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会计转型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07 00:57: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会计转型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会计转型论文

第1篇

1.传统管理模式遗留下来的超期保管的会计档案年代跨度长,累积量大,采取分散(粗放)管理,优劣不分,造成资源占用和浪费,档案保管状况令人堪忧,急待清理消化。

2.银行会计档案集约化和电子化处理工作主要集中于业务运营档案管理方面,而对银行内部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等方面推进明显滞后,仍采用传统做法,使电子化整体效应难以充分发挥。

3.实行实物会计档案集中存管后,统筹规划和提质增效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历史留存档案的数字化补录、集中存管纸质档案的到期鉴定销毁和新旧档案更新优化,以及档案管理系统提供必要技术支持等问题,都需要予先考虑安排。

4.在实现不同载体的会计档案以电子档案为主,纸质档案为辅的管理模式下,由于电子存档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最终确认,其直接关乎银行会计档案存管发展取向和管理成本问题。(目前,在电子化存档能够极大满足利用需要的情况下,银行仍保管着数量庞大的纸质会计档案,且增长迅速,而其利用率很低,且越来越少,在保管与利用之间形成巨大反差,这对银行来说已构成不小的成本负担。)

5.对银行后台档案作业实行第三方服务外包,可缓解银行人员紧张矛盾,实现不同资源优化配置和工作效率提高,但安全因素始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6.会计凭证的鉴定销毁标准单一,只考虑业务价值,而忽略历史价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历史记忆的缺失。

二、转型中银行会计档案管理优化的对策与思考

1.对数字化前历史积存会计档案进行整体优化瘦身。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展档案的鉴定销毁工作。这项工作以前也开展过,但不是每家银行机构都做了,或者做得不彻底、不全面,档案超期保管的现象普遍存在。银行历史会计档案不能够及时鉴定销毁的主要原因,概括起来说: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档案观,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建立必要的档案管理责任制,具体业务指导没跟上,才使“畏难求稳”、“无事无责”的错误观念得以存在和通行,以致贻误处理时机。因此,在转型中,必须对症下药,加快对沉淀、超期保管的历史档案进行去库存化,达到优化库存和轻装上阵的目的。对在去库存化中,保留下来的、有继续保存价值的历史档案,须经数字化处理后纳入档案系统管理,其实物档案则采取集中存管,实现新老档案合并管理。

2.加快银行内部财务管理系统的建设,推进其电子化进程。要建立统一的银行内部财务档案管理系统,实行分级授权管理。对各级银行机构的内部财务会计核算资料,均须转换成电子数据纳入管理系统处理,并由系统自动生成为电子档案保管,实现综合利用。其原始资料则由产生机构按纸质档案管理模式统一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全部会计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和有效衔接,充分发挥系统整体综合效应。

3.科学规划,提高档案集约化科学管理水平。实物会计档案集中存管的核心是降低管理成本,实现规模效应。因此,在档案库建设规划时,须对档案形成、分布、数量及保管期限进行预测分析和成本核算(目前,银行集中入库的档案主要是15年和永久两个期限),要考虑库房的选址条件和成本、档案存管轮替周转使用等因素,合理规划确定库房位址、建设面积和档案存放划区。库房建设要符合档案保管要求,并根据档案的不同保管期限,采取差异化保管措施。对永久保管的档案,可按较高标准建设和管理;会计凭证则采取保基本,满足防盗、防火、防水等要求即可。要建立健全库房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档案科学化管理水平。

4.改进对新到期档案的鉴定销毁工作方式。一是建立档案管理责任制,把新到期档案鉴定销毁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上级行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档案业务的具体指导,通过专业培训等形式提高涉档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为开展鉴定销毁工作奠定基础。档案鉴定销毁工作须严格按照档案管理规程组织实施,落实计划、审批和监督等措施,确保工作有序规范进行,实现库管档案到期正常轮替周转,提高库房使用效率。二是构建档案管理系统技术支撑平台。为减轻档案鉴定销毁工作压力,必须将档案管理先进理念导入系统(前端)管理控制中。在新业务推出时,凡涉及会计核算资料的,都应先与会计部门沟通,对其名称、用途、性质、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等信息进行界定,详列明细,纳入系统控制管理,并提供会计信息的电子阅读和打印。对涉及债权债务、借贷关系的交易事项,须建立系统逻辑关系模型,实行跟踪管理和有效对接,提供银行债权债务管理支持。在档案到期鉴定时,通过向系统输入到期档案鉴定范围信息,计算机就可依据事先设定条件进行自动搜索筛选,提交未了结债权债务档案信息(如业务发生时间、机构、网点、柜员及金额、档案存放位置等),作为实物会计档案清分、存毁工作的重要依据,从而破解以往银行会计档案销毁鉴定分拣的难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5.积极推进银行会计档案电子存档合法化。“以电子档案为主,纸质档案为辅”是现代银行会计档案管理的主要形式,即充分发挥电子档案在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利用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为满足司法需要保留纸档。现行银行会计档案保管期限按《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分为3年、5年、15年和永久四档,但在执行中,各行都明确规定:“同一会计档案采用不同介质保存的,应以电子档案为主,纸质档案为辅。除随传票装订的档案及其他必须打印的档案外,其余会计档案可不再打印,统一纳入会计档案管理系统或采用其他磁性介质储存和查询。”这样,3年、5年期限的电子会计档案已不再打印和保留纸质存档。实现会计档案的电子归档后,逐步减少纸质档案的保管已成一种趋势。《档案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各级各类档案馆提供利用的档案,应当逐步实现以缩微品代替原件。档案缩微品和其他复制形式的档案载有档案收藏单位法定代表人的签名或者印章标记的,具有与档案原件同等的效力。”这为确认银行电子档案的法律地位提供了政策依据。为适应银行会计档案的电子归档需要,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快推进银行会计档案制度的改革,研究制定对电子文件真实性、完整性确认的方法及相应法定确认程序,通过法定途径,实现银行会计档案电子存档合法化。

6.切实加强第三方服务外包的管理。一要严把准入标准。银行机构应该选择具有相关主管部门认可认证资质的第三方服务外包商,以避免服务外包政策风险。二要签署保密协议。银行机构应该与第三方服务外包商签署保密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防范会计档案信息外泄。三要加强风险管控。业务外包不是管理外包和风险外包,银行机构要加强对外包业务的管理,建立和健全服务外包管理规章制度,对关键岗位、部位做到现场有人员把关,落实全程监控措施,切实防范业务风险。

第2篇

从方法论的观点来认知会计学,存在“对象——手段——结果”三个方面。计算机的使用带来了认知“手段”变化,先进的“手段”能够更深刻地熟悉对象并将经济活动复杂多样的发展过程给以充分反映。而衍生金融工具等的发展使得探究“对象”发生变化,从以产品为中心向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并重的过程转化。最终使得会计信息评价体系发生变化,为使报表使用者能够正确理解会计信息、正确评价企业价值,会计学的会计计量、信息披露等制度规范体系应适应经济环境变化,构建会计理论发展的新模式。

