上市交易的股票或者股权。这样风投和私募股权基金也将被包含其中。这就使得本次采取的是统一基金立法的模式,使得本质上具有同一法律基础的资产管理行业可以在法律层面进行统一。在受托人的义务、注册部门和要求、报告义务等方面均可走向相对统一,比原来发改委、科技部、各金融机构通过部门规章和内部文件进行规范各类投资基金业务的监管模式相比,在法律基础、纠纷处理等方面的统一,会规范和促进投资基金业的长远发展。

但是,将各类基金统一起来,问题也很多,首先是如何协调目前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冲突。另一方面,毕竟pe、vc和公募基金在募集方式、投资者类别和投资对象方面存在差异,如何通过注册制度、运营监管制度和税收制度进行区别处理,以发挥不同基金的优势,则需要国务院行政法规层面进行协调和细化。

草案第12章规定了基金业协会,该协会与《证券法》第九章的证券业协会在性质上都属于“自律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章程应经中国证监会备案。但是其区别在于:(1)《基金法》(征求意见稿)并没有申明中国证监会对其进行监督管理,似乎意在强化其自律性。因为,从本质上说,自律管理虽然要接受中国证监会的指导,但是不应该是“监督”。(2)托管银行“应当”加入基金业协会。(3)《基金法》(征求意见稿)提及类似基金评价机构、估值机构、登记机构等可以加入基金业协会,使其会员范围扩大,理论上讲,这使得目前各类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协会的渠道表达其利益诉求,扩大基金市场上的民主气氛,加大同业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共享,这有利于基金业的规范发展。

当然,这个征求意见稿在证券业机会之外,另起炉灶,再设协会,而协会会员存在重合之处,例如基金公司既加入证券业协会,又称为基金业协会的主力军。托管银行既加入银行业协会,又加入基金业协会。从节约成本和提高自律管理效益来说,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可以在原来的证券业协会的基础上通过扩容来解决资本市场的自律管理问题。

基金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对中国投资信托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增加了投资者和基金发起者的更多选择。因为,公司制、契约制和合伙制在内部治理机制、参与者的风险分配机制方面各有千秋,与原来单一的契约制相比,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不同的组织方式一方面可以开发丰富的投资品种,增加投资基金市场的产品细分要求,同时带来不同管理人的管理水平和风格的变化,对基金管理机构的资本约束和风险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带来新的要求,组织差异化本身就是竞争,而竞争又会强化产品的差异化和提高投资者服务水平,包括投资回报和提供不同策略的投资品种。

基金新的组织形式对投资者利益保护更有价值,比如,合伙性基金,其普通合伙人要承担无限责任,不再受有限责任的保护,责任约束会影响其投资风格,起到促进其自我监督的作用。公司制基金中的董事会,特别是独立董事对投资人利益的保护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原来的份额持有人无法参与基金监督、托管人监督虚位的问题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

此次征求意见稿,规定非公开募集只能向“合格投资者”募集。关于合格投资者则主要从财富(收入水平或资金规模)、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最低认购金额等角度进行评定。当然,这个标准依然是很粗的,具体还要进一步细化,比如,是否需要有过去多少年或多少笔的投资经验,收入水平如何证明等问题。

成熟的私募市场都规定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因为,国家对私募的监管较为宽松,希望参与这个市场的人能够自担风险,因此设置门槛,这本身就是市场多层次的表现。从美国的经验看,管理人对投资者提供的证明其合格的资料具有一定的审查义务,并在缺乏审核行为的情况下,要承担一定的行政和民事责任。此外,对于通过基金的基金方式,或采取隐名投资(所谓“拖斗”)方式拼凑成的“合格投资者”(形式上是一个合格的entity)。从国外的经验看,监管部门要采取“看穿”(lookthrough)的方式进行事后监管和处罚,因为这是以私募的方式行公募之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