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19 06:15: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第1篇

一、课文分析

秋天的雨》旨在让学生学会对于秋天的雨的描绘,同时拓展出去,从各个角度去分析一种景物,提升自己作文的水平,每一种角度的切入,怎样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去渲染,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通过小动物的动作等,来反应秋天的雨的特点。

二、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会读和会写课后的生字和生词,进行准确的读出和组词。学会通过各种角度去描绘一种景物,进行情感的融入。更加熟练的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文章的提升。

2、能力目标。从各个角度提升自己的能力,对于一种景物的分析和运用,学会仿写;有层次的去写一种景物的各个角度,去分析每种景物的内在内涵。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丽。感悟景物中的内在美,体会其中的内涵。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一种景物的美,然后进行描绘。

三、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教师播放“秋雨”的声音,带有秋风的声音,“哗啦啦”的雨声将学生带入一种情境当中去,在这种情境当中去体会秋雨的声音。

教师让大家描绘一下秋雨的印象,从“颜色、声音”等各个角度去分析和发现,每个学生提出一句或者两句,进行比较和交流,这样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然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关于秋雨的诗句,进行比赛,看一看谁说出的关于秋雨的诗句多,谁说的最美,谁说的最好。(设计意图:渲染下雨的氛围,带入一种如诗似画的境界中)

1、初读课文,了解文意,扫清字词障碍。(1)让学生自己,或者同桌,或者小组内进行朗读课文,扫清文章中的字词,不认识的字自己通过商量交流,通过查字典,通过各种方式解决,做到会认会写会分析。“扇、菠、萝、邮、爽、柿、紧、杨”,让学生自行解决。(2)教师通过出示PPT文稿,将生字加上拼音和去掉拼音,进行有效的朗读,让学生开火车读,自由度和协商读,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出现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分析。开展多元化的识字方式交流。(3)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进行抢读,我设计了摘苹果的游戏,每个苹果上一个字,读对了的同学,摘得一个苹果,然后奖励给他一个小星星。(4)教师点名读字,开火车读字,然后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分析,教师随机挑出几个字让学生朗读,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设计意图:将识字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式展开识字,进行巩固)

2、二读课文,熟悉文意,分析课文段落。(1)二读课文,要知道文章里对于秋雨描写的角度,“声音、颜色、气味、形状”等,都是我们可以融入的角度,每个角度又通过可以感知的方式,进行了有效的拓展,达到一种渲染情感的目的。(2)“秋天的与,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有注意,把秋天的门打开了”,体会这一段的优美语句,让学生谈感受,“清凉、温柔”关键词,说明雨水的一丝丝温凉,然后提出“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让学生进行特点分析,“秋天――钥匙,把秋天的门打开了”。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整个秋天的风貌展现了出来。(3)对于秋雨描写角度的分析是本课重点。颜色: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银杏树――黄色,像一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枫叶――红色,像邮票,飘啊飘啊;田野――金黄色,像海洋;果树――橙红色,――紫红、淡黄、雪白,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苹果、橘子――香甜的气味。声音:秋天的雨,吹起了小喇叭,告诉大家,冬天要来了。小动物们在做什么: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抓紧挖洞;松柏穿上厚厚的衣服。对于秋雨的总结:丰收的歌,欢乐的歌。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提供写作素材,大自然中的景物,进行仿照课文段的仿写,也从颜色、气味、声音入手,写一段关于某种景物的内涵和魅力;教师先读一段描写文字范例,学生根据范例和音视频写出自己的感受;完稿后组内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二次修改,老师点评若干;优秀作品展示和学生奖励。(4)学生小组合作勾画出课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并且尝试讲解本体和喻体,讲解拟人句两者的相似点。然后进行两种修辞手法的仿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和分析。(设计意图: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描绘一种景物,融入修辞进行勾画,试着写一段话,多角度多层次的描绘)。