一、市场特征和会计理论

20世纪企业财务会计理论,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产品型市场经济”为前提。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生产效率,并将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在发生时的会计期间确认,同时,将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相关费用按照配比原则进行计量,正确计算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益成为企业财务会计的重要课题。

企业会计以期间损益计算为基础。损益不是“时点概念”而是“时期概念”。由于损益计算体系以反映经营期间企业从事产品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取的收益为基本熟悉前提,所以,损益的确认不是以企业价值为原则,而是以历史成本原则为基础。

企业活动仅限于国内,从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必要的资金也是从国内市场筹集。但经济全球化,使得企业经营活动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摘要:一是企业经营活动范围超越国境走向世界;二是企业经营所需资金的筹集也扩展到全球范围。21世纪更推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随着企业经济活动向世界经济市场扩展,风险必然加大,这对企业经营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市场变化导致企业评价尺度的改变,对应着时时刻刻变化着的市场价格,必须进行风险管理。而采用适当的价值评价尺度,全面评价企业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而孕育了现值会计的产生。

现值计量是以市场为基础计量货币时间价值的方法。用现值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所产生的评价差额使得损益的计算结果也表现为变动性,并作为风险信息进行披露。这些完备的信息披露系统更便于投资者、债权人进行决策。企业是承担现代社会风险的基本单位,这也是以“金融资产型市场经济”为前提的会计理论,必须采用现值会计的基本原因。

二、现值会计的主要计量手段——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反映的是现值,以市场为基础的基本假设来反映资产的经济差异,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现值评价。

20世纪的企业,以机械设备等主要生产手段为中心创造价值。而21世纪,在信息技术(IT)发展的同时,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商品以及技术、专利、特许权等无形资产已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资源,构成企业价值评价的主要部分。有形资产、无形资产、金融资产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组成的企业实体,可选择的共同计量模型,被认为是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它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在现实价值的计算体系中,被认为是最适用的。

三、伴随着产业构造变化的资产构成变化

正如已经指出的那样,伴随着产业构造从产品型市场经济向金融资产型市场经济为重点的转化,会计学上对资产的熟悉也发生了变化。以产品型市场经济为前提的会计理论,为维持投入货币资本的价值(取得原价),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耗费以及销售实现时所实现的收入进行探究。为此所形成的会计框架是“原价·实现的途径”。损益的计算是根据原价实现渠道在期间内确认,而不是根据经济活动(存量资产的价值变动)所产生的收益来确认利益的实现。

产品型市场经济资产的主要构成变现为摘要:(1)拥有为从事企业经营活动的“生产手段”——固定资产;(2)从事生产、销售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流动物资”——存货;(3)一些必要的为使作为生产预备手段以及作为流动物资存货的正常运营过程中所需要的油——金融资产(企业之间的信用)。

这些相关资源所形成的资产构成,(1)和(2)通过销售费用化来使其含有的收益得以实现,所以,也叫做费用性资产,并处于主轴的位置。(3)属于金融资产,对费用性资产起辅助功能,处于补充地位。金融资产在损益计算体系中始终以协助功能而存在。

最近,金融经济所占比例由原来的20%增大到50%。这就意味着现实的经济是“金融性市场经济”。以金融性市场经济为前提的会计理论中,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存货、固定资产)一样并列并享有重要的地位。资产的分类,由于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的支配原理不同,促使其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独立范畴并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空间。

如前所述,金融资产的市场特征使得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价时,有必要采用现值计量。进行现值评价后所产生的评价差额,按传统“收益实现”原则的制度规定不能确认为收益,但由于金融市场的非凡性,金融资产的评价差额可以被认为和实现的收益有“等价的质”而被确认为收益。

四、现值会计和物价变动会计

用时价进行评价时,根据和产业构造的关联性可以将其区分为两大类型。一个是以产品形市场经济为背景的“物价变动会计”,另一个是以金融资产为背景的“现值会计”。

在产品型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进行的“物价变动会计”,主要是由于物价变动(非凡是通货膨胀)等因素而产生的新问题。由于产业构造的本质是产品型经济,物价变动会计是为了维持产品生产的持续性,带有很强的物资资产特征。

在物价变动情况下,要维持资本额,必须进行实物的再生产。为维持通过费用化所消耗的实物资产所必要的资本额,只有通过取得收益来实现。所以费用化的计算以时价为基准,以达到维护企业的营业能力,维护股东产权资本的营利能力。根据财务资本保持观念,历史成本、重置成本是可选择的计量属性,无论是名誉货币还是不变币值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将物价变动影响的一部分或全部处理为利得或损失的做法,所保持的资本还是业主原来投入的货币额,最多是其所形成的购买力。收益应是当期实体资本的增量。所以,对于物价变动的影响,只能处理为企业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取得这些能力所需的资源或资金在计量上的变动,因而不能计入收益表,只能作为单独项目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股东权益部分。

近期所关注的“现值会计”完全由于金融资产所产生时价评价新问题所造成的。必须注重这和上述所说的资本维持概念不同。其理由是现实的企业实体维持不是仅需要保证物资财产的持续更新维持,还意味着要考虑其资本维持正常计算以外的因素。

在金融性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最为关心的是投入货币资本回收余额的计算,从收回的货币额中减去投入的货币额为所确认的收益。因此,它和企业所获取的收益是通过在收入总额中对其实物资产利用所转化为费用部分的扣除,这种根据物质资产来表示企业获利能力的方式是不相同的。

由此可见,在实物经济条件下“物价变动会计”以维持实物资本为基础,保证企业再生产的持续进行而对应的时价会计。对于存货、固定资产等非金融资产通过维持其实物资产生产能力,达到维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它和金融资产经济条件下的“现值会计”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考虑投入货币资本的时点和即时结算时点所产生的“清算资本维持”的“时价会计”不同。金融资产型市场经济所产生的时价会计,不仅要维持企业全体物质资产以保证生产力发展以外,还包括对企业金融资产以投入货币资本各个项目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维持个别货币资本为基本前提的经营方式。

从维持资本的关联性来考虑,物价变动会计是“全体的物的维持”为特征的会计。现值会计是“个别的货币资本维持”为特征的会计。前者作为生产企业前提条件的物资资产的维持成为企业继续再生产维持及发展的主题。后者,在维持企业整体方面稍显薄弱,只是针对如衍生金融工具等资产为重点以及针对金融商品自身进行计价所应考虑的风险管理作为课题。因此,对同一种类的金融资产为维持其持续性可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何时将所进行的金融资产投资变现,或以收益最大化为目的将其转向对其他金融资产的投资。在此情况下,“清算——获取最大利润”的公式成为支配金融资产的原则。完全不考虑企业持续经营所涉及到的“企业社会性”新问题,只以金融资产在承担的风险之后所能获取得最大利润为目标,是金融资产交易的本质所在。所以,从个别货币资本实现最大化,以维持货币资本方面来看,两者存在着基本差异。

五、投资者的目的和信息披露

产品型市场经济的投资者,在进行制造业企业投资时,以持续经营企业的长期投资回报能力为前提。由于长期性,在持续期间收益要进行适当的分配,企业通过保持和股份相关的资本收益率,实现投资者的投资目的。

