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0 11:51: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育成本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概念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首先必须清晰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成本,最初是经济学中的概念,主要分为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显性成本,就是常说的实际支出;隐性成本,就是常说的机会成本。后来,成本也被纳入会计学范畴,主要是企业的财务资料中的为达到生产等目的的资源消耗的记载,并在此基础上考虑企业的无形资产的摊销和固定资产的折旧,这实质也是显性成本和部分隐形成本的应用。从会计学角度来看,高校教育成本,就是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与其他成本不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是高校,且所耗费的这种资源是人力、物力、财力的统称,但归根结底是反映在高校财务数据中的一种货币化计量,该计量既包括对实际支出的计量也包括学校的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用于学生培养而丧失的机会收益,即机会成本,这种机会成本在账务上的处理用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体现。
2、高校教育成本的原则在核算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保证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能够有条理、有依据顺利进行。
(1)相关性原则。凡是与高校教育相关的成本才计入,无关的不计入。这里的教育,不单单指教学,其包括高校各个学院的教学及支撑教学的行政工作、与学生日常活动相关的党群职能部门和行政职能部门的行政工作、直属及附属单位的行政工作。
(2)合法性原则。在对高校财务资料进行甄别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对不合法、合规的财务处理不得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3)分期核算原则。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一般以一年为期。进行高校教育核算,主要目是为了做到“算为管用”,其实质是为了学校拨款依据清晰化、学校收费依据合理化,所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时间同高校预算时间一致,为预算当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
(4)权责发生制原则。经济事项进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时间依据不在于经济事项金额交付的时间,而在于经济事项义务产生的时间。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流程设计
在我国高校核算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倚靠高校的财务数据。依据高校财务、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数据按其是否与高校学生教育有关,将其归类,进入教育成本。在新的高校财务制度中,高校支出中与学校教育相关的部分包括: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四大部分。但并非整个学校的这四大部分的这些支出都与高校教育有关,要理清哪些部分有必要计入高校教育成本,必须理清学校的机构设置。现在的高校一般分为以下两个部分:教育机构和管理机构。教育机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院以及和学院类似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工作的研究机构。管理机构,一般分为党群职能部门、行政职能部门、直属及附属单位。党群部门主要是纪委、党委组织部、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等部门,与学生教育有关的仅限于后两者。行政职能部门中与学生教育有关的,主要是教务处、研究生部、学生工作处、后勤管理处。直属单位与学生相关的,主要是图书馆和与实验研究相关的测试中心等。在明确了学校组织结构的基础上,针对与学生有关的部门,查看其明细账目,主要关注以上四项支出,并且不同的部门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集。
对于教育机构,例如:学院,其主要承担本科、研究生、博士的教学工作,与此同时,为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学院或研究中心会设置一定的教学辅助岗位,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此种机构与学生教育紧密相关,应全额计入教育成本。再者,研究中心,主要承担学校的各种科研项目,对于本科生,特别是研究生的日常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应考虑一部分进入高校教育成本。对于科研事业支出多大程度上计入高校教育成本,必须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对于管理机构。在学校组织结构的设定上,为清晰研究可以将其分为三类:行政辅助工作,后勤辅助工作,公共资源辅助工作。行政辅助工作,一般是由学校行政楼的人员提供,该类工作是为学生的教务活动安排、课外生活丰富服务的,为高校教育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这类工作主要是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部、学生工作处提供,是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支出应全部进入教育成本。后勤辅助工作,主要是食堂、寝室等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联的基础性部门,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食堂和教师食堂分开核算的情况下,学生食堂的支出进入教育成本,但教师食堂的支出不进入教育成本。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到来,教育形式、教育手段发生了变革,出现了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络教育为主体的现代远程教育形式,给现代教育经济学探究提出了新的探究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远程教育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树立成本意识和效益观念,通过强化教育成本管理以提升教育产出效率,不仅直接影响到远程教育机构自身的发展壮大,也和整个远程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并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息息相关。对远程和继续教育成本管理探究,是现代教育经济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远程教育经济分析、政府高等教育政策制定、远程教育机构发展决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远程和继续教育成本的概念
建立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远程教育,和传统的教育相比有很多鲜明特征。如摘要:机会均等、时空自由、交流无阻、信息多样、评价及时、互动性强的独特优势,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并已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促进其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
教育成本概念是随着教育经济学探究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的。1958年,英国探究教育经济学学者约翰。维泽在出版的《教育成本》专著中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英国教育经费的变化情况,首次提出了教育成本的概念。随着教育成本的进一步探究,和成本会计学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如何能够保证远程网络教育组织发展壮大,使整个远程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并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本管理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功能。远程和继续教育成本,是对实际发生或支付的教育资源进行计量、分类而形成的成本概念,即以办学机构作为计量主体,确定时限,计算出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的成本。它是通过对于从课程开发到实现整个远程教育运营过程中所发生或支付的教育资源耗费进行计量、分类和统计所形成的。
2我国远程和继续教育成本管理目前状况
在我国,1998年9月教育部批准4所大学作为网络教育首批试点高校,开始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学历教育。2000年到现在我国网络教育规模迅速扩展,68所试点院校被批准开展网络教育。随着远程教育实践的逐步深入和发展,教育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非常重视对网络教育市场的规范和管制,通过各种政策法规引导市场的发展如(1)市场准入制度,(2)教学质量监管等。同时和之相关的理论探究也不断得到拓展。但是,由于我国相对于国外的远程和继续教育发展相对较迟,各个继续教育学院往往以“低投入,高产出”方式来扩大招生规模来获取相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忽略了在成本管理带来的效益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其后续产生的连动效应。从目前对远程和继续教育成本管理的探究上来看,也只有极少数学者和网络学院重视。按照现代远程和继续教育成本的系统管理要求,其涵盖面将涉及教育产品的信息来源、市场拓展、课件资料开发、技术、人力资源、质量控制评价、教学过程管理、学习材料的分发以及学习支持服务等成本各个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无一例外都应进行严格、细致的管理,以增强远程教育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分析和探究远程和继续教育的成本管理新问题,从理论上讲,可以弥补和充实远程和继续教育经济实效探究的缺失,丰富教育经济学的内容,推动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发展。从实践中看,通过构建远程和继续教育的成本分析模型,有助于办学机构实现对教育运营成本进行经济核算,为优化决策和加强日常运营管理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促进办学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3远程和继续教育成本管理新思路
3.1结合成本管理理论,
现代远程和继续教育成本管理应由日常经营管理到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是将学院继续教育发展战略和成本管理结合起来,从战略高度对成本结果和成本行为进行全面了解、控制和改善,进而寻求长期竞争优势的一种成本管理手段。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由战略定位、价值链和成本动态分析三部分组成。其中战略定位是战略成本管理的第一步;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创造和提高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战略成本管理是通过战略性成本信息的提供和分析利用,以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成本持续降低环境的建立,是传统成本管理对竞争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是当代成本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向。
3.2远程和继续教育成本管理导向摘要:要“以人为本”
远程和继续教育成本管理应以“人”为中心,人的因素是决定成本高低的关键。因立足于市场来实施全面的成本避免和成本控制,。一方面、从市场经济出发,更多关注他的用户即学生的需求,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增加毕业生率降低退学率。另一方面充从管理者出发分挖掘管理人员的潜力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保证成本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忽视人本理念的成本管理在实践中很难达到预期目的,也难以适应需求多变的市场环境。在现有的基础上引进国际先进的远程教育理念、课程开发及教育服务经验,开展教学咨询、学术交流和引进课程等方面和人有关的固定成本的降低,在规模效应的带动下这方面的成本将会大幅度减少。
3.3由传统“成本节约”观向成本效益观转变
我们说远程继续教育成本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是为了尽快实现由传统的“成本节约”观念向现代成本效益观念转变。非凡是在我国大力发展远程和继续教育的今天,远程教育管理更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向教育市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尽可能完善的教育服务,力求使远程教育事业获取尽可能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远程网络教育运营过程中,一切成本管理活动都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从“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即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办学实体获取最大的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
3.4树立系统的成本管理理念
按照远程教育成本的系统管理要求,其管理的涵盖面将涉及到教育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市场拓展成本、课程资料开发成本、技术成本、人力资源成本、质量控制评价成本、教学过程管理成本、学习材料的发送以及学习支持服务成本等各个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无一例外,都应进行严格、细致的管理,以增强远程网络教育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如此,方能使学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例如,在远程网络教育产品设计阶段推行价值分析,就是一种技术和经济、学术和商业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手段。
3.5建立成本管理体系,保证成本控制
在远程网络教育实体内,要真正实行全面、科学的成本管理,必须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方能确保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要建立准确的信息渠道,保证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要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完善成本核算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成本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简.传统成本管理面临的挑战—现代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2.