3、三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对于秋雨的喜爱。教师首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对于秋雨的描写,你最喜欢哪一点,颜色?声音?气味?小动物?丰收?选择其中1-2项,进行评说,谈一谈为什么喜欢,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来。

每个小组排出一名代表,进行课文的分析和评说,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更能体会到一种秋雨的美,这种秋雨的美丽,我们往往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去表达。

学会用自己的情感去描绘一种事物,教师列出“春天的花朵、夏天的炎热、秋天的月亮、冬天的雪花”等几种方式,然后让学生试试描述其中的景物,从各个角度切入,进行有效的描述。(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于文章的深刻理解和分析)

4、综合性学习的拓展。(1)要求学生搜集关于秋天的词句,各自摘抄10-20条,然后放在一起展览比较;(2)用自己的画笔画下秋天的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3)用自己的笔写下秋天风景的模样,进行文字的表达和交流;(4)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去一次秋游,记录下沿途的风光和秋游的景色和心情。

5、作业的相互展示和交流。将自己所选择的作业,放在一起进行观赏,互相取长补短,找出最优秀的作业,进行奖励和表扬,然后进行二次作业的修改,提升作业展示的水平。(设计意图:提升交流,互相学习,多元化促进文章理解)

6、板书设计的关键词。颜色:秋天的雨,银杏树、枫叶;田野;果树,,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气味:梨;菠萝;苹果、橘子。声音:秋天的雨,吹起了小喇叭。小动物们。对于秋雨的总结:丰收的歌,欢乐的歌。

第2篇

设计理念: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写法、体会感情;(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有关词句体会人物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通过任务动作、神态、语言来表现人物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1)理解题目的含义:1)课题的关键词是什么?(怀念)。怀念谁?)2)为什么要在“怀念”前面加上“秋天的”(因为是发生在秋天的事);(2)课文分为几段来写,每一段写什么?(重病母亲的劝慰——临死前的牵挂——怀念母亲)

2.听老师范读课文第一段

㈠自主思考:(1)哪个句子是详写“我”的“暴怒无常”的?(注意写句子要具体);(2)每当"我"暴怒无常时,母亲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分别用""、"~~"、"="画出表示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体会母亲的感情。(心痛、难过、爱怜)(3)"母亲喜欢花……都死了"这句话起什么作用?(1)“喜欢花”说明了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北海看花;2)“死了”说明了母亲的全部心思都放在“我”身上,没有心情弄花了)

㈡汇报学习情况。

3.举手读第二段

㈠自主思考:(1)作者是怎样写母亲临死前叫我去北海看的?母亲的神情有什么变化?(央求--喜出望外--笑了)分别用""、"~~"、"="画出表示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体会母亲的感情。(爱怜)(2)母亲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感情(无私忘我的爱,无尽的牵挂)

㈡讨论、交流。

㈢汇报交流情况。

4.齐读最后一段,看谁能快速回答

(1)那句话是描写盛开的情景的?作者为什么要细致描写一下?(这是因为母亲生前要我去看的花,体现了作者对妈妈的怀念);(2)课文为什么要用"要好好儿活"结尾(1)这是妈妈的话,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2)照应前面,突出"怀念"的感情)

5.有感情朗读课文

看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弄明白的,提出来。(如第二自然段与那些文字照应,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竟”,愧疚)

6.总结课文

(1)这一课的主要写作特点是什么?(动作、语言、神态——思想感情)

(2)母爱是伟大的,我们可以通过 各种形式赞美母亲,如诗歌、散文等,其中我们学校五年级的吴秋霞就写了一首诗歌,题目是《摇篮》,我们不妨一起来欣赏:大树是鸟儿的摇篮/风儿轻轻地吹/摇着鸟儿宝宝/鸟宝宝睡着了//大海是鱼儿的摇篮/浪花轻轻地翻/摇着鱼宝宝/鱼宝宝睡着了//月亮是星星的摇篮/白云轻轻地飘/摇着星宝宝/星宝宝睡着了//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温暖的歌声中/小宝宝睡着了

7.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2、写一写自己的母亲

第3篇

一、 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只有当学生与文本产生了某种碰撞,文本才会展示出无限丰富的意蕴,学生也才会从中获得满足,而学生的生活体验就是沟通这两者的桥梁。

【案例1】

师:秋天,我们一起来到田野里郊游。这时,如果我们闭上眼睛,你能感觉到什么?

