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9 20:38: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化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技术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更加速了国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然,人们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便利时,也面临着各种信息安全问题带来的威胁。这种信息安全事件带来的影响是恶劣的,它将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信息系统的损害。因此,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不得不引起社会和民众的关注,完善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加强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概述及必要性
1.1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概述
首先,信息安全风险,主要是指人为或自然的利用信息系统脆弱性操作威胁信息系统,以导致信息系统发生安全事件或造成一定消极影响的可能。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简单的理解,就是以减少信息安全风险为目的通过科学处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对信息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进行评估。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是一项保证信息系统相对安全的重要工作,必须科学的对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进行评估,最大限度的保障网络和信息的安全。
1.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必要性
信息安全评估是为了更好的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以确保对信息化技术的正常使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必要和关键的环节,因为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必须建立在科学的风险评估基础上,科学的风险评估有利于正确判断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问题,提供风险问题的及时解决方案。
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过程及方法
信息安全风险的评估过程极其复杂和规范。为了加强我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这里有必要对风险评估的过程和方法给予提示和借鉴。风险评估的过程要求完整而准确。具体有如下步骤:
1)风险评估的准备工作,即要确定信息系统资产,包含范围、价值、评估团队、评估依据和方法等方面。要明确好这些资产信息,做好识别。2)对资产的脆弱性及威胁的识别工作,这是由于信息系统存在脆弱性的特点,所以要周密分析信息系统的脆弱点,统计分析信息系统发生威胁事件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3)安全风险分析,这是较为重要的环节。主要是采用方法与工具确定威胁利用信息系统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便于决策的提出。4)制定安全控制措施,主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出控制威胁发生的措施,并确认措施的有效性,最大限度的降低安全风险,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5)措施实施的阶段,主要是在有效监督下实施安全措施,并及时发现问题和改正。
对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国内外进行了很多不同的方法尝试。方法一般都遵循风险评估的流程,只是在手段和计算方法上有差异,但是分别都有一定的评估效果。主要采用:定性评估、定量评估、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最后的方法是一个互补的评估方式,能达到评估的最佳效果。
3 我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发展现状
较美国等西方国家关于信息安全系统风险评估的发展历史和技术研究,我国起步比较晚且落后于发达国家。但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视,我国开始在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工作上加大力度,并把信息系统的安全评估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不断创新研究,取得了高效成果。但是,就我国目前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看来,还存在诸多问题。
1)我国部分企业、组织和部门对于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没有引起绝对的重视,没有大力普及风险评估工作。由于领导者及员工的信息安全防范意识不强以及自身素质水平的影响,导致对风险评估的流程及必要性都不了解,就不太重视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2)我国缺乏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规范化标准。我国目前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大部分依靠参考国际标准提供服务,只注重效仿,而缺乏对我国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实际状况的研究,没有针对性,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3)我国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技术,也缺乏实践的经验。由于科技水平的相对落后,对于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缺乏合适的理论、方法、技术等。我国仅依靠深化研究IT技术共性风险,而没有针对性的行业信息个性风险评估,这是没有联系实际的举措,是不能真正将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落实到位的。
4)在对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额评估中角色的责任不明确。这应该归咎于领导的和员工的不符责任及素质水平的落后。对风险评估理论缺乏,那么就会导致参与评估工作领导和员工角色不明确,领导对评估工作的指导角色以及责任不明确,员工则对评估工作流程方法不理解,都大大降低了风险评估的工作效率。
以上种种关于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问题反映出我国在对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工作还缺乏很多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我国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力度还远不够,那些在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成果还远远达不到评估工作的标准。
4 强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对策
4.1 加强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视
信息化技术对于每一个企事业单位都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在对工作任务的执行和管理中都必须用到信息化技术,因此,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组织和部门要加强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视,强化风险意识,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开展。
4.2 完善我国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规范化标准
上文中指出我国目前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大部分依靠国际标准在进行,国内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估标准。因此,我国应该根据企业各种标准的侧重点,自主创新研究,创造出自己的标准技术体系,而不再一味的去效仿他国。只有这样,我国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才能得到迅猛的提高与发展,才能保证国家信息化的安全。
4.3 加强对评估专业人才的培养
信息化技术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技术,只有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科技人才才能控制和把握。信息安全风险的评估工作上则更需要拥有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的人才,他们必须对信息化技术相当了解和精通,对风险评估的方法、手段、模型、流程必须熟练。因此,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定期进行业务技能培训,鼓励人才的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为确保企业信息安全评估工作的高效发展及信息安全贡献力量。
4.4 加强科技创新,增强评估的可操作性
我国的科技水平较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对信息安全风险的评估工作中,也存在理论和技术上的差距。我国应该不断的加强科研力度,在理论和技术上加以完善,在评估工具上改进,以确保评估工作的高效开展。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是一个过程体系,必须抓好每一环节的技术性,在依据实际状况下进行风险评估。
4.5 明确评估工作的职责划分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是复杂的,每一个流程都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针对人力这一方面,企业单位应该明确划分评估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管理者要发挥好领导监督作用,有效指导评估工作的开展,员工则有效发挥自身的作用和能力。进而在每一环节工作人员共同协作下,完成评估工作的各项流程,并达到预期的成效。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不断的进步和提高,信息安全工作成为一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工作之一。在当前我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还不够全面和科学的情况下,我国应该加强科技创新,依靠科学有效的管理以及综合规范的保障手段,在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理论和技术的同时结合我国企业单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实际现状,有针对性的实施有效方法,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进而保证我国信息化的安全发展。
实际上,由于档案信息有严格的安全保密要求,相当一部分档案信息是需要控制使用的,所以传统介质档案一旦都数字化了,必将带来新的安全管理问题。信息安全的威胁可能来自内部破坏、外部攻击、内外勾结进行的破坏以及信息系统本身所产生的意外事故。而要解决安全问题,首先就是要发现它,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就是发现数字化档案、数字化档案馆潜在问题的最佳工具。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在实践中可以发现,凡是和信息有关的人、事、物都有可能成为风险源,因此评估针对的对象也就包含了和信息相关的各种要素,也可以视为广义上的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则是指依据国家有关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对信息系统及由其处理、传输和存储的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安全属性进行科学评价的过程,它要评估信息系统的脆弱性、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以及脆弱性被威胁源利用后所产生的实际负面影响,并根据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负面影响的程度来识别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