[2茂华,市场经济的成本控制新理念,财会月刊,2002,02.
[3周佩.成本管理的新思维,统计和决策,2005.10.
教育成本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所耗费的资源的价值。教育成本的计量方法有三类:统计调查、利用现有会计资料转换计算和成本核算。从计量的主体看,教育成本有社会成本、学校成本和个人成本之分。高等院校的功能是提供教育服务,所以高校教育成本就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目前,高校教育绩效的评价,高校收费标准的制定,迫切需要进行科学的教育成本核算。但迄今为止,各高校都难以得到系统、准确的教育成本数据。本文拟对高校教育成本计量的意义与内容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目前高校教育成本计量存在的问题
要讨论高校教育成本计量问题,首先必须对高校教育成本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舒尔茨在其《教育的经济价值》一书中作了经典的阐述。他提出,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二是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1]。第一部分成本包括教师、图书馆工作人员、学校管理人员的服务成本,维持学校运行耗费的要素成本,以及房屋、土地等的折旧、报废及利息成本。但不能包括与教育服务无关的附属活动的成本,如学生食堂、住宿、运动队活动等项成本,也不能包括向学生提供的奖学金、补助等“转移支付”性质的支出。第二部分成本可用学生上学而放弃的收入来衡量。科恩提出教育成本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是学校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但也有一部分是学生因上学而发生的支出;额外(比不上学的)住宿费、服装费、往返于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通费,以及书费、运动器械等学校用品费用。间接成本主要有:学生上学放弃的收入,学校享受的税款减免,用于教育的建筑物、土地等资产损失的收入(利息或租金)[2]。王善迈认为,教育成本是“高等教育服务供给方——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成本,不包括学生(或家庭)支付的个人教育成本,也不包括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间接教育成本(或机会成本)[3]。”
从上述各学者对教育成本的阐述,可以看出在理论上人们对教育成本的含义和计量原则已基本达成共识,但教育成本的实际计量工作却不尽人意。舒尔茨在《教育的经济价值》中分析教育成本时曾指出,教育成本的资料来源于“学校经费”的统计,而“学校经费”并未包括全部的成本内容,但又包括一些并非教育成本的内容。他列出的六个未解决的教育成本问题,几乎全是教育成本数据计量问题。迄今为止,教育成本还仅仅是一个质的概念。现行高校财务会计制度因不适宜于生均教育成本核算,并且学费与教育成本之间并无确切的因果关系。高校实行的收付实现制,并不象营利机构那样实行权责发生制,高校通过投资和采购形成的固定资产,包括各种建筑物、价值较高的大型教学仪器设备等也不存在固定资产折旧核算和折旧基金的提取制度,导致高校不可能提供准确的教育成本信息。现有所谓教育成本信息不过是按照实际发生支付作为计量依据,由学校财务决算给出的学生平均培养支出,并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分摊,也没有区分成本和费用的差异,成本项目与非成本项目的界限比较模糊,难以准确反映高校成本项目与成本水平。因此必须对高校教育成本进行合理计量和核算,明确学生平均培养支出和教育成本的模糊界限,解决近几年高校收费上涨过快,收费管理制度设计不合理等问题。
二、合理进行高校教育成本计量
1、确定高校教育成本计量的主体。亦即教育成本核算主体或成本主体的确定。教育成本计量的主体指在什么空间范围内计量教育成本,计量谁的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必须从产品生产者或提供者的角度考虑。具体到教育产品,其提供者是学校,学校就自然地成为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也有人认为高等学校的院系可以作为准会计主体[4]。院系作为一级记账单位或记账主体,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有问题。但是作为成本核算的主体是不恰当的。首先,院系不能独立提供教育产品,它需要学校提供行政管理服务、教学辅助服务,如图书馆、计算中心、后勤等各项服务,才能开展正常的教学服务。院系的教学服务成本只是教育成本的一部分。其次,院系没有经济上的独立性,无论是财政和经常性拨款还是资本性支出拨款,政府都是直接向学校拨付的。学费的收取也是学校统一组织的。院系不能独立取得经费来补偿所消耗资源的支出。但是从学校管理的要求出发,以院系为单位组织内部成本核算,提供管理所需的成本信息以考核、控制院系的成本支出,是可行的。因此,可以将高等学校作为对外提供成本信息的教育成本核算主体,院系作为提供内部成本信息的成本核算主体。在具体的核算组织上,可分为两级进行:院系一级核算教学成本;学校一级核算公共成本,并将公共成本分配到教学成本中去,核算出完全的教育成本。
2、确定高校教育成本计量的对象。教育成本计量的对象是指教育资源耗费的载体或目的物,即计量什么的成本。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学校的产品就是教育服务。知识、能力、价值等变化是学生接受教育服务后的结果,是教育服务和学生自身因素结合的产品。所以教育成本的计量对象应是教育服务,是计量教育服务的成本。服务产品的基本计量单位是时间长度,教育产品的计量单位有学时、学期、学年等,因此可以计量学时成本、学期成本、学年成本等[5]。学校向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不同的。因此应将不同年级的学年作为不同的教育产品,分别核算其成本。在高校中,相同年级的学生还有专业的区别,向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也是不同质的,因而应视不同专业的学年为不同的教育产品,分别核算其成本。在实际上核算中,应是先将各年级、各专业的学年教育服务总成本核算出来,然后除以年级、专业学生数,就可以处到向每一学生提供一学年教育服务的成本,即单位成本,也就是人们常用的年生均成本。将各年级教育成本相加就可得到全校的教育总成本。
3、明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期间。教育成本核算的期间,是指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从正确的核算成本的要求看,以自然的业务运作周期作为成本核算的期间比较适当。如将教育的产品定义为学生接受到的一定时间的教育服务,则学期或学年作为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比较合适。如将教育产品定义为各级毕业生,则各级毕业生的培养周期作为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比较合适。笔者倾向于将教育产品定义为学生接受的教育服务的时间量,主张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为学年。因为学校的教学是按学年组织的,政府对教育的拨款是学年(年度)拨付的,学费是按学年收取的。将几年学年的教育成本相加,很容易得到各级毕业生培养周期的教育成本。不过将教育成本核算的期间确定为一个学年,就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各级学校会计制度规定的以公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的要求不一致。可以有两种思路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学校会计年度与教育成本核算周期不要求一致,即学校会计年度为公历年度,教育成本核算期间为学年,教育成本报告与其他财务报告分别编制。从现实的可能性看,这一思路更可行。二是修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各级学校会计制度,允许学校将会计年度按学年确定。这样,学校的会计年度与教育成本核算期间就能保持一致,成本报告与其他报告就能同时编报。但按这一思路,由于政府财政年度为公历年度,会使学校会计年度与政府财政年度不能保持一致,不利于政府部门对教育经费的年度统计。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要求学校按每月的会计报表,形成1~12月的公历年度会计报告上报,以满足政府部门的需要。
4、确定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计量单位。货币计量是任何会计记录的基础,教育成本核算自然是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进行的。但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教育成本核算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教育成本的可比性受到影响,需要用物价指数最好是教育物价指数进行调整,才能进行有实际意义的比较,才能发挥教育成本信息考核、控制、预测、决策的作用。二是按历史成本原则(遵循货币计量币值不变的要求)核算出的教育成本,但不能完全补偿真实的资源耗费——主要是固定资产的耗费。因为在通货膨胀时期,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一般大于其原始价值,按原始价值提取折旧费,重置时就会在使用价值上减少固定资产的数量。在以教育成本为基础确定学费、教育拨款时,应考虑以重置价值矫正历史成本计量的不足。