生:有风、有香气,还有各种各样的声音。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想问一句,秋天的风是什么样的?

生:……

师:如果我们要画一座冒着炊烟的小房子,怎么才能表现是有风的,能用笔画出来吗?

(生出示各自画好的画)

师:大家画得不错,把炊烟画得向一侧飘,就说明有风了,这样就可以把看不见的事物转换成――

生:(齐)看得见的事物了。

师: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看看作者王宜振是如何写秋天的风的。

生:(读)秋风在田野里打滚/秋风在小路上奔跑/秋风抓一把桂子的香气/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

师:秋天的风与春、夏、冬天的风相比,它们是一样的吗?

生:春天的风是暖暖的、柔柔的。(师引导)―和风

生:夏天的风是轻轻的、懒懒的。(师引导)―凉风

生:冬天的风是冷冷的、怒吼的。(师引导)―寒风

师:那么,秋天的风是什么样的?请大家边读诗句,边思考。

生:“秋风在田野里打滚,在小路上奔跑”,说明风很大,很猛。

生:“秋风抓一把桂子的香气”用“抓”这个词也说明风大,但还不太大。

师:为什么呢?(边做“抓”的动作边提问)

生:如果风再大一点的话,就可以……(思考:师生等待)用“抢”或“夺”。

师:如果小一点呢?

生:(思考)就可以用“捏一把”。(师生鼓掌)

师:从这段文字看,秋风在……

生:打滚、奔跑、抓香气。

师:他像什么样的人?又为什么会这样做?

生:他像活泼的小朋友,来到秋天的田野里,很开心、很快乐。

师:我们用开心的语气读好这几句话。

【思考】本片段的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以学生为主体,注意了教学设计的现场生成性。师生之间通过对话,让学生的直觉、感觉,知识和经验与文本之间实现融合,在动态的过程中,把“教”化为“学”。同时在对话中,使学生感悟到文本丰富的意蕴,享受一种自由、开放的和谐氛围,这对学生感受文本语言,拓展思维疆域以及学习品质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 体验

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应该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由此可见,加强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在“言语实践型”阅读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案例2】

师:这活泼调皮的秋风,他们就像我们这些小朋友,在田野里自由地“打滚”“奔跑”,“抓”呀,“涂”呀,他们又看到了哪些朋友?

生:又看到了稻穗、蝉、向日葵、野、牛羊、苹果、葡萄、玉米、高梁。

师:秋风做了些什么呢?

生:把稻子吹熟了,金黄的一片。

生:把蝉儿吹怕了,不敢唱歌了。

生:把向日葵吹得低头弯腰了。

生:把野的香味吹得到处都是。

师:大家的回答都很好,我们一起用诗一样的语言,再来说一说吧!

秋风来到(什么地方),在那儿(干什么)。

秋风来到(谁)身边,谁(怎么样了)。

(生练说)

师:这调皮的秋风,做了好事,还是坏事呢?