风险评估各要素关系
现实世界中影响风险评估的各种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错综复杂。《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用图来描述其关系。
图中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业务战略依赖于资产去完成-资产拥有价值,单位的业务战略越重要,对资产的依赖度越高,资产的价值则就越大;资产的价值越大则风险越大;风险是由威胁发起的,威胁越大则风险越大,并可能演变成安全事件,威胁都要利用脆弱性,脆弱性越大则风险越大,脆弱性使资产暴露,是未被满足的安全需求,威胁要通过利用脆弱性来危害资产,从而形成风险・资产的重要性和对风险的意识会导出安全需求,安全需求要通过安全措施来得以满足,且是有成本的;安全措施可以抗击威胁,降低风险,减弱安全事件的影响。风险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降为零,在实施了安全措施后还会有残留下来的风险一部分残余风险来自于安全措施可能不当或无效,在以后需要继续控制这部分风险,另一部分残余风险则是在综合考虑了安全的成本与资产价值后,有意未去控制的风险,这部分风险是可以被接受的;残余风险应受到密切监视,因为它可能会在将来诱发新的安全事件。
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流程
数字档案馆风险评估过程就是在评估标准的指导下,综合利用相关评估技术,评估方法、评估工具,针对数字档案馆展开全方位的评估工作的完整过程。对数字档案馆进行风险评估,首先应确保风险分析的内容与范围应该覆盖数字档案馆的整个体系。应包括:数字档案馆基本情况分析、基本安全状况调查、安全组织、政策情况分析、弱点漏洞分析等。风险评估具体评估过程如下:
1 确定资产。资产是数字档案馆实现组织目标的物质基础,威胁都是针对于资产存在的,确定资产是我们分析威胁、存在脆弱性的必要条件,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必然影响分析评估的后续工作。这一步首先要明确信息资产有哪些,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资产价值,这里研究的价值是强调对数字档案馆完成目标的重要程度,越重要价值越高。资产的范围很广,一切需要加以保护的东西都算作资产,包括:信息资产、纸质文件、软件资产、物理资产、人员、形象和声誉、服务等。资产的评估应当从关键业务开始,最终覆盖所有关键资产。
2 识别威胁和脆弱性。资产面临的风险是由于资产存在脆弱性,而客观上又存在着利用这些脆弱性阻碍数字档案馆目标实现的威胁造成的。所以要分析风险就要辨别清楚有什么可供利用的弱点,什么样的人或事会利用这些弱点。明确了以上问题,进行评估才能有的放矢。能对资产造成威胁的因素包括人、事、物,而脆弱性则可以从管理、技术等方面来检视。
3 识别当前控制措施。当我们建立了数字档案馆之后,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或技术手段来维护信息本身。已经采取的措施对于我们评估风险也是必要的,首先需要了解已经采取何种措施,并要进一步分析这些措施是否完备、是否合理、是否得到了充分执行。已采取的措施合理、有力,就可以降低资产面临的风险,如果没有措施或虽有措施却形同虚设则使得资产完全暴露在威胁之前,没有任何屏障。自然风险很高。
4 确定发生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和损失。存在脆弱性和威胁并不等于就一定会有风险,因为脆弱性是明确的而威胁却是潜在的。潜在的威胁可以转变成为现实安全事件,也可以消亡。损失只有在威胁转变成为安全事件之后才会出现,为此必须以当前的控制措施作为前提分析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能性判断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对风险程度大小的判断。
5 确定风险大小。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确定风险就是较为简单的工作了。根据安全事件发生会造成的损失和发生的概率,就可以知道我们面临的风险。
6 决策。明确了风险大小之后管理者需要做出决定,目前的风险水平是否可以接受?如果不能接受,则要仔细分析为了减小风险需要做的投入。加强各种安全防范措施是需要成本的,要在成本和风险程度之间做好权衡。面对前面工作的成果,管理者需要决定下一步采取何种措施。在分析和决策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从管理层的代表到业务部门的主管,从技术人员到非技术人员。
7 执行。最后的步骤是安全措施的实施。实施过程要始终在监督下进行,以确保决策能够贯穿于工作之中。在实施的同时,要密切注意和分析新的威胁并对控制措施进行必要的修改。在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绝对安全的措施是不存在的:攻击者不断有新的方法绕过或扰乱系统中的安全措施;系统的变化会带来新的脆弱点;实施的安全措施会随着时间而过时等等,所有这些表明,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过程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应周期性地对信息系统安全进行重新评估。
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要素识别
风险分析中要涉及资产、威胁、脆弱性三个基本要素。识别出三个要素是进行评估的基本条件。
1 资产识别
资产是以信息为核心与信息利用有关的一切形式的要素集合。通常信息资产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是公认的能够反映资产安全特性的三个要素。信息资产安全特性的不同也决定了其信息价值的不同,以及存在的弱点、面临的威胁、需要进行的保护和安全控制都各不相同。数字档案馆中的信息资产可以简要分为以下几类:数据、软件、硬件、服务、文档、设备,人员及其他,其中档案,尤其是某些重要档案是资产中的核心。
2 脆弱性识别
脆弱性是资产本身存在的不足,它一旦被利用就会导致损失。值得注意的是,脆弱性虽然客观存在,但它本身不会造成损失,它只有被威胁利用之后,才会带来损害。所以对那些没有安全威胁的弱点可以不需要实施安全保护措施,但他们必须记录下来以确保当环境、条件有所变化时能随之加以改变。需要注意的是不正确的、起不到应有作用的或没有正确实施的安全保护措施本身就可能是一个安全薄弱环节。
对于数字档案馆来说,存在的脆弱性主要是以下几点:缺乏足够的信息安全技术人才,信息工作管理不规范,相关管理者缺乏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意识;具体工作人员信息技能不高。
3 威胁识别
关键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脆弱性;威胁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系统依赖程度日益增强,采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去识别安全风险,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得到了广泛的认识和应用。信息系统主要分析信息化业务和信息系统所面临的人为和自然的威胁及其存在的脆弱性,评估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抵御威胁的防护对策和整改措施,以防范和化解风险。
二、网络信息安全的内容和主要因素分析
“网络信息的安全”从狭义的字面上来讲就是网络上各种信息的安全,而从广义的角度考虑,还包括整个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以及数据处理、存储、传输等使用过程的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具有如下5个特征:
1、保密性:即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的个人或实体。
2、完整性:即信息未经授权不能被修改、破坏。
3、可用性:即能保证合法的用户正常访问相关的信息。
4、可控性:即信息的内容及传播过程能够被有效地合法控制。
5、可审查性:即信息的使用过程都有相关的记录可供事后查询核对。
网络信息安全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实现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复杂性。而通过有效的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就能够为此复杂问题的解决找到一个考虑问题的立足点,能够将复杂的问题量化,同时,也为能通过其他方法如人工智能网络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和基础,网络信息安全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以下6大类:
1、自然界因素,如地震、火灾、风灾、水灾、雷电等;
2、社会因素,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如暴力、战争、盗窃等;
3、网络硬件的因素,如机房包括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等受电力、温度、湿度、灰尘、电磁干扰等影响;
4、软件的因素,包括机房设备的管理软件、机房服务器与用户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各种服务器的数据库配置的合理性以及其他各种应用软件如杀毒软件、防火墙、工具软件等;
5、人为的因素,主要包括网络信息使用者和参与者的各种行为带来的影响因素,如操作失误、数据泄露、恶意代码、拒绝服务、骗取口令、木马攻击等;
6、其他因素,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因素、有关部门对相关法律法规立法因素、教育部门对相关知识的培训因素、宣传部门对相关安全内容的宣传因素等。这些因素对于网络信息安全均会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三、目前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信息系统涉及社会经济方方面面,在政务和商务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安全问题不单是一个局部性和技术性问题,而是一个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安全问题。据统计,某省会城市各大机关、企事业单位中,有10%的单位出现过信息系统不稳定运行情况;有30%的单位出现过来自网络、非法入侵等方面的攻击;出现过信息安全问题的单位比例高达86%!缺少信息安全建设专项资金,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缺乏,应急响应体系和信息安全测评机构尚未组建,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重应用、轻安全”的现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各部门对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重视程度与其信息化水平呈现正比,即信息化水平越高,对风险评估越重视。然而,由于地区差异和行业发展不平衡,各部门重视风险评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安全事件驱动”,即“不出事不重视”,真正做到“未雨绸缪”的少之又少。目前我国信息安全体系还未健全和完善,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尚待成熟。有的部门对信息系统风险评估还停留在传达一下文件、出具一个报告、安排一场测试,由于评估单位在评估资质、评估标准、评估方法等方面还不够规范和统一,甚至出现对同一个信息系统,不同评估单位得出不同评估结论的案例。
四、信息系统风险评估解决措施
1、确诊风险,对症下药
信息系统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以被感知和认识从而进行科学管理的。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是什么、有多大,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减少、化解和规避风险?就像人的躯体有健康和疾病,设备状况有正常和故障,粮食质量有营养和变质,如何确认信息系统的状态和发现信息系统存在的风险和面临的威胁,就需要进行风险评估。
2、夯实安全根基,巩固信息大厦
信息系统建设之初就存在安全问题,好比高楼大厦建在流沙之上,地基不固,楼建的越高倒塌的风险就越大。风险评估是信息系统这座高楼大厦的安全根基,它可以帮助信息系统管理者了解潜在威胁,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规划建设,让信息系统安全“赢在起跑线上”。风险评估还可以为信息系统建设者节省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投资,达到“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效果。