5、确定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对于教育成本的界定,目前理论界还存在着许多争论。笔者将其定义为:办学主体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按国家有关标准和高校现行实际支出指标测算的各种教学性直接支出和应计费用总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各办学主体都有各自的实际情况,为了剔除这些不确定的因素,本文研究的教育成本是标准成本,也就是相当于工业企业中的计划成本的内容,而不是各主体的实际财务成本。同时,本文也只研究与教学有直接关系的成本,而不考虑各种非教学性支出,譬如有关税费、筹融资金成本、后勤社会化成本等等。具体来说,本文所指的办学成本的基本成本要素包括:人员经费、公务费、业务费、固定资产(包括土地)使用费以及其它费用等项目。
(1)人员经费支出。它类似于企业的人工费,但又不同于人工费,包括教师及教辅人员工资、行政管理人员工资、奖助学金以及各种社会保障支出,但不能包括后勤社会化后的后勤人员、专职科研人员、校产经营及管理人员等与教学无直接关联的校内人员的工资支出。这里的工资项目主要包括学校支付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各种津贴、授课费、福利费、劳动保险与社会保障费等,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成本内容。用于学生的各种奖助学金、困难补助、生活补助等学生事务支出,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实际出发,我们也将其计入高等教育成本的人员经费中。关于社会保障支出主要是包括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及活动费、医疗费、公积金、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等,这部分费用在人员经费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2)公务费。它是指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日常支出。如办公费、水电费、物业管理费、邮电费、取暖费、差旅交通费、车辆使用费、会议费、接待费等。
(3)业务费。指高等学校为完成高等教育任务所发生的消耗性费用。如实习费、招生费、毕业就业指导费、资料印刷费、教学实验用材料消耗费、外事经费、教研教改费、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费、体育维持费、网络使用费、教学用低值易耗品摊销费等。
(4)固定资产使用费。它也是高等教育成本的主要内容。目前高等教育成本中关于固定资产使用费还有很多理论与实际的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合理的折旧年限的选择。理论上,固定资产使用费包括三部分:固定资产日常维护维修费;固定资产大修理费(计入成本的大修理费是指会计期间内按一定标准计提的大修理基金);固定资产折旧费。
(5)其他费用。是指不包括上述内容但应计入高等教育成本的费用。如:学生医疗费、学生活动费、按规定上交政府的有关政策性基金、罚款、捐赠、意外损失等。、高校收费的管理和制度设计
对高校教育成本进行合理计量分析后,政府或高校就应该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高校收费管理制度,从而更好的解决目前存在的高校收费水平快速上涨的问题。
首先,高等教育收费要遵循公平、效率的基本原则。自90年代以来高校收费政策已对社会公众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由于我国大学的学费是地方政府管制价格,学费标准差异反映了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的差距,教育成本分摊属地化。既没有明确学费统计口径,也没有统一收取标准,各校学费自收自用,从学费上反映不出高等教育领域的层次和特点,也无法反映学校所能提供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高低,尚未形成一个以质量、生源、学费为主要指标的市场竞争体系。单凭收费各自定价,对就读于不同学校的学生来说有失公平。加之我国地域经济差异,生均成本的计量缺乏可比性,所以,对大学收费这一技术性和制度性的研究,应更加注重合理性和政府职能的发挥。学费不是教育服务的价格,而是教育成本的分摊,它必须依照大多数居民收入水平决定。
第二,利用收费机制加强高校的成本约束和核算。高校的成本约束问题有着众多体制性原因。从收费管理角度看,最根本的在于作为投资者之一的学生在教育体制中没有选择权。因此,只有在学生的自主选择和院校间的有效竞争这两前提下,高校才能主动压缩成本,高等教育收费才能合理发挥成本补偿功能,并促进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有效配置。所以,如何改革现有的教育机制和相应的收费形式,强化学生作为教育投资者的自和选择权,应作为收费体制创新的重要目标。试行学分制收费的出发点也正在于此:其一,通过学生对专业甚至学校的选择,可促使学校尽可能压缩教育成本,通过提供质优价廉的教育服务来吸引学生的教育投资。其二,为保证生源,学校将改变原有各专业“一刀切”的收费形式,而是根据各专业热门程度来确定有差别的收费标准,使区别定价政策得以真正落实。其三,可推动学生尽可能通过缩短教育时间或同一时间尽可能多地加修学分,提高投资回报率,也为贫困生通过自身努力减轻学费负担提供了另一条有效途径。
第三,高校必须确定合理的高校办学成本。引起高校收费水平快速上涨的一个原因是高校生均培养成本的增加,导致高校教育成本上升。在通常情况下,高校生均培养成本的增加有其合理的原因,比如社会工资水平在提高,研究和教学活动对仪器设备等投入要求越来越高。但我们同时也应注意,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高校生均培养成本增加?据有关资料,兰州大学生均成本1999年比1998年增长64.5%,而两年支出项目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1999年人员经费仅仅比1998年增长了15%,公务经费增长了19.8%,生均业务费却减少16.2%,增加最多的是其他费用,增长479.3%,从生均812元增加到生均4704元,修缮费是另外一项增长最快的费用,增幅达246.5%,“修缮费”与“其他费用”两项开支的增加额占到了生均成本增量的79.8%[6]。很显然,生均成本的增加并不是教学业务费的增加,即不是直接教学成本的增加,可见在校学生的直接受益是十分有限的。高等学校教育成本增加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增加的收入到哪里去了呢?我们从许多高校装饰豪华的办公大楼和令人惊叹的办公条件中也不难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教育经济学界一些学者指出,如果不受到约束,高等学校的教育成本有无限增加的可能。
最后,必须制定合理的会计制度。改革现行会计核算制度使其与社会对接,改变目前教育成本核算滞后形成的种种弊端。实行财务监督,使学校由财务核算型向经营核算型转变,促进高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优化资源配置,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在高等教育规模还不能充分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高等教育经费还非常不足的前提下,为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速度,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上大学适当缴费,是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一条可选之路。但应该注意的是,在进行高校教育成本计量和收费管理时应该尽可能地降低高校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率,将一些与高校教学无关的费用剔除出去;政府加强对高校成本核算的监督,以平均教育成本作为收取学费的根本依据,而不是以各学校自己上报、自己计算的所谓“成本”为基准;同时还应将高等教育成本个人的分担比例维持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上,严禁各高校私自提高比例,多收学费。
参考文献:
[1]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2]科恩[美].教育经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王善迈.论高等教育的学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24-29
[4]荆新.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
学校教育成本是指提供某种类教育所需要的相应教育服务时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其可分为学校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学校直接成本包括直接教学成本(如教职员工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它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为教学直接服务的教务管理成本(如公务费、业务费、助学金、奖学金等)、必要的教学设备运转与维修成本(如教学设施购置费、维修费、水电费等)。这些费用与提供教育服务直接相关,没有这些学校将难以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
学校间接成本包括为教学直接服务的教务管理成本之外的行政管理费、公用设备、公务用房(如教学楼、教学设施、图书馆、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基建费、购置费、折旧费以及购买和租赁耐用资产的支出。这些花费与培养学生的关系是间接相关的,没有这些耗费,学校不能提供有效率的教学服务。