生:(齐)好事。

师:为什么?苹果、葡萄不是被欺侮了吗?(小组讨论后,推选学生发言)

生:苹果、葡萄成熟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师生鼓掌)

生:秋风给大家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生:秋风让玉米忘掉了夏天的烦恼/秋风让高梁想唱出祝酒歌。

生:苹果、葡萄只能怪自己娇气。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就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三节,读出它们的娇气与欢乐。

【思考】这一片段的教学设计,具体操作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行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感受;二是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体验。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同时,适当地进行了“文本转换”,把作者的诗句,转换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围绕文本核心思想对文本进行“二度开发”,在文本的转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师着重解决调皮的秋风与喜悦的心情两者之间的矛盾,使学生认识到调皮的外表与善良的内心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使“知”与“情”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引了方向。

三、 开放性

开放性语文阅读教学与现代生活大系统和学生生活经验小系统是相贯通的,力求把教学建立在相互联系的两个系统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开发其身心素质潜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言语实践型”阅读教学的宗旨所在。

【案例3】

师:同学们,小朋友眼中的秋天是喜悦的。有好看的、好吃的、好听的,有发亮的秋光、有明丽的阳光、有精美的黄叶。那么,大人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现代诗人沈尹默的《秋》中,看一看他看到了什么?(课件映示:沈尹默的《秋》)

生:(自由读)沈尹默的《秋》。

师:秋风一到,天气如何?

生:(齐读)一日比一日恶/天气渐渐冷了/树叶渐渐黄了、落了。

师:看到这,你觉得心情如何?

生:悲伤,不快乐。

师:真的吗?你不快乐时,会做些什么呢?

生:生气,发火。

生:找吃的。

生:想玩。

师:看沈先生是怎么做的吧!他看见了,那些花的颜色有――

生:(齐读)红的、白的、紫的、黄的、绿的、粉红的,满庭院都是。

师:(课件映示)虽然 没有了, 又没有了,连 也听不见,但它们都静悄悄各自开着。(生根据文章填词语)

师:连被雨打折了的向日葵,天晴了――(生对读文中内容)

师:即使小瓦盆里的海棠、凤仙,它们也 ――(生对读文中内容)

师:白蓼花、红蓼花,经历了许多雨,许多风,――风雨不曾吹折 ――浇褪 ――(生对读文中内容)

师:看了这些之后,沈先生还伤感吗?他怎么说?

生:(有感情地读)秋!这样光明鲜艳的秋!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思维 引导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C-0048-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新课改倡导课堂教学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意识,教师要注意发挥教学引导作用,通过多元教学设计,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展开多维想象,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鼓励质疑,启动学生学习思维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等方面展开质疑活动,只有让学生多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思维,对学习内容展开深入探究学习。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思维展开多元活动,帮助其找到问题切入点,这也是创新意识培养的起点。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向未知行进的必然选择,也是创新意识的基本体现。教师在学生展开质疑的过程中,要给予更多技术力量的支撑,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在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时,教师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阅读,然后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开始阅读文本,并结合教辅材料设计质疑问题。学生质疑问题展示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问题进行点评,并从中选择部分问题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李四光为什么对大石头这样感兴趣呢?这块大石头具有什么特点呢?李四光找老师、找爸爸去探寻,这是一种怎样的学习精神呢?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李四光为什么能够成为著名科学家呢?学生提出的质疑问题,其难度并不是很大,但学生思维启动痕迹明显,针对这些质疑问题展开讨论,对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品质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追求个性,体现学生求异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追求“大一统”,“统一”是标准,“一致”显效果。其实,任何形式的学习行为都具有个性化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学习感知呈现个性化是正常现象,追求“统一”不现实也不科学。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有标新立异的观点,对权威提出挑战,并在追求个性表达的同时,体现思维的创新色彩。倡导求异思维,并不是要故意唱反调,也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在思维过程中形成独到感知,对学习内容进行创新理解。当学生阐述个性观点时,教师不能有排斥态度,无论学生个性见解有多少缺陷,教师都要对学生的质疑勇气给予支持和鼓励。学生会在思维运动中找到正确出口,促使思维快速健康成长。

在学习《秋天的雨》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展开赏析。“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有学生对这段描写给出个性理解:“秋天的雨和钥匙没有太多的相似点,这个比喻是不是有些牵强了。我认为秋天的雨应该是充满生命力的东西。不如改为:‘秋天的雨,是可爱的精灵。’”教师对学生的理解给予积极评价:“你能够对课文内容提出不同理解,说明你有挑战的勇气,真是值得肯定。老师为你点赞。应该说,你的见解和课文一样精彩,都可以称为经典。”学生听教师这样评价,备受鼓舞,学习更加主动了。