3、寻求适度安全和建设成本的最佳平衡点
安全是相对的,成本是有限的。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系统建设要达到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不能脱离实际地追求“零风险”和绝对安全。风险评估为管理者算了一笔经济账,让我们认清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和风险,在此基础上决定哪些风险必须规避,哪些风险可以容忍,以便在潜在风险损失与建设管理成本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力求达到预期效益的最大化。
4、既要借鉴先进经验,又要重视预警防范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风险评估是信息化发达国家的重要经验。目前我们的信息化在某些关键技术、关键设备上还受制于人。“他山之石”可为我所用,亦须知其锋芒与瑕疵,加强预警防范与借鉴先进技术同样重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在今天高速的信息化环境中,信息的安全性越发显示出其重要性,风险评估可以明确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和主要安全风险基础,通过风险评估及早发现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方案。所以要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信息安全技术一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2007年
1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方法
这是评估方法具有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它的主观性较强,在风险评估人员主观上对资产风险因素所面临的威胁以及漏洞等作出评估判断的过程。它的结构构成包括故障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以及原因———后果法等。(1)故障树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的适用于对风险事件的发生源之间关系以及它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探究的,它的主要目的是在发现信息故障后对信息安全所进行的定性分析。从它的运行原理来看,它是把信息系统中发生的结果来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总结出不愿发生事件的形成因素,从而确定出各个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2)事件树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原有的信息系统风险基础上,来对这些信息安全风险事件发生可能产生的风险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探究,它的分析工作开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需要对序列组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事故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列举,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代表是最后的结果,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是它的缺点就是不适于进行大范围的普适。(3)原因———后果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从运行原理的实质上来看,它是对前两种分析方法的一种融合,它是前两种分析方法所具有显著特点的结合,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应用的缺点,就是它在大型的、复杂的信息系统中应用并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1.2定量分析方法
这种分析方法是对定性方法的一种改进,削弱了定性方法的主观性,但是在一些大型复杂的信息系统中,就很可能造成一些定量数据难以获得,需要浪费较多的时间成本,基于此,它的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定量的故障树分析法和风险评审技术两种。
1.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这种两相结合的方法在现代应用领域中是最为常见的,也是最适合的形式,这两种方法相结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的弥补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之间的缺陷,因此,它的综合性就会相对强一些。这种分析模式,适用范围最为广泛的并且最为主流的是层次分析法。
2在业务流程基础上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2.1信息资产的辨别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主要是针对于信息和信息处理设备所受到的威胁、影响以及威胁事件发生后所带来的损失而进行的评估预测,那么所进行评估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四个要素,即资产、威胁、漏洞以及原有的安全措施。对于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论述,它们是属于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因素,各自对系统风险的影响各不相同,共同构成复杂的风险评估系统工程。我们在实际的风险评估工作中,主要是对已经存在的风险提出一系列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并依据风险措施实行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从而使风险控制到最合理的范围内,那么这么讲就可以把它的具体实施流程划分为两大部分,即对风险的分析和对风险的控制。
2.2业务流程的风险模型分析
在业务开展的基本流程中,对于位置变动资产的识别可以在它的开始阶段就进行,这是对位置变动来说的,而对于位置固定的资产识别,就需要对每一个具体业务的节点进行逐一开展。对于位置固定资产的识别来说,因为其自身需要有大量的人工操作,因此它的风险一般是集中于业务节点环节上,并且各个节点上的风险类别、发生方式、起源以及造成的后果影响都是不相同的。此外,由于这些风险的产生是因为位置固定资产而引起的,因此,在业务流程的过程中一般只需要对位置固定资产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就可以了,这样也就确保了位置别动不会对资产的保密性、完整性以及可用性造成威胁。
3总结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对策
基金项目:郑州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电子商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关键技术及应用(编号:DCY2019007)
1.引言
电子商务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以商城消费者产品物流为构成要素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当电子商务相关部门或人员在进行项目开发时,拥有一套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系统可以帮助其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潜在威胁进行分析并保证经济系统的安全。所以将信息安全技术与现代化新兴技术结合,将为我们打造一个更加优质的网络环境。
2.电子商务系统中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及现状
一般来说,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是指在电子商务交易的过程中双方使用各种技术和法律手段等确保交易不会因为意外,恶意或者披露这些不利要求而受到损害的信息安全。在21世纪初叶,我国金融系统中的计算机犯罪率一直在不断地增加,我国金融网络信息安全形势非常严峻,需要加强改善。下面就电子商务网络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做一个简要介绍,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编写的电子商务系统软件可以使用不同的形式,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会留下安全漏洞。例如,网络操作系统本身会存在一些安全问题,例如非法访问I/0,这些不完全的调解和混乱的访问控制会造成数据库安全漏洞,而这些漏洞严重影响了电子商务系统的信息安全性.特别是在设开始设计之前就没有考虑TCP/IP通信协议的安全性,这一切都表明当前的电子商务系统网络软件中有一些可以避免或不可避免的安全漏洞。此外信息共享处理带来也存在风险。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信息源进行加工和重现,截取有用信息,不可避免会出现信息转化方面的风险。尤其是在当下“社交+商务”的模式下,一条消息可能瞬间在社交网站上转载数万次或者更多,一旦在信息转载中出现误差,影响非常大,风险应当给予重视。
(2)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病毒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广泛,压缩文件,电子邮件已经成为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因为这些病毒的种类非常多样化,破坏性极强,使得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了。近年来,新病毒种类的数量迅速增加,互联网为这些病毒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媒介。这些病毒可以通过网络大量传播任何粗心大意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经济损失。此外还有信息传递过程所带来的风险。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良好的流动性能實现信息价值的最大化,但是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需要经过许多路径,而在这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给信息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
(3)当前的黑客攻击,除了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外,黑容的恶意行为也越来越猖狂。特洛伊木马使黑容可以使用计算机病毒从而变得更加有目的性,使得计算机记录的登录信息被特洛伊木马程序恶意篡改,导致很多重要信息、文件,甚至是金钱被盗。
(4)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电子商务公司的安全问题,大部分保密工作是通过员工的操作来进行的,这就需要员工具有很好的保密性,责任心和责任感等道德素质。如果员工的责任心不强,态度不正确,就容易被别人利用,让无关人员随意进出房间或向他人泄露机密信息,可以让罪犯废除重要信息。如果工作人员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可能会非法超出授权范围更改或删除他人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工作位置来窃取用户密码和标识符,进行非法出售。
3.电子商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
经过大量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不难发现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当前科研工作中噬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也有一些关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和应用,但是这些研究都只是简单的分析,包括常用的具有风险的风险评估工具。评估矩阵,问卷,风险评估矩阵与问卷方法,专家系统相结合。对于更深层次的探究还需进一步努力。此外,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常用定量因子分析方法,时间序列模型,决策树方法和回归模型进行。风险评估方法,定性分析主要包括逻辑分析,Delphi方法,因子分析方法,历史比较方法等。其中,定量和定性评估方法相结合,是由模糊层次分析法,基于D-S证据理论等的评估方法组成。同时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还存在一定问题,例如随着网络的发展,我国从开始的2G迈向4G现在又率先进入5G时代。其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网民数量的增加需要迫切提高他们对信息安全的警惕意识。