二、学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学校教育成本不单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而且是一个社会概念,涉及到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加强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投资事实上被当作是国家无偿给予教育单位的福利,教育单位既不存在或很少有自有资金投入,也不承担任何投资风险,更不存在任何意义的亏损或破产的威胁。因此,他们往往不考虑怎样合理使用教育资源,也无须进行成本核算,因而,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人力资源浪费严重、无偿占用学校资源、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配置不合理等不良现象。鉴于此,学校教育应该实行成本核算,打破学校只计支出不计成本的核算方法,正确归集和控制培养合格人才过程中所发生的耗费,使各部门都具有成本意识,真正做到勤俭办学,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使学校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为社会其他资本进入学校创造条件。
(二)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和政府拨款
现行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成本逐年增加,政府的财政支持相对紧缩,学生缴费收入在学校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学生学费也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而学校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政府投入应与学生适当交费并举。政府采取的政策和措施首先应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而不应将政府的财政负担转嫁给学生和家庭。因此,学校的学费标准应考虑学校教育成本和学生及家庭的支付能力两方面的因素。教育收费的标准主要是由教育成本和教育的社会需求来决定的,因此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确定正确的生均培养成本对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意义重大。
(三)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教育经费紧张是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为“财、税、费、产、社、基”六个方面。所谓财,就是财政教育拨款;税,就是教育税费;费,就是学费;产,就是校办产业;社,就是社会捐赠;基,就是基金。但本应占主体地位的财政教育拨款的作用越来越弱化,财政拨款占总收入的比重逐年减少,名称也由财政拨款转为财政补助收入。此种形势逼迫各学校必须加大自筹经费的力度。为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迫使各学校不得不开源节流,成本核算势在必行。各学校教育经费和其他经费的使用是否合理,培养的学生质量是否合格,以及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的确定,为学校间提供了一个可以横向比较办学效益的标准,从而有利于从价值形态评价学校教育的办学效益,使各学校树立起投资与成本核算观念,加强学校的理财意识和学校的财务管理。
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
我国学校目前的成本核算还没有真正进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基础数据,有些学校有一些数据,也是按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拨款额度折算后再加上很多并非教育成本的项目费用。此外,有些学校即使已经开始进行成本核算,但多多少少还存在一些制度与操作层面上的问题。
(一)从制度层面上看
这主要体现在现行学校财务制度与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要求相背。对于学校这一非营利性组织,我国将其纳入行政事业单位之列,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按收付实现制进行收支核算而没有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收付实现制对于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存在以下缺陷:1.不能真正体现教育投入和教育成本的配比原则,或者说不能正确反映学校的办学效益,由此导致学校财务报表失真;2.会计人员编制的报表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以误导。因为报表里的数据不是按配比原则得到的,仅仅是一种现金流入及流出的表象,并不能真正说明教育成本问题。这种按收付实现制所取得收支核算资料与社会各界对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的要求相违背。配比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比,将收入和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费用进行配比;二是时间上的配比,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同期的费用相配比。(二)从操作层面上看
1.教育成本计量确认不真实
长期以来,学校对于购建的资产设备支出都是一次性列入当年教育成本,然而固定资产购建是一次性投入,而且投入金额较大、多年受益。如果将当年固定资产购建一次性列入当年教育成本支出,就会造成当年教育成本偏高,不利于准确计算当年的教育成本。
2.会计科目设置不能准确反映各个会计核算期间费用
目前,会计科目设置中按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资产成本的项目划分,难以确认教育成本中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难以考核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发展变化趋势,不利于分析各个会计时期的成本变化,从而不能合理配置资金。
3.教育成本构成内容不合理
教育事业支出中一直包涵着与学校教学工作无关的项目,如离退休人员支出、已经实行产业后勤社会化服务人员支出以及部分科研项目的支出。为便于准确地进行
教育成本比较分析,离退休人员经费不应列入教育成本核算,应由社会保障部门列支;学校后勤实行社会化后,后勤服务这部分也不应列入教育成本。
4.教育成本风险居高不下,成本核算难度加大
据调查,我国许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生欠费的情况,欠费几百万已不是什么新闻。有些院校累计已超过千万元,并正以年均约10%左右的速度增长。其中,某些学校外省学生(绝大多数也是来自社会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只占全校在校生的7%左右,欠费却高达25%左右。在信用体系尚未健全的今天,学生欠费将使我国学校教育成本不断上升,风险增大,同时也造成学校教育成本核算难度加大和核算的不确定性。
四、完善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建议
(一)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
通过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实行成本对象化,细分成本项目,运用横向比较、纵向比较、计划与实际比较等比较分析方法,就可找出教育成本管理中的问题,优化学校资源配置,规范支出范围,改善支出结构,严格支出预算管理,从而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二)建立成本预算管理制度
成本预算管理系统包括预测成本发展趋势、确定目标成本、编制成本预算等。目标成本是进行成本控制的依据,也是实行成本管理的目标。目标成本的确定过程,是对成本进行事前控制的重要方面,对目标成本执行过程的控制,主要是及时计算目标成本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差异并进行分析和反馈,促使责任单位进行有效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共同完成学校成本管理的总目标。
(三)建立成本绩效评价制度
把目标成本进行分解,使所有成员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对责任人责权范围内的可控成本进行考核,划清责任和恰当地评价并奖励其业绩,有利于分析影响成本的因素,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激励员工主动、自觉地控制成本。
(四)明确成本核算范围
即规定教育事业支出中哪些属于教育成本,哪些不能计入教育成本。约翰斯顿的学校教育成本构成是广义的教育成本,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教育成本,不能作为实际的教育成本。实际的教育成本应该是指实际已经发生且与学生获取知识、技能、提高能力有关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笔者认为,机会成本、科研支出、学生个人支出和与培养成本无关的支出如校办产业支出、后勤部门实行社会化后的支出、教职工住宅商品化的支出、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支出等都不能列入实际的教育成本。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到来,教育形式、教育手段发生了变革,出现了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络教育为主体的现代远程教育形式,给现代教育经济学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远程教育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树立成本意识和效益观念,通过强化教育成本管理以提升教育产出效率,不仅直接影响到远程教育机构自身的发展壮大,也与整个远程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并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息息相关。对远程与继续教育成本管理研究,是现代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远程教育经济分析、政府高等教育政策制定、远程教育机构发展决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远程与继续教育成本的概念