三、启发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都具有丰富的联想意愿和能力,这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并通过多种诱导方式,启动学生思维运动,让学生在联想中获得思维历练,实现思维升级。学生个性人格里,都有探索欲、挑战性和意志力,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赢得成功。教师要对学生心理有充分探析,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给出不同引导,让所有学生都能够顺利启动想象力,在个性想象过程中,通过分辨、筛选、比对、分类、优化等思维活动,逐渐形成成熟的学习认知。

启发学生想象,需要注意引导切入角度,只有对准学生思维切口,才能形成重要的激发力量。如在学习《花钟》时,教师让学生从鲜花生物钟的特性出发,通过联想,利用花钟特点可以创设什么样的情境,为人们生活提供更多服务,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很快给出一些创新思维结果:利用鲜花盛开时间不同特点,可以为广场、会议厅、演出场所布设背景、进行修饰,形成独特氛围。不同植物开花季节有差异,可以在公园景点内进行交错布设,让每个季节都有鲜花盛开。虽然学生想象没有什么离奇之处,但学生思维活动处于活跃期,可以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做好铺垫。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契合学生学习认知特点,教师要对教学实际展开多元解析,形成重要创新突破点,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展开教学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多向思维,让学生在感知、想象、整合、优化中形成创新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文本展开自主学习,并积极参与课堂质疑活动,追求个性思维表达,塑造学生创新意识,提升课堂教学效能。

第5篇

一、设置趣味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避免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在教学中应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在《乌鸦喝水》教学过程中,教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认识水平有限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趣味导入,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文学习之前,教师为学生展示乌鸦图片,并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形式的乌鸦视频,让学生对乌鸦进行描述,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乌鸦宽宽的嘴壳。在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对乌鸦进行总结,教师说道:“乌鸦的外形不是特别漂亮,但是乌鸦十分聪明。”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问道:“为什么乌鸦是聪明的?”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课件,第一页上只有四个字“乌鸦喝水”,并且教师将“喝”字?O置为不同的颜色并扩大其字号,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带领学生大声朗读“乌鸦喝水”这四个字,着重观察学生“喝”字的发音。在这样的情景导入中,教师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很多学生主动要求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有效地避免了直接讲授书本知识的单一感,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尤其当教师一味讲解书本知识时,学生会由于内容的枯燥而出现跑神等状况,严重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注重情景教学,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情景,并且教师可以通过有效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养成研究学习的习惯。例如,在《秋天的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充分领会秋天的意境,教师为学生播放秋雨的Flash动画,并辅以课文朗诵的音频,为学生营造秋雨绵绵的意境,学生被声音与动画带入到秋景之中,很多同学参考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仿佛自己置身于秋天的田野、秋天的小雨和瑟瑟秋风之中。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并在朗读过程中标记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并总结一下这些颜色对应什么事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朗读,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提出:这些颜色可以用什么词概括表达?很多学生纷纷发言:五颜六色、五光十色等等。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第二段,并注重本段中的动词,探讨其特点。在恰当的情景中,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并产生浓烈的求知欲望,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自主探究的习惯。

三、开展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6篇

东关小学 胡小卫

教学目标:

1. 认识“送、道”8个生字,并会写“太、阳”2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理解“到处、清凉、邀请”等词语,能从文中找出明显的信息,感受金色的秋天是丰收的秋天。

教学重点:

认识8个生字,并会写2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明显的信息。

教学难点:

理解“到处、邀请”等词语,感受金色的秋天就是丰收的秋天。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谜语导入:一位老公公,全身红彤彤。早上从东升,晚上从西落。一天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太阳)。区分“大、太”,认识“阳”。

2.引入课题:世界万物离不开太阳,而我们只有一个太阳,有个小朋友的愿望是却是要画四个太阳。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课文,学习《四个太阳》,板书课题。

3.置疑课题: 预设1.为什么画四个太阳呢? 2.这四个太阳有什么作用呢?