3.1欠缺对电子商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认识
当前,许多相关人员对电子商务信息系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的现状并未有足够的意识,缺少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经验。因此他们没有重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其原因如下。第一,公司或单位的风险评估尚未通过标准检验,培训标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研究尚未得到系统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工具,这是由于一些信息安全评估工作相关领导层和工作人员对信息评估风险评估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因此自然而然不将此类风险评估工作包括在当前的信息安全系统框架中。第二,尽管有许多部门将信息安全工作置于地位重要,但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社会制度的制约,政策法规的欠缺使得信息安全系统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
3.2缺乏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首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技术内容要求非常高,它要求员工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现在很多公司都将通用信息用作风险评估技术人员。其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一项集综合性,专业性于一体的工作,不仅涉及公司的所有业务信息,也涉及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现在大多数公司仅依靠信息部门,独立的参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毫无争议他们要想完成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是非常艰难的。综上所述,培养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专业技术人员是今后信息技术方面发展的方向。
3.3风险评估工具相对缺乏
当前,除专家系统外,其他分析工具相对来说都比较简易,除此之外还缺乏实用的理论基础。此外,这种信息风险评估工具在应用中的发展呈现的现状。表明国内和外部失衡,在中国相对落后。可见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成熟的风险评估工具。
4.防范电子商务信息安全及风险的建议
4.1增强电子商务信息安全和风险评估的意识
大多数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与人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掌握人员的重要信息和核心业务,人员的个人因素,管理因素和环境存在风险。主要包括人员的技术能力,监控管理,安全性。特别需要做好监督审计公司的工作,确保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融入实践,充分发挥内部监督作用,促进社会责任认可和实施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电子商务公司必须对工人进行必要的信息安全知识教育培訓,了解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好对客户关键信息的隐秘保护。不随意查看和泄露客户购买信息。
企业应该加大力度保障网络通信操作时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加强密钥管理,提高应对网络攻击能力,采取措施避免越权或滥用,消除用户在交易中的风险。在信息安全风险控制中必须由内到外地保护内部系统环境、网络边界、骨干网安全。为网络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并提供全面的安全保障。运用端到端策略。对于移动电子商务中用户终端设备种类繁多,安全环境复杂难以控制的问题,必须做好数据传输中的重要环节中的身份鉴定。通过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技术有效提高用户访问身份鉴别能力,极大地提高账户的安全性,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确保交易的真实有效。
4.2提供专业的技术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技能
认真选择第三方合作伙伴,增强信息管理水平,加强绩效监督管理。树立合理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有效资金保障,培养员工信息安全意识,创造良好信息安全工作氛围,加强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员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可以通过下列方法培训相关人员:第一,定期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将公司员工集合共同学习相关资料以提升他们对信息安全的意识弥补存在的缺陷。第二,对信息安全部门的员工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可通过模拟分析来提升技术;第三,公司应增加对技术资源的投入,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组成第三方评估机构,引进风险评估设备。以备不时之需;第四,公司应对技术人员进行标准化认证培训,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提高技术人员的门槛,纳入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技术人员的全面质量保证评估。以上这些方法只是单纯就培训方式对于具体的实施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依然需要研究。
4.3提升对信息安全防范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为移动数据库存储的数据进行加密以防止泄漏,采用不同的加密方法来保护数据安全,进行身份认证,数据恢复,数据加密存储,物理隔离,防火墙,网络,网络设备,网络入侵检测,网络漏洞扫描,网络设备备份,网络管理,专线,实现网络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手段,从而提高数据库的安全性。同时提高认识到物理设施的重要性,定期维护物理设施。为了监测信息安全和实施评估系统,我们要保证基本硬件和芯片的独立在建立独立于信息安全的评估体系中,国内外统一组织重要的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建立创新的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与评估体系。
关键词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1-0025-0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就是建设更加完善的信息安全系统的保障,因此本文分析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关键技术具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
1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概念及流程
1.1 风险评估概念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主要指的是对网络环境和信息系统中所面临的威胁以及信息系统资产和系统的脆弱性采取针对性的安全控制措施,对风险的判断需要从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入手。
1.2 风险评估流程
风险评估需要经v一个完整的过程:1)准备阶段,此阶段需要确定风险评估的范围、目标以及方法等;2)实施阶段,分别对资产、威胁和脆弱性等展开一系列的评估;3)分析阶段,包含量化分析和对风险的计算。在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出风险评估的实施阶段和对风险的分析阶段所起的作用比较重要,其中包含了几项比较关键的技术。
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关键技术
风险评估和控制软件主要包含6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而安全风险评估流程则是分为4个主要的模块,漏洞管理、风险分析和评估、威胁分析、漏洞管理和检测等。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关键技术。
2.1 资产管理技术分析
资产评估主要是对具有价值的资源和信息开展的评估,这些资产包含有形的文档、硬件等也包含悟性的形象和服务等。风险评估中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进行资产评估。评估过程中应该确保资产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兼顾威胁。具体评估方法为:1)对资产进行分类,资产往往来源于不同的网络和业务管理系统。所以需要对资产按照形态和具体的用途进行相应的分类;2)对资产进行赋值,对所有的资产进行分类之后,需要为每一项资产进行赋值,将资产的权重分为5个不同的级别,从1到5分别代表不同的资产等级。资产评估并不是需要根据账面的价格进行衡量而是以相对价值作为衡量的标准,需要考虑到资产的成本价值,更应该明确资产评估对组织业务发展的重要性。在实际的资产评估过程中,商业利益、信誉影响、系统安全、系统破坏等都会对资产赋值产生影响。
2.2 威胁分析技术分析
威胁是客观存在的,可能会对组织或者资产构成潜在的破坏,它可以通过途径、动机、资源和主体等多种途径来实现,威胁可以分为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分为不可抗因素和物理因素,人为因素可以分为非恶意和恶意因素。威胁评估步骤如下:1)威胁识别过程,需要根据资产所处的实际环境,按照自身的实际经验评估资产可能会面对的威胁,威胁的类型十分多样化,包含篡改、泄密、物理攻击、网络攻击、恶意代码、管理问题等。2)威胁评估,在威胁识别完成之后就需要对威胁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威胁评估句式需要根据威胁的种类和来源形成一个类别,在列表中对威胁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定义,现将威胁的等级分为五级,威胁等级越高,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表1为威胁赋值表格。
2.3 脆弱性识别技术分析
脆弱性识别包含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涉及到各个层面中的安全问题,而漏洞扫描则是对主机和网络设备等开展扫描检查。针对需要保护的资产进行脆弱性识别,找出所有威胁可以利用的脆弱性,再根据脆弱性的程度,及可能会被威胁利用的机会展开相应的评估。对于漏洞扫描大都需要依赖扫描软件,当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强大的扫描工具,可以扫描出绝大多数当前已经公开的绝大多数系统漏洞。可以使用Nessus客户端对系统的漏洞情况进行扫描,此种扫描工具包含了比较强大的安全漏洞数据库,可以对系统漏洞进行高效、可靠安全的检测,在结束扫描之后,Nessus将会对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输出信息。输出的信息包含存在的漏洞情况,漏洞的详细信息和处理漏洞的建立等。
2.4 风险分析和评估技术分析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除了进行资产评估、危险评估和脆弱性识别之后需要对风险进行相应的计算。采用科学可行的工具和方法评估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并根据资产的重要性评估安全事件发生之后所产生的影响,即安全风险。风险值的计算需要考虑到资产因素、脆弱性因素和威胁因素等,在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之后再计算最终的风险值。
风险值的计算公式为R=F(A.T.V)=F=(Ia,G(T,Va)),公式中风险值为R,安全风险计算函数为F,资产为A,脆弱性为V,威胁为T,资产的重要程度为Ia,资产的脆弱性程度为Va,脆弱性被威胁利用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为L。将公式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模型化转换,可以得到图1。
2.4.1 评估要素量化方法