和此相对应,金融资产型市场经济的投资者的投资目的,是以即时决算性的短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关注“对投资对象未来现金流量风险所进行的价值修正”。也就是说,“企业的市场风险决定价值”是短期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所采用的评价投资对象“投资价值”的首要方法。

因为市场经济的多样性,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就不同。对于产品型市场经济的企业来说,需要对企业履行受托责任的经营以及履约责任情况进行披露说明。所以,其基本点是建立在“适时地表示其长期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和此相对应,金融资产型市场经济的投资者,是将投资企业是否能获得最大收益作为其判定标准,在披露可能取得的利润时,以市场风险为前提。这种情况下,受托责任(在安宁环境并运用投资相对应的履约责任)中所意味着的责任已经消失,只是强调对风险情况下获取利润状况的说明责任。这样对于风险状况披露的说明也就成为信息披露的主体。信息提供的意义,并不是针对谁承担何种责任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说明。而是根据市场变动状况,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进行现值评价,并对由于市场变动所产生的“变动损益”进行披露。在此信息提供的情况下,作为风险提示,提供企业在市场中的变动情况及其结果,是“即时决算状况的展示”。

六、结论

如上所述,基于对市场经济和会计理论的分析可以得出摘要:作为20世纪企业产品型市场经济和现在已在进行并在21世纪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金融资产型市场经济,在认知理论上,按其基本特征的不同点有如下结论摘要:

从“收益概念”观点来看,产品型市场经济中所指的收益概念是“配比规定性收益”概念。金融市场性经济中的收益概念是指无论任何目的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均受经营者意愿所左右的“意思规定性收益”。不同观点,不仅使得对利润的描述有可能从重视“长期收益”向重视“短期收益”转化,并且从“客观主义”向“主观主义”发展。

收入概念的背后所存在的“评价基准”来看,产品型市场经济是按“取得时的原价”计量,而金融性市场经济是以“现值评价”为基准。

从收益计算的“报告方式”来看,对于产品型市场经济,通过产品生产的持续进行,反映“收益实现过程”的收入、费用来体现利润总额。而金融性市场经济,“假定进行清算”并注重所产生的现金流量,采用现金流入和流出相抵后的净值来体现收益。

从“时间面”来看,产品型市场经济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期间计算”,并以总括损益计算为轴心。而金融性市场经济对于每项投资以瞬间取得最大收益为目标,重视“时点计算”,并且以“个别计算”为基准。

第3篇

 

一、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分析

 

平顶山学院是一所后升本的全日制应用型二本院校。会计学专业作为学院第一批升本专业从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等方面全面提升。尤其是2014年学院加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迈出了转型第一步。同时学校将迎来2018年教育部审核评估。转型审核评估给学院明确了办学和人才培养定位。强化实践教学,强化会计学专业的技能和应用是今后办学的方向。毕业论文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将成为会计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抓手。那么,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如何?通过表1、表2可窥见一斑。

 

从表1、表2可以看出:2008级至2013级会计学专升本和2006年至2011年会计学本科优秀论文比例只占2.7%(其中专升本优秀论文占比为2.77%,本科占比为2.7%),所占比重少;良好占48.3%;中等占41.7%;及格占7.3%。与社会实际密切结合的毕业论文少,案例研究少,实证研究更少。整体来讲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二、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选题

 

选题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会计学毕业论文研究的成败。从调查看,毕业论文选题空洞且大,教学科研与应用题目偏少。选题定位不准,学科交叉和创新性选题甚少。平顶山学院会计学专业升本后毕业论文选题的质量虽有所提高,但离学院转型发展和审核评估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选题必须与科研课题、生产实践和社会应用结合起来,体现技能和应用的需要。

 

(二)开题

 

开题环节存在的问题是:文献的查阅处于敷衍状态,简单拼凑;对论文所选题目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理解不透彻;文献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析与要研究的论文方案脱节;写出的文献综述篇幅很短。有些学生甚至害怕与学生讨论和与教师沟通,所参考的文献层次较低且比较陈旧。因为会计事项纷繁复杂不确定性很大且日新月异,陈旧的准则及处理方法不能满足实务工作的需要,更不能体现会计学毕业论文的培养要求。开题环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会计学毕业论文的认识不够。所以将PDCA管理理念引入毕业论文整个教学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正确认识开题环节,把文献查阅和大学知识的积累应用相结合,提出一个论文初步方案,约定时间广泛听取论证每篇论文的开题报告,充分酝酿补充意见,才能为下一步论文的写作做好准备。

 

(三)指导

 

经过升本后几年的实践,指导环节的问题是:师生沟通次数少;包办现象;没通盘考虑研究过程;拖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在此过程中主动性差,等靠思想严重。教师为了考核评先评优的需要不得不包办。有的只是零碎的思路,没有通盘考虑会计学毕业论文的进度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缺乏对研究论文的可行性、一体性的系统思考。

 

(四)监督

 

监督过程存在监督不到位问题。根据我校的情况,师资力量不足,一位教师要指导10位以上学生的毕业论文,同时还要完成大量教学任务,需要相当的经验水平和责任心,且没有相当经费的支撑,难以保证教师对学生论文写作的监督力度,没有办法保证论文质量。同时,学生方面自律能力差,各类考试的时间节点与毕业论文时间的冲突(公务员、硕士研究生、会计专业的资格证、教师资格证、金融系统的招考、选调生等考试)、实习找工作使学生准备毕业论文的时间大打折扣,这些原因都会给论文写作造成不良影响。

 

(五)答辩

 

有部分学生认为没必要也不参加答辩,没有系统的逻辑思维方式,对知识和综合能力在实务工作中的作用认识不够。

 

三、PDCA理念指导下的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所谓PDCA(Plan-Do-Check-Action),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由戴明采纳,宣传普及,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是有效进行一项工作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是质量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转型审核评估背景下将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和实践引入PDCA管理理念,从大一起进行“计划-执行-检查-行动”,贯穿四年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开课计划和日常教学工作中,大一、大二重在会计学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大二、大三重在各类活动中培养兴趣,同时在课程设计上逐步思考毕业环节的研究方向;大四有了自己的设计,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PDCA管理方法涵盖本科毕业论文整个环节,贯穿会计学本科周期,达到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目标。笔者针对2015届会计学本科和专升本毕业生共340名学生(2011级会计学本科95名和2013级会计学专升本24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在7学期第5周进行。发出问卷340份,收回有效问卷330份,设计问题10个,9个问题为选择题,一个为文字描述。通过问卷从以下方面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向。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

 

在对会计学毕业论文的认知度上,有将近150名学生对毕业论文有正确认识,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是会计学本科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有130名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是为获得学士学位而为之,还有50名学生认为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应该取消。在对毕业论文的规范和认知度上仅有65%的学生表示清楚,有30%的学生表示完全不清楚。针对如此情况,必须将PDCA引入毕业论文的教学机制。“以生为本”,树立个性化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规划中的主体作用”。具体做法: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导论、专业导论与学业规划等课程,让学生感悟到大学学习生活既有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还有重要的实习加漫长的毕业论文积累、制作、完成等环节。更应该明白的是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品德及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更是大学生学会生存、实现自我发展的初步锻炼过程。

 