二、初读课文,找出信息

1.师范读: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认真听老师范读,并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不减字。

3.从文中找出小作者画了四个怎样的太阳?分别送给了哪个季节?用横线画出来。(板书)

4.学习“送”字,多次出现的形式认识。

三、深入课文,学习一、二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提取信息:文中的“我”为什么画绿色的太阳送给夏天呢?

<2>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

<3>联系生活,请学生说说自己在夏天看到的太阳是什么样的。

<4>创设情境:夏天,想象你就是小狗、小花、小树叶等,太阳晒在身上,是怎样的感受?

让学生想象,“绿太阳”给我们带来“清凉”。(板书:清凉)

<5>出示第二句话,齐读。并字理识字,认识“道”,出示:人行道、赛道图片。

<6>借助语段的拓展,引导学生理解“到处”。

绿绿的太阳照着高山,高山-------一片清凉

绿绿的太阳照着田野,田野-------一片清凉

绿绿的太阳照着街道,街道-------一片清凉

绿绿的太阳照着校园,校园-------一片清凉

<7>除了高山、田野、街道、校园,还有哪些地方也会一片清凉?

预设:草原、公园、森林

小结:绿绿的太阳,把清凉带到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文中用了一个词语写出了这个意思,那就是----“到处”。

<8>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再次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夏天走了,秋天悄悄地来了。小作者为什么画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呢?

<1>出示第2自然段,指名朗读。

<2>联系生活,请学生说说秋天为什么是金黄的呢?

<3>创设情景:出示PPT,到了秋天,金黄的落叶洒满大地,田地里金黄的玉米丰收了,金黄的稻子笑弯了腰,大地处处呈现出丰收的景象。(板书:丰收)

<4>除了田野里,还有哪些丰收了呢?

预设:苹果、梨、香蕉.......

<5>在这瓜果飘香的秋天,金黄的落叶要做什么呢?出示第三句话,进行朗读。

<6>字理识字“忙”,图片识字“甜”,对比识字“尝和常”。

<6>借助语句练习说话: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 )品尝( )的香甜。然后练习用“邀请”自由说话。

<7>出示第二自然段,再次朗读。

3.集中检查识字。

<1>指名识字。

<2>开火车识字。

四、指导书写“太、阳”

1.课件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

“阳”双耳旁的横撇弯钩要短小,在横中线上方收笔,一竖要稍长。

2.教师示范,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学生书写,点评。

第7篇

一、预设不充分,难以生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不就是为了课堂的有效生成吗?“生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预设”的质量。

我们经常看到名师的课堂异彩纷呈,除了他们驾驭课堂的娴熟技巧外,充分的课前预设也是直接的因素。他们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之前,应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越深入,教师的驾驭全局性就越有把握。如领悟文本的基本意义,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梳理作者的思路,把握文本的重点、难点和语言特点。哪些地方画龙点睛,蕴含丰富,可细细体味;哪些地方留有空白,可驰骋想象;哪些地方词句精练,值得咀嚼推敲等。有了这一番预设,教师在课堂上就“游刃有余”,就能让学生形成情感的碰撞、智慧的分享,达到预设与生成共呈异彩。

阅读教学其根本是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作为一个经常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老师来说,对学生的认知、情感、个性,对他们的兴趣或需求应该是比较了解的。他们对文本的体验虽然存在差异,但仍有共同的视界和基本的共识。预设学生更多的是想想他们在阅读时的障碍点、愤悱点、动情点。

二、把握生成,生成精彩

课堂教学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正是有了这种不确定,课堂才有了生命和活力,师生才有了智慧和创造。因此,教师在把握好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文本,充分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要发挥教学机智,充分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