本文论述两种量化评估要素的方法:1)权重法,根据评估要素中重要程度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权限值,在经过加权治疗后得出最终的量化值。2)最高法,评估要素的量化值就是评估要素的最高等级值,公式为S=Max(Sj)
2.4.2 计算风险值的方法
根据计算风险值的模型,采用矩阵算法来计算风险值。分别计算风险事件的发生值、影响值和最终的风险值。风险事件发生值=L(资产的脆弱性,威胁值)=L(V,T),风险事件影响值I=(Ia,Va)。
2.4.3 风险评估结果
在综合分析完成之后的评估结果就是风险评估结果,这项结果将会成为风险评估机构开展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包含:风险计算和风险分析。风险计算是对资产的重要程度及风险事件发生值等进行判定;进而得出判定结果;风险分析是总结系统的风险评估过程,进而得出残余风险和系统的风险状况。
3 结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信息化管理已经成功应用到绝大部分企业管理中。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信息安全问题,如果出现安全问题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是对信息安全风险程度进行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展开评估,为提高企业信息安全性奠定基础,提高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关键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脆弱性;威胁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4—0000—02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信息资源的规模越来越大,信息系统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保障信息资源、信息系统的安全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信息安全的目标主要体现在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等方面。风险评估是安全建设的出发点,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改变传统的以技术驱动为导向的安全体系结构设计及详细安全方案的制定,以成本一效益平衡的原则,通过评估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以及脆弱性被威胁源利用后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结合资产的重要程度来识别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就是从风险管理角度,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手段,系统地分析信息化业务和信息系统所面临的人为和自然的威胁及其存在的脆弱性,评估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抵御威胁的防护对策和整改措施,以防范和化解风险,或者将残余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
二、网络信息安全的内容和主要因素分析
“网络信息的安全”从狭义的字面上来讲就是网络上各种信息的安全,而从广义的角度考虑,还包括整个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以及数据处理、存储、传输等使用过程的安全。
网络信息安全具有如下5个特征:1.保密性。即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的个人或实体。2.完整性。即信息未经授权不能被修改、破坏。3.可用性。即能保证合法的用户正常访问相关的信息。4.可控性。即信息的内容及传播过程能够被有效地合法控制。5.可审查性。即信息的使用过程都有相关的记录可供事后查询核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实现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复杂性。
而通过有效的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就能够为此复杂问题的解决找到一个考虑问题的立足点,能够将复杂的问题量化,同时,也为能通过其他方法如人工智能网络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和基础。
网络信息安全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以下6大类:1.自然界因素,如地震、火灾、风灾、水灾、雷电等;2.社会因素,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如暴力、战争、盗窃等;3.网络硬件的因素,如机房包括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等受电力、温度、湿度、灰尘、电磁干扰等影响;4.软件的因素,包括机房设备的管理软件、机房服务器与用户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各种服务器的数据库配置的合理性以及其他各种应用软件如杀毒软件、防火墙、工具软件等;5.人为的因素,主要包括网络信息使用者和参与者的各种行为带来的影响因素,如操作失误、数据泄露、恶意代码、拒绝服务、骗取口令、木马攻击等;6.其他因素,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因素、有关部门对相关法律法规立法因素、教育部门对相关知识的培训因素、宣传部门对相关安全内容的宣传因素等。这些因素对于网络信息安全均会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三、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一)定制个性化的评估方法
虽然已经有许多标准评估方法和流程,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应只是这些方法的套用和拷贝,而是以他们作为参考,根据企业的特点及安全风险评估的能力,进行“基因”重组,定制个性化的评估方法,使得评估服务具有可裁剪性和灵活性。评估种类一般有整体评估、IT安全评估、渗透测试、边界评估、网络结构评估、脆弱性扫描、策略评估、应用风险评估等。
(二)安全整体框架的设计
风险评估的目的,不仅在于明确风险,更重要的是为管理风险提供基础和依据。作为评估直接输出,用于进行风险管理的安全整体框架。但是由于不同企业环境差异、需求差异,加上在操作层面可参考的模板很少,使得整体框架应用较少。但是,企业至少应该完成近期1~2年内框架,这样才能做到有律可依。
(三)多用户决策评估
不同层面的用户能看到不同的问题,要全面了解风险,必须进行多用户沟通评估。将评估过程作为多用户“决策”过程,对于了解风险、理解风险、管理风险、落实行动,具有极大的意义。事实证明,多用户参与的效果非常明显。多用户“决策”评估,也需要一个具体的流程和方法。
(四)敏感性分析
由于企业的系统越发复杂且互相关联,使得风险越来越隐蔽。要提高评估效果,必须进行深入关联分析,比如对一个老漏洞,不是简单地分析它的影响和解决措施,而是要推断出可能相关的其他技术和管理漏洞,找出病“根”,开出有效的“处方”。这需要强大的评估经验知识库支撑,同时要求评估者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
(五)集中化决策管理
安全风险评估需要具有多种知识和能力的人参与,对这些能力和知识的管理,有助于提高评估的效果。集中化决策管理,是评估项目成功的保障条件之一,它不仅是项目管理问题,而且是知识、能力等“基因”的组合运用。必须选用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去执行相应的关键任务。如控制台审计和渗透性测试,由不具备攻防经验和知识的人执行,就达不到任何效果。
(六)评估结果管理
安全风险评估的输出,不应是文档的堆砌,而是一套能够进行记录、管理的系统。它可能不是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系统,但至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可管理的风险表述系统。企业需要这样的评估管理系统,使用它来指导评估过程,管理评估结果,以便在管理层面提高评估效果。
四、风险评估的过程
(一)前期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是明确评估目标,确定评估所涉及的业务范围,签署相关合同及协议,接收被评估对象已存在的相关资料。展开对被评估对象的调查研究工作。
(二)中期现场阶段
编写测评方案,准备现场测试表、管理问卷,展开现场阶段的测试和调查研究阶段。
(三)后期评估阶段
撰写系统测试报告。进行补充调查研究,评估组依据系统测试报告和补充调研结果形成最终的系统风险评估报告。
五、风险评估的错误理解
1.不能把最终的系统风险评估报告认为是结果唯一。
2.不能认为风险评估可以发现所有的安全问题。
3.不能认为风险评估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安全问题。
4.不能认为风险评估就是漏洞扫描。
5.不能认为风险评估就是 IT部门的工作,与其它部门无关。
6.不能认为风险评估是对所有信息资产都进行评估。
六、结语
总之,风险评估可以明确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和主要安全风险。风险评估是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体系与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通过风险评估及早发现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方案是信息系统安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是当前信息安全工作的客观需要和紧迫需求,但是,信息安全评估工作的实施也存在一定的难题,涉及信息安全评估的行业或系统各不相同,并不是所有的评估方法都适用于任何一个行业,要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或开发适合于某一特定行业或系统的特定评估方法,是当前很现实的问题,也会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刚,吴昌伦.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策划[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4,09
[2]贾颖禾.信息安全风险评估[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4,24
[3]杨洁.层次化的企业信息系统风险分析方法研究[J].软件导刊,2007,03
关键词:网络审计 历史财务报表审计 信息安全管理 风险评估
一、引言
从审计的角度,风险评估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理念。无论是在历史财务报表审计还是在网络审计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均要求审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过程中应以风险评估为中心,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评估确定被审计单位的高风险领域,从而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进一步决定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和收集何种性质的证据,以便更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审计效果及审计效率。从企业管理的角度,企业风险管理将风险评估作为其基本的要素之一进行规范,要求企业在识别和评估风险可能对企业产生影响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控制风险,降低风险为企业带来损失的概率或缩小损失程度来达到控制目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一部分,是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尽管如此,风险评估在网络审计、历史财务报表审计和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等工作中的运用却不尽相同,本文在分析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所有特定风险和网络审计风险基本要素的基础上,从风险评估中应关注的风险范围、风险评估的目的、内容、程序及实施流程等内容展开,将网络审计与历史财务报表审计和信息安全管理的风险评估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深化对网络审计风险评估的理解。
二、网络审计与历史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评估比较