(二)参加创新、本科校级课题院级课题申请

 

学校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课题申报工作,且对中签的团队给予适当的资助,同时院级、校级要分开,鼓励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三)选题

 

在学生选题方面,笔者对2006—2011级会计学340名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统计,有效调查330名。学生喜欢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是:提前进入会计学实训环节、参加创新活动,会计学及相关领域内的学术讲座。最喜欢的毕业论文开题方式是在导师的指点下自由发挥;最喜欢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式是与会计学实务相结合。简言之,对毕业论文选题要提前介入、双向选择、真实课题、自主选择、到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论文。选题在第6学期必须开始,选题时间意愿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到,90%以上的学生愿意将毕业论文在第8学期之前选题并双向选择指导教师。第6学期完成此项任务的占40%。在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上,调查结果见表4。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指导教师的选择有3种态度:必要、不必要、无所谓。总体上说是有主见的。首先看重的是师德,其次是研究方向和科研能力,第三希望师生互选。

 

(四)师生交流

 

在调研中,我们着重从交流的形式、次数、内容着手,并且对不重视毕业论文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5。

 

调研中可以发现通过师生交流,了解到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8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认真负责。只有1.5%的学生认为教师马虎敷衍。同时除了毕业论文外还有35%学生接受了教师考研方面的帮助,46%的学生接受了教师就业方面的指导。PDCA循环理念引入之后,在分布分流的作用下,学生有充足时间准备论文工作。据了解学生主要利用寒暑假、课后、周末、期间长假、晚上开展论文工作。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教师可进行个性化辅导。

 

(五)论文全程指导

 

通过调研,将PDCA管理理念贯穿毕业论文教学和实践全过程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第一,理念上的转变。应用技术转型使今后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以生为本是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平顶山学院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应有战略选择。第二,应用综合素质的提升。PDCA开课计划和管理理念能实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在检查、检验和反复总结经验中逐步提升综合素养,使学生从大一开始培养专业兴趣,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根据学生共性及兴趣性格及智力的差异,引导学生发现感兴趣的专业点,且正确认识课程小论文与毕业论文的关联与差异;对学生来讲学校与教师尽力使学生的兴趣与专业达到一致学生的潜能才能发挥到极致。认知还有毕业论文这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具备专业境界的同时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开设专业导论和学业规划课程,使学生对整个大学生活有一个系统了解。大学的学习过程不但有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还有实训、实习、设计、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

 

在学院转型发展和改革的形势下,学校加强了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会计学专业与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合作,与大型企业联合,利用寒暑假具体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参与企业一些项目,得到初步的科研训练。通过PDCA在大学四年的循环和管理,学生有了一些成果,发表一些论文,参与一些课题,科研活动获奖等,就会比较容易完成毕业论文各环节。

 

(六)答辩

 

经过学术不端检测合格后,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进入答辩环节。根据学院转型及审核评估的要求结合近几年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践探索,对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设置了7个答辩评量标准选题、文献查阅及调研、论证分析、撰写质量、论文价值、译文及格式、任务书执行情况。本科毕业论文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论文成绩和答辩成绩。以上7个标准仅为论文成绩。具体评量内容及要素见表6。

 

平顶山学院近几年对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实行的是实时评量,每位毕业生都要参加答辩。对往届毕业生采取的是延时评审。随着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的深入,论文的抽取、送审和通报将成为必然趋势。河南省教育厅从2015届会计学毕业生中抽检论文3篇,建议在转型中的二本院校尝试引入“双盲”审核制度。

 

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是平顶山学院审核评估及转型发展的一个有意义的尝试,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会计学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引入PDCA管理理念,尝试会计学本科层次双盲审核,补充完善评量和评审指标体系,是提升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会计学毕业论文顺利通过审核评估的必要条件,是学校转型评估的需要,也是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新思路,同时也是今后改革的方向。

第4篇

(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落后的教学手段阻碍着人才培养的转型

高职会计专业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复杂、理论实践和操作性强,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而目前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却依然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纳,反而使得学生缺乏对成本会计学习的兴趣和乐趣,更谈不上将所学理论联系到实际,因此远背于现代职业教育提出的“三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成本会计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成本会计本身就是一门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课程,而现行教育模式下,成本会计的教学依然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观念还依然根深蒂固地驻扎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久而久之,必将影响学生毕业后适应岗位的能力。这也是目前许多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很难走马上任会计岗位的重要原因。

(三)课堂教学内容的设定缺乏创新,且内容分散,缺少连贯性

俗话说:没有创新何谈发展?成本会计的教学更是如此,目前成本会计的课堂教学都是以课本案例为主,而课本上的案例只是仅仅为满足某个知识点的需求来设定的,缺乏前后环节应有的连贯性,如若在讲课中不能和实际相联系,就更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时间长了,学生只会失去学习中思考的兴趣,更谈不上对知识的创新和发展。

(四)教师本身缺乏实战经验,不注重新知识的更新

教书实际是一个师范的过程,“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是我们经常用来形容教师标准的尺度。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是知识的传授者。而现行的状况是,高职教师大多都是高校毕业生直接应聘从教,即便是多年经验的教师也因扎身教育事业而与实际岗位脱离。而成本会计的实践性很强,若教师本身就缺乏应有的实战经历,那么何以将最前沿的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再有者,有的教师本身就不注重新知识的更新,其何以能带动和引导学生去追求创新?

二、高职教育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重视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

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的教育需求了,为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效地掌握并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教师必须重视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比如,在讲授理论知识时,能够通过设疑导趣、情景导入等方法,用和学生最贴近的案例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使得学生能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更进一步地引领学生去创新、去发展。

(二)积极探索项目教学法在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做到实践教学从“单训练”到“双训练”的升级

项目教学法是以实践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按照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结果等步骤,实现“教、学、做”三者融合的有效方法。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我们在开展实践教学的同时,不仅要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而且要强化他们的专业技术训练。且我们的实践教学不仅要再现生产过程或工作过程中应知应会的职业岗位要求,更要体现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高”的属性。处理好“基于工作的学习”和“基于学习的工作”的关系,防止实践教学简单肤浅和低水平重复的弊病。

(三)创新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将分散的知识点集中化

知识点分散是成本会计课程的一大特点,这也是最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目的的绊脚石。因此,教师应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有所创新,使得分散的知识点集中化。比如,我们在课前设置案例导入时,能引用企业的完整实例,引导学生按照生产过程一步步分析,使得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将前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既实现了知识点的连贯性,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新知的习惯,为后期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四)有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加强教师实战经验的培养

众所周知,校企合作是目前高职院校用以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为使得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岗位的需求,学校通常会通过从合作单位中聘请一些企业的专家作为教学顾问给学生讲授所谓的高层次专业技术知识,从而忽视对本校专职教师实战经验的培养。孰不知,企业的教学顾问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会因缺乏教学经验而达不到我们期望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有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将我们的教师送去企业,通过开展“下企业实践”的活动,达到提高教师实践经验的目的,使得教师在教学中真正起到引领学生学习前沿技术知识的桥梁。只有如此,我们的“三型”人才的培养才更能付诸行动。