建立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远程教育,与传统的教育相比有很多鲜明特点。如:机会均等、时空自由、交流无阻、信息多样、评价及时、互动性强的独特优势,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并已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促进其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
教育成本概念是随着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的。1958年,英国研究教育经济学学者约翰。维泽在出版的《教育成本》专著中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英国教育经费的变化情况,首次提出了教育成本的概念。随着教育成本的进一步研究,与成本会计学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如何能够保证远程网络教育组织发展壮大,使整个远程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并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本管理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远程与继续教育成本,是对实际发生或支付的教育资源进行计量、分类而形成的成本概念,即以办学机构作为计量主体,确定时限,计算出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的成本。它是通过对于从课程开发到实现整个远程教育运营过程中所发生或支付的教育资源耗费进行计量、分类和统计所形成的。
2我国远程与继续教育成本管理现状
在我国,1998年9月教育部批准4所大学作为网络教育首批试点高校,开始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学历教育。2000年到现在我国网络教育规模迅速扩展,68所试点院校被批准开展网络教育。随着远程教育实践的逐步深入和发展,教育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非常重视对网络教育市场的规范与管制,通过各种政策法规引导市场的发展如(1)市场准入制度,(2)教学质量监管等。同时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不断得到拓展。但是,由于我国相对于国外的远程与继续教育发展相对较迟,各个继续教育学院往往以“低投入,高产出”方式来扩大招生规模来获取相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忽略了在成本管理带来的效益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其后续产生的连动效应。从目前对远程与继续教育成本管理的研究上来看,也只有极少数学者和网络学院重视。按照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成本的系统管理要求,其涵盖面将涉及教育产品的信息来源、市场拓展、课件资料开发、技术、人力资源、质量控制评价、教学过程管理、学习材料的分发以及学习支持服务等成本各个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无一例外都应进行严格、细致的管理,以增强远程教育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分析和研究远程与继续教育的成本管理问题,从理论上讲,可以弥补与充实远程与继续教育经济实效研究的缺失,丰富教育经济学的内容,推动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发展。从实践中看,通过构建远程与继续教育的成本分析模型,有助于办学机构实现对教育运营成本进行经济核算,为优化决策和加强日常运营管理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促进办学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3远程与继续教育成本管理新思路
3.1结合成本管理理论,
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成本管理应由日常经营管理到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是将学院继续教育发展战略与成本管理结合起来,从战略高度对成本结果与成本行为进行全面了解、控制和改善,进而寻求长期竞争优势的一种成本管理手段。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由战略定位、价值链和成本动态分析三部分组成。其中战略定位是战略成本管理的第一步;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创造和提高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战略成本管理是通过战略性成本信息的提供与分析利用,以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成本持续降低环境的建立,是传统成本管理对竞争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是当代成本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3.2远程与继续教育成本管理导向:要“以人为本”
远程与继续教育成本管理应以“人”为中心,人的因素是决定成本高低的关键。因立足于市场来实施全面的成本避免和成本控制,。一方面、从市场经济出发,更多关注他的用户即学生的需求,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增加毕业生率降低退学率。另一方面充从管理者出发分挖掘管理人员的潜力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保证成本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忽视人本理念的成本管理在实践中很难达到预期目的,也难以适应需求多变的市场环境。在现有的基础上引进国际先进的远程教育理念、课程开发及教育服务经验,开展教学咨询、学术交流和引进课程等方面与人有关的固定成本的降低,在规模效应的带动下这方面的成本将会大幅度减少。
3.3由传统“成本节约”观向成本效益观转变
我们说远程继续教育成本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是为了尽快实现由传统的“成本节约”观念向现代成本效益观念转变。特别是在我国大力发展远程与继续教育的今天,远程教育管理更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向教育市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尽可能完善的教育服务,力求使远程教育事业获取尽可能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远程网络教育运营过程中,一切成本管理活动都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即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办学实体获取最大的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
3.4树立系统的成本管理理念
按照远程教育成本的系统管理要求,其管理的涵盖面将涉及到教育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市场拓展成本、课程资料开发成本、技术成本、人力资源成本、质量控制评价成本、教学过程管理成本、学习材料的发送以及学习支持服务成本等各个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无一例外,都应进行严格、细致的管理,以增强远程网络教育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如此,方能使学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例如,在远程网络教育产品设计阶段推行价值分析,就是一种技术与经济、学术与商业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手段。
3.5建立成本管理体系,保证成本控制
在远程网络教育实体内,要真正实行全面、科学的成本管理,必须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方能确保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要建立准确的信息渠道,保证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要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完善成本核算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成本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简.传统成本管理面临的挑战—现代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2.