(一)审计风险要素根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第47号审计标准说明中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又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其中,固有风险是指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况下,其财务报表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财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审计人员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上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在网络审计中,审计风险仍然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要素,但其具体内容直接受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特定风险的影响。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能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很大的优越性,但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这些新的风险主要表现为:(1)数据与职责过于集中化。由于手工系统中的职责分工、互相牵制等控制措施都被归并到计算机系统自动处理过程中去了,这些集中的数据库技术无疑会增加数据纵和破坏的风险。(2)系统程序易于被非法调用甚至遭到篡改。由于计算机系统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非专业人员难以察觉计算机舞弊的线索,这加大了数据被非法使用的可能性。如经过批准的系统使用人员滥用系统,或者说,企业对接近信息缺乏控制使得重要的数据或程序被盗窃等。(3)错误程序的风险,例如程序中的差错反复和差错级联、数据处理不合逻辑、甚至是程序本身存在错误等。(4)信息系统缺乏应用的审计接口,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难以有效地采集或获取企业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从而无法正常开展审计工作。(5)网络系统在技术和商业上的风险,如计算机信息系统所依赖的硬件设备可能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故障,或者信息系统所依赖的物理工作环境可能对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效能带来影响等。相对应地,网络审计的固有风险主要是指系统环境风险,即财务电算化系统本身所处的环境引起的风险,它可分为硬件环境风险和软件环境风险。控制风险包括系统控制风险和财务数据风险,其中,系统控制风险是指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严密造成的风险,财务数据风险是指电磁性财务数据被篡改的可能性。检查风险包括审计软件风险和人员操作风险,审计软件风险是指计算机审计软件本身缺陷原因造成的风险,人员操作风险是指计算机审计系统的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开发人员等在工作中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的风险。
(二)风险评估目的无论在网络审计还是历史财务报表审计中,风险评估只是审计的一项重要程序,贯穿于审计的整个过程。与其他审计程序紧密联系而不是一项独立的活动。尽管如此,两者所关注的风险范围则有所不同。历史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评估要求审计人员主要关注的是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由于网络审计的审计对象包括被审计单位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和网络财务信息系统两类,因此审计人员关注的风险应是被审计单位经营过程中与该两类审计对象相关的风险。(1)对于与企业网络财务信息系统相关的风险,审计人员应该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和信息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及运行环境两方面出发进行评估。信息系统生命周期是指该信息系统从产生到完成乃至进入维护的各个阶段及其活动,无论是在早期的线性开发模型中还是在更为复杂的螺旋式等模型中,一个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大都包括规划和启动、设计开发或采购、集成实现、运行和维护、废弃等五个基本阶段。由于信息系统在不同阶段的活动内容不同,企业在不同阶段的控制目标和控制行为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审计人员的风险评估应该贯穿于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是指构成该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及数据等,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是指信息系统正常运行使用所依托的物理和管理平台。具体可将其分为五个层面:物理层,即信息系统运行所必备的机房、设备、办公场所、系统线路及相关环境;网络层,即信息系统所需的网络架构的安全情况、网络设备的漏洞情况、网络设备配置的缺陷情况等;系统层,即信息系统本身的漏洞情况、配置的缺陷情况;应用层,即信息系统所使用的应用软件的漏洞情况、安全功能缺陷情况;管理层,即被审计单位在该信息系统的运行使用过程中的组织、策略、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情况。(2)对于与企业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相关的风险,审计人员应着重关注财务信息的重大错报风险和信息的安全风险。重大错报风险主要指被审计单位基于网络的相关财务信息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是针对企业借助于网络信息系统或网络技术对有关账户、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或披露而言。网络审计中关注的重大错报风险与传统审CtT的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应当考虑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经营性质、法律及监管环境、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等方面的情况对财务信息错报可能的影响。信息安全风险涉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及敏感性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针对企业利用信息系统或一定的网络平台来存储、传输、披露相关财务信息而言。在审计过程中,审eta员应当主要关注相关财务信息被盗用、非法攻击或篡改及非法使用的可能性。当然,这两类风险并非完全分离的,评估时审计人员应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
(三)风险评估内容 广泛意义的风险评估是指考虑潜在事件对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由于网络审计与历史财务报表审计风险评估的目的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两者在风险评估的内容上也是存在区别的。总的来说,网络审计的风险评估内容比历史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评估内容更广泛和深入。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
险》,在历史财务报表审计中,审计人员的风险评估应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为内容。为识别和评价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了解的具体内容包括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及被审it@位的内部控制等。在网络审计中。为了识别和评估上文所述的两类风险,审计人员除了从以上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外,还应该关注其他相关的潜在事件及其影响,尤其是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及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可能面l临的威胁或存在的脆弱点。其中,威胁是指对信息系统及财务信息构成潜在破坏的可能性因素或者事件,它可能是一些如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专业技能不足或恶意篡改等人为因素,也可能是一些如灰尘、火灾或通讯线路故障等环境因素。脆弱点是指信息系统及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它是系统或网络财务信息本身固有的,包括物理环境、组织、过程、人员、管理、配置、硬软件及信息等各方面的弱点。一般来说,脆弱点本身不会带来损失或信息错报,威胁却总是要利用网络、系统的弱点来成功地引起破坏。因此,我们认为网络审计申风险评估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识别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系统及其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可能面临的威胁,并分析威胁发生的可能性;(2)识别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系统及其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可能存在的脆弱点,并分析脆弱点的严重程度;(3)根据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和脆弱点发生的严重程度,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4)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价风险对财务信息系统和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可能带来的影响;(5)若被审计单位存在风险防范或化解措施,审计人员在进行风险评估时还应该考虑相应措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四)风险评估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要求,审计人员应当实施询问、分析程序、观察和检查等程序,以获取被审计单位的信息,进而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这些程序同样适用于网络审计中的风险评估。但在具体运用时网络审计中更加注重了解和分析被审计单位与信息系统及网络技术使用相关的事项。在实施询问程序时,审计人员的询问对象围绕信息系统和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可大致分为管理人员、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或信息编制人员)、系统使用人员(或信息的内部使用人员)、系统或网络技术顾问及其他外部相关人员(如律师)等五类,分别从不同角度了解信息系统和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可能存在的威胁和脆弱点。在实施分析程序时,除了研究财务数据及与财务信息相关的非财务数据可能的异常趋势外,审计人员应格外关注对信息系统及网络的特性情况,被审计单位对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等内容的分析比较。实施观察和检查时,除执行常规程序外,审计人员应注意观察信息系统的操作使用和检查信息系统文档。除此之外,针对特定系统或网络技术风险的评估,审计人员还需要实施一些特定的程序。技术方面如IOS取样分析、渗透测试、工具扫描、安全策略分析等;管理方面如风险问卷调查、风险顾问访谈、风险策略分析、文档审核等。其中,IDS取样分析是指通过在核心网络采样监听通信数据方式,获取网络中存在的攻击和蠕虫行为,并对通信流量进行分析;渗透测试是指在获取用户授权后,通过真实模拟黑客使用的工具、方法来进行实际漏洞发现和利用的安全测试方法;工具扫描是指通过评估工具软件或专用安全评估系统自动获取评估对象的脆弱性信息,包括主机扫描、网络扫描、数据库扫描等,用于分析系统、应用、网络设备存在的常见漏洞。风险问卷调查与风险顾问访谈要求审计人员分别采用问卷和面谈的方式向有关主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状况,使用时关键是要明确问卷或访谈的对象情况风险策略分析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所设定的风险管理和应对策略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进而评价企业相关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带来的损失;文档审核是一种事前评价方法,属于前置软件测试的一部分,主要包括需求文档测试和设计文档测试。这些特定程序主要是针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和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在网络安全风险方面进行评价,审计人员在具体使用时应结合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选择合适的程序。