三、结语

第5篇

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各个阶段、各个科目的教学都必须要有新的发展和进步。为此,教师就需要培养出自身具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而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其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培养更为重要。首先,高职学生相比于本科学生来讲,就学习能力、学习耐力、学习自主性方面都有一定的欠缺,因而更加需要教师要具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使得教师们不得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教师培养个性化教学风格更是对学生的一种引导,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不断的创新。再次,高职会计专业具有其自身多个方面的特点,会计专业内容繁琐、知识点也较多,如果教师不具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因此,对于高职会计专业来说,教师培养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培养的对策

由上述可知,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师培养个性化教学风格有着多方面的必要性。所以,对于培养教师的这一技能不容忽视。笔者在此对如何培养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希望能够对该培养水平的提高而做出一些贡献。

1、善于学习和积累

会计专业课教师要想培养自身特有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就笔者看来,首先就要善于学习和积累。无论教师的教学多么具有个性化,也需要建立在教师丰富知识的基础之上。而这种学习和积累不仅仅局限于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更为重要的是要积累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吸取被人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经过自己的理解与深化、变为自己的特有的教学方法。

2、善于提升个人魅力

个人魅力的提升是教师培养个性化教学风格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教师没有这种个人魅力,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达不到充分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而这种个人魅力的提升不仅仅要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更要依靠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其特有的气质。所以,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修养。对于学生来讲,及时平易近人的朋友,又是师德高尚的教师。

3、善于表达情感

当下的高职学生有着自身多个方面的特点,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只是知识的讲述,那么一定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所以,高职会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善于教学,更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通过幽默、亲切的语言使得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输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

4、善于剪辑教材

“课要有新鲜感,不能老是一副旧面孔”。“教学”,“教”在本质上是为了“学”。会计专业课教师在认真钻研吃透教材的同时,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讲授教学内容,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围绕教材所设立的知识结构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去剪辑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改造,驾驭教材。

5、善于组织教学

培养会计专业课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除了要做好以上几个方面外,善于组织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就需要突破以往传统的教学组织方法,并且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而所谓的学生为教学主体,就是指教师在进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事实上,会计专业课教师要想培养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其方法与策略还有很多,而以上仅仅只是对培养方法的几个主要方面的研究,并且由于笔者对于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能力有限,所以,以上对个性化教学风格培养的研究也是比较浅显、片面的。因而仅仅凭借上述研究来提高会计专业课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会计教学领域的专业人士还需要对这一教学课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三、结语

第6篇

对不断再现、易突变的会计风险管理环节进行预报和预控。一是通过风险提示对典型案例具体风险问题的剖析,重申重点环节的风险控制措施,使会计人员时刻绷紧风险防范之弦。二是深入基层广泛动员,通过召开风险分析讨论会,将“控风险、防案件”的精神和要求直接传达至一线会计人员,形成上下联动、共同防范会计案件的良好局面。三是制定案件防范实施方案,逐级签订案件防控承诺书,建立问责和奖惩机制,保持案件防范的高压态势。突出专业检点和实效,提高监督工作把控力度。一是以常规检查为重点,通过专项检查和突击检查扩大监管和指导的辐射面,对会计专业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做到全面审视。二是建立并完善一支懂业务、有责任的会计检查辅导员队伍,查找管理工作中的漏洞,有的放矢地提出改进措施。三是加强检查结果分析运用,建立差错分析数据库,全面掌握差错类型、发生频率、分支行分布及整改情况,实现会计检查、系统反馈、改进提高的有机统一。四是严防差错重犯,做到“四不放过”,即差错及原因没有查清楚不放过,整改措施落实不到位不放过,有关人员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责任追究不到位不放过,实现人人受教育、人人掌握正确做法的目标。五是强化事中监督的现场实时监督作用,重点把控账户开户、印鉴管理、票据业务、大额支付等业务的风险节点。六是完善事后监督流程、标准和考核机制,从一般事项性监督向风险事项性监督转变,建立事后监督工作与会计风险管理的联动机制,针对发现的可疑点和违规事项开展专项突击检查,针对差错频现的业务种类进行重点培训。

二、从优化业务处理流程、优化制度制定质量、优化统一岗位职责、优化系统控制环节四个方面入手,减轻无效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提升会计专业运行质量

解剖麻雀,减负保质,实现业务流程精简高效。一是合并业务流程,找出存在的重复劳动,按照最少化原则将其合并成一个单一作业。二是删除业务流程,流程的合并减少了业务需要通过的环节和人员,去除与风险控制无关的业务审查、信息衔接、检查监督等不必要的流转过程。三是业务流程多样化,区分不同业务类型、不同服务需要而设计不同的流程版本。四是提高流程的专业化程度,通过手工操作电子化,缩短输送银行产品和服务的时间。贴近实际,贴近发展,增强专业制度的有效性。一是深入开展会计制度重检工作,依据“严密、实际、好记、管用”的标准,按照征求分行意见制度修订人修订集中讨论研究再次征求意见再次修订的流程,分批次逐项梳理完善,提高专业制度的唯一性、可操作性和协调性。二是避免制度修订过程中的“补丁层叠”问题,对会计制度体系框架进行重新设计,区分基本制度、管理办法、操作规程管理层次,形成更加清晰、科学的专业制度管理体系。明确职责,规范操作,确保岗位动作标准划一。一是按照柜台不同组织模式进行岗位设置及固定岗位职责的统一,实现相同管理模式、相同人员配置下,所有基层营业机构会计人员岗位设置一致、岗位职责一致。二是编写操作规程标准动作,规范业务环节的处理流程,实现全行会计人员按照规定流程、规定步骤、规定标准准确办理每一笔业务。严堵漏洞,防范风险,完善业务操作系统功能。一是将制度要求落实到系统中,严禁授权、审批流于形式,遏止违规操作。二是增加系统提示信息,避免先做交易后核实信息带来的资金风险。三是降低因系统自身缺陷导致的业务处理时间长、流程不完整、不符合相关制度的风险性因素。

三、坚持创新工作方法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关键环节管理和抓住源头治理相结合,提高会计专业管理效能

第7篇

(一)规模经济优势

有研究表明,以市场份额度量的审计行业专门化水平随时间而增加,审计师获得了更大的规模经济,审计师事务所的规模经济有效降低了单位审计成本。随着行业审计规模的扩大,行业审计可能会产生规模经济,同时在同一行业审计次数的逐步增加和审计经济的逐步积累,审计业务中存在的交易成本和启动成本将会不断降低。在通常情况下,审计市场的竞争使得审计师事务所和委托公司可以共同分享这种成本降低带来的好处。“四大”由于其规模经济效应,拥有比非“四大”更多的客户,大量的客户使“四大”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单位客户的审计成本,因此,可以比不存在规模经济的非“四大”审计师,收取更低的审计费用。