1.于空白处生成

教师可在知识衔接处,或讲授时,或提出问题之初,或结论得出之后,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咀嚼,或反复品味,或变式练习,或广泛演绎,或判断得出答案,或提出新的问题。通过创设的空白,引领学生进入一种思考探索的状态。

2.于矛盾处生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化的、独特化的。在学生的阅读理解具有矛盾时,同样可以把握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第8篇

十月金秋,金菊盛开。正值“课内比教学”活动在全省各校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们学校也奏响了“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战号。从方案的学习到初赛的演示,一页材料,一节课堂都在传递课堂教学的新声音、新信息。而首次远程网络视频直播的湖北省“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启动仪式,更是让我们这个“春风难度玉门关”的学校第一次零距离与省教育厅实现远程网络对接,第一次零距离感受省领导的儒雅风范、大气之言,第一次零距离共享省优秀学校的优质资源,更是第一次体验“教师不出门,能开省级会”的别样感动。而这一切,也让我清醒地认识到,“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这个活动意义重大。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办学水平已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人生就是一个竞技场。只有拼搏向上才能获得生命的精彩。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更是需要不断学习、比拼,才能适应当今社会,才能满足新形势下学生学习的新需求。于是,我开始了艰辛而又幸福的课堂比武之路。

从9月活动的启动到实施,我先从选好内容开始着手准备了。十一长假期间正是外出旅游、家人亲近的好机会。走在林间,欣赏美景之时,我心里总觉得有一份牵挂,好像自己有事没做完一样。躺在床上休息的我,脑细胞却在不停跳舞。到底怎样准备说课呢?到底该怎样上课呢?……一个一个的问题,就像小精灵一样灵动跳跃,也让我久久不能成眠。今夜无法安然入睡不如秉烛夜读,享受阅读的幸福。伴着床头的灯光,我翻开了《初中英语教学》等,沉浸在书香之中……

十一假期之后,学校组织“课内比教学”操作培训活动。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说课要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预期效果;上课要活泼而有效、自主而高效、合作出成效;观课要围绕一个维度的某一视角细致而全面地观察,详尽而准确地记录;议课必须要根据自己的观课记录,得出结论,引发思考,换位教学,借鉴共享。这可真是: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山外更有山,学海永无涯。何日凌绝顶,一览好风光!

10月12号快到我比赛了,这时的我,已不再彷徨,不再迷茫,因为我已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于是我边上课,边做好教学工作。另外也边着手准备说课稿、导学案、课件。只要班级的课上完,当天的作业批改完,我就会坐在办公桌前伏案写教学设计,对照学校下发的相关活动资料,反复修改自己的说课稿、课件。然后,再利用空闲时间一份份地打印。为了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那天,我晚上还在家里继续整理、修改教学设计,直到深夜才睡觉。

10月13日下午,我打开了电子白板,对着课件,开始了我的说课之旅。尽管是自己的同事,平日里也都是无拘无束、随意轻松。但当我真正站到讲台之上,想到这是正规的比赛了,心里还是怦怦直跳,好不紧张!不过,毕竟是上过这么多年的讲台了,我很快地平静下来,自然大方地说起课来。我一边说课,一边操作电子白板,有时还在黑板上板书。短短的十五分钟,我说完了自己的教学思路。走下台来,同事们冲我一笑,我也不由得长舒一口气,轻松地笑了。虽然是第一个比赛,但我觉得能够抛砖引玉,专心地学到同事更多的好方法、好技巧,还是颇为值得的。

第二天我得上课了。我走进教室,微笑着大声说:“Good morning,everyone.”在课堂上,我用熟练的英语口语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呈示课文精彩画面、句子以及学法指导。学生的表现十分优秀。无论是小组合作探究,还是汇报展示,都体现了我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小组学习方式的训练。似乎在恍然间,一节课的时间流逝了。学生学得比较快乐,我也上得十分轻松愉快。正如有的教师说:“课堂上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注重小组的合作探究,课堂还是可以上得很轻松的。”的确,我们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第9篇