三、网络审计与信息安全管理的风险评估比较
(一)风险评估的目的信息安全管理中的风险评估(即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指根据国家有关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对信息系统及由其处理、传输和存储的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安全属性进行科学评价的过程。作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要的评价方法和决策机制,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它具有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管理的基本特征,其主要目的在于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角度,在系统分析和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带来的损失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护和整改措施,将企业面临或遭遇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最大限度地保证组织的信息安全。而网络审计是由独立审计人员向企业提供的一项鉴证服务,其风险评估的目的在于识别和评价潜在事件对被审计单位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以及网络财务信息系统的合规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影响程度,从而指导进一步审计程序。因此,两者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不一样。从评估所应关注的风险范围来看,两者具有一致性,即都需要考虑与信息系统和信息相关的风险。但是,具体的关注边界则是不一样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要评估企业资产面临的威胁以及威胁利用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并结合安全事件所涉及的资产价值来判断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对组织造成的影响,它要求评估人员关注与企业整个信息系统和所有的信息相关的风险,包括实体安全风险、数据安全风险、软件安全风险、运行安全风险等。网络审计中,审计人员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网络财务信息系统和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发表意见,因此,风险评估时审计人员主要关注的是与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和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相关的风险,而不是与企业的整个信息系统和所有的信息相关的风险。根据评估实施者的不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形式包括自评估和他评估。自评估是由组织自身对所拥有的信息系统进行的风险评估活动;他评估通常是由组织的上级主管机关或业务主管机关发起的,旨在依据已经颁布的法规或标准进行的具有强制意味的检查。自评估和他评估都可以通过风险评估服务机构进行咨询、服务、培训以及风险评估有关工具的提供。因此。对审计人员而言,受托执行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应当归属于管理咨询类,即属于非鉴证业务,与网络审计严格区分开来。
(二)风险评估的内容在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征求意见稿)国家标准中,它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基本要素和相关属性,提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应围绕其基本要素展开,并充分考虑与这些基本要素相关的其他属性。其中,风险评估的基本要素包括资产、脆弱性、威胁、风险和安全措施;相关属性包括业务战略、资产价值、安全需求、安全事件、残余风险等。在此基础上的风险计算过程是:(1)对信息资产进行识别,并对资产赋值;(2)对威胁进行分析,并对威
胁发生的可能性赋值;(3)识别信息资产的脆弱性,并对弱点的严重程度赋值;(4)根据威胁和脆弱性计算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5)根据脆弱性的严重程度及安全事件所作用的资产的价值计算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6)根据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安全事件出现后的损失,计算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对组织的影响,即风险值。结合上文网络审计风险评估五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网络审计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在内容上有相近之处,即都需要针对信息系统和信息可能面临的威胁和存在的脆弱点进行识别。但是,信息安全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内部管理,其风险评估工作需要从两个层次展开:一是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二是提出防护或整改措施以控制风险。第一个层次的工作实质上是为第二层次工作服务的,其重点在第二层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征求意见稿)提出,企业在确定出风险水平后,应对不可接受的风险选择适当的处理方式及控制措施,并形成风险处理计划。其中,风险处理的方式包括回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接受风险,而控制措施的选择应兼顾管理和技术,考虑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人员素质,并特别关注成本与风险的平衡。网络审计的风险评估工作主要集中在第一个层次,即审计人员通过风险评估,为进一步审计中做出合理的职业判断、有效地实施网络审计程序和实现网络审计目标提供重要基础。因此,两者的评估内容是存在区别的。
随着油田信息化高速发展,大批业务系统集中部署在数据中心,信息资产呈现高度集中趋势,给企业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安全态势日益严峻,黑客攻击手段不断翻新,利用“火焰”病毒、“红色十月”病毒等实施的高级可持续攻击活动频现,对国家和企业的数据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及时掌握信息系统保护状况,持续完善系统安全防护体系,对于保证信息资产的安全性和油田业务系统的连续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信息安全领域中,安全评估是及时掌握信息系统安全状况的有效手段。而其中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是一种通用方法,是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建立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信息系统等级测评的有效补充和完善。因此,研究建立具有油田公司特色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可以为企业科学高效地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提供方法指导与技术保障,从而提高油田勘探开发、油气生产和经营管理等数据资产的安全性,为油田公司信息业务支撑平台的正常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1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从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安全风险评估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标准制定上。不同的安全评估标准包含不同的评估方法。迄今为止,业界比较认可的风险评估相关标准主要有国际标准ISO/IECTR13335IT安全管理、美国NIST标准SP800-30IT系统风险管理指南(2012年做了最新修订)、澳大利亚-新西兰标准风险管理AS/NZS4360等。我国也根据国际上这些标准制定了我国的风险评估标准GB/T20984-2007信息安全技术风险评估规范以及GB/Z24364-2009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南。
1.1IT安全管理ISO/IECTR13335
IT安全管理ISO/IECTR13335系列标准是最早的清晰描述安全风险评估理论及方法的国际标准,其主要目的是给出如何有效地实施IT安全管理的建议和指导,是当前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方面最权威的标准之一。ISO/IECTR13335(以下简称为IS013335)包括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IT安全概念和模型(1996)主要描述了IT安全管理所用的基本概念和模型。IS013335介绍了IT安全管理中的安全要素,重点描述了:资产、威胁、脆弱性、影响、风险、防护措施、残留风险等与安全风险评估相关的要素。它强调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是IT安全管理过程的一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过程。图1表示资产怎样潜在经受若干威胁。[2]如图1所示,某些安全防护措施在降低与多种威胁和/或多种脆弱性有关的风险方面可以是有效的。有时,需要几种安全防护措施使残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级别。某些情况中,当认为风险是可接受时,即使存在威胁也不实施安全防护措施。在其他一些情况下,要是没有已知的威胁利用脆弱性,可以存在这种脆弱性。图2表示与风险管理有关的安全要素之间的关系。为清晰起见,仅表示了主要的关系。任何二个方块之间箭头上的标记描述了这些方块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管理和规划IT安全(1997)主要提出了与IT安全管理和规划有关的各种活动,以及组织中有关的角色和职责。[2]第三部分IT安全管理技术(1998)本部分介绍并推荐用于成功实施IT安全管理的技术,重点介绍了风险分析的四种方法:基线方法、非正式方法、详细风险分析和综合方法。[2]第四部分安全防护措施的选择(2000)为在考虑商业需求和安全要素的情况下选择安全防护措施的指南。它描述了根据安全风险和要素及部门的典型环境,选择安全防护措施的过程,并表明如何获得合适的保护,如何能被最基础的安全应用支持。[2]第五部分网络的安全防护措施(2001)为关于网络和通信方面的IT安全管理指南,这一指南提供了根据建立网络安全需求来考虑的通信相关因素的识别和分析。[2]
1.2风险评估实施指南
SP800-30SP800-30(风险评估实施指南,2012年9月)是由NIST制定的与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准之一,它对安全风险评估的流程及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提供了一套与三层风险管理框架结合的风险评估办法,用于帮助企业更好地评价、管理与IT相关的业务面临的风险。它包括对IT系统中风险评估模型的定义和实践指南,提供用于选择合适安全控制措施的信息。SP800-30:2012中的风险要素包括威胁、脆弱性、影响、可能性和先决条件。(1)威胁分析威胁源从利用脆弱性的动机和方法、意外利用脆弱性的位置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2)脆弱性和先决条件考虑脆弱性时应注意脆弱性不仅仅存在于信息系统中,也可能存在于组织管理架构,可能存在于外部关系、任务/业务过程、企业/信息安全体系架构中。在分析影响或后果时,应描述威胁场景,即威胁源引起安全事件导致或带来的损害。先决条件是组织、任务/业务过程、企业体系架构、信息系统或运行环境内存在的状况,威胁事件一旦发起,这种状况会影响威胁事件导致负面影响的可能性。(3)可能性风险可能性是威胁事件发起可能性评价与威胁事件导致负面影响可能性评价的组合。(4)影响分析应明确定义如何建立优先级和价值,指导识别高价值资产和给单位利益相关者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5)风险模型标准给出了风险评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通用模型。[3]
1.3风险评估规范