(二)产品差异化

审计行业专门化使得审计服务成为一种有差异的产品。在一个激烈竞争的审计市场上,审计师为了获得较好的竞争优势,就会争取一定的策略使自己能与竞争对手有所区别。通常地,审计市场从需求方角度被细分为大客户市场和小客户市场。对于大客户而言,它们通常有复杂的经营业务,只有那些拥有行业专长的事务所才能为其提供符合成本效益、定制化的审计与非审计服务。因此,大客户通常有着更高的对审计师差异化产品的需求。为了吸引潜在客户和留住现有客户,事务所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客户对其产品歧异特性的感知能力。行业市场份额作为一种客观的外在市场表现,容易获得客户的认同。行业市场份额越高,客户对事务所行业专长的感知能力越强,对其专门化水平的评价也越高,越愿意支付较多的审计费用。这也意味着拥有行业领导地位的事务所,能获得更稳定的市场份额增长和更多的审计收费溢价,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专门化的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对其委托人提供专门化的服务,既满足了审计师事务所的需要,也扩大了自身的客户群。

(三)专用性人力资本

人力资源是会计师事务所最核心的资源,而专用性人力资本(如行业审计专家)更是直接关系到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行业专门化的事务所,为了培育行业专长,需要不断增加对信息系统等固定资产的投资,同时还要持续投入资源对审计人员进行与行业相关的会计知识、审计知识的培训。与此同时,专门化的审计人员在其职业生涯中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以积累相关的行业知识和经验。专门化审计人员连续的专长依赖于每年在同一行业工作很多小时才获得的经验,如果这些专门化的员工跳槽到一个只有较少客户、没有实施行业专门化的事务所,要保持其专门化技能会更加困难,因为其与专门化行业打交道的时间大大降低。由此可见。行业专门化能使事务所更好地应对来自劳动力供给方的压力。这种压力的缓解以及专用性人力资本稳定性的增强,为事务所行业专门化战略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必将对事务所的长远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状况

(一)市场占有情况

按照中国证监会2001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地各行业的行业专门化审计师进行识别,共分21个行业(金融业除外,制造业按二级划分,非制造业按一级划分)。通过数据整理后发现,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2007年期间客户资源的行业市场占有率均在25%以下,只在采掘业、木材家具、医药生物制品、其他制造业这4个行业中排名第一的会计师事务所客户资源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采掘业类企业,审计该行业的会计师事务所达17家,其中有11家都只拥有一家该行业的客户,每个事务所平均只占有1.6家客户资源。在该行业客户资源排名第一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只拥有其中的6家客户资源,市场占有率为21.43%。在石油、化学、塑胶、塑料制造业,共有154家上市公司,而参与该行业年报审计业务的事务所有50家,平均只有客户3.1户左右,行业客户资源排名第一的会计师事务所拥有其中的8家,客户资源的市场占有率仅为5.19%。在综合类,上市公司8l家,而参与该行业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就达34家,平均每家不到2.4家客户资源,市场排名第一的会计师事务所只拥有其中的15家,客户资源占有率只有18.52%左右,其他行业的客户资源拥有量也较低。因此,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资源在特定行业的市场占有率普遍不高,这意味着以行业细分的审计市场的市场结构依然是高度分散竞争的,市场集中度很低。客户资源在特定行业审计市场的占有率低,其直接后果是行业审计从业经验不高,行业审计专长难以培育,因而会计师事务所也不敢在特定行业进行大量的专用性投资。(二)审计服务跨越行业情况

上述分析主要针对特定行业中会计师事务所客户资源的市场占有率进行的,对于特定的会计师事务所而言,某行业的客户分布是否对该会计师事务所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会计师事务所是否会对特定行业加大行业专用性投入,这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笔者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服务所跨越的行业数量多少来考察事务所的经营状况。一般而言,审计服务跨越的行业数越多、规模越小、CPA人数越少,则专业化经营程度越低,事务所越难积累行业审计专长并形成审计品牌,而事务所的竞争优势也难以获取。按2007年具有上市公司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的客户资源排名,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的客户资源最多,为102家,跨越的审计行业达19个;其次是浙江天健,该所在拥有的66家证券客户资源中横跨17大行业。其他从事上市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跨越的审计行业也从9个至16个不等,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客户资源相当分散,行业专业化水平未普遍形成,行业专业化经营这一经营策略尚未得到会计师事务所的高度重视。会计师事务所无法服务于同一行业或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同特征的大量客户,无法在单个领域积累足够多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因此,会计师事务所不具有行业审计资源的规模效应而导致了经验曲线的缺乏,会计师事务所在不同行业从事审计业务,其初始专用性投资成本不能合理进行分摊,在边际成本不能有效降低的情况下,竞争优势难以形成。

三、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策略

(一)会计师事务所的联合与兼并

Meikle(德勤前合伙人之一)认为,因为客户正在要求更多的行业专门知识,事务所也日益追求专门化战略,使之成为可能的途径主要是实现规模经济。联合、兼并是实现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的主要途径,而具有相同或相近业务范围、执业特色的会计师事务所若能实现兼并与联合,能迅速扩大新的联合体在某一行业内的市场占有率,实现经营战略的目标集聚,以及注册会计师在特定行业领域的人才集聚,行业专门化才能做大做强,同时降低审计风险。自1998年以来我国已了一系列推动事务所扩大规模的政策规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这些政策大大推动了事务所的合并进程,通过强强联合或组建集团以使较大规模的事务所参与国际竞争。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化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优势,财政部、中国证监会于2007年4月联合了《关于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更新了2000年的《注册会计师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管理规定》中对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期货业务的资格要求。与旧“规定”相比,新“规定”明显地将证券、期货审计市场的进入门槛再次提高。中注协于2007年5月了《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要求各会计师事务所积极探索并总结合并、联合等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积极支持会计师事务所在自愿、协商、依法基础上进行的跨地区合并。这些政策上的引导促进了专业化经营的会计师事务所走上规模化的道路。

(二)组织结构模式的战略重构

具有一定规模的审计师事务所可以进行组织结构模式的战略重构。当前,我国审计师事务所仍是按业务类型划分为审计部、管理咨询部、资产评估部以及其他职能部门,这一直线职能制的管理组织结构基本上还是因循传统的职能体制,业务部门之间相互交叉且错综复杂,导致责权不分明,审计效率低下、注册审计师审计经验难以形成、审计风险难以有效控制等。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当务之急就是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审计师事务所实行组织结构再造。事务所可根据已有的客户资源和人力资源状况,适当集中优势资源在某一个或几个行业培育专长,为客户提供有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扩大市场份额,尽量在该行业审计市场中占据领导地位,从而获得较高的收费溢价并形成特定行业的品牌声誉。这种行业声誉有利于提高事务所整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有助于事务所形成并全面提升其竞争优势。目前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中注册会计师人数在500人以上的有12家,这些会计师事务所已具备一定的条件按行业线来划分业务部门。同时原有的属于某一行业创办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自身优势条件发展自己,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审计效率,获取行业审计优势。

第8篇

关键词:消防部队;会计;信息化转型;存在问题;对策 

一、前言 

当前,怎样有效利用部队资金,完善部队的财务管理,规避财务风险成为了消防部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转型,对于消防部队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在转型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导致消防部队的会计工作效率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消防部队的各领导首先要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积极探索解决措施,以推动会计工作逐渐实现信息化转型。 