[2]茂华,市场经济的成本控制新理念,财会月刊,2002,02.
[3]周佩.成本管理的新思维,统计与决策,2005.10.
从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来看,各类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都离不开成本会计人才,因此,在国内高校实施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常所讲的成本会计主要是在不同经济环境下开展的企业发展总成本的会计核算活动。对于企业而言,其成本大小直接决定了在市场竞争中的实际地位,并对企业运营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有重要参考作用,所以从这一角度而言,企业成本体现出了企业综合管理水平。鉴于这种情况,很多高校都将成本会计列为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专业性与实践性较强且对学生的逻辑系统能力要求较高。就国内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来看,普遍具有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操作的现象,在课堂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开发力度不足,导致很多学生高分低能,所以,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实施改革对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核心问题
(一)教学过程中重理论更注重实践
真正意义上的成本会计专业属于理论与实践要求都较高的复合型专业,所以在其教学过程中必须同时重视对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而从实际现状来看,当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活动少之又少,这直接导致很多学生空有一套完善的理论知识,却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来,很难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起来,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各类工作难题,进而在工作中逐渐丧失很多良好机会。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体系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实施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和企业管理需要脱离
从实际调查中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活动时,其教学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及分配方法等方面,并且使用的教材也是数十年前的老教材,而对于新时代条件下不同企业产品生产环境的差异及生产手段的不同都没有体现,同时也没有引导学生发现并学会近些年出现的相关新型思想理念及计算方法,个别教师虽然会提到一些新理念,但也是一带而过。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仅学会很多成本计算公式的内涵及应用,却缺少实际操作机会,更难以体会依据不同生产条件计算产品成本的实践,使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管理需要严重脱离。
(三)成本会计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引导作用,并且整体教学效果是由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而决定。成本会计课程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需要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开展适用于实践的理论体系建设,这样才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理论的同时了解其应用于实践的方式。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大多数从事成本会计教学工作的教师以年轻教师居多,这些教师通常是毕业之后直接从教,虽然具有大量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常培养出同样情况的学生,导致学生对企业实际生产相关的流程及管理都不了解,缺少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四)缺乏实训条件
国内开设成本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数量很多,但是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校自身条件有限,特别是资金、场地及师资等条件的欠缺,导致其很难在校内开设相应实训基地,学生无法参与成本会计实训活动。虽然有个别学校有实训基地,但是也仅流于形式,缺少必要的实训设施设备,学生很难通过实训基地完成与企业活动类似的实践活动。另外,很多学校也没有建立与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无法在相应企业内为学生寻找实践机会,使学生体验企业成本会计的实际工作内容,这都是造成成本会计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的重要原因。
三、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加大力度进行成本会计的实践教学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实现该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就需要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力度。学校需要清楚认识到这一现实,成本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最终是要到达实际岗位中去,所以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他们更快适应工作岗位而展开,同时帮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快速成长并做出成绩。因此,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中,需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合理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鼓励他们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通过实践证明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而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综合专业能力。
(二)改变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使之迎合企业需求
开展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向企业提供专业性成本会计人才,所以该专业的教学内容也应以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内容为主,积极与企业沟通,依据其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并且结合会计领域的动态开展教学活动,使学校培养出的成本会计人才是最符合企业需要的类型,提高人才与企业的衔接性,确保成本会计人才能在最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并为企业做出贡献。
(三)强化成本会计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成本会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必须保证其师资力量的强大,国内各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强化成本会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该专业师资综合水平,这样才能充分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可以安排成本专业教师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并到相应企业内参观学习,在合适情况下切实参与企业工作,培养自身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鼓励该专业的教师参加校企合作课题,提高他们对成本会计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另外,学校也应该合理利用社会相关资源,定期邀请成本会计学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到学校讲座,为该专业教师提供技术指导,进一步强化成本会计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
(四)注重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流程
一、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流程
(一)准备阶段
时间:2021年1月6日~1月12日。
1.由学习中心组织学生学习本流程;了解各专业选题;熟知写作时间安排。
2.学生应仔细阅读相关要求,了解论文写作流程和各阶段时间要求。
3.学生在公布的题目中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题目。围绕选题,搜集、阅读有关的文献资料;进一步学习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认真考虑本篇论文所要阐述的中心、主要观点以及主要论据、写作的框架。做好写作前的准备。
4.《网络教育、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南》、《各专业论文选题》等公布在我院首页(首页→西大网络教育网→教学指南→论文写作安排栏目中)。
5. 《网络教育、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南》相关视频请登录在线学xxx台,在“论文写作”栏目中查看。
(二)写作过程
1.提交选题与提纲