GB/T20984-2007GB/T20984-2007是我国的第一个重要的风险评估标准。该标准定义了风险评估要素关系模型,并给出了风险分析过程,具体如图3所示:风险分析中涉及资产、威胁、脆弱性三个基本要素。首先识别出威胁、脆弱性和资产,然后根据威胁出现的频率和脆弱性的严重程度分析得到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再根据脆弱性严重程度和资产价值分析得到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最后根据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造成的损失分析确定风险值。
2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结合某油田企业实际情况,在参考上述标准及风险分析方法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为:a)识别资产并对资产的价值进行赋值;b)识别威胁,并根据威胁出现的频率给威胁赋值;c)识别脆弱性,并将具体资产的脆弱性赋为2个值,一个是脆弱性严重程度,一个是脆弱性暴露程度;d)分析脆弱性被威胁利用可能导致的安全事件;e)分析确定出安全事件发生后带来的影响不能被单位所接受的那些安全事件;可以接受的安全事件对应的风险等级确定为低;f)针对不可接受安全事件,分析相应的威胁和脆弱性,并根据威胁以及脆弱性暴露程度,以及相关安全预防措施的效果计算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g)针对不可接受安全事件,根据相应脆弱性严重程度及资产的价值,以及相应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计算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的基础上,总结形成油田企业风险要素关系模型如图4所示,风险计算模型如图5所示:h)根据不可接受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安全事件发生后的损失,计算安全事件发生会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即风险值,并确定风险等级。
3模型创新点及优势分析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式和方法很多,如何建立适合油田企业当前安全需求的风险评估模型、评估要素赋值方法以及风险计算方法是本文要解决的技术难点和创新点。1)对于资产的赋值,从资产所支撑的业务出发,结合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及其构成情况,提出了根据业务数据重要性等级和业务服务重要性等级确定资产的重要性,使得风险评估与业务及等级保护结合更加紧密。2)对于脆弱性赋值,将脆弱性细分为暴露程度及严重程度两个权重。其中暴露程度与威胁赋值确定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严重程度与资产价值确定安全事件造成的影响。3)将现有安全措施进一步细化,分解为预防措施和恢复措施,并研究得到预防措施有效性会影响到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而恢复措施有效性会影响到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4)结合被评估单位的实际业务需求,提出了仅针对被评估单位的不可接受安全事件进行数值计算,减少了计算工作量,有助于提升风险评估工作效率。5)根据油田企业实际需求,将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和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赋予不同的权重,从而使得风险计算结果中安全事件损失所占比重更大,更重视后果;并通过实例验证等方式归纳总结出二者权重比例分配。
险评估模型应用分析
4.1资产识别
资产识别主要通过现场访谈的方式了解风险评估范围涉及到的数据、软件、硬件、服务、人员和其他六类资产相关的业务处理的数据及提供的服务和支撑业务处理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情况。4.1.1资产重要性分析资产重要性分析以信息系统的业务为出发点,通过对业务处理的数据以及提供的服务重要性赋值的方法确定信息系统资产价值。业务处理的数据以及业务提供的服务的重要性分析及赋值方法具体如下。4.1.1.1业务数据重要性分析业务数据资产的重要性主要根据业务数据的安全属性(即三性: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被破坏对本单位造成的损失程度确定。油田企业各业务系统所处理的数据信息根据数据安全属性被破坏后可能对油田企业造成的损失严重程度进行赋值。一般赋值为1—5。4.1.1.2业务服务重要性分析服务资产的重要性根据其完整性和可用性被破坏对本单位造成的损失程度确定。通过与相关人员进行访谈,调查了解每种业务提供的服务和支撑业务处理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情况,根据服务安全属性被破坏后可能对油田企业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为各种业务服务重要性赋值。一般赋值为1—5。4.1.2资产赋值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六类资产中数据资产和业务服务资产的重要性是决定其他资产重要性的关键要素,因此,六类资产的赋值原则如下:1)数据资产重要性根据业务数据重要性赋值结果确定。2)服务资产重要性根据业务服务重要性赋值结果确定。3)软件和硬件资产的重要性由其所处理的各类数据或所支撑的各种业务服务的重要性赋值结果中的较高者决定。4)人员的重要性根据其在信息系统中所承担角色的可信度、能力等被破坏对本单位造成的损失程度确定。5)其他资产重要性根据其对油田企业的影响程度确定。
4.2威胁识别
4.2.1威胁分类对威胁进行分类的方式有多种,针对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威胁来源,可以根据其表现形式将威胁进行分类[4]。本论文采用GB/Z24364-2009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南中基于表现形式的威胁分类方法。4.2.2威胁赋值根据威胁出现的频率确定威胁赋值,威胁赋值一般为1~5。对威胁出现频率的判断根据风险评估常规做法获得,比如安全事件报告、IDS、IPS报告以及其他机构的威胁频率报告等。
4.3脆弱性识别
4.2.1脆弱性分类脆弱性识别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配置核查、文档查阅、漏洞扫描、渗透性测试等。油田企业脆弱性识别依据包括:GB/T22239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的三级要求以及石油行业相关要求。4.2.2脆弱性赋值原则脆弱性赋值时分为脆弱性暴露程度和脆弱性严重程度。暴露程度根据其被利用的技术实现难易程度、流行程度进行赋值。对脆弱性的暴露程度给出如下5个等级的赋值原则:脆弱性的严重程度根据脆弱性被利用可能对资产造成的损害程度进行赋值。脆弱性的严重程度分为5个等级,赋值为1~5。
4.4现有安全措施识别
4.4.1现有安全措施识别方法信息系统环境中的现有安全措施根据其所起的安全作用分为预防措施和恢复措施。预防措施用于预防安全事件的发生(例如入侵检测、网络访问控制、网络防病毒等),可以降低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因此针对每一个安全事件,分析现有预防措施是否能够降低事件发生的概率,其降低发生概率的效果有多大。恢复措施可以在安全事件发生之后帮助尽快恢复系统正常运行,可能降低安全事件的损失(例如应急计划、设备冗余、数据备份等),因此针对每一个安全事件,分析现有恢复措施是否能够降低事件损失,其降低事件损失的效果有多大。4.4.2现有安全预防措施有效性赋值原则通过识别信息系统现有安全措施及其有效性验证,针对每一个安全事件,分析现有预防措施中可能降低事件发生概率的情况,并对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分别给出赋值结果。评估者通过分析安全预防措施的效果,对预防措施赋予有效性因子,有效性因子可以赋值为0.1~1。4.4.3现有安全恢复措施有效性赋值原则通过识别信息系统现有安全措施及其有效性验证,针对每一个安全事件,分析现有恢复性安全措施中可能降低事件损失的情况。评估者通过分析安全恢复措施的有效性作用,对安全恢复措施赋予有效性因子,有效性因子可以赋值为0.1~1。
4.5安全事件分析
4.5.1安全事件关联综合识别出的脆弱性及现有安全措施识别出的缺陷,结合油田企业信息系统面临的各种威胁,将各资产的脆弱性与威胁相对应形成安全事件。分析这些安全事件一旦发生会对国家、单位、部门及评估对象自身造成的影响,分析发生这些安全事件可能造成影响的严重程度,从中找出部门(或单位)对发生安全事件造成影响无法容忍的那些安全事件,即确定不可接受安全事件。4.5.2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分析(1)计算威胁利用脆弱性的可能性针对4.5.1中分析得出的不可接受安全事件,综合威胁赋值结果及脆弱性的暴露程度赋值结果,计算威胁利用脆弱性导致不可接受安全事件的可能性,采用乘积形式表明其关系,即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始结果计算公式如下:L1(T,V)1=T×V1其中,L1(T,V1)代表不可接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始结果;T代表威胁赋值结果;V1代表脆弱性的暴露程度赋值结果。(2)分析现有预防措施的效果通过对企业信息系统的现有安全措施的识别和有效性验证,针对4.5.1分析得到的不可接受安全事件,分析描述现有预防措施中可能降低事件发生概率的情况,并给出有效性因子赋值结果。(3)计算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考虑到现有安全措施可能降低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最终计算公式为:L2(T,V)1=L1(T,V1)×P1其中,L2(T,V1)为最终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结果;L1(T,V1)为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初始结果;P1代表安全预防措施有效性赋值结果。然后,形成调节后的安全事件可能性列表。4.5.3安全事件影响分析(1)计算脆弱性导致资产的损失将各资产的脆弱性(管理类脆弱性除外,管理类脆弱性采用定性方式进行主观分析)与威胁相对应形成安全事件(4.5.1不可接受安全事件列表),根据资产的重要性及脆弱性的严重程度,计算脆弱性可能导致资产的损失,即:F1(A,V2)=A×V2其中,F1(A,V2)代表安全事件可能导致资产的损失的初始计算结果;A代表资产价值,即资产赋值结果;V2代表脆弱性严重程度,即脆弱性严重程度赋值结果。(2)分析现有安全恢复措施的有效性通过对油田企业信息系统的现有安全措施的识别和有效性验证,针对4.5.1分析得到的不可接受安全事件,分析描述现有恢复措施中可能降低事件发生的概率的情况,并根据表9的赋值原则分别给出安全恢复措施的有效性赋值结果。(3)计算安全事件的损失考虑到恢复措施可能降低安全事件带来的损失,因此安全事件损失可以根据安全恢复措施的有效性予以调整。采用乘积形式表明关系,即:F2(A,V2)=F1(A,V2)×P2其中,F2(A,V2)为安全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最终计算结果;F1(A,V2)为安全事件可能造成损失的初始计算结果;P2代表安全恢复措施有效性赋值结果。然后,形成调节后的安全事件损失计算结果列表。
4.6综合风险计算及分析
4.6.1计算风险值结合油田企业关注低可能性重性的安全事件的需求,参照美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风险评估计算方法,采用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安全事件可能带来的损失的加权之和方式计算风险值。这种方法更加重视安全事件带来的损失,使得损失在对风险值的贡献中权重更大。在使用油田企业以往测评结果试用的基础上,将安全事件可能带来的损失的权重定为80%。具体计算公式为:R(L2,F)2=L2(T,V)1×20%+F2(A,V)2×80%其中,R(L2,F2)代表风险值,L2(T,V1)为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最终结果,F2(A,V2)为安全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最终计算结果。4.6.2风险结果判断计算出风险值后,应对风险值进行分级处理,将风险级别划分为五级。4.6.3综合分析根据风险计算结果,从多个不同方面综合汇总分析被评估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风险情况。例如可从以下几方面汇总分析:1)风险较高的资产统计:汇总存在多个脆弱性可能导致多个中等以上风险等级安全事件发生的资产,从资产角度综合分析被评估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风险情况;2)引起较高风险的脆弱性统计:汇总会给被评估信息系统带来中等以上安全风险的脆弱性及其影响的资产及严重程度,分析可能带来的危害后果;3)出现频率较高的脆弱性统计:汇总中等以上脆弱性在资产中的出现频率,从而反映脆弱性在被评估系统中的普遍程度,出现频率越高,整改获取的收益越好。4)按层面划分的风险点分布情况汇总:汇总网络、主机、应用、数据、物理、管理等各层面存在的脆弱性及其严重程度,对比分析风险在不同层面的分布情况。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