二、消防部队会计向信息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化人才缺乏 

在消防部队会计工作向信息化转型过程中,由于信息化人才的缺乏,导致转型遇到了诸多未解难题。通常,高素质人才是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的关键,但从当前的消防部队会计组成人员看,很多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欠缺,且财务管理的经验缺乏,没有扎实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导致信息化水平较低,不能利用当前先进的技术完成会计工作。即便有的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较强,但是由于缺乏计算机操作知识,导致信息技术的利用率较低,阻碍了会计工作的信息化转型。 

(二)信息安全性较低 

无论是银行业务系统更新,还是消防部队的会计信息处理,无一不需用使用网络技术,在这种环境下,财务管理、财务核算、财务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将大大增加。而部队是一个特殊性的机构,对于信息的保密性要求较高,一旦出现相关信息的泄露,不仅会导致财务风险,而且会出现不可预估的社会效益[1]。而消防部队的局域网若不注重加密处理,就会导致网络安全存在较大得到问题,使得数据丢失或受到非法入侵,对会计工作的信息化转型造成较大的阻碍。 

(三)信息还建设力度不足 

很多消防部队在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安装、维护中,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在财务管理中,并未设置专门、独立的信息化财务管理部门,导致会计配套的信息化设备不能得到有效开发与维护,且实效性、灵活性较差,只能完成基本的银行日记账及现金日记账的登录,而对于汇票、记账凭证、支票等还不能实现信息化操作,财务处理效率较低。 

三、消防部队会计向信息化转型的完善对策 

(一)强化人才培养 

要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转型,首先消防部队各领导还需要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强化人才的培养,通过引进先进的信息化人才、会计人才,并提高对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其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操作的相关知识,并加强技术的创新与实践。其中,信息化人才还担负着系统开发、安装、维护的职责;而财务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还用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通过计算机操作,来完成消防部队的会计处理工作[2]。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 

在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财务部门首先要制定出明确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对对各部门的应用、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确保信息系统建设能够满足各部门的需求。而信息技术人员还需要在信息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繁杂、系统的会计工作进行统筹分析,在信息系统的开发上,对软硬件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并对会计工作进行信息系统应用推广,让各部门能够熟练掌握会计信息操作方法。另外,还可以强化各部门间的网络连接,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控加强管理。在这当中消防部队的管理人员还要制定出严格的会计信息系统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并对各种突发事件进行预警,以提高消防部队的风险防御能力。 

(三)建立会计信息资源 

消防部队还可以建立专门、独立的会计信息资源中心,在财务部门采用统一标准及统一接口的内部会计电算化软件,来对原有财务系统存在的不足进行补充,实现两组的互通与兼容,进而提高会计工作的精准性、安全性[3]。与此同时,消防部队的各部门领导还要对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加强重视,强化会计人才的培养意识,建立起有效的部门会计信息资源中心,让财务领域中的不同软硬件、数据库、应用程序等实现交叉操作、资源共享,进而加强各部门的财务信息沟通,提高其资源开发性,有利于促进整个消防部队的财务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整合,以实现整体利益。 

(四)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技术,是一种互联网计算方式,能够在网络状态下对信息进行存储、计算,让各项财务会计信息、共享资源能够结合实际需要进行提取。在云计算技术的使用中,消防部队要注意与内部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结合。由于当前的消防部队大多采用局域网,这种独立的网络环境能够确保信息的安全,但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却较低。所以,消防部队要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财务部门的会计工作中来,通过会计系统的互谅网接入,创建一个专门的数据中心,实现云计算、云储存,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安全性。 

四、结束语 

会计工作的信息化转型,不仅能够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而且能够确保财务信息的精确性、安全性,对于消防部队的未来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消防部队要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加强信息人才、会计人才的培养,并加强信息建设,对会计信息加强安全管理,进而实现真正的会计信息化转型,为消防部队提供有力的后勤服务。(作者单位:九江市消防支队) 

参考文献: 

[1]李佳鸿.消防部队财务内部控制分析[J].北方经贸,2014,09(11):121-122. 

第9篇

管理会计论文3000字(一):探索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融合途径论文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并提出采用信息化技术、确定合理的会计制度原则及加强会计工作的控制力三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具体融合途径。基于不同的服务对象与工作性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虽有一定的关联,但在诸多管理方式上仍有较大差别,为促进企业发展,二者需找到方法,并进行高效融合。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区别;融合途径

诸多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愈加重视与应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而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当前企业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已愈发紧密,但在融合过程中,由于工作性质不同,产生了诸多问题,因此,相关人员需针对二者间的具体区别,找到针对性较强的应对措施与融合途径,从而有效提高二者的工作水平,加快企业发展。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一)统计对象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虽同属财务管理部门,但二者仍有较大的区别,针对统计对象,二者有所不同。

具体来说,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为相关企业的监督管理与投资决策提供对应的信息,因而财务会计属外部会计,而管理会计的统计对象则主要发生在企业内部,其将相关决策信息提供给内部的管理人员,此类会计属于内部会计。与此同时,在工作的侧重点方面,二者也有些微的差别,财务会计的工作重点为记录或汇总已成为现实的经济事实,而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虽然用到过去的相关信息,但其目的在于将其作为考评与预测的凭证。此外,财务会计对货币性或可证实性的信息较为重视,其数据的精准度要达到极高的水平,但管理会计所整理的相关信息大多属未来性质,由于此类信息会受较多因素影响,因此,其提供的数据信息并不精确[1]。

(二)核算内容

在核算内容方面,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也有所不同,针对相关数据信息,管理会计的数据未经严格核算,由于对数据信息的准确度要求不高,在实际应用时,并不影响相关管理工作的开展。通常来讲,在收集到数据信息后,管理人员要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与研究,并借助该数据的合理性进行大致运算,依照运算结果,会适当减少企业的欠账款,也降低其使用风险。

在工作重点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虽有些许差别,但其总体的工作目标一样,使企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实际开展工作时,为完善企业的总体核算目标,二者应互为补充、相互融合。

此外,在历史账款方面,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也有较大区别,在开展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更加带有计划性。财务会计只能将相关历史账款进行合理汇总,而分析工作则主要由管理会计完成,因此,管理历史账款工作,需由二者融合完成。

(三)会计业务

在具体的会计业务方面,财务会计人员与管理会计人员有较大的区别,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虽然二者的工作都较为重要,针对不同的会计工作,其实际工作也有所不同。

财务会计的主要业务内容为统计与整理企业在过去阶段中生产经营的数据信息,其工作的流程较为具体且明确。在开展业务的工作过程中,其主要披露财务部门的数据信息,因此,相关会计人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填写账单时要认真、仔细,对相关财务数据的核对要谨慎。

管理会计的工作流程较为模糊,并不具体,其灵活性较强,但在工作时对于法律法规或会计准则,应进行严格管理,不可违反,要遵循或依据会计准则进行会计账目表的编制。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由于灵活度高,且无具体流程,因此,对其业务能力的要求要高于财务会计。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具体融合途径

(一)使用信息化技术

为缩小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二者应找到高效融合途径,进而加速整合,促进相关企业的发展。技术人员可借助信息化技术,整理出完整的数据信息体系,企业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财务会计人员应将与历史项目有关的数据进行收集与整合,并利用报表形式交予管理人员开展审批工作。管理会计人员将报表中的有关数据实行整理与分析,再结合已统计出的历史信息,对企业未来的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与判断,其呈现形式仍为数据报表。