关键词:小练笔;语文教学;课堂教学;读写结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2-0075-01

“写作文难,教作文更难”这是语文教师的共同心声。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练,而课堂小练笔就是最有效的形式。抓好小练笔训练,开展丰富的练笔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读为基础,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同步是课堂小练笔的特点,在课堂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小练笔。

一、根据课文中心运用小练笔

课文中的中心句,是文章的文眼,根据课文中心运用小练笔对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三年级的《秋天的雨》一文中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是:“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根据这个中心,教师可设计这样的课堂练笔:以“秋天的雨,有_____”为总起句,借助图片,发挥想象,仿写一段话。其中一个学生写道:“秋天的雨,有一根神奇的魔法棒,你看,它把魔法棒一挥,枫树穿上了一件红色的衣裳,田野披上了金黄色的披风,仙子也换上了紫红色、淡黄色的裙子。”这样的练笔,既锻炼学生观察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抓住课文的精彩片段运用小练笔

仿写是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例如,六年级的《穷人》一文,当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内心忐忑不安,正是这种复杂心理,反衬出桑娜的善良。作者将桑娜当时矛盾的心理描写得活灵活现,在学习这一段时,教师可运用小练笔,让学生描写一个自己心理活动的片段。小练笔:期中考试试卷发下来了,当我看到试卷上的分数时,我_____,心想:……小提示:围绕中心词流畅表达;用恰当的标点符号准确展示人物内心世界。一个学生这样描写到:“期中考试试卷发下来了,当我看到试卷上的分数时,心想:这是我的试卷吗?……不可能呀……我怎么会考得这么差?考试前我还信誓旦旦地向爸妈保证这次考试一定考90分以上,可现在……要我怎么跟他们交代呀……隐瞒他们好了,可是他们迟早要知道的,要是知道我欺骗了他们,一定会狠狠地批评我的……我该怎么办?唉!还是向他们坦白好了,我想他们会原谅我的。” 这样的练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在文章的结尾运用小练笔

有许多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六年级的《凡卡》结尾写道:“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凡卡的爷爷会收到他的信吗?课文结尾的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师可设计一个小练笔:续写凡卡睡醒后。这一练笔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续编了这个故事。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凡卡睡醒了以后,就看见老板和老板娘怒气冲冲地站在他面前,手里拿着鞭子,生气地大叫:‘小兔崽子,还不快去干活,都什么时候了,让你白吃饭啊!’说着挥起手中的鞭子狠狠地抽在凡卡的身上。凡卡伤心地哭了。老板娘大叫:‘还想挨揍?快去,把外面的衣服洗了,洗不完不许吃饭!’凡卡只好光着脚走了出去,他拎着水桶走向井边,心里想着:‘爷爷收到信了吗?会来接我吗?我再也不想在这里呆下去了。’想着,凡卡哭得更伤心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凡卡还是没有等到爷爷来接他,依旧过着悲惨的生活。” 这样的小练笔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发了对凡卡遭遇的同情,还提高了写作能力。

四、在文章的“空白”处运用小练笔

一些课文中有某些内容写得简略或故意不写,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些地方就是课文中的“空白”。在课文的词、句、段中,往往存在着这种“空白”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在文章的“空白”处,运用小练笔能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如三年级的《开天地》中的第四自然段描写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成了万物。在这段的结尾处,作者用省略号省略了,教师可利用这处“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的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他的牙齿,变成了高耸的山峰;他的头发,化成了茂密的树林。”挖掘课文内容,运用小练笔,填补文章空白,既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勇于献身的精神,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结束语

随着小练笔在课堂的运用,学生的习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小练笔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加上教师能在课堂上及时评价,并在课堂上展示,所以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有话可写,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此外,课堂小练笔还能让学生及时把心中的所想所思写下来,为他们今后的习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