时间:2021年1月12日~3月2日。
学生在此期间,登录我院在线学xxx台在 “论文写作”→“论文选题”中进行选题,为了保证论文指导的质量,我院所有专业的选题均有人数限制,当选择同一题目的人数达到限制人数时,只能选择另外的题目。
学生根据选题搜集资料,起草论文提纲在“论文提纲”栏中提交提纲。论文提纲应列入文章的纲、目、结构、层次等基本要素。写明论文的中心、重点、主要观点等。
论文选题及提纲提交截止时间为3月2日24时。如未按时选题及提交提纲,则视为放弃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系统将自动转入下一批次论文写作中。
2.查看指导教师
时间:2021年3月5日以后。
学生在此时间后可查询本次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
3.初稿写作与提交
初稿写作包含初稿一稿和初稿二稿两个阶段。
一稿时间:2021年3月12日~3月30日。
3月5日~3月11日为指导教师审阅提纲时间,学生于3月12日后,查看指导教师给出的提纲意见,学生按照论文提纲和指导教师指导意见进行论文初稿一稿写作,初稿一稿以WORD文件保存。在 “论文写作”→“论文初稿一稿”中以附件形式上传论文初稿一稿。论文初稿一稿提交的截止时间为3月30日24时。如未按时提交论文初稿一稿,则视为放弃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系统将自动转入下一批次论文写作中。
二稿时间:2021年4月7日~4月27日。
3月31日~4月6日为指导教师审阅初稿一稿时间,学生于4月7日后,查看指导教师给出的初稿一稿意见,学生按照论文初稿一稿和指导教师指导意见进行论文初稿二稿写作,初稿二稿以WORD文件保存。在 “论文写作”→“论文初稿二稿”中以附件形式上传论文初稿二稿。论文初稿二稿提交的截止时间为4月27日24时。如未按时提交论文初稿二稿,则视为放弃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系统将自动转入下一批次论文写作中。
4.终稿写作提交与论文
时间:2021年5月5日~5月27日。
4月28日~5月4日为指导教师审阅论文初稿二稿时间,5月5日后,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初稿二稿修改意见,对论文进行充实、完善,最后形成终稿。终稿必须按论文写作的格式要求完成,以WORD文件保存。在 “论文写作”→“论文终稿”栏目中提交。提交后,点击“”进行论文检测,论文终稿重复率大于30%成绩为不及格。论文终稿提交和的截止时间2021年5月27日24时,截止日期后,系统将自动关闭,未按时提交的学生将自动转入下一批次,重新开始论文写作。
每位学生有一次免费。数据返回学xxx台大概需要5分钟,平台在20分钟内不能反复。完毕可以在学xxx台查看报告。
5. 终稿纸质版本提交
时间:2021年6月15日前。
学生应按论文格式要求打印终稿,在规定时间前交一份到学习中心备案。
二、学位论文答辩
(一)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2021年6月4日~6月9日。
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为6月4日~6月9日,在 “论文写作”→“答辩申请”中申请论文答辩。
(二)学位论文答辩
所有申请授学位的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重复率小于等于30%且终稿成绩及格及以上方可申请论文答辩。答辩时间在2021年6月中下旬。具体答辩时间安排另行通知。
三、论文成绩
2021年6月上旬毕业论文写作成绩。
2021年6月下旬论文答辩成绩。
(一)论文终稿成绩及格以上(含及格)者,将取得相应的学分;成绩不及格,不能取得相应学分。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学生可自行决定何时重新进行毕业论文写作。
(二)论文答辩成绩在良好以上(含良好)的本科毕业生且符合学士学位全部条件者可以申请学士学位。
四、特别提醒
(一)毕业论文(设计)写作选题、提纲、初稿、终稿环节务必在规定时间之内及时提交。截止后系统关闭,不能再进行相关操作。
(二)达到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条件,因各种原因没有按时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的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根据我院论文写作安排可再次参加毕业论文写作。
(三)本次论文写作不及格的学生只能按下一次写作的时间要求重新选题,重新开始论文写作流程。需要重写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登录我院在线学xxx台在“论文写作”→“论文重写申请”中申请重写,经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设计)写作批次。
(四)写作过程中请学生定期上网关注指导教师评语,关注我院的通知公告中关于毕业论文的相关信息。
(五)在提交了初稿或终稿后,可以下载论文初稿或终稿,查看能否正常打开,确保提交成功。
(六)论文初稿自愿,论文终稿必须。论文终稿重复率小于等于30%论文为有效论文,可以提交到论文系统。教师批阅终稿后终稿成绩为及格及以上,学生可申请论文答辩。
(七)美术专业毕业作品版面及邮寄要求
美术专业的毕业作品(国画、油画、设计创作)要求国画四尺对开、油画半开、设计八开素描纸,作品上有落款、名章及作画时间(近期作品一幅),作品背面左上角标明学习中心名称,学生学号及姓名。
学习中心寄送美术论文时间:2021年4月20日—5月10日期间(以邮戳为准),其他时间邮寄的概不处理。
邮寄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成教办公室邓萍 (收)
联系方式:023-68254074
(一)远程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本地化应用
1.技术方案与设备配置
采用相关科技公司开发的全套视频授课系统及相关设备,分别放置在华西和大学医学院,实现了实时、交互式的双向课堂教学。该系统基于连接双显示器的电脑主机,而且是面向用户端的开放式平台。借助远程信息服务和教育系统,实现实时传送远程授课信息和学生的及时反馈信息。由于华西医学授课要求高质量地连续传输视频和语音信息,为了保证卫星或宽带传输的视频和语音的高可靠性,信息服务和远程教育系统需要不受干扰的卫星频道或充裕的带宽,实时而准确地传输教师授课和学生反馈的数据。为此,租用对应的卫星频道,并在华西和大学医学院分别建立VSAT地面站,卫星通信方式为点对点的专用通信信道,教学点的学生可以实时看见成都的华西教师的影像和教学幻灯片,并可以听见相应的授课。通过视频切换功能,华西教学点可以将来自VCR、DCD、投影机等的视频信息传输到教学点,教学点可以将临床动手的成果传到华西,实现实时双向传送视屏、图像、语音、文字等多媒体教学信息。此系统还提供文件传输等数据服务,与医学院师生及时沟通,同时支持控制远端摄像机,达到及时了解听课学生的实况和临床动手情况。由于学生上课的教室装有摄像系统,它具备录制视频和语音功能,存储在论坛或在线授课系统中,供学生在课后任何时间播放以前上课的任一视屏,复习巩固重点教学内容和薄弱的知识点。此外,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在华西远程授课点配置了齐全的远程教育电子设备,高性能背投式电子白板极大地方便了教师进行板书操作,智能摄像机可自动跟踪教师视线和板书,图文投影机可拍摄事物全貌。为了保证远程教育的多样化,在教学点设置有电脑、投影机、遥控摄像机、电视机等辅助设备,教学点可以选择最佳效果的方式播放图像和声音,在电视播放效果不佳时以网络代替。
2.教学安排与管理
华西对大学医学院的远程教育是高等学历教育,招生及学籍管理由大学医学院负责,公共课或基础课由大学医学院选派优秀的获得华西认可的教师担当,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由华西在华西教研室挑选最有经验和最有能力的教师授课。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华西和大学医学院的老师经过详细讨论和细致研究,及时调整不符合现实情况的教学计划,重新安排和设置课程的难度和进度,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考试难度,并制作专门的教学视频、课件和测试软件。然而,培养合格医学院学生,不仅需要教师的课堂授课和课下辅导,更需要课后的学习、大量的实验和实践,而这正是远程教学的薄弱环节。为了达到远程教育在运用的最大化,华西针对远程教育的特殊难点,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弥补措施:首先,将课程讲解、实验操作、实习和实践注意事项等制成教学光盘或存储至数据库,定期寄往大学医学院或更新在线数据库;其次,选派华西医学院教育管理人员或骨干教师赴大学医学院工作,对师生难以进行的手术进行示范教学,并指导其学习、实验和临床手术,帮助其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和临床操作的体系;其三,接受大学医学院老师和学生来华西进行交流和学习,并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临床实习。另外,华西教师和大学医学院师生还可以通过网络、电子邮件或电话进行联系、交流和探讨。华西对大学的远程教育模式,可以应用到其他高校和职业教育机构,在应用中针对不同学校的不同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应充分考虑各校的实际,不能盲目套用。探索出一套特色的各种“藏化远程教育模式”,全面加快教育的步伐,提升教育的质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二)远程教育在农牧民培训方面的应用
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积极探索信息化教育,其推广应用的农村现代科技信息服务和远程教育系统,采用了多种灵活的方法开展远程信息服务和教育培训,以及宣传农牧业科普知识,拓展农产品和畜牧产品的销路,在的远程教育实际化应用中最有代表性。通过农牧科学院这些年的逐步积累和探索,在深入研究农牧民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农村信息服务和远程教育体系结合了传统教育与远程培训的优势,总结出的一套农牧民远程培训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牧业的发展。他们积极走进农牧民家里给予指导培训,除了现场实际操作指导和发放农牧民实用技术手册,还引入了网络多媒体信息宣传与多媒体播放器,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来提升培训效能。最受农牧民欢迎的有三种培训方式:一是专家亲临现场亲手操作演示与指导;二是集中于某一地点开展培训,请高水平专家亲临授课;三是自主选择播放多媒体视频课件与收听语音信息。由于网络通达性和多媒体光盘课件的数量性,不能充分满足农牧民对信息的需求,所以必须开展专家授课和专家现场指导的活动,这样信息服务和远程教育的效能才能最大化。利用视频、语音等多媒体资源可以存储在多媒体课件中的特点,在专家不在身边时,农牧民可选择性地观看课件,对农牧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寻找答案,或者温习农牧生产中的主要技术,最终使其在培训中起到辅助和指导作用。自治区是一个藏民族人口比率占9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藏语言文字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大部分农牧民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使用藏语言,他们的子女入学前只会藏语。因此,在农牧区远程教育体系中,开发藏语语音和视频资源是远程教育在农牧区得以普及的重要课题,其中也面临了许多技术难题。藏文字的数字标准化,藏语数据库系统建设,信息资源藏语整合与藏语信息化传播技术,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亟待解决,也是农牧区远程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藏文字信息化应用中,现在存在着多个信息字库标准,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需要完全按照藏语信息交换用国家字符标准,这样形成了信息字库标准在中国的统一化,同时加强藏语资源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开发建设工作,为信息资源的交换和整合提供方便。