对于数据收集的针对性、方式与过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所区别,因而其采集到的数据会有一定的差异。但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二者找寻的数据源头相同,皆为企业经营时的相关数据,因此,在开展实际工作时,企业可改善工作方式,借助数据共享,改进二者获取数据的精准度,并创制信息化平台,使其内部的资源得以优化应用。

具体来说,企业内部人员可采用多媒体技术设置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目录,并将二者间的信息高效整合,为打造更为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在二者有效融合的同时,改善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与此同时,借助信息技术还可设置企业内部的信息数据库,在查找相关数据信息时,无论是管理会计,还是财务会计,都能在同一平台开展相关工作,使查询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与便捷,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水平与效率,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也会依照其具体的财务情况,其措施也会更有针对性[2]。

(二)制定科学的会计制度原则

企业若想加速融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工作,首先,管理者要制定合理的管理体系,该体系标准应根据相关规则制度与国家行业标准,并依照此标准合理开展相关工作。其次,在管理过程中,要统一管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相关工作,其工作要求要按照新会计准则,在工作时要依据企业具体的财务状况,并设置出合理、科学,且遵从市场发展的管理系统。在企业经营的不同阶段,管理会计都要改善其应用能力,而非仅体现在财务报表中,进而使管理会计人员对企业财务进行更好的约束,而财务人员对管理会计工作也要充分地理解,进而实现二者间的有效融合。最后,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应根据其不同的阶段与当前的市场变化而发生改变,管理人员要提升其实际工作的应用力度。在企业内部还需设置标准的工作责任制,将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合理划分,并充分调动各类资源,提升企業的整体竞争力。

(三)提升会计工作的控制力

企业在开展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强会计工作的控制力,进而从源头上解决企业的发展风险。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融合时,其工作基础为合理的进行内部控制建设,并针对企业内部的每项工作,找出其当前存有的问题,设置针对性较强的管理机制。一方面,企业的管理者要重视会计工作的审查与监管,比如,管理人员为改善其内部的管控能力,设置相关风险防范机制,保障企业顺利进行内部建设与后续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人员要明确其职能的差异,防止产生核算与预算的相关问题。此外,企业内部还可制定重点项目部门,对于会计工作的重点内容,如财务控制,进而改善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与效率[3]。

例如,某会计事务有限公司为融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相关工作,采取改善会计控制力的工作方式,其内部的管理者建立财务管理体系,在该系统中,明确了财务与管理会计二者间的工作职责,使其管理更加透明化,与此同时,管理者又设置了严格的财务监管部门,对财务工作的每笔款项都实行科学的监督与审查,两种会计工作在融合的基础上,加快了企业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使企业更为稳定的发展,相关人员应高度重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整合工作。在实际工作时,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技术人员可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而更为细致地在其差别中发现二者的关联,实行深度融合的策略,使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愈发完善,加快其发展步伐,促进其长效发展与经济效益。

作者简介:李琳(1980—),女,汉族,湖北咸宁人,中级会计师,本科,主要从事财务会计研究。

管理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升级路径探索论文

摘要: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尤其是网络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给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财务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只有明确财务情况,才能更好地制定企业发展策略,并且为长久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然不适用现代企业的发展,尤其财务工作日益数据化、智能化,单一使用人力进行财会工作不仅质量不能保证,效率也会大大降低。为此本文就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升级路徑展开探索,希望能够给企业一些借鉴。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转型升级;路径;探索

引言

人工智能作为当前最发达的技术之一,虽然我们对其开发研究还不够深入,但是其凭借自身强大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人工智能在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失去了竞争力,管理会计才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标配”,但是根据笔者的研究发现,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会计转型中还存在部分问题,所以对此进行研究,以推动企业财务的转型。

一、人工智能时代会计转型的意义

1.推动企业长久发展

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但是如果管理不到位就可能无法及时发现隐藏的财务风险,导致风险愈演越烈,严重干扰企业的发展。转型为管理会计之后,会更全面、细致的管理企业的财务,有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2.顺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

为了推动经济更好的发展,国家加速了经济体制改革,这就要求企业转变原先的发展模式以此顺应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的发展主题变为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要求企业的发展要与自然相协调,减少不必要的消耗。但是削减企业各部门的消耗不能盲目进行,需要依据财务管理的数据展开分析,转型之后的财务会更加清楚明了的将数据呈现出来。

3.提升行业发展速度

传统财务管理比较繁琐,数据需要工作人员一点一点的进行处理,一旦企业发展速度加快,出现大量的数据后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就会激增,可能会影响数据的真实性。财务会计工作转型之后极大地提升了数据的处理速度,这就使得财务人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企业管理中,从财务管理上指导企业的发展。

二、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中面临的问题

1.企业转型意识较弱

当前,部分企业一味的追求发展速度,注重企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对企业内部意识领域的改革不够重视,并没有将会计转型放在重要位置,导致企业的会计管理逐渐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要想推动转型首要需要提升企业的意识。

2.缺乏专业人才

人才是推动转型的根本力量,管理会计转型需要人才具备足够的专业技能,才能推动转型又好又快的进行。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企业中推动会计转型的人员还是传统财务会计人员,他们的转型能力不足,一遍学习一边进行转型,以至于转型后不彻底,无法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所以还需要引进专业的人才,让他们借助自己的专业素养实现转型。

3.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

信息系统不健全也是阻碍财务会计转型的原因之一,没有健全财务管理系统,上文中也提到传统的财会人员依靠人工进行财务数据的处理。而且有较多企业存在基层会计岗位人员较多的现象,不但使资源被浪费,同时企业成本也增加。

三、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升级路径

1.更新企业财务工作模式

企业自身要提升管理会计转型意识,制定合理的转型策略,由领导层监督推动转型的科学有序进行。管理转型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取代财务会计,而是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通过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借助制度约束相关人员的行为,确保企业经营状况,现金流情况、财务状况更加清晰明确。长久发展是每个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一,更新工作模式可以促进财务情况的透明化、数据化,为企业长久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2.引进专业人才

企业要想高质高效的完成转型,就需要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管理会计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完善各个细节。另一方面传统财会人员对转型了解甚少,无法保障转型的质量。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管理更加复杂,因此还需加强对基层财会人员的培训,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提升业务能力。

3.构建管理会计体系

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处理很多的基础性财务工作,如何分配财会人员的工作成为转型后面临的新问题。所以需要构建科学的管理会计体系,明确工作人员与人工智能的不同职责,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企业管理会计的能力。

4.建立数据共享平台

数据共享的速度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速度,企业各个部门需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展开高效配合。但是传统发展模式中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无法实现即使交互,影响了发展,数据共享平台的建立,利用企业的内部平台,借助网络就可以及时实现信息交流,规范化操作、管理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

5.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是发挥人工智能的关键,信息系统不完善会影响企业发展。因此企业需要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需求,优化升级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资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不断完善成本、预算管理系统。还需提升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因为在发展的过程部分企业认识到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但是忽视了网络安全隐患,增加财务数据被盗的风险,也会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