(三)远程教育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充分利用农牧区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硬件设施和经验,推进建设农牧区藏文信息服务和远程教育互动平台,使这种农村教育培训基地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并在全区农牧区的各个村建立能够提供远程教学的教室,包括对农牧业生产的指导和基础教育。开发的网上农牧区藏语远程教育平台,提供了实时教学、语音播报、互动式答疑交流、在线咨询等选项,使得信息服务和远程教育系统更好地服务于农牧区教育、农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了科技服务于农牧区的质量和水平。远程教育资源不但服务于学生,而且给需要的群众提供服务,借助此信息平台,不仅实现科研机构、专家对农牧区的农牧业指导,而且可在本乡或村范围内自发组织培训与专题讨论,弥补学习的缺漏。当地信息服务和远程教育系统为当地群众提供技术培训、基础教育和经文讲解,服务于农牧区基层宣传工作,提升当地群众的精神水平和文化素质,创造和谐、民主、文明的。
二、结语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日益呈现出产业化的特点,高校进行成本核算、加强成本管理是大势所趋。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建立教育成本核算体系之前,应首先明确几个基本的理论问题。
一、进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作为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的一部分,一般应按照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确定的会计原则进行。由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建立在不核算成本的基础上的,因此有些会计原则与核算成本的要求发成了矛盾。为了核算教育成本,高校这一特殊主体在遵循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的大部分会计原则的基础上,还必须遵循以下会计原则:
(一)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收付实现制原则
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除经营性收支外均实行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要求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均以款项是否已经收付为标准。而权责发生制是指收入和费用支出要以其实际发生为计量标准,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权责发生制是和收付实现制相对称的一个概念,它主要是从时间上规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按照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收入和支出。显然,两种会计处理标准相比较,权责发生制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准确地确认和计量会计期间内所实现的收入与所发生的费用成本。高校的权责发生制会计主要是就非限定性资金而言的,对那些具有专门用途和指定用途的专项资金、专用基金等,要求实行专款专用,单独核算,有的甚至要求单独提供会计报告。出资者关心的是资金是否按其指定的用途使用,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难以采用或没有必要实行权责发生制会计,对这类资金的收支采用收付实现制。
(二)专款专用原则
这是高校成本核算区别于企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对于国家指定用途的各类专项资金和专用基金,应当根据指定用途使用,不能挪作他用。专款专用原则对于高校的资金使用权限固然有所削弱,但却是出资者对其资金使用的一种约束和控制,是对高校不要求投资回报的资金使用的一种要求,是出资者权利的体现。
(三)分期核算的原则
同企业生产经营的持续不断类似,高校教育活动也在不断地进行着。为了取得一定期间学校提供教育服务所消耗的成本信息,必须划分成本核算期间,按期计算教育产品的成本。必须指出,成本核算的分期与教育产品的成本计算期不能混为一谈。不论教育产品培养周期的长短如何,成本核算工作,包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都必须按月进行。至于某一特定教育产品的成本计算,笔者认为应不同于企业成本计算期间的划分,不能采用日历年制,而应采用培养周期和学年制。这里所说的培养周期是从培养对象入校至毕业的时间,学年制是指从每年的8月份至次年的7月份为止的时间。这与高校的教学年度相一致,能更准确地计算、分析、考察高校教育成本。
(四)实行固定资产有偿使用的原则
长期以来,国家对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实行无偿占用制,学校对国家一般不负经济责任,造成固定资产的占用、配置不尽合理,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经济职责三者脱节,导致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浪费。实行固定资产有偿使用原则,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又有利于提高高等学校固定资产使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促进高等学校加强办学成本核算,最大限度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减少办学资源的闲置或浪费。
二、进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意义
高校作为非营利机构,对成本信息计量与披露的要求和企业相差极大,迄今为止,对教育成本的核算仍无成规的统一准则。然而,近年来教育产业化的观点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单一的对收支情况进行核算和反映、缺乏对教育成本进行分门别类的归集和计算的会计体系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高校无论是从自身强化成本效益意识还是向社会各界提供有效成本信息的角度看,都有必要实施教育成本核算。
(一)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和政府拨款额度
目前我国高校已经实行依靠政府拨款和向学生个人收取学费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高校办学经费短缺的问题,如何确定高校的学费标准就成为一个必须解决但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到底收多少学费,才既能保证学校的正常运作和提供合理充足的教学服务,又能适当考虑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又应按什么标准对高校进行教育投资,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归集到一点,就是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问题。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确定正确的生均培养成本对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和政府拨款额度意义重大。
(二)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有利于高校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教育经费紧张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同时又存在着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不高的情况,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建筑设施重复购置、重复建设的情况到处可见。政府包办教育直接制约了市场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资源配置作用的发挥。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是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高校只有实行成本核算,打破高校只计支出不计成本的核算方法,正确归集和控制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耗费,建立健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机制,使各高校树立投资与成本核算观念,加强高校的理财意识和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使高校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提高办学质量。
(三)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可以为社会力量投资办学提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